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89288B - 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 - Google Patents

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89288B
CN101189288B CN2006800146967A CN200680014696A CN101189288B CN 101189288 B CN101189288 B CN 101189288B CN 2006800146967 A CN2006800146967 A CN 2006800146967A CN 200680014696 A CN200680014696 A CN 200680014696A CN 101189288 B CN101189288 B CN 10118928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pylene
extrusion foaming
foaming body
resin
extru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8001469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89288A (zh
Inventor
菅原稔
大槻安彦
山田材
津乘良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rime Polym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rime Polym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rime Polym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Prime Polym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1892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892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892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8928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5/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 B32B5/22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 B32B5/32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at least two layers being foamed and next to each oth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5/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 B32B5/18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a layer of foamed materia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9/00Working-up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to porous or cellular articles or materials; After-treatment thereof
    • C08J9/22After-treatment of expandable particles; Forming foamed products
    • C08J9/228Forming foamed produc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2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olefi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4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12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using interposed adhesives or interposed materials with bonding properti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9/00Working-up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to porous or cellular articles or materials; After-treatment thereof
    • C08J9/0085Use of fibrou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3/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23/02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 C08L23/10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propene
    • C08L23/12Polyprope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66/00Composition of foam
    • B32B2266/02Organic
    • B32B2266/0214Materials belonging to B32B27/00
    • B32B2266/025Polyolefi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66/00Composition of foam
    • B32B2266/08Closed cell foa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5/00Condition, form or state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5/02Cellular or porous
    • B32B2305/022Foa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5/00Condition, form or state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5/30Fillers, e.g. particles, powders, beads, flakes, spheres, chip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5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mechan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514Orient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5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mechan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56Damping, energy absorp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201/00Foam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aming process
    • C08J2201/02Foam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aming proces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pre- or post-treatments
    • C08J2201/03Extrusion of the foamable blen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23/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323/02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 treatment
    • C08J2323/10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propene
    • C08J2323/12Polyprope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9921Web or shee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element or component
    • Y10T428/249953Composite having voids in a component [e.g., porous, cellular, etc.]
    • Y10T428/249981Plural void-containing componen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9921Web or shee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element or component
    • Y10T428/249953Composite having voids in a component [e.g., porous, cellular, etc.]
    • Y10T428/249986Void-containing component contains also a solid fiber or solid particl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nufacture Of Porous Articles, And Recovery And Treatment Of Waste Products (AREA)
  • Extrus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1为将含有丙烯类树脂的成型材料挤出发泡而成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体,成型挤出发泡体的丙烯类树脂含有在温度298K、频率10Hz下的损失角正切(tanδ)为0.04~100的烯烃类聚合物,所述成型材料相对于该成型材料整体含有超过0质量%且为60质量%以下的纤维状填充物,由独立气泡率为40%以上、发泡倍率为10倍以上的第1挤出发泡体2和独立气泡率小于40%、发泡倍率为10倍以上的第2挤出发泡体3构成。

Description

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含有绝热性能优异的第1挤出发泡体和吸声性能优异的第2挤出发泡体、且兼具减振性能和能量吸收性能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
背景技术
将热塑性树脂挤出发泡成型得到的挤出发泡体;从具有多个小孔的模头挤出这些热塑性树脂、将所挤出的树脂细条集束使其外面熔融粘着并发泡得到的通过所谓的线材挤出而成型的挤出发泡细条集束体由于轻量且机械特性优异,被广泛用作建筑、土木领域或车辆领域等各领域中的结构材料,特别是作为具有绝热性能或吸声性能的结构材料的用途值得期待。作为这种热塑性树脂的挤出发泡体,已知包含聚苯乙烯类树脂的挤出发泡体。此外,作为热固性树脂的挤出发泡体,已知包含聚氨酯类树脂的挤出发泡体。
但是,聚氨酯类树脂由于为再利用特性未必优异的材料,存在不能充分地应对建筑再利用法(关于涉及建筑工程的资材的再资源化等的法律)的问题。此外,聚苯乙烯类树脂由于耐热性、耐化学性差,期待通过替代它们的热塑性树脂提供挤出发泡体。
与此相对,聚丙烯类树脂由于机械特性、耐热性、耐化学性、电气特性等优异,而且为低成本材料,因此被广泛用于各成型领域中,对聚丙烯类树脂的挤出发泡体在工业上的有用性也有高的期待,近年,期待通过聚丙烯类树脂的挤出发泡体提供绝热材料、吸声材料,对此进行了各种研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
进一步地,在建筑、土木领域、车辆领域等中,除了绝热性能、吸声性能之外,减振性能、高冲击吸收能力(能量吸收能力)也是必要的。例如,若可以对于车辆的门板、挡泥板、顶棚板或行李箱盖等振动基板面适用挤出发泡体,则可以实现轻量化,从而变得方便。此外,用于车辆的顶棚、门等时,需要吸收车辆的碰撞时等的冲击能量的性能的同时,要求高的吸声性能等。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2-52463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表2003-528173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迄今所提供的挤出发泡体,虽然存在仅具有绝热特性和吸声特性的任意一方的挤出发泡体,但是兼具这些特性的挤出发泡体少,此外,即使是对于兼具这些特性的挤出发泡体,其性能也未必优异。进一步地,通过这些方法得到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体的减振性能、吸收冲击能量的性能也不好,要求改善。
因此,本发明的第1目的在于,提供兼具绝热性能、吸声特性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第2目的在于,提供兼具绝热性能、吸声特性和减振性能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第3目的在于,提供兼具绝热性能、吸声特性和能量吸收性能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第4目的在于,提供兼具绝热性能、吸声特性、减振性能和能量吸收性能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为将含有丙烯类树脂的成型材料挤出发泡而成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其特征在于,含有独立气泡率为40%以上、发泡倍率为10倍以上的第1挤出发泡体;和独立气泡率小于40%、发泡倍率为10倍以上的第2挤出发泡体。
该本发明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为将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形成的、具有结构不同的第1挤出发泡体和第2挤出发泡体的挤出发泡复合体。
其中,第1挤出发泡体由于独立气泡率为40%以上、发泡倍率为10倍以上,而独立的多个气泡不易传热,所以为绝热性能优异的挤出发泡体。此外,冲击强度等机械强度、耐湿性也优异。
此外,第2挤出发泡体由于独立气泡率小于40%,形成与气泡间相连的连续空气层的连续气泡结构合适地被形成的同时,发泡倍率为10倍以上,所以通过提高发泡体中空气层的比例,可以形成吸声性能优异的挤出发泡体。
从而具有所述结构的第1挤出发泡体和第2挤出发泡体的本发明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成为绝热性能和吸声性能优异的挤出发泡体。
而且,本发明的挤出发泡复合体通过使发泡倍率为10倍以上,发泡体变得轻量、操作性也优异。
此外,作为构成材料的丙烯类树脂由于再利用性能优异、耐化学性、耐热性等也优异,因此本发明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也具有这些性能(再利用性能、耐化学性、耐热性等)。进一步地,通过使用低成本材料丙烯类树脂,可以以低成本提供具有上述效果的挤出发泡复合体。
