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55148B - 步行式插秧机的传动结构 - Google Patents

步行式插秧机的传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55148B
CN101455148B CN 200810161044 CN200810161044A CN101455148B CN 101455148 B CN101455148 B CN 101455148B CN 200810161044 CN200810161044 CN 200810161044 CN 200810161044 A CN200810161044 A CN 200810161044A CN 101455148 B CN101455148 B CN 10145514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rice transplanting
shaft
driving shaft
p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810161044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55148A (zh
Inventor
小林鉴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4551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551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551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551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rrangement Of Transmissions (AREA)
  • Transplanting Machines (AREA)
  • Arrangement And Driving Of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步行式插秧机的传动结构,能够实现变速箱内的传动结构的简化,并且能够对行驶传动系统和插秧传动系统这两者进行变速。在步行式插秧机的传动结构中,在变速箱(M)上具有被输入来自发动机(E)的动力的第一传动轴(33)和用于将来自第一传动轴(33)的动力向行驶传动系统和插秧传动系统分支的第二传动轴(37),跨越第一传动轴(33)和第二传动轴(37)设有变速部(39),该变速部(39)对向行驶传动系统和插秧传动系统传递的动力进行变速。

Description

步行式插秧机的传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来自发动机的动力向行驶传动系统和插秧传动系统分支传递的步行式插秧机的传动结构。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例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步行式插秧机的结构为:将来自发动机的动力经由中间传动轴(专利文献1的图4中的17)向第一传动轴(专利文献1的图4中的18)分支传递,从该第一传动轴经由第二传动轴(专利文献1的图4中的19)向行驶传动轴(专利文献1的图4中的20)传递,并且将来自发动机的动力经由中间传动轴(专利文献1的图5中的17)向第三传动轴(专利文献1的图5中的36)分支传递,从该第三传动轴经由第四传动轴(专利文献1的图5中的37)向插秧机构的曲柄轴(专利文献1的图5中的45)传递。
专利文献1:JP实开昭61-122627号公报(参照图4及图5)
在专利文献1的步行式插秧机中,在从中间传动轴进行分支传动的第一传动轴的传动下游侧设有变速装置(专利文献1的图4的22)。这样,要想在第一传动轴的传动下游侧设置变速装置,则必须在第一传动轴和行驶传动轴之间设置第二传动轴,跨越该第二传动轴和第一传动轴设置变速装置。因此,变速箱内的传动结构变得复杂,存在制造成本增加、变速箱大型化等问题。
另外,在专利文献1的步行式插秧机中,在向行驶传动轴传动的路径上设有高低2级的变速装置(专利文献1的图4的22),在向插秧机构的曲柄轴传动的路径上没有设置变速装置。因此,在实现插秧机构的变速从而提高插秧工作效率的方面尚有改进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简化变速箱内的传动结构,并且实现能够对行驶传动系统和插秧传动系统两者进行变速的步行式插秧机的传动结构。
[I]
(结构)
本发明第一方面在于,步行式插秧机的传动结构采用了的如下结构。
在变速箱中具有从发动机输入动力的第一传动轴和将来自上述第一传动轴的动力向行驶传动系统和插秧传动系统分支的第二传动轴,跨越上述第一传动轴和第二传动轴设有变速部,该变速部对向上述行驶传动系统和插秧传动系统传递的动力进行变速。
(作用)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由于跨越第一传动轴和第二传动轴设有变速部,因此例如与在第二传动轴的传动下游侧设置用于对向行驶传动系统和插秧传动系统传递的动力进行变速的变速部的情况相比,不需要具有构成变速部的第二传动轴的传动下游侧的传动轴(例如专利文献1的图4的第二传动轴19)等。由此,能够简化变速部的结构,简化变速箱内的传动结构。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对变速部进行变速,从而对位于变速部的传动下游侧的行驶传动系统和插秧传动系统进行变速,能够通过一个变速部对行驶传动系统和插秧传动系统两者进行变速。由此,能够简化变速部的结构,并且对行驶传动系统和插秧传动系统两者进行变速。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能够降低制造成本,并且能够实现变速箱的紧凑化、小型化、轻量化。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能够对行驶传动系统和插秧传动系统两者进行变速,提高行驶作业和插秧作业的工作效率。
[II]
(结构)
本发明第二方面在第一方面基础上,采用了如下的步行式插秧机的传动结构。
在上述第二传动轴的处于上述变速部的横向外侧的一侧设有向上述行驶传动系统输入动力的行驶侧输入构件,在上述第二传动轴的处于上述变速部的横向外侧的另一侧设有向上述插秧传动系统输入动力的插秧侧输入构件。
(作用)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与本发明第一方面同样具有前项[I]中记载的“作用”,此外还具有以下“作用”。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在变速部的横向两外侧分别设置行驶侧输入构件和插秧侧输入构件,例如,与在变速部的横向外侧的一侧设置行驶侧输入构件和插秧侧输入构件两者的情况相比,能够将行驶侧输入构件和插秧侧输入构件两者靠近变速部紧凑地配置。从而,能够防止变速箱在第二传动轴上设置的变速部的横向外侧的一侧向外突出。另外,来自变速部的动力通过变速部的横向外侧的一侧传递到行驶侧输入构件,并且通过变速部的横向外侧的另一侧传递到插秧侧输入构件,从而能够将来自变速部的动力分配到不同的方向,不容易发生在第二传动轴上作用过度的扭转应力的情况。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与本发明第一方面同样具有[I]中记载的“发明效果”,此外还具有以下“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能够更加紧凑地构成变速箱,并且能够可靠地将来自变速部的动力向行驶侧输入构件和插秧侧输入构件传递。
[III]
(结构)
本发明第三方面在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基础上,采用了如下的步行式插秧机的传动结构。
在上述插秧传动系统中具有将来自上述第二传动轴的动力向插秧装置传递的插秧传动轴,在上述插秧传动轴的传动上游侧的端部具有插秧离合器,所述插秧离合器用于接入和断开向上述插秧装置传递的动力。
