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37508B - 汽车用变速杆装置 - Google Patents

汽车用变速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37508B
CN101337508B CN 200810137607 CN200810137607A CN101337508B CN 101337508 B CN101337508 B CN 101337508B CN 200810137607 CN200810137607 CN 200810137607 CN 200810137607 A CN200810137607 A CN 200810137607A CN 101337508 B CN101337508 B CN 10133750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ll
cylindrical body
bulb
ball seat
she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810137607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37508A (zh
Inventor
高谷郁男
草山卓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YUTA KOGYO K K
Delta Kogy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EYUTA KOGYO K 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YUTA KOGYO K K filed Critical DEYUTA KOGYO K K
Publication of CN1013375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375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375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3750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9/00Control inputs to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59/02Selector apparatus
    • F16H59/04Ratio selector apparatu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9/00Control inputs to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59/02Selector apparatus
    • F16H2059/026Details or special features of the selector casing or lever support
    • F16H2059/0269Ball joints or spherical bearings for supporting the lev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Devices For Change-Speed Gearing (AREA)
  •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变速杆装置,可确保良好的组装性,并且可确保组装完毕状态下的变速杆的良好操作性,其包括,基板(30);形成在该基板(30)的顶部的球安装用筒状体(34);经由上侧开口安装于该球安装用筒状体(34)中的球座(40);以被包持状态安装于球座(40)中的球部(51);从球部(51)以沿径向延伸的状态竖立设置的变速杆轴(54);在安装于球安装用筒状体(34)的上缘部的状态下,介由球座(40)防止球部(51)脱离的上侧支撑件(60),其中,球座(40)包括,隔着指定的狭缝相互邻接的、具有对应于球部(51)的外周面的凹状弯曲内表面的多片包持片(42),和以平行于狭缝延伸的状态设置在包持片(42)的外表面侧的加强肋(423)。

Description

汽车用变速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用变速杆装置,该汽车用变速杆装置设置在驾驶席附近,可沿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进行倾倒变速杆的操作,以对设置于汽车中的变速箱实施变速操作。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7-332476号所公开的如图8的(A)~(C)所示那样的汽车用变速杆装置。图8的(A)~(C)是表示以往的变速杆装置90的一个实例的示图,其中,图8的(A)是整体立体图,图8的(B)是安装在变速杆装置90上的球座(ball seat)92(上述专利文献中,为树脂制主体1)的立体图,图8的(C)是图8的(B)中沿VIIIC-VIIIC线的剖视图。
如图8的(A)所示,变速杆装置90包括,安装于汽车地板上适当位置的基础部件91;安装于该基础部件91的顶部的球座92;可前后左右转动地支撑于该球座92的球部93(上述专利文献中,为大球部6);从该球部93的上表面沿径向向上方突出设置的变速杆94。
