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71516A - 通信设备和通信层作用决定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通信设备和通信层作用决定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71516A
CN101371516A CNA2007800026584A CN200780002658A CN101371516A CN 101371516 A CN101371516 A CN 101371516A CN A2007800026584 A CNA2007800026584 A CN A2007800026584A CN 200780002658 A CN200780002658 A CN 200780002658A CN 101371516 A CN101371516 A CN 1013715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mera
communication
effect
unit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8000265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71516B (zh
Inventor
藤井贤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3715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715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715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715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14Session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24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Computer And Data Communications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Abstract

当设置通信参数时,设备决定彼此用于设置通信参数的作用。当在设置了通信参数后构建新网络时,决定各通信层例如物理层、IP层、传输层和应用层的作用,从而使其与设置通信参数时的作用相对应。

Description

通信设备和通信层作用决定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信设备和通信层作用决定方法,例如,当在通信设备之间进行通信时,对多个通信层的作用作出决定的通信设备和作用决定方法。
背景技术
为在通信设备之间传输图像等数据,需要建立物理层,决定在IP(因特网协议)层内使用的IP地址,并且在通信设备之间建立传输层(USP6754200(日本特开平11-243419号公报))。
IEEE802.11标准定义了不需要接入点功能的自组织通信(ad hoc communication)。当使用这种自组织通信在自组织网络中进行无线通信时,需要建立上述各通信层。
为了在自组织网络中建立这些通信层,各装置必须执行各通信层的作用。
自组织网络中的各通信层的作用,例如物理层的作用是作为无线LAN的自组织模式中的功能作用的加入者(joiner)和创建者(creator)。另外,作为上层的IP层的作用是作为根据MAC地址解析IP地址的功能作用的RARP服务器和RARP客户端。
另外,作为再上层的传输层的作用是PTP(图像传输协议,Picture Transfer Protocol)/IP通信的发起者(initiator)和响应者(responder)。此外,如果这些装置的控制操作在作为再上层的应用层中互相冲突,则应用层具有决定哪个装置将被给予优先控制权的作用。
在上述的自组织网络中,各装置之间的关系是对等的。因此,各装置不能判断将在各通信层中执行的作用,因此必须执行两种作用。也就是说,作为物理层的作用,各装置执行作为自组织模式中的功能作用的加入者和创建者的作用两者。并且,作为IP层的作用,各装置执行RARP服务器和RARP客户端的作用两者。另外,作为传输层的作用,各装置执行PTP/IP通信的发起者与响应者的作用两者。此外,作为应用层的作用,各装置必须进行用于决定优先控制权的通信。
这增加了在各装置上的处理负荷。在具有CPU和存储器等有限资源的嵌入式装置中,这种处理负荷显著增加,并妨碍其它处理。
如果为减轻处理负荷,通过用户操作来设置各通信层的作用,则用户被迫进行高级的、复杂的设置。
另外,例如,为了通过将各通信层的功能作用给予一个设备而在多个设备之间进行通信,在通信的启动时刻,用户被迫执行图像发送者与图像接收者等用于限制作用的菜单选择。用户还被迫执行通信服务器和通信客户端等用于限制作用的菜单选择。这使得从用户角度来看,用户不能满足以对等关系来进行通信的要求。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情况做出了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实现以下目的之一:
容易地决定各通信层相对于通信对方的作用;
快速决定各通信层的作用而不强迫用户执行任何复杂的操作;
允许用户与对方简单地进行通信而无需考虑各通信层的作用;
减轻装置的处理负荷。
通过以下的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将变得显而易见。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决定当设置与其它设备的通信参数时的作用,并根据所决定的作用决定并设置至少一个通信层的作用。
通过以下(参考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照相机相互通信的情况的图;
图2A是示出两个照相机和打印机相互通信的情况的图;
图2B是示出两个照相机和HDD相互通信的情况的图;
图3是数字照相机的框图;
图4是打印机的框图;
图5是示出照相机相互通信时的操作的序列图;
图6是示出两个照相机和打印机相互通信时的操作的序列图;
图7是示出两个照相机和HDD相互通信时的操作的序列图;
图8A是示出照相机相互通信时、作为参数提供者的照相机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8B是示出照相机相互通信时、作为参数提供者的照相机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9A是示出照相机相互通信时、作为参数接受者的照相机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9B是示出照相机相互通信时、作为参数接受者的照相机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10A是示出照相机与打印机相互通信时、作为参数提供者的打印机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10B是示出照相机与打印机相互通信时、作为参数提供者的打印机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11A是示出照相机与打印机相互通信时、作为参数接受者的照相机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11B是示出照相机与打印机相互通信时、作为参数接受者的照相机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12是示出照相机相互通信时、将被分配给参数提供者和参数接受者的通信层的作用的图;
