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86289A - 带扣座保持结构 - Google Patents

带扣座保持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86289A
CN101386289A CNA2008101495627A CN200810149562A CN101386289A CN 101386289 A CN101386289 A CN 101386289A CN A2008101495627 A CNA2008101495627 A CN A2008101495627A CN 200810149562 A CN200810149562 A CN 200810149562A CN 101386289 A CN101386289 A CN 1013862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bracelet
mentioned
band
chain cush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14956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86289B (zh
Inventor
津田敏彦
伊藤隆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3862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862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862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862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02Semi-passive restraint systems, e.g. systems applied or removed automatically but not both ; Manual restraint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02Semi-passive restraint systems, e.g. systems applied or removed automatically but not both ; Manual restraint systems
    • B60R2022/021Means for holding the tongue or buck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r easy access by the us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18Anchoring devices
    • B60R22/26Anchoring devices secured to the seat
    • B60R2022/266Rear seats, e.g. bench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otive Seat Belt Assembly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不仅美观,而且可以使带扣座切实地返回到座椅坐垫上的带扣座保持结构。带扣座保持结构将带扣座部件保持在座椅坐垫(11)上,所述带扣座部件具有一端被固定在车身上的固定带和设置在固定带另一端上的带扣座,将在纵长方向上具有伸缩性、且具有规定宽度的束带(34)在其纵长方向上的中央或大致中央部处折返形成折返部(37),将束带(34)的纵长方向的两端部(35、36)在同一平面上沿束带宽度方向并列配置,并在该状态下将两端部(35、36)固定在座椅坐垫(11)的后端部,将固定带穿过形成于折返了的束带(34)之间的间隙(38),利用折返部卡止带扣座。

Description

带扣座保持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带扣座保持结构。
背景技术
例如,车辆用的座椅安全带装置以如下方式将乘客约束在座椅上,即,将系在乘客身体上的座椅安全带上的带扣插舌与固定在车身上的带扣座部件的带扣座卡合。由于车辆撞击时带扣座部件受到较大的冲击,所以将其固定在车身上,例如,可以将其构成为:将安全带的一端固定在车身上,而在该带的另一端安装带扣座。但是,当乘客要系上安全带时,如果不能立刻在座椅坐垫的上表面找到带扣座,会导致使用不便。
因此,有人提出了带扣座保持结构,通过该带扣座保持结构,在乘客系用安全带之前,带扣座总是位于座椅坐垫上的一定位置处。
