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06187A - 电池电极 - Google Patents

电池电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06187A
CN101106187A CNA2007101364363A CN200710136436A CN101106187A CN 101106187 A CN101106187 A CN 101106187A CN A2007101364363 A CNA2007101364363 A CN A2007101364363A CN 200710136436 A CN200710136436 A CN 200710136436A CN 101106187 A CN101106187 A CN 1011061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tive material
battery
electrode
lithium
lithium recharge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13643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川止
斋藤崇实
三浦环
金子健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ssan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ssan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ssan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ssan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1061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0618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0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anganese
    • H01M4/50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anganese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manganese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Mn2O4 or LiMn2Ox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1Electrodes based on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or on mixtures of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LiCoOx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1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e.g. porosity, surface area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Cell Electrode Carriers And Collec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电池电极具有集电体和形成于该集电体上的活性物质层。该活性物质层包含:活性物质,其平均颗粒直径为大于1μm至5μm或更小,BET比表面积为1~5m2/g;及导电材料,其含量相对于100质量%的活性物质为3~50质量%。

Description

电池电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电极(cell electrode)。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增强电池输出特性的改进。
背景技术
近年来,急切希望减少二氧化碳量,以解决空气污染和全球变暖问题。在汽车工业中,期望集中在引入电动车辆(EV)和混合电动车辆(HEV)而降低二氧化碳量。因而,人们正在积极地开发驱动马达的二次电池(马达驱动的二次电池),这是将EV和HEV推入实用的关键。
作为驱动马达的二次电池,在所有电池中具有最高理论能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受到关注,而且正在迅速地发展。一般地,锂离子二次电池具有这样的构造,其中正极和负极彼此相连,同时在其间放入电解质层(electrolytelayer),并装在电池壳中。这种情况下,正极是在正极集电体的两表面上利用粘结剂通过涂布正极活性物质等而形成的,负极是在负极集电体的两表面上利用粘结剂通过涂布负极活性物质等而形成的。
