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68691B - 低地板式车辆 - Google Patents

低地板式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68691B
CN101468691B CN2008101885223A CN200810188522A CN101468691B CN 101468691 B CN101468691 B CN 101468691B CN 2008101885223 A CN2008101885223 A CN 2008101885223A CN 200810188522 A CN200810188522 A CN 200810188522A CN 101468691 B CN101468691 B CN 10146869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ag
mentioned
vehicle
occupant
head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18852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68691A (zh
Inventor
铃木和启
小林祐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4686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686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686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6869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27/00Safety equipment
    • B62J27/20Airba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torcycles or the li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021/0065Type of vehicles
    • B60R2021/0088Cycles, e.g. motorcy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针对安装有气囊装置的低地板式车辆,以提供一种能够向展开方向顺利地引导气囊系留体的技术为目的。轻便型机动两轮车(10A)具备头管(13)、从该头管(13)向后下方延伸设置的主架(14)、设置在头管(13)后方的乘员座椅(42)、形成在该乘员座椅(42)和转向把手(26)之间而供乘员横跨的横跨空间(43)、及设置在乘员座椅(42)前方并收容有止停乘员的气囊的气囊组件(44),使用左右一对气囊系留体(74L、74R)与主架(14)相连结,所述左右一对气囊系留体(74L、74R)在气囊膨胀展开时将气囊保持在与乘员相向位置。

Description

低地板式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车辆的前部安装有气囊组件的低地板式车辆。
背景技术
公知有一种在车辆的前部安装有在碰撞等时膨胀的气囊装置的机动两轮车。(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7-83954号公报(图17)
在专利文献1的图17中,在机动两轮车100(沿用该公报的符号,以下相同)上安装有转向用的把手104、设置在该把手104后方的气囊装置120、设置在该气囊装置120后方的燃料箱106、以及设置在该燃料箱106后方的用于乘坐的座椅103。另外,在气囊装置120与车体之间安装有软带140(以下称为“气囊系留体140”),该软带140在气囊急速膨胀时,将气囊向适当的位置引导并保持。通过该气囊系留体140、气囊的膨胀展开得以妥当进行。
但是,适用于专利文献1的机动两轮车100的系留体140的配置,难以用于车体构造及乘员的乘车姿势大有不同的低地板式车辆,需要各种方式的努力。