如图8的(B)所示,球座92具有多片包持片921,各包持片921的内表面形成为与球部93的表面滑动接触的圆弧面。而且,相邻的包持片921之间分别设置有呈从下缘部切入形成的状态的狭缝922。在该球座92的下侧面上形成有直径尺寸比球部93的尺寸略小的下侧开口923,球座92的上侧面上也形成有同样的上侧开口924。下侧开口923是将球部93装入球座92时的入口。上侧开口924是用于在球部93装入球座92的状态下,使变速杆94向上方突出的开口。
进行上述结构的变速杆装置90的安装作业时,先使变速杆94穿过下侧开口923及上侧开口924,然后将球部93推入球座92内。由此,各包持片921向外侧弹性变形,下侧开口923随着狭缝922张开而扩展后复原,因此,球部93以与各包持片921的内侧面滑动接触的状态由多片包持片921予以包持。
而且,球部93装入球座92后,该球部93由周围的各包持片921以适度的按压力按压,因此,可始终以适度的手感操作变速杆94。
如此,通过在包持片921之间设置狭缝922,球部93装入球座92的组装性有所提高,同时,即使球座92或球部93存在一定的尺寸偏差,也可通过该狭缝922的张开抵消该偏差,且始终确保良好的变速杆94操作性。
然而,上述专利文献所记载的变速杆装置90中,由于作为球座92的结构要素的各包持片921仅是从支撑球座92的支撑体垂下,因此,以过大的力量操作变速杆94时等情况下,操作方向相反侧的包持片921承受指向外侧的较大的力,从而会产生该包持片921向外侧弹性变形这样的问题。
另外,若包持片921发生弹性变形,则无法获得变速杆94的切实的适度感,由此,不仅变速杆94的操作性恶化,而且还可能引起球座92的损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解决上述问题的汽车用变速杆装置。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确保球部对基础部件的良好的组装性,并且可确保组装完毕状态下的变速杆的良好操作性的汽车用变速杆装置。
本发明所涉及的汽车用变速杆装置,包括,固定在汽车车身上的基板;具有上侧开口且形成在上述基板的顶部的球安装用筒状体;经由上述上侧开口安装于上述球安装用筒状体中的球座;安装于该球座中的球部;从该球部以沿径向延伸的状态竖立设置的变速杆;在安装于上述球安装用筒状体的上缘部的状态下,介由上述球座防止上述球部脱离的上侧支撑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球座包括隔着指定的狭缝相互邻接的、具有对应于上述球部的外周面的凹状弯曲内表面的多片包持片;设置有限制上述包持片的变形的变形限制机构。所述变形限制机构,具有以平行于所述狭缝延伸的状态设置在所述包持片的外表面侧的加强用的第1肋。
采用上述变速杆装置,将球部安装于球座时,以扩开各包持片的状态可容易地使多片包持片包持该球部。而且,由于包持片由变形限制机构限制变形,因此可提高球部的保持性,防止变速杆的操作性恶化。
采用该汽车用变速杆装置,球部被基于因各包持片的基端侧的弹性变形而一度张开的多片包持片所包持,但由于包持片通过第1肋确保了保形性,因此,通过各包持片可以稳定地包持球部。
上述汽车用变速杆装置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第1肋,在上述球座嵌入上述球安装用筒状体中的状态下,抵接于该球安装用筒状体的内周面。
采用该汽车用变速杆装置,在球座处于嵌入球安装用筒状体中的状态时,第1肋抵接于球安装用筒状体的内周面,因此,基于该抵接,不会产生各包持片张开的问题,球部始终处于由多片包持片切实地包持的状态。
上述汽车用变速杆装置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变形限制机构,具有形成在上述球安装用筒状体的内周面上且嵌入上述狭缝中的、限制上述包持片的变形以维持上述狭缝的宽度的第2肋。
采用该技术方案,球座一旦嵌入基板的球安装用筒状体,球安装用筒状体的内表面侧的第2肋即嵌入各包持片间的狭缝中。因此,包持片被该第2肋阻止而不致变形,由此,球部被球座切实地包持。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汽车用变速杆装置,包括,固定在汽车车身上的基板;具有上侧开口且形成在上述基板的顶部的球安装用筒状体;经由上述上侧开口安装于上述球安装用筒状体中的球座;安装于该球座中的球部;从该球部以沿径向延伸的状态竖立设置的变速杆;在安装于上述球安装用筒状体的上缘部的状态下,介由上述球座防止上述球部脱离的上侧支撑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球座包括隔夹着指定的狭缝相互邻接的、具有对应于上述球部的外周面的凹状弯曲内表面的多片包持片;在上述球安装用筒状体的内周面上,设置有限制上述包持片的变形的狭缝变形限制机构,以维持上述狭缝的宽度。
采用该汽车用变速杆装置,球座一旦嵌入基板的球安装用筒状体,各包持片间形成的狭缝的变形即被狭缝变形限制机构所限制。其结果,球部始终由球座切实地包持。
另外,该汽车用变速杆装置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狭缝变形限制装机构,是形成在上述球安装用筒状体的内周面上的、嵌入上述狭缝中的第2肋。
采用该技术方案,球座一旦嵌入基板的球安装用筒状体,球安装用筒状体的第2肋即嵌入各包持片间的狭缝中,包持片被该第2肋阻止而不致变形。因此,球部被球座切实地包持。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涉及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汽车用变速杆装置安装于汽车上的状态的一个实例的局部切除立体图。
图2是表示变速杆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2所示的变速杆装置的组装立体图。
