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84059A - 一种补脾肾,治疗慢性肾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补脾肾,治疗慢性肾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84059A
CN101284059A CNA2007100176687A CN200710017668A CN101284059A CN 101284059 A CN101284059 A CN 101284059A CN A2007100176687 A CNA2007100176687 A CN A2007100176687A CN 200710017668 A CN200710017668 A CN 200710017668A CN 101284059 A CN101284059 A CN 1012840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dix
herba
extractum
chinese medicine
rhizoma atractylod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01766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朝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 FANGCAOYUAN PHARMACEUT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N FANGCAOYUAN PHARMACEUT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 FANGCAOYUAN PHARMACEUT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N FANGCAOYUAN PHARMACEUT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A200710017668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284059A/zh
Publication of CN1012840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8405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补脾肾,治疗慢性肾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它是由中药黄芪、鹿衔草、白术、茯苓、党参、附子(制)、山茱萸、桑寄生、丹参、益母草、石苇、白花蛇舌草、牛膝等组成。本发明的中药制剂具有温补脾肾,祛湿化浊作用,主要用于慢性肾炎、脾肾阳虚兼湿浊证,症见:浮肿,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腰膝酸痛,讷呆,便溏等。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廉,适用于工业化大生产。

Description

一种补脾肾,治疗慢性肾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制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补脾肾,治疗慢性肾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二、背景技术
肾脏疾病是国内外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常见的有慢性肾炎等。其发病率很高,据有关资料表明,其中肾小球肾炎的发病率约占世界人口的1%左右,且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由于肾脏病变的发展和恶化,每年每百万人中约有96~100人死于肾功能衰竭。但迄今为止,尚未发现治疗该病的比较满意的方法,而大量临床和实验表明中医中药对慢性肾炎有较好的效果,因而寻找治疗该病的中医中药有效方药愈来愈引起人们关注。
慢性肾炎系西医病名,在祖国医学属水肿、腰痛、虚劳等范畴,如《内经》中所谈的水病、水气;《金匮要略》中称为水气之“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但苦少气,小便难”;《丹溪心法·水肿》提出“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涩赤,此属阴水。”此描述与慢性肾炎表现的水肿极相似。又如《金匮要略》:“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所述腰痛与慢性肾炎的腰痛相似。慢性肾炎临床表现常以“水肿”为主,故现今多以水肿论治之。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而引起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的一类病证。由于水液的正常运行,依赖气的推动,故水肿病证的发生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涉及的脏腑主要与肺、脾、肾有关。水肿既成,湿浊为患,又使病情迁延难愈。水肿病机实乃属本虚标实;本虚者,常责之肺身气虚,脾肾阳虚及阴阳两虚;标实者,常有湿浊、水浊、湿热、淤血及外感等。而临床又以脾肾阳虚兼湿浊证者为多见。慢性肾炎使蛋白不断丢失,肾功能逐渐损伤,全身机能减退,出现如中医所说的“虚劳”症状相近。此外,慢性肾炎尚有高血压的发生,其表现与中医的“头痛”、“眩晕”等病证相仿。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肾炎的发生主要是免疫炎症损伤持续进行,使机体免疫功能失调所致。而机体免疫功能失调与其脏腑和虚损有着内在联系。祖国医学认为慢性肾炎的发生,主要是外邪伤及日久,脏腑功能虚损,尤其是脾肾虚损所致,或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多感外邪而发,或因劳倦、房事、耗伤脾肾而发病,其单一原因发病者少,而多为兼杂致病,从而使病性趋于复杂。