(作用)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与本发明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同样具有前项[I]、[II]记载的“作用”,此外还具有以下“作用”。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将插秧离合器切换到断开侧或者接入侧,则能够接入和断开向上述插秧装置传递的动力,从而通过一个插秧离合器就能够将向插秧装置传递的动力完全地接入或者断开。由此,例如与使用多个离合器等将插秧装置上的动力的接入或断开的情况相比,不必设置使多个离合器联动的机构等。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与本发明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同样具有前项[I]、[II]记载的“发明效果”,此外还具有以下“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能够简化插秧装置上的传动结构,更加紧凑地构成变速箱。
[IV]
(结构)
本发明第四方面在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基础上,采用了如下的步行式插秧机的传动结构。
在上述插秧传动系统中具有第一及第二株距齿轮,所述第一及第二株距齿轮用于变更通过插秧装置栽植到田地中的秧苗的株距,以株距齿轮罩能够开放上述第一及第二株距齿轮的外周部和横向外面侧的方式,将上述第一及第二株距齿轮配置在上述齿轮箱的外侧,还具有覆盖上述第一及第二株距齿轮的外周部和横向外面侧的株距齿轮罩。
(作用)
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与本发明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中任一项同样具有前项[I]~[III]记载的“作用”,此外还具有以下“作用”。
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卸下株距齿轮罩则能够开放上述第一及第二株距齿轮的外周部和横向外面侧,因此能够从第一及第二株距齿轮的外周部和横向外面侧卸下第一及第二株距齿轮来进行更换。由此,例如,与利用变速箱覆盖第一及第二株距齿轮的外周部的情况相比,在对第一及第二株距齿轮进行更换时,变速箱不易造成妨碍,从而能够简便迅速地更换第一及第二株距齿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与本发明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中任一项同样具有前项[I]~[III]记载的“发明效果”,此外还具有以下“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能够通过株距齿轮罩保护第一及第二株距齿轮,并且提高第一及第二株距齿轮的更换工作效率,从而提高步行式插秧机的维护性。
[V]
(结构)
本发明第五方面在本发明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基础上,采用了如下的步行式插秧机的传动结构。
在上述变速箱的后部的上部,设有对上述变速箱内进行空气的供给或排出的通气装置(breather),该通气装置从上述变速箱的后部的上部向后延伸突出。
(作用)
根据本发明第五方面,与本发明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任一项同样具有前项[I]~[IV]记载的“作用”,此外还具有以下“作用”。
根据本发明第五方面,例如在步行式插秧机送货或运输等情况下,步行式插秧机变更为倒立姿态时,步行式插秧机的前部处于下侧而后部处于上侧,此时通气装置位于变速箱的前部的上部,成为从变速箱向上延伸突出的状态。由此,在步行式插秧机变更为倒立姿态时,能够使通气装置的顶端的位置处于远离变速箱内的工作油液面的较高位置,从而不易从通气装置泄漏变速箱内的工作油。其结果是,在步行式插秧机的送货或运输等情况下,即使没有将工作油从变速箱中排出,也能够以倒立姿态移动步行式插秧机,而不会泄漏工作油。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第五方面,与本发明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任一项同样具有前项[I]~[IV]记载的“发明效果”,此外还具有以下“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第五方面,能够提高步行式插秧机的送货作业和运输作业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步行式插秧机的整体侧视图。
图2是步行式插秧机的整体俯视图。
图3是步行式插秧机的前部侧视图。
图4是步行式插秧机的前部俯视图。
图5是步行式插秧机的传动系统图。
图6是变速箱的整体侧视图。
图7是变速箱的纵剖侧视图。
图8为表示发动机的输出轴附近以及行驶传动系统的传动结构的剖视图。
图9为表示插秧传动系统的传动结构的剖视图。
图10为车轮支承箱附近的横剖俯视图。
图11为株距齿轮罩附近的剖视图。
图12为左横向进给传动箱附近的剖视图。
图13为右横向进给传动箱附近的剖视图。
图14为横向进给齿轮罩附近的剖视图。
图15为横向进给齿轮罩附近的右视图。
图16为液压泵附近的纵剖主视图。
图17为液压泵附近的纵剖侧视图。
图18为将步行式插秧机变更为倒立姿态时的通气装置附近的纵剖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用于实施发明的最佳方式]
[步行式插秧机的整体结构]
基于图1~图4对步行式插秧机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步行式插秧机的整体侧视图,图2是步行式插秧机的整体俯视图。图3是步行式插秧机的前部侧视图,图4是步行式插秧机的前部俯视图。另外,在图3及图4中省略了上部罩24、下部罩25等。
如图1及图2所示,在行驶机体1的前部安装有作为步行式插秧机的动力源的发动机E,在该发动机E的左边的横向外侧联结有变速箱M。变速箱M在发动机E的下侧延伸突出,行驶传动箱2从该延伸突出部分的后部延伸突出。在行驶传动箱2上轴支承一个车轮3,来自发动机E的动力经由变速箱M和行驶传动箱2传递到车轮3。
左右的传动箱4、5从变速箱M的左右两侧部向后方延伸突出,在该左传动箱4的后端部上经由左横向进给传动箱6联动地联结左插秧装置8,在右传动箱5的后端部上经由右横向进给传动箱7联动地联结右插秧装置9。由此,来自发动机E的动力经由变速箱M、左右的传动箱4、5以及左右的横向进给传动箱6、7向左右的插秧装置8、9传递,能够通过插秧装置8、9的旋转以规定量为单位将秧苗从后述的载秧台18栽植到田地(水田)上。
如图3及图4所示,在行驶传动箱2上固定有从行驶传动箱2向上方延伸突出的前部托架10,在右传动箱5上固定着从右传动箱5向左侧延伸突出的后部托架11。跨越前部托架10和后部托架11安装有液压单动式升降缸12,在升降缸12的活塞部的筒侧内置弹簧12a,弹簧12a用作悬架弹簧。
升降缸12的杆侧的端部在前部托架10上被支承为能够绕左右方向的轴心自由旋转,升降缸12的筒侧的端部在后部托架11上被支承为能够绕左右方向的轴心自由旋转。由此,在从后述的安装在变速箱M上的液压泵162向升降缸12供给压力油时,行驶传动箱2绕着左右方向的轴心P5向下方摆动,车轮3相对于行驶机体1下降,行驶机体1上升。另一方面,如果从升降缸12排出工作油,则行驶传动箱2会绕着左右方向的轴心P5向上方摆动,车轮3相对于行驶机体1上升,行驶机体1下降。
如图1及图2所示,管状的左把手架13从左横向进给传动箱6的后端部延伸突出,管状的右把手架14从右横向进给传动箱7的后端部延伸突出。在左右的把手架13、14的后端部上支承有操纵把手15,并且所述支承有操纵把手15可上下摆动。操纵把手15构成为可以在以下两种姿态之间进行变更,即:操纵把手15的握持部15a朝向后方的作业姿态,以及操纵把手15的握持部15a垂向下方而容置于行驶机体1一侧的容置姿态。在通常进行插秧作业时,将操纵把手15变更为作业姿态,在步行式插秧机的送货、运输、保管等情况下,操纵把手15变更为容置姿态,则能够缩短步行式插秧机的前后长度,将操纵把手15紧凑地容置在行驶机体1一侧。
在操纵把手15的左右的握持部15a的附近安装有左右的操作手柄15b,并且所述左右的操作手柄15b能够进行左右摆动操作。在左侧的握持部15a上安装有液压升降用操作手柄15b,在右侧的握持部15a上安装有与发动机E的调速器(未图示)连接而用于调整发动机转速的操作手柄15b。
