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37594A - 台式切割机 - Google Patents

台式切割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37594A
CN101537594A CN200910118715A CN200910118715A CN101537594A CN 101537594 A CN101537594 A CN 101537594A CN 200910118715 A CN200910118715 A CN 200910118715A CN 200910118715 A CN200910118715 A CN 200910118715A CN 101537594 A CN101537594 A CN 1015375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tting machine
machine body
grip part
workbench
assist shrou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187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可儿利之
三浦政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ki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k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kita Corp filed Critical Maki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5375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3759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7WORKING OR PRESERVING WOOD OR SIMILAR MATERIAL; NAILING OR STAPLING MACHINES IN GENERAL
    • B27BSAWS FOR WOOD OR SIMILAR MATERIAL; 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7B5/00Sawing machines working with circular or cylindrical saw blades; Components or equipment therefor
    • B27B5/29Details; Component parts; Accesso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83/00Cutting
    • Y10T83/768Rotatable disc tool pair or tool and carrier
    • Y10T83/7684With means to support work relative to tool[s]
    • Y10T83/7693Tool moved relative to work-support during cutt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83/00Cutting
    • Y10T83/768Rotatable disc tool pair or tool and carrier
    • Y10T83/7684With means to support work relative to tool[s]
    • Y10T83/7693Tool moved relative to work-support during cutting
    • Y10T83/7697Tool angularly adjustable relative to work-suppor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83/00Cutting
    • Y10T83/768Rotatable disc tool pair or tool and carrier
    • Y10T83/7755Carrier for rotatable tool movable during cutting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Forests & Forestry (AREA)
  • Saw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台式切割机,其切割机机身既可相对于对待切割件进行支承的工作台上下移动,又可相对于该工作台左右翻转。现有技术中,用于固定切割机机身的倾斜位置的固定杆为具有一个抓握部的单柄式固定杆,其抓握部隐藏在机身支承部后侧,使用者不易发现,且使用者需要弯身对其操作,因此其可操作性较差。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高固定杆的可操作性,固定杆(55)具有两个足够长且朝上伸出形成“V”字形的抓握部(55a、55b),供使用者抓握,从而使用者容易看到抓握部(55a、55b),并以自然的姿势从左侧或右侧来操作固定杆(55),使其旋转。

Description

台式切割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台式切割机,其切割方式为使带有如切割砂轮片或锯片等圆形回转刀具(blade)的机身向下送进,对工作台上所固定的待切割件进行切割等。
背景技术
这种台式切割机具有:台面,其上表面用于放置和固定待切割件;切割机机身,其支承在台面上,且可相对于台面上下移动。切割机机身具有:作为驱动源的电动机和在电动机带动下转动的圆形的回转刀具。使用者在将待切割件固定于台面上的状态下,通过使回转刀具转动、切割机机身下移,以此让回转刀具切入待切割件,进行切割作业。
为了使所述台式切割机可进行各种形式的切割加工,人们想了很多办法。例如,从使用者的角度来看,使切割机机身朝左侧或右侧倾斜,从而,从正面(使用者侧)来看,可使回转刀具斜着切入待切割件,即进行所谓的斜切。通常情况下,对于将切割机机身支承在工作台上的机身支承部,使切割机机身侧的翻转侧支承部件经由左右翻转轴以可相对于工作台侧的固定侧支承部件旋转的方式与之相连接,并将固定螺钉拧入固定侧支承部件和翻转侧支承部件之间,对切割机机身的倾斜位置进行固定。固定螺钉的头部上安装有供使用者操作切割机机身以使其翻转的固定杆。该固定杆设置在机身支承部的后侧即远离使用者的部位,所以使用者需要伸手来抓握该固定杆。
对于所述固定杆,现有技术如下述专利文献中公开有一种单柄式固定杆,该单柄式固定杆具有一个抓握部,是一种比较常用的固定杆;下述专利文献中还公开有一种三柄式固定杆,该三柄式固定杆具有三个连接在一起的抓握部,该三个抓握部互隔120°并呈发散状,以提高固定杆的可操作性。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公报特许第3277307号
专利文献2: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4-330618号
然而,对于单柄式固定杆,由于其抓握部隐藏在机身支承部的后侧,不易被操作员发现,所以操作员需要用手去摸索才能找到该固定杆。此外,对于惯用左手或惯用右手的人来说,由于手难以达到固定杆所在的位置等问题,所以会降低固定杆的可操作性。
对于三柄式固定杆,由于其下侧的一个抓握部会与用于设置该切割机的台面或地面相抵接而导致固定杆不能旋转,为了避免该问题的发生,需要将抓握部设置的较短一些,但这样做反而会降低固定杆的可操作性。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台式切割机,其中,对切割机机身的倾斜位置(切割机机身处于倾斜状态时的位置)进行固定的固定杆的长度易于使用者抓握,且使用者既能以自然的姿势从左侧伸手操作该固定杆,又能以自然的姿势从右侧伸手操作该固定杆。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权利要求书中各技术方案所记载结构的台式切割机。
