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65794A - 光拾取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拾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65794A
CN101165794A CNA2007101465256A CN200710146525A CN101165794A CN 101165794 A CN101165794 A CN 101165794A CN A2007101465256 A CNA2007101465256 A CN A2007101465256A CN 200710146525 A CN200710146525 A CN 200710146525A CN 101165794 A CN101165794 A CN 1011657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s
bonding
optical
optical axis
axis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14652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关良雄
古市浩朗
野村里佳
福田和之
盛山武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Media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Media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Media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Media Electron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1657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6579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5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using glue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22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optical heads, e.g. assembl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al Head (AREA)
  • Moving Of The Head For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Mounting And Adjusting Of Optic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在收容壳体相互相向的壁面(内壁)上、通过粘接剂分别固定光学部件的与光轴方向平行的侧面的光拾取装置中,本发明使收容壳体壁面的一部分相对于光学部件凹陷,形成用于填充粘接剂的凹槽。凹槽被形成为:在收容壳体的壁面上沿着光学部件的光轴设置落差,并且该壁面与光学部件侧面的间隙从光学部件的光轴方向的中心向其两端对称地减少。由此,即使仅通过光学部件的两侧的面将其固定在存储壳体上,其粘接强度也不会降低,并且还稳定地保持在该光拾取装置的光学系统中的位置。

Description

光拾取装置
相关技术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基于先前在2006年10月16日递交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06-281050,并享受其优先权的好处;其全部内容被收容于本申请中,以资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记录、再生CD或DVD等光记录介质的光拾取装置。
背景技术
