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53564A - 光强度控制装置及光拾波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强度控制装置及光拾波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53564A
CN101253564A CNA2006800317458A CN200680031745A CN101253564A CN 101253564 A CN101253564 A CN 101253564A CN A2006800317458 A CNA2006800317458 A CN A2006800317458A CN 200680031745 A CN200680031745 A CN 200680031745A CN 101253564 A CN101253564 A CN 1012535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ght beam
polarized
component
polarized 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8003174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53564B (zh
Inventor
小林靖史
矢岛政利
坂口彰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2535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535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535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535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56Double or multiple prisms, i.e. having two or more prisms in cooperation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25Optical beam sources therefor, e.g. laser control circuitry specially adapted for optical storage devices; Modulators, e.g.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ize or intensity of optical spots or optical traces
    • G11B7/126Circuits, 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laser control or stabilisation
    • G11B7/1263Power control during transducing, e.g. by monitor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25Optical beam sources therefor, e.g. laser control circuitry specially adapted for optical storage devices; Modulators, e.g.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ize or intensity of optical spots or optical traces
    • G11B7/127Lasers; Multiple laser arrays
    • G11B7/1275Two or more lasers having different wavelength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2007/000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 G11B2007/0006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adapted for scanning different types of carrier, e.g. CD & DV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ptical Head (AREA)

Abstract

一种光强度控制装置,具备:输出波长互不相同的多种光束的光源;接收光束后变换成与光束的强度对应的电信号的受光部;以及设置在光源与受光部之间的偏振光分离部。多种光束,包含第1光束和波长比第1光束长的第2光束。偏振光分离部,将第2光束中的第1偏振光方向的光成分和第2光束中的与第1偏振光方向正交的第2偏振光方向的光成分的双方,引向受光部。偏振光分离部,将第1光束中的第1偏振光方向的光成分,引向受光部,而抑制第1光束中的与第1偏振光方向正交的第2偏振光方向的光成分向受光部的行进。

Description

光强度控制装置及光拾波器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控制光源输出的光束的强度的光强度控制装置及具备该光强度控制装置的光拾波器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在具备读取来自光盘介质具备的信息层的信息的或向信息层写入信息而使用的光拾波器装置中,具备光强度控制装置,该光强度控制装置监视光源输出的一部分激光束,以便用适当的光强度,向光盘介质的信息层照射激光束。
