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91520A - 液体喷射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体喷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91520A
CN101391520A CNA2008102152130A CN200810215213A CN101391520A CN 101391520 A CN101391520 A CN 101391520A CN A2008102152130 A CNA2008102152130 A CN A2008102152130A CN 200810215213 A CN200810215213 A CN 200810215213A CN 101391520 A CN101391520 A CN 1013915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ing member
supporting
supporting device
platen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21521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91520B (zh
Inventor
羽畑元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3915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915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915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9152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Handling Of Sheet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在支承目标物的支承构件被加热而热膨胀时可以吸收该支承构件的热膨胀量的液体喷射装置。喷墨式打印机具有支承从上游侧搬运的长条状的连续纸的台板(48);对在该台板(48)上支承的连续纸喷射墨液的记录头;支承台板(48)的支承机构;对台板(48)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支承机构包括:相对于台板(48)从下侧抵接,并且以允许台板(48)向水平方向热膨胀的方式支承台板(48)的第一支承机构;以及相对于台板(48)从上侧抵接,并且以允许台板(48)向水平方向热膨胀的方式支承台板(48)的第二支承机构。

Description

液体喷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喷墨式打印机等的液体喷射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地说,作为对目标物喷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广为所知的是喷墨式打印机(以下仅称为“打印机”)(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该专利文献1记载的打印机包括用于支承长条的记录介质(目标物)的台板(プラテン)(支承构件)和用于向被支承在该台板上的记录介质喷射的记录头(液体喷头)。
而且,专利文献1的打印机,在从记录介质的搬运方向的上游侧向台板上搬运记录介质而暂时停止的状态下,通过从记录头对该记录介质喷射墨液来进行印刷,印刷后,台板上的记录介质被搬运向下游侧。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50723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打印机中,为了提高在印刷时喷落在记录介质上的墨液的定影性,隔着台板利用加热部(加热装置)对被支承在台板上的记录介质进行加热。因此,在台板上多处被螺钉完全固定的情况下,台板被加热而向水平方向热膨胀,由此存在台板的对记录介质支承的面在各螺钉之间呈波浪状变形的存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着眼于这样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点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支承目标物的支承构件被加热而热膨胀时,可以吸收该支承构件的热膨胀量的液体喷射装置。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液体喷射装置,其包括:支承从上游侧搬运的目标物的支承构件;对由该支承构件支承的目标物喷射液体的液体喷头;支承所述支承构件的支承机构;对所述支承构件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其中,所述支承机构支承所述支承构件,使得允许所述支承构件向相对于该支承构件上对所述目标物进行支承的面即支承面平行的方向热膨胀。
根据本发明,在支承构件被加热而向相对于支承面平行的方向热膨胀时,可以吸收该支承构件的热膨胀量。
本发明的液体喷射装置,其包括:支承从上游侧搬运的目标物的支承构件;对由该支承构件支承的目标物喷射液体的液体喷头;支承所述支承构件的支承机构;对所述支承构件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其中,所述支承机构包括:第一支承机构,其从所述支承构件的对所述目标物进行支承的面即支承面的相反侧对所述支承构件进行定位,并且在相对于所述支承面平行的方向离开所述支承构件;第二支承机构,其从所述支承构件的对所述目标物进行支承的面即支承面一侧对所述支承构件进行定位,并且在相对于所述支承面平行的方向离开所述支承构件。
根据本发明,在支承构件被加热而向相对于支承面平行的方向热膨胀时,可以抑制该支承构件在与支承面交叉的方向上晃动,同时可以吸收该支承构件的热膨胀量。
在本发明的液体喷射装置中,所述第一支承机构以及所述第二支承机构具有能够承载所述支承构件的承载构件,在所述第一支承机构中,通过所述承载构件的第一定位部抵接于所述支承构件来承载所述支承构件,并且进行所述支承构件的定位,在所述第二支承机构中,通过经支承部被支承于所述承载构件上的压止构件的第二定位部抵接于所述支承构件来进行所述支承构件的定位。
根据本发明,第一支承机构使第一定位部从支承面的相反侧抵接于支承构件来进行支承构件的定位,并且第二支承机构从支承面侧使第二定位部抵接于支承构件来进行支承构件的定位,因此,可以在不完全固定的情况下对支承构件进行定位。因此,可以抑制支承构件热膨胀而呈波浪状变形。另外,在第二支承机构中,压止构件被承载构件支承,因此,可以实现与第一支承机构零件的通用化。
在本发明的液体喷射装置中,所述压止构件的所述支承部以具有允许所述支承构件的热膨胀的间隙的方式被插通在形成于所述支承构件上的贯通孔中。
根据本发明,压止构件的支承部以具有允许支承构件的热膨胀的间隙的方式被插通在形成于支承构件上的贯通孔中,因此,可以允许支承构件的热膨胀。另外,由于压止构件的支承部被插通在形成于支承构件上的贯通孔中,因此可以增加配置第二支承机构时的自由度。
