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72933B - 车辆用整体式后视镜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整体式后视镜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272933B CN101272933B CN2006800354989A CN200680035498A CN101272933B CN 101272933 B CN101272933 B CN 101272933B CN 2006800354989 A CN2006800354989 A CN 2006800354989A CN 200680035498 A CN200680035498 A CN 200680035498A CN 101272933 B CN101272933 B CN 10127293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irror
- view mirror
- compartment
- vehicle
- outsi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ar-View Mirror Devices That Are Mounted On The Exterior Of The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整体式后视镜装置,该车辆用整体式后视镜装置具有:配置在车厢外侧的车厢外后视镜;和车厢内后视镜,其在接近车厢外后视镜的位置配置在车厢内,与车厢外后视镜协作来获得车辆的后方视野,该车辆用整体式后视镜装置支承在包含车门的车身上,其中,保持车厢外后视镜(27R)和车厢内后视镜(28R)的后视镜座(46)可摆动地支承在安装于车身的后视镜支承装置上,以改变两个后视镜(27R、28R)相对于车辆驾驶者的反射角度,通过远距离驱动装置来改变车厢外后视镜(27R)和车厢内后视镜(28R)的反射角度,远距离驱动装置通过远距离操作对后视镜座(46)进行摆动驱动。由此,能够远距离控制车厢外后视镜和车厢内后视镜的反射角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整体式后视镜装置,该车辆用整体式后视镜装置具有配置在车厢外侧的车厢外后视镜;和车厢内后视镜,该车厢内后视镜在车厢内配置在接近所述车厢外后视镜的位置,并且与该车厢外后视镜协作来同时获得车辆的后方和侧方视野,该车辆用整体式后视镜装置支承在包含车门的车身上。
背景技术
通过下述文献1公知有隔着窗玻璃配置车厢外后视镜和车厢内后视镜的装置,并且,通过下述文献2公知有在车门的车窗角部经由球窝关节安装将车厢外后视镜和车厢内后视镜连接起来的轴的装置。
文献1:日本登录实用新型第3017776号公报
文献2:美国专利第4815689号说明书
但是,根据这种整体式后视镜装置,通过车厢外后视镜和车厢内后视镜的协作,能够获得广阔的后方和侧方视野,但是,对于车辆驾驶者来说,需要调整车厢外后视镜和车厢内后视镜的反射角度。然而,在上述文献1中,仅记载了“通过广角后视镜不需要后视镜的角度调整,节省了工序”的内容,没有考虑车厢外后视镜和车厢内后视镜的反射角度调整。
并且,在上述文献2所公开的装置中,在经由球窝关节安装在车门的车窗角部上的轴的两端,支承有保持车厢外后视镜和车厢内后视镜的座,但是,在车厢外后视镜和车厢内后视镜的反射角度调整中,通过手动调整车厢外后视镜和车厢内后视镜中一方的反射角度,使车厢外后视镜和车厢内后视镜中另一方的反射角度连动地改变,两个后视镜的反射角度调整很麻烦。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远距离控制车厢外后视镜和车厢内后视镜的反射角度的车辆用整体式后视镜装置。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1特征在于,车辆用整体式后视镜装置具有:配置在车厢外侧的车厢外后视镜;和车厢内后视镜,该车厢内后视镜在车厢内配置在接近所述车厢外后视镜的位置,并且与该车厢外后视镜协作来获得车辆的后方视野,该车辆用整体式后视镜装置支承在包含车门的车身上,该车辆用整体式后视镜装置具有:后视镜座,其保持所述车厢外后视镜和所述车厢内后视镜;后视镜支承装置,其安装在所述车身上,并可摆动地支承所述后视镜座,以改变所述两个后视镜相对于车辆驾驶者的反射角度;以及远距离驱动装置,其通过远距离操作对所述后视镜座进行摆动驱动,以改变所述车厢外后视镜和所述车厢内后视镜的反射角度。
并且,本发明的第2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远距离驱动装置具有:远距离操作部件,其可由驾驶席上的车辆驾驶者手动操作;和电动机,其支承在所述后视镜支承装置上,以产生对所述后视镜座进行摆动驱动以改变所述反射角度的动力。
本发明的第3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远距离驱动装置构成为:通过传动部件将远距离操作装置和所述后视镜座之间连接起来,以将可由驾驶席上的车辆驾驶者手动操作的所述远距离操作装置的操作力直接传递到所述后视镜座。
本发明的第4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车厢外后视镜和所述车厢内后视镜分别保持在一对后视镜座上,所述一对后视镜座由相互独立的摆动支承部可摆动地支承在所述后视镜支承装置上,并且所述两个摆动支承部的摆动中心设定为相同。
本发明的第5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车厢外后视镜和所述车厢内后视镜、以及共同保持这些后视镜的后视镜座合在一起后的整体的重心位置,设定在与该后视镜座的摆动中心相同的位置上。
本发明的第6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后视镜座具有:座板,该座板共同配置在所述车厢外后视镜和所述车厢内后视镜上,与所述远距离驱动装置连接,并且,可摆动地支承在所述后视镜支承装置上;以及保持部件,其保持所述车厢外后视镜和所述车厢内后视镜中的一方,且可摆动地支承在所述座板上,在所述座板和所述保持部件之间设置有微调驱动装置,该微调驱动装置用于对所述车厢外后视镜和所述车厢内后视镜中的一方的反射角度进行微调。
本发明的第7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托架安装在设置于包含车门的车身上的支承板上,在所述托架上设置有可摆动地支承所述车厢外后视镜和所述车厢内后视镜的摆动支承部,并且,在托架上安装有从车辆的前方覆盖所述车厢外后视镜的车厢外侧外壳。本发明的第8特征在于,在上述第7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保持所述车厢外后视镜和所述车厢内后视镜的座板可摆动地支承在所述后视镜支承装置上,并且在所述支承板上设置有供所述座板贯通的通孔。
本发明的第9特征在于,在上述第8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在所述支承板和所述座板之间,设置有用于闭塞所述通孔的密封部件。
本发明的第10特征在于,在上述第7~9特征的任一结构的基础上,所述托架从车厢的外方安装在所述支承板上。
本发明的第11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车厢内后视镜的上下方向中间部的左右方向的宽度设定为50mm以上且比产生车辆驾驶者映入镜中的情况的值小。
并且本发明的第12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1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从前方覆盖所述车厢内后视镜的车厢内侧外壳配置在,当车辆驾驶者目视从车辆的前方覆盖所述车厢外后视镜的车厢外侧外壳时的投影范围内。
本发明的第13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1或第12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车厢外后视镜和所述车厢内后视镜的上缘和下缘的至少一方在一条虚拟直线上大致对齐地配置。
本发明的第14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车厢外后视镜和所述车厢内后视镜弯曲成形为具有曲率中心相同的同一曲率半径。
本发明的第15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单独保持所述车厢外后视镜和所述车厢内后视镜的外侧后视镜座和内侧后视镜座,可以进行相互独立的摆动动作地支承在所述后视镜支承装置上,所述远距离驱动装置具有:分别对所述外侧和所述内侧后视镜座进行摆动驱动的外侧驱动装置和内侧驱动装置;以及控制所述外侧驱动装置和所述内侧驱动装置的动作的控制单元,控制单元可以切换通常动作控制状态和特定动作控制状态,所述通常动作控制状态使所述外侧和所述内侧驱动装置一起动作,以使所述外侧后视镜座和内侧后视镜座连动地摆动,所述特定动作控制状态仅使外侧驱动装置动作,以使所述外侧后视镜座单独摆动。
本发明的第16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5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控制单元根据使车辆后退时由车辆驾驶者操作的操作装置的操作,来选择所述特定动作控制状态,并且,在使车厢外后视镜的指向方向朝下方变化预定角度的一侧,使所述外侧驱动装置动作预定量。
本发明的第17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5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控制单元根据车辆的前进路线变更时的由车辆驾驶者操作的操作装置的操作,来选择所述特定动作控制状态,并且,在使车厢外后视镜的指向方向朝外侧变化预定角度的一侧,使所述外侧驱动装置动作预定量。
本发明的第18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6或第17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控制单元根据车辆驾驶者的所述操作装置的操作结束的情况,使所述外侧驱动装置动作,以使所述外侧后视镜座返回到所述特定动作控制状态开始之前的位置。
本发明的第19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车厢外后视镜和所述车厢内后视镜构成为可以成为防眩状态。
本发明的第20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9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该车辆用整体式后视镜装置具有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同时进行所述车厢外后视镜和所述车厢内后视镜的防眩和非防眩状态的切换控制。
本发明的第21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9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该车辆用整体式后视镜装置具有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在车辆的左右独立地对所述车厢外后视镜和所述车厢内后视镜的防眩和非防眩状态进行切换控制。
本发明的第22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车厢外侧外壳配置在包含所述车门的车身的外方,并且在开口部上配置所述车厢外后视镜,用以覆盖车厢外后视镜,该车厢外侧外壳支承在所述车身上,并且可以在使所述车厢外后视镜朝向车辆后方的突出位置、以及使所述车厢外后视镜朝向所述车身侧的收纳位置之间转动,所述车厢外侧外壳的转动中心被设定在,沿着位于所述突出位置的所述车厢外侧外壳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
