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63540B - 促动器 - Google Patents

促动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63540B
CN101563540B CN2007800384885A CN200780038488A CN101563540B CN 101563540 B CN101563540 B CN 101563540B CN 2007800384885 A CN2007800384885 A CN 2007800384885A CN 200780038488 A CN200780038488 A CN 200780038488A CN 101563540 B CN101563540 B CN 10156354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r
displacement
joint portion
actuator
movable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8003848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63540A (zh
Inventor
久乡智之
古川武志
矢野健
徐世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miki Precision Jewel Co Ltd
Mechano Transforme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amiki Precision Jewel Co Ltd
Mechano Transforme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28188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09070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amiki Precision Jewel Co Ltd, Mechano Transformer Corp filed Critical Namiki Precision Jewel Co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07/070148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08047782A1/ja
Publication of CN1015635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635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635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6354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eneral Electrical Machinery Utilizing Piezoelectricity,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充分确保机械要素或光学要素等的移动距离、同时能够实现小型化、薄型化的促动器。具备特定结构的位移放大机构(2),该位移放大机构包括沿位移传递方向配置的多个杆(20)、支承这些杆(20)的固定部(21)、形成杆的支点的能够弹性变形的支点用结合部(22)和形成杆的力点的能够弹性变形的力点用结合部(23),通过位移放大机构(2)能够将从压电元件等驱动部件(1)输出的单轴方向的位移在放大位移量的同时传递给可动部件(3),能够在实现小型或薄型结构的同时确保可动部件(3)的大的移动量。

Description

促动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作为小型精密设备的机械要素或光学要素等的驱动机构适用的促动器。
背景技术
对于组入到携带电话等携带终端中的照相机模块,与通常的电子照相机(数码相机)同样需要高速、高精度的自动聚焦功能或变焦功能。
为了实现这些功能,需要使照相机模块的透镜组在光轴方向上以高速、高精度进行移动,需要用于此的机构和驱动机构,但对于近年来的携带终端来讲,由于小型化、薄型化的增进而需要上述照相机模块或其构成部件的小型化、薄型化。
作为照相机模块的透镜移动用的促动器,一般已知的是具备螺纹式的旋转机构的促动器,但这种机构存在伴随机械滑动的能量损失大、并且容易因摩擦而产生磨耗粉尘的问题。进而,还存在难以实现小型化、薄型化的结构上的制约。因而,无法适用于要求高精密度、极小化、薄型化等的近年来的携带终端用透镜移动机构。
另外,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这样的促动器,其中,经由板簧等弹性部件将保持有透镜的可动部能够上下运动地单臂支承在固定部上,并且,在可动部与固定部之间以能够使上述弹性部件变形的方式设有形状记忆合金。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这样的促动器,其中,能够沿着与透镜光轴平行配置的引导轴和驱动轴移动地设有透镜保持架,通过对搭载于透镜保持架的压电元件进行磁化来将驱动力(由弯曲振动产生的行波)付与上述驱动轴,使透镜保持架沿着引导轴和驱动轴移动。
专利文献1:JP特开2002-130114号公报
专利文献2:JP特开2006-10679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专利文献1、2所公开的促动器都由于结构上的制约而存在如下问题:为了充分确保透镜的移动距离而将透镜移动方向上的装置厚度(促动器高度)加大,从而无法充分对应携带终端用透镜移动机构所要求的极小化、薄型化等。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促动器,在适用于小型精密设备的机械要素或光学要素等的驱动机构的情况下,在充分确保机械要素或光学要素等的移动距离的同时能够实现小型化、薄型化。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申请的发明人们针对在适用于小型精密设备的机械要素或光学要素等的驱动机构的情况下,在充分确保机械要素或光学要素等的移动距离的同时能够实现小型化、薄型化的促动器机构进行了反复研究,结果发现了通过利用具备沿位移传递方向配置的多个杆(杠杆)的特定结构的位移放大机构将从压电元件等驱动部件输出的单轴方向的位移传递给可动部件而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鉴于以上情况而做成,以下为其构成要点。
一种促动器,包括:驱动部件(1),以与所输入的能量对应的变形量进行变形,并将该变形作为单轴方向的位移输出;和位移放大机构(2),将从该驱动部件(1)输出的位移在放大位移量的同时传递至可动部件(3),使该可动部件(3)位移动作,该促动器的特征在于,
上述位移放大机构(2)具备沿位移传递方向配置的多个杆(20)、和支承该杆(20)的固定部(21),
各杆(20)经由形成杆的支点的能够弹性变形的支点用结合部(22)与固定部(21)结合而被支承在固定部(21)上,并且相邻的杆(20)之间及位移传递方向的最上游侧的杆(20)与驱动部件(1)的位移输出部(100)之间,通过形成杆的力点的能够弹性变形的力点用结合部(23)结合,
使位移传递方向的最下游侧的杆(20)的前端侧部分与上述可动部件(3)连结或卡合,通过该最下游侧的杆(20)的位移使可动部件(3)位移动作。
在上述[1]的促动器中,其特征在于,位移传递方向的最上游侧的杆(20)的基端侧部分经由支点用结合部(22)与固定部(21)结合,并且经由力点用结合部(23)与驱动部件(1)的位移输出部(100)结合,上述最上游侧的杆(20)以外的杆(20)的基端侧部分经由支点用结合部(22)与固定部(21)结合,并且经由力点用结合部(23)与相邻的其他的杆(20)的前端侧部分结合。
在上述[2]的促动器中,其特征在于,结合在多个杆(20)中的至少一个杆(20)的基端侧部分上的支点用结合部(22)与力点用结合部(23),具有该杆(20)的长度的1/4以上的长度。
在上述[1]至[3]中任一项的促动器中,其特征在于,位移放大机构(2)利用由金属或/及树脂形成的成形体或/及层压体构成。
在上述[1]至[4]中任一项的促动器中,其特征在于,结合在多个杆(20)中的位移传递方向的最下游侧的杆(20)上的支点用结合部(22)与力点用结合部(23)的并列方向,相对于比该最下游侧的杆(20)更靠上游测的杆(20)的位移面正交。
在上述[5]的促动器中,其特征在于,驱动部件(1)与位移放大机构(2)配置成在平面中包围可动部件(3)的状态。
在上述[6]的促动器中,其特征在于,位移放大机构(2)具备第一及第二杆(20),可动部件(3)的至少三侧由驱动部件(1)、第一杆(20)和第二杆(20)包围。
在上述[1]至[4]中任一项的促动器中,其特征在于,结合在多个杆(20)上的支点用结合部(22)与力点用结合部(23)的并列方向,与比该杆(20)更靠上游测的杆(20)的位移面平行。
在上述[8]的促动器中,其特征在于,位移放大机构(2)具备第一及第二杆(20),该第一及第二杆(20)和驱动部件(1)在三侧包围结合有上述第二杆(20)的支点用结合部(22)的固定部(2 1)。
在上述[1]至[9]中任一项的促动器中,其特征在于,连结杆(20)的前端部p1和与该杆(20)结合的支点用结合部(22)的长度方向中心p2的直线L的长度的整个杆的合计,为驱动部件(1)的位移输出方向上的长度以上。
