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96196A - 乘员保护装置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乘员保护装置和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096196A CN101096196A CNA2007101094684A CN200710109468A CN101096196A CN 101096196 A CN101096196 A CN 101096196A CN A2007101094684 A CNA2007101094684 A CN A2007101094684A CN 200710109468 A CN200710109468 A CN 200710109468A CN 101096196 A CN101096196 A CN 10109619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at
- occupant
- sensing
- seated
- described sea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19
- GOLXNESZZPUPJE-UHFFFAOYSA-N spiromesifen Chemical compound CC1=CC(C)=CC(C)=C1C(C(O1)=O)=C(OC(=O)CC(C)(C)C)C11CCCC1 GOLXNESZZPUPJE-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2463 transdu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9
- 238000005276 aerato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10000000689 upper leg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4
- 210000001217 buttock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4705 lumbosacral regio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7396 body weigh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16 impac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77 initi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85 leath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7—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sea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1—Electrical circuits for triggering passive safety arrangements, e.g. airbags, safety belt tighteners, in case of vehicle accidents or impending vehicle accidents
- B60R21/015—Electrical circuits for triggering passive safety arrangements, e.g. airbags, safety belt tighteners, in case of vehicle accidents or impending vehicle accidents including means for detecting the presence or position of passengers, passenger seats or child seats, and the related safety parameters therefor, e.g. speed or timing of airbag inflation in relation to occupant position or seat belt use
- B60R21/01512—Passenger detection systems
- B60R21/01516—Passenger detection systems using force or pressure sens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车辆乘员保护装置(20),包括设置在车辆座椅(1)的座位部分(2)的气囊(22)。气囊(22)可以这样一种方式膨胀,以向上推动座位部分(2)的垫体(12)的至少一部分。在车辆碰撞时,如果传感器(24)传感乘员(P)就座在座椅(1)上,ECU(25)允许气囊(22)膨胀,以及,如果传感器(24)传感没有乘员就座在座椅(1)上,ECU(25)禁止气囊(22)膨胀。所以,当没有乘员就座在座椅(1)上时,禁止气囊(22)在车辆碰撞时膨胀。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碰撞中保护车辆诸如汽车中乘员的装置和方法。
