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82084A - 动力单元 - Google Patents

动力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82084A
CN101382084A CNA2008102125453A CN200810212545A CN101382084A CN 101382084 A CN101382084 A CN 101382084A CN A2008102125453 A CNA2008102125453 A CN A2008102125453A CN 200810212545 A CN200810212545 A CN 200810212545A CN 101382084 A CN101382084 A CN 1013820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ing pulley
power unit
motor
pulley control
g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21254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82084B (zh
Inventor
石川秀男
森田豪
池田直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3820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820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820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8208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9/00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 F16H9/02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9/04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using belts, V-belts, or ropes
    • F16H9/12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using belts, V-belts, or ropes engaging a pulley built-up out of relatively axially-adjustable parts in which the belt engages the opposite flanges of the pulley directly without interposed belt-supporting members
    • F16H9/16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using belts, V-belts, or ropes engaging a pulley built-up out of relatively axially-adjustable parts in which the belt engages the opposite flanges of the pulley directly without interposed belt-supporting members using two pulleys, both built-up out of adjustable conical parts
    • F16H9/18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using belts, V-belts, or ropes engaging a pulley built-up out of relatively axially-adjustable parts in which the belt engages the opposite flanges of the pulley directly without interposed belt-supporting members using two pulleys, both built-up out of adjustable conical parts only one flange of each pulley being adjust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missions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 Arrangement Of Transmissions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动力单元,该动力单元具备:发动机,其具备缸体、曲轴箱和平衡器;变速器壳,其从发动机的曲轴箱向后方延伸;V带式无级变速器,其收容在所述变速器壳内,将所述发动机的驱动力传递到驱动轮;驱动带轮控制用电动机,其通过驱动带轮控制部减速齿轮机构对所述V带式无级变速器中的驱动带轮的槽宽度进行控制,其中,一方面使发动机结构紧凑,一方面考虑重量平衡的良好配置。