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02373B - 汽车前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汽车前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02373B
CN101402373B CN 200810149288 CN200810149288A CN101402373B CN 101402373 B CN101402373 B CN 101402373B CN 200810149288 CN200810149288 CN 200810149288 CN 200810149288 A CN200810149288 A CN 200810149288A CN 101402373 B CN101402373 B CN 10140237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ed frame
automobile
radiator
fixed
ri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810149288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02373A (zh
Inventor
寺田荣
中山伸之
枥冈孝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zd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zd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725709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167749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azd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Mazd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4023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023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023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0237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Superstructure Of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的前部构造。在包括支撑散热器R的树脂制散热器固定框(5)的汽车前部构造中,具有:将所述散热器固定框(5)支撑在左右前纵梁(3、3)与左右裙板加强件(4、4)上的固定框支撑部件(6)和将固定框(5)的上部(51)固定在固定框支撑部件(6)上,同时当碰撞负荷从汽车前方作用在固定框(5)之际让该上部(51)从固定框支撑部件(6)上脱离下来的紧固固定部(66、68、68)。

Description

汽车前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前部构造,特别涉及一种具备支撑散热器等热交换器的树脂制散热器固定框的汽车前部构造。
背景技术
到目前为止,已知有一种用树脂制(散热器)固定框支撑散热器等热交换器的汽车前部构造。因为借助该前部构造,能够将车身前部模件化(组件化),提高车身的组装作业性,所以近年来在很多汽车上都采用该前部构造。
但是,这样的树脂制散热器固定框有可能不能充分地支撑发动机罩。
象在例如美国专利第6216810号说明书中所公开的那样,在散热器固定框上部,让金属制加强部件与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上部部件一体成形,则散热器固定框虽然是树脂制,其上部的刚性却与金属制一样大。
因为所述散热器固定框的上部被紧固固定在发动机室上部的裙板加强件上,所以当汽车的前面被撞时,来自前方的碰撞负荷就从散热器固定框传达给裙板加强件,能够将碰撞负荷进行分散,最终使汽车被撞时的安全性提高。
近年来,由于对汽车提出了扩大车室、将发动机大型化等要求,而导致发动机室内的空间在不断地减小。便有了受散热器固定框支撑的热交换器被布置在前侧的倾向。
另一方面,对汽车的前悬(front overhang)提出了尽量地缩短它以提高汽车的操纵稳定性这样的要求,因此前保险杠的位置在后侧不断地后退。
从上述几个方面来考虑,近年来,采用将热交换器紧靠着布置在前保险杠后面的布置构造的汽车在不断地增加。
但是,在采用了这样的布置结构的情况下,当发生轻度碰撞之际,热交换器很容易由于前保险杠的后退而破损,这样也就必须更换高价的热交换器,而导致修理成本提高,这就是问题。
为解决这样的问题,能够考虑到的就是采用这样的一种结构,即,在该结构下,使散热器固定框的支撑刚性下降,当发生轻度碰撞时,让整个散热器固定框与前保险杠一起后退。
但是,若采用这样的结构,则当发生强烈碰撞时,碰撞负荷就不能够从散热器固定框分散并传达给各个裙板加强件等车身部件。于是又出现了碰撞时安全性下降的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研究开发出来的,其目的在于:在包括支撑热交换器的树脂制散热器固定框的汽车前部构造中,发生强烈碰撞时确保负荷分散给车身的分散性能,发生轻度碰撞时尽量防止热交换器和散热器固定框破损,从而使修理成本下降。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以汽车前部构造为对象,包括:树脂制固定框,该树脂制固定框支撑热交换器,且具有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上部、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下部、以及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且联结该上部与下部的两个侧部,以及前保险杠,具有在所述固定框的汽车前侧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保险杠杆。
在所述构造下,当在汽车的前面被撞时,前保险杠(保险杠杆)后退,该碰撞负荷就作用在散热器固定框上。此时,若发生的是轻度碰撞,则热交换器在后方移动容许部的作用下相对固定框支撑部相对地向后方移动,借助该热交换器的移动能够使保险杠杆不碰撞到热交换器。另一方面,若发生的是强烈碰撞,则借助将固定框支撑部联结到例如左右前纵梁联结在裙板加强件上联结好,就能够将作用在左右前纵梁上的碰撞负荷通过固定框支撑部分散、传达给裙板加强件。
在所述汽车前部构造中,优选,所述固定框支撑部在所述固定框的上侧在车宽方向上延伸;构成的所述后方移动容许部将所述固定框的上部固定在所述固定框支撑部上,同时当碰撞负荷从汽车前方作用在该固定框上之际让该上部从所述固定框支撑部上脱离下来。
使其成为这样的构造以后,当发生轻度碰撞之际,因为固定在固定框支撑部的上部从固定框支撑部上脱离下来,所以很容易地就能够使散热器固定框后退,从而能够防止散热器固定框和热交换器与保险杠杆碰撞。
在所述汽车前部构造中,优选,所述固定框支撑部包括:左右侧构件部,该左右侧向部件的后端部分别固定在作为所述车身部件的左右裙板加强件的前端部上,前端部分别位于作为所述车身部件的左右前纵梁的前端部的上方;左右纵向构件部,该左右纵向构件部的上端部分别固定在所述左右侧构件部的前端部,下端部分别固定在所述左右前纵梁的前端部;及中心构件部,在车宽方向上延伸且将所述左右侧构件部联结起来。所述中心构件部可自由装卸地紧固固定在所述左右侧构件部上。
这样一来,发生强烈碰撞时,就能够将作用在左右前纵梁上的碰撞负荷通过固定框支撑部分散、传达给裙板加强件。而且,在解下中心构件部的状态下能够从汽车的上方位置进行组装,即使固定框支撑部存在于散热器固定框的上方位置,也能够使汽车的组装作业自由度提高。
优选,所构成的所述中心构件部,在安装到所述汽车上以前能够暂时固定在所述固定框的上部的上面。
这样一来,便能够从汽车的上方位置将中心构件部与散热器固定框一起作为组件体组装进来。因此,在汽车的组装作业的主线上能够减少作业工时,从而缩短组装时间。
在所述汽车前部构造中,优选,所述固定框的两个侧部固定在所述保险杠杆上。
这样一来,在汽车的前面被撞之际,散热器固定框便与前保险杠一起同时后退。结果是,一定能够防止热交换器破损,由散热器固定框支撑的热交换器不会与保险杠杆相撞。因此能够谋求修理成本下降。
在所述汽车前部构造中,优选,所述固定框支撑部包括:沿所述汽车的前后方向切断的截面呈近似倒U字形的主体部和分别形成在该主体部的所述汽车前后方向两侧的凸缘部;所述后方移动容许部包括:将所述固定框的上部紧固固定在所述两凸缘部中至少一凸缘部上的紧固部件。
于是,因为即使在凸缘部设置了紧固部件贯通插入的紧固用孔,由此而造成的对固定框支撑部整体的刚性的影响也很低,固定框支撑部的刚性下降很小,所以能够防止固定框支撑部的刚性下降。结果是,在不使强烈碰撞时的固定框支撑部的负荷传达性能下降的情况下,就能够将散热器固定框紧固固定在固定框支撑部上。
优选,在后方移动容许部具有所述紧固部件的情况下,所述紧固部件,将所述固定框的上部紧固固定在所述两凸缘部中后侧的凸缘部上;在所述后侧的凸缘部的由所述紧固部件进行紧固的紧固部位形成有口朝向汽车后侧且所述紧固部件贯穿插入的缺口部;所构成的所述后方移动容许部,借助当碰撞负荷从汽车前方作用在所述固定框上之际所述紧固部件从所述缺口部脱出,让该固定框的上部从所述固定框支撑部上脱离下来。
于是,在碰撞负荷作用在散热器固定框上之际,能够通过缺口部让散热器固定框从固定框支撑部上脱离下来。因此,在形成缺口部这样的简单结构下,很容易地就能够让散热器固定框脱离下来。
优选,在后方移动容许部具有所述紧固部件的情况下,所述紧固部件,将所述固定框的上部紧固固定在所述两凸缘部中前侧的凸缘部上;在所述固定框的上部中由所述紧固部件进行紧固的紧固部位形成有口朝向汽车前侧且所述紧固部件贯穿插入的缺口部;所构成的所述后方移动容许部,借助当碰撞负荷从汽车前方作用在所述固定框上之际所述紧固部件从所述缺口部脱出,让该固定框的上部从所述固定框支撑部上脱离下来。
