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14314A - 治疗脑中风的中药 - Google Patents

治疗脑中风的中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14314A
CN101214314A CNA2008100084143A CN200810008414A CN101214314A CN 101214314 A CN101214314 A CN 101214314A CN A2008100084143 A CNA2008100084143 A CN A2008100084143A CN 200810008414 A CN200810008414 A CN 200810008414A CN 101214314 A CN101214314 A CN 1012143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s
examples
treatment
chinese medicine
radi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00841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建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A20081000841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214314A/zh
Publication of CN1012143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1431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脑中风的中药,属于中药领域,其主要特征是由下列原料药组成:生地黄5~10份、黄芪5~10份、水蛭0.5~3份、川芎1~4份。本发明的药物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以临床实践为依据,具有养阴生津,益气活血,达到标本兼治之功效。大量临床证实,本发明药物治疗缺血性脑中风具有确切疗效,其有效率达到90%以上。

Description

治疗脑中风的中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脑中风病的药物,属于中药领域。
【背景技术】
脑中风又称脑血栓,在医学上称为缺血性脑卒中或脑梗塞,是由不同病因、不同危险因素和不同病理改变的血管突发事件构成的脑血管疾病,是最常见的神经科疾患。全国现有脑卒中患者749万以上,每年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因现代人紧张的生活节奏和不合理的饮食结构等因素影响,脑卒中出现年轻化、普遍化的趋势,发病率逐年递增。据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绘制完成的中国人群死亡规律图显示,脑卒中与心脏病、恶性肿瘤并列“三大杀手”,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的“四高”特点。
中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疾病,患者大多为中、老年人,本病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或神志不清、口角歪斜等为主症。古代文献根据其发病急骤和症状特征,而有“卒中”“偏枯”等名称。临床按病位深浅及病情轻重,概分为中经络、中脏腑二类症状作为辨证与治疗的依据。本病包括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梗塞等脑血管意外疾病。脑血管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脑血管病在临床上称为脑卒中、脑中风或脑血管意外。慢性脑血管病是指脑动脉硬化症及其引起的慢性脑损害和血管性痴呆而言。急性脑血管病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另一类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等。
国内统计,高血压患者约有1/3的机会发生脑出血。脑溢血是急性脑血管病中发病急、进展迅速和最严重的,其病死率和致残率均很高。此外,还有非高血压性病因如脑动脉淀粉样血管病、脑血管畸形、颅内动脉瘤等。
我国脑卒中发病率很高,同时死亡率也不低,约有70%的生存者有不同程度的残疾,1/3的患者5年内均复发,这就大大影响了其生活质量。
中医对脑中风的认识早在《内经》中已有“薄厥”“偏估”等的论述。如《灵枢·刺节真邪篇》日:“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将脑中风依邪中深浅之轻重,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这是中医对中风分类建立的雏型。《医经溯泅集》中明确地指出中风是由本身的病变而引起,非外来之风,患者年龄大都在四十岁以上,情绪激动常为发病诱因。“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忧喜愤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壮岁之时无有也,若肥盛则间有之,亦是形成气衰而如此。历代对中风的临床症状作了比较细致的描述,也指出了中风后果之严重性,如《医门法律》说:“中风”一症,动关生死安危,病之大而且重,莫有过于此者。在立方上以清代中叶医家王清任《医林改错》中创立补阳还五汤,至今仍是中经络(脑梗塞)的经典名方。另外中脏腑闭(脑出血)证使用“方”不可不提到汪昂《温病条辨》的安官牛黄丸,目前在中国已制成针剂醒脑净(lnjection),在急症使用上不输同类的西药,且治疗后中风后遗症少,是中医急症发展的另一类指标。
