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76473B - 纸张处理装置的z折装置及z折方法 - Google Patents

纸张处理装置的z折装置及z折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76473B
CN101376473B CN2008101467627A CN200810146762A CN101376473B CN 101376473 B CN101376473 B CN 101376473B CN 2008101467627 A CN2008101467627 A CN 2008101467627A CN 200810146762 A CN200810146762 A CN 200810146762A CN 101376473 B CN101376473 B CN 10137647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per
roller
folding
conveyance
pressing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14676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76473A (zh
Inventor
山本干夫
泷裕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Toshiba T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Toshiba T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Toshiba TEC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3764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764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764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764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olding Of Thin Sheet-Like Materials, Special Discharging Devices, And Oth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Z折装置,包括:输送辊对,用于沿着预定的搬送路径搬送纸张;抵接部件,与被搬送来的纸张的前头相抵接;按压部件,用于按压纸张的离开前头的预定位置;以及折叠辊对,用于在纸张上形成折线,并搬送形成折线的纸张。其中,当纸张的前头与抵接部件相抵接时,按压部件将纸张的离开前头的预定位置沿搬送方向向折叠辊对侧按压,并导向至折叠辊对的辊之间的夹持部。

Description

纸张处理装置的Z折装置及Z折方法
相关申请交叉参考 
本申请要求于2007年8月29日提交的第60/968,857号、于2007年9月28日提交的第60/976,018号、于2007年10月17日提交的第60/980,728号、以及于2007年11月12日提交的第60/987,356号这四个美国临时申请的权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对例如纸张等片状介质进行折叠的机构的纸张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作为对纸张进行折叠的纸张折叠机构,例如US4,917,366的图1中示出了设置在复印机和整理单元之间的折叠单元,图2中示出了折叠装置与供纸路径。 
此外,如图17所示,已知一种Z折机构100,其中设置有辊对,并且使用在搬送纸张的同时进行折叠的方法。该Z折机构100包括:一对输送辊101、102,用于沿着箭头T0方向(图中左方向)以固定速度搬送纸张穿过其夹持部;板状搬送导向件103,用于在水平方向上对被该对输送辊101、102夹持搬送的纸张进行导向;挡块104,在该搬送导向件103的末端位置碰到纸张的前端,从而限制纸张的移动;输送辊105,旋转接触地设置在位于搬送导向件103 的起始端附近的一个输送辊101的图中左侧;输送辊106,旋转接触地设置在该输送辊105的图中上方;板状搬送导向件107,用于在垂直方向上对被向图中上方输送穿过两个输送辊101、105之间的夹持部的纸张进行导向;以及挡块108,在该搬送导向件107的末端位置碰到纸张,从而限制纸张的移动。四个输送辊101、102、105、106分别沿着图中箭头方向始终以相同的圆周速度一起旋转。 
上述Z折机构100进行以下的动作。首先,将纸张从图中箭头T0方向送入到输送辊101、102之间的夹持部,并沿着搬送导向件103向图中左方向搬送。在纸张的搬送方向的前端碰到挡块104之后,纸张被输送辊101、102进一步向图中左方向输送,无处可去的纸张的中途部分由于压曲而弯曲变形。 
此外,弯曲变形的纸张的凸侧的部分向输送辊101、105之间的夹持部运动,被输送辊101、105夹持控制,并被沿着搬送导向件107向图中上方搬送。此时,纸张的弯曲变形部分穿过输送辊101、105之间的夹持部,从而纸张被折叠。 
在折叠位置为最前头、并且被沿着搬送导向件107向图中上方搬送的纸张的搬送方向的前端(即,折叠位置)碰到挡块108之后,纸张进一步被输送辊101、105搬送,纸张的中途部分(此时,包括纸张前端)由于压曲而弯曲变形。 
如图所示,纸张的被压曲并且无处可去的部分向输送辊105、106之间的夹持部运动,被输送辊105、106夹持控制,并被向图中箭头T2方向送出。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动作,纸张被折叠成Z状。 
在这样的折叠装置中,为了小型化以及构成的简单化,用于输送辊以及第一和第二折叠辊的辊的直径相等,而且输送辊与第一折叠辊的输送方向垂直,同时第一折叠辊的输送方向与第二折叠辊的 输送方向垂直,从而实现了装置的小型化以及辊对的输送性能的提高。 