进而,本发明的第23特征在于,在上述第22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车厢内后视镜被支承在固定于所述车身的后视镜支承装置上并且可独立于所述车厢外后视镜进行摆动,所述远距离驱动装置具有:对所述车厢外侧外壳进行转动驱动的外壳驱动装置;对所述车厢内后视镜进行摆动驱动的内侧驱动装置;以及控制所述外壳驱动装置和所述内侧驱动装置的动作的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使所述外壳驱动装置动作以使所述车厢外侧外壳转动到收纳位置侧,相应地,使所述内侧驱动装置动作,以使所述车厢内后视镜向外侧摆动一定角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1特征,能够通过远距离操作来改变车厢外后视镜和车厢内后视镜相对于车辆驾驶者的反射角度,从而使其容易适合于车辆驾驶者。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第2特征,根据车辆驾驶者对远距离操作部件的操作,使电动机工作,由此,能够极其容易地改变车厢外后视镜和车厢内后视镜相对于车辆驾驶者的反射角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3特征,能够利用车辆驾驶者手动操作远距离操作部件时的操作力,来改变车厢外后视镜和车厢内后视镜相对于车辆驾驶者的反射角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4特征,可以根据需要切换车厢外后视镜和车厢内后视镜独立地摆动的状态以及同时摆动的状态,并且,当分别驱动车厢外后视镜和车厢内后视镜的机构的某一个发生故障时,可以仅更换发生故障侧的部件,从而由两个后视镜协作获得的视野不会产生不适感。
根据本发明的第5特征,能够减小来自车身侧的振动对车厢外后视镜和车厢外后视镜的影响。
根据本发明的第6特征,能够根据部件的尺寸偏差、车辆驾驶者的个人差异,对车厢外后视镜和车厢内后视镜的一方的反射角度进行微调,由此,能够实现由车厢外后视镜和车厢内后视镜获得的像的一体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7特征,伴随车辆行驶的风压不会直接作用于车厢外后视镜,从而支承车厢内后视镜和车厢外后视镜的力较小即可,因此,调整车厢外后视镜和车厢内后视镜的摆动角度所需要的力也是较小即可,从而能够容易地调整车厢外后视镜和车厢内后视镜的摆动角度。并且,在托架上,不仅安装了所述车厢外侧外壳,还设置有将车厢外后视镜和车厢内后视镜支承为可摆动的摆动支承部,所以,能够减少组装部件,也可以减小部件安装时的偏差。
根据本发明的第8特征,在支承板上设置使座板贯通的通孔,该座板利用设置在托架上的后视镜支承装置支承,并且保持车厢外后视镜和车厢内后视镜,由此,托架对支承板的安装变得容易。
根据本发明的第9特征,利用密封部件闭塞通孔,所以,能够不会妨碍座板的摆动动作地防止空气或雨水在车厢内外之间流通。
根据本发明的第10特征,在托架对支承板的安装时,不会受到车身结构部件影响,托架向支承板安装的安装作业变得容易。
根据本发明的第11特征,任何车辆驾驶者观察车厢内后视镜时,都能够确保必要的最小限度的视野,从而能够立体观察后方像,不会有损远近感。但是,根据社团法人人类生活工学研究中心在平成9年10月发行的“日本人人体测量数据”,能够取得车辆驾驶执照的年龄即18岁以上的人类的两眼的瞳孔间隔的最小值为20~24岁女性的瞳孔间隔50.2mm,所以,通过使车厢内后视镜的上下方向中心线上的左右方向的宽度的最小值为50mm,能够利用车厢内后视镜确保必要的最小限度的视野。并且,车厢内后视镜的上下方向中心线上的左右方向的宽度的最大值设定为比产生车辆驾驶者映入镜中的情况的值小,由此,能够防止由于车辆驾驶者映入镜中而产生死角,能够提高目视确认性。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第12特征,不会由于车厢内侧外壳而产生成为死角的范围,仅是由于车厢外后视镜产生的最小的死角范围。
根据本发明的第13特征,当车辆驾驶者观察车厢外后视镜和车厢内后视镜时,利用车厢内后视镜和车厢外后视镜分别获得的视野的上缘和下缘的至少一方大致对齐,能够没有不适感地进行瞬间的后方视野确认。
根据本发明的第14特征,通过弯曲成形车厢外后视镜和车厢内后视镜,能够获得更宽的视野,而且,车厢外后视镜和车厢内后视镜的曲率中心相同,所以,能够没有不适感地连续目视确认由两个后视镜获得的像。
根据本发明的第15特征,通过驱动装置的动作,来改变车厢外后视镜和车厢内后视镜相对于车辆驾驶者的反射角度,容易调整两个后视镜的反射角度,并且,能够根据车辆的驾驶状态来改变车辆的侧方的视野,以更适合于车辆的驾驶。
根据本发明的第16特征,在车辆后退时,车厢外后视镜的指向方向向下方变化预定角度,所以,在车辆后退时,能够维持后方的视野,而不会由于反射角度没有变化的车厢内后视镜而获得不需要的视野,并且,能够通过车厢外后视镜使车辆的侧方的视野进一步向下方转移,以更适合于车辆后退。
根据本发明的第17特征,在车辆的车线路变更时能够维持后方的视野,而不会由于反射角度没有变化的车厢内后视镜而获得不需要的视野,并且,能够使车厢外后视镜的车辆的侧方的视野进一步向外侧转移,以更适合于车辆的车线路变更。
根据本发明的第18特征,根据车辆的驾驶状态返回通常状态的情况,不需要特别的操作,就能够使车厢外后视镜返回到特定动作控制状态开始之前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19特征,使车厢外后视镜和车厢内后视镜为防眩状态,由此,能够防止由于来自车辆后方的光源的光的反射而使车辆驾驶者有眩目感。
根据本发明的第20特征,同时使车厢外后视镜和车厢内后视镜为防眩状态,所以,能够没有不适感地目视确认由两个后视镜获得的反射像。
根据本发明的第21特征,能够使在车辆左右中仅眩目侧为防眩状态,从而能够根据车辆的周围环境,获得良好的目视确认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22特征,车厢外侧外壳的转动中心设定在沿着位于突出位置的车厢外侧外壳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所以,车厢外侧外壳的大致中央可以转动地支承在车身侧,从而能够提高车厢外侧外壳的重量平衡,能够避免由于提高支承强度而导致的重量增加,并且,能够承受来自车身的振动和行驶风而良好地支承车厢外侧外壳。
进而,根据本发明的第23特征,车厢外侧外壳转动到收纳位置时,通过使车厢内后视镜向外侧摆动一定角度,由此,能够利用车厢内后视镜,来确保车厢外侧外壳内的车厢外后视镜朝向车身侧而损失的后方视野的一部分。
通过沿着附图在以下详细叙述的优选实施例的说明,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前方观察乘用车的立体图。(第1实施例)
图2是示出从乘用车的车厢内观察前方的状态的立体图。(第1实施例)
图3是乘用车的局部的剖切俯视图。(第1实施例)
图4是乘用车的后视图。(第1实施例)
图5是省略了支承板并从车辆的后方观察右整体式后视镜装置的图。(第1实施例)
图6是沿图5的6-6线的剖面图。(第1实施例)
图7是右整体式后视镜装置的分解立体图。(第1实施例)
图8是右整体式后视镜装置中配置在车厢外的部分的分解立体图。(第1实施例)
图9是示出右整体式后视镜装置中配置在车厢内的部分的分解立体图。(第1实施例)
图10是简化示出驾驶席上的驾驶者的前方视野内的右整体式后视镜装置的配置的俯视图。(第1实施例)
图11是示出远距离驱动装置的结构的框图。(第1实施例)
图12是车厢内后视镜附近的后视镜座的横剖面图,是沿图13的12-12线的剖面图。(第2实施例)
图13是沿图12的13-13线的剖面图。(第2实施例)
图14是示出远距离驱动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第3实施例)
图15是沿图14的15-15线示出远距离操作部件的支承部的剖面图。(第3实施例)
图16是从车辆的后方侧观察右整体式后视镜装置的图。(第4实施例)
图17是沿图16的17-17线的剖面图。(第4实施例)
图18是示出远距离驱动装置的结构的框图。(第4实施例)
图19是示出本发明的第5实施例的远距离驱动装置的结构的框图。(第5实施例)
图20是示出从乘用车的车厢内观察前方的状态的立体图。(第6实施例)
图21是示出右整体式后视镜装置的控制系统的框图。(第6实施例)
图22是从前方观察乘用车的立体图。(第7实施例)
图23是从车辆的后方侧观察右整体式后视镜装置的图。(第7实施例)
图24是沿图23的24-24线的剖面图。(第7实施例)
图25是示出控制系统的结构的框图。(第7实施例)
图26是对比车厢外侧外壳位于突出位置的状态(A)以及车厢外侧外壳位于收纳位置的状态(B)来表示的俯视图。(第7实施例)
符号说明
19L、19R:车门;
24:车厢;
25:驾驶席;
27L、27R:车厢外后视镜;
28L、28R:车厢内后视镜;
33:支承板;
35:托架;
36:车厢外侧外壳;
38:作为后视镜支承装置的致动器壳体;
39:车厢内侧外壳;
40、40’:座板;
41:密封部件;
46、46’、120、121:后视镜座;
58’保持部件;
59:通孔;
63:摆动支承部;
77、78、133、134、137、138:电动机;
84、108、140、151、160、182:远距离驱动装置;
85:作为远距离操作部件的左右动操作开关;
86:作为远距离操作部件的上下动操作开关;
94:微调驱动装置;
109:远距离操作部件;
110、111、112、113:作为传动部件的线(wire);
118:作为后视镜支承装置的外侧致动器壳体;
119:作为后视镜支承装置的内侧致动器壳体;
120:外侧后视镜座;
121:内侧后视镜座;
128:外侧摆动支承部;
129:内侧摆动支承部;
149:外侧驱动装置;
150:内侧驱动装置;
154、161、183:控制单元;
176:车厢外侧外壳;
180:外壳驱动装置;
B:车身;
C1:后视镜座的摆动中心;
C2:摆动支承部的摆动中心;
C3:车厢外侧外壳的转动中心;
IL:虚拟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1实施例
一边参照图1~图11一边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首先,在图1~图3中,乘用车的车身B从前方依次空开间隔地分别具有:左、右前柱15L、15R;左、右中柱16L、16R;以及左、右后柱17L、17R,利用所述左、右前柱15L、15R支承前风挡玻璃18的左右两侧部。并且,在左、右前柱15L、15R和左、右中柱16L、16R之间,分别可开闭地配设有构成车身B一部分的左、右前部侧门19L、19R,在左、右中柱16L、16R和左、右后柱17L、17R之间,分别可开闭地配设有构成车身B一部分的左、右后部侧门20L、20R。
一并参照图4,在车身B的后部的宽度方向中央部设置有支柱22,在该支柱22与左、右后柱17L、17R之间分别形成左和右后车窗21L、21R,在这些左、右后车窗21L、21R上分别安装有左、右后风挡玻璃23L、23R,所述左、右后风挡玻璃23L、23R的两侧部由左、右后柱17L、17R和所述支柱22支承。
在所述车身B内形成有车厢24,但是车身B在左和右侧面所具有的多个支柱即前柱15L、15R和中柱16L、16R以及后柱17L、17R中最后部的支柱即左、右后柱17L、17R,配置在车厢24最后部的左、右角部的前方。即,车厢24的最后部的左右角部分别通过左、右后风挡玻璃23L、23R形成,左、右后风挡玻璃23L、23R弯曲形成,以形成车厢24最后部的左右角部。
但是,在构成车身B一部分的左前部侧门19L的前方上部,安装有左整体式后视镜装置29LA,该左整体式后视镜装置29LA具有:车厢外后视镜27L,其配置在车厢24外侧;和车厢内后视镜28L,其在车厢24内配置在接近所述车厢外后视镜27L的位置,并且与该车厢外后视镜27L协作来同时获得车辆的后方和侧方视野。在构成车身B一部分的右前部侧门19R的前方上部,安装有右整体式后视镜装置29RA,该右整体式后视镜装置29RA具有:车厢外后视镜27R,其配置在车厢24外侧;和车厢内后视镜28R,其在车厢24内配置在接近所述车厢外后视镜27R的位置,并且与该车厢外后视镜27R协作来同时获得车辆的后方和侧方视野。
通过这种左、右整体式后视镜装置29LA、29RA,坐在车厢24内的驾驶席25(参照图2)上的驾驶者能够目视确认车辆的后方和侧方,而且,配置在车身B两侧面的左、右后柱17L、17R的车宽方向截面宽度WR设定在,可由所述左/右整体式后视镜装置29LA、29RA获得的后方视野内,并能够隐藏在左、右中柱16L、16R后方的范围内。