图13是示出照相机与打印机相互通信时、将被分配给参数提供者和参数接受者的通信层的作用的图;
图14是示出照相机与存储装置相互通信时、将被分配给参数提供者和参数接受者的通信层的作用的图;以及
图15是示出由各装置执行的处理的概要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以下将说明的各设备进行遵从IEEE802.11标准的无线通信。遵从IEEE802.11标准的无线通信以下将被称为无线LAN通信。
另外,各设备形成用于设置无线网络的参数的设置网络。在ROM等存储器中预存储用于形成该设置网络的网络标识符(SSID(服务设置标识符))、加密方式、加密密钥、认证方式、和认证密钥等无线通信参数。第一设备向该设置网络中的一个或多个设备发送用于形成图像通信网络的无线通信参数。当形成了设置网络的设备共享图像通信的无线通信参数时,第一设备终止在设置网络中的通信,形成新的图像通信网络,并且进行图像通信。
在下面的说明中,将向另一设备发送并提供图像通信网络的无线通信参数的设备称为参数提供者。将接受图像通信网络的无线通信参数的设备称为参数接受者。并且,将提供和接受无线通信参数的处理称为参数交换处理或交换处理。
此外,本实施例将采用网络标识符(SSID(服务设置标识符))、加密方式、加密密钥、认证方式、以及认证密钥作为无线LAN参数的例子。然而,也可以使用其它用于形成图像通信网络的参数。还可以在形成该网络后使用通信图像所必需的参数或其它信息。
在图1中,附图标记100和101表示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设备,它们是照相机1-100和照相机2-101。照相机1-100(以下称为照相机1)具有无线通信功能单元102,照相机2-101(以下称为照相机2)具有无线通信功能单元103。无线通信功能单元102和103在自组织模式下遵从IEEE802.11标准相互直接通信。注意,遵从IEEE802.11标准的无线通信在下文中将被称为无线LAN通信。
图3是照相机1-100和照相机2-101的功能框图。附图标记300表示照相机体;301表示控制照相机300的控制器;302表示对拍摄的图像进行缩小、图像处理等的图像处理器;303表示存储控制指令即程序的ROM,并且还存储用于执行以下说明的照相机1和2的处理的程序。ROM 303还存储用于决定与以下说明的无线网络参数交换处理的对方对应的通信层的作用的表(图12、13和14)。此外,ROM 303预存储用于形成设置网络的网络标识符(SSID(服务设置标识符))、加密方式、加密密钥、认证方式、以及认证密钥等无线通信参数。
附图标记304表示用作控制器301的工作区域的RAM;305表示控制无线LAN通信的无线通信处理器;306表示天线;307表示天线控制器;308表示接收来自CCD 309的输入像素信号的摄像单元;310表示控制用于存储拍摄的图像和设置信息的记录介质卡的卡接口;311表示显示各种数据的显示单元;312表示操作单元,例如,包括用于进行无线通信参数设置处理的启动、拍摄指示、回放等各种设置的操作按钮;313表示电源单元;314表示有线通信接口单元,例如USB或IEEE1394。
图12是示出在相同类型的装置进行无线网络参数交换处理时应用的各通信层的作用的图。首先,作为物理层的作用,各照相机充当作为无线LAN的自组织模式下的功能作用的加入者和创建者。创建者形成自组织网络,加入者加入该网络。作为上层的IP层的作用是作为根据MAC(介质访问控制)地址解析IP(因特网协议)地址的功能作用的RARP服务器和RARP客户端。RARP是Reverse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反向地址解析协议)的缩写,RARP客户端向RARP服务器发送RARP请求。在RARP请求中描述期望的MAC地址以及客户端的IP地址和MAC地址。RARP服务器返回与由RARP请求通知的MAC地址对应的IP地址作为RARP响应,从而,根据MAC地址获得IP地址。RARP服务器还能够根据在RARP请求中描述的对方的IP地址和MAC地址来识别该对方的IP地址和MAC地址之间的关系。
作为再上层的传输层的作用是PTP(图像传输协议)/IP通信的发起者和响应者。发起者向响应者发送PTP/IP连接请求,响应者返回连接响应,从而进行PTP/IP连接。另外,发起者和响应者通过在它们之间通信命令来在传输层内传输图像。例如,当从发起者向响应者发送图像等数据时,发起者向响应者发送SendObject。如果响应者向发起者返回OK,则发起者发送该数据。另一方面,当从响应者向发起者发送数据时,响应者向发起者通知Event。接收到Event的发起者发送GetObject,以便从响应者接收数据。接收到GetObject的响应者向发起者发送数据。如果这些装置的控制操作在作为再上层的应用层相互冲突,则应用层具有决定哪一个装置将被给予优先控制权的作用。
下面将说明如图12所示、照相机2是无线网络的参数接受者和照相机1是无线网络的参数提供者的情况。参数提供者的各通信层的作用决定如下:物理层的作用是创建者,IP层的作用是RARP服务器,传输层的作用是PTP/IP响应者,应用层的优先控制权是无。另外,参数接受者的各通信层的作用决定如下:物理层的作用是加入者,IP层的作用是RARP客户端,传输层的作用是PTP/IP发起者,应用层的优先控制权是有。
图5是示出在照相机进行图像发送时从无线网络参数交换处理到图像通信的操作的序列图。
首先,在通信之前,为登记照相机1和2相互的连接目的地信息,照相机1和2在设置网络中交换无线网络参数(S501)。在该交换处理中,判断是否是在相同类型的装置之间进行参数交换处理。如果判断为是在相同类型的装置之间进行参数交换处理,则设置图12所示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决定照相机1是参数提供者,照相机2是参数接受者,因此照相机1向照相机2传送无线通信参数(S502)。当交换处理完成时(S503),照相机1和2停止无线通信(S504),并且通过选择在处理期间登记的相互的连接目的地,重新开始无线通信。在这个阶段,照相机1和2通过使用通过交换处理交换的无线通信参数形成新的网络。
照相机1被作为无线物理层的创建者启动,并发送信标(S505)。照相机2被作为无线物理层的加入者启动,发送探测请求以进行扫描操作(S506),并等待来自照相机1的探测响应(S507)。为决定其自身的IP地址,照相机1启动AUTOIP功能并对IP地址作出决定(S508)。同样,照相机2启动AUTOIP功能并对IP地址作出决定(S509)。该AUTOIP功能发送ARP查询,以判断是否存在使用已启动AUTOIP功能的设备所期望的IP地址的其它设备,并且基于响应,检查有无IP地址的重复。各设备发送ARP查询,直到没有更多的IP地址的重复为止,并且对其自身的IP地址作出决定。
照相机1作为IP层的作用启动RARP服务器,照相机2作为IP层的作用启动RARP客户端。照相机2指定照相机1的MAC地址00:11:22:33:44:55,并发送RARP请求(S510)。接收到该RARP请求的照相机1向照相机2通知其自身的IP地址(○△□.×××.△×.○○)作为RARP响应(S511)。照相机1还从所接收的RARP请求的内容获取照相机2的IP地址。
随后,照相机1作为传输层的作用启动PTP/IP响应者,照相机2作为传输层的作用启动PTP/IP发起者。为进行传输层与照相机1的PTP/IP连接,照相机2向照相机1发送PTP/IP连接请求(S512)。当接收到该PTP/IP连接请求时,照相机1发送PTP/IP连接响应(S513)。
