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165251Y - 汽车的下部车身结构 - Google Patents

汽车的下部车身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165251Y
CN201165251Y CNU2007201314815U CN200720131481U CN201165251Y CN 201165251 Y CN201165251 Y CN 201165251Y CN U2007201314815 U CNU2007201314815 U CN U2007201314815U CN 200720131481 U CN200720131481 U CN 200720131481U CN 201165251 Y CN201165251 Y CN 201165251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ergy
absorbing box
vehicle body
crossbeam
longer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72013148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书恺
刘勇
席艳秋
马保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ry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IC Cher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IC Chery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IC Cher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U20072013148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165251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165251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165251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的下部车身结构,左、右侧的前底板纵梁(2)、左、右后纵梁本体(7)、左、右后纵梁后部(8)依次纵向连接;左、右门槛(3)与左、右后纵梁本体(7)的外侧面相连接;从车身前至后,在上述各构件的左右件之间,依次设横向的前座椅横梁(4)、后底板前横梁(5)、后部横梁(6)并分别与上述各纵向件连接。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车身具有良好的可维修性,降低维修成本;结构简单,易于装配;安全可靠、减少汽车损伤,增大行李箱使用空间,有效保护司机及乘员安全。

Description

汽车的下部车身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构造的技术领域,涉及汽车的车身结构,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对于安全性能有重要影响的汽车的下部车身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RV车为确保汽车底板等车身的强度及刚性,通常在车身后部设置后侧骨架,后部一旦发生碰撞,冲撞负荷超过指定范围,则安装在后侧骨架的后部底版的上表面上所设置后部座椅会向车辆前方产生较大位移,从而不利于确保乘客的安全性。且现有车型前、后防撞结构直接与车身纵梁焊接成整体,前部一旦发生碰撞,虽然能够有效变形、缓冲吸能,有效保护驾驶员的安全,但纵梁前部已经产生塑性变形,很难进行维修或者维修成本过高。
另外,现有车型的后部行李箱盖与后风挡不是一个整体,后围结构设计得使行李箱容积很小,且结构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汽车的下部车身结构,其目的是使汽车车身更加安全可靠、能够有效缓冲前后部的冲撞,且使车身有效利用空间最大化。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所提供的这种汽车的下部车身结构,包括设置在车身下部的车身下部骨架、前后缓冲碰撞的吸能结构和车身后围结构,所述的车身下部骨架设有中通道本体,还包括左、右各一个的下列构件:前底板纵梁、门槛、前座椅横梁、后底板前横梁、后部横梁、后纵梁本体、后纵梁后部,上述各构件的连接关系是:
在车身前后方向,左、右侧的前底板纵梁、左、右后纵梁本体、左、右后纵梁后部依次纵向连接;左、右门槛与左、右后纵梁本体的外侧面相连接;
从车身前至后,在上述各构件的左右件之间,依次设横向的前座椅横梁、后底板前横梁、后部横梁并分别与上述各纵向件连接。
为使本实用新型更加完善,还进一步提出了以下更为详尽和具体的技术方案,以获得最佳的实用效果,更好地实现发明目的,并提高本实用新型的新颖性和创造性:
中通道本体的连接结构的技术方案:所述的中通道本体与后底板前横梁成T字型连接,所述的中通道本体从后底板前横梁开始向车身前方延伸,并与前座椅横梁连接。
各横梁和纵梁的连接结构的技术方案:所述的左、右前座椅横梁分别搭接在左、右侧的前底板纵梁和门槛上;左、右后纵梁本体之间由后底板前横梁相连接。
左、右前底板纵梁的形状技术方案:所述的左、右前底板纵梁在从后底板前横梁向车身前方延伸的部位逐渐向内收缩。
