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31221A - 鞍乘型车辆的抓握扶手结构 - Google Patents

鞍乘型车辆的抓握扶手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31221A
CN101531221A CN200910008234A CN200910008234A CN101531221A CN 101531221 A CN101531221 A CN 101531221A CN 200910008234 A CN200910008234 A CN 200910008234A CN 200910008234 A CN200910008234 A CN 200910008234A CN 101531221 A CN101531221 A CN 1015312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re
grasp handrail
bar
tabular
sadd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0082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31221B (zh
Inventor
中西孝文
中林俊一
窪岛显一郎
清水健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5312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312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312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3122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 Gasket Seals (AREA)
  • Passenger Equipment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柔软、容易握住且可以确保强度、刚性的鞍乘型车辆的抓握扶手结构。在车架后部安装有乘坐人员把持的抓握扶手(68)的鞍乘型车辆中,抓握扶手(68)由芯材(110)和覆盖该芯材(110)的橡胶或树脂制的覆盖材料(113)形成,该芯材(110)由金属制的棒状芯材(105)和金属制的外侧板状芯材(106、107)构成,该外侧板状芯材(106、107)与该棒状芯材(105)的车宽方向外侧接合,越向车体外侧越下降且板厚比棒状芯材(105)的外形薄。

Description

鞍乘型车辆的抓握扶手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鞍乘型车辆的抓握扶手结构的改进。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鞍乘型车辆的抓握扶手结构,已知有安装于车体后部的金属制的抓握扶手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和作为车辆用的辅助握把在芯轴外侧形成有软质层的抓握扶手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4305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公平6-6415号公报
说明专利文献1的图3、图4。
抓握扶手31是车辆前方侧开放的平面看为U字形的金属制部件,在左右下面形成有凹部并作为把持部,这些把持部的车宽方向内侧的部分安装于车架13。
说明专利文献2的图1、图2。
辅助握把是如下部件,即利用合成树脂制芯材4包围除安装部2、2之外的带状芯轴1,该带状金属芯1在两端具有安装部2、2,并进一步利用海绵层7包住该合成树脂制芯材4,利用合成树脂片8覆盖该海绵层7。
专利文献1的抓握扶手31的把持部的下面凹陷而容易握住,但因其为硬质,故抓握的感觉不好。
专利文献2中的辅助握把由于其仅是握把,仅能适用形状简单的扶手,故在形状变化多的抓握扶手中难以采用。另外,虽然抓握的时候感觉柔软,但由于芯轴1为平板状,强度、刚性低,并有可能与车体的振动共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柔软、容易握住且可以确保强度、刚性的鞍乘型车辆的抓握扶手结构。
在第一方面发明的鞍乘型车辆的抓握扶手结构中,该鞍乘型车辆在车架后部安装有乘坐人员把持的抓握扶手,该抓握扶手结构的特征在于,抓握扶手由芯材和覆盖该芯材的橡胶或树脂制的覆盖材料形成,该芯材由金属制的棒状芯材和金属制的第一板状芯材构成,该第一板状芯材与该棒状芯材的车宽方向外侧接合,越向车体外侧越下降且板厚比棒状芯材的外形薄。
其作用为,由于抓握扶手的芯材由金属制的棒状芯材和金属制的第一板状芯材构成,故即便是形状存在变化的复杂的抓握扶手,也容易使棒状芯材沿着其形状,因此,其结果是可以确保抓握扶手的强度、刚性,难以相对于车体的振动共振。
另外,由于抓握扶手的芯材被橡胶或树脂制的覆盖材料覆盖,故在握住抓握扶手时,能够得到柔软且舒适的感觉,并且,由于抓握扶手的第一板状芯材与棒状芯材的车宽方向外侧接合,越向车体外侧越下降且板厚比棒状芯材的外形薄,故容易握住。进而,由于覆盖材料为树脂制,故容易进行其形状的设定,可以将抓握扶手的表面形成为曲面,从而谋求提高外观性。
