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18400A - 成像设备和充电偏压调整方法 - Google Patents

成像设备和充电偏压调整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18400A
CN101118400A CNA2007101402435A CN200710140243A CN101118400A CN 101118400 A CN101118400 A CN 101118400A CN A2007101402435 A CNA2007101402435 A CN A2007101402435A CN 200710140243 A CN200710140243 A CN 200710140243A CN 101118400 A CN101118400 A CN 1011184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oltage
peak
adjustment
imaging device
im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14024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18400B (zh
Inventor
石桥均
藤森仰太
长谷川真
平山裕士
竹内信贵
加藤真治
田中加余子
渡边直人
富田健太郎
小松原悟
小菅明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1184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184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184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1840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 G03G15/0266Arrang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amount of charg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2Arrangements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 G03G2215/021Arrangements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by contact, friction or induction

Abstract

一种成像设备包括被配置为运载图像的图像载体和被施加与AC电压交迭的直流电压作为充电偏压来充电图像载体的充电器。充电器的位置接触或不接触图像载体。AC电压调整中施加到充电器的AC电压不小于图像载体开始充电的充电启动电压Vth的两倍。

Description

成像设备和充电偏压调整方法
技术领域
【001】本发明涉及成像设备和充电偏压调整方法。
背景技术
【002】诸如复印机、打印机以及传真机等成像设备配备有图像在其上形成的图像载体、充电器等。成像设备在图像载体上形成静电潜像,该静电潜像对应于通过光扫描获取或从主机发出的图像信息。静电潜像显影为可视图像,之后被转印至记录介质(如纸张)。
【003】在成像前,充电器均匀充电图像载体的表面。已知充电方法包括使用电晕充电器等的非接触充电法以及充电辊接触图像载体的辊充电法或接触充电法。
【004】相关技术的充电辊包括提供于金属芯上的弹性层和高电阻率层。在金属芯上施加电压以允许充电辊给图像载体的表面充电。近年来,由于与非接触电晕充电法相比产生的臭氧较少,所以优选使用接触充电法。
【005】但是,在接触充电法中,图像载体可能粘有可引起图像载体表面充电不均匀的碎屑(如墨粉、纸粉等)。因此,提出了非接触的辊充电法,其中位于图像载体和充电辊间的小缝隙内引起放电。
【006】向充电辊施加充电偏压的方法包括直流电(DC)施加法和交流电(AC)施加法。DC施加法中使用以恒定电压法控制的DC电压(恒定电压控制的DC电压)。AC施加法中,恒定电压法控制的AC电压(恒定电压控制的AC电压)或恒定电流法控制的AC电压(恒定电流控制的AC电压)与恒定电压控制的DC电压交迭。
【007】在AC施加法中,有必要考虑充电辊的表面电阻的变化。例如,充电辊的表面电阻增大时很难引起放电。相反,充电辊的表面电阻减小时,放电量增加,且加速图像载体的磨损。另外,放电产物可产生高温及高湿度环境中的图像失真。因此,有必要根据AC施加法中充电辊属性的变化调整AC电压的峰间电压(peak-to-peak voltage)。
【008】作为示例,提出了以下的充电偏压调整方法:DC电压施加于充电辊时,放电至图像载体开始的电压被称为放电启动电压或充电启动电压Vth。未进行成像时,施加峰间电压小于两倍放电启动电压Vth的至少一AC电压值于充电辊,并测量提供的AC值。另外,未进行成像时,施加具有大于或等于两倍放电启动电压Vth的不同峰间电压的至少两个AC电压值至充电辊并分别测量提供的AC值。基于所测AC值,在后续的成像中调整施加于充电辊的AC电压的峰间电压。
【009】非接触的辊充电法中,有必要考虑影响放电的缝隙尺寸变化。
【010】在调整充电偏压的一个方法中,施加具有不同峰间电压的恒定电压控制的AC电压至充电辊,并测量提供至充电辊的电流值。图像载体的表面电势变成和施加至充电辊的DC电压基本相等时提供至充电辊的电流被称为饱和电流值。调整峰间电压到这样一个值:使得提供至充电辊的电流值变为饱和电流值(实际值)。
【011】图1示出了调整AC电压的峰间电压的相关技术方法的过程。在S101处,施加具有一定峰间电压的AC电压至充电构件作为充电偏压,并测量提供至充电构件的AC值。在S102处,确定所测电流值是否处于目标范围内。如果所测电流值不在目标范围内,在S103处施加具有不同峰间电压的AC电压至充电构件,并测量提供至充电构件的AC值。重复S102和S103直至获得处于目标范围内的提供的AC值。上述调整过程在成像设备的预热时间期间执行。
发明内容
【012】本文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成像设备。
【013】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成像设备包括被配置为运载图像的图像载体和施加有与AC电压交迭的直流电压作为给图像载体充电的充电偏压的充电器。充电器的位置接触或不接触图像载体。AC电压调整中施加于充电器的AC电压不小于图像载体开始充电的充电启动电压Vth的两倍。
【014】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成像设备包括被配置为运载图像的图像载体、施加有与AC电压交迭的直流电压作为给图像载体充电的充电偏压的充电器以及控制器。充电器的位置接触或不接触图像载体。控制器被配置为通过执行包括探测施加于充电器的AC电压输出值、确定探测的输出值是否在目标范围内并在探测的输出值不在目标范围内时切换交流电的序列来调整AC电压。控制器在AC电压的调整中执行该序列至少一次,并执行调整多次直至探测的输出值处于目标范围内。
【015】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成像设备包括被配置为运载图像的图像载体和施加有与AC电压交迭的直流电压作为给图像载体充电的充电偏压的充电器。充电器的位置接触或不接触图像载体。AC电压在探测施加于充电器的AC电压的输出值、确定探测的输出值是否在包括目标值的容差的目标范围内并在探测的输出值不在目标范围内时切换交流电的单独调整过程中被调整。
附图说明
【016】结合附图考虑详细说明,可更好理解示例性实施例的各种目标、特点以及所附优点,附图中相同标记字符指相同的对应部件,其中:
【017】图1是交流电(AC)电压调整的相关技术的示例流程图;
【018】图2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示意图;
【019】图3是图2的成像设备中包括的成像单元的放大图;
【020】图4示出了充电装置附近的结构;
【021】图5示出了充电辊及其支承结构;
【022】图6是电源和控制器的功能框图;
【023】图7示出了感光器的表面电势和使用恒定电压控制的AC电压的AC应用方法中AC峰间电压间的实例关系;
【024】图8示出了感光器的表面电势和使用恒定电流控制的AC电压的AC应用方法中AC峰间电压间的实例关系;
【025】图9是AC电压调整的实例时序图;
【026】图10A是通电时间后AC电压的初始调整流程图;
【027】图10B是AC电压后续调整的流程图;
【028】图11是AC电压进入目标范围后在打印预定数量纸张的间隔执行的AC电压调整的时序图;
【029】图12是AC电压进入目标范围后每次环境条件在某种程度上变化时执行的AC电压调整的时序图;
【030】图13是AC电压进入目标范围后每次目标值变化时执行的AC电压调整的时序图;
【031】图14是打印操作耗时较少时的AC电压调整的时序图;
【032】图15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和比较试验的AC峰间电压和打印纸张数量间关系的曲线图;
【033】图16是示出所需调整数量和调整系数间关系的曲线图;
【034】图17是示出反馈(FB)值变化的曲线图;
【035】图1 8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AC电压调整的时序图;