车身前缓冲碰撞的吸能结构的技术方案:所述的前后缓冲碰撞的吸能结构在车身前部设前保防撞横梁、吸能盒及吸能盒安装板,所述的吸能盒在前保防撞横梁两端的朝向车身后方的侧面,与前保防撞横梁焊接连接;所述的吸能盒安装板在吸能盒朝向车身后方的端面,与吸能盒焊接连接;所述的吸能盒安装板通过螺栓螺母连接结构与纵梁前部连接。
车身后缓冲碰撞的吸能结构的技术方案:所述的前后缓冲碰撞的吸能结构在车身后部设后保防撞横梁、和吸能盒及吸能盒安装板,所述的吸能盒在后保防撞横梁两端的朝向车身前方的侧面,与后保防撞横梁焊接连接;所述的吸能盒安装板在吸能盒朝向车身前方的端面,与吸能盒焊接连接;所述的吸能盒安装板通过螺栓螺母连接结构与纵梁后部连接。
吸能盒的形状结构技术方案:所述的吸能盒为筒状,其筒口为焊接面,其筒身上设有筋条状的吸能盒褶皱,其筋条状的方向与车身前后方向垂直。
车身后围结构的技术方案:所述的车身后围结构上的后轮罩外板与后轮罩外板延伸板相连接,C柱加强板搭接在后轮罩外板上。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车身具有良好的可维修性,降低维修成本;结构简单,易于装配;安全可靠、减少汽车损伤,增大行李箱使用空间,有效保护司机及乘员安全。
附图说明
下面对本说明书各幅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汽车下部车身构造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前部缓冲碰撞的吸能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后部缓冲碰撞的吸能结构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吸能盒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后围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中通道本体,2、前底板纵梁,3、门槛,4、前座椅横梁,5、后底板前横梁,6、后部横梁,7、后纵梁本体,8、后纵梁后部,9、吸能盒安装板,10、吸能盒,11、前保防撞横梁,12、C柱加强板,13、后轮罩外板,14、后轮罩外板延伸板,15、后保防撞横梁,16、吸能盒褶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制造工艺及操作使用方法等,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以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
在以下的说明中,所述前后左右方向以车身的前后左右方向为基准。
如图1、图2所表达的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汽车的下部车身结构,所提供的这种汽车的下部车身结构,包括设置在车身下部的车身下部骨架、前后缓冲碰撞的吸能结构以及为了配合行李箱盖和后风挡的整体结构而设计的车身后围结构,所述的车身下部骨架设有中通道本体1,还包括左、右各一个的下列构件:前底板纵梁2、门槛3、前座椅横梁4、后底板前横梁5、后部横梁6、后纵梁本体7、后纵梁后部8。
为了解决在本说明书背景技术部分所述的目前公知技术存在的问题并克服其缺陷,实现使汽车车身更加安全可靠、能够有效缓冲前后部的冲撞,且使车身有效利用空间最大化的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如图1至图5所示,上述各构件的连接关系是:
在车身前后方向,左、右侧的前底板纵梁2、左、右后纵梁本体7、左、右后纵梁后部8依次纵向连接;左、右门槛3与左、右后纵梁本体7的外侧面相连接;
从车身前至后,在上述各构件的左右件之间,依次设横向的前座椅横梁4、后底板前横梁5、后部横梁6并分别与上述各纵向件连接。
如图1所示,左、右后纵梁后部8与左、右后纵梁本体7分别相连接,左、右后纵梁本体7与左、右前底板纵梁2分别相连接,左、右门槛3与左、右后纵梁本体7的侧面分别相连接。
上述结构,既保证了一定的车身强度,又有一定的柔性,使纵梁在车辆碰撞时的损伤减小;而且即使车辆碰撞有变形或损伤,修复起来也比较容易,兼顾安全、维修成本等多方面因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结构具有良好的可维修性,结构简单、安全可靠、易于装配,减少汽车损伤,有效保护司机及乘员安全,行李箱空间大,是一种新颖实用的下部车身结构。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更为完善,还提供以下实施示例作为本实用新型在具体实施时的参考: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所述的中通道本体1与后底板前横梁5成T字型连接,所述的中通道本体1从后底板前横梁5开始向车身前方延伸,并与前座椅横梁4连接。
左、右前座椅横梁4由中通道本体1相连接,左、右后纵梁本体7之间由后底板前横梁5相连接,且后底板前横梁5与中通道本体1成T型连接。上述结构使中通道本体1的强度提高,在得在车辆碰撞时不易受损。
实施例二:
所述的左、右前座椅横梁4分别搭接在左、右侧的前底板纵梁2和门槛3上;左、右后纵梁本体7之间由后底板前横梁5相连接。上述结构使座椅下部的结构强度提高,在车辆碰撞时不易受损。
实施例三:
如图1所示,所述的左、右前底板纵梁2在从后底板前横梁5向车身前方延伸的部位逐渐向内收缩。这种结构的优点是左、右前底板纵梁2在平面方向的结构强度较优在,但是在车身前后方向又有一定的柔性,在发生碰撞时,可以吸收一定的能量,而变形很小,有很大的复原可能,维修难度下降。
实施例四:
如图2所示,所述的前后缓冲碰撞的吸能结构在车身前部设前保防撞横梁11、吸能盒10及吸能盒安装板9,所述的吸能盒10在前保防撞横梁11两端的朝向车身后方的侧面,与前保防撞横梁11焊接连接;所述的吸能盒安装板9在吸能盒10朝向车身后方的端面,与吸能盒10焊接连接;所述的吸能盒安装板9通过螺栓螺母连接结构与纵梁前部连接。
