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13672A - 太阳能电池单元 - Google Patents

太阳能电池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13672A
CN101213672A CNA2006800237557A CN200680023755A CN101213672A CN 101213672 A CN101213672 A CN 101213672A CN A2006800237557 A CNA2006800237557 A CN A2006800237557A CN 200680023755 A CN200680023755 A CN 200680023755A CN 101213672 A CN101213672 A CN 1012136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mentioned
solar battery
battery cell
peristo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8002375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21246C (zh
Inventor
越前谷大介
坂本博夫
高田志郎
森川浩昭
富永尚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2136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136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2124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21246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Details
    • H01L31/0224Electrodes
    • H01L31/022408Electrode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 H01L31/022425Electrode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for so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Details
    • H01L31/0224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4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 H01L31/042PV modules or arrays of single PV cells
    • H01L31/05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PV cells inside the PV module, e.g. series connection of PV cells
    • H01L31/0504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PV cells inside the PV module, e.g. series connection of PV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ries or parallel connection of solar cells in a module
    • H01L31/0508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PV cells inside the PV module, e.g. series connection of PV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ries or parallel connection of solar cells in a module the interconnection means having a particular sha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Details
    • H01L31/0224Electrodes
    • H01L31/022408Electrode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 H01L31/022425Electrode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for solar cells
    • H01L31/022433Particular geometry of the grid contac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47Monocrystalline silicon PV ce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不增大电极的电阻,得到机械强度大的太阳能电池单元,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单元(10)具备硅基板(3)、从硅基板(3)的背面集电的作为第1电极的铝电极(1)、从铝电极(1)取出输出的作为第2电极的银电极(2),铝电极(1)形成在硅基板(3)的背面上,具有开口部(1a)以及从开口部(1a)在硅基板(3)内面内的与主应力的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凹陷的切口部(1b),银电极(2)形成为覆盖铝电极(1)的至少开口部(1a)和切口部(1b)。

Description

太阳能电池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太阳能电池单元,特别是涉及配置在太阳能电池单元背面的电极的构造。
背景技术
在太阳能电池单元中,在基板的背面进行丝网印刷并烧焙银膏(paste)和铝膏。由此,铝膏与硅基板发生合金化而在背面形成P+层。由于在用铝膏形成的铝电极上不能够直接焊接,因此在基板的背面上作为输出取出用,形成银膏构成的银电极部分。
在该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背面中,为了实现高输出化,部分重叠地形成铝电极和输出取出用的银电极。该重叠的部分发生硅、银、铝这3种金属的合金化,非常脆弱。因此,在焊料覆盖工艺等中基板被急剧加热、冷却而容易断裂,同时,由于焊料与基板、电极材料之间的热膨胀系数的差产生的应力,基板也容易断裂,因此成品率下降。
为了降低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成本,需要使成本比例高的基板更薄,而在进行这种薄型化时,作为上述3种金属的合金层的脆弱部分中的单元断裂成为极大的障碍。
