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16571B - 液晶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晶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16571B
CN101216571B CN2008100046090A CN200810004609A CN101216571B CN 101216571 B CN101216571 B CN 101216571B CN 2008100046090 A CN2008100046090 A CN 2008100046090A CN 200810004609 A CN200810004609 A CN 200810004609A CN 101216571 B CN101216571 B CN 10121657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arization element
liquid crystal
film
diaphragm
thickn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00460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16571A (zh
Inventor
坂井彰
长谷川雅浩
四宫时彥
山田祐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ture Visi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ture Vision Inc filed Critical Future Visi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2165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165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165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165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3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3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 G02F1/133635Multifunctional compensa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7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e.g.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rientation effect, guest-host interaction or dynamic scattering
    • G02F1/139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e.g.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rientation effect, guest-host interaction or dynamic scattering based on orientation effects in which the liquid crystal remains transparent
    • G02F1/139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e.g.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rientation effect, guest-host interaction or dynamic scattering based on orientation effects in which the liquid crystal remains transparent the birefringence of the liquid crystal being electrically controlled, e.g. ECB-, DAP-, HAN-, PI-LC cel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4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ed to G02F1/13363, i.e. to 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position, orientation or value of the compensation plates
    • G02F2413/02Number of plates being 2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装置,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用基板具有:在相对置的两个基板之间夹着液晶的液晶显示单元、分别设置在其两侧的偏光元件、和在至少一个液晶显示单元和偏光元件之间的区域上设置的至少一个膜状部件,上述偏光元件由聚乙烯醇系树脂膜构成,上述膜状部件经厚度小于10μm的胶粘层和/或粘接层粘合到偏光元件上,并且当与其他膜状部件粘合的情况下,还经由厚度小于10μm的胶粘层和/或粘接层粘合到其他膜状部件,上述液晶显示装置中,至少一个液晶显示单元和偏光元件之间的区域的膜状部件满足光弹性系数的绝对值小于10×10-8cm2/N和吸水率小于2.0%。

Description

液晶显示装置
本发明系申请号为200610006131.6、申请日为2006年1月19日、发明名称为液晶显示装置的母案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装置。更详细地,涉及使用了偏光元件的保护膜、相位差膜等膜状部件的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广泛用作以计算机或者电视机为首的各种信息处理装置中的显示装置,尤其是近年来,液晶电视等领域中需求急剧增加。对于这种液晶显示装置,随着市场的扩大,强烈希望显示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和制造成本的降低等。
在这种状况下,作为对提高显示质量有效的技术,提出了所谓的垂直取向(VA)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例如,参考特开平11-258605号公报、特开平10-153802号公报和特开2000-131693号公报)。VA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在没有施加电压的状态下,在对置的基板间使具有负的介电常数各向异性的液晶垂直取向。根据VA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由于在正面方向上,液晶显示单元几乎不示出双折射性和旋光性,所以通过在液晶显示单元的两侧正交配置两片偏光元件,从而在没有施加电压状态下,实现了大致完全的黑显示,并可以得到非常高的对比度。但是,在倾斜方向中,因液晶显示单元示出双折射性,从而具有表观相位差,另外,由于两片偏光元件的几何学上的相对关系也不是表观上正交,所以产生漏光,导致对比度下降。因此,在VA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谋求扩大视野角作为技术问题被举出。对此,为了消除倾斜方向上的液晶显示单元的相位差或保持偏光元件的正交性,公知的是在VA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上设置相位差膜的技术。例如,在特开平11-258605号公报、特开平10-153802号公报和特开2000-131693号公报等中公开了在VA模式的液晶显示单元的两侧配置偏光元件,在该偏光元件和液晶显示单元之间至少配置一片相位差膜,由此扩大视野角的技术。
另外,作为对提高显示质量有效的技术,提出了所谓的横向电场(ISP)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例如,参考特开平6-160878号公报和特开平11-305217号公报)。IPS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将横向电场施加到在表面实施了平行取向处理的上下两片基板之间夹着液晶的水平取向液晶显示单元上,而在与基板大致平行的面内使液晶分子旋转动作进行显示。ISP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液晶分子与基板始终保持大致平行地改变液晶分子和偏光元件所成的角度进行显示,所以,具有在倾斜方向中液晶显示单元的双折射的变化小,视野角广的优点。但是,在ISP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由于与VA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一样,正交配置两片偏光元件,所以在倾斜方向中,两片偏光元件的几何学上的相对关系表观上不正交,因此产生漏光,导致对比度降低。为了抑制该对比度的降低,探讨了在ISP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也设置相位差膜的技术。例如,在特开平11-305217号公报等中,公开了在偏光元件和液晶显示单元之间配置控制了面内方向和厚度方向的相位差的相位差膜的技术。
这些液晶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作为偏光元件,一般使用在沿一个方向进行了分子取向的聚乙烯醇系树脂膜等透明高分子膜上使碘元素或二色性染料等二色性物质吸附取向的元件。但是,这种偏光元件在机械强度、耐热性和耐湿性方面有改善的余地。因此,一般在偏光元件的两侧或单侧经粘接层等粘贴透明的保护膜,从而实现确保偏光元件的耐久性。因此,上述的相位差膜通常经胶粘层粘贴到偏光元件上所粘贴的保护膜外侧。
现有技术中,作为保护膜广泛使用三乙酰基纤维素膜(下面称作“TAC”)。但是,由于TAC膜透湿性高,所以为了充分确保偏光元件的耐湿性,存在进一步改善的余地。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温高湿下的偏光元件的耐久性等,作为保护膜,提出了使用水蒸汽的不透过性等比由降冰片烯(ノルボルネン)系树脂构成的膜等TAC膜更突出的膜的技术(例如,参考特开2004-309717号公报、特开平6-51117号公报、特开2002-196132号公报、特开2001-235625号公报、特开2002-221619号公报、特开2002-174729号公报和特开平11-223728号公报)。进而,为了减少构成膜的片数和提高显示质量等,还提出了使用由降冰片烯系树脂构成的膜等,使保护膜具有相位差膜功能的技术。(例如,参考特开平8-43812号公报和特开平8-240714号公报)。另外,对于相位差膜,从双折射(相位差)特性的稳定性的观点来看,公开了减小吸水率和光弹性系数的技术(例如,参考特开2001-91744号公报)。
