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14155B - 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 - Google Patents
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614155B CN101614155B CN2009101491796A CN200910149179A CN101614155B CN 101614155 B CN101614155 B CN 101614155B CN 2009101491796 A CN2009101491796 A CN 2009101491796A CN 200910149179 A CN200910149179 A CN 200910149179A CN 101614155 B CN101614155 B CN 10161415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andle
- engine generator
- fixed handle
- housing
- flexib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该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将发动机(21)和发电机(22)容纳在壳体(17)内。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固定手柄(118)安装在壳体的后部。第二固定手柄(119)安装在壳体的前上部。拉手(125)设置成可相对于第二固定手柄沿垂直方向摆动。手动抓握第二固定手柄并且移动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抓握第一和第二固定手柄并且抬升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拉手(125)包括:同轴设置在第二固定手柄(119)内的支撑轴(131);可垂直摆动地设置在所述支撑轴(131)上的左、右枢转臂(191,192);以及在所述左、右枢转臂之间延伸的活动手柄(132)。第一固定手柄(118)布置在低于第二固定手柄(119)的位置。拉动拉手以移动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有轮的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其中发动机与发电机容纳在一壳体内。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已知的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在底盖上设置有轮与支脚部,发动机与发电机容纳于一壳体内,用于运输的手柄设置在壳体上侧并位于轮的相反侧,例如在日本专利申请特开公报No.2005-76550中以实施例的方式公开的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
用于运输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的运输手柄从壳体的左、右端部与手柄杆从壳体离开的方向大致水平地延伸,把手设置在左、右手柄杆的远端。
根据该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在抓握并上抬左、右把手以将支撑支脚抬离路面的状态下推动运输手柄,使轮子转动并且使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得以移动和运输。
运输该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的唯一方法包括抬升左、右把手并推动运输手柄。
然而,在人们需要运输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时,要求采用如拉动和抬升的多种运输方法。因此,上述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不能适应多种运输方法,并且需要增加该类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的运输能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采用多种运输方法运输且运输更容易的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其包括:底盖,该底盖通过轴设置有左、右轮;布置在底盖上的发动机;布置在底盖上且由发动机驱动的发电机;壳体,其用于与底盖共同容纳发动机和发电机;第一固定手柄,其设置在左、右轮上方壳体前后方向的一侧并平行于轴延伸;第二固定手柄,其设置在壳体前后方向的相反侧并平行于轴延伸;以及拉手,其以可相对于第二固定手柄垂直摆动的方式设置在壳体的外部,所述拉手包括:支撑轴,该支撑轴同轴设置在所述第二固定手柄内;左、右枢转臂,所述枢转臂可垂直摆动地设置在所述支撑轴上;以及在所述左、右枢转臂之间延伸的活动手柄;所述第一固定手柄布置在低于所述第二固定手柄的位置。
本发明的结构包括设置在壳体纵向一侧的第一固定手柄以及设置在壳体上侧并位于壳体纵向另一侧的第二固定手柄。因此第一固定手柄与第二固定手柄之间可设有大的空间。从而,当一个人手握第一固定手柄并且另一个人手握第二固定手柄时,这两个人不会相互接触。因此,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能够由两个人抬升和运输,从而运输起来更容易。
当一个人抓握并抬升第二固定手柄时,只有左、右轮将保持在与路面相接触的状态。因此,一个人能够通过在推动第二固定手柄的同时使轮子转动而移动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使左、右轮转动并运输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可以准确地移动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的位置。结果,当要存放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时可轻松地将其置于存放的位置。
拉手包括:支撑轴,其同轴地设置在第二固定手柄内;左、右枢转臂,其可沿垂直方向摆动地设置在支撑轴上;以及活动手柄,其设置成在左、右枢转臂之间延伸。因此,活动手柄可布置在与支撑轴相隔一定距离的位置,即,远离轮的位置。结果,当人在背对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的同时握紧活动手柄并绕轴将活动手柄抬升到用于实际运输的位置时,能够减小抬升力,能够便于运输该发电机,并且能够在单手拉动活动手柄的状态下移动发电机。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设置有第一固定手柄、第二固定手柄以及活动手柄,由此每个手柄均可用于运输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因此可选择多种运输方法且运输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更加容易。
理想地,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设置有框架构件,该框架构件包括底盖、壁形垂直框架及中央框架。垂直框架可直立布置在与左、右轮位置相反的一侧的底盖端部附近。中央框架可设置成在垂直框架与左、右轮所处一侧的底盖端部之间延伸。可通过设置在底盖上的左、右手柄安装部安装第一固定手柄。第二固定手柄可安装在垂直框架上。