背景技术
当由于碰撞从前方施加冲击时,座椅上乘员的身体会向前移动,同时沿座椅的座位部分滑动并且在座椅安全带下面通过。这已知为“潜艇现象(submarine phenomenon)”。
日本实用新型公开No.2-21134披露了一种技术,其中使用气囊避免这种现象。该公开中披露的车辆座椅包括嵌入式气囊,在碰撞时使其膨胀(充气膨胀)。当膨胀时,气囊向上推动座位部分的座垫件的一部分。被向上推动的部分再与就座乘员的大腿接合,从而避免乘员向前滑动。
然而,如果就座的乘员没有使用座椅安全带,在碰撞时向上推动座垫件时,会将就座的乘员向上抛出。当乘员的重量较轻时这更容易发生。此外,如果没有乘员就座,而是将物品放置在座椅上,在碰撞时刻向上推动座垫件时,座垫件就会将物品向上抛出。
发明内容
据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乘员保护装置和方法,当没有乘员就座以及物品放置在座椅上时,禁止气囊膨胀。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乘员保护装置和方法,当就座于座椅上的乘员未限制于座椅时,禁止气囊膨胀。
为了实现前述目的,以及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保护车辆乘员的装置。车辆具有座椅,座椅包括具有垫体的座位部分。装置包括气囊、传感部(传感装置)、以及控制部(控制装置)。气囊设置于座位部分,并且可以这样一种方式膨胀,以向上推动座位部分垫体的至少一部分。传感部对乘员是否就座在座椅上进行传感。控制部控制是否使气囊膨胀。当发生车辆的碰撞或预测到车辆的碰撞时,如果传感部传感乘员就座在座椅上,控制部允许气囊膨胀,以及,如果传感部传感没有乘员就座在座椅上,控制部禁止气囊膨胀。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用于保护车辆乘员的装置。车辆具有座椅,座椅包括具有垫体的座位部分。装置包括气囊、限制器(限制装置)、传感部(传感装置)、以及控制部(控制装置)。气囊设置于座位部分,并且可以这样一种方式膨胀,以向上推动座位部分垫体的至少一部分。限制器将就座于座椅的乘员限制于座椅。传感部传感乘员是否就座于座椅同时由限制器限制在座椅上。控制部控制是否使气囊膨胀。当发生车辆的碰撞或预测到车辆的碰撞时,如果传感部传感乘员就座在座椅上同时由限制器限制于座椅,控制部允许气囊膨胀,以及,如果传感部传感乘员就座在座椅上但没有由限制器限制于座椅,控制部禁止气囊膨胀。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用于保护车辆乘员的方法。车辆具有座椅,座椅包括具有垫体的座位部分。气囊设置于座位部分。气囊可以这样一种方式,即向上推动座位部分垫体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发生膨胀。该方法包括:当发生车辆的碰撞或预测到车辆的碰撞时,对乘员是否就座在座椅上进行传感;以及,基于是否感测到乘员就座在座椅上,选择方式允许或者禁止气囊膨胀,其中,当感测到乘员就座在座椅上时,允许气囊膨胀,以及其中,当感测没有乘员就座在座椅上,禁止气囊膨胀。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用于保护车辆乘员的方法。车辆具有座椅,座椅包括具有垫体的座位部分。气囊设置于座位部分。气囊可以这样一种方式,即向上推动座位部分垫体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膨胀。该方法包括:当发生车辆的碰撞或预测到车辆的碰撞时,传感乘员是否就座在座椅上同时由限制器(限制装置)限制在座椅上;以及,基于是否传感到乘员就座在座椅上同时由限制器限制在座椅上,选择方式允许或者禁止气囊膨胀,其中,当传感到乘员就座在座椅上同时由限制器限制于座椅时,允许气囊膨胀,以及其中,当传感到乘员就座在座椅上但没有由限制器限制于座椅时,禁止气囊膨胀。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进行详细描述,示例方式对本发明原理进行说明,本发明的其它方面和优点将更为明了。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下文结合附图给出的优选实施方式的描述,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及其目的和优点,其中:
图1是图示安装有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气囊装置的车辆座椅的轴侧图;
图2A是图示图1的座椅的侧剖视图;
图2B是图示图2A所示气囊装置的放大图;
图3是图示图1所示座椅的框架的轴侧图;
图4是图示使气囊膨胀时图1所示座椅的侧剖视图;
图5是图示第一实施例气囊装置构造的方框图;
图6是图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气囊装置构造的方框图;以及