例如,在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2-362309号中公开的带扣座保持结构中,将由橡胶带形成的环形带固定在座椅坐垫的上表面的后部,克服该环形橡胶带的弹力而使其直径扩大,将带扣座部件的带扣座及安全带穿过上述环形带,之后,通过环形带弹性收缩而将带扣座卡止在环形带上。上述带扣座保持结构设置在活动型座椅坐垫上,所谓活动型座椅坐垫是指座椅坐垫可向上翻起而与座椅靠背重叠,又可下放到脚踏用的车身地板上。由于上述带扣座保持结构设置在这样的活动型座椅坐垫上,所以,当使座椅坐垫移动时,通过拉伸橡胶带形成的环形带来卡止带扣座。
但是,对于现有技术中的带扣座保持结构,当座椅坐垫的位置恢复到乘坐状态时,为了保证带扣座能回到座椅坐垫的上表面,将环状带安装在座椅坐垫的上表面的后部,因此,环形带会暴露在座椅坐垫的乘坐面上。所以,从美观上考虑,期望改善这种结构。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扣座保持结构,该带扣座保持结构不仅美观,而且可以将带扣座切实地返回到座椅坐垫的上表面。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本发明中的带扣座保持结构中采用了如下的结构。
技术方案1所记述的发明的带扣座保持结构将带扣座部件保持在座椅坐垫上,其中,所述带扣座部件包括一端被固定在车身上的固定带和设置在所述固定带的另一端上的带扣座,其特征在于,将在纵长方向上具有伸缩性且具有规定宽度的束带在其纵长方向的中央或大致中央部处折返而形成折返部,将上述束带的纵长方向的两端部在同一平面上沿束带宽度方向并列配置,并在此状态将上述两端部固定在上述座椅坐垫的后端部,将上述带扣座部件的固定带穿过折返了的束带之间,在上述折返部处卡止上述带扣座。
技术方案2所记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所记述的发明的基础上,上述座椅坐垫的后端部设置有具有伸缩性且较上述束带宽的舌片,将上述束带的两端部固定在该舌片上。
采用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由于束带被安装在座椅坐垫的后端,因而束带不会暴露在座椅坐垫的乘坐面上,提高了美观度。另外,由于带扣座卡止在束带的折返部处,所以带扣座不易落下。另外,由于将束带的两端部在宽度方向上并列地配置并固定在座椅坐垫的后端部,所以束带并列部分的宽度尺寸增大,当将带扣座引到座椅坐垫的上表面时,该并列部分成为带扣座的支承面,可以将带扣座切实地引导到座椅坐垫的上表面。
采用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座椅坐垫的舌片起到带扣座的支承面的作用,可以将带扣座切实地引导到座椅坐垫的上表面。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本发明中的带扣座保持结构的车辆后座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对后座的布置进行说明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带扣座保持件的安装状态的后座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带扣座保持件的配置的座椅坐垫的俯视图。
图5是带扣座保持件的立体图。
图6是带扣座保持件的侧视图。
图7是以图解的方式表示带扣座保持件的U型束带的形成过程的示意图。
图8是对带扣座保持件的作用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9是另一个实施例中的带扣座保持件的立体图。
图10是上述另一个实施例中的带扣座保持件的侧视图。
[符号说明]
1A、1B:后座,11:座椅坐垫,11c:缝合部(后端部),25A~25C:带扣座,26A~26C:固定带(带),28A~28C:带扣座部件,30A~30C:带扣座保持件,31:舌片,32、33:U型束带,34:束带;35、36:端部,37:折返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1~10对本发明中的带扣座保持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上下方向为车身的上下方向,前后方向为车身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为从驾驶位上观察时的沿车宽方向的左右方向。
图1是车辆的后座1的外观立体图,该后座1在左右方向上以固定的比例(例如,7:3或6:4)被划分,由较宽的左侧后座1A和较窄的右侧后座1B构成。
首先,对后座1A、1B相同的结构进行说明。后座1A、1B具有支承乘客臀部的座椅坐垫11、支承乘客背部的座椅靠背12和支承乘客头部的头枕13。
如图2所述,后座1A、1B被配置在阶梯地板103附近,其中,阶梯地板103连接位于车身地板100前侧的位置低的地板101和位于车身地板100后侧的位置高的地板102,后侧的位置高的地板102高于上述位置低的地板101。这里,也可以说位置低的地板101指的是后座1A、1B前方的脚踏用车身地板。