从而,在现有的太阳能电池单元中,构成为背面的输出取出用银电极所具有的多根细线与铝电极重叠,使在焊料覆盖工艺或者互联(interconnector)连接工艺等中单元被急剧加热、急剧冷却时的热应力分散到上述多根细线中(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另外,在基板的背面印刷银电极用膏形成了银电极以后,印刷并烧焙铝电极用膏,形成铝电极。这时,通过在印刷铝电极用膏之前烧焙银电极,使银与铝难以发生反应,抑制形成脆弱的3种金属的合金层(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进而,还有减少形成电极时的银电极用膏以及铝电极用膏的涂敷量,抑制形成3种金属的合金层的技术。
另外,还有在银电极上形成突出部使其重叠在铝电极的上面或者与铝电极的一部分重叠的技术(例如,专利文献2以及专利文献3)。
专利文献1:特开平10-144943号公报(第3页,图2)
专利文献2:特开2004-31740号公报(第4页~第5页,图1)
专利文献3:特开2004-87986号公报(第4页~第5页,图1)
为了降低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成本,需要使成本比例高的基板更薄,但在进行薄型化时,即使在上述那样的现有的太阳能电池单元中,也存在发生裂缝,成品率降低的问题。另外,如果在印刷铝电极用膏之前烧焙银电极,或减少银电极用膏以及铝电极用膏的涂敷量,则由于银膏与铝膏的反应量减少,因此还存在电极的电阻增大,输出降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不增大电极的电阻,而得到机械强度大的太阳能电池单元。
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单元具备基板、在基板的背面集电的第1电极、从第1电极取出输出的第2电极,第1电极形成在基板的背面上,具有开口部以及从开口部在基板面内的与主应力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凹陷的切口部,第2电极形成为覆盖第1电极的至少开口部和切口部。
另外,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单元具有基板、从基板的背面集电的第1电极、从第1电极取出输出的第2电极,第1电极形成在基板的背面上,具有开口部以及从开口部在基板面内的与配置在第2电极上的抽头线的配置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凹陷的切口部,第2电极形成为覆盖第1电极的至少开口部和切口部。
进而,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单元具备基板、从基板的背面集电的第1电极、从第1电极取出输出的第2电极,第2电极形成在基板的背面上,具有基部以及从基部在基板面内的与主应力的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突出的突出部,第1电极在第2电极的基部的中心部分上具有开口部,形成为覆盖第2电极的至少突出部。
另外,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单元具备基板、从基板的背面集电的第1电极、从第1电极取出输出的第2电极,第2电极形成在基板的背面上,具有基部以及从基部在基板面内的与配置在第2电极上的抽头线的配置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突出的突出部,第1电极在第2电极的基部的中心部分上具有开口部,形成为覆盖第2电极的至少突出部。
本发明能够不增大电池的电阻,提高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机械强度,提高成品率。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1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背面的结构。
图2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1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背面中的电极的结构。
图3是在形成本发明实施形态1的太阳能电池单元时使用的铝膏印刷用掩模的俯视图。
图4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1中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背面中的铝膏印刷时的铝电极的形状。
图5是在形成本发明实施形态1中的太阳能电池单元时使用的银膏印刷用掩模的俯视图。
图6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1中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背面中的银电极的形状。
图7表示进行了4点弯曲试验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电极形状。
图8表示用于测定弯曲强度的4点弯曲试验装置的结构。
图9是使得沿着与抽头线的配置方向垂直的方向发生主应力那样,进行了4点弯曲试验的弯曲强度的测定结果。
图10表示图形2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断裂形状。
图11是测定了具有形成在铝电极的开口部的同一个侧面上的切口部的条数以及中心线的间隔P1不同的铝电极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弯曲强度的结果。
图12是表示具有曲面形状的太阳能电池板的构造的斜视图。
图13表示具有曲面形状的太阳能电池板的银电极的构造。
图14表示在本发明实施形态2中示出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背面中的电极的结构。
图15是在形成本发明实施形态2中的太阳能电池单元时使用的银膏印刷用掩模的俯视图。
图16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2中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背面中的银膏印刷时的银电极的形状。
图17是在形成本发明实施形态2的太阳能电池单元时使用的铝膏印刷用掩模的俯视图。
图18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2中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背面中的铝电极的形状。
图19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2中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背面中的铝电极的形状。
(符号说明)
1:铝电极
1a:开口部
1b:切口部
2:银电极
2a:基部
3:硅基板
4:电极
5:抽头线
6:边界部分
7:铝膏印刷用掩模
8:银膏印刷用掩模
10:太阳能电池单元
11:铝电极
11a:开口部
12:铝电极
12a:开口部
12b:切口部
12c:切口部
13:铝电极
13a:开口部
13b:切口部
14:支撑夹具
15:按压夹具
16:断裂面
17:铝电极
17a:开口部
17b:切口部
20:太阳能电池单元
21:铝电极
21a:开口部
22:银电极
22a:基部
22b:突出部
24:电极
101:铝电极