在本发明的液体喷射装置中,所述第一支承机构以及所述第二支承机构具有所述承载构件以及所述压止构件,所述承载构件以及所述压止构件构成为:在所述第一定位部和所述第二定位部保持不夹压所述支承构件的距离的状态下相对于所述支承构件能够相对移动。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第一支承机构以及第二支承机构中,承载构件以及压止构件保持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不夹压支承构件的距离,所以不会将支承构件完全固定。另外,由于第一支承机构以及第二支承机构都具有相对于支承构件能够相对移动地构成的承载构件以及压止构件,通过使它们相对于支承构件相对移动,可以容易地进行第一支承机构和第二支承机构的变更。
在本发明的液体喷射装置中,在所述第一支承机构以及所述第二支承机构之中的至少所述第二支承机构中,在所述第一定位部和所述第二定位部之间,以与所述支承构件之间具有允许所述支承构件的热膨胀的间隙的方式设置有抵接于第一定位部以及第二定位部双方的隔垫。
根据本发明,通过将隔垫的长度设定为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不夹压支承构件的距离,可以将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之间的距离更容易且正确地保持为一定(隔垫的长度量)。另外,隔垫由于与支承构件之间具有允许支承构件的热膨胀的间隙而设置,所以可以允许支承构件的热膨胀。
在本发明的液体喷射装置中,所述隔垫由相比于构成所述支承构件的材质热膨胀系数小的材质构成。
根据本发明,由于隔垫的热膨胀量小于支承构件的热膨胀量,所以即使在支承构件在相对于支承面平行的方向上热膨胀的情况下,也可以确保隔垫和支承构件之间形成的间隙。
在本发明的液体喷射装置中,相对于所述支承面平行的方向上的所述支承构件和所述第一支承机构之间的间隔距离、以及相对于所述支承面平行的方向上的所述支承构件和所述第二支承机构之间的间隔距离分别被设定为能够吸收相对于所述支承面平行的方向上的所述支承构件的热膨胀量的程度。
根据本发明,在支承构件被加热而向相对于支承面平行的方向热膨胀时,可以可靠地吸收该支承构件的热膨胀量。
在本发明的液体喷射装置中,所述第一支承机构以及所述第二支承机构交替配置。
根据本发明,第一支承机构以及第二支承机构由于对支承构件从支承面的相反侧以及支承面侧分别平衡良好地进行定位,因此在支承构件被加热而向相对于支承面平行的方向热膨胀时,可以适当抑制该支承构件在与支承面交叉的方向上晃动。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喷墨式打印机的概略主视图;
图2是该打印机的概略俯视图;
图3是该打印机的强制干燥装置的正面放大剖面图;
图4是该打印机的强制干燥装置的平面放大图;
图5是该打印机的台板的平面放大图;
图6是表示该打印机的台板的支承构造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图。
图中:
11—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喷墨式打印机;12—作为目标物的连续纸;30—作为基座构件的基台;30a—作为阴螺纹部的阴螺纹孔;47—作为承载构件的调整螺栓(jack bolt);47a—作为支柱部的轴部;47b—阳螺纹部;47c—构成第一定位部的调整螺栓的轴部的前端面;48—作为支承构件的台板;48b—作为支承面的上表面;54—作为液体喷头的记录头;100—加热装置;110b—作为贯通孔的小孔部;111—作为锁定构件锁定螺母;112—作为压止构件的桁架螺钉;112a—作为支承部的轴部;112c—构成第二定位部的桁架螺钉的头部的下表面;113—隔垫。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将本发明的液体喷射装置具体化为喷墨式打印机的一实施方式。而且,在以下的说明中,所谓“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上下方向”的情况,是以图1以及图2的箭头所示的方向为基准来表示的。
如图1所示,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喷墨式打印机11包括:输送(繰り出す)长条状的作为目标物的连续纸12的输送部13;通过对从该输送部13输送的连续纸12顺次印刷并干燥的本体部14;将在该本体部进行印刷并被干燥的连续纸12卷取的卷取部15。即,本体部14具有长方体状的本体盒16,在连续纸12的搬运方向上,在成为上游侧的本体盒16的左侧配置输送部13,并且在成为下游侧的本体盒16的右侧配置有卷取部15。
输送部13具有从本体盒16的左面下端部向左侧延伸的支承板17,该支承板17的前面为铅直面。在支承板17的前面的前端部上,朝向前方(图1中与纸面正交方向的跟前侧)延伸的卷轴18相对于支承板17能够旋转地被支承。另外,在卷轴18的基端,圆板状的旋转板19与卷轴18一体旋转地设置。
而且,在卷轴18上预先卷成卷状的连续纸12被支承为能够与该卷轴18一体旋转,该卷成卷状的连续纸12的两侧缘之中在旋转板19一侧的侧缘抵接于旋转板19的前面。即,在卷轴18上支承预先卷成卷状的连续纸12时,通过该卷成卷状的连续纸12上的一侧缘抵接于旋转板19的前面,进行与连续纸12的搬运方向正交的前后方向上的定位。而且,本实施方式的连续纸12采用光泽纸。
如图1以及图2所示,输送部13具有从本体盒16的左面中央部朝向左侧水平延伸的平板状的输送台20,该输送台20的前端部上设有能够旋转的中继辊21,中继辊21用于卷挂从卷轴18输送的连续纸12并引导向输送台20的上表面。
如图2所示,在输送台20的上表面的后端缘,遍及该后端缘的大致整体地设有作为引导机构的引导部24,引导部24沿左右方向延伸,呈细长的块状。进而,在输送台20的上表面设有以与引导部24的左端部对置的方式配置的作为引导机构的引导块25。输送台20的上表面上的引导部24盒引导块25之间的区域为连续纸12的搬运路径的一部分,引导部24盒引导块25分开的距离和连续纸12的前后方向的宽度相同。
而且,在连续纸12沿着输送台20的上表面朝向右侧(本体部14侧)被搬运时,通过连续纸12的前后的侧缘相对于引导部24以及引导快25滑动,连续纸12沿着搬运方向(在此为右方向)被引导。而且,在输送台20的上表面引导快25在前后方向上能够移动,在连续纸12的前后方向的宽度改变的情况下,通过使引导快25移动,就将引导部24和引导快25之间的距离配合于连续纸12的前后方向的宽度进行改变。
如图1所示,在本体部14的本体盒16内的比上下方向的中央部稍微靠向上方的位置,设有将本体盒16内划分为上下的平板状的作为基座构件的基台30,本体盒16内的比基台30更靠上侧的区域为用于对连续纸12进行印刷的印刷室31。另一方面,在本体盒16内的比基台30更靠下侧的区域,形成有以在左右方向排列的方式被划分的三个划分室33、34、35。而且,所述三个划分室从左到右顺次为第一划分室33、第二划分室34、第三划分室35。
在本体盒16的左壁设有未图示的搬入口,该搬入口用于将连续纸12从输送台20的上表面搬入向第一划分室33内,在第一划分室33在与上述搬入口接近的位置以相对的方式设有能够旋转驱动的引入驱动辊36。即,引入驱动辊36配置在第一划分室33的左端部。
另外,在第一划分室33内的引入驱动辊36的右侧设有能够旋转的中继辊40。而且,通过引入驱动辊36的驱动被引入第一划分室33内的连续纸12以朝向印刷室31的靠左端部的位置的方式被卷挂在中继辊40上。
在第一划分室33内的引入驱动辊36和中继辊40之间设有升降辊42,升降辊42基于未图示的升降机构的驱动而升降移动。而且,相对于该升降辊42从下侧卷挂连续纸12。
在此,对于位于引入驱动辊36和中继辊40之间的连续纸12的长度,升降辊42越下降则越长,且升降辊42越上升则越短。即,升降辊42越位于下侧,则引入驱动辊36和中继辊40之间的连续纸12的搬运距离变得越长,且升降辊42越位于上侧,则引入驱动辊36和中继辊40之间的连续纸12的搬运距离变得越短。