但是,使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质量进一步提高之外,对于偏光元件的耐久性,尚有提高的余地。
另外,在由聚乙烯醇系树脂膜构成的偏光元件上粘贴保护膜时,由于聚乙烯醇系树脂在干燥状态下变脆,所以在使用TAC膜作为保护膜的情况下,最好使用在使偏光元件含有水分的状态下进行粘合后,在粘合后进行水分的干燥去除的方法。但是,当使用由降冰片烯系树脂构成的膜等透湿性低的膜来作为保护膜时,干燥去除粘合后的水分较困难这一点尚有钻研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现状而作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偏光元件具有较高的耐久性,并且显示质量的耐久性较好的液晶显示装置。
本发明人在对液晶显示单元和偏光元件之间的区域上具有相位差膜等至少一个膜状部件的液晶显示装置进行了各种研究后,着眼于偏光元件的耐久性尚有改善的余地,并能够进一步改善显示质量。例如,图5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具有在液晶显示单元10的两侧依次层积配置了厚度约为20μm的胶粘层42、由聚碳酸酯(下面,也称作“PC”)等构成的相位差膜62、厚度约为20μm的胶粘层42、由TAC构成的保护膜61、粘接层41、以聚乙烯醇(下面,也称作“PVA”)为基体材料的偏光元件21、22、粘接层41和由TAC构成的保护膜61的结构,但是,其中胶粘层42、由PC等构成的相位差膜62、和由TAC构成的保护膜61中的任何一个耐热特性或者耐湿特性等耐久性都较低,可能会对偏光元件21、22的耐久性产生恶劣影响。
与此相对,本发明人研究了(1)如图6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那样,将由PC等构成的相位差膜62置换为由耐久性更好的降冰片烯系树脂等构成的相位差膜35;(2)如图7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那样,除了上述(1)的结构之外,将由TAC构成的保护膜61置换为由耐久性更好的降冰片烯系树脂等构成的保护膜36;(3)如图8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那样,除了上述(2)的结构之外,使由降冰片烯系树脂等构成的保护膜还兼有作为相位差膜的功能,并逐层减少相位差膜和胶粘剂层等。并且,发现了通过使至少一个液晶显示单元和偏光元件之间的区域的膜状部件满足光弹性系数的绝对值小于10×10-8cm2/N和吸水率小于2.0%,从而可以充分提高膜状部件的耐久性,并提高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特性。
进一步,本发明人发现:除了上述结构之外,通过进一步减少偏光元件和保护膜之间的粘接层或胶粘层中的吸湿,可以进一步提高偏光元件的耐久性。即,当经厚度小于10μm的胶粘层和/或粘接层将膜状部件粘合到偏光元件上,并且与其他膜状部件粘合时,经厚度小于10μm的胶粘层和/或粘接层也粘合到其他膜状部件,通过采用这种结构,从而可以提供偏光元件的耐久性突出且显示特性好的液晶显示装置,并且联想到可以出色解决上述问题,从而提出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涉及这样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具有:在相对的两个基板之间夹着液晶的液晶显示单元、分别设置在其两侧的偏光元件、和在至少一个液晶显示单元和偏光元件之间的区域上设置的至少一个膜状部件,上述偏光元件由吸附取向了碘元素或二色性染料的聚乙烯醇系树脂膜构成;当上述膜状部件经厚度小于10μm的胶粘层和/或粘接层粘合到偏光元件,并且与其他膜状部件粘合时,也经由厚度小于10μm的胶粘层和/或粘接层粘合到其他膜状部件;该液晶显示装置中,至少一个液晶显示单元和偏光元件之间的区域的膜状部件满足光弹性系数的绝对值小于10×10-8cm2/N以及吸水率小于2.0%。根据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可以提供一种提高PVA系树脂膜构成的偏光元件的耐久性,并且显示质量的耐久性好的液晶显示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模式地表示具有在偏光元件的两侧配置了保护膜的结构的、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之一例的截面图,(a)表示将低光弹性系数、低吸水率的膜用于第一和第三保护膜的方式,(b)表示将低弹性系数、低吸水率的膜用于第一保护膜的方式,(c)表示将低弹性系数、低吸水率的膜用于第三保护膜的方式。
图2是说明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的、偏光元件21的最大宽度L和画面(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有效区域50)的最大宽度L’之间的最佳关系用的平面图。
图3是说明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的、偏光元件21的最大宽度L和边框(bezel)51的开口部的最大宽度1之间的最佳关系用的平面图。
图4-1是说明在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由边框51来支撑固定由液晶显示单元10等构成的层积体的状态用的截面图。
图4-2是从观察面侧观察使用于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边框51和由液晶显示单元10等构成的层积体时的平面图。
图5是模式地表示现有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之一例的截面图。
图6是模式地表示对图5的液晶显示装置改进了相位差膜材质的结构之截面图。
图7是模式地表示对图6的液晶显示装置改进了偏光元件的保护膜材质后的结构之截面图。
图8是模式地表示对图7的液晶显示装置使偏光元件的保护膜和相位差膜一体化后的结构之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中,经厚度小于10μm的胶粘层和/或粘接层将膜状部件粘合到偏光元件(偏光子)或其他的膜状部件上。如果使用胶粘层或粘接层来层积粘合由不同树脂等不同材质构成的膜(这里,还包含构成液晶显示单元的基板玻璃等),并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对该膜进行耐久性试验,则容易产生发泡或者层间剥离等缺陷。由于由不同材质构成的膜分别进行不同的伸缩和膨胀,故该缺陷在位于其间的胶粘层或粘接层上产生翘曲,其结果,所产生的层内或层间的间隙中流入水是主要原因。另外,由于同样的原因,如果与吸附取向了碘元素或二色性染料的聚乙烯醇系树脂膜构成的偏光元件相邻的胶粘剂或粘接剂吸水后,则引起偏光元件的膨胀或者溶解等,容易产生偏光元件的脱色、偏光度降低等问题。由于这种理由,构成液晶显示装置的各部分的粘合最好使用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很难吸湿、尽可能薄的胶粘层或粘接层,通过使胶粘层和/或粘接层的厚度小于10μm,可以使偏光元件的耐久性变充分。更理想的胶粘层和粘接层的厚度是小于2μm。
另外,所谓粘接是指粘合同种或不同种的固体面与面,并进行一体化的状态。通常,所谓粘接层是在粘合时具有流动性的液体,但是此后,通过加热处理或化学反应变为固体而发挥粘接力。另一方面,所谓粘贴是指在常温下仅短时间施加一点压力来进行粘接,并一体化为可以从较硬的平滑面剥离的程度的状态。通常,胶粘层是胶状的软性固体,发挥粘贴力,而不产生如粘接剂那样的状态变化。
本发明中,最好经厚度小于10μm的粘接层,将膜状部件粘合到偏光元件或者其他膜状部件。若胶粘层过薄,则不能得到充分的粘贴力,所以为了明确液晶显示装置所要求的耐久性试验,通常选择20~50μm的厚度,若比10μm薄,则粘接力低,所以在一般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可能会造成粘贴力不充分。另一方面,粘接层的厚度即使小于等于10μm,也可以得到较实用的充分的粘接力。另外,在多数情况下,构成液晶显示装置的各部件的粘合不希望发生层间剥离。从这些观点来看,本发明在变薄胶粘层或粘接层时,与胶粘层相比,最好选择粘接层。
但是,在将偏光膜或者相位差膜等粘合到液晶显示单元的情况下,由于通常液晶显示单元比膜贵几倍,所以当发生粘合错误时,仅剥离膜并可以重新利用(也称作“重做”)液晶显示单元的便利性得到重视,故粘合最好使用胶粘层而不是粘接层。因此,本发明中,与液晶显示单元的粘合也可以使用厚度为10μm以上的胶粘层,除此之外的粘合,使用厚度小于10μm的胶粘层和/或粘接层。因此,本发明中,在液晶显示单元的观察面侧基板和观察面侧偏光元件之间的区域存在的、厚度为10μm以上的胶粘层或粘接层的层数总和为1以下,同样,在液晶显示单元的背面侧基板和背面侧偏光元件之间的区域存在的、厚度为10μm以上的胶粘层或粘接层的层数总和为1以下。另外,本申请说明书中“以上”和“以下”包含该数值。
上述液晶显示装置中至少一个液晶显示单元和偏光元件之间的区域的膜状部件满足光弹性系数的绝对值小于10×10-8cm2/N和吸水率小于2.0%。通过使膜状部件的光弹性系数的绝对值小于10×10-8cm2/N,可以使在高温环境下放置时的膜状部件的相位差变化等特性变化充分小,并可以实现耐久性好的液晶显示装置。上述光弹性系数的绝对值在室温(约23℃)中,可以使用在波长550nm的光下测量出的值。光弹性系数绝对值的更理想的上限是5×10-8cm2/N。另外,通过使吸水率小于2.0%,抑制了在高湿环境下放置时的膜状部件的吸湿,可以充分抑制膜状部件中的相位差变化等特性变化和偏光元件中的缺陷,可以实现耐久性突出的液晶显示装置。上述吸水率根据JIS K 6911“热固化性塑料一般试验方法”,使用在23℃的水中浸泡了24小时后测量出的质量的变化率。吸水率的更理想的上限是1.0%。
作为上述光弹性系数的绝对值小于10×10-8cm2/N和吸水率小于2.0%的膜状部件,例如可以列举由降冰片烯系树脂构成的保护膜(下面,也称作降冰片烯膜)等。根据降冰片烯等,可以兼作保护膜和相位差膜,另外,由于热和水分的影响引起的相位差变化较小,因而可以有效地提高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质量的耐湿热性。
作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必须具有上述结构,同时,液晶显示装置也可以具有通常具有的结构,其他结构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本发明可以适用于这样一种液晶显示装置整体,无需通过液晶的驱动方式进行特别限定,而是在一对基板之间夹着液晶,并通过向形成于各个基板上的电极之间施加电压,从而进行显示。
下面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的最佳方式。