102:银电极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形态1
图1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1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背面的结构。另外,图2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1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背面中的电极的结构。图2(a)是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背面中的电极的放大图,图2(b)是图2(a)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背面中的电极的A-A剖面图。
另外,图3是在形成本发明实施形态1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背面中的铝电极时使用的铝膏印刷用掩模的俯视图,图4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1中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背面中的铝膏印刷时的铝电极的形状。进而,图5是在形成本发明实施形态1中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背面中的银电极时使用的银膏印刷用掩模的俯视图,图6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1中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背面中的银电极的形状。图中,标注了相同附图标记的部分是相同或者与其相当的部分,这一点在说明书的全文中都相同。进而,在说明书全文中表现的构成要素的形容终究是一种例示,并不限于这些记载。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形态1表示的太阳能电池单元10在其背面,在硅基板3上配置用于从硅基板3的背面集电的铝电极1(第1电极)以及用于从铝电极1取出输出的银电极2(第2电极),铝电极1和银电极2构成电极4,在铝电极1以及银电极2的上面,配置用于从银电极2取出输出的铜制的抽头(tab)线5。
如图2所示,铝电极1在银电极2的中心部分中具有大致四边形的开口部1a、形成在开口部1a的相对置的一对各边上,从开口部1a的各边在硅基板3的面内的与抽头线5的配置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凹陷的切口部1b。该切口部1b是以中心线C为轴大致对称的形状,形成在开口部1a的一方边上的切口部1b的中心线C与形成在相对置的另一方边上的切口部1b的中心线C位于同一条直线上。银电极2由大致四边形的基部2a构成,形成为覆盖铝电极1的开口部1a、切口部1b、开口部1a以及切口部1b的周围部分,为了与铝电极1取得导通,配置成在银电极2的周围部分中与铝电极1重叠。这里,如图2所示,把形成在开口部1a的同一条边上的相邻的切口部1b的中心线C的间隔记为P1,把距切口部1b中的与抽头线5的配置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开口部1a的长度记为L1。
说明本实施形态1的太阳能电池单元10背面中的电极4的制造方法。
在本实施形态1中,首先,在硅基板3的背面上使用图3表示的铝膏印刷用掩模7印刷铝膏,形成图4表示的铝电极101。接着,在形成了铝电极101的硅基板3的背面上使用图5表示的银膏印刷用掩模8印刷银膏,在形成了具有大致四边形的基部2a的银电极2以后进行烧焙,在太阳能电池单元10的背面形成电极4。如图6所示,在银电极2的形成以后进行了烧焙时,铝膏从用铝膏印刷用掩模7规定的形状101向箭头的方向扩展。这时在图6表示的边界部分6附近,形成作为硅、银、铝的合金的脆弱的3种化合物。另外,在边界部分6的内侧,成为在硅基板3上直接接合了银电极2的状态。这里,把图6所示的在烧焙时铝膏从用铝膏印刷用掩模7规定的形状扩展,与银膏反应了的宽度称为反应宽度WR。一般,同时烧焙铝膏和银膏时的反应宽度WR是0.3~1.0mm。另外,铝膏由于从铝膏印刷用掩模7的形状扩展反应宽度WR部分,因此形成图2以及图6表示的形状的铝电极1。
上述那样构成的太阳能电池单元10如图2所示,在银电极2上焊接铜制的抽头线5而连接了多个单元以后,为了防止腐蚀,用EVA(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等树脂材料密封,粘贴到强化玻璃上,成为太阳能电池板。这时,由于用于在强化玻璃上粘贴的保持力以及密封材料因热硬化而收缩的力等,在太阳能电池单元10上,以抽头线5为基点施加弯曲应力,在硅基板3的面内,在与抽头线5的配置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产生主应力。图2所示的黑边箭头是在太阳能电池单元10上,以抽头线5为基点的弯曲应力起作用时的主应力的方向。在本发明实施形态1表示的太阳能电池单元10中,铝电极1由于具有从开口部1a在硅基板3的面内的与抽头线5的配置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即与主应力的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凹陷的切口部1b,因此对于以抽头线5为基点的弯曲应力的强度提高。
为了验证本发明实施形态1表示的太阳能电池单元10的强度提高效果,制作了与图2表示的铝电极1不同的形状的铝电极,比较了弯曲强度。
图7表示为了比较而制作的电极的形状。图7(a)表示的图形1的铝电极11具有大致四边形的开口部11a。然而,图形1的铝电极11没有切口部11b。另外,图7(b)表示的图形2的铝电极12具有大致四边形的开口部12a、形成在该开口部12a的相对置的两对各边上,从开口部12a的各条边在与抽头线5的配置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凹陷的切口部12b以及在与抽头线5的配置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凹陷的切口部12c。进而,图7(c)表示的图形3的铝电极13具有大致四边形的开口部13a、形成在该开口部13a的相对置的一对各边上,从开口部13a的各条边在与抽头线5的配置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凹陷的切口部13b。这里,图7(c)表示的图形3的铝电极13中,形成在开口部13a的一方边上的切口部13b的中心线C与形成在另一方边上的切口部13b的中心线C没有处在同一条直线上。
图8表示用于测定弯曲强度的4点弯曲试验装置的结构。
在图8表示的4点弯曲试验装置中,在支撑夹具14上设置太阳能电池单元10,通过沿着虚线箭头的方向移动按压夹具15,沿着黑边箭头的方向发生主应力。使用该4点弯曲试验装置,使得在硅基板3的面内的与抽头线5的配置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发生主应力那样,设置具备图7(a)~(c)表示的图形1~3的电极以及图2表示的图形4的电极的每一个的太阳能电池单元10,进行了4点弯曲试验。
图9是使得沿着硅基板的面内的与抽头线的配置方向垂直的方向发生主应力那样,进行了4点弯曲试验的弯曲强度的测定结果。图9的纵轴表示以具备图形1的没有切口部1b的铝电极11的太阳能电池单元(图7(a))的弯曲强度为基准的弯曲强度的比。
