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83752A - 滚筒式洗涤机 - Google Patents

滚筒式洗涤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83752A
CN101583752A CNA2007800487082A CN200780048708A CN101583752A CN 101583752 A CN101583752 A CN 101583752A CN A2007800487082 A CNA2007800487082 A CN A2007800487082A CN 200780048708 A CN200780048708 A CN 200780048708A CN 101583752 A CN101583752 A CN 1015837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washings
swing roller
positive
nega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8004870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83752B (zh
Inventor
井上弘之
朝见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5837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837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837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837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23/00Washing machines with receptacles, e.g. perforated, having a rotary movement, e.g. oscillatory movement, the receptacle serving both for washing and for centrifugally separating water from the laundry 
    • D06F23/02Washing machines with receptacles, e.g. perforated, having a rotary movement, e.g. oscillatory movement, the receptacle serving both for washing and for centrifugally separating water from the laundry  and rotating or oscillating about a horizontal axi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23/00Washing machines with receptacles, e.g. perforated, having a rotary movement, e.g. oscillatory movement, the receptacle serving both for washing and for centrifugally separating water from the laundry 
    • D06F23/06Washing machines with receptacles, e.g. perforated, having a rotary movement, e.g. oscillatory movement, the receptacle serving both for washing and for centrifugally separating water from the laundry  and rotating or oscillating about an inclined axi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35/00Washing machines, apparatus, or metho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35/005Methods for washing, rinsing or spin-drying
    • D06F35/007Methods for washing, rinsing or spin-drying for spin-drying only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34/00Details of control systems for washing machines, washer-dryers or laundry dryers
    • D06F34/08Control 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there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Main Body Construction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Laundry Dryers (AREA)
  • Control Of Washing Machine And Dryer (AREA)

Abstract