图7是图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气囊装置构造的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下面参照图1至图5,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进行描述。下文中,将车辆的行驶方向定义为正向。参照正向,定义前后、上下、以及左右方向。关于车辆座椅,参照座椅安装在车辆中的状态,定义前后、上下、以及左右方向。
车辆座椅1位于车辆(未示出)的乘员室中。如图1和图2A所示,座椅1包括:座位部分2,支撑就座在座椅1上的乘员P的臀部和大腿;靠背部分3;头枕4,用于支撑就座乘员P的头部;以及座椅安全带5。
座椅安全带5是三点式座椅安全带,并且起到限制器(限制装置)的作用,其将就座在座椅1上的乘员P限制于座椅1。具体而言,座椅安全带5包括:带子6;舌片7,安装于带子6,可沿带子6的纵向移动;以及搭扣装置10,设置在座椅1侧面。带子6的一端固定于座椅1中未设置搭扣装置10的一侧。带子6的另一端用座椅安全带卷取装置(未示出)进行缠绕。舌片7包括滑动部7a和接合部7b。舌片7在接合部7b处与搭扣装置10的搭扣8接合。滑动部7a使带子6能穿过其中,使得舌片7在滑动部7a处在带子6上滑动。
此构造使乘员P能够根据需要对从座椅安全带卷取装置中拽出的带子6的长度进行调节。乘员P可以在带子6上滑动舌片7,从而调节带子6中限制乘员P腰部的腰带部6b的长度,以及调节带子6中限制乘员P肩部的肩带部6a的长度。腰带部6b指带子6中从固定于座椅1侧面的带子端部延伸至舌片7的部分,而肩带部6a指带子6中从舌片7延伸至座椅安全带卷取装置的部分。
搭扣装置10包括盒形搭扣8和固定于座椅1侧面的固定器9。搭扣8具有插入开口8a,插入开口8a允许舌片7的接合部7b插入。在设置于远离插入开口8a位置的连接部8b处,搭扣8枢轴转动方式与固定器9结合。搭扣8因此可相对座椅1枢轴方式转动。
如图2A所示,座位部分2包括框架11和位于框架11上的垫体12。如图3所示,框架11包括一对左右支撑板13。支撑板13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形状。沿车辆宽度(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前杆14和后杆15跨在支撑板13之间。用于支撑垫体12的S形弹簧16悬置在前杆14和后杆15之间。
在支撑板13之间空间的前部,设置图2A中所示的椅盘17。椅盘17具有沿车辆宽度延伸的容纳凹部17a。作为乘员保护装置的气囊装置20收纳在容纳凹部17a中。气囊装置20在下文进行讨论。座位部分2覆盖有由织物或皮革制成的护面18。
如图2B所示,气囊装置20包括作为气体发生器的充气器21、以及织物制成的可膨胀气囊22。充气器21成形如圆柱,并且收纳在筒状壳21a中,同时用气囊22缠绕,使得充气器21的轴线沿车辆宽度延伸。
如图4所示,使气囊22在垫体12与框架11之间(更具体地,在垫体12与S形弹簧16之间)膨胀展开,以使其在座位部分2中与就座在座椅1上的乘员P的大腿和臀部接触的部分区域(在本实施例中为前半部)上方膨胀。在膨胀前,也就是,当收纳在容纳凹部17a中时,使气囊22紧密折叠。具体而言,将充气器21上方的气囊22部分折叠成波纹管状,使得膨胀时气囊22的大部分向后展开。
如图5所示,气囊装置20包括:碰撞检测传感器23,作为碰撞检测部(碰撞检测装置),其检测车辆的碰撞;以及,接触传感器24,其传感舌片7是否与搭扣8接触(也就是与之接合)。代替碰撞检测传感器23,可以使用作为异常加速度检测部(异常加速度检测装置)的异常加速度检测传感器,其检测异常加速度。气囊装置20进一步包括作为控制部(控制装置)的电控单元(ECU)25,其控制气囊22的膨胀。碰撞检测传感器23与ECU 25连接,并在检测到车辆碰撞时向ECU 25发送碰撞信号。接触传感器24也与ECU 25连接,并在传感舌片7与搭扣8接合或使用座椅安全带5时,向ECU 25发送传感信号。充气器21也与ECU 25连接。通过从ECU 25发出的信号对充气器21的操作进行控制。
下面对气囊装置20的操作进行描述。
当接收到来自碰撞检测传感器23的碰撞信号时,ECU 25判断ECU 25是否已接收到来自接触传感器24的传感信号。如果判断的结果是肯定的,也就是,如果ECU 25已经接收到来自接触传感器24的传感信号,ECU 25向充气器21输出引发充气器21的控制信号。由此引发充气器21向气囊22发送高压气体。气体再使气囊22膨胀展开。也就是,如果ECU 25已经接收到来自接触传感器24的传感信号,ECU 25判定乘员P就座在座椅1上同时使用了座椅安全带5。于是,ECU 25允许使气囊22膨胀。
当这样使气囊22膨胀时,主要向上推动垫体12的前半部,如图4所示。结果,使座椅1上乘员P的腰部区域K向上移动,以使其压靠腰带部6b。腰带部6b因此紧紧地对座椅1上的乘员P进行限制。这就避免了“潜艇现象”,即座椅1上乘员P的身体向前移动,同时沿座椅1的座位部分2滑动并在座椅安全带5下通过。
另一方面,对ECU 25是否已经接收到来自接触传感器24的传感信号的判断结果为否定时,也就是,当ECU 25还未接收到来自接触传感器24的传感信号时,ECU 25不输出控制信号。因此,不会激活充气器21。也就是,当未接收到来自接触传感器24的传感信号时,ECU 25判定没有乘员就座在座椅1上或者就座在座椅1上的乘员P没有使用座椅安全带5,并且禁止气囊22膨胀。在本实施例中,接触传感器24作为这样的传感部(传感装置),其传感乘员P是否就座在座椅1上。接触传感器24还作为这样的传感部(传感装置),其传感是否乘员P就座在座椅1上同时由座椅安全带5限制于座椅1。
本实施例提供以下优点。