于是,在轻便摩托车型车辆中、迫切需要能够向展开方向顺利地引导气囊系留体的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安装有气囊装置的低地板式车辆,以提供一种能够向展开方向顺利地引导气囊系留体的技术为目的。
技术方案1的发明是一种低地板式车辆,具有:可转动地支承着乘员所操作的转向把手的头管;从该头管向后下方延伸设置的主架;设置在头管后方、供乘员乘坐的乘员座椅;形成在该乘员座椅和转向把手之间、供乘员横跨的横跨空间;设置在乘员座椅前方并收容有气囊的气囊组件,其特征在于,气囊组件设置在头管的后方,具备左右一对气囊系留体,该左右一对气囊系留体在气囊膨胀展开时,将该气囊保持在与乘员相向的位置上,气囊系留体沿主架配置,并且一端与气囊连接,另一端在乘员座椅下方与主架连接。
技术方案2的发明,其特征在于,主架被车身罩所覆盖,气囊系留体沿形成于主架与车身罩之间的空间配置。
技术方案3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车身罩的内侧表面,沿气囊系留体形成有脆弱部。
技术方案4的发明,其特征在于,主架包括从头管的上部向后下方延伸设置的左右一对上部车架、从头管的下部向后下方延伸设置的左右一对下部车架、及在上部车架和下部车架之间上下跨接的连结部件,气囊系留体的另一端与连结部件连接。
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中,使用左右一对的气囊系留体将气囊连结在主架上,所述左右一对的气囊系留体将气囊保持在与乘员相向的位置上,并且,气囊系留体沿主架配置。由于气囊系留体的另一端连接在乘员座椅的下方,所以在气囊展开时,可以使气囊系留在乘员的附近。
另外,左右一对的气囊系留体沿主架配置,在气囊膨胀展开时,气囊系留体中的作为与气囊的连接部的气囊系留体的一端部(前端部)首先升起,伴随着气囊的膨胀展开,气囊系留体从气囊系留体的一端部(前端部)朝向另一端部(后端部)沿主架升起。这样,由于气囊系留体沿主架配置,所以可以利用气囊系留体向展开方向顺利地引导气囊。
在技术方案2的发明中,主架被车身罩所覆盖,气囊系留体沿形成于主架与车身罩之间的空间配置,所以在气囊装置未动作时,气囊系留体被车身罩所覆盖。因为气囊系留体被车身罩所覆盖,所以不会损害车辆的美观性。
在技术方案3的发明中,在车身罩的内侧面,沿气囊系留体形成有脆弱部。
在气囊展开时,气囊系留体与形成在车身罩内侧面的脆弱部接触,沿该脆弱部在车身罩的一部分上形成开口部,气囊系留体被从该开口部拉出,从而可以顺利展开气囊。
在技术方案4的发明中,气囊系留体的另一端的位置有时因车型而变化。此时,使气囊系留体的另一端的位置与在上下车架之间上下跨接的连结部件相连接,从而易于上下变更系留体的另一端的安装位置。因此,可以应用于多种车型,并抑制车辆成本增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低地板式车辆的左侧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低地板式车辆的局部俯视图。
图3是安装有本发明的气囊装置的主架的侧视图。
图4是安装有本发明的气囊装置的主架的俯视图。
图5是安装有本发明的气囊装置的主架的后视图。
图6是说明气囊组件和车身罩之间的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7是图6的7-7线截面图。
图8是图2的8-8线截面图。
图9是图2的9-9线截面图。
图10是本发明的气囊装置的作用说明图(正常行驶~气囊展开初期)。
图11是说明气囊组件的上面开放、气囊展开的截面图。
图12是本发明的气囊装置的作用说明图(气囊展开完毕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进行说明。在图中,“前”、“后”、“左”、“右”、“上”、“下”表示从乘员的角度观察的方向。另外,附图是从符号的方向观察的。
图1是本发明的低地板式车辆的左侧视图,在作为低地板式车辆10的一种的轻便摩托车型机动两轮车10A中设置有车体架11、悬挂在该车体架11上并作为驱动源的动力装置12。
车体架11由头管13、前端部包含有该头管13并从头管13向后下方延伸设置的主架14、及连结在该主架14伤并向后方延伸的后部车架15构成。