【036】图19A是通电时间后AC电压初始调整的流程图;
【037】图19B是AC电压后续调整的流程图;
【038】图20是图像质量调整期间在中间转印带上形成的样本探测图案;
【039】图21是位置调整期间在中间转印带上形成的样本探测图案;
【040】图22是与图像质量调整同时执行的AC电压初始调整的时序图;
【041】图23是在单独调整过程中执行的AC电压调整的时序图;
【042】图24A是调整过程的流程图;
【043】图24B是调整过程的流程图;以及
【044】图24C是调整过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45】在描述附图所说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中,为了清晰,使用了特定术语。但无意将本专利说明书的公开限于所选的特定术语,应理解各特定元件包括所有以相似方式工作的技术等同物。
【046】现参照附图,描述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成像系统的示例,其中贯穿若干个图相同标记数字指相同或相应部件。参照图2,标记数字100表示成像设备,标记数字200表示其上安装有成像设备100的进纸器,数字300表示配备于成像设备100上方的扫描仪,标记数字400表示配备于扫描仪300上方的自动送稿器(ADF)。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成像设备100为使用中间转印(间接转印)法的串联式电子图像复印机。
【047】成像设备100包括作为图像载体的中间转印带10。在图2中,中间转印带10绕支承辊14、15和16拉紧并顺时针旋转。图2中成像设备100还包括位于支承辊15左侧的中间转印带清洁器17、串联单元20和辐照器21(激光写入装置)。图像从中间转印带10转印后,中间转印带清洁器17清除残留于中间转印带10上的墨粉。串联单元20面向拉紧于支承辊14、15间的中间转印带10的一部分的上表面。串联单元20包括沿中间转印带10的移动方向(带移动方向)排列的成像单元18Y、18C、18M和18K。各成像单元18Y、18C、18M和18K包括作为图像载体的一感光器40Y、40C、40M和40K。成像设备还包括未示出的鼓形电动机,以驱动感光器40Y、40C、40M和40K之一旋转。
【048】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支承辊16是驱动辊。辐照器21可包括激光二极管(LD),并发射激光至各感光器40Y、40C、40M和40K以在其上形成潜像。潜像被分别显影为黄、青、品红和黑色墨粉图像并被转印至中间转印带10上。
【049】成像设备还包括第二转印器22、定影器25、纸张转向器28和中间转印辊62Y、62C、62M、62K。第二转印器22相对于中间转印带10位于串联单元20的相对侧。第二转印器22包括一对辊23,和绕该对辊23拉紧的第二转印带24。第二转印带24经中间转印带10压于支承辊16,和中间转印带10形成第二转印辊隙。第二转印器22转印来自中间转印带10的墨粉图像至第二转印辊隙处的记录介质的纸张上。转印带24具有传输纸张至定影器25的功能。或者,第二转印器22可为转印辊和非接触转印充电器。在此情况下,要求有传输纸张的另一部件。
【050】图2中定影器25配备于第二转印器22的左侧,并定影墨粉图像于纸张上。定影器25包括定影带26和压力辊27。压力辊27压住定影带26。纸张转向器28位于第二转印器22和定影器25之下,与串联单元20平行。纸张转向器28使纸张转向,以正面朝下出纸,或在纸张的两面都形成图像。
【051】中间转印辊62Y、62C、62M和62K是转印来自感光器40Y、40C、40M和40K的墨粉图像至中间转印带10上的主转印器,并且经中间转印带10定位于面向感光器40Y、40C、40M和40K之一的位置。
【052】成像设备100还包括成对配准辊49、进给辊50、手动进给盘51、成对分离辊52、手动进给通道53、切换爪55、成对送出辊56以及送出盘57。手动进给盘51连到成像设备100的一侧。成像设备100还包括用户用来操作成像系统的控制面板(未示出)。
【053】扫描仪300读取原始文件的图像信息,并包括接触玻璃32、第一托架33、第二托架34、成像透镜35以及阅读传感器36。第一托架33包括光源。第二托架34包括反光镜。ADF 400包括文件台30,且可自动将置于文件台30上的原始文件发送至接触玻璃32。
【054】进纸器200包括多个进给辊42、一个存纸台43、多个分离辊45、进纸通道46和多个运送辊47。存纸台43包括多个纸盒44。进纸器200可将一张转印介质送进成像设备100。
【055】描述扫描仪300读取原始文件用于复印的过程。用户将原始文件放在文件台30上。或者,用户打开ADF 400,将原始文件放在扫描仪300的接触玻璃32上,并关闭ADF 400以用ADF 400固定纸张。
【056】用户按下未示出的启动按钮时,文件台30上的原始文件被发送至接触玻璃32上。或者,原始文件放在接触玻璃32上时,扫描仪300立即被驱动,以读取原始文件上的图像信息。
【057】扫描仪300启动,以运转第一托架33和第二托架34。第一托架33的光源发射光至原始文件。光被原始文件的表面反射。反射光被传至第二托架34。第二托架34内的反光镜进一步反射光,从而引导光经过图像透镜35至阅读传感器36。因此,阅读传感器36读取原始文件上的图像信息。
【058】随同上述阅读过程一起,未示出的驱动电机旋转驱动辊16。因此,图2的中间转印带10顺时针旋转,这使得支承辊14和15(从动辊)旋转。与上述过程同时,成像单元18中的感光器40Y、40C、40M和40K分别开始旋转。在感光器40Y、40C、40M和40K的表面统一充电后,辐照器21根据各颜色的图像信息对感光器40Y、40C、40M和40K施加激光。借助辐照,静电潜像形成于感光器40Y、40C、40M和40K的表面上。静电潜像用墨粉显影为单色墨粉图像。墨粉图像从感光器40Y、40C、40M和40K按顺序转印,且相互叠加于中间转印带10上。因而,合成色图像(墨粉图像)在中间转印带10上形成。
【059】随同上述成像一起,进纸器200中的进给辊42之一可选择地旋转,以从相应纸盒44中送出纸张。对应于进给辊42的成对分离辊45确保纸张被一张一张地送至传送通道46。运送辊47将纸张送至成像设备100中的传送通道48。或者,用户可使用手动进给盘51。进给辊50旋转,以从手动进给盘51送出纸张。成对分离辊52分离纸张,以将纸张一张一张地送至手动进给通道53。
【060】纸张沿传送通道48或手动进给通道53传送,直至成对配准辊49通过夹住其之间纸张的前边沿使纸张停止。成对配准辊49可及时转送纸张至第二转印辊隙,使得纸张与中间转印带10上的墨粉图像重叠。纸张经过第二转印辊隙时,第二转印器22转印墨粉图像至纸张的第一面上。
【061】第二转印带24将纸张转送至定影器25,在此图像因加热与加压在纸张上定影。在定影处理后,切换爪55在成对送出辊56和转向器28之间切换出纸路径。成对送出辊56将纸张送出至送出盘57上。但是,当纸张被送至转向器28时,纸张被反转,之后被送至第二转印辊隙,在此图像被记录在纸张的第二面上。之后,送出辊56将纸张送至送出盘57。在两张和多张纸张上成像时,重复上述过程。
【062】在图像从中间转印带10被转印后,清洁器17清除残留在中间转印带10上的墨粉,准备由串联单元20进行后续成像。尽管配准辊49一般接地,但可向配准辊49施加偏压以清除纸张上的纸尘等。
【063】接着参照图3说明黑色的成像单元18K。成像单元18Y、18M和18C的结构与成像单元18K的结构相似,因而省略其说明。
【064】成像单元18K包括充电装置60K、电势传感器710K、显影单元61K、感光器清洁器63K和鼓形感光器40周围的放电器(未示出)。电势传感器710K探测感光器40表面的电势。显影单元61K可包括面向感光器40的显影辊61a和搅拌并运送显影剂(如墨粉)的螺杆61b和61c。
【065】成像设备100还可包括位于充电装置60K附近的环境探测器610,以探测环境状况。
【066】感光器40K在成像期间由驱动电机(未示出)旋转。在充电装置60K均匀充电感光器40的表面后,辐照器21(见图2)施加写入光(激光)L至感光器40K的表面,这样在其上形成静电潜像。扫描仪300读取的图像信息作为图像信号被发送至图像处理器(未示出),图像处理器执行图像信号的图像处理(如彩色变换)并输出黑、黄、品红、青色图像信号至辐照器21。辐照器21转换黑色图像信号为光学信号,并基于该光学信号曝光感光器40K,以形成静电潜像。
【067】显影单元61K将静电潜像显影为黑色墨粉图像。在主转印过程中,主转印辊62K将墨粉图像从感光器40K转印至中间转印带10上。感光器清洁器63在主转印过程后清洁感光器40K的表面。放电器(未示出)消除残留在感光器40K表面的电势,准备后续成像。
【068】同样,成像单元18Y、18M和18C在感光器40Y、40M和40C上分别形成黄、品红和青色墨粉图像。在主转印过程中,墨粉图像叠加在中间转印带10上。
【069】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成像设备100提供了全色模式和单色模式。全色模式中,所有的感光器40K、40Y、40M和40C接触中间转印带10。在形成单色图像(黑色墨粉图像)的单色模式中,感光器40Y、40M和40C不接触中间转印带10。
【070】成像设备100还包括自动色彩变换模式,其中成像设备100探测扫描仪300读取的原始文件的图像为单色还是全色,并自动在单色模式和全色模式间切换。单色模式可使用两种不同方法中任一种方法实施。在第一种方法中,感光器40Y、40M和40C在成像期间被移离中间转印带10。在第二种方法种,停止显影单元61Y、61M和61C。在自动色彩变换模式中,单色模式是使用第二种方法实施的。