用于通过照相机1和2进行同时图像发送的控制如下。为发送图像,照相机1通过PTP/IP向照相机2通知Event(S515)。为发送图像,照相机2通过PTP/IP向照相机1发送SendObject的请求(S514)。由于照相机2具有应用层的优先控制权,因此照相机1向照相机2传送发送处理并发送OK,以通知照相机2允许发送(S516)。接收到了该OK的照相机2向照相机1发送图像(S517)。照相机1显示所接收到的图像并发送OK,以通知照相机2已接收到图像(S518)。在这种情况下,照相机1在显示单元上不显示任何发送失败,而显示表示图像接收处理正在执行的信息。这使得可以无混乱地通知用户处理进程。
图8A和8B是示出当照相机相互通信图像时、作为参数提供者的照相机1的操作的流程图。当与照相机2进行通信连接时,作为参数提供者的照相机1如图12所示设置各通信层的作用。
当完成在设置网络中的通信时,照相机1首先将物理层设置为创建者(S801)。然后,照相机1将IP层设置为RARP服务器(S802)。照相机1还将传输层设置为PTP/IP响应者(S803),并且设置无应用层的优先控制权。在对这些层的作用作出决定后,照相机1开始作为无线物理层作用的创建者的操作(S805)。当作为创建者形成网络时,不管是否连接了其它设备,照相机1都启动AUTOIP寻址(S806)。如果通过AUTOIP确定了其自身的IP地址(S807),则照相机1启动作为IP层的作用的RARP服务器(S808)。
此后,照相机1能够响应来自其它RARP客户端的地址请求。随后,照相机1启动作为传输层的作用的PTP/IP的响应者(S809)。此时,照相机1能够响应来自PTP/IP发起者的连接请求。如果此后接收到RARP请求(S810),则照相机1发送RARP响应,以向请求源通知其自身的IP地址(S811)。因此,这两个装置识别彼此的MAC地址和IP地址。
如果此后接收到PTP/IP连接请求(S812),则照相机1发送PTP/IP连接响应(S813),并且在传输层连接到照相机2。然后,为判断作为连接对方的照相机2是否已请求图像发送,照相机1检查SendObject的接收(S814)。如果接收到了SendObject,则照相机1向照相机2发送OK(S815),设置图像接收状态(S816),保存所接收到的图像并且在显示单元上显示该图像(S817),并向对方发送OK(S818)。如果没有接收到SendObject,则处理进入步骤S819。
如果照相机1的用户通过操作操作单元312请求发送图像(S819),则照相机1判断是否已设置了图像接收状态(S820)。如果已设置了图像接收状态,则照相机1向用户通知接收状态(S821),处理回到步骤S814。如果没有设置图像接收状态(S820中为“否”),则照相机1启动发送处理并向照相机2通知EVENT(S822)。如果从已接收到EVENT通知的照相机2接收到GetObject(S823),则照相机1设置图像发送状态(S824),并发送图像(S825)。如果从已接收到图像的照相机2接收到表示接收完成的OK(S826),则照相机1判断是否有与照相机2断开连接的请求(S827)。如果没有接收到表示接收完成的OK,则照相机1重新发送图像(S825)。如果存在断开连接请求,则照相机1从照相机2断开连接并终止处理(S827)。如果没有断开连接请求,则处理回到步骤S814。
图9A和9B是示出当照相机相互通信图像时、作为参数接受者的照相机2的操作的流程图。当与照相机1进行通信连接时,作为参数接受者的照相机2如图12所示设置各通信层的作用。
当完成在设置网络中的通信时,照相机2首先将物理层设置为加入者(S901)。然后,照相机2将IP层设置为RARP客户端(S902)。照相机2还将传输层设置为PTP/IP发起者(S903),并且将应用层的控制设置成优先控制权=有(S904)。对这些层的作用作出决定后,照相机2开始作为无线物理层作用的加入者的操作(S905)。当作为加入者加入网络时,照相机2发送探测请求并重复扫描操作。通过该扫描操作照相机2判断在该网络中是否有其它终端。当接收到来自作为创建者的照相机1的探测响应时,照相机2将照相机1确认为通信对方。如果从被登记为连接目的地的照相机1之外的设备接收到探测响应,则意味着存在不同于由照相机1形成的网络的自组织网络,或者在由照相机1形成的网络中,存在与被登记为连接目的地的的设备不同的设备。在这种情况下,照相机2能够通过向用户通知该信息来防止与期望的通信对方之外的设备进行错误通信。注意,如果照相机2确认其它自组织网络或被登记为连接目的地的设备之外的设备,则照相机2也可以自动终止无线通信并向用户通知该信息。
然后,照相机2启动AUTOIP寻址(S906)。如果由AUTOIP确定了其自身的地址(S907),则照相机2启动作为IP层的作用的RARP客户端(S908)。为获取作为通信对方的照相机1的IP地址,照相机2基于照相机1的MAC地址发送RARP请求(S909),并等待接收RARP响应(S910)。通过从作为RARP服务器的照相机1接收RARP响应,照相机2获取照相机1的IP地址(S911)。然后,照相机2启动PTP/IP发起者(S912),并向作为PTP/IP响应者的照相机1发送PTP/IP连接请求(S913)。如果从照相机1接收到PTP/IP连接响应(S914),则照相机2在传输层连接到照相机1。随后,照相机2判断用户是否通过操作照相机2的操作单元312请求图像发送(S915)。如果存在图像发送请求,则照相机2判断是否设置了图像接收状态(S916)。如果设置了接收状态,则照相机2向用户通知接收状态(S917)。如果没有设置接收状态,则照相机2发送SendObject,以通知照相机1发送图像(S918)。如果从照相机1接收到OK(S919),则照相机2向照相机1发送图像(S920),并等待表示发送完成的OK(S921)。如果没有接收到表示发送完成的OK,则照相机2重新发送图像。如果接收到OK,则处理进入步骤S922。如果从照相机1接收到作为发送请求的EVENT(S922),则照相机2设置图像接收状态(S923),并向照相机1发送GetObject(S924)。照相机2等待来自已接收到GetObject的照相机1的图像。如果接收到了图像,则照相机2保存或显示所接收到的图像(S925),并发送表示接收完成的OK(S926)。如果存在与照相机1断开连接的请求,则照相机2终止处理。
如上所述,当相同类型的装置相互通信时,预先将各通信层的各作用与无线通信参数交换期间的作用的操作相关联。因此,当实际通信开始时,相同类型的这些装置的用户不需要选择在各层的作用和操作,并且能够在装置间相互通信数据,而无需任何繁琐的操作。下面将说明在照相机与打印机之间进行无线网络参数交换处理的情况。
图2A示出该系统配置的示例。在图2A中,附图标记100、101和202表示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设备,它们是照相机1-100、照相机2-101以及打印机202。照相机1-100和2-101是图1中所示的照相机1和2。打印机202具有无线通信功能单元205。该无线通信功能单元205还具有无线LAN通信功能,允许3个装置在无线LAN的自组织模式中直接相互通信。
图4是打印机202的框图。附图标记400表示打印机主体;401表示控制打印机400的控制器;402表示处理要打印的图像的图像处理器;403表示存储控制指令即程序的ROM,并且还存储用于执行后面将说明的、打印机202的处理的程序。ROM 403还存储用于决定与无线网络参数交换处理的对方对应的通信层的作用的表(图12,13,和14)。此外,ROM 403预存储用于形成设置网络的网络标识符(SSID(服务设置标识符))、加密方式、加密密钥、认证方式、以及认证密钥等无线通信参数。附图标记404表示用作控制器401的工作区域的RAM;405表示电源单元;406表示有线通信接口单元,例如USB或IEEE1394;407表示进给和排出打印机薄片的薄片进给/排出单元;408表示控制打印机打印的打印机引擎;409表示控制用于存储图像的记录介质卡的卡接口;410表示显示各种数据的显示单元;411表示操作单元,例如包括无线通信参数设置启动按钮;412表示控制无线LAN通信的无线通信处理器;413表示天线;414表示天线控制器。
图13是示出当在照相机与打印机之间进行无线网络参数交换处理时所应用的各通信层的作用的图。
