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73300B - 液晶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晶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73300B
CN101273300B CN2006800356293A CN200680035629A CN101273300B CN 101273300 B CN101273300 B CN 101273300B CN 2006800356293 A CN2006800356293 A CN 2006800356293A CN 200680035629 A CN200680035629 A CN 200680035629A CN 101273300 B CN101273300 B CN 10127330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rystal
light
resin bed
wavelength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8003562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73300A (zh
Inventor
桥本义人
久保真澄
山本明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2733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733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733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733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7Surface-induced orientation of the liquid crystal molecules, e.g. by alignment layers
    • G02F1/13378Surface-induced orientation of the liquid crystal molecules, e.g. by alignment layers by treatment of the surface, e.g. embossing, rubbing or light irradiation
    • G02F1/133788Surface-induced orientation of the liquid crystal molecules, e.g. by alignment layers by treatment of the surface, e.g. embossing, rubbing or light irradiation by light irradiation, e.g. linearly polarised light photo-polymeris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7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e.g.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rientation effect, guest-host interaction or dynamic scattering
    • G02F1/13712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e.g.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rientation effect, guest-host interaction or dynamic scattering the liquid crystal having negative dielectric anisotrop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08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light absorbing layer
    • G02F2201/086UV absorb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液晶显示装置。其包括:由垂直取向型的液晶分子(22)构成的液晶层;和由形成在玻璃基板(10)上的构成TFT、栅极总线、源极总线、CS总线中的至少一部分的金属层(12)构成的TFT基板(10A)。而且,以覆盖金属层(12)的方式设置有短波长吸收树脂层(14),在短波长吸收树脂层(14)上设置有由透明导电层(例如ITO层)形成的像素电极(15)。此外,在包括像素电极(15)上的基板的几乎整个面上设置有光取向膜(16)。通过向在250nm以上380nm以下的波长范围内具有感光波长的光取向膜材料倾斜照射包含感光波长的光而对光取向膜(16)实施有光取向处理。短波长吸收树脂层(14)具有使入射短波长吸收树脂层(14)并在金属层(12)反射的感光波长的光的强度衰减至60%以下的光学特性。

Description