在图5~图9中,右整体式后视镜装置29RA具有:配置在车厢24外侧的车厢外单元30RA;和配置在车厢24内的车厢内单元31RA,该右整体式后视镜装置29RA安装在支承板33上,该支承板33设置在右前部侧门19R中的门窗框32的前侧上部。而且,在右前部侧门19R的门玻璃34上,设置有用于配置所述支承板33的切口部34a。
所述车厢外单元30RA具有:安装在支承板33上的托架35;安装在该托架35上的车厢外侧外壳36;安装在车厢外侧外壳36上的遮阳板37;固定在所述托架35上的作为后视镜支承装置的致动器壳体38;以及配置在遮阳板37内以目视确认车辆后方的车厢外后视镜27R。并且,车厢内侧单元31RA具有:安装在所述支承板33上的车厢内侧外壳39;以及配置在车厢内侧外壳39内以目视确认车辆后方的车厢内后视镜28R。车厢外后视镜27R和车厢内后视镜28R保持在车厢外单元30RA和车厢内单元31RA共同的后视镜座46的座板40上。
托架35从车厢24的外方以在与支承板33之间夹设外侧密封部件41的方式安装在所述支承板33上。即,在托架35上,以气密地贯通外侧密封部件41且与支承板33的外表面抵接的方式一体地突出设置有例如一个安装凸台42并且植设有例如一对螺钉部件81、81,在所述支承板33上设置有分别单独与所述安装凸台42和两个螺钉部件81…对应的贯穿孔43…。而且,在一个贯穿孔43中旋合有从车厢24内贯穿的螺钉部件44,在分别贯穿于剩余两个贯穿孔43…中的所述螺钉部件81…的车厢24侧的端部上旋合螺母82、82,通过紧固螺钉部件44和螺母82…而将托架35安装在支承板33上。
合成树脂制的车厢外侧外壳36从车辆前方覆盖所述托架35,该车厢外侧外壳36由多个螺钉部件47…安装在所述托架35上。在该车厢外侧外壳36的开口边缘上连接着由多个螺钉部件48…安装在车厢外侧外壳36上的遮阳板37的周缘部,该遮阳板37一体具有配置在该车厢外侧外壳36内的碗状部37a。从所述车厢外侧外壳36的中间部到外侧设置有开口部49,在该开口部49上安装有构成方向指示灯50一部分的透镜(lens)51。
在所述托架35上,除了所述安装凸台42以外,还一体地设置有用于夹着所述支承板33紧固所述车厢内侧外壳39的两个凸台部52、52,这些凸台部52…也气密地贯通外侧密封部件41且与所述支承板33的外表面抵接。进而,在所述遮阳板37上,还突出设置有一个凸台部53,该凸台部53气密地贯通外侧密封部件41且与支承板33的外表面抵接。
在从车辆前方覆盖车厢内后视镜28R的合成树脂制的车厢内侧外壳39和支承板33的面向车辆24侧的内表面之间,夹设有内侧密封部件54,车厢内侧外壳39例如通过三个螺钉部件55…安装在托架35和遮阳板37上。即,在支承板33上,除了所述贯穿孔43…以外,还与托架35的凸台部52…以及遮阳板37的凸台部53对应地设置有三个贯穿孔56…,螺钉部件55…对应于这些贯穿孔56…而贯穿车厢内侧外壳39、内侧密封部件54和支承板33,这些螺钉部件55…旋合在托架35的凸台部52…和遮阳板37的凸台部53上,通过紧固这些螺钉部件55…将车厢内侧外壳39支承在支承板33上。
并且,车厢内侧外壳39形成为:当车辆驾驶者目视从车辆前方覆盖车厢外后视镜27R的所述车厢外侧外壳36时的投影范围为图10的点划线所示的范围时,车厢内侧外壳39配置在该投影范围内。
保持车厢外后视镜27R的外侧保持部件57和保持车厢内后视镜28R的内侧保持部件58,可以卡合脱离地卡合在座板40上,该座板40贯通了设置在所述支承板33和内侧密封部件54上的通孔59、60。而且,由所述座板40以及与该座板40卡合的外侧保持部件57和内侧保持部件58,来构成后视镜座46,车厢外后视镜27R和车厢内后视镜28R由共同的后视镜座46的座板40保持。
而且,车厢外后视镜27R和车厢内后视镜28R弯曲成形为具有曲率中心C相同的同一曲率半径R,车厢外后视镜27R和车厢内后视镜28R的上缘和下缘的至少一方(在该实施例中为上缘),如图5所示,在一条虚拟直线IL上大致对齐地配置。并且,车厢内后视镜28R的至少上下方向中间部的左右方向的宽度W设定为50mm以上,并且设定为比产生车辆驾驶者映入镜中的情况的值小。
进而,在遮阳板37的外端部设置有切口部37b,该切口部37b用于避免遮阳板37映入到配置在该遮阳板37内的车厢外后视镜27R中的情况。
在外侧密封部件41上,一体地形成有从所述通孔59、60向车厢内侧外壳39侧鼓出的鼓出部41a,所述座板40贯通了设置在该鼓出部41a上的狭缝61,在座板40上设置有卡合槽62,在所述狭缝61的周缘该卡合槽62整周地卡合鼓出部41a即外侧密封部件41。
所述座板40被摆动支承部63支承为可以上下、左右摆动,该摆动支承部63设置在固定于所述托架35上的致动器壳体38上。而且,在遮阳板37的碗状部37a上设置有切口部45,该切口部45用于配置固定在托架35上的致动器壳体38、以及由该致动器壳体38的摆动支承部63支承的座板40。
所述摆动支承部63包括:与致动器壳体38一体地突出设置的圆筒状的支轴64;以及横截面为圆弧状的支承座面65,该支承座面65以面向座板40侧且包围支轴64的方式设置在致动器壳体38上。所述摆动支承部63配置在与车厢外后视镜27R和车厢内后视镜28R之间的中间部相对应的部分上。
另一方面,在所述后视镜座46的座板40上一体地设置有支架部66,该支架部66的外表面和内表面形成为具有中心与横截面为圆弧状的所述支承座面65的中心相同的圆弧状的横截面形状,该支架部66的外表面与所述支承座面65滑动接触。并且,在突入到支架部66内的所述支轴64上可轴向移动地安装有夹持部件67,该夹持部件67与所述支架部66的内表面滑动接触且具有横截面为圆弧状的外表面,在由螺钉部件68固定在支轴64前端的弹簧座69和夹持部件67之间收缩设置有弹簧70,该弹簧70向在支承座面65和夹持部件67之间夹持所述支架部66的方向对夹持部件67施力。
这样,座板40即共同保持车厢外后视镜27R和车厢内后视镜28R的后视镜座46,在致动器壳体38的摆动支承部63上被支承为可以上下、左右摆动,其摆动中心C1设定在车厢外后视镜27R和车厢内后视镜28R之间,且设定在致动器壳体38安装在车身B上的安装部(即托架35安装在支承板33上的安装部)附近。
而且,车厢外后视镜27R、车厢内后视镜28R、以及共同保持这些后视镜27R、28R的后视镜座46合在一起后的整体的重心位置,设定在与所述摆动中心C1相同的位置,当设定该重心位置时,如图6的点划线所示,在后视镜座46的适当位置附设有配重73,该实施例中,车厢内后视镜28R较轻,所以在后视镜座46中的内侧保持部件58上附设有配重73。
所述致动器壳体38以一部分配置在所述外侧密封部件41的鼓出部41a内的方式,利用多个螺钉部件71…安装在托架35上,在座板40上设置多个操作孔72…,该多个操作孔72…在座板40与外侧保持部件57和内侧保持部件58卡合之前被摆动支承部63支承的状态下,可用于对将所述致动器壳体38固定在托架35上的多个所述螺钉部件71…中的、将座板40配置在妨碍安装的位置上的螺钉部件71…进行旋转操作。
并且,第1驱动轴75的轴线配置在穿过所述摆动支承部63的水平第1直线LA上,第2驱动轴76的轴线配置在穿过所述摆动支承部63且沿铅直方向延伸的第2直线LB上,第1驱动轴75和第2驱动轴76在轴线方向可以移动并从所述致动器壳体38突出,在致动器壳体38内收纳并固定有:产生在轴向往复驱动第1驱动轴75的动力的第1电动机77;以及产生在轴向往复驱动第2驱动轴76的动力的第2电动机78。
第1驱动轴75的一端部可以在包含第1直线LA的平面内摆头,并连接在所述后视镜座46的座板40上;第2驱动轴76的一端部可以在包含第2直线LB的平面内摆头,并连接在所述后视镜座46的座板40上。而且,当第1驱动轴75通过第1电动机77的工作而在轴向上动作时,后视镜座46即车厢外后视镜27R和车厢内后视镜28R绕摆动支承部63的摆动轴心C1左右摆动;当第2驱动轴76通过第2电动机78的工作而在轴向上动作时,后视镜座46即车厢外后视镜27R和车厢内后视镜28R绕摆动支承部63的摆动轴心C1上下摆动。
在所述托架35上,可装卸地安装有保持与第1和第2电动机77、78连接的线束端子的连接器(coupler)79,在支承板33上设置有用于配置该连接器79的圆形开口部80,在外侧密封部件41上一体地形成有连接器密封部41b,该连接器密封部41b供所述连接器79贯通并弹性地与该连接器79的外周紧密接合。
向支承板33安装这种右整体式后视镜装置29RA时,隔着外侧密封部件41从外方将托架35安装在支承板33上之后,依次进行车厢外侧外壳36向托架35的安装,以及处于由摆动支承部63支承座板40的状态下的致动器壳体38向托架35的安装,进而,将遮阳板37安装在车厢外侧外壳36上之后,将保持车厢外后视镜27R的外侧保持部件57卡合在座板40上,从而将车厢外单元30RA首先组装到支承板33上。接着安装了车厢内侧外壳39之后,在车厢24内,将保持车厢内后视镜28R的内侧保持部件58卡合在座板40上,从而右整体式后视镜装置29RA向支承板33的安装就完成了。
但是,如图4所示,车身B构成为其上部的车宽比下部的车宽窄,通过在所述车身B的最大车宽内配置包含车厢外后视镜27R的车厢外单元30RA,从而右整体式后视镜装置29RA被安装在右前部侧门19R的前方上部。
在图11中,共同保持车厢外后视镜27R和车厢内后视镜28R的后视镜座46,通过远距离操作由远距离驱动装置84摆动驱动,以改变车厢外后视镜27R和车厢内后视镜28R的反射角度。
而且,在与右整体式后视镜装置29RA相关联的部分,所述远距离驱动装置84具有:产生使车厢外后视镜27R和车厢内后视镜28R左右摆动的驱动力的第1电动机77以及产生使车厢外后视镜27R和车厢内后视镜28R上下摆动的驱动力的第2电动机78;驾驶席25上的车辆驾驶者可以手动操作的第1远距离操作部件、即左右动操作开关85;驾驶席25上的车辆驾驶者可以手动操作的第2远距离操作部件、即上下动操作开关86;以及根据左右动操作开关85和上下动操作开关86的操作来控制第1电动机77和第2电动机78工作的控制单元89。
左右动操作开关85和上下动操作开关86,与用于确定选择左整体式后视镜装置29LA和右整体式后视镜装置29RA中某一个的左右切换开关87一起,构成操作部88。该操作部88配设在车厢24内的驾驶席25附近,例如如图2所示,配设在右前部侧门19R的内表面。
控制单元89具有:信号输入判别电路90;以及根据信号输入判别电路90的输出信号,单独驱动第1电动机77和第2电动机78的第1电动机驱动电路91和第2电动机驱动电路92。
而且,当信号输入判别电路90被输入了表示左右切换开关87选择了右整体式后视镜装置29RA的信号时,信号输入判别电路90根据来自左右动操作开关85和上下动操作开关86的输入信号,将使第1电动机77和第2电动机78中某一个工作的信号输入到第1电动机驱动电路91和第2电动机驱动电路92中的某一个。
但是,在构成车身B一部分的左前部侧门19L的前方上部,安装有由车厢外单元30LA和车厢内单元31LA构成的左整体式后视镜装置29LA,所述车厢外单元30LA具有配置在车厢24外侧的车厢外后视镜27L,所述车厢内侧单元31LA具有车厢内后视镜28L,该车厢内后视镜28L在车厢24内配置在接近所述车厢外后视镜27L的位置,并且与所述车厢外后视镜27L协作来获得车辆的后方视野,该左整体式后视镜装置29LA的结构以及与左整体式后视镜装置29LA相关联的远距离驱动装置具有,与上述右整体式后视镜装置29RA以及所述远距离驱动单元84基本相同的结构,所以省略详细说明。
接着说明该第1实施例的作用,在构成车身B一部分的左、右前部侧门19L、19R的门窗框32的前侧上部设置的支承板33上,安装有左、右整体式后视镜装置29LA、29RA,在这些左、右整体式后视镜装置29LA、29RA中,在安装于支承板33的托架35上,设置有将车厢外后视镜27L、27R和车厢内后视镜28L、28R支承为可摆动的摆动支承部63,并且,安装有从车辆的前方覆盖车厢外后视镜27L、27R的车厢外侧外壳36。
因此,伴随车辆行驶的风压不会直接作用于车厢外后视镜27L、27R,从而支承车厢外后视镜27L、27R和车厢内后视镜28L、28R的力较小即可,因此,调整车厢外后视镜27L、27R和车厢内后视镜28L、28R摆动角度所需要的力也是较小即可,从而能够容易地调整车厢外后视镜27L、27R和车厢内后视镜28L、28R的摆动角度。并且,在托架35上,不仅安装了车厢外侧外壳36,还安装有具有将车厢外后视镜27L、27R和车厢内后视镜28L、28R支承为可摆动的摆动支承部63的致动器壳体38,所以能够减少组装部件,也可以减小部件安装时的偏差。
并且,保持车厢外后视镜27L、27R和车厢内后视镜28L、28R的后视镜座46可摆动地支承在摆动支承部63上,在支承板33上设置使后视镜座46的座板40贯通的通孔59,所以托架35向支承板33的安装变得容易。
并且,在支承板33和座板40之间,以闭塞通孔59的方式设置有与夹设在支承板33和托架35之间的外侧密封部件41一体形成的鼓出部41a,所以,能够不会妨碍座板40的摆动动作地防止空气或雨水在车厢24内外之间流通。
