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28720A - 电梯群管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梯群管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28720A
CN101428720A CNA2008101859303A CN200810185930A CN101428720A CN 101428720 A CN101428720 A CN 101428720A CN A2008101859303 A CNA2008101859303 A CN A2008101859303A CN 200810185930 A CN200810185930 A CN 200810185930A CN 101428720 A CN101428720 A CN 1014287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th
lift car
time
elevator
destination pa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18593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28720B (zh
Inventor
吉川敏文
鸟谷部训
星野孝道
藤野笃哉
田苗俊一
稻叶博美
米田健治
山口透
冈部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4287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287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287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287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00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in general
    • B66B1/24Control systems with regulation, i.e. with retroactive action, for influencing travelling speed,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 B66B1/2408Control systems with regulation, i.e. with retroactive action, for influencing travelling speed,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where the allocation of a call to an elevator car is of importance, i.e. by means of a supervisory or group controller
    • B66B1/2458For elevator systems with multiple shafts and a single car per shaf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201/00Aspects of 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 B66B2201/10Details with respect to the type of call input
    • B66B2201/102Up or down call inpu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201/00Aspects of 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 B66B2201/20Details of the evaluation method for the allocation of a call to an elevator car
    • B66B2201/211Waiting time, i.e. response tim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201/00Aspects of 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 B66B2201/20Details of the evaluation method for the allocation of a call to an elevator car
    • B66B2201/216Energy consump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201/00Aspects of 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 B66B2201/20Details of the evaluation method for the allocation of a call to an elevator car
    • B66B2201/226Taking into account the distribution of elevator cars within the elevator system, e.g. to prevent clustering of elevator c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201/00Aspects of 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 B66B2201/40Details of the change of control mode
    • B66B2201/402Details of the change of control mode by historical, statistical or predicted traffic data, e.g. by learn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201/00Aspects of 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 B66B2201/40Details of the change of control mode
    • B66B2201/403Details of the change of control mode by real-time traffic data

Abstract

一种将各台电梯轿厢的间隔(时间间隔)长期并且稳定地保持在等间隔状态的电梯群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目标路径生成装置,该装置针对每一台电梯生成目标路径,该目标路径表示所述电梯装置在时间轴上以及位置轴上的目标;以及分配装置,该分配装置选择对所发生的电梯门厅呼叫提供服务的电梯,使在时间轴上以及位置轴上表示的各台电梯的实际轨迹接近对各个目标路径。由此,生成用于引导以形成将来目标状态的目标路径,并对电梯轿厢进行分配以实现该目标路径,所以能够长期并且稳定地实现各个电梯轿厢的时间上的等间隔状态。

Description

电梯群管理系统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05年9月30日、申请号为200510108790.6、发明名称为“电梯群管理系统”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梯群管理系统,尤其是涉及一种能够对分配进行控制以将电梯分配给所发生的电梯门厅呼叫的电梯群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电梯群管理系统已经成为能够将多个电梯轿厢作为一个群体进行管理,以向利用者提供高效的电梯运行服务的系统。具体来说,实施分配控制,将多个电梯轿厢(通常是四个至8个)作为一个群体进行管理,当某个楼层出现电梯门厅呼叫时,从该群电梯轿厢中选择一台最适合的电梯轿厢,由该电梯轿厢为该层的电梯门厅呼叫提供服务。
传统的电梯群管理系统大致在1980年左右开发,这些电梯群管理系统使用了微电脑,其基本原理是根据预测等待时间计算分配评价函数,然后根据分配评价函数进行分配控制。在上述电梯群管理系统中,对从过去到现在所发生的电梯门厅呼叫进行管理,当出现新的电梯门厅呼叫时,针对这些电梯门厅呼叫算出预测的等待时间,并针对这些呼叫进行电梯轿厢的分配控制,以使等待时间变得最短,或者使最大等待时间变得最小。这些电梯群管理系统的控制原理是根据预测等待时间的评价函数决定呼叫分配,这在当时是一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控制方法,直到现在,其基本原理仍然在各电梯厂商的电梯群管理系统中得到了继承。但是,该控制方法存在以下二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针对已经发生的电梯门厅呼叫进行电梯轿厢的最佳分配,但没有就该分配对将来可能出现的电梯门厅呼叫的影响作出考虑。
第二个问题是,仅仅以评价函数作为分配指标,将电梯门厅呼叫分配给评价函数最小的电梯轿厢,而没有就各台电梯轿厢的配置关系作出考虑。即没有在各台电梯轿厢之间进行协调这一概念。
为了解决根据预测等待时间计算分配评价函数,然后根据分配评价函数进行分配的这一方法中所存在的问题,一直以来已经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其基本设想可以归纳为这样一种控制概念,即在时间上以相等间隔对各台电梯轿厢进行配置。如果各台电梯轿厢的配置不均等,即某些电梯轿厢之间的时间间隔过长,而在这时出现新的电梯门厅呼叫时,该呼叫的等待时间可能变长。为此,如果能够在时间上以相等间隔对各台电梯轿厢进行配置,则能够抑制等待时间变长。以下列举一些传统的控制方法,这些传统的控制方法以实现在时间上进行相等间隔配置为目的。
1)等间隔优先区域控制(日本发明专利特开平1-226676号公报公开)。
2)等间隔优先区域和抑制区域控制(日本发明专利特开平7-117941号公报公开)。
在上述二种方案中,针对各台电梯轿厢,将作为服务对象的楼层设定为优先区域和抑制区域,并对分配评价值进行控制,使优先区域出现的电梯门厅呼叫得到优先分配,而对抑制区域出现的电梯门厅呼叫则进行滞后性分配。由此,达到使各台电梯轿厢在时间上接近等间隔这一目的。
3)以时间上的等间隔状态作为指标进行分配评价控制(日本发明专利特开平7-72059号公报公开)
在上述评价控制中,对将来某个时间点的各台电梯轿厢的配置作出预测,以对相应时间点的各台电梯轿厢的时间间隔进行预测。根据该预测的电梯轿厢间隔计算分配限制评价值,并以此进行分配控制,以避免出现电梯轿厢的分配集中在某一部分楼层的现象。其结果,达到使各台电梯轿厢的间隔在时间上接近等间隔这一目的。
4)通过使能够提供服务的时间的分布均等化以进行分配补偿(国际公开专利WO98/45204号公报公开)
该方法的基本设想与方法3)相同。对将来某个时间点的各台电梯轿厢的配置作出预测,根据该预测的电梯轿厢位置,针对各个楼层计算能够最早响应的电梯轿厢的预测到达时间,并将其作为能够提供服务的时间。并且,进一步算出该能够提供服务的时间的分布,对电梯门厅呼叫的分配评价值进行修正,使能够提供服务的时间的分布变得均等。其结果,达到使各个楼层的能够提供服务的时间均等化这一目的。
5)根据位置评价值进行分配的方式(日本发明专利特开2000-118890号公报公开)
在该方法中,针对各台电梯轿厢,算出各台电梯轿厢的配置不会出现偏差的位置评价值,并在对该位置评价值进行了考虑的基础上设定分配评价值,然后根据该分配评价值决定如何对电梯门厅呼叫分配电梯。该位置评价值根据电梯门厅呼叫发生时的各台电梯轿厢的绝对位置与其他电梯轿厢的绝对位置的平均值之间的关系计算。该方式也以实现各台电梯轿厢的设置均等化为目的。
专利文献一日本发明专利特开平1-226676号公报
专利文献二日本发明专利特开平7-117941号公报
专利文献三日本发明专利特开平7-72059号公报
专利文献四国际公开专利WO98/45204号公报
专利文献五日本发明专利特开2000-118890号公报
专利文献五日本发明专利特开2000-302343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传统技术中,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各台电梯轿厢配置的均等化以及等间隔化问题。在上述传统技术中,只是在某一时间点上对各台电梯轿厢的间隔和配置状态进行了评价,所以难以长期并且稳定地将各台电梯轿厢的间隔(时间上的间隔)保持在等间隔状态。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现各台电梯轿厢的长期并且稳定的时间上的等间隔控制的电梯群管理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梯群管理系统,该电梯群管理系统具备:目标路径生成装置,该装置针对每一台电梯生成在时间轴上以及位置轴上表示的各台电梯以其为目标的目标路径;以及分配装置,该分配装置选择分配给所发生的电梯门厅呼叫的电梯,使在时间轴上以及位置轴上表示的各台电梯的实际轨迹与各个目标路径相吻合。