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装置,特别涉及具有广视野角特性的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特性得到改善,其越来越多地被利用于电视接收机等。对于已提高液晶显示装置的视野角特性的装置希望有进一步的改善。特别是改善使用垂直取向型的液晶层的液晶显示装置(也有被称为VA模式液晶显示装置的情况)的视野角特性的要求强烈。这里,所谓“垂直取向型液晶层”是指相对垂直取向膜的表面,液晶分子轴(也称为“轴方位”)以大约85°以上的角度(预倾斜角(pre-tiltangle))取向的液晶层。液晶分子具有负的介电各向异性,VA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与正交尼科耳(crossed Nicols)配置的偏振光片组合,以常黑模式(normally black mode)进行显示。
现在,在电视机等大型显示装置中使用的VA模式液晶显示装置中,为了改善视野角特性,采用在一个像素上形成多个液晶畴(domain)的取向分割结构。作为形成取向分割结构的方法,MVA模式为主流。MVA模式通过在夹着垂直取向型液晶层相对的一对基板的液晶层侧设置取向限制结构,形成取向方向(倾斜方向)不同的多个畴(典型的取向方向有4种)。作为取向限制结构,使用设置于电极的狭缝(开口部)或肋材(突起结构),从液晶层的两侧发挥取向限制力。
但是,如果使用狭缝、肋材,则与利用在现有的TN模式中使用的取向膜规定预倾斜方向的情况不同,因为狭缝、肋材为线状,所以对液晶分子的取向限制力在像素内变得不均匀,因此存在例如在响应速度上产生分布的问题。此外,因为设置有狭缝、肋材的区域的光的透过率下降,所以有显示亮度下降的问题。
为了回避这些问题,对于VA模式液晶显示装置,也优选通过取向膜规定预倾斜方向从而形成取向分割结构。
作为具有通过取向膜控制预倾斜方向的取向分割结构的VA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有VAECB(Vertical Alignment Electrically ControlledBirefringence(垂直排列电控双折射))模式(参照专利文献1)、RTN(Reverse Twisted Nematic(反扭曲向列))模式(也称为VATN(VerticalAlignment Twisted Nematic(垂直排列扭曲向列))模式)(参照专利文献2~5)。
在VAECB模式巾,在像素内的任意的畴内,通过隔着液晶层相对的一对取向膜规定的液晶分子的预倾斜方向为反平行。因此,液晶层的厚度方向的中央附近的液晶分子的倾斜方向(以从观察者一侧观察时液晶分子的顶端中接近观察者一侧的一端为顶端的箭头所表示的方位角的方向)与通过下侧基板上的取向膜规定的预倾斜方向一致。此外,液晶分子的倾斜方向不依存于液晶层的厚度方向的位置,并且不依存于施加电压的大小,为一定。
另一方面,在RTN模式中,在像素内的任意的畴中通过一对取向膜规定的液晶分子的预倾斜方向相互大致正交。在RTN模式中,在液晶层上施加有足够的电压(至少为用于最高灰度等级的显示的信号电压)时,在液晶层的层面内和厚度方向的中央附近的液晶分子的倾斜方向为将通过一对取向膜规定的2个预倾斜方向大致二等分的方向。
作为向垂直取向膜赋予规定预倾斜方向的力的方法,已知有摩擦法(rubbing)、光取向法。光取向处理,因为能够对取向膜非接触地实施处理,所以不会发生如摩擦处理那样因摩擦生成的静电,能够提高成品率。进一步,如本申请人的日本专利申请2005-141846号所记载那样,通过使用包含能够形成结合结构的感光性基的光取向膜,得到能够将预倾斜角的偏差控制在1°以下,能够提高显示亮度特性的优点。
但是,光取向法有其特有的问题。
例如,在专利文献6中,公开有以下技术:在距离观察者最近的光取向膜与观察者一侧的最表面之间配置被赋予紫外线吸收能的部件,由此抑制光取向膜的光劣化。
另外,在专利文献7中,公开有在IPS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中使用光取向法的情况下,用于防止因设置在像素内的产生横电场用的金属电极的锥形部的反射光引起取向处理的混乱的技术。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1-28166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平11-35248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2002-277877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特开平11-133429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专利特开平10-123576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专利特开2001-272682号公报
专利文献7:日本专利特开2005-128359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专利文献6中记载的方法虽然对于抑制光取向膜的光劣化有效,但是在将光取向法应用于上述的取向分配型的VA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中的情况下,不能防止因来自基底的反射光引起的取向处理的混乱。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7中记载的方法虽然对于IPS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有效,但是对于VA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无效。这是因为:IPS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利用生成于设置在像素内的金属电极之间的横电场使液晶分子取向进行表示,所以电极上的区域不能用于显示。与此相对,在VA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由于利用在隔着液晶层位于上下位置的电极间生成的电场进行表示,所以能够向像素内的所有区域施加规定的电压,基本上能够将像素内的所有部分用于显示。因此,在VA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中使用光取向法的情况下,存在以下问题:来自存在于光取向膜下的金属层(例如,从金属层形成的配线、电极、遮光层)的反射光在取向处理中引起混乱,由此使显示品质下降。参照图4对该问题加以说明。