在使用CD、DVD等光记录介质(光盘)的光盘驱动装置中,在光盘面上下方向相对地,并且可以在光盘半径方向上移动地配置用于记录、再生的光拾取装置。光拾取装置的结构为:在其收容壳体的内部具有:激光二极管等发光元件;将来自该发光元件的射出光经由各种透镜以及棱镜、反射镜等导入物镜,使其在光记录介质上聚集的光学系统;将来自光记录介质的反射光经由物镜以及各种透镜、棱镜、反射镜等导入到光电转换元件的光学系统;以及用于将接收到的光转换为电信号的光电转换元件等。其中,为了将各种透镜的光学部件配置在发光、接收光时的各光路的最佳位置上,使用粘接剂固定在光拾取装置的收容壳体内。此时,在光拾取装置的厚度(与记录介质的面垂直方向的尺寸)较厚时,可以将光学部件的两个侧面以及底面与收容壳体粘接。但是,当光拾取装置的厚度较薄,不存在与底面粘接的空间时,成为仅将光学部件的两个侧面与收容壳体粘接的结构。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针对光盘用于使光束聚光的光学部件在其两个侧面进行粘接的安装结构。在该文献中,叙述了:在安装光学部件的安装开口部的内周面,将用于粘接光学部件的粘接剂的填充部,形成了与安装开口部厚度方向的中间相对应的深度、即台阶状结构。结果,对于插入安装开口部中的光学部件,仅在光学部件的侧面附着粘接剂,不会进入背面侧和表面侧,可以稳定地粘接固定光学部件。
【专利文献1】特开平11-11080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仅将光学部件的两侧与光拾取装置的收容壳体粘接时,对直接粘接部施加由于温度上升等环境变化引起的应力,所以容易产生粘接面缓缓地剥落粘接强度降低,而光轴偏移的问题。由此,即使在仅将光学部件的两侧与收容壳体粘接的情况下,也需要粘接强度不降低,并且可以稳定地保持位置精度的粘接固定技术。
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技术中,以开口部底面为基准在规定状态下粘接固定光学部件,里面和表面不会被粘接剂污染。但是,对于温度等环境的变化,却难以稳定地保持光学部件的位置精度。原因在于:包含填充部在内光学部件的安装结构在上下方向是做成了不对称形状。即,当粘接剂热膨胀时,向光学部件的压缩力在底面一侧和上面一侧不平衡,此外,当安装构件热膨胀时,将光学部件单方面地向上方推起,由此,容易产生向上下方向(光轴方向)的位置偏移。
此外,在专利文献1中,不是将光学部件与收容壳体直接粘接的构造,而是以粘接在通过驱动机构(双轴致动器)可以调整位置的安装部件上为前提的。由此,即使在由于环境变化光学部件在上下方向上产生了位置偏移时,也可以通过位置调整来吸收该位置偏移。此外,在专利文献1中,以将光学部件从上方插入安装开口部进行安装为前提,因此难以采用上下形状对称的、在中间部具有凹状的填充部的安装结构。而且,在为上下对称结构的情况下,在对粘接剂进行紫外线硬化时,对凹状的填充部的粘接剂的紫外线照射不充足,可能会产生硬化不良。
作为本发明对象的粘接固定技术,为了实现光拾取装置的低成本化和薄化,以将光学部件与收容壳体直接粘接的情况,并且不进行粘接后的位置调整为前提。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发明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仅将光学部件的两侧与收容壳体直接粘接的情况下,粘接强度也不会降低,并且可以稳定地保持位置精度的光拾取装置。
本发明的光拾取装置,具备:将光束聚集地照射在光记录介质上的物镜;在发光元件、光电转换元件以及物镜之间传递光束,在与光拾取装置的放置面平行的面内具有光轴的光学部件;收容物镜和光学部件,通过粘接剂粘接固定光学部件的与光轴方向平行的侧面的收容壳体。而且,关于光学部件被粘接的侧面和与之相对的收容壳体被粘接的侧面之间的粘接用间隙,使光轴方向两端部的间隙a小于光轴方向中间的间隙b,来进行粘接固定。
在此,在所述收容壳体或者所述光学部件中的至少一方被粘接的侧面上,在光轴方向的中央部形成用于填充粘接剂的凹槽。所述用于填充粘接剂的凹槽将其阶梯差做成倾斜面,粘接用间隙从光轴方向的中央部向两端部大体对称地减小。此外,在所述收容壳体或所述光学部件的高度方向贯穿地形成所述用于填充粘接剂的凹槽。填充所述粘接剂使其覆盖所述沟槽,并且在所述光学部件的侧面的周边以外的区域上形成了所述粘接剂。
根据本发明,在薄型的光拾取装置中,即使在仅将光学部件的两侧与收容壳体直接粘接的情况下,粘接强度也不会降低而可以稳定地保持位置精度,所以可以提供对于环境变化稳定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光拾取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分解结构图(实施例1)。
图2表示图1中的光学部件1与收容壳体2的粘接构造的一个例子(实施例2)。
图3表示图2中的粘接剂3的形成区域的一个例子。
图4表示图1中的光学部件1和收容壳体2的粘接构造的其他例子(实施例3)。
图5表示图1中的光学部件1和收容壳体2的粘接构造的另外一个例子(实施例4)。
图6表示图5中的粘接剂3的形成区域的一个例子。
图7表示图1中的光学部件1和收容壳体2的粘接构造的另外一个例子(实施例5)。