目前治疗慢性肾炎方面的中药,有《伤寒论》中之真武汤、五苓散,另外,《济生方》所载实脾饮,《重订严氏济生方》之实脾散均是治阳虚水肿而设。现代治疗慢性肾炎诸如在“关于慢性肾炎的证治”中所谈的肾炎1号丸、益气补肾活血汤、健脾补肾固精汤等,但主要针对脾肾阳虚兼湿浊证者的中成药尚缺,故研制一种专门治疗慢性肾炎-脾肾阳虚兼湿浊证的中药制剂,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一旦研制成功,将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综上,研制一种治疗慢性肾炎的中药制剂以满足人们的迫切需求是很必要、很重要的,该制剂势必会赢得广阔的市场。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研究设计一种组方新颖科学的补脾肾,治疗慢性肾炎的中药制剂。
慢性肾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祖国医学属水肿、腰痛、虚劳等范畴,对其发病机理的认识,多宗正虚邪实之说。正虚从人体阴阳之气言,可见阳损及阴,亦可阴损及阳,而导致阴阳两虚,但以阳虚为主;从脏腑虚损论,可见肺脾两虚、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等,然经脾肾阳虚为主;从气血谈,有气虚、血虚、气虚累血,血虚及气,气血两虚,气阴两亏等,却以气虚为主。邪实可有外感、水湿、湿浊、湿热、瘀血等。临床常见以脾肾阳虚兼湿浊症为主。症见:水肿、面色晄白、畏寒肢冷、腰脊酸痛或胫酸腿软、足跟痛、神疲、纳呆、恶心或呕吐、便溏、身困重、性功能失常(阳萎、遗精、早泄)或月经失调,舌嫩淡胖,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细或沉迟无力。中医学认为肾为水脏,主水;脾主运化,属土,可制水,脾肾阳虚,水液代谢失常,证见水肿;脾主运化五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其华在面,脾阳不足则水谷化生乏源,可见神疲、纳呆、便溏、面色晄白。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肾阳不足则性功能失常,可见男子遗精、阳萎、早泄、女子月经不调,又腰为肾之府,肾阳虚则腰脊酸痛,胫酸腿软,足跟痛。经云:“阳虚则寒”,脾肾阳虚则畏寒肢冷,舌嫩淡肿,有齿痕,脉沉细或沉迟无力是脾肾阳虚之证。脾肾阳虚,湿浊内停,则生诸多见症,浊湿中阻,则见纳呆,呕恶,脾为湿浊所困,则身重困倦,神疲甚,舌苔白腻等。
对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辨证论治,中医学常分标本缓急而论之,本证常有肺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及气阴两虚之分,标证又有外感证、水湿证、湿浊证、湿热证、瘀血证之别。治疗时或补益肺肾,或健脾湿肾,或滋补肝肾,或气血两补,或清利,或燥湿,或活血,或温化,不一而论,或一法贯穿疾病始终,或数法合用,随证治之。而临床上以脾肾阳虚兼湿浊证常见,且病情较重,病势迁延。
基于上述认识,本发明人选用黄芪、鹿衔草为君药以补气壮阳,温补脾肾、祛湿利水、温化湿浊;臣以党参、制附子、白术、茯苓以助君药温补脾肾,祛湿化浊之力,又健脾培土制水;一佐山茱萸、桑寄生温补肝肾,强壮腰膝,祛除邪湿;二佐丹参、益母草活血利水,又可预防水病及血;三佐石韦、白花蛇舌草清热利水,防湿邪久郁化热,亦可制约鹿衔草、制附子温热药之燥,又使以怀牛膝引诸药入下焦,共奏温补脾肾,祛除温浊之功,且有补而不腻,温而不燥,寒温并用,标本兼顾之妙。组方精练,标本兼顾,针对脾肾阳虚兼湿浊证,采用温补脾肾,祛湿化浊治法,对目前尚缺乏治疗脾肾阳虚湿浊证的中成药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弥补和发展。祖国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水液,脾主运化,属土,因此,人体水液代谢和调节与肾脾有相当大的关系,因而,该方是治疗慢性肾炎脾肾阳虚兼湿浊证的有效中成药。
方中黄芪甘、微温,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为补气升阳之要药;可大补脾肺之气,俾使水道通调,水湿运化正常,《珍珠囊》说:“黄芪甘味纯阳,其用有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壮脾胃,三也......”;鹿衔草苦平无毒,补肾壮阳,调经活血,收敛止血,为平补肾阳之要药,对腰膝无力、筋骨酸软尤宜,《植物名实图考》谓其可“通经、强筋、健胃、补腰肾、生津液”。二者一补脾气,一温肾阳,又能祛湿除浊,共为方中君药。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一方面能温化水湿,利尿消肿,又可加强方中补气之力,如《别录》曰:“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除心下急满......”,《珍珠囊》亦说:“除湿益气,和中补阳,消痰逐水……消足胫湿肿”;党参甘缓不和,补中益气,生津养血,为补气之要药,《本草从新》中曰:“补中益气,和脾胃......”;茯苓甘淡而平,甘则能补,淡则可渗,凡脾虚及水湿内停所致之证最当应用,《本经》谓其可“利小便......”,《世补斋》曰:“茯苓一味,为治痰主药,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行火;痰之动,湿也,茯苓又可行湿。”;附子辛热燥烈,走而不守,具纯阳之性,能补肾阳,是温阳化水之要药,用于脾肾阳虚、水湿内停的小便不昨,肢体浮肿诸证,《珍珠囊》曰:“温暖脾胃,除脾湿肾寒,补下焦阳虚。”