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75070A - 枢接装置及使用枢接装置的电子机器 - Google Patents

枢接装置及使用枢接装置的电子机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75070A
CN101375070A CNA2007800033412A CN200780003341A CN101375070A CN 101375070 A CN101375070 A CN 101375070A CN A2007800033412 A CNA2007800033412 A CN A2007800033412A CN 200780003341 A CN200780003341 A CN 200780003341A CN 101375070 A CN101375070 A CN 1013750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on section
pivot joint
rotation
matrix
axial reg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8000334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波正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dvanex Motion Design Inc
Original Assignee
Strawberr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trawberry Corp filed Critical Strawberr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3750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7507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14Foldable telephones, i.e.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H04M1/0216Foldable in one direction, i.e. using a one degree of freedom hinge
    • H04M1/022The hinge comprising two parallel pivoting ax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10Arrangements for lock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15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 G06F1/16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with folding flat displays, e.g. laptop computers or notebooks having a clamshell configuration,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75Miscellaneous details related to the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the different enclosures or enclosure parts
    • G06F1/1681Details related solely to hing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颖的枢接装置及使用枢接装置的电子机器,由可以同步地进行连动转动,且不会产生摇晃而顺畅地起伏转动的双轴构成。一种枢接装置,是从互相叠合状态开始,起伏转动自由地将第二构件(2)连结于第一构件(1)的枢接装置,构成为:在配设于第一构件(1)端部与第二构件(2)端部之间的枢接基体(3),并列设置转动轴部(4)、(5);通过该第一转动轴部(4)起伏转动自由地将枢接基体(3)设置在第一构件(1);通过第二转动轴部(5)起伏转动自由地将第二构件(2)设置在枢接基体(3);将起伏转动时进行相对转动的第一转动部(6)及第二转动部(7),分别设置在第一转动轴部(4)及第二转动轴部(5);以连动连杆部(17)将该第一转动部(6)与第二转动部(7)予以连结,并通过该第一转动部(6)的所述转动,使所述第二转动部(7)因传递连动而转动。

Description

枢接装置及使用枢接装置的电子机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例如在行动电话、可携式器件、笔记型电脑、数字相机等电子机器的枢接部设置的枢接装置及使用该枢接装置的电子机器。
背景技术
在以枢接装置连结两个构件的端部彼此,且使另一边构件可以相对于一边构件自由地转动的方式来构成时,如果仅以同一平面的状态将枢接装置设置在某一边构件,并通过此枢接装置来连结另一边构件,则即便使另一边构件相对于一边构件转动,也无法使两构件形成为叠合状态。
即,例如,在构成为从具有既定厚度的板状构件彼此呈互相叠合的状态开始,使另一边构件相对于一边构件以180度或接近180度的方式进行起伏开放转动时,是将枢接装置组装在这两边构件的端部间,该枢接装置是构成为:将轴承部或轴部或用以装设轴承部、轴部的装设部,突出设置在一边构件的端部上方,并在此装设设置于另一边构件的轴部或轴承部或用以装设轴承部、轴部的枢接装置,使其可以转动至互相叠合的状态。无论如何,如果枢接装置的轴部不架设在相对于任一构件朝对向侧突出的位置,就无法闭合为叠合状态。
因此,为了可以成为如图12(a)所示的叠合状态,是不得不如此设置为将枢接装置相对于一边构件朝上方突出的状态,所以,例如,在使另一边构件相对于一边构件开放转动例如150~180度,且使两者的构件以直线状连接设置的开放状态中,在该中间部总是会形成因枢接装置所造成的突出部,使两者的开放面无法形成同一平面而产生台阶部,当开放时是无法成为平坦的开放连接设置面。
如果以更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例如在行动电话或个人电脑等器件中,通过枢接装置将表面设置有操作部的本体部与设置有显示部的开闭部的端部彼此予以连结,使其从开闭部与本体部互相叠合的状态开始,可以自由地起伏转动至操作部及显示部均显露出的开放状态,但由于构成为可闭合转动至成为互相叠合状态的位置,因此如所述般,无法以同一平面状态将枢接装置收纳在本体部与开闭部的端部间,而必须构成为,例如将以突出状态组装枢接装置的装设部设置在本体部端部上方的左右边,使安装在此装设部间并设置于开闭部端部的枢接装置可以从叠合状态自由地开放转动至大约180度。
从而,虽然互相叠合,但由于通过突出的枢接装置将开闭部连结于本体部的端部上方,所以即使转动180度,两者的开放面也无法成为同一平面的平坦面,而在开闭部的基部,存在有从本体部的端部配设为突出状态的枢接装置。
专利文件1:日本特愿2004-243962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欲解决的课题)
因此,为了可以形成为如图12(b)所示叠合状态,且使枢接装置进行180度的起伏转动而以彼此开放面呈同一平面(平坦面)的方式组装构成,本申请人发现到可将此枢接装置构成为双轴结构。
即,例如将平行双轴的枢接装置组装在一边构件的端部与另一边构件的端部间而连结,通过此双轴方式,使另一边构件相对于一边构件进行起伏转动,并且当从互相叠合的状态至例如另一边构件开放转动180度时,可构成使两边构件开放面成为同一平面的平坦开放面,并且例如如果可将此双轴的枢接装置控制为两边构件厚度内的尺寸,则可实现一种可自由地开闭的电子机器,此电子机器是使用有在中间部完全不存在突出部而成为平坦开放面的枢接装置。
此外,如果用这样的双轴构成,可以容易实现下列构成:可以使另一边构件相对于一边构件进行360度的起伏转动;可以从另一边构件叠合在一边构件单侧面的状态,转动至使另一边构件叠合在一边构件相反面的状态为止。
然而,如图13所示,由于双轴各自均可毫无限制地转动,因此会产生另一边构件相对于一边构件产生摇晃的问题。
即使可以实现在放手处停止的自由停止(フリ—ストツプ),即为了不产生此摇晃而针对相对于各轴的转动产生转力矩,但由于为双轴构成使各轴可以各自任意地转动,因此并无法顺畅地进行往期望位置的转动。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颖的枢接装置,及使用该枢接装置的电子机器:可以构成为,作为双轴结构来形成叠合状态能够与现有技术的枢接装置相同,并且在开放转动时此枢接装置在中央部不会产生突出的位置,两边构件的开放面可成为同一平面;枢接装置也能够收纳为与此开放面大致呈同一平面或是不会突出;此外更可解决所述般因双轴结构所造成的摇晃等问题;即使无法使相对于各构件双轴枢接装置的转动量完全同步转动,也可以限制为几乎同步,且不产生摇晃而顺畅地转动。
