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06001A - 等速万向接头 - Google Patents
等速万向接头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606001A CN101606001A CNA2007800439695A CN200780043969A CN101606001A CN 101606001 A CN101606001 A CN 101606001A CN A2007800439695 A CNA2007800439695 A CN A2007800439695A CN 200780043969 A CN200780043969 A CN 200780043969A CN 101606001 A CN101606001 A CN 10160600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joint
- steering channel
- center
- parts
- torqu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16—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 F16D3/20—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one coupling part entering a sleeve of the other coupling part and connected thereto by sliding or rolling members
- F16D3/22—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one coupling part entering a sleeve of the other coupling part and connected thereto by sliding or rolling members the rolling members being balls, rollers, or the like, guided in grooves or sockets in both coupling parts
- F16D3/223—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one coupling part entering a sleeve of the other coupling part and connected thereto by sliding or rolling members the rolling members being balls, rollers, or the like, guided in grooves or sockets in both coupling parts the rolling members being guided in grooves in both coupling parts
- F16D3/224—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one coupling part entering a sleeve of the other coupling part and connected thereto by sliding or rolling members the rolling members being balls, rollers, or the like, guided in grooves or sockets in both coupling parts the rolling members being guided in grooves in both coupling parts the groove centre-lines in each coupling part lying on a sphere
- F16D3/2245—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one coupling part entering a sleeve of the other coupling part and connected thereto by sliding or rolling members the rolling members being balls, rollers, or the like, guided in grooves or sockets in both coupling parts the rolling members being guided in grooves in both coupling parts the groove centre-lines in each coupling part lying on a sphere where the groove centres are offset from the joint centr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464/00—Rotary shafts, gudgeons, housings, and flexible couplings for rotary shafts
