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62345A - 图像抖动补正单元、图像抖动补正装置、摄影装置以及便携式设备 - Google Patents

图像抖动补正单元、图像抖动补正装置、摄影装置以及便携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62345A
CN101162345A CNA2007101624197A CN200710162419A CN101162345A CN 101162345 A CN101162345 A CN 101162345A CN A2007101624197 A CNA2007101624197 A CN A2007101624197A CN 200710162419 A CN200710162419 A CN 200710162419A CN 101162345 A CN101162345 A CN 1011623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image blur
correcting unit
point
blur correc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16241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70467C (zh
Inventor
关野静雄
吉田秀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n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n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non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n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1623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623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7046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70467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种图像抖动补正单元,具备:保持模块,保持透镜和传感器基板;支撑构件,在轴点将上述保持模块支撑得在任意方向摇动自如,该轴点是沿该保持模块的外周的一点;2个驱动机构,分别介由从上述轴点在互不相同的方向隔开的第1驱动点和第2驱动点来驱动该保持模块,由第1驱动机构和第2驱动机构构成,上述第1驱动机构介由上述第1驱动点使上述保持模块在连接上述轴点和上述第2驱动点的第1轴的周围旋转;上述第2驱动机构介由上述第2驱动点使上述保持模块在连接上述轴点和上述第1驱动点的第2轴的周围旋转;和柔性基板,一端与上述传感器基板相连接,并且,从该传感器基板至少最初延伸的部分,从上述保持模块朝向外侧,在相对于上述互不相同的方向为倾斜的方向延伸。

Description

图像抖动补正单元、图像抖动补正装置、摄影装置以及便携式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适用为在例如数码照相机和带有照相机的移动电话机等摄像装置作为手振补正机构的图像抖动(image blurring)补正单元,具备该图像抖动补正单元的图像抖动补正装置,具备该图像抖动补正装置的摄影装置,以及具备该摄影装置的便携式设备。
背景技术
以往,在数码照相机等中,为了抑制由用户手振等产生的摄影图像扰动,采用了各种手振补正机构(参照专利文献1,2,3)。
作为这样的手振补正机构,具有采用保持有摄影用透镜的保持模块沿纵摇(pitching)方向和偏转(yawing)方向旋转自如被称为所谓常平衡架(gimbal)机构方式的机构。
可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常平衡架机构的情况下,需要将旋转自如的旋转接头等配置在保持模块的上下左右4处,无论怎样手振补正机构也有大型化的倾向,另外如果谋求过分小型化,则存在上述旋转接头的轴承部等脆弱化的不良情况。
因此,以消除上述不良情况为目的,考虑以下驱动结构:设置外框以包围用于保持透镜的保持模块,将沿着该外框外周的一点即轴点以摇动自如的方式支撑,并且介由第1驱动点和第2驱动点驱动上述外框,该第1驱动点和第2驱动点从沿该外框外周的上述轴点在互不相同的第1方向和第2方向分别隔开(参照特愿2006-169871号)。
另外,不仅将沿保持模块的外周的一点即轴点支撑得摇动自如,并且介由从沿该保持模块的外周的上述轴点在互不相同的第1方向和第2方向上隔开的第1驱动点和第2驱动点来驱动上述保持模块的驱动结构,由本申请人提出申请,作为未公开的申请:特愿2006-269712号、特愿2006-269713号、特愿2006-269714号和特愿2006-269715号等已经被提出。并且,本申请人将在这些在先申请上进行改进的以提高保持模块摇动时的保持模块的位置检测精度为目的技术,作为特愿2007-035341号的图像抖动补正单元提出了申请。在这些申请中建议的驱动结构得以实现的情况下,就实现图像抖动补正单元的小型化,且使搭载到便携式设备中成为可能。
图15是表示应用该驱动结构的图像抖动补正单元的图。图15表示从正面观察到的图像抖动补正单元2的图。该图15表示了该图像抖动补正单元2的构成要素:用于保持摄影透镜10的保持模块20;以包围该保持模块20的四周的方式设置的外框21;第1驱动部23,其为了使保持模块20在偏转方向旋转自如,被设置在保持模块20左侧面;第2驱动部24,其为了使保持模块20在纵摇方向上旋转自如,被设置在保持模块20上面;支点22,其将保持模块20按照相对外框21在纵摇方向和偏转方向摇动自如的方式支撑;第1球体卡合部201,其被设置在保持模块20的一部分上,用于介由后面所述的第1球体230与第1驱动部23卡合;和第2球体卡合部202,其用于同样介由后面所述的第2球体240与第2驱动部24卡合。
第1驱动部23由第1线圈234、第1磁体233、第1支撑构件231和第1沟部232构成。该第1支撑构件231对第1线圈234进行支撑,并且相对于外框21旋转自如地支撑;第1沟部232,被固接于该第1支撑构件231的端部,通过将在固接部分的沟中陷入的第1弹簧235上载置的第1球体230,按压到保持模块20的上述第1球体卡合部201,对保持模块20进行支撑。
另外,第2驱动部24由第2线圈244、第2磁体243、第2支撑构件241和第2沟部242构成。该第2支撑构件241支撑第2线圈244,并且相对外框21旋转自如地支撑;该第2沟部242,被固接于该第2支撑构件241端部,通过将在固接部分的沟中陷入的第2弹簧245上载置的第2球体240,按压到保持模块20的第2球体卡合部201,对保持模块20进行支撑。
在保持模块20的右侧,线被缠绕成平板状的绕线线圈即第1线圈234被固定在第1支撑构件230上,另外,在外框21的右侧面内壁的与该第1线圈234相对的位置固定有第1磁体233,该第1磁体233按照在摄像透镜10的光轴方向2分割为前后时的2个区域成为互不相同的极性的方式被磁化。通过该第1线圈234和第1磁体233之间电磁力的相互作用,第1线圈234和在此第1线圈234固定的支撑构件一起与保持模块20沿偏转方向转动。
另外,在保持模块20上侧,线被缠绕成平板状的绕线线圈即第2线圈244被固定在第2支撑构件241上,另外,在外框21上侧面内壁的与该第2线圈244对面的位置固定有第2磁体243,该第2磁体243按照在摄像透镜10光轴方向2分割为前后时的2个区域成为互不相同的极性的方式被磁化,且与第1磁体233为同一种类。通过这些第2线圈244和第2磁体243之间电磁力的相互作用,第2线圈及在此第2线圈244固定的支撑构件一起与保持模块20在纵摇方向转动。
根据图15的图像抖动补正单元,如迄今为止那样,即使没有通过在上下左右4处设置旋转轴来驱动保持模块,通过以在外框的外周的一点设置的轴点22为中心由第1驱动部23使保持模块20连外框21一起在偏转方向上旋转,并且通过由第2驱动部24以支点22为中心使保持模块20连外框21一起在纵摇方向旋转,也能够使保持模块20摇动且使摄影透镜10的光轴朝向任意方向。
这里,对上述图像抖动补正单元的作用预先进行简单的说明。
图16是用于说明图15表示的图像抖动补正单元的作用的图。
图16(a),图16(b)表示在不搭载图像抖动补正单元的情况下发生抖动时,透镜和传感器的位置关系产生怎样的不妥,图16(c)表示怎样通过具备透镜和传感器的图像抖动补正单元来补正抖动。
如图16(a)所示,不发生手振时,即使不搭载上述图像抖动补正单元,透镜的光轴和传感器的受光面(传感器面)的光轴也相互一致而在正确的位置成像被摄体光。与此相对,当发生手振时,如图16(b)所示,如果没有搭载图像抖动补正单元,则透镜和传感器面沿箭头方向旋转,透镜的光轴和传感器面的光轴就错开,而使被摄体光不能在正确的位置上成像。
因此,将上述图像抖动补正单元搭载到带有照相机的移动电话机等便携式设备中而在摄影时发生手振的状态下如图16(c)所示,将由透镜和传感器构成的图像抖动补正单元作为陀螺进行动作,由此即使摄影装置旋转后而图像抖动补正单元逆方向旋转,也能使被摄体光始终在传感器面的正确位置成像。这样,在将图像抖动补正单元搭载到带有照相机的移动电话机等便携式设备的情况下,即使便携式设备由于摄影操作而产生了旋转,图像抖动补正单元的姿势总是保持为摄影操作之前的姿势,从而可进行合适的摄影。
但是,为了将图15所示的图像抖动补正单元2容易安装到摄影装置等中,考虑将在从外部分别向第1驱动部23、第2驱动部24提供驱动信号时用于将由这些驱动部驱动的保持模块20具备的图像传感器生成的图像信号向外部输出的柔性基板,分别从双方的驱动部引出。
可是,此时考虑到根据柔性基板的引出方法而通过保持模块20的摇动对柔性基板施加应力,而产生柔性基板或者其一部分从传感器基板脱离这样的问题。另外,考虑到保持模块20为了抗衡从柔性基板接受的负载而需要对保持模块赋予较大的驱动力,由此使驱动部变大。
另外,当便携式设备中搭载图像抖动补正单元时,必须将图像抖动补正单元具备的可动部和被固定在框体内的控制部由柔性基板等配线材料连接。
但是,在可动部可以动作时的可动传递到柔性基板的情况下,存在由于柔性基板的负载而使柔性基板从控制部或可动部脱离之虞。另外,如上所述,由于柔性基板的负载被施加到可动部,为了与此抗衡而必须增大对可动部的驱动力。