在设置于位置高的地板102的前端附近的底座60上,座椅靠背12的下端以可通过支承轴61旋转的方式来安装。通过未图示的支承机构,座椅靠背12可以保持成图2中以实线表示的稍微向后倾斜的立起姿势,并且,通过以支承轴61为中心向前方旋转,座椅靠背12也可以如图2中的双点划线所示的那样向前方放倒。
座椅坐垫11以可通过旋转臂14相对座椅靠背12旋转的方式被设置在座椅靠背12上。具体而言,L字形或大致呈L字形的旋转臂14的一端14a被固定在座椅坐垫11上,另一端14b安装在座椅靠背12上,并且该另一端14b可以以设置在座椅靠背12下部的支承轴14c为中心来旋转。
如图1所示,在座椅坐垫11的底面上设置有将座椅坐垫11支承在车身地板100上的支腿部15。支腿部15上侧开放,呈U字形或大致U字形,该支腿部15的上部以可相对于座椅坐垫11的框架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其上。如图2所示,通过将支腿部15相对座椅坐垫11立起,支腿部15将座椅坐垫11支承在车身地板100上,可以保持如图2中实线所示的状态。下面,将此状态称为可乘坐状态。另外,在座椅坐垫11为可乘坐状态时,用于承接此状态下的支腿部15的下端部的支腿座部件16被设置在位置低的地板101与阶梯地板103的连接处。
从可乘坐状态将该座椅坐垫11向后方旋转,如图2中的点划线所示,座椅坐垫11可与立起姿势的座椅靠背12重叠。下面,此状态称为折叠状态。当座椅坐垫11为折叠状态时,由于使座椅坐垫11向后上方退让,位置低的地板101上方的空间相应地扩大,在此处可以放置较高的行李。另外,当座椅坐垫11为折叠状态时,如果将支腿部15向下方旋转收回,可以进一步扩大位置低的地板101上方的空间。另外,通过将支腿部15向下方旋转并将其收纳在座椅坐垫11的底部,利用未图示的锁定机构可维持该折叠状态。
对处于折叠状态的后座1A、1B,使座椅靠背12以支承轴61为中心向前方旋转,则如图2中的双点划线所示,可以在保持着座椅坐垫11与座椅靠背12重叠的状态下,将座椅坐垫11下放到位置低的地板101上。下面,将此状态称为放倒状态。
对于可乘坐状态的座椅坐垫11及座椅靠背12,当将座椅靠背12以支承轴61为中心向前方旋转时,随着座椅靠背12向前方的旋转,座椅坐垫11一边以支承轴14c为中心相对座椅靠背12旋转,一边向前方移动,所以座椅坐垫11的支腿部15以被支腿座部件16承接的部分为中心向前方旋转而合上,结果,座椅坐垫11下放到位置低的地板101上,座椅靠背12重叠于其上,成为放倒状态。
即,该后座1A、1B是可以布置成下述三种状态的车辆用座椅,这三种状态包括:乘客可以乘坐的可乘坐状态;座椅坐垫11与呈立起姿势的座椅靠背12重叠的折叠状态;将座椅坐垫11与座椅靠背12重叠着下放到脚踏用的车身地板(位置低的地板101)上的放倒状态。
头枕13分别被配置在后座1A上的左右方向的中央稍微偏左侧的位置和后座1B上左右方向的中央或大致中央的位置,并被设置成可在座椅靠背12上升降。
如图1所示,后座1具有三组座椅安全带装置20A、20B和20C。座椅安全带装置20A约束坐在后座1A的左侧的乘客,座椅安全带装置20B约束坐在后座1A的右侧(换言之,后座1的中央)的乘客,座椅安全带装置20C约束坐在后座1B上的乘客。
座椅安全带装置20A是所谓的三点式座椅安全带装置,细长条状的座椅安全带21A的一端通过外侧固定器22A被固定在车身侧部,座椅安全带21A的另一端穿过带孔固定器23A与未图示的卷收器连接,在外侧固定器22A与带孔固定器23A之间,座椅安全带21A穿过带扣插舌24A。该带扣插舌24A以可与带扣座25A脱开的方式与其卡合,带扣座25A被固定在较短的固定带26A的一端,固定带26A的另一端通过固定器27A被固定在车身地板上。在本实施例中,带扣座25A与固定带26A构成带扣座部件28A。就该座椅安全带装置20A而言,将座椅安全带21A环绕落座的乘客的腰部及上身,通过将带扣插舌24A与带扣座25A卡合,座椅安全带装置20A可将乘客约束在后座1A上;通过解除带扣插舌24A与带扣座25A的卡合,座椅安全带装置20A可成为不对乘客进行约束的非约束状态。
座椅安全带装置20C被配置成与座椅安全带装置20A相对于车身而左右对称,且与座椅安全带装置20A的结构相同,具有座椅安全带21C、外侧固定器22C、带孔固定器23C、带扣插舌24C、带扣座25C、固定带26C、固定器27C。
座椅安全带装置20B是所谓的两点式座椅安全带装置,细长条状座椅安全带21B的一端通过固定器22B被固定在车身地板上,座椅安全带21B的另一端连接有带扣插舌24B。该带扣插舌24B以可与带扣座25B脱开的方式与其卡合,该带扣座25B被固定在较短的固定带26B的一端,固定带26B的另一端通过固定器27B被固定在车身地板上。就该座椅安全带装置20B而言,将座椅安全带21B系在落座的乘客的腰部,通过将带扣插舌24B与带扣座25B卡合,座椅安全带装置20B可将乘客约束在后座1A上;通过解除带扣插舌24B与带扣座25B的卡合,座椅安全带装置20B可成为非约束状态。