由于框架构件由底盖、垂直框架和中央框架形成,因而底盖能够具有足够的刚度。底盖设有左、右手柄安装部,并且第一固定手柄设置在左、右手柄支撑部上。因而,第一固定手柄可牢固地安装在左、右手柄支撑部上。
垂直框架设有第二固定手柄和活动手柄。垂直框架为用于形成框架构件的构件,并且充分保证垂直框架的刚度。通过将第二固定手柄和活动手柄设置在高刚度的垂直框架上,能够牢固地将第二固定手柄和活动手柄安装在垂直框架上。
优选地,拉手还包括用于将活动手柄定位在运输位置的结构,活动手柄定位在定位结构中使得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的重心位于从活动手柄延伸到左、右轮的斜线附近。因此,当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的重心处在斜线上方时,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不容易向左或向右倾斜或翻倒。因此,即使在不平的路面以及其他这种表面上也能够平稳地运输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
优选地,第二固定手柄覆盖支撑轴并与其同轴。因此,第二固定手柄被支撑轴加强。结果,由于在保证第二固定手柄刚度的同时可简化第二固定手柄的结构,所以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的重量可减轻。人能够在面向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的同时用双手握住第二固定手柄,并且将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抬到运输位置。
优选地,底盖分别在与左、右轮的位置相反一侧上的位置的两个角部上具有支脚部。第二固定手柄和活动手柄设置在支脚部侧。因此,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的重心能够设置成距第二固定手柄和活动手柄有一段距离。能够用相对较小的力将第二固定手柄和活动手柄抬升到运输位置,并且可轻松地移动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
优选地,定位结构具有用于将活动手柄定位在运输位置的约束部,约束部设置在用于支撑支撑轴的位置处;并且定位结构具有能与约束部相接触的止动部,止动部设置在支撑轴上。还优选的是,止动部与约束部相接触,借此将活动手柄定位在运输位置。壳体的上部侧为用于支撑支撑轴的位置并形成为具有较高刚度。因而在具有较高刚度的壳体的上部侧设置约束构件可以在止动部与约束部相接触时将止动部可靠地定位在运输位置。因此,因为活动手柄能够可靠地定位在运输位置并且能够利用活动手柄将支脚部可靠地抬离路面,所以能够轻松地移动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
优选地,左、右枢转臂和活动手柄由纤维增强塑料材料形成。因此,左、右枢转臂和活动手柄具有可靠的刚度,每个构件能够更薄。这样又能够减少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的重量,并且能够轻松地运输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此外,拉手变得更容易使用,并且左、右枢转臂和活动手柄的重量的减少提高了方便性。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照附图仅以实施例的方式对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附图中: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的纵向剖取的剖面图;
图3是示出在图2的底盖上安装轴的细节的剖面图;
图4是沿图1的线4-4剖取的剖面图;
图5是示出在移除壳体的情况下图1的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从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上移除的前壳体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示出用于将图1的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的左枢转臂和拉手定位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8A和8B是示出图7的用于将拉手定位的结构的操作的剖面图;
图9是示出拉动位置与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的重心位置之间的关系的侧视图;
图10是示出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的重心位置的后视图;
图11是示出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的左右倾斜的立体图;
图12A和12B示出单手抓握拉手的活动手柄并且移动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的实施例;
图13示出在拉动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时在左、右方向上的稳定性;
图14示出双手抓握活动手柄并且推动和运输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的实施例;
图15示出抓握固定手柄并且抬升和移动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的实施例;
图16示出两人运送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的实施例;以及
图17A和17B示出单人抬升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并且使其载于轮上的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本文所用的术语“前向”指的是通过拉手125拉动根据本发明的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的方向。
在图1和2中,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包括:形成框架体的框架构件11;设置在框架构件11上的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以及用于控制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输出的电子元件部13;用于给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供给燃料的进口/燃料供给机构14(见图4);用于将冷却空气导向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冷却结构15;用于运输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的运输结构16;用于覆盖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与电子元件部13的壳体17;用于分隔壳体17内的容纳空间20的绝缘材料18;以及设置在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发动机21上的消声器23(见图4)。