专利文献1:特开平7-274056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5-326807号公报,
专利文献3:专利第2612371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与上述传感器基板连接的向外部引出的柔性基板相关应力降低后的图像抖动补正单元,具备了此图像抖动补正单元的图像抖动补正装置,具备了此图像抖动补正装置的摄影装置,以及具备了此摄影装置的便携式设备(第1目的)。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的,其目的在于提供柔性基板自身变形困难且具有柔性基板难以从连接部脱离的结构的图像抖动补正单元,具备该图像抖动补正单元的图像抖动补正装置,具备了该图像抖动补正装置的摄影装置,以及具备该摄影装置的便携式设备(第2目的)。
用于实现上述第1目的的本发明的图像抖动补正单元,在特征在于,其具备:
保持模块,其保持透镜和传感器基板,该传感器基板具备捕捉由该透镜成像的被摄体光而生成图像信号的图像传感器;
支撑构件,其在轴点将上述保持模块支撑得在任意方向摇动自如,该轴点是沿该保持模块的外周的一点;2个驱动机构,分别介由从沿上述保持模块外周的上述轴点在互不相同的第1方向和第2方向隔开的第1驱动点和第2驱动点来驱动该保持模块,该2个驱动机构由第1驱动机构和第2驱动机构构成,上述第1驱动机构介由上述第1驱动点使上述保持模块在连接上述轴点和上述第2驱动点的第1轴的周围旋转;上述第2驱动机构介由上述第2驱动点使上述保持模块在连接上述轴点和上述第1驱动点的第2轴的周围旋转,以及
柔性基板,其一端与上述传感器基板相连接;从该传感器基板至少最初延伸的部分,从上述保持模块朝向外侧,在相对于上述第1方向和上述第2方向两者为倾斜的方向延伸。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图像抖动补正单元,上述柔性基板,从上述传感器基板最初延伸的部分,从上述保持模块朝向外侧,在相对于上述第1方向和上述第2方向两者为倾斜的方向引出。
这样,即使保持模块摇动,从该保持模块的摇动相对较小的上述轴点附近,将上述柔性基板在相对于上述第1方向和上述第2方向两者为倾斜的方向引出,在保持模块摇动时对连接在上述传感器基板上的连接部几乎不施加应力,而使柔性基板难以从传感器基板上脱离。另外,由于能够将对保持模块的驱动力减小,所以能够使驱动机构小型化。
即,上述柔性基板的从上述传感器基板最初延伸的部分,从上述保持模块的上述轴点朝向外侧,在相对于上述第1方向和上述第2方向两者为倾斜方向延伸也可。
因此,还可以在上述柔性基板的从上述传感器基板至少最初在上述倾斜方向延伸的部分,形成在倾斜方向延伸的缝隙。
当在上述柔性基板引出的倾斜方向上设置上述缝隙时,即使产生对上述柔性基板施加应力的情况,通过上述缝隙也能适当地缓和该应力。
另外,上述第1驱动点和上述第2驱动点形成在:连结此第1驱动点和上述轴点的第2轴以及连结此第2驱动点和上述轴点的第1轴相互以大致90度的角度交叉的各位置,
上述柔性基板的从上述传感器基板最初延伸的部分,优选从上述保持模块朝向外侧,在相对于上述第1方向和上述第2方向两者为大致45度的方向延伸。
该图像抖动补正单元按照对典型的偏转方向和纵摇方向的相互不同90度的方向的抖动进行补正的方式构成。此时,在使柔性基板沿大致45度方向延伸时,施加的应力变得最小。另外,上述2个驱动机构优选各自具备:形成磁场的磁体;和配置在上述磁场内通过通电而产生旋转驱动上述保持模块的力的线圈。
在使用具备了上述用于形成磁场的磁体、和配置在上述磁场内通过通电而产生旋转驱动上述保持模块的力的线圈的所谓音圈电动机的情况下,由于第1驱动部和第2驱动部两者均被小型化,在谋求图像抖动补正单元整体小型化方面,能够得到更大的效果。
另外,上述保持模块,可以在上述轴点具有球状凸部;上述支撑构件具有接受此凸部的球状的凹面。
这样,由于轴承部的结构被简化而被小型化,在谋求图像抖动补正单元整体小型化的方面,能够得到更大的效果。
另外,优选上述保持模块,在上述第1驱动点和上述第2驱动点分别具有球状凸部,上述第1驱动机构和上述第2驱动机构,具有接受在该第1驱动点和其第2驱动点具备的各凸部的球状的各凹部,该第1驱动机构和其第2驱动机构介由该各凹部,对该各凸部提供驱动力。
这样,由于各驱动点与轴承部共用化而使结构被简化,在谋求图像抖动补正单元整体的小型化方面能够得到更大的效果。
另外,作为优选,构成上述第1驱动机构和上述第2驱动机构的各磁体,分别被固定地支撑在上述支撑构件上,并且构成上述第1驱动机构和上述第2驱动机构的各线圈,由上述支撑构件支撑得分别在上述透镜光轴方向移动自如,该各线圈接受通电而产生此光轴方向的力。
这样,构成上述第1驱动机构和上述第2驱动机构的主要构件即磁体和线圈被集结支撑在上述支撑构件上,谋求第1驱动机构和第2驱动机构进而支撑构件的小型化。
并且,可以是具备外盖的方式,该外盖覆盖上述保持模块、上述支撑构件和上述2个驱动机构并确定该图像抖动补正单元外形且具有电磁屏蔽功能。
这样,由于通过上述外盖而确定了该图像抖动补正单元的外形,所以容易向在搭载了该图像抖动补正单元的便携式设备侧提供更有效的尺寸信息。并且,在此外盖如上所述那样具有电磁屏蔽功能的情况下,即使在天线等通信构件旁边也能够搭载该图像抖动补正单元,能够发挥在便携式设备框体内部任何位置处都可以搭载该图像抖动补正单元的效果。
另外,上述本发明的图像抖动补正装置,是具备上述图像抖动补正单元中的任意一个的图像抖动补正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用于检测抖动的抖动检测部;和抖动控制部,其根据上述抖动检测部的检测结果,由上述2个驱动机构旋转驱动上述保持模块。
这样,上述抖动控制部,能够根据由上述抖动检测部检测的手振,使图像抖动补正单元摇动,从而适当地补正手振。
另外,实现上述第1目的的本发明的摄影装置,特征在于,具备上述图像抖动补正装置,通过捕捉被摄体且通过此图像抖动补正装置的动作,生成抖动降低后的图像数据。
由于该摄影装置具备上述图像抖动补正装置,所以在使用该摄影装置摄影时即使发生抖动,此抖动也可由上述图像抖动补正单元的作用被降低,从而能够得到表示鮮明图像的图像数据。
另外,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便携式设备以具备上述摄影装置为特征,并且,作为优选,该便携式设备具备内置上述摄影装置的框体;上述保持模块被配置在偏靠近上述框体内部一个侧壁的位置,上述柔性基板的从上述传感器基板至少最初延伸的部分,从远离上述侧壁一侧在向更远离此侧壁的相对于上述第1方向和上述第2方向两者为倾斜的方向延伸。
在用于连接上述保持模块和便携式设备内部的控制部的柔性基板,从远离上述侧壁之侧在向更远离该侧壁的相对于上述第1方向和上述第2方向两者为倾斜的方向延伸的情况下,能够在偏靠于便携式设备具备的框体内部一个侧壁的位置配置图像抖动补正单元,由此能够提高框体内部的空间效率。
用于实现上述第2目的的本发明的图像抖动补正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
保持模块,其保持具备透镜和传感器基板,该传感器基板具备捕捉由该透镜成像的被摄体光而生成图像信号的图像传感器;
支撑构件,其在轴点将上述保持模块支撑得在任意方向摇动自如,该轴点是沿该保持模块的外周的一点,
2个驱动机构,分别介由从沿上述保持模块外周的上述轴点在互不相同的第1方向和第2方向隔开的第1驱动点和第2驱动点来驱动该保持模块,该2个驱动机构由第1驱动机构和第2驱动机构构成,上述第1驱动机构介由上述第1驱动点使上述保持模块在连接上述轴点和上述第2驱动点的第1轴的周围旋转;上述第2驱动机构介由上述第2驱动点使上述保持模块在连接上述轴点和上述第1驱动点的第2轴的周围旋转,以及
柔性基板,其一端与上述传感器基板相连接;从上述保持模块通过偏靠于上述轴点和上述第1驱动点之间的上述轴点的部分及/或偏靠于上述轴点和上述第2驱动点之间的上述轴点部分,朝向外方延伸。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图像抖动补正单元,将一端连接在上述传感器基板的柔性基板,按照从上述保持模块通过偏靠于上述轴点和上述第1驱动点之间的上述轴点的部分及/或偏靠于上述轴点和上述第2驱动点之间的上述轴点的部分、朝向外方延伸的方式引出。
这样,从保持模块摇动时的保持模块的摇动相对小的上述轴点附近,引出上述柔性基板。
因此,保持模块的摇动难于传递到柔性基板自身以及此柔性基板的上述传感器基板的连接部。另外在该图像抖动补正单元被搭载于设备等中且从上述传感器基板引出的柔性基板与设备等具备的控制部连接后,向柔性基板和此控制部的连接部传播保持模块的摇动变得困难。
其结果,能够抑制柔性基板自身变形,并且能够防止柔性基板从上述连接部脱离。在摇动时,由于能够降低柔性基板对保持模块的负载,能够降低驱动机构对保持模块的驱动力,由此能够使驱动机构小型化。
因此,上述柔性基板的从上述保持模块朝向外方最初延伸的部分,在上述轴点和上述第1驱动点之间以及上述轴点和上述第2驱动点之间两者横跨且扩展,相对于上述第1方向和上述第2方向两者朝向外方倾斜延伸也可。
另外,上述柔性基板的从上述保持模块向外最初延伸的部分被分为:通过上述轴点和上述第1驱动点之间而朝向外方向的第1部分、和通过上述轴点和上述第2驱动点之间朝向外方向的第2部分,该第1部分和第2部分在上述保持模块的外侧合并而形成1张柔性基板。
无论采用哪种构成,由于从摇动较少的轴点附近引出柔性基板,保持模块的摇动就难于传递到柔性基板。
至此的上述本发明,当应用到本申请人在先申请的特愿2007-035341号时,能够得到更进一步的效果。
也就是,优选以下方式:上述2个驱动机构各自具备用于形成磁场的磁体、和配置在上述磁场内通过通电而产生旋转驱动上述保持模块的线圈。
另外,作为优选,上述保持模块,在上述轴点具有球状凸部;上述支撑构件具有接受此凸部的球状凹面。
另外,作为优选,上述保持模块,在上述第1驱动点和上述第2驱动点分别具有球状凸部,上述第1驱动机构和上述第2驱动机构具有接受此第1驱动点和此第2驱动点具备的各凸部的球状的各凹部,此第1驱动机构和此第2驱动机构介由该各凹部对此各凸部提供驱动力。
另外,作为优选,构成上述第1驱动机构和上述第2驱动机构的各磁体,分别被固定地支撑在上述支撑构件上,并且构成上述第1驱动机构和上述第2驱动机构的各线圈,由上述支撑构件支撑得分别在上述透镜的光轴方向移动自如,该各线圈接受通电而产生该光轴方向的力。
另外,优选以下方式:还具备外盖,该外盖覆盖上述保持模块、上述支撑构件和上述2个驱动机构并确定该图像抖动补正单元的外形且具有电磁屏蔽功能。
