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35539A - 抗静电性芯鞘型聚酯超细假捻加工纱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含有该抗静电性芯鞘型聚酯超细假捻加工纱的抗静电疏水性织物 - Google Patents

抗静电性芯鞘型聚酯超细假捻加工纱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含有该抗静电性芯鞘型聚酯超细假捻加工纱的抗静电疏水性织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35539A
CN101535539A CNA2007800409045A CN200780040904A CN101535539A CN 101535539 A CN101535539 A CN 101535539A CN A2007800409045 A CNA2007800409045 A CN A2007800409045A CN 200780040904 A CN200780040904 A CN 200780040904A CN 101535539 A CN101535539 A CN 1015355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re
sheath
polyester
false
antistat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8004090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35539B (zh
Inventor
中岛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ijin Fronti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eijin Fiber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ijin Fibers Ltd filed Critical Teijin Fibers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07/071351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08053977A1/ja
Publication of CN1015355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355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355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3553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Yarns And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AREA)
  • Multicomponent Fi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聚酯假捻加工纱的抗静电成分被鞘部包裹,难以受到假捻的变形,因此假捻加工中的毛茸发生较少,可保持以往超细假捻加工纱所具有的柔软的风格、保温性、吸水、吸湿性等性能,同时可获得抗静电性能优异的聚酯布帛。并且与以往的聚醚酰胺系抗静电剂相比较,耐热性优异,因此在高压染色时的洗涤耐久性优异,适合用作学生服、工作服、防尘服等需要控制静电的用途中使用的布帛。

Description

抗静电性芯鞘型聚酯超细假捻加工纱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含有该抗静电性芯鞘型聚酯超细假捻加工纱的抗静电疏水性织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抗静电性的芯鞘型聚酯超细假捻加工纱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含有该抗静电性芯鞘型聚酯超细假捻加工纱的抗静电性织物。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可稳定地获得耐久性优异的、具有抗静电性的芯鞘结构的聚酯超细假捻加工纱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酯纤维由于其优异的品质和稳定的物性,以衣料用途为代表,得到广泛应用。但是,聚酯是原本疏水性的,因此在要求抗静电性的领域中,人们提出了很多尝试使聚酯具有亲水性、使其表现抗静电性的方案。
其例子例如已知:在聚酯中配合聚氧化烯系聚醚化合物的方法(日本特公昭39-5214号公报)、在聚酯中配合基本上为非相容性的聚氧化烯系聚醚化合物和有机·无机的离子性化合物的方法(日本特公昭44-31828号公报、日本特公昭60-11944号公报、日本特开昭53-80497号公报、日本特开昭53-149247号公报、日本特开昭60-39413号公报、日本特开平3-139556号公报等)等。
但是,上述方法中,如果是通常的拉伸丝(FOY)则可表达良好的抗静电性,但如果是假捻加工纱,由于假捻的变形而产生毛茸,因此有无法获得良好的抗静电性的问题。