如图9所示,具备本发明实施形态1表示的图形4的电极4的太阳能电池单元10(图2)与具备图形1的电极的太阳能电池单元(图7(a))相比较,弯曲强度提高了30%。另外,具备图形2的电极的太阳能电池单元(图7(b))与具备图形1的电极的太阳能电池单元(图7(a))相比较,弯曲强度降低了32%。进而,具备图形3的电极的太阳能电池单元(图7(c))与具备图形1的电极的太阳能电池单元(图7(a))相比较,弯曲强度提高了38%。从而,在4个电极形状中,具备本发明实施形态1表示的图形4的电极的太阳能电池单元(图2)以及具备图形3的电极的太阳能电池单元(图7(c))的弯曲强度高。
图10表示具备图7(b)表示的图形2的电极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断裂形状。
如图10所示,在具备具有在图形2的硅基板3的面内的与抽头线5的配置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凹陷的切口部12b以及在硅基板3的面内的与抽头线5的配置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凹陷的切口部12c的铝电极12的太阳能电池单元中,发现了多处连接在开口部12a相对置的各条边上形成的切口部12c的断裂面16。
从以上结果可知,如果铝电极沿着硅基板3的面内的与主应力的方向平行的方向具有切口部,则弯曲强度提高,如果铝电极沿着硅基板3的面内的与主应力的方向垂直的方向具有切口部,则弯曲强度降低。从而,如图7(b)表示的图形2那样,如果铝电极12具有在硅基板3的面内的与抽头线5的配置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凹陷的切口部12b以及在硅基板3的面内的与抽头线5的配置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凹陷的切口部12c的双方,则相对于硅基板3的面内的与抽头线5的配置方向垂直的方向的主应力,强度降低。
在本实施形态1的图2表示的太阳能电池单元10中,铝电极1具有开口部1a以及从开口部1a在硅基板3的面内的与主应力的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凹陷的切口部1b,银电极2形成为覆盖铝电极1的开口部1a、切口部1b、开口部1a以及切口部1b的周围部分。从而,形成脆弱的3种化合物的边界部分6成为以比较短的直线构成的形状。脆弱的3种化合物与硅基板的裂纹相同,可成为破坏的起点,而由于切口部1b成为用短直线构成的形状,因此不存在与长直线的3种化合物产生的大裂纹相当的部分,成为难以发生来自边界部分6的破坏的构造。从而,不必抑制铝电极1与银电极2的反应而能够制作电极4,能够不增大电极4的电阻,提高弯曲强度,能够提高成品率。特别是,在以抽头线5为基点的弯曲负荷起作用的情况下,由于铝电极1具有开口部1a以及从开口部1a在硅基板3的面内的与抽头线5的配置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凹陷的切口部1b,因此不增大电极4的电阻,能够提高太阳能电池单元10的弯曲强度,能够提高成品率。另外,在本发明实施形态1的太阳能电池单元10中,由于烧焙工艺可以在银电极2形成以后仅进行一次,因此与铝电极1形成以后和银电极2形成以后这两次进行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减少制造工艺,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进而,如图9所示,与具备图2表示的图形4的电极4的太阳能电池单元10相比较,具备图7(c)表示的图形3的电极的太阳能电池单元进一步提高了弯曲强度。从而,在具备图形3的电极的太阳能电池单元(图7(c))中,切口部1b形成在开口部1a的两侧,由于形成在一方侧的切口部1b的中心线C与形成在另一方侧的切口部1b的中心线C没有处在同一条直线上,因此难以引起连接形成在开口部1a两侧上的各个切口部1b的断裂,能够提高弯曲强度,能够提高成品率。
这里,为了讨论形成在图2表示的开口部1a的一方侧的切口部1b的个数以及相邻的切口部1b的中心线C的间隔P1,制作具有不同切口部1b的个数以及中心线间隔P1的铝电极1的太阳能电池单元10,进行了4点弯曲试验。另外,在4点弯曲试验中,使用图8表示的4点弯曲试验装置,使得沿着与抽头线5的配置方向垂直的方向发生主应力那样,设置了太阳能电池单元10。
图11表示具有形成在开口部的一方侧的切口部个数以及相邻的切口部中心线C的间隔P1不同的铝电极的太阳能电池单元弯曲强度。图11的纵轴表示以具备形成在开口部1a的同一条边上的切口部1b是2个,相邻的切口部1b的中心线C的间隔P1与图6中的反应宽度WR相等的铝电极1的太阳能电池单元10的弯曲强度为基准的弯曲强度比。
图11中,在形成于开口部1a的一方侧且相邻的切口部1b的中心线C的间隔P1比反应宽度WR的2倍还长的情况比中心线C的间隔P1与反应宽度WR相同的情况提高了太阳能电池单元10的弯曲强度。然而,中心线C的间隔P1是反应宽度WR的6倍时的弯曲强度与中心线C的间隔P1为反应宽度WR的2倍时的弯曲强度是同等程度。
在使相邻的切口部1b的中心线C的间隔P1小于等于反应宽度WR的2倍的情况下,由于相邻的切口部1b之间重叠,因此不能够起到分散应力的作用,弯曲强度降低。为了防止这一点,需要变更反应温度条件等抑制反应,而这种情况下,电极的电阻增大。另一方面,在使中心线C的间隔P1大于等于反应宽度WR的6倍的情况下,由于相邻的切口部1b之间过于离开,生成很长的3种化合物的直线部分,因此弯曲强度降低。从而,通过使相邻的切口部1b的中心线C的间隔P1比反应宽度WR的2倍长,而且比反应宽度WR的6倍短,能够不增大电极的电阻,提高太阳能电池单元10的弯曲强度。
另外,如图11所示,在铝电极1中,与形成在开口部1a的一方侧的切口部1b的个数为2个的太阳能电池单元10相比较,个数为3个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弯曲强度提高。从而,在铝电极1中,关于形成在开口部1a的一方侧的切口部1b的个数,只要能够使相邻的切口部1b的中心线C的间隔P1比反应宽度WR的2倍长,则越多越好。
另外,图2表示的铝电极1的切口部1b距开口部1a的长度L1最好比反应宽度WR长而且比反应宽度WR的3倍短。这是由于在铝电极1的开口部1a中,在与抽头线5的配置方向平行的侧面的长度长的情况下,形成脆弱的3种化合物的边界部分6的直线部分的长度变长,因此易于从边界部分6发生断裂,强度降低。从而,切口部1b最好采用组合了90度圆弧的形状,切口部1b距开口部1a的长度L1最好成为相邻的切口部1b的中心线C的间隔P1的1/2的长度。从而,通过使切口部1b距开口部1a的长度L1比反应宽度WR长而且比反应宽度WR的3倍短,能够防止太阳能电池单元10的弯曲强度的降低。
