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08634B - 车体后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体后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08634B
CN101108634B CN2007101294816A CN200710129481A CN101108634B CN 101108634 B CN101108634 B CN 101108634B CN 2007101294816 A CN2007101294816 A CN 2007101294816A CN 200710129481 A CN200710129481 A CN 200710129481A CN 101108634 B CN101108634 B CN 10110863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ner panel
wheel cover
rear wheel
stiffening plat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12948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08634A (zh
Inventor
二户史
安藤伸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ssan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ssan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ssan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ssan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1086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086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086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0863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提供一种车体后部构造,其通过使从外侧加强板直至后轮罩外板的支撑刚性,相对于输入至后轮罩内板的上下载荷变弱,而容许后柱内板的挠曲,可以抑制剥离载荷在后柱内板和内侧加强板的接合部上的集中。通过将外侧加强板(6)的下端部(65)的接合位置设定在,与后柱内板(21)的下端部(21a)接合的、后轮罩外板(31)和后轮罩内板(32)的接合部分(33)的附近,使外侧加强板(6)的下端部与后轮罩外板(31)的上表面(31b)分离,从而取消外侧加强板(6)对后轮罩外板(31)的支撑,容许后柱内板(21)的内外方向的挠曲,而释放输入至后轮罩内板(32)的来自悬架的上下载荷(F)。

Description

车体后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车体后部侧面的后轮罩上方部分进行加强的车体后部构造。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车体后部构造,使大致檐形剖面的外侧加强板(加强板)与后柱内板的外侧面接合而进行加强,该外侧加强板的下端部与后轮罩的后轮罩外板的上表面接合。
此外,使内侧加强板(其它加强板)与所述外侧加强板相对而与后柱内板的内侧面接合,该内侧加强板与后柱内板、以及所述外侧加强板与后柱内板之间分别形成闭合剖面。
所述内侧加强板使相对于来自后悬架的上顶载荷的刚性提高,该内侧加强板的下端部与后轮罩内板的上表面接合。
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特开2000-190868号公报(第3~4页,图1~图3)
发明内容
在上述现有的车体后部构造中,与后柱内板的外侧面接合的外侧加强板,与后轮罩外板的上表面接合,而提高该后轮罩外板和后柱内板之间的刚性。
另一方面,与后柱内板的内侧面接合的内侧加强板,与后轮罩内板的上表面接合,而提高该后轮罩内板和后柱内板之间的刚性。
此外,在来自后悬架的上顶或下拉等上下载荷输入至安装在所述后轮罩内板上的支撑柱时,该上下载荷经由内侧加强板输入至后柱内板,将会使该后柱内板向车体内外方向挠曲,但该后柱内板的外侧面具有所述外侧加强板的刚性,而由后轮罩外板的上表面稳固地支撑。
因此,对于输入至所述支撑柱的上下载荷,由于后柱内板向车体内外侧的挠曲受到抑制,因此可能作为剥离载荷集中在该后柱内板和内侧加强板的接合部的上端部分并反复地输入。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车体后部构造,其相对于输入至安装在后轮罩内板上的支撑柱的上下载荷,使从外侧加强板直至后轮罩外板的支撑刚性变弱,由此容许后柱内板的挠曲,可以抑制剥离载荷在后柱内板和内侧加强板的接合部上的集中。