【071】用户可选择单色模式、全色模式和自动色彩变换模式之一,并使用配备在控制面板中的输入部件输入所选模式。
【072】允许用户选择模式提供了以下优点。例如,如果用户希望复印包括彩色图像的原始文件为单色,则用户可通过选择单色模式获得所需的单色复印件。另外,用户选择单色模式时,由于感光器40Y、40M和40C被移离中间转印带10,所以可避免或减少感光器40Y、40M和40C的磨损。
【073】用户选择全色模式时,与自动色彩变换模式不同,即使原始文件为单色,模式也不切换至单色模式。因此,与自动色彩变换模式相比,在全色模式中成像设备100可更快地连续打印包括彩色页面和单色页面的原始文件。用户可通过选择全色模式快速获得包括彩色页面和单色页面的原始文件的打印件。
【074】成像单元18K、18Y、18M和18C内包括的充电装置(如充电装置60K)的结构与功能类似。下文中,充电装置60指上述充电装置之一。同样,感光器40指感光器40K、40Y、40M和40C之一。
【075】下文详细说明充电装置60。图4图解说明了充电装置60的一个例子。充电装置60包括位于面向小缝隙G另一边的感光器40的位置的充电辊2(充电器)、提供电压至充电辊2的电源3以及控制电源3的控制器4。充电辊2可包括配备于导电金属芯5外周的弹性层6和配备于弹性层6外周的高电阻率层7。或者,充电辊2可包括硬树脂外层,而不是弹性层6。可省去高电阻率层7。充电辊2优选包括具有中电阻率的导电材料的外层。
【076】环境探测器610可探测充电辊2上的温度和充电辊2周围的湿度。或者,成像设备100可包括作为环境传感器接触充电辊2外周的热敏电阻。或者,温度计和湿度计也可用作环境传感器。
【077】图5图解说明了充电装置60的细节。如图5所图解说明的,充电装置60还包括作为连接到充电辊2的缝隙形成构件的隔离器2a,、轴承5a、护套8以及压缩弹簧9。感光器40包括成像区X和位于成像区X轴向方向外侧的非成像区Y。护套8包括侧板8a,其上分别配备有槽8b。
【078】充电辊2位于轴向方向与感光器40平行的位置。隔离器2a被连到充电辊2的轴向方向的各末端部分,各末端部分面向各非成像区Y。隔离器2a接触感光器40的非成像区Y,而感光器40的旋转使得充电辊2旋转。成像区X和充电辊2之间的缝隙G由隔离器2a保持于预定或所需尺寸或距离。各隔离器2a包括绝缘体或体积电阻率不低于高电阻率层7的体积电阻率的材料。在示例性实施例中,隔离器2a由胶带制成。
【079】充电辊2的金属芯5的两端分别由轴承5a可旋转地固定。各轴承5a啮合配备于侧板8a中的槽8b,并可在一个方向滑动,以接触或远离感光器40。各压缩弹簧9朝向感光器40的表面压轴承5a,其优选具有允许充电辊2以和感光器40旋转速度相同或相似的线速旋转的压力。在上述结构中,隔离器2a以预定或所需压力接触感光器40的表面,而充电辊2可通过感光器40的旋转驱动来按希望方式旋转。另外,小缝隙G可以以更高精确度保持。充电辊2可由驱动电机驱动(未示出)。
【80】充电辊2的金属芯5电连接至提供预定或期望的充电偏压至充电辊2的电源3。具有了充电偏压,充电辊2和感光器40的表面间的空间发生放电现象,这使得至少感光器40的成像区X被充电至预定或期望的极性。
【81】图6是示出电源3和控制器4功能的框图。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控制器4配备于充电装置60内。控制充电装置60中电流的控制器或成像设备100中控制成像的控制器与控制器4功能相同。电源3包括电压输出部分3A和固定的微电阻R。
【82】控制器4与存储有充电偏压直流(DC)电压值、交流(AC)电压的峰间电压Vpp和AC电压的波长等的存储装置80通信。控制器4从存储装置80读出充电偏压值并作为信号输出充电偏压值至电源3。
【83】电源3基于所述信号从电压输出部分3A向充电辊2施加充电偏压。电源3被配置为通过测量微电阻R两端的电压来确定提供至充电辊2的电流值Icac。电源3将电流值Icac转换为电压并将该电压作为反馈电压值(FB值)输出至控制器4。
【84】缝隙G的尺寸,即充电辊2和感光器40间的距离,可因充电辊2和感光器40的离心率、振动等循环变化或随机变化。如果仅施加DC电压至充电辊2作为充电偏压,感光器40上的墨粉图像的密度可能变得不均匀。
【85】因此,一个建议是使用AC施加法从电源3向充电辊2施加充电偏压。一般有两种AC施加法。在第一种AC施加法中,恒定电压控制的DC电压与恒定电压控制的AC电压交迭。在第二种AC施加法中,恒定电压控制的DC电压与恒定电流控制的AC电压交迭。
【86】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电源3采用的AC施加法使用与其峰间电压为恒定电压控制的AC电压交迭的恒定电压控制的DC电压。使用此AC施加法,充电过程之后,即使缝隙G变化,感光器40上的表面电势也可保持恒定和基本恒定。
【87】图7示出了感光器40的表面电势和AC峰间电压Vpp间的实例关系。施加于充电辊2的金属芯5的充电偏压是-750 V的恒定DC电压,其与峰间电压Vpp为恒定电压控制的AC电压交迭。感光器40的表面由充电装置60(见图5)充电。
【88】线X1、X2、X3和X4示出了缝隙G(见图5)分别为80μm、60μm、40μm和20μm时的关系。AC电压的波长保持恒定。
【89】如图7所图解说明的,不论缝隙G的尺寸多少,当AC电压的峰间电压Vpp为特定值或更大时,感光器40的表面电势变成基本恒定的值,该值等于或基本等于施加于充电辊2的恒定DC电压值。图7中,该值为-750V。例如,缝隙G为80μm时,感光器40的表面电势变成基本恒定于约-750V,电压值为VP1或更大。同样,缝隙G为60μm、40μm和20μm时,感光器40的表面电势变成基本恒定于约-750V,电压值分别为VP2、VP3和VP4或更大。
【90】因此,在使用与恒定电压控制的AC电压交迭的恒定电压控制的DC电压的方法中,将感光器40充电至基本恒定电势所需的AC电流的峰间电压Vpp取决于缝隙G的尺寸。
【91】另外,充电辊2中弹性层6的电阻率根据环境即充电辊2周围的温度与湿度变化。在图7中,线X1、X2、X3、和X4在高温和高湿度环境中移向左侧,在低温和低湿度环境中移向右侧。
【92】在此AC施加法,施加于充电辊2的期望AC电压可为其峰间电压足够高,以使感光器40的表面电势基本恒定的AC电压。例如,图7中其峰间电压为VP5的AC电压被施加于充电辊2时,不论缝隙G的尺寸大小和/或环境的变化,感光器40的表面电势可被充电至基本恒定电势。
【93】但是,当电压值Vpp过高时,感光器40更容易磨损。例如,缝隙G的尺寸为图7中最大的80μm且其峰间电压为VP5的AC电压被施加于充电辊2时,充电辊2接收过多电压。当充电辊2和旋转的感光器40之间的缝隙G更小时,这更加明显。
【94】因此,充电辊2和感光器40间形成的电场变得过强,这加速了感光器40的磨损。另外,墨粉膜更容易在感光器40的表面形成,这可能造成图像失真。
【95】因此,希望充电辊2接收AC电压的最小峰间电压,以将感光器40充电至恒定值。但是当AC电压是恒定电压控制的时,AC电压的最小峰间电压随缝隙尺寸和/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96】参照图8,比较例1,说明了感光器40表面的充电电势和施加于充电辊2的电流间的关系。在比较例1中,施加于充电辊2的充电偏压为与恒定电流控制的AC电压交迭的恒定电压控制的DC电压。图8示出了充电辊2和感光器40间的缝隙G被设为80μm、60μm和40μm时感光器40上充电电势相对施加于充电辊2的电流的变化。
【97】AC电压的波长是恒定的。在图8中,水平轴示出了不包括DC分量的电流的电流值(实际值)。由于DC组件的电流值与AC组件的电流值相比非常低,所以感光器40表面上的充电电势与包括AC组件和DC组件的电流值间的关系与图8所示关系相似。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说明,“电流”和“电流值”指施加于充电辊2的AC电流和AC电流的值(实际值)。
【98】不考虑缝隙G的尺寸,感光器40表面上的充电电势与施加于充电辊2的电流间的关系基本恒定。图8中感光器40上的充电电势变成基本恒定在I0mA或更大的特定电流值。在I0mA或更大的特定电流值,充电电势基本等于施加于充电辊2的DC电压(-750V)。不低于I0mA的电流值也称为饱和电流值IS。
【99】电流值为I0mA或更大时,不论DC电压值是多少(包括0V),充电电势保持基本恒定。甚至当充电辊2周围的环境变化时,充电电势如上所述那样保持恒定。
【100】在上述方法中,施加于充电辊2的AC电压的峰间电压被调整,使得即使缝隙G变化,恒定电流也施加于充电辊2。例如,在充电过程后,可通过设置电流值为饱和电流值IS(I0mA或更大)来保持感光器40的表面电势恒定。
【101】但是,电源一般要求响应时间来输出对应于缝隙G的变化的电压。因此,这种普通电源不能提供具有在任何给定时刻提供对应于缝隙G的尺寸的恒定电流的峰间电压的AC电压。因此,如果电压不足,感光器40的表面电势就变得过高,如果电压过大,感光器40的表面电势将过低。
【102】因此,如上所述,在示例性实施例中使用的AC施加法中,恒定电压控制的DC电压与恒定电压控制的AC电压交迭。另外,AC电压的峰间电压Vpp被调整,使得感光器40的表面被充电至恒定或基本恒定的值,并避免或减少墨粉膜形成。
【103】成像设备100打开时(通电时间),可在预热操作期间执行峰间电压的调整。在预热操作期间,可在峰间电压调整后执行图像质量调整。在图像质量调整中,曝光时间和显影偏压可基于图案图像调整。如果峰间电压的调整费时,成像设备100的预热时间就增长。
【104】另外,重复成像后,由于定影器25(图2)中产生的热量等,成像设备100中的环境从通电时间起可能变化显著。因此,在通电时间调整的AC峰间电压可能和环境不匹配,导致图像失真。所以有必要每次一定数量的纸张经过成像设备100后调整AC峰间电压。