但是,在上述现有的Z折机构100中,纸张的搬送方向的前端碰到挡块104、108并且纸张由于压曲而弯曲变形,因此由于介质的种类(例如,尺寸较大的纸张或较软的薄纸),会发生纸张没有在期望的折叠位置被很好地弯曲并且在其他部分产生变形的情况。因此,难以准确地获得折线位置。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Z折装置,包括:输送辊对,用于沿着预定的搬送路径搬送纸张;抵接部件,与被搬送来的纸张的前头相抵接;按压部件,用于按压纸张的离开前头的预定位置;以及折叠辊对,用于在纸张上形成折线,并搬送形成折线的纸张。其中,当纸张的前头与抵接部件相抵接时,按压部件将纸张的离开前头的预定位置沿搬送方向向折叠辊对侧按压,并导向至折叠辊对的辊之间的夹持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纸张处理装置,包括:输送辊对,用于通过夹持并旋转片状的纸张而搬送纸张;抵接部件,设置在搬送方向中的输送辊对的下游侧,与被输送辊对搬送来的纸张的前头部分相抵接;折叠辊对,在输送辊对和抵接部件之间被搬送的纸张的一个主面侧设置有夹持部,并且折叠辊对将纸张收纳在夹持部中并进行折叠;按压部件,设置在输送辊对与折叠辊对之间,将纸张的离开前头的预定部分压向折叠辊对,以在纸张上形成弯曲,并将变形成凸状的部分向折叠辊的夹持部导向;以及连接部件,连接抵接部件和按压部件,当抵接部件由于纸张的搬送而被按压时,连接部件与抵接部件联动向朝向折叠辊按压纸张的方向移动。其中,输送辊对、折叠辊对、按压部件、以及连接部件沿着搬送方 向设置有多个。当连接上游侧的输送辊对的轴心的线与连接第一折叠辊对的轴心的线所形成的角度为η1、连接下游侧的输送辊对的轴心的线与连接第一折叠辊对的轴心的线所形成的角度为η2时,各个辊被设置成满足η1>η2的关系。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Z折方法,包括:利用输送辊对沿着预定的搬送路径搬送纸张;将被搬送来的纸张的前头与抵接部件相抵接;当纸张的前头与抵接部件相抵接时,通过按压部件将纸张的离开前头的预定位置沿搬送方向压向折叠辊对侧,并导向至折叠辊对的辊之间的夹持部;在纸张上形成折线;以及通过折叠辊搬送形成有折线的纸张。 
本发明的目的和优点将从以下描述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可以通过本发明的实践而获知。 
附图说明
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与上面给出的一般性描述和下面给出的详细描述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数字复印机的构成的说明图; 
图2是示出了同一实施例的Z折机构的构成的斜视图; 
图3是示出了同一实施例的Z折机构的构成的概略图; 
图4是示出了同一实施例的Z折机构中的处理工序的说明图; 
图5是示出了同一实施例的Z折机构中的处理工序的说明图; 
图6是示出了同一实施例的Z折机构中的处理工序的说明图; 
图7是示出了同一实施例的Z折机构中的处理工序的说明图; 
图8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Z折机构的构成的概略图; 
图9是示出了同一实施例的Z折机构中的处理工序的说明图; 
图10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Z折机构的构成的概略图; 
图11是示出了同一实施例的Z折机构中的处理工序的说明图; 
图12是示出了同一实施例的Z折机构中的处理工序的说明图; 
图13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Z折机构的构成的概略图; 
图14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其他实施例的Z折机构的构成的概略图; 
图15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其他实施例的Z折机构的构成的概略图; 
图16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其他实施例的Z折机构的构成的概略图;以及 
图17是示出了Z折机构的一个实例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图1示出了装载有根据本实施例的Z折机构21的电子照相方式的数字复印机的概略构成。 
数字复印机具有作为其外壳的框体1。在框体1的上面设置有由透明玻璃构成的原稿台3,并且原稿供给部2设置在其上。原稿供给部2将多个原稿一个个地输送到原稿台3上的预定位置。在原稿台3的下方设置有向图中左右方向移动的扫描仪4。通过扫描仪4从原稿读取的图像数据被储存在设置在框体1的下端附近的数据文件装置5中。 
在扫描仪4的下方设置有相对于框体1装卸自如的用于容纳纸张的两个纸盒6a、6b。在每个纸盒6a、6b上设置有用于检测纸张P的有无的透射型光学传感器7a、7b以及将纸张P一个个地分离并送出的供给辊8a、8b。在本实施例中,A4尺寸的纸张P设置在下层纸盒6a中,A3尺寸的纸张P设置在上层纸盒6b中。从各个纸盒6a、6b送出的纸张P通过具有多组辊对9的搬送路径10被送入到第一图像形成部11。 
第一图像形成部11在其大致中央具有感光鼓12,并且在其周围具有激光光学系统13、充电器14、显影器15、转印充电器15a等。潜像基于从数据文件装置5适当读取的图像数据通过激光光学系统13的曝光扫描而形成在感光鼓12上,该潜像通过从显影器15供给的色调剂而被显影,并且色调剂图像通过转印充电器15a被转印到通过搬送路径10送来的纸张P上。 
被转印了色调剂图像的纸张P被从第一图像形成部11送出,并且被送到第一定影装置16。这里,通过加热辊16a对纸张P进行加热及加压,并且色调剂图像被定影在纸张P上。被定影了色调剂图像的纸张P穿过通过致动器旋转的门件17。 
在通过门件17切换的一个搬送路径上翻转地设置有与上述第一图像形成部11的构造相同的第二图像形成部19。即,在纸张P的另一个面上也能够形成图像,其中在第一图像形成部11已经在纸张P的一个面上形成有图像。而且,在第二图像形成部19的下游侧设置有具有加热辊20a的第二定影装置20。 
第二定影装置20的下游侧的搬送路径穿过后述的Z折机构21,与通过门件17切换的另一个搬送路径连接。该合并的搬送路径18延伸到设置在框体1的上端附近的一对排出辊22a,并且通过搬送路径18搬送来的纸张P通过排出辊22a被排出到排纸托盘22。 
而且,在框体1的底部附近设置有根据预定的动作程序来控制上述数字复印机的动作的控制单元23、以及用于对数字复印机提供电力的电源单元24。而且,控制单元23具有作为本发明的控制部、第一控制部、以及第二控制部的功能。 