光取向膜根据发现规定液晶分子的预倾斜方向的力(取向限制力)的机构大致分为2类。一个为使用偏振光紫外线,在与该偏振光方向平行的方向(或者正交的方向)发现取向限制力的机构,另一个为相对光取向膜倾斜进行光照射,在对应于光照射方向的方向发现取向限制力的机构。但是,必须倾斜入射,所以有利用偏振光的情况。例如,如以下举例说明的那样,也有以20°~60°的入射角(距离面法线的角度)照射P偏振光紫外线的情况。
在后者的光取向膜中,取向限制力的方向由光取向处理中的光的入射方向规定。因此,在制作这样的光取向膜的情况下,如图4所示,如果向以覆盖形成在基板40上的金属层42的方式形成的光取向膜材料的膜46倾斜照射包含光取向膜材料的感光波长的光LI,则通过金属层42反射的光LR再次向光取向膜材料的膜46入射,带来坏影响。即,因为反射光LR向光取向膜材料的膜46入射的方向与光LI入射的方向不同,所以在被照射反射光LR的区域,取向限制力的方向不固定,不能使液晶分子取向为规定的预倾斜方向。利用上述专利文献6和7中记载的方法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本发明鉴于上述这些问题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用光取向法进行制造也不会产生取向混乱的VA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垂直取向型的液晶层;隔着上述液晶层相互相对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设置在上述第一基板的上述液晶层一侧的第一电极和设置在上述第二基板的上述液晶层一侧的第二电极;和以与上述液晶层接触的方式设置在上述第一电极上的第一取向膜和以与上述液晶层接触的方式设置在上述第二电极上的第二取向膜,上述第一取向膜实施有光取向处理,该光取向处理通过向在250nm以上380nm以下的波长范围内具有感光波长的第一取向膜材料倾斜照射包含上述感光波长的光而进行,其还包括:在上述第一取向膜与上述第一基板之间形成的金属层、和在上述金属层与上述第一取向膜之间以覆盖上述金属层的方式形成的第一树脂层,并且,上述第一电极设置在上述第一树脂层上,上述第一树脂层具有使入射上述第一树脂层并在上述金属层反射的上述感光波长的光的强度衰减至入射至上述第一树脂层的上述感光波长的光的强度的60%以下的光学特性。
在某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树脂层对400nm以上800nm以下的波长范围的光的透光率为90%以上。
在某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树脂层具有感光性。
在某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树脂层具有1μm以上5μm以下的厚度。
在某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取向膜在像素内至少具有2个区域,上述至少2个区域赋予液晶分子相互不同的预倾斜方向。
在某实施方式中,上述金属层包含由栅极总线、源极总线、CS总线和遮光层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个。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使利用光取向法进行制造也不会产生取向混乱的VA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特别是能够提高具有利用光取向法的取向分割结构的VA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品质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针对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VA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使用的TFT基板10A的光取向处理工序的示意截面图。
图2是表示2种(膜a和膜b)短波长吸收树脂层的透过率谱(Ta、Tb)的图表。
图3是表示用于光取向处理中的光源的发光谱Io、设置有膜a和膜b的情况下的反射光的强度谱Ia’和Ib’的图表。
图4是用于说明现有的光取向处理的问题的示意图。
符号的说明
10 玻璃基板
10A TFT基板
12 金属层
14 短波长吸收树脂层
15 像素电极
16 光取向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加以说明。在此,虽然举例说明TFT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能够广泛地应用于在基板上具有金属层的液晶显示装置。
图1是用于说明针对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VA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使用的TFT基板10A的光取向处理工序的示意截面图。并且,示意地表示使液晶分子22通过光取向膜16取向为规定的预倾斜方向的情况。