此四味共为臣药,以助芪鹿温补脾肾,祛湿化浊之功。佐以山茱萸味酸微温,补益肝肾、收敛固涩,为滋阴助阳,养血涩粗,安五脏,通九窍,暖腰膝,添经髓之要药;桑寄生甘苦性平,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为补肾强筋之要药,对肝肾不足,腰膝酸痛者尤宜;又佐以丹参活血祛瘀,凉血消痈,养血安神,为祛瘀生新之要药;益母草活血祛瘀,利尿消肿,为活血利尿之要药,为治血瘀水停之要药,又可预防“水病及血”,更佐以石韦利水通淋,凉血止血,止咳,为清热利湿通淋之要药,方中用以利尿祛湿;白花蛇舌草清热利湿、解毒、消痈,为解毒利湿之要药,又可制熟附片和其它温药燥热太过。以上六味或协君臣六味以治次要证候,又补肝肾,或助利水祛湿浊之药,或用活血祛瘀防患于未然或防久郁化热治君臣药之燥共为佐药。最后以怀牛膝一味可补肝肾,强筋骨,引诸药下行,归于肾,在方中用为使药。主中诸药合用,具有补而不腻,温而不燥,寒热并用,标本兼顾之特点,全方共奏温补脾肾,祛湿化浊之功效,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脾肾阳虚兼湿浊证的有效良药。
本发明的一种补脾肾,治疗慢性肾炎的中药制剂是由中药作为原料组成:
1、本发明一种补脾肾,治疗慢性肾炎的中药制剂,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中药原料组成的:黄芪8.0%~18.0%、鹿衔草4.3%~13.1%、白术1.6%~10.8%、茯苓1.6%~10.8%、党参1.6%~10.8%、附子(制)0.5%~5.5%、山茱萸1.2%~8.8%、桑寄生4.0%~12.0%、丹参4.2%~12.8%、益母革8.0%~18.0%、石苇1.6%~10.8%、白花蛇舌草5.6%~16.2%、牛膝2.6%~7.6%。
2、本发明一种补脾肾,治疗慢性肾炎的中药制剂,是由下列较佳重量配比%的中药原料组成的:黄芪12.0%~16.0%、鹿衔草6.0%~10.0%、白术3.0%~8.0%、茯苓3.0%~8.0%、党参3.0%~8.0%、附子(制)1.5%~3.5%、山茱萸2.0%~6.0%、桑寄生5.0%~9.0%、丹参6.0%~10.0%、益母草12.0%~16.0%、石苇3.0%~8.0%、白花蛇舌革10.0%~14.0%、牛膝3.0%~7.6%。
3、本发明一种补脾肾,治疗慢性肾炎的中药制剂,是由下列最佳重量配比%的中药原料组成的:黄芪14.67%、鹿衔草8.92%、白术5.47%、茯苓5.47%、党参5.47%、附子(制)2.59%、山茱萸4.75%、桑寄生7.34%、丹参8.35%、益母草14.67%、石苇5.47%、白花蛇舌草12.08%、牛膝4.75%。
上述各原料药均符合《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各品种的规定。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该中药制剂的剂型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一种补脾肾,治疗慢性肾炎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它主要是片剂、胶囊剂、颗粒剂、丸剂等剂型,均采用以下现代制药工艺制成。
1、片剂是通过下列工艺路线获得:
按处方量取原料,按中国药典及地方标准炮制规范进行炮制,合格后投料;取投料量28.95%的白术,粉碎,过120目药筛,备用;剩余白术与茯苓、山茱萸、丹参粉碎成粗粉,照流浸膏剂与浸膏剂项下(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IO),用5倍量70%乙醇为溶媒,进行渗漉,收集渗漉液,减压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80℃)的浸膏,喷雾干燥;黄芪、鹿衔草、党参、附子(制)、桑寄生、益母草、石苇、白花蛇舌草、牛膝等九味,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加水10倍量,第二次加水8倍量,每次煎煮2小时,滤过,滤液合并,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90℃)的浸膏,放冷,加乙醇使含醇量达60%,静置24小时(0~5℃),取上清液滤过,滤液回收乙醇,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80℃)的浸膏,喷雾干燥;将上述两种浸膏粉与白术细粉混匀,制成颗粒,干燥,压制成片剂,或者再包衣,即得。
2、胶囊剂是通过下列工艺路线获得:
按处方量取原料,按中国药典及地方标准炮制规范进行炮制,合格后投料;取投料量28.95%的白术,粉碎,过120目药筛,备用;剩余白术与茯苓、山茱萸、丹参粉碎成粗粉,照流浸膏剂与浸膏剂项下(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IO),用5倍量70%乙醇为溶媒,进行渗漉,收集渗漉液,减压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80℃)的浸膏,喷雾干燥;黄芪、鹿衔草、党参、附子(制)、桑寄生、益母草、石苇、白花蛇舌草、牛膝等九味,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加水10倍量,第二次加水8倍量,每次煎煮2小时,滤过,滤液合并,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90℃)的浸膏,放冷,加乙醇使含醇量达60%,静置24小时(0~5℃),取上清液滤过,滤液回收乙醇,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80℃)的浸膏,喷雾干燥;将上述两种浸膏粉与白术细粉混匀,制成颗粒,干燥,装入胶囊,即得。
3、颗粒剂是通过下列工艺路线获得:
按处方量取原料,按中国药典及地方标准炮制规范进行炮制,合格后投料;取投料量28.95%的白术,粉碎,过120目药筛,备用;剩余白术与茯苓、山茱萸、丹参粉碎成粗粉,照流浸膏剂与浸膏剂项下(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IO),用5倍量70%乙醇为溶媒,进行渗漉,收集渗透液,减压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80℃)的浸膏,喷雾干燥;黄芪、鹿衔草、党参、附子(制)、桑寄生、益母草、石苇、白花蛇舌草、牛膝等九味,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加水10倍量,第二次加水8倍量,每次煎煮2小时,滤过,滤液合并,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90℃)的浸膏,放冷,加乙醇使含醇量达60%,静置24小时(0~5℃),取上清液滤过,滤液回收乙醇,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80℃)的浸膏,喷雾干燥;将上述两种浸膏粉与白术细粉混匀,加入适量糊精,制粒,干燥,即得。
4、丸剂是通过下列工艺路线获得:
按处方量取原料,按中国药典及地方标准炮制规范进行炮制,合格后投料;取投料量28.95%的白术,粉碎,过120目药筛,备用;剩余白术与茯苓、山茱萸、丹参粉碎成粗粉,照流浸膏剂与浸膏剂项下(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IO),用5倍量70%乙醇为溶媒,进行渗漉,收集渗透液,减压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80℃)的浸膏,喷雾干燥;黄芪、鹿衔草、党参、附子(制)、桑寄生、益母草、石苇、白花蛇舌草、牛膝等九味,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加水10倍量,第二次加水8倍量,每次煎煮2小时,滤过,滤液合并,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90℃)的浸膏,放冷,加乙醇使含醇量达60%,静置24小时(0~5℃),取上清液滤过,滤液回收乙醇,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80℃)的浸膏,喷雾干燥;将上述两种浸膏粉与白术细粉混匀,制成颗粒,制丸,或包衣,即得。
本发明的中药制剂在工艺研究过程中,充分考虑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及疗效,经多次比较选择,最终确定制备工艺,方中白术含粉性较强,故将白术的约1/3量打细粉,丹参、茯苓、山茱萸、约2/3量白术粗粉等四味药,主要有效成份为:蒽醌酮类、多糖类、萜类及皂苷、挥发油等,这些有效成份均溶于醇中,考虑到有效成份不致被热分解,采用渗透漉法提取,其余9味药材,主要有效成分有皂类及萜类(党参、怀牛膝、鹿衔草、石韦)、生物碱类(制附子、益母草)、多糖类(黄芪)、黄酮类(桑寄生)、甾醇类(白花蛇舌草),这些化学成份既溶于水又可溶于醇中,为了保证疗效,将这9味药材采用传统方法水煎提取,将水煎液浓缩至一定比重,加乙醇沉淀进行精制,目的是为了除去处方中部分粘液质、杂质等无效成份使患者减少服药量,这样既考虑到制剂工艺的合理性,又考虑到方中药物成分的理化性质,工艺很合理,易于工业化生产。
本发明的中药制剂经过25个月常温常压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稳定性良好。为肯定本发明中药制剂的安全性,本发明中药制剂上市后,通过市场的追踪调查发现该药疗效较好,无明显毒副作用。
本发明一种补脾肾,治疗慢性肾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有其突出的优点,如下:(1)组方创新,效果领先,具有温补脾肾、祛湿化浊之功,且有补而不腻,温而不燥,寒温并用,标本兼顾之妙,弥补了国内同类产品的不足。(2)纯中药组成,安全无毒,适宜长期服用;(3)制备工艺经过反复研究,稳定,质量可控,便于携带,患者乐于接受,更具科学性;(4)该中药制剂组成资源丰富,成本低,疗效好;(5)大众用药,社会需求量大。总之,本发明中药制剂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生物利用度高,吸收迅速,制备工艺简便,质量稳定,服用方便,而且全部采用中药为原料,价格便宜,成本低,有利于工业化大生产。
四、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制备片剂)
制剂配方:
黄芪278g    鹿衔草455g      白术56g    茯苓375g
党参56g     附子(制)191g    山茱萸41g  桑寄生417g
丹参445g    益母草278g      石苇56g    白花蛇舌草563g
牛膝264g
生产工艺:
按处方量取原料,按中国药典及地方标准炮制规范进行炮制,合格后投料;取16.21g白术,粉碎,过120目药筛,备用;剩余白术与茯苓、山茱萸、丹参粉碎成粗粉,照流浸膏剂与浸膏剂项下(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IO),用5倍量70%乙醇为溶媒,进行渗漉,收集渗漉液,减压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80℃)的浸膏,喷雾干燥;黄芪、鹿衔草、党参、附子(制)、桑寄生、益母草、石苇、白花蛇舌草、牛膝等九味,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加水10倍量,第二次加水8倍量,每次煎煮2小时,滤过,滤液合并,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90℃)的浸膏,放冷,加乙醇使含醇量达60%,静置24小时(0~5℃),取上清液滤过,滤液回收乙醇,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80℃)的浸膏,喷雾干燥;将上述两种浸膏粉与白术细粉混匀,制成颗粒,干燥,压制成片剂,或者再包衣,即得。
实施例2(制备胶囊剂)
按实例1处方及工艺制成颗粒,干燥,装入胶囊,即得。
实施例3(制备颗粒剂)
按实例1处方及工艺将两种浸膏粉与白术细粉混匀,加入1倍量糊精,制粒,干燥,即得。
