CN101646843A - 内燃机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46843A
CN101646843A CN200880009128A CN200880009128A CN101646843A CN 101646843 A CN101646843 A CN 101646843A CN 200880009128 A CN200880009128 A CN 200880009128A CN 200880009128 A CN200880009128 A CN 200880009128A CN 101646843 A CN101646843 A CN 1016468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ylinder hea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b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0091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冈田直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6468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4684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3/00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 F01M13/02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by means of additional source of positive or negative pressure
    • F01M13/021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by means of additional source of positive or negative pressure of negative pressure
    • F01M13/022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by means of additional source of positive or negative pressure of negative pressure using engine inlet su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67/0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of auxiliary apparatus not being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the apparatus having different functions; Driving auxiliary apparatus from eng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2B67/04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of auxiliary apparatus not being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the apparatus having different functions; Driving auxiliary apparatus from eng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f mechanically-driven auxiliary apparatus
    • F02B67/06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of auxiliary apparatus not being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the apparatus having different functions; Driving auxiliary apparatus from eng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f mechanically-driven auxiliary apparatus driven by means of chains, belts, or like endless me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75/00Other engines
    • F02B75/16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f cylinders, e.g. single-cylinder engines
    • F02B75/18Multi-cylinder engines
    • F02B75/22Multi-cylinder engines with cylinders in V, fan, or star arrange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FCYLINDERS, PISTONS OR CASINGS, FOR COMBUSTION ENGINES; ARRANGEMENTS OF SEALINGS IN COMBUSTION ENGINES
    • F02F1/00Cylinders; Cylinder heads 
    • F02F1/24Cylinder hea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M1/00 - F01M9/00
    • F01M11/02Arrangements of lubricant conduits
    • F01M2011/023Arrangements of lubricant conduits between oil sump and cylinder hea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3/00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 F01M2013/0038Layout of crankcase breathing systems
    • F01M2013/005Layout of crankcase breathing systems having one or more deoilers
    • F01M2013/0061Layout of crankcase breathing systems having one or more deoilers having a plurality of deoilers
    • F01M2013/0066Layout of crankcase breathing systems having one or more deoilers having a plurality of deoilers in parall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Lubrication Details And Ventil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一种设有漏气处理装置的内燃机(10)。在气缸侧体(VA、VB)上分别形成有连通气缸盖(17A、17B)的内部与曲轴箱(12)的内部的连通路径(24A、24B)。漏气处理装置具有将气缸盖(17A)的内部与内燃机(10)的进气通道(25)连通的新气导入通道(27)、以及将气缸盖(17B)的内部与进气通道(25)连通的通风管通道(29)。在包括各气缸盖(17A、17B)的内部、链罩(23)的内部、新气导入通道(27)和通风管通道(29)的路径上设有分隔壁(31),其对通风管通道(29)与新气导入通道(27)之间进行分隔且对气缸盖(17A)上的连通路径(24A)的连通部分与气缸盖(17B)上的连通路径(24B)的连通部分之间进行分隔。分隔壁(31)具有贯通孔(32)。从而适当地处理内燃机(10)内部的漏气。

Description

内燃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有漏气处理装置并具有两个气缸侧体的内燃机。
背景技术
作为适用于车载内燃机等的装置,已知有漏气处理装置,该处理装置对从缸膛内壁面与活塞之间的间隙泄漏到曲轴箱内的燃烧废气即漏气进行换气,并且进行处理以使该换气的漏气回流到进气中。通常,在漏气处理装置中,内燃机内部的漏气被在进气通道上比节流阀靠近进气流动方向下游侧(以下简称为“下游侧”)的部分产生的进气负压向该进气通道吸引,并回流到进气中。在设有这种漏气处理装置的内燃机中,回流到进气中的漏气在燃烧室内再燃烧,从而能够减少大气中碳氢化合物(HC)的排放量。并且能够通过内燃机内部的换气,抑制漏气导致的油液劣化的情况。
这种漏气处理装置,例如适用于V型气缸布置的内燃机等具有两个气缸侧体的内燃机中。这种内燃机的例子记载于专利文献1中。
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内燃机中,在两个气缸侧体即第一气缸侧体和第二气缸侧体上分别设有将气缸盖的内部与曲轴箱的内部连通的连通路径。第一气缸侧体的气缸盖的内部与进气通道上的节流阀的上游侧连接,第二气缸侧体的气缸盖的内部与进气通道上的节流阀的下游侧连接。
在该内燃机中,利用进气通道上的节流阀上游侧与下游侧之间产生的压力差,将进气通道的节流阀上游侧的空气经由第一气缸侧体的气缸盖导入到曲轴箱的内部,并且曲轴箱的内部的漏气通过第二气缸侧体的气缸盖的内部向进气通道的节流阀下游侧排出。在上述内燃机中,以这种方式对内燃机内部的漏气进行处理。
