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27041B - 离合器单元 - Google Patents

离合器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27041B
CN101427041B CN200780014023.6A CN200780014023A CN101427041B CN 101427041 B CN101427041 B CN 101427041B CN 200780014023 A CN200780014023 A CN 200780014023A CN 101427041 B CN101427041 B CN 10142704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s
controlling rod
rotating torques
clutch portion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8001402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27041A (zh
Inventor
川合正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T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N Corp filed Critical NT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4270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270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270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270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41/00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 F16D41/06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with intermediate wedging coupling members between an inner and an outer surface
    • F16D41/08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with intermediate wedging coupling members between an inner and an outer surface with provision for altering the freewheeling action
    • F16D41/10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with intermediate wedging coupling members between an inner and an outer surface with provision for altering the freewheeling action with self-actuated reversing
    • F16D41/105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with intermediate wedging coupling members between an inner and an outer surface with provision for altering the freewheeling action with self-actuated reversing the intermediate members being of circular cross-section, of only one size and wedging by rolling movement not having an axial component between inner and outer races, one of which is cylindric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高离合器单元的控制杆侧外圈或制动装置侧外圈的强度,减小弹性变形量,容易提高破坏转矩。本发明的离合器单元具有:设置于输入侧,通过控制杆操作控制向输出侧的旋转转矩的传递·隔断的控制杆侧离合器部(11);设置于输出侧,将来自控制杆侧离合器部(11)的输入转矩向输出侧传递,并且,隔断来自输出侧的相反输入转矩的制动装置侧离合器部(12)。制动装置侧离合器部(12)的制动装置侧外圈(22)包括冲裁加工的厚壁的板状部件(22a)、和冲压加工的罩(22b)这两个部件,利用制动装置侧侧板(23)一体地铆接固定板状部件(22a)和罩(22b)。控制杆侧离合器部(11)的控制杆侧外圈(14)由冲裁加工的厚壁的板状部件构成。