- Y10S464/904—Homokinetic coupling
- Y10S464/906—Torque transmitted via radially spaced ba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A)
- Shafts, Cranks, Connecting Bars, And Related Bearings (AREA)
- Motor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Rolling Contact B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固定型等速万向接头,对于八个球的哲帕式接头,能确保低动作角区域及中动作角区域下的耐久性,同时提高高动作角区域下的转矩容量、强度及耐久性。该固定型等速万向接头,其构成包括:在球面状的内径面(1a)形成沿轴向以圆弧状延伸的八个引导槽(1b)的外侧接头部件(1);在球面状的外径面(2a)形成沿轴向以圆弧状延伸的八个引导槽(2b)的内侧接头部件(2);分别配置在以外侧接头部件(1)的引导槽(1b)和与其对应的内侧接头部件(2)的引导槽(2b)协作形成的八个转矩传递滚珠道中的八个转矩传递滚珠(3);具有分别容纳转矩传递滚珠(3)的八个凹坑(4c)的保持架(4)。外侧接头部件(1)的引导槽(1b)的中心(O1)偏置在从接头中心面(P)向接头开口侧离开轴向距离F且从接头中心轴线(X)相对该引导槽(1b)向半径方向相反侧离开半径方向距离Fr的位置。内侧接头部件(2)的引导槽(2b)的中心(O2)偏置在从接头中心面(P)向接头里部侧离开轴向距离F且从接头中心轴线(X)相对该引导槽(2b)向半径方向相反侧离开半径方向距离Fr的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八个转矩传递滚珠的固定型等速万向接头。
背景技术
已知如下的固定型等速万向接头,其构成为利用配置在楔状的滚珠道中的转矩传递滚珠传递转矩,并且利用沿外侧接头部件的球面状内径面和内侧接头部件的球面状外径面进行引导的保持架保持转矩传递滚珠并对其进行引导,这种固定型等速万向接头,也称作哲帕式接头(可称作球笼式接头、球固定接头),并作为汽车的驱动轴或传动轴等的连结用接头,特别是作为配置在驱动轴的固定侧(车轮侧)的接头,正在被广泛使用。
在哲帕式接头中,楔状的滚珠道通过将外侧接头部件的引导槽与内侧接头部件的引导槽分别从接头中心偏置形成,但是,在如驱动轴用接头那样的要求高动作角的用途方面(在驱动轴用途中,要求最大动作角45°以上的高角度),通常情况下,使外侧接头部件的引导槽从接头中心沿着接头中心轴线向接头开口侧偏置规定距离,使内侧接头部件的引导槽从接头中心沿着接头中心轴线向接头里部侧偏置规定距离。在此,接头中心轴线在接头动作角为0°的状态下,是包含外侧接头部件的轴线与内侧部件的轴线的直线,而接头中心面是包含转矩传递滚珠的中心且与接头中心轴线正交的平面,接头中心是接头中心面与接头中心轴线的交点。
上述哲帕式接头以具有六个转矩传递滚珠的结构作为技术标准,长期使用,在性能、可靠性等方面得到了大多数用户的支持,但是,本申请人对于确保和作为该技术标准的六个滚珠的哲帕式接头同等以上的强度、负载容量及耐久性且高效率的可彻底实现轻量、紧凑化的八个球的哲帕式接头,进行了开发,并且已经提出了专利申请(例如下述的专利文献1)。
并且,在下述专利文献2、3中,公开了六个滚珠的哲帕式接头,其结构是,将引导槽的中心偏置在从接头中心轴线相对该引导槽向半径方向相反侧离开的位置。
即,在专利文献2中,外侧接头部件10的第一引导槽20,通过以接头中心a为中心的开口侧第一引导槽21和以离开接头中心a偏置在半径方向相反侧的点b为中心的里侧第一引导槽22形成,同时,内侧接头部件11的第二引导槽23,通过以离开接头中心a沿着接头中心轴线L1偏置在里侧的点c为中心的里侧第二引导槽24和以进一步离开点c偏置在半径方向相反侧的点d为中心的开口侧第二引导槽25形成。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由于可增加外侧接头部件10的里侧第一引导槽22的槽深度,并且,增大内侧接头部件11的开口侧第二引导槽25部分上的内侧接头部件11的厚度,所以在接头取高动作角时,滚珠13与外侧接头部件10的里侧第一引导槽22触碰,不会使该槽的边缘部分产生缺口,并且,也不会因来自滚珠13的负载损伤内侧接头部件11。
在专利文献3中,将锥体(外侧接头部件)2的引导槽9的中心B和螺帽(内侧接头部件)3的引导槽12的中心C分别偏置在从直径方向面(接头中心面)P向轴向两侧以距离d1离开且从接头中心轴线XY向半径方向相反侧以距离d2离开的位置上。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接头取最大动作角时,在滚珠4非常接近锥体2的引导槽9的入口缘部18的状态下,滚珠4与引导槽9的接触力变小,可防止引导槽9的入口缘部18的损伤。
专利文献1:特开平9-317783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平4-228925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表2002-541395号公报。