上述用作驱动汽车马达等的电源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与用于移动电话、笔记本式个人电脑等的消费者导向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相比,需要具有极高的输出特性。当前的形势是,正在坚持不懈地进行有关这种二次电池的研发。
这里,作为增强锂离子二次电池输出特性的技术,同时记住该锂离子二次电池将要安装在汽车上,特开2003-68300号公报中公开了这样的技术。
发明内容
从增加电池输出的观点来看,如特开2003-68300号公报中所述,优选降低电极活性物质层中所包含的活性物质的颗粒直径。然而,为了有效地构建对提高输出有贡献的导电网络,需要过量的导电材料和过量的粘结剂。因此,仍然存在的问题是各电极体积增加使得单位体积的容量降低。而且,如特开2003-68300号公报中所述的,采用锂、镍和锰的复合氧化物,则还存在各电极的热稳定性不足的问题。
本发明是在考虑到本领域中固有的上述问题的情况下作出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其能够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能够增强输出特性,同时将单位体积的容量降低抑制至最小,其中所述容量降低是随导电材料的用量的增加而发生的。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电池电极,包括:集电体;及形成于该集电体上的活性物质层,该活性物质层包含:活性物质,其平均颗粒直径为大于1μm至5μm或更小,BET比表面积为1~5m2/g;及导电材料,其含量相对于100质量%的活性物质为3~50质量%。
附图说明
现将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附图中:
图1是显示本发明的电池电极的实施方案(第一实施方案)的截面图;
图2是显示第二实施方案的双极电池的截面图;
图3是显示第三实施方案的电池组的透视图;
图4是显示装有第三实施方案的电池组的第四实施方案的汽车的示意图;及
图5是显示非双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轮廓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案。
(第一实施方案)
(构造)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是电池电极,包括:集电体;及形成于该集电体上的活性物质层,该活性物质层包含平均颗粒直径为大于1μm至5μm或更小且BET比表面积为1~5m2/g的活性物质,并且包含其含量相对于100质量%的活性物质为3~50质量%的导电材料。
首先,将参照附图说明采用本发明的电池电极的单电池(single cell)的结构。请注意,为了便于解释,附图是放大的,而且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限于附图中所示的实施方案。而且,也可以采取附图中没有示出的实施方案。
图1是显示采用本发明的电池电极的单电池的实施方案的截面图。如图1所示,单电池1具有这样的构造,其中具有形成于集电体11上的正极活性物质层13的正极和具有形成于另一集电体11上的负极活性物质层15的负极彼此堆叠,同在其间放入电解质层17。
下面将参照图1说明采用本发明的电池电极的电池的构造的实施方案。该实施方案的电极的特征在于,在正极和负极二者中的每个活性物质层中,后面将要说明的导电材料的含量以及后面将要说明的活性物质的平均颗粒直径和BET比表面积均具有上面所述的规定值。对集电体的选择,活性物质的类型,粘结剂,支撑盐(锂盐),电解质,及根据需要加入的其它化合物没有具体的限制。下面将具体说明构成本发明的电极的部件。
[集电体]
每个集电体11都是由导电材料如铝箔、镍箔、铜箔、不锈钢(SUS)箔及其合金构成的。集电体的通常厚度为1~30μm。然而,也可以使用厚度不在该范围的集电体。
适应电池的用途来确定集电体的尺寸。如果制造用于大电池的大电极,则使用大面积的集电体。如果制造小电极,则使用小面积的集电体。
[活性物质层]
活性物质层13和15形成于集电体11上。活性物质层13和15是包含在充电/放电反应中起主要作用的活性物质的层。在本发明中,正极活性物质层13和负极活性物质层15之一或二者包含平均颗粒直径为大于1μm至5μm或更小且BET比表面积为1~5m2/g的活性物质,并且包含其含量相对于100质量%的活性物质为3~50质量%的导电材料。当本发明的电极用作正极时,活性物质层包含正极活性物质。同时,当本发明的电极用作负极时,活性物质层包含负极活性物质。
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可以举例说明的有锂-锰复合氧化物,锂-镍复合氧化物,锂-钴复合氧化物,含锂的铁氧化物,锂-镍-钴复合氧化物,锂-锰-钴复合氧化物,锂-镍-锰-钴复合氧化物,锂和金属磷酸盐化合物,锂和过渡金属硫酸盐化合物,等等。依据情况,可以组合使用两种或更多种正极活性物质。
