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61402A - 复合型扬声器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复合型扬声器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61402A
CN101361402A CNA2007800016493A CN200780001649A CN101361402A CN 101361402 A CN101361402 A CN 101361402A CN A2007800016493 A CNA2007800016493 A CN A2007800016493A CN 200780001649 A CN200780001649 A CN 200780001649A CN 101361402 A CN101361402 A CN 1013614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work
voice coil
yoke
magnet
oscillat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8000164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矢野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3614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6140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dible-Bandwidth Dynamoelectric Transducers Other Than Picku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复合扬声器由第一扬声器和第二扬声器构成。第一扬声器具有第一框架和第一音圈,第二扬声器具有叠置于第一扬声器上的第二框架和第二音圈。在第一框架上设有连接于第一音圈和第二音圈的一方末端的第一外部连接部,在第二框架上设有连接于第一音圈和第二音圈的另一方末端的第二外部连接部。第一外部连接部和第二外部连接部实质上配置于同一平面上。

Description

复合型扬声器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用于便携电话机等的作为呼叫用和扩音用的扬声器和作为受话(接听)用的受话器(接收器)这两种功能的复合型扬声器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便携电话机上搭载着两种扬声器,即,在发出收信音和远离耳朵的状态下用于听到受话音的扩音用扬声器、以及将耳朵贴在便携电话机上倾听受话音的扬声器。后者也被称之为受话器。近年来,为了便携电话机等设备的薄型化和降低组装工时,提供将这两种扬声器复合而成的扬声器。下面将参照图8的侧剖视图对现有的复合型扬声器进行说明。该扬声器具有框架1、磁体2、磁轭3、磁体15、板16、板6、振动板9、音圈10、振动板11和音圈12。
中空圆筒状的框架1由树脂成形而形成。在框架1的内周面的中间部,沿整周设置朝向中心方向的凸部1A。带凸缘的帽子状的磁轭3的外周固定在框架1的内周。环状的磁体2接合在磁轭3外周的凸缘部分上。圆柱状的磁体15接合在磁轭3的中央部。
环状的板16接合在磁体2上,在其与磁轭3之间形成磁隙7。振动板9通过外周边缘部而安装于框架1的一方开口端。音圈10的一端粘结结合于振动板9,而另一端配置于磁隙7中。
板6接合于磁体15的下方。板6和磁轭3之间形成磁隙8。振动板11通过外周边缘部而安装于框架1的另一方开口端。音圈12的一端粘结结合于振动板11,而另一端配置于磁隙8中。
另外,护板13以覆盖振动板9的方式设置,护板13的周缘粘结结合于框架1上。同样地,护板14以覆盖振动板11的方式设置,护板14的周缘粘结结合于框架1上。
在这样形成的复合型扬声器中,磁体2、板6和磁轭3形成第一磁回路。该第一磁回路和振动板9、音圈10形成第一扬声器。通过向音圈10输入来自未图示的外部的声音信号,将第一扬声器主要作为呼叫用扬声器而加以使用。另外,磁体15、板6和磁轭3构成第二磁回路。该第二磁回路和振动板11、音圈12形成第二扬声器。通过向音圈12输入来自未图示的外部的声音信号,将第二扬声器主要作为受话器而加以使用。这样的复合型扬声器被例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