在该结构下,也是利用一个简单的构造,就能够很容易地让散热器固定框脱离下来。
优选,在所述固定框支撑部设有收纳将所述汽车的发动机罩锁紧的发动机罩锁紧机构的袋部。
这样一来,即使当汽车的前面被撞时,散热器固定框从固定框支撑部上脱离下来并后退,也能够防止发动机罩锁紧机构后退。结果是,能够使发生碰撞时发动机罩锁紧机构对发动机罩的支撑刚性提高。
优选,在设置有所述袋部的情况下,在所述袋部的下面形成有固定凸缘,构成的该固定凸缘固定在所述固定框的上部,且当碰撞负荷从汽车前侧作用在该固定框上之际解除该固定。
这样一来,就能够提高袋部的支撑刚性,并利用散热器固定框来提高发动机罩锁紧机构的支撑刚性。另一方面,当汽车的前面被撞时,因为固定凸缘的固定被解除,所以散热器固定框的后退不会受到阻拦。结果是,能够提高发动机罩锁紧机构的支撑刚性,当前面被撞时散热器固定框能够后退,实现了二者的两立。
优选,在所述汽车前部构造中,在所述汽车的左右前纵梁的前端部分别设置有碰撞吸能盒;所述保险杠杆隔着所述碰撞吸能盒安装在所述左右前纵梁上;所述固定框设置在侧视所述汽车时与所述碰撞吸能盒重合的位置上。
这样一来,在汽车的前面被撞时碰撞吸能盒发生翘曲变形之际,一定能够使散热器固定框朝着后方移动。因此,能够进一步促进碰撞时散热器固定框的后退。结果是,能够进一步确保碰撞时散热器固定框后退,而能够谋求对热交换器的保护。
在所述汽车前部构造中,可以是这样的,所述固定框支撑部,由与所述固定框一体形成且具有金属制加强构件的加强部构成;所述固定框包括:前端位于所述加强部的前侧且支撑所述热交换器的热交换器支撑部、形成在所述加强部与所述热交换器支撑部的交界部位且作为后方移动容许部用的脆弱部;当碰撞负荷从汽车前方作用在所述固定框的所述热交换器支撑部上之际,构成的所述脆弱部容许该热交换器支撑部和所述热交换器相对所述加强部相对地朝着汽车后方移动。
在该结构下,当汽车前面被撞时,前保险杠后退,该碰撞负荷作用在热交换器支撑部上。当发生轻度碰撞之际,热交换器支撑部由于脆弱部的变形等而相对加强部相对变位,热交换器支撑部和热交换器后退,而能够防止与保险杠杆碰撞。另一方面,当发生强烈碰撞时,碰撞负荷也作用在加强部上,碰撞负荷通过该加强部分散、作用在车身部件上。
优选,所述脆弱部由形成在所述加强部与所述热交换器支撑部的交界部位的薄部或槽部构成。
这样一来,当热交换器支撑部接收碰撞负荷之际,脆弱部破裂,由此而能够使热交换器支撑部和热交换器相对加强部朝着后方进行相对变位。而且,能够在树脂制散热器固定框成形之际同时形成脆弱部。因此,当汽车的前面被撞时很容易地就能够使热交换器支撑部后退,却不会使散热器固定框的生产性恶化。
可以是这样的,所述脆弱部由形成在所述加强部与所述热交换器支撑部的交界部位的橡胶部件构成。
这样一来,当热交换器支撑部接收碰撞负荷之际,脆弱部发生弹性变形,由此而能够使热交换器支撑部和热交换器相对加强部朝着后方相对变位。结果是,能够使热交换器支撑部和热交换器后退,散热器固定框却不会破裂。因此,发生轻度碰撞时,不仅不用更换热交换器,也不用更换散热器固定框。从而能够谋求修理成本的进一步下降。
优选,所述加强部从所述固定框的上部连续地形成到两个侧部;位于所述上部的所述加强部的左右两侧端部分别固定在作为所述车身部件的左右裙板加强件上;位于所述两侧部的所述加强部分别固定在作为所述车身部件的左右前纵梁上。
于是,当强烈碰撞时,能够通过加强部将从保险杠杆作用在左右前纵梁上的碰撞负荷传达给裙板加强件。因此,能够适当地将强烈碰撞时的负荷分散给位于上下的车身部件,从而能够使汽车碰撞时的安全性能提高。
进一步优选,所述加强部在所述上部、下部以及两个侧部形成为框架状。
这样一来,通过让加强部形成为框架状,就能够使它的耐力增大。结果是,一定能够通过加强部将作用在前纵梁上的碰撞负荷分散、传达给裙板加强件。因此,能够可靠且适当地进行强烈碰撞时的负荷分散,从而能够使汽车碰撞时的安全性能进一步提高。
进一步优选,在象上述那样使加强部形成为框架状的情况下,位于所述下部的所述加强部固定在作为所述车身部件的、支撑悬架装置的悬架横梁上。
这样一来,位于底部的加强部的位置被固定,当发生轻度碰撞之际,能够更加可靠地让热交换器支撑部相对加强部相对变位。当发生强烈碰撞时,能够使碰撞负荷从底部的加强部传达给悬架横梁,而能够谋求碰撞负荷的进一步分散化。结果是,利用悬架横梁便能够使发生轻度碰撞时对热交换器的保护性能和发生强烈碰撞时负荷的分散性能进一步提高。
优选,在位于所述上部的所述加强部设有将所述汽车的发动机罩锁紧的发动机罩锁紧机构。
这样一来,即使当汽车的前面被撞时热交换器支撑部后退,也能够防止发动机罩锁紧机构后退。因此,能够一边防止碰撞时损坏热交换器,一边使碰撞时发动机罩锁紧机构对发动机罩的支撑刚性提高。
优选,所述热交换器支撑部包括: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上框部、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下框部以及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且联结上框部和下框部的横框部;所述横框部固定在所述保险杠杆上。
这样一来,当汽车前面被撞时,框架状的热交换器支撑部一定伴随着前保险杠(保险杠杆)的后退而后退。结果是,碰撞时,因为由热交换器支撑部支撑的热交换器不会与保险杠杆碰撞,所以一定能够防止热交换器破损。结果是,可靠地防止了热交换器破损,而能够谋求修理成本下降。
优选,碰撞吸能盒分别设在所述汽车的左右前纵梁的前端部;所述保险杠杆隔着所述碰撞吸能盒安装在所述左右前纵梁上;所述加强部固定在作为所述车身部件的、位于汽车的所述碰撞吸能盒后方的部件上。
这样一来,能够将加强部牢固地固定在车身部件上,而不受汽车前面被撞时发生翘曲变形的碰撞吸能盒的影响。结果是,因为当发生轻度碰撞之际加强部的位置不会变化,所以能够使其在加强部与热交换器支撑部之间相对变位,从而一定能够使脆弱部发生变形等。而且,当发生强烈碰撞时,碰撞负荷被适当地传达给车身部件,而能够使负荷分散性能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采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前部构造的汽车的主视图。
图2是所述汽车的车身前部的前方立体图。
图3是沿图1中的III—III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4是沿图1中的IV-IV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5是一剖视图,示出了在所述前部构造中固定框支撑部件的中心构件部的车宽方向中央位置,散热器固定框和中心构件部的固定结构。
图6是在所述中心构件部在左右两侧侧向位置散热器固定框与中心构件部之间的固定结构。
图7A是该汽车的前部的侧视图,示出了所述汽车发生轻度碰撞时的举动;图7B是该汽车的前部的侧视图,示出了所述汽车发生强烈碰撞时的举动。
图8是车身前部的主要部分的前方立体图,示出了收放发动机罩锁紧机构的袋部的其它形态。
图9是示出了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5的图。
图10是示出了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5的图。
图11是示出了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1的图。
图12是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中的汽车车身前部的前方立体图。
图13是所述第四实施方式中的汽车的车身前部的俯视图。
图14是沿图13中的XIV-XIV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15是图14中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16是沿图11中的XVI-XVI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17是图16中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18A是一相当于图17的图,示出了当碰撞负荷作用于所述第四实施方式中的散热器固定框的散热器支撑部之际,该散热器固定框的变形状态;图18B是一相当于图15的图,示出了当所述碰撞负荷作用之际散热器固定框的变形状态。
图19A是一相当于图16的图,示出了第四实施方式中的汽车发生轻度碰撞时的举动;图19B是一相当于图16的图,示出了第四实施方式中的汽车发生强烈碰撞时的举动。
图20A是该汽车的前部的侧视图,示出了第四实施方式中的所述汽车发生轻度碰撞时的举动;图20B是该汽车的前部的侧视图,示出了第四实施方式中的所述汽车发生强烈碰撞时的举动。
图21是相当于图17的图,示出了所述第四实施方式中的散热器固定框的脆弱部的其它形态。
图22是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1的图。
图23是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1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以下各个优选实施方式的说明只不过是从本质上论述的例子而已,本发明并不意味着要限制其适用物或者其用途、范围等。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采用了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前部构造的汽车的主视图。图2是该汽车的车身前部的前方立体图,图3是图1中的III-III线的剖视图。图4是图1中的IV—IV线的剖视图。图5是示出了在固定框支撑部件6车宽方向中央位置散热器固定框5与固定框支撑部件6的紧固构造的剖视图。图6是示出了在固定框支撑部件6的左右两侧侧部位置散热器固定框5与固定框支撑部件6的紧固构造的剖视图。
下面,将上述汽车的前、后、左右简单地称为前、后、左右,在附图中,汽车的前侧用Fr表示。
上述汽车在其前端部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前保险杠1。该前保险杠1内设有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保险杠杆2。为确保其前后方向的刚性,该保险杠杆2弯曲而成,截面近似“C”字形的、口朝着后侧开的构成部件的上下方向中央部从前方凹向后方。使该保险杠杆2具有该结构,接收上述汽车发生前面被撞(含有偏向碰撞)时的负荷。