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可以举例说明的有碳材料如石墨和无定形碳,锂与过渡金属硫酸盐化合物,金属材料,锂合金如锂-铝合金、锂-锡合金和锂-硅合金,等等。依据情况,可以组合使用两种或更多种负极活性物质。
在该实施方案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单电池1中,正极活性物质层13中所包含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平均颗粒直径为大于1μm至5μm或更小。优选该平均颗粒直径为大于1μm至3μm或更小。当该平均颗粒直径为1μm或更小时,在某些情况下,会发生活性物质的凝聚,使得活性物质的反应性表面积降低。当该平均颗粒直径超过5μm时,锂离子的扩散速率在某些情况下缓慢下来。请注意,在本申请中,对于活性物质的平均颗粒直径而言,采用50%的累积颗粒直径(中值颗粒直径)的数值(D50),其是利用激光衍射颗粒分步测量仪测量的。
同时,在该实施方案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单电池1中,负极活性物质层15中所包含的负极活性物质的平均颗粒直径为大于1μm至5μm或更小。优选该平均颗粒直径为大于1μm至3μm或更小。当该平均颗粒直径为1μm或更小时,在某些情况下,会发生活性物质的凝聚,使得活性物质的反应性表面积降低。当该平均颗粒直径超过5μm时,锂离子的扩散速率在某些情况下缓慢下来。
而且,各活性物质的BET比表面积为1~5m2/g。当BET比表面积小于1m2/g时,这不是优选的,因为活性物质的反应性表面积降低。当BET比表面积超过5m2/g时,这不是优选的,因为需要大量的制备电极时所需的粘结剂。从降低电池的反应电阻和增强能量密度的观点来看,优选活性物质的BET比表面积为2~4m2/g。
此外,每个活性物质层均包含导电材料。导电材料是指为了增强活性物质层的导电性而混入的添加剂。作为导电材料的实例,可以提及石墨,炭黑,碳纤维,乙炔黑,钛酸钾,碳化钛,二氧化钛,碳化硅,氧化锌,氧化镁,二氧化锡,氧化铟,等等。
相对于100质量%的活性物质,导电材料的含量为3~50质量%。当导电材料的含量小于3质量%时,这不是优选的,因为活性物质的导电性有时会不充分。当导电材料的含量超过50质量%时,这不是优选的,因为能量密度会变低。从导电性和能量密度的观点来看,优选导电材料的含量为5~30质量%,更优选为7~15质量%。
根据需要,活性物质层13和15中还可以包含其它材料。例如,可以包含粘结剂、支撑盐(锂盐)、离子导电聚合物等。而且,当包含离子导电聚合物时,可以包含用于使聚合物聚合的聚合引发剂。
粘结剂是指为了实现粘结活性物质层中的活性物质和导电材料的作用而混入的添加剂。作为粘结剂的具体实例,优选提及热塑性树脂如聚偏二氟乙烯(PVdF)、聚乙酸乙烯酯、聚酰亚胺和脲醛树脂,热固性树脂如环氧树脂和聚氨酯树脂,及橡胶材料如丁基橡胶和苯乙烯橡胶。
作为支撑盐(锂盐),可以提及Li(C2F5SO2)2N,LiPF6,LiBF4,LiClO4,LiAsF6,LiCF3SO3,等等。
作为离子导电聚合物,例如,可以提及聚环氧乙烷(PEO)聚合物和聚环氧丙烷(PPO)聚合物。这里,该聚合物可以与采用本发明的电极的电池的电解质层中所用的离子导电聚合物相同或不同;然而,优选聚合物是相同的。
混入聚合引发剂是为了作用于离子导电聚合物的交联基团上,并促进其交联反应。聚合引发剂依照允许引发剂发挥其功能的外部因素而分为光聚合引发剂、热聚合引发剂等。作为聚合引发剂,例如,可以提及作为热聚合引发剂的偶氮二异丁腈(AIBN),作为光聚合引发剂的苄基二甲基酮缩醇(BDK),等等。
对活性物质层13和15中包含的除导电材料之外的其它组分的混合比例没有具体的限制,该混合比例可以适当地参照有关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公知常识来调控。
对活性物质层13和15的厚度也没有具体的限制,并且可以适当地参照有关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公知常识。当提及厚度的实例时,活性物质层13和15的厚度优选为约10~100μm,更优选为10~50μm。如果活性物质层13和15的厚度为约10μm或更大,则可以充分地保证电池容量。同时,如果活性物质层13和15的厚度为约100μm或更小,则可以抑制发生内阻增加继之使锂离子难以扩散至电极深处(位于集电体一侧)的问题。
在正极和负极上的两层活性物质层中的每一层中,该实施方案的电极包含平均颗粒直径为大于1μm至5μm或更小且BET比表面积为1~5m2/g的活性物质,并且包含含量相对于100质量%的活性物质为3~50质量%的导电材料。然而,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仅限于上述的这种实施方案,还包括其中上述活性物质和导电材料仅包含于正极和负极中任意一个中的实施方案。
(制造方法)
接下来,将说明本发明的电池电极的制造方法。首先,说明图1所示实施方案的单电池1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电极可按照例如下列方式制造。首先,将活性物质和导电材料加到溶剂中,由此制得活性物质的浆料(活性物质浆料制备步骤)。然后,将活性物质浆料涂布在集电体的表面,接着进行干燥,从而形成涂膜(涂膜形成步骤)。最后,将通过涂膜形成步骤制成的堆叠体沿堆叠方向压制(压制步骤)。如果将离子导电聚合物加到活性物质浆料中,则还要加入聚合引发剂以引起离子导电聚合物的交联反应,可以在进行涂膜形成步骤中的干燥的同时实施聚合处理,或者在干燥之前或之后实施聚合处理。