假定当在照相机与打印机之间进行无线网络参数交换处理时,打印机是参数提供者,照相机是参数接受者。因此,如图13所示,参数提供者充当物理层的创建者、IP层的RARP服务器、以及传输层的PTP/IP发起者的作用。参数接受者充当物理层的加入者、IP层的RARP客户端、以及传输层的PTP/IP响应者的作用。注意,由于在该系统中照相机向打印机发送图像,因此在应用层中不设置优先控制权。
图6是示出当照相机1和2使用打印机202打印图像时、从无线网络参数交换处理到图像通信的操作的序列图。在通信之前,为登记彼此的连接目的地信息,照相机1和2与打印机在设置网络中交换无线通信参数(S601和S602)。在该交换处理中判断是否在照相机与打印机之间进行参数交换处理。如果判断为在照相机与打印机之间进行参数交换处理,则设置图13所示的作用。
在该处理中,决定打印机是参数提供者,照相机1和2是参数接受者。打印机向照相机1传送无线通信参数(S603),照相机1通知打印机交换处理完成(S604)。然后,打印机向照相机2传送无线网络参数(S605)。当完成交换处理时(S606),这些装置停止无线通信(S607和S608),并且通过选择在处理期间登记的彼此的连接目的地来重新启动无线通信。在这个阶段期间,这些设置通过使用由交换处理交换的无线通信参数,形成新的网络。
打印机作为无线物理层的创建者启动自身并发送信标(S609)。照相机2被作为无线物理层的加入者启动,其发送探测请求以进行扫描操作(S610),并等待来自打印机的探测响应(S611)。类似地,照相机1被作为无线物理层的加入者启动,其发送探测请求以进行扫描操作(S612),并等待探测响应(S613)。随后,打印机与照相机1和2通过AUTOIP功能决定IP地址。
然后,作为IP层的作用,打印机启动RARP服务器,照相机1和2启动RARP客户端。作为RARP客户端的照相机1和2向打印机发送RARP请求(S614和S616)。打印机向照相机1和2发送RARP响应(S615和S617),以通知照相机1和2打印机的IP地址。作为传输层的作用,打印机启动PTP/IP发起者,照相机1和2启动PTP/IP响应者。
如果此后照相机1生成图像发送请求,则照相机1进行到打印机的TCP(传输控制协议)连接(S618)。已接收到该请求的打印机向照相机1发送PTP/IP连接请求(S619)。照相机1向打印机发送PTP/IP连接响应(S620),从而进行PTP/IP连接。另外,照相机1通知打印机表示图像获取请求的EVENT(S621),并且已接收到该通知的打印机向照相机1发送作为图像获取请求的GetObj ect(S622)。已接收到GetObj ect的照相机1向打印机发送图像(S623),并且打印机开始打印接收到的图像。同样的处理适用于照相机2请求打印机打印图像的情况,因此将省略其说明(S624~S629)。
图10A和10B是示出当在打印机与照相机之间进行图像通信与打印时、打印机的操作的流程图。当与照相机1和2进行通信连接时,作为网络参数提供者的打印机如图13所示设置各通信层的作用。
当完成在设置网络中的通信时,打印机将物理层设置为创建者(S1001)。然后打印机将IP层设置为RARP服务器(S1002)。打印机还将传输层设置为PTP/IP响应者(S1003)。在决定这些层的作用之后,打印机开始作为无线物理层的作用的创建者的操作(S1004)。当作为创建者形成网络时,打印机通过AUTOIP(S105和S1006)决定其自身的IP地址,启动作为IP层作用的RARP服务器(S1007)。此后,打印机能够对来自其它RARP客户端的地址请求作出响应,并等待RARP请求(S1008)。能够在启动RARP服务器后的任何定时接受该RARP请求。当此后接收到RARP请求时,打印机发送RARP响应,以通知对方设备它自身的IP地址(S1009)。然后,打印机等待来自照相机的TCP连接请求(S1010)。当接收到TCP连接请求时,打印机启动作为传输层的作用的PTP/IP发起者(S1011),并且向已请求连接的照相机发送PTP/IP连接请求(S1012)。随后,打印机等待来自PTP/IP响应者的连接响应(S1013)。当接收到连接响应时,打印机等待当对方照相机在PTP/IP通信中生成图像数据传输请求时给出的EVENT(S1014)。当接收到EVENT时,打印机发送GetObject,以从照相机提取图像(S1015)。然后,打印机等待来自已接收到GetObj ect的照相机的图像(S1016)。当接收到图像时,打印机打印接收到的图像(S1017)。如果存在打印终止请求(S1018),则打印机进行终止处理。
图11A和11B是示出当在打印机与照相机之间进行图像通信和打印时、照相机的操作的流程图。当与打印机202进行通信连接时,作为网络参数接受者的照相机1和2中的每一个如图13所示设置各通信层的作用。
当完成在通过设置网络中的通信时,各照相机将物理层设置为加入者(S1101)。然后,照相机将IP层设置为RARP客户端(S1102)。照相机还将传输层设置为PTP/IP响应者(S1103)。在决定这些层的作用之后,照相机开始作为无线物理层的作用的加入者的操作(S1104)。当作为加入者加入网络时,照相机启动AUTOIP寻址(S1105)。如果由AUTOIP确定了其自身的IP地址(S1106),则照相机启动作为IP层作用的RARP服务器(S1107),并且发送RARP请求(S1108)。如果接收到来自作为RARP服务器的打印机的RARP响应(S1109),则照相机能够获取打印机的IP地址(S1110)。然后,照相机启动PTP/IP响应者(S1111),并且向打印机发送TCP连接请求(S1112)。该连接请求向打印机给出用于启动PTP/IP发起者的操作的触发。如果从PTP/IP发起者发送了PTP/IP连接请求(S1113),则照相机发送PTP/IP连接响应(S1114)。随后,照相机判断用户是否通过操作操作单元312发送了图像发送请求(S1115)。如果存在图像发送请求,则照相机向作为PTP/IP发起者的打印机通知作为图像获取请求触发的EVENT(S1116)。如果从打印机接收到GetObject(S1117),则照相机向打印机发送图像(S1118)。如果存在打印处理终止请求(S1119),则照相机进行终止处理。注意,在上述说明中,在TCP连接和PTP/IP连接之后确定来自用户的图像发送请求。然而,如果请求了图像发送,则还可以进行TCP连接和PTP/IP连接。由于该对方是打印机,当然还可以通过检测打印请求来检测图像发送请求。
如上所述,当打印机和照相机等多个不同类型的装置相互通信时,预先将彼此在各通信层的作用与在无线通信参数交换期间的作用的操作相关联。从而,即使当与不具备用户操作单元的装置或者打印机等具有不适合用于复杂操作的操作单元装置通信时,用户也不需要选择在各层的作用与操作。并且,能够通过与在相同类型的装置之间通信数据的方法的相同操作来提供服务。另外,用户能够控制通信信道,以便与不在不希望的装置(在这个情况下为照相机)之间进行通信,而无需任何复杂操作。
下面将说明在照相机与硬盘等存储装置之间进行无线网络参数交换处理的情况。
图2B示出该系统配置的示例。在图2B中,附图标记100、101和212表示根据该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设备,它们是照相机1-100和照相机2-101以及硬盘装置等存储装置212(下文中将其称为HDD)。照相机1-100和2-101是图1所示的照相机1和2。HDD212具有无线通信功能单元215和显示单元216。无线通信功能单元215还具有无线LAN通信功能,允许3个装置在无线LAN的自组织模式下相互直接通信。HDD 212存储并管理从照相机1和2发送的图像。HDD 212还根据来自照相机1和2的请求将存储的图像发送到这些照相机。注意,HDD的存储器存储用于决定与无线网络参数交换处理的对方相对应的通信层的作用的表(图12、13和14)。存储器还预存储用以形成设置网络的无线通信参数。
图14是示出当在照相机与HDD之间进行无线网络参数交换处理时所应用的各通信层的作用的图。
假定当在照相机与HDD之间进行无线网络参数交换处理时,HDD是参数提供者,照相机是参数接受者。