[0003]
图8是表示专利文献1公开的光拾波器装置400的图。在图8中,信息介质109是DVD(Digital Versatile Disc)或CD(Compact Disc),光拾波器装置400对信息介质109进行信息的记录再生。
[0004]
光拾波器装置400,具备输出波长650nm的DVD用光束121的DVD光源101、输出波长780nm的CD用光束122的CD光源102、射束分裂器103、1/2波长板104、偏振光射束分裂器105、1/4波长板106、视准透镜107、物镜108、传感器透镜110、光检出部111和受光元件112。
[0005]
射束分裂器103,使DVD用光束121的P波成分及S波成分全部透过,将CD用光束122的P波成分及S波成分全部反射。偏振光射束分裂器105,则使光束的P波成分透过,反射S波成分。光检出部111根据用信息介质109反射的反射光,检出跟踪误差信号及信息信号。受光元件112,是与光强度对应地输出反馈给光源驱动电路(未图示)的电信号的元件,被称作“前光监视器”。
[0006]
此外,CD用光束122的光路,虽然被与DVD用光束121的光路的中心错开地描绘,但是实际上通过同一个光路。另外,1/2波长板104被配置在接收DVD用光束121及CD用光束122的有效光束外的光束的位置。
[0007]
接着,讲述光拾波器装置400的动作。光源101输出的DVD用光束121,透过射束分裂器103,用偏振光射束分裂器105只选择光束121的有效光束的P波成分,而用1/4波长板106变换成圆偏振光。透过1/4波长板106的光束121,经过视准透镜107及物镜108,在信息介质109的信息层上形成光点。用信息层反射的反射光,透过物镜108及视准透镜107,被用1/4波长板106再次变换成P波成分,用偏振光射束分裂器105反射后,被导入传感器透镜110。透过传感器透镜110的反射光,被用光检出部111接收。
[0008]
另外,光源102输出的CD用光束122,被用射束分裂器103完全反射后,成为P波成分的光束。和光束121同样,光束122的有效光束,经过偏振光射束分裂器105、1/4波长板106、视准透镜107及物镜108,在信息介质109的信息层上形成光点。用信息层反射的反射光,经过物镜108、视准透镜107、1/4波长板106、偏振光射束分裂器105及传感器透镜110后,被用光检出部111接收。
[0009]
另一方面,DVD用光束121中的有效光束外的光,透过1/2波长板104,从而被偏振光成S波成分,用偏振光射束分裂器105完全反射后,被用受光元件112接收。受光元件112输出与接收的光量对应的电信号,反馈给驱动光源101的光源驱动电路(未图示)。
[0010]
另外,CD用光束122中的有效光束外的光,也透过1/2波长板104,被偏振光成S波成分,用偏振光射束分裂器105完全反射后,被用受光元件112接收。受光元件112输出与接收的光量对应的电信号,反馈给驱动光源101的光源驱动电路。
[0011]
这样,在具备输出互不相同的波长的光束的独立的光源101及102的光拾波器装置400中,因为分别独立地改变光束的偏振光方向,所以能够控制DVD用光束121及CD用光束122各自的强度。
[0012]
可是,近几年来,随着记录型DVD的普及,对光盘装置的高速记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要求光拾波器装置的对于温度变化而言的稳定性。另外,还迫切要求光拾波器装置的小型化,从而导致采用输出波长互不相同的多种光束的单一的光源以便使光拾波器装置小型化的方案问世。
[0013]
可是,采用将输出DVD用光束的有源层和输出CD用光束的有源层收纳到同一个封装中的单一光源后,产生了不能够如上所述地独立地改变偏振光方向的课题。另外,还存在着光源起因于输出光束而出现的温度变化,使光束的偏振光比及偏向角产生变动,导致照射光盘介质的光束强度变动的课题。为了能够自由改变偏振光方向、防止光束的强度变动,专利文献2公布了使用将光强度控制光(以下称作“监视光”)分离成P波成分和S波成分的偏振光分离元件,用P波成分控制光源的光强度的光拾波器装置。
[0014]
图9是表示专利文献2公布的现有技术的光拾波器装置的图。半导体激光器元件201,具备输出2个波长互不相同的光束的有源层201a及201b。第1有源层201a,输出DVD用的波长650nm(以下称作“DVD波长”)的光束221;第2有源层201b,输出CD用的波长780nm(以下称作“CD波长”)的光束222。
[0015]
半导体激光器元件201输出的光束221或222,通过视准透镜204,作为平行光到达偏振光射束分裂器(以下称作“PBS”)206。PBS206使射入的光束的P波成分的大部分(例如90%)通过,只用偏振光分离面206a反射其一部分(例如10%),而使S波成分的一部分(例如10%)通过,反射其大部分(例如90%)。
[0016]
通过PBS206的光束,通过1/4波长板209后,被变换成圆偏振光,再通过物镜210,到达光盘211后,被用其记录面反射。用光盘211的记录面反射光束,通过物镜210及1/4波长板209,返回PBS206。1/4波长板209将反射的光束的偏振光变换成直线偏振光。PBS206用偏振光分离面206a反射复路的光束,反射的光束通过聚光透镜205及多路透镜212,到达光检出器213的受光面。
[0017]
另一方面,在被PBS206反射的光束的方向上,进而设置PBS207。PBS207配置在PBS206反射从视准透镜204射入的方向上。前光监视器用的反射的光束,射入PBS207。PBS207大致100%地使射入的光束的P波成分通过,而用偏振光分离面207a大致100%地反射该光束的S波成分。P波成分的反射及S波成分的通过,大致为0%。在光束通过PBS207的方向上,具备前光监视器208,前光监视器208只接收通过PBS207的P波成分,从而控制激光器射出功率。在使用将分别输出DVD用的光束和CD用的光束的两个有源层收纳在同一个封装中的光源的光拾波器装置500中,在控制光源的强度的监视光中使用P波成分。