主架14是将从头管13的上部13c向后下方延伸设置的左右一对上部车架17L、17R(仅显示较近一侧的符号17L,以下相同)、及从头管13的下部13d向后下方延伸设置的左右一对下部车架18L、18R(仅显示较近一侧的符号18L,以下相同)作为构成部件而包含的部件。另外,在上部车架和下部车架之间、即在17L、18L以及17R、18R上,上下跨接有用于提高主架14刚性的连结部件19L、19R(仅显示较近一侧的符号19L,以下相同)。
后部车架15包括作为构成部件的座椅导轨21L、21R(仅显示较近一侧的符号21L,以下相同)、中间车架23L、23R(仅显示较近一侧的符号23L,以下相同)、及导轨撑杆24L、24R(仅显示较近一侧的符号24L,以下相同),所述座椅导轨21L、21R从上部车架17L、17R的后部向斜后上方延伸;所述中间车架23L、23R连结这些座椅导轨21L、21R的中间点22L、22R(仅显示较近一侧的符号22L,以下相同)与上部车架17L、17R的后端部之间;所述导轨撑杆24L、24R跨接在该中间车架23L、23R的上部与座椅导轨21L、21R的后部之间。
在构成车体架11的前端部的头管13上设置有转向轴25,在该转向轴25的上端部,可转动地支承有乘员操作的转向把手26。在转向轴25的下端部,通过平面视为大致三角形的底部桥接件(ボトムブリツジ)27安装有前叉31L、31R(仅显示较近一侧的符号31L,以下相同),在前叉31L、31R的下端部之间,可转动地安装有前轮32。
在座椅导轨21L、21R和中间车架23L、23R之间,跨接有支板33L、33R(仅显示较近一侧的符号33L,以下相同)。从支板33L、33R向下方延伸设置有连接部件34,在连接部件34上设置有支承轴35,通过该支承轴35可上下摆动地安装着兼作后部摆臂的动力装置12,在该动力装置12的后端部,可转动地安装有作为驱动轮的后轮36,在动力装置12与座椅导轨21L、21R之间,跨接有吸收来自地面的冲击的后缓冲装置37L、37R(仅显示较近一侧的符号37L,以下相同)。
在座椅导轨21L、21R的上面安装有乘员座椅42。
乘员座椅42被安装在头管13的后方,在可转动地支承在该头管13上的转向把手26和乘员乘坐的乘员座椅42之间,形成乘员横跨的横跨空间43。而且,在乘员座椅42的前方,设置有用于收容气囊的气囊组件44。
气囊组件44配置在头管13的后方,在从正面观察头管13时,气囊组件44的一部分与头管13重叠配置。亦即,气囊组件44配置为,在从侧面观察时,气囊组件44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头管13的上下宽度H内,在从正面观察时,与头管13在头管13的高度方向上下重叠。也就是说,气囊组件44的一部分能够与头管13重叠配置,所以可以将气囊组件44的上端面44t的高度抑制在较低程度,如果能降低上端面44t的高度,则可确保气囊组件44上方的空间。其结果,在高度方向上,可以提高转向把手26周围的部件的布局自由度。
在本实施例中,气囊组件44被配置在转向把手26的下方,所以可以提高转向把手26及转向把手26周边的设计自由度。例如,转向把手26以及转向把手26周围部件的配置自由度得以提高。
而且,气囊组件44的一部分44z朝向横跨空间43设置。
动力装置12由内置有皮带式变速器的变速器装置46、从该变速器装置46的前端部向前方延伸的发动机47构成。
发动机47是在变速器装置46上依此安装气缸体51、气缸盖52、及气缸盖罩53而形成的多气缸水冷4冲程发动机。在气缸盖52的上面,通过吸气管54连结有空气滤清器装置55,在气缸盖52的下面连结有排气管56。
在图中,57是用于冷却发动机47的散热器装置,58是前盘式制动装置,61是前制动盘,62是覆盖车辆前方的前车身罩,63是覆盖车辆侧面的主车身罩,64是后车身罩,64G是扶手杆,65是前挡泥板,66是后挡泥板,67是连结在排气管56后端部的消声器,68是主支架。
图2是本发明的低地板式车辆的要部俯视图。
在头管13的后方配置有上述气囊组件44,在头管13的左侧方,设置有用于控制收容在气囊组件44中的气囊的展开的气囊控制装置71,在头管13的右侧方,配置有在进行车辆电源开关时用于插入钥匙的锁芯72。
构成车体架11的前部的头管13、气囊组件44及气囊控制装置71,由作为车身罩45的构成部分的前车身罩62覆盖,气囊组件44的一部分44z,从作为该车身罩45的外面45a的前车身罩62的后面62b,朝向横跨空间43设置,在该横跨空间43的下方,以覆盖主车架14的方式设置有作为车身罩45构成部分的主车身罩63,在气囊组件44的后方,配置有乘员座椅42,在该乘员座椅42的左右侧方下部,设置有具有大致水平面、作为乘员放置脚的脚载置部的脚踏板73L、73R,另外,从乘员座椅42的左右侧方到车辆的后部,由后车身罩64进行覆盖。亦即,车身罩45是覆盖车体架11且构成车辆外观面的部件,从车辆前方至后方,依此由前车身罩62、主车身罩63及后车身罩64所构成。