一种促动器,包括:驱动部件(1),以与所输入的能量对应的变形量进行变形,并将该变形作为单轴方向的位移从两端输出;和位移放大机构(2),将从该驱动部件(1)输出的位移在放大位移量的同时传递至可动部件(3),使该可动部件(3)位移动作,该促动器的特征在于,
上述位移放大机构(2)具备:由沿位移传递方向配置的多个杆(20)构成的一对的杆组(X)、(Y);支承上述杆(20)的固定部(21);和连结两杆组(X)、(Y)的位移传递方向的最下游侧的杆(20)与可动部件(3)的、在长度方向上能够弹性变形的连结部件(24),
各杆(20)经由形成杆的支点的能够弹性变形的支点用结合部(22)与固定部(21)结合而被支承在固定部(21)上,并且相邻的杆(20)之间及位移传递方向的最上游侧的杆(20)与驱动部件(1)的位移输出部(100)之间通过形成杆的力点的能够弹性变形的力点用结合部(23)结合,
一对杆组(X)、(Y)的位移传递方向的最下游侧的杆(20)的前端侧部分与可动部件(3)通过连结部件(24)连结,通过两个最下游侧的杆(20)的位移经由连结部件(24)使可动部件(3)位移动作。
在上述[11]的促动器中,其特征在于,按下述(i)~(iii)的任意方式,将一对杆组(X)、(Y)的位移传递方向的最下游侧的杆(20)的前端侧部分与可动部件(3)通过连结部件(24)连结在一起:
(i)一对连结部件(24)分别连结可动部件(3)的两侧部与两个最下游侧的杆(20)的前端侧部分,通过进行两个最下游侧的杆(20)的前端侧部分彼此接近或离开的位移来使可动部件(3)位移动作;
(ii)连结部件(24)将两个最下游侧的杆(20)的前端侧部分连结,并且连结部件(24)的中间部与可动部件(3)结合,通过进行两个最下游侧的杆(20)的前端侧部分彼此接近或离开的位移来使可动部件(3)位移动作;
(iii)一对连结部件(24)分别架设在固定部(21)与两个最下游侧的杆(20)的前端侧部分,两个连结部件(24)的中间部分别与可动部件(3)的两侧部结合或卡合,通过进行两个最下游侧的杆(20)的前端侧部分相对上述固定部(21)接近或离开的位移来使可动部件(3)位移动作。
在上述[11]或[12]的促动器中,其特征在于,在各杆组(X)、(Y)中,位移传递方向的最上游侧的杆(20)的基端侧部分经由支点用结合部(22)与固定部(21)结合,并且经由力点用结合部(23)与驱动部件(1)两端的各位移输出部(100)分别结合,上述最上游侧的杆(20)以外的杆(20)的基端侧部分经由支点用结合部(22)与固定部(21)结合,并且经由力点用结合部(23)与相邻的其他的杆(20)的前端侧部分结合。
在上述[13]的促动器中,其特征在于,在各杆组(X)、(Y)中,结合在多个杆(20)中的至少一个杆(20)的基端侧部分上的支点用结合部(22)与力点用结合部(23),具有该杆(20)的长度的1/4以上的长度。
在上述[11]至[14]中任一项的促动器中,其特征在于,位移放大机构(2)或除去连结部件(24)的位移放大机构(2)利用由金属或/及树脂形成的成形体或/及层压体构成。
在上述[11]至[15]中任一项的促动器中,其特征在于,一对杆组(X)、(Y)的多个杆(20)的平面形状及配置是线对称或点对称的。
在上述[11]至[16]中任一项的促动器中,其特征在于,在各杆组(X)、(Y)中,连结杆(20)的前端部p1和与该杆(20)结合的支点用结合部(22)的长度方向中心p2的直线L的长度的整个杆的合计,为驱动部件(1)的位移输出方向上的长度以上。
在上述[1]至[17]中任一项的促动器中,其特征在于,驱动部件(1)为压电元件、磁致伸缩元件、形状记忆合金材料中的任意一种。
一种透镜促动器,采用上述[1]~[18]所述的促动器,其特征在于,使位移传递方向的最下游侧的杆(20)的前端部分与透镜保持架(3)连结或卡合,通过该最下游侧的杆(20)的位移使透镜保持架(3)位移动作。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促动器为通过具备沿着位移传递方向配置的多个杆的特定结构的位移放大机构,将从驱动部件输出的单轴方向的位移传递给可动部件的结构,所以能够在实现小型或薄型结构的同时确保可动部件的大的移动量。因此,能够提供可充分确保机械元件或光学元件等的移动距离、同时能够实现小型化、薄型化的促动器。并且,由于位移放大机构没有机械接点,所以几乎没有磨耗,能量损失也小,所以还能够实现促动器寿命及能效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促动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整体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以在图1的实施方式中除去了可动部件的状态表示的立体图。
图4是图1的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图1的实施方式的功能(动作方式)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促动器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7是图6的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图8是图6的实施方式的安装有可动部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促动器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10是图9的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图11是图9的实施方式的安装有可动部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促动器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13是图12的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14是图12的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促动器的另一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16是图15的实施方式的安装有可动部件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7是图15的实施方式的安装有可动部件的状态的示意侧视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促动器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19是图18的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图20是图18的实施方式的安装有可动部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促动器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2是图21的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23是图21的实施方式的安装有可动部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4是表示本发明的促动器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5是图24的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26是图24的实施方式的安装有可动部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驱动部件
2位移放大机构
3可动部件
4连结部件
5、6推压用弹簧
7设备体
20a、20b杆
21、21a~21j固定部
22a、22b支点用结合部
23a、23b力点用结合部
24连结部件
25部分
30主体
31、32、33安装部
100位移输出部
200台阶部
201第一边部
202第二边部
220、221横架部
240高刚性部
241平坦部
242支承部
243刚性部件
245主体
246支承板部
X、Y杆组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图5表示本发明的促动器的一个实施方式,示出了适用于被组入到携带终端的透镜模块中的透镜促动器的情况。图1为整体立体图,图2为分解立体图,图3为以除去了可动部件的状态表示的立体图,图4为其俯视图,图5为表示功能(动作方式)的说明图。在图中,3为由促动器进行位移动作的可动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透镜保持架。
促动器具备:以与所输入的能量对应的变形量进行变形、并将该变形作为单轴方向上的位移输出的驱动部件1;将从该驱动部件1输出的位移在放大位移量的同时传递至上述可动部件3、而使该可动部件3位移动作的位移放大机构2。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尽可能使促动器薄型化,形成驱动部件1和位移放大机构2平面地包围可动部件3的结构,换言之,形成将驱动部件1和位移放大机构2配置在可动部件3的外周部的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中,不仅将中央的空间形成为可动部件3的收容空间而实现促动器的薄型化,并且能够充分确保构成位移放大机构2的杆(杠杆)的长度,所以,在获得大的位移放大量的方面是有利的。并且,例如在适用于透镜促动器的情况下,由于没有干扰透镜的光轴的部件,所以尤其有利于小型化、薄型化。