其特征在于,从侧面看,驱动带轮控制用电动机、驱动带轮控制部减速齿轮机构、及平衡器的中心配置在缸体和曲轴箱的结合面与贯通曲轴中心且与所述结合面平行的面之间。

Description

动力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动力单元中的重量物的配置,其动力单元由发动机和变速器构成。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动力单元中,驱动带轮控制用电动机、驱动带轮控制部减速齿轮机构及平衡器配置在曲轴的后方(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在这种重量物的配置中,一方面使发动机紧凑地形成,一方面必须要考虑重量平衡的良好配置。即,因为在通常情况下的装置摆动方式中,曲轴的后方比曲轴的前方移动行程大,对缓冲性和操作稳定性具有大的影响。为此,希望动力单元的构成构件的每个重量物能够尽可能地配置在曲轴的前方。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46324号公报(图5)。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动力单元,其一方面使发动机紧凑地形成,一方面考虑重量平衡的良好配置。
本发明是解决上述课题的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动力单元,其具备:
发动机,其具备缸体、曲轴箱和平衡器;
变速器壳,其从发动机的曲轴箱向后方延伸;
V带式无级变速器,其收容在上述变速器壳内,将上述发动机的驱动力传递到驱动轮;
驱动带轮控制用电动机,其通过驱动带轮控制部减速齿轮机构对上述V带式无级变速器中的驱动带轮的槽宽度进行控制,其特征在于,
在侧面看,驱动带轮控制用电动机、驱动带轮控制部减速齿轮机构、及平衡器的旋转轴中心配置在缸体和曲轴箱的结合面与贯通曲轴中心且与所述结合面平行的面之间。
第二方面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提供动力单元,其特征在于,发动机吊架配置在上述结合面的附近。
第三方面在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基础上,提供动力单元中,其特征在于,驱动带轮控制用电动机及驱动带轮控制部减速齿轮机构配置在曲轴上方,且隔着气缸轴线在相反侧配置二次空气供给用簧片阀。
第四方面在第一~第三方面的基础上,提供动力单元,从变速器壳的外侧安装驱动带轮控制用电动机。
第一方面中,由于在侧面看,驱动带轮控制用电动机、驱动带轮控制部减速齿轮机构、及平衡器的中心配置在缸体和曲轴箱的结合面与贯通曲轴中心且与所述结合面平行的面之间,通过将驱动带轮控制用电动机、驱动带轮控制部减速齿轮机构、及平衡器集中配置,能够使动力单元紧凑地形成。另外,由于可以将上述重量物集中在由发动机和变速器构成的动力单元的中央部位,因此能够保持平衡,提高行驶性能。
第二方面中,由于将上述重量物集中配置在靠近邻接动力单元的摆动中心的发动机吊架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振动。
第三方面中,由于驱动带轮控制用电动机及驱动带轮控制部减速齿轮机构配置在曲轴上方,且在夹持气缸轴线的相反侧、即比气缸轴线更靠下侧形成富裕空间,因此能够确保二次空气供给用簧片阀在气缸侧面的配置空间,可以简化二次空气供给用配管。
第四方面中,由于从变速器壳的外侧安装驱动带轮控制用电动机,因此能够确保驱动带轮控制用电动机的维护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搭载本发明一实施方式动力单元P的二轮摩托车1的侧面图;
图2是上述二轮摩托车1后部的放大图;
图3是上述动力单元P的侧面图;
图4是包含动力单元P的主要旋转轴的横剖面图;
图5是驱动带轮12和其周边构件的放大剖面图;
图6是图5的VI—VI剖面放大图;
图7是控制部齿轮室罩36的表面图;
图8是图7的VIII—VIII剖面放大图;
图9是控制部齿轮室罩36的内面图;
图10是图7的X箭头方向视图;