[0018]
这样,将半导体激光器元件201输出的光束的P波成分作为监视光采用后,能够稳定地实现对半导体激光器元件201输出的光强度的控制。
专利文献1:JP特开2004-110897号公报
专利文献2:JP特开2002-109773号公报
[0019]
可是,为了满足与DVD-RAM、DVD-R、DVD+R、DVD-RW、DVD+RW、CD-R及CD-RW等记录型光盘介质整体对应的要求和对于高速记录的要求,要求光源进一步高输出,从而产生了下述课题。就是说,在上述专利文献2中提出的光拾波器装置,只根据P波成分控制光源输出的光强度,但是只根据P波成分,特别是对于CD-R及CD-RW进行的光强度控制,显然是不充分的。具体地说,存在着在象CD-R及CD-RW那样基板厚而且记录容量小的光盘介质中,起因于透过基材的光束的双折射的程度变大或者在盘面内双折射的程度变化这一基材的特性,反射光的P波成分和S波成分的比例,随着光盘的不同而不同的课题。另外,为了进行高速记录而提高光源的驱动电流后,还存在着光源的温度变化使P波成分和S波成分之比变动的课题。在P波成分和S波成分的比例变动很大的状态下,只根据P波成分控制光源输出的光强度的方法,不能够充分地进行光强度控制。
发明内容
[0020]
本发明就是针对上述课题研制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即使由于光束的温度特性引起偏振光角及偏振光比变动,也能够稳定地控制光束的光强度的光强度控制装置。
[0021]
本发明的光强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是具备输出波长互不相同的多种光束的光源、接收所述光束后变换成与所述光束的强度对应的电信号的受光部、在所述光源和所述受光部之间设置的偏振光分离部的光强度控制装置,所述多种光束,包含第1光束和波长比所述第1光束长的第2光束;所述偏振光分离部,将所述第2光束中的第1偏振光方向的光成分和所述第2光束中的与所述第1偏振光方向正交的第2偏振光方向的光成分等两者,引导到所述受光部;所述偏振光分离部,将所述第1光束中的第1偏振光方向的光成分,引导到所述受光部,抑制所述第1光束中的与所述第1偏振光方向正交的第2偏振光方向的光成分向所述受光部的行进。
[0022]
采用某种实施方式后,所述偏振光分离部将所述第2光束中的所述第1偏振光方向的光成分引导到所述受光部的比例,和将所述第2光束中的所述第2偏振光方向的光成分引导到所述受光部的比例相同。
[0023]
采用某种实施方式后,所述偏振光分离部将所述第1光束中的所述第2偏振光方向的光成分引导到所述受光部的比例,低于所述第1光束中的所述第1偏振光方向的光成分引导到所述受光部的比例。
[0024]
采用某种实施方式后,所述第2光束,是所述多种光束中波长最长的光束。
[0025]
采用某种实施方式后,所述第1偏振光方向的光成分,是P波成分;所述第2偏振光方向的光成分,是S波成分。
[0026]
采用某种实施方式后,进而具备输出波长比所述第1光束短的第3光束的另一个光源;所述偏振光分离部,将所述第3光束中的第1偏振光方向的光成分,引导到所述受光部,抑制所述第3光束中的与所述第1偏振光方向正交的第2偏振光方向的光成分向所述受光部的行进。
[0027]
采用某种实施方式后,进而具备控制部,该控制部按照所述受光部输出的所述电信号,控制所述光源输出的所述光束的强度。
[0028]
本发明的光拾波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所述光强度控制装置;将所述多种光束聚光到信息介质上的聚光部;另一个偏振光分离部,该偏振光分离部将所述光源输出的所述光束,分离成向所述聚光部的方向和向所述偏振光分离部的方向;受光部,该受光部接收用所述信息层反射的反射光,变换成与所述反射光的强度对应的电信号。
[0029]
采用某种实施方式后,光拾波器装置进而具备另一个光源(该另一个光源输出波长比所述第1光束短的第3光束)和光学元件(该光学元件将所述光源输出的所述第1及第2光束和所述另一个光源输出的所述第3光束引导到所述另一个偏振光分离部);所述偏振光分离部,将所述第3光束中的第1偏振光方向的光成分,引导到所述受光部,抑制所述第3光束中的与所述第1偏振光方向正交的第2偏振光方向的光成分向所述受光部的行进。
[0030]
采用本发明后,受光部接收多种光束中的波长长的光束的P波成分和S波成分的两者。另外,受光部接收波长短的光束的P波成分但是不接收S波成分。在使用CD用光束(无偏振光光学系统)的P波成分和S波成分的两者进行光强度控制的同时,只使用DVD用光束(偏振光光学系统)的P波成分进行光强度控制,从而即使由于光源的温度特性引起偏振光角及偏振光比变动,也能够稳定地控制光束的光强度。
附图说明
[0031]
图1是表示采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光拾波器装置的图。
图2A是表示采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偏振光比和变动率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2B是表示采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偏振光比和变动率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3A是表示采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给初始偏振光角添加规定的变动时的变动率的曲线图。
图3B是表示采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给初始偏振光角添加规定的变动时的变动率的曲线图。