此外,已经提出图14所示的专利申请案(日本特愿2004-243962号),在此专利申请案中,作为可以解决所述技术课题的同步手段,是采用通过齿轮进行的啮合连结的构成,但如果构成此齿轮(Gear)方式,则不仅在齿轮中的齿轮啮合处产生“咯吱咯吱”的感觉,并造成高成本,且如果轴间间距太远,则需具有中间齿轮,就此点而言,也会造成高成本且不易进行组装,而缺乏量产化性能。此外,即使轴间间距为一定,如果齿轮直径太小,则仍需具有中间齿轮,因而具有高成本以及无法节省空间(无法使器件薄化)等,成为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更加改良的、新颖的枢接装置及使用枢接装置的电子机器:可解决该齿轮方式的缺点,轴间间距及占有空间可自由掌握,并且不易造成高成本并可以节省空间。
(用以解决课题的手段)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主旨。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枢接装置,将第一构件1与第二构件2的端部彼此予以枢接,且从互相叠合的状态起伏转动自由地将第二构件2连结在第一构件1的枢接装置,其特征为,在配设于所述第一构件1与所述第二构件2的端部间的枢接基体3,并列设置转动轴部4、5;通过所述第一转动轴部4,将所述枢接基体3与所述第一构件1的端部予以枢接,并以起伏转动自由地将枢接基体3设置在第一构件1;通过所述第二转动轴部5,将所述枢接基体3与所述第二构件2的端部予以枢接,并以起伏转动自由地将第二构件2设置在枢接基体3;将在所述枢接基体3相对于所述第一构件1进行起伏转动时对枢接基体3或第一构件1进行相对转动的第一转动部6,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动轴部4;将在所述第二构件2相对于所述枢接基体3进行起伏转动时对枢接基体3或第二构件2进行相对转动的第二转动部7,设置在所述第二转动轴部5;将通过所述第一转动部6的所述转动使所述第二转动部7因传递连动而转动的连动连杆部17,以架设状态设置在该第一转动部6与第二转动部7之间。
此外,关于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枢接装置,其特征为,所述连动连杆部17构成为:以架设状态配设在所述第一转动部6与所述第二转动部7之间,并且分别将装设于所述第一转动部6及第二转动部7的装设部17B设置在杆基体17A,此杆基体17A是通过所述第一转动部6或所述第二转动部7的转动,将所述第二转动部7或所述第一转动部6予以压动或拉动,并将一边的转动力压动传递或拉动传递至另一边。
此外,关于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枢接装置,其特征为,分别将所述装设部17B,设置在以架设状态配设在所述第一转动部6与所述第二转动部7间的棒状或板状的所述杆基体17A的两端部,将此装设部17B装设在所述第一转动部6及所述第二转动部7的装设位置,是设定在偏心位置,此偏心位置为:当所述枢接基体3相对于所述第一构件1或是所述第二构件2相对于所述枢接基体3,从所述第一构件1与所述第二构件2所叠合的闭合位置进行起伏转动而往成为开放位置的开放方向转动时,所述第一转动部6或所述第二转动部7是随着此开放转动而进行相对转动,通过此方式,使该转动力通过所述杆基体17A被压动传递或拉动传递,而使所述第二转动部7或所述第一转动部6,往与所述第二构件2相对于所述枢接基体3或是所述枢接基体3相对于所述第一构件1为相同的所述开放方向(同步方向)产生连动转动的位置。
此外,关于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枢接装置,其特征为,形成为既定形状且架设配设在所述第一转动部6与所述第二转动部7之间的所述连动连杆部17的杆基体17A,是架设配设在相对于所述第一转动部6与所述第二转动部7的轴间间距方向呈倾斜的方向,设置在此杆基体17A的两端部的装设部17B的装设位置,是设定在:所述第一转动部6与所述第二转动部7产生所述连动转动的转动角成为大致同一角度,并且进行大致同步的转动的所述第一转动部6及所述第二转动部7的偏心位置。
此外,关于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枢接装置,其特征为,在第一转动部6、第二转动部7的各轴的操作角度范围内,当将两轴间间距设为2H,将从轴中心至装设有所述连动连杆部17的所述装设部17B的连杆连接点的距离(偏心距离)设为R时,是将相对于所述连动连杆部17的所述杆基体17A的所述轴间间距方向倾斜配设的角度D,设定为以图10所示的数学式所求出的角度。
此外,关于如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枢接装置,其特征为,将所述连动连杆部17的杆基体17A的端部,分别往所述第一转动部6及所述第二转动部7的回旋方向弯曲,并将杆基体17A的形状,设定为不会与此第一转动部6及所述第二转动部7的轴产生干涉的形状。
此外,关于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枢接装置,其特征为,所述第一转动轴部4或所述第二转动轴部5,是由转动轴8、轴承部9、在既定转动位置配合的凸轮部10及凸轮配合部11、以及弹推此凸轮配合的弹簧12所构成;将所述转动轴8、轴承部9中的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一构件1及所述第二构件2侧,将另一个设置在与此枢接的所述枢接基体3侧。
此外,关于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枢接装置,其特征为,所述第一转动轴部4或所述第二转动轴部5,是由转动轴8、轴承部9、在既定转动位置配合的凸轮部10及凸轮配合部11、以及弹推此凸轮配合的弹簧12所构成;将所述转动轴8、轴承部9中的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一构件1及所述第二构件2侧,将另一个设置在与此枢接的所述枢接基体3。
此外,关于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枢接装置,其特征为,所述枢接基体3,是设定为所述第一构件1及所述第二构件2的厚度的至少1.5倍及1.5倍以下,并且所述第一转动轴部4、第二转动轴部5、第一转动部6、及第二转动部7的直径,也设定为第一构件1及第二构件2的厚度的至少1.5倍及1.5倍以下;并且构成为:在使所述第二构件2相对于所述第一构件1开放150度及150度以上的开放状态下,在第一构件1与第二构件2的枢接部分,不会产生各构件1、2的厚度的1.5倍及1.5倍以上的突出部,且通过第一构件1及第二构件2连接设置而形成连接各构件开放面的大致平坦的开放面,并且可闭合转动至该第一构件1与第二构件2的开放面互相重叠的叠合状态为止。
此外,关于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枢接装置,其特征为,所述枢接基体3,是设定为所述第一构件1及所述第二构件2的厚度的至少1.5倍及1.5倍以下,并且所述第一转动轴部4、第二转动轴部5、第一转动部6、及第二转动部7的直径,也设定为第一构件1及第二构件2的厚度的至少1.5倍及1.5倍以下;并且构成为:在使所述第二构件2相对于所述第一构件1开放150度及150度以上的开放状态下,在第一构件1与第二构件2的枢接部分,不会产生各构件1、2的厚度的1.5倍及1.5倍以上的突出部,且通过第一构件1及第二构件2连接设置而形成连接各构件开放面的大致平坦的开放面,并且可闭合转动至该第一构件1及第二构件2的开放面互相重叠的叠合状态为止。
此外,关于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枢接装置,其特征为,所述枢接基体3,是设定为所述第一构件1及所述第二构件2的厚度的至少1.5倍及1.5倍以下,并且所述第一转动轴部4、第二转动轴部5、第一转动部6、及第二转动部7的直径,也设定为第一构件1及第二构件2的厚度的至少1.5倍及1.5倍以下;并且构成为:在使所述第二构件2相对于所述第一构件1开放150度及150度以上的开放状态下,在第一构件1与第二构件2的枢接部分,不会产生各构件1、2的厚度的1.5倍及1.5倍以上的突出部,且通过第一构件1及第二构件2连接设置而形成连接各构件开放面的大致平坦的开放面,并且可闭合转动至该第一构件1及第二构件2的开放面互相重叠的叠合状态为止。
此外,关于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枢接装置,其特征为,所述枢接基体3,是设定为所述第一构件1及所述第二构件2的厚度的至少1.5倍及1.5倍以下,并且所述第一转动轴部4、第二转动轴部5、第一转动部6、及第二转动部7的直径,也设定为第一构件1及第二构件2的厚度的至少1.5倍及1.5倍以下;并且构成为:在使所述第二构件2相对于所述第一构件1开放150度及150度以上的开放状态下,在第一构件1与第二构件2的枢接部分,不会产生各构件1、2的厚度的1.5倍以上的突出部,且通过第一构件1及第二构件2连接设置而形成连接各构件开放面的大致平坦的开放面,并且可闭合转动至该第一构件1及第二构件2的开放面互相重叠的叠合状态为止。