特别是近年来,对于机织物或编织物的风格、肌肤触感、外观等的要求日益提高,可使用单丝纤度为1.6dtex以下的超细纤度的聚酯假捻加工纱制备具有柔软的风格的布帛,但是,采用聚酯假捻加工纱时,随着超细纤度的进展,充分抑制静电的发生是极为困难的,目前为止,在运动衣料、工作服、防尘服等用途,或者与肌肤直接接触较多的衬衫或T恤等用途中,现状是具有充分的抗静电性的布帛可以说是完全未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获得可保持超细聚酯假捻加工纱所具有的柔软的风格、保温性、吸水、吸湿等性能,同时抗静电性能也优异的聚酯布帛的芯鞘型聚酯超细假捻加工纱;以及可以稳定地制备该加工丝的芯鞘型聚酯超细假捻加工纱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人为实现上述目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在特定条件下,将用鞘成分覆盖芯成分得到的芯鞘型聚酯超细复合纤维熔融纺丝,然后进行拉伸假捻加工时,可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其中,所述芯成分包含含有与聚酯基本上为非相容性的聚氧化烯系聚醚化合物和有机离子性化合物的聚酯。
即,本发明提供以下内容:
①抗静电性芯鞘型聚酯超细假捻加工纱,其特征在于:它是经假捻加工的芯鞘型复合纤维,该芯鞘型复合纤维的芯部由抗静电性聚酯组合物A形成,该抗静电性聚酯组合物A相对于100重量份芳族聚酯,含有(a)聚氧化烯系聚醚0.2-30重量份、以及(b)与该聚酯基本为非反应性的有机离子性化合物0.05-10重量份作为抗静电剂;鞘部分由芳族聚酯组合物B形成,且该芯鞘型复合纤维同时满足下述(1)-(3)的条件:
(1)假捻加工纱的单丝纤度为1.6dtex以下;
(2)假捻加工纱的卷曲率为3-30%;
(3)芯部的面积SA与鞘部的面积SB的比SA:SB在5:95-80:20的范围内。
②抗静电性芯鞘型聚酯超细假捻加工纱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芯部由抗静电性聚酯组合物A形成,该抗静电性聚酯组合物A是相对于100重量份芳族聚酯,含有(a)聚氧化烯系聚醚0.2-30重量份和(b)与该聚酯基本上为非反应性的有机离子性化合物0.05-10重量份作为抗静电剂;而鞘部由芳族聚酯组合物B形成;在将该芯鞘型复合纤维进行熔融纺丝时,使纺丝时的喷出速度与牵引速度的比(牵引速度/喷丝速度,以下称为牵伸倍率)在150以上、低于800的范围内进行牵引,然后进行假捻加工。
③抗静电性织物,其特征在于:该抗静电性织物是含有芯鞘型聚酯假捻加工纱的织物,该芯鞘型聚酯假捻加工纱是上述①所述的抗静电性芯鞘型聚酯超细假捻加工纱。
附图简述
图1是本发明中使用的制备假捻加工纱的拉伸假捻同步加工机的概略图,1为芯鞘型聚酯未拉伸丝,2为导线器,3、3′为给料辊,4、4′为交络喷嘴,5为第一段加热器,6为冷却板,7为假捻工具(三轴摩擦盘组件),8为第一输送辊,9为第二段加热器,10为第二输送辊,11为卷绕辊,12为聚酯假捻加工纱筒子。
图2是表示本发明中使用的假捻盘组件的一个实施方案的正面图,13是假捻盘,14是导纱盘,15是旋转轴,16是同步皮带,17为驱动皮带。
实施发明的最佳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本发明中所述的聚酯是聚合物的链单元中具有芳环的芳族聚酯,以双官能性芳族羧酸或其酯形成性衍生物、和二醇或其酯形成性衍生物的反应获得的聚合物作为对象。
这里所述的双官能性芳族羧酸有:对苯二甲酸、邻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1,5-萘二甲酸、2,5-萘二甲酸、2,6-萘二甲酸、4,4′-联苯基二甲酸、3,3′-联苯基二甲酸、4,4′-联苯基醚二甲酸、4,4′-联苯基甲烷二甲酸、4,4′-联苯基砜二甲酸、4,4′-联苯基异亚丙基二甲酸、1,2-双(苯氧基)乙烷-4,4′-二甲酸、2,5-蒽二甲酸、2,6-蒽二甲酸、4,4′-对亚苯基二甲酸、2,5-吡啶二甲酸、β-羟基乙氧基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等,特别优选对苯二甲酸。
这些双官能性芳族羧酸可以将2种以上结合使用。与这些双官能性芳族羧酸一起可以将少量的己二酸、壬二酸、癸二酸、十二烷二酸等双官能性脂族羧酸,环己烷二甲酸等双官能性脂环族羧酸,5-钠代磺基邻苯二甲酸等的1种或2种以上结合使用。
二醇化合物可优选乙二醇、丙二醇、丁二醇、己二醇、新戊二醇、2-甲基-1,3-丙烷二醇、二甘醇、亚丙基二醇等脂族二醇,1,4-环己烷二甲醇等脂环族二醇等以及它们的混合物等。与这些二醇化合物一起,可使少量两个末端或一个末端为未封链的聚亚氧烷基二醇共聚。
并且,在聚酯基本上为线状的范围内,可以使用偏苯三甲酸、均苯四甲酸等多羧酸,甘油、三羟甲基丙烷、季戊四醇等多元醇。
具体的优选的芳族聚酯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丁二醇酯、聚1,2-双(苯氧基)乙烷-4,4′-二甲酸乙二醇酯等,除此之外还可以是聚邻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邻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癸烷二甲酸乙二醇酯等共聚聚酯。其中,特别优选机械性质、成型性等平衡优异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所述芳族聚酯可根据任意的方法合成。例如,以下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进行说明,可以将对苯二甲酸与乙二醇直接进行酯化反应;或者将对苯二甲酸二甲酯等对苯二甲酸的低级烷基酯与乙二醇进行酯交换反应;或者通过使对苯二甲酸与环氧乙烷反应、生成对苯二甲酸的二醇酯和/或其低聚物的第一步反应,以及将该产物减压加热,缩聚至所需聚合度的第二步反应容易地制备。