74L、74R(仅显示较近一侧的符号74L,以下相同)是在气囊膨胀展开时、将气囊的位置保持在规定位置的左右气囊系留体。
在图中,84是跨接在下部车架18L、18R之间的横向部件。
以下,根据图3至图5,对构成气囊装置77的气囊组件44、主架14、连接气囊组件44之间的气囊系留体74L、74R、控制气囊的展开的气囊控制装置71的配置进行说明。
图3是安装有本发明的气囊装置的主架的侧视图,从上部车架17L、17R向大致上方延伸设置有支架78,在该支架78上安装有气囊组件44。44s是气囊组件44的下端边缘。
气囊系留体74L、74R的一端74La、74Ra(仅显示图中较近一侧的符号74La,以下相同)被安装在气囊组件44上,气囊系留体74L、74R的另一端74Lb、74Rb(仅显示图中较近一侧的符号74Lb,以下相同)与连结部件19L、19R相连结。将在后面详细描述这些气囊系留体74L、74R。在图中,80L、80R(仅显示图中较近一侧的符号80L,以下相同)是连结上部车架17L、17R与下部车架18L、18R之间的连结支板。
图4是安装有本发明的气囊装置的主架的俯视图,车体架11包括从头管13的上部向后下方延伸设置的左右一对上部车架17L、17R、及从头管13的下部向后下方延伸设置的左右一对下部车架18L、18R,在从上面观察车体架11时,气囊组件44的左右两侧面44c、44d在气囊组件44的前后中心CP处,被配置在上部车架17L、17R的左右外部宽度Wu的外侧,且在下部车架18L、18R左右外部宽度Ws的内侧。
由于气囊组件44的左右两侧面44c、44d配置在上部车架17L、17R的外侧,所以对于气囊组件44可确保充分的宽度方向长度。由于气囊组件44可确保充分的宽度方向长度,所以在气囊(参照后述的图7的符号85)展开时,可以顺利地向左右展开。
另外,由于气囊组件44的左右两侧面44c、44d配置在下部车架18L、18R左右外部宽度Ws的内侧,所以可避免增大车宽。也就是说,气囊组件44的外部宽度Wa的长度设定为满足Wu<Wa<Ws关系的最佳长度,从而可以兼顾气囊组件44的充分展开性能和紧凑性。
气囊控制装置71设置在头管13的车宽方向的侧方。具体而言,从头管13向左方向延伸设置支撑件79,在该支撑件79上安装气囊控制装置71。
头管13倾斜配置以使下端部13b比上端部13a更位于前方,气囊控制装置71的前端部71a比头管13的下端部13b位于更后方,所以车辆从前方受到冲击时,冲击力首先传递给头管13的下端部13b。
因为首先使冲击力传递给头管13的下端部13b,使头管13的下端部13b承受冲击力,所以冲击力难以传递到气囊控制装置71。若冲击力难以传递到气囊控制装置71,则可以保护气囊控制装置71。
参照图3、图4,气囊组件44和气囊控制装置71在高度方向上偏置配置。
在气囊控制装置71的后方,设置有允许气囊控制装置71移动的空间81。因此,即使气囊控制装置71受到冲击力、向后方移动,也可收容在气囊控制装置71的移动空间81中。因此,气囊控制装置71不易受到外力的影响。
在从侧面观察车辆时,气囊组件44的中心轴44c和气囊控制装置71的中心轴71c,与头管13的轴13c的方向平行配置。与头管13的轴13c的方向平行地设置有气囊组件44和气囊控制装置71,所以可简化头管13周围的结构,并且可紧凑化。
在气囊(参照下述图7的符号85)上连接有左右一对气囊系留体74L、74R,该左右一对气囊系留体74L、74R在气囊85膨胀展开时,将该气囊85保持在与乘员相向的位置上,这些气囊系留体74L、74R通过连结部件19L、19R与主架14相连结。
气囊系留体74L、74R沿主架14配置,并且作为气囊系留体74L、74R的另一端74Lb、74Rb的后端部75L、75R(图中仅显示较近一侧的符号75L,以下相同)在乘员座椅(图1的符号42)下方,通过扣件86L、86R(图中仅显示较近一侧的符号86L,以下相同)及固定这些扣件86L、86R的螺栓87、87(图中仅显示较近一侧的符号87,以下相同),与跨接在主架14上的连结部件19L、19R相连接。
另外,可以使用与机动车安全带同样的树脂纤维线织成气囊系留体74L、74R,也可以使用与气囊85相同的材料,只要是考虑到经时变化等的具有规定性能和强度的材料,均可任意设定该材料、结构、及截面形状等。