在本实施形态1表示的太阳能电池单元10中,铝电极1具有形成在硅基板3的背面上,从开口部1a在硅基板3的面内的与抽头线5的配置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凹陷的切口部1b。然而,作用在太阳能电池单元10上的主应力并没有限定于以抽头线5为基点的弯曲。根据太阳能电池板的形状或者使用方法,成为太阳能电池单元10破损的主要原因的主应力方向不同。从而,通过求出成为太阳能电池单元10破损的主要原因的主应力方向,设置具有硅基板3的面内的从开口部1a在与该主应力的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凹陷的切口部1b的铝电极1,能够提高太阳能电池单元10的弯曲强度。另外,成为太阳能电池单元10破损的主要原因的主应力方向能够通过使用通用的有限元法分析软件求出。另外,在本实施形态1中,由于假定了弯曲变形,主应力的方向是一定的,因此切口部位于电极的两侧,而例如在电极上焊接用于连接太阳能电池单元的铜板时发生的热应力根据铜板的形状发生变化,有时集中在电极的一个侧面发生主应力,或者以电极为中心对于全部4个侧面发生。该热应力的主应力方向也能够通过使用通用的有限元法软件求出,通过设置在成为问题的热应力发生的侧面上具有在与主应力的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凹陷的切口部的铝电极,能够提高太阳能电池单元10的弯曲强度。
图12是表示具有曲面形状的太阳能电池板的构造的斜视图。另外,图13表示具有图12表示的曲面形状的太阳能电池板的电极的形状。
具有图12表示的曲面形状的太阳能电池板能够设置在多种场所,同时,能够提高设计性,提高太阳能电池板的利用价值。然而,在制造具有曲面形状的太阳能电池板时,需要弯曲太阳能电池单元10进行安装,太阳能电池单元10破损的比例升高。另外,即使在能够没有破损而进行安装的情况下,由于发生残余应力,因此当在太阳能电池板上施加负荷时,即使是小负荷也会发生太阳能电池单元10的破损。进而,在太阳能电池单元10的板厚相同的情况下,弯曲强度越高越能够提高弯曲曲率,提高设计性。从而,在制作具有曲面形状的太阳能电池板方面,重要的是提高太阳能电池单元10的强度。
在图12表示的太阳能电池板中,沿着黑边箭头的方向发生主应力。从而,如图13所示,铝电极17通过具有开口部17a以及从开口部17a在硅基板3的面内的与主应力方向平行的方向,即与抽头线5的配置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凹陷的切口部17b,能够提高太阳能电池单元10的弯曲强度。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1的图2表示的太阳能电池单元10中,银电极2构成为覆盖铝电极1的开口部1a、切口部1b、开口部1a以及切口部1b的周围部分。然而,银电极2只要形成为在覆盖铝电极1的至少开口部1a以及切口部1b的同时,覆盖开口部1a的周围部分以及切口部1b的周围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即可,银电极2与铝电极1重叠的面积越大电阻越小。另外,铝电极1的开口部1a的形状以及银电极2的基部2a的形状不限于大致四边形,也可以是大致圆形、大致椭圆形等。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1中,用于从硅基板3的背面集电的第1电极采用以铝为主要成分的铝电极1,用于从第1电极取出输出的第2电极采用以银为主要成分的银电极2。然而,第1电极只要是与取出电的硅层结合,电导率高的金属,就不限于以铝为主要成分的金属。另外,第2电极只要是与构成第1电极的金属发生反应,能够从第1电极取出电并且可焊接接合的金属,则就不限于以银为主要成分的金属。
实施形态2
图14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2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背面中的电极的结构。图14(a)是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背面中的电极的放大图,图14(b)是图14(a)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背面中的电极的B-B剖面图。
另外,图15是在形成本发明实施形态2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背面中的银电极时使用的银膏印刷用掩模的俯视图,图16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2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背面中的银膏印刷时的银电极的形状。进而,图17是在形成本发明实施形态2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背面中的铝电极时使用的铝膏印刷用掩模的俯视图,图18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2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背面中的铝电极的形状。
图14中,银电极22(第2电极)具有用于连接抽头线5的大致四边形的基部22a、形成在基部22a的相对置的一对各条边上,从基部22a的各条边在硅基板3的面内的与抽头线5的配置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突出的突出部22b。突出部22b是以中心线C为轴的大致对称的形状。另外,形成在基部22a的一方边上的突出部22b的中心线C与形成在相对置的另一方边上的突出部22b位于同一条直线上,银电极2是以抽头线5为中心轴的大致对称的形状。这里,如图14所示,把形成在基部22a的同一条边上的相邻的突出部22b的中心线C的间隔记为P22,把突出部22b中的在与抽头线5的配置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距开口部21a的长度记为L22。
图14中,铝电极21(第1电极)在与银电极22的中心部分相当的位置上具有大致四边形的开口部21a,使得银电极22和抽头线5接触。另外,铝电极21为了与银电极22取得导通,构成为覆盖银电极22的基部22a的周围部分以及突出部22b。其它的功能以及结构与实施形态1表示的太阳能电池单元10相同。
说明本发明实施形态2中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0的背面中的电极24的制造方法。
在本发明的实施形态2中,首先,在硅基板3的背面上使用图15表示的银膏印刷用掩模28印刷银膏,形成图16表示的银电极102。接着,在形成了银电极102的硅基板3的背面上使用图17表示的铝膏印刷用掩模27印刷铝膏,在形成了具有图18表示的大致四边形的开口部21a的铝电极21以后进行烧焙,在太阳能电池单元20的背面形成电极24。当铝电极21形成以后进行了烧焙时,银膏从用银膏印刷用掩模28规定的形状102向箭头的方向扩展。这时,在图18表示的边界部分6附近形成作为硅、银、铝的合金的脆弱的3种化合物。在边界部分6的内侧,成为在硅基板3上直接接合了银电极2的状态。这里,把图18表示的、烧焙时银电极从用银膏印刷用掩模28规定了的形状102扩展,与铝电极21反应了的宽度称为反应宽度WR。一般,同时烧焙了铝膏和银膏时的反应宽度WR与实施形态1的情况相同,是0.3~1.0mm。另外,银膏由于从银膏印刷用掩模28的形状扩展反应宽度WR部分,因此形成图14以及图18表示的形状的银电极22。
在本实施形态2表示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0中,也进行了实施形态1表示的4点弯曲试验,可以得到与实施形态1表示的太阳能电池单元10相同的结果。