在所述保险杠杆2的左右两端部的后方位置上分别设有左右前纵梁3、3,该左右前纵梁3、3沿前后方向延伸。如图2、图4所示,这些左右前纵梁3、3分别位于发动机室ER内的车宽方向两侧位置上,由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矩形闭合截面形状的构成部件构成。所述保险杠杆2的两端部分别通过碰撞吸能盒(crash box)9、9(参考图2,图3以及图4)固定在这些左右前纵梁3、3的前端部。若碰撞负荷从保险杠杆2通过碰撞吸能盒9、9作用在左右前纵梁3、3上,该碰撞负荷便被分散并被传达给车室下方的车身(未示)。这样一来,便形成了碰撞负荷的所谓的下负荷传达路径。
在所述汽车的左右两侧的端部分别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裙板加强件(apronreinmembers)4、4。这些左右裙板加强件4、4分别位于发动机室ER内上部左右两侧的端部位置上,且由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矩形闭合截面形状的构成部件构成。如后所述,所述固定框支撑部件6固定在裙板加强件4、4的前端部4a、4a上,裙板加强件4、4的后端部(未示)固定在车室前部的前柱状部件的基端部(未示)。如后所述,固定框支撑部件6固定在前纵梁3、3上,作用在前纵梁3、3上的碰撞负荷通过固定框支撑部件6作用到裙板加强件4、4上,该碰撞负荷从裙板加强件4、4分散并传达给车室上方的顶板(未示)。这样一来,便形成了碰撞负荷的所谓的上负荷传达路径。
在所述保险杠杆2的后方位置上设有在上下、车宽方向上延伸、构成发动机室ER的前端壁面的散热器固定框5。在该散热器固定框5的上方设有支撑散热器固定框5的固定框支撑部件6。
需提一下,图1中,7是前照灯,12是由发动机E和变速器M构成的动力传动系。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散热器固定框5由矩形的框架状部件构成,矩形的框状部件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上部51、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左右两个侧部52、52、以及在上部51的下侧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下部53。两个侧部52、52将上部51和下部53的左侧端部和右侧端部分别联结在一起。树脂制部件成形后,构成该散热器固定框5整体,比金属制散热器固定框的重量轻。
散热器固定框5在所述框状部件内部支撑着散热器R即热交换器。如图2所示,散热器固定框5是一个事先组装有散热器R所谓的模件化部件。于是,通过将散热器固定框5和散热器R模件化,则在汽车的组装主线上仅仅从汽车(车身)上方装入散热器固定框5,就能够将散热器R装上,车身前部的安装作业就很容易了。
如图2所示,所述固定框支撑部件6包括:在左右前照灯7、7的后方分别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侧构件部61、61、将左右侧构件部61、61和左右前纵梁3、3分别联结在一起的左右纵向构成部62、62以及在车宽方向上延伸且将左右的侧构件部61、61联结在一起的中心部63。各个侧构件部61的后端部61a焊接固定在各个裙板加强件4的前端部,各个侧构件部61的前端部61b位于各个前纵梁3的前端部的上方。各个纵向构成部62的上端部靠接合固定在各个侧构件部61的前端部61b上,各个纵向构成部62各个前纵梁3的前端部上。
收纳用以将发动机罩锁起来的发动机罩锁紧机构BL(参考图5)的袋(pocket)部60设在所述中心构件部63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前侧部。该袋部60形成为口朝着上侧开放的近似矩形的盒子形状。
所述各个侧构件部61由截面近似矩形形状的构成部件构成。如图2所示,倾斜布置前端部61b,成为一种前端部61b比后端部61a稍微地偏向车宽方向内侧的状态。
在所述左右侧构件部61、61的前端部61b、61b的上表面分别形成有放置部64、64,中心构件部63的两个端部放置并固定在该放置部64、64上。
所述各个纵向构件部62,由在各个放置部64的下方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截面近似矩形形状的构成部件构成。由该各个纵向构件部62将各个侧构件部61的放置部64和各个前纵梁3联结在一起。设置这样的纵向构件部62以后,就使各个侧构件部61的放置部64的支撑刚性提高了。
各个前纵梁3和固定框支撑部件6通过各个纵向构件部62联结在一起,这样作用在各个前纵梁3上的碰撞负荷就通过固定框支撑部件6分散并传达给各个裙板加强件4。
所述中心构件部63由在散热器固定框5的上方在车宽方向上直线状延伸的框架部件构成,由两个构成部件63A、63B形成为闭合的截面。构成部件63A具有主体部63a和凸缘部63b、63c。主体部63a沿前后方向切开的截面近似呈倒“U”字形,凸缘部63b、63c分别形成在该主体部63a的前后方向两侧。构成部件63B是平板状的板材。
中心构件部63的左右两侧端部,分别放置在左右侧构件部61、61的放置部64、64上,利用紧固螺栓、螺母紧固件65、65相对该放置部64、64能够自由安上、卸下地紧固固定在放置部64、64上。
中心构件部63,在车宽方向中央位置和左右两侧侧向位置这三个位置,紧固固定在散热器固定框5的上部51的上面。这样一来,固定框支撑部件6就构成了将散热器固定框5支撑在作为车身部件的裙板加强件4、4上的、本发明的固定框支撑部。
如图2所示,中心构件部63所具有的结构,保证能够在将中心构件部63装到所述汽车上以前,先暂时将中心构件部63固定在散热器固定框5的上部51的上面,而做到了中心构件部63事先就被装到已模件化的散热器固定框5的上部。这样事先将中心构件部63装到散热器固定框5上以后,在汽车的组装主线上,就不需要分别装入散热器固定框5和中心构件部63,因此就能够使车身前部的组装作业简单化。
这里,参考图5和图6,对所述中心构件部63和散热器固定框5的上部51的具体联结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在中心构件部63的车宽方向中央位置,中心构件部63的构成部件63A的后侧凸缘部63b通过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央紧固螺栓66a和被埋入、固定在散热器固定框5的上部51且螺纹拧入该中央紧固螺栓66a中的中央紧固螺母66b紧固固定在散热器固定框5的上部51。这样一来,便在中心构件部63的车宽方向中央位置上构成了紧固固定部66。
在所述后侧凸缘部63b上的用所述中央紧固螺栓66a和中央紧固螺母66b进行紧固的紧固部位(对应于紧固固定部66的部分),形成有口朝着后侧开放且中央紧固螺栓66a贯穿地插入其中的中央缺口部66c。在构成部件63B上的对应于中央缺口部66c的部分也形成有与中央缺口部66c一样的中央缺口部66d。设定中央紧固螺栓66a的紧固力,以便当碰撞负荷从前方作用到散热器固定框5之际,所述中央紧固螺栓66a和中央紧固螺母66b与散热器固定框5一起,相对中心构件部63朝着后侧移动,进而从中央缺口部66c、66d中脱离出来。这样一来,在汽车发生前面被撞时,中心构件部63在紧固固定部66的所述紧固固定就会被解除。
需提一下,所述袋部60一体地设在中心构件部63上,通过这样一体地设置袋部60,就是在汽车发生前面被撞时,散热器固定框5后退,散热器固定框5与中心构件部63的紧固状态被解除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中心构件部63可靠地保持发动机罩锁紧机构BL。
另一方面,如图6所示,在中心构件部63的左右两侧侧向位置上,中心构件部63的构成部件63A的前侧凸缘部63c通过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侧部向紧固螺栓68a和螺纹拧入该侧部紧固螺栓68a中的侧部紧固螺母68b紧固固定在散热器固定框5的上部51。侧部紧固螺母68b是所谓的半螺母(half nut),仅在后侧将侧部紧固螺母68b螺纹拧入侧部紧固螺栓68a中而维持紧固状态。于是,在中心构件部63的左右两侧侧部位置上分别构成了紧固固定部68、68。
所述散热器固定框5的上部51的利用侧部紧固螺栓68a和侧部紧固螺母68b进行紧固的紧固部位(对应于各个紧固固定部68的部分),形成有口朝着前侧开放且所述侧部紧固螺栓68a贯穿地插入在其中的侧缺口部51a。所述侧部紧固螺母68b固定在该侧缺口部51a的后侧端部。需提一下,在前侧凸缘部63c的所述紧固部位设有侧部紧固螺栓68a贯穿地插入在其中的通孔,在该构成部件63B的对应于该通孔的部分形成有口朝着前侧开放的缺口部(也可以是通孔)。
当碰撞负荷从前方作用在散热器固定框5上之际,散热器固定框5和侧部紧固螺栓68b相对侧部紧固螺栓68a和中心构件部63向后侧移动,于是,侧部紧固螺栓68a便相对散热器固定框5相对地朝前侧移动而从侧部缺口部51a中脱离出来。这样一来,在汽车的前面被撞时,中心构件部63在紧固固定部68、68的所述紧固固定就会被解除。
所述中心构件部63的紧固固定部66、68、68的所述紧固固定被解除后,散热器固定框5和散热器R便相对中心构件部63朝后方移动。这样一来,当碰撞负荷从前方作用到散热器固定框5之际,便容许散热器固定框5和散热器R相对中心构件部63相对地朝后方移动。紧固固定部66、68、68构成本发明的后方移动容许部。
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散热器固定框5的前端部5A位于中心构件部63的前侧。其原因在于,为了使散热器固定框5与动力传动系12不互相干涉,而将散热器R的支撑位置设定在发动机室ER的前侧。而且,如后所述,还是为了使散热器固定框5比中心构件部63更容易接收来自前方的碰撞负荷。
如图4所示,为了更加稳定地支撑散热器固定框5,在散热器固定框5的两侧部52、52和保险杠杆2之间设置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左右联结托架10、10。该各个联结托架10的前端凸缘部10a固定在保险杠杆2的后面,该各个联结托架10的后端凸缘部10b固定在散热器固定框5的各个侧部52上。这样一来,散热器固定框5的两个侧部52、52便通过联结托架10、10固定在保险杠杆2上。