在本实施例中,气囊系留体74L、74R的另一端74Lb、74Rb与连结部件19L、19R相连接,但气囊系留体74L、74R的另一端74Lb、74Rb的位置有时会随车型而变化。此时,通过使气囊系留体74L、74R的另一端74Lb、74Rb与连结部件19L、19R相连接,气囊系留体74L、74R的另一端74Lb、74Rb与连结部件19L、19R的连接位置可以变更为任意位置。因此,在将气囊装置77搭载到不同车型上时,可以降低车辆的成本。
图5是安装有本发明的气囊装置的主架的后视图,在从后方观察车辆时,气囊控制装置71的至少一部分与气囊组件44重叠配置。
气囊组件44形成为箱形,通过形成下边缘倒角部44f,对设置在气囊组件44的背面44e上的下端边缘44s进行倒角,所以能更大地确保横跨空间43。若能确保横跨空间43充分大,则更能提高乘员上下车便利性及舒适性。
一并参照图4,气囊组件44形成为箱形,设置在气囊组件44的背面44e上的左右端边缘44p、44q通过左边缘倒角部44g及右边缘倒角部44h进行倒角,所以可扩大横跨空间43。因为能确保横跨空间43充分大,所以更加易于乘车及下车,并且可以提高乘车时的舒适性。
在头管13的侧方,在作为一侧的右侧配置有用于进行开关车辆电源的锁芯72。在隔着头管13的另一侧的左侧,配置有气囊控制装置71,所以可以有效地利用锁芯72相反侧的空间(图4的符号82)。
图6是说明气囊组件和车身罩的配置关系的俯视图,在车辆的前部83,设置有作为车身罩的前车身罩62,气囊组件44的背面44e从构成该前车身罩62外面的背面62b向外方伸出。
构成气囊组件44d的一部分的背面44e,从车身罩62的外面向后方伸出,所以能减少占有前车身罩62内的气囊组件44的占有空间。占有前车身罩62内的气囊组件44的占有空间如果减少,则可以提高前车身罩62内的其他部件的布局设计自由度。
图7是图6的7-7线截面图,收容有气囊85的气囊组件44以容器部91、折叠收容于该容器部91的气囊85、及产生使该气囊85膨胀展开的气体的充气装置92为主要构成部件。
容器部91由底部93、框部94及从上方覆盖该框部94的盖部95构成,上述框部94包括从底部93立起的背面44a及构成气囊组件44的左右侧面(图4的符号44c、44d)。在框部94与盖部95之间形成有缺口部96,以便在气囊85膨胀展开时能使得盖部95易于从框部94开放。该缺口部96沿框部94形成在盖部95上。另外,在前车身罩62的内侧面62n上,也形成有可使气囊85膨胀展开的缺口97。
此外,在背面44a和气囊85之间设置有隔壁151,在该隔壁151与背面44之间,折叠收容有气囊系留体74L、74R的一部分。
一并参照图3,利用将气囊85保持在与乘员相向位置的左右一对气囊系留体74L、74R,气囊85被连结在主架14,并且气囊系留体74L、74R沿主架14配置。
由于左右一对的气囊系留体74L、74R沿主架14被配置,所以在气囊85膨胀展开时,在沿主架14配置的气囊系留体74L、74R中,作为与气囊85的连接部的气囊系留体74L、74R的前端部76L、76R首先升起,随着气囊85的膨胀展开,气囊系留体74L、74R从气囊系留体74L、74R的前端部76L、76R朝向后端部75L、75R升高。如此,由于气囊系留体74L、74R沿着构成主架14的上部车架17L、17R配置,所以可通过气囊系留体74L、74R向展开方向顺利引导气囊85。
图8是图2的8-8线截面图。
在图8(a)中,气囊系留体74L沿形成于主架14和车身罩45之间的空间R配置,主架14由作为车身罩45构成部件的主车身罩63所覆盖。
气囊系留体74L沿着在构成主架14的上部车架17L与主车身罩63之间形成的空间R配置,在主车身罩63的内侧面63n上,为了在气囊动作时能使气囊系留体74L顺利地发挥作用,沿气囊系留体74L形成有左右两个脆弱部101。
在此,左右两个脆弱部101、101所具有的缺口部96P、96Q的深度,在外侧的缺口部96P的缺口深度为DP1、内侧的缺口部96Q的缺口深度为DQ1时,形成为DP1<DQ1。
在气囊装置77未动作时,气囊系留体74L被车身罩45(主车身罩63)所覆盖。由于气囊系留体74L被前车身罩62所覆盖,所以可改善车辆的美观性能。
在图8(b)中,在气囊装置77动作时,由于内侧的缺口深度DQ1比外侧的缺口深度DP1更深,所以气囊系留体74L向箭头h方向移动,该气囊系留体74L接触推压主车身罩63的内面63n,由此,在主车身罩63中,在内侧的缺口部96Q处产生断裂,并以外侧的缺口部96P为中心沿箭头j方向升起,在车身罩45上形成开口部99。气囊系留体74L可通过开口部99向箭头h方向移动。