本发明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优选为在挤出发泡复合体的厚度方向上将上述第1挤出发泡体和上述第2挤出发泡体层叠而成的叠层体。
根据本发明,由于使挤出发泡复合体的结构为在该挤出发泡复合体的厚度方向上层叠有第1挤出发泡体和第2挤出发泡体的叠层体,所以可以效率较高地配置具有不同性能的2种挤出发泡体,从而更可靠地发挥上述效果。此外,若具有在第1挤出发泡体的表层存在表皮层(皮肤层)的结构,则隔音性能也优异。
而且,通过第1挤出发泡体和第2挤出发泡体构成挤出发泡复合体时,可以根据用途等适当设定各挤出发泡体的结构上的配置。例如,第1挤出发泡体和第2挤出发泡体不限于挤出发泡复合体整体为叠层结构,也可以为通过任意一种挤出发泡体形成挤出发泡复合体的主要结构、在其中分散另一种挤出发泡体的结构。
在这种结构中,通过调整另一种挤出发泡体的分散状态,可以对作为通过各挤出发泡体实现的各种功能效果的冲击吸收性和吸声性的平衡进行调整,可以得到对应于所期望的性能的挤出发泡复合体。
进一步地,虽然另一种挤出发泡体可以分散于形成主体的挤出发泡体的整体体中,但是也可以局部存在(偏在)于挤出发泡复合体厚度方向或表面方向的特定部分。
例如,作为另一种挤出发泡体,分散对应于吸声性的第2挤出发泡体时,优选分散成面对挤出发泡复合体的表面(至少任意一个表面)露出。
此外,通过集中于挤出发泡复合体表面的特定区域,可以在该区域中得到局部的效果,可以适当地应对在特定区域需要冲击吸收性或吸声性的情况。
本发明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优选上述第1挤出发泡体的独立气泡率为60%以上。
根据本发明,由于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的第1挤出发泡体的独立气泡率为60%以上,而独立的多个气泡不易传热,进一步提高了绝热性能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冲击强度等机械强度、耐湿性。该第1挤出发泡体的独立气泡率进一步优选为70%以上。
本发明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优选构成上述第1挤出发泡体的发泡泡孔(cell)的平均直径为500μm以下。
根据本发明,由于构成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的第1挤出发泡体的发泡泡孔的平均直径为500μm以下,可以在挤出发泡体中形成大量气泡壁,可以高效率地阻断来源于外部的辐射热。从而可以提供绝热性能更优异的挤出发泡复合体。
而且,构成该第1挤出发泡体的发泡泡孔的平均直径进一步优选为200μm以下,由此可以效率更高地具有上述效果。
本发明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优选构成上述第2挤出发泡体的发泡泡孔的平均直径为0.005~5.0mm。
根据本发明,由于构成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的第2挤出发泡体的发泡泡孔的平均直径为0.005~5.0mm,与通常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体相比,由于可以在挤出发泡体中形成更多的气泡壁,在气泡的壁面通过空气的粘性摩擦实现的声音振动能量的粘性耗散的效率较高,从而吸声特性更优异。
本发明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中,作为构成上述第1挤出发泡体和上述第2挤出发泡体的至少1种的上述丙烯类树脂,优选使用含有下述(A)和(B)的丙烯类多步聚合物。
(A)在135℃、四氢化萘溶剂中测定的特性粘度[η]超过10dL/g的丙烯均聚物成分或丙烯与碳原子数为2~8的α-烯烃的共聚物成分,其在全部聚合物中的含量为5~20质量%;
(B)在135℃、四氢化萘溶剂中测定的特性粘度[η]为0.5~3.0dL/g的丙烯均聚物成分或丙烯与碳原子数为2~8的α-烯烃的共聚物成分,其在全部聚合物中的含量为80~95质量%。
本发明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以通过成分(A)即超高分子量丙烯类聚合物的赋予达成高熔融张力化;此外通过调整分子量分布调整粘弹性特性、具有优异的粘弹性特性的直链状丙烯类聚合物为使用原料。因此,通过以所述粘弹性特性优异的丙烯类多步聚合物为构成材料,可以可靠地形成发泡倍率为10倍以上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
本发明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优选上述丙烯类多步聚合物在230℃的熔体流动速率(MFR)和230℃的熔融张力(MT)的关系符合下式(III)。
log(MT)>-1.33log(MFR)+1.2·····(III)
根据本发明,由于丙烯类多步聚合物在230℃的熔体流动速率(MFR)和在230℃的熔融张力(MT)的关系符合上式(III),容易实施高倍率的发泡成型,可以容易且可靠地得到发泡倍率为10倍以上的挤出发泡复合体。
本发明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优选为将多根挤出发泡得到的细条集束而成的挤出发泡细条集束体。
根据本发明,由于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含有将细条状挤出发泡体多根集束而成的挤出发泡细条集束体,因此可以提高挤出发泡复合体的发泡倍率,可以以各种形状容易地成型发泡倍率高、具有充分厚度的挤出发泡复合体。
本发明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优选上述第2挤出发泡体具有不形成上述细条的部分。
根据本发明,通过由不形成上述细条的部分构成的空间有效地吸收特定频率区域的声波,可以发挥更优异的吸声性能。即,由于被上述空间的结构吸收的声波的频率变化,在欲吸收的噪音等的频率特定的情况下,若根据所述特定频率,适当决定上述空间的结构则可以效率较高地发挥吸声特性。
本发明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优选上述第2挤出发泡体表面一侧的至少1部分与外部空气相连通。
根据本发明,通过发泡体内部的连续气泡结构形成的空间与外部空气相连通,发泡体内的空间高效地吸收来源于外部的声波,由此可以提高吸声性能。
本发明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优选在上述第1挤出发泡体和上述第2挤出发泡体的至少1种中,构成挤出发泡体的丙烯类树脂含有在温度298K、频率10Hz下的损失角正切(tanδ)为0.04~100的烯烃类聚合物。
进一步地,对于本发明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在上述第1挤出发泡体和上述第2挤出发泡体的至少1种中,向作为构成材料的丙烯类树脂添加在温度298K、频率10Hz下的损失角正切(tanδ)为0.04~100以下的烯烃类聚合物(下文有时称为“特定的烯烃类聚合物”)。
该特定的烯烃类聚合物由于不与作为构成材料的丙烯类树脂相结合,被排除于结晶性高分子聚丙烯的结晶之外,从而在挤出发泡体(第1挤出发泡体和第2挤出发泡体)的气泡泡孔表面均匀地存在作为粘性物质的该特定的烯烃类聚合物。
即,由于作为刚直部分的丙烯类树脂具有传递能量的性质,另一方面,在室温附近具有粘性的物质(特定的烯烃类聚合物)使用振动能量作为内部的分子运动的热能,所以具有吸收振动能量的性质。此外,为了吸收振动,优选在振动面上均匀地分散粘着性物质,分子结构与作为振动面的聚丙烯类树脂相近的上述特定的烯烃类聚合物由于与聚丙烯类树脂具有一定程度的相溶性,因此均匀地分散于泡孔的壁面的表面上,高效地吸收振动,从而可以提供减振性能优异的挤出发泡复合体。
如此,本发明可以合适地提供除了绝热性能、吸声性能之外还兼具减振性能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
本发明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优选上述特定的烯烃类聚合物(a)和上述丙烯类树脂(b)的重量比(a/b)为1/100~80/100。
根据本发明,通过相对于构成材料含有重量比(a/b)为1/100~80/100的特定的烯烃类聚合物,在含有聚丙烯类树脂的发泡成型体中,于发泡泡孔的壁面适度地分散烯烃类聚合物,可以提高减振性能。
此外,本发明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优选使用下述第1方式或第2方式的1-丁烯类共聚物作为上述烯烃类聚合物,通过使用该1-丁烯类聚合物,可以确实地向挤出发泡复合体赋予减振性能。
第1方式:符合下述条件(1)~(3)的1-丁烯类聚合物,
(1)在135℃、四氢化萘溶剂中测定的特性粘度[η]为0.01~0.5dL/g
(2)以在熔融吸热曲线的最高温一侧观测到的峰的峰顶定义的熔点(Tm-D)为0~100℃的结晶性树脂;所述熔融吸热曲线是通过使用差示扫描量热计(DSC),在氮氛围气中于-10℃将样品保持5分钟后,以10℃/分钟升温得到的。
(3)立构规整度指数(立体規則性指数){(mmmm)/(mmrr+rmmr)}为30以下
第2方式:符合下述(1’)、(2)和(3’)的1-丁烯类聚合物。
(1’)在135℃、四氢化萘溶剂中测定的特性粘度[η]为0.25~0.5dL/g
(2)以在熔融吸热曲线的最高温一侧观测到的峰的峰顶定义的熔点(Tm-D)为0~100℃的结晶性树脂;所述熔融吸热曲线是通过使用差示扫描量热计(DSC),在氮氛围气中于-10℃将样品保持5分钟后,以10℃/分钟升温得到的。
(3’)由13C-核磁共振(NMR)谱求得的等规五单元组分数(メソペンタッド分率)(mmmm)为73%以下
本发明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优选上述成型材料,在上述第1挤出发泡体和上述第2挤出发泡体的至少1种中,相对于该挤出发泡体的整体,含有超过0质量%且为60质量%以下的纤维状填料。
进一步地,对于本发明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构成的成型材料,在上述第1挤出发泡体和上述第2挤出发泡体的至少1种中,相对于该挤出发泡体的整体,含有超过0质量%且为60质量%以下的纤维状填料。该纤维状填料,通过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体中的发泡泡孔被随机配置,纤维状填料不仅被配置成其纤维长方向沿着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体的挤出方向,而且通过发泡泡孔的存在,被沿着厚度方向配置。由此,即使在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体的厚度方向上产生稍微的形变时,也产生高应力,从而可以提高能量吸收能力。
其中,相对于成型材料整体,纤维状填料的含量超过0质量%且为60质量%以下,优选在5~30质量%的范围。若纤维状填料的含量小于5质量%,则为了提高能量吸收能力而不充分,此外,若超过30质量%,则由于除了发泡成型性有可能变差之外,纤维状填料有可能从发泡泡孔的壁面突出,气泡结构过量破坏,有可能产生发泡倍率降低等问题。
而且,若纤维状填料的含量超过60质量%,则发泡成型性降低的同时,纤维状填料从发泡泡孔的壁面的突出显著,结果发泡倍率降低。
本发明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优选上述纤维状填料的总根数中的20%以上,沿着与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的挤出方向大致垂直的厚度方向定向。
根据本发明,由于纤维状填料的20%以上沿着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体的厚度方向定向,所以形成具有高能量吸收能力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
而且,本发明中,沿着厚度方向配置的纤维状填料指的是纤维长方向与厚度方向的轴所成的角度为0度(与厚度方向平行)~45度的纤维状填料。
附图说明
[图1]为说明剪切速度(γ)和剪切粘度(ηM)的关系的图。
[图2]为说明本发明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的一个方案的示意图。
[图3]为说明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的制造中所使用的挤出用模头和冷却用上浆辊的一个方案的示意图。
[图4]为说明本发明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的另一方案的示意图。
[图5]为说明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的制造中所使用的挤出用模头和冷却用上浆辊的另一方案的示意图。
[图6]为构成实施例1得到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挤出发泡细条集束体)的第1挤出发泡体截面的电子显微镜照片(倍率50倍)。
[图7]为构成实施例1得到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挤出发泡细条集束体)的第2挤出发泡体截面的电子显微镜照片(倍率50倍)。
[图8]为说明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的制造中所使用的挤出用模头和冷却用上浆辊的其它方案的示意图。
[图9]为说明第3实施方式中的第1挤出发泡体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10]为说明第3实施方式中的第2挤出发泡体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11]为说明第3实施方式中的不含有纤维状填料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体的应力-形变曲线的图。
[图12]为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体的应力-形变曲线的图。
[图13]为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的制造中所使用的挤出用模头和冷却用上浆辊的其它方案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挤出发泡细条集束体1)
2...第1挤出发泡体
3...第2挤出发泡体
21,31...发泡泡孔
22,32...细条
23,33...表皮层
34...无细条部
5,6...挤出用模头
51,61...挤出孔
7...冷却用上浆辊
71...冷却辊
8...带
81...针状体
9...纤维状填料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对本发明进行具体的说明,但是下述方式表示本发明的一种方式,本发明不被下述实施方式所限定,不言而喻地,具有本发明的结构的在可以达成目的和效果的范围内的形变和改进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此外,实施本发明时的具体的结构和形状等,在可以达成本发明的目的和效果的范围内,也可以为其它的结构或形状等。
<第1实施方式>
下文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和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下文有时称为“挤出发泡复合体”)为将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而成的,其由独立气泡率为40%以上、发泡倍率为10倍以上的第1挤出发泡体和独立气泡率小于40%、发泡倍率为10倍以上的第2挤出发泡体构成,通过该结构,形成轻量且兼具绝热特性和吸声性能的挤出发泡复合体。
其中,本实施方式的挤出发泡复合体兼具绝热性能和吸声性能通过下述机理实现。
挤出发泡体的绝热性能,在一定程度的发泡倍率(例如10倍以上)下,依存于发泡倍率和独立气泡率。即,若发泡倍率增大,则绝热性优异的空气的比例增大,因此发泡倍率高时绝热性能优异。此外,若独立气泡率高,则由于独立的多个气泡不易传热,成为绝热性能优异的挤出发泡体。本实施方式的挤出发泡复合体中,通过使第1挤出发泡体的发泡倍率为10倍以上、独立气泡率为40%以上,独立的多个气泡不易传热,形成绝热性能优异的挤出发泡体。进一步地,冲击强度等机械强度、耐湿性也变得优异。而且,第1挤出发泡体的独立气泡率进一步优选为70%以上。
而且,挤出发泡体的绝热性能,在上述条件下也依存于构成发泡体的发泡泡孔的平均直径(平均泡孔径)。换言之,若在相同的发泡倍率下平均直径减小,则阻断辐射热的气泡壁数增多而不易传热,绝热性提高,因此优选发泡泡孔的平均直径(平均泡孔径)小。本实施方式的挤出发泡复合体中,通过使构成第1挤出发泡体的发泡泡孔的平均直径为500μm以下,可以在挤出发泡体中形成大量的气泡壁,从而可以高效地阻断来源于外部的辐射热。