在操纵把手15的左右的握持部15a的下侧安装着左右的离合器手柄15c,并且所述左右的离合器手柄15c能够进行上下摆动操作,在左侧的握持部15a上安装着插秧离合器64用的离合器手柄15c,在右侧的握持部15a上安装着行驶离合器137用的离合器手柄15c。在左右的离合器手柄15c上安装有解除手柄,该解除手柄用于保持在上方对离合器手柄15c进行摆动操作的状态。
在左右的把手架13、14的前端部及后端部上支承有滑轨16以及导向部17,在该滑轨16以及导向部17的上侧安装有载秧台18,在侧视状态下,该载秧台18沿着左右的把手架13、14设置,并且可在左右方向上自由滑动,。
跨越左横向进给传动箱6的上部和右横向进给传动箱7的上部安装横向进给机构19,该横向进给机构19与载秧台18连接。由此,来自发动机E的动力经由变速箱M、右传动箱5以及右横向进给传动箱7传递到右插秧装置9,并且传递到横向进给机构19,从而左右往复地驱动载秧台18进行横向进给。
在横向进给机构19的左右两端部上,安装着左右的纵向进给驱动臂126(参照图4),该纵向进给驱动臂126与纵向进给旋转构件129连接,该纵向进给旋转构件129以可绕左右方向的轴心转动的方式被支承于载秧台18的背部,从而构成纵向进给机构20。由此,如果通过横向进给机构19左右往复地驱动载秧台18进行横向进给,则载置于载秧台18的秧苗被纵向进给机构20驱动而以规定量向下方一侧纵向进给。
管状的左框架构件21从左横向进给传动箱6的上部向上方延伸突出,管状的右框架构件22从右横向进给传动箱7的上部向上方延伸突出。跨越左右的框架构件21、22固定着预备载秧台23,该预备载秧台23载置有补给载秧台18的预备秧苗。
在发动机E的上部设有燃料箱Ea,以覆盖发动机E及车轮3的上侧的方式安装有树脂制的上部罩24,该上部罩24能够绕其后端部的左右方向的轴心上下摆动而开闭,以从下侧覆盖发动机E及变速箱M等的方式安装有板金制的下部罩25,用于防止由于与田埂等的接触而导致发动机E以及变速箱M等的破损。
在左右的把手架13、14的下部支承着摇臂27,并且所述摇臂27可自由摆动,在该摇臂27的下端部上经由托架28a以可绕左右方向的轴心转动的方式支承着左右的整地船体26。整地船体26的前端部经由托架28b被传动箱4、5支承着,在形成于托架28b上的长孔的范围内容许整地船体26的前部沿上下方向移动。由此,通过操作船体高度调节手柄29在前后方向上摆动,从而能够经由摇臂27以及托架28a来使整地船体26升降。
[步行式插秧机的变速箱附近的结构]
基于图3及图4对步行式插秧机的变速箱M附近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3及图4所示,在安装于行驶机体1的发动机E的左边的横向外侧联结有变速箱M,来自发动机E的动力经由变速箱M内的传动路径向车轮3、左右的插秧装置8和9、横向进给机构19以及纵向进给机构20传递,从而驱动这些构件。
变速箱M构成为2分式,具有在发动机E的左边的横向外侧固定的第一箱M1,以及在该第一箱M1的左边的横向外侧固定的第二箱M2。在变速箱M的左侧端部通过凸缘结构联结有管状的左传动箱4,该左传动箱4中内置有后述的左侧插秧驱动轴73,该左传动箱4从变速箱M向左斜后方外侧延伸突出。在变速箱M的右侧端部通过凸缘结构联结有管状的右传动箱5,该右传动箱5中内置有后述的右侧插秧驱动轴93,该右传动箱5从变速箱M向右斜后方外侧延伸突出。
在变速箱M的右侧部通过凸缘结构联结有管状的行驶传动箱2,该行驶传动箱2中内置有后述的行驶传动轴151,该行驶传动箱2从变速箱M向后方延伸突出。
[步行式插秧机的传动结构(行驶传动系统)]
基于图5~图10对步行式插秧机的传动结构(行驶传动系统)进行说明。图5为步行式插秧机的传动系统图,图6是变速箱M的整体侧视图。图7是变速箱M的纵剖侧视图。图8为表示发动机E的输出轴30附近以及行驶传动系统的传动结构的剖视图,也是对通过图6的P1、P2、P5的位置的剖面进行展开的图。图9为表示后述的插秧传动系统的传动结构的剖视图,是对通过图6的P2、P3、P4的位置的剖面进行展开的图。图10为车轮支承箱153附近的横剖俯视图。
如图5及图8所示,输出轴30从发动机E向左边的横向外侧延伸突出,当发动机E起动后,输出轴30绕左右方向的轴心P1旋转(参照图6)。在发动机E的输出轴30上形成有圆锥状的锥部,在该锥部上与发动机E的输出轴30同心状地外嵌有第一传动轴33。第一传动轴33构成为圆筒状,并且通过键结构外嵌于发动机E的输出轴30,第一传动轴33经由后述的泵输入轴35支承在变速箱M的第二箱M2上,并且所述第一传动轴33可自由转动。
由于第一传动轴33的右侧端部与发动机E的输出轴30重叠地设置,例如与发动机E的输出轴30和第一传动轴33以在轴心P1的方向上不重叠的方式排列并且直列连接的情况相比,能够相对于发动机E的输出轴30将第一传动轴33在左右方向上紧凑地设置,能够在左右方向上紧凑地构成变速箱M。
在第一传动轴33的右侧部上一体形成有第一输入齿轮33A,在第一传动轴33的左侧部上一体形成有第二输入齿轮33B。在第一传动轴33的左侧端部的内周面上形成有花键槽,在该花键槽中内嵌有实施了花键槽加工的泵输入轴35,该泵输入轴35支承在第二箱M2上并且可自由转动。由此,当发动机E的输出轴30旋转时,经由第一传动轴33使泵输入轴35旋转。
在发动机E的输出轴30的下侧后方,跨越变速箱M的第一箱M1和第二箱M2支承有第二传动轴37,该第二传动轴37能够绕左右方向的轴心P2自由转动(参照图6)。跨越第一传动轴33和第二传动轴37安装有变速部39,该变速部39可在高速位置及低速位置进行高低2级的变速,该变速部39具有与第一输入齿轮33A啮合的第一分配齿轮40、与第二输入齿轮33B啮合的第二分配齿轮41、换档构件42。
在第二传动轴37的右侧部上可自由旋转地支承有第一分配齿轮40,在第二传动轴37的左侧部上支承有第二分配齿轮41,并且所述第二分配齿轮41可自由旋转。第一分配齿轮40与第一输入齿轮33A啮合,该第一输入齿轮33A与发动机E的输出轴30联动地联结,第二分配齿轮41与第二输入齿轮33B啮合,该第二输入齿轮33B与发动机E的输出轴30联动地联结。
在第二传动轴37上的设置有第一分配齿轮40的位置和设置有第二分配齿轮41的位置之间实施花键槽加工,在该第一分配齿轮40和第二分配齿轮41之间的花键槽上外嵌有换档构件42,该换档构件42能够与第二传动轴37一体转动,并且能够在第二传动轴37的轴向上自由滑动。
如图7及图8所示,在换档构件42的外周部上形成有换档槽42a,在该换档槽42a上卡合有与操作轴43联结的操作构件43a,如果对操作构件43a进行转动操作,则换档构件42在左右方向上滑动,换档构件42的卡合部与第一分配齿轮40的卡入部或第二分配齿轮41的卡入部啮合。由此,如果使换档构件42向右侧滑动而使换档构件42与第一分配齿轮40啮合,则换档构件42与第一分配齿轮40一体转动,来自第一分配齿轮40的动力经由换档构件42传递到第二传动轴37。另一方面,如果使换档构件42向左侧滑动而使换档构件42与第二分配齿轮41啮合,则换档构件42与第二分配齿轮41一体转动,来自第二分配齿轮41的动力经由换档构件42传递到第二传动轴37。
第一输入齿轮33A的齿数设定为与第二输入齿轮33B的齿数不同的齿数,第一分配齿轮40的齿数设定为与第二分配齿轮41的齿数不同的齿数(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输入齿轮33A的齿数设定为比第二输入齿轮33B的齿数少,第一分配齿轮40的齿数设定为比第二分配齿轮41的齿数多),因此能够在来自输出轴30的动力经由第一输入齿轮33A和第一分配齿轮40传递的情况下,以及在来自输出轴30的动力经由第二输入齿轮33B和第二分配齿轮41传递的情况下,对从输出轴30向第二传动轴37传递的动力的转速进行变速。
因此,如果操作换档构件42而使其处于第一分配齿轮40侧的低速位置上,则能够降低第二传动轴37的转速,使向行驶传动系统和插秧传动系统输入的动力的旋转减速。另一方面,如果操作换档构件42而使其处于第二分配齿轮41侧的高速位置上,则能够提高第二传动轴37的转速,使向行驶传动系统和插秧传动系统输入动力的旋转增速。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例示了通过变速部39在高速位置及低速位置上能够进行高低2级变速的结构,但是也可以在高速位置和低速位置中间设定中立位置,通过操作换档构件42而使其处于该中间位置上,从而也能够阻断向行驶传动系统和插秧传动系统传递的动力。由此,能够将变速部39用作主离合器,用于将从发动机E向行驶传动系统和插秧传动系统传递的动力阻断。