配置在车辆右侧的气囊系留体74R与配置在左侧的气囊系留体74L具有同样的结构和作用,在此省略说明。
由于主架14由作为车身罩45的主车身罩63所覆盖,气囊系留体74L、74R沿形成在主架14与主车身罩63之间的空间R配置,所以气囊装置77动作时,可以顺利地进行向气囊(图7的符号85)的展开方向的引导。
而且,在作为车身罩45的内侧面45n的前车身罩62的内侧面62n上,沿气囊系留体74L、74R形成有脆弱部101,所以在气囊85展开时,气囊系留体74L、74R接触形成在车身罩45的内侧面62n上的脆弱部101,通过该脆弱部101在车身罩45上形成开口部99,气囊系留体74L、74R被沿着脆弱部101从车身罩45拉出,所以不妨碍气囊85的展开,可顺利地进行气囊85的展开。
也就是说,虽然在左右的气囊系留体74L、74R的上方覆盖有车身罩45,但在规定时刻,可以在车身罩45上形成开口部99,所以,不会因为车身罩45而影响左右的气囊系留体74L、74R的动作,可以顺利地进行向气囊85的展开方向的引导。
图9是图2的9-9线截面图,气囊系留体74L沿形成在主架14和车身罩45之间的空间R配置。
在图9(a)中,在气囊装置77未动作时,气囊系留体74L被车身罩45(主车身罩63)所覆盖。
在图9(b)中,在气囊装置77动作时,气囊系留体74L向箭头k方向移动,该气囊系留体74L接触主车身罩63的内侧表面63n,使得主车身罩63在内侧的缺口部96Q处产生断裂,并以外侧的缺口部96P为中心沿箭头m方向升起,在车身罩45上形成开口部99。气囊系留体74L可通过开口部99向箭头k方向移动。
与图8的不同之处在于,气囊系留体74L的朝向被配置为不同朝向,其他结构及作用没有大的变化。
另外,配置在车辆右侧的气囊系留体74R与配置在左侧的气囊系留体74L具有同样的结构和作用,在此省略说明。
下面对上述的低地板式车辆的作用进行描述。
图10是本发明的气囊装置的作用说明图(正常行驶时~气囊展开初期)。
在图10(a)中,在气囊装置77未动作时,气囊系留体74L、74R被收容在作为车身罩45的前车身罩62的内侧。
在图10(b)中,在气囊装置77动作时,气囊85膨胀展开,随着气囊85的膨胀展开,安装在气囊85上的气囊系留体74L、74R从开口部99向外移动,所述开口部99在设置于前车身罩62的缺口部(图8及图9的符号96P、96Q)之间通过气囊系留体74L、74R的抵接而形成。
图11是说明气囊组件的上面开放、气囊展开时的截面图。
在气囊85膨胀展开时,随着气囊85的膨胀展开,在形成于容器部91的缺口部(参照图7的符号96A)盖部95沿箭头c方向升起而形成开口部99A,并且,在形成于前车身罩62的缺口97处,前车身罩62的后部在箭头d方向升起,气囊85向箭头e方向展开。由于在容器部91上设置有缺口部(参照图7的符号96),在前车身罩62上设置有缺口97,所以在规定时刻,气囊85能够顺利地展开。
此时,随着气囊85的展开,在隔壁151和背面44之间,被折叠收容的气囊系留体74L、74R伸展开,并且背面44e随着气囊85的展开而向图中箭头f方向移动。
图12是本发明的气囊装置的作用说明图(气囊展开完毕时),气囊85展开并接触乘员H的前面。此时,随着气囊85的展开,收容在车身罩45中的气囊系留体74L、74R露出于车身罩45之外,从而可使气囊85停留在乘员H前面的规定位置。
参照图1及图2,气囊组件44配置在头管13后方的空置空间102中,并且可从横跨空间43伸出,所以能在转向把手26周围确保空间。若确保该空间后,则配置在转向把手26周围的部件的布局设计不易受到影响。在低地板式车辆10中设置气囊组件44时,配置在转向把手26周围的部件的布局设计不易受到影响,所以可以提高配置在转向把手26周围的部件的配置自由度。
参照图5,在从后方观察车辆时,气囊控制装置71的至少一部分与气囊组件44相互重叠配置,所以可以抑制气囊装置77的宽度方向的长度。若可抑制气囊装置77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则可提高各部件的配置自由度。
参照图8-图12,左右一对的气囊系留体74L、74R沿主架14配置,在气囊85膨胀展开时,在气囊系留体74L、74R中,作为与气囊85的连接部的气囊系留体74L、74R的前端部76L、76R首先升高,随着气囊85的膨胀展开,气囊系留体74L、74R从气囊系留体74L、74R的前端部76L、76R朝向后端部75L、75R升起。如此,气囊系留体74L、74R沿主架14配置,所以可以通过气囊系留体74L、74R顺利地向气囊85的展开方向进行引导。