中医认为,脑中风,病位在脑,脑为元神之舟,精明之府,清窍之所在,真气之所聚。脑主神明、调情志,主宰五脏六腑。一旦气血逆乱,直冲犯脑或闭阻清窍,则神明失用,五脏六腑无所主,阴阳气血无所从,易致阴阳离失,应当急促救治。
祖国医学历代在运用中医中药治疗该病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无论在诊断上还是在治疗上都有其独到之处。对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治疗都能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中医还认为,急性脑中风虽有内外多种因素致人体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但气血逆乱,上扰脑络、脑窍则是病机的主要特点。依据中医对脑中风宏观辨证的认识,加之特效方药,在治疗中,突出对病人的整体调治,权衡标本主次变化,辩证施治,对急性期和恢复早期的病人,不仅能有效地保护其受损的脑组织,还能使其语言、智能和肢体功能恢复加快。
急性期病人意识障碍较轻时,单独应用中药治疗可取得很好的疗效。当急性脑中风应激反应时,临床常见呼吸异常、肺水肿、胃粘膜溃疡出血、心肌缺血或心肌梗塞、心律失常,以及内分泌代谢紊乱所致的高血糖、尿崩症等。此时,临床单独运用中医药对急性脑中风的救治确有一定难度。
本病在于患者素体气血亏虚,与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加以忧思恼怒,或饮食、劳累、外邪等诱因下,致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于儒养,致阴亏于下,肝阳暴张,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络,蒙蔽清窍而卒然昏仆,半身不遂等证。其病因病机包括:(一)正气不足,外风人中。(二)内伤势损,精气虚衰。(三)五志过极,精气虚衰。(四)温痰内生,化热生风。虚是以气血虚,阴虚为主。火是肝火,心火为主。风是以肝风,外风为主。痰是以风痰,温痰为主。气是气逆为主,血是以血癌为主等六大病症为表现。
综合以上所述,中医在中风病的康复治疗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中成药在我国盛行多年,足以单独治疗本病,这是人类的一大福音,由于中风病已成为当今世界三大死因之一,引起国内外医学者研究的极大兴趣。虽然现代医学在中风病的诊断手段和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有了飞跃的发展,然而在治疗方法上仍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此中医界在扬长避短的原则下,积极地研制新药,并成为近年来中风病研究的热点之一。为了适应救治中风病的需要,所以要大力开展中风病新药的研究,尤其是利用中药优势积极进行中药新药研究。
中国目前常用的神经保护剂有胞二磷胆碱、脑复康、钙通道阻滞剂等。但是目前尚缺乏大样本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临床实验结果说明其有效。
美国指南中指出所研究的尼莫地平、氟苯桂嗪aptiganel、YM-90K、罗吡唑、氨美噻唑(clomethiazole)、gavestinel、胞二磷胆碱等药物中,没有一种被证实能改善临床。
西药目前西药在本病治疗上无突破性治疗方法,谷氨酸受体阻断剂虽然研究多年,但其很难适用于临床;钙离子阻断剂虽具有一定疗效,但其神经毒副作用严重影响其临床应用;溶栓药物前些年似取得了可喜进展,但其致出血的危险远大于其疗效。
中药治疗本病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目前市场的有关治疗脑血管病的几种中成药,多是由活血化瘀药组成,如复方丹参针、丹参针、川芎嗪针、脉络宁针、清开灵针、醒脑静针、灯盏花素针、血塞通针、蝮蛇抗栓酶针等,大多具有活血化瘀开窍化痰等作用。此外,也有口服剂,如脑血康口服液、清开灵口服液、安脑丸、醒脑健神丹、脑血栓片、脑安胶囊、华佗再造丸、中风回春片、血栓心脉宁以及银杏制剂等,大多有活血化瘀、醒脑开窍和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该类产品具有一定疗效,但疗效欠佳,且该类药物还有易致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出血等副作用。
总之,目前能上市的几个中药品种在组方上无创新之处,其疗效不尽满意,且副作用比较大,迫切需要开发出新的、疗效确切,且组方具有特色的治疗本病的中药新药。
【发明内容】