图11是表示对控制部齿轮室罩36安装驱动带轮控制用电动机28的安装状态及安装可动半体行程传感器30的安装状态的图;
图12是从动带轮13、动力系减速齿轮机构16及其周边构件的放大剖面图。
符号说明
P 动力单元
11 发动机
12 驱动带轮
13 从动带轮
14 传动带
15 V带式无级变速器
17 曲轴
20 发动机吊架
22 缸体
23 气缸盖
24 气缸盖罩
28 驱动带轮控制用电动机
29 驱动带轮控制部减速齿轮机构
32 二次空气供给用簧片阀
33A 左侧曲轴箱
33B 传动箱
34 右侧传动箱
35 传动室罩
36 控制部齿轮罩
37 后部齿轮罩
39 曲轴箱
40 变速器壳
61A、61B 曲柄
62 平衡器驱动齿轮
63 平衡器
64 平衡器轴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搭载了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动力单元P的二轮摩托车1的侧面图,图2是上述二轮摩托车1的后部放大图。图1中,该二轮摩托车1的车架Fr构成包括:可以旋转地支承前叉2的头管3;从该头管3向后下方延伸的主构架4;一端与主构架4的中间部位连接且向后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后构架5;从头管3向下方延伸且向后弯曲并与主构架4的下端连接的下构架6;连接上述主构架4的下端和后构架5的中间部位的中间构架7。在前叉2的下端轴支承前轮WF,转向手把8与前叉2的上部连接,覆盖前轮上方的前挡泥板9被前叉2支承。在主构架4和下构架6之间设有燃料箱10。
一并参照图2,在后构架5和中间构架7的两侧面固定有枢轴板150。通过经由枢轴151保持在同枢轴板150上的悬架连杆152和与动力单元P为一体的发动机吊架20和支承轴153,将动力单元P以使气缸轴线少许前高后低地可摆动地悬挂。在动力单元P的后端托架21和后构架5之间设有减振器154。后轮WR安装在从动力单元P的后部向右侧突出的后车轴19上,由动力单元P驱动。在动力单元P的上方设置收纳头盔155等的收纳箱156,在收纳箱156的上方配置有乘车用座位157。在动力单元P的右侧上方设置空气滤清器158,通过连接管160连接于与进气管31连接的节流阀体159。图1中,在车架Fr上安装将合成树脂制的多个构件连接的车身罩161,以此覆盖动力单元P及其他的设备类。在车辆后部设有后挡泥板162。
图3是上述动力单元P的侧面图。以可以看到内部构造一部分的状态绘出。动力单元P的前部构成发动机11,从发动机11向后方设置由驱动带轮12、从动带轮13和挂绕在这些带轮上的环状V型带14构成的V带式无级变速器15,在其后部设置有动力系减速齿轮机构16。驱动带轮12的驱动轴为曲轴17。从动带轮13的旋转轴即从动轴18成为动力系减速齿轮机构16的输入轴。动力系减速齿轮机构16的输出轴是后车轴19,其上安装后轮WR(图1)。在动力单元P的前部,上部设置有左右一对发动机吊架20,经由枢轴153连接在悬架连杆152(图1)的下端。在动力单元P后部的后端托架21上安装设置在与后构架5间的减振器154(图1)的下端。
发动机11是四冲程循环发动机,在动力单元P的前部,从曲轴箱39的前端面向前方依次排列气缸体22、气缸盖23、气缸盖罩24,且形成大地前倾直到大致接近水平状态的姿态。气缸盖23的上侧的进气口25处安装的进气管31上安装燃料喷射阀26,进一步在后方连接节气门体159、空气滤清器158(图2)等。未图示的排气管从气缸盖23的下侧的排气口27向下方延伸,且向后弯曲与消音器连接。
驱动带轮控制用电动机28和驱动带轮控制部减速齿轮机构29配置在动力单元P的前部的曲轴17的上方。在上述减速齿轮机构29中设置有驱动带轮可动半体行程传感器30,该行程传感器具备与其中间齿轮的一个上设置的涡杆115卡合的蜗轮116。
在缸体22的下部左侧设有二次空气供给用簧片阀32。其是设在用于向排气口27输送新鲜空气以使不完全燃烧的气体完全燃烧的空气通路的入口处的构件,只有排气口27形成负压时,空气才被吸入。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驱动带轮控制用电动机28及驱动带轮控制部减速齿轮机构29配置在曲轴上方,因此,在夹着气缸轴线的相反侧、即气缸轴线更下侧形成富裕的空间,因此,可以在该部分的缸体22的侧面配置上述二次空气供给用簧片阀32,简化二次空气供给用配管。
图4是包含动力单元P的主要旋转轴的横剖面图,是将图3的A—A断面和B—B断面在同一个平面上表示的图。在动力单元P中,支承左右方向设置的多个旋转轴的壳体由左侧曲轴箱33A、与同左侧曲轴箱33A的后方连成一体的传动箱33B、右侧曲轴箱34、传动箱罩35、控制部齿轮罩36及后部齿轮罩37构成。传动箱33B和传动箱罩35是前后长的构件。对于控制部齿轮罩36的形状,通过图7~图10在后面叙述。
