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61702B - 摄像装置、电子内窥镜 - Google Patents

摄像装置、电子内窥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61702B
CN101461702B CN2008101871362A CN200810187136A CN101461702B CN 101461702 B CN101461702 B CN 101461702B CN 2008101871362 A CN2008101871362 A CN 2008101871362A CN 200810187136 A CN200810187136 A CN 200810187136A CN 101461702 B CN101461702 B CN 10146170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frame
mentioned
camera head
guiding tube
fix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18713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61702A (zh
Inventor
酒井诚二
山下知晓
河内昌宏
三谷贵彦
石田雄也
岩崎诚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lympu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18053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08038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4617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617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617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617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ndoscopes (AREA)
  • Instrument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摄像装置、电子内窥镜以及透镜单元。本发明的摄像装置(30)使物镜的一部分透镜移动以使光学特性可变,该摄像装置具有:固体摄像元件单元(46),其配设在后端部分,对被摄体像进行光电转换;固定透镜框(36),其对配置在固体摄像元件单元的前方的物镜进行保持;移动透镜框(38),其在固定透镜框的内部,保持沿着摄影光轴(O)移动的上述一部分透镜;以及使移动透镜框进退移动的致动器(62),该致动器具有一端连接在移动透镜框上且延伸设置到配置有固体摄像元件单元的后端附近的硬质部件(54)、和连接在硬质部件上的形状记忆合金(56)。

Description

摄像装置、电子内窥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配设在内窥镜中的使光学特性可变的摄像装置、具有该摄像装置的电子内窥镜以及摄像装置内的透镜单元。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电子内窥镜广泛应用于人体的体内(体腔内)的观察、处置等,或者工业用的机械设备内的检查、修理等。近年来,使用具有如下的摄像装置的内窥镜:通过使观察光学系统在摄影光轴方向上移动,从而具有对摄影像的对焦功能以及变焦功能。 
即,在内窥镜观察中,期望能够根据观察部位或观察的目的等来变更相对于观察对象部的焦点深度、成像倍率、视场角等光学特性的装置。近年来,公知有如下的摄像装置(摄像单元):构成为使摄像装置(摄像单元)所包含的物镜组中的一个、或者多个光学透镜能够沿光轴方向移动,从而能够对光学特性进行调节、变更。 
这种为了摄像装置的对焦功能等而使透镜框可变的技术例如在日本特开平5-341209号公报中被公开。在该日本特开平5-341209号公报中公开了如下的技术:将由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s,以下称为“SMA”)线形成的螺旋弹簧的一端固定在一体地形成于安装有透镜的透镜框的突起部上,经由与该螺旋弹簧连接的两根导线进行通电或不通电,由此使透镜框移动。 
另外,例如,对于日本特开2007-229155号公报的内窥镜,为了能够使具有致动器的摄像单元小型化从而实现内窥镜插入部的前端部的细径化,利用施力弹簧和SMA线作为用于使移动透镜框进退移动的致动器装置,所述移动透镜框保持使光学特性可变的移动透镜。在该内窥镜中,通过通电使SMA线收缩,使移动透镜框克服施力弹簧的作用力移动至后方,当停止对收缩后的SMA线通电而使其伸长时,借助施力弹簧的作用力使移动透镜框朝向前方移动,使光学特性可变。 
但是,在上述的日本特开平5-341209号公报的技术中,当在由SMA材料形成的螺旋弹簧的前端部和基端部上分别设置接地用和驱动信号供给用的两根导线时,由于在驱动致动器时透镜框移动,因此需要使连接在前端部上的导线挠曲进行布线,存在结构上烦琐的问题。 
并且,若SMA材料延伸至位于摄像装置的前端侧的移动透镜框,则直到该部分为止都必须配置用于进行绝缘的绝缘管、或者配置GND用的折回的SMA材料,从而难以将摄像装置组装在作业空间小的电子内窥镜的前端部。 
另外,由于必须使配设在摄像装置内的移动透镜框以所配置的移动透镜的光轴不会偏移的方式进退,因此对组装的精度存在要求。即,必须使移动透镜框的进退移动沿着摄影光轴移动。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实现如下的摄像装置和具有该摄像装置的电子内窥镜:所述摄像装置能够提高将具有对焦功能等的电子内窥镜的摄像装置组装在前端部的组装性,并且,为了对焦功能等,能够防止设置在移动的透镜框上的透镜的摄影光轴偏移。 
并且,在日本特开2007-229155号公报的内窥镜中,使SMA线收缩从而使移动透镜框朝向后方的第三透镜组方向移动,通过该移动透镜框与定位部件抵接来对移动透镜框的后方位置进行定位。 
当移动透镜处于与定位部件抵接的状态时,考虑SMA线的温度为预定的温度范围的情况、和SMA线的温度与预定的温度相比被过加热的情况。SMA线的伸长依赖于不通电时的自然冷却。因此,如果对使被过加热的SMA线成为不通电状态时的伸长响应性、和使在预定的温度范围内被加热的SMA线成为不通电状态时的伸长响应性进行比较,则被过加热的SMA线的伸长响应性降低。即,如果SMA线被过加热,则当使用者指示光学特性的改变时,在该指示的时刻与光学特性的变化之间产生偏差。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 SMA线的伸缩快速、稳定地进行移动透镜框的朝向前端侧的移动和朝向基端侧的移动的透镜单元。 
发明内容
对于本发明的摄像装置,在使物镜的一部分透镜移动以使光学特性可变的摄像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装置具有:固体摄像元件单元,其配设在后端部分,对被摄体像进行光电转换;固定透镜框,其对配置在所述固体摄像元件单元的前方的所述物镜进行保持;移动透镜框,其在所述固定透镜框的内部,保持沿着摄影光轴移动的所述一部分透镜;以及使所述移动透镜框进退移动的致动器,该致动器具有一端连接在所述移动透镜框上且延伸设置到配置有所述固体摄像元件单元的后端附近的硬质部件、和连接在所述硬质部件上的形状记忆合金。 
对于本发明的电子内窥镜,在具有插入被检体的插入部、和使内置在所述插入部中的物镜的一部分透镜移动以使光学特性可变的摄像装置,并利用该摄像装置对被检体内进行观察的电子内窥镜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装置具有:固体摄像元件单元,其配设在后端部分,对被摄体像进行光电转换;固定透镜框,其对配置在所述固体摄像元件单元的前方的所述物镜进行保持;移动透镜框,其在所述固定透镜框的内部,保持沿着摄影光轴移动的所述一部分透镜;以及使所述移动透镜框进退移动的致动器,该致动器具有一端连接在所述移动透镜框上且延伸设置到配置有所述固体摄像元件单元的后端附近的硬质部件、和连接在所述硬质部件上的形状记忆合金。 
本发明的透镜单元的特征在于,所述透镜单元具有:保持多个第一光学部件的前端侧透镜框;基端侧透镜框,其与该前端侧透镜框连续设置,并保持多个第二光学部件,所述多个第二光学部件具有与保持在该前端侧透镜框上的第一光学部件的光轴一致的光轴;移动透镜框,其对配置在所述前端侧透镜框的第一光学部件和所述基端侧透镜框的第二光学部件之间的第三光学部件进行保持,并使该第三光学部件朝向所述光轴的前端侧或者基端侧移动;第一弹性部件,其具有使所述移动透镜框 朝向基端方向移动的作用力,将该移动透镜框配置在第一观察位置;第二弹性部件,其具有比该第一弹性部件的作用力大的作用力,使所述移动透镜框朝向前端方向移动,将该移动透镜框配置在第二观察位置;按压部件,其借助该第二弹性部件的作用力朝向前端方向移动;抵接部件,其固定在该按压部件的前端部,并具有与所述移动透镜框抵接的前端面;引导管,其具有与该抵接部件的基端面抵接的前端面,并具备滑动自如地配设所述第二弹性部件和所述按压部件的内孔,所述引导管一体地固定在所述基端侧透镜框上,设定该抵接部件的移动距离;以及形状记忆合金线,其经由该引导管内固定在所述抵接部件上,具有通过从外部电源施加的电流改变至预定的温度从而被伸缩控制的特性,在伸长时为非张力状态,在收缩时使固定有抵接在所述移动透镜框上的抵接部件的所述按压部件克服所述第二弹性部件的作用力朝向基端侧移动,并且将所述抵接部件保持在如下的位置:所述抵接部件的基端面从所述引导管的前端面离开预定距离、并且该抵接部件的前端面从移动至所述第一观察位置的所述移动透镜框离开预定距离的位置。 
从以下参照附图的描述中将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以上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内窥镜系统的整体的结构图。 
图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前端部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移动透镜框的位置从图3移动之后的状态的摄像装置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7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沿着图7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 
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沿着图7的IX-IX线的剖视图。 
图10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嵌合固定在前端硬性部件上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11是第三实施方式的沿着图10的XI-XI线的剖视图。 
图12是第三实施方式的沿着图10的XII-XII线的剖视图。 
图13是示出具有单焦点光学系统的现有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14是示出具有变焦/对焦光学系统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15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嵌合固定在前端硬性部件上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16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挡环的结构的图。 
