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59786B - 一种正面兼顾偏置碰撞能量吸收装置及带有该装置的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正面兼顾偏置碰撞能量吸收装置及带有该装置的汽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559786B CN101559786B CN2008101881078A CN200810188107A CN101559786B CN 101559786 B CN101559786 B CN 101559786B CN 2008101881078 A CN2008101881078 A CN 2008101881078A CN 200810188107 A CN200810188107 A CN 200810188107A CN 101559786 B CN101559786 B CN 10155978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nergy
- absorbing
- longeron
- energy absorption
- automobi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正面兼顾偏置碰撞能量吸收装置及带有该装置的汽车,能量吸收装置设置在汽车车架前端,包括两根吸能纵梁、一根吸能横梁、两根支撑横梁、两根辅助吸能纵梁,其中所述两根吸能纵梁上分别设置有多个吸能筋和引导孔。本发明能有效地引导承载构件发生依次有顺序的金属塑性变形,在正面碰撞能量高效率吸收装置高效率地吸收80%以上的碰撞能量;在偏置碰撞当中,碰撞单边吸能纵梁和辅助吸能纵梁将高效率吸收70%以上的碰撞能量,并且通过横梁将20%的碰撞能量传递到非撞击端,能保证在一定的乘员生存空间内有效地降低车身和乘员的加速度,减轻汽车正面碰撞和偏置碰撞对乘员的人身伤害。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上使用的被动安全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正面碰撞和偏置碰撞车身结构的一种碰撞能量高密度、高效率吸收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目前在国内生产的汽车,因为国内法规只要求50km/h的正面碰撞试验,汽车碰撞安全性能设计目标为国家正面碰撞法规(GB11551-2003)。但是其结构的偏置碰撞耐碰性能和对乘员的保护性能较差,很难通过欧洲ECE-R94法规的56km/h速度40%偏置碰撞的要求。其原因在于汽车车身前部变形吸能空间较小,车架主梁前部抗弯刚度弱,在碰撞过程中前纵梁易发生向上弯曲变形,前地板上翘,使车身前围、A柱及车身和乘员加速度大,严重影响了乘员的头部、胸部和腿部的伤害指标。随着中国汽车行业出口海外市场的需要,以及C-NCAP评价的要求,必须要提高汽车偏置碰撞安全性能。这种情况存在于目前国内生产的绝大多数汽车,其车身结构不适应汽车偏置碰撞安全性的需要,需要在车身前端安装正面兼顾偏置碰撞吸能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正面兼顾偏置碰撞能量吸收装置及带有该装置的汽车,解决现有的汽车车身结构不适应汽车偏置碰撞安全性需要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正面兼顾偏置碰撞能量吸收装置,设置在汽车车架前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两根吸能纵梁;
一根吸能横梁,横向连接所述两根吸能纵梁的前端;
两根支撑横梁,分别横向连接所述两根吸能纵梁,所述吸能横梁、两根支撑横梁之间分别设置有一间隔;
两根辅助吸能纵梁,分别纵向连接所述两根支撑横梁;
其中,所述吸能纵梁上分别设置有多个吸能筋及多个引导孔,用于产生纵梁轴向压缩溃变。
上述的正面兼顾偏置碰撞能量吸收装置,其中,所述吸能纵梁的上、下端面设置有多个凹孔,所述吸能筋设置在所述凹孔中。
上述的正面兼顾偏置碰撞能量吸收装置,其中,所述多个吸能筋对称设置在所述吸能纵梁的上、下端面,且位于所述两根支撑横梁之间及所述吸能横梁与所述支撑横梁之间。
上述的正面兼顾偏置碰撞能量吸收装置,其中,所述多个引导孔设置在所述吸能纵梁的侧面,且由前端向后为直径依次减小。
上述的正面兼顾偏置碰撞能量吸收装置,其中,所述多个吸能筋铆接于所述多个凹孔。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的车架前端设置有正面兼顾偏置碰撞能量吸收装置,所述正面兼顾偏置碰撞能量吸收装置包括:
两根吸能纵梁;
一根吸能横梁,横向连接所述两根吸能纵梁的前端;
两根支撑横梁,分别横向连接所述两根吸能纵梁,所述吸能横梁、两根支撑横梁之间分别设置有一间隔;
两根辅助吸能纵梁,分别纵向连接所述两根支撑横梁;
其中,所述吸能纵梁上分别设置有多个吸能筋及多个引导孔,用于产生纵梁轴向压缩溃变。
上述的汽车,其中,所述吸能纵梁的上、下端面设置有多个凹孔,所述吸能筋设置在所述凹孔中。
上述的汽车,其中,所述多个吸能筋对称设置在所述吸能纵梁的上、下端面,且位于所述两根支撑横梁之间及所述吸能横梁与所述支撑横梁之间。
上述的汽车,其中,所述多个引导孔设置在所述吸能纵梁的侧面,且由前端向后为直径依次减小。
上述的汽车,其中,所述多个吸能筋铆接于所述多个凹孔。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在于:本发明的用于汽车的正面兼顾偏置碰撞能量吸收装置,能有效地改善现有汽车车身偏置碰撞安全性能,通过撞击端吸能纵梁、辅助吸能纵梁以及未撞击端发生依次有顺序的金属塑性变形,高密度、高效率地吸收碰撞能量,能保证在一定的乘员生存空间内有效地降低车身和乘员的加速度,减轻汽车正面碰撞和偏置碰撞对乘员的人身伤害。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正面兼顾偏置碰撞能量吸收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正面兼顾偏置碰撞能量吸收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吸能纵梁、吸能筋、引导孔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正面碰撞的变形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40%偏置碰撞的变形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1-吸能横梁
12、17-支撑横梁
13-引导孔
14-吸能筋
15-吸能纵梁