另外,实现上述第2目的的本发明的图像抖动补正装置,是具备了上述图像抖动补正单元的图像抖动补正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用于检测抖动的抖动检测部;和抖动控制部,其根据上述抖动检测部的检测结果,由上述2个驱动机构旋转驱动上述保持模块。
另外,实现目的的摄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上述图像抖动补正装置,通过捕捉被摄体且通过该图像抖动补正装置的动作,生成抖动降低后的图像数据。
另外,实现上述第2目的的本发明的便携式设备,其特征在于具备了上述摄影装置。
因此,作为优选,该便携式设备具备内置上述摄影装置的框体,上述图像抖动补正单元的除上述柔性基板外的部分,是具有长方形状的块件,按照该块件的沿平行于上述透镜光轴扩展的侧面是在接近该上述框体端面的位置且平行于此端面的方式,将该块件配置在该框体内。
作为优选,上述框体是具有长方形形状的框体,按照沿着在上述基体的短边方向延伸的端面而定位该块件的长度方向的方式,将上述块件配置在该框体内。
这样,上述图像抖动补正单元被紧凑地收纳在框体内。
并且,上述块件也可以按照上述轴点的对角位于上述框体角部的方式配置在上述框体内。
这样,在框体的角部这样狭小的空间可有效地收纳图像抖动补正单元,在便携式设备的框体内部高密度地收纳图像抖动补正单元。其结果可获得以下效果:图像抖动补正单元部不采取增大框体内部的收纳空间,用于搭载其他电子构件的空间就能够变得更大。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实现了与上述传感器基板连接的引出到外部的柔性基板相关的应力降低后的图像抖动补正单元、具备了此图像抖动补正单元的图像抖动补正装置、具备了此图像抖动补正装置的摄影装置、以及具备了此摄影装置的便携式设备。
另外,实现了柔性基板自身变形困难且具有柔性基板难以从连接部脱离的结构的图像抖动补正单元、具备了图像抖动补正单元的图像抖动补正装置、具备了此图像抖动补正装置的摄影装置、以及具备了此摄影装置的便携式设备。
附图说明:
图1是采用本发明的图像抖动补正单元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数码照相机的、从斜上方观察到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是图1所示的数码照相机的背面图。
图3是图1、图2所示的数码照相机的功能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图像抖动补正单元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
图5是说明线圈234A、244A的支撑结构的图。
图6是图4的图像抖动补正单元分解后的分解图。
图7是说明如何从保持模块20A引出柔性基板200A的图。
图8是从正面斜上方向观察到的图7的结构的图像抖动补正单元2A具备的支撑构件21A被固定在便携式设备内的支撑部BASE上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说明图像抖动补正单元2A动作的图。
图10是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图。
图11是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图。
图12是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图。
图13是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图。
图14是表示图10的移动电话机100框体内部的图像抖动补正单元的配置的图。
图15是表示以往的图像抖动补正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6是说明图15所示的图像抖动补正单元的作用的图。
图17是说明保持模块的纵横长度的关系的图。
图18是将图像抖动补正单元形成为长方形而安装在移动电话机角部时的状态图。
图19是表示柔性基板FR2的不同引出方法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图1~图9,一边对本发明的图像抖动补正单元以及具备此图像抖动补正单元的图像抖动补正装置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并且,以下所述的实施方式,由于是本发明的图像抖动补正单元以及具备了此图像抖动补正单元的图像抖动补正装置的具体例子,尽管在技术的添加了优选的各种限定,但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限定本发明的要点的记载,本发明范围就不局限于这些方式。
图1是采用本发明图像抖动补正单元以及采用具备此图像抖动补正单元的图像抖动补正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数码照相机的、从斜上方向观察到的外观立体图。
图1所示的数码照相机1,是搭载了本发明中说明的图像抖动补正单元以及搭载了具备此图像抖动补正单元的图像抖动补正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小型自动聚焦照相机,在图1所示的数码照相机1的前面,设置摄像透镜10和取景窗11;在上面设置释放开关12。另外,图1中在照相机下面还表示有用于进行电池或记录介质等放入取出的盖13。
图2是图1所示的数码照相机的背面图。
在图2所示的数码照相机1的背面设置有:取景器14,液晶显示画面15,在该数码照相机1的模式切换时用于操作的模式切换旋钮16,以及电源开关17。并且,该数码照相机1,具有用于被摄体摄影的模式即摄影模式、和将存储在不挥发性RAM305(参照图3)中的图像在液晶显示画面15上显示的模式即再现模式。
另外,图2表示了在摄影之后确定是否将液晶显示画面15中显示的摄影图像存储到RAM305中时所操作的‘OK/取消’按钮18。
图3是数码照相机的功能框图。
图3所示的ROM302中存储着数码照相机1的控制程序,通过接通电源开关17(参照图1)而使该控制程序起动。
另外,在该数码照相机1中,在电源开关17接通的情况下,当模式切换旋钮16被转动到在数码照相机1背面描绘的‘代表照相机的标志’侧即摄影模式侧时,通过摄像透镜10在图像传感器30上成像的被摄体图像,就被显示在液晶显示画面15上。以下,对从被摄体光入射到数码照相机1内部到直通图像显示在液晶显示画面(以下,将该液晶显示画面称为LCD。)15为止的数码照相机1的动作、和数码照相机1的各构成要素,一起进行说明。
图3左上所示的保持模块20,将摄像透镜10和图像传感器30保持为一体,被摄体光通过摄像透镜10后在图像传感器30上成像。通过接受来自CPU300的指示的定时脉冲发生器301驱动图像传感器30,而使与图像传感器30上成像的被摄体像对应的模拟图像信号从图像传感器30输出。从图像传感器30输出的模拟图像信号,由放大器303放大后,由A/D转换器304变换为数字图像数据,从而该数字图像数据被暂时存储在RAM305中。暂时存储在RAM305中的数字图像数据,通过图像信号处理电路306从RAM305读出,并且由图像信号处理电路306实施信号处理。处理后的数字图像数据,由视频编码器307变换为模拟图像信号,通过LCD驱动器308在LCD15中进行图像显示。另外,关于在该数码照相机1中模式切换旋钮16被旋转到再现模式侧的情况,由于与本发明没有直接关系,所以省略其说明。
接着,对数码照相机1中的摄影动作进行说明。另外,此处假定模式切换旋钮16被转到摄影模式侧且在LCD15中显示直通图像的情况,继续进行说明。
在摄影者通过取景器14或者LCD15得到要求的构图时刻当轻按释放开关12就止住(以后,称轻按就止住的这种状态称为半按。)时,根据该操作,通过来自CPU300的指示,进行摄影透镜10在光轴方向移动的聚焦。此后,在摄影者将释放开关13从半按状态进一步按压(以后,称从半按状态进一步按压的这种状态为全按。)时,通过以下说明的动作来实施摄影。
首先,在全按的时刻,实施图像传感器30内各像素的放电等初始动作,然后,一边进行摄像透镜10的光轴的抖动补正,一边将被摄体光对图像传感器30的曝光进行事先设定的时间。并且,当经过此曝光时间后,模拟图像信号从图像传感器30如上所述被输出并被送到放大器303且被放大。然后,由放大器303放大后的图像信号,由A/D部304变换为数字图像信号,变换后的图像信号暂时存储在RAM305中。将在该RAM305中存储的图像数据读出且供给LCD驱动器308,在LCD15上显示摄影图像替代直通图像。在处于该状态的情况下,当操作‘OK/取消’按钮18且选择OK时,该摄影图像通过介质控制器309而记录到记录介质3 10中,当选择取消时,RAM305内的图像数据被删除。在这些处理结束后,LCD15上再次显示直通图像。
这里,对数码照相机1具备的手振补正装置进行详细描述。如图3所示,该数码照相机1具备:用于检测所谓纵摇方向角速度的第1角速度传感器311、和用于检测与此垂直的所谓偏转方向角速度的第2角速度传感器312,由第1角速度传感器311和第2角速度传感器312输出由各自的传感器检测的角速度所相应的信号。
该数码照相机1中,在从释放开关12被全按下的时刻的规定时间内,根据分别由第1角速度传感器311和第2角速度传感器312输出的信号,CPU300确定纵摇方向和偏转方向各自的抖动量。另外,由于利用角速度传感器的抖动量确定方法,是众所周知的技术,故省略其说明。
CPU300,向图3所示的第1控制部321和第2控制部322分别发送基于所检测的抖动量的信号。
基于与该抖动量相应的信号的手振补正,是通过使由保持模块20保持的摄像透镜10的光轴即保持模块20的方向朝向抵消所检测的抖动的方向而进行的。
保持模块20的方向控制,是第1控制部321和第2控制部322通过对图3左上所示的第1线圈234以及与该第1线圈234相同种类的第2线圈244的通电电流方向和大小来进行的。
这里,对本发明中所述的图像抖动补正单元2A的结构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图11所示结构的保持模块中,由于按照包围保持模块20的方式设置了外框21,所以外框21外形受到制约而不能进一步进行小型化,但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废除了此外框,使支撑构件21A具有以往外框的作用和以往支撑构件的作用这两者,由此实现进一步小型化。
