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22317A - 发动机的平衡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发动机的平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22317A
CN101122317A CN200710143279.9A CN200710143279A CN101122317A CN 101122317 A CN101122317 A CN 101122317A CN 200710143279 A CN200710143279 A CN 200710143279A CN 101122317 A CN101122317 A CN 1011223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lace weight
mentioned
counterweight
balace
opposite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14327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10464C (zh
Inventor
大泽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uki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zuki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uki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Suzuki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1223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223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1046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10464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22Compensation of inertia forces
    • F16F15/26Compensation of inertia forces of crankshaft systems using solid masses, other than the ordinary piston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i.e. masses connected through a kinematic mechanism or gear system
    • F16F15/264Rotating balancer shafts
    • F16F15/265Arrangement of two or more balancer shaf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21Elements
    • Y10T74/2173Cranks and wrist pins
    • Y10T74/2183Counterbalanc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hafts, Cranks, Connecting Bars, And Related Bearings (AREA)
  • Lubric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使平衡器配重的惯性力作用于活塞·连杆系的重心,从而减小作用于平衡器轴承上的悬吊载荷。因此,在以悬臂状态在与第1平衡器配重相对的位置处设有第2平衡器配重的发动机的平衡装置中,使第1,第2平衡器配重之间的平衡器轴承沿平衡器轴的轴线方向,通过活塞·连杆系的重心Gp,并将它们设置在从与上述平衡器轴的轴线正交的平面的交点Y、以规定距离偏向第2平衡器配重侧的位置处,从交点Y至第2平衡器配重的重心G2的距离L2比从交点Y至第1平衡器配重的重心G1距离L1长,并且,使由第1平衡器配重的惯性力F1绕交点Y产生的力矩与由第2平衡器配重的惯性力F2绕交点Y产生的力矩相均衡。

Description