在本发明所使用的组合物中配合的聚氧化烯系聚醚(a)只要是基本上与聚酯为不溶性的即可,可以是含有单一的氧化烯单元的聚亚氧烷基二醇,也可以是含有2种以上氧化烯单元的共聚聚亚氧烷基二醇,还可以是下述通式(I)所示的聚氧化烯系聚醚。
Figure A200780040904D00071
(上式(I)中,Z是表示具有1-6个活性氢原子的有机化合物残基,R1表示碳原子数6以上的亚烷基或取代亚烷基,R2表示氢原子、碳原子数1-40的一价烃基、碳原子数2-40的一价羟基烃、或碳原子数2-40的一价酰基,k为1-6的整数,n为满足n≥70/k的整数,m为1以上的整数)。
所述聚氧化烯系聚醚的具体例子有:分子量为4000以上的聚氧化乙二醇,分子量为1000以上的聚氧化丙二醇、聚氧化亚丁基二醇,分子量为2000以上的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共聚物,分子量为4000以上的三羟甲基丙烷环氧乙烷加成物,分子量为3000以上的壬基苯酚环氧乙烷加成物,以及它们的末端OH基加成有碳原子数为6以上的取代环氧乙烷的化合物,其中优选分子量为10000-100000的聚氧化乙二醇、以及分子量为5000-16000的聚氧化乙二醇的两个末端加成有碳原子数8-40的烷基取代环氧乙烷的化合物。
所述聚氧化烯系聚醚化合物的配合量是相对于100重量份上述芳族聚酯为0.2-30重量份的范围,比0.2重量份少时,亲水性不足,无法显示充分的抗静电性。即使比30重量份多也未见抗静电性的进一步提高效果,相反,有损所得组合物的机械性质,并且该聚酯容易渗漏,因此在熔融成型时片与捏合机叶片的咬合性降低,成型稳定性变差。
本发明的聚酯组合物中特别配合有用于提高抗静电性的有机离子性化合物。有机离子性化合物例如优选下述通式(II)、(III)所示的磺酸金属盐和磺酸季鏻盐。
RSO3M           ……(II)
(上式(II)中,R为碳原子数3-30的烷基或碳原子数7-40的芳基,M表示碱金属或碱土金属);
RSO3PR1R2R3R4   ……(III)
(上式(III)中,R为碳原子数3-30的烷基或碳原子数7-40的芳基,R1、R2、R3和R4为烷基或芳基,其中优选低级烷基、苯基或苄基)。
上式(II)中,R为烷基时,烷基可以是直链状也可以具有分支的支链。M为Na、K、Li等碱金属或Mg、Ca等碱土金属,其中优选Li、Na、K。所述磺酸金属盐可以只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将2种以上混合使用。
优选的具体例子有:硬脂基磺酸钠、辛基磺酸钠、十二烷基磺酸钠、碳原子数平均为14的烷基磺酸钠混合物、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混合物、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硬型、软型)、十二烷基苯磺酸锂(硬型、软型)、十二烷基苯磺酸镁(硬型、软型)等。
式(III)中的磺酸季鏻盐可以只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将2种以上混合使用。优选的具体例子有:平均碳原子数为14的烷基磺酸四丁基鏻、平均碳原子数为14的烷基磺酸四苯鏻、平均碳原子数为14的烷基磺酸丁基三苯基鏻、十二烷基苯磺酸四丁基鏻(硬型、软型)、十二烷基苯磺酸四苯基鏻(硬型、软型)、十二烷基苯磺酸苄基三苯基鏻(硬型、软型)等。
所述有机离子性化合物可以使用1种,也可以将2种以上结合使用,其配合量必须是相对于100重量份芳族聚酯在0.05-10重量份的范围内。有机离子性化合物的配合量低于0.05重量份,则抗静电性提高的效果小,而超过10重量份,则有损组合物的机械性质,并且该离子性化合物也容易渗漏,因此熔融成型时片与捏合机叶片的咬合性降低,成型稳定性变差。
在不损害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内,聚酯B中可以配合公知的消光剂,例如二氧化钛等。消光剂超过10wt%,则作为本发明的母丝的未拉伸丝的纺丝性变差,因此其范围优选0.01-10wt%。
本发明的超细假捻加工纱必须是单丝纤度为1.6dtex以下、卷曲率为3-30%,在该范围内,则可以得到柔软风格优异的机织物或编织物。卷曲率低于3%时,制成机织物或编织物时无法获得足够的蓬松感,而超过30%时,抗静电性能有降低倾向,不优选。
并且,芯部的面积SA与鞘部的面积SB的比必须在SA:SB为5:95-80:20的范围内。面积比比5:95小时,聚酯A带来的抗静电性能表达不足,比80:20大时,在实施10%以上的碱减量时,芯部的抗静电性聚酯溶出,抗静电性能降低,或者假捻加工纱的强度降低,为3.0cN/dtex以下,制成布帛时的强度不足,因此不适合运动衣料等需要强度的用途中,其用途受到限制,因此不优选。
以上说明的本发明的聚酯超细假捻加工纱是在将作为其母丝的未拉伸丝进行熔融纺丝时,纺丝时的喷丝速度与牵引速度的比(牵引速度/喷丝速度,以下称为牵伸率)以150以上、低于800的范围进行牵引,将所得的未拉伸丝进行假捻加工,由此可以得到稳定的抗静电性能。牵伸率低于150时,聚酯A带来的抗静电性能表达不充分,牵伸率为800以上时,虽然可以表达抗静电性能,但是纺丝性低,因此不优选。
为了将牵伸率设定为上述范围,可适当设定喷丝板喷丝孔径、纺丝速度,在喷丝孔径Φ0.1-0.3mm、纺丝速度2000-4500m/分钟、特别是2500-3500m/分钟的范围内进行熔融纺丝,则可容易且高效地获得,因此优选。