上述驱动部件1若能够按照与所输入的能量对应的变形量进行变形、将该变形作为单轴方向的位移进行输出,则并不限定其种类,例如能够采用压电元件、磁致伸缩元件、形状记忆合金材料等。所述压电元件是指对应于所施加的驱动电压产生尺寸变形的元件,所述磁致伸缩元件是指通过从外部施加磁场而产生位移的元件。这些驱动部件能够以与电能或热能等能量对应的变形量进行变形,作为单轴方向的位移进行输出。在这些部件中,在具有从电能直接获取位移的驱动结构的方面尤其优选压电元件,本实施方式的驱动部件1也是由压电元件构成的。
本发明的驱动部件1(压电元件)具有四方柱状的形状,在其长度方向上产生尺寸变形(位移),将该尺寸变形从前端的位移输出部100沿单轴方向输出。另外,例如在驱动部件1使用磁致伸缩元件的情况下,通过另外设置产生磁场的机构,能够获得同样的作用。
另外,驱动部件1固定在后述的固定部21a上,或固定在支承促动器整体的设备体上。
能够从适用于携带终端的照相机模块那样的极小型的压电元件输出的单轴方向的位移量在层压类型中通常为数百ppm左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将这样的位移量放大到数十至数百倍左右而传递到可动部件3,使可动部件3位移动作。
上述位移放大机构2具备沿位移传递方向配置的多个杆20、和支承该杆20的固定部2 1,本实施方式的位移放大机构2具备在水平方向上以相对驱动部件1的长度方向呈90度的关系连接在驱动部件1的前端(位移输出部)上的第一杆20a(最上游侧的杆)、和以相对杆20a的长度方向呈90度的关系连接在该第一杆20a的前端上的第二杆20b(最下游侧的杆),可动部件3形成为由驱动部件1、第一杆20a和第二杆20b呈コ字状包围三侧的结构。
并且,作为上述固定部21,设有与驱动部件1平行地设置在驱动部件1的外侧位置上的固定部21a、和与杆21b平行地设置在第二杆21b的下侧的固定部21b,这些固定部21a、21b固定在支承促动器整体的设备体上。
在包括本实施方式在内的以下叙述的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中,构成位移放大机构2的各杆20形成由能够弹性变形的板状的支点用结合部22和力点用结合部23支承且进行位移的结构,但该支点用结合部22和力点用结合部23都为板状,因而杆20动作时的横向振动小,因此能够稳定地由位移放大机构2进行位移的传递、放大。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杆20a具有四方柱状的形状,其基端侧部分经由形成杆的支点的能够弹性变形的板状的支点用结合部22a结合在上述固定部21a的前端上,由此被支承在固定部21a上。进而,在比支点用结合部22a的结合位置稍稍靠杆前端侧的位置上,杆20a的基端侧部分与驱动部件1的位移输出部100(驱动部件前端)之间通过形成杆的力点的能够弹性变形的板状的力点用结合部23a结合在一起。
上述支点用结合部22a和力点用结合部23a为比较短的板状,分别相对第一杆20a的长度方向呈直角结合在一起。
上述第二杆20b也具有四方柱状的形状,其基端侧部分经由支点用结合部22b结合在下方的固定部21b上,并且经由力点结合部23b结合在上述第一杆20a的前端侧部分上。
上述支点用结合部22b和力点用结合部23b为比较长的板状,各自的一个端部相对杆20b的基端侧部分沿着杆20b的长度方向结合在一起。另外,力点用结合部23b的另一端部相对杆20a的长度方向呈直角结合,并且支点用结合部22b的另一端部结合在固定部21b上。
在本发明的位移放大机构2中,希望的是与多个杆20中的至少一个杆20的基端侧部分结合的支点用结合部22和力点用结合部23具有该杆20的长度的1/4以上、优选1/3以上、更优选1/2以上的长度。通过这样充分加大支点用结合部22和力点用结合部23的长度,在确保这些结合部的刚性的同时能够获得大的变形量,进而能够增大位移放大机构2的位移放大量。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第二杆20b的基端侧部分结合的支点用结合部22b和力点用结合部23b具有杆20b的长度的1/2左右的长度。
在此,本实施方式的位移放大机构2将驱动部件1的水平方向的位移转换为垂直方向而传递给可动部件3,为了进行该位移方向的转换,形成这样的结构,即,与杆20b(位移传递方向的最下游侧的杆)结合的支点用结合部22b和力点用结合部23b的并列方向(图3的箭头(α)方向)相对该杆20b的上游侧的杆20a的位移面(图3的箭头(β)方向上的位移面)正交。
上述第二杆20b(位移传递方向的最下游侧的杆)的前端侧部分与可动部件3连结或卡合,通过该杆20b的位移使可动部件3位移动作。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可动部件3的透镜保持架在环状的主体30的上端伸出形成有板状的安装部31,在该安装部31抵接在杆20b的上面的状态下,两者由コ字状的连结部件4(板簧)夹住而连结。此外,5、6是用于推压可动部件3(透镜保持架)的上部及下部而对其进行保持的推压用弹簧。
在本发明的位移放大机构2中,为了尽可能地增大位移放大量,优选加长多个杆20的整个长度,具体来讲如图4所示,连结各杆20(20a、20b)的前端部p1和与各杆20(20a、20b)的基端侧部分结合的支点用结合部22(22a、22b)的长度方向中心p2的直线L的长度的整个杆的合计优选为驱动部件1的位移输出方向上的长度以上。
上述位移放大机构2通过由金属(例如不锈钢)或/及树脂形成的成形体或/及层压体构成。该层压体是指层压了薄板的结构体。位移放大机构2可以由整体一体成形的成形体或层压体构成,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21a与第一杆20a的主要部由一体成形体或一体层压体构成,并且,固定部21b、第二杆20b和第一杆20a的前端侧的部分25由一体成形体或一体层压体构成,部分25固定在杆20a的前端侧,由此构成位移放大机构2。
构成位移放大机构2的杆20可以沿位移传递方向设置3个以上,例如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可以在第一杆20a与第二杆20b之间设置1个以上与第一杆20a同样原理的杆。
图5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促动器的功能(动作方式)。
当对作为驱动部件1的压电元件施加规定的驱动电压时,由于尺寸变形而在箭头(A)方向上伸长,单轴方向的位移从位移输出部100通过力点用结合部23a输出到第一杆20a(即,推压杆20a)。由此,第一杆20a在使支点用结合部22a变形的同时将其作为支点而向箭头(B)方向转动。通过该第一杆20a的转动,第二杆20b的力点用结合部23b被向箭头(C)方向拉拽,由此,第二杆20b在使支点用结合部22b变形的同时将其作为支点而向箭头(D)方向转动(向上方转动)。因此,与该第二杆20b的前端连结的可动部件3也向上方位移(上升)。当然,若作为驱动部件1的压电元件在箭头(A)方向缩小,则通过与上述相反的动作,可动部件3向下方位移(下降)。并且在通过以上那样的位移放大机构2进行的位移传递的过程中,从驱动部件1输出的位移被放大,驱动部件1的输出位移量的数十倍以上(根据情况不同有100倍以上)的位移量传递到可动部件上。
图6至图8表示本发明的促动器的另一实施方式,示出了适用于被组入到携带终端的透镜模块中的透镜促动器的情况。图6为立体图,图7为侧视图,图8为以安装了可动部件的状态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在图中,3为应由促动器进行位移动作的可动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透镜保持架。
前面举例的图1至图5的实施方式为了尽可能使促动器在平面上薄型化,形成驱动部件1和位移放大机构2配置在可动部件3的外周部的结构,而本实施方式为了极力地减小促动器的设置面积而形成为纵型,并且位移在相同的面上被传递、放大。
该促动器具备:驱动部件1,按照与所输入的能量对应的变形量进行变形,并将该变形作为单轴方向的位移进行输出;位移放大机构2,将从该驱动部件1输出的位移在放大位移量的同时传递至上述可动部件3,使该可动部件3位移动作。
上述驱动部件1与图1至图5的实施方式同样由压电元件构成。该驱动部件1(压电元件)具有四方柱状的形状,在其长度方向上产生尺寸变形(位移),将该尺寸变形从前端的位移输出部100沿单轴方向输出。
上述位移放大机构2具备沿位移传递方向配置的多个杆20、和支承该杆20的固定部21。该固定部21具有隔开适当间隔的上下的水平的固定部21c、21d、和将这些固定部21c、21d在其一部分上连结的固定部21e。本实施方式的驱动部件1位于上下的固定部21c、21d之间,经由其后端部呈水平状保持在固定部21e上。上述固定部21c、21d在与驱动部件1之间形成间隙,分别平行地位于驱动部件1的上下。上侧的固定部21c的尺寸比驱动部件1长。另外,固定部21固定在支承促动器整体的设备体上。
本实施方式的位移放大机构2在纵向上,具备:以相对驱动部件1的长度方向呈90度的关系连接在驱动部件1的前端(位移输出部)上并向上方延伸的第一杆20a(最上游侧的杆);和以相对杆20a的长度方向呈90度的关系连接在该第一杆20a的前端上、并以与驱动部件1大致平行的状态水平延伸的第二杆20b(最下游侧的杆)。
上述第一杆20a比较短,其基端侧部分经由形成杆的支点的能够弹性变形的支点用结合部22a结合在上述固定部21d的前端上,由此被支承在固定部21d上。进而,在比支点用结合部22a的结合位置稍稍靠杆前端侧的位置上,杆20a的基端侧部分与驱动部件1的位移输出部100(驱动部件前端)之间通过形成杆的力点的能够弹性变形的板状的力点用结合部23a结合。
上述支点用结合部22a和力点用结合部23a分别相对第一杆20a的长度方向呈直角结合。
