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53465B - 摩擦带 - Google Patents

摩擦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53465B
CN101153465B CN2007101529741A CN200710152974A CN101153465B CN 101153465 B CN101153465 B CN 101153465B CN 2007101529741 A CN2007101529741 A CN 2007101529741A CN 200710152974 A CN200710152974 A CN 200710152974A CN 101153465 B CN101153465 B CN 10115346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re body
upper strata
width
lower floor
endless be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15297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53465A (zh
Inventor
野岛嘉昭
宫岛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tto Kogyo Co Ltd
Synzte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tto Kogy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tto Kogyo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tto Kogy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1534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534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534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5346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Woven Fabrics (AREA)
  • Yarns And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不影响假捻纱的质量、耐磨损性好且可解决因弯曲引起的问题的摩擦带。一种摩擦带(10),由环形带形成,该环形带具有由与假捻纱接触的橡胶态弹性体形成的上层(11)和由设置在上层(11)的背面的橡胶态弹性体形成的下层(12),在相对于上层(11)的下层(12)的相反侧、即背面侧上设置由具有宽度方向的伸缩性的部件形成的芯体(13),且在该芯体(13)的上层(11)侧的下层(12)埋设芯线(14),上层(11)的表面形成平坦或宽度方向中央部比宽度方向两端部突出的凸形状。

Description

摩擦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线夹在两条向相反方向移动的摩擦带之间进行假捻的带式假捻装置的摩擦带。
背景技术
这种摩擦带要求可制造高质量的线并且耐磨损性好,为了满足这两个要求,提出了由相对低的橡胶硬度的表面层和高橡胶硬度的加强层构成的双层结构的摩擦带的方案(参照专利文献1等)。
另一方面,为了向带施加规定的张力,作为芯体需要埋线,必须形成在带本体的带轮侧表面(带背面)上设置具有机械强度的织布、以覆盖该线的结构,但同时也要满足上述线的质量所要求的条件,在该条件下,不能避免因带硫化时的橡胶收缩而引起的弯曲,具有与带的线接触的面弯曲成凹状,捻线时应力集中在宽度方向端部的问题(参照专利文献2)。
因此,在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以下结构,即,具有与线接触的表面橡胶层和层压在该表面橡胶层上的加强层,该表面橡胶层的硬度为JIS A级70~80,芯体线埋设在该加强层内,在该加强层的表面侧设置第一织布,在该加强层和该表面橡胶层之间设置第二织布,但还不能完全解决上述弯曲问题。
另外,也提出了将表面弯曲成凹状的带的表面侧的宽度方向两侧的角部研磨加工成圆形的方案,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专利文献1:特开平10-46439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2-13033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着眼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其课题提供不影响假捻纱的质量、耐磨损性好且可解决因弯曲引起的应力集中问题的摩擦带。