图4A是表示采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给初始偏振光角添加规定的变动时的变动率的曲线图。
图4B是表示采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给初始偏振光角添加规定的变动时的变动率的曲线图。
图5A是表示采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偏振光比和变动率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5B是表示采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给初始偏振光角添加规定的变动时的变动率的曲线图。
图5C是表示采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给初始偏振光角添加规定的变动时的变动率的曲线图。
图6是表示采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光拾波器装置的图。
图7是表示采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光拾波器装置的图。
图8是表示现有技术的光拾波器装置的图。
图9是表示现有技术的光拾波器装置的图。
符号说明
[0032]
1光源
1a第1有源层
1b第2有源层
2偏振光射束分裂器
41/4波长板
5物镜
6光盘介质
7偏振光射束分裂器
8前监视器
10光检出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下面,参照附图,讲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讲述中,将光源输出的光及在光路中行进的光束,称作“光束”。另外,在附图中,和在现有技术中的讲述同样,独立描绘出多个光路,但这是为了便于理解,实际的各光路实质上存在于多种透镜、波长板、射束分裂器等光学部件的正当中。
[0034]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光拾波器装置100的图。光拾波器装置100,利用光源1输出的激光束,向光盘介质6写入信息或者读取光盘介质6记录的信息。光源1,例如是半导体激光器元件。光盘介质6,例如是DVD或CD。作为DVD的种类,有DVD-ROM、DVD-RAM、DVD-RW、DVD+RW、DVD-R、DVD+R等。作为CD的种类,有CD-R及CD-RW等等。光拾波器装置100,对于DVD和CD两者,都能够记录再生信息。
[0035]
光拾波器装置100,具备光强度控制装置100a、视准透镜3、1/4波长板4和物镜5。光强度控制装置100a,又被称作“混合器(hybrid)”。
[0036]
光强度控制装置100a,具备输出光束的光源1、分离光束的PBS(偏振光射束分裂器)2及7、接收光束的受光元件8及光检出器10、多路透镜9和控制光束的强度的控制部11。
[0037]
光源输出波长互不相同的多种光束。光源1具备二个有源层1a及1b,该有源层1a及1b,输出二个波长互不相同的光束。第1有源层1a,例如输出DVD用的波长650nm(以下,称作“DVD波长”)的光束21;第2有源层1b,例如输出CD用的波长780nm(以下,称作“CD波长”)的光束22。光源1输出的光束21及22,到达PBS2。多种光束,虽然按照光盘介质的种类分别射出,但也可以根据动作同时射出。
[0038]
PBS2,将光束21及22分离成朝着视准透镜3的方向和朝着PBS7的方向。PBS2,使射入的DVD用光束21的P波成分的大部分(例如90%)和S波成分的一部分(例如10%)透过,用偏振光分离面2a反射P波成分的一部分(例如10%)和S波成分的大部分(例如90%)。另外,PBS2还使射入的CD用光束22的P波成分及S波成分的大部分(例如各为90%)透过,用偏振光分离面2a反射P波成分及S波成分的一部分(例如各为10%)。P波成分及S波成分,又被分别称作“P偏振光成分”及“S偏振光成分”。S波成分,是具有与P偏振光方向正交的偏振光方向的光。透过PBS2的光束,朝着视准透镜3,用偏振光分离面2a反射的光束朝着PBS7。用偏振光分离面2a反射的光束的偏振光方向,是大致垂直于透过PBS2的光束的偏振光方向的方向。
[0039]
通过PBS2的光束21或22,被用视准透镜3变成平行光,到达1/4波长板4。1/4波长板4,将通过的DVD波长的光束21的直线偏振光变换成圆偏振光。通过1/4波长板4的光束21或22,被用物镜5聚光,透过光盘介质6的基材,在光盘介质6的信息层上形成光点,被用信息层反射。这样,将从光源到信息层的光路称作“往路”,而将用信息层反射到达后文讲述的光检出器为止的光路称作“复路”。用光盘介质6的信息层反射的光束,通过物镜5、1/4波长板4、视准透镜3后,返回PBS2。1/4波长板4,将反射的DVD波长的光束21的圆偏振光变换成直线偏振光。PBS2用偏振光分离面2a反射复路的光束,反射的光束,通过路透镜9,到达光检出器10的受光面。光检出器10将接收的反射光,变换成与其光强度对应的电信号。
[0040]
另一方面,在光源1输出的光束被用PBS2的偏振光分离面2a反射的方向上,设置着PBS7。PBS7在光路上的光源1和受光元件8之间设置。在PBS7中,朝着用PBS2反射的光束的射入方向,配置偏振光分离面7a,用PBS2反射的光束,射入偏振光分离面7a。通过PBS2作媒介,光束由光源1直接射入PBS7,由于该射入的光束,被用于控制光源1输出的光束的强度,所以将射入PBS7的光束,称作“前监视光”或“前监视用光束”。
[0041]