发动机的平衡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的平衡装置,特别涉及这样的发动机平衡装置,其中,将平衡器配重一分为二,将第1平衡器配重设置在两个平衡器轴承之间,另一方面,以悬臂状态、在夹持一个平衡器轴承的情况下,将第2平衡器配重设置在与第1平衡器配重相对的位置处。
背景技术
在发动机(例如4循环4缸发动机)中,在活塞连杆系的重心会产生2次惯性力。
因此,设置了使平衡器轴以发动机的2倍速度转动并且抵消上述2次惯性力的平衡装置。
另外,考虑到组装性或润滑性,该平衡器装置设置在曲轴箱的正下方。
另外,为了实现上述平衡装置的小型化,已知将平衡器配重一分为二,将第1平衡器配重设置在两个平衡器轴承之间,另一方面,在夹持一个平衡器轴承的情况下,以悬臂状态、将第2平衡器配重设置在与第1平衡器配重相对的位置处。
【专利文献1】特公昭57-44863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平5-172187号公报
在以往的发动机的平衡器装置中,如图6所示,平衡器轴119在一端侧(在图6中的左侧)具有用于连接油泵的大直径部126,从该大直径部126向另一端侧(图6中的右侧),具有用于平衡器轴承的第1,第2轴部128,131。
并且,将平衡器配重一分为二,将第1平衡器配重133设置在两个平衡器轴承(即,第1,第2轴部128,131)之间,另一方面,以夹持一个平衡器轴部(即第2轴部131)的方式,将第2平衡器配重134设置在与第1平衡器配重133相对的位置处。
此时,在将上述平衡器配重一分为二时,以相同的形状形成第1,第2平衡器配重133,134。
另外,在组装上述平衡器轴119时,使第2平衡器配重134形成悬臂状态。
另外,在上述平衡器轴119中,从通过活塞·连杆系的重心并与正交于平衡器轴119的轴线C’的平面X’的交点Y’至上述第1平衡器配重133的重心G1’的距离L1’等于从交点Y’至上述第2平衡器配重134的重心G2’的距离L2’。
另外,采用了以下结构,即:使由第1平衡器配重133的惯性力F1’绕交点Y’产生的力矩F1’XL1’与由第2平衡器配重134的惯性力F2’XL2’绕交点Y’产生的力矩相均衡。
但是,对于具有这种结构的平衡装置来说,由于第2平衡器配重形成了悬吊载荷,因此,存在平衡器轴承的耐久性下降的不良情况。
在前轮驱动的车辆中,大多将排气管设置在油底壳的下方,因此,存在因第2平衡器配重而难以实现排气管的布置的不良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1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的平衡装置,其中,通过平衡器轴承可自由转动地将平衡器轴支承在曲轴的下方,并且,将第1平衡器配重设置在由平衡器轴承夹持的位置处,另一方面,在夹持一个平衡器轴承的情况下,以悬臂状态将第2平衡器配重设置在使第1平衡器配重相对的位置处,该装置使平衡器配重产生的惯性力作用于活塞·连杆系的重心,从而能够减小作用于平衡器轴承上的悬吊载荷。
另外,本发明的第2个目的在于形成此时能够有效布置配重以将其它部件设置在平衡器配重的周边的空间。
因此,为了消除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的平衡装置,其中,可自由转动地将曲轴支承在曲轴箱中,在该曲轴的下方设有轴线与该曲轴平行延伸的2根平衡器轴,并且,通过沿轴线方向设置的至少两个平衡器轴承可自由转动地支承这些平衡器轴,在这些平衡器轴上的由两个平衡器轴承夹持的位置处设置第1平衡器配重,另一方面,在夹持一个平衡器轴承的情况下,在与第1平衡器配重相对的位置处,以悬臂状态设置第2平衡器配重,使由上述第1平衡器配重和第2平衡器配重产生的惯性力作用于活塞·连杆系的重心,以便消除发动机产生的2次惯性力,其特征在于:使设置在上述第1平衡器配重与第2平衡器配重之间的平衡器轴承沿上述平衡器轴的轴线方向、通过活塞·连杆系的重心Gp,并将它们设置在从与上述平衡器轴的轴线正交的面的交点Y、以规定距离偏向第2平衡器配重侧的位置处,从上述交点Y至上述第2平衡器配重的重心G2的距离L2比从交点Y至上述第1平衡器配重的重心G1距离L1长,并且,使由第1平衡器配重的惯性力F1绕交点Y产生的力矩与由第2平衡器配重的惯性力F2绕交点Y产生的力矩相均衡。
发明效果