此外,关于一种使用枢接装置的电子机器,其特征为:是以本体部作为所述第一构件1或所述第二构件2,以叠合在所述本体部的开闭部作为所述第二构件2或所述第一构件1,并通过所述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枢接装置,将该本体部1及开闭部2予以枢接连结。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是新颖的枢接装置及使用枢接装置的电子机器,由于构成如上所述,所以,第一构件及第二构件可从互相叠合的状态,使第二构件相对于第一构件进行起伏开放转动,并且在此开放转动时,不论两边构件的开放面成为く字状或一字状,均能以在中央部不产生突出部或台阶部的方式,将枢接装置收纳在两边的构件间并将两边的构件予以枢接,此外,作为双轴构成,通过配置在两边的构件间,可在开放转动时形成为如所述般平坦的开放面,且能以成为互相叠合的状态进行闭合转动,并且在双轴构成下,构成为以架设在与各构件转动一同连动的转动部间的连动连杆部进行连动转动,通过此方式,来限制各轴的转动并使两边的构件的转动大致同步,能够不产生摇晃而顺畅地转动期望的角度。
并且,本发明并非以齿轮方式来构成依据该连动转动的各轴的同步,而是构成为通过架设在各轴转动部间的连动连杆部来进行(也可能有无法如齿轮方式般的完全同步的情形),因此可解决所述齿轮方式的缺点,自由控制轴间间距及占有空间,不易造成高成本并可节省空间,从而成为更加改良的、新颖的枢接器件及使用枢接器件的电子机器。
此外,在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发明中,可以容易地实现可确实发挥本发明的作用/效果的构成,而成为更具实用性的改良的枢接装置。
此外,在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明中,进一步通过对连动连杆部的架设配设位置进行精心设定,即对装设偏心位置进行精心设定,即使未完全同步,也不会使连动转动角产生较大偏移而是成为大致相同,所以能够尽可能地大致同步地进行连动转动。
尤其在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明中,成为近似完全同步的大致同步的转动(连动转动),并可达到最佳化,例如,力的传递在开放方向及闭合方向上成为相同条件,可使所述连动转动角的差(两轴的操作角度的差)降低至最小(虽然未达到完全相同的角度并完全同步,但是可将此情况降低至最小而接近于完全同步)。
此外,在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明中,将连杆形状(连动连杆部的杆基体的形状)例如构成为S字形,通过此方式,则两轴不会产生干涉,并提升此连动连杆部的生产性,从而成为更加改良的枢接装置。
此外,在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发明中,在既定转动位置以凸轮配合而可以棘爪(クリツク)方式保持转动位置,此外,也可在叠合状态下设定在凸轮配合中途,来产生闭合弹推力,或是以弹簧的弹推进行转动阻力的设定,通过此方式,可实现自由停止(Free Stop)等,从而成为更新颖的枢接装置。
此外,在权利要求9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发明中,可使第二构件相对于第一构件开放150度及150度以上进行转动,且可从互相叠合的闭合状态,形成为使第一构件与第二构件成为く字状或一字状而连接设置的开放状态,此时,第一构件及第二构件的开放面成为同一平面的连接设置状态,在该中间部并不会产生较大的突出部或台阶部。
此外,在权利要求13中所述的发明,是可以发挥所述作用/效果的使用该改良枢接装置的电子机器。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本实施例的斜视图。
图2是本实施例的枢接装置(安装于中心框并附有各装设框的装设状态)的斜视图。
图3是从图2的内侧观看的斜视图。
图4是说明本实施例的分解斜视图。
图5是说明图4从其他方向观看的分解斜视图。
图6(a)是说明本实施例主要部分的平面图,图6(b)是说明沿A—A线的剖视图。
图7是说明本实施例闭合状态中主要部分的动作的剖视图。
图8是说明本实施例起伏转动中途主要部分的动作的剖视图。
图9是说明本实施例170度开放状态中主要部分的动作的剖视图。
图10是显示本实施例达到连动连杆部最佳化的倾斜角度D的说明图,以及求得此倾斜角度D的数学式的说明图。
图11是显示说明将本实施例的连动连杆部的杆基体构成为S字形状的其他例子动作的剖视图。
图12(a)是显示在现有叠合开闭型式中,在中间部存在有突出部的说明图,图12(b)是显示在双轴构成中未产生突出部的说明图。
图13是显示在双轴构成的枢接装置产生摇晃问题或无法顺畅地转动的说明图。
图14(a)是说明日本特愿2004-243962的齿轮式的斜视图,图14(b)是主要部分的斜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来简单地说明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如何实施本发明),并表示本发明的作用。
将枢接基体3配设在第一构件1与第二构件2之间,并通过第一转动轴部4将第一构件1的端部与枢接基体3予以枢接,通过第二转动轴部5将枢接基体3与第二构件2的端部予以枢接;通过第一转动轴部4,以相对于中间部的枢接基体3可自由起伏转动的方式设置第一构件1,并且通过第二转动轴部5,以相对于枢接基体3可自由起伏转动的方式设置第二构件2。
由此,第二构件2通过双轴(第一转动轴部4、第二转动轴部5)而相对于第一构件1自由地起伏转动。
由此,例如可设定此平行双轴间的距离,即设定枢接基体3的长度尺寸,通过此方式,即使设计如图12(b)所示,在第一构件1与第二构件2的端部间设置具备此双轴的枢接基体3,且在使第一构件1及第二构件2开放时,在开放面不具有突出部或台阶部而成为平坦,也可通过此双轴的转动使枢接基体3转动,且平行双轴的位置也会相对于第一构件1进行转动,因此可转动至第一构件1及第二构件2互相叠合的状态。
例如,在板状的第一构件1与板状的第二构件2的端部间,配设具有双轴的枢接基体3,使其可以收纳至两个构件1、2的厚度之间,并将各轴(第一转动轴部4、第二转动轴部5)与各构件(第一构件1、第二构件2)予以枢接,通过此方式,可从第一构件1与第二构件2互相叠合的状态开始进行开放转动,而在此第一构件1与第二构件2之间,不会如现有的构成般,使组装有轴部或轴承部或枢接装置的装设部,从第一构件1或第二构件2中任一个的端部上面往上方突出,而是能够进行叠合闭合,因此可以变成为在中间部几乎不会产生突出部的构成。
具体而言可实现下列枢接装置:如图1、图7、图9所示,例如如果使第二构件2相对于第一构件1自由地开放转动150度~180度(例如170度),则可形成在中间部完全不会产生突出部的平坦的连接设置开放面,并且可在此构成下闭合为叠合状态。
并且在本发明中,是构成为:将随着枢接基体3相对于第一构件1的转动而转动(相对于第一构件1或枢接基体3进行相对转动)的第一转动部6,设置在第一转动轴部4,将随着第二构件2相对于枢接基体3的转动而转动(相对于枢接基体3或第二构件2进行相对转动)的第二转动部7,设置在第二转动轴部5,且以连动连杆部17来连结此第一转动部6及第二转动部7,并通过一边的转动使另一边传递连动转动(同步转动),因此,如图13所示,各轴(第一转动轴部4、第二转动轴部5)并非毫无限制地任意转动,而是通常呈大致同步地转动(虽然可能有无法如齿轮方式般的完全同步的情况,但至少是往相同的起伏转动方向进行连动转动)。
即,各轴无法任意转动,由于第一转动部6、第二转动部7通常以连动连杆部17连结,因此,第一转动轴部4的转动会使第二转动轴部5也转动,且如图7、图8、图9所示,随着第一构件1相对于枢接基体3的相对转动,必定使第二构件2相对于枢接基体3进行相对转动,因此,当通过具有双轴的枢接基体3使第二构件2相对于第一构件1转动时,能不产生摇晃而顺畅地转动至期望的位置。
实施例
以下根据图示,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
如图所示的本实施例,是容易理解的本发明的一项实施例,且将本发明适用在可达到叠合紧凑型的附有照相机的行动电话或是两折片可自由开闭的数字相机,并且构成为:作为第一构件1,在壳体内安装有电路衬底及电源等电子部件,第一构件1的板状本体部1的上面侧,设置排列配置有数字键或功能键等的键盘功能的操作部,将作为覆盖操作部大致相同形状的第二构件2的板状叠合部2叠合于此本体部1且通过枢接装置起伏转动自由地予以轴接连结。
即,在本实施例中,为将第一构件1与第二构件2的端部彼此予以枢接,且以第二构件2相对于第一构件1可从互相叠合状态起伏转动自由方式连接的枢接装置,并且在第一构件1与第二构件2的端部之间对这两个构件1、2配设成同一平面的状态的枢接基体3的各侧,并列设置转动轴部4、5,将所述第一转动轴部4与所述第一构件1的端部予以枢接,并将第一构件1设置为起伏转动自由,并且将所述第二转动轴部5与所述第二构件2的端部予以枢接,并将第二构件2设置为起伏转动自由。
具体而言是构成为:在装设于该第一构件1的第一装设部1A(装设框1A)与装设于第二构件2的第二装设部2A(装设框2A)之间,配设作为枢接基体3的中心框3A,并分别通过第一转动轴部4、第二转动轴部5,将此中心框3A与各构件1、2(各装设框1A、2A)予以轴接(枢接)。