图17是示出第五实施方式涉及的嵌合固定在前端硬性部件上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18是示出第五实施方式的框按压件的结构的图。 
图19是示出第五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嵌合固定在前端硬性部件上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20是示出第五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嵌合固定在前端硬性部件上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21是从正面观察第六实施方式涉及的内窥镜的插入部前端部的图。 
图22是第六实施方式的沿着图21的XXII-XXII线切断后的剖视图。 
图23是示出第六实施方式的分割后的前端硬性部件的结构的图。 
图24是示出第六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前端硬性部件的结构的图。 
图25是示出第七实施方式涉及的嵌合固定在前端硬性部件上的摄像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26是示出第七实施方式的沿图25的X X VI箭头方向观察的图。 
图27是示出第八实施方式涉及的嵌合固定在前端硬性部件上的摄 像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28是示出第八实施方式的沿着图27的X X VIII-X X VIII线的剖视图。 
图29是示出第八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嵌合固定在前端硬性部件上的摄像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30是示出第九实施方式涉及的配设在固定透镜框81内的移动透镜单元的剖视图。 
图31是示出第九实施方式的图30中的移动透镜框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32是示出第九实施方式的与图31不同的移动透镜框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33是示出第九实施方式的与图31和图32不同的移动透镜框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34是说明第十实施方式涉及的摄像单元的结构的图。 
图35是第十实施方式的图34中的箭头X X X V表示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36是第十实施方式的说明将固定有SMA线的环部件固定设置在抵接部件上的工序的图。 
图37是第十实施方式的说明将抵接部件配置在过加热防止位置时的抵接部件和引导管的位置关系以及抵接部件和移动透镜框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38是第十实施方式的说明具有前端面的形状有特征的抵接部件以及与该抵接部件对应的移动框凸部的移动透镜框的一个结构例及其作用的图。 
图39是第十实施方式的说明具有前端面的形状有特征的抵接部件以及与该抵接部件对应的移动框凸部的移动透镜框的其他的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基于附图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使用图1至图6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另外,图1至图6涉及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图1是示出电子内窥镜系统的整体的结构图,图2是示出内窥镜的前端部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图3是示出摄像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图4是示出移动透镜框的位置从图3移动之后的状态的摄像装置的剖视图,图5是示出第一变形例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的局部剖视图,图6是示出第二变形例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电子内窥镜系统(以下仅称为内窥镜系统)1是将电子内窥镜(以下仅称为内窥镜)2、光源装置3、视频处理器5以及彩色监视器6电连接而构成的。 
内窥镜2具有插入部7和延伸设置有该插入部7的操作部8,从操作部8延伸出来的通用软线9经由镜体连接器10与光源装置3连接。并且,在镜体连接器10上装卸自如地连接有镜体缆线4的一端部的电连接器。进而,该镜体缆线4的另一端部的电连接器连接在视频处理器5上。 
插入部7构成为从前端开始依次连接设置有前端部12、弯曲部13以及挠性管部21。在前端部12的前端面配设有前端开口部11a、观察窗19、两个照明窗20、观察窗清洗口22以及观察物清洗口23。 
在观察窗19的背面侧配设有内置在前端部12中的后述的摄像装置。并且,在两个照明窗20的背面侧设置有传输来自光源装置3的照明光的、从前端部12贯穿插入在通用软线9的内部的未图示的传光束。 
观察窗清洗口22以及观察物清洗口23是从前端部12贯穿插入在通用软线9的内部的未图示的两根清洗管的开口部。这些清洗管在光源装置3侧与未图示的贮存有清洗水的清洗箱以及压缩机连接。 
操作部8由以下部件构成:配设在下部侧的侧部的钳子口11b;中途部的把手部18;设置在上部侧的两个弯曲操作部14;送气送水控制部15;抽吸控制部16;以及由多个开关17a构成的主要对摄像功能进行操作的开关部17。另外,操作部8的钳子口11b以及插入部7的前端开口部11a构成配设在插入部7中的处置器械通道的开口部。 
接下来,以下主要使用图2和图3对内窥镜2的前端部12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前端部12在内部配设有摄像装置30。该摄像装置30嵌插配置在硬质的前端硬性部件24中,从侧面方向利用设置小螺钉27固定在前端硬性部件24上。并且,在摄像装置30的前端侧的外周部上配设有水密用的O型圈28。构成前端部12的前端面的前端罩25以覆盖该前端硬性部件24的前端的方式粘接固定。 
另外,如上所述,形成于前端罩25上的孔部即前端开口部11a构成前端部12内的处置器械通道11的开口部。并且,以形成前端部12和弯曲部13的外形的方式设有一体地包覆前端硬性部件24的外周以及弯曲部13内的弯曲块26的前端插入部橡胶部件12a。该前端插入部橡胶部件12a的前端外周部通过绕线粘接部29固定在前端部12上。 
另外,对于配设在前端部12中的清洗管、照明用的传光束等部件,由于是以往公知的结构,因此省略对它们的说明。 
接下来,以下对图3和图4所示的摄像装置30的结构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30形成为下述结构:为了对焦功能或者变焦功能,内部的透镜进行进退移动。 
该摄像单元30从前端开始主要由以下部件构成:前组透镜框34,其构成前组透镜单元31,是保持由多个物镜构成的前组透镜35的固定透镜框;后组透镜框36,其是保持由多个物镜构成的后组透镜33的固定透镜框;移动透镜框38,其设置在这些各透镜组35、33之间,构成移动透镜单元32,并保持有移动透镜39;以及固体摄像元件单元46,其具有CCD、CMOS等。 
前组透镜框34的后端部和后组透镜框36的前端部嵌装接合。并且,保持固体摄像元件单元46的固体摄像元件保持框41的前端部分插入嵌合并固定在该后组透镜框36的后端部。 
进而,移动透镜单元32在前组透镜单元31的后方侧以在后组透镜框36内沿着摄影光轴O方向滑动自如的方式配置。在该移动透镜单元32的移动透镜框38的下部,以朝向下方延伸的方式设置有纵方向的截面形状为大致长圆柱状的连接杆40。 
固体摄像元件单元46在固体摄像元件保持框41内从前端开始依次 具有:两个光学部件42、43;图像区域44位于前面的固体摄像元件芯片45;以及层叠基板47。另外,固体摄像元件芯片45和层叠基板47通过FPC电连接。 
并且,层叠基板47与缆线51的多根通信线连接。该缆线51贯穿插入配置在内窥镜2的内部,并经由通用软线9和镜体缆线4与视频处理器5电连接。并且,在缆线51的前端部分外插有大致筒状的缆线保持部件50。 
在固体摄像元件保持框41的基端外周部嵌装有加强框48,在该加强框48的外周,直到缆线51的前端部分为止都设置有一体地包覆缆线保持部件50的热收缩管即包覆部件49。另外,在从设有固体摄像元件芯片45的固体摄像元件保持框41的基端部分直到缆线保持部件50为止的由加强框48和包覆部件49所形成的空间内都填充有粘接剂等保护剂。 
并且,在后组透镜框36的后方下方部分,以朝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形成有致动器保持部52,所述致动器保持部52保持构成使移动透镜单元32进退移动的致动器装置的致动器62。 
接下来,对安装在摄像装置30中的致动器62的结构进行说明。 
该致动器62构成为具有:长条的引导管53,其由利用贯穿插入配置在后组透镜框36的致动器保持部52中的硬质的非金属形成的绝缘部件形成;进退自如地贯穿插入在该引导管53内的棒状的硬质部件即移动轴体54;连接在该移动轴体54的基端的与移动轴体54外径相同的绝缘部件55;形状记忆合金线56,其前端部分连接在该绝缘部件55上,并贯穿插入在引导管53内;按压弹簧57,其外插在形状记忆合金线56上,构成作为施力体的弹性体;由绝缘管形成的弹簧止动管58,其中贯穿插入有形状记忆合金线56,并插入嵌合在引导管53的后方部;以及铆接固定形状记忆合金线56的基端的块体59。 
另外,形状记忆合金线56是由加热时收缩、冷却时膨胀的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s,以下称为“SMA”)构成的直径几十微米的线(以下将形状记忆合金线简记为SMA线)。 
对于上述引导管53,其前端位置与致动器保持部52的前端面对齐 进行配置,并粘接固定在致动器保持部52上。该引导管53具有延伸设置到摄像装置30的后端部分的长度。并且,引导管53以与摄影光轴O平行的方式精密固定,以使其长轴满足摄像装置30的光学性能。 
并且,进退移动自如地设置在该引导管53内的移动轴体54的前端部分螺纹安装在连接杆40上。该移动轴体54具有比引导管53短的长度,基端部位于引导管53内。并且,该移动轴体54也以与摄影光轴O平行的方式精密地设定,以使其在引导管53内进退的进退移动轴满足摄像装置30的光学性能。 
贯穿插入在引导管53内的SMA线56在连接于移动轴体54的基端的绝缘部件55处折回。该SMA线56被折回,其中一方的端部铆接固定在块体59上,另一方的端部铆接固定在未图示的另一个块体上。并且,在折回后的一侧的SMA线56上包覆有未图示的绝缘管。 
外插在该SMA线56上的按压弹簧57在引导管53内以两端部与绝缘部件55和弹簧止动管58抵接的方式配设在绝缘部件55和弹簧止动管58之间。由于弹簧止动管58紧固在引导管53上,因此该按压弹簧57对与移动轴体54一体地进退移动的绝缘部件55朝向前方施力。 
固定上述SMA线56的两端部的块体59形成比弹簧止动管58的孔径大的形状,并以抵接在弹簧止动管58的后端面上的状态配置。进而,该块体59通过焊锡等与电缆线61的施加侧(印加側)的缆线60的导线束60a电连接。另一方的未图示的块体通过焊锡与返回侧(帰還側)的缆线60的导线束60a电连接。 