如以上详细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发明,在发动机的平衡装置中,可自由转动地将曲轴支承在曲轴箱上,在曲轴的下方设有轴线与曲轴平行延伸的2根平衡器轴,并且,通过沿轴线方向设置的至少两个平衡器轴承可自由转动地支承这些平衡器轴,在平衡器轴上的由两个平衡器轴承夹持的位置处设置第1平衡器配重,另一方面,在夹持一个平衡器轴承的情况下,在与第1平衡器配重相对的位置处,以悬臂状态设置第2平衡器配重,使由第1平衡器配重和第2平衡器配重产生的惯性力作用于活塞·连杆系的重心,以便消除发动机产生的2次惯性力,以便使设置在第1平衡器配重与一侧和第2平衡器配重之间的平衡器轴承沿平衡器轴的轴线方向、通过活塞连杆系统的重心,并将它们设置在从与平衡器轴的轴线正交的面的交点Y、以规定距离偏向第2平衡器配重侧的位置处,从交点Y至第2平衡器配重的重心G2的距离L2比从交点Y至上述第1平衡器配重的重心G1距离L1长,并且,使由第1平衡器配重的惯性力F1绕交点Y产生的力矩与由第2平衡器配重的惯性力F2绕交点Y产生的力矩相均衡。
因此,使由第1平衡器配重和第2平衡器配重产生的惯性力作用于活塞·连杆系的重心Gp,从而能够抵消发动机的惯性力。
此时,与如以往那样,使第1平衡器配重与第2平衡器配重之间的平衡器轴承沿平衡器轴线方向通过活塞·连杆系的重心,同时将其设置在与同平衡器轴线正交的面的交点上的情况相比,能够减轻第2平衡器轴的重量。
以此方式,能够减轻由第2平衡器配重在平衡器轴承上产生的悬吊载荷,从而提高平衡器轴承的耐久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显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发动机的示意性剖面图。
图2为显示平衡装置的从发动机斜下方所示的透视图。
图3为在平衡装置上下翻转状态下的从后方所示的透视图。
图4为除去平衡器壳体的平衡装置的底面图。
图5为平衡装置的放大上面图。
图6为显示本发明现有技术的平衡器轴的放大说明图。
符号说明
4缸发动机1(以下,简称为“发动机1”);
平衡装置2;
汽缸体3;
汽缸下侧壳体4;
油底壳5;
第1~第4活塞6a、6b、6c、6d;
曲轴箱7;
曲轴8;
曲轴轴承9、10、11、12、13;
第1~第4连杆14a、14b、14c、14d;
曲轴链轮15;
平衡器壳体16;
下侧平衡器壳体17;
平衡器壳体18;
一侧的第1平衡器轴19;
另一侧的第2平衡器轴20;
一侧的第1平衡器轴承20、第2平衡器轴承22;
另一侧的第1平衡器轴承23、第2平衡器轴承24;
油泵25;
一侧的大直径部26;
平衡器链轮27;
一侧的第1轴部28;
一侧的第1平衡器齿轮29;
一侧的第1平衡器齿轮安装部30;
一侧的第2轴部31;
平衡器链条32;
一侧第1平衡器配重33;
一侧第2平衡器配重34;
另一侧大直径部35;
另一侧第1轴部36;
另一侧第2平衡器齿轮37;
另一侧第2平衡器齿轮安装部38;
另一侧第2轴部39;
另一侧的第1平衡器配重40;
另一侧的第2平衡器配重41;
倾斜面42;
排气管43;
壳体侧倾斜面44;
空间45;
第1平衡器轴承保持部46;
第2平衡器轴承保持部47;
第1~第5曲轴轴承保持部48、49、50、51、52;
第1安装托架53;
第2安装托架54;
一侧和另一侧倾斜面55、56;
安装螺栓57。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1~图5显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
在图1中,1为例如4缸发动机(以下,简称为“发动机”)。2为发动机1的平衡装置。
如图1所示,上述发动机1具有汽缸体3、安装在汽缸体3的下表面上的汽缸下侧壳体4以及安装在该汽缸下侧壳体下表面上的油底壳5。
在上述汽缸体3上分别设置4个第1~第4活塞6a,6b,6c,6d。
另外,通过上述汽缸体3和汽缸下侧壳体4形成曲轴箱7,以位于该曲轴箱7内的方式,在上述在汽缸体3和汽缸下侧壳体4之间设置曲轴8。
此时,曲轴8沿其轴线方向,由位于上述第1~第4活塞6a,6b,6c,6d外周部的5个第1~第5曲轴轴承9,10,11,12,13可自由转动地被支承。
并且,上述曲轴8以通过第1~第4连杆14a,14b,14c,14d与上述第1~第4活塞6a,6b,6c,6d相连的方式设置。
另外,在上述曲轴8的一端侧,在支承该曲轴8的第一曲轴轴承9的内侧部设有曲轴链轮15。
该曲轴链轮15具有将曲轴8的转动力传递至上述平衡装置2的功能。
将上述平衡装置2设置在汽缸下侧壳体4的下表面以及上述油底壳5内。
如图1~4所示,该平衡装置2具有例如由上侧平衡器壳体16和下侧平衡器壳体17构成的平衡器壳体18,同时,具有容纳在平衡器壳体18内的2个平衡器轴(即,一侧的第1平衡器轴19和另一侧的第2平衡器轴20)。
此时,如图4所示,第1和第2平衡器轴19,20以轴线C1,C2分别与所述曲轴8平行延伸的方式设置在上述曲轴8的下方。
如图1~4所示,第1和第2平衡器轴19,20以与上述汽缸下侧壳体4和油底壳5的配合面平行延伸的方式设置。
如图1以及图3,图4所示,通过沿轴线C1方向设置的至少2个平衡器轴承(例如,一侧的第1,第2平衡器轴承21,22)可自由转动地支承上述一侧的第1平衡器轴19,同时,通过沿轴线C2方向设置的至少2个平衡器轴承(例如,另一侧的第1,第2平衡器轴承23,24)可自由转动地支承上述另一侧的第1,第2平衡器轴20。