如图5及图8所示,在第二传动轴37的右侧端部上实施花键槽加工,在该花键槽中外嵌有实施了花键槽加工的行驶侧输入齿轮44(相当于行驶侧输入构件),当第二传动轴37旋转时,行驶侧输入齿轮44与第二传动轴37一体转动。在第二传动轴37的左侧端部实施花键槽加工,在该花键槽中外嵌有实施了花键槽加工的插秧侧输入齿轮45(相当于插秧侧输入构件),当第二传动轴37旋转时,插秧侧输入齿轮45与第二传动轴37一体转动。
在第二传动轴37的下侧(发动机E的输出轴30的下侧后方),跨越变速箱M的第一箱M1和第二箱M2支承有第二中间轴133(参照图6),并且所述第二中间轴133可自由转动。在第二中间轴133的左侧部外嵌有第二传动齿轮136,该第二传动齿轮136可自由转动,并与行驶侧输入齿轮44啮合,该行驶侧输入齿轮44安装在第二传动轴37上。由此,当第二传动轴37旋转时,第二传动齿轮136经由行驶侧输入齿轮44而旋转。
在第二中间轴133的传动上游侧的端部上安装有行驶离合器137,该行驶离合器137具有换档构件138和弹簧139。在第二中间轴133上的第二传动齿轮136的传动下游侧实施花键槽加工,在该花键槽中外嵌有换档构件138,该换档构件138能够与第二中间轴133一体转动,并且能够在第二中间轴133的轴向上自由滑动。
如图7及图8所示,在换档构件138的外周部上形成有换档槽138a,在该换档槽138a中卡合有轴支承于第一箱M1上的操作轴141的操作构件141a,如果转动操作操作轴141,则换档构件138在左右方向上滑动,换档构件138的卡合部与第二传动齿轮136的卡入部啮合。
在第二中间轴133上一体形成有台阶部,跨越该台阶部和换档构件138的右侧面安装有弹簧139,该弹簧139对换档构件138向左侧(行驶离合器137的接入侧)施加作用力。由此,如果克服弹簧139的作用力使换档构件138向右侧(行驶离合器137的断开侧)滑动,则换档构件138与第二传动齿轮136的啮合被解除,阻断了从第二传动齿轮136向换档构件138传递的动力,从第二传动齿轮136向第二中间轴133传递的动力被阻断。另一方面,如果通过弹簧139的作用力(辅之以弹簧139的作用力)使换档构件138向左侧(行驶离合器137的接入侧)滑动,使换档构件138与第二传动齿轮136啮合,则换档构件138与第二传动齿轮136一体转动,来自第二传动齿轮136的动力经由换档构件138向第二中间轴133传递。
操作轴141的操作构件141a与行驶离合器用的离合器手柄15c连接,该离合器手柄15c安装在操纵把手15上,如果对该行驶离合器用的离合器手柄15c进行握持操作,则能够操作行驶离合器137而使其处于断开侧,如果操作解除手柄来解除离合器手柄15c被向上方摆动操作的状态,则能够操作行驶离合器137而使其处于接入侧。
如图5及图8所示,在第一箱M1的右侧支承有行驶转动箱143,该行驶转动箱143能够绕左右方向的轴心P5自由转动,第二中间轴133延伸突出至该行驶转动箱143的内部,第二中间轴133的右侧端部支承在行驶转动箱143上,并且可自由转动。行驶转动箱143的右侧端部支承在轴承架构件147上,并且可自由转动,该轴承架构件147从中间箱87向上方延伸突出(参照图4)。
在行驶转动箱143的后端部上紧固有筒状的行驶传动箱2,在该行驶传动箱2中内置有行驶传动轴151,该行驶传动轴151经由锥齿轮传动机构148与第二中间轴133联动地联结。在行驶传动轴151的行驶转动箱143侧的端部上,能够一体转动地固定有锥齿轮150,该锥齿轮150支承在行驶转动箱143上,并且可自由转动。
在第二中间轴133的右侧端部上通过花键结构安装有锥齿轮149,该锥齿轮149能够与第二中间轴133一体转动,该锥齿轮149与锥齿轮150啮合,该锥齿轮150可一体转动地固定在行驶传动轴151上。由此,当第二中间轴133旋转时,行驶传动轴151经由锥齿轮传动机构148而旋转。
如图5及图10所示,在行驶传动箱2的后端部上紧固有车轮支承箱153。行驶传动轴151的在车轮支承箱153一侧的端部,经由筒状的联结构件154与支轴155联动地联结,该支轴155转动自由地支承在车轮支承箱153上。
在车轮支承箱153上支承有车轴157,该车轴157能够绕左右方向的轴心转动,在该车轴157的右侧端部上安装有锥齿轮161,该锥齿轮161能够与该车轴157一体转动,并且与一体形成在支轴155上的锥齿轮155a啮合。由此,来自行驶传动轴151的动力经由锥齿轮传动机构160传递到车轴157,对安装在车轴157上的车轮3进行旋转驱动。
[步行式插秧机的传动结构(插秧传动系统)]
基于图5~图15对步行式插秧机的传动结构(插秧传动系统)进行说明。图11是株距齿轮罩60附近的剖视图。图12是左横向进给传动箱6附近的剖视图,图13是右横向进给传动箱7附近的剖视图。图14是横向进给齿轮罩115附近的剖视图,图15是横向进给齿轮罩115附近的右视图。
如图5及图9所示,在第二传动轴37的下侧前方(发动机E的输出轴30的下侧前方),跨越变速箱M的第一箱M1和第二箱M2支承有第一中间轴46,该第一中间轴46能够绕左右方向的轴心P3自由转动(参照图6)。在第一中间轴46的右侧部上可自由转动地外嵌有第一传动齿轮49,该第一传动齿轮49与安装在第二传动轴37上的插秧侧输入齿轮45啮合。由此,当第二传动轴37旋转时,第一传动齿轮49经由插秧侧输入齿轮45而旋转。
在第一传动齿轮49的传动下游侧安装有安全离合器50。安全离合器50构成为包括离合器体51、板状构件52、弹簧53。在第一中间轴46上形成有花键槽,在该花键槽上外嵌有离合器体51,该离合器体51能够与第一中间轴46一体转动,并且能够在第一中间轴46的轴向上自由滑动。
第一中间轴46形成有台阶部,在该台阶部上外嵌有圆板状的板状构件52。跨越离合器体51和板状构件52安装弹簧53,通过弹簧53对离合器体51施加向第一传动齿轮49一侧的作用力。
在第一传动齿轮49上一体形成有卡合部,该卡合部能够与离合器体51的卡入部卡合,当第一传动齿轮49旋转时,第一传动齿轮49的卡合部与离合器体51的卡入部卡合,离合器体51与第一传动齿轮49一体转动,第一传动齿轮49的旋转经由离合器体51传递到第一中间轴46。由此,当第二传动轴37旋转时,第一中间轴46经由插秧侧输入齿轮45、第一传动齿轮49以及离合器体51而旋转。该情况下第一传动齿轮49的齿数设定为比插秧侧输入齿轮45的齿数多,因此来自第二传动轴37的动力减速传递至第一中间轴46。
在第一中间轴46的下侧稍靠前方(发动机E的输出轴30的下侧前方),跨越变速箱M的第一箱M1和第二箱M2支承有联结轴54和插秧传动轴55,该联结轴54和插秧传动轴5能够绕左右方向的轴心P4自由转动(参照图6)。在插秧传动轴55的左侧端部上内嵌支承有联结轴54,,并且该联结轴54可自由转动,插秧传动轴55的左侧端部经由该联结轴54支承在第二箱M2上,并且也可自由转动。
在第一中间轴46的左侧端部上安装有第一株距齿轮58,该第一株距齿轮58能够与第一中间轴46一体转动,并且能够与第一中间轴46连接或分离,在联结轴54的左侧端部上安装有第二株距齿轮59,该第二株距齿轮59能够与联结轴54一体转动,并且能够与联结轴54连接或分离。第一株距齿轮58与第二株距齿轮59啮合,从而能够使来自第一中间轴46的动力通过第一株距齿轮58与第二株距齿轮59变速后向插秧传动轴55传递。另外,在该状态下第一株距齿轮58的齿数设定为比第二株距齿轮59的齿数多,来自第一中间轴46的动力增速传递至联结轴54和插秧传动轴55。另外,通过变更第一株距齿轮58和第二株距齿轮59的齿数比,对从第一中间轴46向联结轴54和插秧传动轴55传递的动力的变速比进行变更调节,从而能够变更与行驶速度对应的插秧装置8、9的驱动速度,改变栽植到田地中的秧苗的株距。
如图6及图11所示,第一株距齿轮58和第二株距齿轮59设置在第二箱M2的左边的横向外侧,并且跨越第二箱M2的整个左侧面与第二箱M2的左侧面隔开规定的间隙A。由此,能够以开放第一株距齿轮58和第二株距齿轮59的外周部和横向外面侧的方式,将第一株距齿轮58和第二株距齿轮59设置在变速箱M的外侧。
在第二箱M2的内侧,凹陷为“コ”字形的罩安装部Ma跨越第一株距齿轮58和第二株距齿轮59的整个外周部一体成形,在该罩安装部Ma上安装株距齿轮罩60,该株距齿轮罩60覆盖第一株距齿轮58和第二株距齿轮59的外周部和横向外面侧。
株距齿轮罩60的侧视形状为椭圆形,其整个缘部在第二箱M2一侧成形为被冲压成形后的形状。株距齿轮罩60的缘部的顶端部上形成有折弯部60a,在株距齿轮罩60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上形成有前后的安装孔60b。由此,在第二箱M2的罩安装部Ma上嵌入安装橡胶制的弹性构件61,使株距齿轮罩60的折弯部60a与弹性构件61抵接,在前后的安装孔60b中分别插入蝶形螺栓62,在第二箱M2的前后的螺纹部Mb上紧固蝶形螺栓62,从而将株距齿轮罩60安装到第二箱M2上。该情况下,由于弹性构件61的弹性变形使株距齿轮罩60的缘部被略微向右边的横向外侧推压,因此不会使株距齿轮罩60的缘部翘起,能够通过两个蝶形螺栓62将株距齿轮罩60可靠地安装到第二箱M2上。
