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72212A - 车辆的防撞杆以及包括该防撞杆的防撞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防撞杆以及包括该防撞杆的防撞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72212A
CN101372212A CNA2007101476068A CN200710147606A CN101372212A CN 101372212 A CN101372212 A CN 101372212A CN A2007101476068 A CNA2007101476068 A CN A2007101476068A CN 200710147606 A CN200710147606 A CN 200710147606A CN 101372212 A CN101372212 A CN 1013722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rash bar
vehicle
plate
roughly
die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14760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72212B (zh
Inventor
廉玉波
杜峰
邵启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710147606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372212B/zh
Publication of CN1013722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722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722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722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的防撞杆,该防撞杆包括外板和内板,所述外板和内板固定连接或者一体形成,并且在所述外板和内板之间具有第一型腔。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车辆的防撞装置,该防撞装置包括固定在车身上的保险杠(如前保险杠或者后保险杠)和衬套在保险杠内侧的防撞杆,所述防撞杆为根据本发明的上述防撞杆。由于防撞杆由多个构件构成,并且在各个构件之间形成有型腔,因此在车辆发生碰撞时,通过防撞杆的变形,能够有效吸收碰撞能量,从而增强乘员的人身安全,减小车辆的受损程度。

Description

车辆的防撞杆以及包括该防撞杆的防撞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的防撞杆,在车辆发生碰撞时,该防撞杆能够有效吸收碰撞能量,从而增强乘员的人身安全,降低车辆的受损程度。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包括该防撞杆的防撞装置。
背景技术
CN2889799Y公开了一种汽车前保险杠组件,该组件包括前保险杠和衬套在前保险杠内侧的前保险杠防撞杆,前保险杠和前保险杠防撞杆彼此间隔一定距离且分别通过固定元件安装在车身上。在这种前保险杠组件中,当汽车发生迎面碰撞时,前保险杠首先吸收一部分能量,再将其余能量传递给前保险杠防撞杆,然后再经过前保险杠防撞杆传递给车体,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车辆的受损程度,保障乘员的人身安全。
在上述汽车前保险杠组件中,吸收碰撞能量的主要功能元件是前保险杠。前保险杠防撞杆为一件式构件,主要功能是抵抗(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吸收)由前保险杠传递过来的冲击,然后将该冲击传递给车体。也就是说,前保险杠防撞杆实际上是一种传力介质,并不能有效地进一步吸收由前保险杠传递过来的冲击。因此,当碰撞时的冲击力较大时,这种前保险杠组件不能有效吸收碰撞能量,从而不能确保乘员的安全和减小车辆的受损程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的防撞杆,在车辆发生碰撞时,该防撞杆能够有效吸收碰撞能量,从而增强乘员的人身安全,减小车辆的受损程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的防撞杆,该防撞杆包括外板和内板,所述外板和内板固定连接或者一体形成,并且所述外板和内板之间具有第一型腔。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的防撞装置,该防撞装置包括固定在车身上的保险杠(前保险杠或者后保险杠)和衬套在保险杠内侧的防撞杆,所述防撞杆为根据本发明的上述防撞杆。
由于防撞杆由多个构件构成,并且在各个构件之间形成有型腔,因此在车辆发生碰撞时,通过防撞杆的变形,能够有效吸收碰撞能量,从而增强乘员的人身安全,减小车辆的受损程度。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以及优点将在下面结合附图进行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典型实施方式的防撞杆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外板的立体图。