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具有在底盖25的前端部25a的左、右角部25c、25d上设置的左、右支脚部29,以及设置在后端部25b上的左、右轮(运输轮)31、32,所述底盖25构成框架构件11的底部。左、右角部25c、25d为朝向前侧定位的两个角部,所述前侧指的是与左、右轮31、32相反的一侧。左、右支脚部29均利用橡胶构件形成。
在左、右支脚部29以及左、右轮31、32与地面相接触的状态下,底盖25基本处于水平。因而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在稳定的取向下使用。
在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中,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通过四个安装构件(安装构件)33安装在框架构件11的底盖25上。发动机21和由发动机21驱动的发电机22(见图4)一体设置在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上。
发电机22同轴地设置在发动机21的驱动轴(曲轴)34上(见图4)。采用驱动轴34作为支撑点,发动机21的气缸体35以θ°的角度倾向左、右轮31、32(即倾向用于支撑左、右轮31、32的轴113的方向)。发动机21的气缸体35以角度θ倾斜能够降低发动机21的高度H1,能够降低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的高度,并且使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更加紧凑。图2中所示的附图标记36表示气缸体35的气缸中心。
在发动机21的气缸体35以角度θ倾斜的状态下,气缸体35的下方能够提供足够的轮容纳空间38。左、右轮31、32布置在轮容纳空间38内。可通过将左、右轮31、32布置在容纳空间38内而使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更加紧凑。
在左、右支脚部29与左、右轮31、32均与地面接触的状态下,气缸体35沿左、右轮31、32方向以角度θ倾斜可使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的重心G(见图9)更靠近左、右轮31、32。具体地说,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的重心G更靠近左、右轮31、32,并且设置在左、右支脚部29与左、右轮31、32之间。在图12、14和15中说明使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的重心G更靠近左、右轮31、32的原因。
一体形成在底盖25的后端部25b附近的轴横肋144沿左/右方向延伸,如图3所示。轴横肋144是加强部,其向上突出以形成倒U形截面。通过使轴横肋144形成为倒U形截面,使用于容纳轴113的容纳凹部152设置在底盖25的底面28上。轴113沿着与发动机21的驱动轴34(图4)平行的左/右方向设置。
在轴113容纳在容纳凹部152内的状态下,由左、右支撑轴承211、212对轴113进行支撑。左、右支撑轴承211、212采用多个螺栓204安装在底盖25的底面28上。左、右轮31、32分别可旋转地安装在轴113的左、右端部上。
如图2中所示,通过确保在发动机21的气缸体35下方提供轮容纳空间38,使左、右轮31、32布置在轮容纳空间38内。因此,左、右轮31、32可朝上布置(即,处于较高的位置)。如图3所示,在气缸体35下方布置的轴113能够布置在用于安装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多个安装构件33的上方。具体地说,轴113的高度H2设定成大于安装构件33的高度H3。
将左、右轮31、32布置在轮容纳空间38内,因而使左、右轮31、32能够朝上布置(较高的位置)。因此,能够使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更加紧凑。
如图4所示,在发动机21的驱动轴34面向左/右方向横向布置的状态下,将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安装在底盖25上。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中发动机21的驱动使驱动轴34旋转。驱动轴34的旋转传输到冷却风扇85并且冷却风扇85旋转。冷却风扇85的旋转使发电机22的转子22a沿定子22b的外周旋转。转子22a的旋转使发电机22发电。
消声器23设置在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发动机21的上方。消声器23从排气口39排出来自发动机21的气缸体35(见图2)的废气。进口/燃料供给机构14的燃料箱41设置在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发电机22的上方。
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消声器23及燃料箱41容纳在形成为截面基本呈U形的壳体17内。壳体17由聚丙烯(PP)或另一树脂制成,且布置在底盖25的上方。将壳体17设置在底盖25的上方使得能够由壳体17与底盖25形成容纳空间20。
壳体17具有左、右侧壁部分66、68。左轮31相对于左侧壁部分66朝向壳体17的横向中心布置。具体地说,左轮31布置在左侧壁部分66内侧(即,朝向壳体17的横向中心布置),使得外表面31a不会突出超过左侧壁部分66。
右轮32相对于右侧壁部分68朝向壳体17的横向中心布置。具体地说,右轮32布置在右侧壁部分68内(即,朝向壳体17的横向中心布置),使得外表面32a不会突出超过右侧壁部分68。
冷却结构15冷却电子元件部13的反相器单元78(图2)、发动机21以及消声器23等。
电子元件部13控制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输出。如图2所示,电子元件部13在上半部分设置有控制面板79,在下半部分设置有反相器单元78。用于启动发动机的开关、用于输出生成功率的交流端子、直流端子等设置在控制面板79上,从前壳体部分46的开口48面向外。反相器单元78控制发电机22的输出频率。
在图5和6中,进口/燃料供给机构14将混有空气的燃料供给至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发动机21(图4)。进口/燃料供给机构14设置有布置在发电机22上方的燃料箱41及设置在发动机21的气缸体35(见图2)上的化油器101。
燃料箱41储存有待供给至发动机21的燃料。
化油器101将来自燃料箱41的燃料与来自空气过滤器(未显示)的空气混合并将空气燃料混合物供给至发动机21。
燃料箱41与化油器101布置在中央框架27(绝缘材料18)的左边区域,即,布置在冷却区53(图4)内。发动机21和消声器23布置在中央框架27(绝缘材料18)的右边区域,即布置在发热区54内,如图4所示。
框架构件11包括:用于支撑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底盖25;直立布置在底盖25的前端部25a附近的垂直框架26;以及在垂直框架26的上部中心26a与底盖25的后端中心部分25e之间延伸的中央框架27。后端中心部分25e为后端部25b在左、右轮31、32之间的中心部分。
如上所述,其内一体设置有发动机21与发电机22(图4)的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采用四个安装构件33安装在底盖25上。用于启动发动机21的反冲起动器111设置在发动机21上。