另外,在内燃机上设有对曲轴和凸轮轴进行驱动联结的卷挂机构,作为这种卷挂机构通常采用链条机构。并且,在设有链条机构的内燃机中,为了防止润滑链条的油液向内燃机外部飞散而安装有链罩。
通常,在内燃机外壁上安装有链罩,该链罩具有覆盖该内燃机外侧整体的形状,该链罩的内部与各气缸侧体的气缸盖的内部连通。因此,上述内燃机构成为经由链罩将各气缸盖的内部相互连通的结构。因此,在适用于这种内燃机的漏气处理装置中,从进气通道的比节流阀更靠上游侧的部分导入到一个气缸盖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依次流过链罩、另一个气缸盖,向进气通道的比节流阀靠近下游侧的部分流出,而不通过曲轴箱。
如上所述,漏气是从内燃机燃烧室泄漏到曲轴箱内的气体,在曲轴箱内会有大量的漏气。因此,当在曲轴箱内迂回流动的空气量过多时,会成为导致漏气处理效率降低的原因之一。
专利文献1:JP实开平2-13931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适当地处理内燃机内部的漏气的内燃机。
本发明提供一种设有漏气处理装置的内燃机。这种内燃机具有气缸盖;曲轴箱;曲轴箱内的曲轴;设有节流阀的进气通道;第一气缸侧体和第二气缸侧体这两个气缸侧体,其中在各气缸侧体内设有将气缸盖的内部与曲轴箱的内部连通的连通路径、以及凸轮轴;对曲轴和各凸轮轴进行驱动联结的链条机构;覆盖链条机构的内燃机外侧整体的形状的链罩,其连通链罩的内部与各气缸盖的内部分别连通,另外,漏气处理装置具有:将在第一气缸侧体上设置的气缸盖的内部与进气通道的比节流阀更靠近进气流动方向上游侧的部分连通的新气导入通道;将在第二气缸侧体上设置的气缸盖的内部与进气通道的比节流阀更靠近进气流动方向下游侧的部分连通的通风管通道。内燃机还具有分隔壁,该分隔壁具有贯通孔,而且位于包括各气缸盖的内部、链罩的内部、新气导入通道和通风管通道的路径上,并对通风管通道和新气导入通道之间进行分隔,并且对设置于第一气缸侧体的气缸盖上的连通路径的连通部分和设置于第二气缸侧体的气缸盖上的连通路径的连通部分之间进行分隔。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曲轴箱的内部与链罩的内部连通,分隔壁和贯通孔被设置在路径上的比曲轴箱的内部和链罩的内部的连通部分更靠近新气导入通道的位置。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分隔壁与贯通孔被设置在设置于第一气缸侧体的气缸盖的内部。
在又一个实施方式中,连通路径是容许气缸盖的内部与曲轴箱的内部之间的气体流通的通道,并且是油液从气缸盖的内部流落到曲轴箱的内部的通道。贯通孔的截面面积为形成于第一气缸侧体的上述连通路径的截面面积的1/2~1/3。
附图说明
图1为简要地表示将本发明涉及的内燃机具体化了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构成的图。
图2为表示图1的内燃机的侧面结构的侧视图。
图3为从气缸盖一侧看图1的内燃机的第一气缸侧体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4为从图3的箭头C方向看第一气缸侧体的侧面结构的侧视图。
图5为表示第一气缸侧体的沿着图3中D-D线的截面结构的剖视图。
图6为简要地表示第一气缸侧体内部的气体流通的图。
图7为简要地表示内燃机的第二气缸侧体内部的气体流通的图。
图8为表示贯通孔截面面积以及多个连通路径的通道截面面积之和的比与内燃机内部的漏气浓度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将本发明涉及的内燃机具体化了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内燃机的简要构成。如图1所示,内燃机10为采用V型气缸布置的内燃机。
内燃机10具有气缸体11。气缸体11的下部构成曲轴箱12的上部,在曲轴箱12的内部可旋转地安装有曲轴13。在气缸体11的下部安装有油盘14。油盘14构成曲轴箱12的下部,油盘14中贮存有向内燃机10的各滑动部供给的油液。
在气缸体11的上部换言之内燃机10中的第一气缸侧体VA和第二气缸侧体VB的下部,形成有多个缸膛15。在各缸膛15内可往复移动地设有活塞16。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各气缸侧体VA、VB上分别设有三个而合计为六个的缸膛15,但在图1中仅示出VA、VB各一个缸膛。
在气缸体11的上部安装有两个气缸盖17A、17B。一侧的气缸盖17A构成第一气缸侧体VA的上部,另一侧的气缸盖17B构成第二气缸侧体VB的上部。在各气缸盖17A、17B的内部分别可旋转地安装有进气凸轮轴18和排气凸轮轴19。在各气缸盖17A、17B的上部分别安装有气缸盖罩20。利用气缸盖罩20来覆盖气缸盖17A、17B的内燃机外侧,从而避免各气缸盖17A、17B内部的油液(具体而言为用于润滑凸轮轴的轴承等的油液)不向内燃机外部泄漏,并且防止气缸盖17A、17B的内部露出到内燃机外部。
图2表示内燃机10的侧面结构。
如图2所示,在内燃机10上安装有链条机构21。该链条机构21具有在两气缸侧体VA、VB的进气凸轮轴18和排气凸轮轴19以及曲轴13上卷挂的链条22。链条22的具体构成包括:在各气缸侧体VA、VB的进气凸轮轴18和曲轴13上卷挂的主链;在各气缸侧体VA、VB中分别卷挂于进气凸轮轴18和排气凸轮轴19上的副链。通过链条机构21,将曲轴13的旋转力向各气缸侧体VA、VB的进气凸轮轴18和排气凸轮轴19传递,而旋转驱动该进气凸轮轴18和排气凸轮轴19。