图4是图3中沿IV-IV线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上侧支撑件的一个实施例的局部切除立体图,其中,图5的(A)是斜上方俯视图,图5的(B)是斜下方仰视图。
图6是用于明了地说明基板侧及上侧支撑件侧的各卡止突起的位置关系的以平面剖视表示的说明图,其中,图6的(A)表示各卡止突起即将相互卡止的状态,图6的(B)表示各卡止突起已相互卡止的状态。
图7是用于说明防脱肋的作用的说明图,其中,图7的(A)表示杆轴设置于中立位置时的状态,图7的(B)表示杆轴向前方倾倒时的状态。
图8是表示以往的变速杆装置的一个实例的示图,其中,图8的(A)是整体立体图,图8的(B)是安装于变速杆装置的球座的立体图,图8的(C)是图8的(B)中沿VIIC-VIIIC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涉及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汽车用变速杆装置安装于汽车上的状态的一个实例的局部切除立体图。并且,图1中的X-X方向称为左右方向,Y-Y方向称为前后方向,特别是,-X方向称为左方,+X方向称为右方,-Y方向称为前方,+Y方向称为后方。
图1表示作为本实施例所涉及的变速杆装置20的、手动(手动作业)执行由变速杆进行的换挡操作的、所谓的手动换挡装置。然而,本发明并不仅限于通过手动作业进行换挡操作及变速操作两者的、所谓的手动换挡装置,也适用于通过手动作业进行换挡操作但变速操作自动进行的所谓的自动换挡装置。
如图1所示,变速杆装置20,位于汽车10的车室内的包括驾驶席111与副驾驶席112的前排座位11的略前方位置,安装在驾驶席111及副驾驶席112之间的地板(车身)12上。在地板12上的前围板13下侧位置,设置有用于支撑变速杆装置20的变速杆装置支撑架14。
上述变速杆装置支撑架14竖立设置于地板12上,其包括具有指定高度尺寸的板状竖立设置架141;从该板状竖立设置架141的上部位置向后下方倾斜地突出设置的板状的上部倾斜架142;从板状竖立设置架141的下部位置与上部倾斜架142相向而对地平行地突出设置的下部倾斜架143。
上部倾斜架142是用于通过螺栓固定变速杆装置20的后述上部螺栓座32的构件。下部倾斜架143是用于通过螺栓固定变速杆装置20的后述下部螺栓座33的构件。
变速杆装置20,其设置位置及设置尺寸被设定为,在其安装于上述变速杆装置支撑架14的状态下,杆轴(变速杆)54上端上的后述操作捏手55与就座于驾驶席111的驾驶员伸出的左手手掌自然接触。
图2是表示变速杆装置20的一个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该变速杆装置20的组装立体图。另外,图4是图3中沿IV-IV线的剖视图。图2~图4中X及Y代表的方向与图1相同(X为左右方向(-X:左方、+X:右方)、Y为前后方向(-Y:前方、+Y:后方))。另外,图2及图3中省略了为实现轻型化而设置于各部件上各部位的凹部与孔、以及射出成型处理时形成的脱模孔等的图示。
如图2所示,变速杆装置20由硬质合成树脂制成,其具有包括在上下方向上尺寸较长的基板30、安装于该基板30的上部的球座40、支撑于该球座40的杆构件50、安装于上述基板30的顶部上的上侧支撑件60的基本结构。上侧支撑件60是用于使基于球座40对杆构件50的支撑状态稳定的部件。
对于向左右方向的操作,上述杆构件50由螺旋弹簧21的压靠力始终压靠向返回中立位置的方向。如图3所示,螺旋弹簧21以由弹簧支撑部件22支撑的状态,安装于基板30上的适当位置。杆构件50向左或右被操作后,若停止该操作,其基于上述螺旋弹簧21的压靠力,恢复到直立的初始中立姿势(图3)。
上述基板30包括外观形状呈在上下方向上尺寸较长的长方体状的角柱体31、从该角柱体31的上部向左右两侧突出设置的一对上部螺栓座32、从角柱体31的下部向左右两侧突出设置的一对下部螺栓座33、形成于角柱体31的顶部的球安装用筒状体34。杆构件50的后述球部51介由上述球座40安装于球安装用筒状体34中。
上述各螺栓座32、33在从左侧(-X方向)观察的侧视图中呈向前上方倾斜状,从而对应于上述变速杆装置支撑架14上的上下的倾斜架142、143。上述各螺栓座32、33上分别穿设有贯穿孔321、331。各贯穿孔321、331上分别安装有橡胶材质的环状缓冲材39。插入该环状缓冲材39的螺栓B以贯穿上述上下的倾斜架142、143的状态,通过未图示的螺母予以连接。由此,基板30被固定于变速杆装置支撑架14上。
上述球安装用筒状体34包括上述球座40所嵌入的圆筒状的筒状主体35、从该筒状主体35的上缘部沿径向向外侧突出设置的凸缘部36、从该凸缘部36的上侧面以同一轴心向上方突出设置的环状堰部37。上侧支撑件60外嵌于环状堰部37。
上述筒状主体35包括圆形的底板351、从该底板351的边缘竖立设置的周壁352。周壁352的内径尺寸设定为稍大于球座40的外形尺寸,周壁352的上下尺寸被设定为略微长于球座40的上下尺寸。底板351的适当位置上设置有对应于球座40的后述定位突起411的定位孔351a。另外,在周壁352的内侧面侧的适当部位,设置有对应于球座40的后述狭缝424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多根周壁侧肋(第2肋)352a。
筒状主体35上设置有呈从筒状主体35左侧部的上缘部切除状态的第1切除口353、和呈从筒状主体35前侧部的上缘部切除状态的第2切除口354。第1切除口353用于使从杆构件50的球部51的左方位置向左方突出设置的第1臂52通过。第2切除口354用于使从球部51的前方位置向前方突出设置的第2臂53通过。
上述突缘部36是用于承接外嵌于环状堰部37的上侧支撑件60的部位。若凸缘部36承接到上侧支撑件60的下缘部,即可阻止上侧支撑件60的进一步嵌入。凸缘部36也沿着上述第1及第2切除口353、354的边缘部形成。由此,第1及第2切除口353、354便通过凸缘部36形成有边的状态。