因此,人们对疗效更好的治疗脑中风的中药仍存在需求,本发明人经过反复研究,并通过临床试验的反复验证,终于找到了有更好疗效的治疗脑中风的中药内服药物,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有效治疗脑中风的中药组合物。本发明是选用生地黄、黄芪、水蛭何川芎进行组合的,将这些药物组合使得各药物功效产生协同的作用,从而能够有效地治疗脑中风。其中选择生地黄为君药,是因为生地黄性寒,味甘,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虚劳贫血,阴虚内热,咳血吐血,衄血下血,崩漏,心神不安,烦躁失眠。且生地黄经药理作用研究发现: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生地黄可有皮质激素样免疫抑制作用,而无外源性皮质激素使肾上腺皮质抑制或萎缩作用。对心血管的作用,生地黄对衰弱的心脏收缩力有显著增强作用。生地黄有镇静、到血压、降血糖、止血、保肝、利尿、抗真菌等作用。选用黄芪为臣药,是因为黄芪性温,味甘,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尿,生肌。用于气虚乏力、自汗。选择水蛭为佐药,是因为水蛭可破瘀结,通水经。用于症瘕积聚,折伤瘀结,月经闭止。其药理作用研究发现:水蛭素能阻止凝血酶对纤维蛋白原的作用,阻碍血液凝固。可改善血液流变性,到低血液粘度,抑制血小极聚集;水蛭素均有抗凝血作用,可抗血栓形成;还有减慢心率、降低血压作用。选择川芎为使药,是因为川芎性温,味辛,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用于头风头痛,寒痹筋挛,疮疡肿痛。经药理作用研究发现:川芎具有抑制血管平滑肌收缩,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氧状况及肠系膜微循环等作用,并能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脑及肢体血流量,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水板表面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对聚集装箱的血小板有解聚作用,可预防血栓的形成。在临床应用本品辛散温通,既有活血又能行气,为血中之气药。调和诸药,相辅相成,共堡养阴益气、活血化瘀之功效。
为了达到更好的疗效,本发明药物还与葛根、石斛组合。这是因为微寒;甘;归胃、肾经;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用于阴伤津亏,口干烦渴,食少干呕,病后虚热,目暗不明。葛根、石斛为臣药。葛根能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止泻。用于风热感冒或风寒感冒有项颈强硬者,热病烦渴,麻疹、风疹初起。其中葛根经药理作用研究发现:总黄酮与葛根素能使冠脉扩张,总黄酮还能对抗垂机后叶素引起的冠脉痉挛;降低心肌耗氧量;葛根素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扩张脑血管,可使异常的脑循环正常化,加以葛根减弱去甲肾上腺素的升压反应。并且还能扩张外周血管、抗缺氧作用、还能降低关感神经功能作用。石斛、葛根共同佐助君臣之品具有解肌退热生津止渴,扩张外周血管之功。
为了能治疗脑中风伴有的糖尿病、肾出血、浮肿等疾病,本发明药物还与熟地、山茱萸组合。这是因为熟地味甘,性微温。归肝、肾经;具有补血滋阴功效;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失眠,肾阴不足的潮热骨蒸、盗汗、遗精、消渴等。山茱萸性微温,味酸、涩;补益肝肾,涩精固脱;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内热消渴。共佐君臣之品补肝益肾,达到治疗脑中风伴有的糖尿病、肾出血和浮肿疾病。
为了治疗脑中风伴有的多痰疾病,本发明药物还与白芥子、麦冬组合。这是因为性温辛;归肺经,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用于寒痰喘咳,胸胁胀痛,痰滞经络,关节麻木、疼痛,痰湿流注,阴疽肿毒。麦冬性微寒;甘、微苦;归心、肺、胃经;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用于肺燥干咳,虚痨咳嗽,津伤口渴,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为了治疗脑中风伴有的高血压疾病,本发明还与地骨皮、牡丹皮、莲子芯组合。这是因为地骨皮性寒甘;归肺、肝、肾经,凉血除蒸,清肺降火。用于阴虚潮热,骨蒸盗汗,肺热咳嗽,咯血,衄血,内热消渴。牡丹皮性微寒、苦、辛;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用于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夜热早凉,无汗骨蒸。莲子芯性寒、味苦、无毒,具有清心去热、涩精、止血、止咳等功效,可治疗心衰、口渴、吐血肿痛等病症。三者与本发明药物结合,既能治疗脑中风,又能治疗高血压。
为了治疗脑中风伴有的高血脂患者,本发明还与金银花、蒲公英、莱菔子组合。这是因为金银花性寒甘;归肺、心、胃经,清热解毒,凉散风热。用于痈肿疗疮,喉痹,丹毒,热毒血痢,风热感冒,温病发热。蒲公英性寒甘、苦;归肝、胃经,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用于疔疮肿毒,乳痈,瘰疬,目赤、湿热黄疸、热淋涩痛。莱菔子性平辛、甘;归脾、胃、肺经,消食除胀,降气化痰。用于饮食停滞,脘腹胀痛,大便秘结,积滞泻痢,痰壅喘咳。