如图4所示,绝缘材料18设置在中央框架27上。绝缘材料18将壳体17内的容纳空间20隔离为冷却区53与发热区54。燃料箱41设置在发电机22的上方。
左、右轮31、32通过轴113可旋转地安装在底盖25上。也就是说,在发动机21的气缸体35以角度θ倾斜的状态下,轮容纳空间38设置在气缸体35下方,如图2所示。所述空间用于在底盖25的后端部25b的左、右角部25f和25g处形成左、右轮壳115和116。
左、右轮壳115和116均突出而向上弯曲。设置左、右轮壳115和116可以在左、右轮壳115和116的下方形成能够容纳左、右轮31、32的左、右凹部115a、116a。
左轮31布置在左轮壳115下方的左凹部115a内。左轮31的仅与路面120(见图4)接触的位置31b(也见图4)从左凹部115a向下突出。右轮32布置在右轮壳116下方的右凹部116a内。右轮32的仅与路面120接触的位置32b(也见图4)从右凹部116a向下突出,因此能以简单的方式降低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的底部。左、右轮壳115、116对称设置。因此,左、右凹部115a、116a也对称设置。
运输结构16设置在框架构件11上。运输结构16设有用于移动的左、右轮31、32,用于抬升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的后侧的后固定手柄(第一固定手柄)118,用于抬升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的前侧的前固定手柄(第二固定手柄)119及用于拉动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的拉手125。
左、右轮31、32通过轴113设置在底盖25的后端部25b上。通过在将左、右支脚部29抬离路面的状态下使左、右轮31、32转动,可移动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
后固定手柄118安装在设置于底盖25的后端部25b上的左、右手柄支撑部121、122上。左手柄支撑部121直立设置在后端部25b的左侧部。右手柄支撑部122直立设置在后端部25b的右侧部。后固定手柄118的左端部118a通过螺栓123固定在左手柄支撑部121上。后固定手柄118的右端部118b通过螺栓123固定在右手柄支撑部122上。
底盖25与垂直框架26和中央框架27共同形成框架构件11。因此底盖25可具有足够的刚度。左、右手柄支撑部121和122设置在底盖25上,且后固定手柄118设置在左、右手柄支撑部121和122上。因此后固定手柄118固定安装在左、右手柄支撑部121和122上。
在后固定手柄118安装在左、右手柄支撑部121和122上的状态下,后固定手柄118设置在左、右轮31、32的上方且设置成与轴113平行。后固定手柄118在从上方看时形成U形,且设置成从壳体17向后突出。因此,后固定手柄118的手柄部118c能够设置成离开壳体17的后壳体部分47(见图1)。结果,人手无需与壳体17的后壳体部分47接触就可容易地抓握手柄部118c。
后固定手柄118位于后壳体部分47在高度方向上的基本中心,如图1所示。对于图17描述将后固定手柄118布置在后壳体部分47在高度方向上的基本中心的原因。
拉手125设置有由手柄支撑部128的左、右支架部件182、183支撑的支撑轴131,分别设置在支撑轴131左、右端的左、右枢转臂191、192,在左、右枢转臂191、192的远端部分191a、192a之间延伸的活动手柄132,以及用于将活动手柄132定位在运输位置P1的定位结构230。
手柄支撑部128具有沿横向延伸的基部181,以及从基部181的左、右端直立设置的左、右支架部件182、183。
基部181与中央框架27一起利用多个螺栓129紧固在垂直框架26的上部中心26a中。
在左、右支架部件182、183上分别形成有左、右支撑孔182a(图8中只显示了左支撑孔182a)。支撑轴131穿过左、右支撑孔182a并由左、右支架部件182、183支撑。
垂直框架26的上部中心26a位于位置17b处,位置17b处于壳体17的上部17a所在侧,且处于与左、右轮31、32相反一侧(见图1)。因此,拉手125布置在位置17b处,位置17b处于壳体17的外部上壳体17的上部17a所处一侧,且处于与左、右轮31、32相反一侧。拉手125通过手柄支撑部128在垂直方向上可摆动地被支撑在垂直框架26的上部中心26a上。
垂直框架26是用于形成框架构件11的构件且具有足够的刚度。将拉手125(活动手柄132)设置在具有高刚度的垂直框架26上可使得拉手125牢固地安装在垂直框架26上。
支撑轴131的左、右端131a、131b分别可旋转地插入左支架部件182和右支架部件183的支撑孔182a内(见图8)。左、右支架部件182、183向上突出。因此,支撑轴131位于上部17a(见图1)的上方且相比垂直框架26进一步向前突出。支撑轴131同轴地设置在前固定手柄119内。
如图7所示,左枢转臂191具有在支撑轴131的左端131a上设置的基部232,以及具有与基部232相连的基端部233a的臂体233。臂体233设置成可绕支撑轴131沿垂直方向摆动。
臂体233由外壁235、上壁236和下壁237形成,并且具有多个内置的加强肋238。臂体233由高刚度纤维增强塑料(FRP)制成并具有U形截面。臂体233由纤维增强塑料制成可以减小臂体233的厚度,并且臂体233容易成型为U形截面。因此臂体233的重量减轻。
如图5所示,右枢转臂192与左枢转臂191对称。因此,右枢转臂192可以使其臂体234的重量以与左枢转臂191相同的方式减轻。
换言之,如图5和6所示,活动手柄132在左枢转臂191(臂体233)的远端191a和右枢转臂192(臂体234)的远端192a之间平行于支撑轴131延伸。
左支架部件182和右支架部件183分别支撑支撑轴131的左、右端131a、131b。左、右支架部件182、183形成在手柄支撑部128的基部181上。手柄支撑部128利用多个螺栓129安装在垂直框架26的上部中心26a上。因此,活动手柄132通过支撑轴131和手柄支撑部128设置在左、右枢转臂191、192上。活动手柄132由纤维增强塑料(FRP)制成。
如上所述,左枢转臂191的臂体233、右枢转臂192的臂体234以及活动手柄132由纤维增强塑料制成。因此臂主体233、234和活动手柄132具有可靠的刚度,并且这些构件可以更薄。此外,左枢转臂191的臂体233和右枢转臂192的臂体234可形成U形截面。因此,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的重量可减轻,可更容易运输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更容易使用拉手125,并且臂主体233、234和活动手柄132的重量的减轻增加了方便程度。
如图8A和8B所示,定位结构230构成用于将活动手柄132定位在运输位置P1或存放位置P2的装置。定位结构230设有用于将活动手柄132(见图5)定位在运输位置P1的约束部241以及能与约束部241相接触的止动部242,止动部242设置在支撑轴131上。
约束部241具有:用于将活动手柄132定位在运输位置P1或存放位置P2的左约束部243,其设置在左支架部件182上;以及用于将活动手柄132定位在运输位置P1或存放位置P2的右约束部(未显示),其设置在右支架部件183(见图5)上。右约束部是与左约束部243相对称的构件。对左约束部243的说明也适用于右约束部。
左约束部243具有一对从左支架部件182的外周径向向外突出的突出部分243a、243b,以及能弹性变形的保持爪244。这一对突出部分243a、243b将止动部242约束在预定位置。保持爪244将止动部242保持在运输位置P1。
止动部242具有能与左约束部243相接触并设置在支撑轴131左端131a上的左止动部245,以及能与右约束部相接触并设置在支撑轴131右端131b(见图5)上的右止动部(未显示)。