在第一株距齿轮58和第二株距齿轮59的外周部,在第二箱M2的左侧面F的横向外侧,除了第一中间轴46、联结轴54、第一株距齿轮58和第二株距齿轮59以外没有其它突出物,因此在形成于第二箱M2的左侧面F与第一株距齿轮58和第二株距齿轮59的右侧面之间的间隙A中,例如插入一字改锥的顶端等,则能够简便地将第一株距齿轮58从第一中间轴46上卸下,将2株距齿轮59从联结轴54上卸下。从而不会由于变速箱M的侧壁妨碍第一株距齿轮58和第二株距齿轮59的更换,能够提高第一株距齿轮58和第二株距齿轮59的更换工作效率。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变速箱M的形状和株距齿轮罩60的形状等,即,构成为使第一株距齿轮58和第二株距齿轮59的整个外周部开放的情况,但是也能够以部分开放第一株距齿轮58和第二株距齿轮59的外周部的方式来构成变速箱M的形状和株距齿轮罩60的形状等。具体而言,例如以能够插入一字改锥的顶端等的程度,部分开放第一株距齿轮58和第二株距齿轮59的外周部,并且以覆盖该开放的变速箱M的一部分以及第一株距齿轮58和第二株距齿轮59的横向侧面的方式来安装株距齿轮罩60。
如图5及图9所示,跨越联结轴54和插秧传动轴55的左侧端部安装有插秧离合器64。在插秧传动轴55的左侧端部上实施花键加工,在该花键槽上外嵌有换档构件65,该换档构件65能够与插秧传动轴55一体转动,并且能够在插秧传动轴55的轴向上自由滑动。
插秧离合器64设置为与设置在第一中间轴46上的安装离合器50在左右方向上错开位置,因此能够高效地利用变速箱M内的空间来配置插秧离合器64和安装离合器50,使变速箱M的结构紧凑化。
在联结轴54上一体成形有圆板状的离合器体54a。在离合器体54a的插秧传动轴55一侧的表面上一体形成有向左侧凹陷的卡入部,在换档构件65的联结轴54一侧一体成形有向左侧突出的卡合部。跨越换档构件65和插秧传动轴55的台阶部安装有弹簧66,对换档构件65向联结轴54一侧施加作用力。
在第二箱M上可进行推拉操作地安装有操作轴67,如果对与该操作轴67连接的操作具68进行操作,则能够对操作轴67进行推拉操作。在换档构件65的外周部上形成有换档槽65a,该换档槽65a与在操作轴67的顶端部上形成的倾斜面抵接。
如果对操作具68进行操作将操作轴67向第二箱M2侧推压,则操作轴67的倾斜面与换档构件65的换档槽65a卡合,克服弹簧66的作用力使换档构件65向右侧(插秧离合器64的断开侧)移动。由此,换档构件65的卡合部与离合器体54a的卡入部的卡合被解除,阻断了从联结轴54向插秧传动轴55的动力传递。另一方面,如果对操作具68进行操作从第二箱M2一侧牵拉操作轴67,则换档构件65会由于弹簧66的作用力而向左侧(插秧离合器64的接入侧)移动。由此,换档构件65的卡合部与离合器体54a的卡入部的卡合,从联结轴54向插秧传动轴55传递动力。
操作轴67的操作具68与安装在操纵把手15上的插秧离合器用的离合器手柄15c通过金属线连接,如果对该插秧离合器用的离合器手柄15c进行握持操作,则能够操作插秧离合器64而使其处于接入侧,如果操作解除手柄则能够解除离合器手柄15c的在上方摆动操作的状态,从而操作插秧离合器64而使其处于断开侧。
在插秧离合器64的传动下游侧,经由锥齿轮传动机构70联动地联结有左侧插秧驱动轴73。左侧插秧驱动轴73构成为包括管状的传动轴74以及在该管状的传动轴74的两端部上固定的轴构件75,通过将固定在传动轴74的一端部上的轴构件75支承在第二箱M2上,并且可自由转动,从而能够将插秧驱动轴73的一端部支承在第二箱M2上,所述插秧驱动轴73也可转动自由。
在固定于传动轴74的两端部上的轴构件75上,一体形成有锥齿轮75a,在插秧传动轴55的插秧离合器64的传动下游侧,通过花键结构可一体转动地外嵌有锥齿轮71。在左侧插秧驱动轴73的在第二箱M2一侧的端部上形成的锥齿轮75a,与插秧离合器64的传动下游侧的锥齿轮71啮合。由此,如果操作插秧离合器64而使其处于接入侧,则来自发动机E的动力经由第二传动轴37、第一中间轴46、联结轴54而向插秧传动轴55传递,从而使来自插秧传动轴55的动力经由锥齿轮传动机构70向左侧插秧驱动轴73传递。
左侧插秧驱动轴73从第二箱M2向左侧斜后方延伸突出。在第二箱M2上紧固有圆筒状的左侧传动箱4,该左侧传动箱4向左侧斜后方延伸突出,在该左侧传动箱4中内置有左侧插秧驱动轴73,在左侧传动箱4的后端部上紧固有左侧横向进给传动箱6。
如图5及图12所示,左侧插秧驱动轴73的另一端部(后端部)一侧的轴构件75支承在左侧横向进给传动箱6上,并且可自由转动,在左侧横向进给传动箱6上支承有旋转轴78,该旋转轴78能够绕左右方向的轴心P6自由转动。在旋转轴78上通过花键结构外嵌有锥齿轮82,并且可一体转动,该锥齿轮82与插秧驱动轴73的锥齿轮75a啮合。由此,来自左侧插秧驱动轴73的动力能够经由锥齿轮传动机构81向旋转轴78传递。
在旋转轴78上支承有插秧装置8的曲柄臂83,并且所述曲柄臂83能够自由旋转驱动,在该曲柄臂83上联动地联结有插秧装置8的插秧臂84。由此,伴随驱动载秧台18进行的左右往复的横向进给动作,驱动曲柄臂83旋转,插秧臂84从载秧台18的下部取出秧苗栽植到田地中。
如图5及图9所示,插秧传动轴55构成为包括在第一箱M1和第二箱M2中内置的圆筒状的第一驱动轴55a、在该第一驱动轴55a的右侧端部上固定的圆筒状的筒轴55b、在该筒轴55b的右侧端部上固定的圆筒状的第二驱动轴55c,该插秧传动轴55从第一箱M1向右外侧延伸突出。在第一箱M1上紧固有向右边的横向外侧延伸突出的筒状构件86,在该筒状构件86中内置有插秧传动轴55的一部分,在该筒状构件86的右侧端部上紧固有中间箱87。
插秧传动轴55的第二驱动轴55c支承在中间箱87上并且可自由转动,由此,插秧传动轴55的右侧端部支承在中间箱87上并且可自由转动。
在第二驱动轴55c的右侧端部上,经由锥齿轮传动机构90联动地联结着右侧插秧驱动轴93。右侧插秧驱动轴93构成为包括管状的传动轴94以及在该传动轴94的两端部上固定的轴构件95,将在传动轴94的一端部上固定的轴构件95支承在中间箱87上,并且使所述轴构件95可自由转动,从而能够将插秧驱动轴93的一端部支承在中间箱87上,并且所述插秧驱动轴93的一端部可自由转动。
在固定于传动轴94的两端部上的轴构件95上,一体形成有锥齿轮95a,在第二驱动轴55c上通过花键结构可一体转动地外嵌有锥齿轮91。在传动轴94的筒状构件86一侧的端部上形成的锥齿轮95a,与外嵌于第二驱动轴55c的锥齿轮91啮合,所述可一体转动地。由此,如果操作插秧离合器64而使其处于接入侧,使来自发动机E的动力经由第二传动轴37、第一中间轴46、联结轴54而向插秧传动轴55传递,则来自插秧传动轴55的动力能够经由锥齿轮传动机构90向右侧插秧驱动轴93传递。
如图5及图13所示,右侧插秧驱动轴93从中间箱87向右侧斜后方延伸突出。在中间箱87上紧固有圆筒状的右侧传动箱5,该右侧传动箱5向右侧斜后方延伸突出,在该右侧传动箱5中内置了右侧插秧驱动轴93,在右侧传动箱5的后端部上紧固着右侧横向进给传动箱7。
右侧插秧驱动轴93的另一端部(后端部)一侧的轴构件95支承在右侧横向进给传动箱7上并且可自由转动,在右侧横向进给传动箱7上可自由转动地支承有旋转轴98,该旋转轴98能够绕左右方向的轴心P6自由转动。在旋转轴98上通过花键结构外嵌有锥齿轮102,该锥齿轮102可一体转动并且与轴构件95的锥齿轮95a啮合。由此,来自右侧插秧驱动轴93的动力能够经由锥齿轮传动机构101向旋转轴98传递。
在旋转轴98上支承有插秧装置9的曲柄臂103,所述曲柄臂103能够自由旋转驱动,在该曲柄臂103上联动地联结有插秧装置9的插秧臂104。由此,伴随着驱动载秧台18的左右往复横向进给的动作,驱动曲柄臂103旋转,插秧臂104从载秧台18的下部取出秧苗并栽植到田地中。在该情况下,右侧插秧臂104与左侧插秧臂84在相同的时机进行旋转驱动。
横向进给传动箱7构成为2分式,包括:第一传动箱7A,其与位于机体内侧的传动箱5的后端部联结;第二传动箱7B,其紧固于该第一传动箱7A的机体外侧,第二传动箱7B能够相对于第一传动箱7A从其横向外侧卸下。
旋转轴98的右侧端部可自由转动地支承于第二传动箱7B,在旋转轴98的前上方跨越第一传动箱7A和第二传动箱7B支承有中间支轴109,该中间支轴109能够绕左右方向的轴心P7自由转动。在旋转轴98的上方跨越第一传动箱7A和第二传动箱7B,以能够绕左右方向的轴心P8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着横向进给驱动轴112的右侧端部。另外,横向进给驱动轴112的左侧端部支承在左侧横向进给传动箱6的向上方延伸突出的上端部上(参照图12)并且所述横向进给驱动轴112的左侧端部可自由转动。