(1)当接触传感器24传感座椅安全带5的舌片7与搭扣8接合时,ECU 25判定乘员P就座在座椅1上同时使用了座椅安全带5。在这种情况下,ECU 2激活充气器21,从而允许气囊22在车辆碰撞时膨胀。当使气囊22膨胀时,向上推动垫体12。结果,使座椅1上乘员P的腰部区域K向上移动,以使其压靠腰带部6b。腰带部6b因此将乘员P紧紧地限制在座椅1上。这就抑制了潜艇现象。
(2)另一方面,当未接收到来自接触传感器24的传感信号时,ECU 25判定没有乘员就座在座椅1上或者就座在座椅1上的乘员P没有使用座椅安全带5。在这种情况下,ECU 25不会激活充气器21,从而禁止气囊22在车辆碰撞时膨胀。因此,当没有乘员就座在座椅1上或者物品放置在座椅1上时,或者当乘员P就座在座椅1上而没有使用座椅安全带5时,禁止气囊22在车辆碰撞时膨胀。
第二实施例
下面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进行描述。对于和第一实施例的对应零部件相同或相似的部件,使用相同或者相似的标号,并且省略或简化其详细说明和附图。
在第二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气囊装置20包括重量传感器30,其取代接触传感器24。重量传感器30传感座椅1上的重量是否小于预定值。重量传感器30与ECU 25连接,并且,当传感座椅1上的重量大于等于预定值时,发送传感信号。预定值设定为这样的值,其使ECU 25能判断座椅上的对象是否是物品或者相对较轻的乘员,以及,预定值可以设定为20Kg。
当接收到来自碰撞检测传感器23的碰撞信号时,ECU 25判断ECU 25是否已接收到来自重量传感器30的传感信号。如果判断的结果是肯定的,也就是,如果ECU 25已经接收到来自重量传感器30的传感信号,ECU 25向充气器21输出激活充气器21的控制信号。反之,如果判断的结果是否定的,也就是,如果ECU 25还未接收到来自重量传感器30的传感信号,ECU 25不输出控制信号。也就是,ECU 25不会激活充气器21。在第二实施例中,重量传感器30作为传感部(传感装置),其传感乘员P是否就座在座椅1上。
第二实施例提供以下优点。
(3)当没有接收到来自重量传感器30的传感信号时,ECU 25判定相对较轻的乘员P就座在座椅1上或者有物品放置在座椅1上。在这种情况下,ECU 25不激活充气器21,从而禁止气囊22在车辆碰撞时膨胀。因此,当没有乘员就座在座椅1上或者物品放置在座椅1上时,或者当就座在座椅1上的乘员P体重相对较轻时,禁止气囊22在车辆碰撞时膨胀。
(4)另一方面,当将物品放置在座椅1上时,如果物品的重量相对较大,在车辆碰撞时向上推动垫体12时,不容易向上抛出物品。此外,当乘员P就座在座椅1上而没有使用座椅安全带5时,如果乘员P的重量相对较大,在车辆碰撞时向上推动垫体12时,不容易向上抛出乘员P。因此,当座椅1上的重量不小于预定值时,ECU 25允许气囊22在车辆碰撞时膨胀。当使气囊22膨胀时,向上推动垫体12。结果,使座椅1上的乘员P的腰部区域K向上移动,以压靠腰带部6b。腰带部6b因此将乘员P紧紧限制在座椅1上。这抑制了潜艇现象。
第三实施例
下面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进行描述。对于和第一实施例的对应零部件相同或相似的部件,使用相同或者相似的标号,并且省略或简化其详细说明和附图。
在第三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除了接触传感器24之外,气囊装置20还包括重量传感器30。重量传感器30传感座椅1上的重量是否小于预定值。重量传感器30与ECU 25连接,以及,当传感座椅1上的重量大于等于预定值时,发送传感信号。预定值设定为这样的值,其使ECU 25能判断座椅上的对象是否为物品或者是相对较轻的乘员,以及,预定值可以设定为20Kg。
当接收到来自碰撞检测传感器23的碰撞信号时,ECU 25判断ECU 25是否接收到来自重量传感器30的传感信号。如果判断的结果是否定的,也就是,如果ECU 25还没有接收到来自重量传感器30的传感信号,ECU 25不输出激活充气器21的控制信号。也就是,ECU 25不会激活充气器21。
另一方面,当对ECU 25是否接收到来自重量传感器30的传感信号的判断结果为肯定时,也就是,当ECU 25已接收到来自重量传感器30的传感信号时,ECU 25继续检测ECU 25是否接收到来自接触传感器24的传感信号。
如果判断的结果是肯定的,也就是,如果ECU 25已接收到来自接触传感器24的传感信号,ECU 25向充气器21输出控制信号,从而使气囊22膨胀。另一方面,当对ECU 25是否接收到来自接触传感器24的传感信号的判断结果为否定时,也就是,当ECU 25还未接收到来自接触传感器24的传感信号时,ECU 25不输出控制信号。也就是,ECU 25不会激活充气器21。在第三实施例中,重量传感器30作为这样的传感部(传感装置),其传感乘员P是否就座在座椅1上。接触传感器24作为这样的传感部(传感装置),其传感乘员P是否就座在座椅1上同时由座椅安全带5限制于座椅1。
除了第一实施例优点(1),第三实施例还提供以下优点。
(5)在车辆碰撞时,基于是否从重量传感器30发出传感信号,ECU 25判断座椅1上的重量是否大于等于预定值。当没有接收到来自重量传感器30的传感信号时,ECU 25判定相对较轻的乘员P就座在座椅1上或者物品放置在座椅1上。在这种情况下,ECU 25不激活充气器21,从而,禁止气囊22在车辆碰撞时膨胀。因此,当没有乘员就座在座椅1上时以及物品放置在座椅1上时,或者当就座在座椅1上的乘员P相对较轻时,禁止气囊22在车辆碰撞时膨胀。