在内燃机10上安装有链罩23。利用该链罩23来覆盖链条机构21的内燃机外侧,从而避免向链条机构21的润滑部分供给的油液泄漏到内燃机外部,并且防止链条机构21露出到外部。
在链罩23安装于内燃机10的状态下,其上部成为开口形状,气缸盖罩20安装于内燃机10以封闭该链罩23上部的开口。这样在内燃机10中,将链罩23的内部与各气缸侧体VA、VB的气缸盖罩20的内部连通,进而将链罩23的内部与气缸盖17A、17B的内部连通。
另外,链罩23形成为在安装于内燃机10的状态下其下部开口的形状,油盘14安装于内燃机10以封闭该链罩23下部的开口。这样在内燃机10中,链罩23的内部与油盘14的内部连通,对链条机构21进行润滑后的油液流落到油盘14中。并且,在内燃机10中,链罩23的内部与曲轴箱12的内部连通。
在内燃机10上设有漏气处理装置,该漏气处理装置用于对从缸膛15(图1)的内壁面与活塞16之间的间隙泄漏到曲轴箱12内部的废气即漏气进行处理。以下,对该漏气处理装置进行具体说明。
在内燃机10的第一气缸侧体VA上形成有将气缸盖17A的内部与曲轴箱12的内部连通的连通路径24A,在第二气缸侧体VB上形成有将气缸盖17B的内部与曲轴箱12的内部连通的连通路径24B。连通路径24A用作从气缸盖17A的内部向曲轴箱12的内部送入空气的通道,连通路径24B用作从曲轴箱12内部向气缸盖17B内部排出漏气的通道。另外,连通路径24A、24B还用作气缸盖17A、17B内部的油液返回到油盘14的通道。
在内燃机10上设有将第一气缸侧体VA的气缸盖17A的内部与进气通道25的比节流阀26更靠进气流动方向上游侧(以下简称为“上游侧”)的部分连通的新气导入通道27。在第一气缸侧体VA的气缸盖罩20上安装有机油分离器28A,该机油分离器28A与新气导入通道27的内燃机10一侧的端部连接。机油分离器28A用于从通过其内部的气体中分离油液成分,利用机油分离器28A,可防止油液从气缸盖17A的内部侵入到新气导入通道27。
并且在内燃机10上设有将第二气缸侧体VB的气缸盖17B的内部与进气通道25的比节流阀26更靠进气流动方向下游侧(以下简称为“下游侧”)的部分连通的通风管通道29。在第二气缸侧体VB的气缸盖罩20上安装有机油分离器28B和PCV阀(Pressure Control Valve:压力调节阀)30,通风管通道29的内燃机10一侧的端部经由上述PCV阀30与机油分离器28B连接。PCV阀30为根据该气缸盖17B内的压力与进气通道25中的压力之差来改变开度的差压动作阀。PCV阀30根据上述压力差自律地调整通过通风管通道29排出到进气通道25的漏气(准确地讲为含有漏气的气体)的流量。机油分离器28B用于从通过其内部的气体中分离油液成分,通过该机油分离器28B分离了油液成分后的气体从气缸盖17B的内部排出到通风管通道29中。
在设有这种漏气处理装置的内燃机10中,利用进气通道25中的节流阀26上游侧和下游侧之间产生的压力差,使空气在其内部按如下方式流通。即,进气通道25中节流阀26上游侧的空气依次通过包括新气导入通道27、气缸盖17A、连通路径24A、曲轴箱12、连通路径24B、气缸盖17B、通风管通道29、进气通道25(比节流阀26更靠下游侧)的基本路径。并且,此时内燃机10内部的漏气与空气一起排出到进气通道25中。这样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内燃机10中,基本上使空气在上述基本路径中流通,从而对内燃机10内部的漏气进行换气处理。
另外,在内燃机10中将各气缸盖17A、17B的内部与链罩23的内部连通。因此,进气通道25中节流阀26上游侧的空气除了基本路径以外,还依次流过包括新气导入通道27、气缸盖17A、链罩23、气缸盖17B、通风管通道29、进气通道25(比节流阀26更靠下游侧)的迂回路径。
为了对内燃机10内部的漏气进行高效地换气,优选为抑制迂回漏气大量产生的部分(曲轴箱12的内部)而经由链罩23流通的气体的量,并增大在曲轴箱12内部流动的气体的量。但是,由于在链罩23内部也有漏气侵入,所以需要送入少量空气以与其进行换气。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迂回路径上设有分隔壁和贯通孔。
下面,对分隔壁和通孔的配置进行具体说明。
图3中示出从气缸盖罩20一侧看图1的内燃机10的第一气缸侧体VA的结构,图4中示出从图3的箭头C方向看第一气缸侧体VA的结构,图5中示出第一气缸侧体VA的沿着图3中D-D线的截面结构。
如图3~图5所示,在内燃机10的气缸盖17A上安装有分隔壁31。分隔壁31具有将气缸盖17A内部(具体而言为气缸盖17A和气缸盖罩20的内部)分隔为两个空间的形状。具体而言,分隔壁31具有将连通路径24A和链罩23的内部之间进行分隔的形状,并且具有将新气导入通道27的连通部分(具体而言为机油分离器28A)与链罩23内部之间进行分隔的形状。
并且,在分隔壁31上形成有贯通孔32。贯通孔32的截面面积被设定为在内燃机10的气缸侧体VA上形成的多个连通路径24A的通道截面面积之和的1/2~1/3。
以下,对在内燃机10上设置分隔壁31和贯通孔32的作用进行说明。
图6中示出内燃机10的第一气缸侧体VA内部的气体的流通。