如图1所示,在基台30与中继辊40相对的位置以上下贯通该基台30的方式设有引导装置43,该引导装置43沿着搬运方向(在此为上方向)引导连续纸12。在印刷室31内的引导装置43的上侧设有中继辊46,在该中继辊46上从左侧下方卷挂连续纸12,并向右方向水平搬运。
在印刷室13内的中继辊46的右侧的区域设有被支承在基台30上的矩形板状的作为支承构件的台板48。在台板48的右侧,以隔着该台板48与中继辊46相对的方式设有转向辊49。此时,中继辊46的上表面、台板48的上表面以及转向辊49的上表面相互处于同一面上。
从中继辊46沿着台板48的上表面向水平右方向搬运的连续纸12从左侧上方被卷挂在转向辊49上,连续纸12的搬运方向从水平右方向被转向为铅直下方向。然后,在转向辊49作用下搬运方向被转换为铅直下方向的连续纸12通过在基台30上设置的未图示的插通孔被搬运到第三划分室35内。
在印刷室31内的台板48的前后两侧成对设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导轨50(图1中由双点划线表示),该导轨50的上表面高于台板48的上表面。在两导轨50的上表面,矩形板状的滑架51沿着该两导轨50在能够向左右方向往复移动的状态被支承。而且,滑架51基于未图示的驱动机构的驱动在两导轨50上沿左右方向移动。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滑架51的下表面矩形板状的滑板53相对于该滑架51能够在前后方向上滑动移动地被支承。在滑板53的下表面支承有作为液体喷头的记录头54。另外,在印刷室31内的本体盒16的后壁上部设有暂时储存作为液体的墨液的多个阀单元55。在各阀单元55暂时储存相互颜色不同的墨液。
而且,各阀单元55分别经过未图示的墨液供给管与记录头54连接,通过该各墨液供给管向记录头54分别供给墨液。在记录头54的下表面设有未图示的多个喷嘴开口,通过将从各阀单元55供给的墨液从该各喷嘴开口喷射向在台板48上被搬运而停止状态的连续纸12,来进行印刷。
因此,在连续纸12的搬运路径的途中位置即进行连续纸12的印刷的台板48的从左端到右端的区域为作为液体喷射区域的印刷区域A,连续纸12在该连续纸12的搬运路径上以印刷区域A单位被间歇搬运。
而且,在本体盒16内,以装卸自如的状态设有收容相互不同颜色墨液的多个墨盒(未图示)。这些各墨盒(图示略)通过未图示的墨液供给管在可供给墨液的状态下分别与各阀单元55连接。另外,在本体盒16内设有用于对各墨盒(图示略)内进行加压的加压泵(图示略),通过驱动该加压泵,各墨盒(图示略)内的墨液通过墨液供给管(图示略)分别被加压供给到各阀单元55。
在基台30上的台板48的左右两侧设有冲洗盒58,冲洗盒58用于在印刷中进行适当冲洗(フラツシング)时,收容从记录头54的各喷嘴开口(图示略)喷出的墨液。另外,在基台30上的左侧的冲洗盒58的左侧设有维护单元59,维护单元59用于对记录头54进行清洁等维护。维护单元59具有与记录头54对应的帽59a,该帽59a可以升降。
帽59a内通过未图示的排出管与未图示的废液箱内连通。另外,在排出管的中途位置设有未图示的管泵,其能够将该排出管内从帽59a侧朝向废液箱(图示略)一侧吸引。而且,当在维护单元59上在使滑架51移动的状态下使帽59a上升时,帽59a以包围记录头54的各喷嘴开口(图示略)的方式相对于记录头54抵接。
而且,通过在使帽59a以包围记录头54的各喷嘴开口(图示略)的方式相对于记录头54抵接了的状态下驱动管泵(图示略),进行使增粘了的墨液或气泡从记录头54的各喷嘴开口强制向帽59a内排出这样的清洁。而且,通过清洁被排出到帽59a内的排出墨通过排出管(图示略)被回收到废液箱(图示略)内。
如图1所示,在第三划分室35内的靠左的位置设有作为强制干燥机构的上下较长的强制干燥装置60,其用于强制干燥在印刷区域A进行了印刷之后的连续纸12。而且,卷挂在转向辊49上而被搬运向铅直下方的连续纸12通过强制干燥装置60内并从左侧上方卷挂在能够旋转地设置于该强制干燥装置60的下侧的反转辊61上,并稍微朝向右斜上方被搬运。
如此,在连续纸12的搬运路径的中途位置,进行连续纸12的强制干燥的强制干燥装置60内的上端到下端为止的区域是强制干燥区域B。而且,连续纸12的搬运方向(在此为上下方向)上的强制干燥区域B的距离被设定为连续纸12的搬运方向(在此为左右方向)上的印刷区域A的距离的正的整数倍(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倍)。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连续纸12的搬运方向上,强制干燥区域B的距离和印刷区域A的距离被设定为相等。
另外,在连续纸12的搬运路径的中途位置,在印刷区域A和强制干燥区域B之间将连续纸12卷挂在转向辊49上的区域,由于成为在印刷区域A被印刷后的连续纸12在强制干燥区域B被强制干燥前被自然干燥的区域,所以为自然干燥区域C。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强制干燥区域B和自然干燥区域C构成干燥区域。
从反转辊61向右斜上方搬运的连续纸12被从左侧下方卷挂在能够旋转地设置于第三划分室35内的右下端部的中继辊62上,且在第三划分室35内以沿着本体盒16的右壁的方式被搬运向上方。在第三划分室35内的反转辊61和中继辊62之间的位置设有浮动辊(dancer roller)93,其从下侧推压该连续纸12,以对在强制干燥区域B被强制干燥后的连续纸12施加张力。
另外,在本体盒16的右壁上与第三划分室35的上端部对应的位置设有未图示的搬出口,其用于将连续纸12搬出向卷取部15侧,在第三划分室35以与上述搬出口在接近位置相对置的方式设有能够旋转驱动的送出驱动辊64。通过驱动该送出驱动辊64,连续纸12通过上述搬出口被送出向卷取部15侧。
如图1所示,卷取部15具有长方体状的卷取架68,卷取架68的高度与送出驱动辊64的高度大致相同。在卷取架68的前面的上端部设有能够旋转的中继辊69。从上述搬出口送出的连续纸12从左侧上方被卷挂在中继辊69上,并被搬运向正下方。
在卷取架68的前面的中继辊69的下侧位置设有沿着搬运方向(在此为下方向)引导从中继辊69被搬运向正下方的连续纸12的引导装置72。在卷取架68的前面的引导装置72的下侧的位置设有能够旋转的中继辊73,通过引导装置72被搬运向下方的连续纸12从左侧被卷挂在中继辊73上并被搬运向右斜下方。
在卷取架68的前面的中继辊73的右斜下方,朝向前方延伸的卷取驱动轴74被支承为相对于卷取架68能够旋转驱动。在卷取驱动轴74上卷绕从中继辊73被搬运向右斜下方的连续纸12,通过旋转驱动该卷取驱动轴74,在卷取驱动轴74上顺次卷绕连续纸12。
在卷取驱动轴74的基端设有与该卷取驱动轴74一体旋转的圆板状的旋转板75,该旋转板75在卷取驱动轴74卷取连续纸12时为正确卷取连续纸12而作为引导件起作用。
下面对于强制干燥装置60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强制干燥装置60具有剖面看呈矩形的干燥盒80,在该干燥盒80内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设有将该干燥盒80内划分为左右两个划分室的划分板81。在干燥盒80内,划分板81的右侧的划分室是送入暖风的暖风送入室82,划分板81的左侧的划分室是对印刷后的连续纸12进行干燥的干燥室83。
在划分板81上形成有连通暖风送入室82和干燥室83的多个连通孔81a,连通孔81a遍及划分板81整体在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规则排列。即,在划分板81上遍及该划分板81整体地均匀排列形成有多个连通孔81a。