Description

离合器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将来自输入侧的旋转转矩向输出侧传递的控制杆侧离合器部、和将来自输入侧的旋转转矩向输出侧传递,并且,将来自输出侧的相反输入转矩隔断的制动装置侧离合器部的离合器单元。
背景技术
通常,在使用圆筒滚子或滚珠等卡合件的离合器单元中,在输入侧部件和输出侧部件之间配设离合器部,但该离合器部通过在所述输入侧部件和输出侧部件之间形成的楔缝隙卡合·脱离圆筒滚子或滚珠等卡合件,控制输入转矩的传递·隔断。
这种离合器单元具备:组入通过控制杆操作上下调节坐席座位的汽车用座位提升部,将来自输入侧的旋转转矩向输出侧传递的控制杆侧离合器部、和将来自输入侧的旋转转矩向输出侧传递,并且,将来自输出侧的相反输入转矩隔断的制动装置侧离合器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
图14是表示所述专利文献1、2中公开的以往的离合器单元的整体结构的剖面图,图15是图14所示的离合器单元的右侧面图,图16是沿图14的C—C线的剖面图,图17是沿图14的D—D线的剖面图。
如相同图所示,控制杆侧离合器部111包括:通过控制杆操作输入转矩的作为输入侧部件的控制杆侧外圈114;将来自所述控制杆侧外圈114的转矩向制动装置侧离合器部112传递的作为连结部件的内圈115;通过控制杆侧外圈114和内圈115之间的卡合·脱离,控制来自控制杆侧外圈114的输入转矩的传递·隔断的多个作为卡合件的圆筒滚子116;在圆周方向上以规定间隔保持各圆筒滚子116的保持器117;旋转被限制的作为静止侧部件的制动装置侧外圈122;设置于保持器117和制动装置侧外圈122之间,利用来自控制杆侧外圈114的输入转矩积蓄弹性力,通过所述输入转矩的释放,利用积蓄的弹性力使保持器复位为中立状态的作为第一弹性部件的内侧复原弹簧118;设置于控制杆侧外圈114和制动装置侧外圈122之间,利用来自控制杆侧外圈114的输入转矩积蓄弹性力,通过所述输入转矩的释放,利用积蓄的弹性力使控制杆侧外圈114复位为中立状态的作为第二弹性部件的外侧复原弹簧119。
还有,图中,113是铆接固定于控制杆侧外圈114,与控制杆侧外圈114一同构成输入侧部件的控制杆侧侧板,130是经由波形垫圈131安装于输出轴124的垫圈。
另一方面,制动装置侧离合器部112的主要部包括:旋转被限制的作为静止侧部件的制动装置侧外圈122;输入来自控制杆侧离合器部111的转矩的作为连结部件的内圈115;配设于制动装置侧外圈122、和输出轴124之间的间隙,通过制动装置侧外圈122和输出轴124之间的卡合·脱离,控制来自内圈115的输入转矩的传递、和来自输出轴124的相反输入转矩的隔断的多对作为卡合件的圆筒滚子125。
还有,内圈115的凸缘部作为在圆周方向上以规定间隔保持圆筒滚子125的保持器发挥功能。图中,123是铆接固定于制动装置侧外圈122,与制动装置侧外圈122一同构成静止侧部件的制动装置侧侧板,126是在各对圆筒滚子125之间配置的例如剖面N字形的板簧,129是安装于制动装置侧侧板123的作为制动部件的摩擦环。
专利文献1:特开2003—166555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3—97605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2中公开的构成以往的离合器单元中的控制杆侧离合器部111的一个部件即控制杆侧外圈114由一片板状原材料利用冲压加工形成为杯状。另外,构成制动装置侧离合器部112的一个部件即制动装置侧外圈122也是由一片板状原材料利用冲压加工形成为杯状的。
这些控制杆侧外圈114及制动装置侧外圈122如上所述,利用冲压加工形成为杯状,因此,在能够成形的板状原材料的板厚上存在限度。即,难以由具有某一定以上的板厚的板状原材料利用冲压加工制作控制杆侧外圈114及制动装置侧外圈122。
因此,不得不减小控制杆侧外圈114及制动装置侧外圈122的板厚,其结果,降低控制杆侧外圈114及制动装置侧外圈122的强度,另外,弹性变形量大,难以提高作为离合器的破坏转矩。还有,破坏转矩通常作为部件的强度的指标,表示所述部件达到破坏的时点被负荷的最大转矩。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提高控制杆侧外圈或制动装置侧外圈的强度,减小弹性变形量,从而能够容易实现破坏转矩的提高的离合器单元。
本发明的离合器单元的结构具备如下构成的结构,即:控制杆侧离合器部,其设置于输入侧,通过控制杆操作控制向输出侧的旋转转矩的传递/隔断;制动装置侧离合器部,其设置于输出侧,将来自所述控制杆侧离合器部的输入转矩向输出侧传递,并且,将来自输出侧的相反输入转矩隔断.