现将按照步骤顺序详述该制造方法;然而,本发明并不仅限于下面将要描述的实施方案。
[活性物质浆料制备步骤]
在该步骤中,将所需的活性物质,所需的导电材料,以及根据需要的其它组分(例如粘结剂、离子导电聚合物、支撑盐(锂盐)、聚合引发剂等)一起混合在溶剂中,由此制得活性物质浆料。混入到活性物质浆料中的各组分的具体实施方案已经在有关本发明的电极的构造专栏中说明,因此,这里省略了对它们的详细说明。
对溶剂的类型和用于混合的设备没有具体的限制,可以适当地参照有关电极制造的公知常识。作为所用溶剂的实例,可以提及N-甲基-2-吡咯烷酮(NMP),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甲基甲酰胺,等等。当采用聚偏二氟乙烯(PVdF)作为粘结剂时,推荐使用NMP作为溶剂。
[涂膜形成步骤]
接下来,制备集电体,并将于上述步骤中制备的活性物质浆料涂布在集电体的表面,然后干燥。按这种方式,在集电体的表面形成由活性物质浆料制成的涂膜。该涂膜通过后面将要说明的压制步骤成为活性物质层。
所制备的集电体的具体实施方案如有关本发明的电极的构造专栏中所述,因此,这里省略了对它的详细说明。
对涂布活性物质浆料的涂布设备也没有具体的限制;然而,例如,可以采用常用的涂布设备如自动涂布机。
涂膜是按照制造的电极中的集电体与活性物质层的所需要的排列方案形成的。例如,当制造的电极为双极电极时,包含正极活性物质的涂膜形成在集电体的一个表面上,而包含负极活性物质的涂膜则形成在另一个表面上。与此相反,当制造不是双极的电极时,包含正极活性物质和负极活性物质中任意一种的涂膜均形成在集电体的两个表面上。
其后,将形成于该集电体表面上的涂膜干燥。按这种方式,除去涂膜中的溶剂。
对干燥涂膜的干燥设备也没有具体的限制,并且可以适当地参照有关电极制造的公知常识。例如,可以例举的有热处理。可依据活性物质浆料的涂布量以及浆料中的溶剂的挥发速度,适当地设定干燥条件(干燥时间、干燥温度等)。
当涂膜包含聚合引发剂时,还要进行聚合步骤,由此使涂膜中的离子导电聚合物通过交联基团交联。
对聚合步骤中的这种聚合处理同样没有具体的限制,只需要适当地参照公知常识。例如,当涂膜包含热聚合引发剂(AIBN等)时,对涂膜实施热处理。此外,当涂膜包含光聚合引发剂(BDK等)时,将光如紫外线辐照在涂膜上。请注意,用于热聚合的热处理可与上述干燥步骤同时进行,也可以在干燥步骤之前或之后进行。
[压制步骤]
接下来,将通过涂膜形成步骤制造的堆叠体沿堆叠方向压制。按这种方式,完成本发明的电池电极。这种情况下,可通过调整压制条件控制活性物质层的孔隙率。
对这种压制的具体设备和压制条件没有具体的限制,其可以适当地调整,以便活性物质层的孔隙率在压制处理之后可具有所需的值。作为压制处理的具体设备,例如,可以提及热压机,辊压机,等等。而且,对压制条件(温度、压力等)也没有具体的限制,可以适当地参照公知常识。
(第二实施方案)
在第二实施方案中,利用上述第一实施方案的电池电极构建锂离子二次电池。具体地,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是锂离子二次电池,其包括至少一个通过按照正极、电解质层和负极的顺序堆叠而形成的单电池层,其中所述正极和负极中至少有一个是本发明的电池电极。本发明的电极可应用于正极、负极和双极电极中的任何一个。包括本发明的电极作为其至少一个电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然而,优选构成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所有电极均为本发明的电极。通过采用这种构造,可以有效地增强锂离子二次电池的输出特性。
本发明的电池可以是双极锂离子二次电池(下文中也称为“双极电池”)。图2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截面图,该电池为双极电池。下面将以图2中所示的双极电池为例,详细说明第二实施方案;然而,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仅限于该实施方案。
示于图2中的该实施方案的双极电池10具有这样的构造,其中基本上为长方形的电池部件21密封于作为包装的层压板29的内部,在电池部件21中实际进行充电/放电反应。
如图2中所示,该实施方案的双极电池10的电池部件21包括多个双极电极,在每个双极电极中,正极活性物质层13和负极活性物质层15形成于集电体11的相应表面上。各双极电极一个接一个地堆叠,同时在其间放入电解质层17,由此形成电池部件21。这种情况下,各双极电极和电解质层17堆叠,以便一个双极电极的正极活性物质层13可与该双极电极相邻的另一双极电极的负极活性物质层15面对,同时在其间加入电解质层17。
然后,彼此相邻的正极活性物质层13、电解质层17和负极活性物质层15构成一个单电池层19。因此,也可以说双极电池10具有通过一个接一个地堆叠单电池层19而形成的构造。而且,在单电池层19的外围,提供有绝缘层31,用于使相邻的集电体11彼此绝缘。请注意,在定位于电池部件21最外层的每个集电体(最外集电体)11a和11b中,仅其一个表面上形成有正极活性物质层13和负极活性物质层15中的任意一种。