当将相对液晶显示单元的观察面侧基板的法线方向的对比度比定义为CR(0),将与方向角Φ方向的该法线方向倾斜了60度方向的对比度比定义为CR(Φ,60)时,上述液晶显示装置在Φ=0~360度的所有方位角中,最好满足CR(Φ,60)/CR(0)≥0.025。由此,可以充分满足液晶显示装置所要求的视野角特性。作为满足上述对比度特性的液晶显示装置,例如有VA模式或IPS模式的液晶显示单元、以及在与至少一个偏光元件之间的区域上配置了相位差膜的显示装置等。比[CR(Φ,60)/CR(0)]的值更理想的下限是0.040。
另外,本发明中,除了偏光元件的耐久性提高之外,为了实现薄型化和制造成本的降低,最好配置在液晶显示单元和偏光元件之间的区域上的膜状部件的数量较少。因此,偏光元件的保护膜最好具有作为相位差膜的功能,而同时具有偏光元件的保护作用、以及消除倾斜方向上的液晶显示单元的相位差和保持偏光元件的正交性的作用。即,粘合在上述偏光元件的膜状部件最好是示出双折射性的保护膜。由此,偏光元件的保护膜兼有作为相位差膜的功能,液晶显示装置的薄型化和低成本化成为可能,同时可以通过减少容易吸湿的胶粘层的数目来提高可靠性。另外,在该情况下,最好不在至少一个液晶显示单元和偏光元件之间的区域上配置表示其他双折射性的膜状部件。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整体考虑液晶显示单元的厚度方向的相位差值和其他各膜状部件的配置方式或厚度方向的相位差值等来确定粘合到偏光元件上的膜状部件中的厚度方向的相位差,但并未特别限定。另外,对于面内方向的相位差,也与厚度方向的相位差一样,考虑液晶显示装置整体来确定。
尤其是,最好将上述光弹性系数的绝对值小于10×10-8cm2/N和吸水率小于2.0%的膜状部件配置在液晶显示单元的背面侧。即,在上述液晶显示装置中,最好至少仅在液晶显示单元的背面侧基板和背面侧偏光元件之间的区域上设置光弹性系数的绝对值小于10×10-8cm2/N和吸水率小于2.0%的膜状部件。这是因为,由于在透过型和透过反射两用型(半透过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液晶显示单元的背面侧比液晶显示单元的观察面侧更接近于背照光,所以暴露于高温环境下。进一步,满足上述特性的膜状部件除了设置在液晶显示单元的背面侧基板和背面侧偏光元件之间的区域上,还设置在液晶显示单元的观察面侧基板和观察面侧偏光元件之间的区域上,根据该结构,由于都不含有抗热和抗水分较差的膜状部件,所以可以特别有效地提高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质量的耐久性。
上述液晶显示装置最好分别经厚度小于10μm的胶粘层和/或粘接层将第一保护膜粘合到观察面侧偏光元件的液晶显示单元侧,将第二保护膜粘合到观察面侧,将第三保护膜粘合到背面侧偏光元件的液晶显示单元侧,将第四保护膜粘合到背面侧。根据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观察面侧和背面侧的偏光元件的耐久性。作为这种方式,例如可以列举图1(a)~(c)所示的方式。另外,在本发明中,如上所述,也可以采用将光弹性系数的绝对值小于10×10-8cm2/N和吸水率小于2.0%的膜状部件配置在液晶显示单元两侧的方式(图1(a)),可以是仅配置在液晶显示单元的观察面侧的方式(图1(b)),也可以是仅配置在液晶显示单元的背面侧的方式(图1(c))。
另外,上述第一和第三保护膜最好示出双折射性,还具有作为相位差膜的功能。
在上述液晶显示装置中,最好第一保护膜和第二保护膜的组合、以及第三保护膜和第四保护膜的组合中的至少一个由透湿度不同的树脂构成。由此,即使将由透湿度低的树脂构成的保护膜粘合到一个偏光元件的情况下,也可以较容易去除偏光元件内部的水分,并可以确保偏光元件的操作性,同时可以充分确保偏光元件和保护膜的粘接强度。由于构成偏光元件的PVA在干燥状态下非常脆,操作困难,所以通常在含有很多水分的状态下与保护膜粘合。另外,例如象如降冰片烯系树脂那样,由吸水率低、且水分的影响所带来的相位差变化较小的树脂构成的保护膜一般透湿性很低。因此,在将这种透湿度低的膜用作偏光元件的保护膜的情况下,偏光元件的耐湿性提高,相反,若两侧的保护膜的透湿度过低,则不能充分去除粘合时的水分,残留在内部,而往往不能充分得到保护膜和偏光元件之间的粘接强度。与此相对,在上述方式中,通过在偏光元件的一个面上粘合由降冰片烯系树脂之外的树脂等构成的膜作为保护膜,从而保护膜之间透湿度差,水分很难在内部残留。上述透湿度(水蒸汽透过度)可以根据JIS K 7129“塑料膜和薄片的水蒸气透过度试验方法”,使用在温度40℃、湿度90%的条件下放置24小时后测出的值。上述组合下的保护膜之间的透湿度的差最好是200g/m2·24hr以上。透湿度低一侧的保护膜的透湿度最好是100g/m2·24hr以下,透湿度高一侧的保护膜的透湿度最好是300g/m2·24hr以上。
上述液晶显示装置最好满足下述式(1)和下述式(2)中至少一个。
第一保护膜的透湿度<第二保护膜的透湿度(1)
第三保护膜的透湿度<第四保护膜的透湿度(2)
通过使第一保护膜的透湿度比第二保护膜的透湿度小,或第三保护膜的透湿度比第四保护膜的透湿度小,从而,在具有保护膜/偏光元件/保护膜结构的层积膜粘合到液晶显示单元上之后,可以向外部放出偏光元件内部的水分,确保偏光元件的操作性,同时可以更充分地确保偏光元件和保护膜的粘接强度。
上述液晶显示单元中大部分的液晶分子相对于基板大致垂直地取向,并且在面内相位差大致为零的状态下进行黑显示,上述液晶显示装置在通过下述式(3)来定义已校正的厚度方向相位差R时,第一保护膜的已校正厚度方向相位差R1、第三保护膜的已校正厚度方向相位差R3、以及黑显示状态下的液晶显示单元的已校正厚度方向相位差R1c最好满足下述式(4)的关系。
R=(1.3-0.6×na)×Rxz+(0.7-0.3×na)×Rxy    (3)
上述式(3)中,na表示对波长550nm的光的平均折射率,Rxz表示对波长550nm的光的厚度方向相位差,Rxy表示对波长550nm的光的面内方向相位差。
0nm≤R1+R3-R1c≤35nm           (4)
另外,上述平均折射率na用下述式(5)来定义,上述面内方向相位差Rxy用下述式(6)来定义,上述厚度方向相位差Rxz用下述式(7)来定义。
na=(nx+ny+nz)/3        (5)
Rxy=(nx-ny)×d         (6)
Rxz=(nx-nz)×d         (7)
上述是(5)~(7)中,nx、ny表示对波长550nm的光的面内方向的主折射率(nx≥ny),nz表示对波长550nm的光的厚度方向的主折射率,d表示厚度。
本发明可以适用于具有垂直取向模式(VA模式)的液晶显示单元的标准黑色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通过满足上述式(4),可以充分进行倾斜方向的视野角补偿,并在广视野角范围内得到较好的显示质量。即,上述式(4)表示VA模式中的相位差的设计指针。为了在上述式(4)中,使VA模式中的视野角补偿更有效,而使用在上述式(3)中定义的已校正厚度方向相位差R。
这里,详细说明在上述式(4)中,使用由上述式(3)定义的已校正厚度方向相位差R的理由。
首先,VA模式中的视野角补偿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消除即使从正面方向看时大致为零,而若从倾斜方向看,则大致不为零的液晶显示单元在黑显示状态下的相位差。为了实现该目的,需要适当设计相位差膜的相位差,现有技术中,通过调整表示从正上方观察时的相位差的Rxy、(虚拟地)、表示从正横向观察时的相位差的Rxz或Rth=[(nx+ny)/2-nz]×d=Rxz-Rxy/2等进行了设计。其中,尤其是多数情况下,使用了使液晶显示单元的Rth和相位差膜的Rth的总和大致相等的方法。但是,现有的方法中,实现消除从倾斜方向观察时的相位差这一本来目的,但设计值和实际效果的误差变大了。这是因为,例如即使是具有相同Rth的相位差膜,若Rxy不同,则从倾斜方向观察时的有效相位差也不同。因此,为了对实际的效果进行更高精度的设计,使用从实际倾斜方向观察时的有效相位差R很有效。这时,作为倾斜方向,例如方位角Φ=45度,仰角=60度(与基板面法线方向倾斜60度的方向)是合适的。但是,在面板制造、相位差膜领域,事实上Rxy、Rxz、Rth数据下的操作已经标准化,相位差膜购入时所添加的数据片也记载了这些数据。因此,本发明人对方便地根据这些数据来估计有效相位差R的算式进行了探讨,并从各种实验和计算等研究结果中发现了上述式(3)。其中,上述式(3)中,除了Rxy和Rxz之外,还使用了从膜的树脂名即可清楚知道的平均折射率na。因此,本发明中,分别对相位差膜和液晶显示单元,从上述式(3)求出有效相位差R,使其总和处于满足上述式(4)的范围内,从而可以得到充分实用的视野角。
最好上述第一和第三保护膜中,至少已校正厚度方向相位差较大的膜的光弹性系数的绝对值小于10×10-8cm2/N。通过使保护膜的光弹性系数的绝对值小于10×10-8cm2/N,可以充分减小在高温环境下放置时的相位差变化等特性变化,但是,在第一保护膜和第三保护膜中已校正厚度方向相位差不同的情况下,特别地,通过减小已校正厚度方向相位差较大一方的保护膜的光弹性系数,由此可以特别有效地抑制作为液晶显示装置整体观察时放置在高温环境下时的特性变化,并能够特别有效地提高液晶显示装置的耐久性。
最好上述第一和第三保护膜中,至少已校正的厚度方向相位差较大的膜吸水率小于2.0%。通过使保护膜的吸水率小于2.0%,可以使在高湿环境下放置时的相位差变化等特性变化充分小,但是在第一保护膜和第三保护膜中已校正厚度方向相位差不同的情况下,尤其是通过减小已校正厚度方向相位差较大的保护膜中的吸水率,可以特别有效地抑制作为液晶显示装置整体观察时在高湿环境下放置时的特性变化,并能够特别有效地提高液晶显示装置的耐久性。
最好上述第一~第四保护膜中,至少一个膜的透湿度为100g/m2·24hr以下。由此,由于在高湿环境下放置时等,可以降低透过保护膜的水分的量,所以偏光元件的耐久性或保护膜的相位差的稳定性提高,能够实现显示质量的耐久性突出的液晶显示装置。透湿度的更理想的上限是80g/m2·24hr。
尤其是最好将上述透湿度为100g/m2·24hr以下的保护膜配置在至少一个液晶显示单元和偏光元件之间的区域上。即,最好上述第一和第三保护膜中,至少一者的透湿度为100g/m2·24hr。由此,在将具有保护膜/偏光元件/保护膜结构的层积膜粘合到液晶显示单元后,向外部放出偏光元件内部的水分变得容易,可以确保偏光元件的操作性,同时可以更充分地确保偏光元件和保护膜的粘接强度。
最好上述第一~第四保护膜中至少一个由降冰片烯系树脂构成。根据由降冰片烯系树脂构成的保护膜,可以兼作保护膜和相位差膜。另外,由于降冰片烯系树脂构成的保护膜的光弹性系数、吸水率和透湿度等特性具有适合于本发明的值,所以可以抑制由于热和水分的影响所造成的相位差变化和吸湿,从而可以实现显示质量的耐湿热性突出的液晶显示装置。另外,所谓降冰片烯系树脂是包含降冰片烯、或聚合其电介质或盐而得到的聚合物作为主成份的树脂。
另外,本发明人发现若将液晶显示装置投入到非常严格的耐久性试验,则可能会从偏光元件的吸收轴方向的端部慢慢产生破裂。因此,上述液晶显示装置最好具有通过在偏光元件的外围区域产生破裂而防止显示质量降低用的单元,具体地,最好采用如下方式(1)与保护膜相邻的偏光元件的吸收轴方向的最大宽度,比该方向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有效区域的最大宽度大;(2)具有边框,且与保护膜相邻的偏光元件的吸收轴方向的最大宽度比该方向上的边框的开口区域的最大宽度大;(3)通过防水性的密封剂来覆盖与同保护膜相邻的偏光元件的吸收轴方向相交的外围端面。另外,采用组合了(1)~(3)的方式更理想。另外,上述(1)~(3)的方式最好适用于粘合了透湿度为100g/m2·24hr以下的保护膜的偏光元件。这是因为,在粘合透湿度较低的保护膜的情况下,需要使偏光元件干燥到某种程度进行粘合,尤其是偏光元件容易产生破裂。