构成第1挤出发泡体的发泡泡孔的平均直径进一步优选为200μm以下。
此外,挤出发泡体的吸声性能受挤出发泡体的连续气泡结构和发泡倍率的影响。即,已知若在挤出发泡体中,发泡体破泡、形成与气泡间相连的连续空气层,则通过该空气的连续层吸收声波,因此吸声性能提高。因此,通过形成独立气泡率低(不是独立气泡结构)、连续气泡结构的发泡成型体,可以形成吸声性能优异的挤出发泡体。进一步地,由于声波在发泡体内的空气层中被吸收,因此通过提高空气层的比例即提高发泡倍率可以使吸声特性优异。
对此,本实施方式的挤出发泡复合体由于第2挤出发泡体的独立气泡率小于40%,挤出发泡体通过包含适当地形成破泡状态的连续气泡结构,且使发泡倍率为10倍以上,发泡体的各个气泡具有吸声特性,因此形成吸声特性优异的挤出发泡复合体。
而且,分别优选该独立气泡率为20%以下、发泡倍率为20倍以上。
此外,该本实施方式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中,若构成发泡体的发泡泡孔的平均直径为0.005~5.0mm,则可以在挤出发泡体中形成更多的气泡壁,因此在气泡的壁面通过空气的粘性摩擦实现的声音振动能量的粘性耗散的效率高,可以使挤出发泡复合体的吸声特性优异。
而且,该发泡泡孔的平均直径进一步优选为0.05~2.0mm。
构成挤出发泡复合体的丙烯类树脂:
作为用作形成具有该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挤出发泡复合体的成型材料的丙烯类树脂,可以使用熔融时的熔融张力提高了的丙烯类树脂,例如日本特开平10-279632号、日本特开2000-309670、日本特开2000-336198、日本特开2002-12717、日本特表2002-542360、日本特表2002-509575等中记载的丙烯类树脂。
此外,为了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挤出发泡复合体,如上所述,作为丙烯类树脂,优选提高熔融时的熔融张力,优选使用粘弹性特性优异的树脂材料。
作为该粘弹性特性优异的丙烯类树脂,例如,作为构成发泡体的丙烯类树脂,优选为含有下述成分(A)和成分(B)的丙烯类多步聚合物。
(A)在135℃、四氢化萘溶剂中测定的特性粘度[η]超过10dL/g的丙烯均聚物成分或丙烯与碳原子数为2~8的α-烯烃的共聚物成分,其在全部聚合物中的含量为5~20质量%;
(B)在135℃、四氢化萘溶剂中测定的特性粘度[η]为0.5~3.0dL/g的丙烯均聚物成分或丙烯与碳原子数为2~8的α-烯烃的共聚物成分,其在全部聚合物中的含量为80~95质量%。
该丙烯类多步聚合物为通过成分(A)即超高分子量丙烯类聚合物的赋予达成高熔融张力化;此外通过调整分子量分布调整了粘弹性特性的直链状的丙烯类聚合物。由于通过使用该粘弹性特性优异的丙烯类多步聚合物作为构成材料,可以确实地得到符合上述本实施方式的条件(独立气泡率小于40%、发泡倍率为10倍以上、平均直径为0.005~5.0mm)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体,所以优选。
要说明的是,粘弹性特性优异指的是,虽然根据所使用的树脂材料不同而不同,但是在形成气泡时的高速形变下产生较大的形变,另一方面随后的应力缓和适当快的树脂材料。应力缓和慢时,由于残留应力,不能确保破泡后的挤出发泡体的结构。
其中,成分(A)的特性粘度为10dL/g以下时,熔融张力不充分,有时不能得到所期望的发泡性能。
此外,若成分(A)的质量分率小于5质量%则熔融张力不充分,有时不能得到所期望的发泡性能,另一方面,若质量分率超过20质量%则所谓的熔体破裂(melt fracture)有时变得急剧,引起挤出发泡体的表面粗糙等,结果制品品质降低。
成分(A)的特性粘度,如上所述优选超过10dL/g,更优选在12~20dL/g的范围,特别优选在13~18dL/g的范围。
此外,成分(A)的质量分率优选在8~18质量%的范围,特别优选在10~18质量%的范围。
若成分(B)的特性粘度小于0.5dL/g则熔融张力不充分,有时不能得到所期望的发泡性能,另一方面若超过3.0dL/g则粘度过高,有时不能实施合适的挤出成型。
此外,若成分(B)的质量分率小于80质量%则有时难以实施合适的挤出成型,若质量分率超过95质量%则熔融张力降低,这样也有可能难以实施合适的挤出成型。
成分(B)的特性粘度,如上所述优选在0.5~3.0dL/g的范围,更优选在0.8~2.0dL/g的范围,特别优选在1.0~1.5dL/g的范围。
此外,成分(B)的质量分率优选在82~92质量%的范围,特别优选在82~90质量%的范围。
该丙烯类多步聚合物中,作为构成共聚物成分的碳原子数为2~8的α-烯烃,可以举出例如,作为除丙烯以外的α-烯烃的乙烯、1-丁烯等。其中,优选使用乙烯。
此外,丙烯类多步聚合物在230℃的熔体流动速率(MFR)优选为100g/10分钟以下,特别优选为20g/10分钟以下。若MFR超过100g/10分钟则多步聚合物的熔融张力和粘度降低,有时难以成型。
丙烯类多步聚合物在230℃的熔体流动速率(MFR)和在230℃的熔融张力(MT)的关系优选符合下式(III)。
log(MT)>-1.33log(MFR)+1.2·····(III)
其中,在230℃的熔体流动速率(MFR)和在230℃的熔融张力(MT)的关系不符合上式(III)时,难以实施高倍率的发泡成型,有时不能得到发泡倍率为10倍以上的挤出发泡体。上述常数(1.2)优选为1.3以上,特别优选为1.4以上。
要说明的是,为了符合上式(III)的关系,丙烯类多步聚合物可以含有5~20质量%的成分(A)。
此外,丙烯类多步聚合物,作为熔融状态的动态粘弹性(角频率ω和存储弹性模量G’的关系),优选高频率一侧的存储弹性模量的斜率为一定量以上的大小,具体地说,角频率为10rad/s时的存储弹性模量G’(10)和角频率为1rad/s时的存储弹性模量G’(1)的比G’(10)/G’(1)优选为2.0以上,特别优选为2.5以上。若该比G’(10)/G’(1)小于2.0则对挤出发泡体施加拉伸等外部变化时的稳定性有时降低。
同样地,丙烯类多步聚合物,作为熔融状态的动态粘弹性,优选低频率一侧的存储弹性模量的斜率为一定量以下的大小,具体地说,角频率为0.1rad/s时的存储弹性模量G’(0.1)和角频率为0.01rad/s时的存储弹性模量G’(0.01)的比G’(0.1)/G’(0.01)优选为6.0以下,特别优选为4.0以下。若该比G’(0.1)/G’(0.01)超过6.0则有时难以提高挤出发泡体的发泡倍率。
该丙烯类多步聚合物可以使用含有下述成分(a)和(b);或含有下述成分(a)、(b)和(c)的烯烃聚合用催化剂,以2步以上的聚合工序将丙烯聚合或将丙烯与碳原子数为2~8的α-烯烃共聚来制备。
(a)用有机铝化合物还原四氯化钛得到三氯化钛,将该三氯化钛用醚化合物和电子受体处理得到的固体催化剂成分
(b)有机铝化合物
(c)环状酯化合物
其中,对于(a)用有机铝化合物还原四氯化钛得到三氯化钛、将该三氯化钛用醚化合物和电子受体处理得到的固体催化剂成分(下文有时仅称为“(a)固体催化剂成分”)中,作为还原四氯化钛的有机铝化合物,可例举如(1)二卤化烷基铝,具体为二氯化甲基铝、二氯化乙基铝以及二氯化正丙基铝;(2)烷基铝倍半卤化物(sesquihalide),具体为乙基铝倍半氯化物;(3)卤化二烷基铝,具体为氯化二甲基铝、氯化二乙基铝、氯化二正丙基铝以及溴化二乙基铝;(4)三烷基铝,具体为三甲基铝、三乙基铝以及三异丁基铝;(5)氢化二烷基铝,具体为氢化二乙基铝等。在此“烷基”是指甲基、乙基、丙基、丁基等低级烷基。另外“卤化”是指氯化或者溴化,通常为前者。
另外,为了得到三氯化钛而用有机铝化合物进行的还原反应通常在-60~60℃、优选-30~30℃的温度范围实施。还原反应中的温度如果低于-60℃,则还原反应就需要长时间,另一方面,还原反应中的温度如果超过60℃,则有时出现部分过还原,因此不优选。还原反应优选在戊烷、庚烷、辛烷以及癸烷等惰性烃溶剂中实施。
另外,优选对通过有机铝化合物还原四氯化钛而得的三氯化钛进一步进行醚处理以及电子受体处理。
作为上述三氯化钛的醚处理中优选使用的醚化合物,可以举出例如二乙基醚、二正丙基醚、二正丁基醚、二异戊基醚、二新戊基醚、二正己基醚、二正辛基醚、二-2-乙基己基醚、甲基正丁基醚和乙基异丁基醚等各烃残基为碳原子数为2~8的链状烃的醚化合物,其中,特别优选使用二正丁基醚。
作为在三氯化钛的处理中使用的电子受体,优选使用周期表第III族~第IV族以及第VIII族元素的卤化物,具体可以例举四氯化钛、四氯化硅、三氟化硼、三氯化硼、五氯化锑、三氯化镓、三氯化铁、二氯化碲、四氯化锡、三氯化磷、五氯化磷、四氯化钒以及四氯化锆等。
制备固体催化剂成分(a)时,用醚化合物以及电子受体处理三氯化钛时,也可以使用两种处理剂的混合物来进行,另外,也可以用一种处理剂处理之后,用另一种处理剂进行处理。另外,其中优选为后者,更优选为醚处理之后用电子受体进行处理。
在通过醚化合物和电子受体进行处理之前,优选用烃洗涤三氯化钛。上述三氯化钛的醚处理可以通过使三氯化钛和醚化合物接触来进行,另外,用醚化合物对三氯化钛的处理通过在稀释剂存在下使两者接触来进行是有利的。该稀释剂优选使用己烷、庚烷、辛烷、癸烷、苯以及甲苯等惰性烃化合物。另外,醚处理时的处理温度优选为0~100℃。另外,对于处理时间没有特别的限定,通常在20分钟~5小时的范围。
相对于1摩尔三氯化钛,醚化合物的使用量通常为0.05~3.0摩尔、优选为0.5~1.5摩尔的范围。醚化合物的使用量如果小于0.05摩尔,则不能充分提高生成的聚合物的有规立构性,因此不优选。另一方面,醚化合物的使用量如果超过3.0摩尔,则虽然生成的聚合物的有规立构性提高,但是收率下降,因此也不优选。要说明的是,严格地说,经有机铝化合物、醚化合物处理后的三氯化钛是以三氯化钛为主成分的组合物。
另外,作为该固体催化剂成分(a),可以优选使用Solvay型三氯化钛。
作为有机铝化合物(b),使用与上述有机铝化合物同样的化合物即可。
作为环状酯化合物(c),可以举出例如γ-内酯、δ-内酯、ε-内酯等,优选使用ε-内酯。
另外,为了制备丙烯系多步聚合物而使用的烯烃聚合用催化剂,可以通过将上述成分(a)~(c)混合来得到。
为了得到丙烯系多步聚合物,在2步聚合方法中,优选在不存在氢的条件下使丙烯聚合,或者使丙烯与碳原子数为2~8的α-烯烃共聚。在此“不存在氢”是指基本上不存在氢,并不是仅指完全不存在氢的情况,也包括存在极微量的氢的情况(例如,10molppm左右)。以在135℃四氢化萘溶剂中测得的第1步的丙烯系聚合物或者丙烯系共聚物的特性粘度[η]不在10dL/g以下的程度含有氢的情况也包含在“不存在氢”的含义中。
通过在该不存在氢的情况下进行丙烯的聚合或者丙烯与α-烯烃的共聚,可以制备超高分子量丙烯系聚合物,即丙烯系多步聚合物的成分(A)。成分(A)优选通过在以下的条件下将原料单体进行淤浆聚合来制备:不存在氢,聚合温度优选为20~80℃、更优选为40~70℃,作为聚合压力一般为常压~1.47MPa,优选为0.39~1.18MPa。
另外,在该制造方法中,优选在第2步以后制备丙烯系多步聚合物的成分(B)。作为成分(B)的制备条件,除了使用上述烯烃聚合用催化剂之外没有特别的限定,优选为将原料单体在以下的条件下聚合来制备:作为聚合温度优选为20~80℃、更优选为60~70℃,作为聚合压力一般为常压~1.47MPa、优选为0.19~1.18MPa,且存在作为分子量调节剂的氢。
另外,在上述的制造方法中,也可以在实施主聚合之前进行预聚合。如果实施预聚合,则可以良好地维持粉末形态,预聚合中一般优选为:作为聚合温度优选为0~80℃、更优选为10~60℃,作为聚合量,每1g固体催化剂成分优选使0.001~100g、更优选使0.1~10g的丙烯聚合或者使丙烯与碳原子数为2~8的α-烯烃共聚。
另外,也可以使挤出发泡复合体的构成材料丙烯系树脂为丙烯系树脂组合物,含有上述的丙烯系多步聚合物和在230℃的熔体流动速率(MFR)为30g/10分钟以下、且重均分子量(Mw)与数均分子量(Mn)之比Mw/Mn为5.0以下的丙烯系聚合物。通过将上述的丙烯系多步聚合物与其它材料混合制成树脂组合物,可以期待挤出发泡体的成型性改良和高功能化、低成本化等。
通过使用该树脂组合物,挤出发泡复合体熔融张力高,具有优良的粘弹性特性,可以赋予挤出发泡复合体高发泡倍率、良好的表面外观以及防止片材成型时的拉伸断裂的效果。
该树脂组合物中,丙烯系聚合物相对于丙烯系多步聚合物的重量比为6倍以上,更优选为10倍以上。重量比如果小于8倍,则有时造成挤出发泡体的表面外观不良。
丙烯类聚合物的熔体流动速率(MFR)优选为30g/10分钟以下,更优选为15g/10分钟以下,特别优选为10g/10分钟以下。若MFR超过30g/10分钟则有可能产生挤出发泡复合体的成型不良。
丙烯类聚合物的Mw/Mn优选为5以下,特别优选为4.5以下。若Mw/Mn超过5.0则挤出发泡体的表面外观有时变差。
另外,丙烯系聚合物可以通过使用齐格勒-纳塔(Ziegler-Natta)催化剂、茂金属催化剂等公知催化剂的聚合方法来制备。
该树脂组合物,作为熔融状态的动态粘弹性(角频率ω和存储弹性模量G’的关系),优选高频率一侧的存储弹性模量的斜率为一定量以上的大小,此外,优选低频率一侧的存储弹性模量的斜率为一定量以下的大小。
具体地说,角频率为10rad/s时的存储弹性模量G’(10)和角频率为1rad/s时的存储弹性模量G’(1)的比G’(10)/G’(1)优选为5.0以上,特别优选为5.5以上。若该比G’(10)/G’(1)小于5.0则对挤出发泡体施加拉伸等外部变化时的稳定性有可能降低。
此外,角频率为0.1rad/s时的存储弹性模量G’(0.1)和角频率为0.01rad/s时的存储弹性模量G’(0.01)的比G’(0.1)/G’(0.01)优选为14.0以下,特别优选为12.0以下。若该比G’(0.1)/G’(0.01)超过14.0则有可能难以提高挤出发泡体的发泡倍率。
在此,在拉伸挤出发泡体时,松弛时间在1~10s范围的成分一般使挤出发泡体的拉伸特性变差。该范围的松弛时间的贡献越大,在角频率ω为1rad/s附近的储存弹性模量G’(1)的斜率越小。为此,如果将与角频率ω为10rad/s时的储存弹性模量G’(10)的比G’(10)/G’(1)设定为该斜率的指标,从数值模拟以及实验分析结果可知,该值越小,挤出发泡中拉伸时的破气(破気)就越大。因此,上述树脂组合物中,G’(10)/G’(1)优选为5.0以上。
另外,对于发泡成长最终阶段中的破泡、或挤出发泡成型中模唇附近伴随高速伸长形变的破泡,要求一定程度的形变固化性(歪み硬化性),因此必须有适当松弛时间范围中的适量高分子量成分,因此,低频范围的储存弹性模量G’必须大到一定程度。在此,如果将角频率ω为0.1rad/s时的储存弹性模量G’(0.1)与角频率为0.01rad/s时的储存弹性模量G’(0.01)之比G’(0.1)/G’(0.01)设为其指标,则从数值模拟以及实验分析的结果可知,该值越大,由破泡造成的发泡倍率的下降就越显著。因此,上述树脂组合物中优选G’(0.1)/G’(0.01)为14.0以下。
另外,包括该树脂组合物,构成本发明的挤出发泡体的丙烯系树脂中,可以根据需要在不妨碍本发明效果的范围内添加抗氧化剂、中和剂、成核剂(結晶核剤)、金属钝化剂(金属不活性剤)、磷系加工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紫外线稳定剂、荧光增白剂、金属皂、抗酸吸收剂等稳定剂或者交联剂、链转移剂、核剂(核剤)、润滑剂、增塑剂、填充剂、强化剂、颜料、染料、阻燃剂、防静电剂等添加剂。这些添加剂的添加量可以根据成型的挤出发泡体所要求的各特性、或成型条件来适当确定。
另外,作为丙烯系树脂,使用上述的熔融粘弹性优良的丙烯系多步聚合物时,也可以在根据需要添加上述添加剂的状态下,先使用公知的熔融混炼机进行熔融混炼制成颗粒状之后,再成型为所期望的挤出发泡体。
对于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的制造:
本发明的挤出发泡复合体可以通过将上述的丙烯系树脂挤出发泡来得到,作为制备装置,可以使用能将丙烯系树脂加热至熔融状态、一边提供适当的剪切应力一边进行混炼、由管状的模头进行挤出发泡的公知挤出发泡成型装置。另外,构成制备装置的挤出机可以采用单螺杆挤出机或者双螺杆挤出机中的任一种。作为该挤出发泡成型装置,可以使用例如在特开2004-237729号中公开的将2台挤出机连接的串联型挤出发泡成型装置。
(2-1)对于第2挤出发泡体的制造
此外,制造本实施方式的挤出发泡复合体中的第2挤出发泡体时,为了不仅得到高的发泡倍率,而且确实地形成连续气泡结构,将用作熔融混炼的成型材料的丙烯类树脂从挤出用模头挤出发泡时,在该挤出用模头出口附近的树脂流路中与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截面积最小的部分,使下式(I)所示的压力梯度(k)为50MPa/m≤k≤800MPa/m以及使下式(II)所示的减压速度(v)为5MPa/s≤v≤100MPa/s。
Figure GSB00000475507100181
Figure GSB00000475507100191
(式(I)和式(II)中,M和n表示物质常数,A表示挤出用模头出口附近的树脂流路中的与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截面积最小位置的该截面积(mm2),Q表示通过模头的出口的丙烯类树脂的体积流量(mm3/s))
其中,形成连续气泡结构,是指在发泡体中形成破泡,一般地,破泡现象认为由以下述机理产生。