上述第二杆20b具有比较长的四方柱状的形状,配置在固定部21c的上方。该第二杆20b其基端侧部分经由支点用结合部22b结合在固定部21c的前端部上,并且,经由力点结合部23b结合在上述第一杆20a的前端侧部分上。
上述支点用结合部22b和力点用结合部23b为比较长的板状,它们各自的一个端部相对杆20b的基端侧部分沿着杆20b的长度方向结合在一起。另外,力点用结合部23b的另一端部相对杆20a的长度方向呈直角结合,并且支点用结合部22b的另一端部结合在固定部21c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第二杆20b的基端侧部分结合的支点用结合部22b和力点用结合部23b具有杆20b的长度的1/2以上的长度。
该第二杆20b和与其结合的支点用结合部22b及力点用结合部23b,与固定部21c形成间隙地平行配置。
在此,本实施方式的位移放大机构2为了在相同面上传递、放大位移,形成这样的结构,即,与第二杆20b(位移传递方向的最下游侧的杆)结合的支点用结合部22b和力点用结合部23b的并列方向相对该杆20b的上游侧的杆20a的位移面平行。另外,在这样的结构中,第一杆20a、第二杆20b和驱动部件1在形成间隙的同时在三侧包围结合有第二杆20b的支点用结合部22b的固定部21c。
上述第二杆20b(位移传递方向的最下游侧的杆)的前端侧部分与可动部件3连结或卡合,通过该杆20b的位移使可动部件3位移动作。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可动部件3的透镜保持架在中央具有透镜安装孔的板状的主体30的上端伸出形成有安装部32,该安装部32连结(固定)在杆20b的上面。
构成位移放大机构2的杆20可以沿位移传递方向设置3个以上,例如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可以在第一杆20a与第二杆20b之间设置1个以上与第一杆20a同样原理的杆。
另外,关于驱动部件1、位移放大机构2等的其他构成与图1至图5的实施方式相同,如上所述那样,故省略详细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促动器中,当对作为驱动部件1的压电元件施加规定的驱动电压时,由于尺寸变形而在箭头(A)方向上伸长,单轴方向的位移从位移输出部100通过力点用结合部23a输出到第一杆20a(即,推压杆20a)。由此,第一杆20a在使支点用结合部22a变形的同时将其作为支点而向外侧方向(箭头(B)方向)转动。通过该第一杆20a的转动,第二杆20b的力点用结合部23b被向箭头(C)方向拉拽,由此,第二杆20b在使支点用结合部22b变形的同时将其作为支点而向上方(箭头(D)方向)转动。因此,与该第二杆20b的前端连结的可动部件3也向上方位移(上升)。当然,若作为驱动部件1的压电元件在箭头(A)方向缩小,则通过与上述相反的动作,可动部件3向下方位移(下降)。并且在通过以上那样的位移放大机构2进行的位移传递的过程中,从驱动部件1输出的位移被放大,驱动部件1的输出位移量的数十倍以上(根据情况不同有100倍以上)的位移量传递到可动部件上。
图9至图11表示本发明的促动器的另一实施方式,为图6至图8的实施方式的变型例。图9为立体图,图10为侧视图,图11为以安装了可动部件的状态进行表示的立体图。
该实施方式相对于图6至图8的实施方式,其特征在于第二杆20b和对其进行支承的固定部21d的结构。即,第二杆20b的尺寸比图6至图8的实施方式长,具有驱动部件1的长度以上的长度。在该杆20b的中间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长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的上部形成台阶部200,形成有该台阶部200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和第一杆20a的前端侧部分通过力点结合部23b结合。另一方面,固定部21c的长度与驱动部件1的长度相比相当短(优选的是驱动部件1的长度的2/3至1/2左右),这样的固定部21c的前端和杆20b的基端侧部分通过与杆20b大致平行的支点用结合部22b结合在一起。
这样的实施方式具有以下优点,即,由于第二杆20b长,并且力点用结合部23b及支点用结合部22b也足够长(杆20b的长度的大致1/2左右),所以加大了位移放大量。
另外,虽然没有图6至图8的实施方式那样紧凑,但本实施方式的位移放大机构2也形成了以下紧凑结构(折叠结构),即,第一杆20a、第二杆20b和驱动部件1在形成间隙的同时在三侧包围结合有第二杆20b的支点用结合部22b的固定部21c。
其他构成及基本功能与图6至图8的实施方式相同。
图12至图14表示本发明的促动器的另一实施方式,为图1至图5的实施方式的变型例。图12为立体图,图13为俯视图,图14为侧视图。
本实施方式也是为了尽可能使促动器薄型化,形成驱动部件1和位移放大机构2平面地包围可动部件3的结构,即,驱动部件1和位移放大机构2配置在可动部件3的外周部的结构。
另外,驱动部件11固定在后述的固定部21a上,或固定在支撑促动器整体的设备体上。
上述位移放大机构2具备沿位移传递方向配置的多个杆20、和支承该杆20的固定部21,但本实施方式的位移放大机构2具备:在水平方向上,以相对驱动部件1的长度方向呈90度的关系连接在驱动部件1的前端(位移输出部)上的第一杆20a(最上游侧的杆);和以相对杆20a的长度方向呈90度的关系连接在该第一杆20a的前端上的第二杆20b(最下游侧的杆),可动部件3形成为由驱动部件1、第一杆20a和第二杆20b呈コ字状包围三侧的结构。
另外,作为上述固定部21,设有与驱动部件1平行设置在驱动部件1的内侧位置上的固定部21a、和与杆21b平行地设置在第二杆21b的内侧的固定部21b,包括这些固定部21a、21b的固定21被固定在支承促动器整体的设备体上。
上述第一杆20a具有四方柱状的形状,其基端侧部分经由形成杆的支点的能够弹性变形的板状的支点用结合部22a结合在上述固定部21a的前端上,由此被支承在固定部21a上。进而,在比支点用结合部22a的结合位置稍稍靠杆后端侧的位置上,杆20a的基端侧部分与驱动部件1的位移输出部100(驱动部件前端)之间通过形成杆的力点的能够弹性变形的板状的力点用结合部23a结合。支点用结合部22a和力点用结合部23a相对上述杆20a的结合位置关系与图1至图5的实施方式相反。上述支点用结合部22a和力点用结合部23a为比较短的板状,分别相对第一杆20a的长度方向呈直角结合。
上述第二杆20b具有四方柱状的形状,其基端侧部分经由支点用结合部22b结合在固定部21b靠杆20a的端部上,并且,经由力点结合部23b结合在上述第一杆20a的前端侧部分上。
上述支点用结合部22b和力点用结合部23b为比较长的板状,它们各自的一个端部相对杆20b的基端侧部分沿着杆20b的长度方向结合在一起。另外,力点用结合部23b的另一端部相对杆20a的长度方向呈直角结合,并且支点用结合部22b的另一端部经由横架部220结合在固定部21b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第二杆20b的基端侧部分结合的支点用结合部22b和力点用结合部23b具有杆20b的长度以上的长度。
另外,与图1至图5的实施方式相同,本实施方式的位移放大机构2将驱动部件1的水平方向的位移转换为垂直方向而传递给可动部件3,为了进行该位移方向的转换,形成这样的结构,即,与杆20b(位移传递方向的最下游侧的杆)结合的支点用结合部22b和力点用结合部23b的并列方向相对该杆20b的上游侧的杆20a的位移面正交。
上述第二杆20b(位移传递方向的最下游侧的杆)的前端侧部分与图1至图5的实施方式相同,与可动部件3连结或卡合,通过该杆20b的位移使可动部件3位移动作。
构成位移放大机构2的杆20可以沿位移传递方向设置3个以上,例如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可以在第一杆20a与第二杆20b之间设置1个以上与第一杆20a同样原理的杆。
另外,关于驱动部件1、位移放大机构2等的其他构成与图1至图5的实施方式相同,如上所述那样,故省略详细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促动器中,当对作为驱动部件1的压电元件施加规定的驱动电压时,由于尺寸变形而在箭头(A)方向上伸长,单轴方向的位移从位移输出部100通过力点用结合部23a输出到第一杆20a(即,推压杆20a)。在此,由于力点用结合部23a结合在比支点用结合部22a靠杆后端侧的位置上,所以,第一杆20a在使支点用结合部22a变形的同时将其作为支点而向内侧方向(箭头(B)方向)转动。通过该第一杆20a的转动,第二杆20b的力点用结合部23b被向第二杆20b方向(箭头(C)方向)推出,由此,第二杆20b在使支点用结合部22b变形的同时将其作为支点而向上方(箭头(D)方向)转动。因此,与该第二杆20b的前端连结的可动部件3也向上方位移(上升)。当然,若作为驱动部件1的压电元件在箭头(A)方向缩小,则通过与上述相反的动作,可动部件3向下方位移(下降)。并且,在通过以上那样的位移放大机构2进行的位移传递的过程中,从驱动部件1输出的位移被放大,驱动部件1的输出位移量的数十倍以上(根据情况不同有100倍以上)的位移量传递到可动部件上。
图15至图17表示本发明的促动器的另一实施方式,示出了适用于被组入到携带终端的透镜模块中的透镜促动器的情况。图15为俯视图,图16为以安装了可动部件的状态进行表示的俯视图,图17为安装了可动部件的状态的示意侧视图。在图中,3为应由促动器进行位移动作的可动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透镜保持架。
