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70419B - 内窥镜以及旋转自行式内窥镜 - Google Patents

内窥镜以及旋转自行式内窥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70419B
CN101370419B CN2007800023073A CN200780002307A CN101370419B CN 101370419 B CN101370419 B CN 101370419B CN 2007800023073 A CN2007800023073 A CN 2007800023073A CN 200780002307 A CN200780002307 A CN 200780002307A CN 101370419 B CN101370419 B CN 10137041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insertion section
endoscope
bending operation
be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8000230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70419A (zh
Inventor
三好弘晃
牧山聪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lympu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00678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87536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00677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7185380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07/050183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07080899A1/ja
Publication of CN1013704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704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704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7041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strument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AREA)
  • Endoscop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内窥镜和旋转自行式内窥镜。本发明的内窥镜(2)具备:具有弯曲部(9)的插入部(6);与上述插入部分开设置的操作部(7);弯曲操作线(44),其贯穿插入于上述插入部内,用于通过前后牵引方向的牵引使上述弯曲部向预定方向弯曲;以及连接机构(108、118a、150a、140),其能够将上述插入部和上述操作部连接成,在上述操作部中可自由地牵引操作上述弯曲线。

Description

内窥镜以及旋转自行式内窥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插入部和操作部装卸自如的内窥镜和旋转自行式内窥镜。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内窥镜在医疗、工业等各种领域中,以对管内等的无法直接目视的部位进行观察为目的被广泛使用,一般构成为具有插入被检部位的细长的插入部。 
在这种内窥镜中,公知有各种各样的结构。如果列举一例,则公知有下述的旋转自行式内窥镜:在经肛门向大肠内进行插入部的插入的内窥镜中,在插入部的外周设置具有螺旋形状部的绕轴转动自如的旋转筒体,利用电动机等使该旋转筒体旋转,由此,能够利用在螺旋形状部和肠壁之间产生的摩擦,借助螺纹作用自动进行插入部向大肠内的插入。 
这样,利用旋转部件与体腔内的组织的摩擦将内窥镜等医疗用具插入体腔内的技术例如在日本特开平10-113396号公报中被公开。在日本特开平10-113396号公报中,示出能够容易地引导低侵害的医疗设备到达活体管的深部的医疗设备的推进装置。 
在该推进装置中,在旋转部件上设置有相对于该旋转部件的轴向倾斜的肋。因此,通过使旋转部件旋转动作,从而旋转部件的旋转力通过肋转换为推进力,连接在推进装置上的医疗设备借助推进力向深部方向移动。 
利用这种技术的内窥镜具有各种类型,但是,如果列举一例,则公知有下述的旋转自行式内窥镜装置:在经肛门向大肠内进行插入的内窥镜中,在插入部的外周侧设置能够绕轴转动的具有挠性的旋转筒体,通过使该旋转筒体旋转,自动进行向体腔内的插入。并且,为了插入到体 腔内,旋转筒体为长条的,其材质使用旋转传递性良好的金属。 
不限于上述旋转自行式内窥镜,从未使用时的收纳性、使用后的灭菌消毒作业性等的观点来看,医疗用内窥镜优选为插入部和操作部装卸自如的结构。 
因此,例如在日本实开平5-20704号公报中,公开了手边操作部和主体能够分离的手边操作部装卸式内窥镜。 
但是,在日本实开平5-20704号公报所记载的手边操作部装卸式内窥镜中,在连接手边操作部和主体时,必须将连接在主体侧的两根牵引用线上的各止动件分别手动地卡入手边操作部的各接合件上。并且,为了能进行高难度的手术,在近年来的内窥镜中,能够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弯曲的弯曲部(弯折部)成为主流。 
因此,对于手边操作部装卸式内窥镜,在连接手边操作部和主体时,必须手动地将连接在多根例如四根牵引用线上的各止动件分别卡入连接在各接合件上,成为对使用者来说伴有繁琐作业的结构。 
并且,在使弯曲部(弯折部)向四个方向弯曲的手边操作部装卸式内窥镜的情况下,使用者需要将按照预定方式对弯曲部(弯折部)内部的块进行牵引的四根牵引用线可靠地卡入所确定的接合件上。即,使用者必须选择性地将使弯曲部向上下左右任一方向弯曲的牵引用线卡入与该上下左右对应的各接合件上。 
在这种手动将牵引线连接在接合件上的结构中,有时会产生牵引线和接合件的错误连接,存在手边操作部和主体之间的连接性繁琐、使用便利性非常差的课题。 
进而,在日本实开平5-20704号公报所记载的手边操作部装卸式内窥镜中,所捕捉的内窥镜像为光纤镜类型。近年来,在前端部配设有摄像元件和照明用的光源的内窥镜成为主流。 
因此,在插入部和操作部装卸自如的内窥镜中,必须配设在连接该插入部和操作部时,用于对摄像元件和照明用的光源可靠地收发电力和通信信号的电接点部(连接器)。并且,也能够将该电接点部设置在内窥镜的外部,但是,对于在连接插入部和操作部时同时连接起来的结构, 使用者可以不进行繁琐的作业。 
并且,当在内窥镜的外部配设电接点部(连接器)时,有时产生该电接点部(连接器)的忘记连接、错误连接、接触不良等。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实现下述的内窥镜和旋转自行式内窥镜:使具有弯曲部的插入部和进行弯曲部的弯曲操作的操作部装卸自如,在装卸插入部和操作部时,能够容易且可靠地随时将通过牵引对弯曲部进行弯曲操作的多根操作线相对于操作部侧的部件进行装卸,且使用便利性优良。进而,除了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实现下述的内窥镜和旋转自行式内窥镜:可靠地将旋转驱动力从操作部侧传递到插入部的旋转筒体上,并且,在装卸插入部和操作部时,能够容易且可靠地随时将通过牵引对弯曲部进行弯曲操作的多根操作线以及插入部侧的电连接器和操作部侧的电连接器连接起来,且使用便利性优良。 
本发明的内窥镜具备:具有弯曲部的插入部;与上述插入部分开设置的操作部;弯曲操作线,其贯穿插入于上述插入部内,用于通过前后牵引方向的牵引使上述弯曲部向预定方向弯曲;以及连接机构,其能够将上述插入部和上述操作部连接成,在上述操作部中可自由地牵引操作上述弯曲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旋转自行式内窥镜系统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前端部、弯曲部和旋转筒体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插入辅助器械的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用于连接引导管的插入辅助器械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连接有引导管的插入辅助器械的剖视 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连接有引导管的插入辅助器械的基端部分的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沿着图6的VII-VII线的插入辅助器械的剖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收纳壳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收纳壳体的剖视图。 
图10是从一侧面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收纳壳体的平面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用于安装引导管固定部件的收纳壳体的一侧面的放大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在图11的收纳壳体的一侧面安装了引导管固定部件的状态的放大平面图。 
图1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用于配设推进力产生部件的引导管固定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从收纳壳体的上下方向观察的用于配设推进力产生部件的引导管固定部件的局部剖视图。 
图1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从收纳壳体的左右方向观察的用于配设推进力产生部件的引导管固定部件的局部剖视图。 
图1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推进力产生部件的平面图。 
图17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贯穿插入有旋转筒体的引导管固定部件内的推进力产生部件的作用的剖视图。 
图1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操作部侧的引导管固定部件的局部剖视图。 
图1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操作部侧引导管和连接器罩的连接状态的剖视图。 
图2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连接有操作部侧引导管的连接器罩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2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沿着图20的XXI-XXI线的截面的连接器箱的平面图。 
图2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在引导管内贯穿插入了插入部主体的旋转筒体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3是从一侧面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收纳壳体内的插入部主体的旋转筒体的剖视图。 
图2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从连接器罩的开口侧的面观察的平面图。 
图2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沿着图24的XXV-XXV线的连接器罩的剖视图。 
图2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沿着图25的XXVI-XXVI线的连接器罩的剖视图。 
图27是从基端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罩的连接器主体的平面图。 
图2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放大了图27的圆XXVIII的卡定凸部的图。 
图2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配设在连接器主体中的插入部侧齿轮、旋转轴、轴承和弹性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30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和弹性部件的图。 
图3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内置物保持体和弹性部件的图。 
图3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使组装后的连接器主体的背面侧为上方的立体图。 
图3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线连接板的上表面的平面图。 
图3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线连接板的背面的平面图。 
图3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沿着图33和图34的XXXV-XXXV线的线连接板的剖视图。 
图3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线连接板的侧视图。 
图37是从基端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线连接板的平面图。 
图38是从前端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线连接板的平面图。 
图3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在弯曲操作线上的线止动件的立 体图。 
图40是从前端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线止动件的平面图。 
图4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线止动件的侧面的局部剖视图。 
图42是从基端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线止动件的平面图。 
图4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线止动件配设在线连接板上的状态的图。 
图4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从配设有线止动件的线连接板的基端方向观察的平面图。 
图4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在连接器主体上安装有线连接板的状态的图。 
图46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线连接板相对于连接器主体移动的状态的图。 
图4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罩的俯视图。 
图4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罩的后视图。 
图4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沿着图48所示的4XIX-4XIX线的连接器罩的剖视图。 
图5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沿着图49的5X-5X线的连接器罩的剖视图。 
图5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操作部的俯视图。 
图5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主操作部的背面的平面图。 
图5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机箱的俯视图。 
图5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机箱的剖视图。 
图5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雌侧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5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的横向的剖视图。 
图5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的纵向的剖视图。 
图5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机罩的立体图。 
图5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机罩的卡合孔部的剖视图。 
图6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把持部和主操作部的内部结构的 图。 
图6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沿着图60的6XI-6XI线的把持部的剖视图。 
图6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沿着图60的6XII-6XII线的把持部的剖视图。 