即,对于通常的破泡现象,认为在气泡的生长过程中,若发泡气体的体积分率增大,则相邻气泡之间的熔融状态的树脂局部变薄而易形变,伴随着气泡进一步生长,局部进行大的形变,从而气泡间破裂的破泡(现象1);在气泡生长后,由于由树脂的粘弹性性质所导致的残留应力,气泡之间的局部薄部分进一步发展,气泡之间破裂的破泡(现象2);以及对发泡体施加外部的形变,易变薄的气泡之间选择性地产生较大的形变而破裂的破泡(现象3)基本上同时产生。
另一方面,使用非交联聚丙烯类树脂进行的挤出发泡成型中,由于树脂的熔融张力不充分,由该树脂构成的气泡在充分生长、形成壁面成为稳定状态之前,产生由上述中的(现象1)的机理所导致的破泡,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泡倍率的挤出发泡体。
此外,若在气泡的生长过程中,气泡破裂,则多个气泡相连形成气体的连续相,气体通过其逸出至发泡体的外部,所以不能预先将气体封入挤出发泡体的内部,不能形成高发泡倍率的发泡体。
由于如此,形成连续气泡结构(形成破泡)时,发泡倍率降低,为了得到具有连续气泡结构(独立气泡率小于40%)、发泡倍率为10倍以上的高发泡倍率的挤出发泡体,必须尽量不产生破泡直至形成挤出发泡体的壁面,防止挤出发泡体内的气体向外部漏出,必须为不断形成充分的高发泡倍率的状态;或在形成后气泡破裂,形成连续相,在形成该连续相的阶段中形成一定程度的挤出发泡体的骨架(形成壁面),形状稳定化,气体不会逸出外部的状态。
进一步地,向挤出发泡体赋予优异的吸声特性时,为了不仅含有形成有破泡结构的连续气泡结构,而且使发泡体内部表现出充分的吸声效果,必须提高发泡倍率(10倍以上,优选为20倍以上)。
因此,将模头出口的压力梯度设定于适当的范围内,以通过模头出口的剪切形变适当地促进破泡、同时减少由于气泡生长过程中的破泡所导致的发泡倍率的降低;且将模头的减压速度设定于适当的范围内以形成具有适当的气泡径大小的气泡核生成密度。
即,通过规定模头出口的压力梯度和减压速度的适当范围(对于压力梯度(k)为50MPa/m≤k≤800MPa/m;对于减压速度(v)为5MPa/s≤v≤100MPa/s),可以通过简便的方法得到兼具连续气泡结构和充分的发泡倍率、且吸声特性优异的聚丙烯发泡体。
与此相对,若压力梯度(k)小于50Pa/m,则模头内部破泡的产生变得显著,有可能不能得到发泡倍率为10倍以上的充分的发泡倍率的挤出发泡体。另一方面,若压力梯度(k)超过800Pa/m则难以形成连续气泡结构。压力梯度(k)特别优选为100MPa/m≤k≤500MPa/m。
此外,若减压速度(v)小于5MPa/s则模头内部破泡的产生变得显著,有可能不能得到发泡倍率为10倍以上的充分的发泡倍率的挤出发泡体。另一方面,若减压速度(v)超过100MPa/m则难以形成连续气泡结构,结果吸声特性进一步降低。减压速度(v)特别优选为20MPa/s≤v≤60MPa/s。
而且,物质常数的M(Pa·sn)和n为如下算出的值。
M(Pa·sn)为表示丙烯类树脂的粘性程度的参数,对于树脂所固有的值剪切速度(γ)和剪切粘度(ηM)的关系,将两者的对数作图的结果如图1所示。如该图1所示,规定的树脂温度下的剪切粘度(ηM)依存于剪切速度(γ),该剪切速度为100~102(s-1)时,可以通过下式(IV-1)来进行近似。物质常数M表示该式(IV-1)中的斜率。
ηM=Mγn-1·····(IV-1)
而且,按照该式(IV-1),将使剪切速度(γ)为100(s-1)时得到的剪切粘度(ηM)的值作为M。而且,本实施方式中适用的M值虽然根据丙烯类树脂的温度或粘性确定,但是通常为500~30000(Pa·sn)左右。
此外,物质常数n为表示丙烯类树脂的非牛顿性的参数,可以以剪切速度(γ)为100(s-1)时的剪切粘度(ηM)为ηM(γ=100),使用下式(IV-2)算出。本制法中适用的n值通常为0.2~0.6左右。
n = 1 2 log { &eta; M ( &gamma; = 100 ) M } + 1 &CenterDot; &CenterDot; &CenterDot; &CenterDot; &CenterDot; ( IV - 2 )
如此,在上式(I)和式(II)中,由于丙烯类树脂的物质常数M(表示材料的粘性程度的参数,根据材料的粘度或温度变化)为500~30000左右,此外n(同样地为表示材料的非牛顿性的参数)为0.2~0.6左右,为了使上述压力梯度(k)达到50MPa/m≤k≤800MPa/m,此外使减压速度(v)达到5MPa/s≤v≤100MPa/s,可以使挤出用模头出口部的与流动方向垂直的流路的截面积最小的位置的该截面积A为0.1~4.0mm2、优选为0.3~2.0mm2,通过一个模头出口部的用作成型材料的丙烯类树脂的体积流量Q(每一个内管模头)为5~300mm3/s,优选为10~150mm3/s。
而且,该制造方法中,考虑到挤出用模头出口附近的树脂流路直径不是恒定的(例如,在挤出用模头的出口附近,树脂流路的直径减小,即在挤出用模头的出口附近的树脂流路中产生与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截面积最小的位置),在挤出用模头的出口附近,树脂流路的直径大致恒定、截面积也大致恒定时,作为式(I)和式(II)中的截面积A可以采用该恒定的截面积。
此外,制造挤出发泡复合体时,例如,可以从多个管状模头集合构成的管状模头集合体将多根细条挤出发泡,或从形成有多个挤出孔的挤出用模头将多根细条挤出发泡,使该细条在长度方向上相互熔融粘着,多根集束,制成挤出发泡细条集束体。如此通过制成多根细条挤出发泡体集束而成的挤出发泡细条集束体,可以提高挤出发泡复合体的发泡倍率,可以以各种形状容易地成型发泡倍率高、具有充分的厚度的挤出发泡复合体。
该挤出发泡细条集束体的制造,例如通过日本特开昭53-1262号公报等公知。
图2为说明将本实施方式的挤出发泡复合体制成挤出发泡细条集束体时的结构的一个方式的示意图。该挤出发泡复合体1(挤出发泡细条集束体1)为含有第1挤出发泡体2和第2挤出发泡体3的叠层体。
第1挤出发泡体2为多根细条22大量集束而成的。在细条22中,随机存在多个发泡泡孔21。该发泡泡孔21的平均直径例如可以为5~400μm左右的大小。
此外,第2挤出发泡体3也为大量细条32多根集束而成的,在细条32中,随机存在多个发泡泡孔31。该发泡泡孔31的平均直径例如可以为5~5000μm左右的大小。
图2所示的挤出发泡复合体1为在第1挤出发泡体2和第2挤出发泡体3的表面形成有表皮层23、33的例子。
得到该图2的结构的挤出发泡复合体1时,如图3所示,可以将从制造第1挤出发泡体2的、形成有多个挤出孔51的第1挤出用模头5挤出的多根细条22和从制造第2挤出发泡体3的、形成有多个挤出孔61的第2挤出用模头6挤出的多根细条32在高温状态下重叠,然后,例如,用一对冷却用上浆辊7冷却的同时进行挤压,制成叠层体。如此,通过将高温状态的细条22、32重叠,然后冷却制成叠层体,不需要将第1挤出发泡体2和第2挤出发泡体3粘接的粘接步骤、该粘接工序中所使用的粘合剂。
对于冷却用上浆辊7,图3所示为包含3个冷却辊71的一对冷却用上浆辊7夹着挤出发泡复合体1被相向配置的方式。此外,在各个冷却辊71上配置有可以调整表面的温度的未图示的水冷式温度调整装置。
而且,构成该挤出发泡细条集束体1的细条22、32的形状,由形成于挤出用模头5、6的挤出孔51、61的形状决定,挤出孔51、61的形状可以为圆形、菱形、缝隙状等任意的形状。而且,进行成型时,优选使挤出用模头5、6的出口的压力损失为3MPa~50MPa。
此外,形成于挤出用模头5、6的挤出孔51、61的形状可以为完全相同的形状,也可以在一个挤出用模头51、61中形成多种形状的挤出孔。
进一步地,例如,为圆形的挤出孔时,可以以多种直径大小,形成多个直径不同的圆形挤出孔。
而且,如此在使用集合多个管状模头构成的管状模头集合体等的情况下,制造第2挤出发泡体3时,优选管状模头等的各个孔的压力梯度(k)和减压速度(v)符合上式(I)和式(II)的条件。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挤出发泡复合体1中,对于第2挤出发泡体3,可以具有不形成细条32的部分(无细条部34)。
图4为说明图2所示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1中,在第2挤出发泡体3中形成无细条部34的方式的示意图。通过由该无细条部34形成的空间有效地吸收特定频率区域的声波,可以发挥更优异的吸声性能。
而且,为了使第2挤出发泡体2形成所述无细条部34,若对于形成有多个挤出孔的挤出用模头(例如参照图3中的挤出用模头6),设置部分不形成挤出孔的部分,则不能从该部分挤出细条,从而合适地形成由空隙形成的无细条部34。
进一步地,本实施方式的挤出发泡复合体1中,可以使第2挤出发泡体3的表面的至少1部分与外部空气相连通。如此,由于通过第2挤出发泡体3与外部连通,发泡体内的空间高效地吸收来源于外部的声波,吸声性能提高。
其中,为了使第2挤出发泡体3的表面一侧与外部空气相连通,可以在该第2挤出发泡体3的表面部(图2的表皮层33)形成孔或去除表面层33设置开口。要说明的是,在第2挤出发泡体3上不形成表皮层33时,可以在第2挤出发泡体的表面暴露的部分设置孔或开口。对于孔径,优选为0.1~3.0mm。
而且,由于吸收的声波的频率根据孔的大小(直径、深度、容积等)变化而变化,欲吸收的噪音等的频率特定时,若根据所特定的频率适当确定孔的大小(直径、深度、容积等),则可以效率高地发挥吸声特性。
而且,为了在第2挤出发泡体3的表面一侧形成孔,例如,如图5所示,在图3所示的冷却用上浆辊7上蒙上配置有无数针状体81的带8,使第2挤出发泡体3通过,从而利用该针状体81合适地在第2挤出发泡体表面一侧形成孔。
此外,在对于第2挤出发泡体3的表皮层33或在表面一侧暴露的部分通过切削形成开口的情况下,可以在制造挤出发泡复合体1时(挤出发泡工序中)通过切削刀形成开口,也可以在制造挤出发泡复合体1后,在二次加工中通过切削刀形成开口。
制造本实施方式的挤出发泡复合体1时,作为使第1挤出发泡体2或第2挤出发泡体3发泡的发泡方法,可以采用成型时向熔融状态的树脂材料注入流体(气体)的物理发泡;或将发泡剂混合于树脂材料中的化学发泡。
对于物理发泡,作为所注入的流体,可以举出惰性气体,例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气等。此外,对于化学发泡,作为可以使用的发泡剂,可以举出例如偶氮二碳酰胺、偶氮二异丁腈等。
而且,进行上述物理发泡时,优选向熔融状态的树脂材料注入超临界状态的二氧化碳或氮气。
其中,超临界状态指的是通过超过气体和液体可以共存的临界的温度和压力,气体和液体的密度变得相等而不能分成2层的状态,将在该超临界状态下产生的流体称为超临界流体。此外,超临界状态下的温度和压力为超临界温度和超临界压力,例如,对于二氧化碳,例如为31℃、7.4MPa。此外,向树脂材料注入4~15质量%左右超临界状态的二氧化碳或氮气为宜,可以在料筒内向熔融状态的树脂材料注入。
对挤出发泡复合体1的形状不特别限定,可以采用作为结构材料公知的形状,例如板状、圆柱状、矩形状、凸状、凹状等公知的形状。
由上述第1挤出发泡体2和第2挤出发泡体3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1合适地具有下述效果。
即,由于构成挤出发泡复合体1的第1挤出发泡体2的独立气泡率为40%以上、发泡倍率为10倍以上,而独立的多个气泡不易传热,所以形成绝热性能优异的挤出发泡体。此外,冲击强度等机械强度、耐湿性也优异。此外,由于在第1挤出发泡体的表层存在表皮层(皮肤层)23,所以隔音性能也优异。
此外,第2挤出发泡体3由于独立气泡率小于40%,形成有与气泡间相连的连续空气层的连续气泡结构被合适地形成,同时发泡倍率为10倍以上,所以通过提高发泡体中的空气层的比例,成为吸声性能优异的挤出发泡体。
而且,具有该第1挤出发泡体2和第2挤出发泡体3的本实施方式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1成为绝热性能和吸声性能优异的挤出发泡体,此外,通过使发泡倍率为10倍以上,发泡体为轻量的、操作性也优异。
另外,作为构成材料的丙烯类树脂由于再利用性能优异、且耐化学性、耐热性也优异,因此本实施方式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也具有这些性能(再利用性能、耐化学性、耐热性)。进一步地,通过使用低成本材料丙烯类树脂,可以以低成本提供具有上述效果的挤出发泡体。
本实施方式的挤出发泡复合体1绝热性能和吸声性能优异,因此可以适用于车辆领域的结构材料(顶棚、底板、门等内装的结构构件);建筑、土木领域的结构材料(建材等)等。
特别是对于建筑、土木领域中的住宅用的结构材料,由于经常对内侧要求吸声性能、对外侧要求绝热性能,使用上述结构材料时,若将本实施方式的挤出发泡复合体1中的第1挤出发泡体2配置于内侧、将第2挤出发泡体3配置于外侧,则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果。
<第2实施方式>
下文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和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下文有时称为“挤出发泡复合体”)是将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而成的,构成挤出发泡体的丙烯类树脂含有在温度298K、频率10Hz下的损失角正切(tanδ)为0.04~100的烯烃类聚合物的、由独立气泡率为40%以上、发泡倍率为10倍以上的第1挤出发泡体和独立气泡率小于40%、发泡倍率为10倍以上的第2挤出发泡体构成的,通过该结构,形成轻量且兼具绝热特性、吸声性能和减振特性的挤出发泡复合体。
本实施方式的丙烯类树脂基本上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但是通过向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丙烯类树脂添加特定的烯烃类聚合物作为构成材料,制成特别是减振性能优异的挤出发泡复合体。
特定的烯烃类聚合物:
本实施方式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的特征在于,作为构成材料的丙烯类树脂含有在温度298K、频率10Hz下的损失角正切(tanδ)为0.04~100的烯烃类聚合物(特定的烯烃类聚合物)。
通过向第1实施方式的丙烯类树脂添加上述特定的烯烃类聚合物作为构成材料,在由丙烯类树脂构成的挤出发泡体的发泡泡孔的壁面均匀地分散存在作为粘性物质的特定烯烃类聚合物,因此形成减振性能优异的挤出发泡复合体。
特定的烯烃类聚合物在温度298K、频率10Hz下的损失角正切(tanδ)为0.04~100,特别优选为0.04~10。若该损失角正切为0.04~100则表现出粘性行为,存在于丙烯类树脂中制成挤出发泡体时,可以发挥优异的减振性能。另一方面,若损失角正切小于0.04则不能得到充分的减振性能,若损失角正切大于100则由于表现出固体性质,内部不吸收能量,与刚性的丙烯类树脂一起振动,这样不能发挥减振性能。
上述损失角正切例如可以通过市售的固体粘弹性测定装置(例如,DMS 6100:セィコ一ィンスッルメンッ(株)制等)测定。
此外,该特定的烯烃类聚合物(a)的添加量,相对于聚丙烯类树脂(b),优选重量比(a/b)为1/100~80/100,特别优选为5/100~60/100。通过使重量比为1/100~80/100来含有烯烃类聚合物,可以在含有聚丙烯类树脂的发泡成型体中在发泡泡孔的壁面适当地分散烯烃类聚合物,提高减振性能。
作为该特定的烯烃类聚合物,例如可以使用WO03/070788、WO03/070790中公开的树脂材料、日本专利3255697号等中公开的树脂材料等。此外,具体地说,可以举出WO03/070788中公开的高流动1-丁烯类共聚物或与此类似的1-丁烯类聚合物。
该1-丁烯类共聚物,具体地说,可以使用下述第1方式或第2方式所示的共聚物。通过使用它们,可以确实地向挤出发泡体赋予减振性能。
首先,作为第1方式,符合下述(1)~(3)的条件:
(1)在135℃、四氢化萘溶剂中测定的特性粘度[η]为0.01~0.5dL/g
(2)以在熔融吸热曲线的最高温一侧观测到的峰的峰顶定义的熔点(Tm-D)为0~100℃的结晶性树脂;所述熔融吸热曲线是通过使用差示扫描量热计(DSC),在氮氛围气中于-10℃将样品保持5分钟后,以10℃/分钟升温得到的。
(3)立构规整度指数{(mmmm)/(mmrr+rmmr)}为30以下
此外,该1-丁烯聚合物,作为第2方式,符合下述(1’)、(2)和(3’):
(1’)在135℃、四氢化萘溶剂中测定的特性粘度[η]为0.25~0.5dL/g
(2)以在熔融吸热曲线的最高温一侧观测到的峰的峰顶定义的熔点(Tm-D)为0~100℃的结晶性树脂;所述熔融吸热曲线是通过使用差示扫描量热计(DSC),在氮气氛围气中于-10℃将样品保持5分钟后,以10℃/分钟升温得到的。
(3’)由13C-核磁共振(NMR)谱求得的等规五单元组分数(mmmm)为73%以下
其中,对于第1方式的1-丁烯类聚合物,在135℃、四氢化萘溶剂中测定的特性粘度[η]为0.01~0.5dL/g,该特性粘度[η]优选为0.1~0.5dL。若特性粘度[η]小于0.01dL/g则物性(强度)有时降低,另一方面若超过0.5dL/g则流动性有时变差。
此外,对于第2方式的1-丁烯类聚合物,在135℃、四氢化萘溶剂中测定的特性粘度[η]为0.25~0.5dL/g,该特性粘度[η]优选为0.3~0.5dL/g。
若特性粘度[η]小于0.25dL/g则连接结晶之间的分子不够,韧性(拉伸断裂伸长率)降低,若超过0.5dL/g则由于粘度过大,流动性降低,有时产生成型不良。