TFT基板10A包括玻璃基板10、和在玻璃基板10上形成的构成TFT(未图示)、栅极总线、源极总线、CS总线中的至少一部分的金属层12。进一步,以覆盖金属层12的方式设置有短波长吸收树脂层14,在短波长吸收树脂层14上设置有由透明导电层(例如ITO层)形成的像素电极15。在包括像素电极15上的基板的几乎整个而上设置有光取向膜16。这里,为了使说明简单,将实施光取向处理之前的光取向膜材料的膜也称为光取向膜,并以相同的参照符号进行表示。
用于形成光取向膜16的光取向膜材料在250nm以上380nm以下的波长范围内具有感光波长,通过倾斜照射包含感光波长的光LI实施光取向处理。即,光取向膜材料吸收感光波长的光而引起化学反应(分解或结合的形成等),成为在规定的方向具有取向限制力的取向膜。
作为通过倾斜照射而进行取向处理的光取向膜材料,如本申请人的日本专利申请2005-141846号所记载那样,优选使用包含具有380nm以下的感光波长的感光性基的光取向膜。感光性基优选能够形成结合结构的基,特别优选包含有选自(化学式1)所示的肉桂酰(cinnamoyl)基(I)、香豆素(cumarin)基(II)、4-查耳酮(chalcone)基(III)、和4’-查耳酮基(IV)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个感光性基的、通过紫外线照射进行光二聚反应的取向膜材料。如果使用这样的光取向膜材料,通过使由一对取向膜规定的预倾斜角的差为1°以内,能够提高显示亮度特性。为了光取向而照射的光为包含380nm以下的感光波长的紫外线,优选使用P偏振光紫外线。相对取向膜的入射角(与膜法线构成的角度)优选为20°~60°的范围内,进一步优选为30°~50°的范围内,最优选为40°附近。
(化学式1)
Figure G2006800356293D00061
在此,因为TFT基板10A在光取向膜16与金属层(例如栅极总线)12之间具有短波长吸收树脂层14,所以能够使透过光取向膜16经金属层12反射并再次到达光取向膜16的反射光LR的强度充分地衰减。即,短波长吸收树脂层14具有充分地使入射到短波长吸收树脂层14并经金属层12反射的感光波长的光的强度衰减的光学特性,其结果是,即使反射光LR再次入射光取向膜16,光取向膜实质上也不变化,准确地发现通过光LI的光取向处理而赋予的取向限制力。
在此,对短波长吸收树脂层14要求的光学特性进行详细说明。
为了光取向处理而照射的光LI一般为包含250nm以上380nm以下的波长范围的光的紫外线(UV)。照射到光取向膜(光取向膜材料的膜)16的紫外线LI经光取向膜16自身被吸收一部分,透过的紫外线LI到达金属层12并经金属层12反射,再次入射光取向膜16。此外,照射到由ITO层形成的像素电极15上的光取向膜16的光LI,进一步2次透过像素电极15后,再次入射光取向膜16。
光取向膜16的厚度一般为0.5μm以上但不足1.0μm,光取向膜16的吸收较少。此外,如果通过光照射而进行化学反应,则感光波长的吸收率下降。此外,虽然构成像素电极15的ITO层也吸收紫外线,但存在不能充分地降低感光波长的强度的情况。进一步,因为倾斜照射紫外线,所以如图1所示意性表示的那样,紫外线的一部分通过像素电极15的间隙后在金属层12反射,存在再次通过像素电极15的间隙或像素电极15后到达光取向膜16的紫外线。因此,尤其在像素电极15的边缘部的附近,强烈受到反射光LR的影响。
在VA模式下,因为在像素电极15的边缘部的附近形成的倾斜电场影响液晶分子的倾斜方向,所以如果像素电极15的边缘部的光取向处理不安定,则显示品质下降。例如,在本申请人的日本专利申请2005-169423号所记载的VATN模式(RTN模式)中,具有以下问题,即,在像素电极的边缘部的倾斜电场的方向与取向膜的预倾斜方向相反的区域(图1中的右侧的像素电极15的边缘附近)形成的暗线(畴线)深深地进入像素内(向像素的中央侧移动)。另外,在采用取向分割结构的情况下,不限定于边缘部,在像素的中央附近形成的畴的分界线的附近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反射光的问题,有必要通过在光取向膜16与金属层12之间形成的短波长吸收树脂层14,使紫外线的强度充分地衰减。但是,如果短波长吸收树脂层14的厚度超过5μm,则由于短波长吸收树脂层14的厚度导致的视差(倾斜入射的影响)变大所以不推荐,但如果厚度小于1μm,则因为难以实现稳定的成膜,所以短波长吸收树脂层14的厚度优选为1μm以上5μm以下。进一步,因为用于显示的可视光也通过短波长吸收树脂层14,所以短波长吸收树脂层14优选对可视光的透过率较高,优选对400nm以上800nm以下的波长范围的光的透过率为80%以上,更优选为90%以上。因为从背光供给的用于显示的光仅通过短波长吸收树脂层14一次,所以这里所谓的透过率是短波长吸收树脂层14本身的透过率。
参照图2和图3说明研讨对紫外线的透过率的结果。图2是表示这里使用的2种(膜a和膜b)短波长吸收树脂层的透过率谱(Ta、Tb)的图表。虚线所示的透过率曲线(Ta’、Tb’)为能够得到实线所示的透过率曲线的膜的厚度的2倍时的膜的曲线。在此,对带给光取向膜的取向处理坏影响的感光波长(紫外线)的透过率,与虚线所示的厚度为2倍的透过率曲线对应,对可视光的透过率以实线所示的透过率曲线进行评价即可。
膜a使用具有感光性的丙烯酸酯类树脂而形成,膜b使用在膜a中使用的丙烯酸酯类树脂中混合有苯并三唑(benzotriazole)类紫外线吸收剂的材料而形成。厚度均为2μm。其中,作为紫外线吸收剂,能够适宜地使用二苯甲酮(benzophenone)类等有机类的材料。作为光取向膜,使用具有肉桂酰基的二聚型(化学式1)
图3表示用于光取向处理中的光源的发光谱Io、设置有膜a和膜b的情况下的反射光的强度谱Ia’和Ib’。求得Ia’=Io×Ta’×0.9,Ib’=Io×Tb’×0.9。在此,0.9是金属层12为铝时的反射率,铝是金属中对紫外线的反射率(90%)最高的金属之一,这里没有考虑反射率的波长分散。
试验的结果是,在使用膜a的情况下,没有发生因反射光而导致的取向混乱,能够获得良好的VA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光照射条件为:使入射角为40°地照射10mW的P偏振光紫外线5秒钟(光量为50mJ)。如图3所示,在使用膜a的情况下,315nm的光的强度Ia’也衰减至Io的60%。因此,可知作为短波长吸收树脂层14使用具有使入射到短波长吸收树脂层14并在金属层12反射的感光波长的光的强度衰减到60%以下的光学特性的材料即可。
