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73398B - 放电管、管头、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放电管、管头、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73398B
CN101473398B CN2007800231818A CN200780023181A CN101473398B CN 101473398 B CN101473398 B CN 101473398B CN 2007800231818 A CN2007800231818 A CN 2007800231818A CN 200780023181 A CN200780023181 A CN 200780023181A CN 101473398 B CN101473398 B CN 10147339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dy
tube
elasticity
glass tube
retention ta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8002318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73398A (zh
Inventor
鷹田良树
岩本健一
工藤高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4733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733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733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7339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5/00Details relating to vessels or to leading-in conductors common to two or more basic types of discharge tubes or lamps
    • H01J5/50Means forming part of the tube or lamps for the purpose of provid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it
    • H01J5/54Means forming part of the tube or lamps for the purpose of provid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it supported by a separate part, e.g. base
    • H01J5/58Means for fastening the separate part to the vessel, e.g. by cement
    • H01J5/60Means for fastening the separate part to the vessel, e.g. by cement for fastening by mechanical mea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4Direct backlight with lamp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8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particular frames or support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5/00Details relating to vessels or to leading-in conductors common to two or more basic types of discharge tubes or lamps
    • H01J5/48Means forming part of the tube or lamp for the purpose of supporting i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5/00Details relating to vessels or to leading-in conductors common to two or more basic types of discharge tubes or lamps
    • H01J5/50Means forming part of the tube or lamps for the purpose of provid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i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ommon Detailed Techniques For Electron Tubes Or Discharge Tubes (AREA)
  • Fastening Of Light Sources Or Lamp Holders (AREA)
  • Vessels And Coating Films For Discharge Lamps (AREA)
  • Details Of Measuring Devices (AREA)
  • Mechanical Coupling Of Light Guid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放电管、管头、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管头(50)具有圆筒状的主体(51),在主体(51)上形成有向径方向内侧突出的弹性保持片(54)。弹性保持片(54)与玻璃管(40)的外周面弹性抵接。管头(50)的主体(51)通过能够向径方向弹性变形的弹性保持片(54)组装在玻璃管(40)上,因此能够吸收玻璃管(40)的外径尺寸的偏差。从而,制造玻璃管(40)时无需高精度的尺寸管理,相应地能够降低成本。

Description

放电管、管头、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放电管、管头、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适用于照明装置的放电管的一个例子。该放电管包括气密状地被密封的圆筒状的玻璃管、和嵌合在该玻璃管的端部外周的呈圆筒形的金属制的管头。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8-08279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上述的放电管中,管头与玻璃管的外周面密接地被组装,但玻璃管的外径,由于制造上的理由,通常难以避免地会产生偏差。此外,为了对玻璃管的外径尺寸高精度地进行管理,制造成本较高。因此,在考虑制造成本的情况下,难以如上所述使管头与玻璃管的外周面密接。
本发明基于上述情况而完成,以降低制造成本为目的。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放电管包括呈圆筒状的玻璃管、和外嵌在上述玻璃管的端部的管头,其特征在于:上述管头具有呈圆筒状的主体,在上述主体上形成有向径方向内侧突出并且能够向径方向弹性变形的弹性保持片,上述弹性保持片与上述玻璃管的外周面弹性抵接。
根据这样的放电管,管头的主体通过能够向径方向弹性变形的弹性保持片组装在玻璃管上,因此能够吸收玻璃管的外径尺寸的偏差。从而,在制造玻璃管时不需要高精度的尺寸管理,相应地能够降低成本。
在上述本发明的放电管中,上述弹性保持片能够以将上述主体的一部分切出抬起的状态形成。
在此情况下,因为通过切出抬起而形成,所以与将与主体不同的弹性部件组装在主体上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用较少的部件数。
在上述本发明的放电管中,上述弹性保持片能够在周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
在此情况下,多个弹性保持片弹性抵接在玻璃管上,因此与仅一个弹性保持片抵接在玻璃管上的情况相比,保持性能更高。
在上述本发明的放电管中,能够是,上述多个弹性保持片在上述主体的周方向上隔开等角度间隔地在至少三个位置以上进行配置,在上述玻璃管的外周和上述主体的内周之间,确保遍及大致整周存在间隙。
在此情况下,在玻璃管的外周和主体的内周之间,存在遍及大致整周的间隙,即存在相比于金属、合成树脂等热传导率较低的空气层,因此能够抑制从玻璃管向主体侧的热传导,能够避免玻璃管的内部的温度下降。该抑制玻璃管内的温度下降的作用,意味着能够防止封入玻璃管内的水银的凝集,能够维持发光性能。
在上述本发明的放电管中,上述多个弹性保持片能够在上述主体的轴线方向上隔开间隔的多个位置上与上述玻璃管的外周抵接。
在此情况下,弹性保持片相对于玻璃管抵接在轴线方向上隔开间隔的多个位置,因此不必担心管头的主体相对于玻璃管以倾斜轴线的方式使姿势改变。
在上述本发明的放电管中,能够是,构成上述多个弹性保持片的第一和第二两种弹性保持片为在上述主体的轴线方向上相互向相反的方向悬臂状延伸的状态,上述第一弹性保持片的延伸端部和上述第二弹性保持片的延伸端部相互在上述主体的轴线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两个位置上与上述玻璃管的外周抵接。
在相对于玻璃管的抵接位置不同的两种弹性保持片相互向同一方向悬臂状延伸的情况下,作为主体的轴线方向的长度,需要是使两个抵接位置的间隔和导电片自身的延伸长度相加的尺寸。对此,在上述结构中,能够在两个抵接位置之间配置弹性保持片的至少一部分,因此能够使管头的轴线尺寸较短。
在上述本发明的放电管中,能够是,外引线从上述玻璃管的端部突出,在上述外引线处接受来自电源的电力供给,上述主体与上述电源电连接并且被支承机构支承,从上述主体延伸出的导电片与上述外引线连接。
在此情况下,因为放电管的重量在其主体上通过支承机构被支承,所以放电管的重量不会相对于外引线成为负荷。因此,能够避免外引线上的应力的集中。
在上述本发明的放电管中,上述导电片能够相对于上述外引线弹性抵接。
在此情况下,因为导电片相对于外引线弹性抵接,所以即使不使用焊接、熔接等连接方法,也能够保持导电片与外引线的连接状态。
在上述本发明的放电管中,在上述导电片上能够形成有相对于上述外引线以遍及整周地进行包围的方式连接的筒状部。
在此情况下,因为导电片具有遍及整周地包围外引线的筒状部,所以导电片不会从外引线脱离,能够使导电片与外引线可靠地连接。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管头是通过外嵌在呈圆筒状的玻璃管的端部而构成放电管的管头,其特征在于,具有呈圆筒状的主体,在上述主体上形成有向径方向内侧突出并且能够向径方向弹性变形的弹性保持片,上述弹性保持片与上述玻璃管的外周面弹性抵接。