此外,在图2所示的双极电池10中,正极侧的最外集电体11a延伸形成正极接头25,并从作为包装的层压板29中伸出。同时,负极侧的最外集电体11b延伸形成负极接头27,并以类似的方式从层压板29中伸出。
现将简要地说明构成该实施方案的双极电池10的部件。然而,由于上面已经说明了构成每个电极的零件,故在此省略了有关它们的说明。此外,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仅限于下面将要说明的实施方案,可以类似方式采用公知的实施方案。
[电解质层]
作为构成每个电解质层17的电解质,可以使用液体电解质或聚合物电解质。
液体电解质具有这样的形式,其中作为支撑盐的锂盐溶解于作为增塑剂的有机溶剂。作为用作增塑剂的有机溶剂,例如,可以例举的有碳酸酯如碳酸乙二醇酯(EC)和碳酸丙二醇酯(PC)。再者,作为支撑盐(锂盐),可以类似的方式使用诸如LiBETI(Li(C2F5SO2)2N)等化合物,其可以添加到电极的活性物质层中。
同时,聚合物电解质分为含有电解液的凝胶电解质和不含电解液的完全固体聚合物电解质(all solid polymer electrolyte)。
凝胶电解质具有通过注入上述液体电解质至由离子导电聚合物制成的聚合物基质中而形成的构造。作为用作基质聚合物的离子导电聚合物,例如,可以提及聚环氧乙烷(PEO),聚环氧丙烷(PPO),它们的共聚物,等等。电解质盐如锂盐同样可溶解在这种聚亚烷基氧化物聚合物中。
请注意,当每个电解质层17由液体电解质或凝胶电解质构成时,可以使用隔板作为电解质层17。作为隔板的具体实施方案,例如,可以提及由诸如聚乙烯和聚丙烯等聚烯烃制成的微孔膜。
完全固体聚合物电解质具有通过将支撑盐(锂盐)溶解于上述基质聚合物中而形成的构造,该完全固体聚合物电解质不含作为增塑剂的有机溶剂。因此,当电解质层17由完全固体聚合物电解质构成时,不必担忧液体从电池中泄漏出来,电池的可靠性也得到增强。
凝胶电解质或完全固体聚合物电解质的基质聚合物可通过形成交联结构而带来优异的机械强度。为了形成交联结构,仅需利用合适的聚合引发剂,对可聚合的聚合物(例如PEO和PPO)实施诸如热聚合、紫外线聚合、辐射聚合和电子束聚合等聚合处理,以形成聚合物电解质。
[绝缘层]
在双极电池10中,通常在单电池层19的周围提供有绝缘层31。提供该绝缘层31的目的是防止电池中相邻集电体11之间相互接触,以及防止电池部件21中因为单电池层19的端部的轻微不规则而出现的短路。通过设置这种绝缘层31,可以确保长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由此可以提供高质量的双极电池10。
每个绝缘层31只需要是具有绝缘性、防止固体电解质脱离的密封性、防止水分从外部渗入的密封性(气密性)、在电池工作温度下的耐热性等的绝缘层。例如,使用聚氨酯树脂、环氧树脂、聚乙烯树脂、聚丙烯树脂、聚酰亚胺树脂、橡胶等。它们当中,从耐腐蚀、耐化学品、成型容易(成膜性)、成本效率等观点来看,优选使用聚氨酯树脂和环氧树脂。
[接头]
在双极电池10中,用于将电流引至电池外部而与最外集电体11a和11b电连接的接头(正极接头25和负极接头27)伸出包装的外面。具体地,与最外面的正极集电体11a电连接的正极接头25和与最外面的负极集电体11b电连接的负极接头27伸出包装的外面。
对于接头(正极接头25和负极接头27)的材料没有具体的限制,可以使用用作双极电池接头的公知材料。例如,可以例举的有铝,铜,钛,镍,不锈钢(SUS),它们的合金,等等。请注意,对于正极接头25和负极接头27,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也可以使用不同的材料。应当注意到,接头25和27可以如该实施方案中那样通过延伸最外集电体11a和11b而形成,或者将单独制备的接头与最外集电体相连。
[包装]
在双极电池10中,优选将电池部件21包装在诸如层压板29等包装中,以阻止电池使用时的外部影响和环境因素引起的劣化。对于包装没有具体的限制,可以使用公知的包装。从热量有效地自汽车的热源传递使得可以迅速加热电池内部至电池的工作温度的观点来看,可优选使用聚合物-金属复合层压板等。
(第三实施方案)
在第三实施方案中,通过并联和/或串联多个上述第二实施方案的双极电池,构建组合电池(assembled battery)。
图3是显示该实施方案的组合电池的透视图,如图3所示,组合电池40是通过相互连接多个第二实施方案中所述的双极电池而构建的。该双极电池10是利用汇流条(bus bar)通过连接各双极电池10的正极接头25,以及利用汇流条通过连接各双极电池的负极接头27而彼此相连的。在组合电池40的一个侧表面上,提供有电极端子42和43,作为组合电池40总体的电极。
对于构成组合电池40的多个双极电池10相互连接时的连接方法没有具体的限制,可以适当地采用公知的方法。例如,可以使用焊接法如超声波焊接和点焊,以及采用铆钉、铆接等的固定方法。根据该连接方法,可以增强组合电池40的长期可靠性。
根据该实施方案的组合电池40,由于构成组合电池40的各双极电池10具有优异的输出特性,所以可以提供输出特性优异的组合电池。
请注意,关于构成的组合电池40的双极电池10之间的连接,所有多个双极电池10可以并联或串联,也可以将这种串联和并联组合起来。