在上述现有的复合扬声器中,使得外部声音信号向音圈10、12输入的输入部分(端子)集中,能够同时进行与外部声音信号的输出端的接合。因此,能够使得搭载了复合型扬声器的便携电话机所采用的柔性配线基板合理,能够降低组装作业工时。但是,为了将两个磁回路配置在同一平面上,必须考虑到磁体2和磁体15的平衡地设定各扬声器的声压输出。因此,无法自由地设定各扬声器的性能。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343603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复合型扬声器具有第一扬声器、第二扬声器、一对第一外部端子和一对第二外部端子。
第一扬声器具有第一框架、第一磁轭、第一磁体、第一板、第一振动板和第一音圈。第一框架为中空圆筒状,有底圆筒状的第一磁轭安装于第一框架的内周。圆筒状的第一磁体粘结结合于第一磁轭的底部。第一板粘结结合在第一磁体上并在与第一磁轭之间形成第一磁隙。第一振动板粘结结合在第一框架的开口端。第一音圈的一端配置于第一磁隙内,而另一端粘结结合于第一振动板。
第二扬声器具有第二框架、第二磁轭、第二磁体、第二板、第二振动板和第二音圈。第二框架为中空圆筒状,有底圆筒状的第二磁轭安装于第二框架的内周。圆筒状的第二磁体粘结结合于第二磁轭的底部。第二板粘结结合在第二磁体上并在与第二磁轭之间形成第二磁隙。第二振动板粘结结合在第二框架的开口端。第二音圈的一端配置于第二磁隙内,而另一端粘结结合于第二振动板。
一对第一外部端子安装于第一框架上,并分别连接于第一音圈的末端。在第一外部端子上一体地设有第一外部连接部。一对第二外部端子安装于第二框架上,并分别连接于第二音圈的末端。在第二外部端子上一体地设有第二外部连接部。第二外部连接部与第一外部连接部实质上配置于同一平面上。根据该配置,第一外部连接部和第二外部连接部能够与便携电话机等设备的声音信号的外部输出端高效地连接。即,能够削减向设备组装的组装作业工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复合型扬声器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复合型扬声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复合型扬声器的俯视图。
图4是沿图3所示的4-4线所作的侧剖视图。
图5是沿图3所示的5-5线所作的侧剖视图。
图6是表示图1所示的复合型扬声器的第一振动板和第一框架的关系的分解立体图。
图7A是利用了图1所示的复合型扬声器的第一扬声器的结构的单体扬声器的俯视图。
图7B是图7A所示的单体扬声器的侧视图。
图7C是沿图7A所示的7C-7C线所作的侧剖视图。
图8是现有的复合型扬声器的侧剖视图。
符号说明
1、框架;1A、凸部;2、15、磁体;3、磁轭;6、16、板;7、8、磁隙;9、11、振动板;10、12、音圈;13、14、护板;21、第一框架;21A、背面出音孔;21B、腿部;21C、第一外部端子;21D、第一外部连接部;21E、定位部;21F、凹部;21G、切入部;21H、壁部;21J、台阶部;22、第一磁轭;23、第一磁体;24、第一板;25、第一磁隙;26、第一音圈;27、第一振动板;27B、切入部;27C、凸部;28、第一护板;28A、爪部;29、制动布;31、第二框架;31B、台阶部;31C、第二外部端子;31D、第二外部连接部;31E、下部定位部;32、第二磁轭;33、第二磁体;34、第二板;35、第二磁隙;36、第二音圈;37、第二振动板;38、第二护板;39、前面网;40、柔性配线板;41、框架;41A、背面出音孔;41C、51C、外部端子;41D、51D、外部连接部;41J、台阶部;41H、壁部;42、磁轭;43、磁体;44、板;45磁隙;46、音圈;47、振动板;48、护板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复合型扬声器的立体图,图2是其分解立体图,图3是其俯视图。图4是沿图3所示的4-4线所作的侧剖视图,图5是沿图3所示的5-5线所作的侧剖视图。另外,图6是表示图1所示的复合型扬声器的第一振动板和第一框架的关系的分解立体图。该扬声器具有第一框架21、第一磁轭22、第一磁体23、第一板24、第一音圈26、第一振动板27、第二框架31、第二磁轭32、第二磁体33、第二板34、第二音圈36、第二振动板37。
首先,对包括第一框架21、第一磁轭22、第一磁体23、第一板24、第一音圈26、第一振动板27的第一扬声器进行说明。由树脂成形而形成的中空圆筒状的第一框架21的外形为大致正方形的棱柱。有底圆筒状的第一磁轭22由铁等磁性材料形成。第一磁轭22在第一框架21的成形时、通过嵌件成形而安装于第一框架21的内周。圆筒状的第一磁体23由钕磁铁等永久磁铁形成,并粘结结合在第一磁轭22的底部。第一板24粘结结合在第一磁体23上。
在第一板24和第一磁轭22之间形成第一磁隙25。第一音圈26的一端配置于第一磁隙25内,而另一端粘结结合于第一振动板27上。如图6所示,在外周具有边缘部的第一振动板27粘结结合在台阶部21J上,而该台阶部21J设置于第一框架21的一方开口端的整周上。