如图2所示,吸能盒安装板9与吸能盒10焊接,吸能盒安装板9上开有四个螺栓孔,通过螺栓把前保吸能机构与纵梁前部连接在一起。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前保防撞横梁11将碰撞的能量传递给吸能盒10,吸能盒10比其它构件更容易压溃变形,所以,吸能盒10首先发生压缩变形,吸收碰撞产生的大部分能量,只有部分碰撞能量传递给后部的纵梁,车身整体的变形将大为减小。
实施例五:
如图3所示,所述的前后缓冲碰撞的吸能结构在车身后部设后保防撞横梁15、和吸能盒10及吸能盒安装板9,所述的吸能盒10在后保防撞横梁15两端的朝向车身前方的侧面,与后保防撞横梁15焊接连接;所述的吸能盒安装板9在吸能盒10朝向车身前方的端面,与吸能盒10焊接连接;所述的吸能盒安装板9通过螺栓螺母连接结构与纵梁后部连接。
上述的后部缓冲碰撞的吸能结构原理与实施例四所述的车身前部一样,只是结构完全按车身前后的方向,反向设置,特别用于减轻追尾碰撞的损失。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六:
如图4所示,所述的吸能盒10为筒状,其筒口为焊接面,其筒身上设有筋条状的吸能盒褶皱16,其筋条状的方向与车身前后方向垂直。
吸能盒10由上下板组成,且开有吸能盒褶皱16,即通常所述的吸能筋。吸能盒10上开有吸能筋,使其比其它构件更容易压溃变形,充分吸收汽车在碰撞时的能量,减少对乘员和车辆的损伤。而且吸能盒10的维修较为简单,比其它构件的修复成本低,对整车的影响小。
实施例七:
如图5所示,所述的车身后围结构上的后轮罩外板13与后轮罩外板延伸板14相连接,C柱加强板12搭接在后轮罩外板13上。
后轮罩外板13与后轮罩外延伸板14相连接,C柱加强板12搭接在后轮罩外板13上,其目的是用以配合后风挡与行李箱盖的整体结构,使行李箱能够使用的空间最大化。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汽车的下部车身结构,包括设置在车身下部的车身下部骨架前后缓冲碰撞的吸能结构和车身后围结构,所述的车身下部骨架设有中通道本体(1),还包括左、右各一个的下列构件:前底板纵梁(2)、门槛(3)、前座椅横梁(4)、后底板前横梁(5)、后部横梁(6)、后纵梁本体(7)、后纵梁后部(8),其特征在于上述各构件的连接关系是:
在车身前后方向,左、右侧的前底板纵梁(2)、左、右后纵梁本体(7)、左、右后纵梁后部(8)依次纵向连接;左、右门槛(3)与左、右后纵梁本体(7)的外侧面相连接;
从车身前至后,在上述各构件的左右件之间,依次设横向的前座椅横梁(4)、后底板前横梁(5)、后部横梁(6)并分别与上述各纵向件连接。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下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通道本体(1)与后底板前横梁(5)成T字型连接,所述的中通道本体(1)从后底板前横梁(5)开始向车身前方延伸,并与前座椅横梁(4)连接。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的下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右前座椅横梁(4)分别搭接在左、右侧的前底板纵梁(2)和门槛(3)上;左、右后纵梁本体(7)之间由后底板前横梁(5)相连接。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的下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右前底板纵梁(2)在从后底板前横梁(5)向车身前方延伸的部位逐渐向内收缩。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下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后缓冲碰撞的吸能结构在车身前部设前保防撞横梁(11)、吸能盒(10)及吸能盒安装板(9),所述的吸能盒(10)在前保防撞横梁(11)两端的朝向车身后方的侧面,与前保防撞横梁(11)焊接连接;所述的吸能盒安装板(9)在吸能盒(10)朝向车身后方的端面,与吸能盒(10)焊接连接;所述的吸能盒安装板(9)通过螺栓螺母连接结构与纵梁前部连接。
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下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后缓冲碰撞的吸能结构在车身后部设后保防撞横梁(15)、和吸能盒(10)及吸能盒安装板(9),所述的吸能盒(10)在后保防撞横梁(15)两端的朝向车身前方的侧面,与后保防撞横梁(15)焊接连接;所述的吸能盒安装板(9)在吸能盒(10)朝向车身前方的端面,与吸能盒(10)焊接连接;所述的吸能盒安装板(9)通过螺栓螺母连接结构与纵梁后部连接。
7、按照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汽车的下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能盒(10)为筒状,其筒口为焊接面,其筒身上设有筋条状的吸能盒褶皱(16),其筋条状的方向与车身前后方向垂直。
8、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下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身后围结构上的后轮罩外板(13)与后轮罩外板延伸板(14)相连接,C柱加强板(12)搭接在后轮罩外板(13)上。