本发明技术方案1的台式切割机具有工作台和切割机机身,所述工作台用于放置待切割件,所述切割机机身既可相对于所述工作台上下移动,又可相对于所述工作台左右翻转,其中,所述切割机机身通过机身支承部支承在所述工作台上,可相对于所述工作台左右翻转,该机身支承部具有位于所述工作台侧的固定侧支承部件、位于所述切割机机身侧的翻转侧支承部件、连接固定侧支承部件与翻转侧支承部件,使其可相对转动的左右翻转轴、用于固定所述翻转侧支承部件,使其不可相对于所述固定侧支承部件旋转的固定螺钉、供操作人员操作,使该固定螺钉转动的固定杆,所述固定杆具有两个供操作时抓握的抓握部,该两个抓握部从所述固定螺钉的头部向上伸出,形成“V”字形。
通过采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台式切割机,由于用于固定切割机机身的倾斜位置的固定杆具有两个抓握部,该两个抓握部设置成“V”字形,所以使用者能以自然的姿势从左侧伸手操作该固定杆使其旋转,又能以自然的姿势从右侧伸手操作该固定杆使其旋转。
此外,两个抓握部向上伸出形成“V”字形,所以让固定螺钉旋转一个较小的角度就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不需要使抓握部向下转动到会与台面等发生碰触的位置,所以可让两个抓握部有足够长的长度,从而,与现有技术的三柄式固定杆相比,该固定杆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的台式切割机中,在旋紧所述固定螺钉,使所述翻转侧支承部件不可相对于所述固定侧支承部件旋转的状态时,所述两个抓握部分别位于左右互相对称的位置。
通过采用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台式切割机,在切割机机身的倾斜位置被固定的状态时,两个抓握部处于左右对称的位置,所以使用者一眼就能看到两个抓握部。因此,使用者既能以自然的姿势从左侧伸手操作该固定杆,使其朝松开方向旋转,又能以自然的姿势从右侧伸手操作该固定杆,使其朝松开方向旋转。从这一点上来讲,可进一步提高该固定杆的可操作性,尤其是可提高使固定杆朝松开方向旋转的可操作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的台式切割机中,所述两个抓握部隔着60°~100°的角度互相连接在一起。
通过采用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台式切割机,两个抓握部所成的角度为60°以上,从而使用者既容易从两侧看到该两个抓握部,又容易抓握其中的任意一个抓握部,此外,使两个抓握部所成的角度为100°以下,从而在抓握住一个抓握部使固定杆旋转时,使任何一个抓握都不会与台面或地面发生碰触而紧固或松开固定螺钉。从这一点上来讲,两个抓握部最好以60°~100°的角度间隔呈“V”字形连接在一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台式切割机的整体侧视图;从使用者的角度来看,该图表示台式切割机的左侧面;该图表示切割机机身保持在上侧的待机位置的状态。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台式切割机的整体侧视图;该图表示切割机机身向下送进到下止点位置的状态。
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台式切割机的整体侧视图;该图表示的状态为:在让切割机机身向下送进后,使切割机机身向后侧滑动,从而通过回转刀具对待切割件进行切割加工;该图还表示如下状态:由中间止挡机构限定了切割机机身的后部终端位置,辅助罩的前部靠在定位挡板的上部。
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台式切割机的整体侧视图;该图表示的状态为:在让切割机机身向下送进后,使切割机机身后退到后部终端的状态;该图还表示中间止挡机构被解除的状态。
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台式切割机的纵剖视图;该图表示的状态为:在让切割机机身向下送进后,通过中间止挡机构的限定作用使该切割机机身后退到整个滑动范围的中间某一位置;该图还表示辅助罩的前部靠在定位挡板上部的状态。
图6是本实施方式的台式切割机的后视图;该图表示的状态为:从使用者的角度来看,使用者从右侧看到的台式切割机。
图7是辅助罩的立体图。
图8是辅助罩的俯视图;该图中,还显示了辅助罩的转动支承部附近的状态;该图中,分别用双点划线表示了固定罩的一部分和连杆的一部分。
图9是图8的(F9)-(F9)向视图;该图为辅助罩的纵剖视图;该图表示的状态为:使用者从内侧看到的相对于使用者而言的左侧遮盖缘的状态。
图10是从后侧斜上方看到的上滑动机构及其周边的立体图;该图表示的状态为:切割机机身位于上滑动机构所确定的滑动前端。
图11是从前侧斜上方看到的上滑动机构及其周边的立体图;该图表示切割机机身位于上滑动机构所确定的滑动前端的状态。
图12是图11的(F12)-(F12)向视图;是从前侧看到的轴承座和其加强筋的示意图。
图13是图1的(F13)向视图;是从后侧看到的固定杆和其周边的后视图。
图14是从左前侧看到的倾斜角度显示装置的立体图;该图表示切割机机身保持在倾斜角度为0°的直切位置的状态。
图15是第2分度表和第二指针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W.待切割件;W1.天花线型材(crown mould);W2.平板状待切割件;1.台式切割机;10.切割机机身;11.上下翻转轴;12.回转刀具;13.固定罩;13a.前侧缘;13b.后侧缘(退让部);13c.槽形限位孔;14.活动罩;14a.抵接壁;18.主轴;19.集尘口;20.工作台;23.连杆;23a.前端;23b:槽形退让孔;23c.限制突部;30.底座;31.基座;32.定位挡板;32a.定位面;40.机身支承部;41.下滑动机构;41a.下滑动杆;42.上滑动机构;43.上滑动杆;45.轴承座;45a.上侧加强筋;45b.中间加强筋;45c.下侧加强筋;46.翻转托座;50.左右翻转机构;51.左右翻转轴;52.固定侧支承部件;53.翻转侧支承部件;55.固定杆;55a.左侧抓握部;55b.右侧抓握部;56.固定螺钉;57.支承臂;60.倾斜角度显示(表示)装置;61.第一分度表;62.第二分度表;62a.分度盘;63.第一指针;64.第二指针;70.中间止挡机构;71.止挡件机身;71a.环形支承部;71b.止挡轴;71c.调整杆;80.辅助罩;80a.顶部;80b.前侧下端部;80c.后侧下端部;83.左侧遮盖缘;84.右侧遮盖缘;85.前侧分割壁;86.后侧分割壁;87.导向壁;88.集尘通道;89.限位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图15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图1~图5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台式切割机1的整体结构。图1~图5中,使用者在图中右侧操作该台式切割机1。在以下说明中,对于各部件和结构的前后方向,是以图1中的右侧(靠近使用者侧)为前侧,以图1中的左侧为后侧。
该台式切割机1具有:工作台20,其呈圆形或近似圆形,用于支承待切割件W;底座30,其以工作台20可在水平方向上转动的方式对其进行支承;切割机机身10,其通过机身支承部40设置在工作台20的上方,该机身支承部40设置在工作台20的后侧(图1中的左侧)。下面,例如以所谓的天花线型材W1和通常为平板状的待切割件W2作为待切割件W,对于天花线型材W1,在其斜靠在定位挡板32上的状态下进行切割;对于平板状待切割件W2,在其宽的一面贴着定位挡板32而与水平方向垂直的状态下进行切割。对于待切割件W,无论是天花线型材W1还是平板状待切割件W2,其上端距工作台上表面的高度都比普通的待切割件要高,因此要求回转刀具12具有较大的切割深度。
如图5所示,工作台20通过支承轴33以可在水平方向上旋转的方式支承在底座30的上表面上。工作台20的旋转位置可根据作业的需要被两套系统的止挡机构迅速而精确地定位。该图中,附图标记21、22表示所述两套系统的止挡机构的操作杆。两个操作杆21、22分别位于工作台20的前端,在便于使用者操作的位置。
底座30的左右两侧分别向工作台20的两侧伸出,该伸出部分作为基座部31、31。该左右基座部31、31的上表面31a、31a与工作台20的上表面齐平。定位挡板32被安装在底座30上,并被设置为横跨于该左右基座部31、31的上表面31a、31a之间的状态。该定位挡板32的前表面为与待切割件W相抵接的定位面32a。该图5所例示的定位挡板32具有较高的定位面32a。该定位面32a与工作台20的旋转中心(支承轴33的轴心)共面,并垂直于工作台20的上表面。通过采用该定位挡板32,可以将待切割件W1(天花线型材)定位在图5所示的状态下,即,待切割件W1斜靠在该定位面32a和工作台20的上表面之间。