图2及图3示出了作为介质处理装置的Z折机构21的概略构造。Z折机构21包括底座部件28,该底座部件28一体地具有:前面板(未示出),沿着数字复印机的前侧的框体直立设置;后面板28a,沿着数字复印机的后侧的框体直立设置;以及连接各面板的下端的底板28b。并且,Z折机构21包括在底座部件28的前面板与后面板之间延伸的多个输送辊31-36。各输送辊31-36通过将橡胶材料覆盖于金属制的轴而形成。这些多个输送辊31-36中的每一个都通过步进电动机连接于控制单元23。连接多个输送辊的步进电动机可以被共同驱动旋转。这些输送辊31-36被控制单元23控制,并且分别以轴C1-C6为中心沿预定方向旋转,将从图中箭头T1方向输送来的纸张P折叠成Z状,并向箭头T2方向送出。各辊对的相对的辊相互之间的旋转方向相反,例如一个沿顺时针(第一方向)旋转,另一个沿逆时针(第二方向)旋转,从而夹持并搬送纸张。 
辊33-36的直径全部相等,旋转速度以及纸张的输送速度也相等。为了说明,将纸张描厚,同时将辊对之间的夹持部扩大并打开,但实际上辊彼此之间是抵接的。 
纸张P从左端上部的入口部分穿过输送辊31、32以及输送辊对33、34之间,当前头碰到第一挡块37时,由于压曲而变形的中途部分在输送辊对34、35之间被折叠并被搬送,当碰到第二挡块38时,由于压曲而弯曲变形的中途部分在输送辊对35、36之间被折叠,并从图中右下的排出口部分被排出。通过后述的导向板41a等搬送纸张P的Z字形的路径为搬送路径30。 
在将纸张P送入Z折机构21的入口附近设置有在图中上下转接的一对输送辊31、32。在输送辊对31、32的夹持部的图中右侧、即在纸张P的搬送方向下游侧设置有一对导向板42a、42b,用于对穿过夹持部并被向图中右方向搬送的纸张P的上面及下面进行导向,在这些导向板42a、42b的下游侧设置有在图中上下转接的一对输送辊33、34。输送辊对33、34直接将穿过入口被接收到的纸张P沿着搬送路径30搬送,并且该输送辊对33、34的夹持部中的搬送方向为第一方向。辊33具有作为第一辊的功能,辊34具有作为第二辊的功能。 
而且,在输送辊对33、34的夹持部的下游侧、即在图中右侧设置有具有垂直于图中X方向的壁面的第一挡块37。该挡块37具有作为第一止动部的功能。 
在上述的输送辊对33、34与第一挡块37之间设置有对搬送来的纸张P进行导向的导向板43a、43b。导向板43a沿着输送辊对34、35夹持搬送纸张P的方向弯曲,并具有对纸张P的变形进行导向的功能。 
在导向板43a的下方,设置有与输送辊34的图中右侧转接的输送辊35。该输送辊35与输送辊34具有作为本发明的第一折叠辊对的功能,并且通过夹持部接收并折叠朝向输送辊对33、34与第一挡块37之间的下面(第一面)侧弯曲变形的纸张P的变形部分的凸侧,并将被折叠的纸张P以其折叠部位为前头向第二方向搬送。 
输送辊34与输送辊33具有作为本发明的第一输送辊对的功能,并与输送辊35具有作为本发明的第一折叠辊对的功能。即,通过采用这样的构造,能够使输送辊对33、34的夹持部与输送辊对34、35的夹持部彼此靠近,并且能够使构成简单化。并且,输送辊34、35的夹持部设置在纸张的变形的凸侧。 
在输送辊对34、35之间的夹持部的下游侧设置有作为本发明的第二止动部的第二挡块38。穿过输送辊对34、35的夹持部被向图中左方搬送的纸张P以其折叠位置(第一折叠位置)为前头被搬送,并向第二挡块38输送。 
在上述的输送辊对34、35与第二挡块38之间设置有对搬送来的纸张P进行导向的导向板44a、44b。导向板44a向输送辊35、36之间的纸张P的搬送方向弯曲,并具有对纸张P的变形进行导向的功能。 
在导向板44b的图中右下方,设置有与输送辊35的图中下方转接的输送辊36。该输送辊36与输送辊35具有作为本发明的第二折叠辊对的功能,并且通过夹持部接收并折叠朝向输送辊对34、35与第二挡块之间的图中右方向弯曲变形的纸张P的变形部分的凸侧,并将被折叠的纸张P以其折叠部位为前头向第三方向(即,图中右方向)搬送。辊35具有作为第三辊的功能,辊36具有作为第四辊的功能。辊对35、36的夹持部设置在纸张的变形的凸侧。 
输送辊35与输送辊34具有作为本发明的第二输送辊对的功能,并与输送辊36具有作为本发明的第二折叠辊对的功能。即,通过采用这样的构造,能够使输送辊对34、35的夹持部与输送辊对35、36的夹持部彼此靠近以方便导向纸张,并且能够使构成简单化。 
在上述输送辊对35、36的夹持部的图中右侧,设置有在上下对两次折叠成Z状的纸张P进行导向的一对导向板45a、45b。即,穿过输送辊对35、36的夹持部的被Z折的纸张P被一对导向板45a、45b导向并搬送,并且沿着箭头T2方向被向Z折机构21的外侧送出。 
上述多个输送辊中的至少三个输送辊34、35、36形成为长度至少超过纸张P的整个宽度的圆筒形状。即,当纸张P的弯曲部分穿过输送辊对34、35之间的夹持部时,纸张P被折叠,当纸张P的弯曲部分穿过输送辊对35、36之间的夹持部时,纸张P被折叠,因此这三个输送辊具有能够贯穿纸张P的整个长度来夹压纸张P的形状。与此相对,其他输送辊,例如输送辊31、32、33被构成为沿着其旋转轴具有多个分开的辊部。 
这些多个输送辊对被设置成随着折叠边数增加,连接辊对的中心而形成的角度变小。即,当连接输送辊33的中心与输送辊34的中心的线和连接辊34的中心与辊35的中心的线形成的角度为η1、连接输送辊34的中心与输送辊35的中心的线和连接辊35的中心与辊36的中心的线形成的角度为η2时,辊被设置成η1>η2。 
换而言之,作为输送辊33、34的输送方向的第一方向与作为输送辊34、35的输送方向的第二方向形成的角度,大于第二方向与作为输送辊35、36的输送方向的第三方向形成的角度。 
下面,参照图4至图7,对利用上述构成的Z折机构21的纸张P的折叠动作进行说明。这里,作为一个实例,对以下情况进行说明:在数字复印机中,处理A4尺寸的纸张和A3尺寸的纸张,A3尺寸的纸张被送入Z折机构21并被折叠成Z状,并且统一形成A4尺寸排出。如上所述,由于能够使尺寸不同的纸张统一尺寸而排出,因此能够使例如装订或打孔等后处理变得容易。 
在进行折叠动作之前,操作者通过设定输入部71(参照图1)输入各种设定,以确定纸张P的尺寸、折叠位置等。该设定输入部71连接于上述数字复印机的控制单元23。 
当设定第一及第二折叠位置时,连接于各个辊31-36的步进电动机(未示出)进行正常旋转,输送辊31-36沿着图中箭头方向旋转,纸张P沿着箭头T1被送入到Z折机构21中。纸张P穿过输送辊31、32之间向图3中右方前进,接着穿过输送辊33、34沿着第一方向被搬送。当纸张P沿着搬送路径30被进一步向图中右方搬送时,如图3所示,纸张P的前端P1与第一挡块37抵接并被限制。 