此外,进一步构成为:在通过枢接基体3(中心框3A)的第一转动轴部4相对于第一构件1(装设框1A)进行起伏转动时,相对于此枢接基体3进行相对转动的第一转动部6,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动轴部4的转动轴8,在通过第二构件2(装设框2A)的第二转动轴部5相对于枢接基体3(中心框3A)进行起伏转动时,相对于此枢接基体3进行相对转动的第二转动部7,设置在所述第二转动轴部5的转动轴8,并且通过连动连杆部17,以架设状态将此第一转动部6及第二转动部7予以连结,并通过所述第一转动部6的所述转动使所述第二转动部7因传递连动而转动。
具体而言是构成为:所述枢接基体3是设定为与所述第一构件1及所述第二构件2的厚度大致同等,并且所述第一转动轴部4、第二转动轴部5、第一转动部6、及第二转动部7的直径,也设定为与第一构件1及第二构件2的厚度大致同等,在此枢接基体3的第一构件1侧及所述第二构件2侧,分别并列设置所述转动轴部4、5,在使第二构件2相对于第一构件1开放至例如170度的开放状态下,在第一构件1与第二构件2的枢接部分,不会产生相对于各构件1、2的厚度至少为1.5倍及1.5倍以上的突出部,且通过第一构件1及第二构件2连接设置而形成大致平坦的开放面,并且可闭合转动至该第一构件1与第二构件2的开放面互相重叠的叠合状态为止。
此外,如果更进一步地说明,则连动连杆部17是构成为:以架设状态配设在所述第一转动部6与所述第二转动部7之间的所述杆基体17A为棒状或板状、且呈直线状或S字状等既定形状,分别将所述装设部17B设置于所述杆基体17A的两端部,并通过所述第一转动部6或所述第二转动部7的转动,将所述第二转动部7或所述第一转动部6予以压动或拉动,而将一边的转动力往另一边压动传递或拉动传递。
即,将此装设部17B装设在所述第一转动部6及所述第二转动部7的装设位置,是设定在偏心位置,此偏心位置为:当所述枢接基体3相对于所述第一构件1或是所述第二构件2相对于所述枢接基体3,从所述第一构件1与所述第二构件2叠合的闭合位置开始进行起伏转动而往成为开放位置的开放方向转动时,所述第一转动部6或所述第二转动部7是随着此开放转动而进行相对转动,通过此方式,使该转动力通过所述杆基体17A被压动传递或拉动传递,而使所述第二转动部7或所述第一转动部6,往与所述第二构件2相对于所述枢接基体3或是所述枢接基体3相对于所述第一构件1为相同的所述开放方向产生同步连动转动的位置。
因此是构成为:如图9所示,当从170度的开放状态使第二构件2相对于第一构件1进行转动时,如果以第二转动轴部5为轴,使第二构件2相对于枢接基体3进行如图8所示的31度转动,则虽然枢接基体3也以第一转动轴部4为轴相对于第一构件1进行虽然未完全同步,但往同步方向进行45度转动的大致同步转动,最后通过此同步转动,当一边进行90度转动时,另一边也进行90度的同步转动,使第二构件2相对于第一构件1进行170度转动,而成为如图7所示的叠合状态。
此外,如果更进一步地说明,则是构成为:形成为既定形状且架设配设在所述第一转动部6与所述第二转动部7之间的所述连动连杆部17的杆基体17A,是架设配设在相对于所述第一转动部6与所述第二转动部7的轴间间距方向呈倾斜的方向,设置在此杆基体17A的两端部的装设部17B的装设位置,是设定在:所述第一转动部6与所述第二转动部7产生所述连动转动的转动角成为大致同一角度,并且进行大致同步转动的所述第一转动部6及所述第二转动部7的偏心位置。
具体而言,在第一转动部6、第二转动部7的各轴的动作角度范围内,当将两轴间间距设为2H,将从轴中心至装设有所述连动连杆部17的所述装设部17B的连杆连接点的距离(偏心距离)设为R时,是将相对于所述连动连杆部17的所述杆基体17A的所述轴间间距方向倾斜配设的角度D,设定为以图10所示的数学式所求出的角度。
因此,通过对连动连杆部17的架设配设位置进行精心设定,即对装设偏心位置进行精心设定,即使未完全同步,也不会使连动转动角产生较大偏移而是成为大致相同,所以能尽可能大致同步地进行连动转动。
并且,通过对所述角度D的最佳化,成为近似于完全同步的大致同步转动(连动转动),并可达到此连动转动的最佳化,例如,力的传递在开放方向及闭合方向上成为相同条件,可使所述连动转动角的差(两轴的操作角度的差)降低至最小(虽然未成为完全相同角度的未完全同步,但是可将此情况降低至最小而接近于完全同步)。
图10是表示此最佳化的数学式,通过适用此数学式,使力的平衡达到最佳化,此外,关于角度偏移,最大也可在45度及42.7度达到最佳化。
此各角度值是依据数学式的各参数设定而有所变化。
此外,如图11所示的其他例子般,将所述连动连杆部17的杆基体17A的端部,分别往所述第一转动部6及第二转动部7的回旋方向弯曲,较佳为设定为不会与此第一转动部6及所述第二转动部7的轴产生干涉的形状。具体而言,可将杆基体17A的两端部往轴的周围弯曲而设定成S字形状。
因此,通过设定为此形状,可不会对两轴产生干涉,并达到此连动连杆部17生产性能的提升,而成为更加改良的枢接装置。
此外,构成为:所述第一转动轴部4及所述第二转动轴部5,是由转动轴8、轴承部9、在既定转动位置配合的凸轮部10及凸轮配合部11、以及弹推此凸轮配合的弹簧12所构成;将所述转动轴8、轴承部9中的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一构件1及所述第二构件2侧,将另一个设置在与此枢接的所述枢接基体3侧。
如果更进一步地说明,则本实施例如所述般,是通过分别装设于第一构件1端部及第二构件2端部的装设框1A、装设框2A,以大致呈同一平面的形状,将具有双轴(第一转动轴部4、第二转动轴部5)的枢接基体3(中心框3A)予以配设,以下更具体地说明本实施例的具备双轴的枢接基体3(也称为中间柜(キヤビ)的中心框3A),以及组装在此枢接基体3的第一转动轴部4、第二转动轴部5、第一转动部6、第二转动部7、连动连杆部17。
第一构件1及第二构件2的厚度大致为相同厚度,并且以平行状态,将第一转动轴部4及第二转动轴部5分别设置在相对于第一构件1与第二构件2成为同一平面状态的枢接基体3的各侧,各第一转动轴部4及第二转动轴部5是构成为同一构造。
即,各轴部4、5具有左右分离的轴部,一边的轴部仅由单侧轴部14(替身轴(ダミ—シヤフト))所构成,单侧轴部14在设置于第一构件1(装设框1A)与第二构件2(装设框2A)单侧端部的轴承部13(轴承孔)及设置于枢接基体3(中心框3A)单侧端部的轴承部13(轴承孔)进行插入枢轴支撑;相反侧的轴部,如所述般是由:转动轴8、轴承部9、凸轮部10(固定凸轮10)、及通过弹簧12的弹推而在既定转动位置形成凸轮配合的凸轮配合部11(可动凸轮11)所构成。
即,在本实施例中,在设置于枢接基体3反对侧端部的轴承部9(轴承孔)侧面形成凹凸部,并一体地设置固定凸轮10,将转动轴8插入至成为固定凸轮10的轴承部9来进行插入枢轴支撑,并且将此转动轴8配合在设置于第一构件1(装设框1A)及第二构件2(装设框2A)的相反侧端部(与所述轴承部13为左右相反侧)的防止转动装设部15(固定孔),来防止转动。
构成为:分别相对于此第一构件1(装设框1A)及第二构件2(装设框2A),转动轴8以防止转动地固定,而相对于枢接基体3(中心框3A),转动轴8以可自由转动的方式进行枢轴支撑,并且在转动轴8以可自由滑动且防止转动的状态来设置可动凸轮11,此可动凸轮11是通过弹簧12,在弹推状态下以既定转动角下降而凹凸配合在所述固定凸轮10,并且具备导引筒16,可收纳此弹簧12且导引可动凸轮11相对于固定凸轮10进行自由地接离滑动。
如果更进一步地说明,则是构成为:通过第一转动轴部4及第二转动轴部5,于第一构件1、第二构件2构成通过装设框1A、2A双轴连结的枢接基体3,在该装设框1A及装设框2A的左右一边,突出设置有将所述单侧轴部14予以枢轴支撑的所述轴承部13,并且在相反侧,同样地突出设置有将转动轴8予以装设的防止转动装设部15,在此轴承部13及防止转动装设部15间,配设有分别突出设置在枢接基体3左右的枢轴支撑部14及作为固定凸轮10的轴承部9,转动轴8是装设在第一构件1(装设框1A)、第二构件2(装设框2A)的防止转动装设部15,并且以可自由地转动的方式枢轴支撑在枢接基体3的轴承部9。
此外,在插通至此轴承部9的各转动轴8的前端部(贯通部),分别将第一转动部6及第二转动部7设置为相对于转动轴8呈防止转动状态。
即,并列设置于枢接基体3前后的第一转动轴部4、第二转动轴部5,是构成为将第一构件1及第二构件2侧所设置的转动轴8,分别插通至设置于枢接基体3的各个轴承部9,并且以可自由地转动的方式予以枢轴支撑,并且在此枢接基体3的轴承部9与轴承部13之间的各转动轴8,分别以防止转动的方式配合有作为第一转动部6、第二转动部7的连杆滚轮。
由此,如果使枢接基体3相对于第一构件1进行转动,则枢接基体3相对于第一转动轴部4的转动轴8进行转动,与此转动轴8形成为一体的第一转动部6也会相对于此枢接基体3进行相对转动。
此外,如果使第二构件2相对于枢接基体3进行转动,则第二转动轴部5的转动轴8会相对于枢接基体3进行转动,与此转动轴8形成为一体的第二转动部7也会相对于此枢接基体3进行转动。
本实施例是分别通过连动连杆部17,将前后邻接(并列设置)的第一转动部6及第二转动部7予以连结,但在本实施例中,如所述般,是架设配设棒杆状或S字板状的杆基体17A,且将以弯折状态设置在该两端部的装设部17B,插入至各第一转动部6、第二转动部7的所述最佳偏心位置所设置的装设孔,并予以固定而连结,各个转动力通过此杆基体17A来传递,并进行大致同步的转动(传递连动转动)。
还有,构成为:分别将第一转动部6、第二转动部7并列设置在所述各转动轴8的端部,且以防止转动的状态来设置防止过度转动止动部(止动板)18,在产生开放过度转动时,以此止动部进行抵挡来阻止过度转动。