在哲帕式接头中,在引导槽中心的轴向偏置量(引导槽中心与接头中心面的轴向距离)变小,或设置半径方向的偏置量(引导槽中心与接头中心中心轴线的半径方向距离)的情况下,接头旋转一圈中的沟道载荷(作用在转矩传递滚珠与引导槽的接触部上的载荷)的峰值有上升倾向。在所引用的文献2、3中,六个滚珠的哲帕式接头,虽然在引导槽中心设置半径方向偏置,但是,这需要考虑防止最大动作角或其附近的高动作角区域的引导槽侧壁部分的损伤,因此,就不可能全面地考虑到低动作角区域和中动作角区域的确保耐久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对于八个球的哲帕式接头,确保低动作角区域和中动作角区域下的耐久性,同时提高高动作角区域下的转矩容量、强度及耐久性,进而实现更轻量、紧凑化。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降低八个球的哲帕式接头的制造成本。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等速万向接头,具有:在球面状的内径面形成沿轴向以圆弧状延伸的八个引导槽的外侧接头部件;在球面状的外径面形成沿轴向以圆弧状延伸的八个引导槽的内侧接头部件;以外侧接头部件的引导槽和与其对应的内侧接头部件的引导槽协作形成的八个转矩传递滚珠道;分别配置在转矩传递滚珠道中的八个转矩传递滚珠;具有保持转矩传递滚珠的凹坑的保持架,在这种等速万向接头中,在该接头的动作角为0°的状态下,以包含外侧接头部件的轴线与内侧部件的轴线的直线为接头中心轴线、以包含转矩传递滚珠的中心且与接头中心轴线正交的平面为接头中心面时,将外侧接头部件的引导槽的中心和内侧接头部件的引导槽的中心分别偏置在从接头中心面向轴向两侧离开且从接头中心轴线相对于这些引导槽向半径方向相反侧分离的位置上。
在上述构成中,当将外侧接头部件的引导槽的中心或内侧接头部件的引导槽的中心与转矩传递滚珠的中心之间的距离设为Rt、将外侧接头部件的引导槽的中心或内侧接头部件的引导槽的中心与接头中心面之间的轴向距离设为F时,优选F与Rt之比R1(=F/Rt)为0.087≤R1≤0.1。
此外,当将接头中心面与接头中心轴线的交点设为接头中心、将包含外侧接头部件的引导槽的中心与接头中心的直线与接头中心面所成的角度设为β(°)时,优选15°≤β<24°,更优选15°≤β<22°。
此外,优选将划出外侧接头部件的引导槽的接头开口侧端缘的外侧接头部件的锥状端面做成经过淬火处理后所保持的面。
本发明的固定型等速万向接头,适用于汽车的动力传递装置、特别是驱动轴或传动轴的连结用接头,更适用于驱动轴的连结用接头。
根据本发明,对于八个球的哲帕式接头,能确保低动作角区域和中动作角区域下的耐久性,同时提高高动作角区域下的转矩容量、强度及耐久性。此外,对于八个球的哲帕式接头,实现更轻量、紧凑化。
此外,根据本发明,可废除外侧接头部件的锥状端面的淬火处理后的车削加工,降低八个球的哲帕式接头的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固定型等速万向接头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固定型等速万向接头的横剖视图。
图3是从接头开口侧观察内侧接头部件的示意图。
图4表示半径方向偏置量之比R3与内侧接头部件的引导槽之间距离Lt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5是表示动作角10°时的轴向偏置量之比R1与转矩载荷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动作角10°时的轴向偏置量之比R1与转矩容量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动作角45°时的轴向偏置量之比R1与转矩容量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接头取最大动作角θMAX时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9是接头取最大动作角θMAX时在外侧接头部件的引导槽上转矩传递滚珠到达最靠近接头开口侧位置时的状态的示意图。
标号说明
1-外侧接头部件,1a-内径面,1b-引导槽,1c-锥状端面,2-内侧接头部件,2a-外径面,2b-引导槽,3-转矩传递滚珠,4-保持架,4c-凹坑,P-接头中心面,O0-接头中心,O1-外侧接头部件的引导槽的中心,O2-内侧接头部件的引导槽的中心,X-接头中心轴,F-轴向偏置量,Fr-半径方向偏置量,Rt-引导槽的中心与转矩传递滚珠的中心的距离,β-包含外侧接头部件的引导槽的中心与接头中心的直线和接头中心面所成的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该实施方式的固定型等速万向接头,配置在例如汽车的驱动轴的固定侧(车轮侧),如图1及图2所示,其构成包括:在球面状的内径面1a上形成沿轴向以圆弧状延伸的八个引导槽1b的外侧接头部件1;在球面状的外径面2a上形成沿轴向以圆弧状延伸的八个引导槽2b,形成将轴部与内径面连结用的齿型(锯齿状突起或花键)2c的内侧接头部件2;分别配置在以外侧接头部件1的引导槽1b和内侧接头部件2的引导槽2b协作形成的八个滚珠道中的八个转矩传递滚珠3;具有分别容纳转矩传递滚珠3的八个凹坑4c的保持架4。
图1及图2示出了接头动作角θ为0°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外侧接头部件1的轴线与内侧接头部件2的轴线在直线X上是一致的,此外,包含所有的转矩传递滚珠3的中心O3的平面P与直线X直交。下面,将直线X称作接头中心轴线X,平面P称作接头中心面P,将接头中心面P与接头中心轴线X的交点O0称作接头中心O0。