【105】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因为AC电压的峰间电压的调整方法具有以下特征,所以调整可在更短时间内与成像同时执行。第一个特征是AC电压的峰间电压Vpp被调整至不低于两倍的放电启动电压Vth,感光器40的充电在该电压开始。第二个特征是AC峰间电压Vpp不是在一次调整操作中被调整至目标范围,而是经过多次逐渐地被调整。
【106】如果在成像期间,施加峰间电压小于两倍充电启动电压Vth的AC电压,可能造成图像失真(即模糊、墨粉散开等)。因此,AC峰间电压Vpp的下限Vp大于两倍的充电启动电压Vth。
【107】另外,如果缝隙G的尺寸在充电辊2的轴向方向上不同,则缝隙G较大处部分的电流不足。感光器40上电流不足处的一些墨粉不能被转印,导致图像失真,其中墨粉以白点形式部分缺失,该现象被称为白点图像。白点图像出现处的极限电压值被称为白点限WDL。白点限WDL大于两倍的充电启动电压Vth。因此,AC峰间电压Vpp的下限Vp可大于白点限WDL。
【108】参照图9、10A和10B,以下描述AC峰间电压Vpp的调整。图9是AC峰间电压Vpp的调整的实例时序图。图10A是初始调整(粗调)的实例流程图。图10B是初始调整后的后续调整(精调)的实例流程图。
【109】图9中,R1LMT表示初始调整中目标范围R1(粗调范围)的上限,R2LMT表示后续调整中目标范围R2(精调范围)的上限。上限R1LMT越高,墨粉膜形成的余量(margin)越低。
【110】初始调整(第一次调整)可在通电时间后的预热时间期间执行。成像设备100被打开时,驱动至少一个感光器40的鼓形电动机被打开,AC电压和DC电压被施加于充电辊2,如图9所示。通电时间后的初始AC峰间电压可与前一个AC峰间电压相等或相似。
【111】在图10A中S1处,探测AC电压的输出值。例如,取样FB值,即FB值是从提供至充电辊2的电流值Icac转换的电压值。电流值Icac通过测量施加在图6中微电阻R两端的电压确定。对于感光器40的一次旋转,以8毫秒(ms)的间隔执行取样。在实例性实施例中,由于感光器40的一次旋转时间为672ms,所以在84点处(672/8)取样FB值。控制器4载入84个样本RB值,并计算平均FB值作为所测的FB值。
【112】在S2处,在探测AC电压输出值(所测的FB值)后,控制器4确定所测的FB值是否处于目标范围R1内。
【113】例如,目标范围R1确定如下:控制器4读出存储于存储装置80中的最佳交流电值(目标值),并用微电阻R转换目标电流值为电压值作为目标FB值。目标FB值可用作并存储为AC电压输出值的目标值,代替最佳交流电值或除最佳交流电值之外另外的。
【114】或者,存储装置80可在如下文表1的表中相对环境条件(如温度与湿度)存储目标值(如目标FB值或最佳AC值)。环境类别LL、ML、MM、MH和HH可基于温度和湿度确定。例如,环境类别LL指较低温和较低湿度环境条件。控制器4可从表1中读出和环境探测器610所测环境条件有关的目标值。可为各成像单元18K、18M、18C和18Y的各环境类别确定目标值。
表1
    K     M     C     Y
    LL     2.1 6     2.13     2.05     2.08
    ML     2.14     2.11     2.02     2.06
    MM     2.11     2.08     2     2.04
    MH     2.09     2.06     1.97     2.01
    HH     2.06     2.04     1.95     1.99
【115】控制器4基于目标FB值确定目标范围R1。例如,目标FB值的容差为约0.04 V,目标范围R1是目标FB值+/-约0.04V并大于下限Vp。
【116】控制器4通过从目标FB值减去所测的FB值计算差值(FB值差值),并确定FB值差值是否处于目标范围R1内(容差)。FB值差值处于容差内时(S2为是),控制器4在S5处打开标志。FB值差值不在容差内时(S2为否),如图9所示,控制器4在S3处切换AC电压。
【117】初始调整中AC峰间电压的调整量ΔVpp1(kV)在S11处通过以下公式1计算:
ΔVpp1=α1×(目标FB值-所测的FB值)
其中α1为粗调系数。
【118】粗调系数α1越大,峰间电压调整量ΔVpp1随FB值差值越大。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粗调系数α1为约500。后续AC峰间电压通过以下公式2计算:
Vpp1(KV)=Vpp0+ΔVpp1
其中Vpp0为当前AC峰间电压,Vpp1为计算的后续AC峰间电压。
【119】控制器4之后确定计算的后续AC峰间电压Vpp1是否小于下限Vp。
【120】由于充电启动电压Vth根据缝隙G的尺寸变化,如图7所示,因此例如缝隙为X3(40μm)时下限Vp被设为Vp3或更大。下限Vp可通过实验预先获得,并存储于存储装置80。计算的后续AC峰间电压Vpp1小于下限Vp时,下限Vp被用作后续AC峰间电压。计算的后续AC峰间电压Vpp1不小于下限Vp时,计算的后续AC峰间电压Vpp1被用作后续峰间电压。
【121】控制器4存储下一个AC峰间电压于存储装置80中,并切换AC峰间电压为下一个AC峰间电压。
【122】调整AC峰间电压Vpp后,控制器4在S4处检查循环计数是否达到为整数的设定数。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循环数设为2。当循环数小于设定数时,控制器4增加循环数并返回S1重复该过程。当循环数达到设定数时,控制器4在S5处打开标志,完成该过程。
【123】可设置粗调系数α1和目标范围R1,使得峰间电压Vpp在一次切换中进入目标范围R1。
【124】参照图9和10B,以下描述AC峰间电压Vpp的后续调整(精调)过程。
【125】AC峰间电压Vpp的第二次调整(精调)在第一次打印操作期间执行。例如,控制器4检查打印指令到达时标志是否打开。标志打开时,控制器4启动第二次调整。
【126】AC峰间电压Vpp的精调可与成像(打印操作)同时执行。
【127】由于下限Vp大于两倍的充电启动电压Vth和白点限WDL,如上所述,所以即使AC峰间电压的调整与成像同时执行也不会造成图像失真。
【128】在S11处,启动第一次打印操作的同时探测AC电压的输出值。针对感光器40的一次旋转执行FB值的取样(如84个点)。控制器4计算平均FB值作为所测的FB值。
【129】在S12处,控制器4通过从目标FB值中减去所测的FB值计算FB值差值,并确定FB值差值是否处于目标FB值的容差(目标范围R2)内。例如,容差为约0.02V,目标范围R2为目标FB值+/-约0.02V且不小于下限Vp。
【130】所测的FB值处于目标范围R2内(S12为是)时,控制器4在S13处关闭标志,并完成调整。当差值不在目标范围R2(S12为否)时,如图9所示,控制器4在S14处切换AC峰间电压。
【131】在后续调整(精调)中,AC峰间电压调整量ΔVpp2(kV)通过4以下公式3计算:
ΔVpp2=α2×(目标FB值-所测的FB值)
其中α2为精调系数。
【132】精调系数α2可小于粗调系数α1。如果粗调和精调中FB值差值相等,则后续调整中的AC峰间电压调整量ΔVpp2小于初始调整中的调整量ΔVpp1。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精调系数ΔVpp2为约200。
【133】后续AC峰间电压(kV)由公式2计算。控制器4确定计算的AC后续峰间电压Vpp2是否小于下限Vp。计算的后续AC峰间电压Vpp2小于下限Vp时,控制器4切换AC峰间电压Vpp为下限Vp,计算的后续AC峰间电压Vpp2不小于下限Vp时,控制器4切换AC峰间电压Vpp为计算的后续AC峰间电压Vpp2。在S 14处调整AC峰间电压Vpp后,控制器4完成第二次调整。
【134】控制器4检查后续打印指令到达时标志是否打开。标志关闭时,即所测的FB值处于目标范围R2内,控制器4在第二次打印操作期间不调整AC峰间电压Vpp。
【135】相反,当峰间电压Vpp在第二次调整中变化时,如图9所示,标志是打开的。因此,第三次调整在第二次打印操作期间执行。第三次调整执行的操作与第二次调整中的操作相似。或者,可在第三次调整中执行不同操作。在第三次调整中,FB值差值处于容差内时,控制器4关闭标志。因此,AC峰间电压Vpp的调整在后续打印操作(第三次打印操作)期间不执行。
【136】AC峰间电压Vpp进入目标范围后,可能不需要为每次打印操作都调整AC峰间电压Vpp,如上所述。例如,调整可在每次预定或期望数量的纸张(如30张)经过成像设备100后执行,如图11所示。
【137】通过设定后续调整的间隔在所测的FB值在目标值范围外时短于所测的FB值进入目标范围时,可更好地控制AC电压。所测的FB值进入目标范围后,通过基于环境变化的程度确定后续调整的间隔,AC峰间电压可更好地和环境相符。另外,所测的FB值不在目标范围内时,可通过调整每次打印操作的AC峰间电压更快速地使AC电压进入目标范围内。
【138】或者,在打印作业中打印大量纸张的情况下,调整可在作业中打印预定或期望数量纸张中途时启动。
【139】例如,控制器4可计数经过成像设备100的纸张数量。计数值达到预定或期望数量(如30)时,控制器4打开标志。启动打印操作时控制器4检查标志是否打开,如上所述。因此,AC峰间电压加入目标范围内后,每次预定或期望数量的纸张经过成像设备100后,控制器4可启动AC峰间电压的调整。控制器4执行的操作可与第二次调整中的操作相似。
【140】或者,如图12所示,环境探测器可配置成在预定或期望间隔探测成像单元18K、18M、18C和18Y中的环境。环境从前次AC峰间电压调整中的环境变化到某种程度时,例如,表1所示环境类别变化时,控制器4可打开标志,并执行调整。因此,FB值的取样开始。
【141】另外,当环境变化到某种程度或环境类别变化时,控制器4可基于表1中的最佳AC电压改变目标FB值(下限),如图13所示。控制器4可基于改变的目标FB值调整AC峰间电压。