进而,从车厢24的外方将托架35安装在支承板33上,所以,在将托架35向支承板33安装时,不会受到车身构成部件影响,从而托架35向支承板33安装的安装作业变得容易。
而且,车厢内后视镜28L、28R的上下方向中间部的左右方向宽度设定为50mm以上且比产生车辆驾驶者映入镜中的情况的值小,所以,任何车辆驾驶者观察车厢内后视镜28L、28R时,都能够确保必要的最小限度的视野,从而能够立体观察后方像,不会有损远近感。
但是,根据社团法人人类生活工学研究中心在平成9年10月发行的“日本人人体测量数据”,能够取得车辆驾驶执照的年龄即18岁以上的人的两眼瞳孔间隔的最小值为20~24岁女性的瞳孔间隔50.2mm,所以,通过使车厢内后视镜28L、28R的上下方向中间部的左右方向宽度的最小值为50mm,能够利用车厢内后视镜28L、28R确保必要的最小限度的视野。并且,车厢内后视镜28L、28R的上下方向中间部的左右方向宽度的最大值设定为比产生车辆驾驶者映入镜中的情况的值小,由此,能够防止由于车辆驾驶者映入镜中而产生死角,能够提高目视确认性。
并且,在车辆驾驶者目视从车辆前方覆盖车厢外后视镜27L、27R的车厢外侧外壳36时的投影范围内,配置从前方覆盖车厢内后视镜28L、28R的车厢内侧外壳39,所以,不会由于车厢内侧外壳39而产生成为死角的范围,仅是由于车厢外后视镜27L、27R产生的最小的死角范围。
除此之外,车厢外后视镜27L、27R和车厢内后视镜28L、28R的上缘和下缘中的至少一方(在该实施例中为上缘),在一条虚拟直线IL上大致对齐地配置,所以,利用车厢内后视镜28L、28R和车厢外后视镜27L、27R分别获得的视野的上缘和下缘的至少一方大致对齐,能够没有不适感地进行瞬间的后方视野确认。
并且,车厢外后视镜27L、27R和车厢内后视镜28L、28R弯曲成形为具有曲率中心C相同的同一曲率半径R,所以,通过弯曲成形车厢外后视镜27L、27R和车厢内后视镜28L、28R,能够获得更广的视野,而且,能够没有不适感地连续目视确认由两个后视镜27L、27R,28L、28R获得的像。
但是,车身B形成为其上部的车宽比下部的车宽窄,在车身B的最大车宽内将车厢外单元30LA、30RA配置在构成该车身B一部分的左、右前部侧门19L、19R中的门窗框32的前侧上部,以此安装左、右整体式后视镜装置29LA、29RA,所以,即使在车身B的最大车宽内配置车厢外单元30LA、30RA,也能够获得充分的后方视野,从而能够防止由于车厢外后视镜27L、27R使车辆的整体宽度变宽,特别地,使车厢外单元30LA、30RA为可倒结构不是必须条件,从而能够实现后视镜结构的简单化。并且,在狭窄道路上的驾驶变得容易。
进而,车身B在其两侧面所具有的多个支柱中最后部的支柱即左、右后柱17L、17R,在由车厢外后视镜27L、27R和车厢内后视镜28L、28R所获得的后方视野内位于构成车身B的部件中的最后方,将该左、右后柱17L、17R配置在车厢24的最后部的左右角部的前方,由此,能够使利用车厢外后视镜27L、27R和车厢内后视镜28L、28R获得的后方视野内的死角最小,从而能够充分获得宽范围的后方视野。
而且,在车身B后部的宽度方向中央部设置有支柱22,该支柱22支承后风挡玻璃23L、23R的一侧部,后风挡玻璃23L、23R的另一侧部由所述最后部的支柱即后柱17L、17R支承,所以,需要使后风挡玻璃23L、23R弯曲形成来占据车厢24最后部的左右角部,从而能够利用配置在车身B后部的车宽方向中央部的支柱22来保持这种后风挡玻璃23L、23R。
进而,左、右后柱17L、17R的车宽方向截面宽度WR在由车厢外后视镜27L、27R和车厢内后视镜28L、28R所获得的视野内,设定在能够隐藏于左、右中柱16L、16R后方的范围内,所以,能够使由于配置在车身B的两侧面的多个支柱15L~17L、15R~17R产生的死角为最小限度。
并且,能够通过远距离操作来改变车厢外后视镜27L、27R和车厢内后视镜28L、28R的反射角度,所以,能够容易地使车厢外后视镜27L、27R和车厢内后视镜28L、28R相对于车辆驾驶者的反射角度适合于车辆驾驶者。
而且,通过远距离操作来改变车厢外后视镜27L、27R和车厢内后视镜28L、28R的反射角度的远距离驱动装置84具有:驾驶席25上的车辆驾驶者可以手动操作的左右动操作开关85和上下动操作开关86;支承在致动器壳体38上的第1电动机77和第2电动机78,它们产生对后视镜座46进行摆动驱动以改变所述反射角度的动力;以及根据左右动操作开关85和上下动操作开关86的操作来控制第1电动机77和第2电动机78工作的控制单元89。根据车辆驾驶者对左右动操作开关85和上下动操作开关86的手动操作,来控制第1和第2电动机77、78的工作,由此,能够极其容易地改变车厢外后视镜27L、27R和车厢内后视镜28L、28R相对于车辆驾驶者的反射角度。
并且,后视镜座46的摆动中心C1设定在车厢外后视镜27L、27R和车厢内后视镜28L、28R之间,且设定在所述致动器壳体38安装在车身B上的安装部附近,所以,使车厢外后视镜27L、27R和车厢内后视镜28L、28R动时,不会使利用两个后视镜27L、28L,27R、28R协作获得的视野产生不适感。
进而,车厢外后视镜27L、27R和车厢内后视镜28L、28R以及共同保持这些后视镜27L、28L,27R、28R的后视镜座46…合在一起后的整体的重心位置,设定在与该后视镜座46…的摆动中心C1…相同的位置,所以,能够减小来自车身B侧的振动对车厢外后视镜27L、27R和车厢外后视镜28L、28R的影响。
第2实施例
一边参照图12和图13一边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后视镜座46’具有:座板40’,其共同配置在车厢外后视镜27R(参照第1实施例)和车厢内后视镜28R上,并与远距离驱动装置84的第1电动机77和第2电动机78(参照第1实施例)连接,并且,可摆动地支承在致动器壳体38(参照第1实施例)上;外侧保持部件57(参照第1实施例),其保持车厢外后视镜27R并与座板40’卡合;以及内侧保持部件58’,其保持车厢内后视镜28R并可摆动地支承在座板40’上。用于对车厢外后视镜27R和车厢内后视镜28R中的一方即车厢内后视镜28R的反射角度进行微调的微调驱动装置94,设置在座板40’和内侧保持部件58’之间。
在内侧保持部件58’的与座板40’对置的背面的大致中央部,一体地突出设置有向座板40’侧突出的支轴95,设置在该支轴95的前端的球状头部95a,可摆动地嵌合于设置在座板40’上的支承部96中。
微调驱动装置94包括:可以手动操作的水平方向调整操作机构99,其使水平方向驱动轴97在轴向往复动作,该水平方向驱动轴97的轴线配置在通过支承部96的水平直线LC上,并且一端部与内侧保持部件58’的背面可摆头地连接;以及可以手动操作的上下方向调整操作机构100,其使上下方向驱动轴98在轴向往复动作,该上下方向驱动轴98的轴线配置在通过所述支承部96的铅直直线LD上。
水平方向调整操作机构99具有:与水平方向驱动轴97的另一端部同轴地旋合的螺纹轴101;一体地设置在该螺纹轴101上且可以旋转地支承在座板40’上的被动锥齿轮102;具有与所述螺纹轴101的轴线正交的轴线且可以旋转地支承在座板40’上的操作轴103;以及一体地设置在该操作轴103上且与所述被动锥齿轮102啮合的驱动锥齿轮104。卡合槽105设置在操作轴103的一端部上,该卡合槽105供从车厢内侧外壳39(参照第1实施例)和后视镜座46’之间的间隙插入的螺丝刀等工具卡合。
根据这种水平方向调整操作机构99,对操作轴103进行旋转操作而使水平方向驱动轴97在轴向动作,由此,能够在包含水平直线LC的水平面内对内侧保持部件58’和车厢内后视镜28R进行摆动驱动。
并且,上下方向调整操作机构100与所述水平方向调整操作机构99同样地构成,卡合从车厢内侧外壳39(参照第1实施例)和后视镜座46’之间的间隙插入的螺丝刀等的工具,进行旋转操作,由此使上下方向驱动轴98在轴向往复动作。
根据该第2实施例,能够根据构成整体式后视镜装置的部件的尺寸偏差、车辆驾驶者的个人差异,对车厢内后视镜28L、28R的反射角度进行微调。
第3实施例
一边参照图14和图15一边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后视镜座46的座板40由远距离驱动装置108摆动驱动,该远距离驱动装置108构成为:通过四个传动部件即线110、111、112、113将远距离操作部件109和所述座板40之间连接起来,以将可由驾驶席25(参照第1实施例)上的车辆驾驶者手动操作的远距离操作部件109的操作力直接传递到后视镜座46的座板40。
远距离操作部件109具有:可由车辆驾驶者旋转的旋钮部109a;一端与该旋钮部109a同轴地连接的轴部109b;与该轴部109b的另一端同轴地连接的球状部109c;在相对于球状部109c与所述轴部109b相反一侧,中央部连接设置在所述球状部109c上且沿直线状延伸的第1连接臂部109d;以及与第1连接臂部109d的中央部正交地连接且沿直线状延伸的第2连接臂部109e。
如图15所示,所述球状部109c可摆动地保持于支承部件114和保持部件115之间,支承部件114在驾驶席25附近设置在车身B上,保持部件115安装在该支承部件114上,远距离操作部件109可以在通过球状部109c中心并包含第1连接臂部109d的长度方向中心线的平面内、以及通过球状部109c的中心并包含第2连接臂部109e的长度方向中心线的平面内进行摆动操作,并且保持和支承在支承部件114和保持部件115之间。
线110、111的一端连接在第1连接臂部109d的两端,两根线110、111的另一端在通过后视镜座46的座板40中的摆动中心C1且在水平方向延伸的第1直线LA上,并且在与摆动中心C1的两侧距离相等的位置上与座板40连接。并且,线112、113的一端连接在第2连接臂部109e的两端,两根线112、113的另一端在通过所述摆动中心C1且在铅直方向延伸的第2直线LB上,并且在与摆动中心C1的两侧距离相等的位置上与座板40连接。
根据该第3实施例,在通过球状部109c的中心并包含第1连接臂部109d的长度方向中心线的平面内对远距离操作部件109进行摆动操作,由此,后视镜座46的座板40左右摆动,并且在通过球状部109c的中心并包含第2连接臂部109e的长度方向中心线的平面内对远距离操作部件109进行摆动操作,由此,后视镜座46的座板40上下摆动。
即,能够利用车辆驾驶者手动操作远距离操作部件109时的操作力,来改变车厢外后视镜27L、27R(参照第1实施例)和车厢内后视镜28L、28R(参照第1实施例)相对于车辆驾驶者的反射角度。
作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也可以将上述第3实施例中的远距离驱动装置108的各线110~113连接在第2实施例中的后视镜座46’的座板40’上。
第4实施例
一边参照图16~图18一边说明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右整体式后视镜装置29RB具有车厢外单元30RB和车厢内单元31RB,右整体式后视镜装置29RB安装在支承板33上,该支承板33设置在右前部侧门29R中的门窗框32的前侧上部。
所述车厢外单元30RB具有:安装在支承板33上的托架117;安装在该托架117上的车厢外侧外壳36;安装在车厢外侧外壳36上的遮阳板37’;固定在所述托架117上的作为后视镜支承装置的外侧致动器壳体118;以及配置在遮阳板37’内以目视确认车辆后方的车厢外后视镜27R。并且,车厢内侧单元31RB具有:安装在所述支承板33上的车厢内侧外壳39;固定在所述托架117上的作为后视镜支承装置的内侧致动器壳体119;以及配置在车厢内侧外壳39内以目视确认车辆后方的车厢内后视镜28R。车厢外后视镜27R保持于可摆动地支承在所述外侧致动器壳体118上的外侧后视镜座120上,车厢内后视镜28R保持于可摆动地支承在所述内侧致动器壳体119上的内侧后视镜座121上。
托架117从车厢24的外方以在与支承板33之间夹设外侧密封部件122的方式安装在所述支承板33上。在从车辆前方覆盖车厢内后视镜28R的合成树脂制的车厢内侧外壳39和支承板33的面向车厢24侧的内表面之间,夹设有内侧密封部件123。而且,所述托架117的一部分贯穿外侧密封部件122和内侧密封部件123并向车厢内侧外壳39侧延伸出来。
外侧后视镜座120构成为,保持车厢外后视镜27R的外侧保持部件124卡合在外侧座板125上;内侧后视镜座121构成为,保持车厢内后视镜28R的内侧保持部件126卡合在内侧座板127上。在内侧座板127上连接有外侧密封部件122。
外侧后视镜座120的外侧座板125被外侧摆动支承部128支承为可以上下、左右摆动,该外侧摆动支承部128设置在固定于托架117的外侧致动器壳体118上。该外侧摆动支承部128具有与第1实施例的摆动支承部63基本相同的结构。