如图6中箭头所示,在内燃机10的运转中,进气通道25内的空气经由新气导入通道27和机油分离器28A流入到气缸盖17A的内部。并且,流入到气缸盖17A内部的空气经由各连通路径24A流入到曲轴箱12的内部,并且经由分隔壁31的贯通孔32流入到链罩23的内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设置有分隔壁31和贯通孔32,而与没有设置该分隔壁31和贯通孔32的内燃机相比,能够抑制从气缸盖17A内部流入到链罩23的空气的量,且使大量的空气流入到曲轴箱12内部。因此,为了对曲轴箱12内的漏气进行充分的换气而使大量空气流入到该曲轴箱12内,并且也能够使少量空气流入到链罩23内而对链罩23内的漏气进行适当地换气。这样,能够使适当量的空气分别流入到曲轴箱12的内部和链罩23的内部。
这里,在内燃机10运转时,向链条机构21供给大量油液以用于其润滑。因此,假设在链罩23内部形成分隔壁和贯通孔时,限制了流落到链罩23内部的油液的量,因此例如在链罩23内部滞留油液的状态等,有可能导致链条机构21的润滑性能降低。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连通新气导入通道27的气缸盖17A的内部形成有分隔壁31和贯通孔32。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润滑性能降低的情况,可以设置分隔壁31和贯通孔32。
图7中示出内燃机10的第二气缸侧体VB内部的气体的流通。
如该图7中箭头所示,流入到曲轴箱12内部的空气和流入到链罩23内部的空气,经由第二气缸侧体VB的连通路径24B和链罩23内部而流入到气缸盖17B内部。另外,流入到气缸盖17B内部的空气(具体而言是含有漏气的气体),经由PCV阀30和通风管通道29而向进气通道25排出。这样,内燃机10内部的漏气回流到进气中,进而在内燃机燃烧室内进行再燃烧并处理。
这里,发明人进行了多种实验的结果发现,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内燃机10中,当贯通孔32(参照图3~图5)的截面面积比内燃机10的第一气缸侧体VA上所形成的多个连通路径24A的通道截面面积之和的1/3小时,无法充分地使油液从气缸盖17A返回到油盘14(图1)中。产生这种不良情况的原因如下。
在内燃机10的运转中,当节流阀26的开度增大而进气通道25中的节流阀26上游侧与下游侧之间的压力差消除时,空气从气缸盖17A向曲轴箱12内的流入停止。此时,由于曲轴箱12内的漏气量增大,曲轴箱12内的含有漏气的气体经由连通路径24A和链罩23而向气缸盖17A内部倒流。并且,这样经由连通路径24A从曲轴箱12向气缸盖17A倒流的上述气体的总量中通过上述连通路径24A的气体量所占的比例,贯通孔32的截面面积设定得越小,该比例越大。换言之,贯通孔32的截面面积越小,则倒流的上述气体的量越大。
如上所述,从气缸盖17A内部流落到油盘14内部的油液通过连通路径24A。因此,当由于贯通孔32的截面面积较小而导致向连通路径24A内倒流的气体量过大时,会因该气体的流动而妨碍连通路径24A内部的油液的流动,导致油液无法适当地从气缸盖17A内部返回到曲轴箱12。
另外,通过增大连通路径24A的通道截面面积,能够避免这种不良情况。但是,由于在内燃机10的各气缸侧体VA、VB中可形成连通路径24A、24B的空间受到限制,因此难以增大这种连通路径24A的通道截面面积。
另一方面,发明人进行了多种实验的结果发现,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内燃机10中,当贯通孔32的截面面积比在内燃机10的第一气缸侧体VA上所形成的多个连通路径24A的通道截面面积之和的1/2大时,则无法将内燃机内部中的漏气浓度维持于所希望的浓度以下。另外,所希望的浓度是可将油液劣化速度抑制于预定的所希望的速度以下的浓度,并且是能够将在单位时间内从内燃机10的内部泄漏到外部的碳氢化合物(HC)的量抑制于预定的规定量以下的浓度。
图8中示出求出了贯通孔32的截面面积Sh与多个连通路径24A的通道截面面积之和Sr的比Rs(=Sh/Sr)与内燃机10内部中的漏气浓度之间的关系的结果。在图8中,曲线L1表示曲轴箱12内部中的漏气浓度与比Rs之间的关系,曲线L2表示链罩23内部和气缸盖17A内部的合流部分中的漏气浓度与比Rs之间的关系。
如图8中曲线L1所示,在内燃机10中基本上比Rs越小,则曲轴箱12内部的漏气浓度越低。具体而言,在比Rs大于“1”的区域中,减小比Rs时,也无法使曲轴箱12内部的漏气浓度降得很低。而在比Rs为“1”以下的区域中,通过减小比Rs而能够有效地降低曲轴箱12内部的漏气浓度。并且,当将比Rs设定为“1/2”以下的值时,曲轴箱12内部的漏气浓度为上述所希望的浓度以下。并且,在比Rs大于“1/2”的区域中,曲轴箱12内部的漏气浓度比上述所希望的浓度高的原因是:从气缸盖17A内部流入到曲轴箱12内部的空气的量不足,而无法充分地对该曲轴箱12内部的漏气进行换气。
另一方面,如图8中曲线L2所示,比Rs越小,链罩23内部与气缸盖17A内部之间的合流部分中的漏气浓度越高。因此,比Rs过小时,链罩23内部的漏气浓度比上述所希望的浓度高。但是在内燃机10中,当减小比Rs时,链罩23内部的漏气的浓度不会那么高,当比Rs减小到1/3时,能够使链罩23内部的漏气浓度降低至上述规定的浓度以下。