形成为有底圆筒形的旋转滚筒,其旋转轴方向从开口的正面侧朝向成为底部的背面侧水平地或从水平方向朝下倾斜地设置于水槽内。控制部在脱水步骤之后执行使旋转滚筒在从最下位置的0度位置到超过90度位置且小于180度的位置之间正反交替地反复地进行急速正弧线旋转及急速反弧线旋转的正反弧线旋转驱动模式。

Description

滚筒式洗涤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驱动旋转滚筒旋转来洗涤旋转滚筒内的洗涤物的滚筒式洗涤机,上述旋转滚筒以旋转轴方向为水平或从水平方向朝下倾斜的方式设置在水槽内。
背景技术
图9是表示以往的滚筒式洗涤机的结构的剖视图。该洗涤机包括:壳体31、水槽32、旋转滚筒34、电动机35和门36。水槽32被悬吊(suspension)结构支承在壳体31内。形成有许多孔33的旋转滚筒34配置于水槽32内。电动机35驱动旋转滚筒34旋转。门36设于壳体31的正面侧。使用者打开门36,能经由水槽32的正面开口部及旋转滚筒34的正面开口部将洗涤物放入到旋转滚筒34内及从旋转滚筒34内取出洗涤物。
在通常的洗涤模式中,使用者把门36打开,向旋转滚筒34内放入洗涤物及洗涤剂,开始运转。于是,从供水部37向水槽32内供水。供给来的水中的、需要量的水经由孔33也供给到旋转滚筒34内。利用电动机35驱动旋转滚筒34以例如20rpm左右的转速旋转时,收容在旋转滚筒34内的洗涤物被设于旋转滚筒34内周面上的搅拌突起38挂住,而被沿旋转方向举起。然后,洗涤物从适当的高度落下。这样,通过对洗涤物施加捶洗的作用来进行洗涤。在该洗涤步骤之后,脏了的洗涤水经由排水部41排出,使用从供水部37新供给来的水,实施漂洗步骤。漂洗步骤结束时,使旋转滚筒34以例如1000rpm左右的高速旋转,实施脱水步骤。这些步骤基于规定的控制顺序自动执行。
但是,经由洗涤步骤、漂洗步骤的连续旋转,再加上脱水步骤中的旋转滚筒34的高速下的连续旋转,如图10A所示,洗涤物61会缠绕或贴附在一起。作为应对上述问题的对策,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利用了旋转滚筒34的借助电动机35直接连结驱动下的旋转控制的自由度提高的下述那样的方法。即,在脱水步骤之后,使旋转滚筒34在90度以下的微小旋转角度内、特别是以10度以上且小于30度的微小旋转角度正反旋转多次。通过这样的旋转控制,如图10B所示,将贴附于旋转滚筒34内的洗涤物61剥离。或者将在旋转滚筒34内的上部的打结状态的洗涤物61解开。结果,降低了脱水时的不平衡,容易取出干燥后的洗涤物61。
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技术中,在脱水步骤之后进行的正反交替的微小角度旋转,以使洗涤物61充分贴附在旋转滚筒34内表面上的55rpm左右的速度执行。另外,只是在90度以下的微小旋转角度内、特别是以10度以上且小于30度的微小旋转角度正反旋转多次。因此,实际上以微小角度旋转从开始到结束并不是匀速的。即,只有过程中的小于微小角度的区域为规定速度,在此前后为朝规定速度的加速或者是从规定速度起的减速。因此,洗涤物61只能举到小于微小角度的位置。
结果,即使由于微小角度旋转结束时的制动等的急速减速而对洗涤物61作用有惯性力,该力也作用于与重力相反的方向。因此,与其说洗涤物61被向从旋转滚筒34的内表面离开的方向剥落,不如说洗涤物61往下滑落的倾向变强烈。因此,滑落的洗涤物61通过旋转滚筒34的下一次的反向微小角度旋转而向滑落方向移动。以后,这样的移动反复进行。因此,由于通过旋转滚筒34的微小角度旋转的正反反复的结束侧的滑落而使洗涤物61左右摆动的程度的动作,洗涤物61彼此的位置不怎么交替。结果,洗涤物61聚集在旋转滚筒34的下部,通过与旋转滚筒34的内表面间的滑动时的摩擦,洗涤物61作为一块整体进行正反地稍微滚动的动作。
因此,即使能解除洗涤物61贴附在旋转滚筒34内表面上的问题,但解开缠绕、扭转的效果不够。尤其是在洗涤步骤、漂洗步骤中因缠绕、扭转、褶皱被有力地按压在旋转滚筒34内表面上的洗涤物61,贴附在旋转滚筒34上而产生严重的褶皱。因此,解开缠绕、扭转的效果不够。这样,没有充分地解开缠绕、扭转的洗涤物61难以取出,且为了弄干也需要解开、展开的事后处理,很麻烦。特别是洗涤物61在干燥后还存在扭转、褶皱,为了抻开褶皱需要花费时间。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25438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一种滚筒式洗涤机,能充分解开脱水步骤后的洗涤物的严重褶皱了的缠绕、扭转,能减轻褶皱并提高洗涤物的最终洗涤状态。
本发明的滚筒式洗涤机包括:水槽、旋转滚筒、电动机、控制部。用于在内部收容洗涤物的旋转滚筒形成为有底圆筒形。并且,旋转滚筒以旋转轴方向从开口的正面侧朝向成为底部的背面侧水平地或从水平方向朝下倾斜的方式设置于水槽内。电动机用于驱动旋转滚筒旋转。控制部至少控制电动机,至少执行洗涤步骤、漂洗步骤、脱水步骤。进而,控制部通过急速驱动电动机而使旋转滚筒进行急速弧线旋转,利用旋转滚筒的急速弧线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使洗涤物贴附于旋转滚筒的内表面上,将洗涤物从旋转滚筒的最下位置的0度位置举起到超过90度且小于180度的位置。另外,控制部通过急速制动电动机的旋转而将洗涤物从旋转滚筒内表面剥离,落下到旋转滚筒的与举起洗涤物侧相反的一侧。控制部在脱水步骤后执行正反交替地反复进行上述一连串动作的正反弧线旋转驱动模式。