上述环状堰部37的内径尺寸设定为稍大于筒状主体35的外形尺寸。在环状堰部37的外周面的上部设置有4个卡止突起(第1卡止突起)371。基板30侧的该卡止突起371从环状堰部37的外周面向外侧突出,以对应于后述上侧支撑件60侧的卡止凸起621(第2卡止突起)。环状堰部37的卡止突起371在圆周方向上并不一定要等间距,但应适当配置以确保均衡。
另外,在环状堰部37的周面上的适当部位,设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卡止凸条372(图2、图6的(A)、(B))。环状堰部37侧的该卡止凸条372,突出设置于环状堰部37的周面上,以对应于后述上侧支撑件60侧的卡止凸条622(图5、图6的(A)、(B))。若在上侧支撑件60外嵌于环状堰部37上的状态下对该上侧支撑件60进行绕轴心拧转的操作,那么,上述卡止突起371、621之间及上述卡止凸条372、622之间会互相干涉,从而环状堰部37及上侧支撑件60发生弹性变形,上侧支撑件60安装于环状堰部37的安装状态便处于稳定。
上述球座40是为了实现杆构件50的向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的操作,以包持球部51的状态对该球部51进行支撑的部件。球座40包括:基础环状体41;从该基础环状体41的上侧面向上方突处设置、以包持球部51的状态进行支撑的多片包持片42;分别形成在各包持片42的顶部的凸缘片43。球部51在圆周方向上的多个处,由包持片42予以支撑。
上述基础环状体41的外径尺寸设定为略微小于上述球安装用筒状体34的筒状主体35的内径尺寸。因此,基础环状体41可以以滑动接触状态安装于筒状主体35内。基础环状体41的底面上设置有定位突起411。定位突起411嵌入穿设于上述筒状主体35的底板351上的定位孔351a。球座40在定位突起411插入定位孔351a的过程中嵌入筒状主体35中,从而在筒状主体35内实现球座40的圆周方向上的定位。
上述各包持片42,以其内表面与球部51的外表面滑动接触的状态形成为球曲面。各包持片42的内表面形状为对应于上述球部51的外表面的弯曲状,多片包持片42作为一个整体呈其内表面对应于球部51的外形的凹形的球面状。在对应于筒状主体35的第1及第2切除口353、354的部位未设置包持片42。这样,在球座40中对应于第1切除口353的部位形成有供第1臂52插入的第1间隙421,在对应于第2切除口354的部位形成有第2间隙422。
在本实施例中,设置有5片包持片42,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5片,也可以是4片以下或6片以上。
各包持片42的外表面上分别设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加强肋(第1肋)423。而且,相邻的各包持片42之间分别形成狭缝424。狭缝424达至上述凸缘片43。上述各加强肋423从基础环状体41的边缘部的上表面越向上方延伸越往径向外侧而形成为倾斜的形状。因此,在将球座40穿过球安装用筒状体34的上侧开口嵌入筒状主体35内的过程中,各加强肋423与筒状主体35的内壁面发生干涉。包持片42通过与筒状主体35发生干涉,向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球座40的中心线弹性变形,于是上述各狭缝424变窄。包持片42在该状态下包持收纳于球座40内部的杆构件50的后述球部51。
若球座40安装于筒状主体35,周壁352的周壁侧肋352a便嵌入包持片42之间的狭缝424中。周壁侧肋352a发挥作为狭缝变形限制机构的功能,以阻止狭缝424的宽度变化那样的包持片42的变形。
上述杆构件50包括:以嵌入上述球座40的状态安装于基板30的球安装用筒状体34中的球部51;从该球部51向左方突出设置的第1臂52;从球部51向前方突出设置的第2臂53;从球部51向上方突出设置的杆轴54。
球部51的半径尺寸设定为略小于嵌入筒状主体35之前的包持片42的内表面的曲率半径。这样,若通过将支撑球部51的球座40嵌入筒状主体35内而使各包持片42向球座40中心线弹性变形,那么,球部51便处于被各包持片42切实包持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球部51可向任意方向转动。
上述第1及第2臂52、53的先端分别设置有连接球体521、531。这些连接球体521、531通过未图示的连接部件、拉索等与未图示的变速箱连接。因此,通过操作杆轴54,该操作经由各连接球体521、531、连接部件及拉索传递至变速箱,进行换挡。
上述杆轴54的上部设置有外螺纹541。操作捏手55外嵌并螺合于上述外螺纹541上。驾驶员握住上述操作捏手操作杆构件50。
上述上侧支撑件60压住收纳球部51且处于嵌入球安装用筒状体34状态的球座40,以该状态防止该球座脱离。另外,上侧支撑件60压住球部51的上表面,防止该球部51的松旷。
以下,基于图5的(A)、(B),必要时参考图1~图4,对上侧支撑件60进行说明。图5的(A)、(B)是表示上侧支撑件60的一个实施例的局部切除立体图,图5的(A)是斜上方俯视图,图5的(B)是斜下方仰视图。图5的(A)、(B)中X及Y代表的方向与图1相同(X为左右方向(-X:左方、+X:右方)、Y为前后方向(-Y:前方、+Y:后方))。
如图5的(A)、(B)所示,上侧支撑件60具有将内筒体61与外筒体62由环状顶板63连成一体的基本结构,形成扁平的双层筒状结构。内筒体61是内嵌于上述基板30的环状堰部37上的部位。内筒体61具有漏斗状内壁面611,该漏斗状内壁面611的内径尺寸从上侧开口越往下侧开口越小,杆轴54可在该漏斗状内壁面611的范围内绕球部51的中心转动。与此相对,内筒体61的外周面在整个上下方向上径向尺寸大致相同。