在离合器单元中的制动装置侧离合器部具备:连结部件,其被输入来自控制杆侧离合器部的转矩;输出侧部件,其输出转矩;静止侧部件,其旋转被限制;多对卡合件,其配设于所述静止侧部件和输出侧部件之间的间隙,通过两个部件之间的卡合/脱离,控制来自所述连结部件的输入转矩的传递、和来自输出侧部件的相反输入转矩的隔断。
另外,离合器单元中的控制杆侧离合器部具备:输入侧部件,其通过控制杆操作被输入转矩;连结部件,其将来自输入侧部件的转矩向制动装置侧离合器部传递;多个卡合件,其通过所述输入侧部件和连结部件之间的卡合·脱离,控制来自输入侧部件的输入转矩的传递/隔断;保持器,其在圆周方向上以规定间隔保持各卡合件;静止侧部件,其旋转被限制;第一弹性部件,其设置于所述保持器和静止侧部件之间,通过来自输入侧部件的输入转矩积蓄弹性力,通过所述输入转矩的释放,利用积蓄的弹性力使保持器复位为中立状态;第二弹性部件,其设置于所述输入侧部件和静止侧部件之间,通过来自输入侧部件的输入转矩积蓄弹性力,通过释放所述输入转矩,利用积蓄的弹性力使输入侧部件复位为中立状态;防脱落部件,其被压入所述连结部件。
本发明中的第一特征在于,制动装置侧离合器部的静止侧部件利用冲裁加工的厚壁的板状部件、和冲压加工的罩这两个部件构成外圈,利用侧板一体地铆接固定所述板状部件和罩。
在以往的离合器单元中,由冲压加工的杯状的一个部件构成制动装置侧离合器部的静止侧部件即制动装置侧外圈,但在本发明的离合器单元中,利用冲裁加工的板状部件、和冲压加工的罩这两个部件构成所述制动装置侧外圈。利用冲裁加工成形构成该制动装置侧外圈的主要部的板状部件,因此,能够将所述板状部件形成为厚壁,提高制动装置侧外圈的强度,减小弹性变形量,从而能够容易地提高破坏转矩。
通过所述板状部件和罩发挥了以往的作为制动装置侧外圈的功能,因此,通过侧板将这些板状部件和罩一体地铆接固定,形成为制动装置侧外圈。
另外,本发明的第二特征在于,控制杆侧离合器部的输入侧部件由冲裁加工的厚壁的板状部件构成。
在以往的离合器单元中,由冲压加工的杯状的控制杆侧外圈构成控制杆侧离合器部的输入侧部件,但在本发明的离合器单元中,利用冲裁加工的板状部件构成所述控制杆侧外圈。这样利用冲裁加工成形构成该控制杆侧外圈的主要部的板状部件,因此,能够将所述板状部件形成为厚壁,提高控制杆侧外圈的强度,减小弹性变形量,从而能够容易地提高破坏转矩。
根据本发明可知,制动装置侧离合器部的静止侧部件利用冲裁加工的厚壁的板状部件、和冲压加工的罩这两个部件构成外圈,利用侧板一体地铆接固定板状部件和罩,提高构成制动装置侧离合器部的静止侧部件的主要部的制动装置侧外圈,减小弹性变形量,从而,容易地提高破坏转矩。
另外,控制杆侧离合器部的输入侧部件由冲裁加工的厚壁的板状部件构成,由此提高控制杆侧离合器部的输入侧部件即控制杆侧外圈的强度,减小弹性变形量,能够容易地提高破坏转矩。
如上所述,提高制动装置侧离合器部的静止侧部件或控制杆侧离合器部的时间的强度,能够减小弹性变形量,容易地提高破坏转矩的,因此,实现离合器单元的高强度化,能够缩小所述静止侧部件或输入侧部件的轴向尺寸,实现离合器单元的紧凑化及低成本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离合器单元的整体结构的剖面图。
图2是图1的右侧面图。
图3是沿图1的A—A线的剖面图。
图4是沿图1的B—B线的剖面图。
图5是表示两个复原弹簧的配置关系的剖面图。
图6(a)是表示本发明的控制杆侧外圈的剖面图,(b)是(a)的侧面图。
图7(a)是表示以往制品中的控制杆侧外圈的剖面图,(b)是(a)的右侧面图,(c)是左侧面图。
图8(a)是表示本发明的控制杆侧侧板的剖面图,(b)是(a)的侧面图。
图9(a)是表示本发明的内圈的剖面图,(b)是(a)的侧面图。
图10(a)是表示本发明的制动装置侧外圈的剖面图,(b)是(a)的侧面图。
图11(a)是表示本发明的罩的剖面图,(b)是(a)的侧面图。
图12(a)是表示以往制品的制动装置侧外圈的剖面图,(b)是(a)的侧面图。
图13(a)是表示本发明的制动装置侧侧板的剖面图,(b)是(a)的侧面图。
图14是表示以往的离合器单元的整体结构的剖面图。
图15是图14的右侧面图。
图16是沿图14的C—C线的剖面图。
图17是沿图14的D—D线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离合器单元的整体结构的剖面图,图2是图1的右侧面图,图3是沿图1的A—A线的剖面图,图4是沿图1的B—B线的剖面图。