如图3~图5所示,上述一侧的第1平衡器轴19在一端(在图4和图5的左侧)具有用于连接油泵25的一侧大直径部26,同时,在这一端设有平衡器链轮27,从上述一侧的大直径部26向另一端侧(在图4和图5中的右侧),具有用于一侧第1平衡器轴承21的一侧第1轴部28、安装一侧第1平衡器齿轮29的一侧第1平衡器齿轮安装部30以及用于一侧第2平衡器轴承22的一侧第2轴部31。
另外,一侧第1平衡器齿轮29形成斜齿轮形状。
此时,通过平衡器链条32,使上述平衡器链轮27与上述曲轴8的曲轴链轮15相连,通过曲轴链轮15、平衡器链条32,将曲轴8的转动力传递至上述平衡装置8的平衡器链轮27。
随后,在上述一侧第1平衡器轴19上,在一侧的第1,第2平衡器轴承21,22之间的位置处,即在一侧第1平衡器齿轮安装部30与一侧第2轴部31之间设置一侧第1平衡器配重33,另一方面,在夹持一侧平衡器轴承(即,一侧第2轴部31)的情况下,以悬臂状态将一侧第2平衡器配重34设置在与一侧第1平衡器配重33相对的位置处。
另外,上述另一侧的第2平衡器轴20与上面描述的上述一侧第1平衡器轴19大致相同,如图3~5所示,其在一端(在图4和图5的左侧)具有用于连接油泵25的另一侧大直径部35,同时,从上述另一侧的大直径部35向另一端侧(在图4和图5中的右侧),具有用于另一侧第1平衡器轴承23的另一侧第1轴部36、安装另一侧第2平衡器齿轮37的另一侧第2平衡器齿轮安装部38以及用于另一侧第2平衡器轴承24的另一侧第2轴部39。另外,另一侧第2平衡器齿轮37与上述一侧第1平衡器齿轮29一样,形成斜齿轮,同时,形成可啮合的对称形状。因此,可以实现顺利转动运转,同时,与正齿轮相比,能够增大啮合率以便可以实现较大转动力的传递,进而能够降低振动和噪音。
在上述另一侧第2平衡器轴20上,在另一侧的第1,第2平衡器轴承23,24之间的位置处,即在另一侧第2平衡器齿轮安装部38与另一侧第2轴部39之间设置另一侧的第1平衡器配重40,另一方面,在夹持一侧平衡器轴承(即,另一侧第2轴部39)的情况下,以悬臂状态将另一侧第2平衡器配重41设置在与另一侧第1平衡器配重40相对的位置处。
此时,如图3以及图4所示,上述一侧第1平衡器轴19的一侧第1平衡器齿轮29与上述另一侧第2平衡器轴20的另一侧第2平衡器齿轮37啮合,从而将由一侧第1平衡器轴19产生的转动力传递至另一侧第2平衡器轴20。
之后,使一侧以及另一侧第1,第2平衡器轴19,20以发动机1的2倍速度转动,使由一侧以及另一侧的第1,第2平衡器配重33,34,40,41产生的惯性力F1,F2作用于活塞·连杆系的重心Gp,从而抵消发动机1产生的2次惯性力Fp。
另外,使设置在一侧及另一侧第1平衡器配重33,40与一侧及另一侧第2平衡器配重34,41之间的一侧及另一侧第2平衡器轴承22,24以上述一侧及另一侧第1,第2平衡器轴19,20的轴线C1,C2方向,通过活塞·连杆系的重心Gp,并将它们设置在从与平面X(该平面与上述一侧以及另一侧第1,第2平衡器轴19,20的轴线C1,C2正交)的交点Y、以规定距离t偏向一侧以及另一侧第2平衡器配重34,41侧的位置处。
另外,从上述交点Y至上述一侧以及另一侧第2平衡器配重34,41的重心G2的距离L2比从交点Y至上述一侧以及另一侧第1平衡器配重33,40的重心G1的距离L1长,并且,使由一侧以及另一侧第1平衡器配重33,40的惯性力F1绕交点Y产生的力矩与由一侧以及另一侧第2平衡器配重34,41的惯性力F2绕交点Y产生的力矩相均衡。
详细地说,在设置上述一侧及另一侧第2平衡器轴承22,24时,如图5以及披露现有技术的图6可知,沿一侧以及另一侧第1,第2平衡器轴19,20的轴线C1,C2方向通过活塞·连杆系的重心Gp,并且,在与一侧以及另一侧第1,第2平衡器轴19,20的轴线C1,C2正交的平面X中,在从与该平面X的交点Y向一侧以及另一侧第2平衡器配重34,41侧,即向图5中的右侧偏移规定距离t的位置处设置上述一侧及另一侧的第2平衡器轴承22,24。
此时,从偏离规定距离t的位置至一侧以及另一侧的第2平衡器配重34,41的重心G2的距离为LA。
并且,使从上述交点Y至上述一侧以及另一侧的第2平衡器配重34,41的重心G2的距离为L2大于从交点Y至上述一侧以及另一侧第1平衡器配重33,40的重心G1的距离L1,使由一侧以及另一侧第1平衡器配重33,40的惯性力F1绕交点Y产生的力矩F1XL1与由一侧以及另一侧第2平衡器配重34,41的惯性力F2绕交点Y产生的力矩F2XL2相均衡,即:F1XL1=F2XL2。
因此,使一侧以及另一侧第1,第2平衡器配重33,34,40,41产生的惯性力F1,F2作用于活塞·连杆系的重心Gp,从而抵消发动机1产生的2次惯性力Fp。