由上述漏斗状内壁面611围绕而成的空间,便形成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供杆轴54穿过的贯穿孔612。
上述外筒体62是外嵌于上述基板30的环状堰部37上的部位。外筒体62的上下尺寸稍小于内筒体61的上下尺寸。因此,在内筒体61通过环状顶板63与外筒体62连成一体的状态下,内筒体61的下端位于外筒体62的下端的下方。这样设定的理由如下。即,若通过将外筒体62外嵌于环状堰部37上而将上侧支撑件60安装于基板30,那么,外筒体62的下端边缘部呈抵接于凸缘部36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内筒体61的下端部便位于凸缘部36的下方,因此,可通过内筒体61切实按压住筒状主体35内的球部51的上表面。
内筒体61的外周面与外筒体62的内周面之间形成用于插入基板30的环状堰部37的环状间隙64。通过将环状堰部37插入该环状间隙64中,上侧支撑件60便被安装在基板30上。
上述外筒体62下部的内壁面上设置有4个卡止突起621。上侧支撑件60侧的该各卡止突起621分别对应于突出设置在环状堰部37的外周面上的4个卡止突起371地予以设置。卡止突起621、371的配置位置及尺寸被设置为,若使外嵌于环状堰部37的上侧支撑件60,向从上方观察为顺时针的方向,围绕球安装用筒状体34的筒轴转动,则上侧支撑件60侧的各卡止突起621,以滑动接触的状态转入到各自对应的基板30侧的卡止突起371的下侧。
另外,在外筒体62的后部的内侧面上,卡止凸条622以向内侧隆起的状态设置。卡止凸条622呈上下方向的长条状。卡止凸条622设置在与突设于上述筒状主体35的后部外表面的卡止凸条372相对应的位置,这些卡止凸条622、372呈相互的倾斜面相向而对的状态。因此,在上侧支撑件60外嵌于筒状主体35上的状态下,若围绕球安装用筒状体34的筒心以顺时针方向转动该上侧支撑件60,各卡止凸条372、622的倾斜面便相互滑动接触。这样,筒状主体35向径向内侧弹性变形,上侧支撑件60向外筒体62的径向外侧弹性变形,由此,上侧支撑件60安装于筒状主体35上的安装状态处于稳定。
图6的(A)、(B)是用于明了地说明基板30的各卡止突起371及上侧支撑件60的各卡止突起621的位置关系的以平面剖视表示的说明图。图6的(A)表示各卡止突起371、621即将相互卡止的状态,图6的(B)表示各卡止突起371、621已相互卡止的状态。图6的(A)、(B)中X及Y代表的方向与图1相同(X为左右方向(-X:左方、+X:右方)、Y为前后方向(-Y:前方、+Y:后方))。
如图6所示,上侧支撑件60的环状间隙64包括:供球安装用筒状体34的环状堰部37本身嵌入的细窄间隙641,和槽宽宽于该细窄间隙641的、供基板30侧的各卡止突起371嵌入的宽阔间隙642。宽阔间隙642对应于卡止突起371,形成于4处。
宽阔间隙642的设置位置及圆周方向上的长度尺寸设定为,在基板30侧的卡止突起371嵌入状态下,只能使上侧支撑件60绕球安装用筒状体34的筒轴转动指定角度(可转动角度θ、本实施例中
Figure GSB00000898837300091
)。
即,上侧支撑件60刚刚安装于筒状主体35时的上侧支撑件60侧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向线(上侧支撑件侧方向线)L2,从俯视方向观察,相对于穿过筒状主体35的筒心O并且沿筒状主体35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向线(筒状主体侧方向线)L1,仅倾斜可转动角度θ。
因此,如图6的(A)所示,将上侧支撑件60外嵌于环状堰部37后,若该上侧支撑件60围绕球安装用筒状体34的筒心O向顺时针方向转动θ角度(约10°),那么,上侧支撑件60侧的各卡止突起621,如图6的(B)所示,便以滑动接触的状态分别转入到对应的基板30侧的卡止突起371的下方,由此,构成上侧支撑件60从基板30的环状堰部37中的脱离被阻止的状态。该状态下,如图6的(B)所示,筒状主体侧方向线L1与上侧支撑件侧方向线L2相互一致。
而且,如果将以球安装用筒状体34的筒心O为中心的上侧支撑件60侧的各卡止突起621内周面的曲率半径尺寸设为R1,本实施例中,位于基板30侧的卡止突起371的下侧的环状堰部37的外径尺寸R2被构成为,沿图6的(A)、(B)中的顺时针方向,从尺寸R1开始逐渐增大(即壁厚逐渐增加)。
因此,如图6的(A)所示,如果将上侧支撑件60外嵌于环状堰部37,之后使该上侧支撑件60围绕筒心O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则上侧支撑件60上的各卡止突起621便以与环状堰部37滑动接触的状态,转入到基板30上的卡止突起371的下侧,曲率半径为R1的卡止突起621的内表面与环状堰部37中具有比R1大的外径尺寸R2的部位滑动接触。由此,外筒体62中的宽阔间隙642的外侧部位向径向外侧弹性变形,而该弹性变形的反作用力便使外筒体62按压环状堰部37。因此,在该按压力作用下,上侧支撑件60安装于环状堰部37的安装状态处于稳定。
而且,如图5的(B)所示,在上侧支撑件60的内筒体61后下侧的内缘部上设置有沿左右方向延伸指定尺寸的防脱肋(防脱结构)65。该防脱肋65的从内筒体61突出的突出量,设定为可抵接于介由球座40安装于基板30的球安装用筒状体34上的球部51的上部后侧的球面的突出量。
图7的(A)、(B)是用于说明防脱肋65的作用的说明图。图7的(A)表示杆轴54位于中立位置时的状态,图7的(B)表示杆轴54向前方倾倒时的状态。并且,图7中Y代表的方向与图1相同(-Y:前方、+Y:后方)。
如图7的(A)所示,在杆轴54位于中立位置的状态下,球部51的上表面被上侧支撑件60的内筒体61的下缘部按压,球部51的后部与防脱肋65相抵接。在该状态下,通过握住操作捏手55(图3)进行前后左右操作,杆轴54随着球部51在球安装用筒状体34内转动而向前后左右倾倒,顺畅地执行指定的换挡操作。