左侧曲轴箱33A和右侧曲轴箱34构成曲轴箱39,传动箱33B、传动箱罩35、控制部齿轮罩36及后部齿轮罩37构成变速器壳40。在变速器壳40中,由传动箱33B和传动箱罩35夹持的部分形成收容V带式无级变速器15的变速器室70,由左侧曲轴箱33A和控制部齿轮罩36夹持的部分形成驱动带轮控制部减速齿轮机构29的收容部,传动箱33B和后部齿轮罩37夹持的部分形成动力系减速齿轮机构16的收容部。从曲轴箱39的前端向前方依次排列设置有汽缸体22、汽缸盖23及汽缸盖罩24。
曲轴17经由左侧曲轴箱33A和右侧曲轴箱34的轴颈轴承42A、42B可旋转地支承,另外,曲轴17的左侧由安装在传动箱罩35内的滚珠轴承43可旋转地支承。活塞45可以滑动地嵌装在汽缸体22内形成的汽缸44内。连杆48的两端分别通过曲轴销46和活塞销47枢轴支承于曲轴17及活塞45,活塞45进行往复运动时,随之,曲轴17旋转。在面向活塞45的上端面的汽缸盖23的底面形成燃烧室49,从汽缸盖23的侧部安装火花塞50,其前端面对上述燃烧室49。
与曲轴17平行地将凸轮轴51支承在汽缸盖23和汽缸盖罩24之间,由凸轮轴51上设置的凸轮51a、51b驱动进气门、排气门进行开闭。通过在曲轴17的右部设置的驱动链轮52和在凸轮轴51的右端设置的从动链轮53之间挂绕的凸轮链条54,凸轮轴51由曲轴17驱动旋转。
右侧曲轴箱罩55设置在右侧曲轴箱34的外侧,在同曲轴箱罩55的内面固定的定子56和固定在曲轴17上且围绕上述定子56的转子57构成发电机58。与发电机58邻接设置起动从动齿轮59。该齿轮是用于驱动轴17接受起动电动机60(图3)的旋转驱动的齿轮。
与图4的右侧曲柄61B邻接设置平衡器驱动齿轮62,该齿轮是用于驱动在左右曲柄61A、61B的间隔部上方旋转的平衡器63的齿轮。图3中表示从动力单元侧面看的平衡器63的外周轨迹和平衡器轴64的位置。
图3中,驱动带轮控制用电动机28、驱动带轮控制部减速齿轮机构29及平衡器63的重量物配置在汽缸体22和曲轴箱39的结合面C—C、与贯通曲轴17的中心且与上述结合面C—C平行的面D—D之间。面C—C和面D—D之间为靠近动力单元P的中央的位置。另外,发动机吊架20设在上述结合面C—C附近、即靠近动力单元P的重量物的位置。
如上所述,由于驱动带轮控制用电动机28、驱动带轮控制部减速齿轮机构29及平衡器63被集中配置,因此,动力单元P能够实现紧凑化。另外,由于重量物可以集中在动力单元P的中央部位,因此能够保持平衡,提高行驶性能。另外,因为上述重量物被配置在接近动力单元P的成为摆动中心的发动机吊架20的位置,所以能够抑制振动。
图4中,收纳动力单元P的V带式无级变速器15的变速器室70设置在传动箱33B和传动箱罩35之间。V带式无级变速器15的驱动轴是曲轴17,驱动轴17的左端部从曲轴箱33A突出到左方的变速器室内,在该突出部设置有V带式无级变速器15的驱动带轮12。驱动带轮12的结构为具备驱动带轮固定半体71和驱动带轮可动半体72。
V带式无级变速器15的从动轴18被传动箱罩35和传动箱33B的后部齿轮罩37旋转自如地支承。通过离心式离合器73在该从动轴18上设置有V带式无级变速器15的从动带轮13。从动带轮13的结构为具备从动带轮固定半体74和从动带轮可动半体75。
环状V型带14架设于驱动带轮12和从动带轮13上,将驱动带轮13的旋转传向从动带轮13。当从动带轮13的转速超过规定转速时,设置在从动带轮13和从动轴18之间的离心式离合器73成为连接状态,从动轴18开始旋转。从动轴18的旋转转矩经由动力系减速齿轮机构16减速后传向后车轴19,供与后车轴19固定为一体的后轮WR旋转。
图5是表示驱动带轮12和其周边构件对曲轴17的组装状态的放大剖面图。驱动带轮12由驱动带轮固定半体71和驱动带轮可动半体72构成。在曲轴17突出到变速器室70内的突出部,从靠近曲轴中心17的中心部侧开始,形成有由台阶17a和台阶17b区分的第一小径部17A与由台阶17b和曲轴端部17c区分的第二小径部17B。在第一小径部17A的轴端侧二分之一上和第二小径部17B的轴端侧的二分之一分别设有花键。为了防止错误组装,将第一小径部17A的直径设为比第二小径部17B大。
在第一小径部17A嵌插有滚珠轴承76的内圈、第一支承套77和导向套78,在第二小径部17B嵌装有第二支承套79、驱动带轮固定半体71和中间套80。套77、78、79、及中间套80用钢制造,驱动带轮固定半体71用铝合金制造。将上述各构件通过经由垫片81拧入到曲轴17的端部的螺丝孔内的螺栓82紧固,使其在曲轴17方向不能移动。上述构件中,导向套78通过在同导向套78的内面形成的花键槽嵌装于第一小径部17A的花键槽。驱动带轮固定半体71通过其中心孔的内侧的花剑嵌装于第二小径部17B的花键。因此,导向套78及驱动带轮固定半体71相对曲轴17不能旋转地固定,而与曲轴17一同旋转。在曲轴17的左端,经由上述中间套80和滚珠轴承43支承在传动箱罩35上。
驱动带轮可动半体72由中心的钢制可动半体毂部72A和铝合金制的伞状部72B构成。其为在通过铸造使伞状部72B与预先制作的可动半体毂部72A的端部一体形成的构件。