因此,例如在图1所示的行动电话中,当开放转动170度时,本体部1及开闭部2成为完全平坦而开启为大致呈一片水平板,在中间部也不存在台阶部或突出部,并且也可通过在各第一转动轴部4、第二转动轴部5的一边侧轴部所设置的凸轮配合机构(固定凸轮10、可动凸轮11、弹簧12等),来实现自由停止或是闭合弹推,或是在期望位置上的定位(棘爪配合)。
还有,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本实施例,各构成要件的具体构成可适当地进行设计而获得。

Claims (13)

1.一种枢接装置,将第一构件及第二构件的端部彼此予以枢接,且从互相叠合的状态起伏转动自由地将第二构件连结于第一构件的枢接装置,其特征为:
在配设于所述第一构件端部与所述第二构件端部之间的枢接基体,并列设置转动轴部;通过所述第一转动轴部将所述枢接基体与所述第一构件的端部予以枢接,并起伏转动自由地将枢接基体设置在第一构件;通过所述第二转动轴部将所述枢接基体与所述第二构件的端部予以枢接,并起伏转动自由地将第二构件设置在枢接基体;将在所述枢接基体相对于所述第一构件进行起伏转动时对枢接基体或第一构件进行相对转动的第一转动部,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动轴部;将在所述第二构件相对于所述枢接基体进行起伏转动时对枢接基体或第二构件进行相对转动的第二转动部,设置在所述第二转动轴部;将通过所述第一转动部的所述转动使所述第二转动部因传递连动而转动的连动连杆部,以架设状态设置在此第一转动部与第二转动部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枢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动连杆部是构成为:以架设状态配设在所述第一转动部与所述第二转动部之间,并且分别将装设在所述第一转动部及第二转动部的装设部设置在杆基体,此杆基体是通过所述第一转动部或所述第二转动部的转动,将所述第二转动部或所述第一转动部予以压动或拉动,并将其中一边的转动力压动传递或拉动传递至另一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枢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分别将所述装设部,设置在以架设状态配设在所述第一转动部与所述第二转动部之间的棒状或板状的所述杆基体的两端部,将此装设部装设在所述第一转动部及所述第二转动部的装设位置,是设定在偏心位置,此偏心位置为:当所述枢接基体相对于所述第一构件或是所述第二构件相对于所述枢接基体,从所述第一构件与所述第二构件所叠合的闭合位置起伏转动而往成为开放位置的开放方向转动时,使所述第一转动部或所述第二转动部随着此开放转动而进行相对转动,通过此方式,使该转动力可通过所述杆基体而被压动传递或拉动传递,而使所述第二转动部或所述第一转动部,往所述第二构件相对于所述枢接基体或是所述枢接基体相对于所述第一构件为相同的所述开放方向,即同步方向,连动转动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枢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形成为既定形状且架设配设于所述第一转动部与所述第二转动部之间的所述连动连杆部的杆基体,是架设配设在相对于所述第一转动部与所述第二转动部的轴间间距方向呈倾斜的方向,设置在此杆基体的两端部的装设部的装设位置,是设定在:所述第一转动部与所述第二转动部产生所述连动转动的转动角成为大致同一角度,并且进行大致同步转动的所述第一转动部及所述第二转动部的偏心位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枢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第一转动部、第二转动部的各轴的动作角度范围内,当将两轴间间距设为2H,将以从轴中心至装设有所述连动连杆部的所述装设部的连杆连接点的距离,即偏心距离设为R时,是将相对于所述连动连杆部的所述杆基体的所述轴间间距方向倾斜配设的角度D,设定为以下数学式一所求出的角度。
数学式一
Figure A200780003341C00031
6.如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枢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所述连动连杆部的杆基体的端部,分别往所述第一转动部及所述第二转动部的回旋方向弯曲,并将杆基体的形状设定为不会与此第一转动部及所述第二转动部的轴产生干涉的形状。
7.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枢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轴部或所述第二转动轴部,是由转动轴、轴承部、在既定转动位置配合的凸轮部及凸轮配合部、以及弹推此凸轮配合的弹簧所构成;将所述转动轴、轴承部中的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一构件及所述第二构件侧,将另一个设置在与此枢接的所述枢接基体。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枢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轴部或所述第二转动轴部,是由转动轴、轴承部、在既定转动位置配合的凸轮部及凸轮配合部、以及弹推此凸轮配合的弹簧所构成;将所述转动轴、轴承部中的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一构件及所述第二构件侧,将另一个设置在与此枢接的所述枢接基体侧。
9.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枢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枢接基体,是设定为所述第一构件及所述第二构件厚度的至少1.5倍及1.5倍以下,并且所述第一转动轴部、第二转动轴部、第一转动部、及第二转动部的直径,也设定为第一构件及第二构件厚度的至少1.5倍及1.5倍以下;并且构成为:在使所述第二构件相对于所述第一构件开放150度及150度以上的开放状态下,在第一构件与第二构件的枢接部分,不会产生各构件厚度的1.5倍及1.5倍以上的突出部,且通过第一构件及第二构件连接设置而形成,连接各构件开放面的大致平坦开放面,并且可闭合转动至该第一构件与第二构件的开放面互相重叠的叠合状态为止。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枢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枢接基体,是设定为所述第一构件及所述第二构件厚度的至少1.5倍及1.5倍以下,并且所述第一转动轴部、第二转动轴部、第一转动部、及第二转动部的直径,也设定为第一构件及第二构件厚度的至少1.5倍及1.5倍以下;并且构成为:在使所述第二构件相对于所述第一构件开放150度及150度以上的开放状态下,在第一构件与第二构件的枢接部分,不会产生各构件的厚度的1.5倍及1.5倍以上的突出部,且通过第一构件及第二构件连接设置而形成,连接各构件开放面的大致平坦开放面,并且可闭合转动至该第一构件及第二构件的开放面互相重叠的叠合状态为止。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枢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枢接基体,是设定为所述第一构件及所述第二构件厚度的至少1.5倍及1.5倍以下,并且所述第一转动轴部、第二转动轴部、第一转动部、及第二转动部的直径,也设定为第一构件及第二构件厚度的至少1.5倍及1.5倍以下;并且构成为:在使所述第二构件相对于所述第一构件开放150度及150度以上的开放状态下,在第一构件与第二构件的枢接部分,不会产生各构件的厚度的1.5倍及1.5倍以上的突出部,且通过第一构件及第二构件连接设置而形成,连接各构件开放面的大致平坦的开放面,并且可闭合转动至该第一构件及第二构件的开放面互相重叠的叠合状态为止。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枢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枢接基体,是设定为所述第一构件及所述第二构件厚度的至少1.5倍及1.5倍以下,并且所述第一转动轴部、第二转动轴部、第一转动部、及第二转动部的直径,也设定为第一构件及第二构件厚度的至少1.5倍及1.5倍以下;并且构成为:在使所述第二构件相对于所述第一构件开放150度及150度以上的开放状态下,在第一构件与第二构件的枢接部分,不会产生各构件的厚度的1.5倍及1.5倍以上的突出部,且通过第一构件及第二构件连接设置而形成,连接各构件开放面大致平坦开放面,并且可闭合转动至该第一构件及第二构件的开放面互相重叠的叠合状态为止。
13.一种使用枢接装置的电子机器,其特征为:
以本体部作为所述第一构件或所述第二构件,以叠合于所述本体部的开闭部作为所述第二构件或所述第一构件,并通过所述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枢接装置,将该本体部及开闭部予以枢接连结。