上述第1方式和第2方式的1-丁烯类聚合物,从软质性角度考虑,必须为用差示扫描量热计(DSC)得到的熔点(Tm-D)为0~100℃的结晶性树脂,优选为0~80℃。
而且,熔点(Tm-D)通过DSC(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的缩写)测定求得。即,通过使用差示扫描量热计(DSC-7:パ一キン·ェルマ一公司制),在氮氛围气中、-10℃下将10mg样品保持5分钟后,以10℃/分钟升温,得到熔点吸热曲线,以在该熔点吸热曲线的最高温一侧观测到的峰的峰顶作为测定对象的熔点(Tm-D)。其中,本说明书中的“结晶性树脂”指的是观测到该Tm-D的树脂。
此外,对于该第1方式的1-丁烯类聚合物,立构规整度指数{(mmmm)/(mmrr+rmmr)}为30以下,优选为2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5以下。若该立构规整度指数超过30则粘性物质的柔软性有时降低,或振动吸声效果有时降低。
其中,等规五单元组分数(mmmm)优选为9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85%以下,特别优选为80%以下。若等规五单元组分数(mmmm)超过90%,则有时柔软性降低或二次加工性降低。
第2方式的1-丁烯类聚合物中,等规五单元组分数(mmmm)为73%以下。若等规五单元组分数(mmmm)超过73%,则由于物理交联点过量,柔软性有时降低。
而且,对于该1-丁烯类聚合物,等规五单元组分数(mmmm)根据朝仓等人报告的“Polymer Journal、16、717(1984)”、J.Randall等人报告的“Macromol.Chem.Phys.,C29,201(1989)”和V.Busico等人报告的“Macromol.Chem.Phys.,198,1257(1997)”中提出的方法求得。即,使用13C-核磁共振谱对亚甲基、次甲基的信号进行测定,求出聚(1-丁烯)分子中的等规五单元组分数。
13C-核磁共振谱的测定可以用下述装置和条件进行。
装置:日本电子(株)制JNM-EX400型13C-NMR装置
方法:质子完全去耦法
浓度:230mg/ml
溶剂:1,2,4-三氯苯和氘代苯(重ベンゼン)的90∶10(容量比)混合溶剂
温度:130℃
脉冲宽度:45度
脉冲重复时间:4秒
演算:10000次
此外,对于这样的1-丁烯类聚合物中,立构规整度指数{(mmmm)/(mmrr+rmmr)}可以由通过上述方法测定(mmmm)、(mmrr)和(rmmr)得到的值算出。
此外,第1方式和第2方式的1-丁烯类聚合物,除了上述条件之外,优选通过GPC法测定的重均分子量(Mw)为10000~100000。Mw小于10000时,物性(强度)有可能降低。另一方面,若Mw超过100000,则由于流动性降低,加工性有可能不好。
而且,上述Mw/Mn为利用GPC法通过用下述装置和条件测定的聚苯乙烯换算的质量平均分子量(Mw)和数均分子量(Mn)算出的值。
(GPC测定装置)
色谱柱:TOSO GMHHR-H(S)HT
检测器:液相色谱用RI检测器WATERS 150C
(测定条件)
溶剂:1,2,4-三氯苯
测定温度:145℃
流速:1.0ml/分钟
试样浓度:2.2mg/ml
进样量:160μl
标准曲线:Universal Calibration
分析程序:HT-GPC(Ver.1.0)
第1方式的1-丁烯类聚合物优选通过根据JIS K7113的拉伸试验测定的拉伸弹性模量为500MPa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00MPa以下。若拉伸弹性模量超过500Mpa,则有时不能得到充分的软质性。
1-丁烯类聚合物为共聚物时,优选为无规共聚物。此外,由1-丁烯得到的结构单元优选为50mol%以上,更优选为70mol%以上。若该来源于1-丁烯的结构单元小于50mol%,则二次加工性有可能变差。
此外,1-丁烯类聚合物为共聚物时,优选由α-烯烃链通过下式(U)得到的无规性指数R为1以下。
R=4[αα][BB]/[αB]2       …(U)
([αα]表示α-烯烃链分率、[BB]表示丁烯链分率、[αB]表示α-烯烃-丁烯链分率)
其中,R为表示无规性的指标,R越小则α-烯烃(共聚单体)的孤立性越高,组成均一。该R优选为0.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2以下。
而且,R为0时,αα链消失,α-烯烃链仅形成完全孤立链。
而且,1-丁烯类聚合物为丙烯-丁烯共聚物时的丁烯含量和R可以如下测定。
具体地说,丁烯含量和R可以使用日本电子(株)制的JNM-EX400型NMR装置,在下述测定条件下测定13C-NMR谱,通过下述方法算出。
(测定条件)
样品浓度:220mg/NMR溶液3ml
NMR溶液:1,2,4-三氯苯/苯-d6(90/10vol%)
测定温度:130℃
脉冲宽度:45度
脉冲重复时间:10秒
演算次数:4000次
在上述测定条件下,PP、PB、BB链根据J.C.Randall,Macromolecules,1978,11,592中提出的方法,对13C-核磁共振谱的Sαα碳的信号进行测定,求出共聚物分子链中的PP、PB、BB二单元组分数(ダィァッド連鎖分率)。
由所得到的各二单元组分数(mol%),通过下式(W)、式(X)求出丁烯含量和无规性指数R。
丁烯含量(摩尔%)=[BB]+[PB]/2       …(W)
无规性指数R=4[PP][BB]/[PB]2        …(X)
(式(W)、式(X)中,[PP]表示丙烯链分率、[BB]表示丁烯链分率、[PB]表示丙烯-丁烯链分率)
此外,1-丁烯类聚合物为辛炔(ォクチン)·丁烯共聚物时的丁烯含量和R可以如下测定。具体地说,丁烯含量和R可以使用日本电子(株)制的JNM-EX400型NMR装置,在下述测定条件下测定13C-NMR谱,通过下述方法算出。
(测定条件)
样品浓度:220mg/NMR溶液3ml
NMR溶液:1,2,4-三氯苯/苯-d6(90/10vol%)
测定温度:130℃
脉冲宽度:45度
脉冲重复时间:10秒
演算次数:4000次
在上述测定条件下,对13C-核磁共振谱的Sαα碳的信号进行测定,由来源于在40.8~40.0ppm观测到的BB链、在41.3~40.8ppm观测到的OB链、在42.5~41.3ppm观测到的OO链的峰强度求出共聚分子链中的OO、OB、BB二单元组分数。
由所得到的各二单元组分数(mol%),通过下式(Y)、式(Z)求出丁烯含量和无规性指数R。
丁烯含量(摩尔%)=[BB]+[OB]/2         …(Y)
无规性指数R=4[OO][BB]/[OB]2          …(Z)
(式(Y)、式(Z)中,[OO]表示辛烯链分率、[BB]表示丁烯链分率、[OB]表示辛烯-丁烯链分率)
而且,上述1-丁烯类共聚物可以通过WO03/070788中公开的1-丁烯类共聚物的制备方法简便地得到。
关于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的制造:
本实施方式的挤出发泡复合体,例如可以通过将第1实施方式中的丙烯类树脂和上述特定的烯烃类聚合物挤出发泡得到,作为制造装置,可以使用可以将丙烯类树脂等加热至熔融状态,赋予适当的剪切应力的同时进行混炼,从管状模头挤出发泡的公知挤出发泡成型装置。此外,构成制造装置的挤出机可以采用单螺杆挤出机或双螺杆挤出机的任意一种。作为该挤出发泡成型装置,例如,可以使用日本特开2004-237729号中公开的2台挤出机连接而成的串联型挤出发泡成型装置。
对于本实施方式的挤出发泡复合体中的第2挤出发泡体的制造,由于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重复,所以说明省略。
本实施方式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1,除了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之外,还合适地具有下述效果。
即,本实施方式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1,由于相对于作为构成材料的丙烯类树脂含有在温度298K、频率10Hz下的损失角正切(tanδ)为0.04~100的烯烃类聚合物,因此在构成发泡成型体的发泡泡孔的壁面以均匀地分散状态存在作为粘性物质的该烯烃类聚合物,所以可以高效地吸声振动,从而提供减振性能优异的挤出发泡体。
而且,具有该第1挤出发泡体2和第2挤出发泡体3的本实施方式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1为绝热性能、吸声性能和减振性能优异的挤出发泡体,此外,通过使发泡倍率为10倍以上,发泡体为轻量的且操作性也优异。
本实施方式的挤出发泡复合体1由于绝热性能、吸声性能和减振性能优异,因此可以适用于车辆领域的结构材料(除了顶棚、底板、门等内装的结构构件之外,还有门板、挡泥板、顶棚板或行李箱盖等振动基板面);建筑、土木领域的结构材料(建材等)等。
特别是对于建筑、土木领域中的住宅用的结构材料,由于经常对内侧要求吸声性能、对外侧要求绝热性能,适用上述结构材料时,若将本实施方式的挤出发泡复合体1中的第1挤出发泡体2配置于内侧、将第2挤出发泡体3配置于外侧,则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果。
<第3实施方式>
下文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中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和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丙烯类树脂基本上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但是通过添加纤维状的填料作为构成材料,制成特别是能量吸收能力优异的挤出发泡复合体。
图9和图10为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1(下文有时称为“挤出发泡复合体1”)的结构的图,图9为说明第1挤出发泡体2的结构的示意图,图10为说明第2挤出发泡体3的示意图。
图9中,2为第1挤出发泡体、21为发泡泡孔、22为细条(都参照图2),图10中,3为第2挤出发泡体、31为发泡泡孔、32为细条(都参照图2),此外,9为纤维状填料。
本实施方式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1为将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而成的、由图9所示的独立气泡率为40%以上、发泡倍率为10倍以上的第1挤出发泡体2和图10所示的独立气泡率小于40%、发泡倍率为10倍以上的第2挤出发泡体3构成的发泡复合体,通过该结构,形成轻量且兼具绝热特性和吸声性能的挤出发泡复合体。
此外,如图9和图10所示,构成挤出发泡复合体1的成型材料,含有含量相对于成型材料整体为超过0质量%且为60质量%以下的纤维状填料9。该纤维状填料9由于通过第1挤出发泡体2和第2挤出发泡体3中的发泡泡孔21、31被随机配置,所以形成能量吸收能力优异的挤出发泡复合体。
本实施方式的挤出发泡复合体1通过采取该结构,形成不仅具有绝热性能和吸声性能,还兼具能量吸收性能的挤出发泡复合体。
本实施方式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1,相对于构成该挤出发泡体的成型材料整体,含有超过0质量%且为60质量%以下的纤维状填料9。纤维状填料9的含量超过60质量%时,由于纤维状填料9的含量过多,导致发泡成型性的降低,此外,气泡结构过量破坏,发泡倍率降低。
而且,上述纤维状填料9的含量优选为成型材料整体的5~30质量%。若纤维状填料的含量小于5质量%,则有时难以提高能量吸收能力,另一方面若含量超过30质量%,则有时产生发泡成型性降低的问题。进一步地若超过30质量%,则由于纤维状填料有时从发泡泡孔的壁面突出,气泡结构过量破坏,有可能产生发泡倍率降低的问题,所以不优选。
作为成型材料中所含有的纤维状填料9,可以举出例如碳纤维、玻璃纤维、其它无机纤维(碳化硅纤维、氧化铝纤维、碱性硫酸镁晶须),其中优选为玻璃纤维。此外,对于碳纤维,可以举出纤维素类、PAN类、沥青类等碳纤维。
其中,纤维状填料9为通常被称为纤维状,也包含晶须形状的,可以举出例如平均纤维长约为0.02~10mm(晶须形状时约为0.01~0.15mm)、平均纤维径为0.1~20μm左右的填料。
而且,使用玻璃纤维作为纤维状填料9时,优选使用平均纤维径为5μm~20μm、平均纤维长为0.1mm~10mm的玻璃纤维。
此外,纤维状填料9的总根数中的20%以上沿着挤出发泡复合体1的厚度方向定向。其中,沿着厚度方向配置的纤维状填料9指的是纤维长方向与厚度方向的轴所成的角度为0度(与厚度方向平行)~45度。
该纤维状填料9通过发泡泡孔21、31被随机配置。即,纤维状填料9不仅被配置成纤维长方向沿着挤出发泡复合体1的挤出方向的方式,而且通过发泡的发泡泡孔21、31的存在被沿着厚度方向配置。由此,即使在挤出发泡复合体1的厚度方向上产生稍微的形变时,也产生高的应力,从而可以提高能量吸收能力。
若更详细地说明,则不含有纤维状填料9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体的应力和形变的关系如图11所示。图11中,画斜线部分表示能量吸收量,该画斜线的面积越大则具有越高的能量吸收能力。
另一方面,本实施方式的挤出发泡复合体1含有纤维状填料9,由于该纤维状填料9不仅沿着挤出方向定向而且纤维状填料9的一部分沿着挤出发泡复合体1的厚度方向定向,应力和形变的关系如图12所示。
即,由于在较小的形变下产生较大的应力,图12的斜线部分的面积比图11的斜线部分的面积大,所以可知能量吸收能力提高。特别是本实施方式的挤出发泡复合体1中,由于纤维状填料9沿着挤出发泡复合体1的厚度方向定向20%以上,具有较高的能量吸收能力。
关于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1的制造:
本实施方式的挤出发泡复合体1,例如,可以通过将包含含有纤维状填料9的上述丙烯类树脂的成型材料挤出发泡来得到,作为制造装置,可以使用可以将含有纤维状填料9和丙烯类树脂的成型材料加热至熔融状态,赋予适当的剪切应力的同时进行混炼,从管状模头挤出发泡的公知挤出发泡成型装置。此外,构成制造装置的挤出机,可以采用单螺杆挤出机或双螺杆挤出机的任意一种。作为该挤出发泡成型装置,例如,可以使用日本特开2004-237729号中公开的2台挤出机连接而成的串联型挤出发泡成型装置。
关于第2挤出发泡体的制造:
本实施方式中,制造挤出发泡复合体1时,例如,可以从多个管状模头集合构成的管状模头集合体将多根细条挤出发泡,或从形成有多个挤出孔的挤出用模头将多根细条挤出发泡,使该细条在长度方向上相互熔融粘着,将多根集束,从而制成挤出发泡细条集束体。
作为后者的例子,例如,可以从形成有多个挤出孔51、61(参照图3)的挤出用模头5、6将多根细条22、32(参照图2、图3)挤出发泡,使该细条22、32在长度方向上相互熔融粘着,多根集束而制成挤出发泡细条集束体。
如此,通过制成细条22、32的挤出发泡体多根集束而成的挤出发泡细条集束体,可以提高挤出发泡复合体1的发泡倍率,可以以各种形状容易地成型发泡倍率高、具有充分的厚度的挤出发泡复合体1。
该挤出发泡细条集束体的制造,例如通过日本特开昭53-1262号公报等公知。
制造第1挤出发泡体2或第2挤出发泡体3中的至少1种时,将用作成型材料的丙烯类树脂从挤出用模头挤出后,若对从挤出用模头挤出的挤出发泡体沿着与挤出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进行真空吸引,则可以使纤维状填料9(图2和图4中未图示)的纤维长的方向、即纤维状填料9的定向方向成为沿着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体的厚度方向,从而可以得到具有高能量吸收能力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1。
图13为说明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的制造中所使用的挤出用模头和冷却上浆辊的立体图。如图13所示,从挤出用模头5、6的挤出孔51、61挤出的细条22、32在厚度方向(与挤出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图13所示的箭头Y方向)上被真空吸引,然后,用一对冷却上浆辊7夹压冷却。
真空吸引通过夹着细条22、32相向配置的未图示的真空吸引装置进行。
本实施方式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集合体1不仅具有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还合适地具有下述效果。
即,本实施方式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1由于相对于构成成型材料整体含有超过0质量%且为60质量%以下的纤维状填料9,纤维状填料9不仅被配置成纤维长方向沿着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1的挤出方向,而且通过发泡的发泡泡孔21、31的存在被沿着厚度方向配置。由此,即使在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1的厚度方向上产生稍微的形变时,也产生高的应力,形成不仅具有上述吸声特性而且具有能量吸收能力的挤出发泡复合体。