图6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把持部和主操作部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6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连接部件的立体图。 
图6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止挡件的立体图。 
图6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连接部件与止挡件抵接的状态的图。 
图67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连接部件与止挡件抵接的状态的图。 
图6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1导向板的立体图。 
图6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2导向板的立体图。 
图7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罩与电动机箱对接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罩与电动机箱对接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罩与电动机箱对接前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7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罩与电动机箱对接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7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罩与电动机箱对接前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7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罩与电动机箱对接前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7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线连接板由引导板导向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77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机箱的卡合凸部由连接器罩的直进槽导向的状态的图。 
图7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罩与电动机箱刚要对接前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7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线连接板由第2导向板导向的状态的图。 
图80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线连接板由第2导向板导向的状态的图。 
图8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线连接板由第2导向板导向的状态的图。 
图8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线连接板的线止动件卡入连接部件的止动件卡定孔的状态的图。 
图8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线连接板的线止动件卡入连接部件的止动件卡定孔的状态的图。 
图8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线连接板的线止动件卡入连接部件的止动件卡定孔的状态的图。 
图8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线连接板的线止动件卡入连接部件的止动件卡定孔的状态的图。 
图8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罩与电动机箱对接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87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机箱的卡合凸部由连接器罩的引导槽和倾斜面导向并卡入卡合孔的状态的图。 
图8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机箱的卡合凸部由连接器罩的引导槽和倾斜面导向并卡入卡合孔的状态的图。 
图8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机箱的卡合凸部由连接器罩的引导槽和倾斜面导向并卡入卡合孔的状态的图。 
图90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机箱的卡合凸部由连接器罩的引导槽和倾斜面导向并卡入卡合孔的状态的图。 
图9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卡合凸部卡入卡合孔的状态的放 大平面图。 
图9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轴承的卡合脚部卡入电动机罩的卡合孔部的状态的图。 
图9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轴承的卡合脚部卡入电动机罩的卡合孔部的状态的图。 
图9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轴承的卡合脚部卡入电动机罩的卡合孔部的状态的图。 
图9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轴承的卡合脚部卡入电动机罩的卡合孔部、插入部侧齿轮和电动机齿轮啮合的状态的图。 
图9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轴承的卡合脚部卡入电动机罩的卡合孔部、插入部侧齿轮和电动机齿轮啮合的状态的图。 
图97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紧固在轴承上的弹性部件的作用的图。 
图9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紧固在轴承上的弹性部件的作用的图。 
图9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插入部侧齿轮和电动机齿轮的啮合的作用的图。 
图100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插入部侧齿轮和电动机齿轮的啮合的作用的图。 
图10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插入部侧齿轮和电动机齿轮的啮合的作用的图。 
图10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在雄侧的电连接器和雌侧的电连接器的连接中,雄侧的电连接器的突起部和被紧固的弹性部件的作用的图。 
图10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在雄侧的电连接器和雌侧的电连接器的连接中,雄侧的电连接器的突起部和被紧固的弹性部件的作用的图。 
图10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在雄侧的电连接器和雌侧的电连接器的连接中,雄侧的电连接器的突起部和被紧固的弹性部件的作 用的图。 
图10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在雄侧的电连接器和雌侧的电连接器的连接中,雄侧的电连接器的突起部和被紧固的弹性部件的作用的图。 
图10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罩与电动机箱对接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07是从上面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收纳壳体的平面图。 
图10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插入辅助器械从患者的肛门向直肠插入的状态的作用说明用的图。 
图10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插入大肠内的插入部主体到达S字状结肠的作用说明用的图。 
图1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插入大肠内的插入部主体到达盲肠附近的作用说明用的图。 
图11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使连接器罩从电动机箱脱离时的动作的图。 
图11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使连接器罩从电动机箱脱离时的动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图112涉及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图1是旋转自行式内窥镜系统的整体结构图,图2是示出内窥镜的前端部、弯曲部和旋转筒体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图3是示出插入辅助器械的立体图,图4是用于连接引导管的插入辅助器械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连接有引导管的插入辅助器械的剖视图,图6是示出连接有引导管的插入辅助器械的基端部分的剖视图,图7是沿着图6的VII-VII线的插入辅助器械的剖视图,图8是收纳壳体主体的分解立体图,图9是收纳壳体主体的剖视图,图10是从一侧面观察收纳壳体主体的平面图,图11是示出用于安装引导管固定部件的收纳壳体主体的一侧面的放大图,图12是示出在图11的收纳壳体 主体的一侧面安装了引导管固定部件的状态的放大平面图,图13是用于配设推进力产生部件的引导管固定部件的分解立体图,图14是从收纳壳体主体的上下方向观察的用于配设推进力产生部件的引导管固定部件的局部剖视图,图15是从收纳壳体主体的左右方向观察的用于配设推进力产生部件的引导管固定部件的局部剖视图,图16是示出推进力产生部件的平面图,图17是说明贯穿插入有旋转筒体的引导管固定部件内的推进力产生部件的作用的剖视图,图18是操作部侧的引导管固定部件的局部剖视图,图19是示出操作部侧引导管与连接器罩的连接状态的剖视图,图20是示出连接有操作部侧引导管的连接器罩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图21是示出沿着图20的XXI-XXI线的截面的连接器箱的平面图,图22是示出在引导管内贯穿插入了插入部主体的旋转筒体的状态的剖视图,图23是从一侧面观察收纳壳体主体内的插入部主体的旋转筒体的剖视图,图24是从连接器罩的开口侧的面观察的平面图,图25是沿着图24的XXV-XXV线的连接器罩的剖视图,图26是沿着图25的XXVI-XXVI线的连接器罩的剖视图,图27是从基端侧观察连接器罩的连接器主体的平面图,图28是用于说明放大了图27的圆XXVIII的卡定凸部的图,图29是用于说明配设在连接器主体中的插入部侧齿轮、旋转轴、轴承和弹性部件的分解立体图,图30是用于说明电连接器和弹性部件的图,图31是用于说明内置物保持体和弹性部件的图,图32是使组装后的连接器主体的背面侧为上方的立体图,图33是示出线连接板的上表面的平面图,图34是示出线连接板的背面的平面图,图35是沿着图33和图34的XXXV-XXXV线的线连接板的剖视图,图36是线连接板的侧视图,图37是从基端侧观察线连接板的平面图,图38是从前端侧观察线连接板的平面图,图39是连接在弯曲操作线上的线止动件的立体图,图40是从前端侧观察线止动件的平面图,图41是示出线止动件的侧面的局部剖视图,图42是从基端侧观察线止动件的平面图,图43是用于说明线止动件配设在线连接板上的状态的图,图44是从配设有线止动件的线连接板的基端方向观察的平面图,图45是示出在连接器主体上安装了线连接板的状态的图,图46是说明线连接板相对于连接器主体移动的状态的图, 图47是连接器罩的俯视图,图48是连接器罩的后视图,图49是沿着图48所示的4XIX-4XIX线的连接器罩的剖视图,图50是沿着图49的5X-5X线的连接器罩的剖视图,图51是示出操作部的俯视图,图52是示出主操作部的背面的平面图,图53是示出电动机箱的俯视图,图54是电动机箱的剖视图,图55是示出雌侧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图56是电连接器的横向的剖视图,图57是电连接器的纵向的剖视图,图58是示出电动机罩的立体图,图59是用于说明电动机罩的卡合孔部的剖视图,图60是示出把持部和主操作部的内部结构的图,图61是沿着图60的6XI-6XI线的把持部的剖视图,图62是沿着图60的6XII-6XII线的把持部的剖视图,图63是示出把持部和主操作部的内部结构的图,图64是示出连接部件的立体图,图65是示出止挡件的立体图,图66和图67是用于说明连接部件与止挡件抵接的状态的图,图68是示出第1导向板的立体图,图69是示出第2导向板的立体图,图70是示出连接器罩与电动机箱对接前的状态的立体图,图71是示出连接器罩与电动机箱对接的状态的立体图,图72是示出连接器罩与电动机箱对接前的状态的剖视图,图73是示出连接器罩与电动机箱对接的状态的剖视图,图74是示出连接器罩与电动机箱对接前的状态的俯视图,图75是示出连接器罩与电动机箱对接前的状态的侧视图,图76是示出线连接板由引导板导向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图77是用于说明电动机箱的卡合凸部由连接器罩的直进槽导向的状态的图,图78是示出连接器罩与电动机箱刚要对接前的状态的侧视图,图79~图81是用于说明线连接板由第2导向板导向的状态的图,图82~图85是用于说明线连接板的线止动件卡入连接部件的止动件卡定孔的状态的图,图86是示出连接器罩与电动机箱对接的状态的侧视图,图87~图90是用于说明电动机箱的卡合凸部由连接器罩的引导槽和倾斜面导向并卡入卡合孔的状态的图,图91是示出卡合凸部卡入卡合孔的状态的放大平面图,图92~图94是用于说明轴承的卡合脚部卡入电动机罩的卡合孔部的状态的图,图95和图96是用于说明轴承的卡合脚部卡入电动机罩的卡合孔部、插入部侧齿轮和电动机齿轮啮合的状态的图,图97和图98是用于说明紧固在轴承上的弹性部件的作用的图,图99~图101 是用于说明插入部侧齿轮和电动机齿轮的啮合的作用的图,图102~图105是用于说明在雄侧的电连接器和雌侧的电连接器的连接中,雄侧的电连接器的突起部和被紧固的弹性部件的作用的图,图106是示出连接器罩与电动机箱对接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07是从上面观察收纳壳体主体的平面图,图108是示出插入辅助器械从患者的肛门向直肠插入的状态的作用说明用的图,图109是插入大肠内的插入部主体到达S字状结肠的作用说明用的图,图110是插入大肠内的插入部主体到达盲肠附近的作用说明用的图,图111和图112是用于说明使连接器罩从电动机箱脱离时的动作的图。 
首先,根据图1,说明旋转自行式内窥镜系统1的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旋转自行式内窥镜系统(以下简称为内窥镜系统)1主要由旋转自行式内窥镜(以下简称为内窥镜)2、控制装置3、监视器4和抽吸器5构成。 
内窥镜2主要由带收纳壳体的内窥镜插入部6和操作部7构成。 
带收纳壳体的内窥镜插入部6按照从前端起的顺序主要由以下部分构成:前端硬性部(以下简称为前端部)8;弯曲部9;插入部主体10;旋转筒体51;插入辅助器械11;插入部收纳壳体主体(以下简称为收纳壳体主体)12;夹装在插入辅助器械11和收纳壳体主体12之间的波纹状的管道即前端侧引导管13;夹装在操作部7和收纳壳体主体12之间的波纹状的管道即操作部侧引导管14;以及连接有该操作部侧引导管14的一端的连接器罩15。 
操作部7主要由以下部分构成:电动机箱16,其是构成带收纳壳体的内窥镜插入部6的一部分的连接器罩15装卸自如的转动单元;把持部17;和主操作部18。另外,通过上述连接器罩15和电动机箱16来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2的连接部,通过这些连接器罩15和电动机箱16的连接(对接),进行能够实现内窥镜2的各种功能用的后述的第1功能连接、第2功能连接和第3功能连接。 
在主操作部18中配设有:使带收纳壳体的内窥镜插入部6的弯曲部9向四个方向(与内窥镜2所捕捉的内窥镜图像对应的上下左右方向)弯 曲的操作杆即弯曲操作旋钮19;对流体进行送出操作或抽吸操作的按钮类20;以及操作各种摄像、照明等光学系统、打印机等设备类的开关类21。 
弯曲操作旋钮19以大致圆盘状的两个旋钮重叠的方式配设在操作部7的主操作部18的一面。这两个旋钮转动自如地配设,包括在主操作部18侧用于对弯曲部9的上述上下方向进行操作的U(UP)/D(DOWN)用弯曲操作旋钮19a、和在该U/D用弯曲操作旋钮19a上用于对弯曲部9的上述左右方向进行操作的R(RIGHT)/L(LEFT)用弯曲操作旋钮19b。 
从主操作部18的一侧面延伸设置有电缆即通用软线18a。并且,在主操作部18上,在通用软线18a延伸出的根部部分设有防折部18b。 
在该通用软线18a的延伸端配设有连接器部22。该连接器部22连接在控制装置3上。 
并且,配设在主操作部18的一侧面的按钮类20包括:从内窥镜2的前端部8向被检体内输送气体或输送液体时操作的送气/送水按钮20a;以及从内窥镜2的前端部8抽吸被检体内的污物等的液体时操作的抽吸按钮20b。 
从可相对于电动机箱16装卸的连接器罩15延伸出贯穿插入在带收纳壳体的内窥镜插入部6中的三根管道23。这三根管道23包括送气用管道23a、送水用管道23b和抽吸用管道23c。这三根管道23的延伸端分别经由装卸自如的连接器连接在控制装置3的前面部的预定位置。 