进而,这些块体59与电缆线61的连接部分被一体地覆盖引导管53的基端部分的绝缘管63包覆,成为保持绝缘的状态。另外,电缆线61一直配设至内窥镜2的通用软线9的镜体连接器10,施加给该电缆线61的施加电力经由镜体缆线4从视频处理器5供给。 
另外,后组透镜框36在前方下部侧形成有构成引导槽的切口部36a,以使与移动透镜单元32连接的连接杆40能够进退。并且,为了限制连接杆40的朝向前方的移动,后组透镜框36形成有朝向前端部分的下部方向延伸出的限制抵接部37。 
接下来,对使由以上说明的结构形成的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30的移动透镜单元32进退的致动器62的作用进行说明。 
当为了利用内窥镜2实现对被摄体的对焦功能、或变焦功能而驱动摄像装置30的致动器62时,根据利用内窥镜2的操作部8进行的预定的操作,电流从构成视频处理器5的电源流动至电缆线61。于是,电流流动至电缆线61、SMA线56,该SMA线56发热而从图3的长度T收缩至图4的长度W。 
于是,移动轴体54与绝缘部件55一起通过SMA线56,克服按压弹簧57的作用力从图3所示的状态向图4所示的状态被朝向后方(朝向图4的箭头b方向)牵拉。由此,固定在移动轴体54的前端的连接杆40与移动透镜单元32一起一边被后组透镜框36的切口部36a引导一边向后方(向图4的箭头B方向)移动。即,移动透镜单元32通过由SMA线56的发热产生的收缩作用,从图3的位于前方侧的状态向图4的位于后方的状态进退移动。此时,移动轴体54由引导管53进行满足摄像装置30的光学性能的与摄影光轴O平行的直进引导。 
此处,当停止使电流在电缆线61中流动时,SMA线56自然冷却而恢复原来的长度(图3所示的长度T)。此时,绝缘部件55借助按压弹簧57的作用力被朝向前方推压而移动。与此对应,移动至基端方向的移动轴体54以及连接杆40一边被后组透镜框36的切口部36a引导一边被朝向前方推出。于是,移动透镜单元32联动而朝向前方移动。并且,连接杆40通过其前表面与后组透镜框36的限制抵接部37抵接而被限制朝向前方的移动。 
这样,使移动透镜单元32进退移动的致动器62成为下述结构:借助SMA线56的热收缩以及按压弹簧57的作用力使移动轴体54进退,由此使移动透镜单元32进退移动。 
如以上说明了的那样,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2的摄像装置30,致动器62的对进退的移动轴体54进行直进引导的引导管53一直延伸设置到摄像装置30的基端部附近。因此,成为如下的结构:在制造内窥镜2时,在摄像装置30首先组装到前端硬性部件24上之后,将电缆线61 电连接在致动器62的SMA线56上的部位是在空间上比较宽裕的后方位置,能够容易进行电连接。 
其结果是,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2形成为考虑了能够容易地进行组装至前端部12上的摄像装置30的致动器62的电连接的装配性的结构。 
并且,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2,通过在使移动透镜单元32进退的机构中配设传递SMA线56的伸缩和按压弹簧57的作用力的棒状的移动轴体54以及直进保持该移动轴体54的引导管53,从而不是直接将SMA线56那样的柔软且不稳定的部件连接在移动透镜单元32上,因此形成为可靠地维持摄像装置30的光学性能的结构。 
即,对于摄像装置30,在使移动透镜单元32进退的机构中,对摄影光轴O的通过移动透镜单元32的移动透镜39的摄影光轴O位置存在严格的要求。因此,对制造时的部件类的精度也存在要求。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果能够可靠地保持硬质的引导管53和移动轴体54的与摄影光轴O平行的配置精度以及它们的直进引导精度、直进移动精度,则通过进退时的移动透镜单元32的移动透镜39的摄影光轴O的位置不会偏移,能够充分地保持稳定的直进性。 
另外,作为第一变形例,如图5所示,为了能够使通过移动透镜单元32的摄影光轴O的位置稳定而不会偏移,也可以是平行地配置致动器62的SMA线56和移动轴体54的结构。 
详细地说,与连接杆40连接的移动轴体54单独地进退自如地贯穿插入并保持在形成于致动器保持部52上的与摄影光轴O平行的孔部中并被直进引导。进而,在连接杆40上,经由绝缘部件65直接连接有SMA线56,并且按压弹簧57的前端以朝向前端施力的方式抵接在连接杆40的基端面上。 
并且,SMA线56和按压弹簧57贯穿插入配置在具有前端的上部被切口而成的槽部64a的绝缘管64中,弹簧止动管58内插固定在该绝缘管64的后方。另外,连接杆40的下端部收纳在绝缘管64的槽部64a中,以便不会妨碍连接杆40的进退移动。 
即使形成这样的结构,由于移动轴体54被致动器保持部52的孔部 直进引导,因此能够防止通过移动透镜32的摄影光轴O的位置偏移。 
另外,作为第二变形例,如图6所示,也可以形成为将连接在连接杆40上的绝缘管66进退自如地贯穿插入保持在形成于致动器保持部52上的与摄影光轴O平行的孔部中。 
详细地说,绝缘管66的前端部分螺纹安装在连接杆40上。该绝缘管66在前端内部经由绝缘部件65与SMA线56连接,该SMA线56贯穿插入在该绝缘管66的内部。 
并且,对于设置在绝缘管66的内部并外插于SMA线56的按压弹簧57的基端所抵接的弹簧止动管58,虽然未图示,但是在后端部分被固定,即使绝缘管66进退,该弹簧止动管58的位置也是固定的。即,连接在连接杆40上的绝缘管66形成为相对于致动器保持部52和弹簧止动管58进退自如的结构。 
即使形成这样的结构,也与第一变形例同样,由于绝缘管66被致动器保持部52的孔部直进引导,因此能够防止通过移动透镜单元32的摄影光轴O的位置偏移。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以下根据图7至图9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另外,图7至图9涉及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图7是示出摄像装置的结构的局部剖视图,图8是沿着图7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图9是沿着图7的IX-IX线的剖视图。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2的摄像装置30相同的结构使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对这些结构的详细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30形成为能够对后组透镜框36的致动器62的引导管53的沿着长轴方向的位置进行调节的结构。 
详细地说,如图7、图8所示,使形成于致动器保持部52上的用于贯穿插入配置引导管53的孔部52a的孔径形成为比引导管53的外径稍大,在引导管53的外表面和致动器保持部52的形成孔部52a的内周面之间设置空隙d1。 
在引导管53贯穿插入于致动器保持部52的孔部52a中之后,在形 成于后组透镜框36以及致动器保持部52上的四个小螺钉孔72中分别螺纹安装作为固定部件的小螺钉71,通过这些小螺钉71从四个方向将引导管53固定在致动器保持部52中。 
并且,如图9所示,移动透镜框38设定为其外径相对于后组透镜框36的内径能够形成空隙d2。即,移动透镜框38的外径设定为比后组透镜框36的内径小空隙d2。 
另外,该空隙d2也可以与上述的引导管53的外表面和致动器保持部52的形成孔部52a的内周面之间的空隙d1相同。另外,对于移动透镜框38,即使其不与后组透镜框36的内表面形状匹配,只要能够保持移动透镜39,则可以是具有空隙d2以上的空隙、且能够在后组透镜框36内进退移动的任何形状。 
对于如上那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30,对于移动透镜39相对于摄影光轴O的轴对位,通过调节将引导管53固定在致动器保持部52上的四个小螺钉71的螺合量,能够朝向上下左右360度的任何方向在空隙d1的二倍(d1×2)的范围内进行调节。即,通过使引导管53的位置可变,从而被该引导管53直进引导的移动轴体54的位置改变、进而固定在移动轴体54的前端的移动透镜框38的连接杆40的位置可变。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对于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30,除了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之外,由于能够容易地进行移动透镜39与摄影光轴O的轴对位,因此移动透镜框38以及连接杆40的部件精度的要求缓和,同时,最要求精度的具有移动透镜39的移动透镜框38的组装变得容易。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以下根据图10至图14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另外,图10至图14涉及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图10是示出嵌合固定在前端硬性部件上的摄像装置的局部剖视图,图11是沿着图10的XI-XI线的剖视图,图12是沿着图10的XII-XII线的剖视图,图13是示出具有单焦点光学系统的现有的嵌合固定在前端硬性部件上的摄像装置的局部剖视图,图14是示出具有变焦/对焦光学系统的嵌合固定在前端硬性部件上的摄像装置的局部剖视图。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 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2的摄像装置30相同的结构使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对这些结构的详细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与摄像装置的保持固体摄像元件的保持框和物镜框的嵌合部具有特征的结构有关的实施方式。对于现有的能够进行变焦/对焦的摄像装置,保持固体摄像元件的保持框和物镜框的嵌合部相对于物镜框,延伸出保持驱动移动透镜框的驱动机构的保持部,因此使保持固体摄像元件的保持框的外径与物镜框的内径嵌合并固定。在该结构中,无法充分地确保物镜单元和固体摄像元件单元之间的嵌合长度,成为摄像装置的强度耐性降低的结构。另外,无法充分地确保配置在固体摄像元件的周围的加强框与保持固体摄像元件的保持框之间的嵌合长度。 
因此,如图10至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30在固体摄像元件保持框41上形成有用于避开后组透镜框36的致动器保持部52的切口部41a,并将固体摄像元件保持框41外插嵌合在后组透镜框36上。 
在该状态中,对于固体摄像元件保持框41,在未形成切口部41a的部分,嵌合在后组透镜框36上的嵌合长度为预定的长度L1,在形成有切口部41a的部分,嵌合在后组透镜框36上的嵌合长度例如为预定的长度L2。并且,覆盖固体摄像元件单元46的加强框48外插嵌合在固体摄像元件保持框41上,其嵌合长度为预定的长度L3。 
与此相对,在具有单焦点光学系统的现有的摄像装置中,如图13所示,固体摄像元件保持框41外插嵌合在后组透镜框36上,其嵌合长度例如为长度L4,覆盖固体摄像元件单元46的加强框48外插嵌合在固体摄像元件保持框41上,其嵌合长度例如为长度L5。 
另外,对于具有变焦/对焦光学系统的现有的摄像装置,如图14所示,固体摄像元件保持框41内插嵌合在后组透镜框36中,其嵌合长度例如为长度L6,覆盖固体摄像元件单元46的加强框48外插嵌合在固体摄像元件保持框41上,其嵌合长度例如为长度L7。 