在该状态下,当辊33、34旋转并且纸张被进一步输送时,在输送辊对33、34的夹持部与第一挡块37之间,纸张P的中间部分由于向其下面侧弯曲而变形。此时,通过设置在纸张P的上面侧的导向板43a,纸张P以朝向其下面(第一面)侧、第二方向弯曲的方式被导向,弯曲部分被引导至输送辊对34、35的夹持部。 
如图4所示,被引导至输送辊对34、35的夹持部的纸张P由于穿过夹持部而被折叠,并且以其第一折叠位置P2为前头被向左方输送。 
当纸张P被进一步向左方输送时,如图5所示,作为其前头的第一折叠位置P2与第二挡块38抵接并被限制。在该状态下,输送 辊对34、35进一步旋转,当纸张P的后端侧被向第二挡块38侧的方向(即,左方)输送时,在输送辊对34、35的夹持部与第二挡块38之间,纸张P的中间部分由于向图中右下侧弯曲而变形。 
此时,通过设置在纸张P的图中上侧的导向板44a,纸张P向右下侧变形,其弯曲部分被引导至输送辊对35、36的夹持部。 
如图6所示,被引导至输送辊对35、36的夹持部的纸张P由于穿过夹持部而被折叠,并且以其第二折叠位置P3为前头被向图中右方向输送。 
如图7所示,通过输送辊对35、36的夹持部被向图中右方向输送的纸张P成为被折叠成Z状的纸张P’被从Z折机构21向箭头T2方向排出。 
即,本实施例的介质处理装置包括输送辊33、34、35、36,其中折叠辊对为辊对34、35以及辊对35、36。第一折叠单元由输送辊对33、34、第一挡块37、以及折叠辊对34、35构成。而且,第二折叠单元由输送辊对34、35、第二挡决38、以及作为折叠辊对的辊对35、36构成。 
当在第一折叠单元折叠第一部分时,被辊对33、34搬送来的纸张碰到挡块37,弯曲的部分被辊对34、35夹持并形成折线,并且该折线被搬送至挡块38。同样,当在第二折叠单元折叠第二部分时,被辊对34、35搬送来的纸张碰到挡块38,弯曲的部分被辊对35、36夹持并形成折线,并且被搬送。 
当纸张穿过辊对33、34之间时,由于没有折边,因此厚度等于一张纸的厚度,在辊34、35之间,由于进行了一次折叠,因此厚度等于两张纸的厚度,此外,在辊35、36之间,由于进行了两次折叠,因此厚度等于三张纸的厚度。 
这里,当连接辊对33、34的中心的线和连接辊对34、35的中心的线形成的角度为η1、连接辊对34、35的中心的线和连接辊对35、36的中心的线形成的角度为η2时,辊被设置成η1>η2。通过这样的构成,能够轻易地使厚度增加的折边越过。即,被折叠并且厚度增加的纸张P难以被弯曲,特别是难以夹持弯曲的内侧的纸张,但是通过上述构成,容易使重叠两张以上的纸张向折叠辊的方向弯曲,因此纸张能够被顺利地搬送至折叠辊对35、36。因此能够防止发生折叠位置偏差、输送不良、褶皱、折角等,并且能够以高精度进行处理。 
第二实施例 
下面,参照图8,对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Z折机构21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除了辊对的构成以外都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对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在图中,为了说明,将纸张描厚,同时将辊对之间的夹持部扩大并打开,但实际上辊彼此之间是抵接的。 
在本实施例的Z折机构中,多个辊33-36的直径根据位置而不同,当输送辊33-36的半径分别为r3-r6时,r3<r4<r5<r6。与辊33-36相对的辊的输送速度相等。例如当电动机通用并且辊径彼此不同的情况下,设定齿轮齿数比,使得输送速度相同。 
如图8所示,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本实施例的Z折机构中,当折叠第一部分时,被辊对33、34搬送来的纸张碰到挡块37,弯曲的部分被辊对34、35夹持并形成折线,并且该折线被搬送至挡块38。同样,对于第二部分,如图9所示,折线由辊对35、36形成,并且进行搬送处理。 
当纸张穿过辊对33、34之间时,由于没有折边,因此厚度等于一张纸的厚度,在辊34、35之间,由于进行了一次折叠,因此厚度等于两张纸的厚度,此外,在辊35、36之间,由于进行了两次折叠,因此厚度等于三张纸的厚度。 
这里,纸张的厚度越厚,夹持纸张的辊的大小就越大,因此容易夹持纸张的弯曲部分。因此,能够轻易地夹持并搬送厚度由于折叠而增加的纸张。 
即,即使折线增加并且纸张的厚度增加,也能够轻易地将弯曲部分引导至折叠辊对的夹持部。例如,参照图8,由于r3<r4<r5<r6,因此当纸张通过辊的旋转并且利用摩擦而被引导至夹持部时,容易将纸张的折叠面引导至折叠辊对的夹持部(例如,辊35、36之间)。 
根据本实施例的Z折机构21可以获得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效果。即,由于辊径不同,能够轻易地夹持并搬送厚度由于折叠而增加的纸张,因此能够获得准确的折叠位置,能够进行高精度的搬送处理,并且能够防止发生褶皱、折角等。 
在本实施例中,虽然是对r3<r4<r5<r6的情况进行说明,但是在r3=r4<r5<r6、r3=r4=r5<r6、r3<r4=r5<r6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得相同的效果。但是,纸张被引导至第一次折叠位置时的效果比r4<r5的情况大。 
第三实施例 
下面,参照图10,对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Z折机构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除了具有辅助机构60、65以外都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对相同部分的说明。在图中,为了说明,将纸张 描厚,同时将辊对之间的夹持部扩大并打开,但实际上辊彼此之间是抵接的。 
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的Z折机构21中,用于辅助纸张的弯曲变形的辅助机构60、65设置在两个折叠位置。本实施例中的辊33-36的输送速度相等。 
辅助机构60包括:抵接部件61,当被搬送的纸张的前头与其抵接时被该纸张按压;连接部件62,与抵接部件61连接,并且可旋转地设置于底座部件28;叶片部63,通过连接部件62与抵接部件61连接,作为将纸张按压至辊对34、35的夹持部的按压部件;以及施力部64,对该叶片部63向从纸张缩回的方向施力。 
抵接部件61与上述第一挡块37相同,设置在搬送路径上,具有限制纸张的前头部分的搬送的功能,并且由于被纸张P按压而抵抗施力部64的力,从而向图中右方位移。 