切割机机身10由机身支承部40支承,既可前后滑动又可上下摆动。如图1所示,以切割机机身10回到上止点时的位置作为其待机位置。通过使切割机机身10从待机位置向下送进(图2所示的状态),然后如图3所示使切割机机身10向后侧滑动,可使回转刀具12切入较大的待切割件W1中而进行切割加工。
此外,使切割机机身10的工作台20向左或向右旋转适当的角度,从而,能够使回转刀具12相对于待切割件W的切入角度在俯视时为向左或向右偏转。下面,将该切割状态称为带角度直切。在进行该带角度直切的过程中,回转刀具12的回转轴线(主轴18的轴线)始终与工作台20的上表面(工作台的表面方向)保持平行。此外,在进行该带角度直切的加工过程中,回转刀具12可相对于定位挡板32的定位面32a斜着切入。回转刀具12也可垂直于定位面32a切入,由此来进行直切。在切割加工过程中,直切是最常用的。
可通过机身支承部40的后述左右翻转机构50调整切割机机身10的角度,使切割机机身10从直切的方向向左或向右翻转,从而,从正面(使用者侧)来看,回转刀具12是斜着切入待切割件W而进行切割加工。下面,将这种切割状态称为斜切。在进行该斜切的过程中,回转刀具12的回转轴线始终保持在不与工作台20的上表面(工作台的表面方向)平行的状态。在该斜切过程中,回转刀具12的倾斜角度由后述的倾斜角度显示装置60显示。在使回转刀具12的回转轴线与工作台20的上表面平行的状态时,即,使回转刀具12与工作台20的上表面垂直的状态(倾斜角度为0°)时,进行的是直切。
由此,切割机机身10被机身支承部40所支承,该切割机机身10既可上下摆动,又可前后滑动,还可左右翻转。该机身支承部40包括上下两级滑动机构41、42和左右翻转机构50,其中,上下两级滑动机构41、42以切割机机身10可前后滑动的方式对其进行支承,左右翻转机构50可使切割机机身10向使用者左右两侧翻转。下侧的下滑动机构41具有两根下滑动杆41a、41a,该两根下滑动杆41a、41a在左右方向上具有一定间隔并且相互平行。如图5所示,两根下滑动杆41a、41a分别被工作台20表面下方所设置的滑动轴承41b、41b支承,可前后滑动。左右翻转机构50设置在两根下滑动杆41a、41a的后端。
左右翻转机构50具有固定侧支承部件52和翻转侧支承部件53,该固定侧支承部件52和翻转侧支承部件53被左右翻转轴51以二者可相对旋转的方式接合在一起。固定侧支承部件52与所述下滑动杆41a、41a的后端相连接。因此,左右的两根下滑动杆41a、41a可以相互平行的状态保持在一起并前后滑动,从而使切割机机身10前后滑动。
通过使翻转侧支承部件53以左右翻转轴51为中心,相对于固定侧支承部件52向左或向右旋转一定角度,可使切割机机身10向左或向右翻转。在固定侧支承部件52和翻转侧支承部件53之间,设置有定位机构(所谓的自锁式机构),该定位机构用于使切割机机身10处于直角位置(与工作台垂直的位置)或45°等倾斜位置。该定位机构为现有的公知技术,因此省略其说明。
可通过紧固固定杆55来固定切断机机身10向左或向右的翻转位置,即,翻转侧支承部件53相对于固定侧支承部件52的旋转位置。此外,可通过倾斜角度显示装置60迅速、精确地读取切断机机身10的翻转位置(倾斜角度)。
固定杆55设置在翻转侧支承部件53的后侧。如图13所示,该固定杆55由使用者左侧的左侧抓握部55a和使用者右侧的右侧抓握部55b在下部彼此连接而形成“V”字形。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左侧抓握部55a和右侧抓握部55b例如以约80°的角度连接在一起。左侧抓握部55a和右侧抓握部55b的长度易于使用者用单手抓握。两抓握部55a、55b的连接部上设置有固定螺钉56。除了上述的约80°的角度之外,两抓握部55a、55b所成的角度可设定为60°~100°范围内的任意角度。如后所述,通过使两抓握部55a、55b所成的角度为60°以上,让使用者既容易目视两抓握部55a、55b,又容易抓握任意一个抓握部。此外,通过使两抓握部55a、55b所成的角度为100°以下,则可防止在对抓握部55a、55b之一进行抓握而使其旋转时,另一个抓握部与台面或地面的接触。
如图5所示,固定螺钉56穿过翻转侧支承部件53并旋入固定侧支承部件52。该固定螺钉56与左右翻转轴51间隔一定距离设置在其下侧,并与该左右翻转轴51平行。当朝紧固侧(图13中例如为顺时针方向)旋转固定杆55时,则使固定螺钉56旋紧于固定侧支承部件52上,从而翻转侧支承部件53不可相对于该固定侧支承部件52旋转,由此,将切割机机身10固定在倾斜位置或直角位置。当将固定杆55朝松动方向(图13中例如为逆时针方向)旋转适当角度(例如30°左右)时,则固定螺钉56与固定侧支承部件52之间松开,从而翻转侧支承部件53可相对于该固定侧支承部件52旋转,由此,可使切割机机身10向左或向右翻转。
本实施例中,可通过旋转左侧抓握部55a或右侧抓握部55b,顺畅地使固定杆55向紧固侧或松开侧翻转。因此,若使用者惯用右手(右利手),则用右手从该切割机1右侧伸向机身支承部40的后侧,再抓握住右侧抓握部55b,顺畅地使该固定杆55翻转。若使用者惯用左手(左利手),则用左手从该切割机1左侧伸向机身支承部40的后侧,再抓握住左侧抓握部55a,顺畅地使该固定杆55翻转。
图13表示用力紧固了固定杆55的状态(倾斜固定状态),即,翻转侧支承部件53与固定侧支承部件52之间被固定,也是切割机机身10的左右翻转位置被固定的状态。合适地设定固定螺钉56在该固定杆55上的安装状态,可使固定杆55在如图13所示的倾斜固定状态下,保持左右抓握部55a、55b相对于支承臂57有大致相同的角度朝左、右两侧倾斜。因此,使用者能方便地目视左右两侧的抓握部55a、55b,且能将左手或右手伸向后侧,轻松地抓握左右任意一侧的抓握部55a、55b。
就上述固定杆55而言,现有技术如日本发明专利公报第3277307号中公开有一种单柄式固定杆,该单柄式固定杆具有一个抓握部。但是,该单柄式固定杆的抓握部隐藏在支承臂后侧,使用者不易看到,所以操作员需要用手去摸索才能找到该固定杆。此外,对于惯用左手或惯用右手的人来说,由于手难以达到固定杆所在的位置等问题,所以会降低固定杆的可操作性。就这一点而言,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例如“V”字形的固定杆55,其左右抓握部55a、55b相对于支承臂57分别向左侧和右侧突出,所以使用者可顺畅地看到固定杆55,并能保持舒适的姿势来抓握该固定杆55。
此外,现有技术中还提供有一种三柄式固定杆,该三柄式固定杆具有三个连接在一起的抓握部,该三个抓握部互隔120°并呈发散状。但采用这种结构的固定杆会存在如下问题:即,下侧的一个抓握部因与用于设置该切割机的台面或地面相接触而不能旋转。为了防止该问题的发生,可以将抓握部设置的较短一些,但这样做反而会出现使固定杆的可操作性降低的问题。就这一点而言,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固定杆55,其两个抓握部55a、55b分别从固定螺钉56的头部向上延伸而形成“V”字形,而没有向下突出的部分(抓握部)。此外,如上所述,只要使固定杆55朝紧固方向和松开方向旋转约30°,就可充分地发挥其作用,所以不需要将该固定杆55旋转到其抓握部55a、55b比固定螺钉56更低的位置。由此可知,对于本实施方式中所例示的固定杆55,由于确保了各抓握部55a、55b的长度为足以便于使用者抓握的长度,并使该固定杆55开口向上形成“V”字形,所以不会出现现有技术中那样的问题,且能确保固定杆55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
图14表示倾斜角度显示装置60的具体结构,该倾斜角度显示装置60用于显示切割机机身10的左右翻转位置。
本实施例的倾斜角度显示装置60包括:设置在固定侧支承部件52上的第一分度表61,设置在翻转侧支承部件53上的第二分度表62。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分度表61标示在片材上,之后该片材被粘贴在固定侧支承部件52的外周面。因此,第一分度表61的分度线与切割机机身10的翻转中心(左右翻转轴51的轴线)平行或近似平行,总体而言,易于从上方来读取(从上方来看的可视性)。该第一分度表61是切割机机身10每倾斜5°时对应设置一个分度线。用于读取第一分度表61的第一指针63设置在翻转侧支承部件53上。