在本发明的电梯群管理系统中,生成进行引导以实现将来目标状态的目标路径,并根据该目标路径进行电梯轿厢的分配,所以能够实现各台电梯轿厢的长期并且稳定的时间上的等间隔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电梯群管理系统的整体控制结构例示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目标路径生成部分的控制结构例。
图3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的目标路径生成部分的控制结构例。
图4是表示目标路径规格设定部分102的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预测路径生成部分的控制结构例。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预测路径生成部分的控制结构例。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路径评价函数运算部分的控制结构例。
图8是本发明的电梯群管理系统的控制概念图之一。
图9是本发明的电梯群管理系统的控制概念图之二。
图10是表示本发明控制方法与传统控制方法之间区别的图。
图1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目标路径生成例。
图1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目标路径生成方法的示意图(1)。
图1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目标路径生成方法的示意图(2)。
图14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目标路径生成步骤的示意图。
图15是表示相位时间值的设想的图。
图16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的目标路径生成例(1)。
图17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的目标路径生成例(2)。
图18是目标路径与预测路径之间的路径间距离的计算方法图。
图19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电梯群管理系统的整体控制的处理流程图。
图20是用于生成目标路径的处理流程图。
图21是预测路径生成处理A的流程图。
图22是预测路径生成处理B的流程图。
图23是计算路径评价函数的处理流程图。
图24是目标路径更新判断的处理流程图。
图中:1—电梯群管理控制部分,2—选择分配电梯的选择部分,3—临时分配电梯轿厢设定部分,5—平均停止次数数据部分,6—停止时间数据部分,7—交通流量数据部分,8—电梯门厅呼叫数据部分,9—电梯轿厢呼叫数据部分,10—电梯轿厢信息数据部分,11—各个电梯的规格数据部分,12—有效台数和电梯名称数据部分,13—服务楼层数据部分,41A—一号电梯轿厢控制部分,41B—二号电梯轿厢控制部分,41C—N号电梯轿厢控制部分,42A—一号电梯轿厢,42B—二号电梯轿厢,42C—N号电梯轿厢,101—目标路径控制部分,102—目标路径规格设定部分,103—目标路径生成部分,103A—目标路径更新判定部分,103B—当前相位时间值运算部分,103B1—初始状态路径生成部分,103B2—调节基准时间轴设定部分,103B3—调节基准时间轴上的各台电梯轿厢的相位时间值运算部分,103B4—按相位时间值顺序的排序部分,103C—各台电梯轿厢的相位时间值的调节量运算部分,103D—调节后路径生成部分,103D1—各台电梯轿厢的路径上坐标点的调节量运算部分,103D2—坐标点极限值设定部分,103D3—调节后坐标点位置运算部分,103D4—目标路径数据运算部分,103E—调节后路径生成部分,103E1—运算调节基准时间轴上的各台电梯轿厢目标点的运算部分,103E2—以目标点为始点的坐标点位置的运算部分,103E3—目标路径数据运算部分,104—预测路径生成部分,105—根据路径距离指标进行路径评价函数运算的路径评价函数运算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形式。图1、图2、图4至图9、图11至图15分别与第一实施形式有关。
首先根据图8和图9说明本发明电梯群管理系统的控制概念(控制原理)。图8为本发明电梯群管理系统的控制概念的例示图。图8左侧的图是大楼内升降通道的剖面(垂直方向)示意图和在其中移动的电梯轿厢的状态示意图,而在图8右侧的图中,横轴(A01)为时间轴,纵轴(A02)为表示大楼楼层的轴(大楼垂直方向位置的轴),其能够表示各台电梯轿厢在时间轴上的运行轨迹(一般称为运行曲线图)。在图8中,举例表示了对二台电梯进行管理的电梯群管理系统的状态。在图8左侧的图中,一号电梯轿厢(以1表示的电梯轿厢)在一层改变方向后上行,二号电梯轿厢(以2表示的电梯轿厢)从二层往下运行。从右侧的运行曲线图看,在表示当前时间点的轴的左侧,一号电梯轿厢(A03)和二号电梯轿厢(A04)均在往下行驶,并且分别位于一层和二层。即,在图8右侧的运行曲线图中,在当前时间点左侧的各台电梯轿厢的轨迹表示实际的轨迹。例如,一号电梯轿厢的实际轨迹为A031表示的轨迹,二号电梯轿厢的实际轨迹为A041表示的轨迹。
本发明的要点是在运行曲线图中位于当前时间点右侧的将来方向的时间轴上的轨迹。该轨迹表示各台电梯轿厢在将来应该通过的“目标轨迹”。以下将该“目标轨迹”称为“目标路径”。本发明电梯群管理系统的特点在于,对各台电梯轿厢的动作(更为正确地说是分配)进行控制,以与该目标路径相吻合。具体来说,在各台电梯轿厢的目标路径中,一号电梯轿厢的目标路径为A032,二号电梯轿厢的目标路径为A042。在控制中引进该目标路径,也就是在控制中引进各台电梯应该通过的时间轴上的目标(或者标准)轨迹这一概念,是本发明独自的特点,是传统的电梯群管理中从未有过的。
图9是根据目标路径决定如何将电梯分配给电梯门厅呼叫的示意图。图9与图8基本相同(左侧表示电梯在升降通道垂直剖面中的状态,右侧表示运行曲线图)。首先,假设在三层新出现了上行方向的电梯门厅呼叫(参照图9左侧的图)。针对该电梯门厅呼叫,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将一号电梯轿厢(B03)和二号电梯轿厢(B04)中更为适当的电梯轿厢分配给该电梯门厅呼叫。在此,注意观察一号电梯轿厢(B03)的动向。一号电梯轿厢的目标路径为轨迹B032。一号电梯轿厢的预测路径(从当前时间点至将来的预测轨迹,以下将该预测轨迹称为“预测路径”),如果没有被分配新的电梯门厅呼叫而通过时,则以B033所示的路径(预测路径1)运行,而如果接到新的电梯门厅呼叫,则以B034所示的路径(预测路径2)运行。在此,在本发明的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中,对各台电梯的运行进行控制,使其与目标路径相吻合。因此,B033所示的预测路径1,即没有被分配新的电梯门厅呼叫时通过的路径更为接近目标路径,所以不将该电梯门厅呼叫分配给一号电梯轿厢。其结果,一号电梯轿厢的实际轨迹与目标路径相吻合。
以下对本控制装置的效果作进一步的说明。本控制装置的基本效果是,通过生成目标路径,使将来的各台电梯轿厢的运行轨迹形成在时间上呈等间隔的轨迹,使电梯轿厢的实际轨迹与该目标路径相吻合,其结果,能够对各台电梯轿厢进行控制,使其能够长期并且稳定地在时间上保持等间隔的轨迹。
例如,从图9所示的当前时间点左侧的一号电梯轿厢(B03)和二号电梯轿厢(B041)各自的实际轨迹可以知道,一号电梯轿厢的轨迹(B031)和二号电梯轿厢的轨迹(B041)相接近,正处于不规则运行的状态中。此时,如果将二号电梯轿厢分配给三层上行方向新出现的电梯门厅呼叫,则一号电梯轿厢(B03)和二号电梯轿厢(B04)之间的距离依然接近,该不规则运行状态仍将持续。可是,如果希望根据所设定的目标路径进行控制,使一号电梯轿厢和二号电梯轿厢之间的距离加大,使各台电梯轿厢的轨迹形成时间上的等间隔状态,则不将一号电梯轿厢(B03)分配给该电梯门厅呼叫,这样,就能够近似地形成目标路径所示的时间上的等间隔状态。
以下根据图8和图9对本发明电梯群管理系统的控制原理的特点进行整理。1)如图8所示,针对各台电梯轿厢设定时间轴上的目标轨迹,即目标路径。2)如图9所示,对目标路径与预测路径进行比较,将更为接近目标的电梯轿厢分配给电梯门厅呼叫,以使各台电梯的轨迹与目标路径相吻合。3)作为其结果,各个电梯轿厢的动作与目标路径相吻合。4)在此,由于目标路径基本上设定成各台电梯轿厢的轨迹在时间上呈等间隔状态,所以能够将各台电梯轿厢长期且稳定地控制成在时间上为等间隔状态。
以下参照图1对本发明电梯群管理系统的控制系统结构进行说明。图1表示本发明的电梯群管理系统的控制系统结构。该控制系统在包括例如微电脑、DSP(DigitaLSignaLProcessor)、系统LSI、终端电脑等在内的计算机上运行。图1中,目标路径控制部分101中的目标路径生成部分103、预测路径生成部分104、根据路径距离指标进行路径评价函数运算的路径评价函数运算部分105以及选择分配电梯的选择部分2是四个重要的部分。图8和图9所说明的基于目标路径的控制基本上由该四个部分进行。
以下对图1的控制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图1所示系统大致由多台电梯(42A,42B,42C)以及分别对上述各台电梯进行单独控制的各台电梯(一号电梯至N号电梯)的控制装置(41A,41B,41C)、将多台电梯作为一个群体进行统一控制的电梯群管理控制部分1构成。此时,一号电梯至N号电梯的各台电梯的控制装置(41A,41B,41C)根据分配给各台电梯的电梯门厅呼叫以及从电梯门厅呼叫派生出来的电梯轿厢呼叫信息控制位置和速度。
电梯群管理控制部分1的功能是,针对所发生的电梯门厅呼叫,根据与各台电梯有关的信息(位置、行驶方向、已经接收分配的电梯门厅呼叫、派生出来的电梯轿厢呼叫、电梯门厅呼叫的等待时间等),由目标路径控制部分101评出最为合适的电梯,并将该电梯分配给电梯门厅呼叫。以下对电梯群管理控制部分1的作用进行详细说明。
在目标路径控制部分101中,由目标路径规格决定部分102根据交通流量数据部分7的信息设定目标路径的规格。有关设定的详细情况将在后述部分说明,但基本上各台电梯的时间上的等间隔状态就是目标路径的规格。此外,交通流量数据部分7输出相应时间点的大楼交通流量信息(电梯使用者人流量的统计信息)。
在目标路径生成部分103中,生成如图8所示的针对各台电梯轿厢的目标路径(图8的A032,A042)。生成该目标路径时以来自电梯门厅呼叫数据部分8的电梯门厅呼叫信息(分配给各台电梯的电梯门厅呼叫信息)、来自电梯轿厢呼叫数据部分9的电梯轿厢呼叫信息(分配给各台电梯的电梯轿厢呼叫信息)、来自交通流量数据部分7的交通流量信息、来自平均停止次数数据部分5的电梯的平均停止次数(例如电梯向上行驶或者向下行驶中的停止次数的期待值)、来自停止时间数据部分6的停止时间信息(例如每一次的平均停止时间)、来自各台电梯轿厢的规格数据部分11的额定速度等各台电梯的规格信息、来自有效台数和电梯名称数据部分12的相应时间点或相应时间带的电梯有效台数和该电梯名称的信息(能够进行电梯群管理的电梯台数)、来自服务楼层数据部分13的相应时间点或相应时间带的有效服务楼层、来自预测路径生成部分104的预测路径信息为输入信息。并且,电梯的平均停止次数和停止时间与各个时间点的大楼交通流量有关(例如上班时的停止期待值较大),所以平均停止次数数据部分5和停止时间数据部分6被设置成输入来自交通流量数据部分7的交通流量信息。目标路径的生成方法将在后述部分中详细说明。总之,通过使用上述有关大楼交通流量和电梯状态的详细数据,能够设定更为适当的目标路径。
在预测路径生成部分104中,针对各台电梯生成预测路径。图9所示的预测路径1(B033)、预测路径2(B034)等是预测路径的具体例、表示从当前时间点开始的各台电梯可以采纳的预测路径。与生成目标路径时一样,在生成预测路径时,以来自电梯门厅呼叫数据部分8的电梯门厅呼叫信息、来自电梯轿厢呼叫数据部分9的电梯轿厢呼叫信息、来自交通流量数据部分7的交通流量信息、来自平均停止次数数据部分5的电梯的平均停止次数、来自停止时间数据部分6的停止时间信息、来自各台电梯的规格数据部分11的各台电梯的规格信息、来自有效台数和电梯名称数据部分12的相应时间点或相应时间带的电梯有效台数和该电梯名称的信息、来自服务楼层数据部分13的相应时间点或相应时间带的有效服务楼层信息、来自临时分配电梯轿厢设定部分的临时分配信息为输入信息。在本控制方式中,进行正确的预测是要点之一,通过使用上述有关大楼交通流量和电梯状态的详细信息,就能够设定更为适当的预测路径。预测路径的生成方法将在后述部分中详细说明。
在根据路径距离指标进行路径评价函数运算的路径评价函数运算部分105中,根据使用了路径距离指标的路径评价函数对每台电梯轿厢的目标路径与预测路径之间的“接近程度”进行评价。通过使用该路径评价函数决定电梯门厅呼叫的分配时,能够对电梯轿厢进行判断以便使预测路径更加接近目标路径。所谓的路径距离指标指,以图9为例时,对一号电梯轿厢的目标路径(B032)与预测路径(B033或B034)之间的接近程度进行定量化的指标。路径距离指标以及路径评价函数将在后述部分中详细说明。
在等待时间评价值运算部分15中,对基于预测等待时间的评价值进行运算,其中预测等待时间是分配给各台电梯轿厢的电梯门厅呼叫的预测等待时间。例如,可以采用将预测等待时间直接作为评价值的方法,在该方法中,预测等待时间是将各台电梯轿厢临时分配给新出现的电梯门厅呼叫时的预测等待时间,以及可以采用将预测等待时间的最大值作为评价值的方法,在该方法中,该最大值是将各台电梯轿厢临时分配给新出现的电梯门厅呼叫时的,已经分配给各台电梯轿厢的所有电梯门厅呼叫中的预测等待时间的最大值。