而且,具有该第1挤出发泡体2和第2挤出发泡体3的本实施方式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1成为除了绝热性能和吸声性能之外能量吸收性能也优异的挤出发泡体,此外,通过使发泡倍率为10倍以上,发泡体轻量,且操作性优异。
本实施方式的挤出发泡复合体1由于除了绝热性能、吸声性能优异之外,高的冲击吸收能力(能量吸收能力)也优异,可以适用于车辆领域的结构材料(顶棚、底板、门等内装的结构构件);建筑、土木领域的结构材料(建材等)等。
特别是对于建筑、土木领域中的住宅用的结构材料,由于经常对内侧要求吸声性能、对外侧要求绝热性能,采用上述结构材料时,若将本实施方式的挤出发泡复合体1中的第1挤出发泡体2配置于内侧、将第2挤出发泡体3配置于外侧,则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果。此外,用于车辆的顶棚、门等时,在车辆的碰撞时等的冲击能量的吸收或来源于车外的声音的吸收方面发挥作用。
<第4实施方式>
下文对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中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和
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丙烯类树脂,基本上与上述第3实施方式相同,但是通过添加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烯烃类聚合物,制成减振性能和能量吸收性能优异的挤出发泡复合体。
作为构成挤出发泡体的成型材料,本实施方式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1不仅含有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树脂材料,还含有在温度298K、频率10Hz下的损失角正切(tanδ)为0.04~100的烯烃类聚合物(特定的烯烃类聚合物)。
该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1,由于在构成发泡成型体的发泡泡孔的壁面上以均匀地分散状态存在作为粘性物质地该烯烃类聚合物,因此可以效率高地吸收振动,从而可以提供不仅赋予了上述绝热性能、吸收性能和能量吸收性能还赋予了减振性能的挤出发泡体。
<实施方式的形变>
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含有丙烯类树脂的第1挤出发泡体和第2挤出发泡体中分别配合在温度298K、频率10Hz下的损失角正切(tanδ)为0.04~100的烯烃类聚合物(特定的烯烃类聚合物)。
此外,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含有丙烯类树脂的第1挤出发泡体和第2挤出发泡体中分别配合超过0质量%且为60质量%以下的纤维状填料。
从而确保这些各配合物实现的效果,即通过烯烃类聚合物实现的减振性能、通过纤维状填料实现的能量吸收性能。
上述第4实施方式中,分别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含有丙烯类树脂的第1挤出发泡体和第2挤出发泡体中配合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烯烃类聚合物和与第3实施方式相同的纤维状填料,形成同时得到通过各配合物实现的减振性能和能量吸收性能的结构。
其中,各实施方式中,虽然分别在第1挤出发泡体和第2挤出发泡体中同样地配合烯烃聚合物或纤维状填料,但是各自的配合比例可以改变。
进一步地,烯烃聚合物或纤维状填料的配合可以仅为第1挤出发泡体或第2挤出发泡体的任意一种挤出发泡体。
此外,第3实施方式中,纤维状填料的配合可以仅为第1挤出发泡体或第2挤出发泡体的任意一种。
同样地,第4实施方式中,烯烃类聚合物和纤维状填料的配合可以仅为第1挤出发泡体或第2挤出发泡体的任意一种。
即,第2实施方式中,烯烃类聚合物的配合可以仅为第1挤出发泡体或第2挤出发泡体的任意一种。
进一步地,第4实施方式中,例如在第1挤出发泡体中仅配合烯烃类聚合物,在第2挤出发泡体中配合纤维状填料,作为整体配合烯烃类聚合物和纤维状填料,由此形成同时得到通过各配合物实现的减振性能和能量吸收性能的结构。
虽然上述第1、第2、第3、第4实施方式和实施方式的形变中,对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含有层状的第1挤出发泡体2和层状的第2挤出发泡体3各1层层叠而成的叠层体的结构的例子进行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例如,第1挤出发泡体2或第2挤出发泡体3可以为2层以上的多层。
此外,对于挤出发泡复合体,可以采用第1挤出发泡体2或第2挤出发泡体3随机排列多个的结构。即只要通过第1挤出发泡体2和第2挤出发泡体3形成一个挤出发泡复合体1,则其结构为任意的。
此外,得到图2结构的挤出发泡复合体1时,图3所示的多个挤出用模头不是必要的。例如,如图8所示,挤出用模头也可以为一个。其中,挤出用模头90具有2种挤出孔:多个挤出孔910和多个挤出孔920。
此外,本发明的实施中的具体的结构和形状等,在可以达成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内可以为其它的结构等。
实施例
下文举出实施例和制造例对本发明进行更具体的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被实施例等的内容所限定。
而且,下述各制备例、实施例中的物性值等用下述方法测定。
(1)第1步的丙烯聚合物成分(成分1)和第2步的丙烯聚合物成分(成分2)的质量分率:
使用聚合时连续供给的丙烯的流量计累计值,由物质收支求得。
(2)特性粘度[η]
在135℃的四氢化萘溶剂中测定。而且,成分2的特性粘度[η2]通过下式(V)算出。
2]=([ηtotal]×100-[η1]×W1)/W2·····(V)
total]:丙烯聚合物整体的特性粘度(dL/g)
1]:成分1的特性粘度(dL/g)
W1:成分1的质量分率(质量%)
W2:成分2的质量分率(质量%)
(3)熔体流动速率(MFR)
根据JIS K7210,在温度为230℃、负荷为2.16kgf下进行测定。
(4)熔融张力:
使用キヤピログラフ1C(东洋精机(株)制),在测定温度230℃、拉取速度(引き取り速度)3.1m/分钟下测定。而且,测定时使用长度为8mm、直径为2.095mm的孔。
(5)粘弹性测定:
用下述规格的装置测定。而且,存储弹性模量G’可以通过复数弹性模量的实数部分求得。
装置:RMS-800(レォメトリックス公司制)
温度:190℃
形变:30%
频率:100rad/s~0.01rad/s
[制备例1]
丙烯类多步聚合物的制备:
(i)预聚合催化剂成分的制备
将内容积5L的具有搅拌机的三口烧瓶充分干燥,用氮气置换后,加入经过脱水处理的庚烷4L、二乙基氯化铝140g,加入市售的Solvay型三氯化钛催化剂(东ソ一·ファィンケム(株)制)20g。在将其搅拌的同时保持于20℃的状态下,连续导入丙烯。80分钟后,停止搅拌,得到每1g三氯化钛催化剂聚合0.8g丙烯的预备催化剂成分。
(ii)丙烯的聚合(第1步)
将内容积10L的具有搅拌机的不锈钢制高压釜充分干燥,用氮气置换后,加入经过脱水处理的庚烷6L,用丙烯置换体系内的氮。然后,进行搅拌的同时导入丙烯,使体系内稳定在内温60℃、总压0.78MPa后,加入上述(i)中得到的以固体催化剂换算含有0.75g预聚合催化剂成分的庚烷浆50mL引发聚合。由连续提供丙烯35分钟时的丙烯流量累计值求得的聚合物产量为151g,对其一部分取样进行分析后可知,特性粘度为14.1dL/g。然后,将内温降至40℃以下,缓慢搅拌并进减压。
(iii)丙烯的聚合(第2步)
减压后,再将内温升至60℃,加入0.15MPa的氢,进行搅拌的同时导入丙烯。在总压0.78MPa下连续供给丙烯的同时,在60℃下聚合2.8小时。此时,对聚合物的一部分取样进行分析后可知,特性粘度为1.16dL/g。
聚合结束后,添加50mL的甲醇,进行降温、减压。将全部内容物转移至具有过滤器的过滤槽中,加入100mL的1-丁醇,85℃下搅拌1小时后进行固液分离。进一步地,用85℃的庚烷6L将固体部分洗涤2次,进行真空干燥,得到丙烯聚合物3.1kg。
由上可知,第1步和第2步的聚合重量比为12.2/87.8,求得第2步产生的丙烯聚合成分的特性粘度为1.08dL/g。
然后,相对于所得到的丙烯类多步聚合物粉末100重量份,加入作为抗氧化剂的イルガノックス1010(チバ·スペシヤルテイ一·ケミカルズ(株)制)600ppm、作为中和剂的硬脂酸钙500ppm并进行混合,用Labo-Plastomill单螺杆挤出机(东洋精机(株)制、φ20mm)在230℃的温度下进行熔融混炼,制备丙烯聚合物颗粒。
所得到的丙烯类多步聚合物的物性和树脂特性如表1所示。
(丙烯类多步聚合物的物性和树脂特性)
[表1]
Figure GSB00000475507100401
[实施例1]
下文基于上述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对具体的实验例进行说明。
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挤出发泡细条集束体)的制造:
以上述制备例1中得到的颗粒状丙烯类多步聚合物作为成型材料,使用日本特开2004-237729号公报中公开的串联型挤出发泡成型装置(具有螺杆径为φ50mm的单螺杆挤出机和螺杆径为φ35mm的单螺杆挤出机2台单螺杆挤出机)2台,此外,对于2台装置,分别使用集合了多个圆形挤出孔(圆管模头。所有截面积大致相同)的模头作为模头,通过下述方法,制造挤出发泡的细条多根集束而成的板状挤出发泡细条集束体,即第1挤出发泡体和第2挤出发泡体层叠而成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
发泡通过用φ50mm单螺杆挤出机,注入CO2超临界流体进行。
具体地说,通过φ50mm单螺杆挤出机将成型材料熔融的同时注入CO2超临界流体,将该流体均一、充分溶解于熔融状态的成型材料中后,从所连接的φ35mm单螺杆挤出机挤出,使φ35mm单螺杆挤出机模头出口的树脂温度为180℃(第2挤出发泡时为185℃),将从2台装置挤出的细条(第1挤出发泡体和第2挤出发泡体)层叠,由此成型挤出发泡复合体。制造条件的详细说明如下所述。
而且,φ35mm单螺杆挤出机的模头出口的树脂温度,例如可以采用通过热电偶温度计测定的值,可以认为该树脂温度为进行发泡的同时挤出的熔融树脂的温度。
而且,制造第2挤出发泡体时,通过该条件用式(I)算出的压力梯度为450MPa/m、用式(II)算出的减压速度为60MPa/s。
(制造条件:第1挤出发泡体)
CO2超临界流体:7质量%
挤出量:8kg/hr
1个模头出口的直径:0.5mm
模头上游部树脂压力:8MPa
模头出口的挤出温度:185℃
(制造条件:第2挤出发泡体)
物质常数M(Pa·sn):6000(185℃下的值)
物质常数n:0.4
CO2超临界流体:7质量%
挤出量:8kg/hr
模头出口上游部树脂压力:6MPa
模头出口的每个圆管模头的流量:100mm3/s
1个模头出口的直径:1mm
流路的截面积:0.79mm2
模头出口的挤出温度:185℃
然后,在下述条件下测定如此得到的实施例1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中的第1挤出发泡体和第2挤出发泡体的发泡倍率、平均直径、独立气泡率。结果如表2所示。
(测定条件)
发泡倍率:通过将所得到的挤出发泡体的重量除以使用水投法
(水投法)求得的体积求得密度,算出发泡倍率。
独立气泡率:根据ASTM D 2856测定。
平均直径:根据ASTM D3576-3577测定。
(测定结果)
[表2]
  第1挤出发泡体  第2挤出发泡体
 发泡倍率(倍)   31  26
 独立气泡率(%)   60  10
 发泡泡孔的平均直径(μm)   110  250
此外,图6为由实施例1得到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的第1挤出发泡体截面的电子显微镜照片(倍率50倍),此外图7为由实施例1得到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体的第2挤出发泡体截面的电子显微镜照片(倍率50倍)。由图6可以确认,由实施例1得到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体中,在第1挤出发泡体中,无数个平均直径小于400μm的发泡泡孔均一排列。此外,在第2挤出发泡体中,形成无数个平均直径为0.005~5.0mm的发泡泡孔排列而成的连续气泡结构。
使用常规方法对实施例1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的绝热性能和吸声性能进行评价时,得到了优异的结果。
[实施例2]
下文基于上述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对具体的实验例进行说明。
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挤出发泡细条集束体)的制造:
相对于由上述制造例1得到的颗粒状丙烯类多步聚合物(b),以重量比(a/b)为15/85(丙烯类多步聚合物为85质量%、1-丁烯类共聚物为15质量%)将WO03/070788的实施例1中公开的1-丁烯类共聚物(a)混合制成成型材料。1-丁烯类共聚物物性值和树脂特性如表3所示。
而且,表3的测定项目中,对于在温度298K、频率10Hz下的损失角正切(tanδ),通过固体粘弹性测定装置(DMS 6100:セィコ一ィンスッルメンッ(株)制)测定。除此以外的项目根据WO03/70788中记载的方法测定。
(1-丁烯类共聚物的物性值和树脂特性)
[表3]
 项目   单位   测定结果
 损失角正切(tanδ)(注1)   1.0
 等规五单元组分数(mmmm)   摩尔%   71.2
 立构规整度指数(注2)   8
 特性粘度[η]   dL/g   0.4
 重均分子量(Mw)   8×104
 分子量分布(Mw/Mn)   2.0
 熔点(Tm-D)   ℃   67
 熔融吸热量(ΔH)   J/g   38
 拉伸弹性模量   MPa   270
(注1)在温度298K、频率10Hz下的损失角正切(tanδ)
(注2){(mmmm)/(mmrr+rmmr)}
对于测定方法,除了损失角正切的测定之外依照WO03/070788的记载。
使用该成型材料,使用日本特开2004-237729号公报中公开的串联型挤出发泡成型装置(具有螺杆径为φ50mm的单螺杆挤出机和螺杆径为φ35mm单螺杆挤出机2台单螺杆挤出机)2台,此外,2台装置分别使用集合了多个圆形挤出孔(圆管模头。所有截面积大致相同)的模头作为模头,通过下述方法,制造挤出发泡的细条多根集束而成的板状挤出发泡细条集束体,即第1挤出发泡体和第2挤出发泡体层叠而成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
发泡通过用φ50mm单螺杆挤出机,注入CO2超临界流体进行。
具体地说,通过φ50mm单螺杆挤出机将成型材料熔融的同时注入CO2超临界流体,将该流体均一、充分溶解于熔融状态的成型材料中后,从所连接的φ35mm单螺杆挤出机进行挤出,使φ35mm单螺杆挤出机的模头出口的树脂温度为180℃(第2挤出发泡时为185℃)。将从2台装置挤出的细条(第1挤出发泡体和第2挤出发泡体)层叠,由此成型挤出发泡复合体。制造条件的详细说明如下所述。
而且,φ35mm单螺杆挤出机模头出口的树脂温度例如可以采用通过热电偶温度计测定的值,可以认为该树脂温度为进行发泡的同时挤出的熔融树脂的温度。
而且,制造第2挤出发泡体时,通过该条件用式(I)算出的压力梯度为450MPa/m、用式(II)算出的减压速度为60MPa/s。
(制造条件:第1挤出发泡体)
CO2超临界流体:7质量%
挤出量:8kg/hr
1个模头出口的直径:0.5mm
模头上游部树脂压力:8MPa
模头出口的挤出温度:185℃
(制造条件:第2挤出发泡体)
物质常数M(Pa·sn):6000(185℃下的值)
物质常数n:0.4
CO2超临界流体:7质量%
挤出量:8kg/hr
模头出口上游部树脂压力:8MPa
模头出口的每个圆管模头的流量:100mm3/s
1个模头出口的直径:0.8mm
流路的截面积:0.5mm2
模头出口的挤出温度:185℃
然后,在下述条件下测定如此得到的实施例2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中的第1挤出发泡体和第2挤出发泡体的发泡倍率、平均直径、独立气泡率。结果如表4所示。
(测定条件)
发泡倍率:通过将所得到的挤出发泡体的重量除以使用水投法求得的体积,得到密度,算出发泡倍率。
独立气泡率:根据ASTM D 2856测定。
平均直径:根据ASTM D3576-3577测定。
(测定结果)
[表4]
 第1挤出发泡体  第2挤出发泡体
 发泡倍率(倍)  28  25
 独立气泡率(%)  50  10
 发泡泡孔的平均直径(μm)  120  280