根据上述(1)的方式,如图2所示例的那样,在与保护膜(图中未示)相邻的偏光元件21的吸收轴方向,通过使偏光元件21的最大宽度L比画面(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有效区域50)的最大宽度L’大,从而可以防止在偏光元件的外围区域上产生的破裂对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质量产生恶劣影响。另外,在液晶电视等具有较大型画面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当将与保护膜相邻的偏光元件的吸收轴方向(下面,仅称作“吸收轴方向”)的最大宽度设为L,将吸收轴方向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有效区域的最大宽度设为L’时,满足L-L’≥4mm更理想,这时,超过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有效区域而在吸收轴方向上形成的保护膜的外围区域最好每单侧为2mm以上。液晶显示装置最好满足L-L’≥10mm。
根据上述(2)的方式,如图3所示那样,通过用边框51来遮盖与保护膜(图中未示)相邻的偏光元件21的外围区域,从而可以防止偏光元件的外围区域上产生的破裂对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质量产生恶劣影响。另外,在液晶电视等具有较大型画面的液晶显示装置等中,当设吸收轴方向的最大宽度为L,吸收轴方向上的边框的开口区域的最大宽度为1时,液晶显示装置满足L-1≥4mm更理想,这时,超过边框的开口区域而沿吸收轴方向形成的保护膜的外围区域最好每单侧超过2mm以上。液晶显示装置满足L-1≥10mm更理想。
根据上述(3)的方式,通过密封处理与保护膜相邻的偏光元件的端面,可以防止偏光元件上产生破裂,并能够防止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质量降低。
下面公开实施方式,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但是本发明并不仅限于这些实施方式。
首先,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如图1中所示的概要那样,具有下述结构:从观察面侧依次经胶粘剂42或粘接剂41来粘合第二保护膜32、第一偏光元件21、第一保护膜31或31a、液晶显示单元10、第三保护膜33或33a、第二偏光元件22和第四保护膜34,并夹持在具有对应于液晶显示装置的有效显示区域的开口部之边框(框状部件)上,从而实现一体化。另外,液晶显示单元10具有在相对置的观察面侧基板11和背面侧基板13之间夹着液晶12而构成的结构。
下面,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各结构要素。
(1-1)保护膜兼相位差膜
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一~第四保护膜,使用了下述表1所示的膜的任意一个。在下表1中,树脂名NB表示降冰片烯系树脂,TAC表示三乙酰基纤维素树脂,PC表示聚碳酸酯树脂。平均折射率na、面内方向相位差Rxy、厚度方向相位差Rxz和已校正厚度方向相位差R分别用上述式(3)和(5)~(7)来定义。透湿度记载了使用具有下述表1中所示厚度的膜所测量出的值。另外,在下述表1所示的膜中,在形成膜时,实施纵向单轴、横向单轴、纵横同时两轴、或纵横依次两轴等延伸处理,来进行面内方向相位差Rxy或厚度方向相位差Rxz的调整。另外,利用膜厚度越厚,透湿度越低,膜厚度越薄,透湿度越高的情况进行透湿度的调整。
Figure G2008100046090D00151
本发明中,并未特别限定保护膜等膜状部件的材质,最好使用吸水率(或透湿度)和光弹性系数两者都较低的透明薄膜树脂。另外,一般吸水率和透湿度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多数情况下,吸水率越大,透湿度越高的关系成立。作为满足上述特性的透明薄膜树脂,例如,可以列举非晶性聚烯烃系树脂膜。非晶性聚烯烃树脂是将降冰片烯、多环降冰片烯系单体等环状烯烃作为聚合单位所具有的树脂,其中,尤其广为人知的是(热可塑性饱和)降冰片烯系树脂,JSR公司销售了商品名“ア-トン”,日本ゼオン公司销售了商品名“ZEONEX”和“ZEONOR”、三井化学公司销售了商品名“アペル”等。这些树脂可以通过溶剂流延(cast)法、熔体挤出法等来形成膜。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膜N-1~17的材料,使用了降冰片烯树脂(下面,也称作“NB”)。
本发明中,作为保护薄膜等膜状部件的材质,可以使用光弹性系数低且吸水率(或透湿度)高的透明膜树脂。作为满足上述特性的透明薄膜树脂,例如可以列举三乙酰基纤维素树脂(TAC)。TAC作为最一般的偏光元件的保护膜使用。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膜T-1~3的材料,使用了TAC。
进一步,本发明中,作为保护膜等膜状部件的材质,也可以使用吸水率(或透湿度)低且光弹性系数高的透明薄膜树脂。作为满足上述特性的透明薄膜树脂,例如可以列举聚碳酸酯树脂(PC)。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膜P-1的材料,使用了PC。
TAC和PC分别可以通过溶剂流延(cast)法、熔体挤出法等来形成膜。
(1-2)偏光元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偏光元件,使用了吸附取向了碘元素或二色性染料的PVA系树脂膜。PVA系偏光元件5是将PVA膜延伸到5倍,在浸到配合了碘元素和碘化钾的溶液并进行染色后,通过在由硼酸和碘化钾构成的水溶液中进行交联处理来进行制作。另外,偏光元件和各保护膜的粘合,通过使用在偏光元件中包含了若干水分的状态下,经以水为主要溶剂的粘接剂进行层积后,使水分干燥的方法来进行。
(1-3)胶粘剂和粘接剂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胶粘剂,使用了丙烯酸系胶粘剂。胶粘剂层的厚度为20μm。另外,作为粘接剂,使用了PVA系粘接剂或尿烷系粘接剂。粘接剂的厚度为1μm以下。
(1-4)液晶显示单元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液晶显示单元,使用了如下模式的液晶显示单元,即:大多数的液晶分子相对基板大致垂直地取向,并在面内相位差大致为零的状态下进行黑显示的垂直取向(VA)模式中,将一个象素内分割成4个区域,按每个区域使液晶分子大致水平地取向并进行白显示的多区域垂直取向(MVA)模式。另外,液晶显示单元的厚度方向相位差R1c在黑显示状态下,设定为-260nm、-290nm或-320nm中的任意一个。液晶显示单元的面内方向相位差Rxy在黑显示状态下,设定为大致0nm。液晶显示单元的平均折射率na为1.50,对角线长度为30英寸。作为基板,使用了玻璃基板。
(1-5)边框
如图4-1所示,边框51是在液晶显示装置内用于支撑固定液晶显示单元10、偏光元件21、22、膜状部件(图中未示出)等的部件(框)。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如图4-2所示那样的具有用于使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区域露出的四边形开口部的金属制边框51。边框51具有作为覆盖液晶显示单元10周围的边缘部的前面部、和在该前面部的周围,相对于前面部在背面侧弯曲成直角的侧面部,截面形成为大致L字状。因此,将四边形的开口部设置在前面部。另外,边框51由外框部51a和内框部51b两个构成,通过夹在外框部51a和内框部51b之间,来支撑固定液晶显示单元10。另外,边框51通过挤压成形来形成。
(1-6)密封剂
本实施方式中,在一部分的实施例中,用密封剂来覆盖(coating)偏光元件的外围端面中与吸收轴方向相交的外圈端面。作为密封剂,使用氟元素系的防水材料,使用刷毛来涂敷形成。
下面,说明改变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的各构成要素而制作出的各实施例。另外,将对应于各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整理为下述表2和3。表中,将厚度20μm的丙烯酸系胶粘层简写为“A粘20”,将厚度为1μm以下的PVA系统粘接剂简写为“P接1”、将厚度1μm以下的尿烷系粘接剂简写为“U接1”。
Figure G2008100046090D00181
Figure G2008100046090D00191
(2-1)相位差较大的膜为一片的情形
在本实施例中,制作了从观察面侧依次层积配置T-1来作为第二保护膜、厚度为1μm以下的PVA系粘接剂来作为粘接层、吸收轴角度为0度的PVA系偏光元件来作为第一偏光元件、厚度为1μm以下的PVA系粘接剂来作为粘接层、T-1来作为第一保护膜、厚度为20μm的丙烯酸系胶粘剂来作为胶粘层、观察面侧基板、R1c=-290nm的液晶层、背面侧基板、厚度为20μm的丙烯酸系胶粘剂来作为胶粘层、N-15来作为第三保护膜,厚度为1μm以下的尿烷系粘接剂来作为粘接层、吸收轴角度为90度的PVA系偏光元件来作为第二偏光元件、厚度为1μm以下的尿烷系粘接剂来作为粘接层、和N-10来作为第四保护膜而形成的液晶显示装置。
另外,当设沿吸收轴方向测量出的偏光元件的最大宽度为L,沿同一方向测出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有效区域的最大宽度为L’时,在第一偏光元件中,设L-L’=2mm、第二偏光元件中,设L-L’=2mm。进一步,在沿吸收轴方向测量出的偏光元件的最大宽度为L,同一方向上测量出的边框的开口区域的最大宽度为1时,在第一偏光元件中,设L-1=2mm;第二偏光元件中,设L-1=2mm。此外,第一和第二偏光元件都不进行密封处理。
(实施例2)
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使用N-8作为第三保护膜,使用T-1作为第四保护膜,使用了厚度为1μm以下的PVA系粘接剂作为粘接第二偏光元件和第四保护膜的粘接层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制作了液晶显示装置。
(2-2)相位差较大的膜为两片的情形
(实施例3)
在本实施方式中,制作了从观察面侧依次层积配置N-10作为第二保护膜、厚度为1μm以下的尿烷系粘接剂作为粘接层、吸收轴角度为0度的PVA系偏光元件作为第一偏光元件、厚度为1μm以下的尿烷系粘接剂作为粘接层、N-12来作为第一保护膜、厚度为20μm的丙稀酸系胶粘剂作为胶粘层、观察面侧基板、R1c=-290nm的液晶层、背面侧基板、厚度为20μm的丙稀酸系胶粘剂作为胶粘层、N-12作为第三保护膜、厚度为1μm以下的尿烷系粘接剂来作为粘接层、吸收轴角度为90度的PVA系偏光元件作为第二偏光元件、厚度为1μm以下的尿烷系粘接剂来作为粘接层、N-10来作为第四保护膜后形成的液晶显示装置。