【142】或者,可为每次打印操作都执行AC峰间电压调整,不考虑FB值差值是否处于容差内。
【143】另外,在纸张在纸张运送方向的尺寸较小的情况下,打印操作可在对感光器40的旋转取样FB值之前完成。因此,控制器4可在打印操作完成后继续取样,如图14所示。在取样期间,后续打印指令到达时,不论取样是否完成,都执行下一次打印操作。
【144】在示例性实施例中,AC峰间电压Vpp可被调至充电启动电压Vth的两倍或更大,且调整可与成像(打印操作)同时执行,如上所述。因此,即使调整以更短间隔执行,例如每打印约30张后执行,打印效率也不会减小。
【145】参照图15,下文描述AC峰间电压和打印的纸张数量间的关系。执行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实验1和比较实验1以研究该关系。在两次实验中,在温度为10℃且相对湿度为15%(LL环境类别)下打印了2,000张。实验1中,每打印30张后调整AC峰间电压。比较实验1中,每打印200张后调整AC峰间电压。
【146】如图15所示,在比较实验1中观察到AC峰间电压阶梯式变化。在实验1中,与比较实验1相比,AC峰间电压较低,且变化更平稳。实验1和比较实验1间的AC峰间电压的差值由阴影示出。
【147】因此,AC峰间电压可更好地匹配环境,且墨粉膜形成的余量可通过以更短间隔调整AC峰间电压来增加。打印2,000张纸后,尽管在实验1中感光器40表面上未观察到墨粉膜形成,但在比较实验1中感光器40表面上观察到一些墨粉膜形成。
【148】另外,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初始调整中的粗调系数α1大于后续调整中的精调系数α2,使得初始调整中的目标范围大于后续调整中的目标范围。通电时间后,初始调整中的环境与前次调整中的环境可能显著不同。因此,AC峰间电压与目标值可能差异很大。但即使AC峰间电压与目标值差异很大,AC峰间电压在粗调中可比精调中更快速调到目标范围,原因是调整量较大。
【149】另外,因为AC峰间电压在粗调中被调整接近目标值,所以精调中的调整量小于粗调中的调整量。因此,通过使用精调系数α2,AC峰间电压可更快速接近目标值。
【150】图16示出了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实验2和比较实验2、3的结果。在实验2中,使用粗调系数α1和精调系数α2调整AC峰间电压。在比较实验2中,仅使用粗调系数α1调整AC峰间电压,在比较实验3中,仅使用精调系数α2调整AC峰间电压。
【151】在比较实验2中,AC峰间电压在第十次调整中进入精调范围R2(目标值+0.02V),如图16所示。在比较实验3中,AC峰间电压在第九次调整中进入精调范围R2。
【152】在实验2中,初始调整使用粗调系数α1执行,后续调整使用精调系数α2执行,AC峰间电压在第三次调整中进入精调范围R2。
【153】当所测的FB值大于目标值(下限Vp)时,如果使用粗调系数α1调整,AC峰间电压就可能变得小于白点限WDL。因此,目标FB值减去所测的FB值为负值时,调整中可使用精调系数α2以避免AC峰间电压跌至下限Vp以下。
【154】图17示出了FB值的样本变化。为研究该变化,以8毫秒间隔取样FB值,并以125点间隔调整AC峰间电压。如图17所示,FB值因感光器40和充电辊2间缝隙G的变化等在约0.4V至0.6V范围内变化。因此,甚至当目标范围R1达到约0.04V时,即约为上述变化范围的十分之一时,可避免或减少图像失真。因此,示例性实施例中,粗调中的目标范围R1可达约0.04V,以在一次调整中调整AC峰间电压进入目标范围。
【155】另外,首次和后续调整中的目标值的容差可根据FB值的变化特征等确定。AC峰间电压至FB值差值的调整量可根据成像设备100的电硬件状况确定。
【156】尽管示例性实施例中在计算后续峰间电压后立即切换AC峰间电压,但切换的时机不限于以上所述。后续打印操作的启动可触发AC峰间电压的切换。
【157】另外,后续调整启动的时机不限于如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打印操作的启动。后续调整可与打印操作不同时启动。后续调整期间打印指令到达时,控制器4可启动打印操作,而不用等待后续调整的完成。甚至当打印操作在后续调整完成前启动时,由于后续调整期间施加于充电辊2的AC峰间电压大于充电启动电压Vth的两倍,从而避免或减少了图像失真。
【158】以下参照图18的实例时序图和图19A、19B的实例流程图描述示例性实施例。
【159】如图18所示,成像设备100打开后,环境探测器探测成像设备100中的环境条件。控制器4基于环境探测结果确定AC峰间电压Vpp。
【160】例如,环境条件和AC峰间电压值相互关联存储于预先存储于存储装置80的表中。通电时间后将施加于充电辊2的初始AC峰间电压可基于环境探测的结果和该表确定。表中的AC峰间电压值可大于下限Vp以避免白点图像。
【161】环境条件可为温度、相对湿度、绝对湿度或其组合。缝隙G可因除充电辊2周围温度和/或湿度的变化外的组件磨损而变化。因此成像设备100可包括缝隙探测器,以探测缝隙G的变化。
【162】确定初始峰间电压后,启动AC峰间电压的粗调。例如,驱动至少一个感光器40的鼓形电动机打开。具有如上所述那样确定的峰间电压的DC电压和AC电压被施加于充电辊2。
【163】在图19A中S2 1处,控制器4探测AC电压的输出值。控制器4对感光器40的一次旋转取样FB值(84个点)并计算所测的FB值。控制器4基于环境探测的结果和该表计算目标FB值。
【164】在S22处,控制器4确定所测的FB值是否处于目标范围内,以及是否切换AC峰间电压。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目标范围是目标FB值或更大。当所测的FB值大于目标FB值时,所测的FB值处于目标范围内。
【165】当所测的FB值处于目标范围内(S22为是)时,在S24处,控制器4打开标志,而不切换AC峰间电压,并完成粗调。当所测的FB值小于目标FB值(S22为否)时,控制器4使用粗调系数α1计算AC峰间电压的调整量,接着计算后续峰间电压。控制器4在S23处切换AC峰间电压并在S24处打开标志。控制器4完成粗调。
【166】如上所述,示例性实施例中,循环处理不在粗调中执行。因此,粗调可在更短时间内完成,且预热时间可减少。
【167】为了调整AC峰间电压进入精调的目标范围,可多次执行AC峰间电压的精调。精调的目标范围可不大于例如目标值加上约0.02 V。
【168】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即使在粗调中,AC峰间电压是在大于两倍充电启动电压的范围内调整。因此,AC峰间电压的调整可与包括成像的调整操作同时执行。例如,图像质量调整(如密度调整)或位置调整(色彩偏移调整)可与AC峰间电压的调整同时执行。
【169】在示例性实施例中,AC峰间电压的调整包括探测AC电压的输出值(FB值)、确定输出值是否在目标范围内以及输出值不在目标范围内时切换AC电压的序列。该序列不在一次调整中重复,而是在单独的调整中执行,直至所测的输出值进入目标范围。因此,调整可在更短时间完成,使得AC峰间电压调整后执行的各操作可更早启动。
【170】另外,可通过根据调整次数改变调整内容而更好地调整AC电压。即使AC峰间电压在通电时间与目标范围相差很大,但通过在初始调整中重复所述序列,初始调整中AC峰间电压可被调整接近目标范围。因此,尽管AC峰间电压未在一次调整中被调整至目标范围内,但AC峰间电压在初始调整和后续调整之间的时间段与目标范围相差不大。或者,控制器可在执行一次序列后完成初始调整,以减少预热时间。
【171】另外,AC峰间电压的调整量在粗调和精调中可不同。因此,AC峰间电压可在较少次调整中进入目标范围。可通过改变粗调和精调的目标范围来有效调整AC峰间电压。通过设定比精调更广的目标范围,粗调可不切换AC峰间电压并在更短时间内完成。
【172】如图20所示,成像设备100还包括位置传感器310a和310b以及密度传感器311a和311b。密度传感器311a和311b探测中间转印带10上形成的密度探测图案Y、C、M、K。中间转印带10沿箭头D所示方向移动。成像设备100根据密度探测的结果调整成像条件(如充电DC偏压、显影DC偏压、LD功率),从而获得所需图像密度。
【173】位置传感器310a和310b可探测中间转印带10上形成的多个探测位置图案E,如图21所示。成像设备100可基于探测结果调整歪斜、主扫描和副扫描方向上的配准偏移、主扫描和副扫描方向上的放大率误差、色彩偏移等。
【174】图22是AC峰间电压的调整与位置调整同时执行时的实例时序图。如图22所示,通电时间后,控制器4探测环境条件,并确定初始AC峰间电压。控制器4启动位置调整并形成位置探测图案E。同时,控制器4可启动AC峰间电压的初始调整(粗调)。可通过同时执行AC峰间电压的初始调整与图像质量调整或位置调整而减少预热时间。
【175】或者,AC峰间电压的调整可与另一调整操作如定影器25的调整同时执行。
【176】AC峰间电压的上述调整包括探测施加于充电辊2的AC电压的输出值(FB值)、确定输出值是否处于目标范围内以及输出值不在目标范围内时切换AC电压的过程。或者这些过程可分开。
【177】图23是这些过程作为分开的调整过程1A、1B和1C执行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实例时序图。图24A、24B和24C分别为调整过程1A、1B和1C的流程图。
【178】如图23所示,环境探测器探测环境条件。在图23中,由于环境从前次调整发生变化,所以在环境探测后控制器4改变目标值(下限Vp)。例如目标值改变时,控制器4在预定或期望的时机打开标志A。