在该实施方式中,将外侧接头部件1的引导槽1b的中心O1偏置在从接头中心面P向接头开口侧(图1的右侧)以轴向距离F离开且从接头中心轴线X相对于该引导槽1b向半径方向相反侧以半径方向距离Fr离开的位置上。此外,将内侧接头部件2的引导槽2b的中心O2偏置在从接头中心面P向接头里部侧(图1的左侧)以轴向距离F离开且从接头中心轴线X相对于该引导槽2b向半径方向相反侧以半径方向距离Fr离开的位置上。因此,外侧接头部件1的引导槽1b与内侧接头部件2的引导槽2b协作所形成的滚珠道为朝向接头开口侧呈楔状地逐渐张开的形状。下面,将引导槽1b、2b的中心O1、O2与接头中心面P的轴向距离(F)称作轴向偏置量F,将引导槽1b、2b的中心O1、O2与接头中心轴X的半径方向距离(Fr)称作半径方向偏置量Fr。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外侧接头部件1的引导槽1b与内侧接头部件2的引导槽2b,其轴向偏置量F相等,此外,其半径方向偏置量Fr相等。
保持架4的球面状的外径面4a的中心以及保持架4的外径面4a的作为导向面的外侧接头部件1的内径面1a的中心的任何一个都处在接头中心O0上。此外,保持架4的球面状内径面4b的中心以及保持架4的内径面4b的作为导向面的内侧接头部件2的外径面2a的中心的任何一个都处在接头中心O0上。此外,保持架4的球面状的外径面4a的中心和保持架4的球面状的内径面4b的中心最好处在从接头中心O0沿轴向以等距离向相反侧离开的位置。
外侧接头部件1与内侧接头部件2以角度θ进行角度变位时,即使通过保持架4进行引导的转矩传递滚珠3始终处在任意的动作角θ下,也能维持角度θ的二等分面(θ/2)内,从而确保接头的等速性。
图3是从接头开口侧观察内侧接头部件2的示意图。在该实施方式中,内侧接头部件2的引导槽2b做成以接触角α与转矩传递滚珠3角接触的形状。作为这样的引导槽2b的形状,可以采用尖拱、椭圆、抛物线等形状。在该图中,将引导槽2b的接头开口侧端缘的接触角α的位置用点C1、C2表示,将相邻的引导槽2b的点C1·C2之间的最短距离用Lt表示。下面,将Lt称作引导槽之间距离Lt。
图4示出了引导槽2b的中心O2的半径方向偏置量之比R3与引导槽之间距离Lt的关系。在此,半径方向偏置量之比R3是半径方向偏置量Fr和引导槽2b的中心O2与转矩传递滚珠3的中心O3的距离Rt(参照图1)之比(R3=Fr/Rt)。如图4所示,引导槽之间距离Lt表示为与半径方向偏置量之比R3成比例地增大的倾向,通过设置半径方向偏置量Fr,与不设置半径方向偏置量Fr(Fr=O)的情况相比,可相对地增大引导槽之间距离Lt。其结果是,相邻的引导槽2b的接头开口侧部分之间的壁厚相对地变厚,增大了该部分的刚性,因此,提高了接头取高动作角、转矩传递滚珠3在靠近引导槽2b的接头开口侧的位置传递转矩时的、引导槽2b的接头开口侧壁部的损坏强度,提高了高动作角区域下的接头扭转强度。
此外,通过在外侧接头部件1的引导槽1b的中心O1设置半径方向偏置量Fr,与不设置半径方向偏置量Fr的情况相比,可相对地加大引导槽1b的接头里侧部分的槽深度。因此,通过增大引导槽1b的接头里部侧壁部分的刚性,可抑制接头取高动作角、转矩传递滚珠3在靠近引导槽1b的接头里部侧的位置传递转矩时的、引导槽1b的接头里部侧壁部的边缘部分的变形,提高了高动作角区域下的接头扭转强度。此外,增大了高动作角区域下的转矩容量,减少了引导槽1b的接头里部侧壁部的边缘负载,其结果是,提高了高动作角区域下的接头耐久性。在此,本说明书中所称的“转矩容量”,是指接头取某一动作角θ并传递转矩时,转矩传递滚珠与引导槽的接触部的接触椭圆的端部和引导槽的边缘线(在引导槽1b的情况下,是指引导槽1b与内径面1a的边界线,在引导槽2b的情况下,是指引导槽2b与外径面2a的边界线。在引导槽的边缘部设置倒角的情况下,是指将引导槽与倒角的边界线作为边缘线)重叠的界限转矩。
此外,通过上述效果,由于增大了外侧接头部件1的负载容量,所以可扩大保持架4的作为导向面的外侧接头部件1的内径面1a的直径,通过增加保持架4的壁厚,可提高保持架4的强度。此外,依旧维持保持架4的壁厚,扩大内侧接头部件2的外径面2a的直径,通过增大引导槽2b的深度,从而增大了内侧接头部件2的负载容量。因此,可进一步提高接头强度、负载容量及耐久性。此外,能提供一种确保同等强度、负载容量及耐久性,同时可进一步实现轻量、紧凑的固定型等速万向接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引导槽1的中心O1的轴向偏置量F相对于外侧接头部件1的引导槽1的中心O1与转矩传递滚珠3的中心O3之间的距离Rt之比R1(=F/Rt)以及引导槽2b的中心O2的轴向偏置量F相对于内侧接头部件2的引导槽2b的中心O2与转矩传递滚珠3的中心O3之间的距离Rt之比R1(=F/Rt),分别设定在0.087≤R1≤0.1的范围内。其理由如下所述。