图8表示图1中的光学部件1和收容壳体2的粘接构造的另外一个例子(实施例6)。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光拾取装置100的一实施方式的分解结构图,表示装入光盘驱动装置101后的状态。光拾取装置100在收容壳体2中安装固定各种光学部件1、激光二极管等发光元件11、光电转换元件12、以及物镜13等。从发光元件11射出的光束经由各种光学部件1传递到物镜13,在聚光之后照射在相对的光记录介质(光盘)102上。此外,来自光盘102的反射光由物镜13进行聚光经由各种光学部件1向光电转换元件12传递,被转换为电信号。此时,根据图1的配置可知,在与光盘102的面大体平行的面内,换句话说,在与光拾取装置100(或者收容壳体2)的放置面平行的面内形成对于各光学部件1的光路(光轴)。光拾取装置100由未图示的电动机进行驱动,沿导轨14在光盘102的半径方向上移动。
在光学部件1中包含光栅透镜、耦合透镜、探测器透镜等各种透镜。这些透镜是对光传输特性产生较大影响的部件,需要以较高的位置精度保持在光路的最佳位置上。因此,将光学部件1插入到收容壳体2的收容部20的规定位置,并通过粘接剂直接固定。此时,为了光盘驱动装置101的薄型化,将光拾取装置100的高度以及收容壳体2的厚度(收容部20的深度)限制得较薄。由此,光学部件1无法通过其底面进行粘接,仅通过两个侧面与收容壳体2的内周表面粘接。
在此,光学部件1中包含的各种透镜由以聚烯、丙稀中的至少某一种材料为主要成分的压铸材料构成。收容壳体2由以Zn、Mg、Al、PPS(聚苯硫醚)中的至少某一种材料为主要成分的压铸材料构成。此外,粘接剂使用紫外线硬化型的材料,注入到光学部件1和收容壳体2的间隙中,例如,从收容壳体2的上方或下方照射紫外线使粘接剂硬化。
在光拾取装置100中,随着高性能化以及薄型化,对于光学部件1位置偏移的允许值越来越严格。另一方面,随着高性能化,各光学部件的发热量增加。当该热量经由收容壳体2传导到粘接剂3和光学部件1时,在粘接剂3产生由于各部件的热膨胀系数的不同而引起的应力。特别是在上述薄型的光拾取装置100中,通过粘接剂3仅将光学部件1两侧的侧面固定在收容壳体2上,对粘接剂3的应力增大。也同样会由于环境负荷产生对粘接剂3的应力。这些应力引起粘接剂3的剥落和强度的降低,成为产生光学部件1的位置偏移的主要原因。由此,需要做成尽量降低应力,并且即使受到应力也难以产生位置偏移的构造。
(实施例2)
图2表示在图1的光拾取装置中,光学部件1和收容壳体2的粘接结构的一个例子。(a)是从收容壳体2上方(光学部件1的插入侧)看的俯视图;(b)、(c)是从与光轴垂直的面看的剖面图。将光学部件1配置在对于收容壳体2内的光轴10最佳的位置上,并通过粘接剂3粘接固定光学部件1的与光轴10平行的两侧的侧面1s和与其相对的收容壳体2的各侧面2s。此时,不与收容壳体2的光轴一侧的面2p接触,相分离地配置光学部件1的光轴方向的面1p。通过这样的配置,本实施方式的光拾取装置,就做成了即使动作环境发生变化也会极力降低粘接剂3的应力,并且,即使受到应力也难以产生光学部件1的位置偏移(特别是光轴方向的位置偏移)的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a)所示,对于作为收容壳体2的粘接面的侧面2s,在粘接面的光轴方向的中央部,形成在收容壳体2的高度(深度)方向上贯穿的用于填充粘接剂的凹槽4。结果,如图2(b)的A-A’剖面所示,在光轴方向的中央部给予较大的与光学部件1的粘接用间隙b,并且,如图2(c)的B-B’剖面所示,在光轴方向的端部给予较小的粘接用间隙a(a<b)。具体地说,间隙a理想为1mm以下。当然,填充在间隙中的粘接剂3的厚度在中央部较厚,在端部较薄地形成。此时,凹槽4的形状是将阶梯差做成倾斜面,此外,被粘接的侧面2s的形状是在光轴方向上形成大体对称的形状,由此,粘接用间隙从光轴方向的中央部向两端部大体对称地减小。
根据本实施例的粘接面的结构,与现有的以相同的宽度形成粘接用间隙的结构相比,因为在粘接面端部的粘接剂厚度(=a)较薄,所以可以大幅度降低成为粘接剥落原因的应力,可以防止粘接剥落。此外,因在粘接面中央部的粘接剂厚度(=b)较厚,所以可以充分确保与粘接剂的涂布区域以及光学部件1的粘接强度。而且,使针对于光学部件1的收容壳体2及其粘接面的形状为向光轴方向的两端部大体对称的形状,所以即使由于温度变化各构件产生热膨胀,这些伸缩力也会平衡,不会出现光学部件1的位置在光轴方向上偏移的情况。此外,因为光学部件1的光轴方向的面1p不与收容壳体2的面2p接触,所以即使收容壳体2产生热膨胀,也不会出现光学部件1的位置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情况。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沟槽4的形状为将其阶梯差做成倾斜面。即,倾斜面上端的槽宽c大于倾斜面下端的槽宽d(c>d)地形成了凹槽4的槽宽。由此,可以防止伴随凹槽的形成产生的粘接剥落和粘接强度降低,以及可以防止由此引起的光学部件1的位置偏移。
此外,以在收容壳体2的深度方向上以相同的断面形状贯穿的方式形成凹槽4。由此,从收容壳体2的上方或者下方沿着凹槽4的方向照射紫外线,可以均匀地照射所填充的粘接剂。结果,不仅可以确保粘接剂稳定的硬化特性,并且粘接剂硬化的操作也变得容易。此外,还可以使凹槽4不在收容壳体2的深度方向贯穿、而使其至少在粘接区域的范围内形成同一断面的形状。此时,紫外线就从一个方向照射。