与图6所示的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减轻一侧以及另一侧第2平衡器配重34,41的重量,并且,能够减小在一侧及另一侧第2平衡器轴承22,24上产生的悬吊载荷,从而能够提高一侧及另一侧第2平衡器轴承22,24的耐久性。
另外,一侧以及另一侧的第2平衡器配重34,41采用以下方式形成,即:以一侧以及另一侧第1,第2平衡器轴19,20的轴线C1,C2为中心的周面的直径向一侧以及另一侧第1,第2平衡器轴19,20的轴向端部减小。
即,如图5所示,一侧以及另一侧第2平衡器配重34,41以锥状形成,以便从一端侧(图5中的左侧)向另一端侧(图5中的右侧),使以一侧以及另一侧第2平衡器配重34,41的轴线C1,C2为中心的周面的直径,即外形尺寸逐渐减小。
因此,可以使一侧以及另一侧第2平衡器配重34,41的重心G2进一步接近一侧及另一侧第2平衡器轴承22,24,从而能够减小在一侧及另一侧第2平衡器轴承22,24上产生的悬吊载荷并提高一侧及另一侧第2平衡器轴承22,24的耐久性。
另外,由于将上述平衡装置2设置在上述汽缸下侧壳体4的下表面以及上述油底壳5内,因此,能够将一侧以及另一侧的第2平衡器配重34,41设置在安装于上述曲轴箱7下部上的油底壳5内,如图1所示,在该油底壳5的下表面上形成沿上述一侧以及另一侧的第2平衡器配重34,41周面的倾斜面42,并且,在该倾斜面42的下方设置排气管43。
因此,能够使覆盖一侧以及另一侧第2平衡器配重34,41下方的油底壳5实现小型化,并且,在油底壳5的下方形成用于布置剖面面积较大的排气管43的空间45。
另外,一侧以及另一侧第1,第2平衡器轴19,20容纳在由上侧平衡器壳体16和下侧平衡器壳体17构成的平衡器壳体18内。
在该平衡器壳体18中,相对于上述一侧以及另一侧的第1平衡器配重33,40在一端侧设置用于保持一侧以及另一侧第1平衡器轴承21,23的第1平衡器轴承保持部46,同时,在上述一侧以及另一侧第1平衡器配重33,40与一侧以及另一侧第2平衡器配重34,41之间设置保持一侧以及另一侧第2平衡器轴承22,24的第2平衡器轴承保持部47。
如图1所示,在上述汽缸下侧壳体4的下部,以与5个第1~第5曲轴轴承9,10,11,12,13对应的方式设置第1~第5曲轴轴承保持部48,49,50,51,52。
此时,在上述平衡器壳体18中,设有连接在上述第1平衡器轴承保持部46与第2平衡器轴承保持部47之间的第1安装托架53,同时,设有连接于上述第2平衡器轴承保持部47与设置在活塞·连杆系的重心Gp附近的第3曲轴轴承保持部50之间的第2安装托架54。
形成一侧和另一侧倾斜面55,56,这些斜面以使上述一侧以及另一侧第1平衡器配重33,40相对于一侧及另一侧第2平衡器配重34,41的端面向径向外侧离开一侧以及另一侧第2平衡器配重34,41的端面的方式倾斜,并使上述第2安装托架54沿一侧和另一侧倾斜面55,56倾斜,使上述第2安装托架54形成以直线状连接于上述第2平衡器轴承保持部47和第3曲轴轴承保持部50之间的形状。
更特别的是,如图4所示,上述一侧和另一侧倾斜面55,56形成以角度θ1倾斜以离开一侧以及另一侧第2平衡器配重34,41的端面的锥形形状。
并且,使上述第2安装托架54沿一侧和另一侧倾斜面55,56、以角度θ2倾斜。
总之,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由于是使位于上述一侧以及另一侧第1平衡器配重33,40与一侧以及另一侧第2平衡器配重34,41之间的一侧以及另一侧第2平衡器轴承22,24向一侧以及另一侧第2平衡器配重34,41侧偏离规定距离t来布置的,因此,加长了上述第2安装托架54的长度,以致难以有效地将上述一侧以及另一侧第1平衡器配重33,40以及一侧以及另一侧第2平衡器配重34,41的惯性力传递至活塞·连杆系的重心,但是,使上述第2安装托架54沿一侧和另一侧倾斜面55,56倾斜。
以此方式,能够形成通过第2安装托架54以直线状连接于上述第2平衡器轴承保持部47与第3曲轴轴承保持部50之间的形状,从而能够有效地将一侧以及另一侧第1平衡器配重33,40以及一侧以及另一侧第2平衡器配重34,41产生的惯性力传递至设置在活塞·连杆系的重心Gp下方的第3曲轴轴承保持部50。
标号57为用于将平衡器链轮27安装在上述一侧第1平衡器轴19的一端侧的安装螺栓。
下面,对作用进行说明。
若上述发动机1驱动并且曲轴8转动,则通过设置在该曲轴8一端侧的曲轴链轮15,利用平衡器链条32、平衡器链轮27,将转动力传递至上述平衡装置2的一侧第1平衡器轴19上。
之后,经一侧的第1平衡器齿轮29以及与该一侧第1平衡器齿轮29呈啮合状态的另一侧第2平衡器齿轮37,将传递至所述一侧第1平衡器轴19上的转动力传递至上述另一侧第2平衡器轴20。
此时,以发动机1的2倍速度使一侧及另一侧第1,第2平衡器轴19,20转动,使由一侧以及另一侧第1,第2平衡器配重33,34,40,41产生的惯性力F1,F2作用于活塞·连杆系的重心Gp,从而抵消发动机1产生的2次惯性力Fp。