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是一种摩擦带,由环形带形成,该环形带具有由与假捻纱接触的橡胶态弹性体形成的上层和由设置在所述上层的背面的橡胶态弹性体形成的下层,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下层的与所述上层的相反侧、即背面侧设置由具有宽度方向的伸缩性的部件形成的芯体,且在该芯体的所述上层侧的所述下层埋设芯线,所述上层的表面形成平坦或宽度方向中央部比宽度方向两端部突出的凸形状。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是在第一方式所述的摩擦带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层和下层之间埋设第二芯体。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是在第二方式所述的摩擦带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芯体由织布形成。
根据本发明,通过在带的背面侧设置由具有伸缩性的部件形成的芯体,由于橡胶硫化后芯体进行收缩,因此,可降低表面弯曲成凹形的弯度,形成表面平坦或宽度方向中央部比宽度方向两端部突出的凸形状,起到了消除捻线时的应力集中问题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摩擦带的横截面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一个实施方式就本发明进行具体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摩擦带的横截面结构。如图1(a)、(b)所示,摩擦带10A、10B(以下统称为摩擦带10)具有由与线接触的橡胶弹性体形成的上层11A、11B(以下统称为上层11)、和设置在其背面侧的由橡胶弹性体构成的下层12A、12B(以下统称为下层12),在下层12的背面侧设置由编织物形成的第一芯体13A、13B(以下统称为第一芯体13),同时,在第一芯体13的内侧(上层11侧)的下层12埋设由线形成的芯线14A、14B(以下统称为芯线14),而且,在上层11和下层12之间设置第二芯体15A、15B(以下统称为第二芯体15)。
形成上层11和下层12的橡胶态弹性体的橡胶基底材料只要是目前用于摩擦带的材料即可。从捻线特性以及耐磨损性等优异的方面来看,最好是从三元乙丙橡胶(EPDM)、丁腈橡胶(NBR)、氢化丁腈橡胶(H-NBR)、聚氨基甲酸酯等中选择的橡胶基底材料。向这些橡胶基底材料中适当地配合硫化剂、可塑剂、填充剂等而形成橡胶组成物,通过对该橡胶组成物进行硫化,形成具有规定的橡胶硬度、耐磨损性等的橡胶态弹性体。上层11的橡胶态弹性体最好是硬度相对低、捻线特性好的材料,下层12的橡胶态弹性体为了具有加强层的功能,最好是橡胶硬度相对高的材料。
考虑到这样的特性,上层11的橡胶态弹性层的橡胶硬度最好为60~85°,下层12的橡胶态弹性层的橡胶硬度最好为60~95°。但是,上层11的橡胶态弹性体的硬度也可以高于下层12的橡胶态弹性体的硬度。
本实施方式的摩擦带10在下层12的下面(背面)侧具有第一芯体13。该第一芯体13由具有宽度方向的伸缩性的部件、即编织物形成。这里所说的具有宽度方向的伸缩性的部件是至少具有宽度方向的伸缩性的部件,当然也可以具有长度方向的伸缩性。并且,这里所说的具有宽度方向的伸缩性的部件是在伸长的状态下具有收缩性的部件,也可以是具有由热收缩等而形成的收缩性的部件。这样的具有宽度方向的伸缩性的部件在覆盖在制造用模具上时,可以以伸长的状态、即保持收缩性的状态覆盖,在从制造用模具上脱模时,与橡胶组成物硫化时的橡胶收缩相同或更大地收缩。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芯体13由于由具有伸缩性的编织物形成,所以在制造摩擦带时,可在使第一芯体13伸长的状态下覆盖在制造用模具上。并且,即使上层11和下层12在硫化时进行收缩,在从制造用模具上将成形体(摩擦带)脱模时第一芯体13也进行收缩。这样,上层11的表面的宽度方向中央部进行弯曲、成为比宽度方向两端部突出的凸形状(图1(a))或成为大致平坦状态(图1(b))。即,第一芯体13在脱模时产生大收缩,使摩擦带的表面不弯曲成凹形,而形成平坦形,或者索性使摩擦带的表面成为凸形状地弯曲。另外,这里所说的“平坦”是指在安装在带轮上时实际上起到与平坦相同作用的形状,也包括微小的凹形状。
构成这样的第一芯体13的编织物如果具有上述的作用,则没有特别限制,但最好使用例如如下的编织物,该编织物使用15旦尼尔(d)~300旦尼尔(d)的线。如果使用不到15旦尼尔的线,则不能充分发挥芯体13产生的效果,如果使用比300旦尼尔粗的线,则与带轮接触的背面成为凹凸形,驱动性降低。并且,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只要是具有宽度方向的伸缩性,则没有特别限制,例如最好是圆形编织、平针编织等。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第一芯体13是编织物,但第一芯体13只要是具有宽度方向的伸缩性的部件即可。例如,可以是具有伸缩性的编织方法的织布或无纺布,成形为具有伸缩性的片状的线、由合成橡胶形成的片或片状成形体、具有伸缩性的树脂成形体等。