在综合评价值运算部分14中,对根据路径距离指标进行路径评价函数运算的路径评价函数运算部分105计算出的路径评价函数值以及等待时间评价值运算部分15中计算出的等待时间评价值进行加权计算以算出综合评价值。设路径评价函数值为φR(k),等待时间评价值为φW(k),加权系数为WC,综合评价值为φT(k),则综合评价值φT(k)根据以下公式计算
φT(k)=φW(k)+φR(k)×WC  …(A)
式中,k表示电梯轿厢为k号电梯轿厢,加权系数WC具有其值根据相应时间点的交通流量状态进行变化的特性。例如,在空闲时(深夜和清晨等),由于电梯门厅呼叫出现的次数少,使等待时间评价值的重要性高于路径评价值的重要性则更为合适,此时WC的值变小。而在繁忙时,由于电梯门厅呼叫频繁出现,则通过目标路径控制更为有效,此时WC的值变大。如此,通过使用公式(A)的综合评价值,能够根据交通流量的情况,在根据等待时间进行的分配评价与根据目标路径进行的分配评价之间取得平衡。
在选择分配电梯的选择部分2中,根据在综合评价值运算部分14中算出的各台电梯轿厢的综合评价值决定如何针对电梯门厅呼叫分配电梯轿厢。
依靠以上说明的图1控制结构中各个部分的功能,能够实现图8和图9所述的基于目标路径的控制原理。并且,更为正确地说,在图8和图9中,将焦点放在了图1中的目标路径控制部分101的功能方面,而省略了等待时间评价值运算部分15的作用的说明。
以下,根据图19的流程图对基于目标路径的电梯群管理控制的整个控制流程进行说明。首先,在输入信息更新处理步骤(ST101)中,对相应时间点的以下的信息以及数据(电梯门厅呼叫信息(从图1的电梯门厅呼叫数据部分8输入)、电梯轿厢呼叫信息(从图1的电梯轿厢呼叫数据部分9输入)、电梯轿厢信息(从图1的电梯轿厢信息数据部分10输入)、交通流量信息(从图1的各台电梯轿厢的规格数据部分11输入)、因交通流量信息而变化的平均停止次数(从图1的平均停止次数数据部分5输入)、停止时间(从图1的停止时间数据部分6输入)、有效台数及有关电梯名称(从图1的有效台数及有关电梯名称部分12输入)、服务对象楼层(从图1的服务楼层数据部分13输入),即控制所需的输入信息进行更新。并且,如图19所示,为了方便起见,作为输入信息处理,采用了对上述信息统一进行输入的形式,但也可以根据需要分别输入各种数据,例如可以采用将图19的整体流程分成几个部分进行输入的形式,或者在时间上错开输入的形式。此外,额定速度等各台电梯的规格信息(从图1各台电梯的规格数据部分得到的信息),其值根据使用电梯的大楼的情况而定,所以通常作为常数预先进行设置。在以下的目标路径规格设置处理步骤(ST102)中,通过图1的目标路径规格设定部分102动作,设定目标路径的规格。原则上该规格设置成时间上的等间隔状态。在目标路径生成处理步骤(ST103)中,通过图1的目标路径生成部分103动作,生成与所设定的目标路径规格相符合的目标路径。在预测路径生成处理步骤A(ST104)中,通过图1的预测路径生成部分104动作,生成预测路径。然后,例如在检测到新出现的电梯门厅呼叫等时,而进行了针对电梯门厅呼叫分配电梯轿厢的处理时(ST105),则执行步骤ST106~ST112中所示的一系列电梯轿厢分配处理。以下对电梯轿厢分配处理的流程进行说明。此时,通过循环处理执行将各台电梯轿厢临时分配给电梯门厅呼叫的分配设定处理。该循环处理在图19中被称为临时分配电梯轿厢循环处理(ST106)。在临时分配电梯轿厢循环处理(ST106)中,将临时分配的电梯轿厢作为ka号电梯轿厢,从一号电梯轿厢至N号电梯轿厢一个一个地更改可变数ka,以在该循环处理上对各台电梯轿厢执行处理。图1所示的临时分配电梯轿厢设定部分执行上述的临时分配电梯轿厢设定处理。在环路处理内部,首先执行预测路径生成处理B(ST107),在这一步骤中,在向电梯门厅呼叫临时分配了ka号电梯轿厢的条件下,生成相应时间点的预测路径(预测路径生成处理A(ST104)没有考虑电梯轿厢临时分配,而预测路径生成处理步骤B(ST107)生成反映了电梯轿厢临时分配情况的预测路径)。该处理由图1的预测路径生成部分104执行(临时分配电梯轿厢信息从图1的临时分配电梯轿厢设定部分3获取)。然后,使用所生成的临时分配的ka号电梯轿厢的预测路径运算将ka号电梯轿厢(Ka=1至N)作为临时分配电梯轿厢时的路径评价函数(ST108)。该路径评价函数原则上是表示路标路径与预测路径之间的接近程度的指标,其运算由图1的根据路径距离指标进行路径评价函数运算的路径评价函数运算部分105执行。然后,根据分配给临时分配的ka号电梯轿厢的电梯门厅呼叫的预测等待时间,进行预测等待时间值的运算(ST109)。等待时间评价值可以作为预测等待时间使用,其中,该预测等待时间是将各台电梯轿厢临时分配给新出现的电梯门厅呼叫时的预测等待时间,以及作为预测等待时间的最大值使用,其中,该最大值是将各台电梯轿厢临时分配给新出现的电梯门厅呼叫时的,已经分配给各台电梯轿厢的所有电梯门厅呼叫中的预测等待时间的最大值。对由上述处理算出的路径评价函数值以及等待时间评价值进行加权计算以算出综合评价值(ST110)。综合评价值的计算公式如公式(A)所示。以上的临时分配电梯轿厢循环内处理在循环处理结束(ka成为N为止)前反复进行(ST111)。其结果,得到将临时分配ka号电梯轿厢从ka=1改变到N为止进行临时分配而得到的N个(与电梯群管理系统所管理的电梯数量相应)的综合评价值。在选择分配电梯的选择处理中,根据N个的综合评价值选择最适当的电梯轿厢(ST112)进行分配。该处理由图1的选择分配电梯的选择部分2执行。根据以上说明的图19的流程图,在出现新的电梯门厅呼叫时,能够向电梯门厅呼叫分配各台电梯,以路径评价函数表示各个场合的目标路径与预测路径之间的接近程度,并且进一步加上基于预测等待时间的指标,将具有最佳评价值(最小评价值)的临时分配电梯轿厢选择作为实际分配电梯轿厢。
以下对图1所示的电梯群管理系统的控制系统结构内的目标路径控制部分101中的各个控制部分,即1)目标路径生成部分(图1中的103)、2)预测路径生成部分(图1中的104)、3)根据路径距离指标进行路径评价函数运算的路径评价函数运算部分(图1的105)以及4)目标路径规格设定部分(图1的102)的处理内容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参照图2、图11至图16对本发明中最重要的部分、即目标路径生成部分的处理内容进行说明。图2表示目标路径生成部分的结构例,图2所示的目标路径生成部分大致由1)目标路径更新判断部分(图2的103A)、2)当前相位时间值运算部分(图2的103B)、3)各台电梯轿厢的相位时间值的调节量计算部分(图2的103C)、4)调节后目标生成部分(图2的103D)构成。
首先、作为控制情况的大致说明,对上述四个部分的作用进行说明。在目标路径更新判断部分(图2的103A)中判断是否对当前的目标路径进行更新。如果被判断需要进行更新,则在下一段的当前相位时间值运算部分(图2的103B)中,针对相应时间点的各台电梯轿厢的预测路径,采用相位时间值这一指标评价各台电梯轿厢的路径的间隔状态。此时,使用“相位”这一概念的理由依据的是例如电路理论。在电路理论中研究正弦波的三相交流电的波形时,所谓各项的波形处于均等状态是指各相的相位处于分别间隔2π/3(rad)的等相位状态。即,将各台电梯轿厢的路径看作是波形,通过对该波形使用“与相位类似的指标”,对各个路径的间隔状态的评价就变得更为方便。该“与相位类似的指标”与本发明中使用的相位时间值这一指标相对应。有关相位时间值将在后述部分详细说明。在当前相位时间值运算部分(图2的103B)中算出相应时间点的相位时间值后,在各台电梯轿厢的相位时间值的调节量计算部分(图2的103C)计算用于对该相位时间值进行均等化的各台电梯轿厢的相位时间值调节量。根据上述算出的调整量,在调节后目标生成部分(图2的103D)调节原先的各台电梯轿厢的预测路径的相位时间值。作为调整的结果得到的路径成为各台电梯轿厢的目标路径。
以下参照图11的动作示意图对上述概要性的控制结构的动作进行说明。图11是由图2所示的目标路径生成部分所执行的目标路径生成步骤的动作示意图。在此,对基于上述概要性控制内容的控制动作的概要进行说明。(图11的详细情况在后述部分说明)。首先,图11的图(A)(调节前的目标路径形状)与作为生成图2所述目标路径的基础的当前时间点的各台电梯轿厢的预测路径相对应。在此,假定本处的电梯群管理系统是对三台电极进行管理的电梯群管理系统。在图11(A)中,一号电梯的电梯轿厢(C010)、二号电梯的电梯轿厢(C020)、三号电梯的电梯轿厢(C030)在当前时间点的轴上(C050)分别在八层,三层和四层向下行驶。在该三台电梯轿厢的当前时间点以后的预测路径(预测轨迹)中,实线表示一号电梯轿厢的轨迹(C011),单点划线表示二号电梯轿厢的轨迹(C021),虚线表示三号电梯轿厢的轨迹(C031)。并且,预测路径生成方法将在预测路径生成部分的说明中详细说明。从图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些轨迹电梯的轨迹相互接近,处于类似于不规则运行的状态。返回到图2目标路径生成部分的控制结构,首先在目标路径更新判断部分(图2的103A)判断是否需要更新,如果被判断需要进行更新,在当前相位时间值运算部分(图2的103B)中,将图11(A)的各台电梯轿厢的预测路径(图11(A)的C011,C021,C031)看作是一种波形,分别算出各自的相位时间值。该相位时间值根据图11(A)的曲线中的调节基准时间轴(C040)与各台电梯轿厢的预测路径相交的交点计算。然后,根据该相位时间值,通过各台电梯轿厢的相位时间值的调节量计算部分(图2的103C)计算使各自的预测路径形成等间隔状态的调节量。该调节量在图11(A)的调节基准时间轴上(C040)以三个黑的圆点表示。例如一号电梯轿厢的场合,点C01A是以调节量进行了调节的点,对一号电梯轿厢的预测路径(图11(A)的C011)进行以下调节,使其通过该点(C01A)。同样,对二号电梯轿厢的预测路径(图11(A)的C021)进行以下调节,使其通过点C02A。对三号电梯轿厢的预测路径(图11(A)的C032)进行以下调节,使其通过点C03A。实施该处理的是图2的调节后路径生成部分(103D),此时,根据调节量调节预测路径,生成新的目标路径。其结果,形成图11(B)所示的轨迹。图11(B)表示根据图11(A)所示的预测路径生成的新的目标路径。针对三台电梯轿厢(图11(B)的C010,C020,C030),实线轨迹(C011N)表示一号电梯轿厢(C010)的目标路径,单点划线轨迹(C021N)表示二号电梯轿厢(C020)的目标路径,虚线轨迹(C031N)表示三号电梯轿厢(C030)的目标路径。该目标路径的轨迹特点在于,如图11(B)所示,各台电梯轿厢的路径以形成时间上的等间隔状态的方式生成。具体来说,在图11(B)中,在调节基准时间轴(C040)右侧的时间段内,三台电梯轿厢的目标路径分别呈时间上的等间隔状态,在当前时间点的轴(C050)与调节基准时间轴(C040)之间的时间段(图11(B)中标明为调节区域的时间区域)中,以使各台电梯轿厢形成时间上的等间隔状态的方式形成轨迹。根据图11(A)所示的预测路径,分别调节各个路径,以使各个路径通过根据调节量求出的点(图11(A)以及图11(B)的调节基准轴上的点C01A,C02A,C03A),从而能够形成如此的路径(图11(B)所示的目标路径)。该生成方法将在后述部分再次详细说明。在此之前,首先参照图12和图13对目标路径生成方法的基本设想进行整理。
图12和图13表示作为本发明特点的目标路径的生成方法的基本设想。首先,对图12的内容进行说明。图12对目标路径的生成方法的基本设想,即通过调节区域来形成目标路径这一基本设想作了说明。在图12的图表中,横轴表示时间轴,纵轴表示大楼中的楼层位置。该图表以调节基准时间轴(C04)为界分成二个区域。左边的区域(D01)是调节区域。关于该调节区域,在图11(B)中简单地进行了说明,该区域夹在表示当前时间点的时间轴(D03)与调节基准时间轴(C04)之间,如图12所示,该区域是处于过渡状态,即朝着理想的时间上呈等间隔状态变化的区域。并且,调节基准时间轴的位于该区域右侧的部分成为恒定状态,即成为理想的时间上等间隔状态的区域(D02)。即,为了在恒定状态的区域(D02)形成理想状态,在调节区域内形成通往理想状态的过渡状态,以促使向该理想状态发展。图13表示通过调节区域对目标路径进行控制的方法。该图表示利用调节区域生成目标的步骤。该步骤由已经在图2中作了概要说明的以下四个步骤构成。1)生成当前状态下的预测路径(图13的ST701),2)计算调节基准时间轴中的各台电梯轿厢的当前相位时间值(ST702)。3)根据当前相位时间值,计算使各台电梯轿厢在时间上形成等间隔状态的调节量(ST703)。4)根据调节量对调节区域内的预测路径的坐标点进行调节,并将其作为目标路径(ST704)。如此,作为本发明核心的目标路径的生成方法,以执行图12中所述的基本生成方法以及图13所示的四个基本生成步骤为特征。
以上,对生成目标路径的有关构成要素的基本部分、大致的动作、基本生成方法以及基本步骤作了说明。