以此方式,在上述发动机1的平衡装置2中,使设置在上述一侧及另一侧第1平衡器配重33,40与一侧及另一侧第2平衡器配重34,41之间的平衡器轴承(即一侧以及另一侧的第2平衡器轴承22,24)沿上述一侧及另一侧平衡器轴19,20的轴线C1,C2方向、通过活塞·连杆系的重心Gp,并将它们设置在从与平面X(该平面与上述一侧以及另一侧第1,第2平衡器轴19,20的轴线正交)的交点Y、以规定距离t偏向一侧以及另一侧第2平衡器配重34,41的位置处,使从上述交点Y至上述一侧以及另一侧第2平衡器配重34,41的重心G2的距离L2比从交点Y至上述一侧以及另一侧第1平衡器配重33,40的重心G1的距离L1长,并且,使由一侧以及另一侧第1平衡器配重33,40的惯性力F1绕交点Y产生的力矩F1XL1与由一侧以及另一侧第2平衡器配重34,41的惯性力F2绕交点Y产生的力矩F2XL2相均衡。
因此,使由一侧以及另一侧第1平衡器配重33,40以及一侧和另一侧第2平衡器配重34,41产生的惯性力F1,F2作用于活塞·连杆系的重心Gp,从而能够抵消发动机产生的惯性力。
此时,与以往那样,使第1平衡器配重与第2平衡器配重之间的平衡器轴承沿平衡器轴线方向通过活塞·连杆系的重心,同时将其设置在与同平衡器轴线正交的面的交点处的情况相比,能够减轻一侧和另一侧第2平衡器配重34,41的重量。
以此方式,能够减小由一侧和另一侧第2平衡器配重34,41在平衡器轴承(即一侧的第1,第2平衡器轴承22,24)上产生的悬吊载荷,从而提高一侧及另一侧第2平衡器轴承22,24的耐久性。
另外,上述一侧和另一侧的第2平衡器配重34,41以使将一侧以及另一侧第1,第2平衡器轴19,20的轴线C1,C2作为中心的周面直径向一侧以及另一侧第1,第2平衡器轴19,20的轴向端部减小的方式形成。
因此,能够使一侧和另一侧第2平衡器配重34,41的重心G2进一步接近平衡器轴承(即一侧的第1,第2平衡器轴承22,24),从而能够减小在平衡器轴承上产生的悬吊载荷,从而提高平衡器轴承的耐久性。
另外,将上述一侧和另一侧第2平衡器配重34,41设置在安装于上述曲轴箱7下部上的油底壳5内,在该油底壳5的下表面形成沿上述一侧以及另一侧的第2平衡器配重34,41周面的倾斜面42,并且,在该倾斜面42的下方设置排气管43。
因此,能够使覆盖一侧以及另一侧第2平衡器配重34,41下方的油底壳5实现小型化,并且,在油底壳5的下方形成布置剖面面积较大的排气管43的空间45。
另外,使上述一侧以及另一侧第1,第2平衡器轴19,20容纳在平衡器壳体18内,在该平衡器壳体18中,设置第2安装托架54,该托架连接于第2平衡器轴承保持部47(其设置在上述一侧及另一侧第1平衡器配重33,40与上述一侧及另一侧第2平衡器配重34,41之间)与设置在活塞·连杆系的重心Gp附近的例如第3曲轴轴承保持部50之间,并形成以向径向外侧使上述一侧以及另一侧第1平衡器配重33,40相对于一侧以及另一侧第2平衡器配重34,41的端面与一侧以及另一侧第2平衡器配重34,41的端面分离的方式倾斜的一侧和另一侧倾斜面55,56,使上述第2安装托架54沿一侧和另一侧倾斜面55,56倾斜,从而使上述第2安装托架54形成以直线状连接于上述第2平衡器轴承保持部47与上述第3曲轴轴承保持部50之间的形状。
因此,能够有效地将一侧以及另一侧第1平衡器配重33,40与一侧以及另一侧第2平衡器配重34,41产生的惯性力F1,F2传递至设置在活塞·连杆系的重心Gp下方的第3曲轴轴承保持部50上。

Claims (4)

1.一种发动机的平衡装置,其中,可自由转动地将曲轴支承在曲轴箱中,在该曲轴的下方设有轴线与该曲轴平行延伸的2根平衡器轴,并且,通过沿轴线方向设置的至少两个平衡器轴承可自由转动地支承这些平衡器轴,在这些平衡器轴上的由两个平衡器轴承夹持的位置处设置第1平衡器配重,另一方面,在夹持一个平衡器轴承的情况下,在与第1平衡器配重相对的位置处,以悬臂状态设置第2平衡器配重,使由上述第1平衡器配重和第2平衡器配重产生的惯性力作用于活塞·连杆系的重心,以便消除发动机产生的2次惯性力,其特征在于:使设置在上述第1平衡器配重与第2平衡器配重之间的平衡器轴承沿上述平衡器轴的轴线方向、通过活塞·连杆系的重心Gp,并将它们设置在从与上述平衡器轴的轴线正交的面的交点Y、以规定距离偏向第2平衡器配重侧的位置处,从上述交点Y至上述第2平衡器配重的重心G2的距离L2比从交点Y至上述第1平衡器配重的重心G1距离L1长,并且,使由第1平衡器配重的惯性力F1绕交点Y产生的力矩与由第2平衡器配重的惯性力F2绕交点Y产生的力矩相均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平衡器配重以将平衡器轴的轴线作为中心的周面直径向平衡器轴的轴向端部减小的方式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