另一方面,若关注膜a和膜b的可视光的透过率(图2中的实线),其均具有80%以上的透过率,但膜a比膜b的透过率高,超过90%,能够实现更明亮的显示,从这一点而优选。
此外,膜a由具有感光性的树脂形成,例如,具有能够通过光刻(lithography)工艺形成用于电连接像素电极15和金属层(例如,TFT的漏极电极层)12的连接孔的优点。
本实施方式的VA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能够通过在TFT基板10A上,以在中间隔着介电各向异性为负的液晶材料相对的方式配置滤色(color filter)基板而得到。滤色基板,典型而言,包括:玻璃基板;在玻璃基板上由彩色树脂层(例如,红色树脂层、绿色树脂层和蓝色树脂层)形成的滤色层;由黑色树脂层形成的黑色矩阵(blackmatrix);相对电极;和形成于相对电极的液晶层一侧的光取向膜。如上所述,滤色基板因为一般在玻璃基板与光取向膜之间不具有金属层,所以在光取向处理中不会发生上述反射光的问题,但是在例如使用金属层并形成有黑色矩阵等情况下,在金属层与光取向膜之间设置上述短波长吸收树脂层即可。另外,因为彩色树脂层、黑色树脂层吸收紫外线,所以设置在滤色基板上的短波长吸收树脂层的使感光波长衰减的能力,也可以低于设置在TFT基板上的短波长吸收树脂层14。
此外,如上所述,光取向处理对于在像素内光取向膜具有预倾斜方向相互不同的至少2个区域,即具有所谓的取向分割结构的VA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工艺而言很重要,本发明能够被适当地使用。尤其适合使用于上述日本专利申请2005-169423号所记载的取向分割型VATN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
而且,因为短波长吸收树脂层14不仅能够吸收用于光取向处理的紫外线,还能够吸收从背光射出的光中所包含的紫外线、周围光中所包含的紫外线,所以与专利文献6所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一样,能够起到抑制光取向膜的光劣化、提高可靠性的效果。
为了参考,将作为本申请的在先申请的基础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05-286033号、上述日本专利申请2005-141846号、和上述日本专利申请2005-169423号的所有公开内容援用到本说明书中。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能够适当地应用于电视接收机等要求高品质显示的用途中。

Claims (6)

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垂直取向型的液晶层;
隔着所述液晶层相互相对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
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的所述液晶层一侧的第一电极和设置在所述第二基板的所述液晶层一侧的第二电极;和
以与所述液晶层接触的方式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上的第一取向膜和以与所述液晶层接触的方式设置在所述第二电极上的第二取向膜,
所述第一取向膜实施有光取向处理,该光取向处理通过向在250nm以上380nm以下的波长范围内具有感光波长的第一取向膜材料倾斜照射包含所述感光波长的光而进行,
该液晶显示装置还包括在所述第一取向膜与所述第一基板之间形成的金属层、和在所述金属层与所述第一取向膜之间以覆盖所述金属层的方式形成的第一树脂层,并且,所述第一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树脂层上,
所述第一树脂层具有使入射所述第一树脂层并在所述金属层反射的所述感光波长的光的强度衰减至入射至所述第一树脂层的所述感光波长的光的强度的60%以下的光学特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树脂层对400nm以上800nm以下的波长范围的光的透光率为90%以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树脂层具有感光性。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树脂层具有1μm以上5μm以下的厚度。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取向膜在像素内至少具有2个区域,所述至少2个区域赋予液晶分子相互不同的预倾斜方向。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层包含由栅极总线、源极总线、储存电容总线和遮光层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个。
CN2006800356293A 2005-09-30 2006-09-28 液晶显示装置 Active CN1012733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286033 2005-09-30
JP286033/2005 2005-09-30
PCT/JP2006/319298 WO2007040137A1 (ja) 2005-09-30 2006-09-28 液晶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73300A CN101273300A (zh) 2008-09-24