如图3所示,当后座1A为可乘坐状态时,座椅安全带装置20A的固定带26A,在后座1A的左右方向中央或大致中央处从座椅坐垫11和座椅靠背12之间穿过,并被引到座椅坐垫11的上表面,带扣座25A被置于座椅坐垫11的上表面。另外,对于座椅安全带装置20B的座椅安全带21B和带扣插舌24B也是如此。
另外,当后座1B为可乘坐状态时,座椅安全带装置20B、20C上的固定带26B、26C,从后座1B的座椅坐垫11和座椅靠背12之间穿过,并被引到座椅坐垫11的上表面,带扣座25B、25C被放置在座椅坐垫11的上表面。
图4是后座1A、1B的座椅坐垫11、11的俯视图,后座1A、1B的座椅坐垫11、11具有带扣座保持件30A、30B。如该图所示,带扣座保持件30A被安装在后座1A的座椅坐垫11的后端部的左右方向的中央或大致中央位置,带扣座保持件30B被安装在后座1B的座椅坐垫11的后端部的靠近左端的位置。另外,考虑到图1中的图示情况,图中省略了带扣座保持件30A、30B。
如图5所示,带扣座保持件30A、30B具有舌片31和一对U型束带32、33。
舌片31由具有柔软性并在其纵长方向上具有弹性的材料(例如橡胶带)形成,为较宽的带状。如图6所示,舌片31的一端在座椅坐垫11的后端部上的表面侧表层11a和底面侧表层11b的缝合部11c上,与表面侧表层11a和底面侧表层11b一同缝合,从而将舌片31固定。另外,图6表示了折叠状态下的座椅坐垫11的后端部。
U型束带32、33由具有柔软性并在纵长方向上具有弹性的材料(例如橡胶带)形成。U型束带32、33的状态为,使一根具有规定宽度的束带34在纵长方向的中央或大致中央处不扭转地折返(U形转弯),并且束带34的纵长方向的两端部35、36在同一平面上沿束带34的宽度方向并列着配置。即,U型束带32、33在束带34的纵长方向大致中央部处形成有折返部37。另外,图7是以图解的方式表示束带34的折返方法的示意图。
这样,将U型束带32的两端部35、36和U型束带33的两端部35、36在同一平面上沿束带34的宽度方向并列配置,同时,使该端部35、36与舌片31的端部的内表面重合,而将端部35、36缝在舌片31上。因此,舌片31的宽度尺寸为U型束带32、33的宽度尺寸的四倍稍大。这样将U型束带32、33安装到舌片31上,就在U型束带32、33上形成了可供带扣座等穿过的间隙38。
在具有如上述结构的带扣座保持件30A上,卡合有座椅安全带装置20A的带扣座部件28A和座椅安全带装置20B的座椅安全带21B,带扣座保持件30B上卡合有座椅安全带装置20B的带扣座部件28B和安全带装置20C的带扣座部件28C。
具体而言,带扣座保持件30A的左侧的U型束带32上的间隙38被座椅安全带装置20A的带扣座部件28A穿过,带扣座25A卡止在折返部37上。
带扣座保持件30A的右侧的U型束带33上的间隙38被座椅安全带装置20B的座椅安全带21B穿过。
带扣座保持件30B的左侧的U型束带32上的间隙38被座椅安全带装置20B的固定带26B穿过,带扣座25B可以卡止在折返部37上。
带扣座保持件30B的右侧的U型束带33上的间隙38被座椅安全带装置20C的固定带26C穿过,带扣座25C可以卡止在折返部37上。
将带扣座25A及固定带26A安装到带扣座保持件30A的U型束带32上的方法如图6中的箭头所示,将带扣座25A及固定带26A从U型束带32的内表面侧向外表面侧穿过其上的间隙38。此处,将U型束带32的长度设定为:如果克服U型束带32的弹力使间隙38扩大,则带扣座25A可以穿过该间隙38,如果该间隙38不被扩大,则带扣座25A不能从其中穿过。将上述各部件安装到其他的U型束带上时的长度设定方法也是如此。
接下来,对如上述结构的带扣座保持件30A、30B的作用进行说明。此处,以卡合在带扣座保持件30A的U型束带32上的座椅安全带装置20A的带扣座部件28A为例,参照图3及图8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当后座1A为可乘坐状态时,座椅安全带装置20A的固定带26A从座椅坐垫11和座椅靠背12之间穿过,并被引到座椅坐垫11的上表面,带扣座25A被置于座椅坐垫11的上表面。此时,由于带扣座保持件30A的舌片31及U型束带32、33位于座椅坐垫11的后端部更靠后的位置,而未被拉到座椅坐垫11的上表面,所以不会被乘客看到,因而提高了美观度。
另外,在可乘坐状态下,带扣座25A总是处于被置于座椅坐垫11的上表面的状态,当乘客要系用座椅安全带装置20A时,立刻就能找到带扣座25A,故容易系上座椅安全带装置20A。
接下来,为了从可乘坐状态变到折叠状态而将座椅坐垫11向后方旋转时,将固定带26A固定在车身上的固定器27A与座椅坐垫11的后端部间的距离渐渐扩大。这样,如图8所示,在座椅坐垫11向后方旋转的过程中,固定带26A伸长为直线状,带扣座保持件30A拉直,此时,带扣座25A卡止在U型束带32的折返部37处,再继续转动,维持着带扣座25A与折返部37的卡止状态,同时,带扣座保持件30A的舌片31及U型束带32克服其自身的弹力而伸长,座椅成为折叠状态。在这个过程中,虽然U型束带32中并列的束带34、34由于伸长而宽度变窄,但是由于带扣座25A被折返部37卡止,所以带扣座25A不会从U型束带32上脱落。