实施例4(制备丸剂)
按实例1处方及工艺制成颗粒,制丸,或包衣,即得。
实施例5(制备片剂、胶囊剂、颗粒剂及丸剂)
制剂配方:
黄芪626g    鹿衔草149g   白术375g    茯苓56g
党参375g    附子(制)17g  山茱萸306g  桑寄生139g
丹参146g    益母草626g   石苇375g    白花蛇舌草195g
牛膝90g
生产工艺:
除取108.56g白术,粉碎,过120目药筛,备用外,同实施例1-4。
实施例6(制备片剂、胶囊剂、颗粒剂及丸剂)
制剂配方:
黄芪417g    鹿衔草347g    白术104g    茯苓278g
党参104g    附子(制)122g  山茱萸69g  桑寄生313g
丹参348g    益母草417g    石苇278g    白花蛇舌草487g
牛膝191g
生产工艺:
除取30.11g白术,粉碎,过120目药筛,备用外,同实施例1-4。
实施例7(制备片剂、胶囊剂、颗粒剂及丸剂)
制剂配方:
黄芪556g    鹿衔草243g   白术278g    茯苓174g
党参278g    附子(制)52g  山茱萸209g  桑寄生209g
丹参243g    益母草556g   石苇139g    白花蛇舌草382g
牛膝156g
生产工艺:
除取80.48g白术,粉碎,过120目药筛,备用外,同实施例1-4。
实施例8(制备片剂、胶囊剂、颗粒剂及丸剂)
制剂配方:
黄芪510g    鹿衔草310g   白术190g    茯苓190g
党参190g    附子(制)90g  山茱萸165g  桑寄生255g
丹参290g    益母草510g   石苇190g    白花蛇舌草420g
牛膝165g
生产工艺:
除取55.01g白术,粉碎,过120目药筛,备用外,同实施例1-4。
本发明提供的是一种补脾肾,治疗慢性肾炎的中药制剂,为证明其安生性及有效性,发明人使用按上述实施例1制备的片剂进行毒理学、药效学及临床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本发明片剂安全有效,毒副作用低,对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脾肾阳虚兼湿浊等症有确切、显著的疗效。
1、毒理研究
(1)动物急性毒性试验
陕西中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对本发明片剂所做的动物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以本发明制备的片剂灌胃给小鼠,得该药的最大耐受量为142.8g生药/kg,约相当于临床拟用量的102.7倍,未得出该药的LD50
(2)长期毒性试验
西安医科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对本发明片剂所做的动物长期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本发明片剂在给药(最大剂量为69.5g生药/kg/日,约相当于临床人每日拟用量的50倍。)3个月、6个月及恢复期后,动物的一般状况、血液学、血液生化学及心电图均无明显影响,系统解剖、脏器系数及组织病理学检查也未发现异常病理改变,故在大鼠6个月灌胃给药的长期毒性试验中,未发现明显毒性反应和延迟性毒性反应。故此认为本品临床用量是安全可靠的。
2、与功能主治有关的药效学研究
陕西中医学院中心实验室、陕西中医学院病理教研室对本发明片剂所做的与功能主治有关的主要药效学试验,结果表明:该药对消除家兔慢性膜增殖性肾炎的蛋白尿、血肌酐增高等临床表现有明显的缓解作用,一般在治疗后的第八周即可见到尿蛋白减少及血肌酐显著下降,动物的一般症状有明显缓解,病理损伤有一定改善;能显著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E-玫花环(Ea)和活性花环(Et)形成率,说明有增强细胞免疫之功能,且有调节体液免疫功能的作用;对巴豆油所致的昆明种小鼠耳廊炎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临床研究
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西安市中医院、西安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对本发明片剂治疗慢性肾炎做了临床研究,共观察患者435例,其中治疗组服本发明片剂治疗303例,对照组用肾康宁片132例。临床观察结果表明本发明片剂临床完全缓解55例,基本缓解83例,有效113例,总有效率为82.84%,对照组临床完全缓解11例,基本缓解30例,有效63例,总有效率为78.79%。可以认为本发明片剂治疗慢性肾炎有较好的疗效,有明显的消除浮肿,减轻畏寒、肢冷、神疲乏力、纳呆等作用,尤其以消除浮肿,减轻畏寒、肢冷等作用为显著,并能明显地减少尿蛋白,改善肾功能。本发明在临床试验观察过程中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表明本发明临床疗效显著,组方合理,口服安全、可靠,服用方便,质量稳定,无毒副作用,临床疗效显著,是一种理想的中药制剂,值得推广应用。
典型病例
病例1胡××,女性,45岁,干部,病例号355602。间断性全身水肿2年,加重1月。曾在西安数家医院诊治,诊为“慢性肾小球肾炎”。
查体:温度(T)37.8,呼吸(R)28次/分,血压(BP)16/11Kpa,面色稍白少华,咽红,舌体胖质淡,苔白腻,脉细弱。心肺无异常,腹软,肝脾未及,双下肢可凹性水肿(+++)。
现症:气短乏力,腰膝酸软,全身水肿,下肢尤甚,畏寒之冷,尿少纳呆。
实验室检测:尿常规:尿蛋白+++,尿红细胞偶见,24小时尿蛋白定量1.4g/24h;肾功能:血肌苷114u mol/L、尿素氮7.6mmol/L。血常规、肝功能、血浆蛋白及心电图均在正常范围。
初步诊断:西医: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型)
中医:水肿(脾肾阳虚挟湿浊)
给予本发明片剂口服,每次8片,每日3次,两月后,诸症消失。实验室各项检查均正常,临床痊愈。随访病情稳定。