连接部件62设置于底座部件28,以至于能够以沿着图中Y方向延伸的旋转轴62a为中心进行旋转。连接部件62的一侧向下方延伸,并与抵接部件61连接。连接部件62的另一侧向斜左下方延伸,并与叶片部63连接。 
当连接于一侧的抵接部件61被纸张的搬送力向右方按压时,该连接部件62以旋转轴62a为中心进行逆时针旋转,并使连接于上述另一侧的叶片部63向斜左下方移动,从而连接部件62具有按压纸张的功能。 
叶片部63设置在输送辊对33、34的下游侧,也是输送辊对34、35的上游侧。叶片部63具有作为按压部件的功能,用于向作为变形方向的第二方向(即,斜左下方)按压纸张的折叠部分。 
在抵接部件61没有被纸张按压的情况下,施力部64对叶片部63向初始状态(即,从纸张缩回的方向)施力。 
辅助机构65除了设置与移动方向以外都与辅助机构60相同。即,辅助机构65包括:抵接部件66,当被搬送的纸张的前头与其抵接时被该纸张按压;连接部件67,与抵接部件66连接,并且可旋转地设置于底座部件28;叶片部68,通过连接部件67与抵接部件66连接,作为将纸张按压至辊对35、36的夹持部的按压部件;以及施力部69,对该叶片部68向从纸张缩回的方向施力。 
抵接部件66与上述第二挡块38相同,设置在搬送路径上,具有限制纸张的前头部分的搬送的功能,并且由于被纸张P按压而抵抗施力部69的力,从而向图中左方位移。 
连接部件67设置于底座部件28,以至于能够以沿着图中Y方向延伸的旋转轴67a为中心进行旋转。连接部件67的一侧向下方延伸,并与抵接部件66连接。连接部件67的另一侧向斜右下方延伸,并与叶片部68连接。 
当连接于一侧的抵接部件66被纸张的搬送力向左方按压时,该连接部件67以旋转轴67a为中心进行逆时针旋转,并使连接于上述另一侧的叶片部68向斜右下方移动,从而连接部件67具有按压纸张的功能。 
叶片部68设置在输送辊对34、35的下游侧,也是输送辊对35、36的上游侧。叶片部68具有作为按压部件的功能,用于向作为变形方向的第三方向(即,斜右下方)按压纸张的折叠部分。 
根据纸张的形状、性质、折线位置、搬送速度等条件,适当地算出并确定抵接部件61、66的位置、施力部64、69的力、叶片部 63、68的延伸方向及位置等,使得叶片部通过纸张的搬送按压期望的折线位置,并导向至期望的夹持部。 
下面,参照图10至图12,对本实施例的Z折机构21的动作进行说明。图10示出了初始状态,即纸张没有到达抵接部件61的状态。这里,辅助机构60、65通过施力部64、69从纸张缩回。 
如图11所示,纸张P被辊对33、34搬送,当其前头与抵接部件61相抵接之后被进一步搬送时,抵接部件61通过搬送力抵抗施力部64的力而向右方移动。此时,连接部件62旋转,同时叶片部63向斜左下方移动,并且将纸张P的中途部分朝向作为折叠辊对的辊对34、35向斜左下方(即,第二方向)按压。因此,纸张的变形被导向至辊对34、35的夹持部。 
向第二方向变形的纸张的弯曲部分被辊对34、35夹持并搬送,从而形成折线。纸张P通过辊对34、35的旋转以折线位置(第一折线位置)为前头被进一步向抵接部件66搬送。 
另一方面,当纸张P的前端P1通过该搬送而离开抵接部件61时,辅助机构60通过施力部64的力而返回到初始状态。 
如图12所示,当纸张P的前头与抵接部件66相抵接之后被进一步搬送时,抵接部件66通过搬送力抵抗施力部69的力而向左方移动。此时,连接部件67旋转,同时叶片部68向斜右下方移动,并且将纸张P的中途部分朝向作为折叠辊对的辊对35、36向斜右下方(即,第三方向)按压。因此,纸张的变形被导向至辊对35、36的夹持部。 
向第三方向变形的纸张的弯曲部分被辊对35、36夹持并搬送,从而形成折线。纸张P通过辊对35、36的旋转以折线位置(第二折线位置)为前头被向右方向搬送,并且被向T2方向排出。 
另一方面,当纸张P的第一折线位置通过该搬送而离开抵接部件66时,辅助机构65通过施力部69的力而返回到初始状态。 
本实施例的Z折机构21具有以下效果。即,通过上述构成,能够辅助将搬送路径内的纸张的弯曲变形成为期望的形状,并且能够获得准确的折线。而且,挡块位置和叶片部件仅以连接部件连接,因此不需要复杂的控制。 
第四实施例 
下面,参照图13,对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Z折机构21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除了搬送路径的导向板的构成以外都与上述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在图中,为了说明,将纸张描厚,同时将辊对之间的夹持部扩大并打开,但实际上辊彼此之间是抵接的。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的Z折机构21形成为在挡块37、38的附近搬送路径30变窄。即,上侧的导向板43a向右方向下倾斜。另一方面,下侧的导向板43b水平延伸。因此,导向板43a与导向板43b之间的距离越接近第一挡块37越小,并且搬送路径30以锥形变窄。 
另一方面,上侧的导向板44a向左方向下倾斜。下侧的导向板44b水平延伸。因此,导向板44a与导向板44b之间的距离越接近第二挡块38越小,并且搬送路径30以锥形变窄。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Z折机构21中,当搬送纸张P时,其前头碰到的位置被限制。即,由于纸张P与第一及第二挡块37、38抵接的面积较小并且被限制,因此能够根据纸张P的长度以高精度确定适当的折叠位置。 
即,在纸张P与第一及第二挡块37、38抵接的面积较大的情况下,纸张P的变形的条件由于与纸张P抵接的部分而改变,因此具有夹持部,即折线位置改变的情况,但是在本实施例中能够防止折线位置改变。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的Z折机构21能够获得准确的折叠位置,能够以高精度进行搬送处理,并且能够防止发生褶皱、折角等。 
本法明并不限于上述各实施例,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改变。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虽然通过两个折叠单元对纸张进行折叠,但是也能够适用于具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同样的折叠单元的装置。 
而且,在上述第三实施例中,虽然适用叶片63作为按压部件,但是如图14所示,也可以用沿轴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的辊70来进行按压。或者也可以用球状的。在该情况下,可以获得与上述第三实施例相同的效果。而且,由于辊70的外周为曲面状,因此当纸张P变形时,能够以沿着辊70弯曲变形成期望的形状的方式导向纸张。 