当前保险杠(保险杠杆2)从前方接受碰撞负荷之际,该碰撞负荷便在所述联结托架10、10的作用下传达给散热器固定框5。而且,因为当汽车的前面被撞时,由联结托架10、10确保了保险杠杆2与散热器固定框5之间的前后空间,所以保险杠杆2没有可能碰撞到散热器固定框5。进一步地讲,就是在碰撞后,也会因为能够由保险杠杆2支撑散热器固定框5,而能够防止散热器固定框5完全地从汽车上脱开。
接下来,参考图7A和图7B,对当汽车的前面被撞时按上述构成的前部构造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7A所示,当发生轻碰撞时,由于碰撞物X碰撞到汽车的前部,所以朝后的碰撞负荷作用在前保险杠1(保险杠杆2)上。此时,因为保险杠杆2由碰撞吸能盒9、9支撑着,所以,首先,各个碰撞吸能盒9发生翘曲变形,吸收碰撞动能。保险杠杆2由于各个碰撞吸能盒的翘曲变形而后退。
若保险杠杆2后退,则朝后的碰撞负荷也作用在被联结托架10、10(参考图4)联结、固定的散热器固定框5上,而产生后方移动的动作。特别是,因为散热器固定框5被布置在中心构件部63的前侧,所以即使是发生轻度碰撞之际,散热器固定框5也会产生朝后移动的动作。此时,如上所述,因为中心构件部63和散热器固定框5的紧固构造是一个能够通过散热器固定框5的后方移动而被解除的构造,所以在中心构件部63不移动的状态下,散热器固定框5相对中心构件部63朝着后方移动而从中心构件部63上脱离下来。
如图3所示,因为从汽车的侧面看去,散热器固定框5(特别是前端部5A)被布置在与碰撞吸能盒9相重的位置上,所以在是前纵梁3、3不发生翘曲变形、只有碰撞吸能盒9发生翘曲变形的轻度碰撞的情况下,朝后方移动的负荷也一定作用在散热器固定框5上,散热器固定框5会从中心构件部63上脱离下来。
就这样,在发生轻度碰撞的情况下,因为散热器固定框5后退,同时散热器R也与散热器固定框5一起后退,所以散热器R没有可能与保险杠杆2发生干涉,散热器R也就不会破损。散热器固定框5的后方移动也不会使散热器固定框5本身破裂等,所以散热器固定框5也不会破损。
万一散热器固定框5的一部分破损等,包括中心构件部63的固定框支撑部件6也根本不会破损,所以更换一下前保险杠1、保险杠杆2、散热器固定框5以及碰撞吸能盒9、9等廉价的部件,就能够将汽车的前部修理好。
另一方面,当发生强烈碰撞时,更大的碰撞负荷会作用在前保险杠1(保险杠杆2)上。此时,碰撞吸能盒9、9肯定产生翘曲变形而吸收碰撞能量,碰撞负荷也会传达给前纵梁3、3。这样一来,碰撞负荷便通过上述下负荷路径分散到车身下部。
在发生强烈碰撞之际,传达给前纵梁3、3的碰撞负荷通过固定框支撑部件6也传达给裙板加强件4、4。这样一来,便能够对碰撞负荷进行适当的分散,从而能够使碰撞时的安全性能提高。
需提一下,如图7B所示,当发生强烈碰撞时,会产生发动机罩11弯曲那样的变形,发动机罩11会产生它跳跃到上方的举动。但是,如上所述,因为袋部60设在中心构件部63上,发动机罩锁紧机构BL被袋部60牢固地支撑着,所以发动机罩11的上述动作受到了抑制。
接下来,对按上述构成的该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在该实施方式中,设置有紧固固定部66、68、68,当碰撞负荷从前方作用在散热器固定框5上之际,容许散热器固定框5和散热器R相对固定框支撑部件6的中心构件部63相对地朝后方移动。具体而言,该紧固固定部66、68、68,将散热器固定框5的上部51固定在中心构件部63上,同时,当碰撞负荷从前方作用在该散热器固定框5上之际,让该上部51从中心构件部63上脱离下来,而容许散热器固定框5和散热器R相对中心构件部63相对地朝后方移动。
在所述紧固固定部66、68、68的结构下,因为当发生轻度碰撞之际,已由中央紧固螺栓66a、螺母66b以及侧部紧固螺栓68a、螺母68b固定在一起的散热器固定框5从中心构件部63上脱离下来而后退移动,所以即使前保险杠1(保险杠杆2)后退,也能够放置散热器固定框5和散热器R与保险杠杆2发生干涉,从而能够防止散热器R、散热器固定框5破损。
当发生强烈碰撞时,碰撞负荷也作用在固定框支撑部件6上,碰撞负荷能够通过该固定框支撑部件6分散、传达给后方侧的裙板加强件4、4。
因此,在具有支撑散热器R的树脂制散热器固定框5的汽车前部构造中,能够使发生强烈碰撞时的碰撞负荷的分散性能提高,还能够尽可能地放置发生轻度碰撞时散热器R和散热器固定框5破损,而使修理成本下降。
根据该实施方式,对于外形形状不同的车种,只要由散热器固定框5支撑的散热器R的尺寸大致相等,散热器固定框5就能够在这些车种中通用,只要根据外形形状来让固定框支撑部件6变化一下即可。
需提一下,在该实施方式中,以仅支撑散热器R的散热器固定框5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还可以是支撑空调装置的冷凝器、发动机E的增压装置中的内部冷却器等的散热器固定框(对于后述的第二到第六实施方式也一样)。
在该实施方式中,固定框支撑部件6由侧构件部61、61、纵向构件部62以及紧固固定在侧构件部61、61上且能够自由地拆卸的中心构件部63构成。
这样一来,固定框支撑部件6的构成要素中只有中心构件部63能够自由地装卸。结果是,在将中心构件部63卸下来的状态下就能够从车身的上方位置将散热器固定框5装上。因此,能够边将固定框支撑部件6设在散热器固定框5的上方位置,边使汽车的安装作业的自由度提高。
需提一下,在固定框支撑部件6中,也可以不是仅有中心构件部63能够自由地装卸,而是将固定框支撑部件6整体能够自由装卸地紧固固定在裙板加强件4、4的前端部4a、4a。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将所述中心构件部63安装到汽车上以前,暂时将中心构件部63安装在散热器固定框5的上部51的上面。
这样一来,便能够从汽车(车身)的上方位置将中心构件部63和散热器固定框5一起作为一个组件体装到汽车上。于是,因为在汽车的组装主线上,就不需要进行分别装入散热器固定框5和中心构件部63的作业了,所以能够使作业工时减少,使组装时间缩短。
在该实施方式中,散热器固定框5的侧部52、52和保险杠杆2通过联结托架10、10固定在一起。
这样一来,当汽车的前面被撞时,便是散热器固定框5与前保险杠1一起后退。于是,因为由散热器固定框5支撑的散热器R不会受到保险杠杆2的干涉,所以一定能够防止散热器R破损,从而能够谋求修理成本下降。
在该实施方式中,将散热器固定框5的上部51紧固固定在中心构件部63的构成部件63A的凸缘部63b、63c。为进行该紧固固定,在后侧的凸缘部63b上设有中央缺口部66c,在前侧的凸缘部63c上设有通孔,但是,因为即使在凸缘部63b、63c设置中央缺口部66c、通孔,由此而造成的对中心构件部63的刚性下降的影响也很小,所以能够防止中心构件部63的刚性下降。结果是,在不使强烈碰撞时的中心构件部63(固定框支撑部件6)的负荷传达性能下降的情况下,就能够将散热器固定框5紧固固定在中心构件部63上。
在该实施方式中,因为在后侧的凸缘部63b上形成有口朝着后侧开放的中央缺口部63c,在散热器固定框5的上部51形成有口朝着前侧开放的侧缺口部51a,所以在简单的结构下,很容易地就能够让散热器固定框5从中心构件部63上脱离下来。
在该实施方式中,因为在中心构件部63上设置有收纳发动机罩锁紧机构BL的袋部60,所以,即使发生轻度碰撞时,散热器固定框5从中心构件部63上脱离下来并后退,也能够防止发动机罩锁紧机构BL后退。结果是,能够防止发生轻度碰撞时的散热器R破损,还能够使发动机罩锁紧机构BL对发动机罩的支撑刚性提高。
需提一下,如图8所示,可以在设在中心构件部63上的袋部60的下部两侧设置固定凸缘60a、60a,并通过该固定凸缘60a、60a将袋部60紧固固定在散热器固定框5的上部51上。在该情况下,优选,在各个固定凸缘60a上形成口朝着后侧开放的缺口部60b,当碰撞负荷从前侧作用在散热器固定框5上之际所述紧固固定会被解除这样的一个结构。
在这样的结构下,就能够提高袋部60的支撑刚性,并利用散热器固定框5来提高发动机罩锁紧机构BL的支撑刚性。而且,在汽车前面被撞时,因为固定凸缘60a对散热器固定框5的紧固固定解除,所以散热器固定框5的后退不会受到阻拦。结果是,能够提高发动机罩锁紧机构BL的支撑刚性,而且,当前面被撞时散热器固定框5能够后退,实现了二者的两立。
在该实施方式中,将散热器固定框5设在从汽车的侧面看去与碰撞吸能盒9、9相重的位置上。
这样一来,在轻度碰撞时碰撞吸能盒9、9发生翘曲变形之际,一定能够使散热器固定框5后退移动。因此,能够进一步促进轻度碰撞时散热器固定框5的后退移动。结果是,能够更加可靠地保护散热器R。
(第二实施方式)
图9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使散热器固定框5与固定框支撑部件6的中心构件部63的固定结构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需提一下,用同一个符号表示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说明省略不提(在后述的第三到第六个实施方式中也一样)。
也就是说,在该实施方式中,在中心构件部63的车宽方向中央位置,将树脂制压入销166从中心构件部63的构成部件63A的后侧的凸缘部63b上侧朝着散热器固定框5的上部51压入,而将后侧的凸缘部63b和散热器固定框5的上部51压紧固定在一起。需提一下,后侧的凸缘部63b和构成部件63B中没有形成所述第一实施方式那样的缺口部,而是分别形成有通孔,压入销166贯通地插在该通孔中。
与所述车宽方向中央位置一样,在中心构件部63左右两侧的侧部位置上,借助压入销166将前侧的凸缘部63c和散热器固定框5的上部51压紧固定在一起。
所述各个压入销166,由当散热器固定框5接受到朝着后方移动的碰撞负荷之际会破裂那样的、比散热器固定框5更脆弱的树脂材料构成。这样一来,当发生轻度碰撞之时,就能够解除散热器固定框5与中心构件部63的压紧固定,也就能够使散热器固定框5的上部51从中心构件部63上脱离下来。
因此,在该实施方式中,也能够收到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一样的作用、效果。特别是,根据该实施方式的构造,只要在后侧的凸缘部63b和散热器固定框5的上部51形成缺口部即可,也就能够使中心构件部63和散热器固定框5的加工简单化。
(第三实施方式)
