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90077A - 一种局部用复方红霉素醋酸锌软膏 - Google Patents

一种局部用复方红霉素醋酸锌软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90077A
CN101590077A CNA2009100268809A CN200910026880A CN101590077A CN 101590077 A CN101590077 A CN 101590077A CN A2009100268809 A CNA2009100268809 A CN A2009100268809A CN 200910026880 A CN200910026880 A CN 200910026880A CN 101590077 A CN101590077 A CN 1015900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ntment
erythromycin
zinc acetate
ethanol
polyethylene glyc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91002688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90077B (zh
Inventor
谢晓燕
张自强
包玉胜
何红燕
吴小涛
朱丽君
黄海燕
李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A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MEDICAL INDUSTRY Co Ltd NANJING
Original Assignee
CHANG'A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MEDICAL INDUSTRY Co Ltd NANJI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A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MEDICAL INDUSTRY Co Ltd NANJING filed Critical CHANG'A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MEDICAL INDUSTRY Co Ltd NANJING
Priority to CN200910026880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590077B/zh
Publication of CN1015900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900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900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9007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主要涉及一种局部用复方红霉素醋酸锌软膏,以红霉素和醋酸锌作为活性成分,临床用于治疗寻常痤疮。本发明的软膏中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红霉素1%~6%、醋酸锌0.5%~2.5%、软膏基质50%~82.5、乳化剂2%~5%,乙醇,各组分重量百分比之和为100%。本发明的软膏剂皮肤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使用与携带方便、同时其生产工艺简单,产品质量稳定,适合工业化生产。

Description

一种局部用复方红霉素醋酸锌软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领域,涉及一种稳定的复方红霉素醋酸锌软膏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痤疮是一种慢性毛囊皮脂腺炎症性皮肤病,发病原因与皮脂腺的分泌旺盛、皮肤表面游离脂肪酸增多以及痊疮丙酸杆菌感染有关。痤疮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毛囊皮脂腺疾病,包括皮脂分泌过多、毛囊口角化过度、痤疮丙酸杆菌增殖、过度的免疫反应。另外,还与遗传及心理因素有关。治疗时,方案的选择应尽可能针对致病环节。其临床表现主要是在面部出现粉刺、丘疹、脓疱、结节与囊肿,个别患者可形成凹陷或增生性瘢痕,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痤疮的治疗包括药物(抗生素、维A酸、过氧苯甲酰、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激素)治疗,光疗法,90Sr9-OY敷贴等。
红霉素通过抗菌及通过抑制丙酸杆菌脂酶的产生和抑制中性粒细胞趋化产生抗炎作用,产生较好的抗座疮效果。近年来随着外用红霉素治疗座疮的应用,其疗效逐渐下降,易产生耐药菌株。醋酸锌对痤疮丙酸杆菌有抑制作用,包括耐红霉素菌株,醋酸锌与红霉素联合应用可以产生协同作用,有研究证实红霉素醋酸锌联合应用能够减少的痤疮炎性皮疹的发生,而单用红霉素的有效率仅为46%。经临床试验证实,红霉素醋酸锌乳膏治疗后痤疮患者的黑头粉刺、白头粉刺、炎性丘疹和脓疙数均有显著下降,其中以脓疙的消失率最高。各组间各种皮损数的下降差异无显著意义,且各组间的基本痊愈率、有效率相近,表明红霉素醋酸锌乳膏对治疗座疮的疗效显著。各组病人用药后实验室检查均未发现有临床意义的异常,皮肤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未发现有任何严重全身不良反应,表明红霉素醋酸锌乳膏配伍是治疗痤疮的一个新的选择。