与这些现有的摄像装置相对,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30的未形成切口部41a的部分的固体摄像元件保持框41嵌合在后组透镜框36上的预 定的长度L1设定为与具有单焦点光学系统的现有的摄像装置的固体摄像元件保持框41嵌合在后组透镜框36上的嵌合长度L4相同(L1=L4)的长度。 
并且,摄像装置30的形成有切口部41a的部分的固体摄像元件保持框41嵌合在后组透镜框36上的预定的长度L2设定为与具有变焦/对焦光学系统的现有的摄像装置的固体摄像元件保持框41嵌合在后组透镜框36上的嵌合长度L6相同(L2=L6)的长度。 
另外,对于具有单焦点光学系统的现有的摄像装置的固体摄像元件保持框41嵌合在后组透镜框36上的嵌合长度L4与具有变焦/对焦光学系统的现有的摄像装置的固体摄像元件保持框41嵌合在后组透镜框36上的嵌合长度L6之间的关系,根据对驱动移动透镜框的驱动机构进行保持的保持部即致动器保持部52的有无,嵌合长度L4较长(L4>L6)。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30的加强框48嵌合在固体摄像元件保持框41上的预定的长度L3设定为与具有单焦点光学系统的现有的摄像装置的加强框48嵌合在固体摄像元件保持框41上的嵌合长度L5相同(L3=L5)的长度。 
另外,对于具有单焦点光学系统的现有的摄像装置的加强框48嵌合在固体摄像元件保持框41上的嵌合长度L5与具有变焦/对焦光学系统的现有的摄像装置的加强框48嵌合在固体摄像元件保持框41上的嵌合长度L7之间的关系,根据对驱动移动透镜框的驱动机构进行保持的保持部即致动器保持部52的有无,嵌合长度L5较长(L5>L7)。 
由以上可知,各个框嵌合的嵌合长度的关系成为如下的关系:L1=L4>L6,L2=L6,L3=L5>L7。由此,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30能够使固体摄像元件保持框41的内径部与后组透镜框36的外径部以充分的嵌合长度嵌合,并且,通过覆盖固体摄像元件芯片45的整周的固体摄像元件保持框41,能够确保充分的强度耐性。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30能够使加强框48的内径部与固体摄像元件保持框41的外径部以充分的嵌合长度嵌合,并且,通过覆盖固体摄像元件单元46的整周的加强框48,能够确保充分的强度耐性。 
(第四实施方式) 
接下来,以下根据图15和图16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另外,图15和图16涉及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图15是示出嵌合固定在前端硬性部件上的摄像装置的局部剖视图,图16是示出挡环的结构的图。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2的摄像装置30相同的结构使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对这些结构的详细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与在将摄像装置保持于内窥镜的前端硬性部件上的保持构件中具有特征的结构有关的实施方式。以往,具有移动透镜单元的摄像装置在固定于内窥镜的前端硬性部件上时,将固定小螺钉抵靠在形成于透镜框的外周的槽部中进行组装,移动透镜单元在所述透镜框的内部进退移动。但是,由于该固定小螺钉的抵靠,存在透镜框变形、移动透镜单元的外周面与透镜框的内表面之间的摩擦阻力增大从而妨碍移动透镜单元顺畅地滑动的情况,成为滑动不良的原因。 
因此,对于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30,如图15和图16所示,为了防止滑动不良以使移动透镜单元能够顺畅地滑动,形成为通过挡环78和弹簧73经由前组透镜框34固定在前端硬性部件24上的结构。 
详细地说,如图15所示,弹簧73以抵顶在设置于前组透镜框34的前端部分外周的外向凸缘34a上的方式外插在前组透镜框34上。并且,该外向凸缘34a与形成于前端硬性部件24的前端的内向凸缘24a抵接。 
在前端硬性部件24中,沿着前端部分的外周形成有插入设置如图16所示的薄板状的挡环78的狭缝部24b。并且,在挡环78中,在一部分上形成有切口78a,以便能够朝向外周方向扩张。 
在摄像装置30被插入设置于前端硬性部件24之后,该挡环78在狭缝部24b朝向外周方向被扩张,并嵌入在前组透镜框34的外周部上。此时,弹簧73抵顶在挡环78的一面上,利用弹簧73的作用力按压前组透镜框34的外向凸缘34a,从而该外向凸缘34a抵顶在前端硬性部件24的内向凸缘24a上。这样,摄像装置30被固定在前端硬性部件24上。 
由以上可知,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30成为下述结构:不会成为供 移动透镜单元32进退的后组透镜框36由于固定在前端硬性部件24上的固定小螺钉等变形而内径变窄等滑动不良的原因,能够防止阻碍移动透镜单元32进退。其结果是,提高了移动透镜单元32顺畅地在后组透镜框36内进退的滑动性能。 
(第五实施方式) 
接下来,以下根据图17至图20对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另外,图17至图20涉及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图17是示出嵌合固定在前端硬性部件上的摄像装置的局部剖视图,图18是示出框按压件的结构的图,图19是示出第一变形例的嵌合固定在前端硬性部件上的摄像装置的局部剖视图,图20是示出第二变形例的嵌合固定在前端硬性部件上的摄像装置的局部剖视图。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2的摄像装置30相同的结构使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对这些结构的详细说明。 
与第四实施方式同样,本实施方式是用于防止滑动不良以使得摄像装置30的移动透镜单元能够顺畅地滑动的结构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7所示,利用框按压件75从后方抵顶形成于前组透镜框34的后方的周面,并利用螺钉75c从前面方向固定该框按压件75和前端硬性部件24,由此摄像装置30被固定在前端硬性部件24上。 
如图18所示,该框按压件75具有从圆环状的一个外周部延伸设置的抵接部75a,所述抵接部75a具有用于螺纹安装螺钉75c的螺纹孔75b。对于该抵接部75a,当紧固螺钉75c时,如图17所示,以被朝向前方拉近的方式抵顶在前组透镜框34的后方的一面以及前端硬性部件24的背面上。 
由以上可知,与第四实施方式同样,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30成为下述结构:不会成为供移动透镜单元32进退的后组透镜框36由于固定在前端硬性部件24上的固定小螺钉等变形而内径变窄等滑动不良的原因,能够防止阻碍移动透镜单元32进退。其结果是,提高了移动透镜单元32顺畅地在后组透镜框36内进退的滑动性能。 
并且,由于摄像装置30从前方被固定,因此能够防止固定其他的内置物的小螺钉等的干涉,能够实现内窥镜2的前端部12的细径化、以及硬质长度的短尺寸化。并且,摄像装置30形成为能够容易地进行相对于前端硬性部件24的组装、拆卸的结构。 
另外,如图19所示,也可以利用具有外向凸缘76a的大致圆环形状的固定部件76将摄像装置30的前组透镜框34固定在前端硬性部件24上。 
详细地说,固定部件76在内周面具有螺合在形成于前组透镜框34的前端外周部的螺纹部34b上的螺纹部76b。该固定部件76是如下的部件:通过外向凸缘76a抵接在前端硬性部件24的前端面上,并与前组透镜框34一起以夹入前端硬性部件24的方式将摄像装置30固定在前端硬性部件24上。 
并且,如图20所示,也可以利用小螺钉77将移动透镜单元32不进退移动的前组透镜框34的前端外周部分与前端硬性部件24固定在一起。 
(第六实施方式) 
接下来,以下根据图21至图24对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另外,图21至图24涉及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图21是从正面观察内窥镜的插入部前端部的图,图22是沿着图21的X XII-X XII线切断后的剖视图,图23是示出分割后的前端硬性部件的结构的图,图24是示出变形例的前端硬性部件的结构的图。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2的摄像装置30相同的结构赋予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对这些结构的详细说明。 
与第四和第五实施方式同样,本实施方式是用于防止滑动不良以使得摄像装置30的移动透镜单元能够顺畅地滑动的结构例。 
另外,现有的摄像装置存在利用粘接剂固定在前端硬性部件上的情况。在这种利用粘接剂固定摄像装置的情况下,需要利用粘接剂将喷嘴、通道、光导等其他的内置物也一体地固定。 
在这种情况下,在进行摄像装置的维护时难以进行拆卸。另外,在对各内置物中的一个进行维护时,由于填充有粘接剂,因此不能进行单 个更换部件的更换,成为不经济的结构。 
因此,如图21~图2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30形成为分割前端硬性部件24、保持固定摄像装置30的结构。 
具体而言,沿着图21所示的X XII-X XII线,前端硬性部件24成为被分割为二个的结构。该分割后的前端硬性部件24在绕线槽24c被捆绑线83(糸縛り)缠绕,两个分割后的部件配合并被固定。这些分割零件在包含摄像装置30的物镜的摄影光轴的面上被分割。 
如图23所示,在这些分割为二个的前端硬性部件24的零件分别形成有用于嵌合固定摄像装置30的槽84。并且,在这些零件上分别形成有供摄像装置30的固定透镜框81的凸缘部82卡入的卡入槽85。 
凸缘部82进入该卡入槽85中,由此来限制嵌合保持在前端硬性部件24上的摄像装置30的沿着光轴方向的移动。另外,虽然没有图示,但是在前端硬性部件24中设有嵌合固定照明透镜单元、处置器械通道、喷嘴等内置物的槽。 
通过这样的结构,与第四和第五实施方式同样,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30成为下述结构:不会成为供移动透镜单元32进退的后组透镜框36由于固定在前端硬性部件24上的固定小螺钉等变形而内径变窄等滑动不良的原因,能够防止阻碍移动透镜单元32进退。其结果是,提高了移动透镜单元32顺畅地在后组透镜框36内进退的滑动性能。 
并且,对于由两个零件构成的前端硬性部件24,由于其通过捆绑线83配合,因此形成为如下的结构:能够使其外径几乎不会增大地分别嵌合固定,同时,在维护时通过解开捆绑线83,能够容易地取出内置物。 
另外,如图24所示,也可以形成为前端硬性部件24的分割位置(分割面)不同的结构。在图24中,前端硬性部件24是如下的结构:在设置摄像装置30等内置物之后,从后方侧的侧周部嵌合固定沿横向分割的部件88。 
通过形成为这样的结构,对于前端硬性部件24,由于不存在位于前端面侧的分割面,因此成为容易保持水密性的结构。 
(第七实施方式) 
接下来,以下根据图25和图26对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另外,图25和图26涉及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图25是示出嵌合固定在前端硬性部件上的摄像装置的局部剖视图,图26是示出沿着图25的X X VI箭头方向观察的图。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的第一和第六实施方式的内窥镜2的摄像装置30相同的结构使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对这些结构的详细说明。 