另外,在第一偏光元件中,设L-L’=2mm,第二偏光元件中,设L-L’=2mm。进一步,在第一偏光元件中,设L-1=2mm,在第二偏光元件中,设L-1=2mm。另外,第一和第二偏光元件都不进行密封处理。
(实施例4)
在本实施例中,除了使用N-5来作为第一保护膜、使用N-5来作为第二保护膜、使用N-5来作为第三保护膜、使用N-1来作为第四保护膜之外,其他均与实施例3相同来制作液晶显示装置。
(实施例5)
在本实施例中,除了使用N-5作为第一保护膜、使用T-1作为第二保护膜、使用N-5作为第三保护膜、使用T-1作为第四保护膜、使用厚度为1μm以下的PVA系粘接剂作为粘接第一偏光元件和第二保护膜的粘接层和粘接第二偏光元件和第四保护膜的粘接层之外,其他均与实施例3相同地来制作液晶显示装置。
(2-3)不将NB系保护膜选择配置在已校正厚度方向相位差R较大一侧或背面侧的情形
(实施例6)
在本实施例中,制作了从观察面侧,依次层积配置T-1来作为第二保护膜、厚度为1μm以下的PVA系粘接剂来作为粘接层、吸收轴角度为0度的PVA系偏光元件来作为第一偏光元件、厚度为1μm以下的PVA系粘接剂来作为粘接层、T-3来作为第一保护膜、厚度为20μm的丙稀酸系胶粘剂来作为胶粘层、观察面侧基板、R1c=-290nm的液晶层、背面侧基板、厚度为20μm的丙稀酸系粘接剂来作为粘接层、N-1来作为第三保护膜、厚度为1μm以下的尿烷系粘接剂来作为粘接层、吸收轴角度为90度的PVA系偏光元件来作为第二偏光元件、厚度为1μm以下的PVA系粘接剂来作为粘接层、T-1来作为第四保护膜而形成的液晶显示装置。
另外,在第一偏光元件中,设L-L’=2mm,第二偏光元件中,设L-L’=2mm。进一步,在第一偏光元件中,设L-1=2mm,在第二偏光元件中,设L-1=2mm。另外,第一和第二偏光元件都不进行密封处理。
(实施例7)
在本实施例中,使用N-8来作为第一保护膜、使用T-1来作为第三保护膜、使用厚度为1μm以下的尿烷系粘接剂来作为粘接第一偏光元件和第一保护膜的粘接层、使用厚度为1μm以下的PVA系粘接剂来作为粘接第二偏光元件和第三保护膜的粘接层。另外,第一偏光元件中,设L-L’=2mm,第二偏光元件中,设L-L’=2mm。进一步,在第一偏光元件中,设L-1=2mm,在第二偏光元件中,设L-1=2mm。除此之外,与实施例6相同地来制作液晶显示装置。
(2-4)通过一片相位差较大的NB系保护膜,在可充分确保视野角的边界附近进行相位差设计的情形
(实施例8)
在本实施例中,制作了从观察面侧依次层积配置T-1来作为第二保护膜、厚度为1μm以下的PVA系粘接剂来作为粘接层、吸收轴角度为0度的PVA系偏光元件来作为第一偏光元件、厚度为1μm以下的尿烷系粘接剂来作为粘接层、N-1来作为第一保护膜、厚度为20μm的丙稀酸系胶粘剂来作为胶粘层、观察面侧基板、R1c=-290nm的液晶层、背面侧基板、厚度为20μm的丙稀酸系胶粘剂来作为胶粘层、N-6来作为第三保护膜、厚度为1μm以下的尿烷系粘接剂来作为粘接层、吸收轴角度为90度的PVA系偏光元件来作为第二偏光元件、厚度为1μm以下的PVA系粘接剂来作为粘接层、T-1来作为第四保护膜后形成的液晶显示装置。
另外,在第一偏光元件中,设L-L’=2mm,第二偏光元件中,设L-L’=2mm。进一步,在第一偏光元件中,设L-1=2mm,在第二偏光元件中,设L-1=2mm。另外,第一和第二偏光元件都不进行密封处理。
(实施例9)
在本实施例中,除了使用N-3来作为第三保护膜之外,其他与实施例8相同地来制作液晶显示装置。
(2-5)
通过两片相位差较大的NB系保护膜,在可充分确保视野角的边界附近进行相位差设计的情形
(实施例10)
在本实施例中,除了使用N-16来作为第一和第三保护膜之外,其他与实施例8相同地来制作液晶显示装置。
(2-6)改变了液晶显示单元的R1c的情形(实施例11)
在本实施例中,制作了从观察面侧依次层积配置T-1来作为第二保护膜、厚度为1μm以下的PVA系粘接剂来作为粘接层、吸收轴角度为0度的PVA系偏光元件来作为第一偏光元件、厚度为1μm以下的PVA系粘接剂来作为粘接层、T-1来作为第一保护膜、厚度为20μm的丙稀酸系胶粘剂来作为胶粘层、观察面侧基板、R1c=-320nm的液晶层、背面侧基板、厚度为20μm的丙稀酸系粘接剂来作为粘接层、N-14来作为第三保护膜、厚度为1μm以下的尿烷系粘接剂来作为粘接层、吸收轴角度为90度的PVA系偏光元件来作为第二偏光元件、厚度为1μm以下的PVA系粘接剂来作为粘接层、T-1来作为第四保护膜而形成的液晶显示装置。
另外,在第一偏光元件中,设L-L’=2mm,第二偏光元件中,设L-L’=2mm。进一步,在第一偏光元件中,设L-1=2mm,在第二偏光元件中,设L-1=2mm。另外,第一和第二偏光元件都不进行密封处理。
(实施例12)
在本实施例中,使用N-4来作为第一和第三保护膜、使用厚度为1μm以下的尿烷系粘接剂来作为粘接第一偏光元件和第一保护膜的粘接层。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1相同地来制作液晶显示装置。
(实施例13)
在本实施例中,除了液晶显示单元使用R1c=-260nm的液晶层,使用N-9来作为第三保护膜之外,其他与实施例11相同地来制作液晶显示装置。
(2-7)对偏光元件实施了破裂对策的情形
(实施例14)
在本实施例中,制作了从观察面侧依次层积配置T-1来作为第二保护膜、厚度为1μm以下的PVA系粘接剂来作为粘接层、吸收轴角度为0度的PVA系偏光元件来作为第一偏光元件、厚度为1μm以下的PVA系粘接剂来作为粘接层、T-1来作为第一保护膜、厚度为20μm的丙稀酸系胶粘剂来作为胶粘层、观察面侧基板、R1c=-290nm的液晶层、背面侧基板、厚度为20μm的丙稀酸系胶粘剂来作为胶粘层、N-8来作为第三保护膜、厚度为1μm以下的尿烷系粘接剂来作为粘接层、吸收轴角度为90度的PVA系偏光元件来作为第二偏光元件、厚度为1μm以下的PVA系粘接剂来作为粘接层、T-1来作为第四保护膜而形成的液晶显示装置。
另外,在第一偏光元件中,设L-L’=2mm,第二偏光元件中,设L-L’=10mm。进一步,在第一偏光元件中,设L-1=2mm,在第二偏光元件中,设L-1=2mm。另外,第一和第二偏光元件都不进行密封处理。
(实施例15)
在本实施例中,使用N-1来作为第二和第四保护膜、使用N-5来作为第一和第三保护膜、使用厚度为1μm以下的尿烷系粘接剂来作为全部粘接层。另外,在第一偏光元件中,设L-L’=2mm,第二偏光元件中,设L-L’=2mm。进一步,在第一偏光元件中,设L-1=10mm,在第二偏光元件中,设L-1=10mm。另外,第一和第二偏光元件都不进行密封处理。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4相同地来制作液晶显示装置。
(实施例16)
在本实施例中,使用N-1来作为第二和第四保护膜、使用N-5来作为第一和第三保护膜、使用厚度为1μm以下的尿烷系粘接剂来作为所有粘接层。另外,在第二偏光元件中,设L-1’=2mm。进一步,设第一偏光元件的吸收轴角度为45度,设第二偏光元件的吸收轴角度为135度。并且,对第一和第二偏光元件两者进行了密封处理。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4相同地来制作液晶显示装置。
(实施例17)
在本实施例中,使用N-5来作为第一和第三保护膜、使用厚度为1μm以下的尿烷系粘接剂来作为粘接层。另外,第一偏光元件中,设L-L’=10mm。进一步,在第一偏光元件中,设L-1=10mm,在第二偏光元件中,设L-1=10mm。并且,对第一和第二偏光元件两者进行了密封处理。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4相同地来制作液晶显示装置。
下面,说明改变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的各结构要素来制作出的各比较例和参考例。另外,将对应于各比较例和参考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归纳为下述表4。
Figure G2008100046090D00251
(3-1)通过厚度为20μm以上的丙稀酸系胶粘剂来粘合偏光元件和保护膜的情形
(比较例1)
在本比较例中,制作了从观察面侧依次层积配置T-1来作为第二保护膜、厚度为1μm以下的PVA系粘接剂来作为粘接层、吸收轴角度为0度的PVA系偏光元件来作为第一偏光元件、厚度为1μm以下的PVA系粘接剂来作为粘接层、T-1来作为第一保护膜、厚度为20μm的丙稀酸系胶粘剂来作为胶粘层、观察面侧基板、R1c=-290nm的液晶层、背面侧基板、厚度为20μm的丙稀酸系粘接剂来作为粘接层、N-15来作为第三保护膜、厚度为20μm以下的丙稀酸系胶粘剂来作为胶粘层、吸收轴角度为90度的PVA系偏光元件来作为第二偏光元件、厚度为1μm以下的尿烷系粘接剂来作为粘接层、N-10来作为第四保护膜而形成的液晶显示装置。
另外,在第一偏光元件中,设L-L’=2mm,第二偏光元件中,设L-L’=2mm。进一步,在第一偏光元件中,设L-1=2mm,在第二偏光元件中,设L-1=2mm。另外,第一和第二偏光元件都不进行密封处理。
(比较例2)
在本比较例中,使用N-10来作为第二保护膜、使用N-12来作为第一和第三保护膜,并代替粘接层,全部使用厚度为20μm的丙稀酸系胶粘剂。除此之外与比较例1相同地来制作液晶显示装置。
(比较例3)
在本比较例中,除了使用厚度为50μm的丙稀酸系粘接剂来作为胶粘层之外,其他与比较例2相同地来制作液晶显示装置。
(3-2)在偏光元件之间包含两层以上厚度超过10μm的胶粘层,且包含TAC的情形
(比较例4)
在本比较例中,对于上述液晶显示装置的基本结构,在背面侧基板和第三保护膜之间经胶粘剂配置了相位差膜。具体地,制作了从观察面侧依次层积配置T-1来作为第二保护膜、厚度为1μm以下的PVA系粘接剂来作为粘接层、吸收轴角度为0度的PVA系偏光元件来作为第一偏光元件、厚度为1μm以下的PVA系粘接剂来作为粘接层、T-1来作为第一保护膜、厚度为20μm的丙稀酸系胶粘剂来作为胶粘层、观察面侧基板、R1c=-290nm的液晶层、背面侧基板、厚度为20μm的丙稀酸系胶粘剂来作为胶粘层、N-13来作为第三保护膜、厚度为1μm以下的PVA系粘接剂来作为粘接层、吸收轴角度为90度的PVA系偏光元件来作为第二偏光元件、厚度为1μm以下的PVA系粘接剂来作为粘接层、T-1来作为第四保护膜而形成的液晶显示装置。
另外,在第一偏光元件中,设L-L’=2mm,第二偏光元件中,设L-L’=2mm。进一步,在第一偏光元件中,设L-1=2mm,在第二偏光元件中,设L-1=2mm。另外,第一和第二偏光元件都不进行密封处理。
(比较例5)
在本比较例中,对于上述液晶显示装置的基本结构,在第一保护膜和观察面侧基板之间、以及背面侧基板和第三保护膜之间经胶粘剂配置了相位差膜。具体地,除了在第一保护膜和观察面侧基板之间的区域上使用厚度为20μm的丙稀酸系胶粘剂来作为胶粘层、使用N-2来作为相位差膜、使用厚度为20μm的丙稀酸系胶粘剂来作为胶粘层、使用N-2来作为在背面侧基板和第三保护膜之间设置的相位差膜之外,其他与比较例4相同地来制作液晶显示装置。
(3-3)在偏光元件之间使用了光弹性系数和吸水率较大的保护膜的情形
(比较例6)
在本比较例中,制作了从观察面侧依次层积配置T-1来作为第二保护膜、厚度为1μm以下的PVA系粘接剂来作为粘接层、吸收轴角度为0度的PVA系偏光元件来作为第一偏光元件、厚度为1μm以下的PVA系粘接剂来作为粘接层、T-1来作为第一保护膜、厚度为20μm的丙稀酸系胶粘剂来作为胶粘层、观察面侧基板、R1c=-290nm的液晶层、背面侧基板、厚度为20μm的丙稀酸系粘接剂来作为粘接层、P-1来作为第三保护膜、厚度为1μm以下的尿烷系粘接剂来作为粘接层、吸收轴角度为90度的PVA系偏光元件来作为第二偏光元件、厚度为1μm以下的PVA系粘接剂来作为粘接层、T-1来作为第四保护膜而形成的液晶显示装置。