当照相机与HDD相互通信时,物理层的作用是作为无线LAN的自组织模式中的功能作用的加入者和创建者。作为上层的IP层的作用是RARP服务器和RARP客户端。作为再上层的传输层的作用是发起者(客户端)和响应者(服务器)。传输层使用两种类型的协议,即,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和PTP/IP。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4所示,照相机1和2是无线通信的参数接受者,HDD 212是无线通信的参数提供者。在作为参数提供者的HDD212中,将照相机1和2设置为登记的对方信息。即,如下决定各通信层的作用:物理层的作用是创建者,IP层的作用是RARP服务器,传输层的作用是服务器(响应者),并且传输层的协议是HTTP。另外,在作为参数接受者的照相机1和2中,将HDD设置为登记的对方信息。如下决定作用:物理层的作用是加入者,IP层的作用是RARP客户端,传输层的作用是客户端(发起者)。由于登记的对方信息是HDD,因此,还决定传输层的协议是HTTP。
图7是示出当照相机1和2向HDD 212发送图像时、从无线网络参数交换处理到图像通信的操作的序列图。在通信之前,为登记彼此的连接目的地信息,照相机1和2与HDD交换无线通信参数(S701和S702)。在该交换处理中,判断是否在照相机与HDD之间进行参数交换处理。如果判断为在照相机与HDD之间进行参数交换处理,则如图14所示设置作用。
在该处理中,决定HDD是参数提供者,照相机1和2是参数接受者。HDD向照相机1传送无线网络通信参数(S703),照相机1通知HDD交换处理的完成(S704)。然后,HDD向照相机2传送无线网络参数(S705)。当完成了交换处理时(S706),这些装置停止无线通信(S707和S708),并且通过选择在处理期间登记的彼此的连接目的地,重新启动无线通信。在该阶段中,这些装置通过使用由交换处理交换的无线通信参数,形成新的网络。
HDD 212作为无线物理层的创建者启动自身并发送信标(S709)。照相机2作为无线物理层的加入者启动自身,发送探测请求,以进行扫描操作(S710),并等待来自HDD 212的探测响应(S711)。类似地,照相机1作为无线物理层的加入者启动自身,发送探测请求,以进行扫描操作(S712),并且等待探测响应(S713)。随后,HDD 212与照相机1和2通过AUTOIP功能决定IP地址。然后,作为IP层的作用,HDD 212启动RARP服务器,照相机1和2启动RARP客户端。为获取HDD 212的IP地址,作为RARP客户端的照相机1和2发送RARP请求(S714和S716)。已接收到RARP请求的HDD 212向照相机1和2发送RARP响应(S715和S717),以通知照相机1和2其自身的IP地址。作为传输层的作用,HDD启动HTTP服务器,照相机1和2启动HTTP客户端。
如果照相机1生成图像发送请求,则照相机1进行到HDD212的TCP连接(S718),已接收到该连接的HDD 212向照相机1发送TCP连接响应(S719)。照相机1通过HTTP向HDD 212发送数据传输请求(S720)。已接收到该请求的HDD 212向照相机1通知接收OK(S721),并且照相机1使用HTTP通过PUT处理发送图像。HDD 212保存从照相机发送的图像,并同时在显示单元216上显示该图像。当照相机2请求HDD 212发送所保存的图像时,照相机2进行到HDD 212的TCP连接(S722)。已接收到TCP连接的HDD 212向照相机2发送TCP连接响应(S723)。照相机2通过HTTP向HDD 212发送数据获取请求(S724)。已接收到该请求的HDD 212向照相机2通知发送OK(S725),并且照相机2使用HTTP通过GET处理获取图像。照相机2保存从HDD 212发送的图像,并同时在显示单元(311)上显示该图像。
如上所述,当存储装置和照相机等多个不同类型的装置相互通信时,预先将各通信层的相互的作用与在无线通信参数交换期间的作用的操作相关联。自动决定与在参数交换期间的作用相对应的这些层的作用。并且,根据参数交换的对方可选择地切换数据通信层(传输层)的协议。这使得用户可以根据期望的对方,可靠地控制通信信道选择和协议选择,而无需强迫他或她进行任何复杂的操作。
图15示出由各装置执行的上述实施例的概略。
如图15所示,各装置开始在设置网络中交换无线网络参数(S1501)。在该交换处理中,各装置判断对方装置的类型(S1502),并决定交换处理期间的作用(S1503)。此后,各装置进行用于形成和加入通信网络的参数交换(S1504)。然后,各装置决定与参数交换期间的作用相对应的各层的作用(S1505)。根据交换处理的对方的类型和在交换处理期间的作用,对这些作用作出决定。在决定作用后,各装置通过使用所交换的参数形成通信网络,加入网络,并通信图像等(S1506)。
注意,通过采用解析对方IP地址的RARP服务器/客户端功能作为例子来说明IP层的作用。然而,即使当指定UPnp(通用即插即用)的SSDP装置/控制点的作用时,也能够获得相同的效果。SSDP是Simple Service Discovery Protocol(简单服务发现协议)的缩写,是用于发现对方终端并解析IP地址的功能。
还应注意,通过将焦点放在解析对方的IP地址的功能上来说明IP层的作用。然而,即使通过向该实施例增加解析自身的IP地址的DHCP(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ynamic HostConfiguration Protocol)客户端/DHCP服务器功能的作用,也能够获得相同的效果。
即使通过向该实施例增加通过数据链路层设置无线安全的作用也能够获得相同效果。例如,由IEEE802.11i定义的安全控制具有申请者(客户端)功能和认证者(服务器)功能的作用。申请者侧请求认证者认证连接,并判断是否允许连接。当从申请者接收到该认证请求时,认证侧认证该申请者,判断是允许还是拒绝该申请者的连接,并通知申请者结果。根据参数交换期间的作用,还可以自动决定这些作用。
还可以在其它层自动决定与参数交换期间的作用相对应的其它作用。
对方装置的类型能够通过在参数交换处理期间交换彼此的装置类型来确定,或通过用户操作操作单元来指定。
此外,本实施例以无线LAN为例。然而,本发明也可应用到UWB(超宽带)、无线USB(通用串行总线)、蓝牙(商标)、以及紫蜂(ZigBee)等其它网络。当然,除无线网络外,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有线网络。
在上述说明中,在网络形成处理期间依次启动各层的作用。这降低了装置的负荷。
如上所述,通过使用由通信参数交换功能决定的作用,相互关联地决定并启动用于多个通信设备相互通信的各通信层的作用。因此,能够迅速对这些通信层的作用作出决定,而无需任何复杂的操作。同样,用户通过选择由通信参数交换功能交换的参数,能够与对方装置连接并通信,而无需担心在通信中的作用或网络配置。此外,在建立通信之前,在作用、装置类型等各种因素中不同的不同类型的装置能够清楚地识别彼此在各通信层的通信中的作用。因此,能够开始通信,而无需启动任何额外的通信功能。
此外,由于已决定了在这些层的作用,因而各装置不需要执行各层的所有作用。这降低了装置的处理负荷。
如上所述,本发明能够对至少一个通信层的作用作出决定,而无需强迫用户进行任何复杂操作。
尽管已经参考典型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应该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典型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符合最宽的解释,以包含所有这类修改、等同结构和功能。