在干燥盒80的上下两壁上的与干燥室83对应的位置以贯通干燥室83内外的方式分别设有俯视看成矩形的贯通孔84。因此,从转向辊49搬运的连续纸12通过干燥盒80的上侧的贯通孔84、干燥室83、下侧的贯通孔84被搬运向反转辊61侧。此时,连续纸12在干燥室83内被搬运时,作为被印刷的面的表面与划分板81的左面相对。
在干燥盒80的后侧设有送风风扇85,该送风风扇85的上表面设有用于驱动送风风扇85的风扇电动机86。在送风风扇85的前面的右端侧设有未图示的送风口,该送风口面对在干燥盒80的后壁上与暖风送入室82对应的位置上以贯通暖风送入室82内外的方式设置的送入口87。
另外,在干燥盒80的后侧、在送风风扇85的左斜前侧设有加热器88,该加热器88面向在送风风扇85的前面和左面之间的面上设置的未图示的吸气口。因此,通过驱动送风风扇85,被加热器88加热了的空气从送风风扇85的吸气口(图示略)被吸入,从送风风扇85的送风口(图示略)作为暖风被送入暖风送入室82内。
而且,被送入暖风送入室82内的暖风从在划分板81上设置的各连通孔81a均匀吹到在干燥室83内被搬运的连续纸12的表面上,由此该连续纸12被强制性地均匀干燥。而且,图3以及图4中的箭头表示吹到连续纸12表面上的暖风。
下面,对于具有浮动辊93的按压单元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3所示,作为按压机构的按压单元63具有被固定在第三划分室35(参考图1)的内底面且上表面向左侧倾斜的台座90。在台座90的上表面立起设置有作为弹性构件的螺旋弹簧91,在该螺旋弹簧91的前端(上端)支承框状的辊支承构件92。在辊支承构件92上,作为按压构件的浮动辊93相对于该辊支承构件92被能够旋转地支承,该浮动辊93抵接于连续纸12的被印刷的面的相反侧的面即背面。
此时,浮动辊93在螺旋弹簧91的作用下通过辊支承构件92总是朝向连续纸12侧即上侧被施力。因此,浮动辊93总是按压该连续纸12的背面,以对连续纸12施加张力。
下面,对于用于加热上述台板48的加热装置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在台板48上形成有在上下方向贯通该台板48的多个吸引孔48a。各吸引孔48a被有规则地排列,使得多个吸引孔48a在左右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形成沿前后方向的多列吸引孔列105。
加热装置100包括:在台板48内埋设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作为加热机构的鞘加热器(sheath heater)101、102、103;为使该各鞘加热器101、102、103发热而用于对每个鞘加热器101、102、103分别供给电流的装置本体104。
而且,通过鞘加热器101、102、103发热,该热通过台板48传递给在该台板48的上表面被间歇搬运的连续纸12,该连续纸12的非印刷面即背面被预加热。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台板48构成预加热部。
各鞘加热器101、102、103在台板48内在左右方向并列配置,通过从装置本体104分别供给电流而分别发热。然后,从各鞘加热器101、102、103发出的热通过台板48被传递给该台板48上的连续纸12。
各鞘加热器101、102、103是通过对一根长条状的构件在多处进行弯曲加工而分别形成的。即,各鞘加热器101、102、103包括:在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在左右方向相互相邻的每个吸引孔列105之间配置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6个)第一加热部106;在左右方向上将隔着一个吸引孔列105的配置方式的第一加热部106彼此连结起来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5个)第二加热部107。
各第一加热部106的在前后方向上的各自的长度分别形成为比吸引孔列105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长。另外,各第一加热部106分别配置于位于左右两侧的两吸引孔列105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因此,第一加热部106与在左右方向上和该第一加热部106相邻的吸引孔列105之间的距离分别为规定距离r。
各第二加热部107分别形成为以在左右方向上处于同一位置的吸引孔列105的前后方向(吸引孔列105的延伸方向)上的最端部的吸引孔48a为中心呈圆弧状。即,各第二加热部107之中比吸引孔列105更位于前侧的第二加热部107形成为以位于吸引孔列105的前端部的吸引孔48a为中心曲率半径为规定距离r的圆弧状。另外,各第二加热部107中比吸引孔列105更靠后侧的第二加热部107形成为以位于吸引孔列105的后端部的吸引孔48a为中心曲率半径为上述规定距离r的圆弧状。
下面,对于台板48的支承构造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5以及图6所示,台板48通过多个作为承载构件的调整螺栓47被支承在基台30上。在台板48的后端缘部,在左右方向上相互等间隔排列且上下贯通形成有俯视时呈圆形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6个)支承孔110,台板48的后端缘部的六个支承孔110的形成部位从左到右顺次为支承部a~f。
一方面,在台板48的前端缘部,在左右方向上相互等间隔排列且上下贯通形成有俯视时呈圆形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6个)支承孔110,台板48的前端缘部的六个支承孔110的形成部位从左到右顺次为支承部g~l。而且,支承部a~f隔着台板48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与支承部g~l分别相对。
台板48的各支承部a~l上的支承孔110以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部为界,上侧为大孔部110a,下侧为内径小于大孔部110a的作为贯通孔的小孔部110b。而且,支承孔110的大孔部110a和小孔部110b之间的面为台阶面110c,该台阶面110c处于与台板48上的支承连续纸12的面即作为支承面的上表面48b平行的水平面。
在基台30上与台板48的各支承部a~l对应的位置分别上下贯通形成有作为阴螺纹部的阴螺纹孔30a,在该各阴螺纹孔30a中从下侧分别拧入调整螺栓47的作为支柱部的轴部47a。即,各调整螺栓47的轴部47a在外圆周面具有的阳螺纹部47b分别相对于基台30的各阴螺纹孔30a拧合,各调整螺栓47的轴部47a的前端部(上端部)从基台30向上侧笔直地延伸。
而且,通过使调整螺栓47相对于阴螺纹孔30a拧进或拧退,可以调整从基台30向上侧突出的调整螺栓47的轴部47a的长度。因此,调整螺栓47的轴部47a被基台30支承为在上下方向上移动自如。
在各调整螺栓47的轴部47a上基台30下侧的位置拧合作为锁定构件的锁定螺母111,锁定螺母111用于相对于阴螺纹孔30a锁定调整螺栓47使得调整螺栓47不会拧进或拧退。即,通过使锁定螺母111以压接方式旋转到基台30的下表面,来限制调整螺栓47的轴部47a的上下方向的移动。
(台板48的支承部a的支承构造)
如图6所示,在台板48的支承部a的下表面抵接着与该支承部a对应的调整螺栓47的轴部47a的前端面(上端面)47c,在该前端面47c的中心部形成有阴螺纹孔47d。在台板48的支承部a的支承孔110中从上侧插入构成支承机构的作为压止构件的桁架螺钉112。而且,桁架螺钉112的作为支承部的轴部112a插通支承孔110的小孔部110b而强力拧入到调整螺栓47的阴螺纹孔47d中。