粘接剂3适合使用丙烯酸类或者环氧类的紫外线硬化型粘接剂。而且,还可以使用粘接强度比较容易降低的、玻化温度高的粘接剂。此外,收容壳体2的粘接区域的表面为了提高粘接强度,一般希望进行在压铸材料上进行的喷砂处理,在表面形成平均数μm左右的小凹凸。
图3表示在上述图2的粘接结构中,粘接剂3的形成区域(粘接区域)的一个例子。(a)是整个收容壳体2的立体图,(b)是去除收容壳体2表示光学部件1的侧面的粘接区域3s的立体图。粘接剂3并非形成在整个光学部件1的侧面1s上,而是形成在侧面1s的除周边以外的区域3s上。即,在将光学部件1的侧面1s的尺寸设为光轴方向的长度=k,高度=h,并且将与其对应的区域3s的尺寸分别设为e、f时,使e<k,f<h。由此,粘接剂3不会附着在侧面1s的周边部位上,不会出现污染光学部件1的光轴一侧的面1p的情况。
而且,关于区域3s的尺寸e、f,希望e>f。即,将粘接剂的区域3s光轴方向的尺寸e取得较大,并且,填充粘接剂3以便在槽的宽度方向上覆盖凹槽4,达到粘接用间隙=a的区域,由此使粘接强度稳定。这些粘接区域3s的尺寸可以根据粘接剂3的注入量和注入位置来控制。
(实施例3)
图4是表示在图1的光拾取装置中,光学部件1和收容壳体2的粘接结构的其他例子的俯视图。与实施例2相同,在收容壳体2进行粘接的侧面,形成了在高度(深度)方向上贯穿的用于填充粘接剂的凹槽4。在本实施例中,进行各种变化地形成凹槽4的形状。而且,使光轴方向中央部的粘接用间隙b与两端部的粘接用间隙a成为a<b的关系,并使用粘接剂3进行粘接固定。
图4(a)使凹槽4的形状为V字型,(b)为半椭圆状,(c)为半圆状的情况。(d)是在粘接面上设置了锯齿状凸凹的情况,将粘接用间隙a以及b设为凹凸的平均值。(e)是将凹槽4的落差设为陡斜面(即,尺寸c和d的差极小)的情况。(f)为对于光学部件1的光轴方向最短的透镜间距离g,将凹槽4的槽宽c设为c<g的情况。(g)是将粘接剂3的填充区域光轴方向的尺寸e限制为到凹槽4的两斜面位置为止的情况(即,e<c)。
在这些各个结构例子中,由于粘接面端部的粘接剂厚度(=a)较薄,所以可以大幅度地降低成为粘接剥落的原因的应力,防治粘接剥落。此外,收容壳体2的粘接面的形状为朝粘接面的两端部大体对称的形状,所以由于温度变化产生的各构件的伸缩力平衡,不会出现光学部件1的位置在光轴方向上偏移的情况。
(实施例4)
图5表示在图1的光拾取装置中,光学部件1和收容壳体2的粘接结构的另外一个例子。(a)是从收容壳体2的上方看的俯视图,(b)、(c)是从与光轴垂直的面看的剖面图。在本实施例中,在作为光学部件1的粘接面的两侧的侧面1s上,形成了在光学部件1的高度(厚度)方向上贯穿的用于填充粘接剂的凹槽5。使作为收容壳体2的粘接面的侧面2s平坦。如(a)所示,在光轴方向的中央部形成凹槽5,其形状为其阶梯差成为倾斜面。结果,如(b)那样,在光轴方向的中央部给予较大的与收容壳体2的粘接用间隙b,如(c)那样,在光轴方向的端部给予较小的粘接用间隙a(a<b)。凹槽5的形状还可以采用所述实施例2或者实施例3所示的各种结构。例如,如图5(d)所示,可以使凹槽5的长度(沿收容壳体的粘接面2s的尺寸)短于形成在光学部件1上的透镜的曲率半径。
图6表示在上述图5的粘接结构中,粘接剂3的形成区域(粘接区域)的一个例子。(a)是收容壳体2的立体图。(b)是去除收容壳体2表示光学部件1的侧面的粘接区域3s的立体图。与所述图3相同,粘接剂3并非形成在整个光学部件1的侧面1s上,而是形成在周边以外的区域3s上。此外,在将区域的尺寸设为e、f时,希望形成e>f。
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因为粘接面端部的粘接剂厚度(=a)比较薄,所以可以大幅度地降低成为粘接剥落的原因的应力,来防止粘接剥落。此外,光学部件1的粘接面的形状朝粘接面的两端部为大体对称的形状,所以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各构件的伸缩力平衡,不会出现光学部件1的位置在光轴方向上偏移的情况。
(实施例5)
图7表示在图1的光拾取装置中,表示光学部件1和收容壳体2的粘接构造的另外的例子。在本实施例中,是在收容壳体2的侧面2s和光学部件1的侧面1s的双方形成了用于填充粘接剂的凹槽4、5的结构。(a)和(b)是凹槽4、5的槽宽相等的情况,(c)是凹槽4、5的凹槽不同的情况。在所有的情况下,在光轴方向的中央部给予较大的粘接用间隙b,在光轴方向的端部给予较小的粘接用间隙a(a<b)。在本实施例中带来与所述实施例相同的效果,而且,通过在收容壳体2和光学部件1的双方形成凹槽,由此,将用于得到规定的粘接用间隙b所需要的各个凹槽4、5的深度减半。
图8表示在图1的光拾取装置中,光学部件1和收容壳体2的粘接结构的其他的例子,是从光轴方向看的剖面图。
(a)是为了使光学部件1的插入作业变得容易,在收容壳体2上下的角部2r设置角度(倒角)的情况。此时的凹槽虽然没有图示,但可以设置在收容壳体2和光学部件1的某一个上。而且,粘接剂3避开角部2r被填充在两者的间隙中。(b)是光学部件1的侧面不平坦、具有凸部1t的情况。此时,通过在收容壳体2一侧形成具有凸部1t大小以上的落差的凹槽4,可以留出凸部1t地与存储壳体2粘接。