图4是表示图1、2所示的数码照相机1具备的图像抖动补正单元2A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此外,图4中各构件,为了能够与图15的以往的图像抖动补正单元2比较,对于具有与图15的图像抖动补正单元2相同功能的部分尽量赋予相同编号,并在此编号后添加表示是改良版的符号A。
图4表示从正面观察到的本实施方式的图像抖动补正单元2A的图。该图4表示该图像抖动补正单元2A构成要素:为了使保持模块20A在偏转方向旋转自如,保持模块20A右侧面具备的第1驱动部23A;为了使保持模块20A在纵摇方向旋转自如,保持模块20A上面具备的第2驱动部24A;将保持模块20A支撑得相对支撑构件21A在纵摇方向和偏转方向摇动自如的轴点22A;介由在保持模块20A的一部分设置的球状凸部201A,与第1驱动部23A具备的第1支架231A的凹部2311A相卡合的第1驱动点D1;以及同样介由球状凸部202A与第2驱动部24A具备的第2支架241A的凹部2411A相卡合的第2驱动点D2。此外,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保持模块20A不仅保持透镜10,并且保持捕捉被摄体光而生成图像信号的图像传感器。
参照图4,对图像抖动补正单元2A的构造简单地进行说明。
首先,具备支撑构件21A,该支撑构件21A具有支撑部210A,该支撑部210A在轴点将图4所示的保持模块20A支撑得在任意方向摇动自如,该轴点是沿该保持模块20A外周的一点。在该支撑构件21A的支撑部210A设置有球状凹面,此凹面与在保持模块20A的轴点22A上形成的凸部卡合。
另外,上述支撑构件21A具有:将上述支撑部22A置于中间而分别在第1方向和第2方向延伸,分别保持第1驱动机构23A和第2驱动机构24A的第1翼部211A和第2翼部212A。在该例子中,由图4也可知,上述第1驱动点D1和上述第2驱动点D2形成在:连接用于确定上述第1方向的第1驱动点D1和轴点22A的第2轴以及连接用于确定上述第2方向的上述第2驱动点D2和轴点22A的第1轴相互以大致90度角度交叉的各位置。此外,在构成图4所示的各驱动点D1、D2的凸部201A和凹部2311A接触的部分,在介由这些驱动点D1、D2驱动保持模块20A时必须支撑保持模块20A的摇动,由此采用通过压缩弹簧SP1、SP2将凸部201A弹性地推压到凹部2311A的结构。
这里,参照图4,说明2个驱动机构23A、24A各自的构成。
2个驱动机构23A、24A具备:形成磁场的、由支撑构件21A支撑的磁体233A、243A;和配置在磁场内通过通电而产生旋转驱动保持模块20A的力的线圈234A、244A。这些构成第1驱动机构23A和第2驱动机构24A的各磁体233A、243A,分别被固定地支撑在支撑构件21A,并且构成第1驱动机构23A和第2驱动机构24A的各线圈234A、244A由支撑构件21A支撑得分别在透镜10A的光轴方向(与纸面垂直的方向)移动自如,各线圈224A、234A接受通电而产生光轴方向的力。这里,如上所述,通过在构成支撑构件21A的第1翼部211A和第2翼部212A所配设的2根支架211A、212A分别安装各线圈234A、244A,且按照与这些线圈234A、244A对向的方式配设磁体233A、243A,由此各线圈234A、244A分别由支撑构件21A支撑得移动自如。
这里,为了使线圈234A、244A发挥最大限度的力,对本案施方式的驱动机构采用的线圈234A、244A的支撑结构进行说明。2个驱动机构都是相同的构成,从而只对一个驱动机构23A的构成进行说明。
图5是说明线圈234A的支撑结构的图。
如图5所示,当支撑线圈234A时,通常设置用于固定磁体233A的一对轭236A、237A。由于这一对轭较小而不设置安装部,借助粘接剂粘结在支撑构件21A上且被组装到内部。
一对轭236A、237A,整体上具有:将磁体233A和线圈234A夹在其间且相互平行扩展的一对平行板、和连接该一对平行板对应的1边彼此的连接板CON,作为整体由收容磁体233A和线圈234A且剖面形成为大致“コ”字状的构件构成。该例中,这一对轭236A、237A在连结板CON附近被二分割为相互嵌合形状。
通过采用这样分割的形状的一对轭236A、237A,在先使用粘接剂安装一对轭236A、237A中的一个237A再安装磁体233A和线圈234A后,通过将另一个轭236A以嵌入成一对轭的方式安装,能够简单地安装驱动机构。
并且在图5的构成的情况下,在安装驱动机构后,由于即使由磁体233A和线圈234A两者形成的磁场产生的磁力超过了轭237A和支撑构件21A的粘结部的粘结强度,一对平行板各自也由连结板CON支撑,不会导致轭倾斜。
这里,返回图4,对轭236A、237A以外的驱动机构的构成要素进行说明。
在将线圈234A、244A由支撑构件21A支撑得移动自如时,由于支撑构件21A并不是直接支撑线圈234A、244A,如上所述,在第1、第2翼部211A、212A分别配置2根支架231A、241A,且各线圈234A、244A分别安装于这些支架231A、241A,由此将2根支架231A、241A按照在光轴方向移动自如的方式支撑。
另外,当将2根支架231A、241A分别按照在光轴方向上移动自如的方式配设时,在支撑构件21A的上述支撑部210A附近,设置在透镜10光轴方向延伸的连结棒EN0,并且在上述第1翼部211A端部和第2翼部212A端部设置沿透镜10光轴方向延伸的连结棒EN1、EN2,通过由3根连结棒EN0、EN1、EN2中在支撑部附近的连结棒EN0,共同支撑2根支架231A、241A,并且用剩余的连结棒EN1、EN2分别支撑2根支架231A、241A的端部,由此将各支架231A、241A按照与安装在各支架231A、241A上的线圈234A、244A一起沿光轴方向移动自如的方式支撑。
因此,2个驱动机构23A、24A分别介由第1驱动点D1使保持模块20在连结轴点22A和第2驱动点D2的第1轴的周围旋转,并且介由第2驱动点D2使保持模块20在连接轴点22A和第1驱动点D1的第2轴的周围旋转。
另外,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构成各驱动机构的情况下,由于成为第1驱动部23和第2驱动部24分别由支撑构件21A的翼部211A、212A集结且支撑的形状,需要作为整体变为紧凑的形状。
因此,参照分解图,对构成图6的图像抖动补正单元2A的各构件的结构进行详细地说明。
图6是图4的图像抖动补正单元分解后的分解图。
具备透镜和图像传感器的保持模块20A表示在图6的左下方。在沿该保持模块20A外周的一点即轴点22A形成球状凸部,在从沿保持模块20A外周的轴点22A在互不相同的第1方向和第2方向分别隔开的第1驱动点D1和第2驱动点D2,也设置球状凸部201A、202A。此外,图6为了容易理解构成构件的形状,虽然将各个凸部201A、202A在从保持模块20A分离的状态下表示,但凸部201A、202A分别均如图6所示那样安装在保持模块20A。另外表示了如下情况:为了使构成第1驱动点D1,第2驱动点D2的部分,能够一边接受保持模块20A的摇动,一边自由地接收来自第1驱动机构23A和第2驱动机构24A的驱动力而摇动保持模块20A,在压缩弹簧SP1、SP2中空部插入前端部具有凸部201A的轴,安装到保持模块20A中。
支撑此保持模块20A的支撑构件21A,不仅具有支撑部210A,并且具备:将该支撑部210A置于中间而分别在第1方向和第2方向延伸,分别保持第1驱动机构23A和第2驱动机构24A的第1翼部211A和第2翼部212A,在该支撑部210A设置有用于接收作为上述保持模块20A的轴点22A的凸部的凹面。该保持模块的凸部22A与支撑构件21A的凹面卡合,并且在上述第1驱动机构23A和第2驱动机构24A各自具备的2根支架231A、241A的一个端部设置的孔231H1、241H1中共同插入连结棒EN0,且在位于2根支架231A、241A的相反侧端部的孔231H2、241H2中均分别插入连结棒EN1、EN2时,图4所示的保持模块20相对支撑构件21A被支撑得摇动自如。在这些2根支架231A、241A的相反侧端部,除由上述连结棒EN1、EN2插通的孔231H2、241H2外,设置有与上述保持模块20A驱动点D1、D2的凸部连结的凹部2311A、2411A,从而这些凹部2311A、2411A分别与保持模块的凸部201A、202A卡合而构成驱动点D1、D2,由此,在介由这些驱动点D1、D2分别独立地驱动保持模块20时,能够以轴点22A为中心摇动保持模块20。
即,在线圈234A、244A分别安装在上述2根支架231A、241A且这些2根支架231A、241A的凹部2311A、2411A分别与保持模块20A具备的凸部201A、202A连接的状态下,通过线圈234A、244A的通电而将2根支架231A、241A分别沿光轴方向移动,由此,成为保持模块20A以轴点22A为中心摇动。
并且,在该例子中,在通过由图像抖动补正单元2A具备的线圈基板234A通电形成的磁场和由磁体233A形成的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将支架231A与线圈基板234A一起沿光轴方向移动的情况下,当不清楚线圈基板234A的位置时,即使将该补正单元2A安装到图1、2所示的数码照相机等中,数码照相机侧控制部也不能使用图像抖动补正单元2A很好地进行手振的控制,由此,在线圈基板234A配备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2341A,以使能够正确地控制保持模块20A的姿势。
但是,图4所示的图像抖动补正单元2A中,在图1,图2所示的数码照相机掉落时等,需要没有驱动点D1、D2凸部和凹部之间的卡合脱离而保持模块20A从支撑构件21A脱离。否则,图像抖动补正单元不能动作,导致不能进行手振补正。
另外,也需要没有以下情况:根据从保持模块20A具备的传感器基板201A引出柔性基板200A的引出方法,通过保持模块20A的摇动对柔性基板200A施加应力,柔性基板从传感器基板201A脱离。否则,即使从控制部侧将电气信号提供到补正单元,电气信号也不能传递到图像抖动补正单元,而使图像抖动补正单元陷于不能动作状态。
因此,对图4所示的图像抖动补正单元2A,不仅设计柔性基板200A的引出方法,并且采用按照保持模块20A不从支撑构件21A脱落的方式附加移动限制构件202A、203A的结构。
图7是说明如何从保持模块20A引出柔性基板200A的图。另外,图8是从正面斜上方向观察到的图7的构成的图像抖动补正单元2A具备的支撑构件21A被固定在便携式设备内的支撑部BASE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a)表示正面上方观察到的图像抖动补正单元2A的图,图7(b)表示从侧面观察到的图像抖动补正单元2A的图。另外,图7(c)表示保持模块20A被安装到支撑构件21A前的状态。
首先,对怎样设计柔性基板200A的引出方法进行说明。