第二方面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棒状芯材的车宽方向内侧的面上接合有比棒状芯材的外形薄的金属制的第二板状芯材。
其作用为,金属制的第二板状芯材与棒状芯材接合,芯材的强度、刚性进一步提高,振动的抑制效果也提高。
另外,在同乘者握住抓握扶手后端时,由于整个手心放在第二板状芯材上,故更加容易握住。
并且,根据与棒状芯材的车宽方向内侧的面接合的第二板状芯材,在抓握扶手的车宽方向中央,形成有可以利用的平坦面。
第三方面的发明,其特征在于,第二板状芯材的一部分被减轻重量。
其作用为,第二板状芯材的一部分被减轻重量而使抓握扶手轻量化,并且,抓握扶手因车体振动的共振难以发生。
第四方面的发明,其特征在于,棒状芯材形成为从侧面看中央部高的凸形状,第一板状芯材从侧面看设于凸形状的下侧。
其作用为,第一板状芯材支承棒状芯材,可以减小棒状芯材的外形。
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抓握扶手由芯材和覆盖该芯材的橡胶或树脂制的覆盖材料形成,该芯材由金属制的棒状芯材和金属制的第一板状芯材构成,该第一板状芯材与该棒状芯材的车宽方向外侧接合,越向车体外侧越下降且板厚比棒状芯材的外形薄,故可以形成握住抓握扶手时的感觉柔软且容易握住的抓握扶手,并且,利用金属制的芯材可以确保抓握扶手的强度、刚性,故可以使抓握扶手难以共振。
在第二方面的发明中,由于在棒状芯材的车宽方向内侧的面上接合有比棒状芯材的外形薄的金属制的第二板状芯材,故可以进一步提高抓握扶手的芯材的强度、刚性,也可以使其难以共振。另外,可以将抓握扶手的第二板状芯材上方作为载置台而利用,可以提高机动二轮车的使用便利性。
在第三方面的发明中,由于第二板状芯材的一部分被减轻重量,故通过减轻重量可以使抓握扶手轻量化,并且可以使抓握扶手相对于车体振动更加难以共振。
在第四方面的发明中,由于棒状芯材形成为从侧面看中央部高的凸形状,第一板状芯材从侧面看设于凸形状的下侧,故可以利用第一板状芯材支承棒状芯材,可以减小棒状芯材的外形,从而可以谋求轻量化、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采用了本发明的抓握扶手结构的鞍乘型车辆的侧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鞍乘型车辆的主要部分平面图;
图3是本发明的抓握扶手的侧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抓握扶手的平面图;
图5是图4的5-5线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鞍乘型车辆                      11  车架
68 抓握扶手                        105 棒状芯材
106、107 第一板状芯材(外侧板状芯材)
108 第二板状芯材(内侧板状芯材)
108a~108f 减轻重量孔              110 芯材
113 覆盖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说明实施本发明的最优实施例。另外,附图是按照附图标记的指向看到的图。
图1是采用了本发明的抓握扶手结构的鞍乘型车辆的侧视图,鞍乘型车辆10是如下构成的小型机动二轮车,在构成车架11前端的头管12上操纵自如地安装有前叉13,分别在该前叉13的上端安装有转向杆14、在下端安装有前轮16,在从头管12向斜后下方延伸的主架17及从主架17的后端部向下方延伸的枢轴板18安装有发动机20的曲轴箱21,在枢轴板18经由枢轴22上下摆动自如地安装有摆动臂23,在该摆动臂23的后端安装有后轮24,左右一对座位导轨25、26(仅表示跟前侧的附图标记25)从主架17的后部向斜后上方延伸,在这些座位导轨25、26的上部安装有座位27,在枢轴板18及座位导轨25、26的中间部分别跨设左右一对副架31、32(仅表示跟前侧的附图标记31),在摆动臂23的后端部及座位导轨25、26的中间部分别跨设左右一对后缓冲单元33、33(仅表示一个附图标记33)。
车架11由上述头管12、主架17、枢轴板18、座位导轨25、26以及副架31、32构成。
头管12的前方被前罩35覆盖,头管12及主架17的两侧、主架17的前部上方被主架罩36覆盖,该主架罩36两侧部的下部被左右一对主架侧罩37、38(仅表示跟前侧的附图标记37)的上部覆盖,在这些主架侧罩37、38的下边缘,连接有底罩43、44(仅表示跟前侧的附图标记43),该底罩43、44覆盖发动机20的汽缸部41的两侧及主架17后部的两侧。
发动机20是向前后大致水平延伸的驱动源,在曲轴箱21的前端安装有汽缸体51,在该汽缸体51安装有汽缸盖52,汽缸盖52的前端被盖罩53覆盖,在曲轴箱21的后部一体地设有变速器55。
汽缸盖52的上部连接有进气装置57,下部连接有排气装置58。
进气装置57由经由进气岐管61与汽缸盖52连接的节气门本体62和经由连接管(未图示)与该节气门本体62连接的空气滤清器64构成,空气滤清器64的上部被主架17的前部支承。
排气装置58由与汽缸盖52连接的排气管66和与该排气管66的后端连接的消声器67构成。
在座位导轨25、26的后端部,安装有就座于座位27后部的同乘者抓握的抓握扶手68。