在驱动带轮可动半体毂部72A的内周形成有向内侧突出的突起状花键72i,与上述导向套78的外周形成的外周花键78e嵌合。上述导向套78的外周花键78e是在轴向的长的花键,因此,上述突起状花键78i可以在其导向槽内沿轴向滑动。因此,驱动带轮可动半体72不能够相对曲轴17旋转,而只是在轴向可以移动地保持。润滑脂涂敷在导向套78的外周花键78e的槽内,使得可动半体毂部72A的突起状花键72i的滑动顺滑。在可动半体毂部72A的两端部,设置用于防止上述润滑脂漏出和防止尘埃进入的密封圈83。
图6是图5的VI—VI剖面放大图。相互啮合的曲轴17的花键17e和导向套78的内周花键78i是渐开线花键,导向套78的外周花键78e和与其啮合的突起状花键72i也是渐开线花键。为了使伴随突起状花键72i移动的空气和润滑脂能够移动,在导向套78的外周面和可动半体毂部72A的内周面之间设有间隙84。通过花键17e、78i、78e、72i,使驱动带轮可动半体72从曲轴17接受转矩与曲轴17同时旋转。
图5中,曲轴17上沿轴向不能移动地安装有滚珠轴承76的内圈。由于该滚珠轴承76的外圈由滚珠轴承外圈保持构件85保持,使滚珠轴承外圈保持构件85自身不能沿轴向移动。利用螺栓87使阴螺纹圆筒构件86与滚珠轴承外圈保持构件85的外周的凸缘部连接为一体。在阴螺纹圆筒构件86的凸缘部的外周上形成大直径齿轮88。滚珠轴承外圈保持构件85、阴螺纹圆筒构件86、螺栓87和大直径齿轮齿轮88形成一体成为阴螺纹组合体89。阴螺纹组合体89由滚珠轴承76旋转自如地支承在驱动轴17上,同时,形成在轴向不能移动的状态。即,阴螺纹组合体89在曲轴17的轴向相同位置,曲轴17可以进行独立的旋转。阴螺纹组合体89的大直径齿轮88,通过驱动带轮控制用电动机28和驱动带轮控制部减速齿轮机构29驱动旋转。
滚珠轴承91的内圈不能轴向相对移动地安装在驱动带轮12的可动半体毂部72A的外周上,阳螺纹圆筒构件92将上述滚珠轴承91的外圈保持为一体。阳螺纹圆筒构件92的外周的阳螺纹部与上述阴螺纹圆筒部构件86的内周的阴螺纹部卡合。
在阳螺纹圆筒构件92的凸缘部,经由螺栓94将作为具有阳螺纹圆筒构件92的防转部功能的环状构件93固定。阳螺纹圆筒构件92、环状构件93和螺栓94形成一体化的阳螺纹组合体95。上述环状构件93的周围的一部分向后方延出,其延出部以外端部绕阳螺纹组合体89的大直径齿轮88的外侧向右侧延出,形成防转部93a。上述防转部93a夹在从传动箱33B的内面向变速器室70内突出形成的一对导向片96、96(同时参照图3)之间,在限制旋转的同时被引导在曲轴17方向移动。因此,阴螺纹组合体89旋转时,上述防转部93a连同阳螺纹组合体95,在限制旋转状态下被引导在曲轴方向的移动,从而在曲轴17的轴线方向进行移动。由上述阴螺纹组合体89和阳螺纹组合体95构成移动驱动带轮可动半体72的螺纹式移行机构。
在上述环状构件93上一体形成左挡块97。其是检测阳螺纹组合体95向右侧移动的界限的装置。用螺栓99将右挡块98安装在从环状构件93延出的防转部93a的右端。其是检测阳螺纹组合体95的左侧移动的界限的装置。
上述阳螺纹组合体89由驱动带轮控制用电动机28和驱动带轮控制部减速齿轮机构29驱动旋转。上述电动机28对应车速、节气门开度和发动机的转速被自动地控制旋转。在左侧曲轴箱33A的左侧安装控制部齿轮罩36,在由这些曲轴箱夹持的部分形成控制部齿轮室101。利用安装板102把电动机28安装在控制部齿轮罩36的左侧外面,该电动机28由电动机罩103覆盖。在上述电动机28的旋转轴104上刻设的小齿轮105突入控制部齿轮室101内。由于电动机28从作为变速器壳40一部分的控制部齿轮罩36的外侧安装,所以能够确保电动机28的维护性。
与上述小齿轮105啮合的大直径齿轮106和与其邻接的小直径齿轮107成为一体形成的第一中间齿轮108,由滚珠轴承109、109可以旋转地支承在左侧曲轴箱33A和控制部齿轮罩36上。
与上述小直径齿轮107啮合的大直径齿轮110、与其邻接的小直径齿轮111通过嵌插在旋转轴112内成为一体的第二中间齿轮113,由滚珠轴承114、114可以旋转地支承在左侧曲轴箱33A和控制部齿轮罩36上。上述小直径齿轮111与上述阴螺纹组合体89的大直径齿轮88啮合。在第二中间齿轮113的旋转轴112的左端刻设有蜗杆115,并且形成与可动半体行程传感器30的前端的蜗轮116(图3)啮合。在控制部齿轮罩36的上述蜗杆115的附近,设有安装上述行程传感器30的安装部117。
电动机28按照控制指令正方向旋转时,经由小齿轮105、第一中间齿轮108和第二中间齿轮113传递动力,使阴螺纹组合体89旋转,与阴螺纹组合体89的螺纹部啮合而不能旋转的阳螺纹组合体95的螺纹部,由于从上述阴螺纹组合体89的螺纹部接受曲轴17方向的推力,使阳螺纹组合体95在曲轴的轴线方向移动。上述阳螺纹组合体92的螺纹圆筒构件92的螺纹部接受的推力通过滚珠轴承91传到驱动带轮可动半体72A,使驱动带轮可动半体72在曲轴17的轴线方向移动,与驱动带轮固定半体71的间隔变窄,V型带14向外周方向移动。电动机28按照控制指令反方向旋转时,按照上述过程的逆过程,驱动带轮固定半体71和驱动带轮可动半体72的间隔变宽,V型带14向中心方向移动。图3中显示出上述小齿轮105的旋转中心105c、第一中间齿轮108的旋转中心108c和第二中间齿轮113的旋转中心113c。