图10示出了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使散热器固定框5与固定框支撑部件6的中心构件部63的固定结构与所述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不同。
也就是说,在该实施方式中,在中心构件部63和散热器固定框5的上部51之间,装入了多个(图10中的剖面图中为两个)截面近似“U”字状的树脂制破裂部件266、266,将中心构件部63和散热器固定框5的上部51固定在一起。该破裂部件266、266的上面通过构成部件63B紧固固定在后侧的凸缘部63b和前侧的凸缘部63c上。破裂部件266、266的下面紧固固定在散热器固定框5的上部51上(图10中省略了螺栓等)。需提一下,破裂部件266、266的上面和下面的固定方法并不限于紧固固定。只要根据破裂部件266的强度适当地设定破裂部件266的数量、设置位置即可,例如,可以象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紧固固定部66、68、68那样,在中心构件部63的车宽方向中央位置和左侧两侧侧向位置分别设置一个破裂部件266。
和所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各个压入销166一样,所述各个破裂部件266也是由轻度碰撞时散热器固定框5接受了朝着后方移动的碰撞负荷之际会破裂的、比散热器固定框5更脆弱的树脂材料构成。这样一来,当发生轻度碰撞之时,就能够解除散热器固定框5与中心构件部63的压紧固定,也就能够使散热器固定框5的上部51从中心构件部63上脱离下来。
因此,在该实施方式中,也能够收到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一样的作用、效果。特别是,因为根据该实施方式的构造,使各个破裂部件266破裂,所以一定能够防止散热器固定框5破损,也就不需要更换散热器固定框5了。
需提一下,散热器固定框5和固定框支撑部件6的固定构造并不限于在所述第一到第三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固定构造,还可以是例如利用嵌合部件进行固定的固定部件和利用接合部件进行固定的固定构造。
(第四实施方式)
图11到图17示出了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使散热器固定框5的结构和支撑散热器固定框5的框支撑部的结构与所述第一到第三实施方式不同。
换句话说,在该实施方式中,散热器固定框5整体是由树脂制部件构成,但在散热器固定框5的一部分嵌入成形有金属制加强件54(rein forcement)。嵌入成形有该金属制加强件54的部分被确定为与散热器固定框5一体形成的加强部55,刚性大致与金属制散热器固定框相等。该加强部55代替所述第一到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固定框支撑部件6来作本发明的固定框支撑部件。
所述散热器固定框5的上部51具有:在左右两侧朝着侧后方突出并延伸的左右臂部51a、51a和位于两臂部51a、51a之间的中心上部51b。
所述加强部55包括:所述上部51的臂部51a、51a与中心上部51b、两个侧部52、52以及下部53。将位于臂部51a、51a与中心上部51b、两个侧部52、52以及下部53的加强部分别称为臂加强部55A、55A、上加强部55B、侧加强部55C、55C以及下加强部55D。上加强部55B、侧加强部55C、55C以及下加强部55D形成为矩形框架形状,这些加强部55B、55C、55C、55D总称为框架状加强部55E。
在所述框架状加强部55E的内侧部分设有从框架状加强部55E突出到前侧的矩形框架状散热器支撑部56,让散热器支撑部56前端位于框架状加强部55的前侧。该散热器支撑部56具有: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上框部56A、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左右横框部56B、56B、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下框部56C。横框部56B、56B将上框部56A和下框部56C的左侧端部和右侧端部分别联结在一起。散热器支撑部56由设在上框部56A、下框部56c的左右位置合计4处的支撑部件57支撑着。
如图14和图15所示,所述散热器支撑部56在它的一周具有从框架状加强部55E突出到前侧的耸立壁56a、从该耸立壁56a的前端位置延伸到框内侧的负荷接收部56b。由该负荷接收部56b接收来自保险杠杆2的碰撞负荷。
如图12所示,在所述框架状加强部55E和散热器支撑部56的交界部位,形成有将散热器支撑部56围绕了一周的薄破裂部58。如图15和图17所示,该薄破裂部58由将框架状加强部55E和散热器支撑部56之间联结在一起的联结壁部58a、形成在该联结壁部58a且截面呈“V”字状的凹部58b构成,该薄破裂部58是在形成散热器固定框5之际同时成形的。在规定值以上的碰撞负荷从前方作用到散热器支撑部56上的情况下,薄破裂部58便以凹部58b为起点破裂。破裂后,散热器支撑部56便相对加强部55相对地朝后方移动,而从加强部55上脱离下来。也就是说,薄破裂部58构成作为本发明的后方移动容许部的脆弱部,当碰撞负荷从前方作用到散热器固定框5的散热器支撑部56之际薄破裂部58破裂,便容许散热器R和散热器支撑部56相对加强部55相对地朝后方移动。
需提一下,如图15和图17所示,加强部55内部的金属制加强件54由截面近似“C”字状的构件构成,具有在较大负荷作用的情况下也具有不容易变形的刚性。
在所述散热器固定框5的中心上部51b的前面形成有收纳发动机罩锁紧机构BL的袋部59。如图15所示,由该袋部59收纳的发动机罩锁紧机构BL被固定在中心上部51b的上加强部55B上,由未示的固定螺栓等紧固固定在金属制加强件54上。
这样一来,就是在碰撞负荷作用在发动机罩11上而在发动机罩11的前端部11a产生跳跃到上方的举动的情况下,发动机罩锁紧机构BL不脱离中心上部51b,就能够牢固地保持住发动机罩11的前端部11a的位置。
如图12所示,在所述臂加强部55A、55A的外端部分别设有裙板固定部80、80,用来将该臂加强部55A、55A分别紧固固定在裙板加强件4、4的前端部4a、4a上。有了这些裙板固定部80、80以后,从汽车的上方装入事先装上散热器R而模件化的散热器固定框5,很容易地就能够将散热器固定框5紧固固定在裙板加强件4、4上。借助这些裙板固定部80、80能够将散热器固定框5的加强部55(臂加强部55A、55A)和裙板加强件4、4牢固地固定在一起。
在所述散热器固定框5的位于两侧部52、52的侧加强部55C、55C的前面分别形成有用以将散热器固定框5固定在前纵梁3、3上的螺栓固定孔81、81。
具体而言,如图17所示,截面近似“L”字形的安装板82、82的基端部分别接合在前纵梁3、3上,该各个安装板82的顶端部由贯通插入在各个螺栓固定孔81里的安装螺栓83紧固固定在各个侧部52的侧加强部55C上。这样将各个安装板82紧固固定在各个侧加强部55C上以后,就能够将散热器固定框5的加强部55牢固地固定在前纵梁3、3上。需提一下,该拧紧固定是在安装上了已模件化的散热器固定框5以后进行的。
如图17所示,在所述散热器支撑部56的横框部56B、56B和保险杠杆2之间分别设置有负荷传达托架70、70。该各个负荷传达托架70的前端凸缘部70a接合固定在保险杠杆2的后面,各个负荷传达托架70的后端凸缘部70b被紧固固定在各个横框部56B的前面(也就是说,所述负荷接收面56b)上。
通过这样将负荷传达托架70、70设在散热器支撑部56的横框部56B、56B与保险杠杆2之间,就能够将作用在保险杠杆2上的碰撞负荷传达给散热器支撑部56。而且,在发生碰撞后,能够用负荷传达托架70、70支撑脱离了加强部55的散热器支撑部56。
如图11所示,在发动机室ER的下部设置有将左右的前纵梁3、3联结起来、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周边框架8。该周边框架8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且上端部分别被紧固固定在前纵梁3、3的纵向构件部8A、8A,在车宽方向上延伸且将纵向构件部8A、8A的下端部联结起来的横向构件部8B。
所述周边框架8,在纵向构件部8A、8A靠轴支撑未示的前悬架装置,起支撑悬架装置的(底盘)悬架横梁的作用。
从所述散热器固定框5的下部53的下加强部55D延伸的两个联结板85、85固定在所述周边框架8的横向构件部8B上。具体而言,如图14所示,接合在下部53的下加强部55D下面的各个联结板85和周边框架8的横向构件部8B通过螺栓、螺母紧固件86而紧固固定在一起。这样一来,下部53的下加强部55D便紧固固定在作为支撑悬架装置的悬架横梁的周边框架8上。
接下来,参考图18A、图18B、图19A、图19B、图20A以及图20B对汽车的前面被撞之际的车身前部,特别是散热器固定框5的变形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18A所示,若碰撞负荷从前方作用在保险杠杆2上,则已设置在前纵梁3、3的前端的碰撞吸能盒9、9也产生翘曲变形,碰撞能量被碰撞吸能盒9吸收。而且,所述碰撞负荷通过固定在保险杠杆2上的负荷传达托架70、70传达给散热器固定框5的散热器支撑部56。
接收了该碰撞负荷的散热器支撑部56产生后方移动的举动。如图18A和图18B所示,薄破裂部58在该后方移动的举动的作用下在一周弯曲破裂。另一方面,因为加强部55是通过安装板82、82固定在前纵梁3、3上的,所以若是前纵梁3、3不发生翘曲变形那么大的碰撞负荷(轻碰撞),增强部55便不后退。这样一来,散热器支撑部56和散热器R便不受牢固的增强部55的约束,相对加强部55在后侧相对变位,从而一定能够使薄破裂部58破裂。
如图18B所示,因为发动机罩锁紧机构BL被固定在中心上部51b的上加强部55B上,所以即使在汽车的前面被撞时散热器支撑部56从加强部55上脱离下来,发动机罩锁紧机构BL也不会后退。
如图19A所示,当发生轻度碰撞时,如上所述,碰撞吸能盒9发生翘曲变形,保险杠杆2后退。这样一来,散热器支撑部56便接收碰撞负荷相对加强部55在后侧相对变位。散热器支撑部56和散热器R便因此朝着后方移动。结果是,即使保险杠杆2后退,也能够防止保险杠杆2和散热器R发生干涉,从而能够防止发生轻度碰撞时散热器R破损。需提一下,如图20A所示,因为散热器支撑部56和散热器R朝着散热器固定框5的加强部55的框内侧后退,所以一定能够防止它们与保险杠杆2发生干涉。