此时的未拉伸复丝的双折射率优选为0.02-0.05的范围。该双折射率低于0.02时,假捻加工时的张力低,容易发生包边,发生丝摆动,因此容易发生热定型不均,出现染不均不良,由于加工倍率提高而形成弱丝,因此不优选。而双折射率超过0.05时,容易发生原纱毛茸,工序不顺畅,不优选。
对于该未拉伸丝的假捻加工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采用以下所述方法。
首先,空气交络处理可以在与拉伸假捻加工不同的步骤中进行,如图1所示,优选在拉伸假捻加工装置中设置交络喷嘴,在即将进行拉伸假捻加工之前实施。由此,可以抑制毛茸的发生,对应用性带来良好影响,并且在热定型假捻后对纱条实施空气交络,由此可以使混纤交络完全均匀,有在丝长方向均匀的效果,由此可以具有抗静电性且表现高级感。
接着,将实施了交络处理的未拉伸丝置于例如图1所示的具备2段式加热器的拉伸假捻加工机中,制成具有卷曲的聚酯假捻加工纱。
图1中记载了将上述聚酯未拉伸丝(1)通过设置在两对给料辊(3、3′)之间的交络喷嘴(4、4′)进行空气交络处理的步骤。这里,经交络处理的未拉伸丝一边在给料辊(3′)和第一输送辊(8)之间拉伸,一边通过与旋转的假捻盘(7)的摩擦来加捻。其间,用第一段加热器(5)进行热处理,用冷却板(6)进行冷却,通过了假捻盘(7)后解捻。根据需要,运行纱条在设置于第一输送辊(8)和第二输送辊(10)之间的第二段加热器(9)中进行再次热处理,并对热定型假捻后的纱条实施空气交络(4′),然后用卷绕辊(11),以筒子状卷装(12)的形式卷绕,制备聚酯假捻加工纱。
考虑到高速下的拉伸假捻加工,优选第一段加热器(5)和第二段加热器(9)为非接触式。大多不使用第二段加热器,不过也可以根据风格等使用。
本发明中,假捻工具(7)是图2所示的三轴摩擦盘组件,位于解捻部的最下段的盘材质为陶瓷,并且运行纱条与该盘的接触长度为2.5-0.5mm,进一步优选该盘具有其紧邻上游的盘的直径的90-98%的直径。
即,图2所例举的假捻工具(7)是在三根旋转轴(15)上分别安装各两个假捻盘(13)的三轴摩擦盘的类型,各旋转轴(15)通过由驱动皮带(17)驱动的同步皮带(16),以规定速度旋转,使各假捻盘(13)旋转。本发明的方法中,假捻盘(13)中至少位于解捻部分的最下段的盘(图2例中安装于左侧旋转轴上的下方的盘)为陶瓷制,并且该盘的直径为其紧邻上游一侧的盘(图2例中安装于中央旋转轴下方的盘)的直径的90-98%。该陶瓷制盘与运行纱条的接触长度为2.5-0.5mm。
此时,从耐磨损的角度考虑,最下段的盘材质优选为陶瓷。根据本发明人的研究,本发明的复合假捻加工中,通过使运行纱条与该盘的接触长度为2.5-0.5mm,则可以使假捻结束、卷曲状态的纱条进入最后的结捻部时的接触面积尽量小,可以减小阻力,结果,毛茸显著减少、强度提高,并且该盘的直径为其紧邻上游的盘直径的90-98%的范围,这在将导丝器移动至下一步骤(具体为热定型)时阻力值小,可以顺利的移动,是有效果的等。其中确认,使运行纱条与上述盘的接触长度为2.5-0.5mm,这对于显著减少加工中的毛茸、结果提高强度特别有效。
本发明的假捻加工温度优选为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下称为TG)TG+100℃-TG+200℃,具体为170-300℃。该温度低于170℃,则卷曲性能低,风格变硬,超过300℃时,则加工丝过于扁平,容易发生加工中的毛茸,因此不优选。假捻加工机使用具备非接触式的加热器时,优选使第一段非接触式加热器的设定温度为170-300℃进行热处理。这里所述的最佳加热温度根据市售的假捻加工机(帝人制机制造216锤建HTS-15V)而定,设定非接触式的1.0-1.5m长度、纱速为800m/分钟等的方案,因此,在使用特殊的加热器、以超高速加工时等,当然应适当调整设定温度。
这里,加捻区域的第一加热器用于提高未拉伸丝条的拉伸性和假捻加工性(施捻性),对于其温度,为非接触加热器时如果是低于170℃的温度,则施捻性降低,无法形成本发明的目标卷曲,制成机织物或编织物时风格类似于纸感。另外,拉伸假捻加工时的断丝和毛茸发生较多,容易产生卷曲不均或染色时的染色不均,因此不优选。而第一加热器的温度超过300℃,则拉伸假捻加工时容易发生单丝断丝,特别是高拉伸度一侧的未拉伸纱条(B′)容易发生单丝断丝,所得聚酯复合假捻加工纱毛茸较多,因此不优选。根据拉伸假捻加工机的类型不同,可将第一段加热器分割成前半部和后半部,本发明的方法中,第一段加热器的前半部和后半部可均设定为相同温度。
第一段加热器中的纱条的热处理时间可根据加热器的种类、其长度及其温度等适当设定,热处理时间过短,则容易发生卷曲率不充分,还容易发生起因于张力变化的拉伸假捻断丝、假捻加工纱的毛茸、机织物或编织物的染色不均;而过长则卷曲率有过大的倾向。因此,用非接触式加热器进行热处理时,通常是0.04-0.12秒的范围、特别是0.06-0.10秒的范围较为适当。
并且,对于加工时的拉伸倍率,1.4-2.4是最佳区域,脱离该区域在低倍率一侧会发生包边、丝摆动导致的热定型不均,在高倍率一侧由于加工丝过于扁平容易发生加工毛茸,因此不优选。
关于假捻数,在将复合假捻加工纱的纤度设定为Y(dtex)时,可设定为[(15000-35000)/Y1/2]次/m,更优选[(20000-30000)/Y1/2]次/m的范围。假捻数低于15000/Y1/2次/m时,难以获得微细而牢固的卷曲,所得布帛类似于纸感,风格变硬。假捻数超过35000/Y1/2次/m时,较多发生断丝和毛茸。