图7~图10是构成变速器壳40的一部分的控制部齿轮罩36的图。图7是将控制部齿轮室罩36安装在左侧曲轴箱33A上时成为左侧的表面图,图8是图7的VIII—VIII剖面图,图9是图7的内面图,图10是图7的X箭头方向视图,是从正面看到的可动半体行程传感器安装部117的图。在这些图中,贯通孔118为电动机安装板102的中心突出部102a(图5)插入的孔,凹部119为保持第一中间齿轮108的滚珠轴承109的凹部,深凹部120为收容第二中间齿轮113的旋转轴112的前端的蜗杆115(图5)的凹部。在凹部120的入口设有滚珠轴承114的保持部121。
图11表示在上述控制部齿轮罩36的外侧面,经由安装板102安装驱动带轮控制用电动机28且安装覆盖电动机28的电动机罩103的状态。
另外,图11表示在行程传感器安装部117上安装行程传感器30,将其旋转轴30a插入控制部齿轮室101内,使旋转轴30a的前端的蜗轮116与第二中间齿轮的蜗杆115(图5)啮合的状态。可动半体行程传感器30为通过上述蜗杆齿115、116的啮合检测第二中间齿轮113的旋转量,据此检测驱动带轮可动半体72的移动位置的装置。由于将行程传感器安装部117设在形状简单的控制部齿轮罩36上,所以不需要在形状复杂的曲轴箱39上制作加工行程传感器安装部117,生产性能提高。另外,由于上述控制部齿轮罩36安装在曲轴箱39的上部,所以能够在不容易附着泥和水的位置配置起动电动机60和可动+半体行程传感器30。而且,由于该部分覆盖在车身罩内,因此外观上也美观。
图12是从动带轮13及动力系减速齿轮机构16和其周边部的放大剖面图。V带式无级变速器15的对应驱动带轮12的从动带轮13由从动带轮固定半体74和从动带轮可动半体75构成,相互面对共同支承在从动轴18上。从动带轮固定半体74和从动带轮可动半体75,用铆钉74C、75C将铝合金制的伞状部74B、75B安装在各个钢制的固定半体毂部74A及可动半体毂部75A的端部形成一体。
从动轴18通过滚珠轴承125A、125B、125C分别旋转自如地支承在传动箱罩35、传动箱33B和后部齿轮罩37上。在从动轴18的左侧部分形成小径部126,该小径部126上依次嵌合滚珠轴承127、支承套128和中间套129,在其端部由螺母130拧紧固定为一体。支承套128与从动轴18花键嵌合。上述滚珠轴承125A安装在传动箱罩35和中间套129之间。
通过焊接将构成离心式离合器73的成为碗状的离合器外件131的基部固定在支承套128上,形成与从动轴18一体地旋转。通过在离合器外件131的右侧的从动轴18的外周安装滚珠轴承127和滚针轴承132,使从动带轮固定半体毂部74A相对从动轴18可以相对旋转。
在上述固定半体毂部74A的左端,使用螺母134固定着作为离心式离合器73的离合器内件的一部的支承盘133A。在支承盘133A上由枢轴133B支承悬臂133C的基部,在该悬臂133C的前端部固定离合器蹄片133D。悬臂133C利用弹簧133E将离合器蹄片133D向从离合器外件131的内周面离开的方向施力。
在支承该离合器内件133的固定半体毂部74A的外周,沿轴向滑动自如地设置支承从动带轮可动半体75的可动半体毂部75A。在可动半体毂部75A上沿轴向形成导向孔75a,突设在固定半体毂部74A上的导向销135滑动自如地卡合在上述导向孔75a内。而且,可动半体毂部75A通过导向销135限制其相对固定半体毂部74A旋转,同时,能够由导向销135和导向孔75a引导沿轴向在固定半体毂部74A上滑动。螺旋弹簧136安装在与固定半体毂部74A安装为一体的支承盘133A和可动半体毂部75A之间,由该螺旋弹簧136使可动半体毂部75A向右侧施力。
从动带轮13由于是上述的构成,因此,能够使可动半体伞状部75B与固定半体伞状部74B一起旋转,同时,利用螺旋弹簧136沿轴向滑动自如地向接近固定半体伞状部74B的方向压紧。V型带14挂绕在这种从动带轮固定半体74和与从动带轮可动半体75相对的伞状部74B、75B之间,从动带轮13的挂绕直径对应驱动带轮12侧的挂绕直径变化而进行无级变速。
在从动带轮13的旋转超过规定转速时,离心式离合器73的离合器内件133的离合器蹄片133D与离合器外件131的内周面抵接,离合器内件133和离合器外件131一体旋转,把驱动力由从动带轮13传向从动轴18,进而输入到动力系减速齿轮机构16。
从上述从动轴18传到后车轴19的动力系减速齿轮机构16由设有三根旋转轴的齿轮组构成。第一轴为V带式无级变速器15的从动轴18的右半部,在该轴18上形成小直径齿轮140。第二轴为中间轴142,其通过滚针轴承141、141旋转自如地支承在传动箱33B和后部齿轮罩37上,与上述从动轴18的小直径齿轮140啮合的大直径齿轮144与中间轴142嵌合成为一体,同时,小直径齿轮143刻设于该中间轴142自身成为一体。第三轴是后车轴19,其通过滚珠轴承145、145旋转自如地支承在传动箱33B和后部齿轮罩37上,与上述中间轴142的小直径齿轮143啮合的大直径齿轮146与该后车轴19嵌合成为一体。由此,从动轴18的转矩通过上述动力系减速齿轮机构16传到后车轴19。后轮WR与后车轴19固定为一体。