对第一芯体13的材质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是棉、尼龙、聚酯、芳香族聚酰胺等,最好是尼龙。
在本实施方式的摩擦带上,几乎与下层12的第一芯体13的上层侧紧贴地设置的芯线14向带施加规定的张力(硬挺力(腰力))。即,在要夹住假捻纱时、芯线14向带施加必要的张力。芯线14使用目前所使用的芯线即可,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可使用棉、尼龙、聚酯、芳香族聚酰胺、玻璃纤维等,最好使用例如#8~#100的粗细的芯线。
设置在上层11和下层12之间的第二芯体15可使用编织物,也可使用织布,并且,也不是必须设置。但是,为了使带具有硬挺力,最好使用织布。
通过形成上述的结构,摩擦带10进行弯曲,成为上层11的表面的宽度方向中央部比宽度方向两端部突出的凸形状、即鼓的形状(参照图1(a)),或形成平坦形(参照图1(b))。这样,安装在带式假捻装置的带轮上的摩擦带10不是仅用其表面的宽度方向端部与线接触,而是用宽度方向中央部或整个带表面与线接触。即,通过使用摩擦带10,不会发生线的应力集中在宽度方向端部、线断开的情况,可进行稳定的假捻,捻过的纱的质量提高。
在此,就摩擦带1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将作为第一芯体13的具有伸缩性的部件覆盖在金属制的圆筒形模具上,将芯线14卷绕在上面,涂抹粘合剂。
然后,通过挤压机将作为下层12的未硫化的橡胶组成物覆盖在设置有第一芯体13和芯线14的圆筒形模具上。
之后,在其上面再覆盖第二芯体15,将粘合剂涂抹在其上面。然后,通过挤压机覆盖作为上层11的未硫化的橡胶组成物,从其上面缠上绷带式的薄片。
将上层11和下层12的橡胶组成物硫化、硬化后进行脱模,得到筒状部件。
在通过研磨机对得到的筒状部件的表面进行研磨后,截断(突つ切り)成规定的宽度、得到所需要的环形带。
另外,制造方法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利用模压成型等形成橡胶软管。并且,根据需要进行表面的研磨工序即可,也可以对表面进行褶皱加工或施加图案(型模檬)等。
并且,在上述的方法中,虽然涂抹了粘合剂,但也可使用利用橡胶基底材料的粘着剂(共糊)代替。
以下就一个具体的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
(第一实施例)
将由线粗度为70旦尼尔的尼龙形成的编织物作为第一芯体覆盖在金属制的圆筒形模具上,将聚酯的芯线卷绕在其上,并涂布粘合剂。利用挤压机将作为下层的由NBR形成的橡胶组成物挤出、覆盖在其上,然后再将由尼龙形成的织布作为第二芯体覆盖在上面,并涂抹粘合剂。之后,利用挤压机将作为上层的由H-NBR形成的橡胶组成物挤出、覆盖在其上,从其上面缠紧绷带式的布。
在150℃的温度下将其加热处理50分钟、进行硫化后脱模,得到环形筒状部件。
通过研磨机研磨环形筒状部件的表面,截断成规定的宽度,得到厚度为1.6mm、宽度为8.0mm、上层硬度为80°、下层硬度为80°的第一实施例的环形带。
(第二实施例)
除了使用尼龙形成的编织物代替尼龙形成的织布作为第二芯体以外,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得到第二实施例的环形带。
(第三实施例)
除了不使用第二芯体以外,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地得到第三实施例的环形带。
(第四实施例)
除了使用NBR代替H-NBR作为上层的橡胶组成物以外,与第二实施例相同地得到上层硬度为80°、下层硬度为80°的第四实施例的环形带。
(第五实施例)
除了将硫化后的硬度为90°的橡胶组成物用于下层以外,与第二实施例相同地得到上层硬度为80°、下层硬度为90°的第五实施例的环形带。
(第一比较例)
除了使用由尼龙形成的实际上没有伸缩性的织布代替由线的粗度为70旦尼尔的尼龙形成的编织物作为第一芯体以外,与第一实施例同样地形成第一比较例的环形带。
(第二比较例)
除了使用由尼龙形成的实际上没有伸缩性的织布代替由线的粗度为70旦尼尔的尼龙形成的编织物作为第一芯体以外,与第二实施例同样地形成第二比较例的环形带。
(第三比较例)
除了使用由尼龙形成的实际上没有伸缩性的织布代替由线的粗度为70旦尼尔的尼龙形成的编织物作为芯体以外,与第三实施例同样地形成第三比较例的环形带。
(第四比较例)
除了使用由尼龙形成的实际上没有伸缩性的织布代替由线的粗度为70旦尼尔的尼龙形成的编织物作为第一芯体以外,与第四实施例同样地形成第四比较例的环形带。
(第五比较例)
除了使用由尼龙形成的实际上没有伸缩性的织布代替由线的粗度为70旦尼尔的尼龙形成的编织物作为第一芯体以外,与第五实施例同样地形成第五比较例的环形带。
(第六比较例)
除了不使用芯线以外,与第二实施例同样地形成上层硬度为80°、下层硬度为80°的第六比较例的环形带。
(第七比较例)
除了使用由尼龙形成的实际上没有伸缩性的织布代替由线的粗度为70旦尼尔的尼龙形成的编织物作为第一芯体以外,与第六比较例同样地形成第七比较例的环形带。
(试验例)