Yamanouchi公司在欧洲等国上市的红霉素和醋酸锌复方制剂为溶液剂,用于治疗痤疮,其活性成分为为4%红霉素和1.2%醋酸锌,非活性成分主要为加入了二异丙癸二酸酯的变性乙醇。活性成分红霉素和醋酸锌以混合粉末形式存在,临用时以专用溶剂溶解。该溶液剂存在如下缺点:专用溶剂主要为变性乙醇,长期用于面部有干燥、紧绷感等不适;溶液剂不易涂擦,患者使用不方便,而且溶液剂使用和包装运输均有不便;另外患者需严格按照说明书方法进行配制和使用,对于缺乏专业知识的患者,有可能导致配制错误,同时配制好的溶液剂稳定性低,需在五周之内用完,储存期较短。因此该溶液剂存在临床应用不方便等缺点。
因此,针对复方红霉素醋酸锌处方,为了解决现有制剂如溶液剂存在的问题,本发明人发现本发明的软膏剂可以出乎意料地解决上述问题,同时疗效可靠、患者使用舒适、无刺激性、顺从性高、提高产品质量。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溶液剂在临床使用中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使用方便、患者用药顺应性好且皮肤刺激性小的软膏剂;同时该发明解决了红霉素、醋酸锌不稳定需要现配现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稳定的红霉素醋酸锌软膏剂及其制备方法。
软膏剂是指药物与适宜基质均匀混合制成具有适当稠度的半固体外用制剂。软膏剂具有热敏性和触变性,热敏性反映遇热熔化而流动,触变性反映施加外力时牛安度降低,静止时粘度升高,不利于流动。这些性质可以使软膏剂能在长时间内紧贴、粘附或铺展在用药部位,主要用于局部疾病的治疗,亦可以起全身治疗作用。
本发明的红霉素醋酸锌软膏剂为外用制剂,可避免红霉素口服引起的消化道、光敏等不良反应。
本发明提供一种红霉素醋酸锌软膏剂,由活性成分红霉素、醋酸锌及软膏基质、稳定剂和溶媒组成,同时提供了一种所述的红霉素醋酸锌软膏剂的制备方法。
本明提供的局部用软膏剂,以红霉素和醋酸锌作为活性成分,软膏中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红霉素1%~6%、醋酸锌0.5%~2.5%、软膏基质30%~85%、乳化剂2%~5%,乙醇适量,各组分重量百分比之和为100%。
所述的软膏剂,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优选为红霉素3%~5%、醋酸锌0.8%~1.8%、软膏基质50%~80%、乳化剂2%~4%,其余量为乙醇。
软膏基质为聚乙二醇,选自聚乙二醇400、聚乙二醇600、聚乙二醇1500、聚乙二醇3000、聚乙二醇4000、聚乙二醇6000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乳化剂选自十六醇、十八醇、硬脂酸甘油酯、吐温系列、十二烷基硫酸钠、三乙醇胺、三异丙胺、硬脂酸钠、硬脂酸钾、硼酸盐。优选为三乙醇胺、硬脂酸钠、硬脂酸钾、硼酸盐。
本发明所述的红霉素醋酸锌软膏剂中,还可加入适量的保湿剂,如甘油、丙二醇、山梨醇,优选为甘油;
本发明所述的红霉素醋酸锌软膏剂中,还可含有适量的防腐剂。防腐剂可以为乙醇、尼泊金类、氯甲酚、三氯叔丁醇、苯扎氯铵或苯扎溴铵等,优选为乙醇。
根据红霉素和醋酸锌的理化特性及稳定性,同时参考国外文献,我们选择非水溶媒溶解活性成分以提高软膏剂的稳定性。所述的溶媒选自乙醇、特丁醇及乙醇和特丁醇的任何比例混合溶剂。本发明人经试验发现选用乙醇作为溶媒,溶解活性成分,配制的红霉素、醋酸锌复方溶液,室温放置5天溶液的外观性状均未发生变化,溶液较稳定,且乙醇为国内常用溶媒。因此溶媒更优选为乙醇。
软膏基质包括油脂性基质及亲水或水溶性基质。油脂性基质包括为硬脂酸、凡士林、石蜡、液状石蜡、羊毛脂、蜂蜡等,在本发明中,软膏基质选自水溶性基质,使得制得的软膏要比油脂性基质的软膏稳定性大大提高。
所述的油脂性基质优选为硬脂酸、凡士林、石蜡、液状石蜡、羊毛脂、蜂蜡;
根据文献报道,含红霉素和锌的局部用制剂,在贮存过程中,因为锌对红霉素有催化分解而不稳定。因此可加入稳定剂,且稳定剂最优选的是一种胺化合物,其氮原子上连接的12碳以上的长链不超过2个,最好不超过1个。这种胺类化合物可以增加乙醇中红霉素和锌混合物的稳定性。经试验发现加入胺类稳定剂能显著提高软膏剂的稳定性。所述的稳定剂选自丙醇、二异丙醇胺、二乙胺、三乙胺和三乙醇胺。其中优选三乙醇胺作为稳定剂,重量百分比为0.1%~10%。
本发明人经试验发现,红霉素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并随着酸度的增大,红霉素的分解也随之增加;在弱碱性条件下显著提高其稳定性,且文献研究显示在碱性条件下红霉素的抗菌作用增强;试验证明软膏剂pH在7.0~10.0之间红霉素稳定性较好,同时pH在7.0~10.0之间醋酸锌的溶解度及溶解速度显著提高。
三乙醇胺作为优选的稳定剂,亦可作为pH调节剂,同时三乙醇胺广泛用于局部制剂中主要作为乳化剂,可制备细腻稳定的软膏剂,使处方组成更加简单。
本发明的红霉素醋酸锌软膏剂其制备过程,为常规的软膏制备方法,为药学工作者所熟知。
本发明制备的红霉素醋酸锌软膏膏体细腻、粘度适中、易涂布、粒度符合规定。