通过执行该正反弧线旋转驱动模式,能利用旋转滚筒的急速弧线旋转将洗涤物从旋转滚筒的最下位置举起到最大限度为超过90度且小于180度的位置。接着,利用举起洗涤物的最终阶段的急速制动产生制动状态。利用该制动状态,能可靠地实施将洗涤物利用其惯性及自重从旋转滚筒内表面剥离且向旋转滚筒的下部范围的与举起侧相反的一侧落下的动作。接着,利用正反交替的急速弧线旋转驱动,在每次的弧线旋转驱动中左右交替地调换洗涤物的举起位置、落下位置,因此,既能防止洗涤物缠绕又能提高解开作用。进而,能增加对洗涤物施加机械力的次数。洗涤物有在洗涤步骤、漂洗步骤结束时的缠绕、扭转、褶皱的状态下被有力地按压在旋转滚筒内表面上并贴附在一起产生严重的褶皱的倾向。但是,通过在脱水步骤后执行上述的正反弧线旋转驱动模式,能将洗涤物解开,并对洗涤物作用机械力,抻开褶皱。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滚筒式洗涤机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滚筒式洗涤机的内部的后视图。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滚筒式洗涤机的电动机安装部分的大致一半部分的剖视图。
图4A是表示图1所示的滚筒式洗涤机在停止时的旋转滚筒内洗涤物的位置的示意图。
图4B是表示由图4A的状态启动旋转滚筒的旋转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4C是表示由图4B的状态将旋转滚筒的旋转减速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4D是表示由图4C的状态将旋转滚筒的旋转反向加速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4E是表示由图4D的状态将旋转滚筒的旋转减速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4F是表示由图4E的状态将旋转滚筒的旋转正向加速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4G是表示图4C至图4F所示的正反弧线旋转驱动模式下的洗涤物的举起位置及落下位置的左右交替的示意图。
图5是表示用于理想地实现图1所示的滚筒式洗涤机的正反弧线旋转驱动模式的、洗涤物相对于旋转滚筒内表面的贴附及剥落的旋转特性图。
图6是表示图1的滚筒式洗涤机的正反连续旋转驱动模式与正反弧线旋转驱动模式的组合图的1个例子的曲线图。
图7是表示图1的滚筒式洗涤机的正反连续旋转驱动模式与正反弧线旋转驱动模式的组合图的另一例子的曲线图。
图8A是表示图1所示的滚筒式洗涤机在脱水步骤后进行了正反弧线旋转驱动模式的洗涤物的状态例的模仿图。
图8B是表示图1所示的滚筒式洗涤机在脱水步骤后进行了正反弧线旋转驱动模式的洗涤物的另一状态例的模仿图。
图9是表示以往的滚筒式洗涤机的主要部分构成的剖视图。
图10A是表示以往的滚筒式洗涤机在脱水步骤后的洗涤物的状态例的模仿图。
图10B是表示以往的滚筒式洗涤机在脱水步骤后的洗涤物的另一状态例的模仿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壳体;2、水槽;3、孔;4、旋转滚筒;4A、旋转轴;5、电动机;5A、定子;51、内转子;52、外转子;6、门;7、供水部;8、搅拌突起;9、控制部;10、轴承;11、排水部;12、送风机;13、通风路;14、操作部;15、过滤器;16、除湿部;17、加热部;18、压缩机;19、空调机;20、洗涤物。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滚筒式洗涤机。此外,以下的说明是本发明的具体例,并不限定本发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滚筒式洗涤机的结构的剖视图。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滚筒式洗涤机的内部的后视图。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滚筒式洗涤机的电动机安装部分的大致一半部分的剖视图。
该洗涤机包括:壳体1、水槽2、旋转滚筒4、电动机5及门6。水槽2被悬吊结构支承于壳体1内。形成有许多孔3的有底圆筒形的旋转滚筒4配置于水槽2内。电动机5用于驱动旋转滚筒4旋转。门6设于壳体1的正面侧。使用者打开门6,能经由水槽2的正面开口部及旋转滚筒4的正面开口部将洗涤物放入到旋转滚筒4内及从旋转滚筒4内取出洗涤物。
使用者由操作部14设定模式。安装了用于保持控制程序的微型计算机的控制部9按照该设定执行各种模式。
在通常的洗涤模式中,使用者打开门6,向旋转滚筒4内放入洗涤物及洗涤剂,开始运转。于是,控制部9自供水部7向水槽2内供水。供给来的水中的、需要量的水经由孔3也供给到旋转滚筒4内。
接下来,控制部9利用电动机5驱动旋转滚筒4以规定转速旋转。于是,收容在旋转滚筒4内的洗涤物被设于旋转滚筒4的内周面上的搅拌突起8挂住,被沿旋转方向举起。然后,洗涤物从适当的高度落下。这样,通过对洗涤物施加捶洗的作用来进行洗涤。
在该洗涤步骤之后,控制部9利用排水部11将脏了的洗涤水排出,再利用供水部7重新供水,实施漂洗步骤。另外,供水部7能利用未图示的电磁阀的开闭如实线箭头所示那样地适时供水,且利用供水适时地将未图示的洗涤剂收容部的洗涤剂投入水槽2内。排水部11利用未图示的电磁阀的开闭在洗涤步骤结束时或漂洗步骤结束时等必要的时候如点划线箭头所示那样地排水。
漂洗步骤结束时,控制部9使旋转滚筒4高速旋转,实施脱水步骤。控制部9根据规定的控制顺序自动执行上述步骤。这样,控制部9至少控制电动机5及烘干部,至少执行洗涤步骤、漂洗步骤、脱水步骤。
另外,控制部9利用送风机12吸引水槽2及旋转滚筒4中的空气。除湿部16对吸引来的空气进行除湿。加热部17对除湿后的空气进行加热。通风路13分别将送风机12和水槽2、加热部17和水槽2连通。控制部9利用这样形成的烘干部向水槽2及旋转滚筒4内输送干燥的高温空气。在这样的被称作滚筒式洗涤烘干机的滚筒式洗涤机中,在脱水步骤之后还自动执行烘干步骤。
送风机12使水槽2及旋转滚筒4内的空气在构成烘干部的通风路13内如图1及图2所示的虚线箭头所示那样地循环。通风路13上设有用于收集来自水槽2、旋转滚筒4的导入空气中的线头等并进行除尘的过滤器15。因此,除湿部16对除尘后的导入空气进行除湿。为了使送风机12难以受到湿气的影响而将送风机12配置于加热部17的下游。