在旋转轴98的右侧端部上安装有第一横向进给齿轮113,该第一横向进给齿轮113能够与旋转轴98一体转动,并且能够与旋转轴98连接或分离,在中间支轴109的右侧端部上安装有第二横向进给齿轮114,该第二横向进给齿轮114能够与中间支轴109一体转动,并且能够与中间支轴109连接或分离。第一横向进给齿轮113与第二横向进给齿轮114啮合,由此,来自旋转轴98的动力能够通过第一横向进给齿轮113和第二横向进给齿轮114变速后再向中间支轴109(横向进给驱动轴112)传递。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设定为第二横向进给齿轮114的齿数比第一横向进给齿轮113的齿数多,来自旋转轴98的动力减速后向中间支轴109(横向进给驱动轴112)传递。通过变更第一横向进给齿轮113和第二横向进给齿轮114的齿数比,从而能够对从旋转轴98向中间支轴109(横向进给驱动轴112)传递的动力的变速比进行变更调节,改变与插秧装置8、9的驱动速度相对应的载秧台18的横向进给驱动速度(能够变更利用插秧装置8、9在田地中栽植的秧苗数量)。
如图14及图15所示,从第二传动箱7B的右侧面到右边的横向外侧,跨越第一横向进给齿轮113和第二横向进给齿轮114的大致整个外周部内侧,一体形成有从第二传动箱7B的右侧面突出的多个突条7a,通过该突条7a形成了安装横向进给齿轮罩115的罩安装部。第一横向进给齿轮113和第二横向进给齿轮114,以与第二传动箱7B的突条7a的右外端隔开规定的间隙B的方式,设置在第二传动箱7B的右边的横向外侧。由此,能够以开放第一横向进给齿轮113和第二横向进给齿轮114的外周部以及横向外面侧的方式,将第一横向进给齿轮113和第二横向进给齿轮114设置在横向进给传动箱7的外侧。
横向进给齿轮罩115的侧视形状为椭圆形,其整个缘部在第二传动箱7B一侧冲压成形。在横向进给齿轮罩115的缘部的顶端部上,形成有折弯部115a,在横向进给齿轮罩115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上,形成有前后的安装孔115b。由此,在第二传动箱7B的突条7a之间嵌入安装有橡胶制的弹性构件116,能够使横向进给齿轮罩115的折弯部115a与该弹性构件116抵接,在前后的安装孔115b中分别插入蝶形螺栓117,在第二传动箱7B的前后的螺纹部7b中紧固蝶形螺栓117,从而将横向进给齿轮罩115安装到第二传动箱7B上。该情况下,横向进给齿轮罩115的缘部由于弹性构件116的弹性变形而被略微向右侧推压,从而不会使横向进给齿轮罩115的缘部翘起,能够通过两个蝶形螺栓117将横向进给齿轮罩115可靠地安装到第二传动箱7B上。
在第一横向进给齿轮113和第二横向进给齿轮114的外周部的突条7a的右边的横向外侧,除了旋转轴98、中间支轴109、第一横向进给齿轮113和第二横向进给齿轮114以外没有其它突出物,因此如果在形成于突条7a与第一横向进给齿轮113和第二横向进给齿轮114的左侧面之间的间隙B中,例如插入一字改锥的顶端等,则能够简便地将第一横向进给齿轮113从旋转轴98卸下,将第二横向进给齿轮114从中间支轴109卸下。从而不会因横向进给传动箱7的侧壁妨碍第一横向进给齿轮113和第二横向进给齿轮114的更换,能够提高第一横向进给齿轮113和第二横向进给齿轮114的交换作业的工作效率。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横向进给传动箱7的形状以及横向进给齿轮罩115的形状等以能够开放第一横向进给齿轮113和第二横向进给齿轮114的大致整个外周部的方式来构成,但是也能够以部分开放第一横向进给齿轮113和第二横向进给齿轮114的外周部的方式,来构成横向进给传动箱7的形状以及横向进给齿轮罩115的形状等。具体而言,例如以能够插入一字改锥的顶端等的程度,部分开放第一横向进给齿轮113和第二横向进给齿轮114的外周部,以覆盖该开放的横向进给传动箱7的一部分以及第一横向进给齿轮113和第二横向进给齿轮114的横侧面的方式来安装横向进给齿轮罩115。
如图5及图13所示,跨越中间支轴109和横向进给驱动轴112安装链传动机构120。链传动机构120构成为包括:第一链轮121,其外嵌在中间支轴109上并且能够与中间支轴109一体转动;第二链轮122,其外嵌在横向进给驱动轴112上并且能够与横向进给驱动轴112一体转动;传动链123,其跨越第一链轮121和第二链轮122并卷绕在第一链轮121和第二链轮122上。由此,来自旋转轴98的动力能够经由链传动机构120来驱动横向进给驱动轴112旋转。
如图3、图4及图13所示,在横向进给驱动轴112上形成有往复螺旋槽112a,卡入在该往复螺旋槽112a中的卡合构件124a可自转地安装在滑块124上,滑块124外嵌于横向进给驱动轴112而能够在左右方向上滑动。在滑块124上经由联结构件125联结有载秧台18,通过横向进给驱动轴112在一定方向上的旋转,从而滑块124沿着横向进给驱动轴112以一定的行程往复移动,从而使载秧台18往复横向移动。
在横向进给驱动轴112的左右两端部上外嵌有纵向进给驱动臂126,所述纵向进给驱动臂126可一体转动,在该纵向进给驱动臂126的顶端部上支承有顶端滚子126a,所述顶端滚子126a可自由转动。在滑块124上支承有臂构件127,所述臂构件127可自由摆动,棒状构件127a从该臂构件127向左右两外侧延伸突出。在载秧台18的背部支承有支轴128,该支轴128能够绕左右方向的轴心自由转动,在该支轴128上联结有多个纵向进给旋转构件129,并且所述多个纵向进给旋转构件129能够与该支轴128一体转动。在支轴128的一端部上固定有臂130,该臂130经由杆131与第一传动箱7A一侧的臂构件127联结。
每当载秧台18到达左右的行程终点(stroke end)时,纵向进给驱动臂126的顶端滚子126a与臂构件127的棒状构件127a抵接,对杆131进行推拉操作,使纵向进给旋转构件129以规定量向规定的旋转方向旋转,以规定量向下方移动在载秧台18上载置的秧苗。
[液压泵附近的具体结构]
基于图2、图3、图6、图8、图16、图17对安装在变速箱M上的液压泵162附近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图16是液压泵162附近的纵剖主视图,图17是液压泵162附近的纵剖侧视图。
如图6及图8所示,在发动机E的输出轴30上联动地联结有泵输入轴35,所述泵输入轴35与输出轴30为同心状,在该泵输入轴35的左侧端部上,通过花键结构联结有次摆线式液压泵162,并且所述次摆线式液压泵162与所述泵输入轴35的左侧端部能够一体转动。另外,液压泵162的结构形式可以由齿轮泵、柱塞泵、叶片泵等(未图示)构成,也可以使用与该实施方式相同的联结结构。
如图16及图17所示,在阀单元(valve block)164的右侧面上一体形成有泵壳部164a,该泵壳部164a向左侧凹陷为圆柱状,在该泵壳部164a中内置有液压泵162的旋转构件163,在变速箱M的第二箱M2的左边的横向外侧的表面上,经由O型圈165联结着阀单元164。由此,通过泵壳部164a和旋转构件163构成了液压泵162。
在第二箱M2上一体形成有吸入油路166以及吸入口167,从吸入油路166经由吸入口167吸入到液压泵162的工作油,向在阀单元164上形成的泵口P排出(参照图6)。
在阀单元164上形成有溢流阀168、滑阀169、连接口C、油箱口T,油箱口T与变速箱M连通,来自液压泵162和滑阀169的工作油能够返回到变速箱M内。
液压泵162的泵口P经由溢流阀168与滑阀169连接,滑阀169被支承为能够绕左右方向的轴心自由转动。由此,通过对滑阀169进行转动操作,从而能够对在滑阀169上形成的油路的方向进行变更,以三位置切换方式在以下三个操作位置之间进行切换,即:上升位置,向连接口C供给压力油;停止位置,阻断向连接口C供给的压力油;下降位置,将连接口C与油箱口T连接。
由此,通过输出轴30的旋转使液压泵162旋转时,来自液压泵162的压力油被供给到溢流阀168,当来自液压泵162的压力油达到溢流阀168的设定压力时,来自液压泵162的压力油的一部分或全部从油箱口T排出。将通过溢流阀168控制为设定压力的压力油向滑阀169供给,通过滑阀169的操作位置向连接口C供给。
如图2及图3所示,连接口C经由金属制的液压配管170与升降缸12的杆侧连接,滑阀169与安装在操纵把手15上的液压升降用操作手柄15b联结。由此,通过对液压升降用操作手柄15b进行左右摆动操作,转动操作滑阀169至上升位置、停止位置或下降位置,从而能够使升降缸12缩短而使行驶机体1上升,使升降缸12停止而维持行驶机体1的高度,使升降缸12伸长而使行驶机体1下降。