的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将上述第2平衡器配重设置在安装于上述曲轴箱下部上的油底壳内,在该油底壳的下表面形成沿上述第2平衡器配重周面的倾斜面,并且,在该倾斜面的下方设置排气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平衡器轴容纳在平衡器壳体内,在该平衡器壳体中设有安装托架,该托架连接于设置在上述第1平衡器配重与上述第2平衡器配重之间的平衡器轴承保持部与设置在活塞·连杆系的重心附近的曲轴轴承保持部之间,并形成以向径向外侧使上述第1平衡器配重相对于第2平衡器配重的端面与第2平衡器配重的端面分离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使上述安装托架沿上述倾斜面倾斜,从而使上述安装托架形成以直线状连接于上述平衡器轴承保持部与上述曲轴轴承保持部之间的形状。
CN200710143279.9A 2006-08-11 2007-08-09 发动机的平衡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1046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219811A JP4753038B2 (ja) 2006-08-11 2006-08-11 エンジンのバランサ装置
JP2006219811 2006-08-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22317A true CN101122317A (zh) 2008-02-13
CN100510464C CN100510464C (zh) 2009-07-08

Family

ID=390493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43279.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10464C (zh) 2006-08-11 2007-08-09 发动机的平衡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434560B2 (zh)
JP (1) JP4753038B2 (zh)
CN (1) CN100510464C (zh)
DE (1) DE102007037999B4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61878A (zh) * 2013-03-29 2013-06-19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平衡轴组及具有该平衡轴组的车辆
CN111473091A (zh) * 2019-01-23 2020-07-31 沃尔沃汽车公司 壳体组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57360A (ja) * 2008-04-14 2009-11-05 Yamaha Motor Co Ltd エンジン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車両
DE102010046156B4 (de) * 2009-10-08 2022-01-05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Massenausgleichsgetriebe und Verfahren zu dessen Montage
JP5783156B2 (ja) * 2012-10-24 2015-09-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10204A (en) * 1974-07-16 1976-01-27 Mitsubishi Motors Corp Enjinno baransasochi
JPS5744863A (en) 1980-08-29 1982-03-13 Showa Electric Wire & Cable Co Ltd Measuring method for water content contained in void part in cable
JPH05172218A (ja) * 1991-12-19 1993-07-09 Aisin Aw Co Ltd 自動変速機
JP3550156B2 (ja) * 1991-12-20 2004-08-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パワープラントのバランサ装置