本发明的红霉素醋酸锌软膏剂,主要用于治疗痤疮,具有皮肤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使用与携带更加方便、制剂更加稳定的优点;同时其生产工艺简单,价格低廉,产品质量稳定,适合工业化生产;另外,本发明通过优化处方,确定合适的辅料及合理的配比,利用乳膏剂与作用部位紧密黏附,具有较好的生物黏附性,增加药物与作用部位的接触,透皮吸收率高,安全性高。皮肤渗透性好,能吸收组织渗出液不妨碍皮肤正常功能;另外,当将制剂涂于皮肤时,易于涂布使用,无干燥和紧绷感,不污染衣物,易清洗,舒适度是令人满意的,易于为患者接受,临床试验也显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以具体的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够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起限制性的作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
实施例1
红霉素    40g
醋酸锌    12g
PEG600    733.3g
三乙醇胺  30.3g
乙醇      加至1000g
制备工艺:
(1)将红霉素、醋酸锌、硬脂酸钠加入乙醇中,搅拌溶解,滤过。
(2)将PEG6000、PEG600加热至70~80℃熔融,搅匀;
(3)将(1)加入(2)中,边加边搅拌,朝同一方向乳化、混合均匀,自然冷却。
实施例2
红霉素    40g
醋酸锌    12g
PEG6000   66.7g
PEG600    733.3g
三乙醇胺  33.3g
乙醇      加至1000g
制备工艺:
(1)将红霉素、醋酸锌、硬脂酸钠加入乙醇中,搅拌溶解,滤过。
(2)将PEG6000、PEG600加热至70~80℃熔融,搅匀;
(3)将(1)加入(2)中,边加边搅拌,朝同一方向乳化、混合均匀,自然冷却。
实施例3
红霉素    30g
醋酸锌         10g
PEG400         250g
PEG6000        258g
十八醇         20
三乙醇胺       25g
95%乙醇       180g
特丁醇         180g
制备工艺:
(1)将红霉素、醋酸锌及三乙醇胺加入乙醇和特丁醇的混和溶剂,搅拌溶解,过滤。
(2)将PEG6000、PEG400加热至70~80℃熔融,搅匀;
(3)将(1)加入(2)中,边加边搅拌,朝同一方向乳化、混合均匀,自然冷却。
实施例4
红霉素       40g
醋酸锌       12g
硬脂酸       250g
硬脂酸甘油酯 150g
液状石蜡     80g
白凡士林     20g
甘油         30g
三乙醇胺     25g
硬脂酸钠     30g
乙醇         加至1000g
制备工艺:
(1)将红霉素、醋酸锌、三乙醇胺加入乙醇中,搅拌溶解,再加入硬脂酸钠、甘油搅溶,滤过。
(2)将硬脂酸、硬脂酸甘油酯、液状石蜡、白凡士林加热至70~80℃熔融,搅匀;
(3)将(1)加入(2)中,边加边搅拌,朝同一方向乳化、混合均匀,自然冷却。
实施例5
红霉素        40g
醋酸锌        12g
白凡士林      230g
液状石蜡      230g
十六醇        200
三乙醇胺      35g
甘油          33g
乙醇          加至1000g
制备工艺:
(1)将红霉素、醋酸锌、三乙醇胺加入无水乙醇中,搅拌溶解,再加入甘油搅溶,滤过。
(2)将十六醇、液状石蜡、白凡士林,加热至70~80℃,搅匀;
(3)将(1)加入(2)中,边加边搅拌,朝同一方向乳化、混合均匀,自然冷却。
实施例5 稳定性试验
取样品(按实施例1、实施例3、实施例4、实施例5制备的样品),按市售包装,长期稳定性试验于25℃±2℃、相对湿度60%±10%条件下放置,并分别于3、6、9、12月取样分析;以及加速试验于35℃±2℃、相对湿度75%±10%条件下放置,并分别于1、2、3、6月取样分析,以外观性状、含量、有关物质为主要考察指标,并与0月样品比较。结果表明长期稳定性试验中所有样品均为白色软膏,外观无明显变化,而加速试验中,实施例1、3外观无明显变化,而实施例4、5在加速6个月试验时外观为浅黄色软膏。
表1 长期稳定性试验结果
Figure A20091002688000081
表2 加速试验结果
Figure A20091002688000092
实施例6 透皮试验
对于药物软膏剂研究的主要考察指标就是其皮肤渗透性,我们进行了红霉素醋酸锌软膏的透皮试验。在本发明研究中,以活性成分红霉素的累积释放量作为指标,采用常规的透皮试验对不同处方的复方红霉素醋酸锌的透皮吸收进行测试比较。
取Wister鼠皮固定在渗透扩散装置的扩散池和接受池之间。在接受室中注入生理盐水30ml,液面恰与皮肤内层接触,开动电磁搅拌器和恒温水浴,保持恒速和恒温(37℃±1℃),磁力搅拌子以约100±10r/min的速度搅拌,在0、1、2、4、6、8小时各取样2ml,随即向接受池内补充接受液2ml,过滤、测定含量,并计算累积渗透率Q(ug/cm2)与时间t的相关性。
1.结果
  组别   累积渗透方程   J(μg/cm2·h)   r
  实施例1   Q=23.039+20.536t   20.536*   0.9790
  实施例3   Q=25.278+21.467t   21.467*   0.9779
  实施例5   Q=16.52+10.354t   10.354   0.9563
  实施例6   Q=18.341+15.245t   15.245   0.9678
注1:Q为累积渗透量μg/cm2
注2:J为透皮速率常数,显示红霉素的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的透皮通过量。
注3:*与其他组分相比p<0.05。
由此可见,实施例1、3的软膏的透皮吸收远远好于实施例4、5。
实施例7 临床试验