本申请要求于2006年2月17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06-040959和于2006年12月28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06-354429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包含于此。

Claims (14)

1.一种通信设备,包括:
决定单元,用于决定当设置与其它设备的通信参数时的作用;以及
设置单元,用于根据由所述决定单元决定的所述作用,设置多个通信层的作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执行单元,用于基于由所述设置单元设置的所述通信层的作用,执行通信功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通信层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IP层即因特网协议层、传输层和应用层中的至少一个。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决定单元决定通信参数提供者和通信参数接受者其中之一作为当设置所述通信参数时的所述作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置单元将形成网络的作用和加入由其它设备形成的网络的作用其中之一设置为一个通信层的作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置单元将服务器和客户端其中之一设置为一个通信层的作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置单元将一个通信层中的请求连接的一侧和接受连接请求的一侧其中之一设置为所述通信层的作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置单元将请求认证的一侧和进行认证的一侧其中之一设置为一个通信层的作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置单元将具有优先控制权的一侧和不具有优先控制权的一侧其中之一设置为一个通信层的作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判断单元,用于判断通信对方的类型;以及
选择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判断单元的判断选择通信协议。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判断通信对方的类型的判断单元,其中,
所述设置单元根据由所述决定单元决定的所述作用和由所述判断单元判断出的所述通信对方的类型,设置所述多个通信层的作用。
12.一种通信层作用决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决定当设置与其它设备的通信参数时的作用;以及
根据所决定的作用决定至少一个通信层的作用。
13.一种存储在存储介质中的程序,所述程序执行权利要求12所述的作用决定方法。
14.一种用于存储权利要求13所述的作用程序的存储介质。
CN2007800026584A 2006-02-17 2007-02-15 通信设备和通信层作用决定方法 Active CN10137151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40959/2006 2006-02-17
JP2006040959 2006-02-17
JP2006354429A JP4914207B2 (ja) 2006-02-17 2006-12-28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レイヤの役割決定方法
JP354429/2006 2006-12-28
PCT/JP2007/053241 WO2007094512A1 (en) 2006-02-17 2007-02-15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layer role deciding method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71516A true CN101371516A (zh) 2009-02-18
CN101371516B CN101371516B (zh) 2012-07-18

Family

ID=383716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026584A Active CN101371516B (zh) 2006-02-17 2007-02-15 通信设备和通信层作用决定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2) US8248961B2 (zh)
EP (1) EP1989830B1 (zh)
JP (1) JP4914207B2 (zh)
KR (1) KR100959239B1 (zh)
CN (1) CN101371516B (zh)
RU (1) RU2402883C2 (zh)
WO (1) WO2007094512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12164A (zh) * 2011-12-27 2014-08-27 佳能株式会社 记录介质及其控制方法
CN104350707A (zh) * 2012-06-04 2015-02-11 马维尔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中继异构网络中的消息
US9380199B2 (en) 2011-12-02 2016-06-2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cording medium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89817B2 (ja) * 2007-01-29 2011-10-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装置の通信方法、プログラム
CN100534037C (zh) * 2007-10-30 2009-08-26 西安西电捷通无线网络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ibss网络的接入认证方法
JP5328141B2 (ja) 2007-12-05 2013-10-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5328142B2 (ja) * 2007-12-05 2013-10-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5270937B2 (ja) 2008-03-17 2013-08-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5538692B2 (ja) * 2008-08-08 2014-07-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5127658B2 (ja) 2008-10-06 2013-01-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及び記憶媒体
JP5571892B2 (ja) * 2008-10-06 2014-08-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記憶媒体