另外,以覆盖第一振动板27的方式安装着第一护板28。设有多个出音孔的第一护板28结合在第一框架21的一方开口端上。在第一护板28上设有一对爪部28A,通过使之与设置于第一框架21上的凹部21F卡合而将第一护板28结合于第一框架21上。如上述那样构成第一扬声器。
在第一框架21的对角线上的角部分上分别设有背面出音孔21A。背面出音孔21A贯通第一框架21直至第一振动板27侧,进行第一振动板27驱动时的出音和空气的吸入/排出,从而有助于第一振动板27顺畅地驱动动作。
另外,以覆盖背面出音孔21A的方式贴附有网眼质地的制动布29。通过适当地选择制动布29的网眼质地的粗细,能够调整第一振动板27驱动时的出音和空气的吸入/排出量。另外,也存在以覆盖设置于第一护板28上的出音孔的方式贴附与制动布29同样的制动布的情况。此时,由于该第一扬声器以扩音和呼叫为目的而使用,故而较之出音的制动,设置这样的制动布的主要目的是应对防尘。
下面对包括第二框架31、第二磁轭32、第二磁体33、第二板34、第二音圈36、第二振动板37的第二扬声器的结构进行说明。第二磁轭32由有底圆筒状的作为磁性材料的铁形成,利用粘结等已知方法与第一磁轭22将底面彼此结合。树脂制的中空圆筒状的第二框架31通过嵌件成形而安装有第二磁轭32。圆筒状的第二磁体33由钕制的永久磁铁构成,粘结结合于第二磁轭32的底部。圆板状的第二板34粘结结合于第二磁体33的上侧。
在第二板34和第二磁轭32之间形成第二磁隙35。第二音圈36的一端配置于第二磁隙35内,而另一端粘结结合于第二振动板37上。第二振动板37在外周具有边缘部,粘结结合在第二框架31的一方开口端上。
以覆盖第二振动板37的方式安装着第二护板38。设有多个出音孔的第二护板38结合在第二框架31的一方开口端上。另外,以覆盖第二护板38的出音孔的方式贴附有前面网39。前面网39由网眼质地的织物形成。通过适当地选择网眼质地,前面网39实现第二振动板37驱动时的向上方的出音制动和防尘的作用。通常,由于第二扬声器作为受话器而加以使用,故而前面网39以声压频率特性的大范围平坦化为目的而设置。另外,与第一框架21同样地,在第二框架31上设置背面出音孔,贴附第二振动板37的制动用的网眼质地的制动布(未图示)。
下面对第一框架21和第二框架31进行详细说明。一对腿部21B在第一框架21的成形时一体地形成在第一框架21的对置的角部分上。在腿部21B上通过嵌件成形而安装有一对第一外部端子21C。
这样,在第一框架21的角部分上沿对角线分别对置地设置一对腿部21B和背面出音孔21A。通过将它们设置于角部分上,能够尽可能地减小扬声器在其所搭载的便携电话机等设备上所占的面积的增大。另外,通过在对置位置上设置一对背面出音孔21A,能够保持来自背面出音孔21A的吸入排出压力的平衡,从而第一振动板27能够稳定地上下驱动。而在并未在对置位置设置背面出音孔21A的情况下,需要使设置于第一护板28上的多个出音孔(未图示)偏置,在第一振动板27的上下两方取得来自出音孔的吸入排出压力的平衡。在该结构中,第一扬声器的设计变得复杂。因此,优选将背面出音孔21A设置在对置位置。
在第一外部端子21C上设置位于腿部21B上方端部的第一外部连接部21D。作为外部声音信号的输入部的第一外部连接部21D朝向上方设置。在第一外部端子21C的另一端侧,设置有通过钎焊等电连接着第一音圈26末端的内部连接部(未图示)。
在第二框架31上设有向外周方向突出的一对台阶部31B。台阶部31B在通过树脂成形第二框架31的同时形成。在台阶部31B上,在上述树脂成形时、通过嵌件成形而安装有一对第二外部端子31C。
在第二外部端子31C上,朝向上方地设置着第二外部连接部31D。作为外部声音信号的输入部的第二外部连接部31D设置于台阶部31B上。在第二外部端子31C的另一端侧,设置有通过钎焊等电连接着第二音圈36末端的内部连接部(未图示)。
通过设定腿部21B的高度和台阶部31B的高度,使第一外部连接部21D和第二外部连接部31D实质上位于同一平面上。通过使第一外部连接部21D、第二外部连接部31D位于大致同一平面上,第一外部连接部21D、第二外部连接部31D和外部声音信号的输出部(未图示)的连接变得容易。由此,能够削减设备的组装工时。另外,能够提高第一、第二扬声器的各自设计自由度。
另外,第一外部连接部21D、第二外部连接部31D朝向同一方向(上方)露出。因此,如图4所示,在外部声音信号的输出部设置在柔性配线板40上时,能够通过钎焊等同时连接第一外部连接部21D、第二外部连接部31D。由此,能够进一步削减设备的组装工时。
在第一框架21的处于第一磁轭22的底部侧,如上所述,设置腿部21B和背面出音孔21A。在其相反侧的第一振动板27侧的各角部分上设置具有切入部21G的壁部21H。也就是说,壁部21H设置在第一框架21的矩形形状的对角线上的角部分的、台阶部21J的外侧。在安装第一振动板27时,壁部21H作为引导件而起作用。
如图6所示,在第一板21的台阶部21J,其在外侧没有设置壁的部分呈直线状地变窄。与之相应地,第一振动板27的外周并非完全是圆形而是设有直线状的切入部27B。另外,在第一振动板27的与壁部21H的切入部21G相对应的位置上,设有凸部27C。通过使凸部27C与切入部21G相吻合,可防止第一振动板27的误插入。