与第四至第六实施方式同样,本实施方式是用于防止滑动不良以使得摄像装置30的移动透镜单元能够顺畅地滑动的结构例。 
如图2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30成为如下的结构:以利用固定透镜框81的凸缘部82和前端罩25夹持的状态抵靠,并保持在前端硬性部件24上。 
具体而言,如图26所示,在前端罩25的摄像装置30用的孔部中具有朝向孔中心延伸设置多个、此处为四个爪状的突起部91。并且,这些突起部91在背面侧的突起端方向形成有倾斜的锥部92。 
首先,摄像装置30的凸缘部82抵靠并嵌合在前端硬性部件24上。进而,前端罩25从前端硬性部件24的前方进行装配。此时,设置在前端罩25上的四个突起部91进入设置在固定透镜框81的前端透镜保持部93的外周上的周槽94中。并且,由于在各突起部91的背面侧形成有锥部92,因此能够容易地越过前端透镜保持部93。 
这样,对于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30,通过凸缘部82抵顶在前端硬性部件24上、前端罩25的突起部91进入固定透镜框81的周槽94中,从而该摄像装置30嵌合固定在前端硬性部件24上。 
在这样的结构中,与第四至第六实施方式同样,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30成为下述结构:不会成为供移动透镜单元32进退的后组透镜框36由于固定在前端硬性部件24上的固定小螺钉等变形而内径变窄等滑动不良的原因,能够防止阻碍移动透镜单元32进退。其结果是,提高了移动透镜单元32顺畅地在后组透镜框36内进退的滑动性能。另外,仅通过嵌入前端罩25就能够将摄像装置30组装在前端硬性部件24上,而且,在维护时,仅通过将前端罩25的四个突起部91切掉,就能够容易地取 出摄像装置30。 
(第八实施方式) 
接下来,以下根据图27~图29对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另外,图27~图29涉及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图27是示出嵌合固定在前端硬性部件上的摄像装置的局部剖视图,图28是沿着图27的X X VIII-X X VIII线的剖视图,图29是示出变形例的嵌合固定在前端硬性部件上的摄像装置的局部剖视图。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的第一和第六实施方式的内窥镜2的摄像装置30相同的结构使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对这些结构的详细说明。 
本实施方式是用于防止滑动不良,以便即使使用设置小螺钉,摄像装置30的移动透镜单元也能够顺畅地移动的结构例。 
如图27和图28所示,在固定透镜框81的周围设有固定环95,以使将摄像装置30的固定透镜框81固定在前端硬性部件24上的设置小螺钉27利用面载荷按压固定透镜框81。该固定环95由弹性模量比固定透镜框81小的材料,例如铝、黄铜、橡胶材料形成。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将由设置小螺钉27产生的点载荷转变为面载荷的固定环95,能够抑制透镜框的变形。 
其结果是,与第四~第七实施方式同样,在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30中也成为下述结构:不会成为供移动透镜单元32进退的后组透镜框36由于固定在前端硬性部件24上的固定小螺钉等变形而内径变窄等滑动不良的原因,能够防止阻碍移动透镜单元32进退。其结果是,提高了移动透镜单元32顺畅地在后组透镜框36内进退的滑动性能。 
另外,利用面载荷按压固定固定透镜框81的固定环并不限于圆环状,如图29所示,也可以是沿着固定透镜框81的外周面的截面大致半圆状的固定部件96。 
(第九实施方式) 
接下来,以下根据图30~图33对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另外,图30至图33涉及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图30是示出配设在固定透镜框81内的移动透镜单元的剖视图,图31是示出移动透镜框 的一例的立体图,图32是示出与图31不同的移动透镜框的一例的立体图,图33是示出与图31和图32不同的移动透镜框的一例的立体图。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第一和第六实施方式的内窥镜2的摄像装置30相同的结构使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这些结构的详细说明。 
本实施方式是构成为透镜框内的移动透镜单元能够顺畅地进退的例子。 
如图3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移动透镜单元32的移动透镜框38成为下述结构:沿着其外周面围绕圆周大致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接触降低部38a,所述接触降低部38a用于减小与固定透镜框81的内表面接触的面积从而降低摩擦阻力。 
这些接触降低部38a可以是如下的结构:如图31所示形成为棒状,与固定透镜框81的内表面线接触的结构;如图32所示的从移动透镜框38的外周面呈半圆状的一体地突起的结构;或者是如图33所示的形成为排成一列的多个球体,与固定透镜框81的内表面点接触的结构。 
通过这样在移动透镜框38上设置接触降低部38a,从而降低相对于固定透镜框81的滑动阻力,因此移动透镜单元32能够顺畅地在固定透镜框81内进退。 
(第十实施方式) 
接下来,以下根据图34~图39对本发明的第十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34至图39涉及本发明的第十实施方式,图34是说明摄像单元的结构的图,图35是图34的箭头X X X V表示的部分的放大图,图36是说明将固定有SMA线的环部件固定设置在抵接部件上的工序的图,图37是说明将抵接部件配置在过加热防止位置时的抵接部件和引导管的位置关系以及抵接部件和移动透镜框的位置关系的图,图38是说明具有前端面的形状有特征的抵接部件以及与该抵接部件对应的移动框凸部的移动透镜框的一个结构例及其作用的图,图39是说明具有前端面的形状有特征的抵接部件以及与该抵接部件对应的移动框凸部的移动透镜框的其他的结构的图。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内窥镜2相同的结构使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这些结构的详细说明。 
参照图34至图37对设置在内窥镜2的前端部12(参照图1和图2)内的本实施方式的作为摄像单元的摄像装置进行说明。 
如图34所示,摄像装置30构成为具有元件单元131和透镜单元140。 
元件单元131构成为主要具有摄像元件132、元件框133、电路基板134、信号缆线135以及摄像装置外装框(以下记为摄像框)136。 
摄像元件132是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等。在摄像元件132的受光面侧粘接固定有例如两片作为光学部件的覆盖透镜(cover lens)137a、137b。第二覆盖透镜137b配置于摄像元件132的受光面。 
元件框133例如由不锈钢形成,配设于摄像元件132的受光面侧上的两片覆盖透镜137a、137b中的第一覆盖透镜137a通过粘接一体地固定在元件框133的基端部内表面。即,摄像元件132经由覆盖透镜137a、137b固定在元件框133上。构成透镜单元140的后述的基端侧透镜框142的基端部配置于元件框133的前端部内表面。在完成焦点等的位置调节后,例如通过焊锡121接合基端侧透镜框142和元件框133。 
电路基板134是具有柔软性的例如柔性印刷基板。在电路基板134上安装有未图示的各种电子部件。安装有这些电子部件的电路基板134的前端侧与摄像元件132电连接。 
多根信号线138贯穿插入在信号缆线135内。多根信号线138的前端部连接在设置于电路基板134上的未图示的电连接部上。信号缆线135的基端部贯穿插入在插入部7、操作部8以及通用软线9内并延伸至镜体连接器10内。 
摄像框136覆盖摄像元件132、安装有电子部件的电路基板134以及连接在该电路基板134上的信号缆线135的一部分等。摄像框136例如通过将不锈钢制的长方形状的一片薄板弄圆、或者折弯而形成为预定形状。标号139是热收缩管,其包覆摄像框136的外表面,构成元件单元131的外装。 
标号139a是绝缘性的密封树脂。密封树脂139a填充在摄像框136 内的空间中,对电路基板134与摄像元件132的电连接部的周围、安装在电路基板134上的电子部件的周围以及覆盖透镜137b、摄像元件132的周围、和信号缆线135与电路基板134的连接部进行密封。 
如图34和图35所示,透镜单元140构成为主要具有:前端侧透镜框141、基端侧透镜框142、移动透镜框143、前端位置限制框144、基端位置调节环145、第一移动机构部151以及第二移动机构部152。 
第一移动机构部151是使移动透镜框143移动至作为第一观察位置的放大观察位置并且将其保持在该位置的机构,其构成为主要具有作为第一弹性部件的第一压缩螺旋弹簧146和引导销147。 
第二移动机构部152使移动透镜框143移动至作为第二观察位置的广角观察位置。与此同时,第二移动机构部152是将移动透镜框143保持在移动后的位置的移动透镜框保持机构。并且,第二移动机构部152具有用于与移动透镜框143抵接以保持移动透镜框143的保持状态、或解除该保持状态的后述的抵接部件155,该抵接部件155的基端面构成为从后述的引导管156的前端面离开预定距离。进而,第二移动机构部152具有抵接部件保持机构,所述抵接部件保持机构在抵接部件155的前端面从移动至第一观察位置的移动透镜框143离开预定距离的位置(以下,将该位置记为过加热防止位置)保持抵接部件。另外,第二移动机构部152是主要由作为第二弹性部件的第二压缩螺旋弹簧153、管状的按压部件154、抵接部件155、引导管156以及SMA线157构成的致动器。 
前端侧透镜框141保持多个第一光学部件即第一光学透镜组161以及光圈等。在前端侧透镜框141上固定设置有前端位置限制框144。 
基端侧透镜框142保持多个第二光学部件即第二光学透镜组162以及光圈等。第二光学透镜组162以及光圈设置在基端侧透镜框142的基端部侧。在基端侧透镜框142的外周面的预定位置上设有外螺纹部142m,并且,设有从外周面朝向外侧突出的基端框凸部142a。在基端框凸部142a上形成有用于与光轴平行地固定设置引导管156的贯通孔142b。 
移动透镜框143保持至少一个光学透镜163。移动透镜框143例如在前端侧具有卡入于前端侧透镜框141的后端侧的外周面的卡合部143a。 
并且,在移动透镜框143的卡合部143a上设置有从外周面朝向外侧突出的移动框凸部143b。在移动框凸部143b上形成有供引导销147的一端部贯穿插入的滑动孔143c和用于配置第一压缩螺旋弹簧146的一端部的凹部143d。移动框凸部143b经由从基端侧透镜框142的前端侧外周面的前端形成到中途部的切口槽142c突出至基端侧透镜框142的外周面外侧。移动框凸部143b的前端面和基端面构成为前侧定位面143f和后侧定位面143r。 
前端位置限制框144例如通过粘接剂122接合在前端侧透镜框141的外周面上。在前端位置限制框144的凹部144a内配置有基端侧透镜框142的前端部142d。该前端部142d例如通过粘接剂123接合在凹部144a内。 
在前端位置限制框144的前端侧形成有阶梯孔144b。阶梯孔144b构成为具有凹部144c和销孔144d。销孔144d的直径尺寸比凹部144c的外径小。引导销147的另一端部固定设置在销孔144d中。第一压缩螺旋弹簧146的另一端部配设在凹部144c中。引导销147与光轴平行地设置。 