在控制装置3中设有送水罐24。在该送水罐24内贮存有蒸馏水或生理盐水。当对主操作部18的送气/送水按钮20a进行预定操作时,蒸馏水或生理盐水通过控制装置3输送给送水用管道23b,并从内窥镜2的前端部8喷出。另外,当对主操作部18的送气/送水按钮20a进行预定操作时,从控制装置3内的未图示的压缩机向送气用管道23a输送空气,该空气从内窥镜2的前端部8喷出。 
并且,当操作抽吸按钮20b时,从内窥镜2的前端部8抽吸污物等,该污物等经由抽吸用管道23c,从控制装置3被送入抽吸器5。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旋转自行式内窥镜系统1中使用抽吸器5,但是也可以利用 医院所配备的抽吸系统。 
在控制装置3上经由电缆25a连接有脚踏开关25。该脚踏开关25是用于对内窥镜2的插入部主体10向预定方向进行转动/停止操作的开关。另外,对该插入部主体10的旋转方向进行操作和停止操作的进退开关没有图示,但也配设在后述的操作部7的主操作部18中。 
并且,在控制装置3的前面部配设有电源开关、使内窥镜2的插入部的旋转速度可变的刻度盘等。另外,在操作部7的电动机箱16中内置有对插入部赋予旋转力的此处未图示的电动机。 
并且,控制装置3与监视器4电连接。监视器4显示内窥镜2所捕捉的内窥镜图像。 
接着,使用图2说明构成内窥镜2的插入部的前端部8、弯曲部9、插入部主体10和旋转筒体51。 
首先,说明前端部8。 
前端部8主要由下列部分构成:包含具有活体适应性的合成树脂的、硬质的大致圆环状的主体环26;和摄像单元27。 
摄像单元27的外形通过以下部分形成:容纳在主体环26内的包含合成树脂的大致圆环状的保持环28a;嵌装在该保持环28a的基端侧的包含金属的大致圆环状的罩环28b;和以对保持环28a的前端开口部进行气密密封的方式嵌装,通过具有活体适应性的透明的合成树脂形成为拱顶状的罩体29。 
在由这些部件形成的摄像单元27的空间内配设有:物镜组30;配置在向该物镜组30入射的摄影光聚光的位置上的CCD、CMOS等的摄像元件31;和被输入由该摄像元件31进行光电转换后的图像信号的柔性印刷电路板(FPC)32。 
在该FPC 32上连接有通信缆线33。该通信缆线33贯穿插入在弯曲部9和插入部主体10内,并连接在配设于连接器罩15(参照图1)中的未图示的连接器上。 
并且,在对保持物镜组30的保持环进行固定的板体35上,以包围物镜组30的方式配设有照明部件即多个LED 34。另外,板体35形成为 大致圆形,以便能够与位于通过罩体29的大致中心的部分的延长线上的内表面紧固。而且,物镜组30配置成,光轴通过板体35的板面的大致中心位置。 
这样构成的摄像单元27配置在相对于主体环26的中心偏心的位置上,通过配设在主体环26的前端侧开口部中的前端盖36而固定在主体环26上。 
在摄像单元27的保持环28a和主体环26之间形成的间隙中配置有抽吸用管道23c的前端部分和抽吸管37,该抽吸用管道23c连接在该抽吸管37的基端侧。该抽吸管37的前端部分紧固在前端盖36上。 
在前端盖36上形成有抽吸用的开口部38。另外,虽然没有图示,但是利用在上述保持环28a和主体环26之间形成的间隙,配设有与送气用管道23a和送水用管道23b连通的管路,这些管路的开口部也形成在前端盖36上。 
接着,说明弯曲部9。 
在弯曲部9中通过枢转支承部40a转动自如地连续设置有:嵌装在前端部8的主体环26的基端开口部中的硬质的前端弯曲块39;和硬质的多个弯曲块40(也称为弯曲节环(節輪))。在这些块39、40上包覆有包含具有活体适应性的氟化橡胶等弹性部件的弯曲外皮41。该弯曲外皮41的前端部分通过绕线粘接部42与前端部8的主体环26的基端部分紧固。 
多个弯曲块40具有从其内周面向中心方向突出的线导向件43。在该线导向件43中贯穿插入有弯曲操作线44(也称为角度线)。 
该弯曲操作线44的前端部分在弯曲部9内存在四根(在图2中仅图示两根),分别在弯曲操作线44的前端部分上通过焊锡等焊接有筒状的卡定部件45。这些弯曲操作线44各自的卡定部件45卡定在形成于前端弯曲块39上的四个卡定孔部39a中。 
四个卡定孔部39a在与前端弯曲块39的轴正交的面中,形成在大致成为等间隔的四等分的位置上。该前端弯曲块39绕轴的方向确定为,各卡定孔部39a位于与上述内窥镜图像的上下左右对应的位置。因此,四根弯曲操作线44被保持固定在上下左右方向上大致等间隔离开的四点。 
并且,这些弯曲操作线44贯穿插入在插入部主体10内,一直配设到连接器罩15。另外,在这些弯曲操作线44的各自的基端部分设有此处未图示的后述的线止动件。在连接器罩15与电动机箱16为一体的状态下,各弯曲操作线44的线止动件分别对应地连接在设于把持部17内的此处未图示的后述的弯曲线卡定部件即连接部件上。 
各连接部件通过此处未图示的后述的链条,与此处未图示的后述的弯曲操作机构连接,该弯曲操作机构与配设在主操作部18内的弯曲操作旋钮19联动。即,当对弯曲操作旋钮19进行转动操作时,各连接部件通过弯曲操作机构交替地被牵引或松弛,与该动作联动,各弯曲操作线44被交替地牵引或松弛。 
因此,当四根弯曲操作线44被分别向前后牵引松弛时,多个弯曲块40对应地转动。这样,弯曲部9向上述四个方向被弯曲操作。 
在弯曲部9的基端部分配设有:嵌装在位于最基端的弯曲块40的内部的蛇形管固定用的包含金属的第1管头46;嵌装在位于最基端的弯曲块40的外周侧的内层管道固定用的包含金属的第2管头47;以及用于将嵌装在该第2管头47的外周侧的旋转筒体以转动自如的方式卡合的包含合成树脂的第3管头48。这些管头46~48通过粘接剂等牢固地紧固。 
另外,上述弯曲外皮41也与第3管头48通过绕线粘接部42紧固。 
并且,上述弯曲操作线44的基端侧分别从第1管头46贯穿插入在螺旋护套(coil sheath)49内。螺旋护套49的前端部分插入固定在形成于第1管头46的孔部内。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螺旋护套49具有将线紧密卷绕成管状的非压缩性的结构。 
第2管头47的基端部分固定有贯穿插入在插入部内的软性的内层管道49a的前端部分。该内层管道49a也可以是将细的线等编织成筒状且具有挠性的管道体。 
在第3管头48的基端部分设有突起部48a。并且,该第3管头48以在突起部48a的外周侧形成间隙的方式完全被弯曲外皮41覆盖。另外,在后面说明突起部48a的作用。 
接着,说明插入部主体10。 
插入部主体10主要由以下部分构成:在前端部分包含连接用的合成树脂的管头50;和构成外皮的螺旋管即旋转筒体51,该旋转筒体51的前端部分和该管头50通过粘接材料52来紧固。 
在该插入部主体10内配设有:上述内层管道49a;供弯曲操作线44分别贯穿插入的四根螺旋护套49;通信缆线33;和未图示的各种管道23。即,由图可知,内层管道49a成为最外侧,保护内部的各结构要素。 
在前端部分包含连接用的合成树脂的管头50和旋转筒体51的前端部分通过粘接材料52来紧固。 
管头50在前端部分形成有与上述弯曲部9的第3管头48的突起部48a卡合的凹凸部50a。即,管头50和第3管头48绕各自的轴转动自如。即,插入部主体10构成为,外嵌的旋转筒体51如后所述那样,绕该内层管道49a的轴转动,而插入部主体10自身不转动。 
与该管头50连接的旋转筒体51是将截面形状被加工成凹凸的具有活体适应性的金属板体卷绕成螺旋状的、具有挠性的筒体。该旋转筒体51的上述凹凸大致没有间隙地卡合,在其外周面形成有成为螺旋状凸部(或螺旋状凹部、或以沿着螺旋连续设置的方式突出设置的凸部等)的螺旋形状部51a。 
具体而言,旋转筒体51是考虑了向体腔内的贯穿插入性的螺旋管,例如为不锈钢制,且设定了预定的直径尺寸。并且,对于旋转筒体51,能够变更在板体上形成的凹凸的尺寸,设定各种凹凸的间距、螺旋的角度等。另外,形成螺旋形状部51a的凸部分的宽度设定为比凹部分的宽度大。由此,即使形成插入部的外形的旋转筒体51在弯曲的状态下互相重叠,也能够防止凸部进入凹部。 
该旋转筒体51构成为能够绕插入方向的轴转动。进而,当该旋转筒体51旋转时,外周面的螺旋形状部51a与被检体的体腔内壁接触而产生推力,旋转筒体51自身要向插入方向行进。 
此时,紧固在旋转筒体51的前端部的管头50与位于弯曲部9的基端部分的第3管头48抵接而按压弯曲部9,包括前端部8在内的插入部整体被赋予朝向体腔内的深部前进的推进力。 
另外,旋转筒体51通过配设在操作部7的电动机箱16(参照图1)内的构成转动单元的一部分的电动机(未图示),被赋予旋转力。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上述前端部8、弯曲部9、插入部主体10和旋转筒体51来构成旋转自行式内窥镜2的插入部。 
接着,使用图3~图7说明插入辅助器械11。 
如图3所示,插入辅助器械11主要由插入管53、迷入防止单元即迷入防止部54、保持管55、第1固定环56和第2固定环57构成。 
另外,插入管53、迷入防止部54和保持管55为一体,构成插入辅助器械11中的管道主体58。 
保持管55是呈两端外周部分向外径方向突出的形状的大致筒状的金属环。另外,保持管55不限于金属,也可以是包含合成树脂、塑料等的硬质的筒体。如图4所示,在该保持管55中,在基端侧的内周面形成有内螺纹部55a。 
第1固定环56是呈基端外周部分向外径方向突出的形状的大致筒状的金属环。另外,第1固定环56也不限于金属,可以是包含合成树脂、塑料等的硬质的筒体。在该第1固定环56的基端部分,在外周面侧形成有外螺纹部56a,在内周面侧形成有内螺纹部56b。 
第2固定环57是呈中途外周部分向外径方向突出的形状的大致筒状的金属环。另外,第2固定环57也不限于金属,可以是包含合成树脂、塑料等的硬质的筒体。在该第2固定环57的前端部分,在外周面侧形成有外螺纹部57a。 
在该第2固定环57中插入设置有前端侧引导管13。该前端侧引导管13以在第2固定环57的前端侧突出的方式贯穿插入,从该突出的前端部分的外周方向嵌入有分离为两个的止动环59。另外,与前端侧引导管13有关的详细说明、以及与基于止动环59对插入辅助器械11的固定有关的详细说明在后面记载。 
如图5所示,插入管53构成为具有:以前端变细的方式在外周形成有锥面的包含硅树脂等具有柔软性的合成树脂的大致圆环状的前端插入管53a;形成主体的插入筒体53b;以及在内周侧连接前端插入管53a和 插入筒体53b的连接环53c。 
该插入筒体53b构成为从外表面侧起依次具有:由聚氨酯等合成树脂形成的外管道53d;将金属线编织成网眼状并形成为筒状的编织层53e;金属性的螺旋管即挠性(flex)管53f;和由聚氨酯等合成树脂形成的内管道53g。 
这些外管道53d、编织层53e、挠性管53f和内管道53g为四层结构,各自对应的部件之间通过粘接、焊接等被紧固成一体。由此,插入筒体53b是设定了预定刚性的具有挠性的管道体。 
另外,在能够充分获得预定刚性和预定挠性的情况下,插入筒体53b也可以形成为包括单一部件的筒体。进而,也可以对插入筒体53b的外周面和内周面实施提高滑动性的例如特氟隆(注册商标)加工等涂层。在该插入筒体53b的基端部分配设有包含硅树脂等合成树脂的中空的圆盘即上述迷入防止部54。 
该迷入防止部54被设定成其孔径比插入筒体53b的外形小。迷入防止部54通过其弹性变形而具有预定的保持强度,紧密固定在插入筒体53b上。由此,通过变更迷入防止部54的位置,能够设定从插入管53的前端到基端的向体腔内插入的期望的插入长度。 
并且,如图5所示,插入筒体53b的基端部分为编织层53e、挠性管53f和内管道53g的三层结构,通过粘接等与圆环状的管头60紧固。保持管55与成为插入管53的插入筒体53b的基端部的管头60螺合。 
管道主体58在前端具有作为上述前端插入管53a的前端开口的开口部58a。另外,开口部58a构成用于供插入部突出的、插入辅助器械11的开口部。 
通过在保持管55的内螺纹部55a上螺合第1固定环56的外螺纹部56a,从而第1固定环56固定在成为管道主体58的基端部的保持管55上。 
在该第1固定环56中,嵌入有贯穿插入了前端侧引导管13的止动环59,并且固定有第2固定环57。即,通过使第1固定环56的内螺纹部56b和第2固定环57的外螺纹部57a螺合,从而第2固定环57固定 在第1固定环56上。 
此时,止动环59的两端面分别通过对置的第1固定环56内的端面和第2固定环内的端面而嵌合固定。并且,在该止动环59中,在其内周面的中央部和基端部上朝向内周方向绕轴形成有向内的凸缘59a、59b。 
如图6和图7所示,这些向内的凸缘59a、59b将前端侧引导管13的波纹状的凹凸卡定。由此,前端侧引导管13连接在插入辅助器械11上。并且,前端侧引导管13在其前端部分即图6的符号F所示的部分中,与形成在第1固定环56内的台阶部的基端侧的面成为被压缩的状态,由此,前端侧引导管13和插入辅助器械11保持水密地连接。即,通过插入辅助器械11和前端侧引导管13,形成管道主体58的开口部58a成为前端开口的管路。 
接着,使用图8~图12说明收纳壳体主体12。 
如图8所示,收纳壳体主体12主要由以下部分构成:丙烯板等透明或半透明的具有光透射性的矩形状的两张板体61、62;用于使这两张板体61、62各自的一面以离开预定距离的方式对置并紧固的多个框体63a~63f;和两个引导管固定部件64、65。 
另外,通过使上述板体61、62为半透明或具有光透射性的着色板,从而能够构成为难以看到附着在旋转筒体51上的污物、且能够目视确认旋转筒体51的旋转的结构。 
在两张板体61、62上,在彼此对置的面的相反侧的面的角部固定有L字状的脚部66。这些脚部66的各自的角部与各板体61、62的四个角的某一个对齐,通过粘接等紧固在板体61、62的各面上。 
在板体61、62上,在紧固上述脚部66的面的相反侧的面的各边缘部上,通过粘接等紧固有厚度方向的尺寸分别相等的框体63a~63f。即,两张板体61、62如上所述,各自的板面以离开了各框体63a~63f的厚度的距离平行地固定。 
这些框体63a~63f分别为设定成预定长度的大致四棱柱形状,如图9所示,设置在沿着板体61、62的四边的边缘部上的四周。即,通过两张板体61、62和各框体63a~63f,在收纳壳体主体12中形成内部空间。 
并且,在框体63a的一端和框体63b的一端之间以及在框体63c的一端和框体63d的一端之间,分别形成有隔开预定间隔的间隙68,以便能够贯穿插入上述插入部。在形成该间隙68的框体63a~63d的内部侧的角部形成有平滑的曲面69,以使得插入部能够顺畅地通过。 
各引导管固定部件64、65以架设与上述间隙68对齐的位置的框体63a、63b或框体63c、63d的方式,通过包括螺栓和螺母的固定部件67固定在收纳壳体主体12的一侧面。 
具体而言,如图10所示,各引导管固定部件64、65由金属构成,并形成为在筒体64a、65a的一端固定有长方形的矩形状的板部件64b、65b的形状。另外,各引导管固定部件64、65不限于金属,也可以是包含合成树脂、塑料等的硬质的筒体。 
如图10和图12所示,这些引导管固定部件64、65通过固定部件67来固定,该固定部件67贯穿插入在形成于各框体63a~63d上的螺纹孔67a(在图11中,仅图示框体63a、63b的螺纹孔67a)中。 
另外,这些各引导管固定部件64、65被固定成,筒体64a、65a的孔部和上述间隙68的各自的中心对齐,且与收纳壳体主体12的内部空间连通。并且,间隙68和各引导管固定部件64、65的配置位置为收纳壳体主体12的角部附近的侧面部,以各引导管固定部件64、65的筒体64a、65a的长轴正交的方式进行设定。另外,各引导管固定部件64、65设定为不配置在收纳壳体主体12的同一角部附近。 
即,最佳的各引导管固定部件64、65的配置位置如图9所示,在朝向纸面观察的、收纳壳体主体12的面向下方的侧面中的左下部的角部附近固定引导管固定部件(以下有时也称为第1引导管固定部件)64的情况下,引导管固定部件(以下有时也称为第2引导管固定部件)65被固定在朝向纸面观察的、收纳壳体主体12的面向左方的侧面中的右下部的角部附近。 
并且,在各引导管固定部件64、65的各自的板部件64b、65b和各框体63a~63d之间,夹装有用于保持水密的橡胶板76(参照图14、图15和图17)。 
一端连接在上述插入辅助器械11上的前端侧引导管13的另一端连接在第1引导管固定部件64上。 
具体而言,如图13所示,连接收纳壳体主体12和前端侧引导管13的连接部即第1引导管固定部件64的筒体64a在基端侧的内周面形成有内螺纹部64c。在该筒体64a内,依次排列设置有第1推进力产生部件70a、第1按压环71、第2推进力产生部件70b和第2按压环72。而且,在筒体64a中,该内螺纹部64c和形成于第3固定环73的中途的外周面上的外螺纹部73a螺合。 
并且,第3固定环73是呈基端外周部分向外径方向突出的形状的大致筒状的金属环。该第3固定环73不限于金属,可以是包含合成树脂、塑料等的硬质的筒体。另外,在该第3固定环73的基端侧的内周面形成有内螺纹部73b。 
在该第3固定环73中,嵌入有贯穿插入了前端侧引导管13的止动环74,并且固定有第4固定环75。即,通过使第3固定环73的内螺纹部73b和第4固定环75的外螺纹部75a螺合,从而第4固定环75固定在第3固定环73上。 
此时,止动环74的两端面分别通过对置的第3固定环73内的端面和第4固定环75内的端面而嵌合固定在第3固定环73内。并且,在该止动环74的内周面的中央部和基端部上朝向内周方向绕轴形成有向内的凸缘74a、74b。 
如图14和图15所示,这些向内的凸缘74a、74b将前端侧引导管13的波纹状的凹凸卡定。由此,前端侧引导管13经由第3固定环73和第4固定环75连接在引导管固定部件64上。并且,前端侧引导管13在其基端部分即图15的符号G所示的部分中,和形成在第3固定环73内的台阶部的前端侧的面成为被压缩的状态,由此,前端侧引导管13和引导管固定部件64以及第3固定环73在保持水密的状态下连接。 
配设在该第1引导管固定部件64内的推进力产生单元即两个推进力产生部件70a、70b包括具有预定厚度的呈大致圆盘形状的板部件。 
如图16所示,在各推进力产生部件70a、70b中,在大致中央部穿 设有孔部77。该孔部77为大致长方形的将角部形成为曲线状而成的形状。形成该曲线状是用于防止推进力产生部件70a、70b的断裂。 
推进力产生部件70a、70b例如由合成天然橡胶、硅橡胶等形成。例如其材质为由回跳式硬度计硬度试验类型A(标准编号:JIS-K-6253,国际标准化机构:ISO7619)进行的硬度范围为A20~A90的弹性体。 
这里,使用图14、图15和图17,详细说明第1引导管固定部件64内的两个推进力产生部件70a、70b、两个按压环71、72和第3固定环73各自的配置。 
首先,第1推进力产生部件70a配置成与第1引导管固定部件64的筒体64a和板部件64b之间的连接位置处的板部件64b的端面抵接。接着,按照按压环71、第2推进力产生部件70b和按压环72的顺序,将它们容纳在第1引导管固定部件64的筒体64a内。即,在该状态下,在筒体64a内,从基端侧起依次配置有第1推进力产生部件70a、按压环71、第2推进力产生部件70b和按压环72。 
然后,将第3固定环73插入筒体64a的基端开口部,第3固定环73的外螺纹部73a和筒体64a的内螺纹部64c螺合。在该状态下,第1推进力产生部件70a的圆周部与板部件64b的端面和按压环71的基端圆周部抵接,成为被夹持在各部件之间的状态。 
并且,第2推进力产生部件70b的圆周部与按压环71的前端圆周部和按压环72的基端圆周部抵接,成为被夹持在各部件之间的状态。而且,按压环72成为其前端圆周部被第3固定环73的基端圆周部按压的状态。 