JP5448434B2 (ja) * 2008-12-11 2014-03-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CN102387180B (zh) * 2010-09-02 2014-12-24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自适应通信系统及方法
JP5511777B2 (ja) * 2011-12-13 2014-06-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5700690B2 (ja) * 2012-01-05 2015-04-15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6184105B2 (ja) * 2013-01-25 2017-08-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JP6223061B2 (ja) * 2013-08-21 2017-11-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CN106576240B (zh) * 2014-07-25 2020-03-10 佳能株式会社 通信设备和通信设备的控制方法
JP6344169B2 (ja) * 2014-09-12 2018-06-2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プログラム
US11558626B2 (en) * 2018-02-20 2023-01-17 Netgear, Inc. Battery efficient wireless network connection and registration for a low-power device
JP2022033370A (ja) * 2018-12-27 2022-03-01 ソニー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43419A (ja) 1998-02-26 1999-09-07 Fujitsu Ltd Tcpレイヤのレート制御方式
JP2000269985A (ja) 1999-03-18 2000-09-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EP1102430A1 (en) 1999-10-27 2001-05-2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Method and arrangement in an ad hoc communication network
DE69942507D1 (de) 1999-12-06 2010-07-29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Intelligente Herstellung von Piconets
US7002924B2 (en) * 2000-02-04 2006-02-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Zero configuration networking
GB0004919D0 (en) * 2000-03-02 2000-04-19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Ad-hoc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US6912205B2 (en) * 2000-11-30 2005-06-28 Sun Microsystems, Inc. Autoconfiguring IP routers
JP4029629B2 (ja) 2001-03-27 2008-01-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通信機器、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7215923B2 (en) * 2001-08-06 2007-05-08 Broadcom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a connection between wireless devices
JP3937820B2 (ja) * 2001-11-27 2007-06-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無線ネットワークのアダプタ
US6718394B2 (en) * 2002-04-29 2004-04-06 Harris Corporation Hierarchical mobile ad-hoc network and methods for performing reactive routing therein using ad-hoc on-demand distance vector routing (AODV)
JP3848235B2 (ja) * 2002-10-04 2006-11-22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処理装置、通信処理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3855909B2 (ja) * 2002-10-23 2006-12-13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ポリシ設定可能なピアツーピア通信システム
US7263070B1 (en) * 2002-11-05 2007-08-28 Sprint Spectrum L.P. Method and system for automating node configuration to facilitate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
GB2398704B (en) * 2003-02-21 2005-07-06 Toshiba Res Europ Ltd Address autoconfiguration in ad hoc networks
US20050058109A1 (en) * 2003-09-16 2005-03-17 Jan-Erik Ekberg Mechanism for improving connection control in peer-to-peer ad-hoc networks
KR100803590B1 (ko) 2003-10-31 2008-02-1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종망간에 데이터 통신이 가능한 터널 서비스를 제공하는시스템
KR100555730B1 (ko) * 2003-11-04 2006-03-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애드혹 네트워크의 리더 선출방법
US20050188069A1 (en) * 2003-12-31 2005-08-25 Ravikumar Mohandas Zero-configuring IP addresses for peer-to-peer networks
US7046647B2 (en) * 2004-01-22 2006-05-16 Toshiba America Research, Inc. Mobility architecture using pre-authentication, pre-configuration and/or virtual soft-handoff