另外,在第一偏光元件中,设L-L’=2mm,在第二偏光元件中,设L-L’=2mm。进一步,在第一偏光元件中,设L-1=2mm,在第二偏光元件中,设L-1=2mm。另外,第一和第二偏光元件都不进行密封处理。
(比较例7)
在本比较例中,除了使用T-2来作为第三保护膜、使用厚度为1μm以下的PVA系粘接剂来作为将第四保护膜与第二偏光元件粘接的粘接层之外,其他与比较例6相同地来制作液晶显示装置。
(3-4)改变了液晶显示单元的R1c的情形
(参考例1)
在本参考例中,制作了从观察面侧依次层积配置T-1来作为第二保护膜、厚度为1μm以下的PVA系粘接剂来作为粘接层、吸收轴角度为0度的PVA系偏光元件来作为第一偏光元件、厚度为1μm以下的PVA系粘接剂来作为粘接层、T-1来作为第一保护膜、厚度为20μm的丙稀酸系胶粘剂来作为胶粘层、观察面侧基板、R1c=-290nm的液晶层、背面侧基板、厚度为20μm的丙稀酸系粘接剂来作为粘接层、N-11来作为第三保护膜、厚度为1μm以下的尿烷系粘接剂来作为粘接层、吸收轴角度为90度的PVA系偏光元件来作为第二偏光元件、厚度为1m以下的PVA系粘接剂来作为粘接层、T-1来作为第四保护膜而形成的液晶显示装置。
另外,在第一偏光元件中,设L-L’=2mm,第二偏光元件中,设L-L’=2mm。进一步,在第一偏光元件中,设L-1=2mm,在第二偏光元件中,设L-1=2mm。另外,第一和第二偏光元件都不进行密封处理。
(参考例2)
在本参考例中,除了使用N-17来作为第三保护膜之外,其他与参考例1相同地来制作液晶显示装置。
(参考例3)
在本参考例中,除了使用N-7来作为第一和第三保护膜、使用厚度为1μm以下的尿烷系粘接剂来作为将第一保护膜与第一偏光元件粘接的粘接层之外,其他与参考例1相同地来制作液晶显示装置。
(评价方法)
下面,说明实施例、比较例和参考例中得到的液晶显示装置的评价方法。作为评价项目,分别针对对比度比、白点(白拔け)、耐湿性、偏光元件的破裂、发泡·剥离进行确认。表5表示了各评价的结果。
(4-1)对比度比的评价
将大型液晶显示装置用的背照光系统用作光源,在仰角0度(相对观察面侧基板的基板面的法线方法)下测量黑显示亮度和白显示亮度,进一步,在仰角60度(沿方位角Φ方向与法线方法倾斜60度的方向)下,将方位角Φ在0~360度内以5度为单位进行改变,同时分别测量黑显示亮度和白显示亮度。从黑显示亮度和白显示亮度的比(白色显示亮度/黑色显示亮度)求出仰角为0度下的对比度比CR(0)和仰角60度下的对比度比CR(Φ、60)。对比度比CR(Φ、60)根据方位角而变化,在下述表5中表示了CR(Φ、60)/CR(0)的最小值。
另外,在CR(Φ、60)/CR(0)的最小值为0.025以上时,得到了充分实用的视野角。
(4-2)白点的评价
在80℃干燥条件下进行1000小时的保存试验后,按包含显示有效区域的4个角部和中央部的3×3的矩阵状来测量9点的黑显示亮度,将其最大值/平均值设为C1。另外,在60℃90%RH条件下进行了1000小时的保存试验后,进行同样的测量并将最大值/平均值设为C2。从C1和C2的值中,根据下面的评价基准进行对于白点的评价。另外,光源与对比度比的评价相同,都使用了大型液晶显示装置用的背照光系统。
◎:C1和C2同时为1.3以下
○:C1和C2同时为1.7以下
△:C1和C2同时为2.0以下
×:C1和C2的任意一个比2.0大
(4-3)耐湿性的评价
在50℃95%RH条件下进行了1000小时保存试验后,通过与上述(4-1)对比度比的评价相同的方法,在显示有效区域的中央部测量CR(0),并将与保存试验前的CR(0)的比设为C3。通过目测评价外观,来确认有无偏光元件的端部中的脱色等缺陷。从C3的值和目测评价的结果,根据下面的评价基准,进行对耐湿性的评价。
◎:C3为0.90以上,且端部没有缺陷
○:C3为0.85以上,且端部没有缺陷
△:C3为0.80以上,且端部没有缺陷
×:C3小于0.80,且端部有缺陷
(4-4)偏光元件(PVA)的破裂的评价
在60℃95%RH条件下进行48小时的加湿试验后,交替重复地在-35℃(1小时)和70℃(1小时)下反复进行的热冲击试验最长进行到循环400次。并且,进行在显示有效区域内是否产生了偏光元件的破裂等缺陷的目测确认,并根据下面的评价基准,对偏光元件的破裂进行评价。
◎:在400次循环的试验后,显示有效区域内没有缺陷
○:在300次循环的试验后,显示有效区域内没有缺陷
△:在200次循环的试验后,显示有效区域内没有缺陷
×:在200次循环的试验后,显示有效区域内有缺陷
(4-5)发泡、剥离的评价
分别使用不同的样本进行(a)80℃干燥条件下的最长1000小时的保存试验;(b)在50℃95%RH条件下的最长1000小时的保存试验;(c)交替在-35℃(1小时)和70℃(1小时)下反复循环进行最长达400次的热冲击试验。并且,对于各试验后的样本,进行是否产生了发泡、剥离等缺陷的目测确认,并根据下面的评价基准,进行对发泡、剥离的评价。
○:在持续到最长试验时间/循环次数的所有三个试验中,没有产生发泡、剥离或仅在显示有效区域外的端面部分产生
△:在持续到最长试验时间/循环次数的一半的时间/达到循环次数的所有三个试验中,没有产生发泡、剥离或仅在显示有效区域外的端面部分产生
×:在持续到最长试验时间/循环次数的一半的时间/一致继续到达到循环次数的任意一个试验中,在显示有效区域内产生了发泡、剥离。
表5
  min {CR(φ,60)/CR(0)}   白点   耐湿性   PV破裂   发泡·剥离
  实施例1   0.037   ○   △   △   ○
  实施例2   0.035   ○   △   ○   ○
  实施例3   0.039   ◎   ◎   △   ○
  实施例4   0.039   ◎   ◎   △   ○
  实施例5   0.038   ◎   ○   ○   ○
  实施例6   0.035   △   △   ○   ○
  实施例7   0.037   △   △   ○   ○
  实施例8   0.027   ◎   ○   ○   ○
  实施例9   0.027   ◎   △   ○   ○
  实施例10   0.029   ◎   ◎   ○   ○
  实施例11   0.042   ○   △   ○   ○
  实施例12   0.045   ◎   ◎   ○   ○
  实施例13   0.031   ○   △   ○   ○
  min {CR(φ,60)/CR(0)}   白点   耐湿性   PV破裂   发泡·剥离
  实施例14   0.035   ○   △   ◎   ○
  实施例15   0.038   ◎   ◎   ◎   ○
  实施例16   0.039   ◎   ◎   ◎   ○
  实施例17   0.036   ◎   ○   ◎   ○
  比较例1   0.037   ○   ×   △   △
  比较例2   0.039   △   ×   △   △
  比较例3   0.039   △   ×   ×   ×
  比较例4   0.036   ×   ×   ◎   ○
  比较例5   0.038   ×   ×   ◎   ○
  比较例6   0.041   ×   △   ○   ○
  比较例7   0.038   ×   ×   ◎   ○
  参者例1   0.022   ○   △   ◎   ○
  参考例2   0.021   ○   △   ○   ○
  参考例3   0.023   ○   ○   ○   ○
(评价总结)
如表5所示,由于在实施例中,保护膜和偏光元件的粘合使用厚度1μm以下的粘接层,而作为保护膜,使用光弹性系数的绝对值、吸水率和透湿度较小的NB系树脂膜,所以与比较例相比,耐久性(白点、耐湿性、PVA破裂、发泡、剥离)较好。由于实施例3~5、8~10、12使用了NB树脂来作为第一和第三保护膜,所以耐久性特别好。由于实施例6和7使用了NB系树脂膜,但是作为已校正厚度方向相位差R较大一侧的保护膜、或容易受到背照光所产生的热的影响之背面侧(区域B)的保护膜,使用TAC膜,因而与其他实施例相比,耐久性降低若干。实施例8~10中,改变NB系树脂膜的相位差设计,在实施例11~13中,改变了液晶显示单元的相位差设计,但是都可以得到充分的显示质量。在实施例14~17中,由于对PVA系偏光元件实施了破裂对策,所以PVA破裂的评价较高。
另一方面,由于在比较例1~3中,保护膜和偏光元件的粘合使用了厚度为20μm以下的胶粘层,所以显示质量高,但是耐久性的评价差,尤其是耐湿性、PVA破裂和发泡、剥离的评价较低。比较例4、5中,由于作为第一~第四保护膜和相位差膜,使用了耐热湿性较低的TAC膜,所以显示质量好,但是耐久性差,尤其是白点和耐湿性的评价较低。在比较例6、7中,由于作为第一~第四保护膜,使用了耐湿性低的TAC膜和/或耐热性低的PC膜,所以耐久性的评价差,尤其是白点和耐湿性的评价较低。
如上所述,实施例在显示质量(倾斜方向上的对比度比)、耐久性(白点、耐湿性、PVA破裂、发泡、剥离)方面与比较例相比总体上较好。另外,由于在实施例中,偏光元件的保护膜兼作为相位差膜,所以可以减小与构成液晶显示装置的膜数和粘合工时数,实现低成本、外形薄。从以上的理由来看,如本实施例那样构成液晶显示装置非常有效。
另外,参考例在耐久性方面与比较例相比总体上较好,但是由于没有满足0nm≤R1+R3+R1c≤35nm的条件,所以显示质量较差。

Claims (7)

1.一种带膜偏光元件,具有偏光元件和膜状部件,其特征在于,
该偏光元件由吸附取向了碘元素或二色性染料的聚乙烯醇系树脂膜构成;
该膜状部件在经厚度小于10μm的胶粘层和/或粘接层粘合到偏光元件,并且与其他膜状部件粘合的情况下,也经厚度小于10μm的胶粘层和/或粘接层粘合到其他膜状部件;
该膜状部件、或者当粘合到其他膜状部件的情况下该 膜状部件以及其他膜状部件的至少一个满足光弹性系数的绝对值小于10×10-8cm2/N和吸水率小于2.0%;
所述偏光元件由防水性的密封剂来覆盖外围端面中的与吸收轴方向相交的外围端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膜偏光元件,其特征在于:粘合在所述偏光元件上的膜状部件示出双折射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膜偏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带膜偏光元件是膜状部件粘合在偏光元件两侧的偏光元件,
粘合在该偏光元件一侧的膜状部件和粘合在另一侧的膜状部件由透湿度不同的树脂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膜偏光元件,其特征在于:粘合在所述偏光元件的液晶显示单元侧的膜状部件比粘合在偏光元件另一侧的膜状部件的透湿度小。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带膜偏光元件,其特征在于:粘合在所述偏光元件上的膜状部件的至少一者的透湿度小于等于100g/m2·24hr。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膜偏光元件,其特征在于:粘合在所述偏光元件上的膜状部件的至少一者由降冰片烯系树脂构成。
7.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膜偏光元件。
CN2008100046090A 2005-01-19 2006-01-19 液晶显示装置 Active CN1012165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012031 2005-01-19