在图1及图2中,除湿部16、加热部17分别由利用压缩机18使制冷剂循环而与循环空气进行热交换的蒸发器及冷凝器构成。即,它们构成空调机19。但是,除湿部16、加热部17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为其他构成。
使旋转滚筒4的旋转轴4A的方向从开口侧朝底部侧水平或从水平方向朝下倾斜地配置旋转滚筒4。在图1的例子中,旋转滚筒4在旋转轴4A上直接连结水槽2上的电动机5,从而设置成与水槽2一同从开口侧朝底部侧使旋转轴4A的方向从水平方向倾斜θ=20±10度。
利用这样配置的旋转滚筒4进行洗涤的情况下,即使将旋转滚筒4设置在与沿水平方向设置旋转轴4A的情况相同的高度,也能使开口朝向斜上方。因此,用户不用采取弯腰等不合理的姿势就能容易地取出、放入洗涤物。特别是通过使倾斜角度θ为20±10度,即使从孩子到大人存在身高差异,或者使用轮椅的人,也能获得最易于取出、放入洗涤物的作业的状态。另外,还具有这样的优点:供给到旋转滚筒4内的水积存在背面侧,因而即使水量较少,也能获得较深的贮水状态。
脱水步骤由在例如1000rpm这样的高速下的连续旋转来执行。因此,使洗涤物在洗涤步骤、漂洗步骤中的缠绕、扭转、褶皱的状态下贴附于旋转滚筒4的内表面上而产生严重的褶皱。结果,使用者很难取出洗涤物。另外,很容易在洗涤物上留下严重的褶皱,要花很多时间弄平褶皱。
针对上述课题,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在烘干步骤之后执行的正反弧线旋转驱动模式,作为控制部9利用电动机5驱动旋转滚筒4的控制。在此,“弧线旋转(pivot)”是指小于一圈的旋转动作。具体而言,在“弧线旋转驱动模式”中,在铅直方向下端为0度位置时,使旋转滚筒4以急速弧线旋转到超过90度且小于200度的位置,且骤然制动。即,控制部9以利用离心力使洗涤物贴附在旋转滚筒4内表面上的程度的变化率急速驱动电动机5,从而使旋转滚筒4急速弧线旋转。并且,将洗涤物由旋转滚筒4的最下位置的0度位置举高到超过90度且小于180度的位置。接着,控制部9以使洗涤物从旋转滚筒4的内表面剥离的程度的变化率急速制动电动机5的旋转,使洗涤物落下到旋转滚筒4的与举起洗涤物一侧相反的一侧。这样的动作正反交替地进行。
接下来,使用图4A至图4G说明正反弧线旋转驱动模式下的洗涤物20的动作。另外,图4A至图4G是用于说明洗涤物20的动作的示意图,但并不限定本发明的内容。
首先,如图4A所示,在滚筒式洗涤机停止时,旋转滚筒4内的洗涤物20位于下侧、即0度位置附近。然后,如图4B所示,旋转滚筒4以50rpm以上的急速弧线旋转(急速正弧线旋转驱动)到正转方向的85度位置附近,洗涤物20贴附于旋转滚筒4的内表面上而被举起。并且,洗涤物20在从虚线位置到实线位置时,被从0度位置举起到超过90度且小于180度的位置。
另外,如图4C所示,对旋转滚筒4施加急速制动,使其急速减速到超过正转方向的90度且小于200度的位置、例如165度位置。洗涤物20在旋转滚筒4的转速为50rpm以下时、即位于正转方向的135度位置附近时,因其惯性及自重而被从旋转滚筒4的内表面剥离,洗涤物20向与举起侧相反的一侧落下。随后,旋转滚筒4利用惰性而旋转到正转方向的165度位置附近,由此,洗涤物20旋转到正转方向的15度位置附近。
接下来,如图4D所示,旋转滚筒4以50rpm以上的急速加速旋转到反转方向的85度附近,即向反转方向旋转100度。通过该旋转,洗涤物20贴附在旋转滚筒4的内表面上而被举起。随后,如图4E所示,对旋转滚筒4施加急速制动而使其急速减速到反转方向的165度位置。洗涤物20在旋转滚筒4的转速为50rpm以下时、即位于反转方向的135度位置附近时,因其惯性及自重被从旋转滚筒4的内表面剥离,向与举起侧相反的一侧落下。随后,旋转滚筒4利用惰性旋转到反转方向的165度位置附近,由此,洗涤物20旋转到反转方向的15度位置附近。
进而,如图4F所示,旋转滚筒4以50rpm以上的急速加速旋转到正转方向的85度位置附近,即向正转方向旋转100度。通过该旋转,洗涤物20贴附于旋转滚筒4的内表面上而被举起。随后,如图4C所示,对旋转滚筒4施加急速制动而使其急速减速到正转方向的165度位置。之后,反复进行图4C至图4E说明的动作。
通过这样的正反交替的急速弧线旋转驱动,洗涤物20的举起位置、落下位置在每次的弧线旋转驱动中,如图4G所示地左右交替地调换。因此,提高了洗涤物20的解开作用。其结果,能防止洗涤物20的缠绕、扭转、向旋转滚筒4的内表面的贴附,容易取出洗涤物20,并大幅度地缓解洗涤物20的褶皱。另外,能对洗涤物20普遍施加机械力,大幅度地增加具有捶洗作用的洗涤物20的落下次数,因此,能提高以抻开褶皱效果为首要的洗涤机所进行的各步骤的功能。因此,使事后处理变得容易,而且得到高度的最终洗涤状态而较大减少了抻开褶皱所花费的时间。考虑到这样的效果,在洗涤步骤中、漂洗步骤中、或烘干步骤中也可以应用正反弧线旋转驱动模式。
旋转滚筒4的急速正弧线旋转及急速反弧线旋转,通过在到达正反90度之前、以使洗涤物20贴附在旋转滚筒24的内表面上的加速度进行驱动来执行。因此,在旋转滚筒4到达洗涤物20因自重而容易落下的90度附近之前,即使是脱水后的较轻的洗涤物20也会贴附于旋转滚筒4的内表面上。然后,通过急速加速,洗涤物20不滑动地被举起到弧线旋转位置,进而被施加与旋转滚筒4的转速相称的惯性,被可靠地举起到弧线旋转结束位置。最后,洗涤物20在向制动状态变化的时刻受到向规定方向的急速加速度下的高惯性及自重所产生的强制剥离。
另外,旋转滚筒4的弧线旋转方向的正反切换,通过在旋转滚筒4的弧线旋转超过90度且小于200度的位置伴随着急剧的制动动作地进行。由此,即使在满足保证洗涤物20的贴附的加速度的条件下,洗涤物20也在弧线旋转的最终阶段被可靠地剥离。另外,能抑制对洗涤物20施加机械力随时间的推移而损耗。因此,能以更短时间得到洗涤机的各步骤的效果,且能防止缠绕、扭转,缓解褶皱。
由上述那样的洗涤物20的动作看出,在本实施方式的弧线旋转驱动模式中,控制部9利用由旋转滚筒4的急速弧线旋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将洗涤物20贴附在旋转滚筒4的内表面上而向上方举起。之后,通过急速制动旋转滚筒4,使被举起的洗涤物20因其惯性及自重从旋转滚筒4的内表面剥离而落下。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正反弧线旋转驱动模式能够理解为正反交替地重复该弧线旋转驱动模式所进行的驱动的模式。