PBS7将CD波长的光束22中的P波成分22p及S波成分22s等两者引导到受光元件8上。另外,PBS7还将DVD波长的光束21中的P波成分21p引导到受光元件上,而用偏振光分离面7a反射S波成分21s,抑制其向受光元件8的行进。PBS7将P波成分22p引导到受光元件8上的比例,和将S波成分22s引导到受光元件8上的比例相同。PBS7将S波成分21s引导到受光元件8上的比例,低于将P波成分21p引导到受光元件8上的比例。例如:PBS7使P波成分21p大致100%通过后,引导到受光元件8上,而用偏振光分离面7a大致100%地反射S波成分21s,不向受光元件8上引导。另外,PBS7使P波成分22p及S波成分22s等两者大致100%通过后,引导到受光元件8上。就是说,DVD波长的P波成分21p的反射及S波成分21s的通过大致为0%,C D波长的P波成分22p及S波成分22s的反射大致为0%。
[0042]
在光束通过PBS7的方向上,使受光面垂直于射入的光束地配置受光元件8(以下,将受光元件8称作“前监视器8”)。前监视器8,将接收的光束,变换成与其光强度对应的电信号(前监视器信号)。控制部11按照前监视器8输出的前监视器信号,控制光源1输出的光束的强度。控制部11在前监视器信号高于规定的基准值时,使光束的强度变弱,低于规定的基准值时,使光束的强度变强。PBS7及前监视器8,成为光强度控制装置100a的光学系统。
[0043]
光强度控制装置100a的各构成要素,使用DVD波长的光束时,成为偏振光光学系统;使用CD波长的光束时,成为无偏振光光学系统。DVD波长的P波成分21p和CD波长的P波成分21p及S波成分22s射入前监视器8,生成前监视器信号。这样,即使由于光源1的温度特性引起DVD波长的光束及CD波长的光束的偏振光角的变动及/或偏振光比变动,也能够稳定地控制物镜5射出的光束的光强度。其原理,将参照图2A~图4B详述。
[0044]
图2A是表示在偏振光光学系统中的P波成分和S波成分的偏振光比从任意的初始值变动成200时的偏振光比和前监视器光量的变动率的关系的曲线图。图2B是表示在无偏振光光学系统中的P波成分和S波成分的偏振光比从任意的初始值变动成200时的偏振光比和前监视器光量的变动率的关系的曲线图。图3A是表示在偏振光光学系统中偏振光角从任意的初始值变动+5deg时的初始偏振光角和前监视器光量的变动率的关系的曲线图。图3B是表示在无偏振光光学系统中偏振光角从任意的初始值变动+5deg时的初始偏振光角和前监视器光量的变动率的关系的曲线图。图4A是表示在偏振光光学系统中偏振光角从任意的初始值变动-5deg时的初始偏振光角和前监视器光量的变动率的关系的曲线图。图4B是表示在无偏振光光学系统中偏振光角从任意的初始值变动-5deg时的初始偏振光角和前监视器光量的变动率的关系的曲线图。在图2A~图4B中,●(实线部)表示根据P波成分检出前监视器光量(FM)时的上述各关系。另外,□(虚线部)表示根据P波成分及S波成分的合算检出前监视器光量时的上述各关系。
[0045]
关于前监视器光量,用物镜的射出光量标准化,计算出该值的变动率。在这里,将用偏振光比的初始值X射入前监视器8的光量作为Ax、用偏振光比200射入前监视器8的光量作为Ay时,变动率用(变动率)=(Ay-Ax)/Ax定义。另外,将用偏振光角的初始值X射入前监视器8的光量作为Ax、用偏振光角X+5deg(或偏振光角X-5deg)射入前监视器8的光量作为Az时,变动率用(变动率)=(Az-Ax)/Ax定义。
[0046]
参照图2A及图2B可知:在偏振光光学系统中,根据P波成分检出前监视器光量后,变动率的抑制效果非常好;而在无偏振光光学系统中,根据P波成分及S波成分的合算检出前监视器光量后,变动率的抑制效果非常好。就是说,在偏振光光学系统(DVD)中,只根据P波成分检出前监视器光量,在无偏振光光学系统(CD)中,根据P波成分及S波成分的合算检出前监视器光量后,能够实现对于P波成分及S波成分的偏振光比的变化而言的前监视器光量的变动率的稳定化,能够大大提高光源1的光强度控制的精度。
[0047]
另外,参照图3A及图4A可知:在偏振光角和变动率的相互关系中,在偏振光光学系统中,与根据P波成分及S波成分的合算检出时相比,根据P波成分检出前监视器光量后,能够获得非常高的变动率抑制效果。另一方面,参照图3B及图4B可知:在无偏振光光学系统中,与根据P波成分检出前监视器光量时相比,根据P波成分及S波成分的合算检出后,能够获得非常高的变动率抑制效果。就是说,在偏振光光学系统(DVD)中,只根据P波成分检出前监视器光量,在无偏振光光学系统(CD)中,根据P波成分及S波成分的合算检出前监视器光量后,能够实现对于偏振光角的变动而言的前监视器光量的变动率的稳定化,能够大大提高光源1的光强度控制的精度。
[0048]
接着,参照图5A~图5C,讲述偏振光光学系统中的PBS7的P波成分的透过率Tp及S波成分的透过率Ts的理想的值。图5A是表示在偏振光光学系统中偏振光比从任意的初始值变动成200时的偏振光比和前监视器光量的变动率的关系的曲线图。图5B是表示在在偏振光光学系统中偏振光角从任意的初始值变动+5deg时的初始偏振光角和前监视器光量的变动率的关系的曲线图。图5C是表示在偏振光光学系统中偏振光角从任意的初始值变动-5deg时的初始偏振光角和前监视器光量的变动率的关系的曲线图。在这里,作为光源1的激光器二极管特性,定为偏振光比规格是30以上、偏振光角规格是±10deg以内。这时,由图5A~图5C可知:如果PBS7的P波成分的透过率Tp是90%、S波成分的透过率Ts是10%,就能够使变动率小到±3%以内。就是说,P波成分的透过率Tp最好是90%以上(90~100%),S波成分的透过率Ts最好是10%以下(0~10%)。
[0049]
(第2实施方式)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光拾波器装置200的图。
[0050]
光拾波器装置200,取代光拾波器装置100的光强度控制装置100a,具备光强度控制装置200a。光强度控制装置200a,取代光源1、PBS2及7,具备光源51、PBS52及57。
[0051]