另一方面,如图19B所示,在发生强烈碰撞时,保险杠杆2进一步后退,碰撞负荷也传达给前纵梁3、3。已传达给该前纵梁3、3的碰撞负荷通过安装板82、82作用在散热器固定框5的加强部55上。因为该加强部55紧固固定在裙板加强件4、4上,所以传达给前纵梁3、3的碰撞负荷通过加强部55传达给裙板加强件4、4。因此,能够利用所述的下负荷路径和上负荷路径对碰撞负荷进行分散,因而便能够利用散热器固定框5的加强部55使汽车碰撞时的安全性能提高。
如图20B所示,由于散热器固定框5的下部53的下加强部55D固定在周边框架8上,所以也能够通过联结板85、85将所述碰撞负荷传达给周边框架8。也就能够使对碰撞负荷的分散性能进一步提高。
接下来,对按上述构成的该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在该实施方式中,固定框支撑部由与散热器固定框5一体形成且具有金属制加强件54加强部55构成,散热器固定框5具有:前端位于加强部55(框架状加强部55E)的前侧,支撑散热器R的散热器支撑部56、形成在加强部55和散热器支撑部56的交界部位的薄破裂部58。
这样一来,当汽车的前面被撞时,保险杠杆2后退,散热器支撑部56接收该碰撞负荷而后退。在发生轻度碰撞之际,由于薄破裂部58破裂,散热器支撑部56相对加强部55相对变位,散热器R后退而能够防止与保险杠杆2发生干涉。结果是,能够防止由散热器固定框5支撑的散热器R破损。
另一方面,在发生强烈碰撞时,传达给前纵梁3、3的碰撞负荷通过加强部55分散、传达给裙板加强件4、4和周边框架8。
因此,在由树脂制散热器固定框5支撑散热器R的汽车前部构造中,发生强烈碰撞时,使散热器固定框5对车身部件的负荷分散性能提高,同时,发生轻度碰撞时尽可能地防止散热器R破损,而能够使修理成本下降。
在该实施方式中,因为薄破裂部58是在由树脂形成散热器固定框5的时候同时形成的,所以很容易使薄破裂部58成形。因此不会发生使散热器固定框5的生产性恶化的现象。
需提一下,可以在加强部55和散热器支撑部56的交界部位形成图21所示那样的槽部158作为代替薄破裂部58的脆弱部用。形成这样的槽部158以后,在接收碰撞负荷之际,便能够促进所述交界部位破裂,从而能够谋求轻度碰撞时对散热器R的保护和强烈碰撞时对负荷的分散性能两立。因为槽部158也与薄破裂部58一样,是在形成散热器固定框5之际同时形成的,所以不会发生使散热器固定框5的生产性恶化的现象。
在该实施方式中,让加强部55形成在散热器固定框5的上部51、侧部52、52以及下部53(也就是说,形成框架状加强部55E)来围绕散热器R围绕一周,将散热器R围绕起来,将璧加强部55A、55A分别固定在裙板加强件4、4上,将侧部52、52的侧加强部55C、55C分别固定在前纵梁3、3上。
这样一来,当强烈碰撞时,一定能够通过加强部55将作用在前纵梁3、3上的碰撞负荷传达给裙板加强件4、4。因此,能够可靠且适当地进行强烈碰撞时的负荷分散,从而能够使汽车遭到碰撞时的安全性能提高。
该实施方式中,因为将散热器固定框5的下部53的下加强部55D固定在周边框架8上,所以当发生轻度碰撞之际,下部53的位置被可靠地固定下来,使散热器支撑部56可靠地发生相对变位,从而能够使散热器R和散热器支撑部56后退。而且,在发生强烈碰撞时,能够将碰撞负荷从下部53传达给周边框架8。因此,能够利用周边框架8使轻度碰撞时的对散热器R的保护性能提高,还能够使强烈碰撞时的负荷分散性能提高。
在该实施方式中,因为在散热器支撑部56和保险杠杆2之间设有联结板70,所以当汽车的前面被撞时,保险杠杆2后退,同时散热器支撑部56也后退。结果是,由散热器支撑部56支撑的散热器R没有可能受到保险杠杆2的干涉,所以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散热器R破损。因此,可靠地防止了散热器R破损,而能够谋求修理成本下降。
在该实施方式中,因为将把发动机罩11锁住的发动机罩锁紧机构BL设在上加强部55B上,所以即使发生轻度碰撞时散热器支撑部56破裂,从加强部55上脱离下来,也能够防止发动机罩锁紧机构BL后退,从而使碰撞时发动机罩锁紧机构BL对发动机罩11的支撑刚性提高。
在该实施方式中,因为加强部55被固定在位于碰撞吸能盒9后方的车身部件(也就是说,前纵梁3、3、裙板加强件4、4以及周边框架8)上,所以不受发生轻度碰撞时翘曲变形的碰撞吸能盒9、9的影响,就能够将加强部55牢固地固定在车身部件上。结果,因为当发生轻度碰撞时,加强部55的位置不会变位,所以能够使相对变位发生在加强部55和散热器支撑部56之间,一定能够使薄破裂部58破裂;在强烈碰撞时,碰撞负荷适当地传达给车身部件,而能够使负荷分散性能提高。
需提一下,优选将加强部55固定在多个车身部件上,使碰撞负荷通过加强部55传达给其它车身部件,或者使碰撞负荷从一个车身部件(优选前纵梁3、3)传达给其它车身部件。其它车身部件并不限于裙板加强件4、4、周边框架8,还可以是例如车轮挡泥罩板(wheelhouse apron)等车身板。
(第五实施方式)
图22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使散热器固定框5的加强部55的结构与所述第四实施方式的不同。
也就是说,在该实施方式中,在下部53没有形成下加强部55D,加强部55由位于上部51的臂加强部55A、55A以及位于上加强部55b、侧部52、52的侧加强部55C、55C构成。
形成在散热器固定框5的加强部55和散热器支撑部56的交界部位的薄破裂部58未形成为环状,薄破裂部58由形成在上加强部55B和散热器支撑部56的上框部56A的交界部位的上部58A、分别形成在侧加强部55C、55C和横框部56B、56B的交界部位的左右两个侧部58B、58B构成。这两个侧部58B、58B从所述上部58A的左右两端上下地延伸到散热器固定框5的下端。
在该实施方式中,也与所述第四实施方式一样,加强部55被紧固固定在前纵梁3、3和裙板加强件4、4上,如上所述,即使未形成下加强部55D,也能够与第四实施方式一样收到强烈碰撞时对碰撞负荷的分散性能。需提一下,在该实施方式中,因为在下部53没有下加强部55D,所以下部53未被固定在周边框架8上。但可以将下部53固定在周边框架8上。
当发生轻度碰撞之际,所述薄破裂部58产生破裂,散热器支撑部56和散热器R朝着后侧移动。因此,能够防止当发生轻度碰撞之际散热器R破损。
因为取消了下加强部55D以后,就能够使金属制加强件54的使用量减少,所以能够使散热器固定框5比第四实施方式更轻。而且,加强件54的嵌入成形也就很容易了。
因此,在该实施方式中,能够使汽车前部的重量减轻,所以能够使汽车的操纵稳定性提高;能够使强烈碰撞时散热器固定框5的负荷传达性能提高,却不会使散热器固定框5的成形性恶化。
(第六实施方式)
图23示出了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使散热器固定框5的加强部55和散热器支撑部56的交界部位的结构与所述第四实施方式和第五实施方式不同。
也就是说,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交界部位由作为脆弱部的橡胶部件258构成。通过让该橡胶部件258熔化而固定在树脂制加强部55和散热器支撑部56上,来将它装在加强部55和散热器支撑部56之间。
与所述第四实施方式一样,加强部55具有框架状加强部55E,紧固固定在前纵梁3、3、裙板加强件4、4以及周边框架8上。所述橡胶部件258形成为环状。
设置这样的橡胶部件258以后,当发生轻度碰撞之际,橡胶部件258发生弹性变形,散热器支撑部56和散热器R便相对加强部55相对变形,所以能够防止保险杠杆2与散热器R相互干涉。
发生强烈碰撞时,作用在前纵梁3、3上的碰撞负荷能够通过加强部55可靠地传达给裙板加强件4、4和周边框架8。因此,能够使汽车遭到碰撞时的安全性能提高。
特别是,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橡胶部件258发生弹性变形来让散热器支撑部56相对变位,能够防止散热器R破损,散热器固定框5就不会象第四实施方式和第五实施方式中的散热器固定框5那样破裂。结果是,当发生轻度碰撞之际,散热器固定框5本身不用更换。因此而能够谋求修理成本进一步下降。
需提一下,即使加强部55象所述第五实施方式那样没有下加强部55D,也能够由橡胶部件258来构成该加强部55和散热器支撑部56的交界部位。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各种实施方式,对所有汽车的前部构造都适用。

Claims (19)

1.一种汽车前部构造,包括:
树脂制固定框,该树脂制固定框支撑热交换器,且具有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上部、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下部、以及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且联结该上部与下部的两个侧部,以及
前保险杠,具有在所述固定框的汽车前侧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保险杠杆,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包括:
固定框支撑部,将所述固定框支撑在车身部件上,
后方移动容许部,当碰撞负荷从汽车前方作用在所述固定框上之际,容许所述固定框和所述热交换器相对所述固定框支撑部相对地朝着汽车后方移动,与
连接所述固定框和所述保险杠杆的联结托架,
所述固定框的两个侧部通过所述联结托架固定在所述保险杠杆上,
当碰撞负荷从汽车前方作用在所述保险杠杆之际,所述联结托架使该碰撞负荷作用到所述固定框,使所述固定框和所述热交换器向汽车后方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框支撑部在所述固定框的上侧在车宽方向上延伸;
所述后方移动容许部将所述固定框的上部固定在所述固定框支撑部上,同时当碰撞负荷从汽车前方作用在该固定框上之际让该上部从所述固定框支撑部上脱离下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框支撑部包括:
左右侧构件部,该左右侧构件部的后端部分别固定在作为所述车身部件的左右裙板加强件的前端部上,该左右侧构件部的前端部分别位于作为所述车身部件的左右前纵梁的前端部的上方,
左右纵向构件部,该左右纵向构件部的上端部分别固定在所述左右侧构件部的前端部,该左右纵向构件部的下端部分别固定在所述左右前纵梁的前端部,及