在座位27的下方,配置有分别与主架罩36、主架侧罩37、38及底罩43、44连接的中心罩71、覆盖座位导轨25、26两侧的左右一对本体侧罩72、73(仅表示跟前侧的附图标记72)及左右一对后侧罩74、76(仅表示跟前侧的附图标记74),在左右后侧罩74、76的后部之间,配置有尾灯77,在左右后侧罩74、76的下部之间,配置有覆盖后轮24上方的后挡板78。
在此,附图标记85是覆盖转向杆14中央部的把手罩,附图标记86是覆盖前轮16上方的前挡板,附图标记87是配置成从前罩35的下部露出的头灯,附图标记88、88(仅表示跟前侧的附图标记88)是从曲轴箱21向侧方突出的左右一对驾驶员用踏板,附图标记89、89(仅表示跟前侧的附图标记89)是经由踏板支架91分别安装于副架31、32的同乘者用踏板,附图标记92是从变速器55向侧方突出的输出轴,附图标记93是安装于输出轴92的驱动链轮,附图标记94是表示一体地安装于后轮24的从动链轮,附图标记96是分别挂设在驱动链轮93和从动链轮94的链条,附图标记97是覆盖链条93上方的链条罩,附图标记98是安装于枢轴板18的主支架。
图2是本发明的鞍乘型车辆的主要部分平面图(图中的箭头(前)表示车辆前方,以下相同),在座位27的后方配置有从前部朝向后部而形成为窄形状的抓握扶手68。
抓握扶手68是配置于尾灯77上方且从上方覆盖尾灯77的部件,其具有山部68a、68b和谷部68c,该山部68a、68b在左右配置成向前方较大张开的ハ字形,该谷部68c在这些山部68a、68b之间,比山部68a、68b低且形成为平坦状,同乘者的手搭在山部68a、68b的侧边缘68d、68e,谷部68c用作载物台。
本体侧罩72、73的侧边缘72a、73a设置成与座位27前部左右的侧边缘27a、27b连续,抓握扶手68的侧边缘68d、68e设置成与本体侧罩72、73的侧边缘72a、73a的延长线连续,故从上面看,鞍乘型车辆10(参照图1)后部的轮廓从座位27的前端到抓握扶手68的后端形成为光滑的流线型,可谋求提高外观性和降低空气阻力。
图3是本发明的抓握扶手的侧视图,抓握扶手68是埋入了棒状芯材105的部件,下部具有将其安装于座位导轨25、26(参照图1)侧的安装面68f、68f(仅表示跟前侧的附图标记68f)。
图4是本发明的抓握扶手的平面图,抓握扶手68由芯材110、为了安装于座位导轨25、26(参照图1)侧而在与棒状芯材105两端部靠近的位置安装的左右一对安装部件111、112、形成为覆盖这些芯材110及安装部件111、112的橡胶或软质树脂制的覆盖材料113构成,该芯材110由平面看为近似V字形的金属制棒状芯材105、焊接安装于该棒状芯材105外侧的金属制的左右一对外侧板状芯材106、107以及焊接安装于棒状芯材105内侧的金属制的内侧板状芯材108构成。
外侧板状芯材106、107为如下部件,即大致为三角形,一个边安装于棒状芯材105,提高棒状芯材105的刚性,并且,与棒状芯材105一并构成同乘者用手把持的部分的芯。
内侧板状芯材108为如下部件,即形成有多个减轻重量孔108a、108b、108c、108d、108e、108f,提高棒状芯材105的刚性且被轻量化。另外,通过形成减轻重量孔108a、108b、108c、108d、108e、108f,可以使内侧板状芯材108的共振频率向高频侧移动,从而可以使内侧板状芯材108的共振频率离开车体振动的频率,使内侧板状芯材108更加难以共振。
安装部件111、112开设有用于将其安装到座位导轨25、26侧的螺栓插通孔111a、111a、112a、112a。
图5是图4的5-5线剖面图,抓握扶手68的山部68a、68b为在下面形成凹部68h、68j且埋入了棒状芯材105及外侧板状芯材106、107的部分,以随着外侧板状芯材106、107从棒状芯材105向车宽方向外侧下降地延长而覆盖材料113向车宽方向外侧下降的方式形成有把持部68L、68R。
这样,通过向车宽方向外侧下降地形成把持部68L、68R,从而把持部68L、68R变得容易握住,进而,可以将把持部68L、68R设为容易握住的厚度,并且通过橡胶或软质树脂制的覆盖材料113可以柔软地握住。
如以上的图1、图4及图5所示,在车架11后部安装有乘坐人员把持的抓握扶手68的鞍乘型车辆10中,抓握扶手68由芯材110和覆盖该芯材110的橡胶或树脂制的覆盖材料113形成,该芯材110由金属制的棒状芯材105和金属制的作为第一板状芯材的外侧板状芯材106、107构成,该外侧板状芯材106、107与该棒状芯材105的车宽方向外侧接合,越向车体外侧越下降且板厚比棒状芯材105的外形薄,因此,可以形成握住抓握扶手68时的感觉柔软且容易握住的抓握扶手68,并且,通过金属制的芯材110可以确保抓握扶手68的强度、刚性,故可以使抓握扶手68难以共振。
另外,由于在棒状芯材105的车宽方向内侧的面上接合有比棒状芯材105的外形薄的作为第二板状芯材的金属制内侧板状芯材108,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抓握扶手68的芯材110的强度、刚性,也可以使其难以共振。另外,可以将抓握扶手68的内侧板状芯材108上方作为载置台而利用,可以提高机动二轮车10的使用便利性。
并且,由于内侧板状芯材108的一部分被减轻重量,故通过减轻重量可以使抓握扶手68轻量化,并且可以使抓握扶手68相对于车体振动更加难以共振。