本发明的车体后部构造具有:外侧加强板,其与形成车体后部侧面的后柱内板的后轮罩上方部分的外侧面接合,并且与该后柱内板形成闭合剖面;以及内侧加强板,其与所述外侧加强板相对而与所述后柱内板的内侧面接合,并且与该后柱内板形成闭合剖面,同时该内侧加强板的下端部与后轮罩内板的上表面接合,其最主要的特征在于,所述外侧加强板的下端部的接合位置设定在,与后柱内板的下端部接合的、后轮罩外板和后轮罩内板的接合部分处,或在其附近,所述外侧加强板的下端部与后轮罩外板的上表面分离。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与后柱内板之间形成闭合剖面的外侧加强板的下端部,在与后柱内板的下端部接合的、后轮罩外板和后轮罩内板的接合部分处,或在其附近接合,所述外侧加强板的下端部与后轮罩外板的上表面分离,因此取消了外侧加强板对后轮罩外板上表面的支撑,容许后柱内板的车体内外方向的挠曲。
因此,在输入至后轮罩内板的来自后悬架的上顶或下拉等上下载荷,从内侧加强板输入至后柱内板时,可以通过该后柱内板的挠曲而释放所述上下载荷,进而,抑制剥离载荷在后柱内板和内侧加强板的接合部的上端部分的集中,可以防止该接合部发生剥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拆下车体外板而观察后柱内部的侧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拆下车体外板后,切去后柱内板的一部分和后围加强板的前半部分而观察后柱内部的侧视图。
图3是图1中沿A-A线的放大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述。
图1~图3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车体后部构造的一个实施方式,图1是拆下车体外板而观察后柱内部的侧视图,图2是拆下车体外板后,切去后柱内板的一部分和后围加强板的前半部分而观察后柱内部的侧视图,图3是图1中沿A-A线的放大剖面图。
本实施方式的车体后部构造,用于斜背型、单厢型或客货两用型等具有背门的车辆中,如图1~图3所示,车体1的后部侧面由后柱2构成,在该后柱2的下部设置后轮罩3,同时在上部形成后侧三角窗开口部4,所述后柱2的后端成为背门开口部。
所述后柱2的车体内侧由后柱内板21形成,在该后柱内板21的车体外侧以设置规定的空间部的方式配置车体外板22(参照图3)。此外,所述后轮罩3由后轮罩外板31和后轮罩内板32(参照图3)构成,如图3所示,分别将相对的周缘部弯折而形成凸缘部31a、32a,并且这些凸缘部31a、32a相互接合(接合部33)。
此外,所述后柱内板21与所述车体外板22的中央部分,在后侧三角窗开口部4的周缘部分处接合(接合部23),同时后柱内板21的下端部21a与所述后轮罩3的凸缘部31a、32a的接合部33接合,并且,车体外板22的下端部通过铆接而与后轮罩外板31的外端侧结合。
在所述后侧三角窗开口部4上,如图3所示嵌入固定后侧三角窗玻璃4a,同时使该后侧三角窗玻璃4a的上侧缘固定在上边梁5上。
在所述后柱内板21的外侧面(图3中左侧面)的大致中央部分上,从后轮罩3至上方的后侧三角窗开口部4的下边部接合有与后柱内板21形成闭合剖面的外侧加强板6。
外侧加强板6由外侧壁61、前后两侧壁62以及凸缘部63构成,形成为檐形,向上下方向延伸,该檐形剖面部分的凸缘部63与所述后柱内板21接合。
此外,在所述外侧加强板6的上端部延伸设置舌片64,该舌片64在后侧三角窗开口部4的下边部,夹在所述后柱内板21和所述车体外板22的接合部23之间而接合。
在所述后柱内板21的内侧面(图3中右侧面)上接合有内侧加强板7,其与所述外侧加强板6相对,与后柱内板21形成闭合剖面。
内侧加强板7如图3所示,与所述外侧加强板6大致同样地,由内侧壁71、前后两侧壁72以及凸缘部73构成,形成为檐形剖面,向上下方向延伸,该檐形剖面部分的凸缘部73与所述后柱内板21接合。
此外,内侧加强板7如图3所示,纵向的剖面形状形成为大致三角形状,作为其顶点部的上端部74位于后轮罩3和后侧三角窗开口部4的下缘之间的所述后柱内板21的大致中腹部而接合,同时,作为底边部的下端部75与后轮罩内板32的上表面32b接合。在后轮罩内板32上设置未图示的支撑柱,将来自悬架的输入载荷向车体传递。
在这里,在本发明中,所述外侧加强板6的下端部65的接合位置设定在,与后柱内板21的下端部21a接合的、后轮罩外板31和后轮罩内板32的接合部分33的附近,使所述外侧加强板6与后轮罩外板31的上表面31b分离。
当然,所述外侧加强板6的下端部65的接合位置,并不限于设定在所述接合部分33的附近,也可设定在该接合部分33处。
所述外侧加强板6的纵向的剖面形状为与所述内侧加强板7上下相反的大致三角形状,所述下端部65成为顶点部,所述外侧加强板6的外侧壁61和所述内侧加强板7的内侧壁71以大致平行的方式配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2所示,安装设置后围加强板8,其从所述外侧加强板6出发朝向车辆后方(图中右方),在其与所述后柱内板21之间形成闭合剖面。
后围加强板8以大致沿后柱内板21的后侧三角窗开口部4的下边部的方式配置,以前后方向棱线8R为顶点,通过其上下侧的上部倾斜面81和下部倾斜面82而弯折为大致山形,设置在上部倾斜面81的上缘部上的凸缘部81a与后侧三角窗开口部4的下缘接合,同时设置在下部倾斜面82的下缘部上的凸缘部82a与后柱内板21的外侧面接合。
此外,设置在所述后围加强板8的前端部上的前端凸缘部83,覆盖在所述外侧加强板6的外侧壁61上而与其接合,同时设置在后围加强板8的后端部上的后端凸缘部84,与设置在后柱内板21的后端缘上的后柱加强板9接合。
此时,形成于所述外侧加强板6的外侧壁61后缘上的上下方向棱线6R,与所述后围加强板8的所述前后方向棱线8R,形成平滑的曲线而连续。
根据如上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车体后部构造,由于与后柱内板21之间形成闭合剖面的外侧加强板6的下端部65,在与后柱内板21的下端部21a接合的、后轮罩外板31和后轮罩内板32的接合部分33处,或在其附近接合,所述外侧加强板6与后轮罩外板31的上表面31b分离,因此取消了外侧加强板6对后轮罩外板31的支撑,容许后柱内板21的车体内外方向的挠曲。