该离合器单元包括:设置于输入侧的控制杆侧离合器部11;设置于输出侧的相反输入隔断功能的制动装置侧离合器部12。
控制杆侧离合器部111具有:例如控制杆(未图示)连结的作为输入侧部件的控制杆侧外圈14;作为连结部件的内圈15;作为卡合件的例如多个圆筒滚子16;保持圆筒滚子16的保持器17;用于使保持器17复位为中立状态的作为第一弹性部件的内侧复原弹簧18;用于使控制杆侧外圈14复位为中立状态的作为第二弹性部件的外侧复原弹簧19(参照图1)。还有,通过在内圈15的有底筒状部15a的端部压入作为防脱落部件的垫圈30,防止构成部件的脱落。
控制杆侧外圈14由冲裁加工的厚壁的板状部件构成。在该控制杆侧外圈14的内周,在圆周方向上以规定间隔形成有多个凸轮面14a(参照图3)。内圈15在外径具备:在与控制杆侧外圈14的凸轮面14a之间形成楔缝隙21的外周面15a。保持器17具有收容圆筒滚子16的多个凹部(pocket)20。
内侧复原弹簧18如图5所示配置于外侧复原弹簧19的内径侧(参照图1)。位于内径侧的内侧复原弹簧18具有向径向内侧弯曲的一对卡止部18a,位于外径侧的外侧复原弹簧19也具有向径向内侧弯曲的一对卡止部19a。
内侧复原弹簧18配设于保持器17、和制动装置侧离合器部12的静止侧部件即制动装置侧外圈22之间,两个卡止部18a卡止于保持器17,并且,卡止于在制动装置侧外圈22设置的爪部22b1(参照图5)。
在该内侧复原弹簧18中,在来自控制杆侧外圈14的输入转矩的作用时,一方的卡止部18a与保持器17的一部分卡合,另一方的卡止部18a与制动装置侧外圈22的爪部22b1卡合,因此,伴随控制杆侧外圈14的旋转,内侧复原弹簧18被施压而展开,积蓄弹性力,在来自控制杆侧外圈14的输入转矩释放时,利用所述弹性复原力,使保持器17复位为中立状态。
外侧复原弹簧19配设于在控制杆侧外圈14铆接固定的控制杆侧侧板13、和在制动装置侧离合器部12的制动装置侧外圈22铆接固定的制动装置侧侧板23之间,两方的卡止部19a卡止于在控制杆侧侧板13设置的爪部13a,并且,卡止于在制动装置侧侧板23设置的爪部23a。该卡止部19a相对于内侧复原弹簧18的卡止部18a,错开圆周方向的相位而配置。
还有,该外侧复原弹簧19的卡止部19a通过形成为还向轴向内侧弯曲的形状(参照图5),在轴线方向上进行了弯曲加工,以能够减小外侧复原弹簧19的卡止部19a与控制杆侧侧板13的爪部13a及制动装置侧侧板23的爪部23a接触的部位的轴向距离。
在该外侧复原弹簧19中,从控制杆侧外圈14发生输入转矩,控制杆侧侧板13伴随控制杆侧外圈14的旋转而旋转的情况下,一方的卡止部19a与控制杆侧侧板13的爪部13a卡合,另一方的卡止部19a与制动装置侧侧板23的爪部23a卡合,因此,伴随控制杆侧外圈14的旋转,外侧复原弹簧19被施压而展开,积蓄弹性力,释放来自控制杆侧外圈14的输入转矩的情况下,利用所述弹性复原力使控制杆侧外圈14复位为中立状态。
以被成为锁定型的类型具有相反输入隔断功能的制动装置侧离合器部12如图4所示,主要部包括:输入来自控制杆侧离合器部111的转矩的作为连结部件的内圈15;作为输出侧部件的输出轴24;旋转被限制的作为静止侧部件制动装置侧外圈22及制动装置侧侧板23;配设于所述制动装置侧外圈22和输出轴24之间的间隙,通过两个部件之间的卡合·脱离,控制来自内圈15的输入转矩的传递、和来自输出轴24的相反输入转矩的隔断的多对作为卡合件的圆筒滚子25;夹插于各对圆筒滚子25之间,向这些圆筒滚子25之间施加远离力的作为弹性部件的例如剖面M字形的板簧26。
在输出轴24的外径上,在圆周方向上以等间隔形成有多个凸轮面24a(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例如为三面),在与制动装置侧外圈22的内周面22a1之间设置的楔间隙28配置有圆筒滚子25及板簧26。内圈15的凸缘部15b(参照图1)还作为收容圆筒滚子25及板簧26的凹部27a在圆周方向上以等间隔形成的保持器发挥功能。
在制动装置侧侧板23安装有作为制动部件的摩擦环29,将所述摩擦环29带有紧固余量地压入输出轴24的环状凹部24b的外周壁。另外,如图4所示,在输出轴24设置向外径方向突出的多个(图中为三个)凸部24c,以在圆周方向上设置有间隙的状态将其插入配置于未收容圆筒滚子25及板簧26的凹部27b。