临床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用药后6周,对照组(1%克林霉素磷酸酯乳膏)、实施例1的软膏二组ITT集(对药物疗效进行意向性分析)的基愈率分别为10%、15%、,有效率分别为58%、84%。黑头粉刺、白头粉刺、丘疹和脓疱数,炎性皮损和非炎性皮损随疗程的进行均逐渐消失、减少,其中以脓疱的消失率最高,实施例1用药2周后脓疱消失率达50%,用药4周后脓疱消失率达72%,用药6周后脓疱消失率达83%。
表明该发明红霉素醋酸锌软膏对治疗痤疮的炎性皮损和非炎性皮损均有较好的疗效,其疗效优于已上市多年临床应用的1%克林霉素磷酸酯乳膏。
在安全性研究方面,对照组、实施例1二组病人用药后各组病人用药前后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和肾功能均无异常。皮肤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主要是红斑(5%、0%)、脱屑(5%、0%)、灼痛(5%、0)和瘙痒(5%、5%),其中施例1受试者在临床期间均能较好的耐受,未因皮肤局部的不良反应而中止用药,且未发现有任何严重不良事件。表明红霉素醋酸锌软膏对治疗痤疮有较好的安全性。
通过与Schachner L等人进行了外用红霉素锌制剂和外用克林霉素制剂的安全性和效果的临床对比试验(文献: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1990,22,489-495)结果表明,本发明的处方在有效性与安全性方面优于上市溶液剂。根据该文献,该溶液剂三周后脓疱消失率不足40%,六周后脓疱消失率不足60%。本实施例1与溶液剂临床治疗的脓包消失率数据对比如下:
  组别   二周   三周   四周   六周
  实施例1和实施例2   50%   72%   83%
  溶液剂   -   不足40%   -   不足60%
由于本发明对红霉素醋酸锌乳膏剂的活性组分和辅料的配比作了设计和优化,这样就大大减少了上述不良反应的出现。
在渗透性研究方面,对比了健康志愿者分别在背部和手臂二处外用市售处方和本实施例1的乳膏剂后的活性成分红霉素的残留量,采用比较用药后6小时表皮和角质层中红霉素残留量的方法。在背部,市售处方和本实施例1软膏的表皮红霉素的残留量分别为用药的56%和65%,角质层中分别为18%和24%;在手臂部位,这两种处方的皮肤表明残留的红霉素分别为51%和58%,角质层残留的红霉素分别为19%和23%。以上数据表明,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乳膏剂具有更好的皮肤渗透性。复方红霉素/醋酸锌乳膏制剂中的红霉素主要分布在皮肤表面和角质层,二者的总量达80%左右(溶液剂为70%左右),因此即使有红霉素吸收进入系统循环,也只占少量。红霉素在皮肤表面和角质层的残留,既有利于该药发挥对痤疮的治疗效果,同时保证了对人体的安全性。
结论:采用本发明制备的红霉素醋酸锌乳膏剂质量稳定,渗透性好,临床疗效显著、用药安全性好。

Claims (6)

1.一种局部用复方红霉素醋酸锌软膏,以红霉素和醋酸锌作为活性成分,其特征在于软膏中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红霉素1%~6%、醋酸锌0.5%~2.5%、软膏基质30%~85%、乳化剂2%~5%,乙醇适量,各组分重量百分比之和为100%。
2.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膏剂,其特征在于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红霉素3%~5%、醋酸锌0.8%~1.8%、软膏基质50%~80%、乳化剂2%~4%,乙醇适量,各组分重量百分比之和为100%。
3.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膏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软膏基质为聚乙二醇。
4.权利要求4所述的软膏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聚乙二醇为聚乙二醇400、聚乙二醇600、聚乙二醇1500、聚乙二醇3000、聚乙二醇4000、聚乙二醇6000中的一种或多种。
5.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膏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乳化剂选自十六醇、十八醇、硬脂酸甘油酯、吐温系列、十二烷基硫酸钠、三乙醇胺、三异丙胺、硬脂酸钠、硬脂酸钾、硼酸盐的一种或多种。
6.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膏剂还可进一步含有药学上可接受的药学辅料。
CN2009100268809A 2009-06-03 2009-06-03 一种局部用复方红霉素醋酸锌软膏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9007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0268809A CN101590077B (zh) 2009-06-03 2009-06-03 一种局部用复方红霉素醋酸锌软膏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0268809A CN101590077B (zh) 2009-06-03 2009-06-03 一种局部用复方红霉素醋酸锌软膏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90077A true CN101590077A (zh) 2009-12-02