中心构件部,在车宽方向上延伸且将所述左右侧构件部联结起来;
所述中心构件部可自由装卸地紧固固定在所述左右侧构件部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心构件部,能够在安装到所述汽车上以前暂时地固定在所述固定框的上部的上面。
5.根据权利要求2到4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汽车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框支撑部包括:沿所述汽车的前后方向切断的截面呈近似倒U字形的主体部和分别形成在该主体部的所述汽车前后方向两侧的凸缘部;
所述后方移动容许部包括:将所述固定框的上部紧固固定在所述两个凸缘部中至少一个凸缘部上的紧固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紧固部件,将所述固定框的上部紧固固定在所述两凸缘部中后侧的凸缘部上;
在所述后侧的凸缘部的由所述紧固部件进行紧固的紧固部位形成有口朝着汽车后侧开放且所述紧固部件贯穿插入的缺口部;
所述后方移动容许部,借助当碰撞负荷从汽车前方作用在所述固定框上之际所述紧固部件从所述缺口部脱出,让该固定框的上部从所述固定框支撑部上脱离下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紧固部件,将所述固定框的上部紧固固定在所述两凸缘部中前侧的凸缘部上;
在所述固定框的上部中由所述紧固部件进行紧固的紧固部位形成有口朝着汽车前侧开放且所述紧固部件贯穿插入的缺口部;
所述后方移动容许部,借助当碰撞负荷从汽车前方作用在所述固定框上之际所述紧固部件从所述缺口部脱出,让该固定框的上部从所述固定框支撑部上脱离下来。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固定框支撑部设有收纳将所述汽车的发动机罩锁紧的发动机罩锁紧机构的袋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袋部的下面形成有固定凸缘,该固定凸缘固定在所述固定框的上部,且当碰撞负荷从汽车前侧作用在该固定框上之际解除该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汽车的左右前纵梁的前端部分别设置有碰撞吸能盒;
所述保险杠杆隔着所述碰撞吸能盒安装在所述左右前纵梁上;
所述固定框设置在侧视所述汽车时与所述碰撞吸能盒重合的位置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框支撑部,由与所述固定框一体形成且具有金属制加强构件的加强部构成;
所述固定框包括:前端位于所述加强部的前侧且支撑所述热交换器的热交换器支撑部、形成在所述加强部与所述热交换器支撑部的交界部位且作为后方移动容许部用的脆弱部;
当碰撞负荷从汽车前方通过所述联结托架作用在所述固定框的所述热交换器支撑部上之际,所述脆弱部容许该热交换器支撑部和所述热交换器相对所述加强部相对地朝着汽车后方移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汽车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脆弱部由形成在所述加强部与所述热交换器支撑部的交界部位的薄部或槽部构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汽车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脆弱部由形成在所述加强部与所述热交换器支撑部的交界部位的橡胶部件构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1到13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汽车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部从所述固定框的上部连续地形成到所述固定框的两个侧部;
位于所述固定框的上部的所述加强部的左右两侧端部分别固定在作为所述车身部件的左右裙板加强件上;
位于所述固定框的两侧部的所述加强部分别固定在作为所述车身部件的左右前纵梁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汽车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部在所述固定框的上部、下部以及两个侧部形成为框架状。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汽车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位于所述固定框的下部的所述加强部固定在作为所述车身部件的、支撑悬架装置的悬架横梁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汽车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位于所述固定框的上部的所述加强部设有将所述汽车的发动机罩锁紧的发动机罩锁紧机构。
18.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汽车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支撑部包括: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上框部、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下框部以及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且联结所述上框部和所述下框部的横框部;
所述横框部通过所述联结托架固定在所述保险杠杆上。
19.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汽车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碰撞吸能盒分别设在所述汽车的左右前纵梁的前端部;
所述保险杠杆隔着所述碰撞吸能盒安装在所述左右前纵梁上;
所述加强部固定在作为所述车身部件的、位于汽车的所述碰撞吸能盒后方的部件上。
CN 200810149288 2007-10-01 2008-09-19 汽车前部构造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0237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57099A JP5167749B2 (ja) 2007-10-01 2007-10-01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JP2007-257099 2007-10-01
JP2007257099 2007-10-01
JP2007257098 2007-10-01
JP2007257098A JP5176460B2 (ja) 2007-10-01 2007-10-01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JP2007-257098 2007-10-0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02373A CN101402373A (zh) 2009-04-08
CN101402373B true CN101402373B (zh) 2012-12-19

Family

ID=405365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810149288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02373B (zh) 2007-10-01 2008-09-19 汽车前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176460B2 (zh)
CN (1) CN10140237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RU218330U1 (ru) * 2023-02-03 2023-05-22 Федор Николаевич Овсянников Структура рамки радиатора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683857B1 (ko) * 2010-05-25 2016-12-13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쿨링모듈용 파손방지장치
JP5585260B2 (ja) * 2010-07-20 2014-09-10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5793884B2 (ja) * 2011-02-15 2015-10-14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の電動負圧ポンプ配置構造
JP5749959B2 (ja) * 2011-03-30 2015-07-15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KR101382913B1 (ko) * 2012-09-05 2014-04-08 기아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2단 링크 후드 래치 장치
JP5971132B2 (ja) * 2013-01-22 2016-08-17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用電装部品の支持装置
US9016766B2 (en) * 2013-04-24 2015-04-28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Energy dissipation system for vehicles