为了防止第一振动板27的上下驱动时的漏音、漏气,优选设置台阶部21J作为与第一振动板27粘结的粘结预留部。在安装第一护板28时,即使在设有切入部27B的部分,台阶部21J也与第一护板28一起沿整周夹持第一振动板27。因此,能够防止漏音、漏气,也能确保机械强度。也就是说,第一护板28也有助于台阶部21J防止漏音、漏气。因此,可以将第一框架21外形的矩形形状的尺寸制成小于壁部21H的内周直径。
背面出音孔21A的第一振动板27侧的开口设置于台阶部21J的角部分的根部,即使作为用于供排气的通道的贯通孔,也能够确保其大小。
如上所述,在外形为矩形形状的第一框架21的对角线上的角部分上,设置安装了第一外部端子21C的腿部21B、背面出音孔21A、以及第一振动板27侧的壁部21H。并且,第一外部端子21C和第二外部端子31C设置在第一框架21的矩形形状的角部分上。另外,背面出音孔21A在第一框架21的矩形形状的对角线上的角部分上贯通至第一振动板27侧。这些角部分在将圆形的扬声器搭载于设备上时成为死空间。该死空间部分成为作为第一振动板27的引导件的壁部21H、腿部21B和背面出音孔21A的配置空间。因此,与占有同样空间的圆形扬声器相比,能够采用大振动板来提高声压输出。另外,在制作具有同样性能的扬声器的情况下,能够实现小型化。
在上述说明中,在第一框架21、第二框架31的成形时,分别通过嵌件成形而安装第一磁轭22、第二磁轭32。除此以外,也可以在第一框架21、第二框架31成形后,通过压入、粘结或采用它们的结合来安装第一磁轭22、第二磁轭32。另外,在将第一外部端子21C、第二外部端子31C安装于第一框架21的腿部21B、第二框架31的台阶部31B时,也可以适当地选择嵌件成形、压入、粘结以及它们的结合。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组装各部件而构成包括第一扬声器和第二扬声器的复合型扬声器,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作为制造方法,也可以分别组装第一扬声器和第二扬声器,然后,以第一磁轭22、第二磁轭32面对的方式粘结固定第一框架21、第二框架31,由此形成复合型扬声器。该制造方法能够除去在分别制造第一、第二扬声器的制造工序中品质有问题的扬声器地生产复合型扬声器,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成品率,故优选。
在该制造方法中,例如如下组装复合型扬声器。首先,将第一磁轭22安装于第一框架21内,在第一磁轭22的底部粘结结合第一磁体23。然后,将第一板24粘结结合于第一磁体23上,在第一板24和第一磁轭22之间形成第一磁隙25。接着,在第一框架21的开口端粘结结合第一振动板27,将第一音圈26的一端配置于第一磁隙25内,并将第一音圈26的另一端粘结结合于第一振动板27。而且,将第一音圈26的末端分别连接于一对第一外部端子21C。由此,组装第一扬声器。
另一方面,将第二磁轭32安装于第二框架31内,在第二磁轭32的底部粘结结合第二磁体33。然后,将第二板34粘结结合于第二磁体33上,在第二板34和第二磁轭32之间形成第二磁隙35。接着,在第二框架31的开口端粘结结合第二振动板37,将第二音圈36的一端配置于第二磁隙35内,并将第二音圈36的另一端粘结结合于第二振动板37。而且,将第二音圈36的末端分别连接于一对第二外部端子31C。由此,独立于第一扬声器地组装第二扬声器。最后,以第一磁轭22、第二磁轭32的各底面相面对的方式组装第一扬声器和第二扬声器。也就是说,以第一磁轭22、第二磁轭32的各底面相面对的方式粘结固定第一框架21和第二框架31。或者,粘结结合第一磁轭22的底面和第二磁轭32的底面。
如图2所示,优选在第一框架上设置定位部21E,在第二框架31的台阶部31B上设置与定位部21E嵌合的下部定位部31E。通过使定位部21E与下部定位部31E抵接,能够容易地设定第一扬声器和第二扬声器的位置关系。由此,提高第一扬声器和第二扬声器的结合的生产率。
沿上下方向对第一磁体23和第二磁体33磁化而使之永磁化。在制成为复合型扬声器的阶段、两者以排斥的方式磁化的情况下,第一扬声器和第二扬声器必须克服它们磁体间的斥力而结合。但是,若这样配置,则第一扬声器、第二扬声器各自的漏磁通减少,提高各自的扬声器声压输出。
另一方面,在第一磁体23和第二磁体33以成为吸引的关系而磁化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它们磁体间的吸引而使得第一扬声器和第二扬声器比较容易地结合。通常,较之作为扩音扬声器侧的第一磁体23,受话器侧的第二磁体33较小。因此,第二扬声器侧的磁通漏到第一扬声器侧,第一扬声器的声压输出增加而第二扬声器侧的声压输出减小。这样,由于作为受话器用的第二扬声器并不需要较大的声压输出,故而积极地将磁化方向设为吸引方向,能够使得第一扬声器的声压输出比结合前增大。这样,能够根据被搭载的设备的状况来利用上述特征、选择适当的磁化方向而构成高效的复合型扬声器。