如图14所示,第二分度表62标示在扇形或近似扇形的分度盘62a上。该分度盘62a从前方安装在切割机1上,且贴着翻转侧支承部件53的上部沿以左右翻转轴51为中心的径向向上伸出。因此,第二分度表62的分度线相对于切割机机身10的翻转中心(左右翻转轴51的轴线)沿径向向外伸出,总体而言,易于从前方来读取(从前方来看的可视性)。
该第二分度表62设置在翻转侧支承部件53的上部前表面上,第一分度表61设置在固定侧支承部件52的外周面上,相比较而言,第一分度表61的安装精度比第二分度表62的安装精度高。第二分度表62所在的分度盘62a通常为金属板或片材,由于该分度盘62a是粘贴在翻转侧支承部件53的前表面,所以组装时难以提高分度盘62a相对于左右翻转轴51的位置精度(安装精度)。相反,由于第一分度表61是粘贴在固定侧支承部件52的外周面,所以只要高精度地设置固定侧支承部件52的外周面与左右翻转轴51的相对位置和二者的同心度,就能通过沿着固定侧支承部件52的外周面粘贴第一分度表61,这样便利且可高精度地设置该第一分度表61与左右翻转轴51的相对位置和二者的同心度。
此外,相对于左右翻转轴51而言,第二分度表62比第一分度表61靠径向的外周侧,所以该第二分度表62的各分度线间隔比第一分度表61的各分度线间隔大。因此,本实施例中,第二分度表62是在切割机机身10每倾斜1°时就显示一个分度线,可充分确保各分度线的可视性。用于读取第二分度表62的第二指针64设置在固定支承部件52上。
由此,对于本实施方式中的倾斜角度显示装置60,其特征之处在于,具有设置在径向内周侧的第一分度表61和设置在径向外周侧的第二分度表62,此处的径向是指,以切割机机身10的翻转中心(左右翻转轴51)为圆心的直径方向。对于各分度表的安装精度,第一分度表61的安装精度比第二分度表62的安装精度高,但其分度线的显示精度则与此相反,第二分度表62的分度线的显示精度比第一分度表61的分度线的显示精度高(能显示更小的角度)。
总体而言,能以更高的显示精度来显示分度线的第二分度表62,适于从前侧来看,而第一分度表61,适于从上侧来看。所以可根据使用者的作业姿势或者切割机机身10的倾斜角度所需要的精度,分别使用这两个分度表61、62。因此,可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倾斜角度显示装置60的使用便利性。尤其是,因使用者可朝斜下方俯视第一分度表61,所以其能保持舒适的姿势来目视第一分度表61,可视性更佳。
如图14所示,第二分度表62中,除倾斜角度为0°、15°、30°、45°的各分度线之外,还分别朝左右两方以数字的形式显示有倾斜角度为22.5°、33.9°的分度线,这些角度的分度线在某些切割加工中是必要的。
如图15所示,在第二指针64上设置有副标尺,第二分度表62作为主标尺。该第二指针64中显示有两根副分度线0.5和一根基线0,副分度线0.5是指:将例如9°的倾斜角度十等分,每一份即每格为0.9°,这样的五格所在的线。因此,在该第二分度表62中可以0.5°的间隔精确地读取切割机机身10的倾斜角度。
固定侧支承部件53的上部设置有朝上延伸的支承臂57。该支承臂57的上部安装有上滑动机构42。该上滑动机构42也具有左右成一对且彼此相互平行的两根上滑动杆43、43。两根上滑动杆43、43分别被滑动轴承44、44支承并可前后滑动。两个滑动轴承44、44被保持在支承臂57上部的轴承座45上。两根上滑动杆43、43的前端由翻转托座46连接在一起。切割机机身10可通过上下翻转轴11相对于该翻转托座46上下翻转。两根上滑动杆43、43的后端由连接托座47连接在一起。因此,当两根上滑动杆43、43前后滑动时,切割机机身10也前后滑动。如图6所示,轴承座45的侧部设置有上滑动固定螺钉48。当紧固该上滑动固定螺钉48时,则将两根上滑动杆43、43固定在轴承座45上,从而使其不能相对于该轴承座45滑动,由此,由上滑动机构42产生的切割机机身10的滑动动作呈被锁止的状态。当松开上滑动固定螺钉48时,则可通过上滑动机构42使切割机机身10前后滑动。
由此,通过具有上下两级滑动机构41、42和左右翻转机构50的机身支承部40,可将切割机机身10支承为如下状态:切割机机身10能在较长的行程内前后滑动,且能独立于该滑动动作而左右翻转。
上滑动机构42上安装有中间止挡机构70,该中间止挡机构70用于阻碍切割机机身10的后退动作(滑动的后部终端位置),使之能在整个滑动范围内的某一位置(中途位置)停止。图10、图11中显示了该中间止挡机构70的具体结构。中间止挡机构70具有止挡件机身71,该止挡件机身71安装在一侧的上滑动杆43上。该止挡件机身71包括环形支承部71a、止挡轴71b和调整杆71c。上滑动杆43穿过环形支承部71a,二者间可比较平稳地相对转动。止挡轴71b和调整杆71c设置在环形支承部71a的外周,且与环形支承部71a成为一体。
如图10所示,对于该止挡件机身71,当其环形支承部71a收纳在翻转托座46内周侧,并且,上滑动杆43处于穿过环形支承部71a内周侧的位置(即环形支承部71a位于翻转托座46和上滑动杆43之间)时,该止挡件机身71被上滑动杆43保持,并可在一定角度范围内绕上滑动杆43转动。翻转托座46的上部拧有安装螺钉72。该安装螺钉72的顶端与环形支承部71a卡合,由此,该环形支承部71a可在一定角度范围内绕上滑动杆43的轴线转动,但不能相对于滑动杆43沿其轴向移动。
止挡轴71b经由臂部71d并以平行于上滑动轴43的方式向后延伸,该臂部71d从环形支承部71a沿径向向外延伸。此外,调整杆71c设置在翻转托座46的径向外侧,并可在一定角度范围内被移动操作。当使调整杆71c绕上滑动杆43的轴线转动一定角度时,环形支承部71a则与调整杆71c同轴转动相同角度,由此,可使止挡轴71b在一定的范围内转动而上下移动。
止挡轴71b随切割机机身10的后退动作与之同步后退。当止挡轴71b的后端与轴承座45的中间加强筋45b抵接后,止挡轴71b阻挡住切割机机身10的后退动作,使之在由上滑动机构42确定的整个滑动范围内的某一位置停止。如图11、图12所示,在轴承座45的前部,上下间隔设置有三根平行或近似平行的加强筋(上加强筋45a、中间加强筋45b和下加强筋45c)。
在调整杆71c被移动到中间锁止位置(本实施方式中位于下侧)的状态下,如果使切割机机身10后退,止挡轴71b则会与三根加强筋45a、45b、45c中的中间加强筋45b的前端面相抵接,阻挡住切割机机身10的后退动作,由此,切割机机身10成为后退动作受限的状态,停止在由上滑动机构42确定的整个滑动范围内的某一位置。与此相反,当调整杆71c被移动到解锁位置(本实施方式中位于上侧)时,止挡轴71b则从上述抵接位置向下移动,如图12中的双点划线所示。在这一状态下,当使切割机机身10后退时,止挡轴71b则会插入中间加强筋45b和下加强筋45c之间。由于该状态下止挡轴71b的后退动作不受限,所以切割机机身10可滑动到上滑动机构42所确定的整个滑动范围内的后部终端位置。后面会说明该中间止挡机构70的作用。
切割机机身10位于机身支承部40的顶端侧且位于工作台20的上方,该切割机机身10能以上下翻转轴11为中心上下翻转。如图6所示,切割机机身10具有受电动机16驱动而旋转的圆形回转刀具12,该电动机16设置在切割机机身10的背面(从使用者的角度来看为右侧)。电动机16被安装为其后侧(从使用者的角度来看为右侧)向上倾斜的状态(即,越靠近后侧其位置越靠上)。回转刀具12通过安装凸缘17被安装在主轴18的顶端。
回转刀具12的上部通常被固定罩13覆盖。该固定罩13的后端被上下翻转轴11支承在上滑动机构42的翻转托座46上,且固定罩13可相对于翻转托座46上下翻转。该固定罩13的背面(从使用者的角度来看为右侧)设置有电动机16。该固定罩13的后部(从使用者的角度来看为右侧)设置有集尘口19,该集尘口19用于安装集尘用的集尘箱。
回转刀具12的下部被活动罩14覆盖。该活动罩14联动于该切割机机身10的上下移动而打开或关闭。具体而言,切割机机身10在上下移动时,使连杆23与活动罩14发生相对位移,从而打开或关闭活动罩14。该连杆23的后端被翻转托座46的前部支承,且该连杆23可通过支承轴24相对于翻转托座46上下摆动。在连杆23的长度方向中部,设置有圆弧状的槽形退让孔23b。在固定罩13上设置有卡合杆25,该卡合杆25穿过槽形退让孔23b,并可相对于该槽形退让孔23b位移。此外,在活动罩14上设置有抵接壁部14a,该抵接壁部14a与连杆23的前端23a相抵接。连杆23可联动于切割机机身10的上下动作而上下翻转。当连杆23随切割机机身10的向下送进同步向下翻转时,连杆23的前端23a则会饶活动罩14的旋转中心位移,并推压抵接壁部14a,这样,活动罩14被打开。相反,当连杆23随切割机机身10的向上移动同步向上翻转,且连杆23的前端23a沿反方向绕活动罩14的旋转中心位移时,连杆23的前端23a则不会将抵接壁部14a向打开方向推压,所以,活动罩14可利用其自身重量和对其朝关闭方向的作用力(加载力)而关闭。