因此,在桁架螺钉112的轴部112a和支承孔110的小孔部110b的内圆周面之间形成间隙,并且桁架螺钉112的头部112b的小表面112c在周缘部中压接于支承孔110的台阶面110c。进而,在台板48的支承部a,由于桁架螺钉112的轴部112a被强力拧入调整螺栓47的阴螺纹孔47d中,所以调整螺栓47的轴部47a的前端面47c压接于台板48的小表面。
即,台板48在支承部a被桁架螺钉112的头部112b的下表面112c和调整螺栓47的轴部47a的前端面47c夹压。因此,台板48在支承部a中在被支承机构(调整螺栓47以及桁架螺钉112)完全固定了的状态下被支承。
(台板48的支承部b的支承构造)
台板48的支承部b的支承构造由于是对上述的台板48的支承部a的支承构造的一部分进行改变的构造,所以仅对该变更点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在台板48的支承部b中,在支承孔110的小孔部110b内配置有圆筒状的隔垫113,在该隔垫113的外圆周面和小孔部110b的内圆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此时,隔垫113的外圆周面和小孔部110b的内圆周面之间的间隔距离被设定为在台板48沿水平方向热膨胀时能够充分吸收该热膨胀量的程度。
另外,隔垫113由热膨胀系数小于构成台板48的金属的陶瓷构成。桁架螺钉112的轴部112a插通在隔垫113内,在隔垫113的内圆周面和桁架螺钉112的轴部112a的外圆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
隔垫113的上下方向的长度被设定为比支承孔110的小孔部110b的上下方向的长度稍长。另外,隔垫113的上表面抵接于桁架螺钉112的头部112b的下表面112c,并且小表面抵接于调整螺栓47的轴部47a的前端面47c。因此,桁架螺钉112的头部112b的下表面112c和调整螺栓47的轴部47a的前端面47c总是被保持在不夹压台板48的一定的距离(隔垫113的上下方向的长度)。
而且,调整螺栓47的轴部47a的前端面47c抵接于台板48的支承部b的小表面,因此隔垫113的上端部从支承孔110的台阶面110c向上侧突出。
即,桁架螺钉112的头部112b的下表面112c从支承孔110的台阶面110c离开,桁架螺钉112的头部112b被收容在支承孔110的大孔部110a内。如此,支承机构之中,调整螺栓47的轴部47a的前端面47c抵接于台板48的下表面,并且桁架螺钉112的头部112b的下表面112c从支承孔110的台阶面110c离开,这形成第一支承机构。因此,第一支承机构由于调整螺栓47的轴部47a的前端面47c从下侧抵接于台板48,所以可以说是由调整螺栓47从下侧对台板48进行定位,并且由调整螺栓47承载台板48。
(台板48的支承部c的支承构造)
如图6所示,台板48的支承部c的支承构造是,在上述的台板48的支承部b的支承构造中,使桁架螺钉112的头部112b的下表面112c抵接于支承孔110的台阶面110c,并且使调整螺栓47的轴部47a的前端面47c从台板48的下表面离开。如此,支承机构之中,调整螺栓47的轴部47a的前端面47c从台板48的下表面离开并且桁架螺钉112的头部112b的下表面112c抵接于支承孔110的台阶面110c,这形成第二支承机构。因此,第二支承机构由于是桁架螺钉112的头部112b的下表面112c从上侧抵接于台板48,所以可以说是由通过轴部112a被调整螺栓47支承的桁架螺钉112从上侧对台板48进行定位。
而且,对于支承部c,通过使设定为与支承部b相同高度的桁架螺钉112以及调整螺栓47在保持了不夹压台板48的距离的状态下相对于台板48向下方相对移动,由此可以从第一支承机构变更为第二支承机构。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台板48由第一支承机构支承各支承部b、d、f、g、i、k,由第二支承机构支承各支承部c、e、h、j、l。因此,台板48的各支承部b~l在左右方向以及前后方向上被第一支承机构以及第二支承机构交替支承。即,交替配置第一支承机构和第二支承机构。
另外,台板48以通过支承机构被完全固定地被支承的支承部a的高度作为基准高度,在各支承部a~l由支承机构水平支承。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调整螺栓47的轴部47a的前端面47c相对于台板48从下侧抵接,构成从下侧对该台板48进行定位的第一定位部,通过桁架螺钉112的头部112b的下表面112c相对于台板48从上侧抵接,构成从上侧对该台板48进行定位的第二定位部。
下面,对于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喷墨式打印机11的作用进行说明。
连续纸12在台板48上最初印刷的部分的印刷结束时,该最初印刷结束的部分被向下游侧搬运印刷区域A的距离然后暂时停止,在台板48上搬运并支承第二次印刷的部分。此时,在连续纸12上最初印刷结束的部分的大半位于强制干燥区域B,并且其其余部分位于自然干燥区域C。
因此,在第二次印刷的部分被印刷的期间,连续纸12最初印刷结束的部分的大半部分在强制干燥区域B被吹暖风,由此被强制干燥,并且其余部分在自然干燥区域C被自然干燥。接下来,当台板48上第二次印刷的部分的印刷结束时,连续纸12的该第二次印刷了的部分向下游侧被搬运印刷区域A的距离然后暂时停止,在台板48上搬运并支承第三次支承的部分。
于是,在连续纸12中,最初印刷结束的部分之中位于自然干燥区域C的部分位于强制干燥区域B,并且位于强制干燥区域B的部分被搬运向强制干燥区域B的下游侧。此时,第二次印刷结束的部分的大半部分位于强制干燥区域B,并且其余部分位于自然干燥区域C。
因此,连续纸12在第三次印刷的部分被印刷的期间,第二次印刷结束的部分的大半部分在强制干燥区域B被吹暖风,由此被强制干燥,并且其余部分在自然干燥区域C被自然干燥。如此在连续纸12上以印刷区域A的距离单位进行顺次印刷。
然后,在台板48上进行连续纸12的印刷的期间,台板48由于通过鞘加热器101、102、103被加热,所以从各鞘加热器101、102、103发出的热通过台板48被传递给台板48上的连续纸12。即,台板48上的连续纸12的背面(非印刷面)被台板48预加热。
因此,在连续纸12的印刷时,从记录头54喷射而喷落到连续纸12的表面(印刷面)上的各墨液与连续纸12的接触部分通过从台板48传递来的热被立即干燥。因此,喷落在连续纸12的表面上的各墨液立即定影在该连续纸12的表面上。因此,在连续纸12印刷时喷落到连续纸12的表面上的各墨液不会通过自然干燥区域C到达强制干燥区域B地流动。
在此,台板48由于通过鞘加热器101、102、103被加热,所以因该加热而在水平方向上热膨胀。即,台板48由于呈矩形,所以向上下方向(台板48的厚度方向)几乎不会热膨胀,而在水平方向热膨胀。因此,在将台板48在各支承部a~l完全固定地支承的情况下,在各支承部a~l不存在台板48的热膨胀力的逃逸处。其结果是台板48尤其是其上表面48b上的各支承部a~l之间以呈波浪的方式热变形。
关于这点,在本实施方式中,台板48通过第一支承机构支承各支承部b、d、f、g、i、k,并且通过第二支承机构支承各支承部c、e、h、j、l。即,台板48在各支承部b、d、f、g、i、k中调整螺栓47的轴部47a的前端面47c抵接于台板48的下表面,并且桁架螺钉112的头部112b的下表面112c和支承孔110的台阶面110c之间形成有间隙。另一方面,台板48在各支承部c、e、h、j、l中调整螺栓47的轴部47a的前端面47c和台板48的下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并且桁架螺钉112的头部112b的下表面112c抵接于支承孔110的台阶面110c。此外,在隔垫113的外圆周面和小孔部110b的内圆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