并且,内侧后视镜座121的内侧座板127被内侧摆动支承部129支承为可以上下、左右摆动,该内侧摆动支承部129设置在固定于托架117的内侧致动器壳体119上。该内侧摆动支承部129具有与第1实施例的摆动支承部63和所述外侧摆动支承部128基本相同的结构。
这样,保持车厢外后视镜27R的外侧后视镜座120,可以上下、左右摆动地支承在外侧致动器壳体118的外侧摆动支承部128上;保持车厢内后视镜28R的内侧后视镜座121,可以上下、左右摆动地支承在内侧致动器壳体119的内侧摆动支承部129上,而且,外侧摆动支承部128和内侧摆动支承部129的摆动中心C2设定为相同,而且,该摆动中心C2设定在车厢外后视镜27R和车厢内后视镜28R之间,且设定在外侧和内侧致动器壳体118、119安装在车身B上的安装部即托架117安装在支承板33上的安装部附近。
并且,外侧第1驱动轴131的轴线配置在穿过摆动中心C2的水平第1直线LA上,外侧第2驱动轴132的轴线配置在与第1直线LA正交且沿铅直方向延伸的外侧第2直线LB1上,外侧第1驱动轴131和外侧第2驱动轴132在轴线方向可以移动并从外侧致动器壳体118突出。而且,对外侧后视镜座120进行摆动驱动的外侧驱动装置149由产生在轴向往复驱动外侧第1驱动轴131的动力的外侧第1电动机133、和产生在轴向往复驱动外侧第2驱动轴132的动力的外侧第2电动机134构成,在外侧致动器壳体118内收纳并固定有外侧第1电动机133和外侧第2电动机134。
外侧第1驱动轴131的一端部可以在包含第1直线LA的平面内摆头,并连接在外侧后视镜座120的外侧座板125上;外侧第2驱动轴132的一端部可以在包含外侧第2直线LB1的平面内摆头,并连接在外侧后视镜座120的外侧座板125上。而且,当外侧第1驱动轴131通过外侧第1电动机133工作而在轴向上动作时,外侧后视镜座120即车厢外后视镜27R绕外侧摆动支承部128的摆动轴心C2左右摆动;当外侧第2驱动轴132通过外侧第2电动机134工作而在轴向上动作时,外侧后视镜座120即车厢外后视镜27R绕外侧摆动支承部128的摆动轴心C2上下摆动。
进而,内侧第1驱动轴135的轴线配置在穿过所述摆动中心C2的水平第1直线LA上,内侧第2驱动轴136的轴线配置在与第1直线LA正交且沿铅直方向延伸的内侧第2直线LB2上,内侧第1驱动轴135和内侧第2驱动轴136在轴线方向可以移动并从内侧致动器壳体119突出。而且,对内侧后视镜座121进行摆动驱动的内侧驱动装置150由产生在轴向往复驱动内侧第1驱动轴135的动力的内侧第1电动机137、和产生在轴向往复驱动内侧第2驱动轴136的动力的内侧第2电动机138构成,在内侧致动器壳体119内收纳并固定有内侧第1电动机137和内侧第2电动机138。
内侧第1驱动轴135的一端部可以在包含第1直线LA的平面内摆头,并连接在内侧后视镜座121的内侧座板127上;内侧第2驱动轴136的一端部可以在包含内侧第2直线LB2的平面内摆头,并连接在内侧后视镜座121的内侧座板127上。而且,当内侧第1驱动轴135通过内侧第1电动机137工作而在轴向上动作时,内侧后视镜座121即车厢内后视镜28R绕内侧摆动支承部129的摆动轴心C2左右摆动;当内侧第2驱动轴136通过内侧第2电动机138工作而在轴向上动作时,内侧后视镜座121即车厢内后视镜28R绕内侧摆动支承部129的摆动轴心C2上下摆动。
在图18中,分别单独保持车厢外后视镜27R和车厢内后视镜28R的外侧后视镜座120和内侧后视镜座121通过远距离操作由远距离驱动装置140摆动驱动,以改变车厢外后视镜27R和车厢内后视镜28R的反射角度。
而且,在与右整体式后视镜装置29RB相关联的部分,所述远距离驱动装置140具有:产生使车厢外后视镜27R左右摆动的驱动力的外侧第1电动机133;产生使车厢外后视镜27R上下摆动的驱动力的外侧第2电动机134;产生使车厢内后视镜28R左右摆动的驱动力的内侧第1电动机137;产生使车厢内后视镜28R上下摆动的驱动力的内侧第2电动机138;驾驶席25(参照第1实施例)上的车辆驾驶者可以手动操作的第1远距离操作部件、即左右动操作开关85;驾驶席25上的车辆驾驶者可以手动操作的第2远距离操作部件、即上下动操作开关86;以及根据左右动操作开关85和上下动操作开关86的操作来控制所述各电动机133、134、137、138工作的控制单元141。
左右动操作开关85和上下动操作开关86,与用于确定选择左整体式后视镜装置和右整体式后视镜装置29RB中的某一个的左右切换开关87、以及用于切换车厢外后视镜27R和车厢内后视镜28R的共同动作和单独动作的内外切换开关142一起,构成操作部143。该操作部143配设在车厢24内的驾驶席25附近。
控制单元141具有:信号输入判别电路144;以及根据信号输入判别电路144的输出信号,单独驱动各电动机133、134、137、138的外侧第1电动机驱动电路145、外侧第2电动机驱动电路146、内侧第1电动机驱动电路147和内侧第2电动机驱动电路148。
而且,在信号输入判别电路144被输入了表示左右切换开关87选择了右整体式后视镜装置29RB的信号的状态下,信号输入判别电路144根据从内外切换开关142输入的信号,选择各电动机驱动电路145~148中应该动作的电路,根据来自左右动操作开关85和上下动操作开关86的输入信号,将使各电动机133、134、137、138中的至少一个工作的信号输入到所选择的所述电动机驱动电路。
根据该第4实施例,通过相互独立的摆动支承部128、129,将车厢外后视镜27R和车厢内后视镜28R分别保持在可摆动地支承在致动器壳体118、119上的一对后视镜座120、121上。
因此,可以根据需要切换车厢外后视镜27R和车厢内后视镜28R独立地摆动的状态以及同时摆动的状态,并且,当分别驱动车厢外后视镜27R和车厢内后视镜28R的机构的某一个发生故障时,可以仅更换发生故障侧的部件。
并且,两个摆动支承部128、129的摆动中心C2设定为相同,所以,在利用两个后视镜27R、28R协作获得的视野中不会产生不适感。
进而,根据车辆驾驶者对左右动操作开关85和上下动操作开关86的手动操作,来控制各电动机133、134、137、138的工作,由此,能够极其容易地改变车厢外后视镜27R和车厢内后视镜28R相对于车辆驾驶者的反射角度。
作为上述第4实施例的变形例,也可以在托架117上直接安装包含电动机的致动器,利用设置在该托架117上的球面状的摆动支承部,可摆动地支承外侧后视镜座120和内侧后视镜座121。
第5实施例
代替上述第4实施例的远距离驱动装置140,也可以使用图19所示的第5实施例的远距离驱动装置151。
在与右整体式后视镜装置29RB(参照第4实施例)相关联的部分,远距离驱动装置151具有:对车厢外后视镜27R进行摆动驱动的外侧驱动装置149;对车厢内后视镜28R进行摆动驱动的内侧驱动装置150;检测车辆驾驶者向后退位置操作了变速杆(未图示)的后退操作检测器152;检测车辆驾驶者向某一侧操作了方向指示灯操作杆(未图示)的车线路变更操作检测器153;所述操作部88;以及根据来自该操作部88、后退操作检测器152和车线路变更操作检测器153的信号,控制外侧驱动装置149中的第1和第2外侧电动机133、134的动作以及内侧驱动装置150中的第1和第2内侧电动机137、138的动作的控制单元154。
控制单元154具有:信号输入判别电路155;以及根据信号输入判别电路155的输出信号,单独驱动各电动机133、134、137、138的外侧第1电动机驱动电路145、外侧第2电动机驱动电路146、内侧第1电动机驱动电路147和内侧第2电动机驱动电路148。
信号输入判别电路155中不仅输入来自所述操作部88中的左右切换开关87、左右动操作开关85和上下动操作开关86的信号,还输入来自后退操作检测器152和车线路变更操作检测器153的信号。
而且,信号输入判别电路155在后退操作检测器152和车线路变更操作检测器153都没有检测到车辆驾驶者的后退操作和车线路变更操作的状态、且信号输入判别电路155被输入了表示左右切换开关87选择了右整体式后视镜装置29RB的信号的状态下,根据来自左右动操作开关85和上下动操作开关86的输入信号,成为使外侧和内侧驱动装置149、150一起动作的通常动作控制状态,以使外侧后视镜座120和内侧后视镜座121连动地摆动,与此相对,在后退操作检测器152和车线路变更操作检测器153中的某一个检测到车辆驾驶者的后退操作或车线路变更操作时,切换为仅使外侧驱动装置149动作的特定动作控制状态,以使外侧后视镜座120单独摆动。
而且,在后退操作检测器152检测到车辆驾驶者进行后退操作时的特定动作控制状态下,所述控制单元154的信号输入判别电路155输出如下信号:在使车厢外后视镜27R的指向方向向下方变化预定角度的一侧,使外侧驱动装置149的外侧第2电动机134工作预定量,并且,在车线路变更操作检测器153检测到车辆驾驶者进行向右侧的车线路变更操作时的特定动作控制状态下,所述控制单元154的信号输入判别电路155输出如下信号:在使车厢外后视镜27R的指向方向朝外侧变化预定角度的一侧,使外侧驱动装置149的外侧第1电动机133工作预定量。
进而,控制单元154的信号输入判别电路155利用来自后退操作检测器152和车线路变更操作检测器153中的任一信号,确认到车辆驾驶者进行的所述变速杆的操作或方向指示灯操作杆的操作结束时,输出如下信号:使外侧驱动装置149的外侧第1电动机133或外侧第2电动机134工作,以使外侧后视镜座120返回到开始特定动作控制状态之前的位置。
根据该第5实施例,控制单元154控制对外侧后视镜座120进行摆动驱动的外侧驱动装置149的动作以及对内侧后视镜座121进行摆动驱动的内侧驱动装置150的动作,该控制单元154可以切换通常动作控制状态和特定动作控制状态,所述通常动作控制状态使外侧和内侧驱动装置149、150一起动作,以使外侧后视镜座120和内侧后视镜座121连动地摆动,所述特定动作控制状态仅使外侧驱动装置149动作,以使外侧后视镜座120单独摆动。
因此,通过外侧驱动装置149和内侧驱动装置150的动作,来改变车厢外后视镜27L、27R和车厢内后视镜28L、28R相对于车辆驾驶者的反射角度,从而容易调整两个后视镜27L、27R,28L、28R的反射角度,并且,能够根据车辆的驾驶状态来改变车辆的侧方视野,以更适合于车辆的驾驶。
而且,控制单元154根据使车辆后退时由车辆驾驶者操作的变速杆的操作,来选择特定动作控制状态,并且,在使车厢外后视镜27L、27R的指向方向朝下方变化预定角度的一侧,使外侧驱动装置149的外侧第2电动机134工作预定量,在车辆后退时,车厢外后视镜27L、27R的指向方向向下方变化预定角度,所以,在车辆后退时能够维持后方的视野,而不会由于反射角度没有变化的车厢内后视镜28L、28R而获得不需要的视野,并且,能够通过车厢外后视镜27L、27R使车辆的侧方视野进一步向下方转移,以更适合于车辆后退。
并且,控制单元154根据车辆的车线路变更时由车辆驾驶者操作的方向指示灯操作杆的操作,来选择特定动作控制状态,并且,在使车厢外后视镜27L、27R的指向方向朝外侧变化预定角度的一侧,使外侧驱动装置149的外侧第1电动机133工作预定量,在车辆的车线路变更时能够维持后方的视野,而不会由于反射角度没有变化的车厢内后视镜28L、28R而获得不需要的视野,并且,能够通过车厢外后视镜27L、27R使车辆的侧方视野进一步向外侧转移,以更适合于车辆的车线路变更。
进而,控制单元154根据车辆驾驶者进行的所述变速杆或方向指示灯操作杆的操作结束的情况,使外侧驱动装置149动作,以使外侧后视镜座120返回到特定动作控制状态开始之前的位置,所以,根据车辆的驾驶状态返回通常状态的情况,不需要特别的操作,就能够使车厢外后视镜27L、27R返回到特定动作控制状态开始之前的位置。
第6实施例
一边参照图20和图21一边说明本发明的第6实施例,右整体式后视镜装置29RA的车厢外后视镜27R和车厢内后视镜28R为作为可变色后视镜的电变色后视镜,其通过根据施加电压而着色为与右前部侧门19R的侧方窗玻璃34大致相同颜色即浅黄色来改变反射率,车厢外后视镜27R和车厢内后视镜28R的反射角和反射率变化由控制单元161控制。而且,右整体式后视镜装置29RA的远距离驱动装置160具有第1电动机77、第2电动机78、操作部162以及所述控制单元161。
而且,所述控制单元161分别从如下所述的操作部162、窗玻璃敞开检测传感器163、周围光传感器164以及后方光传感器165R输入信号:所述操作部162配设在车厢24内的驾驶席25附近,例如如图21所示配设在右前部侧门19R的内表面;所述窗玻璃敞开检测传感器163配设在该右前部侧门19R上,以检测右前部侧门19R中的侧方窗玻璃34的敞开;所述周围光传感器164检测右整体式后视镜装置29RA周围的光量,例如如图20所示,配设在仪表板166上;所述后方光传感器165R检测从后方射入右整体式后视镜装置29RA的光量,例如如图20所示配设在车厢内侧单元31RA上。