在电动机16前侧的一侧,设置有供使用者抓握的手柄15。本实施方式中,手柄15沿左右方向横向延伸(沿回转刀具12的回转轴线的方向)设置。
如图5、图6所示,在固定罩13的开口侧端部,主轴18后侧的后侧缘部13b相对于主轴18前侧的前侧缘部13a向上退让尺寸L。下面,也将固定罩13的后侧缘部13b,即,向上退让尺寸L的部分称为固定罩13的退让部13b。通过设置该后侧的退让部13b,可使回转刀具上从该后侧露出的高度方向的区域(切割深度)增大。
由此,通过增大主轴18(回转刀具12的回转中心)后侧的切割深度,就可使回转刀具12在不与距工作台20的高度较高的定位挡板32接触的情况下,向下移动到下止点。由此,如图4~图6所示,可使待切割件W1斜靠在定位挡板32的定位面32a上,或者可使待切割件W2贴着定位挡板32的定位面32a立着,从而能以较大的切割深度来进行切割加工。
此外,由于在固定罩13上设置退让部13b,所以即使在切割机机身10向上移动而使活动罩14处于全关的状态下,也会在该退让部13b处,出现回转刀具12的部分外缘部(刀刃)不能被固定罩13或活动罩14中任何一者覆盖的情况。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辅助罩80覆盖回转刀具12的所述部分刀刃,即,回转刀具12上不能被固定罩13或活动罩14中任何一者所覆盖的区域。
如图5所示,辅助罩80被支承在固定罩13的内侧。该辅助罩80被支承轴81支承在固定罩13内,且可通过支承轴81相对于固定罩13上下翻转。此外,该辅助罩80被安装在辅助罩80和固定罩13之间的扭簧82朝使之向下转动的方向(关闭侧,图5中的顺时针方向)施力。图7~图9中单独表示了该辅助罩80。
该辅助罩80包括左右一对遮盖缘83、84。两遮盖缘83、84在其沿长度方向的中部和后端附近这两个位置,被分割壁85、86平行地连接在一起。如图9所示,从使用者的角度来看,在左侧的遮盖缘83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导向壁87,该导向壁87呈与所述中部的分割壁85相连的状态。通过前后两个分割壁85、86和该导向壁87形成集尘通道88。如图5所示,在切割机机身10向下进给进行切割时,该集尘通道88的上部朝向集尘口19。这样,辅助罩80还具有将切割过程中产生的切屑向集尘口19导入(集尘)的功能。与所述分割壁85相连的导向壁87形成为朝上凸起的形状,其剖面呈山形。该导向壁87前侧的倾斜面87a(图9中的左侧倾斜面)比后侧的倾斜面坡度平缓。通过该平缓的倾斜面87a,可将从切割部位朝上吹的切屑更顺畅、可靠地集中到集尘通道88中。此外,如图所示,两个分割壁85、86之间所形成的集尘通道88朝后侧斜向上弯曲,该集尘通道88的延长线上设置有集尘口19。由此可提高集尘效率。
在翻转顶端侧的分割壁85前侧,两遮盖缘83、84以分叉状向前平行伸出。如图8所示,使回转刀具12的刀刃进入形成该分叉状的两遮盖缘83、84之间,从而通过该两遮盖缘83、84将回转刀具12遮住。
从使用者的角度来看,在右侧的遮盖缘84的外侧面上设置有限位杆89,该限位杆89呈向侧方突出的状态。如图6所示,该限位杆89插入圆弧状的槽形限位孔13c中,并可相对于该槽形限位孔13c位移,槽形限位孔13c设置在固定罩13的背面侧(从使用者的角度来看为右侧)。限位杆89可在该槽形限位孔13c内位移,其位移范围决定了辅助罩80上下转动的范围,这样,可限定该辅助罩80的上止点位置(打开位置)和下止点位置(关闭位置)。此外,如图7所示,在左侧的遮盖缘83的外侧面上设置有卡合突部83a。与此相对应,如图1~图4所示,在所述连杆23的侧部设置有朝侧方突出的限制突部23c。如图1所示,当切割机机身10位于上止点位置而处于待机状态时,辅助罩80被弹簧的弹力保持在下止点侧的关闭位置。在这种状态下,连杆23的限制突部23c位于卡合突部83a的上侧。因此,可阻碍辅助罩80朝打开方向的转动,从而可靠地将该辅助罩80保持在关闭位置。
相反,如图2~图4所示,当切割机机身10向下送进时,连杆23也随着该动作而向下翻转,这样,限制突部23c从卡合突部83a的上侧向前侧退避,使辅助罩80成为可转动到上方的打开位置侧的状态。该辅助罩80被扭簧82保持在关闭位置,以便在如后所述的切割加工过程中,辅助罩80不与待切割件W或定位挡板32接触。如图3所示,切割机机身10在上下两级滑动机构41、42的作用下向后滑动,在滑动过程中,辅助罩80的下端与待切割件W或定位挡板32的上部接触,并且切割机机身10保持这一状态继续向后侧滑动,这样,该辅助罩80克服扭簧82的作用力向上打开。
如图所示,辅助罩80的下端向下突出而呈山形。该下端的顶部80a设置在所述导向壁87的端部附近。下面,将比顶部80a靠前的部分(图9中的左侧)称为前侧下端部80b,将比该顶部80a靠后的部分(图9中的右侧)称为后侧下端部80c。两下端部80b、80c均为平面,彼此间呈钝角且由顶部80a连接在一起。关于顶部80a、前侧下端部80b及后侧下端部80c的结构,左右两个遮盖缘83、84彼此相同。
如图1所示,在切割机机身10回到上止点位置的状态下,辅助罩80被锁止在关闭位置。此时,该辅助罩80的下止点位置(关闭位置)被槽形限位孔13c的位置等适当地设定,以使辅助罩80的后侧下端部80c能够大致平行于工作台20的上表面(呈水平状)。另一方面,在切割机机身10回到上止点时,辅助罩80的前侧下端部80b进入活动罩14的内侧,且位于该活动罩14的端部。由此,回转刀具12的整周被固定罩13、活动罩14和辅助罩80几乎毫无无间隙地全面盖住。
此外,在辅助罩80处于上述关闭位置的状态下,其前侧下端部80b与固定罩13的后侧缘部13b平行或近似平行。如图6所示,通过限位杆89与槽形限位孔13c的下端相抵接,来限定辅助罩80的关闭位置。
如图2、图6所示,辅助罩80不会随切割机机身10的向下翻转而打开,在切割机机身10的整个上下翻转的范围内,辅助罩80一直保持在关闭位置。由此,即使如图2所示,切割机机身10位于下止点,使活动罩14处于全开状态时,辅助罩80也会被扭簧82保持在关闭位置上。但此时,由于连杆23的限制突部23c从卡合突部83a的上侧退避,解除锁定状态,所以该辅助罩80成为可向打开位置侧(上方)转动的状态。
如图2、图6所示,在切割机机身10通过上、下滑动机构41、42滑动到最前侧(使用者近身侧)并保持这一状态移动到下止点后,如果通过上、下滑动机构41、42的动作使切割机机身10向后滑动,回转刀具12便切入待切割件W2,对待切割件W2实施切割加工。
在切割机机身10向后滑动进行切割加工时,辅助罩80的后侧下端部80c与待切割件W2或定位挡板32的上部接触,此时,如果切割机机身10继续向后滑动,则会向上推动辅助罩80而将之打开。在辅助罩80处于关闭位置时,由于其前侧下端部80b保持水平,所以其后侧下端部80c呈越靠近后侧位置越高的倾斜状态,起到导向面的作用,这使得辅助罩80随着切割机机身10的向后滑动而逐渐打开。
对于上述中间止挡机构70,在调整杆71c被调整到中间锁止位置的状态下,由于受到该中间止挡机构70的阻碍,所以切割机机身10向后滑动的距离被限定在中间某一位置上。如图3所示,中间止挡机构70将切割机机身10向后滑动的距离限定在上、下滑动机构41、42所确定的整个滑动距离的中间某一位置上。如附图所示,中间止挡机构70的止挡轴71b与中间加强筋45b抵接,将切割机机身10的后退距离限定在中间某一位置上,这样,在斜靠于定位挡板32和工作台20之间的待切割件W2整体被回转刀具12切割的同时,避免了固定罩13的鼓出部13d(见图6)与该待切割件W2的接触,从而预先避免了待切割件W2的损伤。此外,在切割机机身10因受到中间止挡机构70的阻碍而停止在中间某一位置的状态下,辅助罩80的顶部80a从前向后经过定位挡板32,且其前侧下端部80b停在定位挡板32的上端。从这点来看,中间止挡机构70还具有如下功能:即,能够让辅助罩80的前侧下端部80b停在定位挡板32的上端,使整个辅助罩80上不会进一步向定位挡板32的后侧移动。这样,由于中间止挡机构70使整个辅助罩80不会进一步向定位挡板32的后侧移动,所以可事前避免如下情况的发生:在随后的切割机机身10再次向前运动的过程中,该辅助罩80与定位挡板32的背面相抵接,使切割机机身10的向前滑动动作受到阻碍。
相反,当中间止挡机构70的调整杆71c被预先调整到解锁位置时,如图4所示,切割机机身10可滑动到上、下滑动机构41、42所确定的整个滑动范围的后部终端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如图4所示,平板状的待切割件W2不同于所述待切割件W1的放置状态,其宽度方向沿上下方向设置,并贴着定位挡板32的定位面32a立着,这样,可在较高的高度状态下固定并进行切割加工。当使切割机机身10滑动到整个滑动范围内的后部终端时,回转刀具12则完全通过了定位面32a的下端,所以回转刀具12可彻底切入待切割件W2的下端,切实地对该待切割件W2实施切割加工。关于这一点,在图3所示切割中,当切割机机身10受中间止挡机构70的阻碍,其向后滑动的距离被限定在中间某一位置上时,即使回转刀具12差一点才能通过定位面32a的下侧,也可对斜靠在工作台20上表面和定位挡板32之间的待切割件W1进行切割加工,所以不会有问题。