判断座椅1上的重量是否大于等于预定值之后,紧接着,基于是否从接触传感器24发出传感信号,ECU 25判断乘员P是否就座在座椅1上同时使用座椅安全带5。即使已经从重量传感器30发出传感信号,只要没有从接触传感器24发出传感信号,ECU 25就不会激活充气器21,从而禁止气囊22在车辆碰撞时膨胀。所以,当乘员P就座在座椅1上而没有使用座椅安全带5时,禁止气囊22在车辆碰撞时膨胀。
第一至第三实施例可以进行如下修改。
在第二和第三实施例中,使用重量传感器30作为传感部(传感装置),用于传感乘员P是否就座在座椅1上。然而,取代重量传感器30,也可以使用压力传感器,其传感作用在座椅1上的负荷(压力)是否大于等于预定值。可选择地,可以使用红外传感器,其传感座椅1上的对象的温度。为了更精确地执行乘员P是否就座在座椅1上的检测,可以将压力传感器和红外传感器至少之一与重量传感器30一起使用。
气囊22可以这样一种方式膨胀展开,使其在座位部分2中与就座在座椅1上的乘员P的大腿和臀部接触的整个区域上方膨胀。当气囊22膨胀时,将垫体12大致整体方式向上推动。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气囊22膨胀而施加于座椅1上乘员P的冲击被大大分散。
取代设置在座椅1的前部,气囊22也可以设置在座椅1的后部。在这种情况下,气囊22配置成膨胀时向前展开。
碰撞检测传感器23可以用碰撞预测传感器取代。当预测到车辆的碰撞时,碰撞预测传感器向ECU 25发送传感信号。当接收到来自碰撞预测传感器的传感信号时,ECU 25判断是否允许气囊22膨胀。
座椅1上的乘员P是否由座椅安全带5限制于座椅1,不必需用接触传感器24传感,例如,乘员P的限制也可以用这样一种传感器传感,该传感器传感是否带子6从座椅安全带卷取装置中拽出。
Claims (16)
1.一种用于保护车辆乘员的装置,所述车辆具有座椅,其中所述座椅包括具有垫体的座位部分,所述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座位部分的气囊,所述气囊可以以这样的方式,即向上推动所述座位部分的垫体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膨胀,所述装置特征在于:
传感装置,其传感乘员是否就座在所述座椅上;以及
控制装置,其控制是否使所述气囊膨胀,其中,当已发生所述车辆的碰撞或者预测到所述车辆的碰撞时,如果所述传感装置传感乘员就座在所述座椅上,所述控制装置允许所述气囊膨胀;以及,如果所述传感装置传感没有乘员就座在所述座椅上,所述控制装置禁止所述气囊膨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座椅设置的座椅安全带的舌片是否与所述座椅安全带的搭扣接合,所述传感装置传感乘员是否就座于所述座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座椅上的重量是否大于等于预定值,所述传感装置传感乘员是否就座于所述座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传感装置是第一传感装置,所述装置特征还在于:
限制装置,其将就座于所述座椅的乘员限制于所述座椅;以及
第二传感装置,其传感乘员是否就座于所述座椅同时由所述限制装置限制于所述座椅,
其中,当已发生所述车辆的碰撞或者预测到所述车辆的碰撞时,如果所述第二传感装置传感乘员就座在所述座椅上同时由所述限制装置限制于所述座椅,所述控制装置允许所述气囊膨胀;以及,如果所述第一传感装置传感没有乘员就座在所述座椅上,或者如果所述第二传感装置传感就座于所述座椅的乘员没有由所述限制装置限制于所述座椅,所述控制装置禁止所述气囊膨胀。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座椅上的重量是否大于等于预定值,所述第一传感装置传感乘员是否就座于所述座椅。
6.根据权利要求4或者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装置是具有舌片和搭扣的座椅安全带,以及其中,基于所述舌片是否与所述搭扣接合,所述第二传感装置传感乘员是否就座于所述座椅同时由所述座椅安全带限制于所述座椅。
7.一种用于保护车辆乘员的装置,所述车辆具有座椅,其中所述座椅包括具有垫体的座位部分,所述装置包括:
气囊,设置于所述座位部分,所述气囊可以这样的方式,即向上推动所述座位部分垫体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膨胀;以及
限制装置,其将就座于所述座椅的乘员限制于所述座椅,所述装置特征在于:
传感装置,其传感乘员是否就座于所述座椅同时由所述限制装置限制于所述座椅;以及
控制装置,其控制是否使所述气囊膨胀,其中,当已发生所述车辆的碰撞或者预测到所述车辆的碰撞时,如果所述传感装置传感乘员就座于所述座椅同时由所述限制装置限制于所述座椅,所述控制装置允许所述气囊膨胀;以及,如果所述传感装置传感乘员就座于所述座椅但没有由所述限制装置限制于所述座椅,所述控制装置禁止所述气囊膨胀。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装置是具有舌片和搭扣的座椅安全带,以及其中,基于所述舌片是否与所述搭扣接合,所述传感装置传感乘员是否就座于所述座椅同时由所述座椅安全带限制于所述座椅。
9.一种用于保护车辆乘员的方法,所述车辆具有座椅,其中所述座椅包括具有垫体的座位部分,气囊设置于所述座位部分,其中所述气囊可以这样的方式膨胀,以向上推动所述座位部分垫体的至少一部分,所述方法特征在于:
当已发生所述车辆的碰撞或者预测到所述车辆的碰撞时,传感乘员是否就座于所述座椅;以及
基于是否传感到乘员就座在所述座椅上,选择方式允许或者禁止所述气囊膨胀,其中,当传感到乘员就座在所述座椅上时,允许所述气囊膨胀,以及其中,当传感到没有乘员就座于所述座椅时,禁止所述气囊膨胀。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为所述座椅设置的座椅安全带的舌片是否与所述座椅安全带的搭扣接合,传感乘员是否就座于所述座椅。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座椅上的重量是否大于等于预定值,传感乘员是否就座于所述座椅。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还在于:当已发生所述车辆的碰撞或者预测到所述车辆的碰撞时,通过传感乘员是否就座于所述座椅同时由限制装置限制于所述座椅,
其中不仅基于是否传感到乘员就座于所述座椅,还基于是否传感到乘员就座于所述座椅同时由所述限制装置限制于所述座椅,选择方式允许和禁止所述气囊膨胀,
其中,如果传感到乘员就座在所述座椅上同时由所述限制装置限制于所述座椅,允许所述气囊膨胀,以及
其中,如果传感到没有乘员就座在所述座椅上,或者如果传感到乘员就座在所述座椅上但没有由所述限制装置限制于所述座椅,禁止所述气囊膨胀。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座椅上的重量是否大于等于预定值,传感乘员是否就座于所述座椅。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装置是具有舌片和搭扣的座椅安全带,以及其中,基于所述舌片是否与所述搭扣接合,传感乘员是否就座于座椅同时由所述限制装置限制于所述座椅。
15.一种用于保护车辆乘员的方法,所述车辆具有座椅,其中所述座椅包括具有垫体的座位部分,气囊设置于所述座位部分,其中所述气囊可以这样的方式膨胀,以向上推动所述座位部分垫体的至少一部分,所述方法的特征在于:
当已发生所述车辆的碰撞或者预测到所述车辆的碰撞时,传感乘员是否就座于所述座椅同时由所述限制装置限制于所述座椅;以及
基于是否传感到乘员就座于所述座椅上同时由所述限制装置限制于所述座椅,选择方式允许或者禁止所述气囊膨胀,其中,当传感到乘员就座于所述座椅同时由所述限制装置限制于所述座椅时,允许所述气囊膨胀,以及其中,当传感到乘员就座于所述座椅但没有由所述限制装置限制于所述座椅时,禁止所述气囊膨胀。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装置是具有舌片和搭扣的座椅安全带,以及其中,基于所述舌片是否与所述搭扣接合,传感乘员是否就座于所述座椅同时由所述限制装置限制于所述座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6181721A JP2008007036A (ja) | 2006-06-30 | 2006-06-30 | 乗員保護装置 |
JP2006181721 | 2006-06-30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096196A true CN101096196A (zh) | 2008-01-02 |
Family
ID=385419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2007101094684A Pending CN101096196A (zh) | 2006-06-30 | 2007-06-26 | 乘员保护装置和方法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080001446A1 (zh) |
EP (1) | EP1873022B1 (zh) |
JP (1) | JP2008007036A (zh) |
CN (1) | CN101096196A (zh) |
DE (1) | DE602007000892D1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1024202A2 (en) * | 2009-08-31 | 2011-03-03 | Tata Consultancy Services Ltd. | Passive collision sensing and protection system |
CN102874143A (zh) * | 2012-06-13 | 2013-01-16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 | 汽车座椅调节控制器及其控制方法 |
CN110316032A (zh) * | 2018-03-30 | 2019-10-11 | 株式会社斯巴鲁 | 乘员保护装置 |
CN110654283A (zh) * | 2019-10-15 | 2020-01-07 | 江苏理工学院 | 一种可智能调节汽车座椅 |
CN112078451A (zh) * | 2019-06-12 | 2020-12-15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座椅 |