接下来,为了从折叠状态变到可乘坐状态,维持座椅靠背12的立起状态,仅将座椅坐垫11向前方旋转,与上述过程相反,由于固定器27A与座椅坐垫11的后端部间的距离渐渐缩短,所以舌片31和U型束带32由于其弹力的作用而收缩。此时,舌片31和U型束带32由于收缩而宽度变大,当座椅坐垫11返回到可乘坐状态时,利用该收缩力,带扣座25A移动到座椅坐垫11的上表面。此时,宽度变大的舌片31及U型束带32的表面成为带扣座25A的支承面,带扣座25A被该支承面引导着移动到座椅坐垫11的上表面。
当为了从可乘坐状态变到放倒状态而将座椅坐垫11下放到位置低的地板101上时,固定器27A与座椅坐垫11的后端部间的距离渐渐扩大,此时的动作过程与上述动作(从可乘坐状态变到折叠状态时)相同。另外,从放倒状态变到折叠状态的情况也是如此。
接下来,参照图9、图10对带扣座保持件30A、30B的其他实施例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带扣座保持件30A、30B不具有舌片31,相应地,U型束带32、33的长度较上述实施例的U型束带长,通过U型束带32、33的两端部35、36直接被缝在缝合部11c处而固定带扣座保持件30A、30B,其中,缝合部11c为座椅坐垫11的后端部的外表面侧表层11a和底面侧表层11b的缝合部。另外,由具有柔软性而没有伸缩性的材料(例如布料)制成的限长带39被配置在U型束带32、33的表面侧。该限长带39的一端与U型束带32、33的两端部35、36共同被缝到座椅坐垫11的缝合部11c上,另一端被缝在U型束带32、33的纵长方向的中间部或大致中间部处,限长带39的尺寸设定为:在U型束带32、33未伸长的状态下,限长带39处于松弛状态。
对于本实施例中的带扣座保持件30A、30B,U型束带32、33上的从限长带39至折返部37侧的部分的束带34、34之间形成有供带扣座部件28A~28C穿过的间隙38。
例如,将带扣座25A及固定带26A安装到带扣座保持件30A的U型束带32上的方法,与上述实施例的情况相同,如图10中的箭头表示,将带扣座25A及固定带26A从U型束带32的内表面侧向外表面侧穿过其上的间隙38。此处,比限长带39更靠近折返部37一侧的那一部分U型束带32的长度被设定为:如果克服U型束带32的弹力使间隙38扩大,则带扣座25A可以穿过间隙38,如果间隙38不扩大,则带扣座25A不能从其中穿过。
对于本实施例中的带扣座保持件30A、30B,当U型束带32、33的根部伸长时,其长度受到限长带39的限制,U型束带32、33的根部不会被拉伸得超过限长带39的长度。但是,尽管U型束带根部一侧的伸长长度受到限制,U型束带32、33的比限长带39更靠近折返部37一侧的部分却不受到此限制而可以伸长。
在本实施例中,限长带39的表面和比限长带39更靠近折返部37一侧的那部分U型束带32、33的表面成为带扣座25A~25C的支承面,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当从折叠状态变到可乘坐状态时,此支承面将带扣座25A~25C引导到座椅坐垫11的上表面。
〔其他的实施例〕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
例如,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一个带扣座保持件具有一对U型束带,但也可以一个带扣座保持件具有一个U型束带。

Claims (7)

1.一种带扣座保持结构,该带扣座保持结构将带扣座部件保持在座椅坐垫上,其中,所述带扣座部件包括一端被固定在车身上的固定带和设置在所述固定带的另一端上的带扣座,其特征在于,
将在纵长方向上具有伸缩性且具有规定宽度的束带在其纵长方向的中央或大致中央部处折返而形成折返部,将上述束带的纵长方向的两端部在同一平面上沿束带宽度方向并列配置,并在此状态将上述两端部固定在上述座椅坐垫的后端部,将上述带扣座部件的固定带穿过折返了的束带之间,在上述折返部处卡止上述带扣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扣座保持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座椅坐垫的后端部设置有具有伸缩性且较上述束带宽的舌片,上述束带的两端部固定在该舌片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扣座保持结构,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将上述座椅坐垫的表面侧的表层、上述座椅坐垫的底面侧表层和上述舌片的端部一起缝合的缝合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扣座保持结构,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将上述座椅坐垫的表面侧的表层、上述座椅坐垫的底面侧表层、上述舌片的端部和上述束带的两端部一起缝合的缝合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扣座保持结构,其特征在于,设置有缝在上述束带的表面侧的无伸缩性的布料。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扣座保持结构,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将上述座椅坐垫以可相对于座椅靠背旋转的方式支承在其上的臂。