第一扬声器的第一框架21的结构不仅适用于复合型扬声器,还适用于单品的扬声器。图7A是这样的扬声器的俯视图,图7B是其侧视图,图7C是沿图7A所示的7C-7C线所作的剖视图。该扬声器具有框架41、磁轭42、磁体43、板44、音圈46、振动板47。
中空圆筒状的框架41的外形为大致正方形的棱柱。磁轭42在框架41的成形时、通过嵌件成形而安装于框架41的内周。圆筒状的磁体43粘结结合在磁轭42的底部。板44粘结结合在磁体43上。在板44和磁轭42之间形成磁隙45。音圈46的一端配置于磁隙45内,而另一端粘结结合于振动板47上。
振动板47粘结结合在台阶部41J上,而该台阶部41J设置于框架41的一方开口端的内周周缘上。另外,以覆盖振动板47的方式安装着护板48。设有多个出音孔的护板48结合在框架41的一方开口端上。在框架41的台阶部41J的外侧、在框架41的对角线上的角部上,设有壁部41H。在安装振动板47时,壁部41H作为引导件而起作用。
为了防止振动板47的上下驱动时的漏音、漏气,优选设置台阶部41J作为与振动板47粘结的粘结预留部。在安装护板48时,台阶部41J能与护板48一起沿整周夹持振动板47。因此,能够防止漏音、漏气,也能确保机械强度。也就是说,护板48也有助于台阶部41J防止漏音、漏气。因此,可以将框架41外形的矩形形状的尺寸制成小于壁部41H的内周直径。
在框架41的角部分上通过嵌件成形而安装外部端子41C、51C。在外部端子41C、51C上设置作为外部声音信号的输入部的外部连接部41D、51D。外部端子41C、51D分别电连接于音圈46的末端。
另外,在框架41的其余角部分上设置背面出音孔41A。背面出音孔41A贯通框架41直至振动板47侧,进行振动板47驱动时的出音和空气的吸入/排出,从而有助于振动板47顺畅地驱动动作。
这样,在框架41的角部分上分别设置外部端子41C和背面出音孔41A中的任一方。通过将它们设置于角部分上,能够尽可能地减小扬声器在搭载其的设备上所占的面积的增大。在图7A中,背面出音孔41A设置在框架41的相邻的角部,但是,优选与图6同样地,将背面出音孔41A设置在框架41的对角线上的对置位置上。此时,外部端子41C也设置在框架41的对角线上的对置位置上。
如上所述,外部端子41C、背面出音孔41A和壁部41H设置在外形为矩形形状的框架41的对角线上的角部分上。在圆形的扬声器搭载于设备上时,该角部分成为死空间。该部分成为作为振动板47的引导件的壁部41H、外部端子41C、背面出音孔41A的配置空间。因此,与占有同样空间的圆形扬声器相比,能够采用大振动板来提高声压输出。另外,在制作具有同样性能的扬声器的情况下,能够实现小型化。
根据本发明,能够维持将复合型扬声器组装到设备上的组装作业的效率,并且,能够提高各扬声器的设计自由度。因此,适于便携电话机等的搭载多个扬声器的设备。

Claims (9)

1.一种复合型扬声器,其具有第一扬声器、第二扬声器、一对第一外部端子、第一外部连接部、一对第二外部端子和第二外部连接部;
所述第一扬声器具有:
中空圆筒状的第一框架;
安装于所述第一框架内周的有底圆筒状的第一磁轭;
粘结结合于所述第一磁轭底部的圆筒状的第一磁体;
粘结结合在所述第一磁体上并在与所述第一磁轭之间形成第一磁隙的第一板;
粘结结合在所述第一框架的开口端的第一振动板;和
第一音圈,其一端配置于所述第一磁隙内,另一端粘结结合于所述第一振动板;
所述第二扬声器具有:
中空圆筒状的第二框架;
与所述第一磁轭彼此结合底面并安装于所述第二框架内周的有底圆筒状的第二磁轭;
粘结结合于所述第二磁轭底部的圆筒状的第二磁体;
粘结结合于所述第二磁体上并在与所述第二磁轭之间形成第二磁隙的第二板;
粘结结合在所述第二框架的开口端的第二振动板;和
第二音圈,其一端配置于所述第二磁隙内,另一端粘结结合于所述第二振动板;
所述一对第一外部端子安装于所述第一框架,并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音圈的末端;
所述第一外部连接部一体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外部端子;
所述一对第二外部端子安装于所述第二框架,并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音圈的末端;
所述第二外部连接部一体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外部端子,并与所述第一外部连接部配置于同一平面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型扬声器,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以覆盖所述第一振动板的方式结合于所述第一框架的开口端并设有多个出音孔的第一护板、和