JP3206114B2 (ja) * 1992-07-17 2001-09-04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バランサシャフト付きエンジン
EP1321647B1 (en) * 2001-12-18 2006-02-22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Balancer device for engine
JP3646090B2 (ja) * 2001-12-18 2005-05-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バランサー装置
JP3785102B2 (ja) * 2002-02-22 2006-06-1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パワープラントのバランサ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61878A (zh) * 2013-03-29 2013-06-19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平衡轴组及具有该平衡轴组的车辆
CN103161878B (zh) * 2013-03-29 2015-05-27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平衡轴组及具有该平衡轴组的车辆
CN111473091A (zh) * 2019-01-23 2020-07-31 沃尔沃汽车公司 壳体组件
CN111473091B (zh) * 2019-01-23 2022-03-15 沃尔沃汽车公司 壳体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80035095A1 (en) 2008-02-14
CN100510464C (zh) 2009-07-08
JP4753038B2 (ja) 2011-08-17
DE102007037999B4 (de) 2012-08-02
JP2008045438A (ja) 2008-02-28
DE102007037999A1 (de) 2008-03-27
US7434560B2 (en) 2008-10-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10464C (zh) 发动机的平衡装置
CN1110626C (zh) 用于发动机平衡系统的平衡轴
JP4072251B2 (ja) エンジンのバランサシャフト支持構造
CN1955500B (zh) 径向支承装置
KR100957164B1 (ko) 크랭크 샤프트의 발란스 웨이트 시스템
US5875753A (en) Balancer apparatus for engine
JP2010529387A (ja) バランシングシャフト
CN103821818A (zh) 用于90度v6发动机的四平衡重曲轴
CN102943841A (zh) 一种发动机十字拐曲轴系统
JP2009257360A (ja) エンジン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車両
JP6497569B2 (ja) バランサ装置
CN2937647Y (zh) 一种平衡轴
CN203130503U (zh) 旋转式压缩机
US6068248A (en) Power plant mounting bush
CN1225605C (zh) 曲轴轴承
JP6439173B2 (ja) 内燃機関のバランサ装置
US20050284254A1 (en) Balance shaft
CN1165925A (zh) 惯性力平衡装置
CN202468677U (zh) 一种带有差异化平衡块的直列六缸内燃机曲轴
CN211737874U (zh) 发动机及其平衡轴总成
JP4594373B2 (ja) エンジンのバランサシャフト支持構造
JP4683187B2 (ja) バランサ駆動ギヤ付きクランクシャフトの製造方法
JP4430462B2 (ja) V型2気筒エンジンのバランサ構造
CN212406852U (zh) 一种方程式赛车干式润滑系统使用的机油泵内支架
JP3730557B2 (ja) エンジン用つり合い装置のバランサシャフ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708

Termination date: 20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