根据以上所述,本实施方式具有以下效果。
(1)侧面看由于驱动带轮控制用电动机、驱动带轮控制部减速齿轮机构及平衡器的中心配置在汽缸体和曲轴箱的结合面、与贯通曲轴中心且与上述结合面平行的面之间,因此可以将驱动带轮控制用电动机、驱动带轮控制部减速齿轮机构和平衡器集中配置从而使动力单元更为紧凑。另外,因为由发动机和变速器构成的动力单元的中央部可以集中配置重量物所以能够保持平衡,提高行驶性能。
(2)由于将驱动带轮控制用电动机、驱动带轮控制部减速齿轮机构和平衡器等重量物集中配置在动力单元的摆动中心附近,因此能够抑制振动。
(3)由于驱动带轮控制用电动机及驱动带轮控制部减速齿轮机构配置在曲轴上方,在夹持汽缸轴线反对侧,即比汽缸轴线更为下侧形成富裕空间,所以能够确保二次空气供给用簧片阀的在汽缸侧面的配置空间,可以简化二次空气供给用配管。
(4)由于从变速器壳的外侧安装驱动带轮控制用电动机,因此能够确保控制用电动机的维护性。

Claims (4)

1、一种动力单元,其具备:
发动机,其具备气缸体、曲轴箱和平衡器;
变速器壳,其从发动机的曲轴箱向后方延伸;
V带式无级变速器,其收容在所述变速器壳内,将所述发动机的驱动力传递到驱动轮;
驱动带轮控制用电动机,其通过驱动带轮控制部减速齿轮机构来控制所述V带式无级变速器中的驱动带轮的槽宽度,所述动力单元的特征在于,
从侧面观察时,驱动带轮控制用电动机、驱动带轮控制部减速齿轮机构及平衡器的旋转轴中心配置在缸体和曲轴箱的结合面与通过曲轴中心且平行于所述结合面的面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单元,其特征在于,
发动机吊架配置在所述结合面的附近。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动力单元,其特征在于,
驱动带轮控制用电动机及驱动带轮控制部减速齿轮机构配置在曲轴上方,且隔着气缸轴线在相反侧配置二次空气供给用簧片阀。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单元,其特征在于,
从壳的外侧装配驱动带轮控制用电动机。
CN2008102125453A 2007-09-07 2008-09-05 动力单元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820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33300 2007-09-07
JP2007233300A JP4781335B2 (ja) 2007-09-07 2007-09-07 車両搭載パワーユニット
JP2007233300 2007-09-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82084A true CN101382084A (zh) 2009-03-11
CN101382084B CN101382084B (zh) 2010-12-08

Family

ID=402909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212545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82084B (zh) 2007-09-07 2008-09-05 动力单元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2039601B1 (zh)
JP (1) JP4781335B2 (zh)
CN (1) CN101382084B (zh)
DE (1) DE602008000480D1 (zh)
ES (1) ES2336855T3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56626A (zh) * 2019-05-05 2019-07-26 陆永翠 用于机动车辆的混合动力变速箱
CN110475991A (zh) * 2017-03-31 2019-11-1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动力单元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67374B2 (ja) * 1990-11-20 1999-10-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無段変速機
JPH09280318A (ja) * 1996-04-09 1997-10-28 Kubota Corp 二軸バランサ付きエンジン
JP3960450B2 (ja) * 2000-02-22 2007-08-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バランサ組付構造