以下参照图2、图11、图14以及图15对如何生成目标路径进行详细的说明。首先、对图2所示的目标路径生成部分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当前相位时间值运算部分(图2的103B)由初始状态路径生成部分(103B1)、调节基准时间轴设定部分(103B2)、调节基准轴中的各台电梯轿厢的相位时间值计算部分(103B3)、以及按相位时间值顺序进行排序的部分(103B4)构成。在初始状态路径生成部分(103B1)中,生成相应时间点的各台电梯轿厢的预测路径并将其设置成初始状态的路径。该初始状态的路径与图11(A)所示的调节前的目标路径形状相对应。在调节基准时间轴设定部分(103B2)中,设定调节基准时间轴。在调节基准时间轴中的各台电梯轿厢的相位时间值计算部分(103B3)中,计算调节基准轴中的各台电梯轿厢的相位时间值。以下,参照图15对相位时间值进行详细说明。在图15中,图表的横轴表示相位时间值,纵轴表示大楼的楼层位置。图15中所示的图表表示电梯轿厢的预测路径,假设该预测路径是以周期为T的周期函数。例如,图11(A)的一号电梯轿厢的预测路径(图11(A)的C011)与此例相应。从图中可以知道图11(A)的一号电梯轿厢的预测路径(图11(A)的C011)是周期函数。图15的曲线表示作为该周期函数的预测路径中,以最底层(此时为标准层)为始点的一个周期的路径。该路径由电梯轿厢上升时的路径(图15的G01)和电梯轿厢下降时的路径(图15的G02)构成,与电梯轿厢在大楼内运行一周的路径相对应。在此,将楼层位置看作是相位,设最底层的相位为0或者2π(rad),设最上层的相位为π(rad)。并且,同样将其作为正弦波考虑,将相位0~π作为正极性的相位(以电梯轿厢上升运行时为正相位),相位π~2π作为负极性的相位(以电梯轿厢下降运行时为负相位)。此时,在相位π的时间点(图15中的时间点Tπ)中,由于相位从正相位转换成负相位,因此将该时间点称为反向相位时间Tπ。而且,最上层的楼层位置以y_max表示。在以上设定的条件下,以下式定义预测路径上的某一个电梯轿厢的相位时间值tp(0≤tp<T)。
tp=(Tπ/y_max)×y(电梯轿厢上升时:0≤tp<Tπ)   …(1)
tp=—{(T—Tπ)/y_max}×y+T(电梯轿厢下降时:Tπ≤tp<T)   …(2)
式中,y表示以所要求出的电梯轿厢预测位置作为楼层轴上的位置表示的量。例如,在图15所示的预测路径中,相对于电梯轿厢预测位置y(图15的G03)的相位时间值tp可以通过公式1算出tp=(Tπ/y_max)×y。作为相位时间值tp的特点可以列举出,由于该值是将相位量换算成时间维而得出的值,所以能够以相位时间值统一地对各个路径的任意时间点上的相位量进行评价。因此,使用相位时间值可以方便地评价各台电梯轿厢的预测路径在时间上的等间隔状态。
回到图2的说明。在当前相位时间值运算部分(图2的103B)内的对调节基准时间轴中的各台电梯轿厢的相位时间值进行运算的运算部分(103B3)中,使用公式1或公式2计算和各台电梯轿厢的预测路径与调节基准时间轴之间交点相对的相位时间值。图14表示目标路径的生成过程。在该图中,为了便于理解,只示出了一台电梯轿厢(二号电梯轿厢)。图14(A)表示作为调节前目标路径形状的预测路径(图14(A)的C021)。该预测路径由图2的初始状态路径生成部分(图2的103B1)生成。图14(A)的调节基准时间轴(图14(A)的C040)由图2的调节基准时间轴设定部分(图2的103B2)设定。由对调节基准时间轴中的各台电梯轿厢的相位时间值进行运算的运算部分(图2的103B3)计算该调节基准时间轴(图14(A)的C040)中的二号电梯轿厢的预测路径(图14(A)的C021)的相位时间值tp,即二号电梯轿厢的预测路径与调节基准时间轴的交点(图14(A)的C060)中的相位时间值tp。例如,在图14(A)的交点C060的场合下,电梯轿厢处于上行状态(在相位上处于0(rad)到π(rad)之间),所以能够根据公式1从电梯轿厢的预测位置y求出相位时间值tp。此时,周期T能够根据大楼的楼层数量、楼层幅度、电梯轿厢的额定速度、由相应时间点的大楼交通流量决定的平均停止次数以及停止时间等数据求出。同样,反向相位时间Tπ也可以根据上述数据求出。而且,最上层的楼层位置y_max是因大楼而定的常数。回到图2,如上所述由对调节基准轴中的各台电梯轿厢的相位时间值进行运算的运算部分(图2的103B3)计算出各台电梯轿厢的相位时间值后,由按相位时间值顺序进行排序的部分(图2的103B4)按相位时间值顺序对该各台电梯轿厢的相位时间值进行排序。以下,将该顺序称为“相位顺序”。各台电梯轿厢的相位时间值tp,如图15中所说明的那样,以一个周期的波形定义,在图15的波形上,在时间轴上越靠前的位置,相位时间值越大。另外,tp被调节在0≤tp(k)<T的范围内。例如,以图11(A)的调节前目标路径形状(与预测路径相对应)中的三台电梯轿厢的状态为例,从调节基准轴(图11(A)的C040)与各台电梯轿厢的预测路径(图11(A)的C011,C021,C031)相交的交点开始,各台电梯轿厢的相位时间值的顺序从小数值起算成为三号电梯轿厢、二号电梯轿厢、一号电梯轿厢的相位顺序。在按相位时间值顺序进行排序的部分(图2的103B4)中,使用排序算法(例如直接选择法或泡沫排序法等)计算上述相位顺序。在各台电梯轿厢的相位时间值的调节量计算部分(图2的103C)中,根据算出的各台电梯轿厢的相位时间值及其相位顺序,通过相位时间值计算各台电梯轿厢的间隔,并将该值与形成等间隔所需的基准值比较,计算作为其差值的各台电梯轿厢的相位时间值的调节量。此时的方法是,根据预测路径求出各台电梯轿厢的间隔(以相位时间值评价),将该值与形成等间隔所需的基准值比较,并将该差值作为应进行调节的调节量。以下,以图11(A)为例说明各台电梯轿厢的相位时间值的调节量计算部分(图2的103C)的处理内容。如上所述,在图11中,各台电梯轿厢的预测路径(图11(A)的C011,C021,C031)的调节基准时间轴(图11(A)的C040)中的相位时间值的相位顺序为三号电梯轿厢、二号电梯轿厢、一号电梯轿厢。将预测路径的一个周期时间设定为T(三台电梯轿厢的周期时间相等),则k号电梯轿厢的相位时间值tp(k)中,三号电梯轿厢为tp(3)=0.09T、二号电梯轿厢为tp(2)=0.17T、一号电梯轿厢为tp(1)=0.77T.按相位顺序计算各台电梯轿厢的间隔,则三号电梯轿厢与二号电梯轿厢的间隔为tp(2)—tp(3)=0.08T,一号电梯轿厢与二号电梯轿厢的间隔为tp(1)—tp(2)=0.6T,三号电梯轿厢与一号电梯轿厢的间隔为tp(3)—tp(1)+T=0.32T。如此,根据相位时间值对各台电梯轿厢的间隔进行定量化处理,能够对各台电梯轿厢的间隔进行定量评价。例如,从上述结果可以知道,二号电梯轿厢与三号电梯轿厢之间的间隔非常小。由于在相位时间值中,一个周期的时间被设定为T,所以在进行N台电梯的管理时,作为目标的时间上的等间隔状态中的各台电梯轿厢的间隔能够以T/N来表示。在图11(A)的例中,由于管理的电梯数量为三台,所以作为目标的电梯轿厢的间隔是T/3=0.33T。该目标间隔与各台电梯轿厢的实际间隔之间的差就是应调节的间隔。例如,在二号电梯轿厢与三号电梯轿厢之间,应调节的间隔值为+0.25T(=0.33T—0.08T),在一号电梯轿厢与二号电梯轿厢之间,应调节的间隔值为—0.27T(=0.33T—0.6T),在三号电梯轿厢与一号电梯轿厢之间,应调节的间隔值为+0.01T(=0.33T—0.32T)。在上述符号中,正号表示间隔增大(相对于目标需要扩大现在的间隔),负号表示间隔减少(相对于目标需要缩小现在的间隔)。根据该应调节的间隔值,计算各台电梯轿厢的相位时间值的调节量。该调节量可以通过以下的算法求出。例如,在管理的电梯数量为三台时,按照相位顺序,以A号电梯轿厢、B号电梯轿厢、C号电梯轿厢的顺序排列(为方便起见、此处的电梯名称以英文字母表示)。从以上可以得出0≤tp(A)≤tp(B)≤tp(C)<T。式中,各台电梯轿厢的相位时间值的调节量以Δtp(k)表示(k表示电梯轿厢为k号电梯轿厢)。首先,为了使调节后的各台电梯轿厢的间隔满足目标间隔T/3,有必要使下列公式成立。
(tp(B)+Δtp(B))-(tp(A)+Δtp(A))=T/3          (3)
(tp(C)+Δtp(C))-(tp(B)+Δtp(B))=T/3          (4)
(tp(A)+Δtp(A))-(tp(C)+Δtp(C))+T=T/3        (5)
例如在公式3中,相对于当前相位时间值tp(B),调节后的相位时间值以tp(B)+Δtp(B)表示,因此,公式3表示调节后的B号电梯轿厢的相位时间值与调节后的A号电梯轿厢的相位时间值之间的差值,即间隔满足T/3。其中,由于上述三个方程式相互独立,所以,仅仅根据公式3,则无法求出Δtp(A)、Δtp(B)和Δtp(C)。为此、加上另一个条件,即各台电梯轿厢的当前相位时间值所示的配置上的重心与调节后的相位时间值所示的配置上的重心相一致这一条件。该条件如下式所示。
(tp(A)+tp(B)+tp(C))/3={tp(A)+Δtp(A)}+(tp(B)+Δtp(B))+(tp(C)+Δtp(C)}/3   ...(6)
对公式(6)整理后,得到公式(7)。
Δtp(A)+Δtp(B)+Δtp(C)=0   ...(7)
就Δtp(A),Δtp(B),Δtp(C)求解公式(3),(4),(5)和(7),得到以下公式。
Δtp(A)=(-2/3)tp(A)+(1/3)tp(B)+(1/3)tp(C)+(-1/3)T   ...(8)
Δtp(B)=(1/3)tp(A)+(-2/3)tp(B)+(1/3)tp(C)   ...(9)
Δtp(C)=(1/3)tp(A)+(1/3)tp(B)+(-2/3)tp(C)+(1/3)T   ...(10)
综上所述,满足以下条件,即相对于调节前的相位时间值为0≤tp(A)≤tp(B)≤tp(C)<T的A号电梯轿厢、B号电梯轿厢和C号电梯轿厢的三台电梯轿厢,各台电梯轿厢经调节后在时间上形成等间隔状态,并且调节前后三台电梯轿厢的配置上的重心不变这一条件的调节量Δtp(A),Δtp(B),Δtp(C)可以分别通过公式(8),(9),(10)求出。例如,以图11(A)为例,在该图的情况下,A号电梯轿厢、B号电梯轿厢和C号电梯轿厢分别对应三号电梯轿厢、二号电梯轿厢和一号电梯轿厢。因此,tp(A)=tp(3)=0.09T、tp(B)=tp(2)=0.17T、tp(C)=tp(1)=0.77T,各台电梯轿厢的调节量根据公式(8),(9),(10)求出,分别为Δtp(A)=Δtp(3)=—0.081T、Δtp(B)=Δtp(2)=0.177T、Δtp(C)=—0.096T。作为对结果的确认,求出调节后的各自的相位时间值,分别为tp(A)+Δtp(A)=tp(3)+Δtp(3)=0.010T,tp(B)+Δtp(B)=tp(2)+Δtp(2)=0.343T,tp(C)+Δtp(C)=tp(1)+Δtp(1)=0.677T,各台电梯轿厢的间隔全部成为0.33T,满足等间隔的条件。然后回到图2,对使用在各台电梯轿厢的相位时间值的调节量计算部分(图2的103C)中求出的调节量,通过调节后目标生成部分(图2的103D)生成调节后的路径的处理内容进行详细说明。在调节后路径生成部分中,首先由计算各台电梯轿厢的路径上坐标点的调节量的计算部分(图2的103D1)计算各台电梯轿厢的目标路径(与预测路径相对应)上坐标点的调节量。以下首先参照图14(A)对坐标点进行说明。在图14(A)中,为了方便起见,仅对二号电梯轿厢的调节前的目标路径(与预测路径相对应)作了图示。所谓的坐标点指调节区域内的对象路径的方向转换点,在图14(A)中,调节前的目标路径(C021)的三个方向转换点C022,C023,C024就是坐标点(由于调节区域内的方向转换点为坐标点,所以限定在上述三个点)。通过在水平方向上调节该坐标点的位置,能够调节对象路径的相位时间值。各个坐标点的调节量通过以下方法决定,即将该电梯轿厢的调节量作为总量,从靠近当前时间点的坐标点开始按序分配到超过该坐标点设定的极限值的值为止。其中,各个坐标点的调节量的极限值由坐标点极限值设定部分(图2的103D2)设定。上述方法以图14(A)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首先,设与二号电梯轿厢的三个坐标点相对的坐标点的调节量为Δgtp(k=2,i=1,2,3)。其中,k表示电梯的编号(二号电梯轿厢由k=2表示),i表示坐标点的编号。坐标点编号i的编号方法,是从当前时间点朝着将来时间段以小号码到大号码的方法编号。此外,相对于各个坐标点调节量的极限值设定为LΔgtp(k=2,j=1,2,3)。如已经求解的那样,二号电梯轿厢的相位时间值的调节量为tp(2)+Δtp(2)=0.343T,为了使其不超过极限值,分别分配给Δgtp(k=2,i=1)、Δgtp(k=2,i=2)、Δgtp(k=2,i=3)。例如,将各个坐标点的极限值设定为LΔgtp(k=2,i=1)=0.2T、LΔgtp(k=2,i=2)=0.2T、LΔgtp(k=2,i=3)=0.1T,则第一个坐标点的调节量为Δgtp(k=2,i=1)=0.2T(=LΔgtp(k=2,i=1);作为极限值)。而剩余的相位时间调节量的总和为0.343T—0.2T=0.1143T。第二个坐标点的调节量为Δgtp(k=2,i=2)=0.143T,由于剩余的相位时间调节量的总和为零,所以第三个坐标点的调节量为Δgtp(k=2,i=2)=0。回到图2,在调节后坐标点位置计算部分(图2的103D3)中,根据各个坐标点的调节量(Δgtp(k,i))以及调节前的该坐标点的位置(将其设定为gp(k,i)),计算调节后的坐标点位置(gp_N(k,i))。例如,在k=2号电梯轿厢中,在坐标点数量为三个时(i=1,2,3),各自的坐标点的计算公式分别如下。
gp_N(k=2,i=1)=gp(k=2,i=1)+Δgtp(k=2,i=1)  ...(11)
gp_N(k=2,i=2)=gp(k=2,i=2)+Δgtp(k=2,i=1)+Δgtp(k=2,i=2)   ...(12)
gp_N(k=2,i=3)=gp(k=2,i=3)+Δgtp(k=2,i=1)+Δgtp(k=2,i=2)+Δgtp(k=2,i=3)   ...(13)
在坐标点的调节量中,为了与后续的坐标点相联贯,在最后的坐标点中以该电梯轿厢的相位时间值调节量的总量调节位置。如上所述,相对调整后的各个坐标点的位置,通过将各个坐标点连接起来,能够生成新的目标路径。在目标路径数据运算部分(图2的103D4)中,运算并且更新该新的目标路径数据。图14(B)的以粗线表示的目标路径表示以图14(B)的调节前的目标路径(与预测路径相对应)为基础调节的调节后目标路径。在图14(B)中,调节前的目标路径以细的单点划线(C021)表示,调节后的目标路径以粗的单点划线(C021N)表示。在调节后的坐标点位置运算部分(图2的103D3)中计算调节后的坐标点位置,其结果,C022的坐标点调节后移位到C022N。同样,C023的坐标点和C024的坐标点分别移位到C023N和C024N。连接该三点坐标点,能够得到以粗的单点划线表示的路径(C021N),该路径就是新更新的目标路径。从图14(B)可以知道,新更新后的目标路径(调节后的目标路径)经过由相位时间值的调节量设定的调节后的目标点。如上所述,各台电梯轿厢的路径被调节成经过调节后的目标点,其结果,则形成了图11(B)所示的情况,从图中可以知道,在调节基准时间轴(图11(B)的C040)的右侧,三台电梯的目标路径(C011N,C021N,C031N)在时间上形成了等间隔状态。当然,各个路径(C011N,C021N,C031N)经过各自的调节后的目标点(图11(B)的C01A,C02A,C02A)。并且,从图中还可以知道,经过坐标点调节后的调节区域内的目标路径,在调节基准时间轴的右侧形成时间上的等间隔状态时,起到了引导作用。以上,参照图2对目标路径的生成处理进行了详细说明。