JP2005012031A JP4365792B2 (ja) 2005-01-19 2005-01-19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5-012031 2005-01-19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0061316A Division CN100419524C (zh) 2005-01-19 2006-01-19 液晶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16571A CN101216571A (zh) 2008-07-09
CN101216571B true CN101216571B (zh) 2010-06-02

Family

ID=3668348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046090A Active CN101216571B (zh) 2005-01-19 2006-01-19 液晶显示装置
CNB2006100061316A Active CN100419524C (zh) 2005-01-19 2006-01-19 液晶显示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0061316A Active CN100419524C (zh) 2005-01-19 2006-01-19 液晶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548289B2 (zh)
JP (1) JP4365792B2 (zh)
KR (2) KR100821058B1 (zh)
CN (2) CN10121657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7055109A1 (ja) * 2005-11-10 2007-05-18 Nitto Denko Corporation 液晶パネル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EP1898252B1 (en) 2006-09-05 2014-04-30 Tosoh Corporation Optical compensation film stack and stretched retardation film
JP4953751B2 (ja) * 2006-10-11 2012-06-1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偏光板からの高分子の回収方法、ならびに再生高分子フィルム及び偏光板の製造方法
US7639329B2 (en) * 2007-05-01 2009-12-29 Nitto Denko Corporation Liquid crystal panel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DE112008000111T5 (de) * 2007-07-05 2010-01-21 Lg Chem. Ltd. Zusammensetzung, die aushärtbaren dichroitischen Farbstoff umfasst, zur Bildung einer optischen Komponente und eine optische Komponente, die unter Verwendung derselben hergestellt ist
WO2009072357A1 (ja) * 2007-12-05 2009-06-11 Nitto Denko Corporation 偏光板、液晶パネル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9157339A (ja) * 2007-12-05 2009-07-16 Nitto Denko Corp 偏光板、液晶パネル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4902516B2 (ja) * 2007-12-17 2012-03-21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視角制御システムならびに画像表示装置
JP5328405B2 (ja) * 2008-02-20 2013-10-3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WO2009113208A1 (ja) * 2008-03-13 2009-09-1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TWI379261B (en) 2008-05-16 2012-12-11 Au Optronics Corp Curved display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2010243858A (ja) * 2009-04-07 2010-10-28 Nitto Denko Corp 偏光板、液晶パネル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KR101177863B1 (ko) 2010-06-10 2012-08-30 황장환 3d 광학필름을 채용한 편광필름 및 이를 이용한 3d 디스플레이의 제조방법
TWI438759B (zh) * 2010-10-29 2014-05-21 Au Optronics Corp 立體影像之顯示方法及相關顯示系統
JP5621625B2 (ja) * 2011-01-28 2014-11-12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WO2015046936A1 (ko) * 2013-09-27 2015-04-02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광학 필름 및 그 제조방법
KR20150076564A (ko) * 2013-12-27 2015-07-07 제일모직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용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KR102177588B1 (ko) * 2014-07-09 2020-11-12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나노캡슐 액정층을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JP6659217B2 (ja) * 2014-12-04 2020-03-04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偏光板の製造方法
JP2016157081A (ja) * 2015-02-26 2016-09-01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位相差層付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CN104793280A (zh) * 2015-04-23 2015-07-22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偏光片、基于量子效应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JPWO2017047408A1 (ja) * 2015-09-18 2018-07-05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複合偏光板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パネル
WO2017047405A1 (ja) * 2015-09-18 2017-03-23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複合偏光板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パネル
WO2017047406A1 (ja) * 2015-09-18 2017-03-23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複合偏光板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パネル
JP7236217B2 (ja) * 2018-02-08 2023-03-09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粘着剤付き偏光板
KR20210071956A (ko) * 2018-10-02 2021-06-16 닛토덴코 가부시키가이샤 편광판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13306A (zh) * 1999-12-28 2003-04-23 官支株式会社 偏振片
CN1448734A (zh) * 2002-04-01 2003-10-15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光学膜片和显示系统
CN1484048A (zh) * 2002-08-16 2004-03-24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偏振片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30970B2 (en) * 2001-07-02 2003-10-07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Polarizers for use with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JP3297450B2 (ja) 1991-07-22 2002-07-02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液晶ディスプレイ用偏光フィルム
JP2940354B2 (ja) 1992-09-18 1999-08-2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液晶表示装置
JP3807511B2 (ja) 1994-08-04 2006-08-09 Jsr株式会社 偏光フィルム
JPH08240714A (ja) 1995-03-03 1996-09-17 Fujitsu Ltd 位相差フィルム付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パネル
GB9616044D0 (en) * 1996-07-31 1996-09-11 Sharp Kk Liquid crystal devices