这样得到的本发明的超细聚酯假捻加工纱可保持以往的超细聚酯假捻加工纱所具有的柔软的风格、保温性、吸水、吸湿性等性能,可获得抗静电性能优异的聚酯布帛。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和比较例进一步具体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示的各测定值是按照以下方法测定的值。例中,如无特别说明,“份”是指重量份。
(1)特性粘度
溶解于邻氯苯酚中,使用乌氏粘度管,在35℃下测定。
(2)运行角度
对在假捻盘上运行的纱条进行拍摄,在照片上实测各假捻盘圆盘上的纱条的运行角度θ,以它们的测定值的平均值作为运行角度。
(3)卷曲率
对聚酯假捻加工纱样品施加0.044cN/dtex的张力,卷绕到纱框上,制备约3300dtex的绞纱。在该绞纱的一端施加0.0177cN/dtex和0.177cN/dtex两种载荷,测定经过1分钟后的长度S0(cm)。接着,在除去了0.177cN/dtex载荷的状态下,在100℃沸水中处理20分钟。沸水处理后除去0.0177cN/dtex的载荷,在自由状态下自然干燥24小时,再施加0.0177cN/dtex和0.177cN/dtex的载荷,测定经过1分钟后的长度,为S1(cm)。接着,除去0.177cN/dtex的载荷,测定经过1分钟后的长度,为S2,按照以下算式计算卷曲率,以10次的测定值的平均值表示。
卷曲率(%)=[(S1-S2)/S0]×100
(4)风格
将本发明的假捻加工纱制成布帛,通过专家的感观检测,按照水平1-3分成三个档次。
(柔软感)
水平1:柔软且具有平滑的感触
水平2:柔软感稍欠缺但可感到弹性
水平3:是干爽的触感或坚硬的触感。
(5)毛茸个数
使用東レ(株)制备的DT-104型毛茸计数装置,以500m/分钟的速度对聚酯假捻加工纱样品连续测定20分钟,计测发生的毛茸数,以1万m样品长度的个数表示。
(6)带电性试验方法
(摩擦带电电压测定法)
一边使试验片旋转一边用摩擦布摩擦,测定产生的带电电压。按照L1094带电性试验方法B法(摩擦起电电压测定法)进行。对于抗静电效果,如果摩擦带电电压约为2000V以下(优选1500V以下),则抗静电效果奏效。
实施例1
将100份对苯二甲酸二甲酯、60份乙二醇、0.06份乙酸钙一水合盐(相对于对苯二甲酸二甲酯为0.066mol%)和0.013份作为固色剂(整色剤)的乙酸钴四水合盐(相对于对苯二甲酸二甲酯为0.01mol%)加入到酯交换反应罐中,在氮气气氛下用4小时将该反应物由140℃升温至220℃,一边将反应罐中生成的甲醇馏出到体系外一边进行酯交换反应。
酯交换反应结束后,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0.058份作为稳定剂的磷酸三甲酯(相对于对苯二甲酸二甲酯为0.080mol%)和0.024份作为消泡剂的聚二甲基硅氧烷。接着,在10分钟后向反应混合物中添加0.041份三氧化锑(相对于对苯二甲酸二甲酯为0.027mol%),同时,一边馏去过量的乙二醇一边升温至240℃,然后将反应混合物转移至聚合反应罐中。接着用1小时40分钟由760mmHg减压至1mmHg,同时由240℃升温至280℃,进行缩聚反应,然后在真空下添加4份下式所示的水不溶性聚氧乙烯系聚醚和2份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进一步进行240分钟的缩聚反应,接着在真空下添加0.4份作为抗氧化剂的チバヵイギ—制备的イルガノツクス1010,然后进一步进行30分钟的缩聚反应。聚合反应步骤中,添加抗静电剂,所得聚合物按照常规方法制成片。
Figure A200780040904D00141
(j为18-28的整数,平均为21,P平均值为100,m的平均值为5。这里,平均值是指含有2种以上氧化烯单元的共聚聚氧乙烯系聚醚中氧化烯单元的数的平均值)。
所得聚合物的特性粘度为0.657,软化温度为258℃。
将所得片以及含有0.4重量%氧化钛微粒、特性粘度为0.65的常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片按照常规方法干燥,然后将该片通过纺丝设备按照常规方法熔融,通过喷丝头导入到各复合纤维用的喷丝组件中。由组合到该喷丝组件中的芯鞘型复合圆形喷丝孔为72个的喷丝口,用来自通常的横流式纺丝筒的冷却风进行冷却固化,上纺丝油剂,同时集束为一条纱条,以3000m/分钟的速度(牵伸倍率:200)牵引,得到140dtex/72长丝、芯/鞘面积比例为70:30的聚酯芯鞘型复合未拉伸丝。
将该聚酯未拉伸丝置于帝人制机制造的216锤建HTS-15V上,如图1的(4、4′)所示,在前段、后段使其通过具有孔径1.8mm压空喷出孔的交络喷嘴,以60nL/分钟的流量实施空气交络,交络度为50个/m,条件设定为:牵伸倍率1.60、第一加热器(非接触型)温度为250℃,以直径60mm、厚度9mm的聚氨酯盘作为假捻盘,以运行角度43度进行拉伸假捻,使假捻数×(假捻纱纤度(dtex))1/2在26000附近,以速度800m/分钟卷绕成筒子形状,得到84dtex/72长丝(平均单丝纤度1.17dtex)、芯/鞘比例为70:30的聚酯假捻加工纱。
使用这些聚酯假捻加工纱织造圆筒织物,测定抗静电性。所得聚酯假捻加工纱的摩擦带电电压为1200V。按照常规方法将这些聚酯假捻加工纱制成织物,感观评价其品质,为非常有深刻度、具有高级感、呈现柔软感的风格,其结果如表1所示。
比较例1
在碱催化剂的存在下,使丙烯腈与聚乙二醇反应,再通过氢化反应来合成两末端的97%以上为氨基的聚乙二醇二胺(数均分子量4000),将其与己二酸按照常规方法进行盐反应,得到聚乙二醇己二酸二铵的45%的水溶液。
向容量为2m3的浓缩罐中加入200kg上述45%聚乙二醇己二酸二铵水溶液、120kg 85%己内酰胺水溶液、16kg 40%邻苯二甲酸亚己基二铵水溶液,在常压下用约2小时加热至内部温度为110℃,浓缩至80%浓度。接着,将上述浓缩液转移到容量800L的聚合罐中,一边向聚合罐中以2.5L/分钟通入氮一边开始加热。