本实施形态2表示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0中,银电极22具有基部22a以及从基部22a在硅基板3的面内的与抽头线5的配置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即与主应力的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突出的突出部22b,铝电极21在银电极22的中心部分上具有开口部21a,形成为覆盖银电极22的基部22a的周围部分以及突出部22b。从而,形成脆弱的3种化合物的边界部分6成为以比较短的直线构成的形状。脆弱的3种化合物与硅基板的裂纹相同,能够成为破坏的起点,然而由于通过突出部22b成为用短直线构成的形状,因此不存在与长直线的3种化合物产生的大裂纹相当的部分,成为难以发生来自边界部分6的破坏的构造。从而,能够不抑制铝电极21与银电极22的反应而制作电极24,能够不增大电极24的电阻,提高弯曲强度,能够提高成品率。特别是,在以抽头线5为基点的弯曲负荷起作用的情况下,由于具有从基部22a的相对置的一对各边在硅基板3的面内的与抽头线5的配置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突出的突出部22b,因此能够提高太阳能电池单元20的弯曲强度,能够提高成品率。另外,在本发明实施形态2表示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0中,由于烧焙工艺可以在铝电极21形成以后仅进行一次,因此与银电极22形成以后以及铝电极21形成以后这两次进行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减少制造工艺,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图19表示具备与图14表示的太阳能电池单元不同形状的银电极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背面中的电极的结构。
图19表示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0中,银电极22具有用于连接抽头线5的基部22a、形成在该基部22a的两侧,从基部22a在硅基板3的面内的与抽头线5的配置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突出的突出部22b这一点与图14表示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0的银电极22相同。然而,形成在基部22a的一方侧的突出部22b的中心线C与形成在相对置的另一方侧的突出部22b的中心线C没有位于同一条直线上这一点与图14表示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0不同。在图19表示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0中,形成在基部22a的一方侧的突出部22b的中心线C由于与形成在相对置的另一方侧的中心线C没有位于同一条直线上,因此难以产生连接形成在基部22a两侧的突出部22b的断裂,能够进一步提高太阳能电池单元20的弯曲强度。
另外,图17表示的形成在基部22a的一方侧相邻的突出部22b的中心线C的间隔P22最好比反应宽度WR的2倍长而且比反应宽度WR的6倍短。在使中心线C的间隔P22小于等于反应宽度WR的2倍的情况下,由于相邻的突出部22b之间重叠,因此没有起到分散应力的作用,弯曲强度降低。另一方面,在使中心线C的间隔P1大于等于反应宽度WR的6倍的情况下,由于形成在同一侧且相邻的突出部22b之间过于离开,生成很长的3种化合物的直线部分,因此弯曲强度降低。从而,通过使相邻的突出部22b的中心线C的间隔P22比反应宽度WR的2倍长而且比反应宽度WR的6倍短,能够不增大电极24的电阻,提高太阳能电池单元20的弯曲强度。另外,形成在基部22a的一方侧的切口部1b的个数与实施形态1相同,越多越好。
进而,图17表示的突出部22b的距基部22a的长度L22最好比反应宽度WR长而且比反应宽度WR的3倍短。这是由于在银电极22的基部22a中,在与抽头线5的配置方向平行的侧面的长度长的情况下,形成脆弱的3种化合物的边界部分6的直线部分的长度加长,因此易于从边界部分6发生断裂,强度降低。从而,突出部22b最好采用组合了90度圆弧的形状,突出部22b的长度L22最好成为突出部22b的中心线C的间隔P22的1/2的长度。从而,通过使突出部22b的长度L22比反应宽度WR长而且比反应宽度WR的3倍短,能够防止太阳能电池单元20的弯曲强度的降低。
本实施形态2表示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0的银电极22具有从基部22a在硅基板3的面内的与抽头线5的配置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突出的突出部22b。然而,作用在太阳能电池单元20上的主应力不限于以抽头线5为基点的弯曲。根据太阳能电池板的形状或者使用方法。成为太阳能电池单元20破损的主要原因的主应力方向不同。从而,通过求出成为太阳能电池单元20破损的主要原因的主应力方向,设置具有硅基板3的面内的从基部22a在与该主应力的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突出的突出部22b的银电极22,能够提高太阳能电池单元20的强度。另外,成为太阳能电池单元20破损的主要原因的主应力方向能够通过使用通用的有限元法分析软件求出。另外,本实施形态2中,由于假定了弯曲变形,主应力的方向是一定的,因此突出部位于电极的两侧,而例如在电极上焊接用于连接太阳能电池单元的铜板时发生的热应力根据铜板的形状发生变化,有时集中在电极的一个侧面发生主应力,或者以电极为中心,针对全部4个侧面发生。该热应力的主应力方向也能够通过使用通用的有限元法软件求出,通过设置在成为问题的热应力发生的侧面上具有在与主应力的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突出的突出部的铝电极,能够提高太阳能电池单元10的弯曲强度。
另外,在对实施形态1表示的太阳能电池单元10与本实施形态2表示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0进行比较的情况下,如果使形成脆弱的3种化合部的边界部分6成为相同大小,则实施形态1表示的太阳能电池单元10能够比实施形态2表示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0更大地确保银电极的可焊接的面积。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2的图14表示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0中,铝电极21形成为覆盖银电极22的基部22a的周围部分以及突出部22b。而铝电极21只要形成为覆盖银电极21的至少突出部22b的同时,覆盖基部22a的周围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即可,银电极22与铝电极21的重叠面积越大电阻越小。另外,铝电极21的开口部21a的形状以及银电极22的基部22a的形状不限于大致四边形,也可以是大致圆形、大致椭圆形等。

Claims (10)

1.一种太阳能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
基板;
从上述基板的背面集电的第1电极;
从上述第1电极取出输出的第2电极,
上述第1电极形成在上述基板的背面上,具有开口部以及从上述开口部在上述基板面内的与主应力的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凹陷的切口部,
上述第2电极形成为覆盖上述第1电极的至少上述开口部和上述切口部。