CNU2007201314815U 2007-12-14 2007-12-14 汽车的下部车身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165251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7201314815U CN201165251Y (zh) 2007-12-14 2007-12-14 汽车的下部车身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7201314815U CN201165251Y (zh) 2007-12-14 2007-12-14 汽车的下部车身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165251Y true CN201165251Y (zh) 2008-12-17

Family

ID=401906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720131481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165251Y (zh) 2007-12-14 2007-12-14 汽车的下部车身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165251Y (zh)

Cited B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23509A (zh) * 2010-04-14 2010-09-08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前地板骨架
CN102358349A (zh) * 2011-08-11 2012-02-22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车身前部骨架结构
CN102616283A (zh) * 2012-03-23 2012-08-01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前部骨架结构
CN102963429A (zh) * 2011-08-29 2013-03-13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身结构及制造车身的方法
CN104015810A (zh) * 2014-05-22 2014-09-03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加强车辆后部的后部车身结构
CN105000068A (zh) * 2015-07-29 2015-10-28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兼顾汽车正面与侧面碰撞的纵梁总成
CN105015620A (zh) * 2015-07-24 2015-11-04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乘用车后纵梁结构
CN105197115A (zh) * 2015-10-10 2015-12-30 莆田市云驰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轻量化汽车中通道
CN105501311A (zh) * 2015-12-30 2016-04-20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车身后部吸能结构
CN105966459A (zh) * 2016-05-12 2016-09-28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的车架及具有该车架的车辆
CN108001537A (zh) * 2017-03-31 2018-05-08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身以及车辆
CN108001541A (zh) * 2017-03-31 2018-05-08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身以及车辆
CN108001543A (zh) * 2017-03-31 2018-05-08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身以及车辆
CN108657276A (zh) * 2017-03-31 2018-10-16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身以及车辆

Cited B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23509A (zh) * 2010-04-14 2010-09-08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前地板骨架
CN102358349A (zh) * 2011-08-11 2012-02-22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车身前部骨架结构
CN102358349B (zh) * 2011-08-11 2013-06-12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车身前部骨架结构
CN102963429A (zh) * 2011-08-29 2013-03-13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身结构及制造车身的方法
CN102963429B (zh) * 2011-08-29 2015-09-16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身结构及制造车身的方法