操作部162具有:用于切换自动防眩模式和手动防眩模式的防眩模式切换开关167;用于确定选择左整体式后视镜装置29LA和右整体式后视镜装置29RA中某一个的左右切换开关87;左右动操作开关85,其用于使产生使车厢外后视镜27R和车厢内后视镜28R左右摆动的驱动力的第1电动机77工作,来使车厢外后视镜27R和车厢内后视镜28R左右摆动;以及上下动操作开关86,其用于使产生使车厢外后视镜27R和车厢内后视镜28R上下摆动的驱动力的第2电动机78工作,来使车厢外后视镜27R和车厢内后视镜28R上下摆动。
另外,自动防眩模式是如下的模式:根据仪表板166周围的光量和从后方射入右整体式后视镜装置29RA的光量之差,对车厢外后视镜27R和车厢内后视镜28R进行着色,自动降低反射率。在车载发动机起动时,选择自动防眩模式,但还可以通过所述防眩模式切换开关167的操作选择手动防眩模式,以强制地对车厢外后视镜27R和车厢内后视镜28R进行着色来降低反射率,或成为非防眩状态。
控制单元161具有:信号输入判别电路90,其判别来自操作部162的防眩模式切换开关167、左右切换开关87、左右动操作开关85和上下动操作开关86的输入信号;根据信号输入判别电路90的输出信号,单独驱动第1和第2电动机77、78的第1和第2电动机驱动电路91、92;比较由周围光传感器164和后方光传感器165R获得的光量的光量比较电路168;以及后视镜驱动电路169,其在选择自动防眩模式时,根据光量比较电路168的比较结果,控制对车厢外后视镜27R和车厢内后视镜28R的施加电压。
并且,后视镜驱动电路169也被输入来自信号输入判别电路90的信号,通过操作部162的防眩模式切换开关167选择了手动防眩模式时,不管光量比较电路168的光量比较结果如何,后视镜驱动电路169都对车厢外后视镜27R和车厢内后视镜28R进行着色来降低反射率,或者对这些后视镜27R、28R施加一定电压而成为非防眩状态,或者去除电荷。
即,控制单元161的后视镜驱动电路169同时进行车厢外后视镜27R和车厢内后视镜28R的防眩和非防眩状态的切换控制。
进而,所述后视镜驱动电路169被输入来自窗玻璃敞开检测传感器163的信号,在非防眩状态时,只要窗玻璃敞开检测传感器163没有检测到侧方窗玻璃34的敞开,后视镜驱动电路169就对车厢内后视镜28R施加一定电压,以对车厢内后视镜28R进行与侧方窗玻璃34大致相同的着色。并且,在非防眩状态时,窗玻璃敞开检测传感器163检测到侧方窗玻璃34的敞开时,通过后视镜驱动电路169去除车厢内后视镜28R的电荷,由此,车厢内后视镜28R为无色、透明的。
另外,与左整体式后视镜装置29LA相关联的所述控制系统具有与上述右整体式后视镜装置29RA的控制系统基本相同的结构,所以省略详细说明,如图20所示,在左整体式后视镜装置29LA中的车厢内单元31LA上,配设有检测从后方射入左整体式后视镜装置29LA的光量的后方光传感器165L。
即,左整体式后视镜装置29LA中的车厢外后视镜27L和车厢内后视镜28L在自动防眩模式的防眩和非防眩状态,与右整体式后视镜装置29RA独立地执行。
根据该第6实施例,在非防眩状态下,在车辆驾驶者和车厢外后视镜27L、27R之间夹设有被着色的侧方窗玻璃34…的状态下,车厢内后视镜28L、28R被着色为与侧方窗玻璃34…大致相同颜色,所以,能够使透过侧方窗玻璃34…获得的基于车厢外后视镜27L、27R的反射像的色调,和透过非着色即无色、透明的后方窗玻璃26而由车厢内后视镜28L、28R获得的反射像的色调大致相同,实现由车厢外后视镜27L、27R和车厢内后视镜28L、28R获得的像的一体化,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目视确认。
并且,车厢内后视镜28L、28R是根据施加电压而着色为与侧方窗玻璃34…大致相同颜色的电变色后视镜,当检测侧方窗玻璃34…敞开的窗玻璃敞开检测传感器163检测到侧方窗玻璃34…敞开时,利用控制单元161去除车厢内后视镜28L、28R的电荷,所以,当敞开了侧方窗玻璃34…时,停止车厢内后视镜28L、28R的着色,因此无论侧方窗玻璃34…开闭,都能够使由车厢外后视镜27L、27R和车厢内后视镜28L、28R分别获得的反射像的色调大致相同。
进而,能够使车厢外后视镜27L、27R和车厢内后视镜28L、28R为防眩状态,所以,能够防止由于来自车辆后方的光源的光的反射而使车辆驾驶者有眩目感。
并且,能够同时进行右整体式后视镜装置29RA中的车厢外后视镜27R和车厢内后视镜28R的防眩和非防眩状态的切换控制,能够同时进行左整体式后视镜装置29LA中的车厢外后视镜27L和车厢内后视镜28L的防眩和非防眩状态的切换控制,所以,能够没有不适感地目视确认由两个后视镜、27R、28R,27L、28L获得的反射像。
进而,在自动防眩模式中,利用左整体式后视镜装置29LA和右整体式后视镜装置29RA,相互独立地切换车厢外后视镜27L、27R和车厢内后视镜28L、28R的防眩和非防眩状态,所以,能够使在车辆左右中仅眩目侧为防眩状态,从而能够根据车辆的周围环境,获得良好的目视确认性。
在上述第6实施例中,说明了通过对车厢外后视镜27L、27R和车厢内后视镜28L、28R进行着色来获得防眩状态的情况,但是,也可以通过使车厢外后视镜27L、27R和车厢内后视镜28L、28R前后摆动而改变反射率来获得防眩状态。
第7实施例
一边参照图22~图26一边说明本发明的第7实施例,首先,在图22中,在构成车身B一部分的左前部侧门19L(参照第1实施例)的前方上部,安装有左整体式后视镜装置29LC,该左整体式后视镜装置29LC具有:车厢外后视镜27L;和车厢内后视镜28L,其在车厢内配置在接近所述车厢外后视镜27L的位置,并且与该车厢外后视镜27L协作来同时获得车辆的后方和侧方视野。在构成车身B一部分的右前部侧门19R的前方上部,安装有右整体式后视镜装置29RC,该右整体式后视镜装置29RC具有:车厢外后视镜27R;和车厢内后视镜28R,其在车厢内配置在接近所述车厢外后视镜27R的位置,并且与该车厢外后视镜27R协作来同时获得车辆的后方和侧方视野。
在图23和图24中,右整体式后视镜装置29RC具有:配置在车厢24外侧的车厢外单元30RC;和配置在车厢24内的车厢内单元31RC,该右整体式后视镜装置29RC安装在支承板33上,该支承板33设置在右前部侧门19R中的门窗框32的前侧上部。
内侧托架171从车厢24的外方以在与支承板33之间夹设外侧密封部件122的方式安装在所述支承板33上。内侧托架171的一部分贯通外侧密封部件122而向车厢24侧突出。在该内侧托架171上,一体地设置有整体大致为L字状的向车身B外侧延伸的基板172。而且,在所述内侧托架171上,通过多个螺钉部件174…安装有从外方覆盖该内侧托架171和基板172的合成树脂制的罩173。
车厢外单元30RC具有:由所述基板172支承为可以转动的外侧托架175;合成树脂制的车厢外侧外壳176,其收纳该外侧托架175,配置在所述基板172的上方,并固定在外侧托架175上;遮阳板37’,其安装在车厢外侧外壳176上,构成该车厢外侧外壳176的开口部176a;以及车厢外后视镜27R,其配置在车厢外侧外壳176的开口部176a即遮阳板37’内,用以目视确认车辆后方。
在所述外侧托架175上,安装有外壳驱动用致动器壳体177,在外壳驱动用致动器壳体177内突入有支轴178,该支轴178植设在所述基板172上。并且,在外壳驱动用致动器壳体177内收纳有外壳驱动装置180,该外壳驱动装置180具有与支轴178平行的轴线,且包含固定在外壳驱动用致动器壳体177上的外壳驱动用电动机179,外壳驱动单元180根据外壳驱动用电动机179的工作,绕支轴178的轴线对外侧托架175即车厢外侧外壳176进行转动驱动。
而且,外壳驱动装置180在使车厢外后视镜27R朝向车辆后方的突出位置以及使所述车厢外后视镜27R朝向车身B侧的收纳位置之间,对车厢外侧外壳176进行转动驱动。进一步车厢外侧外壳176的转动中心C3即支轴178的轴线设定在沿着位于突出位置的车厢外侧外壳176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部。
为了使车厢外侧外壳176可以绕所述转动中心C3转动,所述罩173和车厢外侧外壳176的对置面173a、176b形成为以所述转动中心C3为中心的圆弧状。
并且,车厢内侧单元31RC具有:安装在所述支承板33上的车厢内侧外壳39;固定在所述内侧托架171上的作为后视镜支承装置的内侧致动器壳体119;以及配置在车厢内侧外壳39内以目视确认车辆后方的车厢内后视镜28R。
车厢外后视镜27R保持在外侧后视镜座120上,该外侧后视镜座120可摆动地支承在安装于所述外侧托架175上的外侧致动器壳体118上,车厢内后视镜28R保持在内侧后视镜座121上,该内侧后视镜座121可摆动地支承在所述内侧致动器壳体119上。
在所述车厢外侧外壳176和外侧托架175上紧固有遮阳板37’,该遮阳板37’配置在车厢外侧外壳176内,并形成该车厢外侧外壳176的开口部176a,该遮阳板37’的周缘部与车厢外侧外壳176的开口边缘连接。并且,从车厢外侧外壳176的中间部朝向外侧设置开口部49,在该开口部49上安装有构成方向指示灯50一部分的透镜51。
并且,在从车辆前方覆盖车厢内后视镜28R的合成树脂制的车厢内侧外壳39和支承板33的面向车厢24侧的内表面之间,夹设有内侧密封部件181。
外侧后视镜座120由设置在外侧致动器壳体118上的外侧摆动支承部128支承为,可以上下、左右摆动。并且,内侧后视镜座121由设置在固定于内侧托架171上的内侧致动器壳体119上的内侧摆动支承部129支承为,可以上下、左右摆动。
在图25中,由远距离驱动装置182对分别单独保持车厢外后视镜27R和车厢内后视镜28R的外侧和内侧后视镜座120、121以及车厢外侧外壳176进行摆动驱动。
在与右整体式后视镜装置29RC相关联的部分,所述远距离驱动装置182具有:对保持车厢外后视镜27R的外侧后视镜座120进行摆动驱动的外侧后视镜驱动装置149;对保持车厢内后视镜28R的内侧后视镜座121进行摆动驱动的内侧后视镜驱动装置150;对车厢外侧外壳176进行摆动驱动的外壳驱动装置180;操作部185;以及控制单元183,其根据来自该操作部185的信号输入,控制外侧后视镜驱动装置149、内侧后视镜驱动装置150以及外壳驱动装置180的动作。
所述控制单元183输入有来自由车辆驾驶者操作的操作部185的信号。该操作部185具有:用于确定选择左整体式后视镜装置29LC和右整体式后视镜装置29RC中某一个的左右切换开关87;可倒操作开关184,其用于使外壳驱动装置180的外壳驱动用电动机179工作,以使车厢外侧外壳176在突出位置和收纳位置之间转动;左右动操作开关85,其用于根据车辆驾驶者的手动操作量,使外侧第1电动机133和内侧第1电动机137工作,以使车厢外后视镜27R和车厢内后视镜28R左右方向摆动;以及上下动操作开关86,其用于根据车辆驾驶者的手动操作量,使外侧第2电动机134和内侧第2电动机138工作,以使车厢外后视镜27R和车厢内后视镜28R上下方向摆动。该操作部185配设在车厢24内的驾驶席25附近,例如配设在右前部侧门19R的内表面。
控制单元183具有:信号输入判别电路186;以及根据信号输入判别电路186的输出信号,单独驱动外侧后视镜驱动装置149的两个电动机133、134、内侧后视镜驱动装置150的两个电动机137、138以及外壳驱动装置180的外壳驱动用电动机179的外侧第1电动机驱动电路145、外侧第2电动机驱动电路146、内侧第1电动机驱动电路147、内侧第2电动机驱动电路148以及外壳驱动用电动机驱动电路187。
而且,在通过可倒操作开关184使车厢外侧外壳176从突出位置转动动作到收纳位置时,信号输入判别电路186输出如下的信号:使内侧后视镜驱动装置150的内侧第1电动机137工作,以使车厢内后视镜28R向外侧摆动一定角度。
但是,在构成车身B一部分的左前部侧门19L的前方上部,安装有由车厢外单元30LC和车厢内单元31LC构成的左整体式后视镜装置29LC,所述车厢外单元30LC具有配置在车厢24外侧的车厢外后视镜27L,所述车厢内单元31LC具有车厢内后视镜28L,该车厢内后视镜28L在车厢24内配置在接近所述车厢外后视镜27L的位置,并且与所述车厢外后视镜27L协作来获得车辆的后方视野,该左整体式后视镜装置29LC的结构以及与左整体式后视镜装置29LC相关联的控制系统,具有与上述右整体式后视镜装置29RC和所述控制系统基本相同的结构,所以省略详细说明。
根据该第7实施例,配置在车身B外侧的车厢外侧外壳176支承在固定于前部侧门19L、19R上的基板172上,且可以在突出位置和收纳位置之间转动,车厢外侧外壳176的转动中心C3设定在沿着位于突出位置的车厢外侧外壳176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因此,车厢外侧外壳176的大致中央可以转动地支承在基板172上,从而能够提高车厢外侧外壳176的重量平衡,能够避免由于提高支承强度而导致的重量增加,并且,能够承受来自车身B的振动和行驶风而良好地支承车厢外侧外壳176。