此外,即使在将中间止挡机构70调整到解锁位置,并使切割机机身10滑动到整个滑动范围的后部终端的情况下,也可设定切割机机身10的整个滑动范围的后部终端位置,使固定罩13的鼓出部13d不与高度较高的待切割件W2或定位挡板32接触。
此外,当将中间止挡机构70调整到解锁位置,并使切割机机身10滑动到整个滑动范围的后部终端位置时,如图4所示,整个辅助罩80向定位挡板32的后侧移动,从而辅助罩80的前侧下端部80b从定位挡板32的上端向后脱开,辅助罩80在扭簧82的作用力下回到关闭位置。此时,先让切割机机身10向上翻转,然后使该切割机机身10向前滑动,这样,可避免辅助罩80与定位挡板32之间的接触。
本发明中虽未图示,但在切割机机身10向前侧滑动时,辅助罩80会与定位挡板32的上部接触,所以在辅助罩80上还设置有一个使该辅助罩80向打开位置转动的倾斜导向面,从而可避免辅助罩80与定位挡板32背面的接触,并使切割机机身10在保持于下止点位置的状态下回到前侧。
下面,对所述辅助罩80的具体结构加以总结。
(辅助罩80的设置)
(1)在切割机机身10的整个滑动范围内,辅助罩80从定位挡板32的前端位置(图2所示的位置)向后滑动,直到整个辅助罩80完全通过定位挡板32,到达后部终端位置(图4所示的位置),该滑动过程中,辅助罩80与切割机机身10一起移动。
(2)在中间止挡机构70的阻碍作用下,辅助罩80的后部终端位置被限定在如下位置:未完全通过定位挡板32,辅助罩80的前侧下端部80b停在定位挡板32的上端(图3所示的位置)。
(3)在辅助罩80的前侧下端部80b停在定位挡板32的上端的状态下,如图3所示,前侧下端部80b呈越靠前侧越向高处倾斜的状态。因此,当在该状态下使切割机机身10返回前侧时,辅助罩80则克服扭簧82的作用力向打开侧(上侧)转动,该切割机机身10可顺畅地向前滑动。
(4)如前所述,在使切割机机身10后退时,辅助罩80的后侧下端部80c起到在定位挡板32上滑动的导向面的作用。
(5)辅助罩80被支承在固定罩13的内侧。因此,当辅助罩80向上方的打开位置转动时,则收纳到固定罩13的内侧。由此,可在使切割机机身10向左或向右倾斜而进行斜切作业时,能避免该辅助罩80与待切割件W或定位挡板32相接触。
(6)当辅助罩80处于关闭位置时,其前侧下端部80b保持在水平或近似水平的状态,辅助罩80向外伸出,保持与固定罩13的前侧缘部13a相近的高度或比前侧缘部13a更低的位置。由此,该辅助罩80具有更好的集尘功能。
相反,可这样来设定辅助罩80朝打开位置侧转动时的端部位置:即,使整个辅助罩80都收容在固定罩13内。因此,辅助罩80可转动到其顶部80a比固定罩13的后侧缘部13b靠上的位置。由此,该辅助罩80不会妨碍切割机机身10的滑动动作。并且,因后侧缘部13b从前侧缘部13a向上退让尺寸L,所以可切实地增大回转刀具的切割深度。
(辅助罩80的形状)
(7)辅助罩80的下部向下突出而呈山形。在顶部80a的前侧形成前侧下端部80b,在顶部80a的后侧形成后侧下端部80c,如前所述,在使切割机机身10滑动时,该前侧下端部80b、后侧下端部80c均起到在定位挡板32或待切割件W上滑动的导向面的作用。
(8)辅助罩80的宽度尺寸设定得比活动罩14小。因此,如图1所示,在使切割机机身10处于上止点的状态下,即,活动罩14为全闭状态,辅助罩80处于关闭位置时,该辅助罩80的前侧下端部80b进入了活动罩14的内侧。
由于辅助罩80的宽度小于活动罩14的宽度,所以如前所述,可在使切割机机身10向左或向右倾斜而进行斜切加工时,避免了该辅助罩80与待切割件W或定位挡板32相接触,可以足够大的角度进行斜切加工。
(9)回转刀具12与辅助罩80的左侧遮盖缘83之间的左右方向上的距离大于回转刀具12与辅助罩80的右侧遮盖缘84之间的左右方向上的距离。以便在更换回转刀具12时,左侧遮盖缘83不对其造成妨碍。
(10)如图2所示,在切割机机身10位于下止点后,向后侧滑动的过程中,在该切割机机身10的辅助罩80后侧,不会有比固定罩13的前侧缘部13a靠下突出的固定部分出现。由此,可确保在回转刀具12的回转中心(安装凸缘17)后侧的区域的切割深度比在其前侧区域的切割深度大。
(辅助罩80的动作)
(11)在切割机机身10位于上止点的状态下,辅助罩80被锁定在关闭位置。本实施例中,在使活动罩14关闭的连杆23上设置有限制突部23c,在辅助罩80上设置有卡合突部83a。使该卡合突部83a位于限制突部23c的下侧,这样,可限制辅助罩80向上(打开方向)的转动,将该辅助罩80锁定在关闭位置。
因为,在切割机机身10的上止点位置,辅助罩80被锁定在关闭位置,所以能切实地防止不经意时将该辅助罩80打开的情况的发生。
(12)辅助罩80被支承轴81支承在固定罩13上,并可通过支承轴81上下转动。当辅助罩80向上转动时,则处于打开状态,当辅助罩80向下转动时,则处于关闭状态。辅助罩80在其后端部被支承轴81支承,并可通过支承轴81上下转动。也可使辅助罩以其前端部为中心上下转动,在此省略了其视图。此外,辅助罩的动作也不限于上下转动,也可使辅助罩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上下平移。
(13)扭簧82对辅助罩80向关闭位置侧(向下)施力。由于施力机构为扭簧作,之间的连接就可利用支承轴81,这样结构非常紧凑。本发明也可不采用扭簧82,而通过拉簧、压缩弹簧或其它阻尼器(damper)对辅助罩80向关闭位置侧施力。
(14)在前述实施例中,在固定罩13上设置有槽形限位孔13c,在辅助罩80上设置有限位杆89,由该限位杆89与槽形限位孔13c的上端相抵接,限定该辅助罩80的打开位置,由该限位杆89与槽形限位孔13c的下端相抵接,限定该辅助罩80的关闭位置。此外,也可在固定罩13上设置用于限定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的止挡突起,以限定该辅助罩80的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
(辅助罩的集尘功能)
(15)例示的辅助罩80具有集尘通道88。该集尘通道88位于产生切屑的部位(主要是在旋转刀具12的后部)和集尘口19之间,这样,能更可靠地将产生的切屑导向集尘口19,高效率地进行集尘。
(16)所述集尘通道88在分割壁85、86之间形成。前侧的分割壁85起到阻挡的作用,以防止产生的切屑沿旋转刀具12的旋转方向卷入。
(17)在前侧的分割壁85的下部,设置有与分割壁85相连的导向壁87,该导向壁87前侧具有坡度平缓的倾斜面87a。通过导向壁87前侧的倾斜面87a,可顺畅地将产生的切屑导向集尘通道88。
(18)如图5所示,集尘口19设置在后侧朝斜上方弯曲的集尘通道88的延长线上。由此能进一步提高集尘效率。
采用上述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台式切割机1中,用于固定切割机机身10的倾斜位置的固定杆55具有两个抓握部55a、55b,该两个抓握部55a、55b以约80°的角度间隔朝上伸出形成“V”字形,两个抓握部55a、55b的连接部(下端部)与固定螺钉56的头部相连接。因此,使用者既能以自然的姿势从左侧对抓握部55a进行抓握,又能以自然的姿势从右侧对抓握部55b进行抓握,从而提高了该固定杆55的旋转可操作性。
对于现有技术中的单柄式固定杆,其抓握部隐藏在机身支承部后侧,而本实施方式的固定杆55则与此不同,使用者能比较容易地看到至少一侧的抓握部,所以,从这一点来讲,该固定杆用起来比较趁手。
尤其是,在拧紧固定螺钉56而稳固地固定切割机机身10的倾斜位置的状态下,固定杆55相对于固定螺钉56的安装位置被设定为左右的抓握部55a、55b相对于支承臂57左右对称,从而在切割加工等时,使用者容易看到两侧的抓握部55a、55b。因此,当松开固定杆55时,使用者既能以自然的姿势从左侧对抓握部55a进行抓握,又能以自然的姿势从右侧对抓握部55b进行抓握,从而可提高松开固定杆55时的可操作性。
本发明中,还可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固定杆55的两个抓握部55a、55b以约80°的角度间隔朝上伸出形成“V”字形,但两个抓握部55a、55b所成的角度可以是任意角度,例如45°、90°或120°,还可以是其他角度。但是,当两抓握部55a、55b所成的角度为60°以上时,使用者则既容易从两侧目视两抓握部55a、55b,又容易抓握任意一个抓握部;当两抓握部55a、55b所成的角度为100°以下时,则可在抓握部55a、55b之一不与台面或地面等干涉的情况下,来抓握另一个抓握部使其旋转适当角度,从而可松开或旋紧固定螺钉56。由此可知,最好将两个抓握部55a、55b所成的角度设定在60°~100°的范围内,尤其是80°更佳。