(第四实施方案)
在第四实施方案中,安装第二实施方案的双极电池10或者第三实施方案的组合电池40作为驱动马达的电源,由此构建交通工具。作为采用双极电池10或组合电池40作为驱动马达电源的交通工具,例如,可以提及车轮由马达驱动的交通工具如不使用汽油的纯电动车辆,混合交通工具如串联混合交通工具和并联混合交通工具,及燃料电池电动车辆。
仅用于参考,图4中示出了其上装有组合电池40的汽车50的示意图。安装在汽车50上的组合电池40具有上述的特性。因此,其上装有组合电池40的汽车50的输出特性是优异的。
如上,已经给出本发明的一些优选实施方案;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上面的实施方案,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作出各种修改、省略和添加。例如,已经以双极锂离子二次电池(双极电池)的情形为例说明了上述的第二实施方案;然而,本发明的电池的技术范围并不仅限于双极电池,例如,本发明的电池也可以是非双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仅仅作为参考,图5示出了不是双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60的轮廓的截面图。请注意,在图5中,附图标记33代表正极集电体,附图标记35代表负极集电体。
现将利用下面将要描述的实施例和对比例说明本发明的效果。请注意,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仅限于下面的实施例。
<实施例1>
(正极的制造)
制备平均颗粒直径D50(50%的累积颗粒直径)为4.9μm且BET比表面积为1.1m2/g的锂-锰复合氧化物(85质量%)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制备炭黑(5质量%)作为导电材料。制备聚偏二氟乙烯(PVdF)(10质量%)作为粘结剂。
将纯度为99.9%的无水NMP倒入分散混合器中,然后向其中加入PVdF。接着将PVdF充分溶解在NMP中。其后,向通过溶解得到的混合物中逐渐地加入锂-锰复合氧化物和炭黑,并使其与NMP溶合。接下来,进一步加入NMP以调整混合物的粘度,由此得到浆料(下文中称之为正极浆料)。
通过刮刀法,将如上制备的正极浆料涂布在用作正极集电体的铝箔(厚度:120μm)上,在热搅拌器上干燥,由此得到堆叠体。
接下来,利用辊压机压制所得到的堆叠体,由此将正极活性物质层的膜厚度设定为15μm。
将输出端连接至集电体,由此制得用于试验的正极。
(电解液的制备)
将碳酸乙二醇酯(EC)和碳酸丙二醇酯(PC)以1∶1的体积比混合在一起,由此得到电解液的增塑剂(有机溶剂)。接下来,向增塑剂中加入作为锂盐的LiPF6,使其浓度为1M,由此制得电解液。
(要评价的电池的制备)
将如上制备的用于试验的正极冲压成直径为15mm的圆盘,将作为负极的金属Li冲压成直径为16mm的圆盘,并制造用于试验的电极。在这些要试验的电极之间,夹入用作锂离子电池隔板的由聚乙烯制成的微孔膜(厚度:25μm;直径:18mm)。接下来,将由此得到的夹层体插入铝层压包装物中,作为包装材料的铝层压包装物的三面已经密封。其后,向铝层压包装物中注入如上制备的电解液,并将该包装物真空密封,以使输出端自包装物中露出。按这种方式,完成用于评价的叠层电池。
<实施例2>
按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用于评价的叠层电池,只是锂-锰复合氧化物、炭黑和PVdF的质量比设定为80∶10∶10。
<实施例3>
按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用于评价的叠层电池,只是只是锂-锰复合氧化物、炭黑和PVdF的质量比设定为70∶20∶10。
<实施例4>
按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用于评价的叠层电池,只是使用平均颗粒直径D50(50%的累积颗粒直径)为3.2μm且BET比表面积为2.0m2/g的锂-锰复合氧化物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及正极活性物质层的膜厚度设定为30μm。
<实施例5>
按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用于评价的叠层电池,只是使用平均颗粒直径D50(50%的累积颗粒直径)为2.3μm且BET比表面积为3.2m2/g的锂-锰复合氧化物作为正极活性物质,锂-锰复合氧化物、炭黑和PVdF的质量比设定为80∶10∶10,及正极活性物质层的膜厚度设定为30μm。
<实施例6>
按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用于评价的叠层电池,只是使用平均颗粒直径D50(50%的累积颗粒直径)为1.5μm且BET比表面积为3.5m2/g的锂-锰复合氧化物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及锂-锰复合氧化物、炭黑和PVdF的质量比设定为70∶20∶10。