7.如权利要求6所记述的带扣座保持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带扣座从上述座椅坐垫和上述座椅靠背之间穿过,并被引到上述座椅坐垫的上表面。
CN2008101495627A 2007-09-13 2008-09-12 带扣座保持结构 Active CN1013862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37879 2007-09-13
JP2007-237879 2007-09-13
JP2007237879A JP4420948B2 (ja) 2007-09-13 2007-09-13 バックル保持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86289A true CN101386289A (zh) 2009-03-18
CN101386289B CN101386289B (zh) 2011-03-02

Family

ID=404536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495627A Active CN101386289B (zh) 2007-09-13 2008-09-12 带扣座保持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731296B2 (zh)
JP (1) JP4420948B2 (zh)
CN (1) CN101386289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19659A (zh) * 2011-09-26 2014-03-05 铃木株式会社 座椅安全带插扣收纳结构
CN112248895A (zh) * 2020-11-09 2021-01-22 长春富维安道拓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收纳汽车前排座椅靠背
CN112262063A (zh) * 2018-06-05 2021-01-22 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 卡扣的支承构造
CN114633716A (zh) * 2020-12-15 2022-06-1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安全带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459748B2 (en) * 2011-01-11 2013-06-11 Nissan North America, Inc. Vehicle seat assembly
JP5802709B2 (ja) * 2013-07-04 2015-10-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バックル保持構造
JP6262575B2 (ja) * 2014-03-13 2018-01-17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US9688164B2 (en) 2015-08-25 2017-06-27 Tesla, Inc. Movable vehicle seat with monopost
US9669734B2 (en) 2015-08-27 2017-06-06 Tesla, Inc. Monopost for free-standing vehicle seat
JP6794905B2 (ja) * 2017-04-06 2020-12-02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CN113043992A (zh) * 2021-03-24 2021-06-29 浙江零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安全带锁扣连接装置
JP7392883B1 (ja) 2023-03-22 2023-12-06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固定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33556A (en) * 1977-07-18 1979-01-09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Seat belt positioning device