为了治疗脑中风伴有的四肢痉挛患者,本发明还与牛膝、续断、鲜地龙组合。这是因为牛膝性平、苦、甘、酸;归肝、肾经,补肝肾,强筋骨,逐瘀通经,引血下行。用于腰膝酸痛,筋骨无力,经闭瘢瘕,肝阳眩晕。续断性微温;苦、甘、辛;归肝、肾经,补肝肾,强筋骨,续折伤,止崩漏。用于腰膝酸软,风湿痹痛,崩漏,胎漏,跌扑损伤。鲜地龙性寒、咸;归肝、脾、膀胱经,清热定惊,通络。用于惊痫抽搐,关节痹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
本发明药物组分的用量也是经过发明人进行大量摸索总结得出的,各原料药组分用量在下述重量分范围内具有较好疗效:
生地黄5~10份、黄芪5~10份、水蛭0.5~3份、川芎1~4份。
优选为生地黄5份、黄芪5、水蛭1份、川芎1~3份。
本发明药物各组分的用量还可以是:生地黄5~10份、黄芪5~10份、水蛭0.5~3份、川芎1~4份、石斛5~10份、葛根6~10份。
本发明的另一种配方是生地黄5~10份、黄芪5~10份、水蛭0.5~3份、川芎1~4份、熟地3~8份、山茱萸5~8份。
本发明的又一种配方为生地黄5~10份、黄芪5~10份、水蛭0.5~3份、川芎1~4份、白芥子2~5份、麦冬2~7份。
本发明的再一种配方为生地黄5~10份、黄芪5~10份、水蛭0.5~3份、川芎1~4份、地骨皮3~7份、牡丹皮3~7份、莲子芯0.7~2份。
本发明的又再一种配方为生地黄5~10份、黄芪5~10份、水蛭0.5~3份、川芎1~4份、金银花3~9份、蒲公英3~9份、莱菔子3~9份。
本发明最后一种配方为生地黄5~10份、黄芪5~10份、水蛭0.5~3份、川芎1~4份、牛漆3~7份、续断3~7份、鲜地龙3~7份。
本发明的药物具有养阴生津,益气、活血化瘀的功能,大量临床证实,本发明药物治疗缺血性脑中风具有确切疗效,达到标本兼治之功效,其有效率达到90%以上。本发明药物与熟地、山茱萸组合,可以治疗脑中风伴有的糖尿病、肾出血、浮肿等疾病;与白芥子、麦冬组合,可治疗脑中风伴有的多痰疾病,与地骨皮、牡丹皮、莲子芯组合,可治疗脑中风伴有的高血压疾病,与金银花、蒲公英、莱菔子组合,可治疗脑中风伴有的高血脂患者;与牛膝、续断、鲜地龙组合,可治疗脑中风伴有的四肢痉挛患者。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再对本发明各个组方的制备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一、组方为生地黄、黄芪、水蛭和川芎的制备方法:
将水蛭粉碎成粗粉,用70%乙醇作溶剂,采用渗漉法,浸渍48小时后,每1000克以每分钟5毫升的速度缓慢渗漉,收集漉液,约为药材量的8倍,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得醇提液,药渣备用;将川芎粉碎成粉,加水浸渍1小时,用蒸馏法提取挥发油,挥发油用β-环糊精制成包合物,备用,蒸馏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将生地黄和黄芪混合后,用水浸渍30分钟,生地黄和黄芪混合物与水的比例为1∶6~8,然后煎煮1小时,得煎液;然后将上述的煎液和漉液混合进行浓缩成相对密度为的提取液,再进行喷雾干燥,最后加入上述挥发油包合物,即可制成颗粒或者胶囊。
二、组方为生地黄、黄芪、水蛭、川芎、石斛和葛根的制备方法:
首先将葛根、水蛭粉碎成粗粉混合,采用渗漉法,以70%的乙醇作溶剂,浸渍48小时后,每1000克以每分钟5毫升的速度缓慢渗漉,收集漉液,约为药材量的8倍,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得醇提液,药渣备用;将川芎粉碎成粗粉,加水浸渍1小时,采用蒸馏法提取挥发油,挥发油用β-环糊精制成包合物,备用,蒸馏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石斛加水浸渍1小时,煎煮两次,第一次先煎煮4小时后,加入生地黄、黄芪与提取挥发油后的川芎药渣及葛根、水蛭醇提后药渣再煎煮1小时,第二次煎煮1小时,合并煎液与蒸馏后的水溶液过滤,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6,离心后,再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加入醇提液及糊精适量,搅拌均匀,加适量蒸馏水,使提取液的相对密度为1.12,喷雾干燥,喷雾干燥粉加入挥发油包合物,即可制成颗粒或者胶囊。
三、组方为生地黄、黄芪、水蛭、川芎、石斛、葛根、熟地、山茱萸的制备方法:
该组方的制备方法与上述第二中制备方法基本上相同,其不同之处是在将葛根、水蛭粉碎成粗粉时,也将山茱萸粉碎成粗粉,将他们混合;第一次煎煮后,加入生地黄和黄芪的同时也加入熟地。其他方法均相同。
四、组方为生地黄、黄芪、水蛭、川芎、石斛、葛根、白芥子、麦冬的制备方法:
该组方的制备方法基本上与第一种制备方法相同,其不同之处是将生地黄和黄芪混合时,同时与白芥子、麦冬混合,其他均相同。
五、组方为生地黄、黄芪、水蛭、川芎、石斛、葛根、地骨皮、牡丹皮、莲子芯的制备方法:
该组方的制备方法基本上与第一种制备方法相同,其不同之处是将生地黄和黄芪混合时,同时与地骨皮、牡丹皮、莲子芯混合,其他均相同。
六、组方为生地黄、黄芪、水蛭、川芎、石斛、葛根、金银花、蒲公英、莱菔子的制备方法:
该组方的制备方法基本上与第一种制备方法相同,其不同之处是将生地黄和黄芪混合时,同时与金银花、蒲公英、莱菔子混合,其他均相同。
七、组方为生地黄、黄芪、水蛭、川芎、石斛、葛根、牛漆、续断、鲜地龙的制备方法:
该组方的制备方法基本上与第一种制备方法相同,其不同之处是将先将鲜地龙冷冻后再进行粉碎,在生地黄和黄芪混合时,同时与金银花、蒲公英、莱菔子、鲜地龙粉碎物混合,其他均相同。
下面再用试验例来说明本发明药物的有益效果,本发明药物的名称为养阴通脑颗粒。
1.病例选择标准