此外,在上述第三实施例中,按压部件63、68与抵接部件61、66通过连接部件62、67相连接,并且按压部件与抵接部件61、66联动,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按压部件63、68是可移动的,并且按压部件63、68通过例如控制单元23的控制、对应抵接而进行动作。这里,例如如图15所示,检测部72设置于抵接部件61、66,当该检测部72检测出纸张的抵按时,该检测信号被输送给控制单元23,基于该信号,控制单元23通过未示出的驱动部控制按压部件63、68进行移动。 
此外,根据设定改变或控制单元23的控制,第一及第二挡块37、38可以是可移动的,并且折叠位置的调节是可能的,因此能够处理多个种类的纸张。 
此外,如图16所示,本发明的Z折机构也可以设置在数字复印机与后处理装置200之间。这里,Z折机构21通过连接器201与后处理装置200连接。后处理装置200将通过数字复印机进行了印刷处理、并通过Z折机构21进行了折叠处理的纸张P以册数为单位进行聚集,通过对齐机构202进行对齐,并且进行例如通过纸张装订器203进行装订处理等后处理,从而形成纸张摞P’。 
因此,能够对尺寸不同的纸张进行混合装订处理。例如,当将装订处理的纸张尺寸设定为A4尺寸时,对A3尺寸的纸张进行Z折处理之后,通过连接器201搬送至后处理装置200进行装订处理。此外,被Z折处理的纸张经由搬送路径204被排出并被装载在排纸装载部205上。 
而且,可以对上述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征进行组合,或者进行适当的省略。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当实施本发明时,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可以对例如各个构成部件的具体的形状等的本发明的构成要素进行各种改变。 
其他优点和修改对于本领域中普通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发明在其更广阔的方面内并不限于在此处示出和描述的详细描述和代表性实施例。因此,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和其等同物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修改。 

Claims (19)

1.一种Z折装置,包括:
输送辊对,用于沿着预定的搬送路径搬送纸张;
抵接部件,与被搬送来的所述纸张的前头相抵接;
按压部件,用于按压所述纸张的离开所述前头的预定位置;以及
折叠辊对,用于在所述纸张上形成折线,并搬送形成所述折线的所述纸张,
其中,当所述纸张的前头与所述抵接部件相抵接时,所述按压部件将所述纸张的离开前头的所述预定位置沿搬送方向向所述折叠辊对侧按压,并导向至所述折叠辊对的辊之间的夹持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Z折装置,其中,
在与所述纸张的前头的抵接对应的预定时刻,所述按压部件与所述抵接部件联动而进行动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Z折装置,还包括:
检测部,设置在所述抵接部件处,用于检测所述纸张的前头的抵接;
驱动部,基于所述检测部的检测结果,驱动所述按压部件向所述折叠辊对侧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Z折装置,其中,
当所述纸张被搬送到所述纸张的所述搬送路径中的预定
动作位置时,所述按压部件将所述纸张压入到所述折叠辊对的所述夹持部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Z折装置,其中,
所述抵接部件和所述按压部件以与所述搬送方向相交叉的支撑轴为中心可旋转地连接,
所述抵接部件被搬送的所述纸张按压,并且所述按压部件以所述支撑轴为中心进行旋转,以将所述纸张压入到所述折叠辊对的所述夹持部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Z折装置,还包括:
施力部,对所述按压部件向从所述纸张退回的方向施力,
其中,当所述抵接部件被搬送的所述纸张按压时,所述抵接部件和所述按压部件抵抗所述施力部的力以所述支撑轴为中心进行旋转,并且当所述纸张离开所述抵接部件时,所述按压部件通过所述施力部的力从所述纸张退回。
7.一种纸张处理装置,包括:
输送辊对,用于通过夹持并旋转片状的纸张而搬送所述纸张;
抵接部件,设置在所述搬送方向中的所述输送辊对的下游侧,与被所述输送辊对搬送来的所述纸张的前头部分相抵接;
折叠辊对,在所述输送辊对和所述抵接部件之间被搬送的所述纸张的一个主面侧设置有所述折叠辊对的夹持部,并且所述折叠辊对将所述纸张收纳在所述夹持部中并进行折叠;
按压部件,设置在所述输送辊对与所述折叠辊对之间,将所述纸张的离开前头的预定部分压向所述折叠辊对,以在所述纸张上形成弯曲,并将变形成凸状的部分导向至所述折叠辊对的夹持部;以及
连接部件,连接所述抵接部件和所述按压部件,当所述抵接部件由于所述纸张的搬送而被按压时,与所述抵接部件的被按压联动,所述连接部件沿朝向所述折叠辊对按压所述纸张的方向移动,
其中,所述输送辊对、所述折叠辊对、所述按压部件以及所述连接部件沿着所述搬送方向分别设置有多个,
当连接上游侧的所述输送辊对的轴心的线与连接第一折叠辊对的轴心的线所形成的角度为η1、连接下游侧的所述输送辊对的轴心的线与连接所述第一折叠辊对的轴心的线所形成的角度为η2时,各个辊被设置成满足η1>η2的关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纸张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按压部件在前端具有向所述折叠辊对移动的叶片。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纸张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按压部件向所述折叠辊对移动,并且所述按压部件在所述折叠辊对一侧的外表面形成曲面状。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纸张处理装置,其中,