在内部温度达到120℃时添加5.2kg(2.5重量%)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5.2kg(2.5重量%)1,5,5-三甲基-2,4,6-三(3,5-二叔丁基-4-羟基苯)苯(TTB),开始搅拌,加热18小时至内部温度为245℃,完成聚合。聚合结束后按照常规方法制粒,得到含有嵌段聚醚酰胺组合物的颗粒。
将上述含有嵌段聚醚酰胺组合物的颗粒与不含特性粘度为0.65的常规氧化钛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片混合,使其为1.4重量%,将其作为芯成分,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实施,得到84dtex/72长丝(平均单丝纤度1.17dtex)、芯鞘比例为70:30的聚酯假捻加工纱。含有该纤维的布帛显示与实施例1同样的柔软的优异的风格,但是摩擦带电电压为3400V,非常差。结果汇总于表1表示。
实施例2-3
改变聚合物喷出量,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实施,得到56dtex/72长丝(平均单丝纤度0.78dtex)和111dtex/72长丝(平均单丝纤度1.54dtex)、芯鞘比例为70:30的芯鞘型复合聚酯假捻加工纱。由这些纱制备的布帛的摩擦带电电压、风格均优异。结果汇总于表1中表示。
比较例2-3
改变聚合物喷出量,除此之外与比较例1同样实施,得到56dtex/72长丝(平均单丝纤度0.78dtex)和111dtex/72长丝(平均单丝纤度1.54dtex)、芯鞘比例为70:30的芯鞘型复合聚酯假捻加工纱。由这些纱制备的布帛风格与实施例1同样优异,但摩擦带电电压高,不适合实际应用。结果汇总于表1中表示。
比较例4
增加聚合物喷出量,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实施,得到133dtex/72长丝(平均单丝纤度1.85dtex)、芯鞘比例为70:30的芯鞘型复合聚酯假捻加工纱。由这些纱制备的布帛的摩擦带电电压与实施例1同样优异,但风格坚硬,不适合实际应用。结果汇总于表1表示。
比较例5
将喷丝板改变为36孔,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实施,得到84dtex/36长丝(平均单丝纤度2.33dtex)、芯鞘比例为70:30的芯鞘型复合聚酯假捻加工纱。由这些纱制备的布帛的摩擦带电电压与实施例1同样优异,但风格坚硬,不适合实际应用。结果汇总于表1表示。
比较例6
增加聚合物喷出量,除此之外与比较例1同样实施,得到133dtex/72长丝(平均单丝纤度1.85dtex)、芯鞘比例为70:30的芯鞘型复合聚酯假捻加工纱。由这些纱制备的布帛的摩擦带电电压与比较例1相比有所提高,但并不足,并且风格变硬,不适合实际应用。结果汇总于表1表示。
比较例7
将喷丝板改变为36孔,除此之外与比较例1同样实施,得到84dtex/36长丝(平均单丝纤度2.33dtex)、芯鞘比例为70:30的芯鞘型复合聚酯假捻加工纱。由这些纱制备的布帛的摩擦带电电压与比较例1相比有所提高,但并不足,并且风格变硬,不适合实际应用。结果汇总于表1表示。
表1
 
牵伸倍率(倍) 单纤维纤度(dtex) 卷曲率(%) 毛茸个数(个/1万m) 摩擦带电电压(V) 风格(水平)
实施例1 200 1.17 15 20 1200 1
实施例2 300 0.78 18 30 1200 1
实施例3 180 1.54 20 15 1100 1
比较例1 200 1.17 20 15 3400 1
比较例2 300 0.78 15 30 4000 1
比较例3 180 1.54 15 20 2700 1
比较例4 120 1.85 20 13 1000 3
比较例5 185 2.33 25 10 1000 3
比较例6 120 1.85 18 10 2000 3
比较例7 185 2.33 25 10 2000 3
*PEG(分子量20000)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Claims (7)

1.抗静电性芯鞘型聚酯超细假捻加工纱,它是经假捻加工的芯鞘型复合纤维,其特征在于,该芯鞘型复合纤维的芯部由抗静电性聚酯组合物A形成、鞘部分由芳族聚酯组合物B形成,该抗静电性聚酯组合物A相对于100重量份芳族聚酯,作为抗静电剂含有:
(a)聚氧化烯系聚醚0.2-30重量份、和
(b)与该聚酯基本上为非反应性的有机离子性化合物0.05-10重量份;
且该芯鞘型复合纤维同时满足下述(1)-(3)的条件:
(1)假捻加工纱的单丝纤度为1.6dtex以下;
(2)假捻加工纱的卷曲率为3-30%;
(3)芯部的面积SA与鞘部的面积SB的比SA:SB在5:95-80:20的范围。
2.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静电性芯鞘型聚酯超细假捻加工纱,其中,芳族聚酯组合物B是相对于100重量份芳族聚酯含有0.01-10重量%消光剂的聚酯组合物。
3.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静电性芯鞘型聚酯超细假捻加工纱,其特征在于,消光剂为二氧化钛。
4.抗静电性芯鞘型聚酯超细假捻加工纱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芯鞘型复合纤维的芯部由抗静电性聚酯组合物A形成、鞘部由芳族聚酯组合物B形成,该抗静电性聚酯组合物A是相对于100重量份芳族聚酯,作为抗静电剂含有:
(a)聚氧化烯系聚醚0.2-30重量份、和
(b)与该聚酯基本上为非反应性的有机离子性化合物0.05-10重量份;
在将该芯鞘型复合纤维进行熔融纺丝时,使纺丝时的喷出速度与牵引速度的比(牵引速度/喷丝速度,以下称为牵伸倍率)在150以上、低于800的范围进行牵引,然后进行假捻加工。
5.权利要求4所述的抗静电性芯鞘型聚酯超细假捻加工纱的制备方法,其中,芳族聚酯组合物B是相对于100重量份芳族聚酯含有0.01-10重量%消光剂的聚酯组合物。
6.权利要求4所述的抗静电性芯鞘型聚酯超细假捻加工纱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消光剂为二氧化钛。
7.抗静电疏水性织物,该疏水性织物是对含有芯鞘型聚酯假捻加工纱的织物实施了疏水加工的疏水织物,该芯鞘型聚酯假捻加工纱是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抗静电性芯鞘型聚酯超细假捻加工纱。
CN2007800409045A 2006-10-30 2007-10-26 抗静电性芯鞘型聚酯超细假捻加工纱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含有该抗静电性芯鞘型聚酯超细假捻加工纱的抗静电疏水性织物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355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294097 2006-10-30
JP294097/2006 2006-10-30
JP074764/2007 2007-03-22
JP2007074764 2007-03-22
PCT/JP2007/071351 WO2008053977A1 (fr) 2006-10-30 2007-10-26 Fil de polyester à fausse torsion et denier ultrafin de type âme-enveloppe antistatique, son procédé de production et tissus hydrofuges antistatiques comprenant le fil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35539A true CN101535539A (zh) 2009-09-16
CN101535539B CN101535539B (zh) 2011-06-15

Family

ID=411050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40904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35539B (zh) 2006-10-30 2007-10-26 抗静电性芯鞘型聚酯超细假捻加工纱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含有该抗静电性芯鞘型聚酯超细假捻加工纱的抗静电疏水性织物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1535539B (zh)
ES (1) ES2355169T3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51771A (zh) * 2012-06-04 2013-12-18 聚隆纤维股份有限公司 抗静电复合纤维原丝、由其制得的抗静电加工丝及所用的制造方法
TWI499699B (zh) * 2012-05-22 2015-09-11 Antistatic processing wir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13832584A (zh) * 2021-10-29 2021-12-24 浙江汇纤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分层结构芯层无捻包芯纱的纺制方法
CN116623334A (zh) * 2023-07-26 2023-08-22 江苏德力化纤有限公司 一种双旋层状变形涤纶丝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59380B2 (ja) * 1987-12-23 1997-09-30 帝人株式会社 均染性混繊仮撚加工糸
TWI294926B (en) * 2002-04-25 2008-03-21 Teijin Fibers Ltd Polyester fine false twisting textured yarn, and method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JP3545749B2 (ja) * 2002-05-02 2004-07-21 帝人ファイバー株式会社 梳毛調布帛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99699B (zh) * 2012-05-22 2015-09-11 Antistatic processing wir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9138935B2 (en) 2012-05-22 2015-09-22 Acelon Chemicals & Fiber Corporation Process for producing an antistatic yarn