根据这样的管头,管头的主体通过能够向径方向弹性变形的弹性保持片组装在玻璃管上,因此能够吸收玻璃管的外径尺寸的偏差。从而,在制造玻璃管时不需要高精度的尺寸管理,相应地能够降低成本。
在上述本发明的管头中,上述弹性保持片能够以将上述主体的一部分切出抬起的状态形成。
在此情况下,因为通过切出抬起而形成,所以与将与主体不同的弹性部件组装在主体上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用较少的部件数。
在上述本发明的管头中,上述弹性保持片能够在周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
在此情况下,因为多个弹性保持片弹性抵接在玻璃管上,所以与仅一个弹性保持片抵接在玻璃管上的情况相比,保持性能更高。
在上述本发明的管头中,能够是,上述多个弹性保持片在周方向上隔开等角度间隔地在至少三个位置以上进行配置,在上述玻璃管的外周和上述主体的内周之间,确保遍及大致整周存在间隙。
在此情况下,在玻璃管的外周和主体的内周之间,存在遍及大致整周的间隙,即存在相比于金属、合成树脂等热传导率较低的空气层,因此能够抑制从玻璃管向主体侧的热传导,能够避免玻璃管的内部的温度下降。该抑制玻璃管内的温度下降的作用,意味着能够防止封入玻璃管内的水银的凝集,维持发光性能。
在上述本发明的管头中,上述多个弹性保持片能够在上述主体的轴线方向上隔开间隔的多个位置上与上述玻璃管的外周抵接。
在此情况下,弹性保持片相对于玻璃管抵接在轴线方向上隔开间隔的多个位置,因此不必担心管头的主体相对于玻璃管以倾斜轴线的方式使姿势改变。
在上述本发明的管头中,能够是,构成上述多个弹性保持片的第一和第二两种弹性保持片为在上述主体的轴线方向上相互向相反的方向悬臂状延伸的状态,上述第一弹性保持片的延伸端部和上述第二弹性保持片的延伸端部相互在上述主体的轴线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两个位置上与上述玻璃管的外周抵接。
在相对于玻璃管的抵接位置不同的两种弹性保持片相互向同一方向悬臂状延伸的情况下,作为主体的轴线方向的长度,需要是使两个抵接位置的间隔和导电片自身的延伸长度相加的尺寸。对此,在上述结构中,能够在两个抵接位置之间配置弹性保持片的至少一部分,因此能够使管头的轴线尺寸较短。
上述本发明的管头,能够是,相对于上述放电管被组装,在该放电管中,外引线从上述玻璃管的端部突出,并在上述外引线处接受来自电源的电力供给,上述主体与上述电源电连接并且被支承机构支承,从上述主体延伸出的导电片与上述外引线连接。
在此情况下,因为放电管的重量在其主体上通过支承机构被支承,所以放电管的重量不会相对于外引线成为负荷。因此,能够避免外引线上的应力的集中。
在上述本发明的放电管中,上述导电片能够相对于上述外引线弹性抵接。
在此情况下,因为导电片相对于外引线弹性抵接,所以即使不使用焊接、熔接等连接方法,也能够保持导电片与外引线的连接状态。
在上述本发明的管头中,在上述导电片上能够形成有相对于上述外引线以遍及整周地进行包围的方式连接的筒状部。
在此情况下,因为导电片具有遍及整周地包围外引线的筒状部,所以导电片不会从外引线脱离,能够使导电片与外引线可靠地连接。
此外,本发明的照明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电源;上述本发明的放电管;以及作为上述放电管和上述电源的安装母体的底座。
此外,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本发明的照明装置、和配置在上述照明装置的正面侧的显示面板。
此外,本发明的电视接收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上述本发明的显示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方式1的放电管的立体图。
图2为放电管的部分主视图。
图3为放电管的部分俯视图。
图4为放电管的侧面图。
图5为玻璃管的部分主视图。
图6为管头的立体图。
图7为管头的主视图。
图8为管头的后视图。
图9为管头的仰视图。
图10为管头的侧面图。
图11为显示装置的水平截面图。
图12为正面装置的立体图。
图13为照明装置的后视图。
图14为照明装置的部分放大主视图。
图15为中继连接器的截面图。
图16为中继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7为基板连接器的截面图。
图18为电视接收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9为实施方式2的管头的立体图。
图20为管头的侧面图。
图21为管头的主视图。
图22为管头的后视图。
图23为表示将管头组装在玻璃管上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4为从正面侧观察实施方式3的照明装置的立体图。
图25为照明装置的主视图。
图26为中继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7为表示中继连接器与放电管的连接结构的部分放大主视图。
图28为中继连接器的侧面图。
图29为表示放电管的管头能够与止动器卡止的情况的截面图。
图30为表示中继连接器和电源基板的连接结构的截面图。
图31为放电管的立体图。
图32为管头的后视图。
图33为管头的俯视图。
图34为管头的侧面图。
图35为从背面侧观察照明装置的立体图。
图36为实施方式4的照明装置的主视图。
图37为表示在照明装置中卸下放电管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38为照明装置的后视图。
图39为接地部件的立体图。
图40为接地端子的立体图。
图41为表示放电管的管头能够与止动器卡止的情况的截面图。
图42为表示接地端子与放电管的连接结构的部分放大主视图。
图43为表示管头的一个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44为图43的侧面图。
图45为接地端子的立体图。
图46为表示使用图45的接地端子的情况下与管头的连接状态的截面图。
符号说明
10照明装置;11显示面板;14中继连接器;15放电管;16电源基板;40玻璃管;42外引线;50管头;51主体;54弹性保持片;57导电片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参照图1~图18说明将本发明具体化的实施方式1。
(显示装置D的概要)
能够用于图18所示的电视接收装置TV的显示装置D,整体呈横长的方形,如图11所示,包括显示面板11和照明装置10,被称为所谓的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1配置在照明装置10的正面侧,照明装置10作为背光源从背面侧照射显示面板11。如图18所示,电视接收装置TV包括:显示装置D;以夹持显示装置D的方式对其进行收容的内外两个外壳Ca、Cb;与后述的电源基板16(作为本发明的结构要素的电源)不同的电源P;调谐器T;和支座S。另外,因为图11为示意性地表示显示装置D的图,所以中继连接器14、基板连接器18等的形状与其他图中的形状有部分不同。
显示面板11为在透明的TFT基板与透明的CF基板的间隙中,封入有作为伴随电压施加而光学特性产生变化的物质的液晶的公知的结构,在TFT基板上设置有作为与相互正交的源极配线和栅极配线连接的开关元件的TFT(Thin Film 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和与TFT连接的像素电极,在CF基板上设置有矩阵状地配置有红(R)、绿(G)、蓝(B)这三原色的着色部的彩色滤光片、和共用电极。
(照明装置10的概要)
如图11~图13所示,照明装置10包括灯单元12和电源基板16。灯单元12包括:整体呈横长方形的板状并作为反射板起作用的金属制的底座13;在底座13的正面侧以水平的姿势在上下方向上并列配置的多个放电管15;和沿着底座13的左右两侧边缘与各放电管15相对应地上下排列配置的多个中继连接器14(作为本发明的结构要素的支承机构)。电源基板16配置在底座13的背面侧,通过中继连接器14对放电管15进行电力供给。
如图14和图15所示,在底座13上,在与各放电管15为相同高度且与放电管15的端部相对应的位置从正面向背面贯通的状态的多个安装孔13H以在上下方向上排列的方式形成,在各安装孔13H中,分别贯通并安装有中继连接器14。如图16所示,中继连接器14包括合成树脂制的保持具20、和收容在保持具20内的金属制的中继端子30。
如图16所示,在保持具20的外表面,形成有上下一对的弹性防脱片25、左右一对的卡止面26。保持具20从底座13的正面侧插入安装孔13H,使卡止面26与底座13的正面的安装孔13H的开口边缘部抵接,并使弹性防脱片25的防脱突起卡止在底座13的背面的安装孔13H的开口边缘部,由此,保持具20被固定在底座13上。在安装在底座13上的状态下,为保持具20的前端侧部分向底座13的正面侧突出,并且保持具20的后端侧部分向底座13的背面侧突出的状态。此外,在保持具20的从底座13向正面侧突出的部分中,形成有切开其正面和一个侧面的状态的收容室23,在保持具20的从底座13向背面侧突出的部分中,形成有板状的壁部27,在保持具20的内部收容有中继端子30。
如图15和图16所示,中继端子30是对冲压成为规定形状的金属板材进行弯曲加工而得到的,其包括:由大致圆弧形的板片组成的上下一对的弹性夹持片32所构成的放电管用连接部31;和向背面侧平板状地突出的基板用连接部33。放电管用连接部31被收容在收容室23内,基板用连接部33沿着壁部27配置。
如图13所示,电源基板16包括:在背面(与底座13相反的一侧的面)形成有电路的电路基板17;安装在电路基板17的背面的电子部件19;和安装在电路基板17的背面的多个基板连接器18。
基板连接器18以沿着电路基板17的左右两侧边缘、且与上述中继连接器14相对应的方式上下排列地配置。如图17所示,基板连接器18包括合成树脂制的壳体60、收容在壳体60内的金属制的输出端子70。在壳体60中,在其正面形成有开口为纵长的方形的嵌合凹部63,该嵌合凹部63的开口部与在电路基板17上以从其正面向背面贯通的方式形成的嵌合孔17H相匹配。
输出端子70是对冲压为规定形状的金属材料实施弯曲加工而得到的,具有能够弹性弯曲的大致U字形的连接片73。该连接片73以其一部分位于嵌合凹部63内的方式配置。此外,输出端子70的与连接片73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与电路基板17的电路连接。
(放电管15)
放电管15由冷阴极线管组成,如图1~图4所示,包括整体呈细长圆形截面的直线状的玻璃管40;从玻璃管40的两端与玻璃管40同轴状且直线状地突出的圆形截面的细长外引线42;和安装在玻璃管40的两端部的管头50。在玻璃管40的内部封入有水银,玻璃管40的两端部通过加热熔融而形成大致半球状。并且,外引线42贯通该半球部41(参照图5)。