JPS6328750A (ja) * 1986-07-21 1988-02-06 Toyota Motor Corp シ−トベルト保持装置
JP2985732B2 (ja) 1995-05-09 1999-12-06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インナベルト構造
JP3529742B2 (ja) 2001-06-08 2004-05-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ベルト保持構造
US7104570B2 (en) * 2003-12-15 2006-09-12 Lear Corporation Low mount seat belt guide loop
JP3696610B1 (ja) 2004-03-15 2005-09-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19659A (zh) * 2011-09-26 2014-03-05 铃木株式会社 座椅安全带插扣收纳结构
CN103619659B (zh) * 2011-09-26 2016-03-23 铃木株式会社 座椅安全带插扣收纳结构
CN112262063A (zh) * 2018-06-05 2021-01-22 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 卡扣的支承构造
CN112262063B (zh) * 2018-06-05 2022-12-30 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 卡扣的支承构造
CN112248895A (zh) * 2020-11-09 2021-01-22 长春富维安道拓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收纳汽车前排座椅靠背
CN114633716A (zh) * 2020-12-15 2022-06-1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安全带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90072607A1 (en) 2009-03-19
CN101386289B (zh) 2011-03-02
JP2009067235A (ja) 2009-04-02
JP4420948B2 (ja) 2010-02-24
US7731296B2 (en) 2010-06-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86289B (zh) 带扣座保持结构
CN111448106B (zh) 乘员约束装置
CN111315620B (zh) 乘员约束装置
CN106687339B (zh) 驾乘人员约束装置
JP5664800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CN100371192C (zh) 气囊装置、附带气囊装置的摩托车及气囊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7531206A (zh) 乘员保护装置
WO2019107398A1 (ja) 乗員拘束装置
JPH07506787A (ja) 組込型子供用シートモジュール
JP2015006841A (ja) ルーフ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乗員保護装置
US20020130507A1 (en) Supplemental restraint system
JP2002104119A (ja) 自動車のエアバッグ装置
US20080265653A1 (en) Shoulder Pad for Vehicle Seat
CN101096196A (zh) 乘员保护装置和方法
US7780189B2 (en) Airbag apparatus and motorcycle having the same
AU755939B2 (en) Vehicle occupant restraint harness
CN101716900A (zh) 车用座椅
CN106314350A (zh) 气囊组件及装有该气囊组件的车辆座椅
CN110116704A (zh) 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
JP2993923B2 (ja) 安全ベルトを備えた自動車用座席
CN101683839B (zh) 安全带扣保持结构
US5718455A (en) Energy absorbing seat belt webbing
US9975512B2 (en) Air belt device
CN111284443B (zh) 车辆座椅安全带组件
JP7140578B2 (ja) バックル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