因此,在台板48被加热而在与其上表面48b平行的方向即水平方向上热膨胀时,其热膨胀量被隔垫113的外圆周面和小孔部110b的内圆周面之间的间隙吸收。即,各支承部a~l的台板48的热膨胀力逃逸到隔垫113的外圆周面和小孔部110b的内圆周面之间的间隙。
此时,在被第一支承机构支承的各支承部b、d、f、g、i、k中,调整螺栓47的轴部47a的前端面47c从下侧抵接台板48,并且被第二支承机构支承的各支承部c、e、h、j、l中,桁架螺钉112的头部112b的下表面112c从上侧抵接台板48。此外,第一支承机构以及第二支承机构在台板48的各支承部b~l中被交替配置。
因此,台板48由于在各支承部b~l中在上下平衡良好地被第一支承机构以及第二支承机构抵接,所以上下方向(铅直方向)的晃动被有效地抑制,并且在上下方向上被正确定位。此时,在第二支承机构中在由桁架螺钉112的头部112b的下表面112c强力压住支承孔110的台阶面110c时,与第一支承机构将台板48夹入,无法释放因热膨胀引起的变形。因此,在第二支承机构中,隔垫113的上下方向的长度被设定为:台板48向上方的错位被桁架螺钉112限制,并且该桁架螺钉112处于不会阻碍台板48的因热膨胀引起的逃逸的程度的位置。
即,第一支承机构以及第二支承机构限制台板48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且以不阻碍台板48的水平方向的热膨胀的程度抵接于台板48或者也可以不抵接。在第一支承机构以及第二支承机构不抵接于台板48的情况下,第一支承机构以及第二支承机构和台板48的各自的距离被设定为0.05~0.1mm左右。这是在台板48和记录头54的距离的精度的允许范围内。
进而,此时由于与台板48相比隔垫113的热膨胀量小,所以确保台板48的各支承部b~l处的隔垫113的外圆周面和小孔部110b的内圆周面之间的间隙,因此不存在台板48的热膨胀力逃逸的部位失去的情况。
另外,在台板48上支承连续纸12的面即上表面48b热变形,该上表面48b相对于水平面的精度下降的情况下,通过在将锁定螺母111的锁定状态解除了的状态下使各支承机构的调整螺栓47旋转,调节台板48的各支承部b~1的距离基台30的各支承机构的支承高度,相对于水平面对台板48的上表面48b进行修正即可。之后,用锁定螺母111锁定调整螺栓47,维持台板48的各支承部b~l的距离基台30的支承高度。以上,根据详细说明的实施方式可以得到以下这样的效果。
(1)在台板48的各支承部b~l中隔垫113的外圆周面和小孔部110b的内圆周面之间,形成有能够充分吸收台板48向水平方向的热膨胀的大小的间隙,所以通过该间隙可以可靠吸收台板48的水平方向的热膨胀量。此外,台板48在各支承部b、d、f、g、i、k中抵接第一支承机构的第一定位部,并且在各支承部c、e、h、j、l中抵接第二支承机构的第二定位部。由此,由于台板48的上下方向的位置被决定,所以可以确保印刷时记录头54和台板48的距离的精度。此外,在台板48在水平方向热膨胀时,可以抑制该台板48在上下方向上晃动。
因此,在台板48在水平方向热膨胀时,可以对该台板48在上下方向上进行定位,同时吸收台板48的热膨胀量。
(2)由于支承台板48的各支承部b~l的第一支承机构以及第二支承机构交替配置,所以第一支承机构以及第二支承机构相对于台板48分别从下侧以及上侧平衡良好地抵接。因此,在台板48在水平方向热膨胀时,可以将台板48遍布水平方向进行定位,可以有效抑制该台板48在上下方向晃动。
(3)在第一支承机构以及第二支承机构与台板48之间分别形成有间隙,因此,可以通过上述各间隙吸收台板48的各支承部b~l的热变形量之中的至少一部分。
(4)在第一支承机构以及第二支承机构中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之间分别设有隔垫13,使得隔垫13与第一定位部以及第二定位部双方抵接。因此,通过隔垫13可以将第一支承机构以及第二支承机构的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之间的距离容器且正确地保持为一定(隔垫113的上下方向的长度量)。
(5)隔垫113由于由热膨胀系数小于台板48的材质构成,所以隔垫113的热膨胀量变得小于台板48的热膨胀量。因此,即使在台板48在水平方向热膨胀的情况下,也可以确保在隔垫113的外圆周面和小孔部110b的内圆周面之间形成的间隙。
(6)通过使构成各支承机构的调整螺栓47旋转,将该调整螺栓47上下移动,由此可以调节基于各支承机构的台板48距离基台30的支承高度。因此,例如即使在通过各支承机构支承的安装状态下台板48倾斜,通过调节基于各支承机构的台板48距离基台30的支承高度,就可以修正台板48的倾斜而水平地支承该台板48。其结果是可以确保台板48上支承连续纸12的面即上表面48b相对于水平面的精度。
(7)在通过各支承机构将台板48支承在基台30上之后,通过使构成各支承机构的调整螺栓47旋转并将该调整螺栓47上下移动,可以在第一支承机构和第二支承机构之间自由改变支承台板48的各支承部b~l的各支承机构。即,通过使调整螺栓47以及桁架螺钉112相对于台板48相对移动,可以容易进行第一支承机构以及第二支承机构的改变。
(8)构成各支承机构的调整螺栓47的轴部47a的阳螺纹部47b由于相对于基台30的各阴螺纹孔30a分别拧合,所以通过使各调整螺栓47在轴部47a的轴中心旋转,可以容易以无极的方式调节基于各支承机构的台板48以基台30为基准的支承高度。因此,可以对基于各支承机构的台板48以基台30为基准的支承高度进行微调。
(9)由于在各支承机构的调整螺栓47上拧合锁定螺母111,所以在调节了基于各支承机构的台板48距离基台30的支承高度之后,通过利用锁定螺母111锁定各调整螺栓47,由此可以可靠地将基于各支承机构的台板48维持在调节后的支承高度。
(10)台板48只在支承部a这一处中被桁架螺钉112和调整螺栓47夹压,在上下方向、左右方向以及前后方向被完全固定地被定位。因此,通过以支承部a为基准设定各支承部b~l的上下方向的高度位置,由此可以更正确地进行台板48的定位。另外,将台板48完全固定由于仅在支承部a这一处进行,所以可以在多处不用固定的情况下对台板48进行定位。由此,可以抑制台板48在多处被固定了的状态下因热膨胀而以呈波浪的方式变形。
(11)第一支承机构以及第二支承机构都由调整螺栓47以及桁架螺钉112构成,所以可以在各支承机构实现零件的通用化。
(12)桁架螺钉112的轴部112a由于以具有允许台板48的热膨胀的间隙的方式被插通在形成于台板48上的小孔部110b中,所以可以允许台板48的热膨胀。另外,桁架螺钉112的轴部112a被插通在形成于台板48的小孔部110b中,因此可以增加配置第二支承机构时的自由度。进而桁架螺钉112的头部112b被收容在台板48的支承孔110内,所以可以避免妨碍连续纸12的搬运。
(变形例)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可以以下这样变更。
·隔垫113没有必要一定由热膨胀字数小于台板48的材质构成。
·隔垫113可以省略。
·在第一支承机构以及第二支承机构中,在调整螺栓47的轴部47a的前端面47c还可以一体形成隔垫113。或者,在第一支承机构以及第二支承机构中,还可以在桁架螺钉112的头部112b的下表面112c一体形成隔垫113。据此,可以减少零件数量。
·在第一支承机构以及第二支承机构中,还可以将桁架螺钉112的轴部改变为针状,在调整螺栓47的轴部47a的前端面47c中刺入桁架螺钉112的针状的轴部来进行固定。
·在第一支承机构中,还可以省略桁架螺钉112。此时,不需要隔垫113。