病例来源于浙江省中医院神经内科1998年5月至1999年5月的住院病例,共84例,采用随机分配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养阴通脑颗粒治疗组52例,血栓心脉宁对照组32例。
按《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即参照1986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修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简称《标准》),符合中风病中经络或中脏腑轻症,以半身不遂为主症,或有言语謇涩,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神志清楚或恍惚、迷蒙。并参照1986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二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2],全部病例均经脑CT或MRI证实,属颈内动脉系统脑梗塞。
开始治疗时间不超过发病后7天;按《标准》计分,起始积分≤18;无严重疾患的病例。
2.排除标准:不符合上述病例选择标准者;伴有严重疾患者,如严重心衰等患者;合并有肝、肾、造血系统、重症糖尿病及骨关节病、精神病、癫痫;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中风病;
3.一般情况:
3.1性别、年龄、职业:治疗组男28例,女24例;平均年龄为68.88岁;干部8例,工人30例,农民7例,其它7例。对照组男19例,女13例;平均年龄71.46岁;干部7例,工人17例,农民3例,其它4例。
表1入院伴发症状情况
  伴发症状 治疗组n=52   对照组n=32   伴发症状   治疗组n=52   对照组n=32
  心悸胸痛头昏嗜睡腹胀腹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咳嗽喘息水肿 1071855118136584   725210955452   头痛眩晕耳鸣心烦易怒失眠气短口粘痰多自汗便秘溲赤眼花   10171416151776641   69856955540
3.2发病时间和诱因:治疗组夜间(静止)发病38例,白天(活动)发病14例;因体质而诱发有9例,因激动而诱发有25例,因寒冷而诱发有5例,因劳力而诱发有20例,因饮食而诱发有5例,因排便而诱发有4例。对照组夜间(静止)发病27例,白天(活动)发病5例;因体质而诱发有8例,因激动而诱发有21例,因寒冷而诱发有3例,因劳力而诱发有12例,因饮食而诱发有12例,因排便而诱发有6例。
3.3主要病史:治疗组中高血压37例,糖尿病9例,高血脂8例,高心病1例,冠心病9例,肺心病3例,脂肪肝1例,中风6例,风心3例,癌证2例,房颤3例,巴金森病2例,全面遗忘症1例,脑炎1例,吸烟6例。
对照组中高血压27例,糖尿病12例,高血脂12例,高心病3例,冠心病3例,肺心病1例,脂肪肝0例,中风2例,风心0例,癌证0例,房颤1例,巴金森病0例,全面遗忘症0例,脑炎0例,吸烟2例。
3.4舌象和脉象:治疗组中少苔1例,薄苔22例,苔黄腻25例,苔白腻6例;舌质淡暗24例,舌有紫斑19例,舌质嫩2例,舌质少津5例;舌体胖6例,舌体瘦5例,舌有齿痕30例,舌体歪斜36例;舌背脉络曲张26例,脉络暗紫25例,脉络淡紫12例;脉弦34例,脉滑18例,脉数4例,脉细20例,脉缓6例,脉结代1例,脉涩5例。
对照组中少苔3例,薄苔19例,苔黄腻9例,苔白腻2例;舌质淡暗16例,舌有紫斑18例,舌质嫩4例,舌质少津4例;舌体胖7例,舌体瘦4例,舌有齿痕21例,舌体歪斜19例;舌背脉络曲张23例,脉络暗紫18例,脉络淡紫12例;脉弦16例,脉滑9例,脉数5例,脉细20例,脉缓5例,脉结代0例,脉涩5例。
3.5分型(例数):治疗组中风痰上扰3例,气血不足8例,阴虚阳亢15例,痰热壅盛12例,肝阳暴亢8例,血瘀阻络6例。对照组中风痰上扰3例,气血不足2例,阴虚阳亢4例,痰热壅盛7例,肝阳暴亢7例,血瘀阻络9例。
3.6中医病名和西医病名统计(例数):治疗组眩晕1例,中经络50例,中脏腑1例;脑血栓形成41例,腔隙性脑梗死4例,脑栓塞7例。对照组眩晕0例,中经络31例,中脏腑1例;脑血栓形成27例,腔隙性脑梗死3例,脑栓塞2例。
两组缺血性中风病例来源于同一地区,并在性别、年龄、病程、观察开始时间、病种等均数或构成方面,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4.治疗及观察方法
4.1治疗方法治疗组服养阴通脑颗粒,由浙江省中药新产品制剂重点实验室和浙江省中医院制剂室制备,批号980112。药物组成为生地、葛根、水蛭、黄芪等组成。每包5.5g,每次1包,每日2-3次。对照组服血栓心脉宁,由吉林华康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吉卫药准字[1996]630199号。一次4粒,一日三次。
4.2观察方法两组疗程均为四周(一个疗程),两组均停服其它中药治疗。若病情急者,两组均可配西医常规治疗方法,如降血压,脱水。在接受治疗前后各检测一次所测指标,包括血常规、血脂、血液流变学、血糖等项目检查。综合分析肢体活动、语言、生活能力等全身症状变化情况。
4.3疗效评定方法评定指标均按1993《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中所载神志状态,语言表达,上肢肩关节,上肢指关节,下肢髋关节,下肢趾关节、综合功能等7项指标评定,每项由轻到重为0-4分,治疗前总分为28分,起点分最高不超过18分,每周记录1次,共观察4周。