以下,参照图20的目标路径生成处理流程图说明目标路径生成处理的流程。首先,判断是否对目标路径进行更新(ST201)。该处理由图2的目标路径更新判断部分(103A)执行。更新判断的结果,如果不需要更新,则结束处理。如果需要更新,则进入下一个步骤。有关更新判断方法将在后述部分参照图24进行详细说明。如果判断为需要对目标路径进行更新,则通过各台电梯轿厢循环处理(ST202)对各台电梯轿厢进行循环处理。在循环处理中,实施当前相位时间运算处理(ST203)。该处理由已经说明过的图2的当前相位时间值运算部分(103B)执行。针对所有的电梯轿厢计算当前相位时间值后,结束该各台电梯轿厢循环处理(ST204)。然后,使用计算出的当前相位时间值计算各台电梯轿厢的相位时间值的调节量(ST205)。该处理由图2的各台电梯轿厢的相位时间值的调节量计算部分(103C)执行。该处理的详细情况已经在前面作了说明。然后,根据算出的各台电梯轿厢的相位时间值的调节量再次执行各台电梯轿厢循环处理(ST206),对于各台电梯轿厢,进行调节后路径的生成处理(ST207)。该调节后路径的生成处理由图2的调节后目标生成部分(103D)执行。该处理的详细情况已经在前面作了说明。针对所有的电梯轿厢执行上述处理后,结束各台电梯轿厢循环处理(ST208)。目标路径的生成处理结束。
以下参照图24的流程图对目标路径的更新判断处理进行详细说明。在目标路径的更新方面大致有以下三个方法。1)按照规定的周期定期进行更新的方法,2)检测某一电梯轿厢的目标路径与预测路径之间的距离(在此称为“路径间距离”),在该距离超过规定值时进行更新的方法,3)是将上述方法1)和上述方法2)组成而成的方法。在图24中,有关与上述3)的方法相应的方法1)和2),只需使用方法3的一部分就能够执行方法1)和2)。首先,通过时钟或者定时器检测是否超过了规定的更新周期(图24的ST601)。如果规定的更新周期已经超过,实施目标路径的更新处理(ST606)。该处理与图2的目标路径更新判断部分(图2的103A)以后的处理,或者图20的更新判断(图20的ST201)的更新实施中被判断有必要更新时的处理(ST202以后的处理)相对应。如果规定的更新周期没有超过,则在各台电梯轿厢循环处理(图24的ST602)中进行循环处理,针对各台电梯轿厢,计算目标路径与预测路径之间的距离(路径间距离),判断该距离是否超过了规定的阈值(ST603)。目标路径与预测路径之间的距离(路径间距离)是表示目标路径与预测路径之间相差多少距离的指标,该指标将在后述部分参照图18进行详细说明。该处理方法是,当目标路径与预测路径之间相差距离大,需要对目标路径进行修正时,则根据规定的阈值对其进行判断。针对各台电梯轿厢,只要其中有一台的路径间距离超过阈值(ST603)时,则实施目标路径的更新处理(ST606)。针对所有的电梯轿厢进行路径间距离的检测(ST604),而所有的电梯轿厢的路径间距离均在阈值以下时,则不更新目标路径而继续使用当前的目标路径(ST605)。有关目标路径的更新方法可以采用适时进行修正以常时保持适当的目标路径的方法(“灵活的目标路径”),以及目标路径一旦确定后在一定时间内不进行变更,而尽可能维持该目标路径的方法(“确定的目标路径”)这两种方法。由于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所以只需对图18所示的更新周期与路径间距离的阈值这两个控制参数进行适当的设定便可。
以上,对本发明的以目标路径进行控制的电梯群管理的核心,即目标路径的生成方法作了说明。以下对预测路径的生成方法进行说明,其中,该预测路径用于使电梯轿厢的实际轨迹与目标路径相吻合。
以下参照图5、图6、图19、图21以及图22对预测路径的生成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如图19所示,在预测路径的生成方面有两种情况。如已经说明的那样、图19是本发明电梯群管理系统的整体控制的处理流程图。如图19所示,在预测路径的生成处理方面,有预测路径生成处理A(图19的ST104)和预测路径生成处理B(ST107)两种方法。在预测路径生成处理A中生成不对电梯门厅呼叫进行临时分配的预测路径,也就是说生成直接反映当前状态的预测路径。该种预测路径在判断是否更新目标路径是,用于判断与目标路径之间的路径间距离,或在生成目标路径时作为原型(调节前的初始状态),即调节前的目标路径使用。而在另一种预测路径生成处理B中则生成反映了电梯轿厢的临时分配情况的预测路径。该种预测路径在出现新的电梯门厅呼叫等时用于对临时分配进行评价。
首先,参照图6对与上述预测路径生成处理A相对应的预测路径生成方法进行说明。如图6所示,首先,在每个楼层的预测到达时间运算部分(104B1)中,使用由相应时间点的大楼交通流量决定的平均停止次数数据以及停止时间数据、以及分配给各台电梯轿厢的电梯门厅呼叫数据(被分配的电梯门厅呼叫出现的楼层等)、同样在各台电梯轿厢出现的电梯门厅呼叫数据(电梯门厅呼叫的出现楼层等)、电梯轿厢状态数据(当前的位置、方向和速度等)、各台电梯的规格数据(额定速度等)、有效台数和电梯名称数据、服务楼层数据(各台电梯轿厢服务的楼层数据)、针对各台电梯轿厢计算每一楼层的预测达到时间。例如、作为一个简单的举例,假定大楼有四个楼层,对象电梯轿厢停靠在一层,行驶方向为上升方向。此时,假定每行驶一个楼层需要2秒,每停止一次的时间一律为10秒。并且,该电梯轿厢在二层接到了电梯门厅呼叫,而电梯轿厢呼叫的前往楼层是四层(该电梯轿厢呼叫由一层乘入的乘客呼叫)。该时间点的交通流量状态是楼层间移动比较频繁的工作时间段的交通流量状态。因此,如下假设各个楼层和方向的平均停止次数:一层(上升):0.25、二层(上升):0.25、三层(上升):0.25、四层(上升):0.25、五层(下降):0.25、四层(下降):0.25、三层(下降):0.25、二层(下降):0.25。并且,此处的平均停止次数表示电梯轿厢在大楼内运行一周时的各个楼层的平均停止次数。根据以上条件,计算对象电梯轿厢到达各个楼层的预测到达时间,其结果如下:一层(上升):0秒、二层(上升):2秒、三层(上升):14秒、四层(上升):18.5秒、五层(换向):30.5秒、四层(下降):35秒、三层(下降):39.5秒、二层(下降):44秒、一层(换向):48.5秒。将各个楼层的预测到达时间这一关系反过来考虑,即对电梯轿厢的将来预测位置进行考虑,引进横轴为时间轴,纵轴为楼层位置的坐标,连接由时间和预测位置决定的点,则能够生成将来的预测路径。例如,使用上述例,则在横轴为时间轴(t轴),纵轴为楼层位置的(y轴)的坐标中,作为(t(秒),y(楼层)),可以得到点(0,1)、(2,2)、(14,3)、(18.5,4)、(30.5,5)、(35,4)、(39.5,3)、(44,2)、(48.5,1)。将这些点连接能够生成预测路径。在本例中,省略了停止时间,但也可以生成对停止时间作了考虑的预测路径,此时,只要增加停止结束时间便可。包括停止时间后,预测路径的形状将变得更为正确。回到图6,在图6的预测路径数据运算部分(104B2)中,使用由每个楼层的预测到达时间运算部分(104B1)算出的每个楼层的预测到达时间,根据上述的顺序生成预测路径的数据。以下对该顺序进一步说明,即将每个楼层的预测到达时间作为与将来时间对应的电梯轿厢的预测位置考虑,在以横轴为时间轴,纵轴为楼层位置的坐标上画点,通过连接各点,能够生成预测路径。此时,预测路径可以认为是以横轴为时间轴,纵轴为楼层位置的坐标上的函数,设时间为t,楼层位置为y,电梯轿厢的编号为k(1≤k≤N:N为电梯轿厢的合计台数),则可以公式y=R(t,k)表示。
以下参照图20对与预测路径生成处理A相应的预测路径生成处理的流程进行说明。首先,判断是否对预测路径进行更新(ST301)。该处理的目的是,如果每次更新预测路径,则微电脑等处理装置的负荷增大,所以采用不会产生不良影响的周期(例如0.5秒等)进行更新。判断的结果,如果不需要更新,则结束处理。如果需要更新,则进入下一个步骤。在实施更新时,由各台电梯轿厢循环处理(ST302)对各台电梯轿厢实施每一楼层的预测时间运算处理(ST303)和以预测到达时间为依据的预测路径数据运算处理(ST304)。这些处理分别由图6的每个楼层的预测到达时间运算部分(104B1)以及预测路径数据运算部分(104B2)执行。这些处理的详细情况在前面已经作了说明。针对所有的电梯轿厢进行上述处理后,结束处理(ST305)。如此,在所有的周期针对所有的电梯轿厢适时地进行预测路径的更新。虽然新的电梯门厅呼叫是不定期出现的,但根据图21的流程处理,则能够根据情况使用预测路径。
图5表示与预测路径生成处理B(图19的ST107中所述的反映了临时分配情况的预测路径生成处理)相应的预测路径生成部分的处理结构。处理的方法与图6的场合相同(预测路径生成处理A)。不同的是,针对临时分配的电梯轿厢生成反映了临时分配情况的预测路径。具体来说,假定临时分配给新的电梯门厅呼叫的电梯轿厢为ka号电梯轿厢,则在通常的生成预测路径所需的输入信息(图6中所述的信息)中增加该临时分配信息(临时分配的电梯轿厢(ka号电梯轿厢),对应的电梯门厅呼叫出现的楼层以及方向),对每一楼层的预测到达时间进行运算(由每个楼层的预测到达时间运算部分104A1执行),并且进一步以此为基础运算预测路径数据(由预测路径数据运算部分执行)。反映了如此得到的临时分配情况的预测路径能够在时间—楼层位置坐标上作为函数R(t,ka)表示。关于没有进行临时分配的电梯轿厢(ka号以外的电梯轿厢),进行与图6所述步骤完全相同的处理。首先,在每个楼层的预测到达时间运算部分104A3计算每个楼层的预测到达时间,并根据该时间由预测路径数据运算部分(104A4)生成预测路径数据。所得到的预测路径能够作为函数R(t,k)(1≤k≤N,但k≠ka)表示。
图22是与所述预测路径生成处理B相应的预测路径生成处理的流程图。首先,针对临时分配的ka号电梯轿厢,取得临时分配信息(对应的电梯门厅呼叫出现的楼层以及方向等)(ST401),根据该信息,针对ka号电梯轿厢,运算反映了临时分配情况的每一楼层的预测到达时间(ST402)。然后根据每一楼层的预测到达时间运算预测路径数据(ST403)。之后,执行临时分配的ka号电梯轿厢以外的各台电梯轿厢的循环处理(ST404),针对ka号电梯轿厢以外的各台电梯轿厢,运算每一楼层的预测到达时间(ST405),并且进一步根据该时间运算预测路径数据(ST406)。针对ka号电梯轿厢以外的所有电梯轿厢,进行了上述处理后,结束处理(ST407)。如此,能够生成临时分配的ka号电梯轿厢的预测路径以及临时分配以外的ka号电梯轿厢(1≤k≤N,但k≠ka)的预测路径。
以上对预测路径的生成方法作了说明。以下,就检测目标路径与预测路径之间的接近程度的指标,即路径间距离以及决定分配时的指标,即路径评价函数进行说明。在传统方式中,以各个电梯呼叫的预测等待时间的函数定义定量评价分配的“分配评价函数”,而本发明的控制方式的一大特点是,没有使用预测等待时间来定义“分配评价函数”,而是采用表示检测目标路径与预测路径之间接近程度的量(路径间距离)来定义“分配评价函数”。
首先,参照图18对检测目标路径与预测路径之间的接近程度的指标,即路径间距离进行说明。图18表示路径间距离的计算方法,以下先就图18(A)进行说明。在图18(A)的图表中,横轴表示时间轴,纵轴表示楼层位置,在该图表中,目标路径R*(t,k)(t表示时间,k表示k号电梯轿厢)以轨迹F011表示,预测路径R(t,k)以轨迹F012表示。从图18(A)可以看出,作为表示目标路径与预测路径之间的接近程度的指标,最为合适的指标是夹在两者之间的区域的面积。很明显,两条路径越接近,则面积越小,而当两条路径一致时,面积为零。在此,将夹在表示目标路径的函数R*(t,k)与表示预测路径的函数R(t,k)之间的面积定义为路径间距离。面积可以通过积分方法求出。该积分方法可以采用时间轴方向的积分和楼层轴方向的积分这两种积分方法,图18(A)表示时间轴方向的积分方法。该积分的公式如下表示。
∫{R*(t,k)-R(t,k)}dt   ...(14)
求出面积的时间范围规定为当前时间点至调节基准轴为止的范围,即调节区域的范围。由此,求出面积的的区域为夹在图18(A)的目标路径R*(t,k)(F011)与预测路径R(t,k)(F012)之间的区域内的由纵向线表示的区域。由此,设目标路径与预测路径之间的路径间距离为L[R*(t,k),R(t,k)]时,则L[R*(t,k),R(t,k)]可以用下式表示。
L[R*(t,k),R(t,k)]=∫{R*(t,k)-R(t,k)}dt   ...(15)
(积分区域为调节区域)
实际上以微电脑等运算时,上述的积分公式以矩形面积的积算来求出近似值。例如,在图18(A)中,可以将目标路径看成是夹在预测路径中间,其时间轴方向的长度为Δt的矩形(F013)。设该矩形的面积为ΔS,则ΔS由以下公式表示。
ΔS={R*(t,k)-R(t,k)}×Δt
在整个调节区域,就每一个Δt取一个矩形,并对其面积进行积算,就能够近似地计算出公式(15)的值。该方法可以由以下公式表示。
L[R*(t,k),R(t,k)]=∑ΔS=∑{R*(t,k)-R(t,k)}×Δt(形成矩形的区域为调节区域)   ...(16)
图18(B)举例表示在楼层位置的轴方向进行积分的情况。设表示楼层轴的可变数为y,目标路径为R*(y,k),预测路径为R(y,k),则此时的路径间距离以下式表示。