以覆盖所述第二振动板的方式结合于所述第二框架的开口端并设有多个出音孔的第二护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型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部端子部和所述第二外部端子部向同一方向露出。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型扬声器,其特征在于,设定所述第一磁体的磁化方向和所述第二磁体的磁化方向,使得所述第一磁体和所述第二磁体相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型扬声器,其特征在于,设定所述第一磁体的磁化方向和所述第二磁体的磁化方向,使得所述第一磁体和所述第二磁体相吸。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型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架的外形为矩形形状,所述第一框架在内周周缘具有粘结结合所述第一振动板的台阶部,并且在所述矩形形状的对角线上的角部分的所述台阶部的外侧具有壁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型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架的外形为矩形形状,所述第一外部端子和所述第二外部端子设置在所述矩形形状的角部分。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型扬声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框架的矩形形状的对角线上的角部分,设置有贯通到第一振动板侧的一对背面出音孔。
9.一种复合型扬声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组装第一扬声器的步骤,其中,在中空圆筒状的第一框架内安装有底圆筒状的第一磁轭,在所述第一磁轭的底部粘结结合圆筒状的第一磁体,将第一板粘结结合在所述第一磁体上并在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一磁轭之间形成第一磁隙,在所述第一框架的开口端粘结结合第一振动板,将第一音圈的一端配置于所述第一磁隙内并将所述第一音圈的另一端粘结结合于所述第一振动板上,在安装于所述第一框架并与第一外部连接部一体设置的一对第一外部端子上分别连接所述第一音圈的末端,由此组装第一扬声器;
独立于所述第一扬声器地组装第二扬声器的步骤,其中,在中空圆筒状的第二框架内安装有底圆筒状的第二磁轭,在所述第二磁轭的底部粘结结合圆筒状的第二磁体,将第二板粘结结合在所述第二磁体上并在所述第二板和所述第二磁轭之间形成第二磁隙,在所述第二框架的开口端粘结结合第二振动板,将第二音圈的一端配置于所述第二磁隙内并将所述第二音圈的另一端粘结结合于所述第二振动板,在安装于所述第二框架并与第二外部连接部一体设置的一对第二外部端子上分别连接所述第二音圈的末端,由此组装第二扬声器;
以所述第一磁轭的底面和所述第二磁轭的底面相面对的方式,组合所述第一扬声器和所述第二扬声器。
CNA2007800016493A 2006-03-13 2007-03-07 复合型扬声器及其制造方法 Pending CN10136140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67166/2006 2006-03-13
JP067167/2006 2006-03-13
JP2006067166A JP4582027B2 (ja) 2006-03-13 2006-03-13 複合型スピー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61402A true CN101361402A (zh) 2009-02-04

Family

ID=385888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7800016493A Pending CN101361402A (zh) 2006-03-13 2007-03-07 复合型扬声器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582027B2 (zh)
CN (1) CN101361402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11011A (zh) * 2012-01-04 2012-10-03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双回路电声转换装置
WO2021098114A1 (zh) * 2019-11-22 2021-05-27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扬声器以及音箱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10111B2 (ja) * 2009-03-04 2013-10-0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平板スピーカ