因此鉴于上述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贯通孔32的截面面积被设定为在内燃机10的气缸侧体VA上所形成的多个连通路径24A的通道面积之和的1/2~1/3。由此,能够充分地确保通过连通路径24A而从气缸盖17A内部流落到曲轴箱12内部的油液的量,并且将足够量的空气通过连通路径24A从气缸盖17A内部导入到曲轴箱12内部和链罩23内部。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具有以下所述的效果。
(1)在包括各气缸盖17A、17B的内部、链罩23的内部、新气导入通道27和通风管通道29的迂回路径上,设置有分隔壁31和贯通孔32。因此,能够分别使适当量的气体流动在曲轴箱12内部和链罩23内部,从而充分地对内燃机内部的漏气进行处理。
(2)在曲轴箱12内部与链罩23内部连通的内燃机10中,在迂回路径中的比曲轴箱12内部与上述链罩的内部的连通部分更靠近新气导入通道27的部分上设置有分隔壁31和贯通孔32。因此,能够可靠地抑制从新气导入通道27导入到气缸盖17A内部的空气从该气缸盖17A内部流入到链罩23的量,而且使该空气流入到曲轴箱12内部。因此,能够充分地确保流入到曲轴箱12内部的空气的量,从而适当地对该曲轴箱12内部的漏气进行换气。
(3)由于在气缸盖17A内部设置有分隔壁31和贯通孔32,因此能够在设置该分隔壁31和贯通孔32而不导致链条机构21的润滑性能的降低。
(4)贯通孔32的截面面积为在气缸侧体VA上所形成的多个连通路径24A的通道截面面积之和的1/2~1/3。因此,能够充分地对曲轴箱12内部和链罩23内部的漏气进行换气,并且能够充分地确保通过连通路径24A从气缸盖17A内部流向曲轴箱12内部的油液的量。
并且,上述实施方式可以进行以下变更来进行实施。
●可以在分隔壁31上形成多个贯通孔,而不仅限于设一个贯通孔32。在该构成中,可以将贯通孔的截面面积之和设定为多个连通路径24A的通道截面面积之和的1/2~1/3。
●除了在气缸盖17A上设置分隔壁31以外,也可以在气缸盖17A的气缸盖罩20上设置分隔壁31。
●只要是具有对曲轴和各凸轮轴进行驱动联结的链条机构以及覆盖链条机构的内燃机外侧整体的形状的链罩的内燃机,则也可以适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构成,而不受链条机构的结构的限制。例如,在进气凸轮轴18与排气凸轮轴19经由齿轮机构联结的内燃机中,也可以采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构成。此外,在曲轴13、第一气缸侧体VA的进气凸轮轴18和排气凸轮轴19上卷挂链条,并且在曲轴13、第二气缸侧体VB的进气凸轮轴18和排气凸轮轴19上卷挂链条的内燃机等中,也可以适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构成。
●只要分隔壁31的位置是迂回通道上的通风管通道29与新气导入通道27之间的位置,并且是气缸盖17A上的各连通路径24A的连通部分与气缸盖17B上的各连通路径24B的连通部分之间的位置,则可以任意变更。
例如,可以在链罩23内部中比与曲轴箱12联结的部分更靠近气缸盖17A的位置上设置分隔壁。根据该构成,也能够抑制从新气导入通道27导入到气缸盖17A内部的空气,从气缸盖17A内部流入到链罩23的量,而且使该空气流入到曲轴箱12内部。
分隔壁优选为,被设置在链罩23内部的比与曲轴箱12联结的部分更靠近气缸盖17B的位置、或者在气缸盖17B的连通路径24B与链罩23内部之间的位置且通风管通道29的连通部分与链罩23内部之间的位置上。根据这些构成,与没有设置分隔壁的内燃机相比,能够抑制经由气缸盖罩20内部与链罩23内部之间的连通部分而从该链罩23内部流入到气缸盖17B内部的气体的量。从而,能够使大量的气体通过连通路径24B从曲轴箱12内部流入到气缸盖17B。因此,能够使大量的空气流入到该曲轴箱12内以充分地对该曲轴箱12内的漏气进行换气,并且使空气还流入到链罩23内以对该链罩23内的漏气进行换气。
●本发明也适用于在各气缸侧体上分别设置不同个数的缸膛的内燃机。另外,本发明也适用于在各气缸侧体上仅设有一个缸膛的内燃机。
●只要内燃机具有两个气缸侧体并且其中一个与新气导入通道连接而另一个与通风管通道连接,则除了V型以外的气缸布置例如水平对置型气缸布置的内燃机、W型气缸布置的内燃机等中也能够适用本发明。

Claims (4)

1.一种内燃机,设有漏气处理装置,具备:
气缸盖;
曲轴箱;
曲轴箱内的曲轴;
设有节流阀的进气通道;
第一气缸侧体和第二气缸侧体这两个气缸侧体,其中在各气缸侧体内设有将气缸盖的内部与曲轴箱的内部连通的连通路径、以及凸轮轴;
对曲轴和各凸轮轴进行驱动联结的链条机构;
覆盖链条机构的内燃机外侧整体的形状的链罩,其中链罩的内部与各气缸盖的内部分别连通,
漏气处理装置具有:将在第一气缸侧体上设置的气缸盖的内部与进气通道的比节流阀更靠近进气流动方向上游侧的部分连通的新气导入通道;将在第二气缸侧体上设置的气缸盖的内部与进气通道的比节流阀更靠近进气流动方向下游侧的部分连通的通风管通道,上述内燃机的特征在于:
具有分隔壁,该分隔壁具有贯通孔,而且位于包括各气缸盖的内部、上述链罩的内部、上述新气导入通道和上述通风管通道的路径上,对上述通风管通道和上述新气导入通道之间进行分隔,并且对设置于上述第一气缸侧体的气缸盖上的上述连通路径的连通部分和设置于上述第二气缸侧体的气缸盖上的上述连通路径的连通部分之间进行分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上述曲轴箱的内部与上述链罩的内部连通,上述分隔壁和上述贯通孔设置在上述路径上的比上述曲轴箱的内部和上述链罩的内部的连通部分更靠近上述新气导入通道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分隔壁与上述贯通孔被设置在设置于上述第一气缸侧体的气缸盖的内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上述连通路径是容许上述气缸盖的内部与上述曲轴箱的内部之间的气体流通的通道,并且是油液从上述气缸盖的内部流落到上述曲轴箱的内部的通道,
上述贯通孔的截面面积为形成于上述第一气缸侧体的上述连通路径的截面面积的1/2~1/3。
CN200880009128A 2007-04-18 2008-04-08 内燃机 Pending CN10164684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09282/2007 2007-04-18
JP2007109282A JP2008267214A (ja) 2007-04-18 2007-04-18 内燃機関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46843A true CN101646843A (zh) 2010-02-10

Family

ID=398754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009128A Pending CN101646843A (zh) 2007-04-18 2008-04-08 内燃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00077999A1 (zh)
JP (1) JP2008267214A (zh)
CN (1) CN101646843A (zh)
DE (1) DE112008000867T5 (zh)
WO (1) WO200812994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33251B2 (ja) * 2010-01-19 2013-11-0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可変圧縮比式の内燃機関
US8181634B2 (en) * 2010-05-17 2012-05-22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Engine including positive crankcase ventilation
US8887703B2 (en) * 2011-10-10 2014-11-1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Integrated positive crankcase ventilation vent
CN102425475A (zh) * 2011-11-28 2012-04-25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曲轴箱强制通风系统
CN104685173B (zh) 2012-10-02 2016-11-16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V型内燃机的漏气处理装置
JP6329802B2 (ja) * 2014-03-31 2018-05-23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
JP6241390B2 (ja) * 2014-07-31 2017-12-0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
JP6402744B2 (ja) * 2016-05-17 2018-10-1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換気装置
US20170350286A1 (en) * 2016-06-01 2017-12-07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Integrated pcv oil separator and oil fill tube
JP2018127894A (ja) * 2017-02-06 2018-08-16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
JP7260580B2 (ja) * 2021-03-23 2023-04-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ブリーザー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52714U (zh) * 1985-03-15 1986-09-20