然而,如果将杆轴54从如图7的(A)中的两点划线所示的处于倒向后方的状态猛力地向前方操作,则如图7的(B)所示,第2臂53便与球安装用筒状体34的筒状主体35中第2切除口354的下缘部发生撞击,设该部位为支点P,球部51便绕该支点向逆时针方向转动。
于是,如将球座40后方的包持片42的上缘部设为作用点Q,将支点P与作用点Q之间的距离设为S,将球部51的球面按压防脱肋65的按压力设为F,则防脱肋65上作用有以下力矩M。
M=F×S
该力矩M由上侧支撑件60的防脱肋65切实地承受,因此,如果没有设置防脱肋65时,球部51欲从球座40中脱出,由此导致杆构件50发生松旷。
然而,本实施例中,上侧支撑件60的内筒体61的后方下缘部上设置有防脱肋65,该防脱肋65抵接于球部51的球面,因此,球部51被该防脱肋65所阻碍,从而避免从球座40中脱离等问题的发生。
如上详细说明所述,本实施例所涉及的汽车用变速杆装置20包括,固定于汽车10的地板12上的基板30;形成于该基板30顶部的球安装用筒状体34;经由上侧开口安装于该球安装用筒状体中的球座40;以被该球座40包持的状态安装的球部51;从该球部51沿径向延伸地竖立设置的杆轴54;在安装于球安装用筒状体34的上缘部的状态下,介由球座40防止球部51脱离的上侧支撑件60。
而且,若球部51介由球座41嵌入球安装用筒状体34,杆轴54便介由球部51安装于基板30。并且,若上侧支撑件60安装于球安装用筒状体34,球部51便处于被该上侧支撑件60阻止从球安装用筒状体34中脱离的状态。
上述球座40具有呈对应于球部51的外表面的形状的弯曲内表面,并且配备多片包持片42,这些包持片42隔着指定的狭缝相互邻接,其内表面整体地形成为对应于球部51的外周面的凹形球面状。因此,将球部51安装于球座40时,以扩开各包持片40的状态可容易地使多片包持片42包持该球部51。另外,由于在包持片42的外表面侧设置有平行于上述狭缝延伸的加强肋423,因此,若球部51被基于各包持片42的基端侧的弹性变形而一度张开的多片包持片42所包持,此后,球部51便切实地由通过加强肋423确保了保形性的各包持片42所包持。
而且,本实施例中,加强肋423的尺寸被设定为,若球座40嵌入球安装用筒状体34中,该加强肋423便抵接于该球安装用筒状体34的内周面,因此,在球座40嵌入球安装用筒状体34中的状态下,加强肋423抵接于球安装用筒状体34的内周面。因此,不会出现各包持片42张开等问题。于是,球部51始终可处于被多片包持片42切实地包持的状态。
另外,本实施例中,球安装用筒状体34的内周面上设置有嵌入狭缝424中的周壁侧肋352a(第2肋),因此,球座40一旦嵌入基板30的球安装用筒状体34,形成在球安装用筒状体34的内表面侧的周壁侧352a便嵌入各包持片42间的狭缝424。因此,即使杆轴54被操作,球部51向前后左右转动,包持片也会被该周壁侧肋352a所阻碍,不致变形,其结果,球部51可始终切实地由球座40包持。
并且,本发明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例,其还包括以下内容。
上述实施例中以手动操作用的变速杆装置20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手动操作用的变速杆装置,还适用于自动操作用的变速杆装置。
另外,上述实施例中,如图6的(A)所示,卡止突起371下侧的环状堰部37的外径尺寸设定为沿着上侧支撑件60的卡止方向逐渐从R1增大至R2,以通过在转动操作上侧支撑件60时的外筒体62的弹性变形所产生的按压力,使上侧支撑件60对环状堰部37的安装状态处于稳定。然而,也可取代该结构,将卡止突起371的下表面或卡止突起621的上表面中的至少一面设置成倾斜面,以使基板30的卡止突起371或上侧支撑件60的卡止突起621中任一或两者的上下尺寸沿着上侧支撑件60的卡止方向逐渐增大。如此,在上侧支撑件60装盖于环状堰部37上的状态下,通过使上侧支撑件60围绕筒心O向顺时针方向转动,转入到基板30侧的卡止突起371的下方的上侧支撑件60侧的卡止突起621便例如在卡止突起371的倾斜面引导下变为卡紧的状态,由此,上侧支撑件60对基板30的安装状态处于稳定。
另外,上述实施例中,也可在基板30(具体而言为球安装用筒状体34的筒状主体35的内表面)上设置供形成在包持片42的外表面侧的加强肋423嵌入的间隙。由此,可更加切实地防止安装于球安装用筒状体34中的各包持片42的变形。
另外,上述实施例中,变速杆装置20应用于右置方向盘的汽车10,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右置方向盘的汽车10,其也可应用于左置方向盘的汽车。
(实施例概要)
以上实施例归纳如下。
(1)上述实施例中,若球部介由球座嵌入球安装用筒状体中,变速杆便介由球部安装于基板。并且,若上侧支撑件安装于球安装用筒状体,球部便处于被上侧支撑件阻止从球安装用筒状体中脱离的状态。由于球座具有隔着指定的狭缝相互邻接的多片包持片,且该多片包持片具有对应于球部的外周面的凹状弯曲面,因此,将球部安装于球座时,以扩开各包持片的状态可容易地使多片包持片包持该球部。而且,由于包持片由变形限制机构限制变形,因此可提高球部的保持性,防止变速杆的操作性恶化。
(2)上述变速杆装置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变形限制机构具有以平行于上述狭缝延伸的状态设置在上述包持片的外表面侧的加强用的第1肋。采用该技术方案,球部被基于因各包持片的基端侧的弹性变形而一度张开的多片包持片所包持,但由于包持片通过第1肋确保了保形性,因此,通过各包持片可以稳定地包持球部。
(3)上述变速杆装置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第1肋,在上述球座嵌入上述球安装用筒状体中的状态下,抵接于该球安装用筒状体的内周面。