第一压缩螺旋弹簧146具有使移动透镜框143抵接在设定放大观察位置的基端位置调节环145上并保持该状态的作用力。第一压缩螺旋弹簧146被从销孔144d突出的引导销147贯穿插入。通过将引导销147贯穿插入在第一压缩螺旋弹簧146内,从而防止第一压缩螺旋弹簧146的压曲等。并且,通过将引导销147的一端部贯穿插入在滑动孔143c内,从而通过引导销147对移动透镜框143进行导向使其顺畅地沿轴向移动。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销147兼用作压缩螺旋弹簧146的压曲防止机构和对移动透镜框143的移动进行导向的引导机构。 
基端位置调节环145在其内周面具有与基端侧透镜框142的外螺纹部142m啮合的内螺纹部145f。基端位置调节环145的前端面构成与移动透镜框143所具有的移动框凸部143b的后侧定位面143r抵接的移动透镜框基端限制面145a。基端位置调节环145是设定放大观察位置的部件,在通过转动进行焦点等的位置调节之后,利用例如粘接剂等固定。 
引导管156具有内孔156i。在该内孔156i中配设有第二压缩螺旋弹 簧153以及按压部件154的端部和绝缘管158的前端部。第二压缩螺旋弹簧153和按压部件154滑动自如地配置在内孔156i中。绝缘管158例如通过粘接等固定在内孔156i中。 
在引导管156的从基端侧至中途部的外周面上包覆有罩管159的前端部。罩管159覆盖绝缘管158以及后述的电缆线160的外周。 
引导管156的前端侧配置在形成于基端侧透镜框142的基端框凸部142a的贯通孔142b中。此时,引导管156的前端面156a比基端框凸部142a的前端面142f突出预定量并通过焊锡或者粘接剂固定。抵接部件155的基端面155r抵接在该前端面142f上。 
配设在引导管156的内孔156i中的第二压缩螺旋弹簧153具有比第一压缩螺旋弹簧146的作用力大的作用力。具体而言,第二压缩螺旋弹簧153具有如下的作用力:在第一压缩螺旋弹簧146对移动透镜框143施力的状态下,克服第一压缩螺旋弹簧146的作用力,使移动透镜框143的前侧定位面143f与前端位置限制框144抵接以保持该状态。移动透镜框143通过移动透镜框143的移动框凸部143b的前侧定位面143f抵接在前端位置限制框144上而被配置在广角观察位置。 
配设在引导管156的内孔156i中的按压部件154为管状,在前端部固定设置有作为绝缘部件的形成为筒状的抵接部件155。在按压部件154所具有的贯通孔154a内贯穿插入有SMA线157,所述SMA线157贯穿插入在绝缘管158的贯通孔158a和第二压缩螺旋弹簧153内并被引导。 
SMA线157具有以下的特性:当被施加电流而被加热时收缩,当停止施加电流而被冷却(自然冷却至常温)时伸长。 
从按压部件154的贯通孔154a导出的SMA线157的前端侧的中途部157m如图36所示那样在贯穿插入于环部件164的孔164a中之后被弯曲成预定状态,并使SMA线157的前端侧从环部件164的侧方延伸出来,利用粘接剂124进行固定。固定有SMA线157的环部件164固定设置在抵接部件155上。 
如图36所示,抵接部件155构成为具有作为凹空间的按压部件固定部155a、和从开口155b侧形成至侧周面的中途部的切口155c。切口155c 连通按压部件固定部155a和外部。 
此处,对将固定有SMA线157的中途部157m的环部件164配置在抵接部件155的按压部件固定部155a内、并且将抵接部件155以外嵌状态固定在按压部件154的前端部上的抵接部件固定工序进行说明。 
首先,将从环部件164的孔164a延伸出来的SMA线157贯穿插入在按压部件154的贯通孔154a中。进而,将环部件164配置在按压部件154的前端面。 
接下来,在按压部件154的前端以及环部件164上涂布粘接剂。进而,如放大了图34的箭头X X X V所示的范围的图即图35所示,将环部件164和按压部件154的前端部配置在按压部件固定部155a内。此时,从环部件164的侧方延伸出来的SMA线157被预先配置在切口155c中。 
然后,通过粘接剂硬化,如图34和图35所示,抵接部件155、环部件164和SMA线157以及按压部件154被固定成一体。在该固定状态下,SMA线157的前端侧从抵接部件155的切口155c延伸至外部。因此,能够防止SMA线157被配置在基端面155r侧。 
由此,构成在前端部固定设置有抵接部件155的按压部件154。该按压部件154配置在配设有第二压缩螺旋弹簧153的引导管156的内孔156i内。 
另外,也可以代替在抵接部件155的侧周面形成切口155c而形成连通按压部件固定部155a和外部的贯通孔。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SMA线157被配置在基端面155r侧。 
并且,延伸至抵接部件155的外部的SMA线157的前端部贯穿插入在未图示的绝缘管内,并与贯穿插入至构成例如图1所示的内窥镜2的插入部7的弯曲部13的基端侧的未图示的接地用的信号线连接。 
另一方面,SMA线157的基端配置在构成内窥镜2的插入部7的弯曲部13的基端侧,在该基端经由例如铆接部件165与贯穿插入在对SMA线157供给电流的电缆线160中的电线160a连接。因此,通过从设置在视频处理器5中的电源部经由电缆线160对SMA线157施加电流,从而SMA线157的温度上升,SMA线157收缩。 
此处,对透镜单元140的组装工序进行说明。 
首先,对组装框141、142、143、144、环145以及第一移动机构151来构成框体的工序进行说明。 
在构成框体时,将前端位置限制框144固定在前端侧透镜框141上。此时,预先将引导销147的一端部固定设置在销孔144d中。并且,将基端位置调节环145螺合在基端侧透镜框142的外螺纹部142m上。 
接下来,将第一压缩螺旋弹簧146配设在引导销147上,所述引导销147设置在固定于前端侧透镜框141上的前端位置限制框144上。进而,将移动透镜框143配设在前端侧透镜框141的后端侧。此时,引导销147贯穿插入在形成于移动透镜框143的移动框凸部143b上的滑动孔143c中,同时,第一压缩螺旋弹簧146配设在凹部143d内。 
接下来,将安装有基端位置调节环145的基端侧透镜框142的前端部142d配置在前端位置限制框144的凹部144a内。此时,移动透镜框143的移动框凸部143b配置在形成于基端侧透镜框142上的切口槽142c中。然后,基端侧透镜框142和前端位置限制框144通过例如粘接剂123固定。 
由此,构成光学透镜163移动自如地配置在第一光学透镜组161和第二光学透镜组162之间的框体。在该框体中,移动透镜框143借助第一压缩螺旋弹簧146的作用力移动至基端侧透镜框142的第二光学透镜组162侧。此时,设置在移动透镜框143上的移动框凸部143b的后侧定位面143r与基端位置调节环145的移动透镜框基端限制面145a抵接。此处,对基端位置调节环145的位置进行调节来决定光学透镜163的位置。在位置调节完成后,基端位置调节环145与基端侧透镜框142固定成一体。 
接下来,对将第二移动机构部152组装在框体上来构成透镜单元140的工序进行说明。 
首先,当构成透镜单元140时,准备固定有绝缘管158和罩管159、并且贯穿插入有SMA线157的引导管156。 
接下来,将引导管156配置在基端侧透镜框142的贯通孔142b中。 进而,对于引导管156的前端面156a从基端框凸部142a的前端面142f突出的突出量,考虑基端位置调节环145的位置、即图35中的L1表示的移动透镜框移动距离进行固定。 
此时,以用L2表示的抵接部件移动距离比图35的用L1表示的移动透镜框移动距离长预先设定的预定量的方式进行突出量的调节。 
这是因为,在如实线所示那样抵接部件155的基端面155r抵接在引导管156的前端面156a上的状态下,如双点划线所示那样,设置在移动透镜框143上的移动框凸部143b的后侧定位面143r抵接在基端位置调节环145的移动透镜框基端限制面145a上时,通过在移动框凸部143b的后表面143e和抵接部件155的前端面155f之间设置预先设定的间隙t,能够防止移动透镜框143抵接在抵接部件155上而妨碍移动透镜框143朝向放大观察位置的移动。 
接下来,将第二压缩螺旋弹簧153配设在与基端侧透镜框142为一体的引导管156的内孔156i内。此时,SMA线157贯穿插入在第二压缩螺旋弹簧153的内孔中。 
接下来,从按压部件154的基端侧将SMA线157贯穿插入在贯通孔154a中,并将从前端侧的贯通孔154a导出的SMA线157的中途部157m固定在环部件164上。进而,随着上述的抵接部件固定工序,固定有SMA线157的环部件164被配置在抵接部件155的按压部件固定部155a内,同时,抵接部件155被固定在按压部件154的前端部上。 
即,首先,将环部件164配置在按压部件154的前端面。此时,牵拉SMA线157的基端侧,进行去除松弛的作业。进而,在按压部件154的前端和环部件164上涂布粘接剂。接下来,使SMA线157与切口155c一致,将环部件164和按压部件154的前端部配置在按压部件固定部155a内。 
接下来,克服第二压缩螺旋弹簧153的作用力将前端部配置有抵接部件155的按压部件154的基端侧压入内孔156i内。然后,将抵接部件155的前端面155f配置在移动框凸部143b的后表面143e侧。 
进而,当前端面155f被配置在后表面143e上时,按压部件154借 助第二压缩螺旋弹簧153的作用力而移动。于是,抵接部件155的前端面155f抵接于后表面143e上,借助第二压缩螺旋弹簧153的作用力而配置在放大观察位置的移动透镜框143移动至广角观察位置。进而,移动框凸部143b的前侧定位面143f与前端位置限制框144抵接,从而移动透镜框143被配置在作为普通观察位置的广角观察位置。在该状态下使粘接剂硬化。进而,通过粘接剂硬化,构成透镜单元140。根据该透镜单元140,当SMA线157上没有被施加电流时,移动透镜框143借助第二压缩螺旋弹簧153的作用力被配置在广角观察位置。 
根据该透镜单元140,SMA线157构成为在由绝缘部件构成的抵接部件155所具有的按压部件固定部155a内折回,并从抵接部件155的侧面延伸出来。因此,能够确保SMA线157与移动透镜框143的绝缘,同时,能够防止SMA线157被配置在基端面155r侧。 
接下来,进行透镜单元140的动作检查,同时,取得校准值和过加热防止位置信息。 
所谓校准值是指抵接部件155的基端面155r到达(抵接于)引导管156的前端面156a时的SMA线157的电阻值。所谓过加热防止位置信息是指在放大观察中将抵接部件155配置在过加热防止位置时的电阻值,如图37所示,通过将抵接部件155配置在过加热防止位置,从而抵接部件155的基端面155r从引导管156的基端面156a离开第一离开距离(t1),抵接部件155的前端面155f从移动透镜框143的移动框凸部143b的后表面143e离开第二离开距离(t2)。该离开距离t1、t2是根据间隙t设定的值。 
为了进行动作检查,首先,连接SMA线157的前端侧和基端,并从电源部对SMA线157施加电流。于是,SMA线157伴随着温度的上升开始收缩。于是,伴随着SMA线157的收缩,借助第二压缩螺旋弹簧153的作用力使将移动透镜框143保持在广角观察位置的设置有抵接部件155的按压部件154向基端方向、即放大观察方向移动。换言之,当施加电流时,SMA线157克服第二压缩螺旋弹簧153的作用力使固定设置有抵接部件155的按压部件154向基端方向移动。由此,如上所述,移动 透镜框143借助第一压缩螺旋弹簧146的作用力朝向放大观察位置方向移动。 
另外,通过SMA线157的温度上升,抵接部件155的基端面155r接近引导管156的前端面156a。此时,在温度上升的同时电阻值也减小。 
进而,当抵接部件155的基端面155r抵接在引导管156的前端面156a上时,伴随着该抵接,虽然温度上升但SMA线157停止收缩。即电阻值不变化。此时的电阻值是告知抵接部件155的基端面155r抵靠在引导管156的前端面156a上的状态的值。进而,取得该电阻值作为校准值,同时,根据该校准值取得使抵接部件155的基端面155r在比引导管156的前端面156a靠近近前侧预定距离处停止的电阻值来作为过加热防止位置信息。 