另外,在更优选的正反弧线旋转驱动模式中,控制部9利用旋转滚筒4的急速弧线旋转产生的离心力将洗涤物20贴附于旋转滚筒4的内表面上而举起到旋转滚筒4的上部范围内。之后,通过急速制动旋转滚筒4,将洗涤物20因其惯性及自重从旋转滚筒4的内表面剥离,并因其惯性及自重向旋转滚筒4的下部范围的与举起侧相反的一侧落下。正反交替地反复进行上述那样的驱动控制。控制部9在脱水步骤之后执行上述那样的正反弧线旋转驱动模式。尤其是在脱水步骤后,洗涤物20因为脱水而变轻,贴附于旋转滚筒4的贴附力减弱。因此,为了举起洗涤物20,优选确保与将洗涤物20贴附在旋转滚筒4的内表面上相应的旋转滚筒4的转速。在此,根据情况不同,使旋转滚筒4的转速高于洗涤步骤、漂洗步骤时的转速更佳。
在该情况下,也因为上述说明的理由,旋转滚筒4的正弧线旋转及反弧线旋转适合在小于200度的位置反复进行,且在超过90度的位置进行最佳。
在此,在直径500±50mm的旋转滚筒4中,将洗涤物20的重力沿旋转滚筒4的中心方向及切线方向分解,使用(1)式算出中心方向的力与离心力平衡的滚筒转速。
mrω2=mgcosθ…(1)
m:洗涤物的质量,r:旋转半径,ω:角速度,g:重力加速度,θ:以铅直方向为0度的旋转方向的角度。
将运算结果示于图5中。在图5中,方形绘点(plot)表示在各角度位置上中心方向的力与离心力平衡时所需的滚筒转速。另外,实线箭头表示各角度位置的旋转滚筒4的转速。
旋转滚筒4从表示相当于图4A状态的停止时的时刻21如虚线所示地进行急速弧线旋转,在相当于图4B状态的时刻22到达转速60rpm左右。在时刻22实线箭头超过绘点,因此,洗涤物20可靠地贴附在旋转滚筒4的内表面上。这样,在旋转滚筒4的旋转角度为90度位置时,洗涤物20可靠地贴附在旋转滚筒4上,因此洗涤物20超过90度位置而被举起。即,所需的旋转滚筒4的旋转角度为85度,该角度略小于90度,满足上述的条件。另外,如上所述,借助洗涤物20的贴附进行的举起在旋转滚筒4超过90度且小于180度的位置,在该例中,为时刻26所示的135度位置附近。
在该135度位置附近,绘点与实线箭头相交,实线箭头低于绘点,因此,在该条件下,洗涤物20不能贴附于旋转滚筒4而被剥离。在此,在135度位置附近的时刻26上,控制部9对旋转滚筒4施与使其停止在时刻23所示的165度位置附近的制动。通过该制动,利用作用在洗涤物20上的旋转惯性及自重而将洗涤物20从旋转滚筒4的内表面剥离。如上可知,通过最大转速稍微减速到50rpm的状态将洗涤物20从旋转滚筒4剥离。
根据上述运算及经验,在正反弧线旋转驱动模式下的弧线旋转的最大转速优选为50rpm以上。利用这样的转速,在到达因自重容易落下的90度位置附近之前,即使是脱水后的较轻的洗涤物20,也能贴附在旋转滚筒4的内表面上而被举起。另外,通过以最大转速进行用于剥离洗涤物20的制动,能够获得正反弧线旋转驱动模式产生的效果。另外,在正反弧线旋转驱动模式下剥离洗涤物20,例如能通过如图5所示的例子那样在85度位置~165度位置的范围内的制动来进行。具体而言,例如由最大转速50rpm的弧线旋转开始减速时,利用欲以该转速继续旋转的洗涤物20的旋转惯性及自重对洗涤物20施加与减速度相应的强制剥离力而使其落下。
进而,如图5所示,由图4A至图4C的初次弧线旋转优选在0度位置到165度附近的位置之间进行。另外,反复进行图4C至图4F之后的弧线旋转优选在165度位置附近到负15度位置附近的范围内进行。由此,在初次弧线旋转时,如图4A所示,将静止在旋转滚筒4的下部范围内的洗涤物20举起到超过90度且小于180度的位置,具体而言在到达165度位置附近之前的弧线旋转下举起到135度位置附近。并且,在135度位置到165度位置之间进行制动。由此,洗涤物20落下到旋转滚筒4左右的相反侧,具体而言是落到旋转滚筒4的大致直径线上或其下。在之后的弧线旋转中,旋转滚筒4在165度位置附近到负15度位置附近之间的180度范围内被驱动。
由此,洗涤物20向旋转滚筒4的左右一侧移动。具体而言,离旋转滚筒4的下端大致30度落下的洗涤物20被举起到旋转滚筒4同一侧的上部,具体而言被举起到大致135度位置,再落下到旋转滚筒4的左右相反一侧的大致30度位置。这样的动作大致左右对称且能可靠地获得旋转滚筒24的直径量的最大落下距离。由此,能够提高对洗涤物20的解开和捶打的效果。
此外,在正反弧线旋转驱动模式下的弧线旋转的最大转速小于50rpm时,只靠旋转滚筒4的制动作用于洗涤物20上的旋转惯性,无法将洗涤物20从旋转滚筒4的内表面剥离。即,旋转滚筒4反转时,洗涤物20也会保持贴附在旋转滚筒4的内表面上的状态与旋转滚筒4一起旋转。因此,不能发挥解开效果。
进而,旋转滚筒4的旋转角度为90度以下时,不能举起洗涤物20,另外,旋转滚筒4的旋转角度为200度以上时,旋转滚筒4反转时,洗涤物20会通过且超过180度的位置(最上部)。因此,不能进行图4G所示的洗涤物20左右交替调换这样的动作。
但是,为了实现如上的旋转滚筒4的正反弧线旋转驱动模式,对电动机5施加的驱动负荷非常大。因此,成为使电动机5的极数增加等大型化的原因。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3所示,在固定于水槽2的底部外表面上的定子5A的内周侧配置有内转子51,在外周侧配置有外转子52。内转子51、外转子52与旋转轴4A直接连结。这样,内转子51、外转子52从内外周作用于定子5A。因此,不会使电动机5大型化,且能倍增驱动功率,利用较小的电动机5能简单地执行伴随着急速反转的正反弧线旋转驱动模式。