CN101590077B CN101590077B (zh) 2011-08-03

Family

ID=414050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026880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90077B (zh) 2009-06-03 2009-06-03 一种局部用复方红霉素醋酸锌软膏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590077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30200A (zh) * 2021-05-07 2021-08-10 浙江工业大学 一种治疗细菌性皮肤病的软膏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30200A (zh) * 2021-05-07 2021-08-10 浙江工业大学 一种治疗细菌性皮肤病的软膏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90077B (zh) 2011-08-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30293508A1 (en) Anti-infective methods, compositions, and devices
AU747041B2 (en) Penetration enhancing and irritation reducing systems
MXPA06008988A (es) Preparaciones topicas antiacne que contienen retinoide (tazaroteno o adapaleno), antibiotico (fosfato de clindamicina) y/o queratolitico (peroxido de bonzoilo en microesponjas).
CN102048678A (zh) 一种奥昔布宁的透皮吸收制剂及其制备方法与药物应用
CN105263469A (zh) 包含比马前列素的局部组合物和利用其刺激毛发生长的方法
CN104800150A (zh) 一种米诺地尔乳膏剂及制备方法
CN102018696B (zh) 一种含有利多卡因或其药用盐的皮肤外用制剂
CN111544381A (zh) 一种包含壬二酸的皮肤局部给药组合物
CN104474551A (zh) 褪黑素磷脂复合物、其透皮给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US7485656B2 (en) Antifungal remedy formulation for external application
CN101455654B (zh) 精氨酸布洛芬凝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379862B (zh) 一种含有水杨酸羟乙酯的亲水性巴布剂
CA3130362A1 (en) Method for providing early onset of a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rosacea
CN101590077B (zh) 一种局部用复方红霉素醋酸锌软膏
CN102657602B (zh) 3,5-二羟基-4-异丙基二苯乙烯壳聚糖凝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1732335A (zh) 一种治疗痤疮的软膏药物及生产方法
TR201802886T4 (tr) Sandal ağacı yağı içeren stabilize krem formülasyonları.
RU2481832C2 (ru) Применение адапалена и пероксида бензоила для продолжительного лечения угрей обыкновенных
CN102614194B (zh) 一种含二氟拉松、阿达帕林和阿维a的治疗皮肤病的外用药物及其应用
CN101543503B (zh) 一种局部用复方红霉素醋酸锌凝胶剂及其制备方法
EP3964212A1 (en) Compound for treating autoimmune skin diseases caused by inflammation, and use thereof
CN101019865A (zh) 抗炎、保湿、祛斑的复方烟酰胺药用组合物
EP2584900A1 (en) 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cryosurgery and low dosage strength imiquimod to treat actinic keratosis
WO2016127068A1 (en) Methods of treating postherpetic neuralgia with a topical formulation of a spiro-oxindole compound
CN101485645B (zh) 榄香烯透皮剂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803

Termination date: 2017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