一般情况下,接头(哲帕式接头)取某一动作角θ并传递转矩时,转矩传递滚珠随着接头旋转一圈中的旋转相位角的变化,在滚珠道上,在靠近接头开口侧的位置与靠近接头里部侧的位置之间往复移动。然后,转矩传递滚珠与引导槽的接触部的载荷(沟道载荷),在接头旋转一圈中,在转矩传递滚珠最靠近接头开口侧的位置的旋转相位角和最靠近接头里部侧的位置的旋转相位角的附近,显示为峰值。该沟道载荷的峰值有着轴向偏置量F越大越变小的倾向,在该沟道载荷这一方面,在轴向偏置量F大的方面是有利的。可是,当轴向偏置量F过大时,通过使高动作角区域中的引导槽的深度变小,转矩容量变小。此外,通过使滚珠道的楔角变大,可使从滚珠道作用在转矩传递滚珠上的轴向力变大,进一步,使保持架的凹坑内的转矩传递滚珠的半径方向移动量和圆周方向移动量变大。因此,使外侧接头部件的内径面与保持架的外径面的接触部、内侧接头部件的外径面与保持架的内径面的接触部以及保持架的凹坑壁面与转矩传递滚珠的接触部的接触力变大,这些接触部的摩擦损失增大。另一方面,当轴向偏置量F过小时,由于沟道载荷峰值的上升,结果导致接头耐久性的降低。这一点通过理论解析可以确认,对于八个球的哲帕式接头,与滚珠道的楔角相同的六个滚珠的哲帕式接头相比,沟道载荷的峰值会降低,由于轴向偏置量F变小,在提高高动作角区域下的转矩容量、减少上述接触部的摩擦损失的接头的高效率化及紧凑化这些方面是有利的。轴向偏置量之比R1,以这些事项为基础,依据下文说明的理论解析结果,设定在上述的范围内。
图5、图6分别示出了接头(八个球的哲帕式接头)取动作角10°并传递转矩时的、轴向偏置量之比R1与转矩载荷的关系、轴向偏置量之比R1与转矩容量的关系。在此,图5中的转矩载荷为上述沟道载荷的峰值。此外,图6中的转矩容量如上所述,是转矩传递滚珠3与引导槽1b、2b接触部的接触椭圆的端部和引导槽1b、2b的边缘线重叠的界限转矩。
如图5所示,转矩载荷表示出有随着轴向偏置量之比R1变大而减少的倾向,但是,在R1≥0.087的范围内,减少的程度是衰退的。另一方面,如图6所示,转矩容量表示出有随着轴向偏置量之比R1变大而增加的倾向,但是,随着R1接近0.1,增加的程度是逐渐衰退的,并且具有在R1为0.1附近增加停止的倾向。
图7示出了接头(八个球的哲帕式接头)取动作角45°并传递转矩时的、轴向偏置量之比R1与转矩容量的关系。如图7所示,该图示出了转矩容量随着轴向偏置量之比R1变大而减少的倾向。因此,在动作角45°的高动作角区域下,轴向偏置量R1变小是有利的。
通过上文所述,优选的是,轴向偏置量R1在动作角10°的低动作角区域并且在沟道载荷的减少程度进行衰退时取0.087以上,并且在转矩容量的增加有停止的倾向时取0.1以下。此外,通过将R1设为0.1以下,也能确保动作角45°的高动作角区域下的转矩容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包含外侧接头部件1的引导槽1b的中心O1与接头中心O0的直线L1和接头中心面P所成的角度β(参照图1)设定在15°≤β<24°的范围内。其理由如下所述。
换句话说,外侧接头部件1的引导槽1b的深度,当转矩传递滚珠3的中心O3位于直线L1上时,变为最小。因此,从提高接头的耐久性方面的观点看,引导槽1b的深度变为最小的直线L1的位置,优选设定在车辆搭载时使用频率少的动作角区域中。该实施方式的接头最大动作角θMAX为47°(图8示出了接头取最大动作角θMAX时的状态),车辆搭载时处于30°~47°的高动作角区域的使用频率比较少。此外,直线L1的角度β为动作角θ的约1/2。因此,优选将直线L1的角度β设为15°≤β<24°的范围内。
实际上,车辆搭载时的接头的使用动作角的上限角度,大多情况下设定在与接头本身的最大动作角θMAX=47°相比有2°~4°的富裕量的43°~45°。此外,车辆停车时或U形转弯时等,需要车轮最小旋转半径的情况也比较多,接头取使用动作角的上限角度的情况也比较多。因此,优选将直线L1的位置避开该使用动作角的上限角度的位置。进一步,在轴向偏置量F相同的情况下,角度β越小,半径方向偏置量Fr越大,半径方向偏置量之比R3也变大。然后,如图4所示,当半径方向偏置量之比R3变大时,内侧接头部件2的引导槽之间距离Lt变大,引导槽2b的接头开口侧壁部的刚性增大。考虑到这些情况,角度β对应于使用频率小的动作角区域30°~43°,优选设定在15°≤β<22°的范围内。
图8及图9示出了该实施方式的接头取最大动作角θMAX时的状态。接头取最大动作角θMAX并传递转矩时,转矩传递滚珠3随着接头旋转一圈中的旋转相位角的变化,在外侧接头部件1的引导槽1b上,在最靠近接头开口侧的位置与最靠近接头里部侧的位置之间往复移动。图9示出了在外侧接头部件1的引导槽1b上转矩传递滚珠3到达最靠近接头开口侧的位置时的状态。该图的双点划线表示的是在外侧接头部件1的引导槽1b的中心O1不设置半径方向偏置量Fr的情况的、引导槽1b的槽底位置与转矩传递滚珠3的位置。如该图所示,在外侧接头部件1的引导槽1b的中心O1设置半径方向偏置量Fr时,与不设置半径方向偏置量Fr的情况相比,引导槽1b的槽底位于接头开口侧的更外径侧。因此,转矩传递滚珠3到达最靠近引导槽1b的接头开口侧的位置时的、转矩传递滚珠3与引导槽1b的接触点C3移动到比不设置半径方向偏置量Fr的情况的接触点C4更靠接头里部侧的位置,自划出引导槽1b的接头开口侧端缘的外侧接头部件1的锥状端面1c的间距变大。在此,外侧接头部件1的锥状端面1c是接头取高动作角时,与连结到内侧接头部件2上的轴部5产生干涉的面(参照图8),为了确保接头的最大动作角θMAX,通常情况下,在外侧接头部件1的淬火处理之后进行车削加工,对淬火处理时的变形进行修正。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转矩传递滚珠3的接触点C3与锥状端面1c的间距变大,因此,通过设定考虑了淬火处理时变形的锥状端面1c的形状(淬火处理前的形状),能够确保接头的最大动作角θMAX,同时废除淬火处理后的锥状端面1c的车削加工,因此,降低了制造成本。