该促动器也具备:驱动部件1,按照与所输入的能量对应的变形量进行变形,并将该变形作为单轴方向的位移进行输出;位移放大机构2,将从该驱动部件1输出的位移在放大位移量的同时传递至上述可动部件3,使该可动部件3位移动作。但是,该位移放大机构2具备:由沿着位移传递方向配置的多个杆20构成的一对杆组X、Y;支承上述杆20的固定部21;连结两杆组X、Y的位移传递方向的最下游侧的杆20与可动部件3的在长度方向上能够弹性变形的连结部件24。
本实施方式也与图1至图5的实施方式相同,为了尽可能使促动器薄型化,形成驱动部件1和位移放大机构2平面地包围可动部件3的结构,即,将驱动部件1和位移放大机构2配置在可动部件3的外周部的结构。如前述那样,在这样的结构中,不仅将中央的空间形成为可动部件3的收容空间而实现促动器的薄型化,并且能够充分确保构成位移放大机构2的杆(杠杆)的长度,所以,在获得大的位移放大量的方面是有利的。并且,例如在适用于透镜促动器的情况下,由于没有干扰透镜的光轴的部件,所以尤其有利于小型化、薄型化。
另一方面,本实施方式相对于前面举例的各实施方式的促动器的特征例举有如下情况等:由于具有左右一对杆组X、Y而能够稳定地保持可动部件3,进行位移动作;不仅是杆20,连能够弹性变形的连结部件24也具有位移放大功能,所以能够相应地加大整体的位移放大量。
上述驱动部件1为如图1至图5的实施方式所述那样,本实施方式的驱动部件1也是由压电元件构成的。本发明的驱动部件1(压电元件)具有四方柱状的形状,在其长度方向上产生尺寸变形(位移),将该尺寸变形从两端的位移输出部100沿单轴方向输出。另外,该驱动部件1固定在支承促动器整体的设备体上。
上述固定部21占据促动器的中央部,在其上方配置可动部件3。上述驱动部件1配置在该固定部21的侧部。该固定部21被固定在支承促动器整体的设备体上。
上述一对杆组X、Y形成为这样的结构,即,多个杆20的平面形状及配置相对促动器中心为线对称,最下游侧的杆20经由连结部件24从两侧保持可动部件3。
各杆组X、Y具备在水平方向上与驱动部件1的一端(位移输出部)连接的第一杆20a(最上游侧的杆)、和与该第一杆20a的前端连接的第二杆20b(最下游侧的杆)。
上述第一杆20a在长度方向上构成为L字状(图中,201为L字状的第一边部,202为第二边部),两杆组X、Y的L字状的杆20a配置成门型形状。在各杆组X、Y中,第一杆20a其基端侧部分经由形成杆的支点的能够弹性变形的板状的支点用结合部22a结合在上述固定部21上,由此被支承在固定部21上。进而,在比支点用结合部22a的结合位置稍稍靠杆后端侧的位置上,杆20a的基端侧部分与驱动部件1的各端的位移输出部100之间通过形成杆的力点的能够弹性变形的板状的力点用结合部23a结合。
上述支点用结合部22a和力点用结合部23a为比较短的板状,分别相对第一杆20a的L字状的第一边部201的长度方向呈直角结合。
上述第二杆20b在水平方向上在第一杆20a的第一边部201的内侧与该第一边部的一部分平行地配置,其基端侧部分经由支点用结合部22b结合在固定部21上,并且,经由力点结合部23b结合在上述第一杆20a的前端侧部分上。
上述支点用结合部22b和力点用结合部23b为比较长的板状,在第一杆20a的第二边部202的内侧与该第二边部平行地配置,它们各自的一个端部相对杆20b的基端侧部分沿着杆20b的长度方向呈直角结合在一起。另外,力点用结合部23b的另一端部经由横架部221与杆20a的前端结合,并且支点用结合部22b的另一端部结合在与驱动部件1相反侧的固定部21的侧部上。
与上述第二杆20b的基端侧部分结合的支点用结合部22b和力点用结合部23b具有与杆20b的长度大致相同的长度。
各杆组X、Y的第二杆20b(位移传递方向的最下游侧的杆)的前端侧部分与可动部件3分别通过在长度方向上能够弹性变形的连结部件24连结,可动部件3通过杆20b与连结部件24从两侧被保持。
上述连结部件24由板簧等能够弹性变形的部件构成,在长度方向的中间部设有防止压曲用的高刚性部240(刚性比其他部分高的部分),构成为主要是该高刚性部240的两侧部分进行弹性变形。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进行两杆组X、Y的最下游侧的杆20b的前端侧部分彼此接近、分离的位移,连结部件24在弹性变形的同时上推或下压可动部件3,使可动部件3上下位移动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各组X、Y中,连结各杆20(20a、20b)的前端部p1和与各杆20(20a、20b)的基端侧部分结合的支点用结合部22(22a、22b)的长度方向中心p2的直线L的长度的整个杆的合计优选为驱动部件1的位移输出方向上的长度以上。
另外,构成位移放大机构2的杆组X、Y的杆20可以沿位移传递方向设置3个以上,例如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可以在第一杆20a与第二杆20b之间设置1个以上与第一杆20a同样原理的杆。
另外,关于驱动部件1、位移放大机构2等的其他构成与图1至图5的实施方式相同,如上所述那样,故省略详细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促动器中,当对作为驱动部件1的压电元件施加规定的驱动电压时,由于尺寸变形而在箭头(A)方向上伸长,单轴方向的位移从驱动部件1两端的位移输出部100通过力点用结合部23a分别输出到两杆组X、Y的第一杆20a(即,推压杆20a)。在此,由于力点用结合部23a结合在比支点用结合部22a靠杆后端侧的位置上,所以,第一杆20a在使支点用结合部22a变形的同时将其作为支点而向内侧方向(箭头(B)方向)转动。通过该第一杆20a的转动,第二杆20b的力点用结合部23b被向箭头(C)方向拉伸,由此,第二杆20b在使支点用结合部22b变形的同时将其作为支点而向外侧方向(箭头(D)方向)转动。因此,由于两连结部件24被向外侧拉伸,所以被保持在该连结部件24上的可动部件3向下方位移(下降)。当然,若作为驱动部件1的压电元件在箭头(A)方向缩小,则通过与上述相反的动作,可动部件3向上方位移(上升)。并且,在通过以上那样的位移放大机构2进行的位移传递的过程中,从驱动部件1输出的位移被放大,驱动部件1的输出位移量的数十倍以上(根据情况不同有100倍以上)的位移量传递到可动部件上。
图18至图20表示本发明的促动器的另一实施方式,示出了适用于被组入到携带终端的透镜模块中的透镜促动器的情况。图18为立体图,图19为侧视图,图20为以安装了可动部件的状态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在图中,3为应由促动器进行位移动作的可动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透镜保持架。
与图15至图17的实施方式相同,该促动器也具备:驱动部件1,按照与所输入的能量对应的变形量进行变形,并将该变形作为单轴方向的位移进行输出;位移放大机构2,将从该驱动部件1输出的位移在放大位移量的同时传递至上述可动部件3,使该可动部件3位移动作。并且,该位移放大机构2具备:由沿着位移传递方向配置的多个杆20构成的一对杆组X、Y;支承上述杆20的固定部21;连结两杆组X、Y的位移传递方向的最下游侧的杆20与可动部件3的在长度方向上能够弹性变形的连结部件24。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促动器相对于图1至图14举例的各实施方式的特征例举有如下情况等:由于具有一对杆组X、Y而能够稳定地保持可动部件3,进行位移动作;不仅是杆20,连能够弹性变形的连结部件24也具有位移放大功能,所以能够相应地加大整体的位移放大量。但是,在前例举的图15至图17的实施方式为能够将促动器平面薄型化的结构,而本实施方式则为用于将促动器的设置面积减小的纵型结构。
另外,在图15至图17的实施方式中,一对杆组X、Y的多个杆20的平面形状及配置为线对称,而本实施方式中则为纵向上的点对称。
上述驱动部件1为如图1至图5的实施方式所述那样,本实施方式的驱动部件1也是由压电元件构成的。本发明的驱动部件1(压电元件)具有四方柱状的形状,在其长度方向上产生尺寸变形(位移),将该尺寸变形从两端的位移输出部100沿单轴方向输出。
上述固定部21具有位于驱动部件1的下方的固定部21f和位于驱动部件1的上方的固定部21g。上述固定部21f、21g在与驱动部件1之间形成间隙,在驱动部件1的上下分别平行定位。
另外,固定部21f被固定在支承促动器整体的设备体上。另一方面,固定部21g可以直接或经由连结部与固定部21f连结,从而被固定在支承促动器整体的设备体上,也可以呈双支承状被保持在两杆组X、Y的支点用结合部22b上。
上述一对杆组X、Y形成为这样的结构,即,多个杆20的形状及配置相对促动器中心为点对称,最下游侧的杆20彼此经由连结部件24连结,可动部件3被保持在该连结部件24上。
各杆组X、Y具备:在纵向上以相对驱动部件1的长度方向呈90度的关系与驱动部件1的各一端(位移输出部)连接、并向上方延伸的第一杆20a(最上游侧的杆);以相对杆20a的长度方向呈90度的关系与该第一杆20a的前端连接、并以与驱动部件1大致平行的状态水平延伸的第二杆20b(最下游侧的杆)。
在各杆组X、Y中,第一杆20a其基端侧部分经由形成杆的支点的能够弹性变形的板状的支点用结合部22a结合在上述固定部21f上,由此被支承在固定部21f上。进而,在比支点用结合部22a的结合位置稍稍靠杆前端侧的位置上,杆20a的基端侧部分与驱动部件1的各端的位移输出部100之间通过形成杆的力点的能够弹性变形的板状的力点用结合部23a结合。
上述支点用结合部22a和力点用结合部23a为比较短的板状,分别相对第一杆20a的长度方向呈直角结合。
上述第二杆20b在驱动部件长度方向上与各杆组X、Y的杆20a配置侧的端部相反侧的端部上,配置在固定部21g的上方。
该第二杆20b其基端侧部分经由支点用结合部22b结合在固定部21g的端部(在驱动部件长度方向上各杆组X、Y的杆20a配置侧的端部)上,并且经由力点结合部23b结合在上述第一杆20a的前端侧部分上。
上述支点用结合部22b和力点用结合部23b为比较长的板状,它们各自的一个端部相对杆20b的基端侧部分沿着杆20b的长度方向结合在一起。另外,力点用结合部23b的另一端部相对杆20a的长度方向呈直角结合,并且支点用结合部22b的另一端部结合在固定部21g上。