·还可以构成为在台板48的各支承部b、d、f、g、i、k使调整螺栓47的轴部47a的前端面47c从下侧抵接于台板48,并且在各支承部c、e、h、j、l使调整螺栓47的轴部47a的前端面47c从上侧抵接,支承台板48。此时,需要设置将抵接于台板48的各支承部c、e、h、j、l的调整螺栓47在台板48的上侧在与该调整螺栓47拧合的状态下进行支承的构件。如此,不需要桁架螺钉112以及隔垫113。
·台板48还可以是上表面48b相对于水平面交叉配置。
·支承台板48的各支承部b~l的第一支承机构以及第二支承机构并不一定必须交替配置,也可以随机配置。另外,此时,配置的第一支承机构以及第二支承机构数量可以是任意的,第一支承机构以及第二支承机构分别需要配置至少一个以上。
·各支承机构还可以构成为不能调节台板48的支承高度。即,在各支承机构中,取代调整螺栓47,还可以使用在基台30上固定的简单的柱状构件。
·台板48在支承部a以外的各支承部b~l之中的任一处被支承机构完全固定地支承,可以将该完全被固定地被支承的支承部的高度作为基准的高度。此时,台板48的支承部a被第一支承机构或第二支承机构支承。
·锁定螺母111还可以省略。
·取代调整螺栓47的轴部47a,还可以使用相对于基台30在上下方向上滑动自如地被支承的棒状的滑动构件作为支柱部。即,在滑动构件的侧面设有在上下方向每隔规定间隔排列的多个孔,并且在该各孔中,插拔自如地插入用于将滑动构件卡止在基台30的卡止销。如此,通过改变插入卡止销的滑动构件的孔,可以阶段性调节基于滑动构件的台板48的支承高度。
·取代连续纸12,还可以使用长条状的塑料薄膜等作为目标物。
·在第一支承机构以及第二支承机构中,如果不将台板48夹压而完全固定,桁架螺钉112的头部112b的下表面112c以及调整螺栓47的轴部47a的前端面47c也可以抵接于台板48。即,此时,第一支承机构以及第二支承机构是通用的结构。
·第一支承机构的桁架螺钉112的头部112b的下表面112c和支承孔110的台阶面110c之间的相隔距离以及第二支承机构的调整螺栓47的轴部47a的前端面47c和台板48的相隔距离并不限于0.05~0.1mm左右。而且该相隔距离优选在限制台板48在上下方向较大移动,相对于记录头54的下表面和台板48的上表面48b的相隔距离的精度允许范围内。
·还可以在台板48上不设置支承孔110,使第二定位部抵接于台板48的周缘部,进行从上侧的定位。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液体喷射装置具体化为喷墨式打印机11,但还可以具体化为喷射墨液以外的其他液体(包括功能材料的粒子分散或混合在液体中的液状体、凝胶那样的流状体)的液体喷射装置。而且,本说明书中的“液体”例如除了包括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状树脂、液状金属(金属熔液)等之外,还包括液状体、流状体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液体喷射装置具体化为喷墨式打印机11,但还可以采用喷射或喷出墨液以外的其他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可用于具有使微小量的液滴喷出的液体喷头等各种液体喷射装置。而且,所谓液滴是指从上述液体喷射装置喷出的液体的状态,也包括粒状、泪滴状、带有线状尾巴的。另外,在此所称液体只要是液体喷射装置可以喷射的材料即可。例如只要物质是液相时的状态的即可,不仅如粘性高或低的液状体、溶胶、凝胶水、其他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状树脂、液状金属(金属熔液)那样的流状态,或作为物质的一状态的液体,还包括颜料或金属粒子等固形物构成的功能材料的粒子溶解、分散或混合在溶剂中的物质等。另外,作为液体的代表例举出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的墨液或液晶等。在此,所谓墨液是包括一般的水性墨液以及油性墨液以及凝胶墨、热融墨等各种液体组成物的墨。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具体例,还可以是:例如喷射以分散或溶解的形式含有液晶显示器、EL(场致发光)显示器、面发光显示器、滤色器的制造等中使用的电极材料或颜色材料等材料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喷射在生物因子制造中使用的生物体有机物的液体喷射装置、作为精密移液管使用来喷射作为试料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印染装置或微分配器等。进而还可以采用定点对表或相机等精密机械喷射润滑油的液体喷射装置;为了形成光通信元件等中使用的微小半球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将紫外线固化树脂等透明树脂液喷射到基板上的液体喷射装置;为了蚀刻基板等而喷射酸或碱等蚀刻液的液体喷射装置。而且,可以将本发明适用于这其中的任一种液体喷射装置。

Claims (9)

1.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包括:支承从上游侧搬运的目标物的支承构件;对由该支承构件支承的目标物喷射液体的液体喷头;支承所述支承构件的支承机构;对所述支承构件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所述液体喷射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机构支承所述支承构件,允许所述支承构件向相对于该支承构件上对所述目标物进行支承的面即支承面平行的方向热膨胀。
2.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包括:支承从上游侧搬运的目标物的支承构件;对由该支承构件支承的目标物喷射液体的液体喷头;支承所述支承构件的支承机构;对所述支承构件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所述液体喷射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机构包括:
第一支承机构,其从所述支承构件的对所述目标物进行支承的面即支承面的相反侧对所述支承构件进行定位,并且在相对于所述支承面平行的方向离开所述支承构件;
第二支承机构,其从所述支承构件的对所述目标物进行支承的面即支承面一侧对所述支承构件进行定位,并且在相对于所述支承面平行的方向离开所述支承构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承机构以及所述第二支承机构具有能够承载所述支承构件的承载构件,
在所述第一支承机构中,通过所述承载构件的第一定位部抵接于所述支承构件来承载所述支承构件,并且进行所述支承构件的定位,
在所述第二支承机构中,通过经支承部被支承于所述承载构件上的压止构件的第二定位部抵接于所述支承构件来进行所述支承构件的定位。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止构件的所述支承部以具有允许所述支承构件的热膨胀的间隙的方式被插通在形成于所述支承构件上的贯通孔中。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承机构以及所述第二支承机构具有所述承载构件以及所述压止构件,
所述承载构件以及所述压止构件构成为:在所述第一定位部和所述第二定位部保持不夹压所述支承构件的距离的状态下相对于所述支承构件能够相对移动。