除了上述构成之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转矩传递滚珠3的节圆直径PCDBALL与直径DBALL之比r1(=PCDBALL/DBALL)设定为3.3≤r1≤5.0,优选设定在3.5<r1≤5.0的范围内。在此,节圆直径PCDBALL是用PCDBALL=2×(Rt-Fr)算出的值。此外,外侧接头部件1的外径DOUTER与内侧接头部件2的锯齿形突起(或花键)2c的节圆直径PCDSERR之比r2(=DOUTER/PCDSERR)设定为2.5≤r2≤3.5,优选设定在2.5≤r2<3.2的范围内。在此,如图1所示,在外侧接头部件1的外周的接头中心面P的位置形成有用于固定保护罩的固定槽1d的情况下,外径DOUTER为比接头中心面P更靠接头里部侧且不存在固定槽1d的位置的外径。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使外侧接头部件1的引导槽1b的中心O1向接头开口侧以轴向距离F离开接头中心面P,使内侧接头部件2的引导槽2b的中心O2向接头里部侧以轴向距离F离开接头中心面P,但是,与其相反,也可以是,使外侧接头部件1的引导槽1b的中心O1向接头里部侧以轴向距离F离开接头中心面P,使内侧接头部件2的引导槽2b的中心O2向接头开口侧以轴向距离F离开接头中心面P。在这种情况下,外侧接头部件1的引导槽1b与内侧接头部件2的引导槽2b协作形成的滚珠道为朝向接头里部侧呈楔状地逐渐张开的形状。或者,将朝向接头开口侧呈楔状地逐渐张开的形状的滚珠道与朝向接头里部侧呈楔状地逐渐张开的形状的滚珠道沿旋转方向交替地配置。
Claims (5)
1.一种等速万向接头,具有:在球面状的内径面形成沿轴向以圆弧状延伸的八条引导槽的外侧接头部件;在球面状的外径面形成沿轴向以圆弧状延伸的八条引导槽的内侧接头部件;以外侧接头部件的引导槽和与其对应的内侧接头部件的引导槽协作形成的八条转矩传递滚珠道;分别配置于转矩传递滚珠道的八个转矩传递滚珠;具有保持转矩传递滚珠的凹坑的保持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等速万向接头的动作角为0°的状态下,以包含所述外侧接头部件的轴线与所述内侧部件的轴线的直线为接头中心轴线、以包含所述转矩传递滚珠的中心且与所述接头中心轴线正交的平面为接头中心面时,
将所述外侧接头部件的引导槽的中心和所述内侧接头部件的引导槽的中心分别偏置在从所述接头中心面向轴向两侧离开且从所述接头中心轴线相对于所述引导槽向半径方向相反侧离开的位置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速万向接头,其特征在于,
当将所述外侧接头部件的引导槽的中心或所述内侧接头部件的引导槽的中心与所述转矩传递滚珠的中心之间的距离设为Rt、将所述外侧接头部件的引导槽的中心或所述内侧接头部件的引导槽的中心与所述接头中心面之间的轴向距离设为F时,F与Rt之比R1(=F/Rt)为0.087≤R1≤0.1。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等速万向接头,其特征在于,
当将所述接头中心面与所述接头中心轴线的交点设为接头中心、将包含所述外侧接头部件的引导槽的中心与所述接头中心的直线和所述接头中心面所成的角度设为β(°)时,为15°≤β<24°。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等速万向接头,其特征在于,
将划出所述外侧接头部件的引导槽的接头开口侧端缘的所述外侧接头部件的锥状端面为经过淬火处理后所保持的面。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等速万向接头,其中,
其是用于汽车的驱动轴的连结中的等速万向接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337210/2006 | 2006-12-14 | ||
JP2006337210A JP2008151182A (ja) | 2006-12-14 | 2006-12-14 | 等速自在継手 |
PCT/JP2007/073490 WO2008072521A1 (ja) | 2006-12-14 | 2007-12-05 | 等速自在継手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606001A true CN101606001A (zh) | 2009-12-16 |
CN101606001B CN101606001B (zh) | 2012-10-31 |
Family
ID=395115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780043969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06001B (zh) | 2006-12-14 | 2007-12-05 | 等速万向接头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162765B2 (zh) |
EP (1) | EP2101072B1 (zh) |
JP (1) | JP2008151182A (zh) |
CN (1) | CN101606001B (zh) |
WO (1) | WO2008072521A1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562580A (zh) * | 2011-05-30 | 2014-02-05 | Ntn株式会社 | 固定式等速万向联轴器 |
CN103562579A (zh) * | 2011-05-25 | 2014-02-05 | Ntn株式会社 | 等速万向联轴器 |