制动装置侧外圈22包括:冲裁加工的厚壁的板状部件22a、和冲压加工的罩22b这两个部件,具有利用制动装置侧侧板23将所述板状部件22a和罩22b一体地铆接固定的结构。在该制动装置侧外圈22的内周面22a1、和输出轴24的凸轮面24a之间形成有楔间隙28。在制动装置侧外圈22的罩22b形成有与控制杆侧离合器部11的内侧复原弹簧18卡合的卡止部22b1(参照图5)。
以下,关于离合器单元中的控制杆侧离合器部11及制动装置侧离合器部12的构成部件,比较本发明的制品和以往制品的同时进行详述。
图6(a)(b)表示本发明的控制杆侧外圈14,图7(a)~(c)表示以往制品的控制杆侧外圈114。本发明制品的控制杆侧外圈14由将一片原材料冲裁加工的厚壁的板状部件构成。对此,以往制品的控制杆侧外圈114是由一片板状原材料利用冲压加工成形为杯状的。
在本发明制品即控制杆侧外圈14的外周形成有插入控制杆侧侧板13的爪部13b[参照图8(a)(b)]的多个切口凹部14b。通过铆接插入该切口凹部14b的控制杆侧侧板13的爪部13b,连结控制杆侧侧板13和控制杆侧外圈14。另外,在控制杆侧外圈14的外周设置的切口凹部14c插入配置于外侧复原弹簧19的卡止部19a之间的控制杆侧侧板13的一个爪部13a1。另外,两个爪部13a2与控制杆侧外圈14旋转的同时旋转,在周向上与制动装置侧外圈22的罩22b的旋转止动器即制动爪22b4接触,由此能够限制控制杆的操作角度。
如上所述,相对于在以往制品中冲压加工的杯状控制杆侧外圈114,本发明控制杆侧外圈14由冲裁加工的板状部件构成,由此能够将所述板状部件形成为厚壁(以往制品的三倍程度),能够提高控制杆侧外圈14的强度,减小弹性变形量,能够容易地提高破坏转矩。
还有,关于本发明制品的内圈15,如图9(a)(b)所示,在有底筒状部15a的开口端形成凸缘部15b,在所述凸缘部15b的外周缘部沿其圆周方向交替形成有收容圆筒滚子25及板簧26的多个(三个)凹部27a和收容输出轴24的凸部24c的多个(三个)凹部27b。在所述有底筒状部15a的底面形成有空气孔15c。
通过将该内圈15的形状形成为有底筒状,提高强度。另外,在所述有底筒状部15a设置的空气孔15c在输出轴24的组装时发挥抽出空气的作田
其次,图10(a)(b)及图11(a)~(c)表示构成本发明制品的制动装置侧外圈22的板状部件22a及罩22b,图12(a)~(c)表示以往制品的制动装置侧外圈122。本发明制品的制动装置侧外圈22包括冲裁加工了一片原材料的厚壁的板状部件22a、和冲压加工了一片其他原材料的罩22b这两个部件,具有将所述板状部件22a和罩22b如图13(a)(b)所示地利用制动装置侧侧板23一体地铆接固定的结构。相对于此,以往制品的制动装置侧外圈122由一片板状原材料利用冲压加工形成为杯状。
在本发明制品的构成制动装置侧外圈22的板状部件22a的外周形成有多个(三个)切口凹部22a2,并且,在罩22b的外周也形成有多个(三个)切口凹部22b2,在这些切口凹部22a2、22b2中插入制动装置侧侧板23的爪部23b[参照图13(a)(b)]。通过铆接插入这些切口凹部22a2、22b2的制动装置侧侧板23的爪部23b,连结板状部件22a和罩22b,制动装置侧外圈22与制动装置侧侧板23一同一体化。
另外,在板状部件22a的外周形成的切口凹部22a3、和在罩22b的外周形成的切口凹部22b3中插入在外侧复原弹簧19的卡止部19a之间配置的制动装置侧侧板23的爪部23a。进而,在罩22b的内周形成有轴向上突出的爪部22b1,将所述爪部22b1配置于内侧复原弹簧18的卡止部18a之间。
还有,图11(a)(b)所示的22b4是在罩22b的外周的180°对置位置设置的制动爪,在该制动爪22b4和控制杆侧侧板13的爪部13a2之间具有规定的周向间隙,通过控制杆侧侧板13旋转,限制控制杆侧外圈14的旋转,由此限制控制杆的操作角度。
如上所述,相对于在以往制品中冲压加工的杯状制动装置侧外圈122,将本发明制品的制动装置侧外圈22构成为冲裁加工的板状部件22a和罩22b这两个部件,能够将所述板状部件22a形成为厚壁(以往制品的三倍左右),能够提高制动装置侧外圈22的强度,减小弹性变形量,容易地提高破坏转矩。
以往制品的制动装置侧外圈122为了提高滚子啮合面的强度而被热处理(浸碳淬火回火)。在本发明制品中,仅热处理需要强度的板状部件22a,相对来说罩22b不需要强度,因此,不进行热处理,实现低成本化。当然,需要高强度的情况下,进行热处理即可。