另外,筒体64a、两个按压环71、72和第3固定环73的各自的轴向的长度被设定成,能够分别以预定的按压力夹持第1、第2推进力产生部件70a、70b。并且,第1推进力产生部件70a和第2推进力产生部件70b的对置面之间的距离为与按压环71的轴向的长度相同的距离。因此,被设定成通过按压环71的轴向的长度,使第1推进力产生部件70a和第2推进力产生部件70b离开预定距离。 
该第1推进力产生部件70a和第2推进力产生部件70b离开的距离被设定成,与形成在旋转筒体51的螺旋形状部51a上的凹凸的一个间距 大致相等的距离。即,按压环71的轴向的长度以及各推进力产生部件70a、70b的板厚长与形成在螺旋形状部51a上的凹凸的一个间距对应地设定。 
并且,也可以在两个按压环71、72的按压各推进力产生部件70a、70b的圆周部分的端面,形成偏移防止用的凹凸面等的作为偏移防止单元的粗糙面,以便在两个按压环71、72和第1、第2推进力产生部件70a、70b抵接时,维持可靠的夹持性。即,通过使被按压的两个按压环71、72的端面为粗糙面,从而在第1、第2推进力产生部件70a、70b和这些粗糙面的接触面上产生大的摩擦力,因此,相对于来自外部的力,能够防止第1、第2推进力产生部件70a、70b偏移,能够在对应的引导管固定部件64内可靠地夹持第1、第2推进力产生部件70a、70b。 
如图17所示,在这样设置于引导管固定部件64内的第1、第2推进力产生部件70a、70b的孔部77中,贯穿插入有收纳壳体主体12内的插入部主体10。此时,第1、第2推进力产生部件70a、70b成为如下状态:利用形成各个孔部77的内周面的一部分,借助其弹性力按压旋转筒体51。 
并且,对于第1、第2推进力产生部件70a、70b的各孔部77,如图16所示,若设其长边的长度为L1,短边的长度为L2,则当然存在L1>L2的关系。关于形成贯穿插入在这些孔部77中的插入部主体10的外形部的旋转筒体51,根据其螺旋形状部51a的凹凸,若设凹部分的直径的长度为L3,凸部分的直径的长度为L4,则当然存在L3<L4的关系。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各孔部77和旋转筒体51的螺旋形状部51a的凹凸的尺寸,孔部77的短边的长度L2被设定为比螺旋形状部51a的凹部分的直径的长度L3稍短(L2<L3),并且,孔部77的长边的长度L1被设定为比螺旋形状部51a的凸部分的直径的长度L4长(L1>L4)。 
即,第1、第2推进力产生部件70a、70b利用各孔部77的短边方向的与旋转筒体51接触的大致两面,借助弹性变形来按压螺旋形状部51a的凹部。进而,旋转筒体51在绕轴转动时,受到第1、第2推进力产生部件70a、70b的摩擦力,并且,其螺旋形状部51a在第1、第2推进力 产生部件70a、70b的各孔部77中,通过螺纹作用在轴向进退。另外,也可以通过使上述孔部77的短边的长度L2、螺旋形状部51a的凹部分的直径的长度L3和螺旋形状部51a的凸部分的直径的长度L4的尺寸关系为L3<L2<L4,来使转动的旋转筒体51利用螺纹作用进退。 
并且,在插入部主体10从被检部内例如体腔的肠壁等受到预定量以上的阻力时,由于该阻力,旋转筒体51相对于第1和第2推进力产生部件70a、70b以不向被检部深部方向前进的方式空转。 
即,如上所述,第1和第2推进力产生部件70a、70b的各孔部77的长边的长度L1被设定为比螺旋形状部51a的凸部分的直径的长度L4长(L1>L4),旋转筒体51相对于孔部77的长边方向具有间隙地贯穿插入,因此,当旋转筒体51被施加预定的力(向前进方向的摩擦力)时,该旋转筒体51在孔部77的位置空转,而无法向被检部深部方向前进。 
这可以防止基于旋转筒体51的插入部主体10由于所产生的推进力而过度的压入,以免对被检部例如体腔赋予必要以上的由插入引起的负荷。 
另外,第2引导管固定部件65在其内部没有配设推进力产生部件70a、70b,以与第1引导管固定部件64大致相同的结构与操作部侧引导管14连接。 
具体而言,如图18所示,第2引导管固定部件65直接与上述第4固定环75连接。即,与上述第3固定环73同样,第2引导管固定部件65与第4固定环75一起保持对操作部侧引导管14进行卡定的止动环74,由此与操作部侧引导管14连接。 
另外,在第2引导管固定部件65的筒体65a的基端内周面,形成有与第4固定环75的外螺纹部75a螺合的内螺纹部65c。 
这里,操作部侧引导管14的端部在压缩的状态下被按压在止动环74所抵接的第2引导管固定部件65的端面上,成为保持了第2引导管固定部件65和操作部侧引导管14的水密的状态。并且,一端连接在第2引导管固定部件65上的操作部侧引导管14的另一端与连接器罩15连接。 
接着,使用图19~图21说明操作部侧引导管14和连接器罩15的 连接。 
如图19和图20所示,通过大致筒状的包含金属环的第5固定环78和包含合成树脂、塑料等的连接筒体79的螺合,对操作部侧引导管14的基端部分的外周进行卡定的止动环81内嵌保持在操作部侧引导管14中。另外,止动环81的结构与对上述前端侧引导管13的两端部分和操作部侧引导管14的前端部分进行卡定的各止动环59、74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第5固定环78呈中途部分向外径方向突出的形状,在基端部分的外周形成有外螺纹部78a。该第5固定环78不限于金属,也可以是包含合成树脂、塑料等的硬质的筒体。 
并且,连接筒体79呈前端部分向外径方向突出的形状,在前端部分的内周面形成有内螺纹部79a,且具有多个卡定部80,该多个卡定部80以大致等间隔地描绘圆的方式向基端侧延伸设置,用于与连接器罩15装卸自如。 
即,通过外螺纹部78a和内螺纹部79a的螺合,第5固定环78和连接筒体79连接起来,并在该连接部内内嵌保持有止动环81。在该情况下,操作部侧引导管14成为基端部分被压缩的状态,且操作部侧引导管14的基端外周部按压在与连接筒体79抵接的端面上。由此,操作部侧引导管14在第5固定环78和连接筒体79保持了水密的状态下被连接。 
与该连接器罩15连接的连接筒体79的卡定部80连接在连接器罩15上。若详细叙述,则连接器罩15具有连接部82,该连接部82在前端和基端部分形成有向外的凸缘82a,在筒体上形成有沿轴向的切口82b(参照图21)。 
连接筒体79的多个卡定部80以外嵌的方式连接在该连接部82上。该多个卡定部80在基端部具有向连接筒体79的内周方向突起的突部80a。因此,这些突部80a钩挂连接部82的基端部分的向外的凸缘82a,由此,连接筒体79和连接器罩15装卸自如地被连接。 
并且,由于各卡定部80的各个突部80a仅钩挂连接筒体79的向外的凸缘82a,所以,连接筒体79相对于连接器罩15绕轴转动自如。因此, 与连接筒体79连接的操作部侧引导管14也相对于连接器罩15转动自如地连接。 
并且,如图20所示,旋转筒体51的基端部通过粘接剂等紧固在管头83上。该管头83通过小螺钉与旋转轴84的前端部分连接。虽然在此处未图示,但是该旋转轴84如后所述,在连接器罩15内被转动支承。 
另外,当连接器罩15与电动机箱16(参照图1)连接时,设置在旋转轴84上的此处未图示的后述的插入部侧齿轮和设置在电动机箱16中的此处未图示的后述的电动机齿轮啮合。进而,电动机的驱动力传递到各齿轮,经由旋转轴84和管头83,使旋转筒体51绕轴旋转。 
接着,使用图22说明各引导管13、14。 
如上所述,引导管13、14是在外周面和内周面形成有凹凸的波纹管、即所谓的波纹状的透明或半透明的包含具有光透射性的合成树脂的管道体。该引导管13、14由于其凹凸而具有挠性,即使被弯曲也不会压曲,内径尺寸大致没有变化。 
关于引导管13、14,设其在向内径方向突出的凸部位置的作为最小内径尺寸的长度为L6。该引导管的最小内径的长度L6被设定成,比旋转筒体51的形成螺旋形状部51a的凸部位置处的作为外径尺寸的长度L5大(L6>L5)。即,引导管13、14是能够供旋转筒体51充分贯穿插入的管道体。 
并且,旋转筒体51在被赋予绕轴的转动力时,在其内部,在材料的内部产生滑移变化和剪切应力,从而产生扭转应力。通过该扭转应力,旋转筒体51有时由于其挠性而变化为环状。 
因此,引导管13、14的最小内径的长度L6被设定成,小于旋转筒体51的形成螺旋形状部51a的凸部位置处的作为外径尺寸的长度L5的二倍(L6<2L5)。并且,引导管13、14具有能够承受由旋转筒体51的扭转应力引起的变形的运动(扭曲)的预定的硬度。 
这在上述收纳壳体主体12中也同样,如图23所示,为了使旋转筒体51不会由于扭转应力而成为环状,板体61、62之间的距离L7设定为小于旋转筒体51的形成螺旋形状部51a的凸部位置处的作为外径尺寸的 长度L5的二倍(L7<2L5)。即,将使图8所示的两张板体61、62分别位于距离L7的平行的面上的各框体63a~63f的高度方向的长度设定为L7。当然,板体61、62之间的距离L7比旋转筒体51的形成螺旋形状部51a的凸部位置处的作为外径尺寸的长度L5长(L7>L5)。 
另外,关于插入部主体10,上述的旋转筒体51的形成螺旋形状部51a的凸部位置处的长度L5的外径成为最大外径尺寸。 
接着,使用图24~图32详细说明连接器罩15的连接器主体85。 
如图24和图25所示,连接器罩15由硬质的合成树脂构成,具有一面开口的大致箱状的连接器主体85,该连接器主体85的上述连接部82位于前端侧。该连接器主体85具有多个梁部,以架设用于提高刚性的两侧面。 
如图24所示,在该连接器主体85的底面,两个轴承安装面86、87、内置物保持体安装面88和电连接器安装面89形成为凹部状。并且,两个轴承安装面86、87和内置物保持体安装面88位于沿着连接部82的中心轴的直线状的位置。 
在连接器主体85的两侧部形成有:大致コ字状的管道贯穿插入孔90,上述各管道23能够从该管道贯穿插入孔90的内部向外部延伸设置;和两个卡合孔91a、91b,该两个卡合孔91a、91b为大致近似圆形的长孔。并且,如图25所示,在连接器主体的两侧部的内表面,在其边缘部形成有大致三角形的两个引导槽92a、92b;和以基端部变宽的方式形成有斜部93a的直进槽93。 
这两个引导槽92a、92b分别位于直进槽93之上,且在与该直进槽93的槽轴正交的轴上,形成在对应的两个卡合孔91a、91b并列的位置。并且,在连接器主体85的两侧部的内表面,在引导槽92a、92b和卡合孔91a、91b之间形成有倾斜面94a、94b(参照图26)。 
并且,如图26所示,在连接器主体85的两外侧面,以连接两个卡合孔91a、91b的方式在前后方向形成有直线状的折槽85a。 
如图27所示,在连接器罩15的连接器主体85的基端面,形成有将后述的线连接板装卸自如地卡定的切口95。在形成该切口95的连接器主 体85的基端面中的下端部(在图27中在上端图示),形成有向横向突起的卡定突起部95a。并且,如图28所示,在形成切口95的连接器主体85的基端面中的中途部,形成有稍微在横向突起的卡定凸部95b。 
在该连接器主体85中配设有:图29所示的对旋转轴84进行转动支承的两个轴支承部(以下简称为轴承)97;图30所示的雄侧的主动侧电连接器(以下简称为电连接器)99;和图31所示的内置物保持体103。 
如图29所示,旋转轴84在中途部嵌装有作为第2齿轮的插入部侧齿轮96。另外,旋转轴84和插入部侧齿轮96也可以一体地形成。如上所述,在该旋转轴84的前端,通过小螺钉83a固定有管头83,该管头83用于紧固旋转套筒51。 
该旋转轴84通过两个轴承97转动支承。详细叙述,一个轴承97在管头83和插入部侧齿轮96之间对旋转轴84的前端侧进行转动支承。另一方面,另一个轴承97对旋转轴84的从插入部侧齿轮96起的基端侧进行转动支承。 
这些轴承97为形成有对旋转轴84进行转动支承的孔部的大致四棱柱形状,具有从一面的四个角部分别突起的卡合脚部97a。并且,这些轴承97的具有四个卡合脚部97a的一面的相反侧的面侧粘贴有例如海绵等的轴承侧弹性部件98,这些轴承97隔着该轴承侧弹性部件98,分别紧固在连接器主体85的轴承安装面86、87上。 
如图30所示,电连接器99具有连接器部100和从两端部的一面分别突起的两个突起部99a,并延伸设置有上述的通信电缆33。该电连接器99固定在基板101上。 
该电连接器99在基板101的背面粘贴有海绵等的弹性部件102,并紧固在连接器主体85的连接器安装面89上。这两个突起部99a为在突起方向尖锐的大致四棱锥形状。 
如图31所示,内置物保持体103为大致四棱柱形状,具有从一面的四个角部分别突起的突部103a。在该内置物保持体103上形成有四个引导槽105,该四个引导槽105分别供作为带收纳壳体的内窥镜插入部6的内置物之一的各弯曲操作线44贯穿插入,在该内置物保持体103中贯穿 有孔部104,该孔部104供作为带收纳壳体的内窥镜插入部6的内置物的各管道23和通信电缆33贯穿插入。 
该内置物保持体103的具有两个突部103a的一面的相反侧的面侧粘贴有例如海绵等的连接器侧弹性部件106,该内置物保持体103隔着该连接器侧弹性部件106紧固在连接器主体85的内置物保持体安装面88上。并且,在该内置物保持体103的成为前端侧的面上连接有内层管道固定管107。 
如图32所示,以上说明的两个轴承97、电连接器99和内置物保持体103隔着各轴承侧弹性部件98、102、106配设在连接器罩15的连接器主体85的内部。另外,两个轴承97和内置物保持体103配置成直线状。 
接着,说明连接器罩15的一部分、即卡定在形成于连接器主体85的基端面上的上述切口95中的线连接板108。 
如图33和图34所示,线连接板108是主要由两张侧板109、线止动件保持板110和连接板体112构成的、横截面形状为大致コ字状的板体。 
两张侧板109相对于该线止动件保持板110的板面垂直地固定在线止动件保持板110的两侧部。如图35和图36所示,在这些侧板109的各自的对置面上突出设置有大致菱形形状的两个卡合凸部113、114。即,两个卡合凸部113、114构成向线连接板108的中央突起的台阶部。 
第1卡合凸部113配设在从连接板体112离开的方向即侧板109的基端侧,第2卡合凸部114配设在连接板体112的附近即侧板109的前端侧。 
第1卡合凸部113设定成,沿着侧板109的板面的上下左右方向的长度比第2卡合凸部114小。该第1卡合凸部113在其基端部分到前端方向形成有向上方(朝向图35和图36的纸面观察的上方)倾斜的斜部113a。 
另一方面,第2卡合凸部114形成有其基端部分从侧板109的下端(朝向图35和图36的纸面观察的下部侧)向上方倾斜的斜部114a。 
如图37所示,线止动件保持板(以下简称为保持板)110是横截面具有大致帽状的凹凸的纵长的板体。详细叙述,该线止动件保持板110包括:具有横截面为コ字状的凹形状的凹状板部110a;和从该凹状板部110a的两边缘部分别向侧方延伸出来的凸缘板部110b。 
并且,返回图33和图34,在该线止动件保持板110上,沿着长轴方向形成有预定长度的四条长槽111。这些长槽111中的两条长槽111b、111c形成在凹状板部110a的底面。并且,剩余的两条长槽111a、111d在两个凸缘板部110b上分别各形成一条。即,两条长槽111a、111d分别以夹持凹状板部110a的两条长槽111b、111c的方式,在位于凹状板部110a的外侧的各凸缘板部110b上形成它们之中的某一个。 
在这些侧板109和线止动件保持板110的前端侧,连接着具有与各自的板面垂直的面的连接板体112。该连接板体112在两侧部具有沿着各侧面的凹状的卡定槽112a。并且,如图38所示,该连接板体112具有四个线贯穿插入部115,该四个线贯穿插入部115是形成在连接板体112的板面的中央部的多个孔部,分别供四根弯曲操作线44贯穿插入。 
这些线贯穿插入部115分别与形成在线止动件保持板110上的四条长槽111对应地定位在连接板体112上,以使得贯穿插入并保持各弯曲操作线44的孔部对齐。 
详细地讲,四个线贯穿插入部115中的位于外侧方向的两个线贯穿插入部115a、115d配设在下述位置:连接板体112的板面中的、与形成在线止动件保持板110的各凸缘板部110b上的长槽111a、111d对应的位置。并且,两个线贯穿插入部115b、115c配设在下述位置:连接板体112的板面中的、与形成在线止动件保持板110的凹状板部110a上的长槽111b、111c对应的位置。 
即,在连接板体112中,两个线贯穿插入部115a、115d并列设置在连接板体112的板面上方侧,在这些线贯穿插入部115a、115d之间的连接板体112的板面下方侧配设两个线贯穿插入部115b、115c。 
并且,连接板体112在从设有这些线贯穿插入部115的中央部到两侧部分,具有从下方形成的作为切口的两个引导槽116。 
在以上那样构成的线连接板108上,在形成于该线止动件保持板110上的四个长槽111中,分别配设有图39~图42所示的用于连接四根弯曲操作线44各自的基端部的线止动件117。 
该线止动件117包括:横截面为大致T字状的卡定板部119;和用于连接弯曲操作线44的大致筒状的线止动管118。 
线止动管118包括:大致圆环状的凸缘状的止动件侧卡定部118a,其在延伸连接有弯曲操作线44的一侧的相反侧的基端部向外周方向突出;形成在侧周面上的沿着长轴的两个狭缝118b;以及供弯曲操作线44贯穿插入的孔部118c。 
并且,卡定板部119包括:上板部119a;和从该上板部119a的中央沿着长轴延伸设置的具有台阶部119c的连接板体119b。 
该卡定板部119和线止动管118各自的长轴方向一致,在线止动管118的外周部配置有卡定板部119的连接板体119b。 
如上所述,在该线止动件117的线止动管118的孔部118c中,贯穿插入有弯曲操作线44的基端部分,通过焊锡等的焊接来紧固线止动件117和弯曲操作线4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弯曲操作线44为四根,所以,线止动件117分别紧固在各弯曲操作线44各自的基端部上。 
紧固在这些弯曲操作线44的基端部上的线止动件117如图43和图44所示,配置在上述的形成于线连接板108的线止动件保持板110上的各长槽111中。 
详细叙述,各线止动件117以各个上板部119a和连接板体119b的台阶部119c夹着线止动件保持板110的两面被保持的方式,在各长槽111中各配设一个。另外,各线止动件117的方向确定为:在各线止动件117配设于线止动件保持板110的各长槽111中时,其配置方向为,各个弯曲操作线44延伸出的方向为线连接板108的连接板体112侧,并且,各个上板部119a为相同方向、即成为线连接板108的上表面的朝向各纸面观察的上方侧。 
此时,紧固了四个弯曲操作线44中的用于使弯曲部9向上下方向弯曲的两根弯曲操作线44的两个线止动件117分别配置在形成于线止动件 保持板110的凸缘板部110b上的两根长槽111a、111d中。 
并且,紧固了用于使弯曲部9向左右方向弯曲的两根弯曲操作线44的两个线止动件117分别配置在形成于线止动件保持板110的凹状板部110a上的两根长槽111b、111c中。 
这样,分别配设在线止动件保持板110的各长槽111中的四个线止动件117沿着各长槽111进退自如。即,四个线止动件117被限制了沿着线止动件保持板110的各长槽111的前后牵引松弛方向以外的移动。因此,各弯曲操作线44实质上被限制了前后牵引松弛方向以外的移动。 
以上那样构成的线连接板108如图45和图46所示,以侧板109和线止动件保持板110向基端方向延伸设置的方式,将连接板体112连接在形成于连接器罩15的连接器主体85的基端面上的切口95中。 