右止动部与左止动部245对称。对左止动部245的说明也适用于右止动部。
如图7所示,左止动部245具有用于在左枢转臂191的基部232上可旋转地支撑左约束部243的凹部246,以及一对从凹部246的内周壁向中心径向突出的突出件245a、245b。
如图8A所示,根据定位结构230,在突出件245a、245b分别与突出部分243a、243b相接触的状态下,保持爪244保持突出件245a。因此,活动手柄132(见图5)保持定位在运输位置P1处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活动手柄132的运输位置P1设置为满足下列条件。活动手柄132的运输位置P1设置为使得在活动手柄132定位在运输位置P1的状态下,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的重心G定位在从活动手柄132延伸到左、右轮31、32(左、右轮31、32的中心)的线220附近,如图9所示。图9到图11说明了这样的原因。
从该状态,保持爪244被突出件245a挤压,并通过活动手柄132的向下移动产生弹性变形。
如图8B所示,突出件245a越过保持爪244并与突出部分243b接触,并且突出件245b与突出部分243a接触。活动手柄132(见图5)定位在存放位置P2。
如上所述,约束部241和止动部242设置成定位结构230,约束部241设置在左、右支架部件182、183上(见图5),并且止动部242设置在支撑轴131上。当止动部242与约束部241接触时,活动手柄132定位在运输位置P1。
因为左、右支架部件182、183支撑支撑轴131,所以获得了高水平的刚度。
将约束部241设置在高刚度的左、右支架部件182、183上使得当止动部242与约束部241接触时,约束部241可以将止动部242可靠地定位在运输位置P1。因此,活动手柄132能够可靠地定位在运输位置P1,并且能利用活动手柄132将支脚部29可靠地抬离路面。因此,能够轻松地运输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
再次参照图6,前固定手柄119设有构成前固定手柄119的前半部的前侧手柄部119a,以及构成前固定手柄119的后半部的后侧手柄部119b。前侧手柄部119a与前壳体部46的上部一体形成。前侧手柄部119a具有利用螺栓249安装在左支架部件182和右支架部件183上的左端和右端。
后侧手柄部119b具有利用螺栓248安装在左支架部件182和右支架部件183上的左端和右端。如图2所示,前固定手柄119同轴地设置在拉手125的支撑轴131上,以便覆盖支撑轴131。因此,支撑轴131能够加固前固定手柄119。因此,因为在不损失前固定手柄119的刚度的情况下简化了前固定手柄119,所以更进一步减轻了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的重量。
如图5所示,左、右支架部182、183形成在手柄支撑部128的基部181上。手柄支撑部128利用多个螺栓129安装在垂直框架26的上部中心26a上。因此,前固定手柄119通过手柄支撑部128设置在垂直框架26的上部中心26a处。
前固定手柄119设置在垂直框架26上。垂直框架26是用于形成框架构件11的构件且能为框架构件11提供足够的刚度。将前固定手柄119设置在高刚度的垂直框架26上使得能够牢固地在该垂直框架26上安装前固定手柄119。
如图1所示,通过手柄支撑部128将前固定手柄119设置在垂直框架26的上部中心26a处导致前固定手柄119与轴113(见图2)平行地设置在位置17b处,位置17b处于壳体17的上部17a侧,且处于与左、右轮31、32相反的一侧上。换言之,前固定手柄119布置在壳体17的前侧(壳体17的纵向另一侧)上,且布置在壳体17的上侧。因此,前固定手柄119能够设置成离开位置17b(见图1),位置17b位于壳体17上部侧17a且位于与左、右轮31、32相反的一侧上。因此,人可以在不用手接触壳体17的位置17b的情况下轻松握住前固定手柄119。
根据上述运输结构16,可以将拉手125绕着支撑轴131向上摆动到运输位置P1,并且抓握并拉动拉手125的活动手柄132。换言之,通过握住并抬升活动手柄132,能够将左、右支脚部29抬离路面120。在这种状态下,通过拉动活动手柄132,能够使左、右轮31、32转动并且能够移动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
另一方面,拉手125绕着支撑轴131摆动到存放位置P2(见图8B)并由前壳体部46(见图2)保持。在这种状态下,能够握住后固定手柄118和前固定手柄119,并且能够抬升和运送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
如图9所示,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的发动机21的气缸体35在绕驱动轴34以角度θ朝向左、右轮31、32(即,朝向用于支撑左、右轮31、32的轴113)倾斜的状态下布置。通过使气缸体35以角度θ倾斜,能够使发动机21的高度H1保持较低(图2),并且能够降低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的高度H4。
在气缸体35以角度θ倾斜的状态下,能够在气缸体35下方提供足够的轮容纳空间38(图2)。空间38用于在底盖25的后端部25b的左、右角部25f和25g中形成左、右轮壳115、116。利用轮容纳空间38设置左、右轮31、32,可使左、右轮31、32朝上布置(处于较高位置)。因此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的底部,即底盖25的底面28的高度H5可保持较低。
左、右凹部115a和116a分别形成在左、右轮壳115和116的下方。左轮31容纳在左凹部115a内,并且右轮32容纳在右凹部116a内,如图5所示。因此,左轮31的仅与路面120(同样见图4)接触的位置31b可以从左凹部115a向下突出。同样,右轮32的仅与路面120(同样见图4)接触的位置32b可以从右凹部116a向下突出。能够以简单的方式降低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的底部,即底盖25的底面28的高度H5。
因而,将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的高度H4与底盖25的底面28的高度H5保持较低使得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的重心G的高度位置H6能够保持较低。
将活动手柄132的运输位置P1设置成使得在活动手柄132定位在运输位置P1的状态下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的重心G定位在延长线220附近。延长线220从活动手柄132的中心笔直延伸至左、右轮31、32的中心。
将拉手125的支撑轴131布置在壳体17上方,可以使活动手柄132的运输位置P1布置在相对较高的位置。因此,延长线220能够布置在相对较高的位置,并且能够布置在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的重心G的附近。
将运输位置P1布置在相对较高的位置使得当活动手柄132从运输位置P1抬到实际运输位置时能够减少抬升的距离。因此在运输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时,可减少重心G高度增加的距离。所以可在稳定状态下运输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