在所述控制杆侧离合器部11中,若向控制杆侧外圈14作用输入转矩,则圆筒滚子16与楔缝隙21卡合,经由所述圆筒滚子16,向内圈15传递转矩,内圈15旋转。此时,伴随控制杆侧外圈14及保持器17的旋转,在两个复原弹簧18、19积蓄弹性力。若所述输入转矩消失,则控制杆侧外圈14及保持器17利用复原弹簧18、19的弹性力复位为中立状态,另一方面,内圈15维持原来的赋予的旋转位置。从而,重复该控制杆侧外圈14的旋转,即,通过控制杆的抽运操作,旋转量在内圈15重叠积蓄。
在制动装置侧离合器部12中,若向输出轴24输入相反输入转矩,则圆筒滚子25与楔间隙28卡合,输出轴24相对于制动装置侧外圈22被锁定。从而,来自输出轴24的相反输入转矩被制动装置侧离合器部12锁定,隔断向控制杆侧离合器部11的相反输入转矩。
另一方面,来自控制杆侧外圈14的输入转矩经由控制杆侧离合器部11输入于内圈15,内圈15与圆筒滚子25卡合,克服板簧26的弹性力而按压,由此所述圆筒滚子25从楔间隙28脱离,解除输出轴24的锁定状态,从而输出轴24能够旋转。若内圈15进行旋转,则内圈15和输出轴24的凸部24c的间隙被堵塞,内圈15与输出轴24的凸部24c卡合,由此来自内圈15的输入转矩经由凸部24c传递于输出轴24,从而输出轴24旋转。

Claims (2)

1.一种离合器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控制杆侧离合器部,其设置于输入侧,通过控制杆操作来控制向输出侧的旋转转矩的传递/隔断;
制动装置侧离合器部,其设置于输出侧,将来自所述控制杆侧离合器部的旋转转矩向输出侧传递,并且,将来自输出侧的相反旋转转矩隔断,
所述制动装置侧离合器部具备:
连结部件,其被输入来自控制杆侧离合器部的旋转转矩;
输出侧部件,其输出旋转转矩;
静止侧部件,其旋转被限制;
多对卡合件,其配设于所述静止侧部件和输出侧部件间的间隙,通过两个部件之间的卡合/脱离,控制来自所述连结部件的旋转转矩的传递和来自输出侧部件的相反旋转转矩的隔断,
所述制动装置侧离合器部的静止侧部件利用冲裁加工的厚壁的板状部件和比所述板状部件薄的冲压加工的罩这两个部件构成外圈,并利用侧板一体地铆接固定所述板状部件和罩,
旋转转矩作用于控制杆侧外圈。
2.一种离合器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控制杆侧离合器部,其设置于输入侧,通过控制杆操作来控制向输出侧的旋转转矩的传递/隔断;
制动装置侧离合器部,其设置于输出侧,将来自所述控制杆侧离合器部的旋转转矩向输出侧传递,并且,将来自输出侧的相反旋转转矩隔断,
所述制动装置侧离合器部具备:
连结部件,其被输入来自控制杆侧离合器部的旋转转矩;
输出侧部件,其输出旋转转矩;
静止侧部件,其旋转被限制;
多对卡合件,其配设于所述静止侧部件和输出侧部件间的间隙,通过两个部件之间的卡合/脱离,控制来自所述连结部件的旋转转矩的传递和来自输出侧部件的相反旋转转矩的隔断,
所述控制杆侧离合器部具备:
输入侧部件,其通过控制杆操作而被输入旋转转矩;
连结部件,其将来自输入侧部件的旋转转矩向制动装置侧离合器部传递;
多个卡合件,其通过所述输入侧部件和连结部件之间的卡合/脱离,控制来自输入侧部件的旋转转矩的传递/隔断;
保持器,其在圆周方向上以规定间隔保持各卡合件;
静止侧部件,其旋转被限制;
第一弹性部件,其设置于所述保持器和静止侧部件之间,通过来自输入侧部件的旋转转矩来积蓄弹性力,通过所述旋转转矩的释放,利用积蓄的弹性力使保持器复位为中立状态;
第二弹性部件,其设置于所述输入侧部件和静止侧部件之间,通过来自输入侧部件的旋转转矩来积蓄弹性力,通过释放所述旋转转矩,利用积蓄的弹性力使输入侧部件复位为中立状态;
防脱落部件,其被压入所述连结部件,
所述制动装置侧离合器部的静止侧部件利用冲裁加工的厚壁的板状部件和比所述板状部件薄的冲压加工的罩这两个部件构成外圈,并利用侧板一体地铆接固定所述板状部件和罩,且所述控制杆侧离合器部的输入侧部件由冲裁加工的厚壁的板状部件构成,
旋转转矩作用于控制杆侧外圈。
CN200780014023.6A 2006-04-19 2007-04-03 离合器单元 Active CN1014270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115218A JP4994701B2 (ja) 2006-04-19 2006-04-19 クラッチユニット