由此,伴随着具有图5所示的左右平衡较好的旋转特性的急速反转的正反弧线旋转驱动模式能持续执行。即,在旋转滚筒4的正弧线旋转、反弧线旋转的任一弧线旋转中,都能使洗涤物20落下到与旋转方向相反侧的大致30度位置的大致相同位置处。另外,从其落下时刻起由在15度的惰性旋转之后到达大致相同85度位置之前的反弧线旋转而到达洗涤物20的贴附区域后,通过在大致相同的旋转角度30度的急制动,使洗涤物20从旋转滚筒4剥离。另外,从时刻24所示的剥离位置到时刻26所示的剥离位置所需的时间为0.8秒左右,从时刻25所示的落下位置到时刻23所示的落下位置所需的时间为0.8秒左右,两者相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与正反连续旋转驱动模式交替实施正反弧线旋转驱动模式或在正反连续旋转驱动模式下的正反切换期间实施正反弧线旋转驱动模式。在正反连续旋转驱动模式下,控制部9使旋转滚筒4连续旋转,正反交替反复地反复切换旋转方向。此时的转速设定为使通过旋转滚筒24的旋转被举起的洗涤物20呈现从其自重胜过离心力的高度落下的动作。
通常在脱水步骤结束时,洗涤物20呈被有力地按压并贴附在旋转滚筒4的内表面的大致整周上的状态。若在该状态下执行正反弧线旋转驱动模式,则位于旋转滚筒4的上方部分的贴附着的洗涤物20被从旋转滚筒4的内表面剥离并被解开。另一方面,贴附在旋转滚筒4的下方部分的洗涤物20仅反复进行在旋转滚筒4超过90度且小于200度的位置的旋转,因此,不会被从旋转滚筒4的内表面剥离而呈贴附着的状态。因此,通过在正反弧线旋转驱动模式的间隔中执行正反连续旋转驱动模式,而使一部分被剥离了的洗涤物20在旋转滚筒4内移动。由此,能将呈贴附状态的洗涤物20剥离。
另外,通过正反连续旋转驱动模式,旋转滚筒4的周向位置发生变化。由此,贴附在旋转滚筒4的下方部分的洗涤物20也可能位于旋转滚筒4的上方部分。然后,通过接下来执行的正反弧线旋转驱动模式,能可靠地将贴附在旋转滚筒4的内表面上的洗涤物20剥离。由此,呈被有力地按压并贴附在旋转滚筒4的内表面的大致整周上的状态的洗涤物20普遍剥离并且解开。
结果,如图8A及图8B所示,每一件洗涤物20都蓬松展开,褶皱极少,最终洗涤状态良好。并且,在接着执行烘干步骤时,洗涤物20的通气性也变好,能均匀地在短时间内烘干。另外,在烘干步骤中组合执行正反弧线旋转驱动模式与正反连续旋转驱动模式时,利用捶打作用抻开褶皱,洗涤物20呈褶皱进一步减少的最终洗涤状态。结果,洗涤物20进一步展开,且即使是轻薄布料的制品,与以前相比,也褶皱极少,得到非常高的最终洗涤状态。对于绒毛制品而言,绒毛呈直立而不趴下的状态,无纺布制品等不会硬梆梆的。
此外,过度地提高电动机5的功率是不经济的。因此,在按照驱动旋转滚筒4的第1电动机驱动指示对电动机5的驱动超过电动机5的失步极限时,控制部9优选用第2电动机驱动指示控制电动机5的旋转。在该第2电动机驱动指示下,设定电动机5的转速使其不超过上限负荷。通过该控制,即使在各个时刻的驱动负荷有所不同,也能保证能按照设定获得举起、剥离洗涤物20的动作的旋转滚筒4的旋转特性。与此同时,能抑制提高功率的上限。对此,例如监控旋转滚筒4的转速而进行反馈控制即可。
另外,优选根据经过时间或洗涤物20的量改变旋转滚筒4的驱动。由此,与脱水的进展引起的条件的变化或洗涤物20的量产生的驱动负荷的不同相对应地,对洗涤物20以最适当的状态来驱动旋转滚筒4。例如,在初期,通过增多正反连续旋转驱动模式的比例,能将贴附在旋转滚筒4的内表面的大致整周上的洗涤物20全部可靠地剥离。然后,在经过规定时间时,通过增多正反弧线旋转驱动模式,能解开洗涤物20的缠绕、扭转。另外,能应对洗涤物20的量产生的驱动负荷的不同而对旋转滚筒4施加与洗涤物20相适的驱动。洗涤物20的量、水量采用已公知的各种检测方法即可。
另外,如上所述,在正反弧线旋转驱动模式下,驱动负荷较高。另外,旋转滚筒4反复在规定范围内进行正弧线旋转、反弧线旋转。因此,图3所示的旋转轴4A和轴承10的周向位置难以发生变化,存在总是对位于相同下方的部分施加载重的倾向。因此,也有可能在旋转轴4A与轴承10之间产生不对称磨损或过早地产生晃荡。
另一方面,正反连续旋转驱动模式下的驱动负荷小于正反弧线旋转驱动模式下的驱动负荷。因此,通过组合执行正反连续旋转驱动模式与正反弧线旋转驱动模式,能够减轻所有洗涤步骤中的负荷。另外,由于能改变旋转轴4A与轴承10之间的位置关系,因此,能防止在旋转轴4A与轴承10之间产生不对称磨损或过早地产生晃荡。并且,能在正反弧线旋转驱动模式下解开在正反连续旋转驱动模式下的洗涤物20的缠绕、扭转、褶皱。
在正反连续旋转驱动模式下,控制部9通常使旋转滚筒4以40rpm左右旋转,每1分钟左右正反交替。可以不进行该交替或通过各种改变与正反弧线旋转驱动模式组合执行。具体而言,可以如图6、图7所示地组合执行。图6表示α模式。在α模式中,控制部9与正反连续旋转驱动模式T交替地执行正反弧线旋转驱动模式D。图7表示β、γ模式。在这些模式中,控制部9在正反连续旋转驱动模式T下的正反切换期间执行正反弧线旋转驱动模式D。虽然图未示但在β模式和γ模式下,正反弧线旋转驱动模式D下的反复次数不同。
在这些模式中,在驱动负荷较高的正反弧线旋转驱动模式D中并用驱动负荷较低的正反连续旋转驱动模式T,相应地能减轻机械负荷。并且,根据正反弧线旋转驱动模式的执行比例,调整正反连续旋转驱动模式T下的洗涤物20的缠绕、扭转、褶皱、对洗涤物20施加的机械力的不均衡。
特别是在脱水步骤之后,优选依次执行α模式、β模式、γ模式而过渡到烘干步骤,依次增大正反弧线旋转驱动模式D的正反弧线旋转的反复次数。通过这样的控制,最初贴附在旋转滚筒4的内表面的大致整周上的洗涤物20被全部可靠地剥离。然后,能提高抻开褶皱作用,更有效地解开洗涤物20而过渡到烘干步骤。并且,如上所述地高效率地实施烘干步骤,洗涤物20呈褶皱较少的状态。
另外,优选在正反连续旋转驱动模式T与正反弧线旋转驱动模式D之间设定旋转中止时间(中止期间K)。通过设定中止时间K,前后不同的驱动模式T、D下的旋转滚筒4、洗涤物20的动作暂时稳定。然后,不受之前的驱动模式下的旋转滚筒4、洗涤物20的动作的影响而自然地更快地执行下一个驱动模式的动作,能减轻驱动负荷。休止时间为1秒钟左右足以。
但是,不限于这样的T、D两种模式的组合模式。另外,也可以根据洗涤物20的量的多少改变正反弧线旋转驱动模式相对于正反连续旋转驱动模式的执行比例。通过这样的控制,能针对经过时间引起的旋转条件的变化、驱动负荷的变化,最大限度地活用正反弧线旋转驱动模式对洗涤物20的解开特性。
工业实用性
通过在将旋转滚筒沿水平方向设置或倾斜设置的滚筒式洗涤机中应用本发明,能在脱水步骤后解除洗涤物的严重褶皱了的缠绕、扭转,因此很有用。