在图7(c)所示的保持模块20A的轴点22A形成的球状凸部与支撑构件21A的支撑部形成的凹面接触卡合的情况下,就变成图7(a)的形状。
在图7(a)所示的保持模块20A,如上所述那样配备传感器基板201A,柔性基板200A从该传感器基板201A被引出。图7(b)表示柔性基板200A连接在位于保持模块20A背面侧的传感器基板201A连接部前的状态。
如图7(c)所示,该柔性基板200A,一端与传感器基板201A相连接;从该传感器基板201A至少最初延伸的部分,从保持模块20A朝向外侧,在相对于第1方向和第2方向两者倾斜的方向延伸。
因此,第1驱动点D1和第2驱动点D2形成在:连接该第1驱动点D1和上述轴点的第2轴以及连结该第2驱动点D2和上述轴点22A的第1轴相互以大致90度角度交叉的各位置。柔性基板200A的从上述传感器基板最初延伸的部分,从保持模块20A朝向外侧,在相对于第1方向和第2方向两者为大致45度的方向延伸。
这样,由于能够从摇动最少的轴点22A附近将柔性基板200A倾斜地引出,所以,即使保持模块20A摇动也能降低施加到柔性基板200A上的应力,而使与传感器基板201A的连接部脱离的不良情况难于产生。另外,与安装了该图像抖动补正单元的便携式设备侧的控制部的连接部也难以脱离。
并且,图7(a)所示的图像抖动补正单元2A,在安装在图1、图2所示的数码照相机内部且如图8所示那样支撑构件21A被固定在数码照相机等便携式设备内部的支撑部BASE时,为了在数码照相机落下时没有该图像抖动补正单元1A从支撑构件21A和支撑部BASE脱离,具备图8表示的槽口部2021A、2031A的移动限制构件202A、203A由螺丝固定在支撑构件21A和支撑部BASE侧面。
在该例中,如图8所示那样移动限制构件202A、203A的槽口2021A、2031A,将保持模块20A的光轴方向的移动范围限制在第1驱动点D1和第2驱动点D2各自具备的各凸部与接受各凸部的各凹部的卡合可保持的范围内。
例如,在保持模块20A要向图8下方侧脱落时,由于通过移动限制构件202A、203A的槽口部2021A,2031A的下面侧20211A、20311A限制保持模块20A的移动,所以能够防止保持模块20从支撑构件21A和支撑部BASE脱离。相反,在保持模块要向图8上方侧脱落时,由于通过移动限制构件202A、203A的槽口部2021A、2031A的上面侧20211B、20311B限制保持模块20A的移动,所以能够防止保持模块20从支撑构件21A和支撑部BASE脱离。
也就是,即使图1,图2所示的内置有图8的图像抖动补正单元的数码照相机掉落,也由于驱动点D1、D2凸部和凹部的卡合由移动限制构件202A、203A的槽口2021A、2031A保持,防止了保持模块20A从支撑构件21A和支撑部BASE脱离,所以,拾起掉落的数码照相机,利用该数码照相机马上就能够进行不需手振补正的摄影。
最后,对该图像抖动补正单元的偏转方向,纵摇方向的旋转动作进行说明。
图9是说明图像抖动补正单元动作的图。图9(a)表示从正面斜上方观察到的图像抖动补正单元的立体图。另外图9(b)表示从图9(a)所示的立体图的左侧方观察到的由第2驱动机构24A在偏转方向驱动后的保持模块20A的图。图9(c)表示从图9(a)所示的立体图左侧观察到的由第1驱动机构23A在纵摇方向驱动后的保持模块20A的图。图9(d)表示从图9(a)所示的立体图左侧方观察到的由第1驱动机构23A和第2驱动机构24A两者,在偏转方向、纵摇方向均驱动后的保持模块20A的图。
如图9(a)所示,通过由支撑构件21A支撑的第1驱动机构23A和第2驱动机构24A,将保持模块20A以摇动自如的方式支撑。
例如,在第1驱动机构23A和第2驱动机构两者没有驱动保持模块时,用于支撑保持模块20A的支撑构件21A的边A和传感器基板201A的边B变得大致平行。
在此,当保持模块20A由第1驱动机构23A驱动时,如图9(c)所示那样在纵摇方向保持模块20A转动倾斜。在从图9(a)左侧方观察此时的状态时,在保持模块20A的边A和支撑构件21A的边B之间产生倾斜。
另外,在由第2驱动机构24A驱动保持模块20A的情况下,保持模块20A沿偏转方向倾斜。当从图9(a)左侧观察此时的状态时,如图9(b)所示那样保持模块20A的边C(与上述边A垂直的边)和支撑构件21A的边D(与上述边B垂直的边)的间隔保持大致平行地扩展。
并且,在由双个驱动机构23A、24A同时驱动保持模块20A的情况下,如图9(d)所示那样保持模块20A在第1轴周围旋转并且也在第2轴周围旋转,相对图9(a)所示的第1轴和第2轴变得倾斜。图9(d)中,由于不能很好地表示该状态,所以利用支撑构件边E和保持模块边F之间产生倾斜的情况表示与在纵摇方向倾斜的状态相同的状态的情况。
即,根据上述图像抖动补正单元2A,通过利用第1驱动机构23A和第2驱动机构24A分别驱动保持模块20A,能够使保持模块20A处于任意姿势。
在将这样的图像抖动补正单元配备在例如摄影装置等的情况下,无论有怎样的手振,按照消除该手振的方式驱动保持模块而使手振被补正,从而能够得到没有抖动的清晰的图像。
最后,对本实施方式的图像抖动补正单元应用到带有照相机的移动电话机时的例子进行说明。
图10~图14是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图。
图10表示作为本发明便携式设备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移动电话机的外观立体图。
图10(A)表示移动电话机400的正面图。移动电话机400前面配备:液晶面板401,其显示菜单画面或摄影图像等;受话口402,其内部配备扬声器(参照图11),用于将由扬声器发出声音播放到空间中;选择按钮404,其作为进行各种功能选择或进行摄影时的快门按钮使用;按键按钮405,其用于输入电话号码;送话口406,内部具备麦克(参照图11),用于将声音传递到麦克;确定按钮407,其确定用户输入的电话号码等;电源按钮408;以及第2天线409a,不介由电话局,用于通过近距离用的无线通信来接受发送图像和地址信息等。
图10(B)表示移动电话机400的背面图。在移动电话机400的背面配备:用于介由电话局而接收发送声音或邮件等数据的第1天线403a和摄影透镜400a。该摄影透镜400a由后面所述的图像抖动补正单元保持。
另外,图11是表示图10的移动电话机400的内部构成的框图。
移动电话机400内部具备:图像抖动补正单元500、A/D(Analog/Digital)变换部413、麦克421、扬声器422、接口部420、第1天线403a、第1接收发送部403、输入控制器430、图像信号处理部440、视频编码器450、图像表示装置460、第2天线409a、第2接收发送部409、存储器470、CPU480、介质控制器490、以及图10所示的选择按钮404或按键按钮405等这样的各种开关481,并且,连接有记录介质490a。本实施方式中,由图像抖动补正单元500、CPU480、陀螺传感器482、驱动器DR1、DR2构成本发明中所说的图像抖动补正装置的一个例子;由该图像抖动补正装置和输入控制器430、图像信号处理部440、视频编码器450、图像表示装置460、液晶面板401、介质控制器490、记录介质490a构成本发明摄影装置的一个例子。
CPU480向图11所示的移动电话机400的各种要素传递处理指示且对各种要素进行控制。例如,在设定了用于摄影的摄影模式状态下,当按下图10的选择按钮404时,由CPU480向图像抖动补正单元500具备的CCD412发出指示,并且按照沿消除由陀螺传感器482检测的手振的方向使图像抖动补正单元500具备的保持模块(后面所述)摇动的方式向驱动器DR1、DR2提供指示,从而一边补正手振一边进行摄影。该图像抖动补正单元500的构成在后面进行详细的说明。
接受图10(A)的选择按钮404被按下的实事,CPU480对图像抖动补正单元500内的CCD412设定电子快门,开始摄影处理。
此时,选择按钮404按下时的手振方向由陀螺传感器482检测出且通知CPU480。CPU480接受该陀螺传感器482的检测结果,向驱动器DR1、DR2通知补正方向,接受该通知的驱动器DR1、DR2驱动图像抖动补正单元500内的线圈(后面所述的),而使图像抖动补正单元500内的保持模块(后面所述的)一边随着抖动而摇动,一边实施摄影。这样,选择按钮404按下时的手振被补正,在CCD412上以没有抖动的方式成像被摄体光。
并且,CCD412将通过摄影透镜400a的被摄体光在电子快门的快门打开瞬间中进行受光,且将基于被摄体光的被摄体像读取为模拟信号的被摄体信号。由该CCD412生成的被摄体信号,由A/D变换部413变换为数字的摄影图像数据,变换后的摄影图像数据介由输入控制器430被传送到图像信号处理部440。
在图像信号处理部440中,对图像数据实施RGB电平调节,γ调整等这样的图像处理,还对图像处理后的图像数据实施压缩处理。压缩后的图像数据,暂时发送到存储器470。
存储器470包含:存储该移动电话机400内执行的程序或作为中间缓冲器使用的记录速度快的高速SDRAM;用于存储各种菜单画面用数据或由用户设定内容等的保存数据用的存储器即SRAM;和存储压缩后的图像数据的VRAM。VRAM被分割为多个区域而将图像数据按顺序存储在多个区域中,并且将存储的图像数据由视频编码器150或介质控制器490依次读出。
视频编码器450,根据来自CPU480的指示,从存储器470获得压缩后的图像数据,将压缩后的图像数据变换为能够由液晶面板401显示的数据形式。变换后的图像数据被传送到图像显示装置460,通过图像显示装置460而使图像数据表示的图像在液晶面板401显示。介质控制器490,用来将存储在存储器470中的压缩后的图像数据记录到记录介质490a,或将存储在记录介质490a的图像数据读出。
另外,在使用图10(A)所示的按键按钮405输入电话号码且按下确定按钮407的情况下,设定电话号码而开始与对方装置的通信。此时,移动电话机400的电话号码或输入的电话号码等通信信息由CPU480传输到第1接收发送部403,通信信息被变换为电波传输到天线403a,由天线403a发送电波。由第1天线403a发送的电波,介由在建筑物或电柱等这样的各处设置的共同天线(图中没有表示)传输到电话局,通过电话局确立与指定的电话号码所分配的对方装置的连接。
当确立与对方装置的连接时,用户向移动电话机400发出的声音由麦克421收集声音(集音),收集的声音由接口部420变换为表示声音数据的电波,通过第1接收发送部403的第1天线403a发送到对方装置。另外,通过第1天线403a接收的声音用电波,由接口部420变换为声音数据,由扬声器422作为声音发出。在第1接收发送部403、第1天线403a中,不仅接收发送声音数据,也接收发送使用邮件地址表示邮件的邮件数据代替电话号码。由第1天线403a接收而由第1接收发送部403数字化的邮件数据,通过输入控制器430存储到存储器470中。