CN115071629A (zh) * | 2022-06-27 | 2022-09-20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正面约束系统维修经济性点爆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10017298A1 (en) * | 2007-11-14 | 2011-01-27 | Stion Corporation | Multi-junction solar cell devices |
TW201136784A (en) * | 2010-04-21 | 2011-11-01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Automobile seat system |
JP5613743B2 (ja) * | 2012-10-05 | 2014-10-29 | シロキ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スライドレール装置 |
US10632951B2 (en) * | 2017-03-14 | 2020-04-28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Impact absorbing system |
US10486562B2 (en) * | 2017-09-07 | 2019-11-26 | Nissan North America, Inc. | Anti-submarining seat structure |
JP2020055481A (ja) * | 2018-10-03 | 2020-04-09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シート |
CN110497872A (zh) * | 2019-05-31 | 2019-11-26 | 浙江众泰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 汽车乘员颈部保护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JP7431112B2 (ja) | 2020-06-12 | 2024-02-14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シート |
US11648901B1 (en) * | 2022-02-02 | 2023-05-16 | Zoox, Inc. | Occupant protection system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4008243A1 (de) | 1990-03-15 | 1991-09-19 | Diehl Gmbh & Co | Gaskissen-rueckhaltesystem |
JP4135480B2 (ja) | 2002-11-21 | 2008-08-20 | タカタ株式会社 | 乗員保護装置 |
DE102005041389A1 (de) * | 2005-02-23 | 2006-09-28 | Acts Advanced Car Technology Systems Gmbh & Co.Kg | Fahrzeugsitz |
JP4961902B2 (ja) * | 2005-12-01 | 2012-06-27 |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 乗員保護装置 |
DE102005059997B4 (de) * | 2005-12-13 | 2009-01-29 | Autoliv Development Ab | Sicherheitseinrichtung |
-
2006
- 2006-06-30 JP JP2006181721A patent/JP2008007036A/ja active Pending
-
2007
- 2007-06-26 US US11/819,330 patent/US20080001446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7-06-26 CN CNA2007101094684A patent/CN101096196A/zh active Pending
- 2007-06-27 DE DE602007000892T patent/DE602007000892D1/de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7-06-27 EP EP07111173A patent/EP1873022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Cited B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1024202A2 (en) * | 2009-08-31 | 2011-03-03 | Tata Consultancy Services Ltd. | Passive collision sensing and protection system |
WO2011024202A3 (en) * | 2009-08-31 | 2011-05-05 | Tata Consultancy Services Ltd. | Passive collision sensing and protection system |