在本实施例中,针对作为低地板式车辆的轻便型机动两轮车进行了说明,但作为低地板式车辆,也可以是具有低地板部的三轮车辆等。
本发明适用于轻便型机动摩托车。

Claims (2)

1.一种低地板式车辆,具有:可转动地支承着乘员所操作的转向把手(26)的头管(13);从该头管(13)向后下方延伸设置的主架(14),上述主架(14)包括从上述头管(13)的上部向后下方延伸设置的左右一对上部车架(17L、17R)、从上述头管(13)的下部向后下方延伸设置的左右一对下部车架(18L、18R)、及在上述左右一对上部车架(17L、17R)和上述左右一对下部车架(18L、18R)之间上下跨接的连结部件(19L、19R);设置在头管(13)后方、供乘员乘坐的乘员座椅(42);形成在该乘员座椅(42)和上述转向把手(26)之间、供乘员横跨的横跨空间(43);设置在乘员座椅(42)前方并收容有气囊(85)的气囊组件(44),其特征在于,上述气囊组件(44)设置在上述头管(13)的后方,具备左右一对气囊系留体(74L、74R),该左右一对气囊系留体在上述气囊(85)膨胀展开时,将该气囊(85)保持在与乘员相向的位置上,
上述左右一对气囊系留体(74L、74R)沿上述主架(14)配置,并且一端与上述气囊(85)连接,另一端在上述乘员座椅(42)下方与上述连结部件(19L、19R)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地板式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在上述乘员座椅(42)的左右侧方下部供乘员放置脚的左右脚踏板(73L、73R),
上述气囊系留体(74L、74R),从俯视车辆来看在上述左右脚踏板(73L、73R)之间、沿着形成于上述主架(14)的上述上部车架(17L、17R)和在横跨空间(43)的下方覆盖主架(14)的主车身罩(63)之间的空间配置,
在上述主车身罩(63)的内侧表面,沿着上述左右一对气囊系留体(74L、74R)形成有脆弱部(101、101)。
CN2008101885223A 2007-12-27 2008-12-19 低地板式车辆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6869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338145 2007-12-27
JP2007338145 2007-12-27
JP2007338145A JP4516595B2 (ja) 2007-12-27 2007-12-27 低床式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68691A CN101468691A (zh) 2009-07-01
CN101468691B true CN101468691B (zh) 2011-12-28

Family

ID=404564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88522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68691B (zh) 2007-12-27 2008-12-19 低地板式车辆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002305B2 (zh)
EP (1) EP2075165B1 (zh)
JP (1) JP4516595B2 (zh)
CN (1) CN10146869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02008003512D1 (de) * 2007-12-27 2010-12-30 Honda Motor Co Ltd Grätschsitz-Fahrzeug mit Airbag
ES2376215B1 (es) 2009-11-26 2013-01-24 Dalphi Metal España, S.A Módulo airbag de retención para motoristas.