详细叙述,形成在线连接板108的连接板体112的两侧部上的卡定槽112a(参照图33和图34)卡入形成连接器主体85的切口95的边缘部。此时,通过配设在连接器主体85的切口95中的卡定突起部95a,钩挂连接板体112,来防止线连接板108从切口95脱落,进而防止线连接板108从连接器主体85脱落。 
并且,连接板体112以在切口95的形成范围内、即连接器主体85的深度方向的切口95的长度范围内移动自如的方式,配置在连接器主体85上。 
并且,也有时通过配设在切口95中的卡定凸部95b,将连接板体112保持在朝向卡入方向的形成切口95的连接器主体85的边缘部(朝向图45的纸面观察的形成切口95的连接器主体85的上端面)附近。 
如图47~图50所示,组装以上那样构成的各部件来完成连接器罩15。 
另外,如图48和图49所示,内层管道49a以基端部分变宽的方式,被内层管道固定管107的两个圆环部件夹持而固定。 
如图50所示,贯穿插入在该内层管道49a内的内置物即各弯曲操作线44分别贯穿插入在内置物保持体103的引导槽105中,加以区分。 
如图48和图49所示,这些弯曲操作线44从内置物保持体103到紧 固在基端的各线止动件117,成为大致直线状。 
并且,如图50所示,贯穿插入在内层管道49a内的内置物即各种管道23和通信电缆33分别贯穿插入在内置物保持体103的孔部104中。另外,各管道23中的抽吸用管道23c的外径最大,根据该外径,孔部104的孔面呈长孔的形成有台阶的形状。 
如图50所示,孔部104具有椭圆状的孔面,该孔面是将能够供抽吸用管道23c贯穿插入的部分和能够供送气用管道23a、送水用管道23b及通信电缆33贯穿插入的部分连接起来而成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孔部104中,从朝向图50的纸面观察的左方依次并列地贯穿插入有送气用管道23a、抽吸用管道23c、通信电缆33和送水用管道23b。 
在该状态下,通过孔部104的台阶,抑制抽吸用管道23c从左侧的中央附近向右侧移动。因此,不会对各管道23和通信电缆33赋予多余的负荷,并且,各管道23和通信电缆33不会重叠。 
接着,使用图51~图69详细说明操作部7的电动机箱16、把持部17和主操作部18。 
另外,关于使用图1说明过的操作部7的各结构,省略对它们的说明。 
如图51和图52所示,在该操作部7的主操作部18中,在通用软线18a延伸出的面上配设有进退开关120,该进退开关120向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转动自如,该进退开关120用于驱动配设在电动机箱16中的电动机。该进退开关120与上述脚踏开关25相同,是指示插入部主体10的旋转筒体51的转动的开关。 
首先,使用图53~图59说明电动机箱16。 
如图53和图54所示,电动机箱16主要由以下部分构成:大致箱状的包含金属或硬质的合成树脂的框体121,该框体121的形成有切口的盖体121a被包覆;利用一面堵住盖体121a的切口121b的大致箱状的罩体即电动机罩122;具有作为第1齿轮的电动机齿轮123的驱动单元即电动机124;雌侧的被动侧电连接器(以下简称为电连接器)125;从盖体121a突起的两个引导部126;以及从框体121的两侧面突起的四个卡合凸部 127。并且,在电动机箱16上形成有从前端侧的侧面突起的引导凸部121c。 
两个引导部126以分别从形成在框体121上的电动机罩122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的延长线向两侧方向离开预定距离的方式,配设在框体121的盖体121a的基端部。这些引导部126是在前端侧的外侧面形成有锥面126a且突出侧如图54所示描绘圆弧的板。并且,这些引导部126以各自的长度方向与框体121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式配设在盖体121a上。 
如图55所示,电连接器125配设在基板129上,在其上表面的大致中央具有连接器部128,在该连接器部128的两端侧的相同的上表面上具有两个卡合孔125a。 
如图56和图57所示,这些卡合孔125a呈前端朝向下方变细的形状。即,电连接器125在形成各卡合孔125a的各个侧面具有斜面部125b。并且,卡合孔125a与形成在基板129上的孔部129a连通。 
并且,电连接器125在电动机箱16的盖体121a的一面露出。 
如图54所示,在电动机罩122的背面固定保持电动机124。并且,如图58所示,电动机罩122的截面呈大致コ字状,在形成底面的一面上穿设有多个卡合孔部130、132和孔部131,该孔部131在四角分别形成有卡合孔部130,且使得电动机124的电动机齿轮123露出。 
在电动机罩122的一面上形成有八个卡合孔部130。如后所述,在连接电动机箱16和连接器罩15时,连接器罩15的轴承97的各卡合脚部97a分别对应地卡入这些卡合孔部130中。并且,如图59所示,这些卡合孔部130分别具有从前端侧到基端的中央朝向容纳电动机124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133。进而,电动机罩122在形成有各卡合孔部130的边缘部分,形成有易于送入各卡合脚部97a的倒角。 
接着,使用图60~图68说明把持部17和主操作部18的内部结构。 
如图60~图62所示,把持部17由金属或硬质的合成树脂形成,通过在前端部具有用于与电动机箱16连接的连接部17a的中空的大致棱柱,来形成把持部17的外形。 
在该把持部17内配设有:作为弯曲线卡定部件的四个连接部件134、135,其连接有UD(UP/DOWN)链条136和RL(RIGHT/LEFT)链条 137各自的端部;作为把持部17和主操作部18的骨架的底板138,其直进引导两个RL侧连接部件135;两个第1导向板139,其配设在该底板138的前端侧;以及作为线连接板卡合部的两张第2导向板140,其固定在底板138的两侧部。 
并且,在底板138的上表面的两侧部,载置有上下分割连接部件134、135并对其进行保持的四个衬垫(spacer)141。在这些衬垫141的中央配设有隔板142,该隔板142一体地具有对置且垂直弯折的L字状的两根臂部142a。 
详细叙述,如图61所示,在底板138的上表面,两个导轨部138a沿着长轴突起。并且,在各RL侧连接部件135的底面,形成有嵌入所对应的导轨部138a中的凹状的直进槽。并且,RL侧连接部件135的外侧方向的端部被衬垫141进退自如地夹持。 
在这些RL侧连接部件135的各自的外侧部的上表面,经由隔板142重叠有UD侧连接部件134。这些UD侧连接部件134的外侧方向的端部被衬垫141进退自如地夹持,并且被隔板142的臂部142a直进引导。并且,在衬垫141的上表面配设有覆盖到主操作部18内的上罩145。除了这些连接部件134、135以外的各部件,通过多个固定螺钉146固定在底板138上。 
并且,两张导向板140如图62所示,通过多个导向板固定螺钉147固定在底板138的两侧面。另外,关于连接在各连接部件134、135上的各链条136、137,UD链条136配设在隔板142的臂部142a上,RL链条137配设在底板138上。 
图61和图62所示的符号149是电缆,这些电缆149是驱动电动机箱16的电动机124的电力供给用缆线、以及向带收纳壳体的内窥镜插入部6的前端部8内的摄像元件31和LED 34提供电力和提供指示信号的缆线。这些电缆149贯穿插入在底板138的背面侧。 
并且,如图63所示,在把持部17和主操作部18的连接部分的两侧部,配设有使进退自如的各连接部件134、135停止的止挡件148。 
另外,在主操作部18中以重叠的方式转动自如地配设有两个链轮。 虽然没有图示,但是这些链轮中的一个连接在UD用弯曲操作旋钮19a上,另一个链轮连接在RL用弯曲操作旋钮19b上。 
这些链轮与各弯曲操作旋钮19的转动联动地转动,通过该转动使各链条136、137进退移动。并且,通过这些链轮、各链条136、137等来构成弯曲操作机构18c。 
接着,使用图64说明四个连接部件134、135。 
如图64所示,四个连接部件134、135中,两个UD侧连接部件134成对,两个RL用连接部件成对。 
两个UD侧连接部件134分别为包含金属的大致四棱柱形状,且具有:链条连接部134a,其在配置于主操作部18侧的基端部连接有UD链条136的一端;止动件卡定孔150,其以从作为上表面的一面的中央部沿着长度方向穿设到前端的多个凹部连续的方式形成;以及凸部134b,其从两个连接部件134对置的面的相反侧的前端侧面突起。 
并且,两个RL侧连接部件分别为宽度方向的尺寸是UD侧连接部件134的大约两倍的大致四棱柱形状,且具有:链条连接部135a,其在配置于主操作部18侧的基端部连接有RL链条137的一端;止动件卡定孔150,其从作为上表面的一面的中央部沿着长度方向穿设到前端;以及凸部135b,其从两个RL侧连接部件对置的面的相反侧的前端侧面突起。 
形成在各连接部件134、135上的止动件卡定孔150是表面为多个椭圆连续的长孔,形成到各连接部件134、135的大致中央的深度。在各连接部件134、135中,在形成止动件卡定孔150的孔壁上形成有连接部件侧卡定部150a,从上面观察,该连接部件侧卡定部150a以椭圆相交的部分与孔部中央对置的方式突起。 
如上所述,链轮与弯曲操作旋钮19的转动联动,通过各链条136、137的牵引松弛,这些连接部件134、135在前后进退移动。通过上述四个止挡件148,来限制这些连接部件134、135的进退移动的向基端方向的移动范围。 
如图65所示,这些止挡件148为包含金属的大致四棱柱形状,如图63所示,在把持部17和主操作部18的连接部分的底板138上的两侧部, 重叠两个止挡件148,并通过小螺钉等固定部件固定。 
这里,这些止挡件148具有卡定凸部148a,该卡定凸部148a从基端部侧的止挡件148对置的面突起。如图66和图67所示,例如在UD侧连接部件134向基端侧被牵引时,该止挡件148的卡定凸部148a的前端面与UD侧连接部件134的凸部134b的基端面抵接,使UD侧连接部件134向基端方向的移动停止。另外,RL侧连接部件135也同样,由止挡件148限制其向基端方向的移动。 
并且,当相对于向前端侧的移动,成对的连接部件134、135的移动在基端侧受到限制时,各连接部件134、135不向前端侧移动。即,当成对的连接部件134、135的一个受到限制时,无法转动操作各弯曲操作旋钮19,各链条136、137的牵引松弛停止。即,由于在一根各链条136、137的两端连接有各连接部件134、135,所以,另一个连接部件134、135也停止。 
因此,各连接部件134、135构成为,成对的各连接部件134、135彼此伴随弯曲操作旋钮19的转动,经由链轮以各链条136、137进行牵引松弛的量,向反方向移动相同距离。这些各连接部件134、135的进退移动范围由止挡件148限制预先设定的距离。 
接着,使用图68和图69说明第1导向板139和第2导向板140。 
如图68所示,两个第1导向板139是上表面部为梯形状的板体,在两端部具有连接形成该梯形的上边和下边的斜面即引导面139a。这些第1导向板139以各引导面139a成为外侧方向的方式并列,并分别通过固定螺钉固定在底板138的前端侧的两侧部(参照图60)。 
并且,如图69所示,两个第2导向板140在一侧边部形成有大致梯形状的切口即两个卡合切口部151、152。在这些第2导向板140上,第1卡合切口部151配设在基端侧,第2卡合切口部152配设在前端侧。 
各个第2导向板140在形成第1卡合切口部151的基端侧的一边部具有第1斜面部151a,在形成第2卡合切口部152的基端侧的一边部具有第2斜面部152a。 
这些第2导向板140以形成有各卡合切口部151、152的侧边部成为 上方的方式,相对于底板138的上表面垂直地固定在底板138的两侧部。 
对于以上说明那样构成的连续设置有主操作部18的把持部17,通过使前端部分的连接部17a嵌合在电动机箱16的基端面,从而连接在电动机箱16上。另外,操作部7的把持部17以下述方式与电动机箱16对接(连接):用于配设弯曲操作旋钮19的主操作部18的一面和电动机箱16的电动机齿轮123露出的一面面向同一方向。 
并且,在主操作部18中组装有通用软线18a、防折部18b、两个弯曲操作旋钮19、各种开关20、21、120等。这样,从前端依次连续设置有电动机箱16、把持部17和主操作部18,构成图51所示的操作部7。 
接着,使用图70~图106说明连接器罩15和电动机箱16的连接(以下有时称为对接)。 
如从图70所示的状态到图71所示的状态那样,连接器罩15与电动机箱16对接。并且,利用剖面观察时,如从图72所示的状态到图73所示的状态那样,连接器罩15与电动机箱16对接。 
此时,配设在连接器罩15上的插入部侧齿轮96和内置于电动机箱16中的电动机124的电动机齿轮123啮合。并且,配设在电动机箱16上的雄侧的电连接器99和配设在电动机箱16上的雌侧的电连接器125电连接。进而,紧固在配设于连接器罩15的线连接板108上的弯曲操作线44的各端部的四个线止动件117分别对应地卡入配设在把持部17上的四个连接部件134、135。 
具体说明上述连接器罩15和电动机箱16的对接。另外,配设在操作部7的把持部17内的各连接部件134、135通过未图示的预定的辅助器械,滑动移动到把持部17内的初始位置。 
首先,如图74和图75所示,连接器罩15从前端方向朝向基端方向以接近电动机箱16的方式进行作为第1动作的滑动。此时,连接器罩15的线连接板108的基端部插入把持部17的内部。 
如图76所示,该线连接板108的各侧板109的内侧的面被从电动机箱16的基端部的一面突起的两个引导部126直进引导。此时,通过在两个引导部126的外侧前端部分的面上形成锥面126a(参照图53),从而 即使线连接板108在横向位置产生一些偏移,也能够引导各侧板109的前端部分的内侧的面,以使得线连接板108向把持部17的长轴方向直进。 
进而,通过把持部17内的两个第1导向板139的各引导面139a(参照图68),即使线连接板108的各侧板109的内侧的面在横向位置产生一些偏差,也能够与上述两个引导部126同样,向把持部17的长轴方向直进引导各侧板109的前端部分的内侧的面。另外,各引导面139a限制线连接板108在横向即左右方向的移动,且设定为允许一些偏移。 
而且,通过第1引导部126的侧面,直进引导线连接板108的各侧板109的内侧的面。 
并且,连接器罩15在电动机箱16上滑动时,如图77所示,形成在连接器罩15的内侧面的基端的斜部93a对从电动机箱16的侧面突起的引导凸部121c和四个卡合凸部127(在图77中仅图示一个)进行引导,这些引导凸部121c和卡合凸部127向直进槽93被引导。 
电动机箱16的两个引导凸部121c和四个卡合凸部127分别沿着直进槽93被引导,由此,可限制连接器罩15相对于电动机箱16的平行的滑动移动。并且,如图78所示,连接器罩15相对于电动机箱16平行地滑动,直到与形成在内侧面的四个引导槽92a分别对应的电动机箱16的四个卡合凸部127卡入的位置。 
并且,一边对连接器罩15的线连接板108进行直进引导和位置限制,一边将其容纳在把持部17内。此时,通过配设在把持部17内的两张第2导向板140,在把持部17内,对线连接板108进行上下方向的定位。 
详细叙述,如图79~图81所示,从线连接板108的各侧板109所面对的各个面突起的两个卡合凸部113、114卡入形成在两张第2导向板140上的两个卡合切口部151、152中。 
首先,如图79所示,对于被直进引导的线连接板108,在基端侧的卡合凸部113通过第2导向板140的前端侧的第2卡合切口部152、卡合凸部113的下表面沿着第2导向板140的中央部的上表面的状态下,向把持部17的深部方向被送入。 
然后,如图80所示,线连接板108在前端侧的第2卡合凸部114的 下表面沿着第2导向板140的前端侧的上表面的状态下,向把持部17的深部方向被送入。此时,第1卡合凸部113的第1斜部113a与第2导向板140的第1卡合切口部151的第1斜面部151a抵接,沿着该第1斜面部151a,向基端方向的斜下方被引导移动。并且,第2卡合凸部114的第2斜部114a也同样地与第2卡合切口部152的第2斜面部152a抵接,沿着该第2斜面部152a,向基端方向的斜下方被引导移动。 
即,线连接板108以如下方式平行移动:各卡合凸部113、114分别沿着第2导向板140的各卡合切口部151、152被引导,落入基端方向的斜下方。即,各卡合凸部113、114卡入各自对应的各卡合切口部151、152中。 
该线连接板108被插入把持部17,通过第2导向板140在把持部17内,以落入的方式向基端方向的斜下方平行移动并被定位,此时,进退自如地配设在线连接板108的线止动件保持板110上的线止动件117卡入配设在把持部17内的、各连接部件134、135分别对应的止动件卡定孔150中。 
详细叙述,如图82和图83所示,线连接板108的线止动件保持板110朝向各连接部件134、135滑动。此时,线止动件保持板110的凹状板部110a沿着隔板142的各臂部142a卡入。 
该线止动件保持板110向基端方向的斜下方平行移动时,各线止动件117如图84和图85所示,各个线止动管118同时(随时)进入对应的各连接部件134、135的止动件卡定孔150中。此时,通过形成止动件卡定孔150的孔壁的一部分的连接部件侧卡定部150a,限制线止动管118的止动件侧卡定部118a向前端侧的移动。 
即,止动件侧卡定部118a构成向外的凸缘,连接部件侧卡定部150a构成向内的凸缘。因此,止动件侧卡定部118a和连接部件侧卡定部150a彼此干涉,限制连接在各线止动件117上的弯曲操作线44向前端侧的移动。 
另外,由于在止动件卡定孔150中并列设置有多个凹部即连接部件侧卡定部150a,所以,线止动管118的止动件侧卡定部118a与这些连接 部件侧卡定部150a中的某一个发生干涉。即,各线止动件117和各连接部件134、135之间的连接成为本实施方式的第1功能连接。 
并且,这些止动件侧卡定部118a和连接部件侧卡定部150a构成弯曲操作线卡定连接单元。进而,通过线连接板108、各止动件侧卡定部118a、各连接部件侧卡定部150a和第2导向板140,构成线连接机构。 
并且,如上所述,两个连接部件134成对,并连接在UD链条136的两端上,两个连接部件135成对,并成对地连接在RL链条137上。通过主操作部18的各弯曲操作旋钮19的转动,各链条136、137联动地进行牵引松弛,由此,各连接部件134、135在把持部17内向前端方向和基端方向的前后进退。此时,各成对的连接部件134、135彼此向相反的方向进退移动。 
因此,通过UD侧连接部件134和线止动件117连接的两根弯曲操作线44使弯曲部9上下弯曲,所以,两根弯曲操作线44与UD侧连接部件134联动地被牵引松弛。此时,当牵引一个弯曲操作线44时,另一个弯曲操作线44松弛。 
弯曲部9成为如下状态:仅利用一个弯曲操作线44进行牵引,内部的弯曲块40向弯曲操作线44的牵引方向转动,所以,不对成对的另一个弯曲操作线44赋予张力。因此,为了向基端方向牵引连接有两个UD侧连接部件134中进行牵引侧的一个UD侧连接部件134的线止动件117,利用连接部件侧卡定部150a卡定止动件侧卡定部118a,以使其不向前端侧移动。 
这在通过RL侧连接部件135和线止动件117的连接而成对的两根弯曲操作线44中也是同样的。即,在弯曲部9的左右的弯曲中为相同作用。 