因此,在输入至后轮罩内板32的来自后悬架的上顶或下拉等上下载荷F,从内侧加强板7输入至后柱内板21时,可以通过该后柱内板21的挠曲而释放所述上下载荷F,进而,抑制剥离载荷在后柱内板21和内侧加强板7的接合部的上端部分的集中,可以防止该接合部发生剥离。
此外,由于取消了所述外侧加强板6与后轮罩外板31的结合部分,因此使外侧加强板6的面积相应地缩小,可以实现轻量化,同时通过省略外侧加强板6和后轮罩外板31的结合作业,可以实现作业性的简单化。
此外,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外侧加强板6的外侧壁61与所述内侧加强板7的内侧壁71以大致平行的方式配置,因此该外侧加强板6和内侧加强板7的剖面形状成为大致平行四边形状,两个加强板6、7相对于所述上下载荷F的变形跟随性提高,进而,可以抑制后柱内板21和内侧加强板7的接合部的载荷集中。
此外,由于安装设置后围加强板8,其从所述外侧加强板6出发朝向车辆后方,在其与所述后柱内板21之间,大致沿后侧三角窗开口部4的下边部形成闭合剖面,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后柱内板21的刚性。
此外,由于形成于所述外侧加强板6的外侧壁61后缘上的上下方向棱线6R,与所述后围加强板8的所述前后方向棱线8R,形成平滑的曲线而连续,因此各个棱线6R、8R为刚性高的部分,可以高效地向后围加强板8传递输入至外侧加强板6的载荷,此外,由于可以在从该后围加强板8至后柱内板21和后柱加强板9的大范围内分散载荷,因此可以同时实现外侧加强板6的刚性维持和耐久性。
此外,对本发明的车体后部构造以上述实施方式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采用各种其它的实施方式。

Claims (5)

1.一种车体后部构造,其具有:
外侧加强板,其与形成车体后部侧面的后柱内板的后轮罩上方部分的外侧面接合,并且与该后柱内板形成闭合剖面,所述外侧加强板向后轮罩外板和后柱内板之间提供支撑刚性;以及
内侧加强板,其与所述外侧加强板相对而与所述后柱内板的内侧面接合,并且与该后柱内板形成闭合剖面,同时该内侧加强板的下端部与后轮罩内板的上表面接合,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加强板的下端部的接合位置设定在,与后柱内板的下端部接合的、后轮罩外板和后轮罩内板的接合部分处,或在其附近,所述外侧加强板的下端部与后轮罩外板的上表面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后轮罩内板上,在所述内侧加强板的接合位置或其附近处,设置用于承受来自悬架的输入载荷的支撑柱。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加强板的外侧壁和所述内侧加强板的内侧壁以大致平行的方式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体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安装设置后围加强板,其从所述外侧加强板出发朝向车辆后方,在其与所述后柱内板之间,大致沿后侧三角窗开口部的下边部形成闭合剖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体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形成在所述外侧加强板的外侧壁后缘上的上下方向棱线和形成在所述后围加强板上的前后方向棱线,形成平滑的曲线而连续。
CN2007101294816A 2006-07-21 2007-07-19 车体后部构造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086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199459 2006-07-21
JP2006-199459 2006-07-21
JP2006199459A JP4645546B2 (ja) 2006-07-21 2006-07-21 車体後部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08634A CN101108634A (zh) 2008-01-23
CN101108634B true CN101108634B (zh) 2011-12-14

Family

ID=390409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29481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08634B (zh) 2006-07-21 2007-07-19 车体后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645546B2 (zh)
CN (1) CN10110863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71224B2 (ja) * 2009-09-25 2013-08-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後部構造
KR101755711B1 (ko) * 2011-10-04 2017-07-10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의 쇽업소버 장착부 구조