4.4疗效判断标准:疗效值按下列公式计算:
病情改善率=(用药前总评分-用药后总评分)/用药前总评分×100%。
基本痊愈:疗效值≥85%;显效:疗效值≥50%;有效:疗效值≥20%;无效:疗效值<20%。
4.5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四格表卡方值检验,计量资料采用两样本均数的T检验,多个均数间采用方差分析和Q检验。
结果
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52例,基本痊愈、显效、有效分别为16、25、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2%,基本痊愈和显效率为78.8%。对照组32例,基本痊愈、显效、有效分别为4、5、1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5.0%,基本痊愈和显效率为28.1%。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P>0.05),而两组基本痊愈和显效率相比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果提示养阴通脑颗粒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表2两组分型及疗效对比
  风痰上扰   气血不足   阴虚阳亢   痰浊壅盛   肝阳暴亢   血瘀阻络   合计
  治疗组   对照组   治疗组   对照组   治疗组   对照组   治疗组   对照组   治疗组   对照组   治疗组   对照组   治疗组   对照组
基本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合计   21003   00213   32308   00022   374115   01214   452112   11417   35008   21227   15006   12519   16259252   4515832
2.对两组症状积分均数的影响
两组治疗前积分无显著差异,二组治疗积分均有下降,两组治疗前后积分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前后积分差值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养阴通脑颗粒治疗组在缺血性中风症状改善方面的作用显著优于对照组。
表3.两组症状积分比较(X±SD)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差值
  治疗组对照组   11.67±5.0011.75±5.06   4.92±4.45△8.78±.5.32△   -6.75±3.06-2.97±2.75▲
自身前后相比△:P<0.01;两组治疗前后差值相比▲:P<0.01。
差值=治疗后-治疗前
3.二种治疗对全血粘度比和血浆粘度比的影响
表4显示,二组治疗前全血粘度比、血浆粘度比无显著差异。二组治疗前后全血比粘度低切和血浆比粘度均有显著差异,治疗组治疗前全血比粘度高切也显著高于治疗后。治疗后二组均有下降趋势,治疗组下降尤为显著,结果提示养阴通脑颗粒可显著降低全血比粘度和降低血浆比粘度,其作用显著优于对照组。
表4二种治疗对全血粘度比和血浆比粘度的影响(X±SD)
组别 n   全血粘度 血浆粘度比
  高切   低切
治疗组对照组   治疗前治疗后差值治疗前治疗后差值   52523232   5.65±1.355.14±1.1△△-0.54±0.775.60±0.955.30±1.01-0.41±0.52   9.71±2.358.25±1.76△△-1.58±1.49.95±0.939.27±0.83△△-0.76±0.75▲▲   1.90±0.261.72±0.17△△-0.19±0.211.81±0.191.72±0.14△△-0.09±0.13▲
注:自身前后相比△:P<0.05,△△:P<0.01;两组治疗前后差值相比▲:P<0.05,▲▲:P<0.01。
4.二种治疗对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沉降率的影响
表5显示,二组治疗前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沉降率相比无显著差异。二组治疗前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沉降率均显著高于治疗后。治疗后二组红细胞压积、沉降率均降低,治疗组降低尤为显著,两组差值相比有显著差异。结果提示养阴通脑颗粒治疗组降低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沉降率的作用显著优于对照组。
表5二种治疗对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沉降率的影响
  组别   n   红细胞压积(mm)   红细胞沉降率(mm/h)
治疗组   治疗前治疗后差值   5252   45.40±6.3940.71±5.29△△-4.85±5.40   37.38±7.3730.21±8.69△△-7.17±7.75
对照组   治疗前治疗后差值   3232   44.38±3.4641.41±4.49△△-2.97±4.41   37.03±5.4933.78±6.87△△-2.94±5.09▲▲
注:自身前后相比△:P<0.05,△△:P<0.01;两组治疗前后差值相比▲:P<0.05,▲▲:P<0.01。
5.二种治疗对总胆固醇、甘油三脂影响