CNA2007800033412A 2006-01-24 2007-01-16 枢接装置及使用枢接装置的电子机器 Pending CN10137507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014634A JP2007198416A (ja) 2006-01-24 2006-01-24 ヒンジ装置並びにヒンジ装置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JP014634/2006 2006-01-2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75070A true CN101375070A (zh) 2009-02-25

Family

ID=383090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7800033412A Pending CN101375070A (zh) 2006-01-24 2007-01-16 枢接装置及使用枢接装置的电子机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090000062A1 (zh)
EP (1) EP1983201A4 (zh)
JP (1) JP2007198416A (zh)
KR (1) KR20080096785A (zh)
CN (1) CN101375070A (zh)
WO (1) WO2007086281A1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61371A (zh) * 2010-05-28 2011-11-30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铰链结构
CN102619868A (zh) * 2011-01-31 2012-08-01 微软公司 双铰链轴向凸轮
CN102635629A (zh) * 2011-12-31 2012-08-15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铰链装置及电子终端
CN103291735A (zh) * 2012-02-22 2013-09-11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及其双轴式枢轴
CN103593016A (zh) * 2012-08-13 2014-02-19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可携式电脑
CN103982534A (zh) * 2013-02-08 2014-08-13 富世达股份有限公司 转轴传动结构
CN103982533A (zh) * 2013-02-08 2014-08-13 富世达股份有限公司 双转轴的同步运动装置
CN112081814A (zh) * 2019-06-12 2020-12-15 仁宝电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双转轴模块与折叠式电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314036B (en) * 2005-07-28 2009-08-21 Sanyo Electric Co Hinge mechanism of foldable machine and fordable machine with the same hinge mechanism
US7930803B2 (en) * 2005-08-02 2011-04-26 Sanyo Electric Co., Ltd. Foldable device
FR2902763B1 (fr) * 2006-06-23 2009-05-22 Alcatel Sa Articulation auto-motorisee pour ensemble articule tel qu'un panneau solaire de satellite
US7639795B2 (en) * 2006-12-19 2009-12-29 Kyocera Corporation Hinge device and metho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WO2010100843A1 (ja) * 2009-03-03 2010-09-10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二軸ヒンジ機構及び電子機器
US8467179B2 (en) 2010-01-28 2013-06-18 Cruxcase, Llc Tablet computer case and associated methods
US8467183B2 (en) 2010-01-28 2013-06-18 Cruxcase, Llc Tablet computer case and associated methods
US8573394B2 (en) * 2010-05-06 2013-11-05 Clamcase, Llc Electronic device case and method of use
KR101142836B1 (ko) * 2010-06-25 2012-05-08 주식회사 케이에이치바텍 2축 힌지 모듈 및 이것이 장착된 휴대단말기
JP2012078918A (ja) * 2010-09-30 2012-04-19 Nec Personal Computers Ltd 携帯端末
US8441791B2 (en) 2010-12-23 2013-05-14 Microsoft Corporation Double hinge radial cams
US9535465B2 (en) 2011-02-10 2017-01-03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Hinge 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guide
US8780570B2 (en) 2011-02-14 2014-07-15 Microsoft Corporation Double hinge torsion bar
JP5039216B2 (ja) 2011-02-24 2012-10-03 株式会社東芝 電子機器
US8773849B2 (en) 2011-04-11 2014-07-08 Microsoft Corporation Extendable connecting link
JP5801607B2 (ja) * 2011-05-31 2015-10-28 スタッフ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US9176535B2 (en) 2011-06-03 2015-11-03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Flexible display flexure assembly
US20120314399A1 (en) * 2011-06-07 2012-12-13 Microsoft Corporation Flexible display foldable assembly
US9192060B2 (en) * 2011-09-21 2015-11-17 Nec Corporation Electronic device
US20130099643A1 (en) * 2011-10-19 2013-04-25 Cooper Technologies Company Double Hinge Assembly
US9201464B2 (en) * 2011-11-28 2015-12-01 Lenovo (Beijing) Co., Ltd. Terminal apparatus
KR101993159B1 (ko) * 2012-05-25 2019-06-26 김영철 힌지 구조체
JP5704613B2 (ja) * 2012-05-30 2015-04-22 株式会社ナチュラレーザ・ワン 2軸ヒンジ
US8971031B2 (en) 2012-08-07 2015-03-03 Creator Technology B.V. Display system with a flexible display
JP5677402B2 (ja) * 2012-11-28 2015-02-25 株式会社東芝 電子機器
TWM453755U (zh) * 2012-12-21 2013-05-21 First Dome Corp 同步收展摺疊裝置
TWM453753U (zh) * 2012-12-21 2013-05-21 First Dome Corp 多節式轉軸結構
TWM464981U (zh) * 2013-03-05 2013-11-01 Jarllytec Co Ltd 梢型卡鎖式雙軸樞紐器
US20140251039A1 (en) * 2013-03-11 2014-09-11 First Dome Corporation Synchronous movement device applied to dual-shaft system