测定在各实施例和各比较例中制作的各两条环形带的表面(与线接触的面)的弯曲量。弯曲量是利用表面粗糙度测量仪(サ一フコ一ダSE-40D:小坂研究所制造)测量宽度方向两端和中央共三点的表面位置,将连接宽度方向两端的线和与该线平行地穿过带中央的线的距离作为弯曲量。另外,使水平的状态为零,环形带的表面形成凸形的弯曲量为正,表面形成凹形的弯曲量为负。
另外,在各长度方向的8个点测量弯曲量,取其平均值。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第一芯体   第二芯体     弯曲量MAX(mm)     弯曲量MIN(mm)     平均弯曲量(mm)
实施例1 编织物 织布     0.035     0.000     0.011
    0.020     0.000     0.006
实施例2 编织物 编织物     0.020     0.000     0.013
    0.020     0.000     0.011
实施例3 编织物     0.020     0.000     0.013
    0.020     0.000     0.010
实施例4 编织物 编织物     0.020     0.005     0.013
    0.020     0.005     0.011
实施例5 编织物 编织物     0.020     0.000     0.006
    0.015     0.000     0.008
比较例1 织布 织布     -0.050     -0.025     -0.037
    -0.045     -0.015     -0.028
比较例2 织布 编织物     -0.080     -0.045     -0.067
    -0.070     -0.025     -0.054
比较例3 织布     -0.070     -0.055     -0.064
    -0.070     -0.050     -0.061
比较例4 织布 编织物     -0.105     -0.080     -0.093
    -0.095     -0.075     -0.086
比较例5 织布 编织物     -0.085     -0.040     -0.058
    -0.070     -0.035     -0.051
比较例6 编织物 编织物     0.015     0.000     0.008
    0.015     0.000     0.009
比较例7 织布 编织物     -0.105     -0.070     -0.091
    -0.095     -0.075     -0.086
根据该结果,将具有伸缩性的编织物作为第一芯体的实施例1~3以及5的环形带的弯曲量最小的部分为零,即没有弯曲,并且,平均弯曲量都为正。并且,实施例4的环形带的弯曲量也为正。通过这样可知道,实施例1~5的环形带的表面部分都是平坦的或中央部成为凸形(鼓形)。
而将实际上没有伸缩性的织布作为第一芯体的比较例1~5的环形带的平均弯曲量都为负。通过这样可知道,比较例1~5的环形带的表面部分都是上层的中央部形成为凹形。
因此,可明确本发明的摩擦带可降低表面弯曲成凹形的弯度,表面成为平坦的或宽度方向中央部比宽度方向两端部突出的凸形,解决了弯曲引起的问题。
另外,将实际上没有伸缩性的织布作为第一芯体的比较例7的环形带的平均弯曲量为负,中央部成为凹形,而将具有伸缩性的编织物作为第一芯体的比较例6的环形带的平均弯曲量为正,中央部成为凸形,虽然无论是否有线都可消除弯曲,但由于没有埋设任何芯线,因此不具有捻线时所需要的张力。

Claims (3)

1. 一种摩擦带,由环形带形成,该环形带具有由与假捻纱接触的橡胶态弹性体形成的上层和由设置在所述上层的背面的橡胶态弹性体形成的下层,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下层的与所述上层的相反侧、即背面侧设置由具有宽度方向的伸缩性的部件形成的芯体,且在该芯体的所述上层侧的所述下层埋设芯线,所述上层的表面形成平坦或宽度方向中央部比宽度方向两端部突出的凸形状。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擦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层和下层之间埋设第二芯体。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擦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芯体由织布形成。
CN2007101529741A 2006-09-29 2007-09-29 摩擦带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534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269562 2006-09-29
JP2006269562 2006-09-29
JP2006269562 2006-09-29
JP2007-239178 2007-09-14
JP2007239178 2007-09-14
JP2007239178A JP5088781B2 (ja) 2006-09-29 2007-09-14 フリクションベル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53465A CN101153465A (zh) 2008-04-02