此处,利用作为过加热防止位置信息取得的电阻值来控制SMA线157,使SMA线157收缩。进而,确认抵接部件155是否配置在过加热防止位置。即,确认抵接部件155是否不与引导管156的前端面156a以及移动透镜框143的后表面143e抵接而是形成有预定的间隙。 
进而,如果确认抵接部件155配置在过加热防止位置,则停止朝向SMA线157施加电流,确认观察位置的切换。此时,在抵接部件155配置在过加热防止位置的情况下,当停止对SMA线157施加电流时,SMA线157伴随着自然冷却开始伸长。于是,移动透镜框143借助第二压缩螺旋弹簧153的作用力从放大观察位置移动至广角观察位置。 
然后,将校准值和过加热防止位置信息作为透镜单元140的特定值,登记在用于搭载该透镜单元140的内窥镜2的存储器中。 
在利用搭载有上述透镜单元140的内窥镜2进行内窥镜检查时,在检查之前,使用者进行使抵接部件155的基端面155r抵接在引导管156的前端面156a上的校准处理。在内窥镜系统1的控制部(未图示)中,对校准处理时取得的电阻值和登记在存储器中的校准值进行比较。此时,当判定为“没有异常”时,根据登记在存储器中的过加热防止位置信息,在放大观察时,对SMA线157的电阻进行控制以将抵接部件155配置在过加热防止位置。另外,当判定为“存在异常”时,告知使用者,使用 者对该内窥镜进行维护。 
这样,通过针对每个透镜单元140的个体取得校准值和过加热防止位置信息,从而在放大观察时,根据过加热防止位置信息对SMA线157的电阻值进行控制,将抵接部件155配置在不与引导管156和移动透镜框143抵接的过加热防止位置,能够防止SMA线157被过加热。 
由此,在内窥镜观察中,当为了从放大观察切换到广角观察而停止对SMA线157施加电流时,在开始自然冷却的同时SMA线157开始伸长,能够顺畅地进行光学特性的变更。换言之,能够提高使用者指示光学特性的改变时的伸长响应性,能够在该指示的时刻进行光学特性的变化。 
并且,通过将SMA线157的收缩特定为从广角观察切换到放大观察时的第二压缩螺旋弹簧153的作用力的解除,从而在解除第二压缩螺旋弹簧153的作用力之后,能够利用第一压缩螺旋弹簧146顺畅地进行光学特性的变更。 
由此,不是通过SMA线157的伸缩直接使移动透镜框143移动,而是通过两种压缩螺旋弹簧146、153的作用力来进行,从而能够使移动透镜框143朝向前端侧和基端侧的移动稳定,且能够迅速地移动。 
另外,利用第一压缩螺旋弹簧146的作用力将移动透镜框143保持于放大观察位置,利用第二压缩螺旋弹簧153的作用力将移动透镜框143保持于广角观察位置,由此,在观察中,能够消除由于SMA线157的温度变化SMA线157收缩、伸长而使移动透镜框143的位置变化的不良情况。 
并且,在观察中,当停止对SMA线157施加电流时,SMA线157伸长,由此,移动透镜框143通过第二压缩螺旋弹簧153的作用力配置在广角观察位置。因此,即使停止对SMA线157施加电流,也能够继续进行基于广角的观察。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形成为使抵接部件155的前端面155f抵接在移动透镜框143的移动框凸部143b的后表面143e上的结构。但是,如图38、图39所示那样构成抵接部件和移动框凸部,通过将具有空 隙的移动透镜框朝向期望的方向按压并保持,能够防止由于设置在移动透镜框上的光学透镜163的中心摆动而导致的图像的缺角(ケラレ)。 
图38是说明具有前端面的形状有特征的抵接部件以及与该抵接部件对应的移动框凸部的移动透镜框的一个结构例及其作用的图,图39是说明具有前端面的形状有特征的抵接部件以及与该抵接部件对应的移动框凸部的移动透镜框的其他的结构及其作用的图。 
如图3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抵接部件155D在其前端部具有作为移动透镜框限制部的曲面部155e。另一方面,在移动透镜框143的移动框凸部143b上具有与曲面部155e抵接的作为移动透镜框限制部的斜面143g。根据该结构,当利用第二压缩螺旋弹簧153的作用力将移动透镜框143保持在广角观察位置时,曲面部155e抵接在斜面143g上。 
由此,移动透镜框143如虚线所示那样在空隙的范围内移动,抵接在前端侧透镜框141的后端侧外周面、或者基端侧透镜框142的前端部142d内周面上。因此,在观察中能够防止由于光学透镜163的位置偏移而产生的图像缺角。 
另外,也可以如图39所示那样在抵接部件155F上设置移动透镜框限制部和例如圆锥形状部155g,在移动框凸部143b上设置供圆锥形状部155g卡入的卡入孔143h。根据该结构,当利用第二压缩螺旋弹簧153的作用力将移动透镜框143保持在广角观察位置时,圆锥形状部155g卡入在卡入孔143h内,能够具有与上述相同的作用。 
另外,并不限于曲面部和斜面、圆锥形状的凹凸部等,也可以由半球形状部、锥部等构成。 
通过以上的说明,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将具有对焦功能等的电子内窥镜的摄像装置组装在前端部上的组装性、能够防止设置在移动的透镜框上的透镜的摄影光轴的偏移的摄像装置,以及具有该摄像装置的电子内窥镜。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透镜单元的结构,当形状记忆合金线以非张力状态伸长时,移动透镜框通过第二弹性部件的作用力被前端部固定有抵接部件的按压部件按压而保持在第二观察位置。另一方面,当形状记忆 合金线切换至收缩状态时,伴随着收缩的开始,按压部件向基端侧移动。于是,从按压部件作用于移动透镜框的按压力被解除,移动透镜框借助第一弹性部件的作用力向基端侧移动。进而,当抵接部件移动至所述抵接部件的基端面从所述引导管的前端面离开预定距离、并且该抵接部件的前端面从移动至所述第一观察位置的所述移动透镜框离开预定距离的位置并被保持时,移动透镜框保持在第一观察位置。然后,当形状记忆合金线从收缩状态切换至伸长状态时,大致在通过自然冷却而开始伸长的同时,移动透镜框借助第二弹性部件的作用力移动至第二观察位置。 
以上的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发明并不限于该实施方式和变形例,除此之外,在实施阶段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实施各种变形。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包含各种阶段的发明,能够通过公开的多个构成要件中的适当的组合提取出各种发明。 
例如,在即使从实施方式所示的所有构成要件删除几个构成要件也能够解决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并得到在发明的效果中所述的效果的情况下,删除了该构成要件后的结构也能够作为发明而提出。 

Claims (10)

1.一种摄像装置,所述摄像装置使多个物镜中的移动透镜相对于固定透镜移动以使光学特性可变,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装置包括:
固体摄像元件单元,其配设在后端部分,对被摄体像进行光电转换;
固定透镜框,其对配置在该固体摄像元件单元的前方的上述固定透镜进行保持;
移动透镜框,其在该固定透镜框的内部,保持沿着摄影光轴移动的上述移动透镜;
引导管,其固定在上述固定透镜框;以及
使上述移动透镜框进退移动的致动器,该致动器具有:一端连接在上述移动透镜框上且进退自如地设置在上述引导管内的硬质部件;连接在该硬质部件上、且贯穿插入在上述引导管内的形状记忆合金;以及以外插在该形状记忆合金的方式配设在上述引导管内、并对上述硬质部件施力的施力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
上述硬质部件为棒状的轴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
上述棒状的硬质部件通过上述引导管在上述固体摄像元件单元的摄影光轴方向上被直进引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
在上述引导管和上述固定透镜框之间,在该引导管的周方向上具有空隙,
所述摄像装置具有固定部件,所述固定部件以使上述引导管的轴位置在上述空隙内可变的方式将上述引导管固定在上述固定透镜框上。
5.一种摄像装置,所述摄像装置使物镜的一部分透镜移动以使光学特性可变,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装置包括:
固体摄像元件单元,其配设在后端部分,对被摄体像进行光电转换;
固定透镜框,其对配置在该固体摄像元件单元的前方的上述物镜进行保持;
移动透镜框,其在该固定透镜框的内部,保持沿着摄影光轴移动的上述一部分透镜;
棒状的硬质部件,其一端连接在该移动透镜框上,且进退自如地插入嵌合在固定于上述固定透镜框的引导管中,并在上述固体摄像元件单元的摄影光轴方向上被直进引导;
使上述移动透镜框进退移动的致动器,该致动器具有连接在该硬质部件上的形状记忆合金;
空隙,其设置在上述引导管和上述固定透镜框之间,设置于的该引导管的周方向上;以及
固定部件,该固定部件其以使上述引导管的轴位置在上述空隙内可变的方式将上述引导管固定在上述固定透镜框上。
6.一种电子内窥镜,所述电子内窥镜具有插入被检体的插入部,和内置在所述插入部中、使多个物镜中的移动透镜相对于固定透镜移动以使光学特性可变的摄像装置,利用该摄像装置对被检体内进行观察,其特征在于,
上述摄像装置包括:
固体摄像元件单元,其配设在后端部分,对被摄体像进行光电转换;
固定透镜框,其对配置在该固体摄像元件单元的前方的上述固定透镜进行保持;
移动透镜框,其在该固定透镜框的内部,保持沿着摄影光轴移动的上述移动透镜;
引导管,其固定在上述固定透镜框;以及
使上述移动透镜框进退移动的致动器,该致动器具有:一端连接在上述移动透镜框上且进退自如地设置在上述引导管内的硬质部件;连接在该硬质部件上、且贯穿插入在上述引导管内的形状记忆合金;以及以外插在该形状记忆合金的方式配设在上述引导管内、并对上述硬质部件施力的施力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内窥镜,其中,
上述硬质部件为棒状的轴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内窥镜,其中,
上述棒状的硬质部件通过上述引导管在上述固体摄像元件单元的摄影光轴方向上被直进引导。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内窥镜,其中,
在上述引导管和上述固定透镜框之间,在该引导管的周方向上具有空隙,
所述电子内窥镜具有固定部件,所述固定部件以使上述引导管的轴位置在上述空隙内可变的方式将上述引导管固定在上述固定透镜框上。
10.一种电子内窥镜,所述电子内窥镜具有插入被检体的插入部,和内置在所述插入部中、使物镜的一部分透镜移动以使光学特性可变的摄像装置,利用该摄像装置对被检体内进行观察,其特征在于,
所述摄像装置使物镜的一部分透镜移动以使光学特性可变,该摄像装置包括:
固体摄像元件单元,其配设在后端部分,对被摄体像进行光电转换;
固定透镜框,其对配置在该固体摄像元件单元的前方的上述物镜进行保持;
移动透镜框,其在该固定透镜框的内部,保持沿着摄影光轴移动的上述一部分透镜;
棒状的硬质部件,其一端连接在该移动透镜框上,且进退自如地插入嵌合在固定于上述固定透镜框的引导管中,并在上述固体摄像元件单元的摄影光轴方向上被直进引导;
使上述移动透镜框进退移动的致动器,该致动器具有连接在该硬质部件上的形状记忆合金;
空隙,其设置在上述引导管和上述固定透镜框之间,设置于该引导管的周方向上;以及
固定部件,该固定部件以使上述引导管的轴位置在上述空隙内可变的方式将上述引导管固定在上述固定透镜框上。
CN2008101871362A 2007-12-19 2008-12-17 摄像装置、电子内窥镜 Active CN1014617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327726A JP5030762B2 (ja) 2007-12-19 2007-12-19 撮像装置、及び電子内視鏡