Claims (7)

1.一种滚筒式洗涤机,其包括:
水槽;
旋转滚筒,其形成为有底圆筒形,以旋转轴的方向从开口的正面侧朝向成为底部的背面侧呈水平或从水平方向朝下倾斜的方式设置于上述水槽内,该旋转滚筒用于在内部收容洗涤物;
电动机,其用于驱动上述旋转滚筒旋转;
控制部,其至少控制上述电动机,至少执行洗涤步骤、漂洗步骤、脱水步骤,
上述控制部在上述脱水步骤结束之后执行正反交替地反复进行下述一连串动作的正反弧线旋转驱动模式,上述一连串动作是指:
以能由离心力使上述洗涤物贴附在上述旋转滚筒内表面上的变化率急速驱动上述电动机,使上述旋转滚筒进行急速弧线旋转,将上述洗涤物从上述旋转滚筒的最下位置的0度位置举起到超过90度且小于180度的位置,并且,以能将上述洗涤物从上述旋转滚筒内表面剥离的变化率急速制动上述电动机的旋转,使上述洗涤物落下到上述旋转滚筒的与举起上述洗涤物侧相反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滚筒式洗涤机,其中,
上述控制部使上述正反弧线旋转驱动模式下的正反弧线旋转时的上述旋转滚筒的最大转速为50rpm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滚筒式洗涤机,其中,
上述控制部在利用第1电动机驱动指示驱动上述电动机超过上述电动机的失步极限时,利用不超过上述电动机的上限负荷的第2电动机驱动指示驱动上述电动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滚筒式洗涤机,其中,
上述控制部也执行正反连续旋转驱动模式,该正反连续旋转驱动模式将上述电动机控制为使上述旋转滚筒以下述转速连续旋转并且正反交替反复切换旋转方向,上述转速为使通过上述旋转滚筒的旋转被举起的洗涤物呈现从上述洗涤物的自重胜过离心力的高度落下的动作的转速,
上述控制部交替执行上述正反弧线旋转驱动模式和上述正反连续旋转驱动模式,或者在上述正反连续旋转驱动模式下的正反切换期间执行上述正反弧线旋转驱动模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滚筒式洗涤机,其中,
上述控制部在上述正反连续旋转驱动模式与上述正反弧线旋转驱动模式之间设定旋转休止时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滚筒式洗涤机,其中,
上述控制部能改变上述正反连续旋转驱动模式与上述正反弧线旋转驱动模式的执行比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滚筒式洗涤机,其中,
上述控制部根据经过时间或洗涤物的量改变上述正反连续旋转驱动模式与上述正反弧线旋转驱动模式的执行比例。
CN2007800487082A 2007-02-14 2007-11-28 滚筒式洗涤机 Active CN1015837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33087/2007 2007-02-14
JP2007033087A JP4402122B2 (ja) 2007-02-14 2007-02-14 ドラム式洗濯機
PCT/JP2007/072890 WO2008099548A1 (ja) 2007-02-14 2007-11-28 ドラム式洗濯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83752A true CN101583752A (zh) 2009-11-18
CN101583752B CN101583752B (zh) 2010-12-01

Family

ID=396898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487082A Active CN101583752B (zh) 2007-02-14 2007-11-28 滚筒式洗涤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4402122B2 (zh)
KR (1) KR101012594B1 (zh)
CN (1) CN101583752B (zh)
TW (1) TW200840906A (zh)
WO (1) WO200809954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493919B2 (en) 2007-09-21 2013-07-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763184B2 (en) 2008-08-01 2014-07-01 Lg Electronics Inc. Control method of a laundry machine
US8966944B2 (en) 2008-08-01 2015-03-03 Lg Electronics Inc. Control method of a laundry machine
US9416478B2 (en) 2009-03-31 2016-08-16 Lg Electronics Inc. Washing machine and washing method
KR20100028920A (ko) * 2008-09-05 2010-03-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세탁 방법 및 세탁기
US8713736B2 (en) 2008-08-01 2014-05-06 Lg Electronics Inc. Control method of a laundry machine
KR101632210B1 (ko) * 2009-08-11 2016-06-2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세탁장치의 제어방법