16-辅助吸能纵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
在图1所示本发明的正面兼顾偏置碰撞能量吸收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的正面兼顾偏置碰撞能量吸收装置的俯视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的吸能纵梁、吸能筋、引导孔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的正面碰撞的变形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的40%偏置碰撞的变形示意图。
如图所示的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正面兼顾偏置碰撞能量吸收装置,能量吸收装置设置在汽车车架前端,其特点在于,包括两根吸能纵梁15、一根吸能横梁11、两根支撑横梁12和17、两根辅助吸能纵梁16和设置在吸能纵梁上的多个吸能筋14和引导孔13。
本发明的吸能纵梁15上设置有用于产生纵梁轴向压缩溃变的多个吸能筋14和引导孔13。
吸能纵梁15的上、下端面设置有多个凹孔,本发明的多个吸能筋14设置在吸能纵梁15上多个凹孔中,并且上下对称、均匀分布在两根支撑横梁12与17之间及吸能横梁11与支撑横梁12之间,多个引导孔13设置在吸能纵梁15的前端部分,并且引导孔13由前端向后的直径依次变小。
本发明多个吸能筋铆接于多个凹孔中,但并不以此为限,还可以选择焊接等其它连接方式。
本发明的吸能筋可以设置在每一吸能纵梁的一侧面或两侧面。
本发明的吸能纵梁15能有效地引导承载构件发生依次有顺序的金属塑性变形,在正面碰撞能量高效率吸收装置高效率地吸收80%以上的碰撞能量;在偏置碰撞当中,碰撞单边吸能纵梁15和辅助吸能纵梁16将高效率吸收70%以上的碰撞能量,并且通过横梁11、12和17将20%的碰撞能量传递到非撞击端纵梁。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汽车,汽车的车架前端设置有正面兼顾偏置碰撞能量吸收装置,所述正面兼顾偏置碰撞能量吸收装置包括包括两根吸能纵梁15、一根吸能横梁11、两根支撑横梁12和17、两根辅助吸能纵梁16和设置在吸能纵梁上的多个吸能筋14和引导孔15。
应用本发明揭示的采用正面兼顾偏置碰撞能量吸收装置的汽车,能有效地改善现有汽车车身偏置碰撞安全性能,通过撞击端吸能纵梁15、辅助吸能纵梁16以及未撞击端发生依次有顺序的金属塑性变形,高密度、高效率地吸收碰撞能量,能保证在一定的乘员生存空间内有效地降低车身和乘员的加速度,减轻汽车正面碰撞和偏置碰撞对乘员的人身伤害。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他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正面兼顾偏置碰撞能量吸收装置,设置在汽车车架前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两根吸能纵梁;
一根吸能横梁,横向连接所述两根吸能纵梁的前端;
两根支撑横梁,分别横向连接所述两根吸能纵梁,所述吸能横梁、两根支撑横梁之间分别设置有一间隔;
两根辅助吸能纵梁,分别纵向连接所述两根支撑横梁;
其中,所述吸能纵梁上分别设置有多个吸能筋及多个引导孔,所述吸能纵梁的上、下端面设置有多个凹孔,所述吸能筋设置在所述凹孔中,用于产生吸能纵梁轴向压缩溃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面兼顾偏置碰撞能量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吸能筋对称设置在所述吸能纵梁的上、下端面,且位于所述两根支撑横梁之间及所述吸能横梁与所述支撑横梁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正面兼顾偏置碰撞能量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引导孔设置在所述吸能纵梁的侧面,且由前端向后为直径依次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正面兼顾偏置碰撞能量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吸能筋铆接于所述多个凹孔。
5.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的车架前端设置有正面兼顾偏置碰撞能量吸收装置,所述正面兼顾偏置碰撞能量吸收装置包括:
两根吸能纵梁;
一根吸能横梁,横向连接所述两根吸能纵梁的前端;
两根支撑横梁,分别横向连接所述两根吸能纵梁,所述吸能横梁、两根支撑横梁之间分别设置有一间隔;
两根辅助吸能纵梁,分别纵向连接所述两根支撑横梁;
其中,所述吸能纵梁上分别设置有多个吸能筋及多个引导孔,所述吸能纵梁的上、下端面设置有多个凹孔,所述吸能筋设置在所述凹孔中,用于产生吸能纵梁轴向压缩溃变。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吸能筋对称设置在所述吸能纵梁的上、下端面,且位于所述两根支撑横梁之间及所述吸能横梁与所述支撑横梁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引导孔设置在所述吸能纵梁的侧面,且由前端向后为直径依次减小。
8.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吸能筋铆接于所述多个凹孔。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8101881078A CN101559786B (zh) | 2008-04-18 | 2008-12-12 | 一种正面兼顾偏置碰撞能量吸收装置及带有该装置的汽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810104373 | 2008-04-18 | ||
CN200810104373.8 | 2008-04-18 | ||
CN2008101881078A CN101559786B (zh) | 2008-04-18 | 2008-12-12 | 一种正面兼顾偏置碰撞能量吸收装置及带有该装置的汽车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559786A CN101559786A (zh) | 2009-10-21 |
CN101559786B true CN101559786B (zh) | 2010-12-29 |
Family