表6显示,二组治疗前总胆固醇、甘油三脂均显著高于治疗后,二组治疗前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二组总胆固醇、甘油三脂均降低,治疗组降低尤为显著,两组差值相比有显著差异。结果提示养阴通脑颗粒治疗组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脂的作用显著优于对照组。
表6二种治疗对总胆固醇、甘油三脂影响(mmol/l,X±SD)
  组别   n   总胆固醇   甘油三脂
治疗组   治疗前治疗后差值   5252   4.90±0.564.54±0.56△△-0.37±0.40   2.06±0.511.74±0.43△△-0.43±0.74
对照组   治疗前治疗后差值   3232   4.89±0.494.46±0.59△△-0.43±0.52   1.95±0.461.81±0.53△△-0.15±0.27▲
注:自身前后相比△:P<0.05,△△:P<0.01;两组治疗前后差值相比▲:P<0.05,▲▲:P<0.01。
由此可见,本发明的药物治疗缺血性中风具有确切疗效,可改善异常血液流变学变化,调节血脂代谢;并提示缺血性中风存在着阴虚、气弱、血瘀的基本病理变化。

Claims (9)

1.一种治疗脑中风的中药,其主要特征是由下列原料药组成:生地黄5~10份、黄芪5~10份、水蛭0.5~3份、川芎1~4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脑中风的中药,其特征在于所述生地黄5份、黄芪5、水蛭1份、川芎1~3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脑中风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还含有以下原料药:石斛5~10份、葛根6~10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治疗脑中风的中药,其特征在于所述生地黄5份、黄芪5、水蛭1份、川芎1~3、石斛5份、葛根6份。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治疗脑中风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还含有熟地3~8份、山茱萸5~8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脑中风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还含有白芥子2~5份、麦冬2~7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脑中风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还含有地骨皮3~7份、牡丹皮3~7份、莲子芯0.7~2份。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脑中风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还含有金银花3~9份、蒲公英3~9份、莱菔子3~9份。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脑中风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还含有牛漆3~7份、续断3~7份、鲜地龙3~7份。
CNA2008100084143A 2008-01-18 2008-01-18 治疗脑中风的中药 Pending CN10121431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8100084143A CN101214314A (zh) 2008-01-18 2008-01-18 治疗脑中风的中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8100084143A CN101214314A (zh) 2008-01-18 2008-01-18 治疗脑中风的中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14314A true CN101214314A (zh) 2008-07-09

Family

ID=396208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8100084143A Pending CN101214314A (zh) 2008-01-18 2008-01-18 治疗脑中风的中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214314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79272A (zh) * 2010-06-28 2010-11-10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一种治疗冠心病的中药复方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2772551A (zh) * 2012-07-26 2012-11-14 张宇 降压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该降压药物组合物的降压仪