这样,通过各弯曲操作旋钮19的转动操作,各链条136、137联动,连接在各连接部件134、135上的各弯曲操作线44牵引松弛,由此,内窥镜2的弯曲部9向上下左右这四个方向弯曲。 
并且,如图86所示,在连接器罩15被向电动机箱16侧压入的状态下,对接完成。该连接器罩15被向电动机箱16侧压入的动作成为本实 施方式的第2动作。 
在第2动作即该连接器罩15被压入电动机箱16时,如图87~图90所示,配设在电动机箱16的侧面上的四个卡合凸部127分别从形成在连接器罩15的内侧面的各引导槽92a、92b被各倾斜面94a、94b引导,而卡入对应的卡合孔91a、91b中。 
详细叙述,如图87所示,通过连接器罩15的移动,各卡合凸部127沿着形成在各自对应的引导槽92a、92b的上部侧的斜面,被送入各倾斜面94a、94b。另外,各引导槽92a、92b被设定成,在连接器罩15的线连接板108插入把持部17内时,连接器罩15向下方移动时,不妨碍各卡合凸部127的移动的允许范围的槽形状。即,即使连接器罩15和该线连接板108有一些晃动,也能够容易地使连接器罩15和电动机箱16对接。 
这些卡合凸部127被各倾斜面94a、94b直进引导,同时被送入对应的卡合孔91a、91b中。此时,各倾斜面94a、94b从连接器罩15的内侧壁的外侧朝向各卡合孔91a、91b向内侧倾斜,因此,如图88~图90所示,卡合凸部127从引导槽92a、92b卡入对应的卡合孔91a、91b中。即,连接器罩15的侧壁稍微扩开。进而,使用者能够根据各卡合凸部127卡入卡合孔91a、91b中时产生的咔哒感,掌握连接器罩15和电动机箱16的对接(连接)完成的情况。 
这样,连接器罩15与电动机箱16对接。 
另外,如图91所示,各卡合孔91a、91b相对于大致圆柱状的各卡合凸部127,为孔面稍微向上下延伸的椭圆形状。即,各卡合凸部127在各卡合孔91a、91b内,以图中L8的距离自由浮动。换言之,连接器罩15成为能够相对于电动机箱16浮动距离L8的状态。 
这是因为,在承受压入力的连接器罩15上,相对于后述的各轴承97、电连接器99以及夹装在内置物保持体103和连接器罩15的底面的各轴承侧弹性部件98、102、106的反作用力,设置游隙来进行调整,可靠地进行连接器罩15和电动机箱16的对接。 
即,通过上述各轴承侧弹性部件98、102、106的反作用力,在连接 器罩15上施加要向与压入电动机罩16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离开的力。通过该反作用力,各卡合凸部127的侧周面的一部分和形成各卡合孔91a、91b的内周面的一部分以预定的力抵接。 
由此,连接器罩15和电动机箱16在承受预定的反作用力的状态下,在大致固定的状态下可靠地对接。 
这样,当连接器罩15与电动机箱16对接时,作为本实施方式中的第2功能连接的插入部侧齿轮96和电动机齿轮123啮合,并且,作为本实施方式中的第3功能连接的雄侧的电连接器99和雌侧的电连接器125电连接。 
以下,详细说明插入部侧齿轮96和电动机齿轮123的啮合、以及雄侧的电连接器99和雌侧的电连接器125的电连接。 
首先,使用图92~图99说明第2功能连接即插入部侧齿轮96和电动机齿轮123的啮合。 
当连接器罩15与电动机箱16对接时,如从图92(图95)的状态到图93的状态所示,在旋转轴84的两端部分转动支承于两个轴承97的状态下配设在连接器罩15上的插入部侧齿轮96也向电动机箱16的电动机罩122移动。 
此时,各轴承97以各自的四个卡合脚部97a的端部在电动机罩122的表面上滑动的方式移动,如图93所示,由形成在电动机罩122上的对应的卡合孔部130的倾斜面130a引导。 
然后,当连接器罩15被压入电动机箱16时,各轴承97的卡合脚部97a贯穿插入对应的卡合孔部130中。此时,如图94和图96所示,设置在各轴承97和连接器罩15的底面之间的各轴承侧弹性部件98能够向所有方向(在附图上,轴承97向右方向偏移)弹性变形,所以,即使连接器罩15稍微偏移,各轴承97的四个卡合脚部97a也能够被让进并贯穿插入对应的卡合孔部130中。 
例如,即使在图97所示的连接器罩15相对于电动机箱16的电动机罩122的表面不平行的状态、图98所示的轴承97上下偏移从而旋转轴84相对于电动机箱16的电动机罩122的表面不平行的状态等,两个轴承 97也能够通过各个轴承侧弹性部件98的变形独立地向所有方向移动,因此,能够将各轴承97的四个卡合脚部97a让进并贯穿插入对应的卡合孔部130中。 
即,各轴承97分别将四个卡合脚部97a贯穿插入电动机罩122的对应的卡合孔部130中,从而在电动机罩122的表面上定位。 
并且,在连接器罩15与电动机箱16对接的状态下,通过各轴承侧弹性部件98的反作用力,各轴承97成为被电动机罩122按压的状态。在该轴承97被轴承侧弹性部件98朝向电动机罩122按压的状态下,插入部侧齿轮96和电动机齿轮123经由旋转轴84啮合。另外,旋转轴84具有间隙地转动支承在轴承97上。并且,该间隙设定为能够确保各齿轮96、123彼此啮合的尺寸。进而,各齿轮96、123的位置关系为不产生齿轮侧隙的范围。 
由此,插入部侧齿轮96和从电动机罩122的孔部131(参照图56)露出的电动机齿轮123可靠地啮合。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9和图100所示,在成为插入部侧齿轮96的旋转轴的中心O1和成为电动机齿轮123的旋转轴的中心O2偏移预定距离的状态下啮合。 
即,各轴承97的四个卡合脚部97a的突出位置、各轴承97转动保持的成为旋转轴84的中心位置的插入部侧齿轮96的旋转轴即中心O1的设定位置、电动机罩122的各卡合孔部130的形成位置、以及成为电动机124的电动机齿轮123的旋转轴的中心O2的设定位置被确定为,插入部侧齿轮96的旋转轴(中心O1)和电动机齿轮123的旋转轴(中心O2)偏移上述预定距离。 
另外,如图101所示,在插入部侧齿轮96的旋转轴(中心O1)和电动机齿轮123的旋转轴(中心O2)的偏移量为零(0)的情况下,各齿轮96、123各自的齿顶抵接,插入部侧齿轮96和电动机齿轮123可能无法可靠地啮合。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应用了上述那种技术。 
通过以上说明的插入部侧齿轮96、对配设有该插入部侧齿轮96的旋转轴84进行转动保持的配设有轴承侧弹性部件98的两个轴承97、用于定位这两个轴承97的形成在电动机罩122上的各卡合孔部130、以及 向插入部侧齿轮96传递旋转驱动力的电动机齿轮123,来构成旋转驱动插入部主体10的旋转筒体51的旋转传递机构。 
如上所述,电动机124的旋转驱动力经由电动机齿轮123传递到插入部侧齿轮96。进而,该旋转驱动力驱动经由管头83连接在旋转轴84上的旋转筒体51绕预定轴转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旋转筒体51的基端侧向前端侧传递电动机124的旋转驱动力,使旋转筒体51整体转动,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电动机124的旋转驱动力从旋转筒体51的前端传递到基端的某一个位置,使旋转筒体51整体旋转。 
在以上这种结构中,不限于现有的旋转自行式内窥镜,从未使用时的收纳性、使用后的灭菌消毒作业性等观点来看,医疗用内窥镜优选为插入部和操作部装卸自如的结构。 
但是,当插入部和操作部装卸自如时,现有的旋转自行式内窥镜必须构成为,能够可靠地将旋转驱动力从操作部侧传递到转动自如地配设在该插入部外周的旋转筒体。即,在插入部和操作部装卸自如的旋转自行式内窥镜中,如果无法向旋转筒体传递充分的旋转驱动力,则插入部向体腔内的插入性降低。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插入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带收纳壳体的内窥镜插入部6)和操作部7形成为装卸自如的结构,能够形成为可靠地将旋转驱动力从操作部7侧传递到该插入部6的旋转筒体51的本实施方式的旋转自行式内窥镜2。 
接着,使用图102~图105说明第3功能连接即雄侧的电连接器99和雌侧的电连接器125的电连接。 
当连接器罩15与电动机箱16对接时,如从图102的状态到图103的状态、以及从图104的状态到图105的状态所示,经由弹性部件102配设在连接器罩15的底面的雄侧的电连接器99也朝向在电动机箱16的电动机罩122露出的雌侧的电连接器125移动并连接。 
此时,电连接器99的两个突起部99a插入到对应的形成在电连接器125上的卡合孔125a中。此时,电连接器99的大致四棱锥状的各突起部99a的斜面与卡合孔125a的斜面部125b抵接并被其引导、让进,而嵌入 卡合孔125a中。 
此时,与上述各轴承97同样,由于夹装在电连接器99和连接器罩15之间的弹性部件102向所有方向自由变形,所以,雄侧的电连接器99可靠地与雌侧的电连接器125连接。 
即,如从图104的状态到图105的状态所示,电连接器99的连接器部100和电连接器125的连接器部128电接触,确立各种电信号和电力供给的传送路径。这些电连接器99、125构成传送路径连接机构。 
由此,图1所示的设置在主操作部18上的各种开关21的指示信号、图2所示的内置于前端部8中的作为电气装置之一的LED等的光源34、以及作为电气装置之一的摄像元件31的驱动电力从操作部7的主操作部18和电动机箱,经由带收纳壳体的内窥镜插入部6的连接器罩15以及插入部主体10提供。 
另外,内置物保持体103与上述各轴承97同样,两个突部103a贯穿插入电动机罩122的对应的卡合孔部132(参照图56)中。夹装在该内置物保持体103和连接器罩15的底面之间的连接器侧弹性部件106向所有方向变形,所以,两个突部103a能够容易地嵌入对应的卡合孔部132中。 
并且,通过连接器侧弹性部件106的弹性变形,内置物保持体103在被电动机箱16的电动机罩122的表面按压的状态下被固定。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1的内窥镜2如图106所示,通过在使用前使连接器罩15与电动机箱16对接,来连接带收纳壳体的内窥镜插入部6和操作部7。另外,在图106中,虽然没有图示构成带收纳壳体的内窥镜插入部6的一部分的插入辅助器械11、收纳壳体主体12和两个引导管13、14,但是,使用图19~图20说明过的连接筒体79连接在连接器罩15上。 
在如以上说明那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1中,前端部8、弯曲部9、插入部主体10以及从覆盖它们的插入辅助器械11到连接器罩15,构成为带收纳壳体的内窥镜插入部6(参照图1),该带收纳壳体的内窥镜插入部6为每次使用后丢弃的一次性型。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 带收纳壳体的内窥镜插入部6为一次性型,但是,如果在使用后能充分进行灭菌消毒,则也能够反复使用。 
下面,说明针对内窥镜系统1的带收纳壳体的内窥镜插入部6的作用。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主要使用图107~图110以大肠检查为例进行说明。 
首先,在将内窥镜2的插入部贯穿插入到大肠的例如盲肠时,由医疗相关人员准备图107所示的预定的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1。首先,这里,医师即手术医生将插入辅助器械11例如从躺在床上的患者的肛门插入。另外,插入部以图107所示的弯曲的状态容纳在收纳壳体主体12内。 
如图108所示,由于迷入防止部54与患者的肛门501附近的臀部510抵接,从而插入辅助器械11成为仅插入管53从肛门501插入直肠502内的状态。即,通过迷入防止部54,可以防止插入辅助器械11的整体插入直肠502内。此时,优选手术医生利用胶带等将迷入防止部54固定在患者的臀部510上。 
在这种状态下设定内窥镜系统1时,手术医生握持操作部7的把持部17,通过图1所示的脚踏开关25的脚边操作、或位于主操作部18上的进退开关120的手边操作,使旋转筒体51绕预定方向的轴旋转。 
另外,配设在收纳壳体主体12的引导管固定部件64内的两个推进力产生部件70a、70b如图17所示那样,始终压接在旋转筒体51的螺旋形状部51a的凹部中。即,旋转筒体51成为在推进力产生部件70a、70b的各孔部77的大致中央被赋予预定的摩擦阻力的状态。 
在该接触状态下,手术医生通过上述的脚边操作或手边操作,使配设在操作部7的电动机箱16内的电动机124成为旋转驱动状态。于是,在旋转筒体51中,旋转力从基端部分向前端侧传递,旋转筒体51整体如图108的箭头所示绕轴向预定方向旋转。 
由此,在推进力产生部件70a、70b的各孔部77和旋转的旋转筒体51的螺旋形状部51a的凹部的接触部分,产生外螺纹相对于内螺纹移动那样的使旋转筒体51前进的推进力。 
对于该一边旋转一边产生推进力的旋转筒体51,图2所示的紧固在前端的管头50按压位于弯曲部9的基端的第3管头48。由此,包括前端部8和弯曲部9在内的插入部借助于旋转筒体51的推进力,经由前端侧引导管13和插入辅助器械11,向大肠内的深部前进。 
此时,手术医生不把持插入部进行压进,而是轻轻地把持插入辅助器械11的保持管55,仅利用各推进力产生部件70a、70b所产生的推进力,就能够使插入部向大肠内的深部前进。 
并且,在引导管固定部件64内,两个第1、第2推进力产生部件70a、70b离开预定距离,由此,插入部以稳定的状态保持在长轴方向,并且,高效地产生前进的推进力。 
除此之外,形成在旋转筒体51的外表面的螺旋形状部51a与肠壁接触。此时,形成在旋转筒体51上的螺旋形状部51a和肠壁的褶皱之间的接触状态成为外螺纹和内螺纹的关系。此时,借助于引导管固定部件64内的各推进力产生部件70a、70b所产生的推进力和与肠壁褶皱的接触所产生的推进力,旋转筒体51顺畅地前进。 
于是,插入部借助于推进力,从直肠502向S字状结肠503前进。然后,如图109所示,前端部8和弯曲部9到达S字状结肠503。此时,手术医生一边观察由监视器4显示出的内窥镜图像,一边操作位于主操作部18上的两个弯曲操作旋钮19(参照图1),根据S字状结肠503的弯折状态,对弯曲部9进行弯曲操作。 
通过该弯曲部9的弯曲操作,手术医生能够使被赋予推进力的插入部顺畅地通过插入困难的S字状结肠503。 
然后,随着向大肠的深部插入,插入部成为始终被赋予由引导管固定部件64内的推进力产生部件70a、70b所产生的推进力的状态,且螺旋形状部51a和肠壁之间的接触长度变长。 
因此,即使在螺旋形状部51a的一部分与S字状结肠503的褶皱接触的状态、插入部复杂地弯折的状态等时,也能够获得稳定的朝向大肠深部方向的推进力。而且,由于插入部具有充分的挠性,所以,能够不改变位置容易变化的S字状结肠503的行走状态而沿着肠壁顺畅地前进。 
而且,具有处于旋转状态的旋转筒体51的插入部通过S字状结肠503,然后,沿着S字状结肠503和缺乏可动性的下行结肠504之间的边界即弯折部、下行结肠504和富有可动性的横行结肠506之间的边界即脾弯曲505、横行结肠506和上行结肠508之间的边界即肝弯曲507的壁,顺畅地前进,如图110所示,不改变大肠的行走状态而到达例如作为目的部位的盲肠509附近。 
在该插入操作时,在前端部8到达各弯折部(脾弯曲505、肝弯曲507)时,与上述同样地,手术医生一边观察由监视器4显示出的内窥镜图像,一边操作位于主操作部18上的两个弯曲操作旋钮19,根据各部位的弯折状态,进行弯曲操作。 
手术医生根据监视器4的内窥镜图像,判断为前端部8到达盲肠509附近后,通过上述的脚边操作或手边操作,随时停止旋转筒体51的旋转。然后,手术医生通过脚踏开关25的脚边操作、或位于主操作部18上的进退开关120的手边操作,进行使旋转筒体51向与插入时旋转的绕轴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的操作。 
即,使旋转筒体51与插入时反向旋转,一边使插入部向从大肠的深部、盲肠509附近拔出前端部8的方向后退,一边进行大肠检查。此时,手术医生的手不接触插入部,借助于旋转筒体51与引导管固定部件64内的各推进力产生部件70a、70b以及肠壁褶皱的接触所产生的推进力,就能够使插入部后退。 
并且,通过与设置在弯曲部9的基端的第3管头48的突起部48a卡合的位于旋转筒体51的前端的管头50的凹凸部50a,前端部8和弯曲部9被旋转筒体51拉拽,由此,通过旋转筒体51的推进力,插入部整体后退。 
然后,手术医生在插入部的前端部8到达插入辅助器械11后,将插入部与插入辅助器械11一起从患者的肛门501拔出,结束大肠检查。 
此时,通过位于引导管固定部件64内的各推进力产生部件70a、70b,插入部被赋予后退的推进力,弯曲成图26所示的原来的状态并收纳在收纳壳体主体12内。 
并且,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2,以使收纳壳体主体12和插入辅助器械11或操作部7连通的方式连接的各引导管13、14具有柔软的挠性,所以,即使载置固定收纳壳体主体12,手术医生也不对操作部7的把持位置以及向患者的肛门接近的插入辅助器械11的位置进行限定,能够在某种程度的允许范围内,在期望的位置移动。 
即,连接插入辅助器械11和收纳壳体主体12的前端侧引导管13是柔软的管道体,所以,不需要使患者的肛门和收纳壳体主体12之间的位置关系恒定。并且,由于操作部侧引导管14的柔软性,也不限制操作部7的移动自由度。 
并且,上述这种例如在大肠检查时进退的插入部可能会由于旋转筒体51的转动而产生扭转应力。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1中,收纳壳体主体12的板体61、62之间的距离小于成为形成插入部外形的旋转筒体51的螺旋形状部51a的最大外径的凸部的直径的二倍,所以,能够防止在收纳壳体主体12内,插入部由于扭转应力而成为环形状。 
并且,在各引导管13、14中,各自的内径也小于成为旋转筒体51的螺旋形状部51a的最大外径的凸部的外径(直径)的二倍,所以,能够防止插入部由于扭转应力而成为环形状。因此,插入部能够顺畅地在收纳壳体主体12内以及前端侧引导管13内进行绕轴的旋转。 
并且,由于收纳壳体主体12和各引导管13、14由透明或半透明材料形成,所以,手术医生能够目视确认插入部的移动,特别是旋转筒体51的旋转状态。 
进而,从插入辅助器械11到前端侧引导管13、收纳壳体主体12以及操作部侧引导管14,各个连接部保持水密,所以,能够防止例如大肠内的污物等的液体飞溅到手术室内。因此,带收纳壳体的内窥镜插入部6为在卫生方面优异的结构。 
并且,通过插入辅助器械11,插入体腔内前的插入部不会承受基于患者的肛门501的勒紧等的阻力,所以,能够减轻挠曲的产生,并防止由于旋转引起的扭转。进而,通过插入辅助器械11,在向大肠导入插入部时,插入部不直接接触肛门501。因此,挠性高的插入部不会承受基于 肛门501的勒紧等的阻力,所以,向大肠导入的导入性提高。 