【179】打印操作启动时若标志A打开,控制器4可启动调整过程1A并在S41处探测AC电压的输出值(所测的FB值),如图24A所示。输出值探测的细节如上所述。输出值探测完成后,控制器4在S42处关闭标志A,并在S43处打开标志B。调整过程1A完成。
【180】参照图24B,控制器4在预定或期望的时机检查标志B是否打开,例如,完成打印操作时。标志B打开时,控制器4启动调整过程1B并在S44处确定所测的FB值是否处于目标范围内。所测的FB值处于目标范围内(S44为是)时,控制器4在S46处关闭标志B,并完成调整过程1B。所测的FB值不在目标范围内(S44为否)时,控制器4在S45处打开标志C,在S46处关闭标志B,并完成调整过程1B。
【181】参照图24C,控制器4在预定或期望的时机检查标志C是否打开,例如,打印操作启动时。标志C打开时,控制器4启动调整过程1C。控制器4计算AC峰间电压的调整量并获得后续AC峰间电压。控制器4在S47处切换AC峰间电压,在S48处关闭标志C,并在S49处打开标志A。
【182】调整过程1A、1B和1C各自在预定或期望的时机顺序重复,直至所测的FB值进入目标范围。所测的FB值进入目标范围后,按顺序以特定间隔例如每打印一定数量纸张后执行调整过程1A、1B和1C。
【183】打印效率可通过将上述调整过程1A、1B和1C分离为多个调整而提高。例如,成像可在调整过程1A完成后启动,而无需等待调整过程1B和1C完成。
【184】上述AC峰间电压的调整可应用于接触充电法以及非接触充电法。在接触充电法中,FB值的循环变化更取决于充电辊的循环而不是感光器的循环。因此,对充电辊的一次旋转取样FB值是充分的。
【185】尽管示例性实施例中AC峰间电压的调整量是基于FB值差值计算的,但计算并不限于以上所述。例如,AC峰间电压的调整量可基于目标FB值(目标输出值)和所测的FB值(输出值)之间的比例计算。
【186】通过设置通电时间后施加于充电辊的初始AC电压为不小于两倍的充电启动电压Vth,AC峰间电压的调整可在不小于两倍的充电启动电压Vth的范围内执行。
【187】另外,通过根据环境条件而确定,初始AC电压可变得更接近目标值。因此,AC峰间电压可在更少次调整中被调整到目标范围。
【188】另外,AC峰间电压可匹配成像设备中的环境,因为AC峰间电压的目标值是基于环境探测确定的。因此,可更好地控制感光器上墨粉膜的形成。
【189】另外,目标值可基于环境探测和存储彼此相关的环境条件与目标值的表确定。因此,参照该表可轻松设定对应环境条件的目标值。另外,目标值根据环境条件改变时,通过调整AC峰间电压,AC峰间电压可更好地匹配环境。
【190】可通过调整AC电压来设置AC电压为适当值,使得输出电流值进入目标范围。
【191】本申请要求享有2006年8月4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JP2006-213758号的优先权并包含其有关主题,其全文结合于此以供参考。
【192】现已完整说明了本发明,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很明显的是,可对本发明做出许多变动或修改而不背离本文阐述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20)

1.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被配置为运载图像的图像载体;以及
施加有与AC电压交迭的DC电压作为给所述图像载体充电的充电偏压的充电器,其位置接触或不接触所述图像载体,
其中所述AC电压的调整中施加于所述充电器的AC电压不小于所述图像载体开始被充电的充电启动电压Vth的两倍。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成像设备,其中在成像的同时,所述AC电压被调整。
3.根据权利要求1的成像设备,其中在另一调整操作的同时,所述AC电压被调整。
4.根据权利要求3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调整操作包括成像。
5.根据权利要求1的成像设备,其中通电后施加于所述充电器的初始AC电压的量不小于所述充电启动电压Vth的两倍。
6.根据权利要求1的成像设备,还包括环境探测器,其被配置成探测环境条件,
其中所述AC电压的峰间电压被调整,使得施加于所述充电器的所述AC电压的输出值进入目标范围,以及
其中所述目标范围包括基于所测的环境条件确定的目标值的容差。
7.根据权利要求6的成像设备,还包括存储装置,其存储一个表,该表中一个或更多个环境条件与目标值相关,
其中所述目标值基于所测的环境条件和所述表中的相关性确定。
8.根据权利要求6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目标值基于所测的环境条件变化时,所述AC电压被调整。
9.根据权利要求6的成像设备,其中施加于所述充电器的所述AC电压的输出值为电流值,且所述AC电压被调整使得所述电流值进入所述目标范围。
10.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被配置成运载图像的图像载体;
施加有与AC电压交迭的DC电压作为给所述图像载体充电的充电偏压的充电器,其位置接触或不接触所述图像载体;以及
控制器,其被配置成通过执行包括探测施加于所述充电器的所述AC电压的输出值、确定探测的输出值是否在目标范围内和在所述探测的输出值不在目标范围内时切换交流电的序列,来调整所述AC电压,
其中所述控制器在所述AC电压的调整中执行所述序列至少一次,并执行所述AC电压的调整多次直至所述探测的输出值进入所述目标范围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0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AC电压根据调整次数而被不同地调整。
12.根据权利要求11的成像设备,其中通电后所述控制器在所述AC电压的初始调整中重复执行所述序列,并在所述AC电压的后续调整中执行所述序列一次。
13.根据权利要求11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控制器调整所述AC电压使得所述初始调整中的调整量大于所述后续调整中的调整量。
14.根据权利要求11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调整次数变化所述目标范围。
15.根据权利要求11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调整量是基于所述输出值的目标值和所述探测的输出值计算的。
16.根据权利要求10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控制器执行所述序列一次并完成所述AC电压的调整。
17.根据权利要求16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控制器调整所述AC电压使得所述初始调整中的调整量大于所述后续调整中的调整量。
18.根据权利要求16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调整次数改变所述目标范围。
19.根据权利要求10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探测的输出值不在目标范围后所述控制器调整所述AC电压的间隔短于所述探测的输出值处于目标范围后所述控制器调整所述AC电压的间隔。
20.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被配置成运载图像的图像载体;和
施加有与AC电压交迭的DC电压作为给所述图像载体充电的充电偏压的充电器,其位置接触或不接触所述图像载体,
其中所述AC电压在探测施加于所述充电器的所述AC电压的输出值、确定探测的输出值是否在包括目标值的容差的目标范围内并在所述探测的输出值不在所述目标范围内时切换所述AC电压的单独调整过程中被调整。
CN2007101402435A 2006-08-04 2007-08-06 成像设备和充电偏压调整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184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213758A JP4913497B2 (ja) 2006-08-04 2006-08-04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帯電バイアス調整方法
JP2006213758 2006-08-04
JP2006-213758 2006-08-0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18400A true CN101118400A (zh) 2008-02-06
CN101118400B CN101118400B (zh) 2011-03-30

Family

ID=390292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40243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18400B (zh) 2006-08-04 2007-08-06 成像设备和充电偏压调整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7778560B2 (zh)
JP (1) JP4913497B2 (zh)