CN102961606A (zh) * 2012-11-20 2013-03-13 浙江中医药大学 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中药组合物
CN106075161A (zh) * 2016-08-13 2016-11-09 包莉丽 一种用于治疗中风的药物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79272A (zh) * 2010-06-28 2010-11-10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一种治疗冠心病的中药复方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1879272B (zh) * 2010-06-28 2012-05-09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一种治疗冠心病的中药复方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2772551A (zh) * 2012-07-26 2012-11-14 张宇 降压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该降压药物组合物的降压仪
CN102961606A (zh) * 2012-11-20 2013-03-13 浙江中医药大学 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中药组合物
CN106075161A (zh) * 2016-08-13 2016-11-09 包莉丽 一种用于治疗中风的药物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51867B (zh) 一种治疗糖尿病的中药复方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772748B (zh) 一种治疗肝郁气滞型病毒性心肌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1524469B (zh) 一种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药复方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202879B (zh) 一种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药组合物及制备方法
CN105343466B (zh) 一种治疗冠心病的中药组合物
CN101700336B (zh) 一种治疗颅脑外伤后遗性头痛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182012A (zh) 一种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1214314A (zh) 治疗脑中风的中药
CN102847074B (zh) 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瘀血痹通丸
CN102631538B (zh) 一种治疗心脏病的中药
CN102526676B (zh) 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药、制备方法及给药方式
CN101607067B (zh) 一种治疗胆结石的中药制剂及制备方法
CN101524470A (zh) 一种防治心血管疾病支架再狭窄的中药制剂及制备方法
CN101337017A (zh) 一种治疗冠心病的药物
CN102847061A (zh) 一种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922607A (zh) 治疗高血压类疾病的中药组合物
CN104815232A (zh) 一种治疗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028071A (zh) 用于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352717A (zh) 一种治疗脾气虚弱型便血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689241A (zh) 一种治疗气滞血瘀型冠心病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5560911B (zh) 一种治疗高血压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CN104840864B (zh) 一种治疗小儿脾虚型腹泻的中药制剂
CN104147387A (zh) 一种治疗脑血栓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8938833A (zh) 一种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并膀胱逼尿肌功能障碍的中药
CN103417914A (zh) 用于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中药组合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8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