US6382166B1 (en) * 2001-01-30 2002-05-07 Briggs & Stratton Corporation Balancing system using reciprocating counterbalance weight
JP2003301903A (ja) * 2002-04-08 2003-10-24 Yamaha Motor Co Ltd エンジン
JP4660286B2 (ja) * 2004-07-08 2011-03-30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パワーユニット
JP4664773B2 (ja) * 2005-08-22 2011-04-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変速用電動モータの配置構造
JP4776500B2 (ja) * 2006-11-07 2011-09-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パワーユニット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75991A (zh) * 2017-03-31 2019-11-1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动力单元
CN110056626A (zh) * 2019-05-05 2019-07-26 陆永翠 用于机动车辆的混合动力变速箱
CN110056626B (zh) * 2019-05-05 2020-12-04 陆海燕 用于机动车辆的混合动力变速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039601B1 (en) 2009-12-30
DE602008000480D1 (de) 2010-02-11
JP4781335B2 (ja) 2011-09-28
EP2039601A1 (en) 2009-03-25
ES2336855T3 (es) 2010-04-16
CN101382084B (zh) 2010-12-08
JP2009061994A (ja) 2009-03-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397927B2 (ja) 自動二輪車用エンジン
US7104239B2 (en) Engine crankcase structure
EP1880934B1 (en) Motorcycle
JP6076978B2 (ja) 過給機付きエンジン
US6397810B2 (en) Balancer-fitting configuration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7665561B2 (en) Power unit for a motorcycle, and motorcycle incorporating same
CN101108641A (zh) 摩托车
JP4879156B2 (ja)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
KR20080041575A (ko) 파워 유닛
CN101186228A (zh) 摩托车
US20120055438A1 (en) Balancer shaft of engine
CN101382084B (zh) 动力单元
CN100378307C (zh) 内燃机的辅机安装结构
WO2009098913A4 (ja) 車両のパワーユニット
EP2020534A1 (en) Power unit
CN101382187B (zh) V带式无级变速器
CN100443773C (zh) V带式无级变速装置
CA2708090C (en) Supercharger lubricating structure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4286438B2 (ja) クランク軸ホルダ
JP2009079691A (ja) パワーユニット
CN101749068B (zh) 内燃机的油泵结构
JP6542828B2 (ja) 内燃機関
JP2001107708A (ja) 頭上弁式内燃機関の動弁装置
WO2021152631A1 (en) A power unit and a translating member thereof
JPH0539997Y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208

Termination date: 2016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