L[R*(y,k),R(y,k)]=∫{R*(y,k)-R(y,k)}dy(积分区域为整个楼层)   ...(17)
从图18(B)可以知道,在楼层轴方向进行积分时,相对同一个y值,R*(y,k)有时可以取二个以上的值(R(y,k)的情况也一样)。因此,在实际进行计算时应引起注意。如此,楼层轴方向的积分由于处理方法复杂,实际上采用时间轴方向的积分(公式(15)或公式(16))方法比较理想。
以下参照图7和图23对根据路径距离指标进行路径评价函数运算的路径评价函数运算部分(图1的105)进行详细说明,其中,该运算部分使用路径间距离运算临时分配时的分配评价函数。该处理与图19的流程图所示的路径评价函数运算处理(图19的ST108)相对应,在该处理中,针对进行了临时分配的各台电梯轿厢以及除此以外的电梯轿厢,计算目标路径与预测路径之间的路径间距离,并计算以该路径间距离为依据的路径评价函数。以下参照图7和图23对路径评价函数运算进行详细说明。首先如图7所示,设临时分配的电梯轿厢为ka号电梯轿厢,然后根据ka号电梯轿厢的目标路径数据R*(t,ka)以及预测路径数据R(t,ka),使用公式(15)或公式(16),由路径间距离运算部分105A计算路径间距离L[R*(t,ka),R(t,ka)]。其中,预测路径数据R(t,ka)是反映了临时分配电梯轿厢的停止情况的路径。计算后得到的路径间距离L[R*(t,ka),R(t,ka)]通过绝对值运算部分105B被换算成绝对值|L[R*(t,ka),R(t,ka)]|。并且,针对临时分配电梯轿厢以外的K号电梯轿厢(1≤k≤N,k≠ka,N为电梯轿厢的合计台数),根据k号电梯轿厢的目标路径数据R*(t,k)以及预测路径数据R(t,k),使用公式(15)或公式(16),由路径间距离运算部分105C计算路径间距离L[R*(t,k),R(t,k)]。路径间距离L[R*(t,k),R(t,k)]通过绝对值运算部分105D被换算成绝对值|L[R*(t,k),R(t,k)]|,并且由积算运算部分积算ka号电梯轿厢以外的所有电梯轿厢的路径间距离。该积算值由以下公式表示。
∑|L[R*(t,k),R(t,k)]|(1≤k≤N,k≠ka、N为电梯轿厢的合计台数)   ...(18)
在加法运算部分105B中,对绝对值运算部分105B算出的结果与积和运算部分105E算出的结果进行相加运算,并且对临时分配给ka号电梯轿厢时的路径评价函数ΦR(ka)进行计算。路径评价函数ΦR(ka)由下式表示。
ΦR(ka)=|L[R*(t,ka),R(t,ka)]|+∑|L[R*(t,k),R(t,k)]|(1≤k≤N,k≠ka、N为电梯轿厢的合计台数)   ...(19)
在传统方式所使用的根据预测等待时间计算的分配评价函数中,一般只针对临时分配的电梯轿厢计算评价函数(以公式(19)为例,只计算公式(19)的第一项),而在本发明的根据路径间距离计算的分配评价函数中,如公式(19)所示,其特点是除了临时分配的ka号电梯轿厢以外,还增加了与临时分配以外的电梯轿厢相对的评价项(公式(19)的第二项)。
图23为图7所述的路径评价函数运算处理的流程图。以下就该流程进行简单说明。首先,获取临时分配的ka号电梯轿厢的相关信息(进行了临时分配的电梯门厅呼叫出现的楼层和方向等)(ST501)。然后根据该信息,计算临时分配的ka号电梯轿厢的路径间距离L[R*(t,ka),R(t,ka)],并将其换算成绝对值(ST502)。接着,对临时分配的ka电梯轿厢以外的各个电梯轿厢实施各个电梯轿厢循环处理(ST503)。在各个电梯轿厢循环处理中,首先计算k号电梯轿厢的路径间距离L[R*(t,k),R(t,k)],并将其换算成绝对值(ST504)。并且在各个电梯轿厢循环处理中对该值反复进行积算(ST505)。该各个电梯轿厢循环处理反复进行,直到所有的电梯轿厢的处理结束(ST506)。然后,当对所有的电梯轿厢进行了上述处理后,将临时分配的ka号电梯轿厢的路径间距离的绝对值|L[R*(t,ka),R(t,ka)]|与临时分配的ka电梯轿厢以外的各个电梯轿厢的路径间距离的绝对值的积算值∑|L[R*(t,k),R(t,k)]|相加,以计算公式(19)表示的路径评价函数ΦR(ka)(ST507)。
根据以上说明的路径评价函数ΦR(ka):1≤ka≤N,决定分配给电梯门厅呼叫的电梯轿厢。针对N个的ΦR(ka):1≤ka≤N,通过分配ΦR(ka)为最小的电梯轿厢,能使预测路径最接近各台电梯轿厢的目标路径。因此,作为向对象电梯门厅呼叫分配的电梯轿厢,选择ΦR(ka)为最小的ka号电梯轿厢。该处理由图1的选择分配电梯的选择部分2执行。
最后,参照图4对图1各个控制部分的最后一个部分,即目标路径规格设定部分(图1的102)进行详细说明。如图4所示,在路径规格选择部分102A中,根据相关时间点的交通流量数据以及时间数据,从路径规格数据库102B选择最为适当的规格,并将其作为应执行的路径规格,输出到目标路径生成部分(图1的103)。在上述路径规格数据库102B中,与大楼的交通流量状态相对应,存储有多个路径规格图形(以下将其称为路径模式)。作为具体的路径模式,可以列举已经进行了说明的时间上等间隔的路径模式102B1、对应上班时间的路径模式102B2、对应午饭前半时的路径模式102B3、对应午饭后半时的路径模式102B4、对应特殊交通流量A的路径模式102B5、对应特殊交通流量B的路径模式102B6等。时间上等间隔的路径模式102B1是最基本的路径模式、以各台电梯轿厢在时间上形成等间隔状态为目标规格,在正常情况下一般选择该时间上等间隔的路径模式。对应上班时间的路径模式102B2中规定了与上班时间特有的上行高峰形的交通流量相对应的目标规定。同样,在对应午饭前半时的路径模式102B3中规定了与午饭前半时特有的下行高峰形的交通流量相对应的目标规定。在对应午饭后半时的路径模式102B4中规定了与午饭后半时特有的上行高峰形和下行高峰形同时出现的交通流量相对应的目标规定。此外,在对应特殊交通流量A的路径模式102B5以及对应特殊交通流量B的路径模式102B6中规定了与该大楼特有的交通流量相对应的目标规定。
以上,根据图1对本发明(使用目标路径进行控制的新型电梯群管理控制系统)第一实施例的控制结构及其处理内容作了说明。作为以上说明的总结,以下参照图10对传统的控制方法与本发明的控制方法的区别进行说明。在图10中,图10(A)以运行曲线图方式表示本发明的采用目标路径进行控制的方法,图10(B)以运行曲线图方式表示传统技术的控制的方法。首先在图10(A)所示的采用目标路径进行控制的方法中,针对各台电梯轿厢,通过将各台电梯轿厢的将来应运行的轨迹确定为目标路径,实现了以该目标路径为基准,对电梯轿厢将来的动作作出了考虑的控制方式。具体来说,相对将来的时间轴方向,通过确定使各台电梯轿厢形成时间上等间隔状态的目标路径,能够使各台电梯轿厢在将来稳定地维持时间上的等间隔状态,能够抑制长时间等待(例如一分钟以上的等待时间)的发生。而在传统的控制方法中,如图10(B)所示,基本上只是以所出现的电梯呼叫的预测等待时间为基准来评价分配方案,而没有对电梯轿厢的将来情况进行评价。因此,存在以下问题,即不能对各台电梯轿厢的将来轨迹进行控制,容易出现不规则运行,容易出现长时间等待的现象。并且,即使在对电梯轿厢的将来情况进行评价的传统技术中,也只是对某一断面或者每个点的断面进行评价,所以无法连续地对将来的轨迹进行控制,因此难以稳定地维持时间上的等间隔状态。而且,通过对图10(A)和图10(B)进行比较可以清楚地知道,图10(A)的本发明在评价电梯轿厢的分配时,使用了更多的信息(在将来的时间轴上连续形成的目标路径以及预测路径)。因此,不言而喻,本发明能够实现对各种情况加以考虑的控制。
最后,对由图2的目标路径生成方法生成的目标路径的特点进行补充说明。在图2的目标路径生成方法中,作为用于生成目标路径的初始状态的目标路径(也称为调节前的目标路径),使用了预测路径。该预测路径如图5或图6中所述,是使用反映了相应时间点的交通流量状态的各个楼层(并且是每个行驶方向)的平均停止次数以及平均停止时间的数据(其他还包括已经被分配的电梯门厅呼叫停止数据以及已经发生的电梯轿厢呼叫停止数据)而生成的。因此,预测路径的形状首先成为反映了相应时间点的交通流量状态的形状。例如,在上班时,由于上升方向的停止次数占绝大部分(乘客在一层乘入,在各层停靠,乘客下去后又返回一层),预测路径形成上升方向的倾斜度平缓(Δy/Δt为小的正数),下降方向的倾斜度陡峭(Δy/Δt为大的负数)的形状。目标路径在根据该预测路径调节调节区域的坐标点后生成,所以目标路径也形成为反映了相应时间点的交通流量状态的形状。例如,上班时的目标路径形成反映了上班时交通流量状态的上升方向的倾斜度平缓,下降方向的倾斜度陡峭的形状,午饭前半时和下班时的目标路径形成反映了当时交通流量状态的上升方向的倾斜度陡峭(平均停止次数少),下降方向的倾斜度平缓(平均停止次数多)的形状。即,根据图2所示的目标路径生成方法,能够生成反映了相应时间点的交通流量状态的准确的目标路径形状。在本发明所示的基于目标路径的控制方法中,作为基准的目标路径的生成方法是决定控制性能的一大要点,能够准确反映交通流量状态的图2的目标路径生成方法可以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以下对本发明的电梯群管理系统的第二实施例进行说明。第二实施例的整体控制结构与图1的结构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由图1所示的目标路径生成部分103实施的目标路径的生成方法。以下参照图3、图16、图17对第二实施例的目标路径生成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16对第二实施例的目标路径生成方法进行说明。图16(A)表示调节前的目标路径的形状(用于生成目标路径的初始状态的路径)、其与第一实施例一样也使用了相应时间点的预测路径。图16(B)表示调节后的目标路径的形状。作为第二实施例的图16(B)的目标路径形状与作为第一实施例的图11(B)的目标路径形状的不同之处在于当前时间点的轴。首先,在图11(B)(第一实施例)中,目标路径以当前的电梯轿厢位置为起点生成,而在图16(B)(第二实施例)中,目标路径没有以当前的电梯轿厢位置为起点生成。两者的差别在于各自对目标路径的思路不同。在图11(B)(第一实施例)中,目标路径明确表示了从当前时间点的电梯轿厢位置经过怎样的过渡路径才能实现时间上的等间隔状态,而在图16(B)(第二实施例)中,目标路径表示实现该状态应选择的路径。更为形象地说就是,图11(B)(第一实施例)的目标路径是一种“热心”的目标路径,其起到了一种引导作用,表明了从当前时间点的电梯轿厢位置经过怎样的过渡路径才能实现时间上的等间隔状态,而图16(B)(第二实施例)的目标路径没有上述引导部分,其直接了当地表示了“无论如何应到达这里”的意图,即从一开始就示出了应选择的路径。上述思路的差异表现在于,在生成目标路径时,目标路径是否使用当前时间点的电梯轿厢作为始点这一点上。
以下参照图17说明,即使使用第二实施例的目标路径也能够按照目标路径进行控制。图17表示目标路径以及电梯轿厢将来的实际轨迹。图17(A)表示电梯轿厢将来的实际轨迹中的分配次数少,因此停止次数少的场合,而图17(B)表示分配次数多,因此停止次数多的场合。图17(A)与图17(B)相比,可以知道图17(B)所示的目标路径与实际轨迹之间的偏差小。如已经说明的那样,在本发明的分配控制中,选择分配目标路径与预测路径之间的偏差(路径间距离)小的电梯轿厢分配方案。因此,如图17(B)所示,进行控制以将更多的电梯呼叫分配给二号电梯轿厢。其结果,实际路径与目标路径接近。因此,可以说使用第二实施例的目标路径也能够按照目标路径进行控制。
图3是上述第二实施例的目标路径生成部分的控制结构的详细图。在图3中,与图2(第一实施例的目标路径生成部分)相同的部分采用相同符号表示,此处省略其说明。具体来说,在图3中,目标路径更新判断部分(103A)、当前相位时间值运算部分(103B)、以及各台电梯轿厢的相位时间值的调节量计算部分(103C)实施与图2(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处理。不同之处在于调节后目标生成部分(103E)。在调节后目标生成部分(103E)中,1)由计算调节基准轴上各台电梯轿厢的目标点的计算部分(103E1)计算目标点,2)由计算以目标点为始点的坐标点位置的运算部分(103E2)计算用于生成目标路径的坐标点,3)由目标路径数据运算部分(103E3)连接坐标点以计算目标路径数据。以下对该调节后目标生成部分(103E)的详细处理内容进行说明。首先,使用各台电梯轿厢的相位时间值的调节量计算部分(103C)算出的相位时间调节量Δtp(k)(k表示电梯轿厢为k号电梯轿厢),由计算调节基准时间轴上的各台电梯轿厢的目标点的计算部分(103E1)计算调节基准时间轴上的各台电梯轿厢的目标点。设调节前的相位时间值为tp(k)(该相位时间值是调节前路径的调节基准时间轴上的相位时间值),则调节后相位时间值tp_N(k)由如下公式计算。
tp_N(k)=tp(k)+Δtp(k)   ...(20)
将该调节后的相位时间值tp_N(k)在调节基准轴上的位置(楼层轴上的位置)上示出的点就是各台电梯轿厢的目标点。设各台电梯轿厢的目标点的位置为y_N(k),则该位置能够以下式计算(参照图15)。
电梯轿厢上升时:
y_N(k)=(y_max/Tπ)×tp_N(k)   ...(21)
电梯轿厢下降时:
y_N(k)=—{(y_max/(T—Tπ))×(tp_N(K)—T)   ...(22)
在表示调节前目标路径形状的图16(A)上,各台电梯轿厢的目标点表示为点E012(一号电梯轿厢的目标点)、点E022(二号电梯轿厢的目标点)、点E032(三号电梯轿厢的目标点)。以该目标点为基准,对坐标点的平行移动进行处理,使各台电梯轿厢的调节前目标路径(与预测路径相对应)E011、E021以及E031通过各目标点,以算出调节后目标路径(图16(B)的路径)。回到图3,在计算以目标点为始点的坐标点位置的运算部分(103E2)中,计算该平行移动的处理。设与调节前目标路径相对的各台电梯轿厢的各个坐标点(换向点)的时间轴上的位置为gp(k,i)(k表示电梯轿厢是k号电梯轿厢,i表示坐标点的编号),设与调节后目标路径相对的各台电梯轿厢的各个坐标点为gp_N(k,i),则能够以下式求出调节后的坐标点gp_N(k,i)。