CN101273300B true CN101273300B (zh) 2010-05-19

Family

ID=379061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356293A Active CN101273300B (zh) 2005-09-30 2006-09-28 液晶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7679703B2 (zh)
JP (1) JP4651677B2 (zh)
CN (1) CN101273300B (zh)
WO (1) WO200704013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525395A (ja) * 2007-04-16 2010-07-22 ノース・キャロライナ・ステイト・ユニヴァーシティ スイッチング可能な液晶偏光格子を反射性基板上に作る方法及び関連する装置
WO2012111558A1 (ja) * 2011-02-15 2012-08-2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6330662B2 (ja) 2012-08-21 2018-05-30 日産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液晶配向剤、液晶配向膜及び液晶表示素子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94696A (zh) * 1996-05-22 1998-09-3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屏及其制造方法
JP2001100210A (ja) * 1999-09-28 2001-04-13 Nec Kagoshima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2169166A (ja) * 2000-12-05 2002-06-1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画像表示応用機器
CN1477426A (zh) * 2002-06-27 2004-02-25 ��������ʾ���Ƽ���˾ Vva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
CN1637526A (zh) * 2003-12-24 2005-07-13 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定向膜及使用此定向膜的液晶显示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78351A (en) * 1995-01-20 1996-11-26 Geo-Centers, Inc. Liquid crystal composition and alignment layer
KR0179115B1 (ko) * 1995-11-20 1999-05-01 구자홍 액정배향용 감광성물질 및 이를 이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
JP3282986B2 (ja) * 1996-02-28 2002-05-20 富士通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4201862B2 (ja) 1997-02-27 2008-12-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H11305256A (ja) * 1998-04-24 1999-11-05 Hitachi Ltd 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型液晶表示装置
JP3850002B2 (ja) 1998-06-08 2006-11-2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電気光学装置
JP2001174635A (ja) * 1999-12-17 2001-06-29 Konica Corp 光配向膜の作製方法及びそれを用いて作製された液晶表示素子
JP3994617B2 (ja) 2000-03-28 2007-10-24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1281669A (ja) 2000-03-30 2001-10-1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液晶配向膜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
JP3771137B2 (ja) 2001-03-21 2006-04-2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363005B2 (ja) * 2002-07-02 2009-11-11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光学補償シート、偏光板
JP4333271B2 (ja) * 2003-08-13 2009-09-16 ソニー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US7916254B2 (en) * 2003-10-27 2011-03-29 Hitachi Displays,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alignment process by irradiating light