与上述第二杆20b的基端侧部分结合的支点用结合部22b和力点用结合部23b具有杆20b的长度的数倍程度的长度。
第二杆20b和与其结合的支点用结合部22b及力点用结合部23b,与固定部21g形成间隙地平行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了这样的紧凑结构(折叠结构),即,第一杆20a、第二杆20b和驱动部件1在形成间隙的同时在三侧包围结合有第二杆20b的支点用结合部22b的固定部21g。
各杆组X、Y的第二杆20b(位移传递方向的最下游侧的杆)的前端侧部分彼此通过在长度方向上能够弹性变形的连结部件24连结,该连结部件24的中间部结合在可动部件3上。
上述连结部件24由板簧等能够弹性变形的部件构成,构成为在长度方向上具有极小倾斜的山形状,在长度方向中央部的顶部具有平坦部241。该连结部件24的两端结合在各杆组X、Y的第二杆2b(位移传递方向的最下游侧的杆)的前端侧部分上,连结两者。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可动部件3的透镜保持架在中央具有透镜安装孔的板状的主体30的上端伸出形成有安装部32,该安装部32连结(固定)在上述连结部件24的长度方向中央的平坦部241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进行两杆组X、Y的最下游侧的杆20a的前端侧部分彼此接近、离开的位移,连结部件24弹性变形,其平坦部241的高度变化,使保持于此的可动部件3上下位移动作。
构成位移放大机构2的各杆组X、Y的杆20可以沿位移传递方向设置3个以上,例如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可以在第一杆20a与第二杆20b之间设置1个以上与第一杆20a同样原理的杆。
另外,关于驱动部件1、位移放大机构2等的其他构成与图1至图5的实施方式相同,如上所述那样,故省略详细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促动器中,当对作为驱动部件1的压电元件施加规定的驱动电压时,由于尺寸变形而在箭头(A)方向上伸长,单轴方向的位移分别从驱动部件1两端的位移输出部100通过力点用结合部23a输出到两杆组X、Y的第一杆20a(即,推压杆20a)。由此,第一杆20a在使支点用结合部22a变形的同时将其作为支点而向外侧方向(箭头(B)方向)转动。通过该第一杆20a的转动,第二杆20b的力点用结合部23b被向箭头(C)方向拉伸,由此,第二杆20b在使支点用结合部22b变形的同时将其作为支点而向箭头(D)方向转动。由此,由于连结部件24的两端之间的距离缩短,所以连结部件24弹性变形,平坦部241的高度上升,连结于此的可动部件3向上方位移(上升)。当然,若作为驱动部件1的压电元件在箭头(A)方向缩小,则通过与上述相反的动作,可动部件3向下方位移(下降)。并且,在通过以上那样的位移放大机构2进行的位移传递的过程中,从驱动部件1输出的位移被放大,驱动部件1的输出位移量的数十倍以上(根据情况不同有100倍以上)的位移量传递到可动部件上。
图21至图23表示本发明的促动器的另一实施方式,为图18至图20的实施方式的变型例。图21为立体图,图22为俯视图,图23为以安装了可动部件的状态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在图中,3为应由促动器进行位移动作的可动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透镜保持架。
该实施方式的驱动部件1和位移放大机构2是将图18至图20的实施方式的结构形成为横型且改变连结部件24的构成的结构。
该促动器也具备:驱动部件1,按照与所输入的能量对应的变形量进行变形,并将该变形作为单轴方向的位移进行输出;位移放大机构2,将从该驱动部件1输出的位移在放大位移量的同时传递至上述可动部件3,使该可动部件3位移动作。并且,该位移放大机构2具备:由沿着位移传递方向配置的多个杆20构成的一对杆组X、Y;支承上述杆20的固定部21;连结两杆组X、Y的位移传递方向的最下游侧的杆20与可动部件3的在长度方向上能够弹性变形的连结部件24。
上述驱动部件1为如图1至图5的实施方式所述那样,本实施方式的驱动部件1也是由压电元件构成的。本发明的驱动部件1(压电元件)具有四方柱状的形状,在其长度方向上产生尺寸变形(位移),将该尺寸变形从两端的位移输出部100沿单轴方向输出。
上述固定部21具有位于驱动部件1的宽度方向两侧的固定部21h、21i、和隔着可动部件的设置空间与杆20相向定位的固定部21j。上述固定部21h、21i在与驱动部件1之间形成间隙,在驱动部件1的两侧分别平行定位。这些固定部21h、21i中至少固定部21h被固定在支承促动器整体的设备体7上。
上述一对杆组X、Y形成为这样的结构,即,多个杆20的形状及配置相对促动器中心为点对称,在最下游侧的杆20上结合连结部件24,可动部件3被保持在该连结部件24上。
各杆组X、Y具备:在水平方向上以相对驱动部件1的长度方向呈90度的关系与驱动部件1的各一端(位移输出部)连接的第一杆20a(最上游侧的杆);以相对杆20a的长度方向呈90度的关系与该第一杆20a的前端连接的第二杆20b(最下游侧的杆)。
在各杆组X、Y中,第一杆20a其基端侧部分经由形成杆的支点的能够弹性变形的板状的支点用结合部22a结合在上述固定部21h的端部上,由此被支承在固定部21h上。进而,在比支点用结合部22a的结合位置稍稍靠杆前端侧的位置上,杆20a的基端侧部分与驱动部件1的各端的位移输出部100之间通过形成杆的力点的能够弹性变形的板状的力点用结合部23a结合。
上述支点用结合部22a和力点用结合部23a为比较短的板状,分别相对第一杆20a的长度方向呈直角结合。
上述第二杆20b在驱动部件长度方向上与各杆组X、Y的杆20a配置侧的端部相反侧的端部上,配置在固定部21i的外侧。
该第二杆20b其基端侧部分经由支点用结合部22b结合在固定部21i的端部(在驱动部件长度方向上各杆组X、Y的杆20a配置侧的端部)上,并且经由力点结合部23b结合在上述第一杆20a的前端侧部分上。
上述支点用结合部22b和力点用结合部23b为比较长的板状,它们各自的一个端部相对杆20b的基端侧部分沿着杆20b的长度方向结合。
与上述第二杆20b的基端侧部分结合的支点用结合部22b和力点用结合部23b具有杆20b的长度的2倍程度的长度。
在杆组X、Y的第二杆20b(位移传递方向的最下游侧的杆)的前端侧部分与固定部21j之间,架设有在长度方向上能够弹性变形的一对连结部件24。
该连结部件24由板簧等能够弹性变形的部件构成,构成为在长度方向上具有小倾斜的山形状,在长度方向中央部的顶部具有支承部242。
该连结部件24以山的顶部朝上的方式被架跨设置在杆20b的前端侧部分与固定部21j之间。另外,在连结部件24的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安装防止压曲用的刚性部件243,连结部件24主要在该刚性部件243以外的部分弹性变形。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可动部件3的透镜保持架在环状的主体30的两侧伸出形成有安装部33,该安装部33连结或卡合在上述连结部件24的长度方向中央的支承部242上,从而由连结部件24支承可动部件3。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进行两杆组X、Y的第二杆20a的前端侧部分相对固定部21j接近、离开的位移,连结部件24弹性变形,其支承部242的高度变化,使保持于此的可动部件3上下位移动作。
构成位移放大机构2的各杆组X、Y的杆20可以沿位移传递方向设置3个以上,例如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可以在第一杆20a与第二杆20b之间设置1个以上与第一杆20a同样原理的杆。
另外,关于驱动部件1、位移放大机构2等的其他构成与图1至图5的实施方式相同,如上所述那样,故省略详细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促动器中,当对作为驱动部件1的压电元件施加规定的驱动电压时,由于尺寸变形而在箭头(A)方向上伸长,单轴方向的位移分别从驱动部件1两端的位移输出部100通过力点用结合部23a输出到两杆组X、Y的第一杆20a(即,推压杆20a)。由此,第一杆20a在使支点用结合部22a变形的同时将其作为支点而向外侧方向(箭头(B)方向)转动。通过该第一杆20a的转动,第二杆20b的力点用结合部23b被向箭头(C)方向拉伸,由此,第二杆20b在使支点用结合部22b变形的同时将其作为支点而向箭头(D)方向转动。由此,由于第二杆20b的前端侧部分与固定部21j之间的距离缩短,所以连结部件24弹性变形,支承部242的高度上升,保持于此的可动部件3向上方位移(上升)。
当然,若作为驱动部件1的压电元件在箭头(A)方向缩小,则通过与上述相反的动作,可动部件3向下方位移(下降)。并且,在通过以上那样的位移放大机构2进行的位移传递的过程中,从驱动部件1输出的位移被放大,驱动部件1的输出位移量的数十倍以上(根据情况不同有100倍以上)的位移量传递到可动部件上。
图24至图26表示本发明促动器的其他实施方式,为图21至图23的实施方式的变型例。图24为立体图,图25为俯视图,图26为以安装了可动部件的状态进行表示的立体图。
该实施方式使用了与图21至图23的实施方式不同形式的连结部件24(在长度方向上能够弹性变形的连结部件24)。该连结部件具有这样的结构,即,主体245由板簧等能够弹性变形的部件构成,构成为在长度方向上具有小倾斜的山形状,并且在长度方向中央部的顶部突出设有能够弹性变形的支承板部246。另外,在连结部件24的主体245的一部分上安装防止压曲用的刚性部件243,主体245主要在该刚性部件243以外的部分弹性变形。