CN (1) CN101118400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40179A (zh) * 2009-03-17 2010-09-22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2681382A (zh) * 2011-03-10 2012-09-19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
US11953841B2 (en) * 2022-02-21 2024-04-09 Sharp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charging roller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302197B2 (en) 2003-08-29 2007-11-27 Ricoh Company Limite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detachable process cartridge and a lubricant
US8139962B2 (en) * 2007-05-01 2012-03-20 Ricoh Company Limite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maintaining a uniform toner concentration
JP4934512B2 (ja) 2007-06-08 2012-05-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US8045873B2 (en) * 2007-08-02 2011-10-25 Ricoh Company, Limite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density adjusting method
JP5312225B2 (ja) * 2009-06-25 2013-10-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
US20110182599A1 (en) * 2010-01-28 2011-07-28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lignment correcting method, and alignment correcting program
JP5575505B2 (ja) * 2010-02-26 2014-08-20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
JP5618074B2 (ja) * 2010-10-15 2014-11-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725403B2 (ja) 2010-12-16 2015-05-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25154A (ja) 2011-12-14 2013-06-24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5854846B2 (ja) * 2012-01-10 2016-02-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141236B2 (ja) * 2014-06-23 2017-06-07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ける帯電ローラー寿命警報方法
JP2016126193A (ja) * 2015-01-05 2016-07-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用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2016141111A (ja) 2015-02-04 2016-08-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補正データ生成方法
WO2016165725A1 (en) * 2015-04-14 2016-10-20 Hewlett-Packard Indigo B.V. Gap control
JP2017058439A (ja) 2015-09-15 2017-03-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US10359715B2 (en) 2017-01-26 2019-07-2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7023611B2 (ja) * 2017-04-10 2022-02-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090881A (ja) * 2017-11-13 2019-06-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TWI817560B (zh) * 2022-06-16 2023-10-01 經緯航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無人機充電系統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40076A (ja) * 1990-02-17 1991-10-25 Canon Inc 帯電装置
JP3240076B2 (ja) 1992-12-18 2001-12-17 セイレイ工業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の穀粒収納装置
JPH06314016A (ja) * 1993-04-28 1994-11-08 Konica Corp 帯電装置
JPH0950170A (ja) * 1994-10-19 1997-02-18 Canon Inc 帯電装置
US5533356A (en) * 1994-11-09 1996-07-09 Phillips Petroleum Company In-ground conduit system for geothermal applications
JPH11254757A (ja) * 1998-03-16 1999-09-21 Fuji Xerox Co Ltd 多色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005237A (ja) * 1999-06-21 2001-01-12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EP1074893B1 (en) * 1999-08-02 2006-11-29 Ricoh Company, Ltd. Apparatus for image forming capable of effectively generating a consistent charge potential
JP4235334B2 (ja) 2000-01-20 2009-03-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265099A (ja) * 2000-03-17 2001-09-28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281968A (ja) * 2000-03-31 2001-10-10 Casio Electronics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305837A (ja) * 2000-04-18 2001-11-02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US6591077B2 (en) * 2000-05-08 2003-07-08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toner container therefor
JP3748764B2 (ja) 2000-09-27 2006-02-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帯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212849B2 (ja) * 2001-08-31 2009-01-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3903021B2 (ja) * 2002-04-09 2007-04-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制御システム
JP2004021033A (ja) * 2002-06-18 2004-01-22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方法