ID=412188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101881078A Active CN101559786B (zh) | 2008-04-18 | 2008-12-12 | 一种正面兼顾偏置碰撞能量吸收装置及带有该装置的汽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55978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S2391521B1 (es) * | 2010-04-07 | 2013-10-17 | Universidad De Las Palmas De Gran Canaria | Estructura para la absorción de energía de impacto en vehículos motorizados. |
JP5765310B2 (ja) * | 2012-09-14 | 2015-08-19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体前部構造 |
US8967701B2 (en) * | 2013-03-01 | 2015-03-03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Integrated shotgun rail deflector |
CN103234727B (zh) * | 2013-03-23 | 2015-07-15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正面偏置碰撞试验的纵梁结构及其碰撞试验方法 |
DE102013019522A1 (de) | 2013-11-22 | 2015-05-28 | Thyssenkrupp Steel Europe Ag | Fahrzeugkarosserie |
CN103738404B (zh) * | 2013-11-29 | 2016-05-11 | 天津博信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车架及具有该车架的车辆 |
EP3178729B1 (en) * | 2014-08-04 | 2019-12-18 | Honda Motor Co., Ltd. |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CN104843068B (zh) * | 2014-10-09 | 2018-02-23 |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车架碰撞安全性的优化方法以及车架、车辆 |
CN106347461B (zh) * | 2016-08-26 | 2018-10-30 |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动汽车前纵梁变形引导机构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
CN107161095A (zh) * | 2017-06-15 | 2017-09-15 | 湖南好望达安全物流有限公司 | 一种抗撞结构的导向刚度补偿装置 |
JP6667563B2 (ja) * | 2018-03-19 | 2020-03-18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後部構造 |
DE102019124338B3 (de) | 2019-09-11 | 2020-10-29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 Kraftfahrzeug, insbesondere Personenkraftwagen |
CN113443016B (zh) * | 2021-07-12 | 2022-10-11 |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 车身结构以及汽车 |
CN114852175A (zh) * | 2022-05-31 | 2022-08-05 |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 一种轻量化车架总成结构 |
-
2008
- 2008-12-12 CN CN2008101881078A patent/CN101559786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559786A (zh) | 2009-10-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559786B (zh) | 一种正面兼顾偏置碰撞能量吸收装置及带有该装置的汽车 | |
CN201999070U (zh) | 用于车辆的、及用于具有通道的车辆的能量分配侧面结构 | |
CN208593443U (zh) | 汽车车身前部结构及其上边梁 | |
CN201165251Y (zh) | 汽车的下部车身结构 | |
CN201165250Y (zh) | 汽车车身的下部框架结构 | |
CN201633678U (zh) | 一种汽车碰撞吸能装置 | |
CN201566702U (zh) | 一种小型车车架 | |
CN204871195U (zh) | 一种整体车架结构 | |
JP5821334B2 (ja) | フロントアンダーランプロテクタ | |
CN201347133Y (zh) | 车身后地板骨架 | |
CN202827793U (zh) | 一种乘用车门槛梁结构 | |
CN203345037U (zh) | 一种汽车车身骨架结构 | |
CN206306980U (zh) | 一种吸能盒以及应用该吸能盒的汽车防撞装置 | |
CN101306699A (zh) | 一种车辆碰撞缓冲吸能车架结构 | |
CN203255251U (zh) | 一种用于非承载式车身的汽车车架结构 | |
CN103523039B (zh) | 一种耐碰撞铝合金头车底架前端结构 | |
CN201745641U (zh) | 一种车身前纵梁前端结构 | |
CN202827435U (zh) | 汽车正碰折弯吸能机构及具有该机构的汽车 | |
CN202046370U (zh) | 一种高强度的汽车顶盖结构 | |
CN108556919A (zh) | 一种轻量化铝合金车架 | |
CN204915840U (zh) | 一种汽车a柱的上边梁 | |
CN202863551U (zh) | 加强型纵梁s段结构 | |
CN207191172U (zh) | 一种汽车纵梁 | |
CN202783376U (zh) | 一种机舱纵梁结构 | |
CN117533417A (zh) | 低成本、高续航能力、侧碰安全性高的新能源汽车结构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