US9003606B2 (en) * 2013-03-11 2015-04-14 First Dome Corporation Synchronous movement device applied to dual-shaft system
TWM466285U (zh) * 2013-03-27 2013-11-21 First Dome Corp 雙軸式轉軸樞轉定位結構
US9310850B2 (en) * 2013-06-11 2016-04-12 First Dome Corporation Synchronous movement device applied to dual-shaft system
US8959719B2 (en) * 2013-06-21 2015-02-24 First Dome Corporation Dual-shaft synchronous movement device
US9430000B2 (en) * 2013-07-12 2016-08-30 Dell Products L.P. Information handling system housing lid with synchronized motion provided by a flexible compressive member
TWI637669B (zh) * 2013-07-12 2018-10-01 易鼎股份有限公司 Wearable assembly method of flexible circuit board and shaft member
TWI529314B (zh) * 2013-07-18 2016-04-11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樞軸結構
WO2015012830A1 (en) * 2013-07-25 2015-01-29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Hinge assembly for a computing device
US9134767B2 (en) * 2013-08-07 2015-09-15 Chin-Hsing Horng Structure of planetary type dual-shaft hinge
US9009919B1 (en) * 2013-11-22 2015-04-21 Sinher Technology Inc. Steady opening and closing double-axis hinge
TWM476453U (en) * 2013-12-06 2014-04-11 Yuan Deng Metals Industrial Co Ltd Synchronously-rotatable biaxial hinge
US9021658B1 (en) * 2013-12-09 2015-05-05 Chin-Hsing Horng Trigger hinge
TWM478991U (zh) * 2013-12-17 2014-05-21 First Dome Corp 用於雙轉軸之平行度固定裝置
TWM483648U (zh) * 2013-12-31 2014-08-01 First Dome Corp 用於雙轉軸之傳動穩定裝置
TWM483642U (zh) * 2014-02-25 2014-08-01 First Dome Corp 用於雙轉軸之平行度控制裝置
US9411365B1 (en) * 2014-03-26 2016-08-09 Google Inc. 360 degree dual pivot variable torque hinge mechanism
US9103147B1 (en) * 2014-04-07 2015-08-11 Deda Metals Company Limited Synchronized multiple-angle rotatable dual-pivot structure
TWI533787B (zh) * 2014-04-29 2016-05-11 洪進興 穩定轉動之雙軸轉軸
USD742871S1 (en) 2014-06-05 2015-11-10 Incipio Technologies, Inc. Computer case
USD755781S1 (en) 2014-06-05 2016-05-10 Incipio, Llc Computer case
US9684343B2 (en) * 2014-06-12 2017-06-20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Radius hinge
US10975603B2 (en) 2014-06-12 2021-04-13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Flexible display computing device
TWM498254U (zh) * 2014-09-26 2015-04-01 First Dome Corp 多節式轉軸改良結構
TWI547652B (zh) * 2015-01-30 2016-09-01 Can be synchronized to rotate the double pivot structure
KR102351038B1 (ko) * 2015-02-09 2022-01-1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패널의 지지 장치
GB2537885B (en) * 2015-04-29 2017-04-05 Eureco Tech Ltd Deployable radio frequency transmission line
CN104847856A (zh) * 2015-05-20 2015-08-19 苏州富齐林科技有限公司 双转轴同步传动装置
TWM519265U (zh) * 2015-11-10 2016-03-21 Deda Metals Company Ltd 雙軸同步轉軸
US20170192467A1 (en) * 2016-01-02 2017-07-06 Lenovo (Singapore) Pte. Ltd. Hinge assemblies
US9489054B1 (en) 2016-01-05 2016-11-08 Zagg Intellectual Property Holding Co., Inc. Keyboard folio with attachment strip
US10852764B2 (en) 2016-02-17 2020-12-01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Multi-band hinge device
US9624703B1 (en) * 2016-02-19 2017-04-18 Leohab Enterprise Co., Ltd. Positioning mechanisms of double-pintle hinge
US9624704B1 (en) * 2016-03-25 2017-04-18 First Dome Corporation Pivot pin device
US9557776B1 (en) 2016-05-10 2017-01-31 Zagg Intellectual Property Holding Co., Inc. Friction resistance hinge with auto-lock
US9990006B2 (en) * 2016-05-24 2018-06-05 Intel Corporation 360 degree hinge assembly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P3580417A4 (en) 2017-02-13 2020-12-02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FRICTION HINGES
KR101843759B1 (ko) * 2017-03-08 2018-04-02 주식회사 다이아벨 밴딩 힌지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전자기기
US11079807B1 (en) 2017-08-03 2021-08-03 Apple Inc. Friction roller hinge for electronic devices and method for making roller and spacer elements
KR102390038B1 (ko) * 2017-10-31 2022-04-2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더블힌지 모듈 및 이동 단말기
TWI688323B (zh) * 2017-11-22 2020-03-11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雙軸樞紐器以及電子裝置
US10976782B2 (en) * 2018-12-21 2021-04-13 Intel Corporation Offset hinge assembly for mobile compute devices