配设在插入辅助器械11内的第1、第2推进力产生部件70a、70b使内窥镜系统1的旋转筒体51产生推进力,能够提高该旋转筒体51向体腔内、这里为大肠内的导入性和插入性。并且,通过在旋转筒体51中,在引导管固定部件64内设置两个第1、第2推进力产生部件70a、70b,从而引导管固定部件64内的长轴方向的位置稳定在大致中央,由此,从第1、第2推进力产生部件70a、70b承受均等的按压力,高效地产生前进的推进力。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旋转自行式内窥镜2及其带收纳壳体的内窥镜插入部6构成为,能够顺畅地将插入被检部前的插入部主体10和旋转筒体51插入被检部内,操作性非常优异。 
另外,在结束以上这种例如大肠检查后,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带收纳壳体的内窥镜插入部6为一次性的,所以,医疗相关人员必须防止该使用完的带收纳壳体的内窥镜插入部6的再次使用。并且,医疗相关人员在使带收纳壳体的内窥镜插入部6从操作部7脱离时,使连接器罩15从电动机箱16脱离。 
此时,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1、图112所示,连接器罩15弯折成,沿着在该连接器罩15的两外侧面前后延伸设置的折槽85a,向外侧方向破损,从电动机箱16脱离。这样,医疗相关人员能够容易地使带收纳壳体的内窥镜插入部6和操作部7脱离。 
并且,由于连接器罩15沿着折槽85a破损,所以,不可能再次与电动机箱16对接。由此,使用完的带收纳壳体的内窥镜插入部6无法再次使用而作为医疗废弃物丢弃。其结果,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1构成为,在防止被污染的带收纳壳体的内窥镜插入部6的再次使用的卫生方面也优异。另外,也可以在配设有折槽85a的连接器罩15的侧面,设置使用者的手指容易钩住的图1所示的突起部15a。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1的内窥镜2实现了带收纳壳体的内窥镜插入部6和操作部7装卸自如的结构。即,为了连接带收纳壳体的内窥镜插入部6和操作部7,连接器罩15与电动机箱16 对接。 
此时,内窥镜2构成为,内置于电动机箱16中的电动机124的电动机齿轮123和配设在连接器罩15上的插入部侧齿轮96可靠地啮合。即,对配设有插入部侧齿轮96的旋转轴84进行转动保持的各轴承97通过所粘贴的轴承侧弹性部件98,能够相对于连接器罩15在某种程度的范围内自由移动。进而,这些轴承97的各个卡合脚部97a贯穿进入形成在电动机罩122表面的对应的卡合孔部130中,从而这些轴承97定位在电动机罩122上的预定位置。 
由此,配设在连接器罩15上的插入部侧齿轮96与电动机124的电动机齿轮123可靠地啮合。并且,各轴承97由弹性部件始终向电动机罩122侧施力,所以,能够保持插入部侧齿轮96和电动机齿轮123的齿可靠地啮合的状态。 
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2构成为,带收纳壳体的内窥镜插入部6和操作部7装卸自如,使用完的带收纳壳体的内窥镜插入部6为一次性的,不需要灭菌消毒且卫生方面优良。另外,即使再次使用带收纳壳体的内窥镜插入部6,也能够分别对带收纳壳体的内窥镜插入部6和操作部7进行灭菌消毒,所以,内窥镜2的带收纳壳体的内窥镜插入部6和操作部7各自的灭菌消毒变得容易,能够减轻使用者的负担。 
并且,连接带收纳壳体的内窥镜插入部6和操作部7时,设置在用于通过牵引松弛对弯曲部9进行弯曲操作的四根弯曲操作线44的各端部的线止动件117同时(随时)连接在操作部7的把持部17内的对应的各连接部件134、135上。因此,对于本实施方式的旋转自行式内窥镜,带收纳壳体的内窥镜插入部6和操作部7的连接变得容易,使用便利性良好,并且,构成可靠地与弯曲操作旋钮19联动进行弯曲部9的弯曲操作的机构。 
并且,在带收纳壳体的内窥镜插入部6和操作部7连接的状态下,用于对配设在前端部8中的摄像元件31和光源34供给电力和收发各种信号的各电连接器99、125可靠地电连接。 
以上的结果是,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2构成为,即使带收纳壳体的 内窥镜插入部6和操作部7为装卸自如的结构,也能够与带收纳壳体的内窥镜插入部6和操作部7的装卸动作同时(随时)地,分别装卸向旋转筒体51传递旋转驱动力的各齿轮96、123之间、用于对弯曲部9进行弯曲操作的多个弯曲操作线44的线止动件117和各连接部件134、135、以及各电连接器99、125之间。 
以上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发明不限于该实施方式,除此之外,能够在实施阶段,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实施各种变形。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包含各种阶段的发明,通过所公开的多个结构要件的适当组合,能够提取出各种发明。 
例如,在即使从实施方式所示的全部结构要件中删除一些结构要件,也能够解决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一栏所述的课题、并获得发明的效果所述的效果的情况下,能够提取出删除该结构要件后的结构作为发明。 
以上的发明具有以下所述的附记的特征。 
(附记1) 
一种内窥镜,其特征在于,该内窥镜具备: 
具有弯曲部的插入部; 
与上述插入部分开设置的操作部; 
弯曲操作线,其贯穿插入于上述插入部内,用于通过前后牵引方向的牵引使上述弯曲部向预定方向弯曲;以及 
连接机构,其能够将上述插入部和上述操作部连接成,在上述操作部中可自由地牵引操作上述弯曲线。 
(附记2) 
根据附记1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该内窥镜构成为,上述连接机构对上述插入部和上述操作部向前后的牵引方向进行连接操作,由此,将上述弯曲线引导并钩挂在弯曲线卡定部件上,该弯曲线卡定部件与设置在上述操作部上的操作杆的操作联动地向上述牵引方向进退移动。 
(附记3) 
根据附记1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该内窥镜构成为,上述连接机构对上述插入部和上述操作部向前后的牵引方向进行连接操作,由此,将上述弯曲线引导并钩挂在弯曲线卡定部件中的任一个凹部上,所述弯曲线卡定部件与设置在上述操作部上的操作杆的操作联动地向上述牵引方向进退移动,且具有并列设置在上述牵引方向上的多个所述凹部。 
(附记4) 
根据附记1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该内窥镜具备: 
线连接板,其将上述连接机构设置在上述插入部上,并安装成实质上限制上述弯曲线的基端部在上述前后牵引方向以外的移动; 
线连接板卡合部,其设置在上述操作部上,在连接上述插入部和上述操作部时,能够与上述线连接板卡合;以及 
弯曲线卡定部件,其与设置在上述操作部上的操作杆的操作联动地向上述牵引方向进退移动,并且,实质上限制上述前后牵引方向以外的移动,在与上述线连接板卡合部卡合时,能够钩挂上述弯曲线的基端部分。 
(附记5) 
一种内窥镜,其特征在于,该内窥镜具备: 
具有弯曲部的插入部; 
操作部,其具有使上述弯曲部向预定方向弯曲的弯曲操作旋钮,且相对于上述插入部装卸自如; 
多根弯曲操作线,其贯穿插入于上述插入部内,用于通过牵引松弛使上述弯曲部向预定方向弯曲;以及 
线连接机构,其在上述插入部和上述操作部连接时,将上述多根弯曲操作线同时连接在上述操作部上。 
(附记6) 
根据附记5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线连接机构具有: 
多个止动件,其连接在上述多根弯曲操作线的各个端部; 
线连接板,其配设在上述插入部中,将上述多个止动件保持为进退 自如; 
多个弯曲线卡定部件,其配设在上述操作部内,与上述弯曲操作旋钮的操作联动地进退移动,并形成有对上述止动件进行卡定的卡定孔;以及 
导向板,其配设在上述操作部中,向预定方向引导上述板体, 
在连接上述插入部和上述操作部时,上述导向板向预定方向引导上述板体,由此,上述多个止动件同时卡入上述多个弯曲线卡定部件分别对应的上述卡定孔中。 
(附记7) 
根据附记6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线连接板具有从侧面突起的凸部, 
上述导向板具有引导上述凸部的切口, 
在连接上述插入部和上述操作部时,上述凸部沿着上述切口移动,由此,上述线连接板朝向上述弯曲线卡定部件移动,上述多个止动件同时卡入上述对应的上述卡定孔中。 
(附记8) 
根据附记7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向板具有形成上述切口的朝向上述弯曲线卡定部件的斜面部, 
上述线连接板的上述凸部沿着上述导向板的上述斜面部向前后方向移动,而且,向朝向上述弯曲线卡定部件的方向被引导而移动。 
(附记9) 
一种旋转自行式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附记1~附记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的上述插入部具有绕轴转动自如的螺旋管,该螺旋管的表面形成有螺旋形状部。 
(附记10) 
一种旋转自行式内窥镜,其特征在于,该旋转自行式内窥镜具有: 
插入部,其具备在前端侧具有弯曲部的插入部主体、和转动自如地外嵌在该插入部主体上的旋转筒体; 
与该插入部分开设置的操作部; 
驱动单元,其设置在上述操作部中,卡合在上述旋转筒体上,用于使该旋转筒体相对于上述插入部主体旋转; 
弯曲线,其贯穿插入于上述插入部内,用于通过前后牵引方向的牵引使上述弯曲部向预定方向弯曲;以及 
连接机构,其具有第1功能连接和第2功能连接,该第1功能连接通过分别设置在上述插入部和上述操作部中的连接部的连接操作,能够在上述操作部中进行上述弯曲线的牵引操作,该第2功能连接能够将上述驱动单元的旋转驱动力传递到上述旋转筒体。 
(附记11) 
根据附记10所述的旋转自行式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该旋转自行式内窥镜构成为,上述连接机构通过沿着上述前后牵引方向对彼此的连接器进行连接操作的第1动作,能够进行上述第1功能连接,通过在与上述第1动作垂直的方向进行连接操作的第2动作,能够进行上述第2功能连接。 
(附记12) 
根据附记11所述的旋转自行式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连接机构具有第3功能连接,该第3功能连接通过上述第2动作,将上述插入部和上述操作部电连接。 
(附记13) 
根据附记11或附记12所述的旋转自行式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该旋转自行式内窥镜构成为,上述连接机构通过上述第1动作,将上述弯曲线引导并钩挂在与设置在上述操作部上的操作杆的操作联动而进退移动的弯曲线卡定部件上。 
(附记14) 
根据附记11~附记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旋转自行式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该旋转自行式内窥镜构成为,上述连接机构通过上述第2动作,使连接在设置于上述插入部侧的上述旋转筒体上的第1齿轮和连接在驱动 电动机的旋转轴上的第2齿轮接近并啮合。 
(附记15) 
一种旋转自行式内窥镜,其特征在于,该旋转自行式内窥镜具备: 
插入部,其具有前端部、弯曲部和表面形成有螺旋形状部的绕轴转动自如的螺旋管; 
操作部,其具有使上述弯曲部向预定方向弯曲的弯曲操作旋钮,且与上述插入部装卸自如; 
驱动单元,其配设在该操作部中,对上述螺旋管赋予绕轴的旋转驱动力; 
旋转传递机构,其在上述插入部和上述操作部连接起来的状态下,将上述驱动单元的旋转驱动力传递到上述螺旋管; 
多根弯曲操作线,其贯穿插入于上述插入部内,用于通过牵引松弛使上述弯曲部向预定方向弯曲; 
线连接机构,其在连接上述插入部和上述操作部时,将上述多根弯曲操作线同时连接在上述操作部上;以及 
传送路径连接机构,其在上述插入部和上述操作部连接起来的状态下,向配设在上述前端部上的电气装置供给电力和收发各种信号。 
(附记16) 
根据附记15所述的旋转自行式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插入部在上述螺旋管的基端侧具有连接器罩, 
上述操作部具有与上述连接器罩装卸自如的箱体, 
上述旋转传递机构具备: 
第1齿轮,其配设在上述箱体中,通过上述驱动单元旋转; 
罩体,其构成上述箱体的一面,具有用于使该第1齿轮露出的孔部和卡合孔部; 
第2齿轮,其配设在与传递上述第1齿轮的旋转的上述螺旋管连接的旋转轴上;以及 
轴承,其隔着轴承侧弹性部件配设在上述连接器罩上,转动保持上述旋转轴,并具有从该弹性部件的相反侧的面突起的卡合脚部, 
在上述连接器罩和上述箱体连接起来的状态下, 
上述轴承的上述卡合脚部贯穿插入于上述罩体的上述卡合孔部中,被定位在上述第1齿轮和上述第2齿轮啮合的上述罩体上的预定位置。 
(附记17) 
根据附记16所述的旋转自行式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罩体在形成上述卡合孔部的前端侧的壁面上具有朝向基端方向的向上述箱体内倾斜的倾斜面,以便向上述卡合孔部引导上述轴承的上述卡合脚部并将其送入上述卡合孔部。 
(附记18) 
根据附记17所述的旋转自行式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当连接上述连接器罩和上述箱体时, 
上述轴承以上述卡合脚部的端部沿着上述卡合孔部的倾斜面的方式,借助上述轴承侧弹性部件的弹性变形而移动,定位在上述预定位置。 
(附记19) 
根据附记10所述的旋转自行式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线连接机构具备: 
多个止动件,其连接在上述多根弯曲操作线的各个端部; 
线连接板,其配设在上述插入部中,将上述多个止动件保持为进退自如; 
多个弯曲线卡定部件,其配设在上述操作部内,与上述弯曲操作旋钮的操作联动地进退移动,并形成有对上述止动件进行卡定的卡定孔;以及 
导向板,其配设在上述操作部中,向预定方向引导上述板体, 
在连接上述插入部和上述操作部时,上述导向板向预定方向引导上述板体,由此,上述多个止动件同时卡入上述多个弯曲线卡定部件分别对应的上述卡定孔中。 
(附记20) 
根据附记19所述的旋转自行式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线连接板是截面为コ字状的板体,具有从侧面突起的凸部, 
上述导向板具有引导上述凸部的切口, 
在连接上述插入部和上述操作部时,上述凸部沿着上述切口移动,由此,上述线连接板朝向上述弯曲线卡定部件移动,上述多个止动件同时卡入上述对应的上述卡定孔中。 
(附记21) 
根据附记20所述的旋转自行式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向板具有形成上述切口的朝向上述弯曲线卡定部件的斜面部, 
上述线连接板的上述凸部沿着上述导向板的上述斜面部向前后方向移动,而且,向朝向上述弯曲线卡定部件的方向被引导而移动。 
(附记22) 
根据附记16所述的旋转自行式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传送路径连接机构具备: 
第1电连接器,其隔着连接器侧弹性部件配设在上述连接器罩上,具有从连接器面突起的锤状的突起部;以及 
第2电连接器,其露出于上述箱体的上述一面,形成有供上述第1电连接器的上述突起部卡入的卡合孔, 
上述突起部卡入上述卡合孔内,由此,上述第1电连接器和上述第2电连接器的连接位置被定位,确立电传送路径。 
(附记23) 
根据附记22所述的旋转自行式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电连接器在形成上述卡合孔的孔周面上具有斜面部,以引导上述第1电连接器的锤状的上述突起部并将其送入上述卡合孔内。 
(附记24) 
根据附记23所述的旋转自行式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当连接上述连接器罩和上述箱体时, 
上述第1电连接器借助上述连接器侧弹性部件的弹性变形而移动,上述突起部以沿着上述第2电连接器的上述斜面部的方式被送入,从而上述第1电连接器与上述第2电连接器的电连接位置被定位。 
(附记25) 
一种内窥镜,其特征在于,该内窥镜具备: 
插入部,其具有前端部和弯曲部; 
操作部,其具有使上述弯曲部向预定方向弯曲的弯曲操作旋钮,且与上述插入部装卸自如; 
多根弯曲操作线,其贯穿插入于上述插入部内,用于通过牵引松弛使上述弯曲部向预定方向弯曲; 
线连接机构,其在连接上述插入部和上述操作部时,将上述多根弯曲操作线同时连接在上述操作部上;以及 
传送路径连接机构,其在上述插入部和上述操作部连接起来的状态下,向配设在上述前端部上的电气装置供给电力和收发各种信号。 
(附记26) 
根据附记25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线连接机构具有: 
多个止动件,其连接在上述多根弯曲操作线的各个端部; 
线连接板,其配设在上述插入部中,将上述多个止动件保持为进退自如; 
多个弯曲线卡定部件,其配设在上述操作部内,与上述弯曲操作旋钮的操作联动地进退移动,并形成有对上述止动件进行卡定的卡定孔;以及 
导向板,其配设在上述操作部中,向预定方向引导上述板体, 
在连接上述插入部和上述操作部时,上述导向板向预定方向引导上述板体,由此,上述多个止动件同时卡入上述多个弯曲线卡定部件分别对应的上述卡定孔中。 
(附记27) 
根据附记26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线连接板是截面为コ字状的板体,具有从侧面突起的凸部, 
上述导向板具有引导上述凸部的切口, 
在上连接述插入部和上述操作部时,上述凸部沿着上述切口移动, 由此,上述线连接板向上述弯曲线卡定部件移动,上述多个止动件同时卡入上述对应的上述卡定孔中。 
(附记28) 
根据附记27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向板具有形成上述切口的朝向上述弯曲线卡定部件的斜面部, 
上述线连接板的上述凸部沿着上述导向板的上述斜面部向前后方向移动,而且,向朝向上述弯曲线卡定部件的方向被引导而移动。 
(附记29) 
根据附记28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传送路径连接机构具备: 
第1电连接器,其隔着连接器侧弹性部件配设在上述连接器罩上,具有从连接器面突起的锤状的突起部;以及 
第2电连接器,其露出于上述箱体的上述一面,形成有供上述第1电连接器的上述突起部卡入的卡合孔, 
上述突起部卡入上述卡合孔内,由此,上述第1电连接器和上述第2电连接器的连接位置被定位,确立电传送路径。 