并且,车厢内后视镜28L、28R在车厢24内配置在接近车厢外后视镜27L、27R的位置,所以,通过车厢外后视镜27L、27R和车厢内后视镜28L、28R协作,能够获得广阔的后方视野。而且,当车厢外侧外壳176转动到收纳位置时,车厢外侧外壳176中位于车厢内后视镜28L、28R后方的部分减少,从而能够避免车厢外侧外壳176妨碍通过车厢内后视镜28L、28R目视确认后方的情况。
进而,车厢内后视镜28L、28R可以独立于车厢外后视镜27L、27R摆动地支承在固定于车身B的内侧致动器壳体119上,当外壳驱动装置180的外壳驱动用电动机179工作而使车厢外侧外壳176转动到收纳位置时,控制单元183使内侧后视镜驱动装置150的内侧第1电动机137工作,以使车厢内后视镜28L、28R向外侧摆动一定角度。
但是,如图26(A)所示,在车厢外侧外壳176位于突出位置的状态下,由车厢外后视镜27R和车厢内后视镜28R获得的后方视野为点划线所示的广阔范围,但是,如图26(B)所示,当车厢外侧外壳176转动到收纳位置时,无法由车厢外后视镜27R获得后方视野,后方视野仅由车厢内后视镜28R获得。如上所述,当车厢外侧外壳176转动到收纳位置时,车厢内后视镜28R向外侧摆动一定角度,由车厢内后视镜28R获得的视野如点划线所示向外侧转移。即,由于车厢外侧外壳176转动到收纳位置而车厢外后视镜27R朝向车身B侧所损失的后方视野的一部分,可以由向外侧摆动一定角度的车厢内后视镜28R来确保,从而在狭窄的停车场进行停车入库时等,能够获得充分的视野。
如上所述,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权利要求范围所记载的本发明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Claims (23)
1.一种车辆用整体式后视镜装置,该车辆用整体式后视镜装置具有:配置在车厢(24)外侧的车厢外后视镜(27L、27R);和车厢内后视镜(28L、28R),所述车厢内后视镜(28L、28R)在车厢(24)内配置在接近所述车厢外后视镜(27L、27R)的位置,并且与所述车厢外后视镜(27L、27R)协作来获得车辆的后方视野,该车辆用整体式后视镜装置支承在包含车门(19L、19R)的车身(B)上,其特征在于,
该车辆用整体式后视镜装置具有:
后视镜座(46、46’、120、121),其保持所述车厢外后视镜(27L、27R)和所述车厢内后视镜(28L、28R);
后视镜支承装置(38、118、119),其安装在所述车身(B)上,并可摆动地支承所述后视镜座(46、46’、120、121),以改变所述两个后视镜(27L、27R,28L、28R)相对于车辆驾驶者的反射角度;以及
远距离驱动装置(84、108、140、151、160、182),其通过远距离操作对所述后视镜座(46、46’、120、121)进行摆动驱动,从而同时使所述车厢外后视镜(27L、27R)和车厢内后视镜(28L、28R)上下、左右摆动,以改变所述车厢外后视镜(27L、27R)和所述车厢内后视镜(28L、28R)的反射角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整体式后视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远距离驱动装置(84、140、151、160、182)具有:
远距离操作部件(85、86),其可由驾驶席(25)上的车辆驾驶者手动操作;和
电动机(77、78、133、134、137、138),其支承在所述后视镜支承装置(38、118、119)上,产生对所述后视镜座(46、46’、120、121)进行摆动驱动以改变所述反射角度的动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整体式后视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远距离驱动装置(108)构成为:通过传动部件(110、111、112、113)将远距离操作部件(109)和所述后视镜座(46、46’)之间连接起来,以将可由驾驶席(25)上的车辆驾驶者手动操作的所述远距离操作部件(109)的操作力直接传递到所述后视镜座(46、46’)。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整体式后视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厢外后视镜(27L、27R)和所述车厢内后视镜(28L、28R)分别保持在一对后视镜座(120、121)上,所述该一对后视镜座(120、121)由相互独立的摆动支承部(128、129)可摆动地支承在所述后视镜支承装置(118、119)上,并且所述两个摆动支承部(128、129)的摆动中心(C2)设定为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整体式后视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厢外后视镜(27L、27R)和所述车厢内后视镜(28L、28R)、以及共同保持这些后视镜(27L、27R,28L、28R)的后视镜座(46、46’)合在一起后的整体的重心位置,设定在与该后视镜座(46)的摆动中心(C1)相同的位置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整体式后视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视镜座(46’)具有:
座板(40’),该座板(40’)共同配置在所述车厢外后视镜(27L、27R)和所述车厢内后视镜(28L、28R)上,并与所述远距离驱动装置(84、108)连接,并且可摆动地支承在所述后视镜支承装置(38)上;以及
保持部件(58’),该保持部件(58’)保持所述车厢外后视镜(27L、27R)和所述车厢内后视镜(28L、28R)中的一方,且可摆动地支承在所述座板(40’)上,
在所述座板(40’)和所述保持部件(58’)之间设置有微调驱动装置(94),该微调驱动装置(94)用于对所述车厢外后视镜(27L、27R)和所述车厢内后视镜(28L、28R)中的一方的反射角度进行微调。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整体式后视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托架(35)安装在设置于包含车门(19L、19R)的车身(B)上的支承板(33)上,在所述托架(35)上设置有可摆动地支承所述车厢外后视镜(27L、27R)和所述车厢内后视镜(28L、28R)的摆动支承部(63),并且,在托架(35)上安装有从车辆的前方覆盖所述车厢外后视镜(27L、27R)的车厢外侧外壳(36)。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用整体式后视镜装置,其特征在于,
保持所述车厢外后视镜(27L、27R)和所述车厢内后视镜(28L、28R)的座板(40)可摆动地支承在所述后视镜支承装置(38)上,并且在所述支承板(33)上设置有供所述座板(40)贯通的通孔(59)。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用整体式后视镜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支承板(33)和所述座板(40)之间,设置有用于闭塞所述通孔(59)的密封部件(41)。
10.根据权利要求7~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整体式后视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托架(35)从车厢(24)的外方安装在所述支承板(33)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整体式后视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厢内后视镜(28L、28R)的上下方向中间部的左右方向的宽度设定为50mm以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辆用整体式后视镜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前方覆盖所述车厢内后视镜(28L、28R)的车厢内侧外壳(39)配置在当车辆驾驶者目视从车辆的前方覆盖所述车厢外后视镜(27L、27R)的车厢外侧外壳(36)时的投影范围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车辆用整体式后视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厢外后视镜(27L、27R)和所述车厢内后视镜(28L、28R)的上缘和下缘的至少一方在一条虚拟直线(IL)上大致对齐地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整体式后视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厢外后视镜(27L、27R)和所述车厢内后视镜(28L、28R)弯曲成形为具有曲率中心相同的同一曲率半径。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整体式后视镜装置,其特征在于,
单独保持所述车厢外后视镜(27L、27R)和所述车厢内后视镜(28L、28R)的外侧后视镜座(120)和内侧后视镜座(121),可进行相互独立的摆动动作地支承在所述后视镜支承装置(118、119)上,
所述远距离驱动装置(151)具有:分别对所述外侧和所述内侧后视镜座(120、121)进行摆动驱动的外侧驱动装置(149)和内侧驱动装置(150);以及控制所述外侧驱动装置(149)和所述内侧驱动装置(150)动作的控制单元(154),
控制单元(154)可以切换通常动作控制状态和特定动作控制状态,所述通常动作控制状态使所述外侧和所述内侧驱动装置(149、150)一起动作,以使所述外侧后视镜座(120)和内侧后视镜座(121)连动地摆动,所述特定动作控制状态仅使外侧驱动装置(149)动作,以使所述外侧后视镜座(120)单独摆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车辆用整体式后视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154)根据使车辆后退时由车辆驾驶者操作的操作装置的操作,来选择所述特定动作控制状态,并且,在使车厢外后视镜(27L、27R)的指向方向朝下方变化预定角度的一侧,使所述外侧驱动装置(149)动作预定量。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车辆用整体式后视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154)根据车辆的前进路线变更时由车辆驾驶者操作的操作装置的操作,来选择所述特定动作控制状态,并且,在使车厢外后视镜(27L、27R)的指向方向朝外侧变化预定角度的一侧,使所述外侧驱动装置(149)动作预定量。