如图10所示,将发动机21(图9)的重心在无任何横向移动的情况下保持较低可以使发动机21的重心基本定位在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的宽度方向中心。因此,高度H6保持较低且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的重心G基本定位在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的宽度方向中心。
通过将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的重心G基本布置在宽度方向中心,可使将左轮31与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的重心G连接的左侧斜线221的倾角α保持较小。因此,左侧斜线221相对于垂直线223的角度β可保持较大。角度β为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向左倾斜(倾倒)时的最大倾角。因此对于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向左侧倾斜的情形,最大倾角β可以足够大。
同样,将左轮32与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的重心G连接的右侧斜线222的倾角α可保持较小。因此对于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向右侧倾斜的情形,最大倾角β可以足够大。
如图11所示,拉手125定位在运输位置P1。人225(图12)的手226抓握基本位于活动手柄132中心的部分132a,将活动手柄132抬到实际运输位置(用于实际运输的位置)P3,且将左、右支脚部29抬离路面120。在这种状态下,通过向前拉动活动手柄132,左、右轮31、32旋转且可使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向前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抬升活动手柄132且利用左、右轮31、32在不平坦地面或其他不规则表面上运输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时,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可以绕左、右斜线251和252倾斜。
左斜线251为将基本位于活动手柄132中心的部分132a和左轮31(与路面120接触的位置31b)连接的线。
左斜线252为将基本位于活动手柄132中心的部分132a和右轮32(与路面120接触的位置32b)连接的线。
左斜线251定位成稍低于图9所示的延长线220。因此,左斜线251在高度方向上位于重心G的附近。因为左斜线251在高度方向上位于重心G的附近,所以当在不平坦地面或其他不规则表面上运输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时,可令人满意地防止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绕左斜线251倾斜或倾倒。
右斜线252与左斜线251对称。因此右斜线252在高度方向上位于重心G附近。因为右斜线252在高度方向上位于重心G附近,所以当在不平坦地面或其他不规则表面上运输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时,可令人满意地防止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绕右斜线252倾斜或倾倒。
因此,与当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的重心G布置在左、右斜线251和252上方时相比,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向左侧或右侧倾斜的可能性较小。这是因为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的重心G在高度方向上位于左、右斜线251和252的附近。因此,即使在不平坦地面或其他不规则表面上,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也能够在稳定状态下运输,且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可更易于运输。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利用图8所示的定位结构230调整运输位置P1,可将左、右斜线251和252定位在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的重心G的附近,且位于重心G下方,重心G上方,或重心G上。
利用定位结构230调整运输位置P1的方法可以包括例如通过改变图8所示的约束部241(具体为突出部分243a、243b)的位置调整运输位置P1。
在图12A和12B中,拉手125布置在运输位置P1(图9),并且人225的手226抓握基本位于活动手柄132中心的部分132a。将活动手柄132抬到实际运输位置P3并且将左、右支脚部29抬离路面120。
气缸体35沿左、右轮31、32方向以角度θ倾斜可使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的重心G更靠近左、右轮31、32,如图2所示。活动手柄132设置在支脚部29所在的一侧。因此,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的重心G能够设置成远离活动手柄132。因而以相对较小的力就可以将活动手柄132抬升到实际运输位置P3。
通过左、右枢转臂191和192,活动手柄132沿垂直方向可枢转地设置在支撑轴131上,如图5所示。因此,活动手柄132可布置在与支撑轴131相隔一定距离的位置,即远离左、右轮31、32设置的位置。因此,当用手226抓握活动手柄132并绕轴113抬升活动手柄132时能够减小活动手柄132的抬升力,并且增加了运输能力。
活动手柄132在左、右枢转臂191、192的远端191a和192a之间与支撑轴131平行延伸。因此,人225可以背对着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用单手226抓握活动手柄132,并将活动手柄132抬到实际运输位置P3。
通过用一只手226抓握活动手柄132,人225可远离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而不与其接触。这使得人225能够在用一只手226拉动活动手柄132的同时令人满意地移动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
在将活动手柄132抬到实际运输位置P3的状态下沿向前方向拉动活动手柄132,可使左、右轮31、32旋转,并且沿向前方向运输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
图13示出在不平坦地面或其他不规则表面上运输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的状态。
将左轮31与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的重心G连接的左侧斜线221的倾角α保持较小。因此,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的最大倾角β设置为较大。因此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在不平坦地面或其他不规则表面上运输时,向左侧倾斜的可能性较小。