在以上各实施例中说明的光拾取装置的结构和各构件的材料只不过是一个例子,对各实施例的结构进行适当的变形,此外将各实施例的结构进行组合的结构也包含在本发明中。作为收容壳体或光学部件的材料,还可适用于使用其他金属材料、玻璃等无机材料的情况。
通过将上述的光拾取装置装入光盘驱动装置中,可以提高对光盘的记录再生信号的品质,并且可以提供对于环境的变化更稳定的性能。
以上使用多个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变更和变形。并且,这些变更和变形也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光拾取装置,其与光记录介质相对地配置,将发光元件射出的光束照射在该光记录介质上,并将反射光通过光电变换元件转换为电信号,其特征在于,
具有:
将光束聚光后照射在所述光记录介质上的物镜;
在所述发光元件、所述光电转换元件以及所述物镜之间传递光束,并在与该光拾取装置的放置面平行的面内具有光轴的光学部件;以及
收容所述物镜和所述光学部件,并通过粘接剂粘接固定该光学部件的与光轴方向平行的侧面的收容壳体,
关于所述光学部件被粘接的侧面和与之相对的所述收容壳体被粘接的侧面之间的粘接用间隙,将其构成为在光轴方向的两端部的间隙(a)小于在光轴方向的中央部的间隙(b),来进行粘接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收容壳体或者所述光学部件的至少一方被粘接的侧面上,在光轴方向的中央部形成用于填充粘接剂的凹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用于填充粘接剂的凹槽将其阶梯差做成倾斜面,所述粘接用间隙从光轴方向的中央部向两端部大体对称地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收容壳体或所述光学部件的高度方向上贯通地形成所述用于填充粘接剂的凹槽。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填充所述粘接剂使其覆盖所述沟槽,并且所述粘接剂形成到所述光学部件的侧面的周边以外的区域。
6.一种光拾取装置,其与光记录介质相对地配置,将发光元件射出的光束照射在该光记录介质上,并将反射光通过光电变换元件转换为电信号,其特征在于,
具有:
将光束聚光后照射在所述光记录介质上的物镜;
在所述发光元件、所述光电转换元件以及所述物镜之间传递光束,并在与该光拾取装置的放置面平行的面内具有光轴的光学部件;以及
收容所述物镜和所述光学部件,并通过粘接剂粘接固定该光学部件的与光轴方向平行的侧面的收容壳体,
关于对所述光学部件的侧面和与之相对的所述收容壳体的侧面进行粘接的粘接剂的厚度,将其形成为在光轴方向的两端部的厚度(a)小于在光轴方向的中央部的厚度(b),来进行粘接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粘接剂的厚度形成为:从光轴方向的中央部向两端部大体对称地减小。
CNA2007101465256A 2006-10-16 2007-08-20 光拾取装置 Pending CN10116579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281050 2006-10-16
JP2006281050A JP2008097771A (ja) 2006-10-16 2006-10-16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65794A true CN101165794A (zh) 2008-04-23

Family

ID=393022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7101465256A Pending CN101165794A (zh) 2006-10-16 2007-08-20 光拾取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080087802A1 (zh)
JP (1) JP2008097771A (zh)
CN (1) CN101165794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20866B (zh) * 2008-07-04 2012-05-23 日立视听媒体股份有限公司 光拾取装置及光盘驱动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37225B2 (ja) * 2008-10-17 2011-02-2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