CN103582765A (zh) * | 2011-06-07 | 2014-02-12 | Ntn株式会社 | 固定式等速万向联轴器 |
US9556915B2 (en) | 2012-10-03 | 2017-01-31 | Ntn Corporation | Fixed type constant-velocity universal joint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733097B2 (ja) * | 2007-10-02 | 2011-07-27 | 静雄 三島 | 部材間で動力を伝達し出力できる方法並びに該方法を活用される活用手段 |
JP5394078B2 (ja) * | 2009-01-14 | 2014-01-22 | Ntn株式会社 | 固定式等速自在継手の外側継手部材 |
JP2011133107A (ja) * | 2009-11-26 | 2011-07-07 | Ntn Corp | 固定型等速自在継手 |
JP2012087847A (ja) * | 2010-10-18 | 2012-05-10 | Ntn Corp | 固定型等速自在継手 |
US8852005B2 (en) * | 2011-11-09 | 2014-10-07 | Hyundai Wia Corporation | Angled offset ball type constant velocity joint for vehicle |
KR102105046B1 (ko) * | 2019-11-01 | 2020-04-27 | 서한산업(주) | 등속 조인트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322570A (en) * | 1941-12-26 | 1943-06-22 | Adiel Y Dodge | Universal joint |
JPS60179521A (ja) * | 1984-02-28 | 1985-09-13 | Nippon Seiko Kk | 等速自在接手 |
JPH04228925A (ja) | 1990-12-27 | 1992-08-18 | Toyoda Mach Works Ltd | 等速自在継手 |
JP3424035B2 (ja) * | 1994-10-26 | 2003-07-07 | Ntn株式会社 | 等速ボールジョイントの外輪 |
JPH08128454A (ja) * | 1994-11-02 | 1996-05-21 | Toyoda Mach Works Ltd | 等速ジョイント |
DE69636726T2 (de) | 1995-12-26 | 2008-02-21 | Ntn Corp. | Gleichlaufgelenke |
JP3859264B2 (ja) * | 1996-05-28 | 2006-12-20 | Ntn株式会社 | 自動車用固定型等速自在継手 |
JPH11247877A (ja) * | 1998-02-27 | 1999-09-14 | Ntn Corp | 等速ジョイントおよびその外輪の成形方法 |
FR2792045B1 (fr) * | 1999-04-06 | 2001-06-29 | Gkn Glaenzer Spicer | Joint homocinetique a billes |
JP2001171308A (ja) * | 1999-12-15 | 2001-06-26 | Ntn Corp | 駆動車輪用軸受装置 |
-
2006
- 2006-12-14 JP JP2006337210A patent/JP2008151182A/ja active Pending
-
2007
- 2007-12-05 US US12/518,530 patent/US8162765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7-12-05 CN CN2007800439695A patent/CN101606001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7-12-05 EP EP07859718.4A patent/EP2101072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07-12-05 WO PCT/JP2007/073490 patent/WO2008072521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Cited B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562579A (zh) * | 2011-05-25 | 2014-02-05 | Ntn株式会社 | 等速万向联轴器 |
US9255611B2 (en) | 2011-05-25 | 2016-02-09 | Ntn Corporation | Constant velocity universal joint |
CN103562579B (zh) * | 2011-05-25 | 2016-06-29 | Ntn株式会社 | 等速万向联轴器 |
CN103562580A (zh) * | 2011-05-30 | 2014-02-05 | Ntn株式会社 | 固定式等速万向联轴器 |