(附记30) 
根据附记29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电连接器在形成上述卡合孔的孔周面上具有斜面部,以引导上述第1电连接器的锤状的上述突起部并将其送入上述卡合孔内。 
(附记31) 
根据附记30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当连接上述连接器罩和上述箱体时, 
上述第1电连接器借助上述连接器侧弹性部件的弹性变形而移动,上述突起部以沿着上述第2电连接器的上述斜面部的方式被送入,从而上述第1电连接器与上述第2电连接器的电连接位置被定位。 
(附记32) 
一种旋转自行式内窥镜,其特征在于,该旋转自行式内窥镜具有: 
插入部,其设有插入部主体、旋转自如地外嵌在该插入部主体上的旋转筒体和连接在该旋转筒体上的齿轮,并且,通过由弹性体支承的轴支承部,轴支承上述旋转筒体的旋转轴;以及 
操作部,其与上述插入部主体装卸自如,并且,该操作部设有被卡合部和第2齿轮,该被卡合部与设置在上述轴支承部上的卡合部卡合,该第2齿轮与连接在上述旋转筒体上的第1齿轮啮合,且连接在产生用于使上述旋转筒体旋转的驱动力的驱动单元的输出轴上。 
(附记33) 
根据附记32所述的旋转自行式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在进行上述插入部和上述操作部的连接操作时,设置在上述轴支承部上的上述卡合部与上述被卡合部卡合后,连接在上述旋转筒体上的上述第1齿轮与连接在上述输出轴上的上述第2齿轮啮合。 
(附记34) 
根据附记33所述的旋转自行式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与设置在上述轴支承部上的上述卡合部卡合的卡合操作方向、和连接在上述旋转筒体上的上述第1齿轮与连接在上述输出轴上的上述第2齿轮的啮合操作方向实质上相同,上述卡合部比连接在上述输出轴上的上述第2齿轮中的与连接在上述旋转筒体上的上述第1齿轮啮合的部分更向上述卡合操作方向侧突出,借助上述弹性体在上述啮合操作方向的弹性变形,连接在上述旋转筒体上的上述第1齿轮和连接在上述输出轴上的上述第2齿轮啮合。 
(附记35) 
根据附记32~附记3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旋转自行式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操作部具有配设有上述被卡合部和上述第2齿轮的连接器部, 
上述插入部具有配设有上述轴支承部和上述第1齿轮的连接器部,该连接器部通过与上述连接器部连接,上述卡合部和上述被卡合部卡合,连接在上述旋转筒体上的上述第1齿轮和连接在上述输出轴上的上述第2齿轮啮合。 
(附记36) 
一种旋转自行式内窥镜,其特征在于,该旋转自行式内窥镜具有: 
插入部,其具有表面形成有螺旋形状部且绕轴转动自如的螺旋管; 
操作部,其与该插入部装卸自如; 
驱动单元,其配设在该操作部中,对上述螺旋管赋予绕轴的旋转驱动力;以及 
旋转传递机构,其在上述插入部和上述操作部连接起来的状态下,将上述驱动单元的旋转驱动力传递到上述螺旋管。 
(附记37) 
根据附记36所述的旋转自行式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插入部在上述螺旋管的基端侧具有连接器罩, 
上述操作部具有与上述连接器罩装卸自如的箱体, 
上述旋转传递机构具有: 
第1齿轮,其配设在上述箱体上,通过上述驱动单元而旋转; 
罩体,其构成上述箱体的一面,具有用于使该第1齿轮露出的孔部和卡合孔部; 
第2齿轮,其配设在与传递上述第1齿轮的旋转的上述螺旋管连接的旋转轴上;以及 
轴承,其隔着弹性部件配设在上述连接器罩上,转动保持上述旋转轴,并具有从该弹性部件的相反侧的面突起的卡合脚部, 
在上述连接器罩和上述箱体连接起来的状态下, 
上述轴承的上述卡合脚部贯穿插入于上述罩体的上述卡合孔部中,被定位在上述第1齿轮和上述第2齿轮啮合的上述罩体上的预定位置。 
(附记38) 
根据附记37所述的旋转自行式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罩体在形成上述卡合孔部的前端侧的壁面上具有朝向基端方向的向上述箱体内倾斜的倾斜面,以便向上述卡合孔部引导上述轴承的上述卡合脚部并将其送入上述卡合孔部。 
(附记39) 
根据附记38所述的旋转自行式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当连接上述连接器罩和上述箱体时, 
上述轴承以上述卡合脚部的端部沿着上述卡合孔部的倾斜面的方式,借助上述轴承侧弹性部件的弹性变形而移动,被定位在上述预定位置。 

Claims (15)

1.一种内窥镜,其特征在于,该内窥镜具备:
具有弯曲部的插入部;
与上述插入部分开设置的操作部;
多根弯曲操作线,其贯穿插入于上述插入部内,用于通过前后牵引方向的牵引使上述弯曲部向预定方向弯曲;以及
连接机构,其能够将上述插入部和上述操作部连接成,在上述操作部中可自由地牵引操作上述多根弯曲操作线,
所述连接机构具备:多个止动件,其配置在上述插入部侧,并设置在上述多根弯曲操作线的各个端部;以及
多个弯曲操作线卡定部件,其配设在上述操作部侧,与设置在上述操作部上的操作杆的操作联动地向上述牵引方向进退移动,并且具有并列设置在上述弯曲操作线的牵引方向上的多个凹部,以使在连接上述插入部和上述操作部时,使上述多个止动件分别卡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该内窥镜构成为,上述连接机构对上述插入部和上述操作部向前后的牵引方向进行连接操作,由此,上述弯曲操作线与设置在上述操作部上的操作杆的操作联动,对上述多个止动件分别进行引导并使其钩挂在向上述牵引方向进退移动的上述弯曲操作线卡定部件的上述多个凹部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上述连接机构具有:
底板,该底板上设置有限制上述多个弯曲操作线卡定部件在上述牵引方向以外的移动的导轨部和隔板;
线连接板,其限制上述多根弯曲操作线的上述多个止动件在上述牵引方向以外的移动;以及
导向板,其设置在上述操作部上,在连接上述插入部和上述操作部时,能够将上述线连接板向规定的方向引导并卡合。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上述连接机构在连接上述插入部和上述操作部时,将上述多根弯曲操作线的上述多个止动件分别同时连接到对应的上述多个弯曲操作线卡定部件的上述多个凹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在连接上述插入部和上述操作部时,上述导向板将上述线连接板引导到规定的方向,由此使上述多个止动件同时卡入上述多个弯曲操作线卡定部件分别对应的上述多个凹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线连接板具有从侧面突起的凸部,
上述导向板具有引导上述凸部的切口,
在连接上述插入部和上述操作部时,上述凸部沿着上述切口移动,由此,上述线连接板朝向上述弯曲操作线卡定部件移动,上述多个止动件同时卡入上述对应的上述多个凹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向板具有形成上述切口的朝向上述弯曲操作线卡定部件的斜面部,
上述线连接板的上述凸部沿着上述导向板的上述斜面部向前后方向移动,而且,向朝向上述弯曲操作线卡定部件的方向被引导而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该内窥镜还具备:
驱动单元,其配设在操作部中,对绕轴转动自如的螺旋管赋予绕轴的旋转驱动力,上述螺旋管设于上述插入部,在该螺旋管的表面形成有螺旋形状部;
旋转传递机构,其在插入部和上述操作部连接起来的状态下,将上述驱动单元的旋转驱动力传递到上述螺旋管。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插入部在上述螺旋管的基端侧具有连接器罩,
上述操作部具有与上述连接器罩装卸自如的箱体,
上述旋转传递机构具有:
第1齿轮,其配设在上述箱体上,通过上述驱动单元旋转;
罩体,其构成上述箱体的一面,具有用于使该第1齿轮露出的孔部和卡合孔部;
第2齿轮,其配设在与传递上述第1齿轮的旋转的上述螺旋管连接的旋转轴上;以及
轴承,其隔着轴承侧弹性部件配设在上述连接器罩上,对上述旋转轴进行转动保持,并具有从该弹性部件的相反侧的面突起的卡合脚部,
在上述连接器罩和上述箱体连接起来的状态下,
上述轴承的上述卡合脚部贯穿插入于上述罩体的上述卡合孔部中,被定位在上述第1齿轮和上述第2齿轮啮合的上述罩体上的预定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罩体在形成上述卡合孔部的前端侧的壁面上具有朝向基端方向的向上述箱体内倾斜的倾斜面,以便将上述轴承的上述卡合脚部向上述卡合孔部引导并将其送入上述卡合孔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当连接上述连接器罩和上述箱体时,
上述轴承以上述卡合脚部的端部沿着上述卡合孔部的倾斜面的方式,借助上述轴承侧弹性部件的弹性变形而移动,定位在上述预定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该内窥镜具有传送路径连接机构,该传送路径连接机构在上述插入部和上述操作部连接起来的状态下,向配设在上述插入部的前端部中的电气装置供给电力和收发各种信号。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传送路径连接机构具有:
第1电连接器,其隔着连接器侧弹性部件配设在连接器罩上,具有从连接器面突起的锤状的突起部;以及
第2电连接器,其露出于箱体的一面,形成有供上述第1电连接器的上述突起部卡入的卡合孔,
上述突起部卡入上述卡合孔内,由此,上述第1电连接器和上述第2电连接器的连接位置被定位,确立电传送路径。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电连接器在形成上述卡合孔的孔周面上具有斜面部,以引导上述第1电连接器的锤状的上述突起部并将其送入上述卡合孔内。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当连接上述连接器罩和上述箱体时,
上述第1电连接器借助上述连接器侧弹性部件的弹性变形而移动,上述突起部以沿着上述第2电连接器的上述斜面部的方式被送入,从而上述第1电连接器与上述第2电连接器的电连接位置被定位。
CN2007800023073A 2006-01-13 2007-01-10 内窥镜以及旋转自行式内窥镜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7041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06778/2006 2006-01-13
JP2006006780A JP4875364B2 (ja) 2006-01-13 2006-01-13 回転自走式内視鏡
JP006779/2006 2006-01-13
JP006780/2006 2006-01-13
JP2006006779A JP2007185380A (ja) 2006-01-13 2006-01-13 内視鏡
JP2006006778A JP2007185379A (ja) 2006-01-13 2006-01-13 回転自走式内視鏡
PCT/JP2007/050183 WO2007080899A1 (ja) 2006-01-13 2007-01-10 内視鏡、及び回転自走式内視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70419A CN101370419A (zh) 2009-02-18
CN101370419B true CN101370419B (zh) 2011-06-15

Family

ID=383409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02307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70419B (zh) 2006-01-13 2007-01-10 内窥镜以及旋转自行式内窥镜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07185379A (zh)
CN (1) CN10137041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070321A1 (ja) * 2010-11-25 2012-05-31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内視鏡の湾曲操作装置、内視鏡
DE102011007484A1 (de) * 2011-04-15 2012-10-18 Henke-Sass, Wolf Gmbh Endoskop mit variabler Blickrichtung
EP3199092A1 (en) * 2011-09-27 2017-08-02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ulti-angle rear-viewing endoscope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thereof
CN104379046B (zh) * 2012-06-13 2017-08-15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旋转单元和插入装置
CN102813498A (zh) * 2012-09-10 2012-12-12 华东理工大学 一种单手控制的内窥镜弯角控制手柄
WO2014045980A1 (ja) * 2012-09-19 2014-03-27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挿抜補助具
JP5586813B1 (ja) * 2012-09-27 2014-09-10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回転ユニット、挿入装置、挿入体、この挿入体が配設される挿入装置、及び、挿入体と挿入装置とを有する挿入システム
JP6064099B1 (ja) * 2015-05-20 2017-01-18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挿入装置
WO2018070509A1 (ja) * 2016-10-14 2018-04-19 Hoya株式会社 起上台および内視鏡
CN112423646B (zh) * 2018-09-05 2024-04-05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的前端部
WO2021153089A1 (ja) * 2020-01-29 2021-08-05 テルモ株式会社 カテーテル
CN113349828B (zh) * 2020-11-16 2022-07-12 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 一种适用于腔内超声探头的支架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75744A (zh) * 2003-07-04 2005-02-09 富士写真光机株式会社 用于内窥镜的弯曲操作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75744A (zh) * 2003-07-04 2005-02-09 富士写真光机株式会社 用于内窥镜的弯曲操作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实开平5-20704U 1993.03.19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70419A (zh) 2009-02-18
JP2007185379A (ja) 2007-07-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70419B (zh) 内窥镜以及旋转自行式内窥镜
CN1899212B (zh) 内窥镜
CN1923151B (zh) 医疗装置
US9204785B2 (en) Endoscope sheath, endoscope arrangement,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an endoscope arrangement
WO2007080899A1 (ja) 内視鏡、及び回転自走式内視鏡
US9314147B2 (en) Rotatable connector for an endoscope
CN1701754A (zh) 内窥镜的连接装置、内窥镜用电缆导出单元和内窥镜装置
CN1861010B (zh) 用于与内窥镜一起使用的医疗装置
JP4928860B2 (ja) 挿管支援装置
EP2891449A1 (en) Insertion body, insertion device, rotation unit, and rotational force transmission unit
CN101308975A (zh) 连接器与医疗装置
CN101305900A (zh) 电动弯曲内窥镜
CN102341030A (zh) 内窥镜
CN103370000A (zh) 内窥镜
CN101292856B (zh) 医疗装置
JP7089008B2 (ja) 内視鏡
CN1846600A (zh) 电动弯曲内窥镜装置
CN104203069A (zh) 插入辅助器械、插入主体和插入装置
JP2009005836A (ja) 内視鏡
CN106455918B (zh) 内窥镜
JP2009160224A (ja) 分離型内視鏡
JP3623298B2 (ja) 内視鏡
US20170027421A1 (en) Endoscope
CN103648357B (zh) 医疗器具
JP6783940B2 (ja) 内視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1113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Olympus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615

Termination date: 2018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