光源51在第1有源层1a及第2有源层1b的基础上,还具备第3有源层1c。第1有源层1a,例如输出DVD波长650nm的光束21;第2有源层1b,例如输出CD波长780nm的光束22;第3有源层1c,例如输出405nm的光束23。光盘介质6是使用BD(Blu-ray Disc)等蓝紫激光记录再生信息的光盘介质时,使用光束23。以下,将405nm称作“BD波长”。在CD波长、DVD波长、BD波长中,CD波长最长,BD波长最短。
[0052]
PBS52及57在PBS2及7的功能的基础上,还具有分离BD波长的光束23的功能。PBS52用其偏振光分离面52a透过DVD波长及BD波长的光束的P波成分的大部分(例如各为90%)和S波成分的一部分(例如各为10%),用偏振光分离面52a反射P波成分的一部分(例如各为10%)和S波成分的大部分(例如各为90%)。另外,PBS52通过CD波长的光束的P波成分及S波成分的大部分(例如各为90%),反射P波成分S波成分的一部分(例如各为10%)。用PBS52反射的光束的偏振光方向,是大致垂直于透过PBS52的光束的偏振光方向的方向。
[0053]
通过PBS52的光束,被用视准透镜3变成平行光,到达1/4波长板4。1/4波长板4,将通过的DVD波长及BD波长的光束的直线偏振光变换成圆偏振光。通过1/4波长板4的光束21、22或23,被用物镜5聚光,透过光盘介质6的基材,在光盘介质6的信息层上形成光点,被用信息层反射。用光盘介质56的信息层反射的光束,通过基材、物镜5、1/4波长板4、视准透镜3后,返回PBS52。1/4波长板4,将反射的DVD波长及BD波长的光束的圆偏振光变换成直线偏振光。PBS52用偏振光分离面52a反射复路的光束,反射的光束,通过多路透镜9,到达光检出器10的受光面。
[0054]
另一方面,在光源51输出的光束被用PBS52的偏振光分离面52a反射的方向上,设置着PBS57。PBS57朝着用PBS52反射光源1输出的光束的射入方向,配置偏振光分离面57a,用PBS52反射的光束,射入偏振光分离面7a。
[0055]
PBS7使射入的DVD波长及BD波长的光束的P波成分21p及23p大致100%通过后,引导到受光元件8上,而用偏振光分离面57a大致100%地反射S波成分21s及23s,不引导到受光元件8上。另外,PBS57使CD波长的光束的P波成分22p及S波成分22s等两者大致100%通过后,引导到受光元件8上。就是说,DVD波长及BD波长的P波成分的反射及S波成分的通过大致为0%,CD波长的P波成分及S波成分的反射大致为0%。
[0056]
在光束通过PBS57的方向上,使受光面垂直于射入的光束地配置前监视器8。前监视器8,将接收的光束,变换成与其光强度对应的前监视器信号。PBS57及前监视器8,成为光强度控制装置200a的光学系统。
[0057]
光强度控制装置200a的各构成要素,使用DVD波长及BD波长的光束时,成为偏振光光学系统;使用CD波长的光束时,成为无偏振光光学系统。DVD波长及BD波长的P偏振光成分和CD波长的P偏振光成分及S偏振光成分射入前监视器8,生成前监视器信号。这样,即使由于光源51的温度特性引起DVD波长、BD波长及CD波长的光束的偏振光角的变动及/或偏振光比变动,也能够和光强度控制装置100a一样,稳定地控制物镜5射出的光束的光强度。
[0058]
此外,因为使用BD波长的蓝紫激光记录再生信息的HD-DVD,具有和DVD相同的基板厚度,所以起因于HD-DVD基板的双折射的程度和DVD相同。因此,将本发明应用于HD-DVD系统时,也能够获得和上述的本发明的效果同样的效果。蓝光盘因为具有比较薄的0.1mm的基板厚度,所以双折射的影响较小,效果更加显著。
[0059]
这样,在光拾波器装置200a中,能够大大提高输出与CD、DVD及BD等三种光盘对应的三种波长的光束的光源51的光强度的控制精度。
[0060]
(第3实施方式)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光拾波器装置300的图。
[0061]
光拾波器装置300,取代光拾波器装置200的光强度控制装置200a,具备光强度控制装置300a。光强度控制装置300a,取代光源51,具备光源1及61和PBS62。
[0062]
光源1具备第1有源层1a及第2有源层1b,光源61具备输出BD波长的激光的第3有源层61a。PBS62是将光源1输出DVD波长的激光21及CD波长的激光22和光源61输出的BD波长的激光引导到PBS52上的光学元件。
[0063]
PBS62的偏振光分离面62a完全透过DVD波长的光束21及BD波长的光束22、完全反射BD波长的光束23。光强度控制装置300a的以后的动作,和光强度控制装置200a一样。这样,能够高精度地控制光源1输出DVD波长的光束21及CD波长的光束22和光源61输出的BD波长的光束23的所有的光强度。此外,光强度控制装置300a因为具备二个光源,所以装置的尺寸稍微大型化,但是刚刚开发出将第1~第3有源层收纳在同一个封装中的半导体激光器元件,目前可以说具备二个光源的光强度控制装置300a,在可靠性方面比光强度控制装置200a优异。
[0064]
本发明在控制光束的强度的的技术领域特别有用,例如能够实现在广大的波长区域对光束进行高精度的光强度控制的光拾波器装置。

Claims (9)

1、一种光强度控制装置,具备:
输出波长互不相同的多种光束的光源;
接收所述光束后变换成与所述光束的强度对应的电信号的受光部;以及
设置在所述光源与所述受光部之间的偏振光分离部,
所述多种光束,包含第1光束和波长比所述第1光束长的第2光束,
所述偏振光分离部,将所述第2光束中的第1偏振光方向的光成分和所述第2光束中的与所述第1偏振光方向正交的第2偏振光方向的光成分的双方,引向所述受光部;