CN103612663A (zh) * 2013-11-28 2014-03-05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前上构件总成
CN104149854B (zh) * 2014-08-27 2016-11-02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前横梁总成
CN104210551A (zh) * 2014-09-16 2014-12-17 江苏天诚车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水箱横梁模块
CN104627103A (zh) * 2015-02-12 2015-05-20 许爱军 汽车防撞缓冲装置
FR3040974B1 (fr) * 2015-09-14 2018-07-27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Structure de support pour un module de face avant d'un vehicule automobile et module de face avant comprenant ladite structure de support
JP6992542B2 (ja) * 2018-01-24 2022-02-0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クーリングモジュール支持構造
JP7271394B2 (ja) * 2019-11-06 2023-05-11 小島プレス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CN112060980B (zh) * 2020-08-21 2022-02-11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燃料电池车辆的冷却模块总成及冷却系统
CN115195871B (zh) * 2022-07-20 2024-01-09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平台化前机舱结构及车辆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64403B1 (en) * 1999-10-20 2002-04-02 Denso Corporation Vehicle front end structure
US6412581B2 (en) * 1999-11-30 2002-07-02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Radiator mounting structure
US7044246B2 (en) * 2002-09-09 2006-05-16 Fuj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Heat exchanger mounting structure for vehicle
CN1876423A (zh) * 2005-05-23 2006-12-13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汽车的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
EP1860020A1 (fr) * 2006-05-22 2007-11-28 Faurecia Bloc Avant Face avant de véhicule automobile escamotable en choc, et véhicule automobile correspondant.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64855A (ja) * 1997-03-26 1998-10-06 Aisin Seiki Co Ltd 車両フロントエンドモジュール構造
JP2000177633A (ja) * 1998-12-21 2000-06-27 Aisin Seiki Co Ltd 車両フロントエンドモジュール構造
JP3717820B2 (ja) * 2001-09-14 2005-11-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フロントグリル衝撃吸収構造
JP2004217028A (ja) * 2003-01-14 2004-08-05 Calsonic Kansei Corp 車両用ランプの支持構造
JP2004217119A (ja) * 2003-01-16 2004-08-05 Denso Corp 車両の前端構造及びラジエータサポート
JP4296827B2 (ja) * 2003-04-24 2009-07-1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フロント構造
JP2005035407A (ja) * 2003-07-15 2005-02-10 Calsonic Kansei Corp 熱交換器の取付構造
JP2005219590A (ja) * 2004-02-05 2005-08-18 Nissan Motor Co Ltd フロントエンドモジュールの車体前部への取り付け構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64403B1 (en) * 1999-10-20 2002-04-02 Denso Corporation Vehicle front end structure
US6412581B2 (en) * 1999-11-30 2002-07-02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Radiator mounting structure
US7044246B2 (en) * 2002-09-09 2006-05-16 Fuj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Heat exchanger mounting structure for vehicle
CN1876423A (zh) * 2005-05-23 2006-12-13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汽车的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
EP1860020A1 (fr) * 2006-05-22 2007-11-28 Faurecia Bloc Avant Face avant de véhicule automobile escamotable en choc, et véhicule automobile correspondant.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RU218330U1 (ru) * 2023-02-03 2023-05-22 Федор Николаевич Овсянников Структура рамки радиатор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02373A (zh) 2009-04-08
JP2009083687A (ja) 2009-04-23
JP5176460B2 (ja) 2013-04-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02373B (zh) 汽车前部构造
EP2045170B1 (en) Front end structure for automobile
CN100588585C (zh) 车辆后部车身结构
EP1902928B1 (en)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JP6033300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EP3305628B1 (en) Automobile engine compartment assembly
CN101104395B (zh) 车辆的前部结构
US11110962B2 (en) Rear chassis module for vehicle
CN101011955B (zh) 车辆前部结构
US7954884B2 (en) Structure of vehicle end section
US20090309349A1 (en) Tank-Carriyng Vehicle Rear Body Structure
US8020925B2 (en) Front structure of cab-over type vehicle
CN105460080B (zh) 车辆用载体架
CN103052558B (zh) 车辆的车体结构
JP2009078689A (ja) ランプ取付け構造
CN101289082A (zh) 汽车的前部结构
US20090102236A1 (en) Front-End Vehicle Structure for a Commercial Vehicle
CN105966459A (zh) 用于车辆的车架及具有该车架的车辆
KR100506757B1 (ko) 범퍼 빔 보강 구조
CN102725186A (zh) 车辆用托架
CN114074715A (zh) 车身的前结构
US20090294098A1 (en) Fastening device for a heat exchanger unit and vehicle equipped with a heat exchanger unit
CN101274610B (zh) 用于工业或商业车辆的加长型前下部防护装置
JP4539320B2 (ja) 車両用牽引フックの取付構造
JP5167749B2 (ja)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219

Termination date: 2019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