而且,使用常规方法对实施例2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的绝热性能、吸声性能和减振性能进行评价时,得到了优异的结果。
[实施例3]
下文基于上述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对具体的实验例进行说明。
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挤出发泡细条集束体)的制造:
在上述由制备例1得到的颗粒状丙烯类多步聚合物中,混合下述规格的纤维状填料,制成成型材料。而且,该纤维状填料的含量相对于成型材料整体为10质量%。
(纤维状填料)
材质玻璃纤维(旭ファィバ一グラス株式会社制MA486A(商品名))
平均纤维长3mm
平均纤维径13μm
使用该成型材料,使用日本特开2004-237729号公报中公开的串联型挤出发泡成型装置(具有螺杆径为φ50mm的单螺杆挤出机和螺杆径为φ35mm的单螺杆挤出机2台单螺杆挤出机)2台,此外,2台装置分别使用集合了多个圆形挤出孔(圆管模头。所有截面积大致相同)的模头作为模头,通过下述方法,制造挤出发泡的细条多根集束而成的板状挤出发泡细条集束体,即第1挤出发泡体和第2挤出发泡体层叠而成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
发泡通过用φ50mm单螺杆挤出机,注入CO2超临界流体进行。
具体地说,通过φ50mm单螺杆挤出机将成型材料熔融的同时注入CO2超临界流体,将该流体均一、充分溶解于熔融状态的成型材料中后,从所连接的φ35mm单螺杆挤出机进行挤出,使φ35mm单螺杆挤出机模头出口的树脂温度为180℃(第2挤出发泡时为185℃),将从2台装置挤出的细条(第1挤出发泡体和第2挤出发泡体)层叠,由此成型挤出发泡复合体。制造条件的详细说明如下所述。
而且,φ35mm单螺杆挤出机模头出口的树脂温度,例如可以采用通过热电偶温度计测定的值,可以认为该树脂温度为进行发泡的同时挤出的熔融树脂的温度。
而且,制造第2挤出发泡体时,通过该条件用式(I)算出的压力梯度为450MPa/m、用式(II)算出的减压速度为60MPa/s。
(制造条件:第1挤出发泡体)
CO2超临界流体:7质量%
挤出量:8kg/hr
1个模头出口的直径:0.5mm
模头上游部树脂压力:8MPa
模头出口的挤出温度:185℃
(制造条件:第2挤出发泡体)
物质常数M(Pa·sn):6000(185℃下的值)
物质常数n:0.4
CO2超临界流体:7质量%
挤出量:8kg/hr
模头出口上游部树脂压力:8MPa
模头出口的每个圆管模头的流量:100mm3/s
1个模头出口的直径:0.8mm
流路的截面积:0.5mm2
模头出口的挤出温度:185℃
然后,在下述条件下测定如此得到的实施例3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中的第1挤出发泡体和第2挤出发泡体的发泡倍率、平均直径、独立气泡率。结果如表5所示。
(测定条件)
发泡倍率:通过将所得到的挤出发泡体的重量除以使用水投法求得的体积,得到密度,算出发泡倍率。
独立气泡率:根据ASTM D 2856测定。
平均直径:根据ASTM D3576-3577测定。
(测定结果)
[表5]
 第1挤出发泡体  第2挤出发泡体
 发泡倍率(倍)  25  21
 独立气泡率(%)  45  8
 发泡泡孔的平均直径(μm)  200  300
此外,由实施例3得到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体的能量吸收能力和纤维填料的定向方向通过下述条件测定。
(能量吸收能力的测定)
使用压缩试验仪((株)ボ一ルドウィン制TENSILON/CTM-I-5000(商品名)),在300K、压缩形变速度为1.0×10-2/S的条件下进行压缩试验。
(纤维状填料定向方向的测定)
在垂直于厚度方向的方向上将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切断,由丙烯类挤出发泡复合体截面中的椭圆形的纤维切断面的长径和短径对定向角进行评价。该定向角为45度以下时,认为在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的厚度方向定向,对在厚度方向上定向的纤维数相对于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截面中的纤维数总和的比例进行评价。
可以确认,由实施例3得到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中,第1挤出发泡体、第2挤出发泡体中,纤维状填料的总根数的25%都沿着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体的厚度方向配置。
进一步地,对能量吸收能力测定后可知,为非常高的结果。可以确认,由实施例3得到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中,即使较小的形变也产生大的应力,能量吸收能力优异。
此外,为了研究通过添加纤维状填料实现的能量吸收性能提高的效果,向上述制备例1中所说明的丙烯类多步聚合物中添加纤维状填料(碱性硫酸镁晶须)10质量%,对发泡体的压缩形变和产生应力的关系进行评价。
结果,压缩形变为25%时产生的应力如下表6所示,确认通过添加纤维状填料可以提高能量吸收性能。
[表6]
Figure GSB00000475507100481
使用常规方法对实施例3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的绝热性能和吸声性能进行评价时,得到了优异的结果。
由上可知,本发明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具有优异的绝热性能、吸声性能和能量吸收性能。
[实施例4]
下文基于上述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对具体的实验例进行说明。
在含有丙烯类多步聚合物(b)的实施例3的成型材料中加入WO03/070788的实施例1中公开的1-丁烯类共聚物。以重量比(a/b)为15/85(丙烯类多步聚合物为85质量%、1-丁烯类共聚物为15质量%)将WO03/070788的实施例1中公开的1-丁烯类共聚物(a)混合,制成成型材料。1-丁烯类共聚物物性值和树脂特性如表7所示。
要说明的是,表7的测定项目中,对于在温度298K、频率10Hz下的损失角正切(tanδ),通过固体粘弹性测定装置(DMS 6100:セィコ一ィンスッルメンッ(株)制)测定。除此以外的项目根据WO03/70788中记载的方法测定。其它的条件与实施例3相同。
(1-丁烯类共聚物的物性值和树脂特性)
[表7]
  项目   单位   测定结果
  损失角正切(tanδ)(注1)   1.0
  等规五单元组分数(mmmm)   摩尔%   71.2
  立构规整度指数(注2)   8
  特性粘度[η]   dL/g   0.4
  重均分子量(Mw)   8×104
  分子量分布(Mw/Mn)   2.0
  熔点(Tm-D)   ℃   67
  熔融吸热量(ΔH)   J/g   38
  拉伸弹性模量   MPa   270
(注1)在温度298K、频率10Hz下的损失角正切(tanδ)
(注2){(mmmm)/(mmrr+rmmr)}
对于测定方法,除损失角正切的测定之外依据WO03/070788的记载。
如此得到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的第1挤出发泡体和第2挤出发泡体的发泡倍率、平均泡孔直径、独立气泡率在与实施例3相同的条件下测定。结果如表8所示。
(测定结果)
[表8]
 第1挤出发泡体  第2挤出发泡体
  发泡倍率(倍)  22  17
  独立气泡率(%)  42  6
  发泡泡孔的平均直径(μm)  250  500
用与上述实施例3的评价相同的方法对纤维状填料的定向、能量吸收能力进行测定后可以确认,第1挤出发泡体、第2挤出发泡体中,纤维状填料总根数的24%都沿着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体的厚度方向配置。此外,该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体的能量吸收能力非常高。
而且,使用常规方法对实施例4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的绝热性能、吸声性能和减振性能进行评价时,可以得到优异的结果。
由上可以确认,本发明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兼具优异的绝热性能、吸声性能、减振性能和能量吸收性能。
产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除了绝热性能、吸声性能之外减振性能和能量吸收性能也优异,因此可以有利地用于例如建筑、土木领域、车辆领域中需要吸声性能的结构材料(例如,建材;车辆的顶棚、底板、门等内装的结构材料)。

Claims (19)

1.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其为将含有丙烯类树脂的成型材料挤出发泡而成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其特征在于,含有独立气泡率为40%以上、发泡倍率为10倍以上的第1挤出发泡体;和独立气泡率小于40%、发泡倍率为10倍以上的第2挤出发泡体,
作为构成所述第1挤出发泡体和所述第2挤出发泡体的至少1种的所述丙烯类树脂,使用含有下述(A)和(B)的丙烯类多步聚合物:
(A)在135℃、四氢化萘溶剂中测定的特性粘度[η]超过10dL/g的丙烯均聚物成分或丙烯与碳原子数为2~8的α-烯烃的共聚物成分,其在全部聚合物中的含量为5~20质量%;
(B)在135℃、四氢化萘溶剂中测定的特性粘度[η]为0.5~3.0dL/g的丙烯均聚物成分或丙烯与碳原子数为2~8的α-烯烃的共聚物成分,其在全部聚合物中的含量为80~95质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作为所述丙烯类树脂,使用含有下述(A)和(B)的丙烯类多步聚合物:
(A)在135℃、四氢化萘溶剂中测定的特性粘度[η]为12~20dL/g的丙烯均聚物成分或丙烯与碳原子数为2~8的α-烯烃的共聚物成分,其在全部聚合物中的含量为5~20质量%;
(B)在135℃、四氢化萘溶剂中测定的特性粘度[η]为0.5~3.0dL/g的丙烯均聚物成分或丙烯与碳原子数为2~8的α-烯烃的共聚物成分,其在全部聚合物中的含量为80~95质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作为所述丙烯类树脂,使用含有下述(A)和(B)的丙烯类多步聚合物:
(A)在135℃、四氢化萘溶剂中测定的特性粘度[η]为13~18dL/g的丙烯均聚物成分或丙烯与碳原子数为2~8的α-烯烃的共聚物成分,其在全部聚合物中的含量为5~20质量%;
(B)在135℃、四氢化萘溶剂中测定的特性粘度[η]为0.5~3.0dL/g的丙烯均聚物成分或丙烯与碳原子数为2~8的α-烯烃的共聚物成分,其在全部聚合物中的含量为80~95质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作为所述丙烯类树脂,使用含有下述(A)和(B)的丙烯类多步聚合物:
(A)在135℃、四氢化萘溶剂中测定的特性粘度[η]为13~18dL/g的丙烯均聚物成分或丙烯与碳原子数为2~8的α-烯烃的共聚物成分,其在全部聚合物中的含量为8~18质量%;
(B)在135℃、四氢化萘溶剂中测定的特性粘度[η]为0.5~3.0dL/g的丙烯均聚物成分或丙烯与碳原子数为2~8的α-烯烃的共聚物成分,其在全部聚合物中的含量为82~92质量%。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其特征在于,其是所述第1挤出发泡体和所述第2挤出发泡体在挤出发泡复合体的厚度方向上层叠而成的叠层体。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挤出发泡体的独立气泡率为60%以上。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第1挤出发泡体的发泡泡孔的平均直径为500μm以下。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第1挤出发泡体的发泡泡孔的平均直径为200μm以下。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第2挤出发泡体的发泡泡孔的平均直径为0.005~5.0mm。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丙烯类多步聚合物在230℃的熔体流动速率(MFR)和在230℃的熔融张力(MT)的关系符合下式(III):
log(MT)>-1.33log(MFR)+1.2·····(III)。
11.如权利要求1~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挤出发泡体和所述第2挤出发泡体为将多根挤出发泡了的细条集束而成的挤出发泡细条集束体。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挤出发泡体具有不形成所述细条的部分。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挤出发泡体的表面一侧的至少1部分与外部空气相连通。
14.如权利要求1~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挤出发泡体和所述第2挤出发泡体的至少1种中,构成挤出发泡体的丙烯类树脂含有在温度298K、频率10Hz下的损失角正切(tanδ)为0.04~100的烯烃类聚合物。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烯烃类聚合物为a、所述丙烯类树脂为b时,所述烯烃类聚合物与所述丙烯类树脂的重量比a/b为1/100~80/100。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烯烃类聚合物为符合下述(1)、(2)和(3)的1-丁烯类聚合物:
(1)在135℃、四氢化萘溶剂中测定的特性粘度[η]为0.01~0.5dL/g,
(2)以在熔融吸热曲线的最高温侧观测到的峰的峰顶定义的熔点为0~100℃的结晶性树脂;所述熔融吸热曲线是通过使用差示扫描量热计(DSC),在氮氛围气中于-10℃将样品保持5分钟后,以10℃/分钟升温得到的,
(3)立构规整度指数{(mmmm)/(mmrr+rmmr)}为30以下。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烯烃类聚合物为符合下述(1’)、(2)和(3’)的1-丁烯类聚合物:
(1’)在135℃、四氢化萘溶剂中测定的特性粘度[η]为0.25~0.5dL/g,
(2)以在熔融吸热曲线的最高温侧观测到的峰的峰顶定义的熔点为0~100℃的结晶性树脂;所述熔融吸热曲线是通过使用差示扫描量热计(DSC),在氮氛围气中于-10℃将样品保持5分钟后,以10℃/分钟升温得到的,
(3’)由13C-核磁共振(NMR)谱求得的等规五单元组分数(mmmm)为73%以下。
18.如权利要求1~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挤出发泡体和所述第2挤出发泡体的至少1种中,相对于该挤出发泡体整体,含有超过0质量%且为60质量%以下的纤维状填料。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状填料总根数中的20%以上沿着与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的挤出方向大致垂直的厚度方向定向。
CN2006800146967A 2005-04-27 2006-04-26 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892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30196/2005 2005-04-27
JP2005130197 2005-04-27
JP2005130198 2005-04-27
JP130198/2005 2005-04-27
JP130197/2005 2005-04-27
JP2005130196 2005-04-27
PCT/JP2006/308773 WO2006118160A1 (ja) 2005-04-27 2006-04-26 プロピレン系樹脂押出発泡複合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89288A CN101189288A (zh) 2008-05-28
CN101189288B true CN101189288B (zh) 2011-08-17

Family