病例2:宋××,女性,37岁,干部,病例号756302。间断性眼睑及下肢浮肿4年,伴腰膝酸痛,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足跟酸痛,不欲饮食。曾于北京协和医院诊为“慢性肾小球肾炎”。
查体:血压(BP)16/11KPa,慢性病容,面色熏黑,咽及扁桃体未见异常,舌淡苔白腻,脉滑,双尺无力。腹软,肝脾未及,双下肢可凹性水肿。
实验室检测:尿常规:尿蛋白75mg,尿红细胞250/ul,24小时尿蛋白定量1.25g/24h;肾功能:血肌苷21u mol/L、尿素氮3.2mmol/L,肌酐清除率114ml/分。血常规、肝功能、血浆蛋白及心电图均在正常范围。
初步诊断:西医: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普通型)
中医:水肿(脾肾阳虚,湿浊内停)
给予本发明片剂口服,每次8片,每日3次,两月后,症状明显减轻,三月后,诸症消失。化验检查:尿蛋白25mg,尿红细胞250/ul,24小时尿蛋白定量400mg/24h;肾功能:血肌酐31u mol/L,尿素氮5.2mmol/L,肌酐清除率132ml/分。血常规、肝功能、血浆蛋白及心电图均正常,BP16/10KPa。
病例3:王小双,男,30岁,西安市织袜厂工人,住院号96439,初诊日期:1996年7月10日。
下肢间歇性浮肿1年3个月,咽痛、浮肿加重1周,伴腰膝酸痛、神疲乏力、四肢倦怠、大便偏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曾在市中心医院确诊为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用潘生丁等药治疗,时有反复,近一周咽痛、面目浮肿,故来我院就诊。
刻诊:症、舌、脉同前。查体,温度(T):36.6℃,心率(P):78/分,呼吸(R):16次/分,血压(BP)17/11Kpa形困神疲、面色少华、面部虚浮、咽淡红,扁桃体双I肿大、表面光滑色淡红,心肺未发现异常,腹平软、肝脾未及、腹水征(一)、双下肢凹陷性浮肿(+)、神经系统无异常发现。症状总积分14分。
实验室检查:
血RT:Hb110g/L、RBC4.0×1012/L、WBC6.9×109/L。
尿RT:蛋白(++)、颗粒管型(++)、尿RBC(++)。24h尿蛋白定量:1.2g。
肾功:BUN6.4mmol/L、Scr97u mol/L。
西医诊断: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型、中度)。
中医诊断:水肿,脾肾阳虚兼湿浊证。
治疗:本发明片剂,口服,每次8片,每日3次,并嘱低盐饮食,忌食生冷辛辣之物。
治疗一个月:浮肿消退,腰膝酸痛消失,疲乏明显减轻,纳呆食少便溏改善,血、尿RT检查较前有改善。
治疗三个月:BP16/10KPa,血RT:Hb120g/L、RBC4.84×1012/L、WBC8.9×109/L,尿RT:蛋白(一)、颗粒管型(一),24h尿蛋白定量0,肾功:BUN5.7mmol/L、Scr88u mol/L。症状积分1分,积分减少92.86%。
疗效判定:完全缓解。

Claims (8)

1、一种补脾肾,治疗慢性肾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中药制剂含有下列重量配比%的中药原料:
黄芪      8.0%~18.0%    鹿衔草  4.3%~13.1%    白    术    1.6%~10.8%
茯苓      1.6%~10.8%    党参    1.6%~10.8%    附子(制)    0.5%~5.5%
山茱萸    1.2%~8.8%     桑寄生  4.0%~12.0%    丹    参    4.2%~12.8%
益母草    8.0%~18.0%    石苇    1.6%~10.8%    白花蛇舌草  5.6%~16.2%
牛膝      2.6%~7.6%    。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补脾肾,治疗慢性肾炎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该中药制剂含有下列重量配比%的中药原料:
黄芪      12.0%~16.0%  鹿衔草  6.0%~10.0%   白    术    3.0%~8.0%
茯苓      3.0%~8.0%    党参    3.0%~8.0%    附子(制)    1.5%~3.5%
山茱萸    2.0%~6.0%    桑寄生  5.0%~9.0%    丹    参    6.0%~10.0%
益母草    12.0%~16.0%  石苇    3.0%~8.0%    白花蛇舌草  10.0%~14.0%
牛膝      3.0%~5.8%    。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补脾肾,治疗慢性肾炎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该中药制剂含有下列重量配比%的中药原料:
黄芪  14.67%    鹿衔草8.92%    白术    5.47%  茯  苓      5.47%
党参  5.47%     附子(制)2.59%  山茱萸  4.75%  桑寄生      7.34%
丹参  8.35%     益母草14.67%   石苇    5.47%  白花蛇舌草  12.08%
牛膝4.75%    。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补脾肾,治疗慢性肾炎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该中药制剂可以是片剂或胶囊剂或颗粒剂或丸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补脾肾,治疗慢性肾炎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片剂是通过下列工艺路线获得:
①按处方量取原料,按中国药典及地方标准炮制规范进行炮制,合格后投料;
②取投料量28.95%的白术,粉碎,过120目药筛,备用;