JP2007-327726 2007-12-19
JP2007327726 2007-12-19
JP2008-180538 2008-07-10
JP2008180538 2008-07-10
JP2008180538A JP5080387B2 (ja) 2008-07-10 2008-07-10 レンズユニット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723261A Division CN101926639B (zh) 2007-12-19 2008-12-17 透镜单元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61702A CN101461702A (zh) 2009-06-24
CN101461702B true CN101461702B (zh) 2011-01-05

Family

ID=408026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871362A Active CN101461702B (zh) 2007-12-19 2008-12-17 摄像装置、电子内窥镜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030762B2 (zh)
CN (1) CN10146170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478821B1 (en) 2010-07-08 2015-09-16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Endoscope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endoscope actuator
WO2012063816A1 (ja) 2010-11-09 2012-05-18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内視鏡用撮像装置
JP5290475B2 (ja) * 2011-05-12 2013-09-18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内視鏡システム
US9380928B2 (en) 2011-06-06 2016-07-05 Fujikura Ltd. Structure of imaging part in electronic visualized catheter
EP2618196B1 (en) * 2011-06-29 2014-11-26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Objective optical system for endoscope
JP5833400B2 (ja) * 2011-09-30 2015-12-1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内視鏡用撮影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JP5369158B2 (ja) * 2011-09-30 2013-12-1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内視鏡用撮影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JP5747351B2 (ja) * 2011-12-07 2015-07-15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
JP5612181B2 (ja) * 2013-09-02 2014-10-2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内視鏡用撮影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JP5978237B2 (ja) * 2014-03-25 2016-08-2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内視鏡
DE102014208652A1 (de) * 2014-05-08 2015-11-12 Olympus Winter & Ibe Gmbh Videoendoskop
JP6038404B2 (ja) 2014-10-17 2016-12-07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
JP6402012B2 (ja) * 2014-12-04 2018-10-1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内視鏡の撮像光学系及び撮像ユニット並びに内視鏡
JP6571344B2 (ja) * 2015-02-19 2019-09-04 株式会社Screen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基板処理装置
WO2016199472A1 (ja) * 2015-06-10 2016-12-15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細長部材の信号線架設構造
JP6062126B1 (ja) * 2015-07-23 2017-01-18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撮像ユニット及び内視鏡
WO2017013909A1 (ja) * 2015-07-23 2017-01-26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撮像ユニット及び内視鏡
CN106999009B (zh) * 2015-09-01 2018-11-06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观察光学系统单元、摄像单元以及内窥镜
JP6062128B1 (ja) * 2015-09-01 2017-01-18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観察光学系ユニット、撮像ユニット、及び、内視鏡
US10901166B2 (en) * 2016-03-29 2021-01-26 Tianjin Ofilm Opto Electronics Co., Ltd. Lens unit
CN106791376B (zh) * 2016-11-29 2019-09-1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成像装置、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6791378A (zh) * 2016-11-29 2017-05-31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06341612A (zh) * 2016-11-29 2017-01-18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6791377B (zh) 2016-11-29 2019-09-2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电子装置
JPWO2019235010A1 (ja) * 2018-06-05 2021-06-03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
KR102139770B1 (ko) 2018-11-05 2020-08-1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렌즈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카메라 모듈
WO2020116481A1 (ja) 2018-12-05 2020-06-11 Hoya株式会社 内視鏡、先端部品および内視鏡の製造方法
CN113382671B (zh) * 2019-03-18 2024-05-14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的前端单元和内窥镜
KR102356806B1 (ko) 2020-04-08 2022-01-28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렌즈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카메라 모듈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28556B2 (ja) * 1992-06-09 2001-11-12 オリンパス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内視鏡装置
JPH10127568A (ja) * 1996-10-28 1998-05-19 Olympus Optical Co Ltd ズーム式内視鏡
JP3363377B2 (ja) * 1998-04-30 2003-01-08 オリンパス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電子内視鏡
JP4847157B2 (ja) * 2006-02-28 2011-12-28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内視鏡
JP5042656B2 (ja) * 2007-02-09 2012-10-03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030762B2 (ja) 2012-09-19
JP2009148369A (ja) 2009-07-09
CN101461702A (zh) 2009-06-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61702B (zh) 摄像装置、电子内窥镜
CN101926639B (zh) 透镜单元
CN101672980B (zh) 内窥镜用摄像单元
EP2581028B1 (en) Image pickup apparatus for endoscope
CN100440027C (zh) 镜头镜筒和电子设备
JP5393060B2 (ja) 撮像ユニット
CN103533879A (zh) 内窥镜用摄像单元
JP2009300761A (ja) 撮像装置
JP2010046424A (ja) 内視鏡
JP5080387B2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
CN106999009B (zh) 观察光学系统单元、摄像单元以及内窥镜
WO2015129450A1 (ja) 撮像ユニットおよび内視鏡
CN106999013A (zh) 摄像单元和内窥镜
JP5412590B2 (ja) 内視鏡用撮像ユニット
JP5515622B2 (ja) 鏡筒およびレンズ鏡筒
CN106999010A (zh) 摄像单元和内窥镜
JPWO2017038149A1 (ja) 観察光学系ユニット、撮像ユニット、及び、内視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1118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Olympus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