6.如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支承机构以及所述第二支承机构之中的至少所述第二支承机构中,在所述第一定位部和所述第二定位部之间,以与所述支承构件之间具有允许所述支承构件的热膨胀的间隙的方式设置有抵接于第一定位部以及第二定位部双方的隔垫。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垫由相比于构成所述支承构件的材质热膨胀系数小的材质构成。
8.如权利要求2~7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相对于所述支承面平行的方向上的所述支承构件和所述第一支承机构之间的间隔距离、以及相对于所述支承面平行的方向上的所述支承构件和所述第二支承机构之间的间隔距离分别被设定为能够吸收相对于所述支承面平行的方向上的所述支承构件的热膨胀量的程度。
9.如权利要求2~8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承机构以及所述第二支承机构交替配置。
CN2008102152130A 2007-09-20 2008-09-18 液体喷射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915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43878 2007-09-20
JP2007243878 2007-09-20
JP2007243878 2007-09-20
JP2008207012 2008-08-11
JP2008-207012 2008-08-11
JP2008207012A JP5251351B2 (ja) 2007-09-20 2008-08-11 液体噴射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91520A true CN101391520A (zh) 2009-03-25
CN101391520B CN101391520B (zh) 2011-03-16

Family

ID=404921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215213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91520B (zh) 2007-09-20 2008-09-18 液体喷射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251351B2 (zh)
CN (1) CN10139152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16543A (zh) * 2014-01-30 2015-08-0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119167A (ja) * 2011-12-06 2013-06-17 Seiko Epson Corp 液滴吐出装置の異物検査方法
JP5804922B2 (ja) * 2011-12-07 2015-11-04 株式会社ミマキ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印刷装置
JP2017159472A (ja) * 2016-03-07 2017-09-1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媒体支持ユニット及び印刷装置
JP7087497B2 (ja) 2018-03-16 2022-06-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記録媒体支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80545A (ja) * 1999-04-01 2000-10-10 Mutoh Ind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のプラテン支持機構
JP4821138B2 (ja) * 2005-03-04 2011-11-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16543A (zh) * 2014-01-30 2015-08-0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装置
CN104816543B (zh) * 2014-01-30 2018-05-1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251351B2 (ja) 2013-07-31
JP2009090640A (ja) 2009-04-30
CN101391520B (zh) 2011-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91520B (zh) 液体喷射装置
CN102001219B (zh) 记录装置
JP5737322B2 (ja) 流体噴射装置及び流体供給方法
US8936346B2 (en) Liquid removing device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CN101734023A (zh) 干燥装置、记录装置以及标的的干燥方法
CN101722726A (zh) 记录装置、以及目标的干燥方法
CN203246190U (zh) 维护装置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US20120281037A1 (en) Print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CN101746145A (zh) 流体喷射装置
US8038288B2 (e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CN102529384A (zh) 清洗方法、清洗装置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1352968B (zh) 图像记录设备
CN102514371B (zh) 记录装置
JP5565232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CN102310664A (zh) 记录装置
CN105667093A (zh) 液体喷射装置
US8376504B2 (en) Fluid ejecting apparatus with humidification member for moisturing ink
US20100135710A1 (en) Recording apparatus
KR20180051858A (ko) 잉크젯 헤드 정렬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적 토출 장치
JP6060634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5569020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2021059088A (ja) 液体収集装置、液体噴射装置、液体噴射装置の制御方法
JP6362182B2 (ja) 産業用インクジェット描画装置
JP2011098555A (ja) 液体噴射装置
CN102145586A (zh) 流体喷射装置以及清洁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