一对连结部件24以山顶部相互相向的方式被架设在两杆组X、Y的第二杆20b的前端侧部分与固定部21j之间。在该状态下,两连结部件24的支承板部246以朝向斜上方的方式相向。并且,可动部件3的主体30两侧的安装部33连结或卡合在连结部件24的长度方向中央的支承板部246上,从而由连结部件24支承可动部件3。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进行两杆组X、Y的第二杆20a的前端侧部分相对固定部21j接近、离开的位移,两连结部件24的顶部彼此接近、离开,随之支承板部246弹性变形,同时上推或下压可动部件3,使可动部件3上下位移动作。

Claims (20)

1.一种促动器,包括:驱动部件(1),以与所输入的能量对应的变形量进行变形,并将该变形作为单轴方向的位移输出;和位移放大机构(2),将从该驱动部件(1)输出的位移在放大位移量的同时传递至可动部件(3),使该可动部件(3)位移动作,该促动器的特征在于,
上述位移放大机构(2)具备沿位移传递方向配置的多个杆(20)、和支承该杆(20)的固定部(21),
各杆(20)经由形成杆的支点的能够弹性变形的支点用结合部(22)与固定部(21)结合而被支承在固定部(21)上,并且相邻的杆(20)之间及位移传递方向的最上游侧的杆(20)与驱动部件(1)的位移输出部(100)之间,通过形成杆的力点的能够弹性变形的力点用结合部(23)结合,
使位移传递方向的最下游侧的杆(20)的前端侧部分与上述可动部件(3)连结或卡合,通过该最下游侧的杆(20)的位移使可动部件(3)位移动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促动器,其特征在于,位移传递方向的最上游侧的杆(20)的基端侧部分经由支点用结合部(22)与固定部(21)结合,并且经由力点用结合部(23)与驱动部件(1)的位移输出部(100)结合,上述最上游侧的杆(20)以外的杆(20)的基端侧部分经由支点用结合部(22)与固定部(21)结合,并且经由力点用结合部(23)与相邻的其他的杆(20)的前端侧部分结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促动器,其特征在于,结合在多个杆(20)中的至少一个杆(20)的基端侧部分上的支点用结合部(22)与力点用结合部(23),具有该杆(20)的长度的1/4以上的长度。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促动器,其特征在于,位移放大机构(2)利用由金属或/及树脂形成的成形体或/及层压体构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促动器,其特征在于,结合在多个杆(20)中的位移传递方向的最下游侧的杆(20)上的支点用结合部(22)与力点用结合部(23)的并列方向,相对于比该最下游侧的杆(20)更靠上游测的杆(20)的位移面正交。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促动器,其特征在于,驱动部件(1)与位移放大机构(2)配置成在平面中包围可动部件(3)的状态。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促动器,其特征在于,位移放大机构(2)具备第一及第二杆(20),可动部件(3)的至少三侧由驱动部件(1)、第一杆(20)和第二杆(20)包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促动器,其特征在于,结合在多个杆(20)上的支点用结合部(22)与力点用结合部(23)的并列方向,与比该杆(20)更靠上游测的杆(20)的位移面平行。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促动器,其特征在于,位移放大机构(2)具备第一及第二杆(20),该第一及第二杆(20)和驱动部件(1)在三侧包围结合有上述第二杆(20)的支点用结合部(22)的固定部(21)。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促动器,其特征在于,连结杆(20)的前端部p1和与该杆(20)结合的支点用结合部(22)的长度方向中心p2的直线L的长度的整个杆的合计,为驱动部件(1)的位移输出方向上的长度以上。
11.一种促动器,包括:驱动部件(1),以与所输入的能量对应的变形量进行变形,并将该变形作为单轴方向的位移从两端输出;和位移放大机构(2),将从该驱动部件(1)输出的位移在放大位移量的同时传递至可动部件(3),使该可动部件(3)位移动作,该促动器的特征在于,
上述位移放大机构(2)具备:由沿位移传递方向配置的多个杆(20)构成的一对的杆组(X)、(Y);支承上述杆(20)的固定部(21);和连结两杆组(X)、(Y)的位移传递方向的最下游侧的杆(20)与可动部件(3)的、在长度方向上能够弹性变形的连结部件(24),
各杆(20)经由形成杆的支点的能够弹性变形的支点用结合部(22)与固定部(21)结合而被支承在固定部(21)上,并且相邻的杆(20)之间及位移传递方向的最上游侧的杆(20)与驱动部件(1)的位移输出部(100)之间通过形成杆的力点的能够弹性变形的力点用结合部(23)结合,
一对杆组(X)、(Y)的位移传递方向的最下游侧的杆(20)的前端侧部分与可动部件(3)通过连结部件(24)连结,通过两个最下游侧的杆(20)的位移经由连结部件(24)使可动部件(3)位移动作。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促动器,其特征在于,按下述(i)~(iii)的任意方式,将一对杆组(X)、(Y)的位移传递方向的最下游侧的杆(20)的前端侧部分与可动部件(3)通过连结部件(24)连结在一起:
(i)一对连结部件(24)分别连结可动部件(3)的两侧部与两个最下游侧的杆(20)的前端侧部分,通过进行两个最下游侧的杆(20)的前端侧部分彼此接近或离开的位移来使可动部件(3)位移动作;
(ii)连结部件(24)将两个最下游侧的杆(20)的前端侧部分连结,并且连结部件(24)的中间部与可动部件(3)结合,通过进行两个最下游侧的杆(20)的前端侧部分彼此接近或离开的位移来使可动部件(3)位移动作;
(iii)一对连结部件(24)分别架设在固定部(21)与两个最下游侧的杆(20)的前端侧部分,两个连结部件(24)的中间部分别与可动部件(3)的两侧部结合或卡合,通过进行两个最下游侧的杆(20)的前端侧部分相对上述固定部(21)接近或离开的位移来使可动部件(3)位移动作。
13.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促动器,其特征在于,在各杆组(X)、(Y)中,位移传递方向的最上游侧的杆(20)的基端侧部分经由支点用结合部(22)与固定部(21)结合,并且经由力点用结合部(23)与驱动部件(1)两端的各位移输出部(100)分别结合,上述最上游侧的杆(20)以外的杆(20)的基端侧部分经由支点用结合部(22)与固定部(21)结合,并且经由力点用结合部(23)与相邻的其他的杆(20)的前端侧部分结合。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促动器,其特征在于,在各杆组(X)、(Y)中,结合在多个杆(20)中的至少一个杆(20)的基端侧部分上的支点用结合部(22)与力点用结合部(23),具有该杆(20)的长度的1/4以上的长度。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促动器,其特征在于,位移放大机构(2)或除去连结部件(24)的位移放大机构(2)利用由金属或/及树脂形成的成形体或/及层压体构成。
16.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促动器,其特征在于,一对杆组(X)、(Y)的多个杆(20)的平面形状及配置是线对称或点对称的。
17.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促动器,其特征在于,在各杆组(X)、(Y)中,连结杆(20)的前端部p1和与该杆(20)结合的支点用结合部(22)的长度方向中心p2的直线L的长度的整个杆的合计,为驱动部件(1)的位移输出方向上的长度以上。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促动器,其特征在于,驱动部件(1)为压电元件、磁致伸缩元件、形状记忆合金材料中的任意一种。
19.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促动器,其特征在于,驱动部件(1)为压电元件、磁致伸缩元件、形状记忆合金材料中的任意一种。
20.一种透镜促动器,采用上述权利要求1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促动器,其特征在于,使位移传递方向的最下游侧的杆(20)的前端部分与透镜保持架(3)连结或卡合,通过该最下游侧的杆(20)的位移使透镜保持架(3)位移动作。
CN2007800384885A 2006-10-16 2007-10-16 促动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6354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81887/2006 2006-10-16
JP281888/2006 2006-10-16
JP2006281887A JP5090706B2 (ja) 2006-10-16 2006-10-16 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06281888A JP5090707B2 (ja) 2006-10-16 2006-10-16 レンズアクチュエータ