采用该技术方案,在球座处于嵌入球安装用筒状体中的状态时,第1肋抵接于球安装用筒状体的内周面,因此,基于该抵接,不会产生各包持片张开的问题,球部始终处于由多片包持片切实地包持的状态。
(4)上述变速杆装置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变形限制机构具有,形成在上述球安装用筒状体的内周面上且嵌入上述狭缝中的、限制上述包持片的变形以维持上述狭缝的宽度的第2肋。
采用该技术方案,球座一旦嵌入基板的球安装用筒状体,球安装用筒状体的内表面侧的第2肋即嵌入各包持片间的狭缝中。因此,包持片被该第2肋阻止而不致变形,由此,球部被球座切实地包持。
(5)上述实施例中,在球安装用筒状体的内周面上设置有限制上述包持片的变形的狭缝变形限制机构,以维持上述狭缝的宽度。
因此,球座一旦嵌入基板的球安装用筒状体,各包持片间形成的狭缝的变形即被狭缝变形限制机构所限制。其结果,球部始终由球座切实地包持。
(6)上述变速杆装置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狭缝变形限制装机构是形成在上述球安装用筒状体的内周面上的、嵌入上述狭缝中的第2肋。
采用该技术方案,球座一旦嵌入基板的球安装用筒状体,球安装用筒状体的第2肋即嵌入各包持片间的狭缝中,包持片被该第2肋阻止而不致变形。因此,球部被球座切实地包持。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所涉及的汽车用变速杆装置中,包持球部的球座,包括隔着指定的狭缝相互邻接的、具有对应于球部的外周面的凹状弯曲面的多片包持片,因此,将球部安装于球座时,以扩开各包持片的状态可容易地使多片包持片包持该球部。
而且,由于通过变形限制机构限制包持片的变形,因此,各包持片包持球部后处于可确保保形性的状态,由此可切实地保持球部的包持。
另外,球座一旦嵌入基板的球安装用筒状体,各包持片间的变形即被狭缝变形限制机构限制,以维持各包持片间的狭缝的宽度。因此,可以由球座切实地包持球部。

Claims (5)

1.一种汽车用变速杆装置,包括,固定在汽车车身上的基板;具有上侧开口且形成在所述基板的顶部的球安装用筒状体;经由所述上侧开口安装于所述球安装用筒状体中的球座;安装于所述球座中的球部;从所述球部以沿径向延伸的状态竖立设置的变速杆;在安装于所述球安装用筒状体的上缘部的状态下,介由所述球座防止所述球部脱离的上侧支撑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球座包括隔着指定的狭缝相互邻接的、具有对应于所述球部的外周面的凹状弯曲内表面的多片包持片;
设置有限制所述包持片的变形的变形限制机构,
所述变形限制机构,具有以平行于所述狭缝延伸的状态设置在所述包持片的外表面侧的加强用的第1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用变速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肋,在所述球座嵌入所述球安装用筒状体中的状态下,抵接于该球安装用筒状体的内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用变速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形限制机构,具有形成在所述球安装用筒状体的内周面上且嵌入所述狭缝中的、限制所述包持片的变形以维持所述狭缝的宽度的第2肋。
4.一种汽车用变速杆装置,包括,固定在汽车车身上的基板;具有上侧开口且形成在所述基板的顶部的球安装用筒状体;经由所述上侧开口安装于所述球安装用筒状体中的球座;安装于所述球座中的球部;从所述球部以沿径向延伸的状态竖立设置的变速杆;在安装于所述球安装用筒状体的上缘部的状态下,介由所述球座防止所述球部脱离的上侧支撑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球座包括隔着指定的狭缝相互邻接的、具有对应于所述球部的外周面的凹状弯曲内表面的多片包持片;
在所述球安装用筒状体的内周面上,设置有限制所述包持片的变形的狭缝变形限制机构,以维持所述狭缝的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用变速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狭缝变形限制机构,是形成在所述球安装用筒状体的内周面上的、嵌入所述狭缝中的第2肋。
CN 200810137607 2007-06-28 2008-06-30 汽车用变速杆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375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71050 2007-06-28
JP2007171050 2007-06-28
JP2007171050A JP4958657B2 (ja) 2007-06-28 2007-06-28 自動車用のシフトレバー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37508A CN101337508A (zh) 2009-01-07
CN101337508B true CN101337508B (zh) 2013-04-03

Family

ID=398316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810137607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37508B (zh) 2007-06-28 2008-06-30 汽车用变速杆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2009326B1 (zh)