如图6~图10所示,管头50是通过对在表面上实施镀金并冲压为规定的形状的金属制(例如铜合金制)的板材进行弯曲加工、敲出加工而形成的单一部件。管头50具有一个主体51和1片导电片57。主体51整体呈与玻璃管40同心的圆筒形,主体51的内径设定为比玻璃管40的外径稍大的尺寸。在主体51中,形成有是比其前端边缘稍靠后方的部分以呈遍及整周的肋状且与主体51同心的圆形的方式向外周侧突出的状态的接触部52。接触部52的截面形状为大致半圆形,该接触部52的外表面相对于中继连接器14线接触。在主体51中,形成有是比其后端边缘稍靠前方的部分以呈遍及整周的肋状且与主体51同心的圆形的方式向外周侧突出的状态的大径部53。大径部53的截面形状为大致半圆形,大径部53的外径比接触部52的外径尺寸更大。此外,接触部52和大径部53在主体51的轴线方向上在主体51的前端侧和后端侧分离配置。
在主体51中,通过使其板部形成大致U字形的切口并且将由该切口产生的剩余的部分向径方向内侧切出抬起,形成有弹性保持片54。弹性保持片54整体向后方(具体来说,稍向径方向内向倾斜的方向)悬臂状延伸,能够以其基端(前端)作为支点向径方向弹性弯曲。在弹性保持片54的延伸端部(后端部)上,形成有向径方向外侧倾斜弯曲的弯曲部54a,该弯曲部54a的弯曲的外侧的面(即面对内侧的面)相对于玻璃管40的外周面抵接。弹性保持片54在周方向上隔开等间隔形成有3片,连结该3片弹性保持片54的弯曲部54a的假想圆为与主体51同心的圆形,该假想圆的径向尺寸,在弹性保持片54为没有弹性弯曲的自由状态时,是比玻璃管40的外径更小的尺寸。此外,在主体51的轴线方向上,弹性保持片54的弯曲部54a和大径部53配置在大致相同的位置(即主体51的后端部)。因此,大径部53并不是遍及整周地相连接,而是在形成有弹性保持片54的部分被中途切开的状态。
在主体51中形成有从其前端边缘向前方悬臂状突出的一对保护片55。一对保护片55在周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相对于主体51呈同一表面状(表面拉平,flush)地直线延伸。此外,在主体51中形成有从其前端边缘向前方悬臂状突出的三片前停止片56。三片前停止片56中,其基端侧(后端侧)与主体51呈同一表面状,延伸端侧(前端侧)相对于与主体51的轴线平行的方向朝向倾斜方向内侧延伸。该三片前停止片56和上述一对保护片55夹着主体51的轴心配置在大致正对面的位置。
导电片57从主体51的前端边缘的一对保护片55之间的位置朝向前方悬臂状延伸。导电片57由与主体51的前端连接的细长部58、从细长部58的前端(延伸端)向更前方突出的宽幅部59构成,能够弹性变形。
细长部58的基端侧部分相对于主体51连接为同一表面状,与主体51的轴心平行地延伸。细长部58的延伸端侧部分,相对于主体51的轴心向倾斜方向内向延伸,其假想延长线通过主体51的轴心或者其附近。此外,细长部58的宽度尺寸相对于细长部58的长度尺寸充分小,因此,细长部58能够向主体51的径方向弹性变形、向与径方向交叉的方向(与细长部58的长度方向相交叉的方向)弹性变形、以及以细长部58自身为轴的弹性的扭转变形。此外,主体51的前端边缘的两个保护片55之间的区域相比于前端边缘的其他区域更向后方深入,由此,能够确保细长部58的基端侧部分的长度尺寸较大。进而,细长部58的基端侧部分,以在周方向上被夹在一对保护片55之间的方式进行配置,保护片55的前端(延伸端)比细长部58的基端侧部分的前端(即与延伸端侧部分连接的弯曲部)更向前方延伸。
宽幅部59,相对于细长部58的延伸端侧部分连接为同一表面状。因此,宽幅部59相对于主体51的轴心向倾斜方向内向延伸。宽幅部59为从细长部58的左右两侧边缘更朝向外侧且左右对称地扩展宽度的状态,整体呈大致方形,但在其延伸端边缘(前端边缘)形成有切口成为V字形的状态的槽59G。槽59G左右对称,朝向前方逐渐扩展宽度。槽59G的最大宽度为比外引线42的外径尺寸充分大的尺寸。此外,关于导电片57没有弹性变形的自由状态下的宽幅部59的大小和位置,如图10所示,以在与主体51的轴线平行地观察到的投影面上,外引线42的一部分与宽幅部59重合的方式设定。
(管头50和玻璃管40的组装)
接着,说明将管头50组装在玻璃管40上的工序。
在组装时,在将玻璃管40和管头50分别保持在握持装置(未图示)中的状态下,使管头50和玻璃管40相对地同轴状接近,将主体51外嵌在玻璃管40上。当开始外嵌主体51时,形成在三片弹性保持片54的延伸端的弯曲部54a相对于玻璃管40的外周弹性抵接,随着组装的进行,弯曲部54a滑动接触在玻璃管40的外周面上。
之后,当外引线42的前端贯通主体51时,外引线42的前端抵接在导电片57的宽幅部59上,然后,伴随组装的进行,宽幅部59被外引线42向前方按压推动,并且导电片57以使细长部58弯曲的方式弹性变形。在此期间,因为宽幅部59在向前方移动的同时也向径方向外侧移位,所以随着组装的进一步进行,宽幅部59的前端边缘(延伸端边缘)以与外引线42的外周接触的状态移动。在移动时,因为在宽幅部59的前端边缘上形成有槽59G,所以外引线42的外周抵接在宽幅部59的前端边缘中构成槽59G的倾斜边缘上。从而,即使外引线42相对于玻璃管40向径方向偏心、相对于玻璃管40的轴线朝向倾斜方向,也能够被槽59G的倾斜边缘引导,从而宽幅部59能够相对于外引线42相对地向宽度方向移动,外引线42必然能够保持在嵌入槽59G的末端(深度较深的一端)的状态。
之后,当组装进一步进行直至两者的握持装置达到规定的组装位置时,管头50和玻璃管40在轴线方向上定位在正规的组装位置。之后,宽幅部59和外引线42通过熔接能够电导通地被固定,管头50和玻璃管40被一体化。通过以上所述完成组装,完成放电管15。
在已组装管头50和玻璃管40的状态下,通过三片弹性保持片54的弹性保持作用使主体51相对于玻璃管40保持为大致同轴状,在玻璃管40的外周和主体51的内周之间,能够遍及大致整周地确保间隙(空气层)。此外,前停止片56与玻璃管40不接触。
如上所述制造的放电管15被安装在中继连接器14上。在安装时,使放电管15以朝向水平的状态接近底座13的正面,将玻璃管40的两端部和管头50相对于中继连接器14的收容室23从正面侧嵌入。此时,一对弹性夹持片32以上下按压扩展的方式弹性弯曲,成为弹性夹持管头50的主体51的状态。由此,放电管15在其两端部被保持在放电管用连接部31中,通过中继端子30和作为该中继端子30的安装母体的保持具20被安装在底座13上。在安装在底座13上的状态下,放电管15的重量通过中继连接器14仅作用在底座13上,放电管15的重量不会相对于外引线42作为负荷起作用。此外,一对弹性夹持片32相对于接触部52以弹性夹持的方式接触,由此,外引线42通过管头50与中继端子30能够电导通地连接。
此外,在底座13的背面侧安装有电源基板16。在安装时,电路基板17在与底座13平行的方向使电源基板16接近底座13,中继连接器14的壁部27和沿着该壁部27配置的基板用连接部33,贯通电路基板17的嵌合孔17H并插入基板连接器18的嵌合凹部63。此时的相对于中继连接器14的基板连接器18的组装方向与上述相对于中继连接器14的放电管15的组装方向正好相反,换言之,两个的组装方向平行。而后,当基板连接器18相对于中继连接器14达到正规的嵌合状态时,将电源基板16通过螺纹固定的方式固定在底座13上。
在基板连接器18嵌合在中继连接器14中的状态下,基板连接器18的连接片73相对于中继连接器14的板状的基板用连接部33弹性接触,由此,中继连接器14的中继端子30和基板连接器18的输出端子70能够电导通地连接。从而,电源基板16和放电管15通过中继连接器14被连接,能够从电源基板16相对于放电管15供给电力。
(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如上所述的本实施方式的放电管15中,管头50具有呈圆筒状的主体51,在主体51中形成有向径方向内侧突出并且能够向径方向弹性变形的弹性保持片54,弹性保持片54弹性抵接在玻璃管40的外周面上。这样,管头50的主体51通过能够向径方向弹性变形的弹性保持片54被组装在玻璃管40上,因此,即使玻璃管40的外径的尺寸公差较大,也能够吸收玻璃管40的外径尺寸的偏差,能够防止相对于玻璃管40的管头50的径方向的晃动。因此,制造玻璃管40时不需要高精度的尺寸管理,相应地能够降低成本。
此外,弹性保持片54通过切出抬起而形成,因此相比于将与主体51不同的弹性部件组装在主体51上并使该弹性部件作为弹性保持片起作用的结构相比,能够使用较少的部件数。
此外,在周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有三片弹性保持片54,该三片弹性保持片54与玻璃管40弹性抵接,因此,与仅使一个弹性保持片与玻璃管抵接的情况相比,保持性能更高。
此外,使在主体51上在周方向上隔开间隔形成的多个弹性保持片54抵接在玻璃管40的外周,从而,在玻璃管40的外周和主体51的内周之间能够确保遍及大致整周的间隙(即比金属、合成树脂等热传导率低的空气层),因此能够抑制从玻璃管40向主体51侧的热传导,能够避免玻璃管40的内部的温度下降。通过这样抑制玻璃管40内的温度下降,能够防止封入玻璃管40内的水银的凝集,于是能够维持发光性能。
此外,放电管15在玻璃管40的端部通过管头50的主体51安装(支承)在中继连接器14上,因此放电管15的重量不会相对于外引线42作为负荷起作用。此外,在外引线42上仅弹性接触有导电片57。因此能够避免外引线42上的应力的集中。
此外,在导电片57的延伸端边缘形成有槽59G,导电片57在槽59G中与外引线42的外周连接,因此导电片57和外引线42能够可靠地接触。
此外,导电片57由与主体51连接的细长部58和与细长部58的延伸端连接的宽幅部59构成,宽幅部59抵接在外引线42上,通过此方式,与外引线42接触的宽幅部59能够在宽度方向上确保较大的接触区域,因此能够可靠地接触。另一方面,不与外引线42接触的细长部58的宽度尺寸狭窄且容易弹性弯曲,因此能够减少相对于外引线42的接触压力,达到外引线42上的应力的减少。
此外,在主体51中,位于导电片57的基端部的两侧的保护片55突出形成,因此能够相对于异物的干涉保护导电片57的细长部58的基端部,能够防止因异物的干涉引起的导电片57的变形。
此外,着眼于玻璃管40呈大致圆筒形的情况,使主体51为与玻璃管40大致同心的圆筒形,而且是使接触部52沿着周方向的状态,因此,在与中继连接器14连接时,不需要考虑放电管15的轴线周围的方向。
此外,因为是使接触部52在周方向上连续地肋状突出的状态,所以在将放电管15放置在作业台上等时,担心肋状突出的接触部52的表面由于和作业台的接触而受到损伤,或者,在包捆多个放电管15时,担心接触部52与其他放电管15的主体51的外周面接触而受到损伤。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形成有相比于接触部52外径更大的大径部53,所以能够防止接触部52的损伤。
此外,在如上所述形成有大径部53的情况下,在包捆多个放电管15的状态下放电管15彼此在轴线方向上产生错位时,担心大径部53和其他放电管15的接触部52相撞,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使大径部53和接触部52形成在主体51的前后两端部并相互在轴线方向上离开距离地进行配置,所以能够避免大径部53和接触部52的干涉。
<实施方式2>