ID=373079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14696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89288B (zh) 2005-04-27 2006-04-26 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968180B2 (zh)
EP (1) EP1876200A4 (zh)
JP (1) JP5280680B2 (zh)
KR (1) KR20080012897A (zh)
CN (1) CN101189288B (zh)
WO (1) WO200611816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80877B2 (ja) * 2007-06-20 2012-11-21 リケンテクノス株式会社 吸音体
DE102009007891A1 (de) * 2009-02-07 2010-08-12 Willsingh Wilson Resonanz-Schallabsorber in mehrschichtiger Ausführung
JP4969667B2 (ja) * 2010-03-26 2012-07-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マスターバッチペレット及びプロピレン樹脂組成物成形体の製造方法
TW201212781A (en) * 2010-09-15 2012-03-16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Enclosure of electronic device
CN102413648A (zh) * 2010-09-23 2012-04-11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机壳
CN103201789B (zh) * 2010-11-09 2015-11-25 加州理工学院 声抑制系统及相关方法
KR101282630B1 (ko) * 2011-09-01 2013-07-12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 내장재용 적층시트
US9392375B2 (en) * 2012-08-10 2016-07-12 Kyocera Corporation Acoustic generator, acoustic generation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6055318B2 (ja) * 2013-01-21 2016-12-2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発泡体
JP6221304B2 (ja) * 2013-03-29 2017-11-01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発泡シート、発泡積層シート及び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KR102262973B1 (ko) * 2017-05-15 2021-06-08 (주)엘지하우시스 다공성 섬유강화 복합재 및 그 제조 방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09091A (zh) * 1995-12-27 1999-02-24 住友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三一层的层压制品、聚烯烃聚合物的模塑制品及其制造方法
CN1435315A (zh) * 2002-02-01 2003-08-13 住友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发泡聚丙烯树脂片

Family Cites Families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1262A (en) 1976-06-26 1978-01-09 Sekisui Plastics Process for manufacture of thermoplastic resin foam
JPH03255697A (ja) 1989-12-04 1991-11-14 Hitachi Ltd 集積回路用放熱構造体
US5275860A (en) * 1992-05-28 1994-01-04 Foam Design Consumer Products, Inc. Foam product for recreational products
JPH0776052A (ja) 1993-09-08 1995-03-20 Toray Ind Inc 積層構造体および内装材
JPH0925354A (ja) * 1995-07-07 1997-01-28 Asahi Chem Ind Co Ltd ポリプロピレン系樹脂押出発泡細条集束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957811A (ja) * 1995-08-29 1997-03-04 Gunze Kobunshi Kogyo Kk マトリックス状構造部材およびマトリックス状の内部構造部材を備えた構造体並びにマトリックス状構造部材の製法
JPH10195219A (ja) 1997-01-08 1998-07-28 Kanegafuchi Chem Ind Co Ltd ポリプロピレン系樹脂押出発泡体
JP3734061B2 (ja) 1997-04-02 2006-01-11 チッソ株式会社 改質オレフィン(共)重合体組成物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改質オレフィン(共)重合体組成物成形品
DE69807332T2 (de) * 1997-06-27 2003-04-10 Dow Chemical Co Energieabsorbierende artikel aus extrudierten, thermoplastischen schaumstoffen
TW504515B (en) 1997-08-07 2002-10-01 Chisso Corp Olefin (co)polymer composition
JP3918267B2 (ja) * 1997-12-19 2007-05-23 株式会社プライムポリマー ポリオレフィン樹脂組成物、発泡用ポリオレフィン樹脂組成物および発泡体
DE69930278T2 (de) 1998-09-17 2006-11-02 Dow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Midland Akustische offenzellige polyolefine und herstellungsverfahren
AU768157B2 (en) 1998-09-17 2003-12-04 Dow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Perforated foams
US6225411B1 (en) 1999-04-19 2001-05-01 Montell Technology Company Bv Soft propylene polymer blend with high melt strength
JP2000309670A (ja) 1999-04-26 2000-11-07 Nippon Polyolefin Kk ポリプロピレン系樹脂組成物
JP2000336198A (ja) 1999-05-25 2000-12-05 Nippon Polyolefin Kk 押出発泡成形用樹脂組成物
JP3646858B2 (ja) * 1999-08-09 2005-05-11 株式会社ジェイエスピー 多層ポリプロピレン系樹脂発泡成形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容器
JP2001080008A (ja) * 1999-09-09 2001-03-27 Sekisui Chem Co Ltd 車輌用内装材
US6844055B1 (en) * 1999-12-02 2005-01-18 Dow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Hollow strandfoam and preparation thereof
US6432512B1 (en) * 2000-02-01 2002-08-13 Sealed Air Corporation (Us) Foam plank laminate
WO2001070479A1 (en) * 2000-03-17 2001-09-27 Dow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Acoustic absorption polymer foam having improved thermal insulating performance
MXPA02008938A (es) * 2000-03-17 2003-06-17 Dow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Espuma de poliolefina util para aislamiento acustico y termico.
JP2002012717A (ja) 2000-04-10 2002-01-15 Sunallomer Ltd ポリプロピレン系樹脂組成物、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成形体
JP2002105256A (ja) 2000-09-28 2002-04-10 Grand Polymer Co Ltd ポリプロピレン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れから得られる発泡体
US20030211310A1 (en) * 2001-06-21 2003-11-13 Haas Christopher K. Foam and method of making
EP1477500B1 (en) 2002-02-21 2010-06-30 Idemitsu Kosan Co., Ltd. Crystalline polymer of higher alpha-olefin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US7309747B2 (en) 2002-02-21 2007-12-18 Idemitsu Kosan Co., Ltd. Highly flowable 1-butene polymer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JP2004237729A (ja) 2003-01-15 2004-08-26 Kawata Mfg Co Ltd 押出発泡成形装置
US7732532B2 (en) * 2004-03-31 2010-06-08 Prime Polymer Co., Ltd. Multi-stage propylene polymer,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and propylene resin composition
US20060068169A1 (en) * 2004-09-17 2006-03-30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Thermoplastic resin foamed sheet
EP1896539B1 (en) * 2005-06-24 2010-12-15 Dow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Filled tpo compositions, methods of making the same, and articles prepared from the same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09091A (zh) * 1995-12-27 1999-02-24 住友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三一层的层压制品、聚烯烃聚合物的模塑制品及其制造方法
CN1435315A (zh) * 2002-02-01 2003-08-13 住友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发泡聚丙烯树脂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90076179A1 (en) 2009-03-19
WO2006118160A1 (ja) 2006-11-09
EP1876200A1 (en) 2008-01-09
EP1876200A4 (en) 2011-11-02
JP5280680B2 (ja) 2013-09-04
CN101189288A (zh) 2008-05-28
JPWO2006118160A1 (ja) 2008-12-18
KR20080012897A (ko) 2008-02-12
EP1876200A8 (en) 2008-03-05
US7968180B2 (en) 2011-06-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89288B (zh) 丙烯类树脂挤出发泡复合体
CN101090933B (zh) 丙烯系树脂挤出发泡体以及丙烯系树脂挤出发泡体的制造方法
CN101146852B (zh) 丙烯系树脂挤出发泡体以及丙烯系树脂挤出发泡体的制造方法
CN101213249B (zh) 具有宽分子量分布的丙烯聚合物
CN103080212A (zh) 具有出色的断裂伸长性的刚性聚丙烯组合物
WO1999028374A1 (fr) Perles de resine de propylene expansibles et pieces obtenues par expansion dans le moule
US7855239B2 (en) Extruded propylene resin foam
CN105899589B (zh) 丙烯类树脂发泡粒子以及发泡粒子成形体
CN107108942B (zh) 丙烯类树脂发泡粒子以及发泡粒子成形体
Hassan et al. Tailoring lightweight, mechanical and thermal performance of PLA/recycled HDPE biocomposite foams reinforced with kenaf fibre
KR20110101156A (ko) 발포 폴리올레핀 조성물
JP5123659B2 (ja) プロピレン系樹脂押出発泡体及びプロピレン系樹脂押出発泡体の製造方法
JP2008143147A (ja) プロピレン系樹脂押出発泡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EP1510547A1 (en) Novel polypropylene compositions with improved resistance to stress whitening
US11732101B2 (en) Polypropylene-based resin expanded beads and polypropylene-based resin expanded beads molded article
US20240026106A1 (en) Expanded beads comprising high melt strength polypropylene
JPWO2006054716A1 (ja) プロピレン系樹脂押出発泡体
Sopher Advanced development of molded expanded polypropylene and polyethylene bead foam technology for energy absorption
WO2002032985A1 (en) Foamed blends of propylene-based polymers
McCALLUM et al. Properties and foaming behaviour of thermoplastic olefin blends based on linear and branched polypropylene
Mechraoui Sandwich composite de mousses polymères
Twite Kabamba Polymer foams and composites recycling: rheological and macromolecular investigation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817

Termination date: 2012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