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车辆用整体式后视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154)根据车辆驾驶者的所述操作装置的操作结束的情况,使所述外侧驱动装置(149)动作,以使所述外侧后视镜座(120)返回到所述特定动作控制状态开始之前的位置。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整体式后视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厢外后视镜(27L、27R)和所述车厢内后视镜(28L、28R)构成为可以成为防眩状态。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车辆用整体式后视镜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车辆用整体式后视镜装置具有控制单元(161),该控制单元(161)同时进行所述车厢外后视镜(27L、27R)和所述车厢内后视镜(28L、28R)的防眩和非防眩状态的切换控制。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车辆用整体式后视镜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车辆用整体式后视镜装置具有控制单元(161),该控制单元(161)在车辆的左右独立地对所述车厢外后视镜(27L、27R)和所述车厢内后视镜(28L、28R)的防眩和非防眩状态进行切换控制。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整体式后视镜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置有覆盖车厢外后视镜(27L、27R)的车厢外侧外壳(176),该车厢外侧外壳(176)配置在包含所述车门(19L、19R)的车身(B)的外方,并且所述车厢外后视镜(27L、27R)配置在该车厢外侧外壳(176)的开口部,该车厢外侧外壳(176)支承在所述车身(B)上,并且可以在使所述车厢外后视镜(27L、27R)朝向车辆后方的突出位置以及使所述车厢外后视镜(27L、27R)朝向所述车身(B)侧的收纳位置之间转动,所述车厢外侧外壳(176)的转动中心(C3)设定在,沿着位于所述突出位置的所述车厢外侧外壳(176)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车辆用整体式后视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厢内后视镜(28L、28R)支承在固定于所述车身(B)的后视镜支承装置(119)上并且可独立于所述车厢外后视镜(27L、27R)进行摆动,
所述远距离驱动装置(182)具有:对所述车厢外侧外壳(176)进行转动驱动的外壳驱动装置(180);对所述车厢内后视镜(28L、28R)进行摆动驱动的内侧驱动装置(150);以及控制所述外壳驱动装置(180)和所述内侧驱动装置(150)动作的控制单元(183),
该控制单元(183)使所述外壳驱动装置(180)动作以使所述车厢外侧外壳(176)转动到收纳位置侧,相应地,使所述内侧驱动装置(150)动作以使所述车厢内后视镜(28L、28R)向外侧摆动一定角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5277891A JP4756972B2 (ja) | 2005-09-26 | 2005-09-26 | 車両用統合ミラー装置 |
JP277884/2005 | 2005-09-26 | ||
JP2005277893A JP4756973B2 (ja) | 2005-09-26 | 2005-09-26 | 車両用ミラー装置 |
JP277887/2005 | 2005-09-26 | ||
JP2005277886A JP4756970B2 (ja) | 2005-09-26 | 2005-09-26 | 車両用統合ミラー装置 |
JP2005277887A JP4756971B2 (ja) | 2005-09-26 | 2005-09-26 | 車両用統合ミラー装置 |
JP277893/2005 | 2005-09-26 | ||
JP277885/2005 | 2005-09-26 | ||
JP2005277884A JP4756969B2 (ja) | 2005-09-26 | 2005-09-26 | 車両用統合ミラー装置 |
JP2005277885A JP4815176B2 (ja) | 2005-09-26 | 2005-09-26 | 車両用統合ミラー装置 |
JP277886/2005 | 2005-09-26 | ||
JP277891/2005 | 2005-09-26 | ||
JP2005277892A JP4700457B2 (ja) | 2005-09-26 | 2005-09-26 | 車両用統合ミラー装置 |
JP277892/2005 | 2005-09-26 | ||
PCT/JP2006/318693 WO2007034853A1 (ja) | 2005-09-26 | 2006-09-21 | 車両用統合ミラー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272933A CN101272933A (zh) | 2008-09-24 |
CN101272933B true CN101272933B (zh) | 2011-06-15 |
Family
ID=379714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680035498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72933B (zh) | 2005-09-26 | 2006-09-21 | 车辆用整体式后视镜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4756969B2 (zh) |
CN (1) | CN10127293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758249B2 (ja) * | 2011-09-20 | 2015-08-05 | 株式会社村上開明堂 | ドアミラー |
US20150002262A1 (en) * | 2013-06-28 | 2015-01-01 |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 Battery powered rear view mirror display and integrated trainable transceiver unit |
US9296338B2 (en) * | 2014-02-24 | 2016-03-29 | Intel Corporation | Vehicle mirror adjustment |
CN105346458B (zh) * | 2015-11-26 | 2017-11-14 | 哈尔滨力盛达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车辆的双镜面自动调节外后视镜 |
CN107554431B (zh) * | 2017-07-04 | 2019-08-27 | 宝沃汽车(中国)有限公司 | 车辆内后视镜反射角度的控制方法、控制系统和车辆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8911564U1 (de) * | 1989-09-28 | 1990-01-04 | Szabo, Viktor, Perchtoldsdorf | Fahrzeug-Rückspiegel |
DE8907043U1 (de) * | 1989-06-08 | 1990-10-04 | Seefluth, Uwe Christian, 6255 Dornburg | Rückspiegelanlage für Kraftfahrzeuge |
CN1240392A (zh) * | 1996-12-19 | 2000-01-05 | 洛厄尔工程公司 | 摩擦驱动式后视镜组件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317776A (ja) * | 1989-06-15 | 1991-01-25 |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 取引処理装置の遠隔監視方法 |
JPWO2005035314A1 (ja) * | 2003-10-08 | 2007-11-22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統合ミラー |
-
2005
- 2005-09-26 JP JP2005277884A patent/JP4756969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
- 2006-09-21 CN CN2006800354989A patent/CN101272933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8907043U1 (de) * | 1989-06-08 | 1990-10-04 | Seefluth, Uwe Christian, 6255 Dornburg | Rückspiegelanlage für Kraftfahrzeuge |
DE8911564U1 (de) * | 1989-09-28 | 1990-01-04 | Szabo, Viktor, Perchtoldsdorf | Fahrzeug-Rückspiegel |
CN1240392A (zh) * | 1996-12-19 | 2000-01-05 | 洛厄尔工程公司 | 摩擦驱动式后视镜组件 |
Non-Patent Citations (3)
Title |
---|
JP昭60-158939U 1985.10.22 |
JP昭61-139537A 1986.06.26 |
JP特开平6-278537A 1994.10.04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272933A (zh) | 2008-09-24 |
JP2007083978A (ja) | 2007-04-05 |
JP4756969B2 (ja) | 2011-08-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607998B2 (en) | Vehicle interior rearview mirror assembly with actuator | |
CN101272933B (zh) | 车辆用整体式后视镜装置 | |
EP1939042B1 (en) | Integrated mirror device for vehicle | |
CN102923057A (zh) | 汽车后视镜 | |
CN111479722A (zh) | 用于地面车辆的侧面后视镜组件 | |
CN2628343Y (zh) | 车辆用液晶显示后视装置 | |
JP4756972B2 (ja) | 車両用統合ミラー装置 | |
CN219192048U (zh) | 一种汽车内后视镜结构 | |
CN101905674B (zh) | 汽车外后视镜装置 | |
CN221476902U (zh) | 一种电子后视镜布置结构 | |
CN203198847U (zh) | 汽车后视镜 | |
CN215883329U (zh) | 一种可以右舵驾驶的电动四轮车 | |
CN221315996U (zh) | 中控屏组件及车辆 | |
CN220114549U (zh) | 一种带电动眼镜盒的车内阅读灯产品 | |
CN211468313U (zh) | 一种带翻转机构的汽车内后视镜 | |
CN2180528Y (zh) | 汽车全视反光镜 | |
JP4680732B2 (ja) | 車両用統合ミラー装置 | |
CN2659747Y (zh) | 调动镜片式套装汽车后视镜总成 | |
CN2380421Y (zh) | 汽车夜间会车防眩目减光装置 | |
CN2144074Y (zh) | 组合式广视角车辆用后视镜 | |
CN2652721Y (zh) | 多功能车用后视镜 | |
JP4815176B2 (ja) | 車両用統合ミラー装置 | |
CN113665488A (zh) | 一种角度可调节的二合一流媒体后视镜系统 | |
KR200277876Y1 (ko) | 자동차 후사경 장치 | |
CN118387002A (zh) | 车载屏幕的调节装置、车载屏幕总成和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4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829 Address after: Miyazaki Japan Patentee after: Honda Lock-Making Co., Ltd. Address before: Miyazaki Japan Patentee before: Honda Lock-Making Co., Ltd. Patentee before: Honda Motor Co., Ltd.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615 Termination date: 201909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