接着,参照图19~图23说明使本发明具体化的实施方式2。本实施方式2中,弹性保持片54A、54B与上述实施方式1不同。其他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对于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对结构、作用和效果的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2中,在主体51上通过冲压形成六片弹性保持片54A、54B。六片中的三片第一弹性保持片54A与实施方式1同样为向后方悬臂状延伸的状态,在周方向上以等角度(120°)的间距配置。剩余的三片第二弹性保持片54B与第一弹性保持片54A相反,为向前方悬臂状延伸的状态,在周方向上以等角度(120°)的间距配置。此外,该第一弹性保持片54A和第二弹性保持片54B在周方向上交替地配置,在周方向上相邻的第一弹性保持片54A和第二弹性保持片54B隔开60°的间距地进行配置。
此外,在轴线方向(前后方向)上,第一弹性保持片54A和第二弹性保持片54B配置在大致相同的位置。即,在轴线方向上,将第一弹性保持片54A的基端部(前端部)和第二弹性保持片54B的延伸端部(前端部)配置在大致相同的位置,并且将第一弹性保持片54A的延伸端部(后端部)和第二弹性保持片54B的基端部(后端部)配置在大致相同的位置。上述六片弹性保持片54A、54B,与实施方式1的弹性保持片同样,在延伸端部相对于玻璃管的外周弹性抵接,通过该弹性抵接作用,管头50的主体51以相对于玻璃管40为大致同心状且在其与玻璃管40的外周之间遍及整周隔开大致均匀的圆筒状的空间的方式配置。此外,三片中的一片第一弹性保持片54A在周方向上以与导电片57相对应的方式配置。
在该实施方式2中,六片弹性保持片54A、54B相对于玻璃管40在周方向上隔开等角度间隔地抵接,因此管头50能够相对于玻璃管40稳定地被保持。此外,因为弹性保持片54A、54B相对于玻璃管40在轴线方向上隔开间隔的前后两个位置抵接,所以不必担心管头50的主体51相对于玻璃管40以倾斜轴线的方式使姿势改变。通过这样使相对于玻璃管40的管头50的姿势稳定,能够消除相对于外引线42的导电片57的弹性按压力的偏差。
此外,在相对于玻璃管40的抵接位置不同的两种弹性保持片相互向同一方向悬臂状延伸的情况下,作为主体51的轴线方向的长度,需要为使两个抵接位置的间隔和导电片自身的延伸长度相加的尺寸。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2中,使第一弹性保持片54A和第二弹性保持片54B为在主体51的轴线方向上相互向相反的方向悬臂状延伸的状态,第一弹性保持片54A的延伸端部和第二弹性保持片54B的延伸端部相互在主体51的轴线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两个位置上抵接在玻璃管40的外周上。根据此结构,在两个抵接位置之间能够配置弹性保持片54A、54B的至少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弹性保持片54A、54B的大致全体),因此能够使管头51的轴线尺寸较短。
<实施方式3>
接着,参照图24~图35说明使本发明具体化的实施方式3。本实施方式3中照明装置110与上述实施方式1不同。因为其他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所以对于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对结构、作用和效果的说明。
(照明装置110的概要)
如图24、图25和图35所示,照明装置110包括灯单元112和电源基板116。灯单元112包括:整体呈横长方形的板状且作为反射板起作用的金属制的底座113;在底座113的正面侧以水平的姿势以在上下方向上排列的方式配置的多个放电管115;和沿着底座113的左右两侧边缘以与各放电管115相对应的方式上下排列配置的多个中继连接器114。电源基板116配置在底座113的背面侧,通过中继连接器114对放电管115供给电力。
在底座113中,在与各放电管115为相同高度且与放电管115的端部相对应的位置从正面向背面贯通的状态的大致方形的多个安装孔113H以在上下方向上排列的方式形成,在各安装孔113H中分别贯通并安装有中继连接器114。
(中继连接器114)
如图26~图30所示,中继连接器114包括合成树脂制的保持具120,和收容在保持具120内的金属制(例如、不锈钢制)的中继端子131。
保持具120包括整体呈块状的箱状部121、和从箱状部121的背面向后方突出的壁部122。
在箱状部121中,形成有从其正面向侧面(与底座113的侧缘部相反的一侧的侧面)开口的收容室123。收容室123的开口部中的正面侧的开口部为用于从正面侧嵌入放电管115的端部(管头136)的接受口124,侧面侧的开口部为用于在放电管115的端部被收容在收容室123的状态下避免与玻璃管134的干涉的避让口125。在该避让口125上形成有使其开口边缘向内侧板状伸出的状态的止动器126,由于该止动器126,避让口125的开口形态变得狭窄成为大致U字形。该大致U字形的避让口125的上下方向的间隔,为比管头136的主体137的内径更小且与放电管115的玻璃管134的外径相同或比其稍大的尺寸。避让口125的开口边缘的末端部为半圆形的凹部127,该凹部127的曲率半径为与玻璃管134的外周的曲率半径相同或比其稍大的尺寸。此外,比避让口125的开口边缘的凹部127更靠正面侧的区域为上下一对的引导部128。
此外,在箱状部121中,形成有从箱状部121中开有避让口125的外侧面与底座113平行地突出的伸出部129。该伸出部129将底座113的正面和避让口125之间隔开。在箱状部121的外表面(上表面和下表面)上形成有上下一对的防脱突起130。
中继端子131被保持在保持具120的内部。中继端子131是对冲压为规定形状的金属板材进行弯曲加工而得到的,包括由弯曲的板片构成的上下对称的一对弹性按压片132、和向背面侧平板状突出的基板用连接部133。一对弹性按压片132,在允许向上下方向相互分离的方向上的弹性弯曲的状态下被收容在收容室123内,一对弹性按压片132的上下方向的间隔在比止动器126的凹部127更靠正面侧的位置变得最小。弹性按压片132没有弹性弯曲的自由状态下的弹性按压片132间的最小间隔为比放电管115的管头136的主体137的外径更小的尺寸。另一方面,基板用连接部133从箱状部121的背面向保持具120外露出,沿着壁部122向后方突出。
在将该中继连接器114组装在底座113上时,从底座113的正面侧将保持具120的壁部122插入安装孔113H,使箱状部121的外表面与底座113的正面的安装孔113H的开口边缘部抵接,并且使防脱突起130卡止在底座113的背面的安装孔113H的开口边缘部。由此,底座113被箱状部121的外表面和防脱突起130前后夹持,从而保持具120相对于底座113以向组装方向(安装孔113H的贯通方向)的移动被限制的状态被固定,中继连接器114被组装在底座113上。在中继连接器114被组装在底座113上的状态下,构成保持具120的前端侧部分的箱状部121向底座113的正面侧突出(露出),并且作为保持具120的后端侧的壁部122向底座113的背面侧突出(露出)。
(放电管115)
如图31所示,放电管115由冷阴极线管组成,包括整体为细长圆形截面的直线状的玻璃管134;从玻璃管134的两端与玻璃管134同轴状且直线状地突出的圆形截面的细长的金属制(例如镍类、或者钴类的金属)的外引线135;和安装在玻璃管134的两端部的管头136。在玻璃管134的内部封入有水银,玻璃管134的两端部通过加热熔融形成为大致半球状。并且,外引线135贯通该半球部。
如图32~图34所示,管头136为对冲压为规定的形状的金属制(例如不锈钢制)的板材实施弯曲加工、敲出加工而形成的单一部件。管头136具有一个主体137和一片导电片140。主体137整体呈与玻璃管134同心的圆筒形,主体137的内径设定为比玻璃管134的外径稍大的尺寸。
在主体137中,通过将其一部分切成缝隙状,使三对弹性保持片138A、138B以在周方向上按等角度的间距进行配置的方式形成。
成对的弹性保持片138A、138B中的一方的第一弹性保持片138A,为整体向后方(具体来说,稍向径方向内向倾斜的方向)悬臂状延伸的状态,能够以其基端(前端)为支点向径方向弹性弯曲。在第一弹性保持片138A的延伸端部(后端部),形成有向径方向外侧倾斜弯曲的弯曲部139,该弯曲部139的弯曲的外侧的面(即面对内侧的面)为抵接在玻璃管134的外周面上的接点。连结该三个第一弹性保持片138A的接点的假想圆为与主体137同心的圆形,该假想圆的径向尺寸,在第一弹性保持片138A为没有弹性弯曲的自由状态时,是比玻璃管134的外径更小的尺寸。
成对的弹性保持片138A、138B中的另一方的第二弹性保持片138B,以相对于第一弹性保持片138A在周方向上相邻的方式配置,整体为与第一弹性保持片138A相反地向前方(具体来说,稍向径方向内向倾斜的方向)悬臂状延伸的状态,能够以其基端(后端)为支点向径方向弹性弯曲。第二弹性保持片138B的延伸端为抵接在玻璃管134的外周面上的接点,连结该三个第二弹性保持片138B的接点的假想圆为与主体137同心的圆形,该假想圆的径向尺寸,在第二弹性保持片138B为没有弹性弯曲的自由状态时,是比玻璃管134的外径更小的尺寸。
在主体137中,形成有从其前端边缘向前方悬臂状突出的一对保护片。一对保护片在周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相对于主体137呈同一表面状地直线延伸。并且,导电片140从该一对保护片之间向前方悬臂状延伸。导电片140包括与主体137的前端连接的细长部141和从细长部141的前端(延伸端)更向前方突出的筒状部142。
细长部141包括:相对于主体137呈同一表面状并且从主体137与其轴线平行地延伸的基端部141a;从基端部141a的延伸端向主体137的轴线以朝向径方向内向的方式延伸的中间部141b;和从中间部141b的延伸端与主体137的轴线平行地延伸的前端部141c,筒状部142与前端部141c的延伸端相连接。细长部141的宽度尺寸相对于细长部141的长度尺寸充分小,因此,细长部141能够实现向主体137的径方向的弹性变形、向与径方向交叉的方向(与细长部141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的弹性变形、和以细长部141自身作为轴的弹性扭转变形。
筒状部142是将从细长部141的延伸端向横方向伸出的部分弯曲加工为圆筒状而得到的,轴线大致与主体137同轴状地配置。该筒状部142能够是,细长部141弹性弯曲,使得向管头136的转轴方向和径方向移位。
(管头136和玻璃管134的组装)
接着,说明将管头136组装在玻璃管134上的工序。
在组装时,在将玻璃管134和管头136分别保持在握持装置(未图示)中的状态下,使管头136和玻璃管134相对地同轴状接近,将主体137外嵌在玻璃管134上。当开始外嵌主体137时,三对弹性保持片138A、138B的延伸端部的接点相对于玻璃管134的外周弹性抵接,随着组装的进行,接点滑动接触在玻璃管134的外周面上。并且,贯通主体137的外引线135的前端开始进入筒状部142的中空内部。其后,当两者的握持装置达到规定的组装位置时,管头136和玻璃管134在轴线方向上定位于正规的组装位置,外引线135的前端部为遍及整周地被筒状部142包围的状态。此时,外引线135的前端部可以不从筒状部142的前端大量突出,而仅从筒状部142稍有突出,或与筒状部142的前端位于大致相同的位置,或位于筒状部142的内部。
之后,对筒状部142进行夹钳(clamp)使其缩径变形,夹钳后的筒状部142和外引线135通过熔接能够电导通地被固接,管头136和玻璃管134被一体化。根据以上所述完成组装,完成放电管115。