图3是图1中内板的立体图。
图4是图1中防撞杆的截面示意图。
图5是图1中连接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根据本发明典型实施方式的防撞杆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防撞杆主要包括外板1和内板2。外板1和内板2可以固定连接或者一体形成,并且在外板1和内板2之间具有第一型腔15。在车辆发生碰撞时,由于存在所述第一型腔15,所以防撞杆能够有效变形,从而能够有效吸收碰撞能量,从而增强乘员的人身安全,减小车辆的受损程度。
在本发明中,各个构件之间的固定连接可以采用螺栓等固定方式,但优选采用焊接方式。各个构件之间的一体形成可以采用合适的成形方法来实现。
图2是图1中外板1的立体图。如图2所示,外板1整体上可以形成为纵长的弧形结构,以便适于安装到车辆的前部或者后板。在外板1上可以具有多个孔13,例如圆孔或者方孔,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外板1重量、节约材料和降低成本。另外,在外板1的上下边缘还可以具有多个小孔11和内凹外凸的凸包12。所述小孔11可以用于焊接外板1和内板2,即可以将焊接材料容纳于这些小孔11中而将外板1和内板2焊接在一起,从而不会影响整个防撞杆的外观。所述凸包12可以用于覆盖内板2上突出的焊缝(例如将前板21和后板22焊接在一起形成内板2时所形成的焊缝,如下面将要描述的),从而也可以改善整个防撞杆的外观,并且还可以避免突出的焊缝对其它零部件产生干扰。
图3是图1中内板2的立体图。如图3所示,所述内板2优选包括固定连接或者一体形成的前板21和后板22,并且在所述前板21和后板22之间具有第二型腔25。即,外板1和内板2构成双型腔结构,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吸收车辆的碰撞能量。
作为一种实施例,所述前板21的截面形状可以大致为“[”形,所述后板22的截面形状可以大致为
Figure A200710147606D00062
形。所述前板21的上下边缘分别与所述后板22的上下边缘焊接固定,从而在所述前板21与所述后板22之间可以形成上下两个截面形状大致为矩形的所述第二型腔25。这种结构可以进一步有效吸收车辆的碰撞能量。
所述外板1的截面形状可以大致为
Figure A200710147606D00063
,所述外板1的上下边缘分别与所述前板21的上下边缘焊接固定,从而在所述外板1与所述前板21之间可以形成一个截面形状大致为矩形的所述第一型腔15。
图4所示为本发明的一种防撞杆的截面图。从图4中可以看出,外板1和内板2(包括前板21和后板22)可以在上下边缘处(如图4中的A、B所示)焊接固定,从而在它们之间形成截面形状大致为矩形的一个第一型腔15和上下两个第二型腔25。在车辆发生碰撞式,由于存在这些型腔,所以碰撞杆能够有效变形并吸收碰撞能量。
回到图1,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本发明的防撞杆还可以包括连接件3,该连接件3将所述外板1和内板2固定到车身上。外板1和内板2可以通过二个或者更多个连接件3固定到车身上,但优选通过两端的左右两个连接件3固定到车辆前舱的左右纵梁上。本发明对构件之间的固定方式以及连接件的数量不作限制。
如图1和图5所示,连接件3可以包括与所述内板2垂直设置且固定连接的外侧板31和内侧板32,并且在所述外侧板31和内侧板32之间形成有第三型腔35。作为一种实施例,所述外侧板31可以大致为平板状,所述内侧板32的截面形状可以大致为
Figure A200710147606D00071
或者
Figure A200710147606D00072
形,所述外侧板31的上下边缘可以分别与所述内侧板32的上下边缘焊接固定,从而在所述外侧板31与内侧板32之间形成一个截面形状大致为矩形的所述第三型腔35。该第三型腔35有助于本发明的防撞杆进一步有效吸收车辆的碰撞能量。
从整体形状上看,连接件3大致形成为中空的管状,相对于外板1和内板2垂直设置,一端固定到外板1和内板2上,另一端则固定到车身上。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例,如图5所示,所述外侧板31和/或所述内侧板32上还可以具有多个吸能筋33,用于吸收车辆的碰撞能量。吸能筋33通常形成为狭长的槽或者凸起,并且与中空管状的连接件3的轴线平行设置,即平行于车辆的碰撞方向。因此,在车辆发生碰撞时,这些吸能筋33容易变形,从而使得连接件3能够有效吸收碰撞能量。
本发明防撞杆的各个构件(板件)优选由高强度板材冲压制得,然后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到一起。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车辆的防撞装置,该防撞装置包括固定在车身上的保险杠、尤其是前保险杠(未图示)和衬套在保险杠内侧的防撞杆。所述防撞杆可以使用本发明的上述任意一种或者任意组合的防撞杆。如同CN2889799Y中所公开的技术方案,所述防撞杆可以衬套在前保险杠内侧并与之间隔一定距离,从而在车辆发生碰撞时,碰撞能量首先通过前保险杠来吸收,然后再通过防撞杆进一步充分吸收,最后再传递给车体,从而能够有效吸收碰撞能量,从而增强乘员的人身安全,减小车辆的受损程度。
本发明的防撞杆可以衬套在前保险杠或者后保险杠的内侧,或者通过适当修改甚至还可以设置到车辆的侧面。