所述偏振光分离部,将所述第1光束中的第1偏振光方向的光成分,引向所述受光部,而抑制所述第1光束中的与所述第1偏振光方向正交的第2偏振光方向的光成分向所述受光部的行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强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偏振光分离部将所述第2光束中的所述第1偏振光方向的光成分引向所述受光部的比例,与所述偏振光分离部将所述第2光束中的所述第2偏振光方向的光成分引向所述受光部的比例相同。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强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偏振光分离部将所述第1光束中的所述第2偏振光方向的光成分引向所述受光部的比例,低于所述偏振光分离部将所述第1光束中的所述第1偏振光方向的光成分引向所述受光部的比例。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强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光束,是所述多种光束中波长最长的光束。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强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偏振光方向的光成分,是P波成分;所述第2偏振光方向的光成分,是S波成分。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强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进而具备输出波长比所述第1光束短的第3光束的另一个光源;
所述偏振光分离部,将所述第3光束中的第1偏振光方向的光成分,引向所述受光部,而抑制所述第3光束中的与所述第1偏振光方向正交的第2偏振光方向的光成分向所述受光部的行进。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强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进而具备控制部,该控制部按照所述受光部输出的所述电信号,控制所述光源输出的所述光束的强度。
8、一种光拾波器装置,具备:
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强度控制装置;
将所述多种光束聚光到信息介质上的聚光部;
另一个偏振光分离部,该另一个偏振光分离部将所述光源输出的所述光束,分离成向所述聚光部的方向和向所述偏振光分离部的方向;以及
另一个受光部,该另一个受光部接收由所述信息层反射的反射光,变换成与所述反射光的强度对应的电信号。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拾波器装置,其特征在于:进而具备另一个光源,该另一个光源输出波长比所述第1光束短的第3光束;和
光学元件,该光学元件将所述光源输出的所述第1及第2光束和所述另一个光源输出的所述第3光束引向所述另一个偏振光分离部,
所述偏振光分离部,将所述第3光束中的第1偏振光方向的光成分,引向所述受光部,而抑制所述第3光束中的与所述第1偏振光方向正交的第2偏振光方向的光成分向所述受光部的行进。
CN2006800317458A 2005-08-30 2006-08-09 光强度控制装置及光拾波器装置 Active CN1012535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248979 2005-08-30
JP248979/2005 2005-08-30
PCT/JP2006/315753 WO2007026518A1 (ja) 2005-08-30 2006-08-09 光強度制御装置およ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53564A true CN101253564A (zh) 2008-08-27
CN101253564B CN101253564B (zh) 2011-05-11

Family

ID=378086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317458A Active CN101253564B (zh) 2005-08-30 2006-08-09 光强度控制装置及光拾波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745770B2 (zh)
EP (1) EP1939868B1 (zh)
JP (1) JP5046939B2 (zh)
CN (1) CN101253564B (zh)
WO (1) WO2007026518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96459A (ja) 1992-09-14 1994-04-08 Nikon Corp 光ピックアップ
JP3662519B2 (ja) 2000-07-13 2005-06-2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
JP4157265B2 (ja) * 2000-10-03 2008-10-01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レーザ光強度制御装置
JP3834810B2 (ja) * 2001-09-19 2006-10-18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光ヘッド装置
JP2003187486A (ja) * 2001-10-12 2003-07-04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光ピックアップ
JP2003132575A (ja) 2001-10-25 2003-05-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光情報処理装置