另外,该移动电话机400中除用于介由电话局与其他移动电话机等这样的对方装置进行通信的通信接口(第1接收发送部403,第1天线403a)外,还具备:用于不介由电话局而通过近距离用的无线通信来通信的无线通信接口(第2接收发送部409,第2天线409a)。作为近距离无线通信用的通信接口能够应用红外线通信或蓝牙(Blue tooth)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应用红外线通信作为通信接口,在从其他移动电话机等直接发送来的红外线由第2天线109a接收的情况下,基于该接收的红外线的电气信号由第2接收发送部409拾取且变换为数字数据。相反,在向外部装置发送数据时,数据被传输到第2接收发送部409,该数据由第2接收发送部409变换为电波而由第2天线409a发送。
在由该第2天线409a接收用于表示图像的红外线的情况下,在第2接收发送部409中基于红外线的电气信号被变换为图像数据。变换后的图像数据,与摄影图像数据一样,被发送到图像表示装置460且图像数据表示的图像被显示在液晶面板401上,或介由介质控制器490而被记录到记录介质490a中。
移动电话机400,基本构成如以上。接着,对构成移动电话机400具备的摄影装置的一部分的图像抖动补正单元500的结构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12表示搭载于图10的移动电话机框体内部的图像抖动补正单元500的分解立体图,图13表示图12的分解立体图所示的各构件安装后的图像抖动补正单元500。
图12,图13中,左下侧为被摄体侧。
图12从左下的被摄体侧以如下分别分解的状态依次表示:外盖501;保持模块502;图像信号传送用柔性基板FR1;柔性基板FR2,其用于对在图12第1方向延伸的基板503A和在图12第2方向延伸的基板503B两者上形成的各线圈进行通电;一对支架ARM1、ARM2,其分别保持各基板503A、503B;“コ”字型轭5041、5042,其保持按照与各基板503A、503B上形成的线圈对向的方式排列有N极和S极的磁体MAG1、MAG2;支撑构件505,其将2根支架分别以移动自如的方式支撑,并且将2个轭5041、5042分别在第1方向和第2方向延伸的面上固定。此外,为了使图12,图13所示的外盖501具有屏蔽功能,通过蒸镀等在表面形成金属膜。将这些部件进行组装就变成图13所示的形状。
首先,参照图12,说明构成。图12最右侧表示支撑用于摇动保持模块502的2个驱动机构的“ㄑ”字型支撑构件505。由该支撑构件支撑用于使保持模块摇动的2个驱动机构,并且将保持模块支撑得摇动自如。
该支撑构件505中,在上述2根支架ARM1、ARM2两端部设置的孔部H1、H2、H3、H4分别被插入的导向构件5051、5052、5053被设置在3处。这些导向构件5051~5053分别设置在具有“ㄑ”字型形状的支撑构件505的各顶点部,以使在中央的导向构件5051共同插入有两个支架ARM1、ARM2两端部的孔中的孔H1和孔H3。
即,2根中的一个支架ARM1被插入到位于支撑构件505的“ㄑ字型”中心顶点的导向构件5051和位于“ㄑ”字型一端部侧顶点的导向构件5052,另一个支架ARM2被插入到位于“ㄑ”字型中心顶点的导向构件5051和另一个端部侧顶点的导向构件5053。并且,图中没有表示,但在这些支架ARM1、ARM2一端部侧(具有孔H2,孔H4处)的保持模块侧,分别设置与保持模块侧球状凸部卡合的凹部。
另外在以支撑构件505的“ㄑ”字型顶点为中心沿图的第1方向延伸的面和沿第2方向延伸的面,分别粘结固定“コ”字型轭5041、5042。这些“コ”字型轭5041、5042,由于按照开口朝向形成有线圈的基板503A、503B所在之侧的方式配设,所以配设成从每个开口侧与磁体MAG1、MAG2平行地收容基板503A、503B各自。该各基板503A、503B与用于对基板上的线圈进行通电的柔性基板FR2连接。此外,形成有该线圈的基板503A、503B具备用于根据支架ARM1、ARM2的移动而检测出摇动的保持模块502的位置的霍尔元件。
如上所述,由于在“ㄑ”字型的支撑构件505顶点部的保持模块502侧,设置了与保持模块502的球状凸部PB卡合的凹部,所以,该凹部与保持模块凸部PB卡合,并且按照在由支撑构件505支撑得移动自如的2根支架ARM1、ARM2设置的各球状凹部与保持模块的第1驱动点D11的凸部和第2驱动点D12的凸部相卡合的方式安装各构件,即可如图13所示将保持模块502以摇动自如的方式由支撑构件支撑。
在该例子中,由支撑构件505、支架ARM1和形成有线圈的基板503A和粘贴有磁体MAG1的轭504A构成本发明所说的第1驱动机构的一个例子,由支撑构件505、支架ARM2和形成有线圈的基板503B和粘贴了磁体MAG2的轭504B构成本发明中所说的第2驱动机构的一个例子。
此外,图12为了表示第1驱动点D1和第2驱动点D2,分别表示了具有球状凸部的棒状构件5021A、5021B和由这些棒状构件5021插通的弹簧5022A、5022B。各弹簧5022A、5022B是具有在线圈没有通电时不让2根支架ARM1、ARM2移动的功能的构件,具有在线圈没有通电时,通过介由弹簧弹力将凸部(第1驱动点D1、第2驱动点D2)压到支架侧凹部,而线圈的通电切断后,使支架静止在该通电切断时所在的位置的功能。
另外,在该例子中,与第1实施方式一样,由于表示了由保持模块502除透镜外还保持CCD412的构成,所以,图像信号传送用的柔性基板FR1被连接在摇动的保持模块502上。该柔性基板FR1被连接成:其一端与安装有CCD412的传感器基板PCB连接;从该传感器基板PCB至少最初延伸的部分,从保持模块402朝向外侧,在相对于连结轴点PB和第1驱动点D11的第1方向和连结轴点PB和第2驱动点D12的第2方向两者为倾斜的方向延伸。并且,如图12所示,在柔性基板FR1的从传感器基板PCB至少最初沿倾斜方向延伸的部分,形成沿倾斜的方向延伸的缝隙SL。这样,摇动不会过多传递到柔性基板FR1,并且当保持模块202的摇动传递到柔性基板FR1时,通过该缝隙SL使应力缓和。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移动电话机中,通过在偏靠近图10的移动电话机的侧壁的位置配置图像抖动补正单元,提高移动电话机框体内部的空间效率,将图像抖动补正单元巧妙地安装到小型薄型结构的框体的仅有的空闲空间。
图14是表示图10的移动电话机400的框体内部的图像抖动补正单元配置的图。
图14表示当在图10的移动电话机内部安装图像抖动补正单元时,要在偏靠近移动电话机400的框体侧壁的位置安装图像抖动补正单元500时的状态。
如图14所示,图像抖动补正单元500的保持模块被配置在偏靠近移动电话机400框体内部的一个侧壁的位置,柔性基板FR1的从传感器基板至少最初延伸的部分,从远离侧壁之侧在向更远离该侧壁的相对于第1方向和第2方向两者为倾斜的方向延伸,由此图像抖动补正单元500被整齐地装入。这样,在图像抖动补正单元500被整齐地装入到框体角部时,在框体角部的仅有空闲空间能够有效地装入图像抖动补正单元。
即,本发明中所述的图像抖动补正单元200的除柔性基板外的部分是具有长方形状的块件,移动电话机100框体,是上下方向尺寸比左右方向尺寸长的框体,块件在偏靠近框体内部的左右一方的侧壁的位置且沿左右方向的尺寸比上下方向的尺寸长的尺寸的方向配置。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外盖具有电磁屏蔽功能(使用具有屏蔽功能的原料,或者在外盖表面使用蒸镀金属等技术来形成等),能够在成为电磁缓冲零件的天线旁边装入图像抖动补正单元。
这样在由小型且薄型框体构成的移动电话机等也能够适合应用本发明的图像抖动补正单元。如以上说明那样,实现了与上述传感器基板连接的向外部引出的柔性基板相关的应力降低后的图像抖动补正单元,具备该图像抖动补正单元的图像抖动补正装置,具备该图像抖动补正装置的摄影装置,进一步实现了具备该摄影装置的便携式设备。
因此,为了实现上述第2目的,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对从保持模块502引出柔性基板FR1的引出方法进行了设计,所以对其构成进行。
如图12所示,图像信号传送用柔性基板FR1连接在保持模块502上,该柔性基板FR1,其一端与保持模块502内的安装CCD412的传感器基板PCB相连接;从保持模块502通过偏靠于轴点PB和第1驱动点D11之间的轴点的部分及/或偏靠于轴点PB和第2驱动点D12之间的轴点PB的部分,朝向外延伸。
这意味着,对柔性基板而言,与连结轴点和第1A驱动点的线分交叉的线段的中点,比连结轴点和第1驱动点的线分的中点更靠近轴点侧。作为进一步优选,柔性基板比连接轴点和第1驱动点的线分的中点更靠近轴点侧。通过偏靠轴点和第2驱动点之间的轴点的柔性基板也一样。
另外,作为优选,本发明中所说的柔性基板FR1的从保持模块502向外方最初延伸的部分,在轴点PB和第1驱动点D11之间以及轴点PB和第2驱动点D12之间这样的两者横跨且扩展,相对于第1方向和第2方向两者朝向外方倾斜延伸。
当采用上述构成时,保持模块502的摇动几乎不传递到柔性基板FR1,柔性基板自身FR1难以变形,并且成为具有柔性基板FR1难以从连接部脱离的结构。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本发明中所说的柔性基板FR1的从保持模块502朝向外方最初延伸的部分,在轴点PB和第1驱动点D11之间以及轴点PB和第2驱动点D12之间这样的两者横跨且扩展,但也可以在轴点PB和第1驱动点D11之间或者轴点PB和第2驱动点D12之间中的任意一个中横跨且扩展。
这样,在设计上述柔性基板的引出方法中,在本实施方式中,还根据在带有照相机的移动电话机中纵摇方向的抖动变大,如后面所述的图17所示,使图像抖动补正单元的纵摇方向的长度Lp短于第2驱动轴方向长度Ly,图像抖动补正单元的除柔性基板外的部分成为长方形的块件。
这样进行的话,如图18所示,以轴点PB的对角位于框体500A角部CN的方式将长方形的块件配设得为横宽,由此能够将图像抖动补正单元500高密度地装入移动电话机400框体500A的角部CN仅有的空间中。
图17是说明图像抖动补正单元500的除柔性基板FR1外的部分的纵横(纵对应纵摇方向,横对应偏转方向)长度的关系的图。
图17(a)表示从斜上方观察到的图像抖动补正单元500的除柔性基板FR1外的部分的图,图17(b)表示从上方观察到的图。
图17,通过使图像抖动补正单元500的除柔性基板FR1(参照图12,图13参照)外的部分的块件形状变为长方形状且为横宽(Ly>Lp),第1驱动机构(具备第1支架ARM1侧)介由第1驱动点D11使保持模块502在连接轴点PB和第2驱动点012的第1轴周围(即纵摇方向)且在第1最大角度(本例中为±1.5度)以内旋转,而且第2驱动机构(具备第2支架2侧)介由第2驱动点D12使保持模块502在连结轴点PB和第1驱动点D11的第2轴周围且在第2最大角度以内(该例中,比上述第1最大角度±1.5度小)旋转。