用于多个所述输送辊对或者所述折叠辊对的辊是共用的。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纸张处理装置,其中,
设置在上游侧的辊的直径小于设置在下游侧的辊的直径。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纸张处理装置,其中,
从所述输送辊对到所述抵接部件的介质搬送路径由所述输送辊对侧向所述抵接部件侧变窄。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纸张处理装置,其中,
从所述输送辊对到所述抵接部件的所述介质搬送路径被构成为锥形,其中从所述输送辊对的下游侧的附近到所述抵接部件,垂直于所述搬送方向的所述路径的截面变小。
14.一种Z折方法,包括:
利用输送辊对沿着预定的搬送路径搬送纸张;
将被搬送来的所述纸张的前头与抵接部件相抵接;
当所述纸张的前头与所述抵接部件相抵接时,通过按压部件将所述纸张的离开前头的预定位置沿搬送方向压向折叠辊对侧,并导向至所述折叠辊对的辊之间的夹持部;
在所述纸张上形成折线;以及
通过所述折叠辊对搬送形成有折线的所述纸张。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Z折方法,其中,
在与所述纸张的前头的抵接对应的预定时刻,使所述按压部件与所述抵接部件联动而进行动作。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Z折方法,还包括:
通过设置在所述抵接部件处的检测部,检测所述纸张的前头的抵接;
基于所述检测部的检测结果,驱动所述按压部件向所述折叠辊对侧移动。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Z折方法,其中,
当所述纸张被搬送到所述纸张的所述搬送路径中的预定动作位置时,通过按压部件将所述纸张压入到所述折叠辊对的所述夹持部中。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Z折方法,其中,
所述抵接部件和所述按压部件以与所述搬送方向相交叉的支撑轴为中心可旋转地连接,
所述抵接部件被搬送的所述纸张按压,并且所述按压部件以所述支撑轴为中心进行旋转,以将所述纸张压入到所述折叠辊对的所述夹持部中。
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Z折方法,其中,
当所述抵接部件被搬送的所述纸张按压时,所述抵接部件和所述按压部件抵抗对所述按压部件向从所述纸张退回的方向施力的施力部的力,以所述支撑轴为中心进行旋转,并且当所述纸张离开所述抵接部件时,所述按压部件通过所述施力部的力从所述纸张退回。
CN2008101467627A 2007-08-29 2008-08-29 纸张处理装置的z折装置及z折方法 Active CN10137647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96885707P 2007-08-29 2007-08-29
US60/968,857 2007-08-29
US97601807P 2007-09-28 2007-09-28
US60/976,018 2007-09-28
US98072807P 2007-10-17 2007-10-17
US60/980,728 2007-10-17
US98735607P 2007-11-12 2007-11-12
US60/987,356 2007-11-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76473A CN101376473A (zh) 2009-03-04
CN101376473B true CN101376473B (zh) 2011-01-12

Family

ID=4042022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467627A Active CN101376473B (zh) 2007-08-29 2008-08-29 纸张处理装置的z折装置及z折方法
CNA2008101467612A Pending CN101376472A (zh) 2007-08-29 2008-08-29 纸张处理装置的折叠辊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8101467612A Pending CN101376472A (zh) 2007-08-29 2008-08-29 纸张处理装置的折叠辊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0137647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275111A (ja) 2009-04-27 2010-12-09 Ricoh Co Ltd 用紙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870424B (zh) * 2009-04-27 2013-01-16 株式会社理光 纸张处理设备和图像形成设备
US8585032B2 (en) * 2009-10-30 2013-11-19 Nisca Corporation Sheet fol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ation system provided with the apparatus
JP5476158B2 (ja) * 2010-02-26 2014-04-23 ニスカ株式会社 シート折り装置
US8529423B2 (en) * 2010-05-28 2013-09-10 Nisca Corporation Sheet folding and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US8897691B2 (en) * 2011-04-27 2014-11-25 Nisca Corporation Sheet fol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ation system provided with the apparatus
JP6360368B2 (ja) * 2014-06-30 2018-07-18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ニスカ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シート増し折り方法