以与左侧斜线221相同的方式,将右轮32与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的重心G连接的右侧斜线222的倾角α也保持较小,如图10所示。因此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在不平坦地面或其他不规则表面上运输时,向右侧倾斜的可能性较小。
由于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向左右方向倾斜的可能性较小,因此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可保持在稳定的取向,并且便于运输。
在人225面对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的状态下,人在活动手柄132的基本中心部分132a(图13)处用双手226抓握定位在运输位置P1(图9)的拉手125,如图14所示。人将活动手柄132抬到实际运输位置P3,且将左、右支脚部29抬离路面120。
通过使气缸体35在左、右轮31、32的方向上以角度θ倾斜,可使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的重心G更靠近左、右轮31、32的方向,如图2所示。活动手柄132设置在支脚部29所在的一侧,也就是与左、右轮31、32相反的一侧。因此,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的重心G可设置成远离活动手柄132。结果,采用相对较小的力就可将活动手柄132抬到实际运输位置P3。在采用相对较小的力将活动手柄132抬到实际运输位置P3的状态下沿向后方向推动活动手柄132,可使左、右轮31、32旋转,并且使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向后移动。
如图15所示,拉手125定位在存储位置P2且人225的手226抓握前固定手柄119(同样见图1)。将前固定手柄119抬到实际运输位置P4,且将左、右支脚部29移离路面120。
通过将气缸体35以角度θ向左、右轮31、32倾斜,可使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的重心G更靠近左、右轮31、32方向,如图2所示。前固定手柄119设置在左、右支脚部29所在的一侧。因此,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的重心G可设置成远离前固定手柄119。结果,能以相对较小的力将前固定手柄119抬到实际运输位置P4。在以相对较小的力将活动手柄132抬到实际运输位置P4的状态下向后推动前固定手柄119,可使左、右轮31、32旋转,并且可向后运输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
使左、右轮31、32转动并且运输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可以例如以高精度的方式定位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结果,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在储存时可容易地配备在存放位置。
图16示出两个人运输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的实施例。
后固定手柄118设置在壳体17的后部。前固定手柄119设置在壳体17的前上部。因此,后固定手柄118与前固定手柄119之间能够保持较大距离L。在拉手125已经摆动到存放位置P2的状态下,一个人225用手226抓握后固定手柄118,并且即使当另一个人227的手228抓握前固定手柄119时,两个人225、227也不会相互接触。因此,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可由两个人225和227抬升和运输,并且更易于运输。
图17A和17B示出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装载至车辆上的实施例。
在图17A中,在拉手125折叠在存放位置P2的状态下,人225的左手226抓握后固定手柄118(图17B),并且人225的右手226抓握前固定手柄119。这种情况下,一个人225就可抬升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
在图17B中,后固定手柄118定位在后壳体部分47的高度方向上的基本中心。换言之,后固定手柄118布置在低于前固定手柄119的位置。因此,当将左、右轮31、32装载至车辆255的装货平台256上时,后固定手柄118的抬升高度可保持较低。在左、右轮31、32在装货平台256上滚动的状态下推动前固定手柄119,可容易将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设置在平台上的预定位置。
如参照图12至17所说明的,当要运输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时,可适当选择采用活动手柄132、后固定手柄118及前固定手柄119。因此可选择多种运输方法,并且能以简单的方式运输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
在实施方式中所示的框架构件11、壳体17、底盖25、垂直框架26、中央框架27、左、右支脚部29、后固定手柄118、前固定手柄119、左手柄支撑部121、右手柄支撑部122、拉手125、活动手柄132、左支架部件182、右支架部件183、左枢转臂191、右枢转臂192、定位结构230、约束部241、止动部242等等,并不局限于所说明的形状,并且可适当进行修改。
本发明有利地适用于在壳体内容纳有发动机和发电机的有轮的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
Claims (7)
1.一种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包括:
底盖(25),在该底盖上通过轴(113)设置有左、右轮(31,32);
布置在所述底盖上的发动机(21);
布置在所述底盖上且由所述发动机驱动的发电机(22);
壳体(17),该壳体与所述底盖共同容纳所述发动机和所述发电机;
第一固定手柄(118),该第一固定手柄设置在所述左、右轮上方所述壳体前后方向的一侧,并平行于所述轴延伸;
第二固定手柄(119),该第二固定手柄设置在所述壳体前后方向的相反侧,并平行于所述轴延伸;以及
拉手(125),该拉手以可相对于所述第二固定手柄垂直摆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外部,所述拉手(125)包括:
支撑轴(131),该支撑轴同轴设置在所述第二固定手柄(119)内;
左、右枢转臂(191,192),所述枢转臂可垂直摆动地设置在所述支撑轴上;以及
在所述左、右枢转臂之间延伸的活动手柄(132);