JP4383825B2 (ja) * 2003-10-27 2009-12-16 株式会社 日立ディスプレイズ 液晶表示装置
WO2007114471A1 (ja) * 2006-04-04 2007-10-11 Sharp Kabushiki Kaisha 液晶表示装置
JP4820866B2 (ja) * 2006-04-24 2011-11-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94696A (zh) * 1996-05-22 1998-09-3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屏及其制造方法
JP2001100210A (ja) * 1999-09-28 2001-04-13 Nec Kagoshima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2169166A (ja) * 2000-12-05 2002-06-1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画像表示応用機器
CN1477426A (zh) * 2002-06-27 2004-02-25 ��������ʾ���Ƽ���˾ Vva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
CN1637526A (zh) * 2003-12-24 2005-07-13 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定向膜及使用此定向膜的液晶显示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651677B2 (ja) 2011-03-16
US20100134738A1 (en) 2010-06-03
CN101273300A (zh) 2008-09-24
JPWO2007040137A1 (ja) 2009-04-16
US7679703B2 (en) 2010-03-16
US20090268141A1 (en) 2009-10-29
WO2007040137A1 (ja) 2007-04-12
US7999896B2 (en) 2011-08-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95594C (zh) 视角控制元件和使用了该元件的影像显示装置
KR100825343B1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TW509808B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1359118B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00430802C (zh)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0447648C (zh) 液晶显示装置用基板和液晶显示装置
Lee et al. Rubbing-free, vertically aligned nematic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ontrolled by in-plane field
KR20110111212A (ko) 화소전극 표시판, 액정표시판 조립체 및 이들을 제조하는 방법들
CN102736331A (zh)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1288020B (zh) 使用了向列型液晶的液晶显示装置
CN102272669A (zh) 液晶显示装置和液晶层形成用组合物
US10845648B2 (en) Switching mirror panel and switching mirror device
CN101498872A (zh) 液晶设备
KR20080005232A (ko) In-Cell형 편광자용 조성물, In-Cell형 편광자및 In-Cell형 적층 편광자, 그리고 이들을 사용한액정 소자
KR100778952B1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02722052A (zh)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其制备工艺和显示器
CN101273300B (zh) 液晶显示装置
US20220035205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20010052956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having a surface grating film with axially symmetric multi-aligned arrays of 2-dimensional surface relief gratings
CN105717674A (zh) 测量液晶层对入射光的液晶效率的方法
CN102334064A (zh) 液晶显示装置
JP2008070508A (ja) 液晶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09294320A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100380199C (zh) 液晶显示装置、及具备该装置的显示装置
CN101526698B (zh) 液晶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