US9919893B2 (en) * 2014-06-30 2018-03-20 Canon Finetech Nisca Inc. Sheet process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device provided with the same, and folded sheet pressing method
JP7119586B2 (ja) * 2018-05-30 2022-08-17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N112098246B (zh) * 2020-09-21 2021-07-16 孟宪明 一种票据防伪纸张耐用性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748756A3 (en) * 1995-06-15 1997-12-03 Canon Aptex Inc. Sheet bundle folding apparatus
JP2000044115A (ja) * 1998-08-03 2000-02-15 Minolta Co Ltd 紙折り装置
JP2001171907A (ja) * 1999-12-17 2001-06-26 Minolta Co Ltd 紙折り装置
JP2003182928A (ja) * 2001-12-13 2003-07-03 Konica Corp 用紙後処理方法及び用紙後処理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748756A3 (en) * 1995-06-15 1997-12-03 Canon Aptex Inc. Sheet bundle folding apparatus
JP2000044115A (ja) * 1998-08-03 2000-02-15 Minolta Co Ltd 紙折り装置
JP2001171907A (ja) * 1999-12-17 2001-06-26 Minolta Co Ltd 紙折り装置
JP2003182928A (ja) * 2001-12-13 2003-07-03 Konica Corp 用紙後処理方法及び用紙後処理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76472A (zh) 2009-03-04
CN101376473A (zh) 2009-03-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76473B (zh) 纸张处理装置的z折装置及z折方法
US7794381B2 (en) Z-folding apparatus and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JP7079423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US7052005B2 (en) Sheet postprocessing apparatus for use with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folding method
US8002273B2 (en) Paper discharge apparatus, post-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922165B2 (en) Sheet stacking apparatus,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810809B2 (en) Sheet convey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2667637A (zh) 成像设备
JP2014108871A (ja) 後処理装置、後処理装置を供える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US20030123894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873970B2 (ja) 用紙整合装置、用紙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用紙整合方法
US8246030B2 (en) Sheet fol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JP2011241021A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3316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に内蔵の用紙後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086188B2 (ja) 用紙折り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200593A (ja) 穿孔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32533A (ja) 媒体処理装置及び媒体処理方法
JP2003081529A (ja) 用紙折り装置および後処理装置
JP2022020359A (ja) 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H1192020A (ja) とじ穴用パンチ装置
JP4325341B2 (ja) 用紙姿勢変換装置、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07128921A (ja) デュプレックスユニット
JP3679791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24026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080185764A1 (en)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