gp_N(k,i)=gp(k,i)+tp_N(k)   ...(23)
公式(23)表示k号电梯轿厢的所有坐标点均按调节量tp_N(k)进行了平行移动。在目标路径数据运算部分(103E3)中,根据调节后各坐标点在时间轴上的位置gp_N(k,i)运算目标路径数据,其中该数据通过连接各坐标点的线段计算。通过以上的处理,调节前目标路径(图16(A)的E011,E021,E031)被变换成时间上等间隔的调节后目标路径(图16(B)的E011,E021,E031)。从图16(B)的调节后目标路径可以知道,该目标路径如设计的那样,通过调节基准轴(图16(B)的E040)上的目标点E012,E022,E032。并且,从以上说明可以知道,目标点本身与用于计算调节后目标路径的处理没有直接关系。因此,即使从图3的调节后目标生成部分(103E)中除去计算调节基准时间轴上的各台电梯轿厢目标点的计算部分(103E1),也能够获得调节后的目标路径(图16(B)的E011,E021,E031)。目标点本身的用途只是用于动作的确认等。并且,作为补充,从图16(B)可以知道,当前时间点的时间轴(E050)与调节基准时间轴(E040)之间的调节区域内的目标路径形状在时间上也完全形成等间隔状态。但是,由于在图16(B)中,为了方便起见,没有对已经分配给各台电梯轿厢的电梯门厅呼叫和电梯轿厢呼叫等条件加以考虑,如果电梯门厅呼叫和电梯轿厢呼叫已经分配,则因各台电梯轿厢的呼叫停止的不均匀分配,调节区域内并不一定形成时间上的等间隔状态。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对各台电梯轿厢的在时间上的等间隔控制作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各台电梯轿厢的在时间上的等间隔控制。根据本发明,只需根据电梯的运行目的设定目标路径,就能够进行与该运行目的相适应的电梯运行。因此,在对节能等因素作出考虑,并在这一基础上设定各台电梯的目标路径,就能够实现具有节能等功能的电梯群管理控制。

Claims (6)

1.一种电梯群管理系统,用于对在大厦的多个楼层运行的多个电梯轿厢进行控制,其特征在于:
当对发生的门厅呼叫来分配所述多个电梯轿厢的任何一个时,以给每个所述电梯轿厢临时分配所述门厅呼叫、并以把各个所述电梯轿厢引导至将来的状态的方式来决定所述门厅呼叫分配的电梯轿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群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通过生成对从当前时间点开始至将来方向时间点为止的各个电梯的高度位置和上升或者下降方向进行表示的目标路径、运行各个所述电梯轿厢使得接近所述目标路径来进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群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生成对从当前时间点开始至将来方向时间点为止的各个电梯的高度位置和上升或者下降方向进行表示的目标路径,以接近所述目标路径的方式对各个所述电梯轿厢分配门厅呼叫。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群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以在将来方向时间点上各个所述电梯轿厢接近时间上等间隔状态的方式来进行。
5.一种电梯群管理系统,用于对在大厦的多个楼层运行的多个电梯轿厢进行控制,其特征在于:
当对发生的门厅呼叫来分配所述多个电梯轿厢的任何一个时,以通过使用该时间点或者该时间带上的服务楼层信息来引导各个所述电梯轿厢的方式,决定所述门厅呼叫分配的电梯轿厢。
6.一种电梯群管理系统,当在大厦的多个楼层中某个楼层发生了门厅呼叫的情况下,通过从多个电梯轿厢中选择最合适的轿厢来分配所述门厅呼叫,其特征在于:
通过将横轴设为时间轴、将纵轴设为所述大厦的楼层的轴来设定所述所述电梯轿厢的运行曲线图,确定表示当前时间点的时间轴和将来方向的调节基准时间轴所夹的区域即调节区域,各个所述电梯轿厢,要是在所述调节区域上比所述调节基准时间轴在前的时间的话,则以成为时间上等间隔状态的方式而被分配所述门厅呼叫。
CN200810185930.3A 2005-03-23 2005-09-30 电梯群管理系统 Active CN1014287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082906A JP4139819B2 (ja) 2005-03-23 2005-03-23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
JP2005082906 2005-03-23
JP2005-082906 2005-03-23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5101087906A Division CN1837004B (zh) 2005-03-23 2005-09-30 电梯群管理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28720A true CN101428720A (zh) 2009-05-13
CN101428720B CN101428720B (zh) 2013-01-02

Family

ID=36572381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859290A Active CN101700844B (zh) 2005-03-23 2005-09-30 电梯群管理系统
CN2005101087906A Active CN1837004B (zh) 2005-03-23 2005-09-30 电梯群管理系统
CN200810185924.8A Active CN101439820B (zh) 2005-03-23 2005-09-30 电梯群管理系统
CN200810185930.3A Active CN101428720B (zh) 2005-03-23 2005-09-30 电梯群管理系统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859290A Active CN101700844B (zh) 2005-03-23 2005-09-30 电梯群管理系统
CN2005101087906A Active CN1837004B (zh) 2005-03-23 2005-09-30 电梯群管理系统
CN200810185924.8A Active CN101439820B (zh) 2005-03-23 2005-09-30 电梯群管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3) US7426982B2 (zh)
EP (1) EP1705146B1 (zh)
JP (1) JP4139819B2 (zh)
CN (4) CN101700844B (zh)
HK (3) HK1131599A1 (zh)
SG (2) SG126934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25865A (zh) * 2017-10-30 2020-06-02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运行管理系统以及电梯运行管理方法
CN111232772A (zh) * 2018-11-29 2020-06-05 奥的斯电梯公司 控制电梯的运行的方法、系统、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1836771A (zh) * 2018-03-15 2020-10-27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39819B2 (ja) * 2005-03-23 2008-08-2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
JP4567553B2 (ja) * 2005-08-31 2010-10-2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4997008B2 (ja) * 2007-07-20 2012-08-0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
WO2009024853A1 (en) 2007-08-21 2009-02-26 De Groot Pieter J Intelligent destination elevator control system
JP5347492B2 (ja) * 2008-12-25 2013-11-20 フジテック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方法及び装置
JP2012250787A (ja) * 2011-05-31 2012-12-20 Hitachi Ltd エレベータ制御装置
JP5894842B2 (ja) * 2012-04-11 2016-03-3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JP5965823B2 (ja) * 2012-11-12 2016-08-1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群管理システム
JP5977655B2 (ja) * 2012-11-30 2016-08-2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
JP6156032B2 (ja) * 2013-09-30 2017-07-05 フジテック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
US9491092B1 (en) * 2014-09-30 2016-11-08 Juniper Networks, Inc.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eventing unintentional forwarding reconfiguration in network environments
JP6730216B2 (ja) 2017-03-23 2020-07-2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管理システム、及び、エレベータの管理方法
US10358318B2 (en) * 2017-04-10 2019-07-23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Predictive analytics to determine elevator path and staging
US11584614B2 (en) 2018-06-15 2023-02-21 Otis Elevator Company Elevator sensor system floor mapping
US11383954B2 (en) 2018-06-26 2022-07-12 Otis Elevator Company Super group architecture with advanced building wide dispatching logic
US11345566B2 (en) * 2018-07-30 2022-05-31 Otis Elevator Company Elevator car route selector
CN109665386A (zh) * 2019-01-21 2019-04-23 郑州云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电梯调度方法及调度系统
CN111239696A (zh) * 2020-01-15 2020-06-05 深圳大学 目标轨迹动态显示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924663B (zh) * 2023-03-09 2023-05-12 常熟理工学院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电梯设备控制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264571A (en) * 1992-02-27 1993-09-01 Hitachi Ltd Group controlled elevator system
CN1191519A (zh) * 1995-10-24 1998-08-26 株式会社东芝 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和电梯群管理控制方法
EP0906887A1 (en) * 1997-04-07 1999-04-07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Group-controller for elevator