PCT/JP2007/070148 WO2008047782A1 (fr) 2006-10-16 2007-10-16 Actionneur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63540A CN101563540A (zh) 2009-10-21
CN101563540B true CN101563540B (zh) 2012-05-02

Family

ID=393798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38488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63540B (zh) 2006-10-16 2007-10-16 促动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090706B2 (zh)
CN (1) CN10156354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040080A (ja) 2008-08-01 2010-02-18 Sharp Corp 駆動ユニットとそれを備えた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KR101553006B1 (ko) * 2009-02-13 2015-09-15 한화테크윈 주식회사 렌즈 구동 모듈 및 압전 액추에이터 조립체
WO2013175197A1 (en) * 2012-05-25 2013-11-28 Cambridge Mechatronics Limited Shape memory alloy actuation apparatus
EP2860293A1 (en) 2012-06-09 2015-04-15 WAC Data Service Co., Ltd. Needle selector device
CN109412458B (zh) * 2018-12-21 2020-05-29 信利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对焦马达及摄像模组
EP3757644A1 (en) * 2019-06-26 2020-12-30 Paris Sciences et Lettres - Quartier Latin Deformable device for positioning a holder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364A (zh) * 1992-12-14 1994-07-13 旭光学工业株式会社 照像机的驱动装置
JP3168367B2 (ja) * 1993-07-30 2001-05-21 タキロン株式会社 相分離した膜
JP2003247485A (ja) * 2002-02-20 2003-09-05 Toshiba Corp 可変構造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713015A (zh) * 2004-06-25 2005-12-28 夏普株式会社 镜头驱动装置
JP2006038891A (ja) * 2004-07-22 2006-02-09 Konica Minolta Photo Imaging Inc 撮像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9485B2 (ja) * 1985-11-15 1994-03-16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圧電型レンズ駆動装置
JPH01197775A (ja) * 1988-02-02 1989-08-09 Nec Kansai Ltd レーザプリンタの光路調整用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711581B2 (ja) * 1990-04-16 1998-02-10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光情報装置における対物レンズ支持機構
JPH07288988A (ja) * 1994-04-12 1995-10-31 Canon Inc 移動装置
JP3894509B2 (ja) * 1995-08-07 2007-03-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装置、露光装置およ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JPH11294927A (ja) * 1998-04-09 1999-10-29 Ckd Corp 液体温度制御装置、液体温度制御方法、加工システム、研削加工システム
JP4945845B2 (ja) * 2000-03-31 2012-06-06 株式会社ニコン 光学素子保持装置、鏡筒及び露光装置並びにマイクロ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JP2004109708A (ja) * 2002-09-19 2004-04-08 Ricoh Co Ltd 撮像装置
JP2005309330A (ja) * 2004-04-26 2005-11-04 Enplas Corp 光学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364A (zh) * 1992-12-14 1994-07-13 旭光学工业株式会社 照像机的驱动装置
JP3168367B2 (ja) * 1993-07-30 2001-05-21 タキロン株式会社 相分離した膜
JP2003247485A (ja) * 2002-02-20 2003-09-05 Toshiba Corp 可変構造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713015A (zh) * 2004-06-25 2005-12-28 夏普株式会社 镜头驱动装置
JP2006038891A (ja) * 2004-07-22 2006-02-09 Konica Minolta Photo Imaging Inc 撮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090706B2 (ja) 2012-12-05
CN101563540A (zh) 2009-10-21
JP2008096931A (ja) 2008-04-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63540B (zh) 促动器
US8577213B2 (en) Lens driving device, autofocus camera and camera-equipped mobile terminal
CN100446291C (zh) 驱动装置
CN102077126B (zh) 驱动机构、驱动装置及透镜驱动装置
EP1821399A1 (en) Piezoelectric actuator, and image pickup element moving device and image pickup device using such piezoelectric actuator
US7405509B2 (en) Lever-arm displacement-increasing device
CN201477278U (zh) 压电式自动对焦镜头模块
US8139299B2 (en) Lens activating device
JP2013083692A (ja) ぶれ補正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CN109079766B (zh) 一种基于柔性放大机构的三自由度运动平台
CN102778737A (zh) 透镜模块、摄像装置、电子系统和透镜模块的驱动方法
JP2008096932A (ja) レンズ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10492781B (zh) 三级微位移放大机构及其放大方法
CN210807109U (zh) 基于柔性铰链的二级微位移放大机构
CN201489176U (zh) 小型压电式自动对焦镜头模块
JP2009196060A (ja) 駆動機構
KR101159171B1 (ko) 렌즈 액추에이터
KR100947857B1 (ko) 초정밀 위치결정용 선형 2축 스테이지
US6707583B1 (en) Image scanner using low-pixel-density CCD to achieve high-pixel-density scanning quality by pixel-level shift of CCD
KR20110039255A (ko) 압전 액추에이터, 렌즈 경통, 광학 기기
CN101320945A (zh) 驱动装置
KR20090086526A (ko) 액츄에이터 및 그를 이용한 렌즈 액츄에이터
CN101355326B (zh) 压电驱动器
CN115933162B (zh) 一种承载装置和微扫描超分辨率系统
KR20070013043A (ko) 렌즈 이송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502

Termination date: 2017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