如图3所示,由于棒状芯材105形成为从侧面看中央部高的凸形状,外侧板状芯材106、107(附图标记107参照图4)从侧面看设于凸形状的下侧,故可以利用外侧板状芯材106、107支承棒状芯材105,可以减小棒状芯材105的外形,从而可以谋求轻量化、降低成本。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在棒状芯材105安装了外侧板状芯材106、107和内侧板状芯材108,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使外侧板状芯材106、107和内侧板状芯材108一体成形而将棒状芯材105安装于该一体成形部件。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抓握扶手结构适用于鞍乘型车辆。

Claims (4)

1.一种鞍乘型车辆的抓握扶手结构,该鞍乘型车辆在车架后部安装有乘坐人员把持的抓握扶手,该抓握扶手结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抓握扶手由芯材和覆盖该芯材的橡胶或树脂制的覆盖材料形成,该芯材由金属制的棒状芯材和金属制的第一板状芯材构成,该第一板状芯材与该棒状芯材的车宽方向外侧接合,越向车体外侧越下降且板厚比所述棒状芯材的外形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抓握扶手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棒状芯材的车宽方向内侧的面上接合有比棒状芯材的外形薄的金属制的第二板状芯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抓握扶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状芯材的一部分被减轻重量。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抓握扶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棒状芯材形成为从侧面看中央部高的凸形状,所述第一板状芯材从侧面看设于所述凸形状的下侧。
CN200910008234XA 2008-03-14 2009-02-19 鞍乘型车辆的抓握扶手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3122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65923A JP5222592B2 (ja) 2008-03-14 2008-03-14 鞍乗り型車両のグラブレール構造
JP065923/08 2008-03-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31221A true CN101531221A (zh) 2009-09-16
CN101531221B CN101531221B (zh) 2011-10-19

Family

ID=411021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008234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31221B (zh) 2008-03-14 2009-02-19 鞍乘型车辆的抓握扶手结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222592B2 (zh)
CN (1) CN101531221B (zh)
AR (1) AR070362A1 (zh)
BR (1) BRPI0900634B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07959A (zh) * 2012-09-28 2014-04-09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跨乘式车辆的座椅
CN103732484A (zh) * 2011-06-06 2014-04-16 索迪西亚技术中心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摩托车的混合式后把手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51296B2 (ja) * 2012-03-22 2016-02-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グラブレール取付構造
JP2014076730A (ja) * 2012-10-10 2014-05-01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JP6580610B2 (ja) * 2017-01-27 2019-09-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小型車両の樹脂部品、及び、小型車両の樹脂部品の製造方法
JP7079403B2 (ja) * 2017-10-20 2022-06-02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830187C2 (de) * 1978-07-10 1983-03-03 Gebr. Happich Gmbh, 5600 Wuppertal Armlehne für Fahrzeuge
JPS60183273A (ja) * 1984-02-29 1985-09-18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把持杆取付構造