JP5637402B2 (ja) 2010-07-07 2014-12-10 独立行政法人産業技術総合研究所 プラズマ照射処理装置
WO2019207779A1 (ja) * 2018-04-27 2019-10-3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エアバッグ装置
EP3882113B1 (en) * 2018-11-14 2023-08-09 Honda Motor Co., Ltd. Saddled vehicle
EP4039569A4 (en) * 2019-09-30 2022-09-28 Honda Motor Co., Ltd. SADDLE TYPE VEHICLE
US11999427B2 (en) * 2020-03-31 2024-06-04 Honda Motor Co., Ltd.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JP7305880B2 (ja) * 2020-03-31 2023-07-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7412537B2 (ja) * 2020-03-31 2024-01-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54814A (zh) * 2002-04-18 2003-11-1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踏板型车辆中的气囊装置
CN1583495A (zh) * 2003-08-22 2005-02-23 高田株式会社 气囊装置及附带气囊装置的摩托车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92447B2 (ja) * 1996-07-25 2004-11-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633910B2 (ja) * 2000-11-02 2011-02-16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310115B2 (ja) * 2002-03-06 2009-08-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付き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
JP3901557B2 (ja) * 2002-03-26 2007-04-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282065B2 (ja) * 2003-05-19 2009-06-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5212681A (ja) * 2004-01-30 2005-08-11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JP4162643B2 (ja) * 2004-09-10 2008-10-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二輪車の乗員制止装置
JP4822778B2 (ja) * 2005-09-07 2011-11-24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エアバッグ装置付オートバイ
US7578516B2 (en) * 2005-09-09 2009-08-25 Honda Motor Co., Ltd. Air bag support belt storing structure
JP4679320B2 (ja) * 2005-09-26 2011-04-27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エアバッグ装置付オートバイ
JP4781828B2 (ja) * 2006-01-25 2011-09-28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エアバッグ装置付オートバイ
JP4789202B2 (ja) * 2006-09-29 2011-10-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125614B2 (ja) * 2008-02-29 2013-01-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およびエアバッグ
JP5371536B2 (ja) * 2009-04-28 2013-12-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5222219B2 (ja) * 2009-04-28 2013-06-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54814A (zh) * 2002-04-18 2003-11-1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踏板型车辆中的气囊装置
CN1583495A (zh) * 2003-08-22 2005-02-23 高田株式会社 气囊装置及附带气囊装置的摩托车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4-338658A 2004.12.02
JP特开2007-83954A 2007.04.05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516595B2 (ja) 2010-08-04
EP2075165B1 (en) 2015-05-27
EP2075165A2 (en) 2009-07-01
EP2075165A3 (en) 2012-05-09
US20090167001A1 (en) 2009-07-02
US8002305B2 (en) 2011-08-23
JP2009154819A (ja) 2009-07-16
CN101468691A (zh) 2009-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68691B (zh) 低地板式车辆
CN100402366C (zh) 四轮车辆
CN101531223B (zh) 机动二轮车
US7530594B2 (en) Snowmobile with airbag system
EP2075182B1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with airbag
CN101531228A (zh) 机动二轮车
JP4151773B2 (ja) 鞍乗型車両におけるフロントフォーク構造
CN1572642A (zh) 气囊装置和附带气囊装置的摩托车
US20170043680A1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101468690B (zh) 跨乘式车辆
CN100354160C (zh) 气囊装置和带气囊装置的摩托车
JP2008080883A (ja) フロントバンパー
JP5604135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KR100715171B1 (ko) 스쿠터형 자동 이륜차
JP4498408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5190354B2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
JP5047152B2 (ja) 鞍乗型車両
JP7431794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7316317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2008080884A (ja) フロントバンパー
JP2023131995A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H0342388A (ja) 走行車両
FR2818950A1 (fr) Securite d'un vehicule dissymetrique a trois roues a direction arriere
JPS6319396B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228

Termination date: 2020121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