③剩余白术与茯苓、山茱萸、丹参粉碎成粗粉,照流浸膏剂与浸膏剂项下(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IO),用5倍量70%乙醇为溶媒,进行渗漉,收集渗漉液,减压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80℃)的浸膏,喷雾干燥;
④黄芪、鹿衔草、党参、附子(制)、桑寄生、益母草、石苇、白花蛇舌草、牛膝等九味,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加水10倍量,第二次加水8倍量,每次煎煮2小时,滤过,滤液合并,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90℃)的浸膏,放冷,加乙醇使含醇量达60%,静置24小时(0~5℃),取上清液滤过,滤液回收乙醇,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80℃)的浸膏,喷雾干燥;
⑤将上述③和④项下两种浸膏粉与②项下白术细粉混匀,制成颗粒,干燥,压制成片剂,或者再包衣,即得。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补脾肾,治疗慢性肾炎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胶囊剂是通过下列工艺路线获得:
①按处方量取原料,按中国药典及地方标准炮制规范进行炮制,合格后投料;
②取投料量28.95%的白术,粉碎,过120目药筛,备用;
③剩余白术与茯苓、山茱萸、丹参粉碎成粗粉,照流浸膏剂与浸膏剂项下(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IO),用5倍量70%乙醇为溶媒,进行渗漉,收集渗漉液,减压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80℃)的浸膏,喷雾干燥;
④黄芪、鹿衔草、党参、附子(制)、桑寄生、益母草、石苇、白花蛇舌草、牛膝等九味,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加水10倍量,第二次加水8倍量,每次煎煮2小时,滤过,滤液合并,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90℃)的浸膏,放冷,加乙醇使含醇量达60%,静置24小时(0~5℃),取上清液滤过,滤液回收乙醇,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80℃)的浸膏,喷雾干燥;
⑤将上述③和④项下两种浸膏粉与②项下白术细粉混匀,制成颗粒,干燥,装入胶囊,即得。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补脾肾,治疗慢性肾炎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颗粒剂是通过下列工艺路线获得:
①按处方量取原料,按中国药典及地方标准炮制规范进行炮制,合格后投料;
②取投料量28.95%的白术,粉碎,过120目药筛,备用;
③剩余白术与茯苓、山茱萸、丹参粉碎成粗粉,照流浸膏剂与浸膏剂项下(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IO),用5倍量70%乙醇为溶媒,进行渗漉,收集渗漉液,减压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80℃)的浸膏,喷雾干燥;
④黄芪、鹿衔草、党参、附子(制)、桑寄生、益母草、石苇、白花蛇舌草、牛膝等九味,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加水10倍量,第二次加水8倍量,每次煎煮2小时,滤过,滤液合并,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90℃)的浸膏,放冷,加乙醇使含醇量达60%,静置24小时(0~5℃),取上清液滤过,滤液回收乙醇,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80℃)的浸膏,喷雾干燥;
⑤将上述③和④项下两种浸膏粉与②项下白术细粉混匀,加入适量糊精,制粒,干燥,即得。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补脾肾,治疗慢性肾炎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丸剂是通过下列工艺路线获得:
①按处方量取原料,按中国药典及地方标准炮制规范进行炮制,合格后投料;
②取投料量28.95%的白术,粉碎,过120目药筛,备用;
③剩余白术与茯苓、山茱萸、丹参粉碎成粗粉,照流浸膏剂与浸膏剂项下(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IO),用5倍量70%乙醇为溶媒,进行渗漉,收集渗漉液,减压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80℃)的浸膏,喷雾干燥;
④黄芪、鹿衔草、党参、附子(制)、桑寄生、益母草、石苇、白花蛇舌草、牛膝等九味,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加水10倍量,第二次加水8倍量,每次煎煮2小时,滤过,滤液合并,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90℃)的浸膏,放冷,加乙醇使含醇量达60%,静置24小时(0~5℃),取上清液滤过,滤液回收乙醇,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80℃)的浸膏,喷雾干燥;
⑤将上述③和④项下两种浸膏粉与②项下白术细粉混匀,制丸,或包衣,即得。