JPH10153802A (ja) 1996-09-30 1998-06-09 Fujitsu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3330574B2 (ja) 1996-09-30 2002-09-30 富士通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TWI271590B (en) 1997-06-12 2007-01-21 Sharp Kk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H11223728A (ja) 1998-02-06 1999-08-17 Kanegafuchi Chem Ind Co Ltd 偏光板用保護フィルム及び偏光板
JP2982869B2 (ja) 1998-04-16 1999-11-29 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ビジネス・マシーンズ・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液晶表示装置
USRE39753E1 (en) * 1998-10-30 2007-07-31 Teijin Limited Retardation film and optical device employing it
TW484029B (en) * 1998-11-30 2002-04-21 Teijin Ltd Liquid crystal device and transparent conductive substrate preferable to the same
US6731357B1 (en) * 1999-01-27 2004-05-04 Konica Corporation Cellulose ester film, production method of the same, film employed i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member, and polarizing plate
KR100679785B1 (ko) * 1999-09-13 2007-02-07 닛토덴코 가부시키가이샤 광학 보상 필름, 광학 보상 편광판 및 액정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2001091744A (ja) * 1999-09-22 2001-04-06 Nitto Denko Corp 光学補償フィルム、光学補償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1235625A (ja) * 2000-02-22 2001-08-31 Nitto Denko Corp 偏光板
CN1315663A (zh) * 2000-03-31 2001-10-03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偏振光片保护膜
JP2002174729A (ja) 2000-12-08 2002-06-21 Sumitomo Chem Co Ltd 偏光板、粘着剤付き偏光板及びそれらの使用
JP2002196132A (ja) * 2000-12-25 2002-07-10 Sumitomo Chem Co Ltd 偏光板の製造方法
JP2002221619A (ja) * 2001-01-25 2002-08-09 Gunze Ltd 偏光板
JP3942436B2 (ja) * 2001-07-19 2007-07-11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偏光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偏光板用保護フィルム、偏光板を用いた光学フイルムならびに画像表示装置
EP1435541A4 (en) 2001-10-09 2006-05-24 Teijin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ELEMENT AND USE OF A PHASE DIFFERENTIAL FILM THEN USED
US6831713B2 (en) * 2002-02-08 2004-12-14 Nitto Denko Corporation Polarizing plate having all surfaces and sides covered with low moisture-permeable layers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ing the same
JP2003232930A (ja) * 2002-02-13 2003-08-22 Nippon Zeon Co Ltd 積層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047609B2 (ja) * 2002-03-26 2008-02-1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偏光板および偏光板の製造方法
JP2004309717A (ja) * 2003-04-04 2004-11-04 Sekisui Chem Co Ltd 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13306A (zh) * 1999-12-28 2003-04-23 官支株式会社 偏振片
CN1448734A (zh) * 2002-04-01 2003-10-15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光学膜片和显示系统
CN1484048A (zh) * 2002-08-16 2004-03-24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偏振片及其制造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1-235625A 2001.08.31
JP特开2002-221619A 2002.08.09
JP特开2003-232930A 2003.08.22
JP特开2004-309717A 2004.11.04
JP特开平7-77608A 1995.03.20
JP特开平8-240714A 1996.09.17
JP特开平8-43812A 1996.02.16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6201401A (ja) 2006-08-03
US7548289B2 (en) 2009-06-16
CN100419524C (zh) 2008-09-17
KR100821058B1 (ko) 2008-04-10
JP4365792B2 (ja) 2009-11-18
KR100864766B1 (ko) 2008-10-22
CN101216571A (zh) 2008-07-09
CN1808240A (zh) 2006-07-26
KR20060084368A (ko) 2006-07-24
US20060158593A1 (en) 2006-07-20
KR20070100218A (ko) 2007-10-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16571B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01354457B (zh) 光学膜、其形成方法及包含该光学膜的显示装置
CN102778704B (zh) 光学膜、偏振片、图像显示装置以及3d图像显示系统
JP5051696B2 (ja) 偏光板
US10479870B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olarizer and polarizer manufactured thereby
TW200521470A (en) Polarizing film, polarizing board,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TWI708977B (zh) 液晶面板及其製造方法
JP2003185833A (ja) 偏光子用保護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
CN114509898A (zh) 显示装置
EP2469310A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polarizer plate
CN107844002A (zh) 液晶面板、液晶显示装置以及偏光件组
KR20220140735A (ko) 고온환경 하에서 열화된 편광판의 광학특성의 회복 방법
JP2008003450A (ja) 複合偏光板、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複合偏光板の製造法及びそれに用いる光学補償フィルムの製造法
CN102971649A (zh) 耦合偏光板组件以及具备该耦合偏光板组件的ips模式液晶显示装置
JP7089093B2 (ja) 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WO2010044218A1 (ja) 液晶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TW202225746A (zh) 經曲面加工之偏光板及其製造方法
JP5356136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TWI373641B (en) Polarizing plate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ame
TW202107127A (zh) 偏光板套組
JPH10268135A (ja) 接着型補償偏光板
WO2022097631A1 (ja) 曲面加工された偏光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1101410A (zh) 光学补偿结构及其制造法
JP2009086003A (ja) 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KR20220099496A (ko) 적층체 및 위상차층 부착 편광판의 제조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SHARP KABUSHIKI KAISHA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FUTURE VISION KK

Effective date: 20110607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TOKYO, JAPAN TO: OSAKA, JAPAN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10607

Address after: Osaka

Patentee after: Sharp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Future Vision K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