所述第一固定手柄(118)布置在低于所述第二固定手柄(119)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该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还包括依次包括所述底盖(25)、壁形垂直框架(26)和中央框架(27)在内的框架构件(11),所述垂直框架从远离所述左、右轮一侧的底盖端部(25a)附近上升,所述中央框架设置成在所述垂直框架与所述左、右轮所处一侧的底盖端部(25b)之间延伸,所述第一固定手柄(118)通过设置在所述底盖上的左、右手柄安装部(121,122)安装,所述第二固定手柄(119)安装在所述垂直框架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其中所述拉手(125)还包括用于将所述活动手柄(132)定位在运输位置(P1)的结构(230),该定位结构定位所述活动手柄,使得所述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的重心(G)位于分别从所述活动手柄延伸到所述左、右轮(31,32)的斜线(251,252)附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其中所述第二固定手柄(119)覆盖所述支撑轴(131)并与所述支撑轴同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其中所述底盖(25)包括设置在与设有所述左、右轮(31,32)的角部相反定位的两个角部上的支脚部(29,29)。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其中所述定位结构(230)包括:约束部(241),该约束部用于将所述活动手柄(132)定位在运输位置(P1),所述约束部(241)设置在用于支撑所述支撑轴(131)的位置;以及止动部(242),该止动部设置在所述支撑轴上且能与所述约束部相接触,其中,通过所述止动部与所述约束部相接触而将所述活动手柄定位在所述运输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其中所述左、右枢转臂(191,192)及所述活动手柄(132)由纤维增强塑料形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8168512A JP4977655B2 (ja) | 2008-06-27 | 2008-06-27 | エンジン駆動発電機 |
JP2008168512 | 2008-06-27 | ||
JP2008168562 | 2008-06-27 | ||
JP2008-168512 | 2008-06-27 | ||
JP2008168562A JP4977656B2 (ja) | 2008-06-27 | 2008-06-27 | エンジン駆動発電機 |
JP2008-168562 | 2008-06-27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614155A CN101614155A (zh) | 2009-12-30 |
CN101614155B true CN101614155B (zh) | 2012-09-26 |
Family
ID=414940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101491796A Active CN101614155B (zh) | 2008-06-27 | 2009-06-26 | 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4977655B2 (zh) |
CN (1) | CN10161415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439291B2 (ja) * | 2010-06-22 | 2014-03-12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作業機のハンドル装置 |
CN102434275B (zh) * | 2010-09-29 | 2013-11-13 | 上海坤孚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自锁装置 |
CN106314488B (zh) * | 2016-10-20 | 2018-08-10 | 浙江中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发电机多功能助力拉杆装置 |
JP7296897B2 (ja) * | 2020-01-31 | 2023-06-23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電動車両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2124397U (zh) * | 1986-01-30 | 1987-08-07 | ||
JPH10147244A (ja) * | 1996-11-15 | 1998-06-02 | Fujita Corp | 運搬用バケット車 |
JP2005076550A (ja) * | 2003-09-01 | 2005-03-24 | Honda Motor Co Ltd | エンジン駆動式発電機 |
-
2008
- 2008-06-27 JP JP2008168512A patent/JP4977655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
- 2009-06-26 CN CN2009101491796A patent/CN101614155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614155A (zh) | 2009-12-30 |
JP2010007576A (ja) | 2010-01-14 |
JP4977655B2 (ja) | 2012-07-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185668B1 (ko) | 엔진 발전기 | |
CN103946108B (zh) | 跨乘式电动车辆 | |
CN101614155B (zh) | 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 | |
EP2664525B1 (en) | Inverted pendulum type vehicle | |
RU2002108569A (ru) |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транспортирования (варианты) | |
CN106080877A (zh) | 自平衡电动独轮车 | |
KR101041922B1 (ko) | 엔진 발전기 | |
JPH08108875A (ja) | ペダル付二,三輪車の補機類配置構造 | |
US11377014B2 (en) | Riding vehicle | |
JPH05105145A (ja) | 電動二輪車 | |
JP2011025765A (ja) | 折りたたみ式電動補助自転車 | |
CN101614157B (zh) | 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 | |
CN101780828A (zh) | 框箱式折迭多用车 | |
JP2002337780A (ja) | 鞍乗型車両における折り畳み式車体構造 | |
KR101473862B1 (ko) | 투휠 셀프 밸런싱 휠체어 | |
JP2010007577A (ja) | エンジン駆動発電機 | |
JP5023002B2 (ja) | エンジン駆動発電機 | |
CN219927887U (zh) | 一种折叠式滑板车 | |
CN216236787U (zh) | 一种蛋白质纯化装置 | |
CN218042554U (zh) | 沉香采收机 | |
JP2023183995A (ja) | 車両 | |
CN208453145U (zh) | 自平衡电动独轮车的车轮支撑旋转驱动装置 | |
JP2004106717A (ja) | リフト付運搬台車のフレーム構成 | |
JP2012130257A (ja) | 電動乗用草刈機 | |
JPH075330U (ja) | コンバインの運転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