JP5068798B2 (ja) * 2009-10-19 2012-11-0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およびそれを搭載する電子機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83639A (ja) * 1997-04-07 1998-10-23 Sankyo Seiki Mfg Co Ltd フォーカスオフセット調整用光学素子の取り付け機構
JP2000048374A (ja) * 1998-07-30 2000-02-1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ディスク記録再生装置
JP2002269791A (ja) * 2001-03-15 2002-09-20 Sankyo Seiki Mfg Co Ltd 光ヘッド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20866B (zh) * 2008-07-04 2012-05-23 日立视听媒体股份有限公司 光拾取装置及光盘驱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8097771A (ja) 2008-04-24
US20080087802A1 (en) 2008-04-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25961B (zh) 光拾取装置及光盘驱动装置
US8395981B2 (en) Optical pickup device in which optical part is fixedly joined to pickup case by laser irradiation
US20090120569A1 (en) Fixing method, optical component and pickup manufactured by the fixing method
CN101165794A (zh) 光拾取装置
JP3854588B2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CN1744214A (zh) 物镜驱动装置
KR20080114246A (ko) 광학부재의 결합장치 및 광주사장치
JP2010061771A (ja) 光学装置
CN101548322B (zh) 光学头、光信息记录再生装置及光信息系统装置
CN103984073B (zh) 光学部件的固定结构和方法、光拾取装置和rgb3原色光源模块
JP4091903B2 (ja) 光学装置
JP3110274U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における接着構造
US20040095872A1 (en) Optical pickup device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CN101751948B (zh) 光拾取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JP2006018978A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8034063A (ja) 光学素子の固定構造および光ヘッド装置
JP2007109302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とその製造方法
CN101620867A (zh) 光拾取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JP2008065911A (ja) 光ヘッド装置
JP2006048896A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装置
CN103035260A (zh) 光拾取器
JP4113052B2 (ja) 光学部品の取付け方法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光ヘッドの製造方法
JP2014229334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および光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JP2009020940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
JP2007220251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とそのグレーティングレンズ固定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8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