在已组装管头136和玻璃管134的状态下,利用三对弹性保持片138A、138B的弹性保持作用,主体137相对于玻璃管134保持为大致同心状,在玻璃管134的外周和主体137的内周之间,确保遍及大致整周存在间隙(空气层)。
另外,如图43和图44所示,能够使筒状部142为U字状的连接部142a。在此情况下,相对于管头136嵌入玻璃管134之后,通过对U字状的连接部142a沿着外引线135进行弯曲加工,能够使该外引线135与连接部142a电连接。通过对这样的U字状的连接部142a进行弯曲加工,能够使其相对于外引线135的电连接性更为良好。
(相对于中继连接器114的放电管115的安装)
如上所述制造的放电管115被安装在中继连接器114上。在安装的时候,使放电管115以朝向水平的状态接近底座113的正面,将玻璃管134的两端部和管头136相对于中继连接器114的收容室123从正面侧嵌入。此时,一对弹性按压片132由于管头136的主体137以上下扩展的方式弹性弯曲,在主体137通过一对弹性按压片132的最小间隔部分之后,两弹性按压片132通过其弹性复原力将主体137向收容室123的内侧引入,使主体137抵接在收容室123的底部,由此,完成放电管115的安装。
已安装的放电管115,在其两端部被一对弹性按压片132保持,通过中继端子131和作为该中继端子131的安装母体的保持具120安装在底座113上。在此状态下,放电管115的重量通过中继连接器114仅作用在底座113上,放电管115的重量不会相对于外引线135作为负荷起作用。
此外,一对弹性按压片132与主体137的外周面弹性接触,由此,外引线135通过管头136与中继端子131能够电导通地连接。进而,利用一对弹性按压片132的弹性复原力,玻璃管134被保持为按压在止动器126的凹部127的状态,在观察放电管115的轴方向时,主体137的一部分位于与止动器126重合的位置。即,主体137的与导电片140相反的一侧的端缘的一部分为相对于止动器126在轴线方向上接近并相对的状态。
此外,在保持具120的外表面中与底座113的板面成直角且开有收容室123的避让口125的外表面上,形成有使底座113和避让口125之间的部分沿着底座113的板面突出的状态的伸出部129,因此从收容室123的内部到底座113的正面的沿面距离变长。因此,能够防止从收容室123内的放电管115向保持具120外的底座113的泄漏。
(电源基板116的概要)
如图35示,电源基板116包括:在背面(与底座113相反的一侧的面)形成有电路的电路基板117;安装在电路基板117的背面的电子部件119;和安装在电路基板117的背面的多个基板连接器118。
电路基板117整体呈纵长的方形,使用纸基材酚醛树脂覆铜叠层板(称为纸酚醛)。在电路基板117上,呈纵长的方形的多个嵌合孔117H以从正面侧向背面侧贯通的方式形成。多个嵌合孔117H,以与上述中继端子131(中继连接器114)相对应,并沿着电路基板117的左右两侧的侧缘部上下排列的方式配置。基板连接器118包括合成树脂制的壳体、和整体收容在壳体内的金属制(例如镍银制:nickel silver)的输出端子(未图示),以与各嵌合孔117H相对应的方式,沿着电路基板117的左右两侧边缘配置。在壳体的外表面上形成有与嵌合孔117H相对应的嵌合空间(未图示),输出端子的一部分面对嵌合空间内。
电源基板116使电路基板117在与底座113平行的方向上从背面侧接近底座113,从而进行组装。在组装时,中继连接器114的壁部122和沿着该壁部122配置的基板用连接部133,贯通电路基板117的嵌合孔117H并被插入基板连接器118的嵌合凹部127。由此,中继连接器114和基板连接器118被嵌合,中继端子131和输出端子能够导通地连接。
(实施方式3的作用、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3中,以放电管115被支承在中继连接器114上的状态,管头136卡止于止动器126,因此,不必担心放电管115相对于中继连接器114在轴线方向上移动。即,在对放电管115施加向右方的移动力的情况下,因为组装在放电管115的左侧的端部的管头136相对于止动器126从左侧被挂住,所以限制了放电管115向右方的移动。在对放电管115施加向左方的移动力的情况下,因为在放电管115的右侧的端部,管头136相对于止动器126从右侧被卡止,所以限制了放电管115向左方的移动。这样,放电管115被限制了沿着其轴线向左右任一个方向的移动,因此不必担心外引线135的前端冲撞收容室123的与避让口125相反的一侧的壁部122。
此外,因为止动器126卡止于管头136的端缘,所以无需在管头136的外周形成用于使止动器126卡止的孔,能够在降低加工成本的同时,避免管头136的强度下降。
此外,在采用止动器126卡止在管头136的导电片140侧的端缘的结构的情况下,担心由于管头136的周方向的朝向的不同,从管头136的端缘延伸出的导电片140成为妨碍,使得管头136的端缘和止动器126无法卡止,但是,在本实施方式3中,因为止动器126卡止在与导电片140相反的一侧的端缘,所以不必担心由于被导电片140妨碍而管头136和止动器126无法卡止,能够可靠地使管头136和止动器126卡止。
此外,在导电片140上形成有相对于外引线135以遍及整周进行包围的方式连接的筒状部142,因此导电片140不会从外引线135脱离。因此,在对筒状部142进行夹钳时,筒状部142不会从外引线135脱离,导电片140和外引线135能够可靠地连接。
此外,管头136和止动器126的卡止部位,相当于玻璃管134的外径和管头136的外径的尺寸差的1/2,在本实施方式3中,因为通过弹性保持片138A、138B将管头136相对于玻璃管134保持为同心状,所以能够使管头136增大,确保其内径与玻璃管134的外径的尺寸差较大。由此,能够增大管头136和止动器126的卡止部位,可靠地限制放电管115的移动。
此外,在止动器126上,形成有在将管头136卡止在止动器126上的状态下与玻璃管134的外周抵接的凹部127,在中继连接器114上设置有能够将放电管115向凹部127侧按压的一对弹性按压片132,因为该一对弹性按压片132从斜上方和斜下方上下对称地将放电管115向凹部127侧按压,所以不必担心玻璃管134从凹部127脱离,能够使管头136相对于止动器126可靠地被卡止。
此外,中继连接器114为在合成树脂制的保持具120内组装有中继端子131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3中,因为在合成树脂制的保持具120上形成有止动器126,所以无需在中继端子131上形成止动器,相应地制造中继端子131所需的材料变少。鉴于一般合成树脂与金属相比材料费较低,根据本实施方式3,能够降低中继连接器114的材料成本。
<实施方式4>
接着,参照图36~图42说明使本发明具体化的实施方式4。本实施方式4中,用于支承放电管115的方法与上述实施方式3不同。因为其他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3相同,所以对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对结构、作用和效果的说明。
(接地部件150的概要)
在上述实施方式3中,放电管115的两端部通过由保持具120和中继端子131构成的中继连接器114支承,在本实施方式4中,如图36和图37所示,放电管115的两端部中的一个端部,与实施方式3同样地由中继连接器114支承,与此相对,放电管115的另一个端部通过接地部件150支承。
如图39所示,接地部件150包括沿着底座113的一个侧缘部安装的细长的支承板151,和安装为能够与该支承板151的正面导通的多个接地端子152。在支承板151上,与各接地端子152相对应地分别贯通而形成有3个安装孔151H。其中,支承板151由基板、金属板构成。
另一方面,如图40和图41所示,接地端子152为对冲压为规定形状的金属制(例如,镍银)的板材实施弯曲加工而获得的,包括:基底部153;从基底部153的上下两边缘部向正面侧延伸的上下对称的一对弹性按压片154;和从基底部153的一个侧缘部向正面侧延伸的止动器155。
一对弹性按压片154配置在与止动器155相反的一侧的侧缘部,是以向相对侧的弹性按压片154侧膨胀的方式弯曲而得的形状。弹性按压片154能够以扩展其间隔的方式弹性弯曲,在弹性按压片154没有弹性弯曲的状态下的一对弹性按压片154的最小间隔为比放电管115的玻璃管134的外径更小的尺寸。
止动器155从基底部153与放电管115的轴线成直角地立起,在止动器155上形成有凹陷为大致圆弧状的凹部156。在实施方式3的中继连接器114中,止动器126的凹部127的上下两侧立起有一对引导部128,但在本实施方式4中,凹部156的上下两侧的距离基底部153的立起尺寸被抑制为较小,未设置有相当于实施方式3的引导部128的机构。因此,与设置有引导部的情况相比,减少了接地端子152所需的金属材料。
进而,在基底部153中一体形成有三片脚部157,三片中的两片脚部157位于弹性按压片154和止动器155之间,从基底部153的上下两边缘部向与弹性按压片154和止动器155相反的一侧(背面侧)突出,剩余的一片脚部157,从基底部153的与止动器155相反的一侧的侧缘上的两弹性按压片154的中间位置向与弹性按压片154和止动器155相反的一侧(背面侧)突出。
该接地端子152不收容在合成树脂制的壳体等部件中,而保持露出的状态,使脚部157贯通安装孔151H,并通过焊接等相对于支承板151能够导通地被固定(参照图42)。由此,安装在一个支承板151上的多个接地端子152,通过支承板151能够相互导通地连接。此外,在接地部件150上不连接电源基板,支承板151相对于底座能够导通地连接。
(相对于接地端子152的放电管115的安装)
在将放电管115安装在接地端子152上时,使放电管115以朝向水平的状态接近底座113的正面,将玻璃管134的端部和管头136从正面侧嵌入上下一对的弹性按压片154之间。此时,一对弹性按压片154由于管头136的主体137而以上下扩展的方式弹性弯曲,在主体137通过一对弹性按压片154的最小间隔部分之后,两个弹性按压片154利用其弹性复原力将主体137引入基底部153侧,使主体137与基底部153抵接,由此,完成放电管115的安装。另外,放电管115的相反侧的端部与上述实施方式3同样地安装在中继连接器114上。
已安装的放电管115在其两端部被中继连接器114和接地部件150支承。因为一对弹性按压片132、154与管头136的主体137的外周面弹性接触,所以外引线135通过管头136与中继端子131和接地端子152能够电导通地连接。进而,利用一对弹性按压片154的弹性复原力,玻璃管134被保持为被按压在止动器126、155的凹部127、156的状态,在观察放电管115的轴方向时,主体137的一部分位于与止动器126、155重合的位置。即,主体137的与导电片40相反的一侧的端缘的一部分为相对于止动器126、155在轴线方向上接近并相对的状态。
另外,如图45和图46所示,也可以相对于接地端子152设置有保护部551。该保护部551包括弹性按压片限制部552和支承板抵接部553,在接地端子152已被安装并固定在支承板151上时,支承板抵接部553为抵接或者接近支承板151的状态。并且,在弹性按压片154上施加按压它并使其扩展的某种外力的情况下,在按压的过程中,首先与弹性按压片限制部553抵接。之后,在施加更大的负荷的情况下,支承板抵接部553起到支承保护部551使其不倾倒的作用。另外,保护部551与弹性按压片154从根部连接,为了使支承板抵接部553发挥作用,需要使支承板抵接部553构成在比该连接部分更靠外侧的位置。此外,通过使支承板抵接部553构成在更为外侧的位置,能够进一步发挥效果。