US7673143B1 (en) * 2004-02-24 2010-03-02 Sun Microsystems, Inc. JXTA rendezvous as certificate of authority
US7493371B1 (en) * 2004-03-31 2009-02-17 Network Appliance, Inc. Using a client-server connection protocol to establish a peer-to-peer connection
JP4440009B2 (ja) 2004-06-21 2010-03-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US7526310B2 (en) * 2005-11-21 2009-04-28 James Alan Billmaier Methods and apparatus to initiate the transmission of user data from a mobile device
US8090374B2 (en) * 2005-12-01 2012-01-03 Quantenna Communications, Inc Wireless multimedia handset
US7580701B2 (en) * 2005-12-27 2009-08-25 Intel Corporation Dynamic passing of wireless configuration parameters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380199B2 (en) 2011-12-02 2016-06-2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cording medium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CN104012164A (zh) * 2011-12-27 2014-08-27 佳能株式会社 记录介质及其控制方法
CN104350707A (zh) * 2012-06-04 2015-02-11 马维尔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中继异构网络中的消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989830A4 (en) 2009-05-13
WO2007094512A1 (en) 2007-08-23
CN101371516B (zh) 2012-07-18
EP1989830B1 (en) 2012-11-14
RU2008137130A (ru) 2010-03-27
RU2402883C2 (ru) 2010-10-27
KR20080103571A (ko) 2008-11-27
KR100959239B1 (ko) 2010-05-19
EP1989830A1 (en) 2008-11-12
JP2007251922A (ja) 2007-09-27
USRE47843E1 (en) 2020-02-04
JP4914207B2 (ja) 2012-04-11
US20100220605A1 (en) 2010-09-02
US8248961B2 (en) 2012-08-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71516B (zh) 通信设备和通信层作用决定方法
JP6335466B2 (ja)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EP3047676B1 (en) Handover of a connection between two communication devices from nfc communication mode to wlan communication mode involving service discovery
EP3244646B1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storage medium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JP7054341B2 (ja) 通信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4659480B2 (ja)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プログラム、記憶媒体
EP2939494B1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an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JP4777106B2 (ja) 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の制御方法
JP6282046B2 (ja)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EP1562336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system therefore, and method for registration
JP6797674B2 (ja) 通信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08535308A (ja) ホームネットワーク基盤のデジタルフレームサービス提供方法
JP6360316B2 (ja) 通信装置、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EP1803254A1 (en) Radio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JP2009208430A (ja)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画像形成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プログラム
JP2017200018A (ja) 通信装置、端末装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JP6877999B2 (ja)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JP6207315B2 (ja) 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JP2017204039A (ja) 印刷システム、印刷装置、画像取得装置、印刷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6100691A (ja) 通信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489804B2 (ja)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JP2016178460A (ja) 通信機器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JP2018007059A (ja) 通信装置、通信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