TWI721684B (zh) * 2019-12-04 2021-03-11 兆利科技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隱藏型對開鉸鏈
CN113138626B (zh) * 2020-01-20 2023-06-06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可携式电子装置
JP7498781B2 (ja) 2020-07-30 2024-06-1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蝶番構成部品および表示装置
CN115037817B (zh) * 2021-11-08 2023-05-05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凸轮组件、折叠机构、终端设备及凸轮组件的制作方法
CN117432702A (zh) * 2022-07-13 2024-01-23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转轴机构及可折叠终端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4090355A1 (ja) * 2003-04-03 2004-10-21 Sugatsune Kogyo Co., Ltd. 機器ケースの開閉装置及び2軸ヒンジ装置
JP2004316382A (ja) * 2003-04-10 2004-11-11 Keisuke Takezawa 2軸ヒンジを連動させる機構
US7426406B2 (en) * 2003-04-23 2008-09-16 Nokia Corpo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device with synchronising hinge
US6900981B2 (en) * 2003-04-23 2005-05-31 Nokia Corporation Mobile Terminal with synchronizing hinge
US7140074B2 (en) * 2004-01-20 2006-11-28 Phoenix Korea Co., Ltd.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hinge device
JP2005207465A (ja) * 2004-01-21 2005-08-04 Sugatsune Ind Co Ltd ニ軸ヒンジ装置
JP5170950B2 (ja) * 2005-01-25 2013-03-2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ヒンジ装置
US7414834B2 (en) * 2005-04-21 2008-08-19 Nokia Corpo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device with synchronising hinge
JP4638764B2 (ja) * 2005-04-21 2011-02-23 株式会社ストロベリー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ヒンジ機構及び携帯端末
JP4212577B2 (ja) * 2005-07-28 2009-01-21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折畳み機器のヒンジ機構及びこのヒンジ機構を備えた折畳み機器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61371A (zh) * 2010-05-28 2011-11-30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铰链结构
CN102619868B (zh) * 2011-01-31 2015-06-03 微软公司 双铰链轴向凸轮
CN102619868A (zh) * 2011-01-31 2012-08-01 微软公司 双铰链轴向凸轮
CN102635629A (zh) * 2011-12-31 2012-08-15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铰链装置及电子终端
CN102635629B (zh) * 2011-12-31 2014-09-03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铰链装置及电子终端
CN103291735A (zh) * 2012-02-22 2013-09-11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及其双轴式枢轴
CN103593016A (zh) * 2012-08-13 2014-02-19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可携式电脑
CN103593016B (zh) * 2012-08-13 2016-12-21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可携式电脑
CN103982533A (zh) * 2013-02-08 2014-08-13 富世达股份有限公司 双转轴的同步运动装置
CN103982534B (zh) * 2013-02-08 2016-09-28 富世达股份有限公司 转轴传动结构
CN103982534A (zh) * 2013-02-08 2014-08-13 富世达股份有限公司 转轴传动结构
CN112081814A (zh) * 2019-06-12 2020-12-15 仁宝电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双转轴模块与折叠式电子装置
CN112081814B (zh) * 2019-06-12 2021-06-15 仁宝电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双转轴模块与折叠式电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7086281A1 (ja) 2007-08-02
US20090000062A1 (en) 2009-01-01
KR20080096785A (ko) 2008-11-03
EP1983201A4 (en) 2011-09-21
JP2007198416A (ja) 2007-08-09
EP1983201A1 (en) 2008-10-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75070A (zh) 枢接装置及使用枢接装置的电子机器
US11336759B2 (en) Rotating shaft mechanism and mobile terminal
CN103097770B (zh) 开闭装置
US9388614B2 (en) Parallelism fixing device applied to dual-shaft system
US9003606B2 (en) Synchronous movement device applied to dual-shaft system
TWM562989U (zh) 連動定位結構及可撓式電子裝置
CN115076218B (zh) 电子设备和折叠装置
US8959720B2 (en) Synchronous movement device applied to dual-shaft system
CN103039060B (zh) 开闭装置
KR20070103393A (ko) 힌지 장치
CN112243053A (zh) 一种转轴机构及移动终端
WO2021204019A1 (zh) 一种内折柔性屏移动电子终端的铰链
JP7573896B2 (ja) 昇降式2軸ヒンジ並びにこの昇降式2軸ヒンジを用いた端末機器
TWI696912B (zh) 樞轉機構及可撓式電子裝置
JP2021143674A (ja) 電子機器の二軸式ヒンジ機構
CN116708613B (zh) 可折叠机构和可折叠终端
KR100983105B1 (ko) 폴딩 겸용 스윙 방식의 휴대 단말기용 힌지장치
JP4381376B2 (ja) 折畳み式電子機器
CN201336006Y (zh) 一种铰链装置
WO2023231412A1 (zh) 转轴装置及电子设备
KR101079833B1 (ko) 휴대 단말기용 힌지장치
WO2023165248A1 (zh) 转轴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JP2014189958A (ja) 二軸ヒンジ
EP3845998B1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WO2023184168A1 (zh) 转轴机构及可折叠柔性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9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