JP5879938B2 (ja) * 2011-11-04 2016-03-08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後部の側部パネルの補強構造
JP2013163437A (ja) * 2012-02-10 2013-08-22 Toyota Motor Corp 車体側部構造
KR101923885B1 (ko) 2013-07-16 2018-11-30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 후방 쿼터 구조
CN105745143B (zh) * 2013-11-19 2017-08-2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侧部构造
JP6020504B2 (ja) * 2014-04-04 2016-11-0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後部構造
JP6128334B2 (ja) * 2014-07-22 2017-05-17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CN104828150B (zh) * 2014-12-02 2017-09-29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后轮罩的连接结构及具有其的汽车
JP6788823B2 (ja) * 2016-06-16 2020-11-25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後部構造
CN107640225B (zh) * 2017-08-03 2023-11-17 重庆宇杰汽车设计有限公司 汽车后悬减震器传力结构
JP6560327B2 (ja) * 2017-12-05 2019-08-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CN110065534B (zh) * 2018-01-24 2021-07-1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侧部构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283U (ja) * 1983-06-17 1985-01-05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リヤホイ−ルハウス周り構造
JPS61282172A (ja) * 1985-06-08 1986-12-12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645546B2 (ja) 2011-03-09
CN101108634A (zh) 2008-01-23
JP2008024168A (ja) 2008-0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08634B (zh) 车体后部构造
US9908561B2 (en) Rear body structure for automobiles
JP4853101B2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JP6210809B2 (ja) 自動車のサンルーフ構造
US11192594B2 (en) Rea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US11192593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CN202480837U (zh) 车辆的车顶构造
US9248863B2 (en) Vehicle body superstructure
CN102632927A (zh) 车体后部构造
CN102233903A (zh) 车身增强结构
CN102963436A (zh) 车辆用滑柱塔形支承加强结构
CN103935402A (zh) 一种汽车前围
US10745058B2 (en) Upper arch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lateral section
CN111674468B (zh) 车辆前部构造
US9085325B2 (en) Vehicle body side structure
US20200122780A1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JP4781837B2 (ja)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EP3040255B1 (en) Structure for front of vehicle body
CN110920757B (zh) 车辆的下部结构
CN105946973B (zh) 一种多功能车底盘副车架
CN201941843U (zh) 一种副车架
JP2017144884A (ja) キャブの後面部構造
CN205737702U (zh) 一种多功能车底盘系统
CN205737701U (zh) 一种多功能车底盘副车架
JP2009083691A (ja) 車両用サンルーフ装置の支持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