通过这样设计图像抖动补正单元500的除柔性基板FR1外的部分的形状和柔性基板FR1的引出方法,可以将图像抖动补正单元比以前更紧凑地安装到便携电话机中。
图18是表示图17的图像抖动补正单元500被巧妙地安装在比以往更小型、薄型化的移动电话机框体内后的状态的图。
图18(a)表示脱卸下移动电话机400下部框体500A的一部分而观察到的内部的图,图18(b)表示安装了图像抖动补正单元500的周围的放大图。
如图18(a)、图18(b)所示,图像抖动补正单元500被巧妙地安装在移动电话机400的角部CN。
如上所述,由于设计图像抖动补正单元500的除柔性基板外的部分的形状和柔性基板FR1的引出方法,可以在移动电话机400框体角部CN的比以往更小的空闲空间内高密度地装入图像抖动补正单元500。
即,本发明所说作为该便携式设备的移动电话机,具备内置摄影装置的框体500A,图像抖动补正单元500的除柔性基板FR1外的部分是具有长方形状的块件,按照该块件的沿平行于透镜400a的光轴的方向扩展的侧面是在接近框体500A的端面的位置且平行于该端面的方式,将该块件配置在框体500A内。
另外,本发明中所说的框体500A具有长方形状,图像抖动补正单元500的除柔性基板FR1外的部分的块件,按照沿着在基体短边方向延伸的端面而定位该块件长度方向的方式,配置在框体500A内。
并且,图像抖动补正单元500的除柔性基板FR1外的部分的块件,以上述轴点PB的对角位于框体500A角部CN的方式配置到框体500A内。
这样,与以往相比,图像抖动补正单元被更紧凑地收纳在便携电话机的内部。
如上述第2实施方式,也可以从保持模块502引出柔性基板FR1,但是,也可以如图19的第3实施方式那样引出柔性基板FR1。
图19是表示柔性基板FR1的不同的引出方法的图。
柔性基板FR1,该柔性基板FR1的从保持模块502朝向外方最初延伸的部分被分为:通过轴点PB和第1驱动点D11之间而朝向外方向的第1部分FR11、和通过轴点PB和第2驱动点D12之间而朝向外方向的第2部分FR12而引出,第1部分FR11和第2部分FR12即使在保持模块502的外侧合并而形成1张柔性基板FR1,也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实现了柔性基板自身变形困难且具有柔性基板难以从连接部脱离的结构的图像抖动补正单元,具备该图像抖动补正单元的图像抖动补正装置,具备了图像抖动补正装置的摄影装置,以及具备该摄影装置的紧凑的便携式设备。
另外,实现了在便携式设备的框体内部比以前更紧凑地搭载的图像抖动补正单元。

Claims (28)

1.一种图像抖动补正单元,具备:
保持模块,其保持透镜和传感器基板,该传感器基板具备捕捉由该透镜成像的被摄体光而生成图像信号的图像传感器;
支撑构件,其在轴点将上述保持模块支撑得在任意方向摇动自如,该轴点是沿该保持模块的外周的一点,
2个驱动机构,分别介由从沿上述保持模块外周的上述轴点在互不相同的第1方向和第2方向隔开的第1驱动点和第2驱动点来驱动该保持模块,该2个驱动机构由第1驱动机构和第2驱动机构构成,上述第1驱动机构介由上述第1驱动点使上述保持模块在连接上述轴点和上述第2驱动点的第1轴的周围旋转;上述第2驱动机构介由上述第2驱动点使上述保持模块在连接上述轴点和上述第1驱动点的第2轴的周围旋转,以及
柔性基板,其一端与上述传感器基板相连接;从该传感器基板至少最初延伸的部分,从上述保持模块朝向外侧,在相对于上述第1方向和上述第2方向两者为倾斜的方向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抖动补正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柔性基板的从上述传感器基板最初延伸的部分,从上述保持模块的上述轴点朝向外侧,在相对于上述第1方向和上述第2方向两者为倾斜的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抖动补正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柔性基板的从上述传感器基板至少最初在上述倾斜方向延伸的部分,形成在该倾斜的方向延伸的缝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抖动补正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驱动点和上述第2驱动点形成在:连接该第1驱动点和上述轴点的第2轴以及连接该第2驱动点和上述轴点的第1轴相互以大致90度的角度交叉的各位置,
上述柔性基板的从上述传感器基板最初延伸的部分,从上述保持模块朝向外侧,在相对于上述第1方向和上述第2方向两者为大致45度方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抖动补正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2个驱动机构各自具备:形成磁场的磁体;和配置在上述磁场内通过通电而产生旋转驱动上述保持模块的力的线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抖动补正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保持模块,在上述轴点具有球状凸部;上述支撑构件具有接受该凸部的球状凹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抖动补正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保持模块,在上述第1驱动点和上述第2驱动点分别具有球状凸部,上述第1驱动机构和上述第2驱动机构具有用于接受该第1驱动点和该第2驱动点具备的各凸部的球状的各凹部,该第1驱动机构和该第2驱动机构介由该各凹部对该各凸部提供驱动力。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抖动补正单元,其特征在于,
构成上述第1驱动机构和上述第2驱动机构的各磁体,分别被固定地支撑在上述支撑构件,并且构成上述第1驱动机构和上述第2驱动机构的各线圈,由上述支撑构件支撑得分别在上述透镜的光轴方向移动自如,该各线圈接受通电而产生该光轴方向的力。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抖动补正单元,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外盖,该外盖覆盖上述保持模块、上述支撑构件和上述2个驱动机构并确定该图像抖动补正单元外形且具有电磁屏蔽功能。
10.一种图像抖动补正装置,是具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抖动补正单元的图像抖动补正装置,还具备:
用于检测抖动的抖动检测部;和
抖动控制部,其根据上述抖动检测部的检测结果,由上述2个驱动机构旋转驱动上述保持模块。
11.一种摄影装置,具备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抖动补正装置,通过捕捉被摄体且通过该图像抖动补正装置的动作,生成抖动降低后的图像数据。
12.一种便携式设备,具备权利要求11所述的摄影装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便携式设备,其特征在于,
该便携式设备,具备内置上述摄影装置的框体,
上述图像抖动补正单元的除上述柔性基板外的部分,被配置在偏靠上述框体内部一个侧壁的位置,上述柔性基板的从上述传感器基板至少最初延伸的部分,从远离上述侧壁之侧在向更远离该侧壁的相对于上述第1方向和上述第2方向两者为倾斜的方向延伸。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便携式设备,其特征在于,
上述图像抖动补正单元的除上述柔性基板外的部分是具有长方形状的块件,
上述框体是上下方向尺寸长于左右方向尺寸的框体,
上述块件,在偏靠上述框体内部的左右一个侧壁的位置且沿左右方向尺寸比上下方向尺寸长的尺寸方向配置。
15.一种图像抖动补正单元,具备:
保持模块,其保持透镜和传感器基板,该传感器基板具备捕捉由该透镜成像的被摄体光而生成图像信号的图像传感器;
支撑构件,其在轴点将上述保持模块支撑得在任意方向摇动自如,该轴点是沿该保持模块的外周的一点,
2个驱动机构,分别介由从沿上述保持模块外周的上述轴点在互不相同的第1方向和第2方向隔开的第1驱动点和第2驱动点来驱动该保持模块,该2个驱动机构由第1驱动机构和第2驱动机构构成,上述第1驱动机构介由上述第1驱动点使上述保持模块在连接上述轴点和上述第2驱动点的第1轴的周围旋转;上述第2驱动机构介由上述第2驱动点使上述保持模块在连接上述轴点和上述第1驱动点的第2轴的周围旋转,
柔性基板,其一端与上述传感器基板相连接;从上述保持模块通过上述轴点和上述第1驱动点之间的偏靠于上述轴点的部分及/或上述轴点和上述第2驱动点之间的偏靠于上述轴点的部分,朝向外方延伸。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图像抖动补正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柔性基板的从上述保持模块向外方最初延伸的部分,在上述轴点和上述第1驱动点之间以及上述轴点和上述第2驱动点之间这样的两者横跨且扩展,相对于上述第1方向和上述第2方向两者朝向外方倾斜延伸。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图像抖动补正单元,其特征在于,上述柔性基板的从上述保持模块向外方最初延伸的部分被分为:通过上述轴点和上述第1驱动点之间而朝向外方向的第1部分、和通过上述轴点和上述第2驱动点之间而朝向外方向的第2部分,该第1部分和第2部分在上述保持模块外侧合并而形成1张柔性基板的。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图像抖动补正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2个驱动机构各自具备:形成磁场的磁体;和配置在上述磁场内通过通电而产生旋转驱动上述保持模块的力的线圈。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图像抖动补正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保持模块,在上述轴点具有球状凸部;上述支撑构件,具有接受该凸部的球状凹面。