CN101153465B true CN101153465B (zh) 2011-11-09

Family

ID=394400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52974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53465B (zh) 2006-09-29 2007-09-29 摩擦带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088781B2 (zh)
CN (1) CN101153465B (zh)
MY (1) MY149277A (zh)
TW (1) TWI41465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016156A1 (ja) * 2008-08-08 2010-02-11 ニッタ株式会社 仮撚りベルト
CN113061668B (zh) * 2021-04-07 2023-01-06 东莞市诚远皮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专用于条形皮革中添加钢丝的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9260Y2 (ja) * 1981-12-11 1985-04-02 新田ベルト株式会社 撚糸用無端ベルト
JPS61142880U (zh) * 1985-02-21 1986-09-03
JP3039384B2 (ja) * 1996-07-26 2000-05-08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ツイスタベルト
JP3189698B2 (ja) * 1996-09-24 2001-07-16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ツイスタベルト
JP2002013033A (ja) * 2000-06-28 2002-01-18 Nitta Ind Corp ツイスターベルト
JPWO2005116313A1 (ja) * 2004-05-25 2008-04-03 ニッタ株式会社 糸撚り用ベル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8106416A (ja) 2008-05-08
TWI414654B (zh) 2013-11-11
CN101153465A (zh) 2008-04-02
TW200829743A (en) 2008-07-16
JP5088781B2 (ja) 2012-12-05
MY149277A (en) 2013-08-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745789B2 (ja) Vリブドベルト及びvリブドベルトの製造方法
US3190137A (en) Rubber faced belt with fiber traction surface
KR20150024443A (ko) 전동 벨트 및 그 제조방법
JP2008100365A (ja) 伝動ベルトの製造方法
JPWO2007142318A1 (ja) 歯付きベルト用帆布及びそれを含む歯付きベルト
CN101153465B (zh) 摩擦带
JP2009156467A (ja) 動力伝動ベルト
JP5491732B2 (ja) 厚みがありかつ弾性を有するニードリングされたベルト
JP2500290B2 (ja) 歯付ベルト
JP2007298162A (ja) 摩擦伝動ベルト
JPS6228340B2 (zh)
JP2007120752A (ja) 摩擦伝動ベル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112744B2 (ja) 伝動ベルトの製造方法
JP2006159984A (ja)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4553753B2 (ja) 歯付きベルト
JP7285374B2 (ja) 歯付ベルト
JP2007118218A (ja) 摩擦伝動ベルトの製造方法
JP2006124484A (ja) エチレン・α−オレフィンゴム組成物と繊維との接着体の製造方法及び動力伝動ベルト
JP2008213145A (ja) 伝動ベルトの製造方法と伝動ベルト
JP2008265031A (ja) 伝動ベルトの製造方法
JP4800794B2 (ja) Vリブドベルトの製造方法及びvリブドベルト
JP2022171370A (ja) 歯付ベルト
WO2016194570A1 (ja) ゴム製品用補強層
JP2022171350A (ja) 歯付ベルト
JP2006275070A (ja) Vリブドベル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109

Termination date: 20140929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