JP4588946B2 (ja) 2001-10-30 2010-12-01 株式会社日立メディア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光ピックアップ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AU2003248344A1 (en) * 2002-02-26 2003-09-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Optical element and optical head device using it, and optical information device using this optical head device, and computer, optical disk player, car navigation system, optical disk recorder and optical disk server using this optical information device
JP2005149689A (ja) * 2003-10-22 2005-06-09 Nec Corp 光ヘッド装置および光学式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JP2004110897A (ja) 2002-09-17 2004-04-08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光ピックアップ及びそのモニタ方法
JP2004133987A (ja) 2002-10-09 2004-04-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情報処理装置
JP2005141892A (ja) * 2003-10-16 2005-06-02 Nec Corp 光ヘッド装置および光学式情報記録又は再生装置
JP4155166B2 (ja) 2003-11-10 2008-09-24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07026518A1 (ja) 2009-03-26
US20090261234A1 (en) 2009-10-22
WO2007026518A1 (ja) 2007-03-08
CN101253564B (zh) 2011-05-11
EP1939868A4 (en) 2010-01-20
EP1939868A1 (en) 2008-07-02
US7745770B2 (en) 2010-06-29
EP1939868B1 (en) 2011-06-29
JP5046939B2 (ja) 2012-10-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000061918A (ko) 씨디-알더블유의 재생/기록이 가능한 디브이디-롬 광학계
EP1156483B1 (en) Compatible optical disk player and data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method
JPH11149652A (ja) 光学ピックアップ
US7701814B2 (en) Optical pickup device and optical disk device
US7564765B2 (en) Optical pickup device and optical disk apparatus
CN101253564B (zh) 光强度控制装置及光拾波器装置
US8018799B2 (en) Optical pickup device and optical disc device
KR20080020901A (ko) 광픽업 장치
KR100529313B1 (ko) 광모듈 및 이를 채용한 광픽업
US6653612B2 (en) Optical pickup and an optical disc drive using such optical pickup
KR100624852B1 (ko) 광학 유닛
KR20010029131A (ko) 광픽업장치
US20080159113A1 (en)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JPH03112184A (ja) 半導体レーザ装置
US8203917B2 (en)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signal generating method, and optical disk apparatus
KR20020063668A (ko) 멀티 파장의 발광부가 적층 형성된 레이저 다이오드를포함한 광픽업 장치
JP3384485B2 (ja) 光ヘッド、光学記録再生装置、および光学ユニット
JPH10222864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
CN102385880A (zh) 光拾取器
CN101093689A (zh) 光拾取装置
EP1953749A1 (en) Optical head unit and optical disc drive
JPH06282858A (ja) 光学ヘッド装置
JPH10143908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H04285732A (ja) 光ディスク用光学ヘッドの焦点ずれ検出方式
JPS6057548A (ja) 光学ヘッ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