US6644442B1 (en) * 2001-03-05 2003-11-11 Kone Corporation Method for immediate allocation of landing call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1032072A (en) 1974-07-29 1978-05-30 Russell B. Strout Severing of plastic film at softening temperatures
JP2607597B2 (ja) * 1988-03-02 1997-05-0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方法
JPH0712891B2 (ja) * 1988-02-17 1995-02-1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装置
JPH0211008A (ja) 1988-06-29 1990-01-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圧電共振子
JPH0772059B2 (ja) * 1988-10-19 1995-08-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装置
JPH0725491B2 (ja) * 1989-04-06 1995-03-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装置
US5083640A (en) * 1989-06-26 1992-01-28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ffecting group management of elevators
JPH0761722A (ja) 1993-08-27 1995-03-07 Hitachi Ltd エレベーターの群管理制御装置
JPH07117941A (ja) * 1993-10-26 1995-05-09 Hitachi Ltd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
EP0663366B1 (en) * 1994-01-12 1999-08-04 Inventio Ag Intelligent distributed control for elevators
JPH08175769A (ja) 1994-12-28 1996-07-09 Otis Elevator Co 群管理エレベーター
CN1089718C (zh) * 1997-04-07 2002-08-2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的群管理控制装置
FI107379B (fi) * 1997-12-23 2001-07-31 Kone Corp Geneettinen menetelmä hissiryhmän ulkokutsujen allokoimiseksi
JP2000118890A (ja) * 1998-10-09 2000-04-25 Toshiba Corp エレベータ群管理制御装置
JP2000302343A (ja) * 1999-04-13 2000-10-31 Otis Elevator Co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JP2001048431A (ja) * 1999-08-06 2001-02-2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装置およびかご割当て制御方法
BR0108953A (pt) * 2000-03-03 2002-12-17 Kone Corp Processo e aparelho para alocar passageiros em um grupo de elevadores
JP4762397B2 (ja) * 2000-03-30 2011-08-3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
FI115421B (fi) * 2001-02-23 2005-04-29 Kone Corp Menetelmä monitavoiteongelman ratkaisemiseksi
FI112065B (fi) * 2001-02-23 2003-10-31 Kone Corp Hissiryhmän ohjausmenetelmä
FI112064B (fi) * 2001-02-23 2003-10-31 Kone Corp Hissiryhmän ohjausmenetelmä
US6672431B2 (en) * 2002-06-03 2004-01-06 Mitsubishi Electric Research Laboratories,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trolling an elevator system
US7014015B2 (en) * 2003-06-24 2006-03-21 Mitsubishi Electric Research Laboratories,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scheduling cars in elevator systems considering existing and future passengers
FI115130B (fi) * 2003-11-03 2005-03-15 Kone Corp Menetelmä ja laite hissiryhmän ohjaamiseksi
JP4139819B2 (ja) * 2005-03-23 2008-08-2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
JP4657794B2 (ja) * 2005-05-06 2011-03-23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264571A (en) * 1992-02-27 1993-09-01 Hitachi Ltd Group controlled elevator system
CN1191519A (zh) * 1995-10-24 1998-08-26 株式会社东芝 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和电梯群管理控制方法
EP0906887A1 (en) * 1997-04-07 1999-04-07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Group-controller for elevator
US6644442B1 (en) * 2001-03-05 2003-11-11 Kone Corporation Method for immediate allocation of landing calls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25865A (zh) * 2017-10-30 2020-06-02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运行管理系统以及电梯运行管理方法
CN111836771A (zh) * 2018-03-15 2020-10-27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系统
CN111836771B (zh) * 2018-03-15 2022-12-20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系统
CN111232772A (zh) * 2018-11-29 2020-06-05 奥的斯电梯公司 控制电梯的运行的方法、系统、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80289911A1 (en) 2008-11-27
US7740111B2 (en) 2010-06-22
EP1705146B1 (en) 2012-11-28
US7730999B2 (en) 2010-06-08
CN101700844A (zh) 2010-05-05
SG126017A1 (en) 2006-10-30
CN101700844B (zh) 2012-09-19
JP2006264832A (ja) 2006-10-05
JP4139819B2 (ja) 2008-08-27
US20090283368A1 (en) 2009-11-19
US20060213728A1 (en) 2006-09-28
CN101428720B (zh) 2013-01-02
US7426982B2 (en) 2008-09-23
CN101439820A (zh) 2009-05-27
EP1705146A1 (en) 2006-09-27
HK1132245A1 (en) 2010-02-19
HK1143125A1 (en) 2010-12-24
SG126934A1 (en) 2006-11-29
CN1837004A (zh) 2006-09-27
CN101439820B (zh) 2013-04-24
CN1837004B (zh) 2010-05-05
HK1131599A1 (en) 2010-01-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37004B (zh) 电梯群管理系统
EP2003080B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determining, for any instant in time, total peak power consumption for bank of elevator cars
US7562746B2 (en) Method, system, and display for elevator allocation using multi-dimensional coordinates
US7568556B2 (en) Elevator group management control device
US5612519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ssigning calls entered at floors to cars of a group of elevators
CN101054141B (zh) 电梯群管理控制方法和电梯群管理控制系统
WO2010047201A1 (ja) エレベーター群管理装置
JP3042904B2 (ja) エレベータ配送システム
JP2006506297A (ja)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を制御する方法および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のためのコントローラ
US5841084A (en) Open loop adaptive fuzzy logic controller for elevator dispatching
US5714725A (en) Closed loop adaptive fuzzy logic controller for elevator dispatching
US7591347B2 (en) Control method and system for elevator
US5767460A (en) Elevator controller having an adaptive constraint generator
EP0623545B1 (en) Measurement and reduction of bunching in elevator dispatching with multiple term objection function
FI113163B (fi) Hissiryhmän ohjausmenetelmä
US5786551A (en) Closed loop fuzzy logic controller for elevator dispatching
US5767462A (en) Open loop fuzzy logic controller for elevator dispatching
JP4997008B2 (ja)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
JP4839296B2 (ja)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
JP2007261819A (ja)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
JP2000302343A (ja)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KR20070088543A (ko) 엘리베이터 그룹 관리 제어 장치
JP2007084184A (ja)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32245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132245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