JPH0187978U (zh) * 1987-12-03 1989-06-09
JP3958555B2 (ja) * 2001-10-25 2007-08-15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
ITTO20021051A1 (it) * 2001-12-04 2003-06-05 Honda Motor Co Ltd Struttura di parte posteriore per un veicolo.
JP3901563B2 (ja) * 2002-04-11 2007-04-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シートロック装置及びグラブレールの取り付け構造
JP5091731B2 (ja) * 2008-03-14 2012-12-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リヤサイドカバー支持構造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32484A (zh) * 2011-06-06 2014-04-16 索迪西亚技术中心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摩托车的混合式后把手
CN103732484B (zh) * 2011-06-06 2016-12-14 索迪西亚技术中心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摩托车的混合式后把手
CN103707959A (zh) * 2012-09-28 2014-04-09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跨乘式车辆的座椅
CN103707959B (zh) * 2012-09-28 2016-06-01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跨乘式车辆的座椅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PI0900634B1 (pt) 2020-07-07
JP5222592B2 (ja) 2013-06-26
JP2009220664A (ja) 2009-10-01
BRPI0900634A2 (pt) 2009-11-03
AR070362A1 (es) 2010-03-31
CN101531221B (zh) 2011-10-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31221B (zh) 鞍乘型车辆的抓握扶手结构
JP4584781B2 (ja) 自動二輪車用カウリング構造
JP5988639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導風構造
CN1891559B (zh) 两轮摩托车的车身罩安装结构
US9669704B2 (en) Air intake structure for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KR100568097B1 (ko) 자동이륜차의 배기 제어장치
JP5782424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後部構造
EP1829775A1 (en) Straddle-type vehicle
CN104421070B (zh) 摩托车型车辆
CN100455480C (zh) 自动二轮车的车架
JP4020264B2 (ja) 鞍乗型車両におけるシート支持構造
JP2006240345A (ja) 自動二輪車のシートフレーム
JP3770982B2 (ja) 自動2輪車等の車両における走行風整流装置
TW201637924A (zh) 跨坐型車輛
CN101531225B (zh) 机动二轮车的后侧罩支承结构
JP5032257B2 (ja) 自動二輪車の空気導入口構造
JP2014210556A (ja) 自動二輪車用のリアキャリア及びこれを備えた自動二輪車
JP4991363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カウル構造
WO2005002955A1 (ja) 自動二輪車
JP5890239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シート構造
CN102815353B (zh) 两轮机动车的车体罩
JP6238247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4501539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シート装置
EP2719612B1 (en) Saddle-straddling type motor vehicle
JP4067797B2 (ja)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019

Termination date: 2020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