上述实施方式中,固定杆55具有两个等长的抓握部55a、55b,但成“V”字形的两个抓握部的长度也可以不相等。

Claims (3)

1.一种台式切割机,具有工作台和切割机机身,所述工作台用于放置待切割件,所述切割机机身既可相对于所述工作台上下移动,又可相对于所述工作台左右翻转,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割机机身通过机身支承部支承在所述工作台上,可相对于所述工作台左右翻转,该机身支承部具有位于所述工作台侧的固定侧支承部件、位于所述切割机机身侧的翻转侧支承部件、连接固定侧支承部件与翻转侧支承部件,使其可相对转动的左右翻转轴、用于固定所述翻转侧支承部件,使其不可相对于所述固定侧支承部件旋转的固定螺钉、供操作人员操作,使该固定螺钉转动的固定杆,
所述固定杆具有两个供操作时抓握的抓握部,该两个抓握部从所述固定螺钉的头部向上伸出,形成“V”字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台式切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旋紧所述固定螺钉,使所述翻转侧支承部件不可相对于所述固定侧支承部件旋转的状态时,所述两个抓握部分别位于左右互相对称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台式切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个抓握部隔着60°~100°的角度互相连接在一起。
CN200910118715A 2008-03-21 2009-02-24 台式切割机 Pending CN10153759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74221A JP5064274B2 (ja) 2008-03-21 2008-03-21 卓上切断機
JP2008074221 2008-03-2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37594A true CN101537594A (zh) 2009-09-23

Family

ID=410876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18715A Pending CN101537594A (zh) 2008-03-21 2009-02-24 台式切割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522656B2 (zh)
JP (1) JP5064274B2 (zh)
CN (1) CN101537594A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09844A (zh) * 2014-08-08 2014-12-17 安徽昱工耐磨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切割机
CN110091385A (zh) * 2019-05-15 2019-08-06 灌云德尼雅木业有限公司 一种家具厂用推台锯的安全保护装置
CN112338255A (zh) * 2019-08-06 2021-02-09 株式会社牧田 台式切割机
CN112404549A (zh) * 2019-08-23 2021-02-26 株式会社牧田 台式切割机
CN113276240A (zh) * 2021-05-11 2021-08-20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 一种竹筒去黄机
CN114905293A (zh) * 2022-06-16 2022-08-16 宁波祥路中天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弧形跟踪切断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79232B2 (ja) 2008-03-21 2013-04-10 株式会社マキタ 卓上切断機
US8919235B2 (en) * 2009-03-17 2014-12-30 Hitachi Koki Co., Ltd. Cutting apparatus
CA2861991C (en) * 2012-07-04 2016-05-24 Sumec Hardware & Tools Co., Ltd. Power miter saw
WO2014150549A1 (en) * 2013-03-15 2014-09-25 Robert Bosch Gmbh Guard lock release mechanism for power saw
US9937638B2 (en) * 2015-06-18 2018-04-10 Makita Corporation Dust collection cover for cutting devices
CN106985183A (zh) * 2017-06-01 2017-07-28 南京沪友冶金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切割机
US11383311B2 (en) 2019-08-23 2022-07-12 Makita Corporation Compound miter saw
USD951051S1 (en) 2020-01-02 2022-05-10 Techtronic Cordless Gp Circular saw

Family Cites Families (3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4112A (en) * 1935-12-10 Saw guide for pipes and similar
US1969739A (en) * 1933-07-26 1934-08-14 Fitzpatrick Jeremiah Method of reforming lasts
US2181315A (en) * 1937-08-02 1939-11-28 Demmon Harvey Apparatus for circle shearing
US2623269A (en) * 1947-08-18 1952-12-30 Goldschmidt Hans Convertible material working machine
US3447623A (en) * 1967-01-31 1969-06-03 Joyce Cridland Co Steering arrangement for threewheeled scooter type vehicle
JPH0518082Y2 (zh) * 1987-02-20 1993-05-14
US5054352A (en) * 1989-01-17 1991-10-08 Makita Electric Wroks, Ltd. Miter saw
CA1273373A (en) * 1989-07-26 1990-08-28 Ernesto M. Nacar Hand crank bicycle drive
DE4106636C1 (zh) * 1991-02-28 1992-06-04 Black & Decker Inc., Newark, Del., Us
USD346173S (en) * 1993-01-04 1994-04-19 Black & Decker Inc. Miter saw
USD352948S (en) * 1993-08-09 1994-11-29 P & F Brother Industrial Corporation Electric saw
JP3277307B2 (ja) * 1995-06-08 2002-04-22 株式会社マキタ 卓上丸鋸盤
USD374803S (en) * 1995-06-09 1996-10-22 Emerson Electric Co. Compound miter saw
GB2304075B (en) * 1995-08-10 1999-10-20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 Indexing override mechanism for a slide compound miter saw