<对比例1>
按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用于评价的叠层电池,只是使用平均颗粒直径D50(50%的累积颗粒直径)为10.5μm且BET比表面积为0.8m2/g的锂-锰复合氧化物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及锂-锰复合氧化物、炭黑和PVdF的质量比设定为80∶10∶10。
<对比例2>
按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用于评价的叠层电池,只是锂-锰复合氧化物和PVdF的质量比设定为90∶10。
<对比例3>
按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用于评价的叠层电池,只是使用平均颗粒直径D50(50%的累积颗粒直径)为0.7μm且BET比表面积为5.5m2/g的锂-锰复合氧化物作为正极活性物质,锂-锰复合氧化物、炭黑和PVdF的质量比设定为70∶20∶10,及正极活性物质层的膜厚度设定为30μm。
<对比例4>
按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用于评价的叠层电池,只是锂-锰复合氧化物、炭黑和PVdF的质量比设定为50∶30∶20。
<要评价的叠层电池的电池特性评价>
(容量保持率的计算)
对于在上述各例子中制备的叠层电池,单独地测量其放电容量,测量条件是:温度为20℃,电流值为100μA(相当于0.2C),及电流值为25mA(相当于50C)。将电流值为50C时得到的放电容量除以电流值为0.2C时的放电容量,并将通过除法得到的数值定义为容量保持率。
(正极的单位体积放电容量的计算)
将在这种充电/放电特性测量中得到的放电容量的数值,除以各电池的正极的体积,并将通过该除法得到的各电池的数值定义为正极的单位体积容量。结果示于下面的表1中。
表1
正极活性物质的颗粒直径(μm) 相对于100质量%的正极活性物质导电材料的量(质量%)   BET比表面积(m2/g) 正极活性物质层的膜厚度(μm) 容量保持率(%) 正极的单位体积放电容量(mAh/ml)
  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实施例4实施例5实施例6对比例1对比例2对比例3对比例4     4.94.94.93.22.31.510.54.90.74.9     5.912.528.512.528.55.912.5028.560     1.11.11.12.03.23.50.81.15.51.1     15151530301515153015     6570757580755584495     255220190250200265212.2277177127
如上面的表1所示,可以理解的是,所有实施例中的容量保持率和正极的单位体积放电容量具有较高的数值,特别是当活性物质的颗粒直径在大于1μm至3μm或更小的范围及当BET比表面积在2~4m2/g的范围时,容量保持率和正极的单位体积放电容量变得更高。同时,在正极活性物质的颗粒直径和BET比表面积均不在本发明范围的对比例1和3中,容量保持率的数值变低。而且,在不含导电材料的对比例2中,容量保持率极低,在导电材料量太大的对比例4中,正极的单位体积放电容量很低。
<实施例7>
按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用于评价的叠层电池,只是使用平均颗粒直径D50(50%的累积颗粒直径)为4.9μm和BET比表面积为1.1m2/g的锂-锰复合氧化物(80质量%)作为正极活性物质,使用炭黑(10质量%)作为导电材料,及使用聚偏二氟乙烯(PVdF)(10质量%)作为粘结剂,以及负极按下列方法制备。
(负极的制备)
将适量的NMP作为浆料粘度调整溶剂加到固体组分中,由此制得负极的浆料,其中该固体组分是由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硬碳(平均颗粒直径:10μm)(90质量%)和作为粘结剂的PVdF(10质量%)制成的。
利用刮涂机,将如上制备的负极浆料涂布在作为负极集电体的铜箔上,然后干燥。接下来,利用压机压制干燥的负极,并将输出端连接到集电体上。按这种方式,制得用于试验的负极。
<实施例8>
按与实施例7相同的方法制备用于评价的叠层电池,只是使用平均颗粒直径D50(50%累积颗粒直径)为3.2μm和BET比表面积为2.0m2/g的锂-锰复合氧化物作为正极活性物质。
<实施例9>
按与实施例7相同的方法制备用于评价的叠层电池,只是使用平均颗粒直径D50(50%累积颗粒直径)为2.3μm和BET比表面积为3.2m2/g的锂-锰复合氧化物作为正极活性物质。
<实施例10>
按与实施例7相同的方法制备用于评价的叠层电池,只是使用平均颗粒直径D50(50%的累积颗粒直径)为1.2μm和BET比表面积为3.9m2/g的锂-锰复合氧化物作为正极活性物质。
<对比例5>
按与实施例7相同的方法制备用于评价的叠层电池,只是使用平均颗粒直径D50(50%累积颗粒直径)为10.5μm和BET比表面积为0.8m2/g的锂-锰复合氧化物作为正极活性物质。
<对比例6>
按与实施例7相同的方法制备叠层电池,只是使用平均颗粒直径D50(50%累积颗粒直径)为0.7μm和BET比表面积为5.5m2/g的锂-锰复合氧化物作为正极活性物质。