如图8、图16、图17所示,在液压泵162的吸入口167上连接着形成在第二箱M2上的吸入油路166,该吸入油路166与配管路173连接,该配管路173一体成形在变速箱M的第一箱M1和第二箱M2的分割面MA上。配管路173从与吸入油路166连接的位置起,连通到变速箱M内部的工作油的液面以下规定高度的位置(例如变速箱M的底部),由此,能够将变速箱M内部的工作油,通过配管路173以及吸入油路166吸入到液压泵162的吸入口167。
变速箱M的分割面MA的位置设定为靠近液压泵162的位置,因此能够将液压泵162的吸入口167的位置和在分割面MA上形成的配管路173的位置配置为在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上靠近的位置。由此,能够缩短配管路173与吸入口167之间的配管路径进行设定,不仅能够使第二箱M2上的吸入油路166的加工等变得容易,而且能够减少液压泵162的吸入侧的压力损失。
另外,例如与在变速箱M的外部对液压泵162的吸入口167和变速箱M的底部等进行配管连接的情况相比,实现了变速箱M内部的配管连接,能够获得结构紧凑且低成本的泵吸入结构。
[通气装置的具体结构]
基于图4、图6、图18对安装在变速箱M上的通气装置178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图18是表示在以步行式插秧机的前部为下侧、以步行式插秧机的后部为上侧将步行式插秧机变更为倒立姿态时的通气装置178附近的纵剖侧视图。
如图4及图6所示,在变速箱M的第一箱M1的后部的上部,经由橡胶制的液位计安装构件176可装卸地安装着液位计(level gauge)175,该液位计175用于确认变速箱M内的工作油的油量,在该液位计175的后侧安装有通气装置178。
如图6所示,在第一箱M1的后部的上部,一体形成有与变速箱M内连通的通气装置安装部177,在该通气装置安装部177上,以内嵌插入方式固定着通气装置178。
通气装置178由圆管状材料构成,包括从通气装置安装部177向上方延伸突出的基部178a、从该基部178a的上端部向后方延伸突出的第一延伸突出部178b、从该第一延伸突出部178b的后端部向下方延伸突出的第二延伸突出部178c,通气装置178的侧视形状为向下开口的“コ”字形。
通气装置178设置成位于比发动机E的输出轴30的左右方向的轴心P1高的位置,由此,能够将通气装置178的基部178a的上端的高度(第一延伸突出部178b的高度)设置在远离工作油的液面的位置。
通气装置178的第二延伸突出部178c,位于比变速箱M的后表面靠后的一侧,设置在比变速箱M的后端靠后的位置,通气装置178的第二延伸突出部178c的下端,设置在比通气装置安装部177的上表面(变速箱M的上表面)偏下的位置。
通气装置178的第一延伸突出部178b,从通气装置179的基部178a向后方延伸突出。由此,如图18所示,例如在将步行式插秧机变更为倒立姿态的情况下,通气装置178的基部178a朝向前方,基部178a位于变速箱M内工作油液的液面水平以上,并且通气装置178的第一延伸突出部178b朝向上方,第一延伸突出部178b的上端位于倒立姿态下的变速箱M的上表面的上侧。由此,在以倒立姿态移动步行式插秧机进行送货和运输等情况下,能够防止变速箱M内的工作油从通气装置178泄漏。
另外,如果将步行式插秧机变更为倒立姿态,则通气装置178的第二延伸突出部178c朝向后方。由此,第二延伸突出部178b能够阻挡通过基部178a和第一延伸突出部178b泄漏的工作油,使工作油更加难以泄漏。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防止变速箱M内的工作油从通气装置178泄漏。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除了第一延伸突出部178b以外还具有第二延伸突出部178c,以此构成了通气装置178,但是也可以采用省略了第二延伸突出部178c的通气装置178。另外,只要是在变速箱M的后部的上部,则可以在不同的位置上安装通气装置178,例如可以在第二箱M2一侧安装通气装置178。
[发明的第一其它实施方式]
在上述的[用于实施发明的最佳方式]中,将第一传动轴33与发动机E的输出轴30重叠设置,但是也可以不使第一传动轴33与发动机E的输出轴30在轴心P1的方向上重叠地排列进行直列连接。该情况下,例如可以经由联结构件等(未图示)将第一传动轴33与发动机E的输出轴30连接。
在上述的[用于实施发明的最佳方式]中,将第一传动轴33与发动机E的输出轴30同心状设置,但是也可以使第一传动轴33的轴心与发动机E的输出轴30的轴心偏心地并排连接。该情况下,例如可以经由齿轮传动机构等(未图示)将发动机E的输出轴30与第一传动轴33连接。
在上述的[用于实施发明的最佳方式]中,在发动机E的输出轴30之外另设了第一传动轴33,但是也可以将发动机E的输出轴30用作第一传动轴33。
在上述的[用于实施发明的最佳方式]中,将变速部39的换档构件42设置在第二传动轴37一侧,但是也可以将变速部39的换档构件42设置在第一传动轴33一侧。
在上述的[用于实施发明的最佳方式]中,换档构件42的卡合部与第一分配齿轮40的卡入部或第二分配齿轮41的卡入部啮合,将来自第一传动轴33的动力向第一分配齿轮40或第二分配齿轮41传递,从而将变速部39构成为啮合式的传动结构,但是变速部39也可以由摩擦式的传动结构(未图示)构成。
[发明的第二其它实施方式]
在上述的[用于实施发明的最佳方式]及[发明的第一其它实施方式]中,在第二传动轴37的右侧端部上具有行驶侧输入齿轮44,在第二传动轴37的左侧端部上具有插秧侧输入齿轮45,但是也可以在第二传动轴37的左侧端部上具有行驶侧输入齿轮44,在第二传动轴37的右侧端部上具有插秧侧输入齿轮45。另外,也可以仅在第二传动轴37的位于变速部39的横向外侧的一侧设置行驶侧输入齿轮44和插秧侧输入齿轮45这两者。
在上述的[用于实施发明的最佳方式]及[发明的第一其它实施方式]中,由行驶侧输入齿轮44构成行驶侧输入构件,插秧侧输入齿轮45构成插秧侧输入构件,但是为了从第二传动轴37向第一中间轴46和第二中间轴133传动,也可以采用不同的传动机构,例如可以采用链传动机构等。
在上述的[用于实施发明的最佳方式]及[发明的第一其它实施方式]中,在通过第一株距齿轮58和第二株距齿轮59进行变速后的插秧传动轴55的传动上游侧端部上具有插秧离合器64,但是也可以在通过第一株距齿轮58和第二株距齿轮59进行变速前的第一中间轴46上设置插秧离合器64。
在上述的[用于实施发明的最佳方式]及[发明的第一其它实施方式]中,插秧离合器64由啮合式的离合器构成,但是插秧离合器64也可以由摩擦式的离合器(未图示)构成。
[发明的第三其它实施方式]
在上述的[用于实施发明的最佳方式]、[发明的第一其它实施方式]以及[发明的第二其它实施方式]中,在发动机E的左边的横向外侧联结着变速箱M,但是也可以使变速箱M等与上述实施方式左右对称,采用在发动机E的右边的横向外侧联结有变速箱M的结构。
另外,也可以采用在发动机E的前侧或后侧联结变速箱M的结构,该情况下,发动机E的输出轴30也可以从发动机E向前侧或后侧延伸突出。另外,也可以采用在发动机E的上侧或下侧联结变速箱M的结构,该情况下,发动机E的输出轴30也可以从发动机E向上侧或下侧延伸突出。
在上述的[用于实施发明的最佳方式]、[发明的第一其它实施方式]以及[发明的第二其它实施方式]中,将第一传动轴33的轴心P1和第二传动轴37的轴心P2的方向设定为左右方向,但是也可以将第一传动轴33和第二传动轴37的轴心方向设定为前后方向或上下方向。该情况下,也可以将第一传动轴33的轴心方向和第二传动轴37的轴心方向设定为不同方向。
[发明的第四其它实施方式]
在上述的[用于实施发明的最佳方式]、[发明的第一其它实施方式]、[发明的第二其它实施方式]以及[发明的第三其它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步行式插秧机中具有一个车轮3的单轮式的结构,但是对于具有两个以上的车轮3的步行式插秧机也同样适用,例如也同样地适用于双轮式的步行式插秧机。另外,虽然例示了具有通过插秧装置8、9在田地中栽植两行秧苗的结构的步行式插秧机,但是对于具有在田地中栽植三行以上的秧苗的结构的步行式插秧机也同样适用。
另外,不限于步行式插秧机,对于各种步行式作业机也同样适用,例如也同样地适用于步行式移植机和步行式管理机等。

Claims (6)