KR101087113B1 (ko) 2009-09-15 2011-11-2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세탁 방법 및 세탁기
US20110047716A1 (en) * 2008-08-01 2011-03-03 In Ho Cho Control method of a laundry machine
US20110030149A1 (en) * 2008-08-01 2011-02-10 In Ho Cho Control method of a laundry machine
US8746015B2 (en) 2008-08-01 2014-06-10 Lg Electronics Inc. Laundry machine
WO2010093185A2 (ko) 2009-02-11 2010-08-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세탁 방법 및 세탁기
US9822473B2 (en) 2009-07-27 2017-11-21 Lg Electronics Inc. Control method of a laundry machine
US9695537B2 (en) 2009-07-27 2017-07-04 Lg Electronics Inc. Control method of a laundry machine
US9234307B2 (en) 2009-07-27 2016-01-12 Lg Electronics Inc. Control method of a laundry machine
US10533275B2 (en) 2009-07-27 2020-01-14 Lg Electronics Inc. Control method of a laundry machine
MX349451B (es) * 2009-08-11 2017-07-31 Lg Electronics Inc * Método de control de una máquina de lavandería.
KR101674936B1 (ko) * 2009-08-11 2016-11-1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세탁장치의 제어방법
US9045853B2 (en) 2009-10-13 2015-06-02 Lg Electronics Inc. Laundry treating apparatus
US8776297B2 (en) 2009-10-13 2014-07-15 Lg Electronics Inc. Laundry trea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WO2011053094A2 (en) * 2009-11-02 2011-05-05 Lg Electronics Inc. Control method of a laundry machine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93292A (ja) * 1990-11-27 1992-07-13 Brother Ind Ltd 脱水洗濯機
JPH10216390A (ja) * 1997-02-05 1998-08-1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洗濯機
JP3517600B2 (ja) 1999-03-11 2004-04-12 株式会社東芝 ドラム式洗濯機
JP4194312B2 (ja) 2002-07-22 2008-12-10 株式会社東芝 ドラム式洗濯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8099548A1 (ja) 2008-08-21
JP2008194257A (ja) 2008-08-28
KR20090094298A (ko) 2009-09-04
TW200840906A (en) 2008-10-16
KR101012594B1 (ko) 2011-02-07
CN101583752B (zh) 2010-12-01
TWI346731B (zh) 2011-08-11
JP4402122B2 (ja) 2010-01-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83752B (zh) 滚筒式洗涤机
CN101583751B (zh) 滚筒式洗涤烘干机
EP2042638B1 (en) Drum type washing machine
JP4851955B2 (ja) ドラム式洗濯機
JP4933312B2 (ja) ドラム式洗濯機
JP2008194256A5 (zh)
KR101634179B1 (ko) 세탁장치의 제어방법
KR101634180B1 (ko) 세탁장치의 제어방법
KR101651126B1 (ko) 세탁장치의 제어방법
JP2005152309A (ja) ドラム式洗濯乾燥機
CN103243515A (zh) 洗衣机的控制方法
JP2008194259A (ja) ドラム式洗濯乾燥機
JP4800243B2 (ja) ドラム式洗濯機
JP2008220622A5 (zh)
JP2517134B2 (ja) ドラム式洗濯乾燥機の乾燥制御方法
JP3864769B2 (ja) 洗濯乾燥機
JP2008253474A (ja) ドラム式洗濯機
JPH10295978A (ja) ドラム式洗濯機
WO2021205763A1 (ja) 洗濯機
JP2008220623A (ja) ドラム式洗濯乾燥機
JPH08206386A (ja) 全自動洗濯機
JP3424653B2 (ja) 洗濯乾燥機
JP2000084287A (ja) 洗濯機
JPH0380893A (ja) 洗濯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