CNA2007100176687A 2007-04-11 2007-04-11 一种补脾肾,治疗慢性肾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Pending CN10128405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7100176687A CN101284059A (zh) 2007-04-11 2007-04-11 一种补脾肾,治疗慢性肾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7100176687A CN101284059A (zh) 2007-04-11 2007-04-11 一种补脾肾,治疗慢性肾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84059A true CN101284059A (zh) 2008-10-15

Family

ID=400566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7100176687A Pending CN101284059A (zh) 2007-04-11 2007-04-11 一种补脾肾,治疗慢性肾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284059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55411A (zh) * 2012-07-16 2012-10-31 广州白云山明兴制药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芪鹿益肾片浸膏粉防潮性能的方法
CN103623288A (zh) * 2013-12-06 2014-03-12 侯青兰 一种治疗慢性肾炎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800504A (zh) * 2015-04-24 2015-07-29 王立昌 一种治疗肾炎的中药制剂及制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55411A (zh) * 2012-07-16 2012-10-31 广州白云山明兴制药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芪鹿益肾片浸膏粉防潮性能的方法
CN103623288A (zh) * 2013-12-06 2014-03-12 侯青兰 一种治疗慢性肾炎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623288B (zh) * 2013-12-06 2015-11-25 侯青兰 一种治疗慢性肾炎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800504A (zh) * 2015-04-24 2015-07-29 王立昌 一种治疗肾炎的中药制剂及制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45064B (zh) 一种治疗老年性阴道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698137B (zh) 一种具有降低血压作用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205107B (zh) 一种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815318A (zh) 一种治疗痛风的中药制剂
CN103301353B (zh) 一种治疗萎缩性阴道炎的药物组合物
CN101284059A (zh) 一种补脾肾,治疗慢性肾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285284B (zh) 一种治疗老年性阴道炎的药物组合物
CN104771578A (zh) 用于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中药
CN104706953A (zh) 一种治疗慢性子宫颈炎的中药制剂
CN102579818A (zh) 一种藏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2727738B (zh) 用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5435190A (zh) 用于治疗寒热错杂型哮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887950A (zh) 一种治疗乳痈的中药组合物
CN104367753A (zh) 一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中药组合物
CN1327874C (zh) 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740349A (zh) 一种用于治疗糖尿病足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352851A (zh) 一种预防及治疗胰腺炎的中药蜜丸及其制备方法
CN103041194B (zh) 用于治疗慢性湿疹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301374B (zh) 一种治疗产后非特异性阴道炎的药物组合物
CN101912584A (zh) 一种治疗郁症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6310019A (zh) 一种治疗肺痿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645244A (zh) 一种治疗动脉硬化症的中药组合物
CN104208510A (zh) 用于治疗慢性肾炎的药物
CN105148120A (zh) 一种有效防治男性高尿酸症并伴有痛风的中药
CN104940777A (zh) 一种治疗肝旺脾弱型经行泄泻的冲剂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8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