Claims (10)

1.一种车辆的防撞杆,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杆包括外板(1)和内板(2),所述外板(1)和内板(2)固定连接或者一体形成,并且所述外板(1)和内板(2)之间具有第一型腔(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撞杆,其中所述内板(2)包括固定连接或者一体形成的前板(21)和后板(22),并且在所述前板(21)和后板(22)之间具有第二型腔(2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撞杆,其中所述前板(21)的截面形状大致为
Figure A200710147606C00021
形,所述后板(22)的截面形状大致为形,所述前板(21)的上下边缘分别与所述后板(22)的上下边缘固定连接或者一体形成,从而在所述前板(21)与所述后板(22)之间形成上下两个截面形状大致为矩形的所述第二型腔(2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撞杆,其中所述外板(1)的截面形状大致为
Figure A200710147606C00023
形,所述外板(1)的上下边缘分别与所述前板(21)的上下边缘固定连接,从而在所述外板(1)与所述前板(21)之间形成一个截面形状大致为矩形的所述第一型腔(1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撞杆,其中所述防撞杆还包括连接件(3),该连接件(3)将所述外板(1)和内板(2)固定到车身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撞杆,其中所述连接件(3)包括与所述内板(2)垂直设置且固定连接的外侧板(31)和内侧板(32),并且在所述外侧板(31)和内侧板(32)之间具有第三型腔(3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撞杆,其中所述外侧板(31)大致为平板状,所述内侧板(32)的截面形状大致为
Figure A200710147606C00031
Figure A200710147606C00032
形,所述外侧板(31)的上下边缘分别与所述内侧板(32)的上下边缘固定连接,从而在所述外侧板(31)与内侧板(32)之间形成一个截面形状大致为矩形的所述第三型腔(35)。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撞杆,其中所述外侧板(31)和/或所述内侧板(32)上具有多个吸能筋(33)。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撞杆,其中所述连接件(3)为二个或二个以上。
10.一种车辆的防撞装置,包括固定在车身上的保险杠和衬套在保险杠内侧的防撞杆,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杆为上述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防撞杆。
CN2007101476068A 2007-08-24 2007-08-24 车辆的防撞杆以及包括该防撞杆的防撞装置 Active CN10137221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1476068A CN101372212B (zh) 2007-08-24 2007-08-24 车辆的防撞杆以及包括该防撞杆的防撞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1476068A CN101372212B (zh) 2007-08-24 2007-08-24 车辆的防撞杆以及包括该防撞杆的防撞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72212A true CN101372212A (zh) 2009-02-25
CN101372212B CN101372212B (zh) 2010-10-06