JPH02139315A (ja) 1988-11-18 1990-05-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家庭用衣類包装装置
JP3331763B2 (ja) * 1994-09-20 2002-10-07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ブローバイガス換気装置
JP3257475B2 (ja) * 1997-10-02 2002-02-18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構造
US6807958B2 (en) * 2002-11-07 2004-10-26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alve assembly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flow of gases from an engine crankcase to an engine intake manifold
JP4033046B2 (ja) * 2003-06-05 2008-01-16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V型エンジン
JP2005016376A (ja) * 2003-06-25 2005-01-20 Honda Motor Co Ltd 船外機
JP4075714B2 (ja) * 2003-07-11 2008-04-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ブリーザ室構造
JP2005120973A (ja) * 2003-10-20 2005-05-12 Kawasaki Heavy Ind Ltd 縦軸型エンジン
JP4513696B2 (ja) * 2005-09-05 2010-07-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シリンダヘッド構造
JP4432899B2 (ja) * 2005-12-28 2010-03-1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V型エンジンのpcv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8267214A (ja) 2008-11-06
WO2008129942A1 (ja) 2008-10-30
DE112008000867T5 (de) 2010-01-21
US20100077999A1 (en) 2010-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46843A (zh) 内燃机
CN100513750C (zh) 用于内燃发动机的呼吸室结构和内燃发动机
US9506425B2 (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7524538B (zh) 内燃机
CN102076933B (zh) 内燃发动机油箱装置
US20170356316A1 (en) Gas-liquid separation device for blow-by gas in engine
JP3975150B2 (ja) 頭上弁式内燃機関のブリーザ構造
KR100339509B1 (ko) 크랭크 케이스 부재들 사이에 블로우바이 가스 통로를갖춘 엔진 크랭크 케이스 환기 시스템
JP5307061B2 (ja) 内燃機関のオイル劣化防止装置
KR101165167B1 (ko) 직렬 다기통 엔진의 실린더 블록
JP5516112B2 (ja) ブローバイガス還元装置
JP6331923B2 (ja) 内燃機関のオイル分離構造
CN111140312B (zh) 内燃机
JP3331763B2 (ja) 内燃機関のブローバイガス換気装置
US20060037311A1 (en) Secondary air supply for engine exhaust system
JPH053692Y2 (zh)
JP2016070072A (ja) ブリーザ装置
JP4549871B2 (ja) ドライサンプ式潤滑装置を備える内燃機関
JP3899664B2 (ja) 車両用エンジンのシリンダヘッドカバー構造
JP6978880B2 (ja) エンジン
EP3578770B1 (en) Blow-by gas device of supercharger-equipped engine
JPH0626318A (ja) V型エンジンのブローバイガス回収装置
JP2008255816A (ja) 内燃機関
JP2023163389A (ja) ブローバイガス還流装置およびヘッドカバー
JP2016065471A (ja) 内燃機関のオイル分離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1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