(实施方式4的作用、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4中,以将放电管115支承在中继连接器114和接地部件150上的状态,放电管115的两端的管头136与保持具120的止动器126和接地端子152的止动器155卡止,因此不必担心放电管115相对于中继连接器114向轴线方向移动。
即,在相对于放电管115施加从中继连接器114侧向接地部件150侧的移动力的情况下,组装在放电管115的中继连接器114侧的端部的管头136卡止在保持具120的止动器126上,由此限制了放电管115向接地部件150侧的移动。在相对于放电管115施加从接地部件150侧向中继连接器114侧的移动力的情况下,在放电管115的接地部件150侧的端部,管头136卡止在接地端子152的止动器155上,因此限制了放电管115向中继连接器114侧的移动。这样,因为放电管115沿着其轴线向左右任一个方向的移动均被限制,所以不必担心外引线135的前端与收容室123中的避让口125的相反侧的壁部、底座113的侧壁冲撞。
此外,在接地端子150的止动器155上,形成有在管头136卡止在止动器155上的状态下与玻璃管134的外周抵接的凹部156,在接地端子152上设置有能够将放电管115向凹部156侧按压的一对弹性按压片154,该一对弹性按压片154从斜上方和斜下方上下对称地将放电管115向凹部156侧按压,因此不必担心玻璃管134从凹部156脱离,能够使管头136相对于止动器155可靠地被卡止。
此外,在接地部件150中,止动器155和作为其与管头136的导通机构的接地端子152一体形成,因此相比于设置有与接地端子为不同的部件的止动器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4中,能够使用较少的部件数。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并不限于通过上述记述和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下面的实施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1)作为放电管,并不限于冷阴极线管,也可以使用热阴极线管、氙气管、荧光灯等。
(2)作为管头的材料,并不限于金属,也可以使用导电性树脂、导电性橡胶。
(3)从玻璃管直线状突出的外引线,并不限于与玻璃管同心的位置,也可以配置在相对于玻璃管的轴心向径方向偏心的位置。
(4)从玻璃管直线状突出的外引线,并不限于与玻璃管的轴心平行,也可以相对于玻璃管的轴心为倾斜方向。
(5)外引线并不限于直线状,也可以为弯曲的状态。
(6)导电片也可以不抵接在外引线的外周,而相对于外引线的前端从前方抵接。
(7)导电片的延伸端边缘与外引线的外周抵接,但也可以在导电片的延伸端部形成弯曲部,使该弯曲部的弯曲的外侧的面与外引线的外周抵接。
(8)也可以不在导电片的延伸端边缘形成槽,而使直线状的延伸端边缘与外引线的外周抵接。
(9)导电片的延伸端边缘的槽不限于V字形,也可以为U字形、方形、半圆形等。
(10)导电片也可以遍及其全长为一定的宽度。
(11)管头也可以为未形成保护片的状态。
(12)导电片不限于一片,也可以为多片。在此情况下,多片导电片可以在周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也可以位于在轴线方向(与外引线的突出方向平行的方向)上错开的位置。
(13)管头的主体不限于圆筒形,也可以为环形、大致C字形。
(14)管头的接触部不限于在周方向上连续的肋状,也可以为在周方向上隔开间隔的多个位置上排列的多个突起。
(15)管头的接触部不限于肋状突出的状态,也可以将主体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在保持不变形的状态下作为接触部使用,还可以将切出抬起主体的一部分而得的弹性片作为接触部使用。
(16)弹性保持片的数量不限于三片或六片,也可以为两片以下、四片、五片或者七片以上。
(17)弹性保持片不限于向前方或者后方悬臂状延伸的状态,还可以为前后两端支承在主体上的两端支承状态。
(18)多个弹性保持片也可以不在周方向上以等间隔配置,而以不等间隔配置。
(19)作为在玻璃管的外周和管头的主体的内周之间确保周方向的空气层的方法,不限于使多个弹性保持片与玻璃管的外周弹性抵接的方式,也可以是使一片或者多片弹性保持片和一个或者多个非弹性接受部(例如,将主体的一部分向内侧敲出)与玻璃管的外周抵接的方式。
(20)管头也可以为在主体上未形成大径部的状态。
(21)管头的接触部和大径部也可以不是在主体的轴线方向的两端部分离地配置,而是相互接近地配置。
(22)主体的轴线方向的接触部和大径部的位置也可以前后颠倒。
(23)导电片没有弹性变形的自由状态下的宽幅部的尺寸和位置,可以以使得主体的轴线(假想线)离开槽的切口区域并贯通宽幅部的方式设定。在此情况下,在与主体的轴线平行地观察到的投影面上,可以是外引线的一部分与宽幅部重合,还可以是外引线的整体与宽幅部重合。
(24)导电片也可以不与外引线直接接触,而通过焊接、熔接使导电片与外引线间接连接。在此情况下,不会从导电片相对于外引线施加弹性的按压力。
(25)在实施方式2中,弹性保持片在主体的轴线方向上相互离开的两个位置与玻璃管的外周抵接,但弹性保持片也可以在轴线方向上相互离开的三个以上的位置与玻璃管抵接。
(26)在实施方式2中,通过使两种弹性保持片的延伸方向相互反向,使得相对于玻璃管的弹性保持片的抵接位置为在轴线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两个位置,但代替该结构,也可以将延伸方向相同的两种(多种)弹性保持片在轴线方向上错开地配置。
(2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弹性保持片通过切出抬起而形成,也可以将与主体不同的弹性部件组装在主体上,使该弹性部件作为弹性保持片起作用。
(2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弹性保持片为沿着主体的轴线方向悬臂状延伸的状态,但不限于此,弹性保持片也可以为沿着主体的周方向悬臂状延伸的状态,或者向螺旋方向悬臂状延伸的状态,或者在周方向或螺旋方向上细长且两端被支承的状态。
(29)输出端子也可以是仅将金属材料冲压为规定形状而不实施弯曲加工而获得。
(30)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中,开关元件不限于TFT,开关元件也可以为TFT以外的MIM(Metal Insulator Metal金属-绝缘体-金属)等。
(31)作为显示装置,不限于液晶显示装置,也包括在显示面板的背面侧需要照明装置的各种显示装置。
(32)作为电源,不限于在电路基板上安装有电子部件的电源基板,也包括不使用电路基板而通过配线连接有电子部件的电源。
(33)作为支承管头的主体的机构,不限于中继连接器,也能够使用在直接安装在电源基板上的连接器(例如逆变器连接器:inverterconnector)上直接组装管头的结构(不使用中继连接器的方式)、在与从电源到外引线的电力供给线路分开设置的专用的支承机构上组装管头的结构。
(34)也可以不在电路基板上设置基板连接器,而将中继连接器通过电缆连接至电源(电源基板)。
(3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导电片和外引线通过熔接进行固定,在使导电片与外引线弹性接触(抵接)的情况下,也可以不通过熔接等进行固定,而只利用导电片的弹力确保连接状态。
(36)导电片的筒状部和外引线也可以通过焊接能够导通地进行连接。

Claims (21)

1.一种放电管,包括呈圆筒状的玻璃管和外嵌在所述玻璃管的端部的管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头具有呈圆筒状的主体,
在所述主体上形成有向径方向内侧突出并且能够向径方向弹性变形的弹性保持片,
所述弹性保持片与所述玻璃管的外周面弹性抵接,
并且外引线从所述玻璃管的端部突出,在所述外引线处接受来自电源的电力供给,
所述主体与所述电源电连接并且被支承机构支承,
从所述主体延伸出的导电片相对于所述外引线弹性抵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电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保持片以将所述主体的一部分切出抬起的状态形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电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保持片在所述主体的周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放电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弹性保持片在所述主体的周方向上隔开等角度间隔地在至少三个位置以上进行配置,
在所述玻璃管的外周和所述主体的内周之间,确保遍及大致整周存在间隙。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放电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弹性保持片在所述主体的轴线方向上隔开间隔的多个位置上与所述玻璃管的外周抵接。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放电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弹性保持片在所述主体的轴线方向上隔开间隔的多个位置上与所述玻璃管的外周抵接。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放电管,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多个弹性保持片的第一和第二两种弹性保持片是在所述主体的轴线方向上相互向相反的方向悬臂状延伸的状态,
所述第一弹性保持片的延伸端部和所述第二弹性保持片的延伸端部相互在所述主体的轴线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两个位置上与所述玻璃管的外周抵接。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放电管,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多个弹性保持片的第一和第二两种弹性保持片是在所述主体的轴线方向上相互向相反的方向悬臂状延伸的状态,
所述第一弹性保持片的延伸端部和所述第二弹性保持片的延伸端部相互在所述主体的轴线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两个位置上与所述玻璃管的外周抵接。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电管,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导电片上形成有相对于所述外引线以遍及整周地进行包围的方式连接的筒状部。