1.一种步行式插秧机的传动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变速箱中具有第一传动轴和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一传动轴用于输入来自发动机的动力,所述第二传动轴用于将来自所述第一传动轴的动力向行驶传动系统以及插秧传动系统分支,
还具有变速部,所述变速部跨越所述第一传动轴和第二传动轴,对向所述行驶传动系统以及插秧传动系统传递的动力进行变速,
在所述第二传动轴的处于所述变速部的横向外侧的一侧,具有向所述行驶传动系统输入动力的行驶侧输入构件,
在所述第二传动轴的处于所述变速部的横向外侧的另一侧,具有向所述插秧传动系统输入动力的插秧侧输入构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步行式插秧机的传动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传动轴的右侧部上形成有第一输入齿轮,在所述第一传动轴的左侧部上形成有第二输入齿轮,所述第一输入齿轮和所述第二输入齿轮与所述发动机的输出轴联动,
所述变速部能够在高速位置的高速级及低速位置的低速级进行2级的变速,所述变速部具有换档构件、与第一输入齿轮啮合的第一分配齿轮、与第二输入齿轮啮合的第二分配齿轮,
所述第一分配齿轮能够旋转地被支承在所述第二传动轴的右侧部,所述第二分配齿轮能够旋转地被支承在所述第二传动轴的左侧部,
在所述第二传动轴上设置有所述第一分配齿轮的位置和设置有所述第二分配齿轮的位置之间实施花键槽加工而形成的花键槽上外嵌所述换档构件,所述换档构件能够与所述第二传动轴一体转动,并且能够在所述第二传动轴的轴向上自由滑动,
在所述第二传动轴的实施了花键槽加工的右侧端部上外嵌实施了花键槽加工的所述行驶侧输入构件,在所述第二传动轴的实施了花键槽加工的左侧端部上外嵌实施了花键槽加工的插秧侧输入构件,所述行驶侧输入构件和所述插秧侧输入齿轮能够与所述第二传动轴一体转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步行式插秧机的传动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插秧传动系统中具有插秧传动轴,所述插秧传动轴将来自所述第二传动轴的动力向插秧装置传递,
在所述插秧传动轴的传动上游侧的端部具有插秧离合器,所述插秧离合器用于接入或断开向所述插秧装置传递的动力。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步行式插秧机的传动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插秧传动系统中具有插秧传动轴,所述插秧传动轴将来自所述第二传动轴的动力向插秧装置传递,
在所述插秧传动轴的传动上游侧的端部具有插秧离合器,所述插秧离合器用于接入或断开向所述插秧装置传递的动力。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步行式插秧机的传动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插秧传动系统中具有对利用插秧装置栽植到田地中的秧苗的株距进行变更的第一株距齿轮以及第二株距齿轮,
以使所述第一株距齿轮和第二株距齿轮的外周部以及横向外面侧开放的方式,将所述第一株距齿轮以及第二株距齿轮设置在所述变速箱的外侧,
并且,具有覆盖所述第一株距齿轮以及第二株距齿轮的外周部以及横向外面侧的株距齿轮罩。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步行式插秧机的传动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变速箱的后部的上部,具有对所述变速箱内进行空气的供给或排出的通气装置,
所述通气装置从所述变速箱的后部的上部向后延伸突出。
CN 200810161044 2007-12-12 2008-09-24 步行式插秧机的传动结构 Active CN1014551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321047 2007-12-12
JP2007321047 2007-12-12
JP2007321047A JP5001812B2 (ja) 2007-12-12 2007-12-12 歩行型田植機の伝動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55148A CN101455148A (zh) 2009-06-17
CN101455148B true CN101455148B (zh) 2013-03-27

Family

ID=407664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810161044 Active CN101455148B (zh) 2007-12-12 2008-09-24 步行式插秧机的传动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001812B2 (zh)
CN (1) CN10145514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080358B1 (ko) * 2012-03-15 2020-02-21 얀마 가부시키가이샤 이식기
CN102979878B (zh) * 2012-11-23 2015-08-12 浙江理工大学 模块化设计的hst与有级组合变速箱
CN103125187B (zh) * 2013-03-19 2015-05-20 东北农业大学 斜置式内插宽窄行插秧机构
CN111788886B (zh) * 2020-07-14 2021-12-17 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一种用于对甘薯进行机械化种植的农业机械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74808Y1 (zh) * 1967-03-09 1972-02-21
JPS56167817U (zh) * 1980-05-13 1981-12-11
JPS5726509A (en) * 1980-07-19 1982-02-12 Yanmar Agricult Equip Running device of walking type rice transplanter
JPH10127117A (ja) * 1996-10-31 1998-05-19 Iseki & Co Ltd 歩行型田植機
JP2005226612A (ja) * 2004-02-16 2005-08-25 Kubota Corp 作業機のエンジン始動牽制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001812B2 (ja) 2012-08-15
JP2009142176A (ja) 2009-07-02
CN101455148A (zh) 2009-06-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603808B1 (ko) 승용형 작업기
KR101741606B1 (ko) 이앙기
CN1973597B (zh) 联合收割机
CN1954654B (zh) 作业用行驶车辆
CN101455148B (zh) 步行式插秧机的传动结构
JP4996439B2 (ja) 歩行型田植機
CN1628497A (zh) 水田作业机
CN104870232B (zh) 插秧机
JP5249672B2 (ja) 歩行田植機
CN101933433A (zh) 联合收割机
JP3776044B2 (ja) 田植機
JP5221944B2 (ja) 歩行型田植機
CN102197731B (zh) 秧苗移植机
CN2862630Y (zh) 机引式插秧机
CN103355037A (zh) 插秧机的横向送苗装置
JP2005021062A (ja) 苗移植機
JP2009219369A (ja) 苗植付具
CN116941366B (zh) 一种育秧机转向装置
CN1955518A (zh) 水田作业机
JP2009118830A (ja) 歩行型の苗移植機
CN106332583B (zh) 步行式插秧机
JP2014079180A (ja) 苗移植機
CN201153387Y (zh) 插秧机
CN214282127U (zh) 一种插秧机变速箱磨合台
CN103188927B (zh) 插秧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