Family

ID=404466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476068A Active CN101372212B (zh) 2007-08-24 2007-08-24 车辆的防撞杆以及包括该防撞杆的防撞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372212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18263A (zh) * 2013-07-10 2013-09-25 北京北方鸿瑞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轻量化电动汽车
CN103522968A (zh) * 2013-10-28 2014-01-22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前防撞梁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05073506A (zh) * 2013-03-13 2015-11-18 耶斯塔姆普硬技术股份公司 保险杠
CN108791143A (zh) * 2018-06-26 2018-11-13 内江雨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缓冲减震组合式保险杠
CN109910804A (zh) * 2019-03-29 2019-06-21 浙江众泰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汽车后防撞梁总成
EP3630551B1 (en) * 2017-05-22 2021-02-17 Gestamp HardTech AB Bumper beam with reinforcement patc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46026B2 (en) * 2002-02-28 2005-01-25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pedestrian safety bumper system
JP4004924B2 (ja) * 2002-10-29 2007-11-07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バンパ装置
KR100527125B1 (ko) * 2003-06-19 2005-11-09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범퍼의 백빔 구조
JP3974603B2 (ja) * 2004-07-28 2007-09-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バンパー構造
US7255378B1 (en) * 2005-10-21 2007-08-1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Bumper for automotive vehicle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73506A (zh) * 2013-03-13 2015-11-18 耶斯塔姆普硬技术股份公司 保险杠
CN105073506B (zh) * 2013-03-13 2018-03-20 耶斯塔姆普硬技术股份公司 保险杠
CN103318263A (zh) * 2013-07-10 2013-09-25 北京北方鸿瑞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轻量化电动汽车
CN103522968A (zh) * 2013-10-28 2014-01-22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前防撞梁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03522968B (zh) * 2013-10-28 2017-01-18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前防撞梁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EP3630551B1 (en) * 2017-05-22 2021-02-17 Gestamp HardTech AB Bumper beam with reinforcement patch
CN108791143A (zh) * 2018-06-26 2018-11-13 内江雨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缓冲减震组合式保险杠
CN109910804A (zh) * 2019-03-29 2019-06-21 浙江众泰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汽车后防撞梁总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72212B (zh) 2010-10-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588752B1 (ko) 스몰 오버랩 충돌대응 차체보강구조
CN101372212B (zh) 车辆的防撞杆以及包括该防撞杆的防撞装置
US10843648B2 (en) Crash structure for a vehicle
KR101046170B1 (ko) 차량용 크래쉬 박스
JP2010125858A (ja) 衝撃吸収部材
KR102557313B1 (ko) 차량용 범퍼빔 유닛
KR101458702B1 (ko) 자동차용 서브프레임
KR101703612B1 (ko) 전방 차체 보강구조 및 그 조립방법
CN210734063U (zh) 车架前横梁总成
CN101279613A (zh) 一种车架的前部吸能结构
CN205059737U (zh) 一种汽车底盘全框式前托架
CN103786791A (zh) 一种整体式汽车前纵梁
JP4577826B2 (ja) 車両用バンパビーム構造
CN204915840U (zh) 一种汽车a柱的上边梁
CN103921746A (zh) 汽车碰撞前后同步吸能装置
KR100929528B1 (ko) 프론트 사이드 멤버 어셈블리
EP4316919A1 (en) Side extension for crash management system
CN202716833U (zh) 一种汽车防撞梁
US20150042124A1 (en)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CN215883807U (zh) 车身前端加强结构
CN201703435U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舱前纵梁
JP5027684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210822131U (zh) 保险杠吸能块装置及保险杠总成
CN204037689U (zh) 汽车翼子板边梁总成
KR20120118276A (ko) 차량용 크래쉬박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ssignee: Shenzhen BYD Auto Co., Ltd.

Assignor: Biyadi Co., Ltd.

Contract fulfillment period: 2008.4.25 to 2016.7.11 contract change

Contract record no.: 2008440000079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Crash-proof pole of vehicle and anticollision device including the crash-proof pole

License type: General permission

Record date: 2008.5.13

LIC Patent licence contract for exploitation submitted for record

Free format text: COMMON LICENSE; TIME LIMIT OF IMPLEMENTING CONTACT: 2008.4.25 TO 2016.7.11; CHANGE OF CONTRACT

Name of requester: BIYADI AUTOMOBILE CO., LTD., SHENZHEN CITY

Effective date: 20080513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