10.一种管头,通过外嵌在呈圆筒状的玻璃管的端部而构成放电管,其特征在于:
具有呈圆筒状的主体,
在所述主体上形成有向径方向内侧突出并且能够向径方向弹性变形的弹性保持片,
所述弹性保持片与所述玻璃管的外周面弹性抵接,
并且该管头被组装于所述放电管,该放电管中,外引线从所述玻璃管的端部突出,并且在所述外引线处接受来自电源的电力供给,
所述主体与所述电源电连接并且被支承机构支承,
从所述主体延伸出的导电片相对于所述外引线弹性抵接。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管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保持片以将所述主体的一部分切出抬起的状态形成。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管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保持片在所述主体的周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管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弹性保持片在所述主体的周方向上隔开等角度间隔地在至少三个位置以上进行配置,
在所述玻璃管的外周和所述主体的内周之间,确保遍及大致整周存在间隙。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管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弹性保持片在所述主体的轴线方向上隔开间隔的多个位置上与所述玻璃管的外周抵接。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管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弹性保持片在所述主体的轴线方向上隔开间隔的多个位置上与所述玻璃管的外周抵接。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管头,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多个弹性保持片的第一和第二两种弹性保持片是在所述主体的轴线方向上相互向相反的方向悬臂状延伸的状态,
所述第一弹性保持片的延伸端部和所述第二弹性保持片的延伸端部相互在所述主体的轴线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两个位置上与所述玻璃管的外周抵接。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管头,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多个弹性保持片的第一和第二两种弹性保持片是在所述主体的轴线方向上相互向相反的方向悬臂状延伸的状态,
所述第一弹性保持片的延伸端部和所述第二弹性保持片的延伸端部相互在所述主体的轴线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两个位置上与所述玻璃管的外周抵接。
18.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管头,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导电片上形成有相对于所述外引线以遍及整周地进行包围的方式连接的筒状部。
19.一种显示装置用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源;
放电管;以及
作为所述放电管和所述电源的安装母体的底座,
其中,所述放电管包括呈圆筒状的玻璃管和外嵌在所述玻璃管的端部的管头,
所述管头具有呈圆筒状的主体,
在所述主体上形成有向径方向内侧突出并且能够向径方向弹性变形的弹性保持片,
所述弹性保持片与所述玻璃管的外周面弹性抵接,
并且外引线从所述玻璃管的端部突出,在所述外引线处接受来自电源的电力供给,
所述主体与所述电源电连接并且被支承机构支承,
从所述主体延伸出的导电片相对于所述外引线弹性抵接。
2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照明装置;和
配置在所述照明装置的正面侧的显示面板,
其中,所述照明装置是显示装置用的照明装置,其包括:
电源;
放电管;以及
作为所述放电管和所述电源的安装母体的底座,
其中,所述放电管包括呈圆筒状的玻璃管和外嵌在所述玻璃管的端部的管头,
所述管头具有呈圆筒状的主体,
在所述主体上形成有向径方向内侧突出并且能够向径方向弹性变形的弹性保持片,
所述弹性保持片与所述玻璃管的外周面弹性抵接,
并且外引线从所述玻璃管的端部突出,在所述外引线处接受来自电源的电力供给,
所述主体与所述电源电连接并且被支承机构支承,
从所述主体延伸出的导电片相对于所述外引线弹性抵接。
21.一种电视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
照明装置;和
配置在所述照明装置的正面侧的显示面板,
其中,所述照明装置是显示装置用的照明装置,其包括:
电源;
放电管;以及
作为所述放电管和所述电源的安装母体的底座,
其中,所述放电管包括呈圆筒状的玻璃管和外嵌在所述玻璃管的端部的管头,
所述管头具有呈圆筒状的主体,
在所述主体上形成有向径方向内侧突出并且能够向径方向弹性变形的弹性保持片,
所述弹性保持片与所述玻璃管的外周面弹性抵接,
并且外引线从所述玻璃管的端部突出,在所述外引线处接受来自电源的电力供给,
所述主体与所述电源电连接并且被支承机构支承,
从所述主体延伸出的导电片相对于所述外引线弹性抵接。
CN2007800231818A 2006-06-30 2007-05-24 放电管、管头、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7339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181852 2006-06-30
JP181852/2006 2006-06-30
JP2007021231 2007-01-31
JP021231/2007 2007-01-31
PCT/JP2007/060630 WO2008001565A1 (fr) 2006-06-30 2007-05-24 Tube à décharge électrique, embout, dispositif d'éclairage, affichage et récepteur de télévision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73398A CN101473398A (zh) 2009-07-01
CN101473398B true CN101473398B (zh) 2012-05-16

Family

ID=388453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23181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73398B (zh) 2006-06-30 2007-05-24 放电管、管头、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2) US7914164B2 (zh)
EP (1) EP2056327B1 (zh)
JP (2) JP4922298B2 (zh)
KR (2) KR100981210B1 (zh)
CN (1) CN101473398B (zh)
AT (1) ATE538488T1 (zh)
TW (1) TW200822165A (zh)
WO (1) WO200800156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TE538488T1 (de) * 2006-06-30 2012-01-15 Sharp Kk Elektrische entladungsröhre, ringbeschlag und beleuchtungsvorrichtung, anzeige sowie fernsehempfänger mit dieser entladungsröhre
KR100980945B1 (ko) * 2006-06-30 2010-09-07 샤프 가부시키가이샤 방전관, 페룰, 조명 장치, 표시 장치 및 텔레비전 수신 장치
WO2009022480A1 (ja) * 2007-08-16 2009-02-19 Sharp Kabushiki Kaisha 表示装置用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CA2638982A1 (en) 2007-10-12 2009-04-12 Hosiden Corporation Buffer, adapter, and connecting device for attaching the same buffer or adapter
RU2442252C1 (ru) * 2007-12-27 2012-02-10 Шарп Кабусики Кайся Контактный соединитель, конструкция монтажа контактного соединителя и каркаса, конструкция монтажа контактного соединителя и источника питания, конструкция монтажа газоразрядной трубки и источника питания с контактным соединителем, устройство подсветки для устройства отображения, устройство отображения и телевизионный приемник
KR20100113018A (ko) * 2008-01-28 2010-10-20 파나소닉 주식회사 냉음극 형광램프,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액정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20090082783A (ko) * 2008-01-28 2009-07-3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Eds 공정용 프로브 카드 어셈블리
WO2009104298A1 (ja) * 2008-02-19 2009-08-2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放電管、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TW200951355A (en) * 2008-05-23 2009-12-16 Sanken Electric Co Ltd Ferrule, discharge tube provided with ferrul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discharge tube provided with ferrule