JP3490259B2 (ja) * 1997-07-22 2004-01-26 株式会社マキタ 丸鋸盤
JP3922476B2 (ja) * 1997-08-01 2007-05-30 リョービ株式会社 卓上切断機
USD399219S (en) * 1997-08-18 1998-10-06 P & F Brother Industrial Corporation Sawing machine
US6523447B2 (en) * 1997-09-26 2003-02-25 Black & Decker Inc. Cordless chop saw
USD441771S1 (en) * 2000-06-08 2001-05-08 Black & Decker Inc. Miter saw
USD455445S1 (en) * 2000-06-08 2002-04-09 Black & Decker Inc. Miter saw
JP3925046B2 (ja) * 2000-06-29 2007-06-06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卓上丸鋸
JP4454842B2 (ja) * 2000-12-28 2010-04-21 株式会社マキタ スライド丸鋸盤
USD454577S1 (en) * 2001-02-06 2002-03-19 Black & Decker Inc. Miter saw
US6550363B2 (en) * 2001-04-10 2003-04-22 Cai Bai He Extendible compound miter saw
US6854372B2 (en) * 2002-06-04 2005-02-15 William Jefferson Anthony Enhanced miter saw
US6886440B2 (en) * 2002-09-19 2005-05-03 Black & Decker Inc. Slide miter saw
TW569907U (en) * 2002-09-26 2004-01-01 P & F Brother Ind Corp Dust collecting structure for supporting seat of cutting machine
TW554813U (en) * 2002-09-26 2003-09-21 P & F Brother Ind Corp Lifting structure for eye shielding cover of cutting machine
JP2004330618A (ja) 2003-05-08 2004-11-25 Makita Corp 卓上丸鋸
US20050098010A1 (en) * 2003-07-30 2005-05-12 Ning Bo Yang Ming Electric Tools Company, Ltd. Electric miter saw
JP2006068903A (ja) * 2004-08-31 2006-03-16 Hitachi Koki Co Ltd 卓上切断機
EP1632324B1 (en) * 2004-09-02 2012-05-30 Hitachi Koki Co., Ltd. Slide type miter saw
USD531195S1 (en) * 2004-10-04 2006-10-31 Gmca Pty Ltd. Powered mitre saw
US7222871B2 (en) * 2005-04-25 2007-05-29 Radio Flyer Inc. Tricycle push handle
JP4449821B2 (ja) * 2005-05-27 2010-04-14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卓上丸鋸
JP2007111945A (ja) 2005-10-19 2007-05-10 Makita Corp 切断機
CN2845985Y (zh) 2005-12-27 2006-12-13 江苏金飞达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斜断锯机
USD532801S1 (en) * 2006-01-31 2006-11-28 Black & Decker Inc. Saw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09844A (zh) * 2014-08-08 2014-12-17 安徽昱工耐磨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切割机
CN110091385A (zh) * 2019-05-15 2019-08-06 灌云德尼雅木业有限公司 一种家具厂用推台锯的安全保护装置
CN112338255A (zh) * 2019-08-06 2021-02-09 株式会社牧田 台式切割机
CN112338255B (zh) * 2019-08-06 2023-10-17 株式会社牧田 台式切割机
CN112404549A (zh) * 2019-08-23 2021-02-26 株式会社牧田 台式切割机
CN112404549B (zh) * 2019-08-23 2023-08-25 株式会社牧田 台式切割机
CN113276240A (zh) * 2021-05-11 2021-08-20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 一种竹筒去黄机
CN114905293A (zh) * 2022-06-16 2022-08-16 宁波祥路中天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弧形跟踪切断机
CN114905293B (zh) * 2022-06-16 2023-08-04 宁波祥路中天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弧形跟踪切断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522656B2 (en) 2013-09-03
JP5064274B2 (ja) 2012-10-31
JP2009226529A (ja) 2009-10-08
US20090235796A1 (en) 2009-09-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37637B (zh) 台式切割机
CN101537594A (zh) 台式切割机
CN101537638B (zh) 台式切割机
US4962685A (en) Production table saw
US5010651A (en) Portable circular saw
JP4759276B2 (ja) 卓上切断機
CN100534684C (zh) 切断机
EP1930110B1 (en) A flip over saw
CN102300661A (zh) 台式切割机
CN102886566B (zh) 切割机
US20100242700A1 (en) Power miter saw having adjustable lower guard operating mechanism
CN101537595B (zh) 台式切割机
JP2007223127A (ja) 卓上切断機
US20040065181A1 (en) Table saw having a blade suspension structure
US20090139382A1 (en) Portable miter saw
CN101096115B (zh) 台式圆盘锯床
CN102756172B (zh) 斜断锯
CN105983725A (zh) 可折收的锯切机
JP5344891B2 (ja) 卓上切断機における切断機本体の傾斜支持機構
JP2003328317A (ja) 路面用カッター装置
US11499318B2 (en) Roof cutter
CN201470992U (zh) 台式工具
JP2006198869A (ja) 卓上切断機
CN101987378A (zh) 台式工具
JP2006198870A (ja) 卓上切断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9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