20.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图像抖动补正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保持模块在上述第1驱动点和上述第2驱动点分别具有球状凸部,上述第1驱动机构和上述第2驱动机构具有用于接受该第1驱动点和该第2驱动点具备的各凸部的球状的各凹部,该第1驱动机构和该第2驱动机构通过该各凹部对该各凸部提供驱动力。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图像抖动补正单元,其特征在于,
构成上述第1驱动机构和上述第2驱动机构的各磁体,分别被固定地支撑在上述支撑构件,并且构成上述第1驱动机构和上述第2驱动机构的各线圈,由上述支撑构件支撑得分别在上述透镜的光轴方向移动自如,该各线圈接受通电而产生该光轴方向的力。
22.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图像抖动补正单元,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外盖,该外盖覆盖上述保持模块、上述支撑构件和上述2个驱动机构并确定该图像抖动补正单元外形且具有电磁屏蔽功能。
23.一种图像抖动补正装置,是具备权利要求15所述的图像抖动补正单元的图像抖动补正装置,还具备:
用于检测抖动的抖动检测部;和
抖动控制部,其根据上述抖动检测部的检测结果,由上述2个驱动机构旋转驱动上述保持模块。
24.一种摄影装置,具备权利要求23所述的图像抖动补正装置,通过捕捉被摄体且通过该图像抖动补正装置的动作,生成抖动降低后的图像数据。
25.一种便携式设备,具备权利要求24所述的摄影装置。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便携式设备,其特征在于,
该便携式设备具备内置上述摄影装置的框体,
上述图像抖动补正单元的除上述柔性基板的部分,是具有长方形状的块件,按照该块件的沿平行于上述透镜的光轴的方向扩展的侧面是在接近上述框体端面的位置且平行于该端面的方式,将该块件配置在该框体内。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便携式设备,其特征在于,
上述框体是具有长方形形状的框体,按照沿着在上述基体短边方向延伸的端面而定位该块件的长度方向的方式,将上述块件配置在该框体内。
28.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便携式设备,其特征在于,
按照上述轴点的对角位于上述框体角部的方式,将上述块件配置在上述框体内。
CNB2007101624197A 2006-09-29 2007-09-29 图像抖动补正单元、图像抖动补正装置、摄影装置以及便携式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7046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269712 2006-09-29
JP2006269712 2006-09-29
JP2007159267 2007-06-15
JP2007226557 2007-08-31
JP2007226558 2007-08-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62345A true CN101162345A (zh) 2008-04-16
CN100570467C CN100570467C (zh) 2009-12-16

Family

ID=392972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710162419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70467C (zh) 2006-09-29 2007-09-29 图像抖动补正单元、图像抖动补正装置、摄影装置以及便携式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570467C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26852A (zh) * 2008-10-20 2010-06-09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带有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及其抖动修正控制方法
CN111752065A (zh) * 2019-03-28 2020-10-09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
CN112394594A (zh) * 2019-08-16 2021-02-23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相机模块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26852A (zh) * 2008-10-20 2010-06-09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带有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及其抖动修正控制方法
CN101726852B (zh) * 2008-10-20 2013-06-12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带有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及其抖动修正控制方法
CN111752065A (zh) * 2019-03-28 2020-10-09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
CN111752065B (zh) * 2019-03-28 2022-03-08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
US11493779B2 (en) 2019-03-28 2022-11-08 Nidec Sankyo Corporation Optical unit with shake correction function
CN112394594A (zh) * 2019-08-16 2021-02-23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相机模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570467C (zh) 2009-1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83203B (zh) 图像抖动校正单元、图像抖动校正装置、摄影装置及便携设备
JP3896505B2 (ja) 電子カメラ
US7307653B2 (en) Image stabilizer for a microcamera module of a handheld device, and method for stabilizing a microcamera module of a handheld device
US7911511B2 (en) Imaging device, display control device, display device, printing control device, and printing device
JP4488043B2 (ja) 像ぶれ補正装置、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CN101685235B (zh) 照相机的抖动修正装置
US7957632B2 (en) Mobile device
CN100568077C (zh) 图像抖动补正单元,图像抖动补正装置,以及摄像装置
EP1795944A1 (en) Lens device and imager apparatus with image stabilizer
CN101324709B (zh) 成像设备
JP2017090809A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CN101115143A (zh) 成像装置
JP6470478B2 (ja)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制御方法
CN100570467C (zh) 图像抖动补正单元、图像抖动补正装置、摄影装置以及便携式设备
CN101324738B (zh) 图像模糊校正单元、图像模糊校正装置、摄影装置以及移动设备
JP3859459B2 (ja) 撮像装置
CN101324740B (zh) 图像模糊校正单元、图像模糊校正装置、摄影装置以及移动设备
CN101324739B (zh) 摄影装置、移动设备
JP2007036843A (ja) 投影表示機能付き撮像装置及び携帯電子機器
CN201266294Y (zh) 像抖动补正单元、像抖动补正装置、摄像装置及移动设备
JP3865759B2 (ja) 撮像装置
CN101349855B (zh) 图像抖动补正单元及其装置、摄影装置及移动设备
JP2009020476A (ja) 像ブレ補正ユニット、像ブレ補正装置、撮影装置、および携帯機器
US20080165392A1 (en) Imaging Device, Printing System, Printing Device, Image Printing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Storing Thereon A Control Program For The Image Printing Method
JP2014143458A (ja)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