CN102874143A (zh) * | 2012-06-13 | 2013-01-16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 | 汽车座椅调节控制器及其控制方法 |
CN102874143B (zh) * | 2012-06-13 | 2015-05-13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 | 汽车座椅调节控制器控制方法 |
CN110316032A (zh) * | 2018-03-30 | 2019-10-11 | 株式会社斯巴鲁 | 乘员保护装置 |
CN112078451A (zh) * | 2019-06-12 | 2020-12-15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座椅 |
CN112078451B (zh) * | 2019-06-12 | 2023-02-21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座椅 |
CN110654283A (zh) * | 2019-10-15 | 2020-01-07 | 江苏理工学院 | 一种可智能调节汽车座椅 |
CN115071629A (zh) * | 2022-06-27 | 2022-09-20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正面约束系统维修经济性点爆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1873022A1 (en) | 2008-01-02 |
US20080001446A1 (en) | 2008-01-03 |
EP1873022B1 (en) | 2009-04-15 |
DE602007000892D1 (de) | 2009-05-28 |
JP2008007036A (ja) | 2008-01-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096196A (zh) | 乘员保护装置和方法 | |
CN108657110B (zh) | 乘员保护装置 | |
JP4569684B2 (ja) | 車両用乗員拘束装置 | |
EP1615805B1 (en) | An airbag arrangement | |
US11167714B2 (en) |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 for a vehicle | |
EP1101660A1 (en) | Airbag apparatus , installed on a vehicle seatbelt | |
JP2019084894A (ja) | 車両用シート及びシートクッションエアバッグ | |
CN102887128A (zh) | 用于车辆的乘员保护系统及保护自动车辆的乘员的方法 | |
JP2008162546A (ja) | 乗員保護装置 | |
KR20210088543A (ko) | 승차인 구속 장치 | |
JP2008126783A (ja) | 車両用側突乗員保護装置 | |
EP2022685B1 (en) | Airbag apparatus | |
US20200039459A1 (en) | Seat cushion airbag apparatus | |
US20060175880A1 (en) |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 |
CN108674357B (zh) | 乘员保护装置 | |
JP2019123278A (ja) | シートクッショ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 |
JP2020164131A (ja) | 乗員保護装置 | |
CN1899891B (zh) | 乘员约束装置 | |
JP2014196014A (ja) | 側面衝突用乗員保護装置 | |
JP2006290259A (ja) |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 |
WO2008001548A1 (fr) | Dispositif retenant les occupants et siège de véhicule | |
JP2010247661A (ja) | 乗員保護装置 | |
JP2007015466A (ja) | 乗員保護装置 | |
JP2018161974A (ja) | 乗員保護装置 | |
US6502887B1 (en) | Arrangement for mounting a restraint belt mounted vehicle seat to a vehicle floor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AD01 |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080102 |
|
C20 |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deemed to be abandoned or is abandon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