2.一种太阳能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
基板;
从上述基板的背面集电的第1电极;
从上述第1电极取出输出的第2电极,
上述第1电极形成在上述基板的背面上,具有开口部以及从上述开口部在上述基板面内的与配置在上述第2电极上的抽头线的配置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凹陷的切口部,
上述第2电极形成为覆盖上述第1电极的至少上述开口部和上述切口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切口部形成在开口部的两侧,
形成在上述开口部的一方侧的切口部的中心线与形成在另一方侧的切口部的中心线没有位于同一条直线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
相邻的切口部的中心线的间隔比烧焙时第1电极与第2电极发生反应的反应宽度的2倍长,比上述反应宽度的6倍短。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
切口部距开口部的长度比烧焙时第1电极与第2电极发生反应的反应宽度长,比上述反应宽度的3倍短。
6.一种太阳能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
基板;
从上述基板的背面集电的第1电极;
从上述第1电极取出输出的第2电极,
上述第2电极形成在上述基板的背面上,具有基部以及从上述基部在上述基板面内的与主应力的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突出的突出部,
上述第1电极在上述第2电极的基部的中心部分上具有开口部,形成为覆盖上述第2电极的至少上述突出部。
7.一种太阳能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
基板;
从上述基板的背面集电的第1电极;
从上述第1电极取出输出的第2电极,
上述第2电极形成在上述基板的背面上,具有基部以及从上述基部在上述基板面内的与配置在上述第2电极上的抽头线的配置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突出的突出部,
上述第1电极在上述第2电极的基部的中心部分上具有开口部,形成为覆盖上述第2电极的至少上述突出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突出部形成在基部的两侧,
形成在上述基部的一方侧的突出部的中心线与形成在另一方侧的突出部的中心线没有位于同一条直线上。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
相邻的突出部的中心线的间隔比烧焙时第1电极与第2电极发生反应的反应宽度的2倍长,比上述反应宽度的6倍短。
10.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
突出部距基部的长度比烧焙时第1电极与第2电极发生反应的反应宽度长,比上述反应宽度的3倍短。
CNB2006800237557A 2005-06-29 2006-06-27 太阳能电池单元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2124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190306 2005-06-29
JP190306/2005 2005-06-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13672A true CN101213672A (zh) 2008-07-02
CN100521246C CN100521246C (zh) 2009-07-29

Family

ID=375952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80023755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21246C (zh) 2005-06-29 2006-06-27 太阳能电池单元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166075B2 (zh)
EP (1) EP1898468B1 (zh)
JP (1) JP5179869B2 (zh)
CN (1) CN100521246C (zh)
WO (1) WO2007001004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87279A (zh) * 2009-11-13 2012-09-1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太阳能电池单元
CN114695572A (zh) * 2020-12-28 2022-07-01 苏州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分片太阳能电池制作工艺及由其制作的分片太阳能电池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722308C (en) 2008-04-15 2024-02-27 Rfs Pharma, Llc. Nucleoside derivatives for treatment of caliciviridae infections, including norovirus infections
TW201246584A (en) 2011-03-08 2012-11-16 Hitachi Chemical Co Ltd Solar battery cell, solar battery module, fabricating method of solar battery cell and fabricating method of solar battery module
DE102011001998A1 (de) * 2011-04-12 2012-10-18 Schott Solar Ag Solarzelle
KR101199424B1 (ko) * 2011-05-20 2012-11-0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태양 전지
US9455359B2 (en) 2011-05-31 2016-09-27 Hitachi Chemical Company, Ltd. Solar battery cell, solar battery module and method of making solar battery module
JP2015056463A (ja) * 2013-09-11 2015-03-23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セ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DE102013111748A1 (de) * 2013-10-24 2015-04-30 Hanwha Q Cells Gmbh Solarmodul und Solarmodulherstellungsverfahren