JP5310112B2 (ja) * 2009-03-04 2013-10-0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平板スピーカ
KR102420863B1 (ko) * 2020-12-29 2022-07-14 주식회사 이엠텍 베이스 관로를 구비하는 투웨이 리시버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50668B2 (ja) * 1988-10-06 1997-09-03 合資会社 田中材木店 スピーカーシステム
JP2000184482A (ja) * 1998-12-10 2000-06-30 Sony Corp スピーカ及びスピーカ装置
JP2002058094A (ja) * 2000-06-27 2002-02-22 Sang-Moon Hwang レシーバが結合されたスピーカ
JP4155106B2 (ja) * 2003-05-26 2008-09-24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コード付きスピーカ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11011A (zh) * 2012-01-04 2012-10-03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双回路电声转换装置
CN102711011B (zh) * 2012-01-04 2014-11-26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双回路电声转换装置
WO2021098114A1 (zh) * 2019-11-22 2021-05-27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扬声器以及音箱设备
US11968511B2 (en) 2019-11-22 2024-04-23 Goertek Inc. Loudspeaker and loudspeaker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582027B2 (ja) 2010-11-17
JP2007243869A (ja) 2007-09-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07105558A1 (ja) 複合型スピーカとその製造方法
US7388964B2 (en) Loudspeaker, and modul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ing the loudspeaker
CN209375908U (zh) 发声器件
CN101361402A (zh) 复合型扬声器及其制造方法
JP5494494B2 (ja) スピーカユニットおよび携帯情報端末
WO2006082774A1 (ja) スピーカ
CN209526876U (zh) 一种扬声器
CN1579110B (zh) 扬声器
JP2008312086A (ja) 電気音響変換器
CN101600137A (zh) 扬声器
TWI322626B (zh)
CN210725317U (zh) 矩形的微型扬声器及音响设备
TWM379297U (en) Micro speaker diaphragm and micro speaker
JP4557495B2 (ja) 電気音響変換器
CN102273231B (zh) 多功能微型扬声器
JP5239948B2 (ja) スピーカ
JP2005294982A (ja) スピーカ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モジュール、電子機器および装置
CN100359990C (zh) 一种声电转换器
EP1370113A1 (en) Magnetic circuit for loudspeaker and loudspeaker comprising it
KR100519637B1 (ko) 2-웨이 스피커
TWI491274B (zh) 多功能微型揚聲器(二)
JP2007243870A (ja) スピーカ
CN212660319U (zh) 一种微型扬声器
CN220965129U (zh) 一种大振幅扬声器
CN218514504U (zh) 圆形双面扬声器的导磁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9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