JP (1) JP4958657B2 (zh)
CN (1) CN10133750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01161B2 (ja) * 2013-06-26 2017-03-22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車両用操作装置
CN108700185B (zh) * 2016-01-21 2020-06-26 法可赛(太仓)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的换挡组件
EP3546270B1 (en) * 2016-11-28 2021-05-12 Alps Alpine Co., Ltd. Shift lever mounting bracket and shift lever device
EP3447338A1 (fr) * 2017-08-25 2019-02-27 DURA Automotive Holdings U.K., Ltd. Systeme anti-pincement dans une boite de vitesses d'un vehicule automobile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18412A (ja) * 2001-10-10 2003-04-23 Aisin Ai Co Ltd 車両用手動変速機のシフトレバー構造
CN1608885A (zh) * 2003-10-16 2005-04-2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变速杆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273132A (ja) * 1986-05-19 1987-11-27 Nippon Mektron Ltd 変速レバ−支持用ボ−ルシ−ト
JPH0351551Y2 (zh) * 1987-03-31 1991-11-06
JPH07332476A (ja) * 1994-06-03 1995-12-22 Mannoh Co Ltd シフトレバーのボールシート
JP3805276B2 (ja) * 2002-05-15 2006-08-02 愛知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シフトレバーの支点部ソケット
JP4698988B2 (ja) * 2004-08-26 2011-06-08 津田工業株式会社 シフトレバー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18412A (ja) * 2001-10-10 2003-04-23 Aisin Ai Co Ltd 車両用手動変速機のシフトレバー構造
CN1608885A (zh) * 2003-10-16 2005-04-2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变速杆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009326B1 (en) 2011-10-26
CN101337508A (zh) 2009-01-07
EP2009326A3 (en) 2009-12-09
EP2009326A2 (en) 2008-12-31
JP2009006906A (ja) 2009-01-15
JP4958657B2 (ja) 2012-06-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37508B (zh) 汽车用变速杆装置
CN101274427B (zh) 手持工具的手柄
JP5216349B2 (ja) 回転式座席および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CN101233016B (zh) 车辆用操作装置
CN106335537A (zh) 转向装置
CN105546105B (zh) 换挡装置
JP2006273054A (ja) シフトレバー装置
CN101054079B (zh) 操作踏板的支撑结构
CN101329026B (zh) 车辆用前照灯
CN104724188A (zh) 多用途车辆
CN101233013B (zh) 车辆用操作装置
JP5267358B2 (ja) 画像処理装置
EP2009327B1 (en) Shift lever apparatus for vehicle
CN104245388A (zh) 换挡装置
JP2008254483A (ja) 二重ロックレバー構造
CN100567046C (zh) 座椅框架构造、座椅以及座椅框架的连结方法
JP2022145870A (ja) 乗り物用シート
CN108930783B (zh) 换挡装置的支撑结构
US20160159285A1 (en) Mirror device for vehicle
JP2009126389A (ja) 自動車用カップホルダ構造
JP2017035957A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1734237B (zh) 踏板支架的固定构造
JP5930889B2 (ja) 車両用シフトレバー装置
JP4929074B2 (ja) 自動車用のシフトレバー装置
JP6488223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403

Termination date: 2018063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