JP115218/2006 2006-04-19
PCT/JP2007/057455 WO2007122986A1 (ja) 2006-04-19 2007-04-03 クラッチ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27041A CN101427041A (zh) 2009-05-06
CN101427041B true CN101427041B (zh) 2012-12-12

Family

ID=386248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14023.6A Active CN101427041B (zh) 2006-04-19 2007-04-03 离合器单元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113326B2 (zh)
EP (1) EP2009307B1 (zh)
JP (1) JP4994701B2 (zh)
CN (1) CN101427041B (zh)
WO (1) WO200712298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87604B2 (ja) * 2007-07-24 2012-07-25 Ntn株式会社 クラッチユニット
WO2009014046A1 (ja) * 2007-07-24 2009-01-29 Ntn Corporation クラッチユニット
JP5112114B2 (ja) * 2008-03-06 2013-01-09 Ntn株式会社 クラッチユニット
US8678155B2 (en) * 2008-03-06 2014-03-25 Ntn Corporation Clutch unit
JP4930446B2 (ja) 2008-04-14 2012-05-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走行制御装置
JP5109943B2 (ja) * 2008-11-25 2012-12-26 株式会社今仙電機製作所 クラッチ装置およびシート装置
JP5187160B2 (ja) * 2008-11-28 2013-04-24 株式会社今仙電機製作所 クラッチ装置およびシート装置
EP2538103B1 (en) * 2010-02-18 2017-11-22 NTN Corporation Clutch unit
JP5717283B2 (ja) 2011-03-09 2015-05-13 Ntn株式会社 クラッチユニット
DE102012214556A1 (de) * 2011-09-08 2013-03-14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Freilaufeinrichtung
JP2014037868A (ja) * 2012-08-17 2014-02-27 Ntn Corp クラッチユニット
JP6232692B2 (ja) * 2012-09-24 2017-11-22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トルクリミッタ、風車及び風力発電装置
JP6636366B2 (ja) * 2016-03-22 2020-01-29 Ntn株式会社 クラッチユニット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39819A (zh) * 2002-02-19 2003-09-03 Ntn株式会社 旋转传动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00082A (en) * 1970-07-09 1972-10-24 Hy Torq Corp Differential drive mechanism
DE19856634C1 (de) * 1998-12-03 2001-01-18 Brose Fahrzeugteile Beidseitig wirkende Verstellvorrichtung