WO2010092719A1 (ja) * 2009-02-12 2010-08-1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用照明装置、表示装置、テレビ受信装置
US20110279051A1 (en) * 2009-02-12 2011-11-17 Sharp Kabushiki Kaisha Lighting device for display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WO2010092718A1 (ja) * 2009-02-12 2010-08-1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用照明装置、表示装置、テレビ受信装置
JP2011081991A (ja) * 2009-10-06 2011-04-21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コンタクト及びコネクタ
CN102544991B (zh) * 2012-03-01 2015-01-07 杭州华镭激光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放电管可调直式激光管
CN104501191B (zh) * 2014-12-02 2017-02-01 威能(无锡)供热设备有限公司 用于燃气设备的排烟管组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44277A (en) 1976-05-24 1977-08-23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Mechanically assembled base for electric lamps
US4924368A (en) 1989-01-06 1990-05-08 Duro-Test Corporation Fluorescent lamp with protective shield
JPH03261030A (ja) * 1990-03-12 1991-11-20 Toshiba Lighting & Technol Corp 低圧放電灯
JPH03285231A (ja) * 1990-03-30 1991-12-16 Toshiba Lighting & Technol Corp 放電ランプ装置
JPH0882798A (ja) 1994-09-09 1996-03-26 Casio Comput Co Ltd バックライト付き表示装置
JPH08203579A (ja) * 1995-01-24 1996-08-09 Kyoshin Kogyo Kk ヒューズクリップ
JP3525797B2 (ja) * 1999-05-06 2004-05-10 ウシオ電機株式会社 ベース付ランプ
JP2001110362A (ja) 1999-10-08 2001-04-20 Ushio Inc 誘電体バリア放電ランプ装置
KR100883091B1 (ko) 2002-06-28 2009-02-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몰드 프레임과 이를 갖는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액정 표시장치
JP4189997B2 (ja) * 2003-03-26 2008-12-03 Tdk株式会社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US20060063410A1 (en) * 2004-09-20 2006-03-23 Chi Lin Technology Co., Ltd. Connector for establishing an electrical connection between a wire and a fluorescent tube of a backlight module
US7042157B2 (en) 2003-10-10 2006-05-09 Zippy Technology Corp. Lamp bracket for cold cathode lamps
JP4406935B2 (ja) * 2006-03-03 2010-02-03 サンケン電気株式会社 放電管用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付き放電管
EP1860377A1 (en) * 2006-05-23 2007-11-2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Lamp fixing unit, backlight assembly hav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ATE538488T1 (de) * 2006-06-30 2012-01-15 Sharp Kk Elektrische entladungsröhre, ringbeschlag und beleuchtungsvorrichtung, anzeige sowie fernsehempfänger mit dieser entladungsröhre
KR100980945B1 (ko) * 2006-06-30 2010-09-07 샤프 가부시키가이샤 방전관, 페룰, 조명 장치, 표시 장치 및 텔레비전 수신 장치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平3-261030A 1991.11.20
JP平3-285231A 1991.12.16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00008013A (ko) 2010-01-22
JP2009099554A (ja) 2009-05-07
US20100097786A1 (en) 2010-04-22
WO2008001565A1 (fr) 2008-01-03
JP4328824B2 (ja) 2009-09-09
KR100981210B1 (ko) 2010-09-10
JPWO2008001565A1 (ja) 2009-11-26
KR100982131B1 (ko) 2010-09-14
JP4922298B2 (ja) 2012-04-25
EP2056327A1 (en) 2009-05-06
EP2056327B1 (en) 2011-12-21
ATE538488T1 (de) 2012-01-15
KR20090023389A (ko) 2009-03-04
EP2056327A4 (en) 2010-09-08
CN101473398A (zh) 2009-07-01
US7914164B2 (en) 2011-03-29
TW200822165A (en) 2008-05-16
US7762679B2 (en) 2010-07-27
TWI348175B (zh) 2011-09-01
US20090227154A1 (en) 2009-09-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73398B (zh) 放电管、管头、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CN101814406B (zh) 放电管、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N101895046A (zh) 中继连接器、中继连接器和底座的组合安装结构、中继连接器和放电管的组合安装结构
CN101473170A (zh) 电源基板、基板连接器、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CN101542199B (zh) 放电管的支撑结构、支撑部件、放电管、管座、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CN101473165B (zh) 背光源组件、背光源组件的制造方法、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KR20090028715A (ko) 전원 기판, 기판 커넥터, 조명 장치, 표시 장치 및 텔레비전 수신 장치
CN101784835B (zh) 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CN101479826B (zh) 放电管、管头、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N101473493B (zh) 电源基板、基板连接器、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US7726867B2 (en) Backlight module with conductive mechanisms therein for providing power to lamps thereof
CN101485053B (zh) 中继连接器、中继连接器和底座的组合安装结构、中继连接器和放电管的组合安装结构
US20100283904A1 (en) Relay connector, mounting structure of relay connector and chassis, mounting structure of relay connector and power source, mounting structure of discharge tube and power source to relay connector, lighting device for display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KR100788400B1 (ko) 전원 연결 장치 및 직하형 백라이트 장치
JP4584051B2 (ja)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および当該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を有する液晶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CN101393348B (zh) 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CN201639127U (zh) 导电端子
KR100912760B1 (ko) 방전관용 커넥터, 커넥터부착 방전관 및 면광원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516

Termination date: 2020052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