JP3768931B2 (ja) * 2002-07-18 2006-04-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62062A (ja) * 2002-07-31 2004-02-26 Ricoh Co Ltd 帯電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EP1431838B1 (en) * 2002-09-13 2010-02-10 Ricoh Company, Ltd. Charging device using a charge roll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US7162173B2 (en) * 2003-02-27 2007-01-0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an ordered set of first, second and charging AC peak to peak voltages
JP2004258539A (ja) * 2003-02-27 2004-09-16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帯電バイアス電圧制御方法
EP1457840B1 (en) * 2003-03-14 2014-07-30 Ricoh Company, Ltd. Colou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hich controls the image density by evaluating a reflection signal and a diffuse reflection signal of an optical detecting unit
JP2005148665A (ja) * 2003-11-20 2005-06-09 Ricoh Co Ltd 帯電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US7139501B2 (en) * 2003-11-20 2006-11-2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harge voltage control circu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hich controls a charge voltage based on a discharge current
EP1553463B1 (en) * 2004-01-09 2013-09-18 Ricoh Company, Ltd. Charg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the unit
JP2006343710A (ja) * 2005-05-09 2006-12-21 Ricoh Co Ltd 電圧制御方法、帯電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40179A (zh) * 2009-03-17 2010-09-22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1840179B (zh) * 2009-03-17 2012-10-17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US8335444B2 (en) 2009-03-17 2012-12-1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2681382A (zh) * 2011-03-10 2012-09-19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
US11953841B2 (en) * 2022-02-21 2024-04-09 Sharp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charging roll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8040112A (ja) 2008-02-21
US7778560B2 (en) 2010-08-17
CN101118400B (zh) 2011-03-30
JP4913497B2 (ja) 2012-04-11
US20100278549A1 (en) 2010-11-04
US20080031646A1 (en) 2008-02-07
US8103181B2 (en) 2012-0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18400B (zh) 成像设备和充电偏压调整方法
CN1983047B (zh) 成像装置及控制成像质量的方法
CN1924728B (zh) 图像形成设备及其浓度调节方法
US842203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720402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age forming capable of controlling toner concentration accurately
US7538918B2 (en) Tone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gradation control
US5636009A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charging member
US7720401B2 (en) Inter-document zone gloss defect eliminator
US6011947A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utomatically adjusting water film thickness on conditioner metering rolls
US8027603B2 (en) Fuser apparatus having fuser cleaner web and corresponding methods
JPH03211568A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US8396404B2 (en) Image transfer nip method and apparatus using constant current controls
US6038410A (en) Duplex image-forming apparatus
US6498909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the toner concentration in an electrographic process
US20120114356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60613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a transporting controller
US20100110508A1 (en) Printing apparatus having common scanning and printing feed path
EP1096334A2 (en) Duplex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5832359A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ensing water film thickness on conditioner rolls
US8045879B2 (en)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 an electrophotographic apparatus and a corresponding electrophotographic apparatus
US20090196642A1 (en) Electrophotographic apparatus having web fuser and corresponding methods
US8112009B2 (en) Electrophotographic apparatus having fuser temperature control and corresponding methods
JP6283982B2 (ja)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7256989B2 (ja) 被帯電体表面層厚検知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被帯電体表面層厚検知方法
US20240069460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computer-readable non-transitory recording mediu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330

Termination date: 2019080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