KR101680037B1 (ko) 2015-07-28 2016-12-1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태양 전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태양 전지 패널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55167B2 (ja) * 1993-11-10 1999-10-0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の製造方法
US5411897A (en) * 1994-02-04 1995-05-02 Mobil Solar Energy Corporation Machine and method for applying solder paste to electronic devices such as solar cells
JP3032422B2 (ja) * 1994-04-28 2000-04-1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セルとその製造方法
JP3349370B2 (ja) 1996-11-12 2002-11-2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セル
JP4443098B2 (ja) * 2002-06-27 2010-03-31 京セラ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素子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4199495B2 (ja) 2002-08-28 2008-12-17 京セラ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素子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3968000B2 (ja) * 2002-11-26 2007-08-29 京セラ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素子の形成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87279A (zh) * 2009-11-13 2012-09-1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太阳能电池单元
CN102687279B (zh) * 2009-11-13 2015-08-1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太阳能电池单元
US9196775B2 (en) 2009-11-13 2015-11-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Solar battery cell
CN114695572A (zh) * 2020-12-28 2022-07-01 苏州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分片太阳能电池制作工艺及由其制作的分片太阳能电池
CN114695572B (zh) * 2020-12-28 2024-03-19 苏州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分片太阳能电池制作工艺及由其制作的分片太阳能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898468B1 (en) 2014-07-09
EP1898468A4 (en) 2011-03-02
CN100521246C (zh) 2009-07-29
JP5179869B2 (ja) 2013-04-10
JPWO2007001004A1 (ja) 2009-01-22
US9166075B2 (en) 2015-10-20
WO2007001004A1 (ja) 2007-01-04
EP1898468A1 (en) 2008-03-12
US20100218811A1 (en) 2010-09-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21246C (zh) 太阳能电池单元
JP5053380B2 (ja) 太陽電池パネル
ES2628329T5 (es) Luna con un elemento de conexión eléctrica
JP6104389B2 (ja) 電気的な接続要素を備えるパネル
JP5707735B2 (ja) 端子金具付き電線及び端子金具付き電線の製造方法
JP2018029064A (ja) 電気的接続部材及びコネクションブリッジを備えた板ガラス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00167123A1 (en) Secondary battery
MX2013015237A (es) Metodo para producir un panel que tiene un elemento de conexion electrica.
ES2725895T3 (es) Luna con al menos dos elementos de conexión eléctricos y conductor de conexión
JP2005129773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太陽電池素子の接続用配線
ES2870138T3 (es) Luna con elemento de conexión eléctrico y elemento de unión colocado en éste
KR20200037064A (ko) 태양광 모듈 및 태양광 모듈을 형성하는 방법
JP2002359388A (ja) 太陽電池装置
JP4299772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5035845B2 (ja) 太陽電池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971299B2 (ja) インターコネクタおよびインターコネクタ付電子デバイス素子
JP2001044459A (ja) 太陽電池
JP5014360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太陽電池素子構造体
CN102687279A (zh) 太阳能电池单元
JP2005191116A (ja) 太陽電池素子接続用インナーリード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1065855A (ja) 二次電池の形状
JP2004245398A (ja) エルボ保護カバー
JP2005191201A (ja) 太陽電池素子接続用インナーリード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並び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4284368B2 (ja) 太陽電池の製造方法
JP2004087986A (ja) 太陽電池素子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729

Termination date: 2021062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