CN102616283A (zh) * 2012-03-23 2012-08-01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前部骨架结构
CN102616283B (zh) * 2012-03-23 2014-11-05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前部骨架结构
CN104015810B (zh) * 2014-05-22 2017-09-22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加强车辆后部的后部车身结构
CN104015810A (zh) * 2014-05-22 2014-09-03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加强车辆后部的后部车身结构
CN105015620A (zh) * 2015-07-24 2015-11-04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乘用车后纵梁结构
CN105000068A (zh) * 2015-07-29 2015-10-28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兼顾汽车正面与侧面碰撞的纵梁总成
CN105197115A (zh) * 2015-10-10 2015-12-30 莆田市云驰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轻量化汽车中通道
CN105197115B (zh) * 2015-10-10 2016-06-08 福建省汽车工业集团云度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轻量化汽车中通道
CN105501311A (zh) * 2015-12-30 2016-04-20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车身后部吸能结构
CN105966459A (zh) * 2016-05-12 2016-09-28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的车架及具有该车架的车辆
CN105966459B (zh) * 2016-05-12 2018-05-22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的车架及具有该车架的车辆
CN108001537A (zh) * 2017-03-31 2018-05-08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身以及车辆
CN108001541A (zh) * 2017-03-31 2018-05-08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身以及车辆
CN108001543A (zh) * 2017-03-31 2018-05-08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身以及车辆
CN108657276A (zh) * 2017-03-31 2018-10-16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身以及车辆
US11180194B2 (en) 2017-03-31 2021-11-23 Great Wall Motor Company Limited Vehicle body and vehicl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165251Y (zh) 汽车的下部车身结构
CN103770841B (zh) 一种汽车车身骨架结构
WO2017101513A1 (zh) 前机舱框架总成
CN106005044B (zh) 电动汽车车身
CN109204496B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CN111169547B (zh) 车身传力结构及汽车
CN108001537A (zh) 车身以及车辆
CN201347133Y (zh) 车身后地板骨架
CN203345037U (zh) 一种汽车车身骨架结构
CN108001538A (zh) 车身
CN111376986B (zh) 汽车车身骨架前部结构
CN106005015A (zh) 一种纯电动车车架结构
CN108657279A (zh) 车身以及车辆
CN105313976A (zh) 用于车辆的车身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13954970A (zh) 一种车身前部框架结构
CN110816455A (zh) 一种电动汽车及其前舱结构
CN206623884U (zh) 前纵梁组件以及车身
CN204915840U (zh) 一种汽车a柱的上边梁
CN111169268B (zh) 电池包侧碰保护框架及汽车
CN113968285B (zh) 一种越野车车身前机舱结构
CN105644628A (zh) 汽车前立柱上段加强结构
CN201670272U (zh) 一种汽车后地板总成
CN214689769U (zh) 一种前端结构和车辆
CN213862433U (zh) 地板纵梁加强结构和车辆
CN101708737B (zh) 汽车车身前纵梁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217

Termination date: 201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