DE19961639C2 (de) * 1999-12-10 2003-02-27 Brose Fahrzeugteile Beidseitig wirkender Antrieb
JP4233779B2 (ja) 2001-09-25 2009-03-04 Ntn株式会社 クラッチユニット
JP4509444B2 (ja) * 2001-10-09 2010-07-21 Ntn株式会社 座席シート
JP3977065B2 (ja) * 2001-11-30 2007-09-19 Ntn株式会社 クラッチユニット
JP2004338426A (ja) * 2003-05-13 2004-12-02 Fuji Kiko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のハイト調整装置
KR100490313B1 (ko) * 2003-07-12 2005-05-18 주식회사다스 자동차용 시트쿠션 펌핑디바이스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39819A (zh) * 2002-02-19 2003-09-03 Ntn株式会社 旋转传动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2-178807A 2002.06.26
JP特开2003-166555A 2003.06.13
JP特开2004-338426A 2004.12.02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009307A4 (en) 2010-12-15
US8113326B2 (en) 2012-02-14
EP2009307B1 (en) 2012-08-08
JP2007285462A (ja) 2007-11-01
EP2009307A1 (en) 2008-12-31
CN101427041A (zh) 2009-05-06
WO2007122986A1 (ja) 2007-11-01
US20100224461A1 (en) 2010-09-09
JP4994701B2 (ja) 2012-08-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27041B (zh) 离合器单元
EP2778457B1 (en)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CN102725553B (zh) 动力传递装置
EP3617541B1 (en) Power transmitting apparatus
CN101790650B (zh) 离合器单元
EP3702634A1 (en) Clutch device
EP1972819B1 (en)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CN103403383B (zh) 离合器单元
JP5854900B2 (ja) 動力伝達装置
JP6113162B2 (ja) レリーズシステム
CN111566373B (zh) 动力传递装置
JP4223461B2 (ja) 動力伝達装置
CN105937559B (zh) 离合器装置
JP4364170B2 (ja) 動力伝達装置
CN113167338B (zh) 动力传递装置
EP3739231B1 (en)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WO2007088766A1 (ja) 動力伝達装置
JP5324345B2 (ja) 動力伝達装置
KR102500027B1 (ko) 마찰 클러치용 클러치 커버 장치
JPH0529377Y2 (zh)
US20130118857A1 (en) Centrifugal unit and clutch
JP2015190573A (ja) クラッチユニット
JP2019056488A (ja) クラッチユニット
JP2008020030A (ja) 自動変速機用ピストン
JP2017009065A (ja) クラッチユニ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