US9163672B2 (en) | 2011-05-30 | 2015-10-20 | Ntn Corporation | Fixed constant velocity universal joint |
CN103562580B (zh) * | 2011-05-30 | 2016-06-22 | Ntn株式会社 | 固定式等速万向联轴器 |
CN103582765A (zh) * | 2011-06-07 | 2014-02-12 | Ntn株式会社 | 固定式等速万向联轴器 |
US9169877B2 (en) | 2011-06-07 | 2015-10-27 | Ntn Corporation | Fixed constant velocity universal joint |
CN103582765B (zh) * | 2011-06-07 | 2016-08-17 | Ntn株式会社 | 固定式等速万向联轴器 |
US9556915B2 (en) | 2012-10-03 | 2017-01-31 | Ntn Corporation | Fixed type constant-velocity universal joint |
CN104704252B (zh) * | 2012-10-03 | 2017-03-29 | Ntn株式会社 | 固定式等速万向联轴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08072521A1 (ja) | 2008-06-19 |
CN101606001B (zh) | 2012-10-31 |
JP2008151182A (ja) | 2008-07-03 |
US8162765B2 (en) | 2012-04-24 |
EP2101072B1 (en) | 2013-05-22 |
EP2101072A4 (en) | 2012-04-18 |
EP2101072A1 (en) | 2009-09-16 |
US20100016086A1 (en) | 2010-01-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606001B (zh) | 等速万向接头 | |
EP1264114B1 (en) | Constant velocity joint having fixed centre and crossed grooves | |
US7407441B2 (en) | Constant velocity joint | |
JP5073190B2 (ja) | 摺動式等速自在継手 | |
CN102066794A (zh) | 固定式等速万向接头 | |
JP2009507195A (ja) | 制限された軸方向移動を有するカウンタトラックジョイント | |
EP3168490B1 (en) | Tripod-type constant-velocity universal joint | |
EP3269990B1 (en) | Tripod type constant velocity universal joint | |
US8430758B2 (en) | Constant velocity joint with small radial movements of the balls | |
JP5214336B2 (ja) | 固定式等速自在継手 | |
US20020169025A1 (en) | Constant velocity universal joint | |
EP2831437B1 (en) | Constant velocity joint | |
US7544132B2 (en) | Constant-velocity fixed joint | |
JP4245106B2 (ja) | 等速ジョイント用スプラインシャフト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嵌合構造 | |
WO2019208277A1 (ja) | プロペラシャフト用摺動式等速自在継手 | |
JP2018132135A (ja) | 摺動式等速自在継手 | |
WO2008018290A1 (fr) | Joint universel à vitesse constante fixe | |
JP2003021159A (ja) | 等速自在継手 | |
JP7437868B2 (ja) | プロペラシャフト用摺動式等速自在継手 | |
US20220128098A1 (en) | Fixed type constant velocity universal joint | |
US20100248847A1 (en) | Sliding-type tripod-shaped constant-velocity universal joint | |
US11927226B2 (en) | Fixed type constant velocity universal joint | |
JPH0689785B2 (ja) | 等速自在継手 | |
KR20100079651A (ko) | 고정형 등속 조인트 | |
EP2643608B1 (en) | Counter track joint with axial displacement rang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031 Termination date: 201312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