CN103451771A (zh) * 2012-06-04 2013-12-18 聚隆纤维股份有限公司 抗静电复合纤维原丝、由其制得的抗静电加工丝及所用的制造方法
CN103451771B (zh) * 2012-06-04 2016-01-20 聚隆纤维股份有限公司 抗静电复合纤维原丝、由其制得的抗静电加工丝及所用的制造方法
CN113832584A (zh) * 2021-10-29 2021-12-24 浙江汇纤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分层结构芯层无捻包芯纱的纺制方法
CN113832584B (zh) * 2021-10-29 2022-08-23 浙江汇纤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分层结构芯层无捻包芯纱的纺制方法
CN116623334A (zh) * 2023-07-26 2023-08-22 江苏德力化纤有限公司 一种双旋层状变形涤纶丝及其制备方法
CN116623334B (zh) * 2023-07-26 2023-10-03 江苏德力化纤有限公司 一种双旋层状变形涤纶丝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35539B (zh) 2011-06-15
ES2355169T3 (es) 2011-03-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96830C (zh) 聚酯系复合纤维的假捻加工丝及其制造方法
JP4896985B2 (ja) 制電性芯鞘型ポリエステル極細仮撚加工糸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該制電性芯鞘型ポリエステル極細仮撚加工糸を含む制電撥水性織物
CN1307331C (zh) 复合纤维及其制造方法
CN101285218A (zh) 一种涤纶短纤维的制备方法
CN1322182C (zh) 共聚聚对苯二甲酸亚丙基酯纤维及其制品
CN101535539B (zh) 抗静电性芯鞘型聚酯超细假捻加工纱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含有该抗静电性芯鞘型聚酯超细假捻加工纱的抗静电疏水性织物
JP5254708B2 (ja) 異形異繊度混繊糸
JP4818004B2 (ja) 制電性ポリエステル仮撚加工糸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3502716A (ja) 改質溝付ポリエステル繊維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6164349B (zh) 具有相分离结构的纤维及其制造方法
KR20190067763A (ko) 폴리머 얼로이 섬유 및 그것으로 이루어지는 섬유 구조체
JP2008223148A (ja) 常圧カチオン可染極細仮撚加工糸の製造方法
JP2010007191A (ja) 制電性及び常圧カチオン可染性を有する極細延伸糸と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209478A (ja) 制電性を有する極細延伸糸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2012748A (ja) 制電性を有する極細混繊糸及び布帛
JP5290833B2 (ja) 制電性布帛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衣料の製造方法
JP4818007B2 (ja) 制電性を有する特殊複合仮撚加工糸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S6163768A (ja) 絹紡調の風合を有する布帛の製造方法
JP2865846B2 (ja) 制電性ポリエステル繊維
JP2012012747A (ja) 皺回復性の優れた制電性ポリエステル混繊糸
JP3224309B2 (ja) 改善された常温ソイルリリース性を有するポリエステル繊維
JPH04146268A (ja) 粗面化、制電性ポリエステル繊維およびその製造法
JP3157643B2 (ja) 繊維、糸または布帛物の製造方法
JP2010196179A (ja) 皺回復性の優れた制電性ポリエステル混繊糸
JP2010159521A (ja) 制電性ポリエステル混繊仮撚加工糸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34526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WD

Ref document number: 1134526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320

Address after: Osaka City, Osaka of Japan

Patentee after: Teijin Fibers 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Patentee before: Teijin Fibers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615

Termination date: 2019102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