(充电/放电试验)
通过下列方法,对于实施例7~10以及对比例5和6中制备的电池进行充电/放电试验。
对于这些样品,初始充电在2C的恒流下进行,放电在0.5C的恒流下进行。然后,在1C的恒流下进行10个循环的充电/放电试验。其后,测量电池在1C的电流下的电阻。当对比例5中的电池电阻的值为100时,计算各电池的电池电阻的相对值。结果示于下面的表2中。
表2
正极活性物质的颗粒直径(μm) 比表面积(m2/g)     电池电阻(相对值)
实施例7实施例8实施例9实施例10对比例5对比例6 4.93.22.31.210.50.7 1.12.03.23.90.85.5 96888987100114
如上面的表2中所示,可以理解的是,所有实施例中的电池电阻具有比对比例中低的数值,特别是当活性物质的颗粒直径在大于1μm至3μm或更小的范围时,电池电阻更低。可以理解的是,在对比例6中,电池电阻有很大程度的增加,尽管正极活性物质的颗粒直径小于实施例10。可考虑的原因是,由于对比例6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比表面积大,表面能增加,活性物质易于相互聚集,所以相对于正极活性物质而言,正极中作为导电材料的炭黑的量不充分。
如上所述,可以理解的是,在该实施方案中描述的本发明的电极具有优异的电池特性。可以理解的是,特别是当设定正极活性物质的颗粒直径为大于1μm至5μm或更小,并设定BET比表面积为1~5m2/g时,可以得到具有良好输出特性的电池。
提交日为2006年7月14日的日本专利申请P2006-194430的全部内容引入本文作为参考。
尽管已参照本发明的某些实施方案如上说明本发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案,依据本文中的教导进行修改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是显见的。本发明的范围参照权利要求书确定。

Claims (9)

1.一种电池电极,包括:
集电体;及
形成于该集电体上的活性物质层,该活性物质层包含:
活性物质,其平均颗粒直径为大于1μm至5μm或更小,BET比表面积为1~5m2/g;及
导电材料,其含量相对于100质量%的活性物质为3~50质量%。
2.根据权利要求1的电池电极,其中所述活性物质的平均颗粒直径为3μm或更小。
3.根据权利要求1的电池电极,其中所述活性物质的BET比表面积为2~4m2/g。
4.根据权利要求1的电池电极,其中所述导电材料的含量相对于100质量%的活性物质为5~30质量%。
5.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包括:
至少一个通过按照正极、电解质层和负极的顺序进行堆叠而形成的单电池层,
其中所述正极和负极中至少有一个是根据权利要求1的电池电极。
6.根据权利要求5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电解质层包括液体电解质,凝胶电解质,或者完全固体聚合物电解质。
7.根据权利要求5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其中该锂离子二次电池为双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8.一种组合电池,包括:
多个根据权利要求5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9.一种交通工具,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5的锂离子二次电池,该锂离子二次电池充当驱动马达的电源。
CNA2007101364363A 2006-07-14 2007-07-16 电池电极 Pending CN10110618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194430A JP2008021614A (ja) 2006-07-14 2006-07-14 電池用電極
JP194430/06 2006-07-1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06187A true CN101106187A (zh) 2008-01-16

Family

ID=386585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7101364363A Pending CN101106187A (zh) 2006-07-14 2007-07-16 电池电极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080014498A1 (zh)
EP (1) EP1879244A3 (zh)
JP (1) JP2008021614A (zh)
KR (1) KR20080007143A (zh)
CN (1) CN101106187A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59759A (zh) * 2010-02-18 2013-01-02 国立科学研究中心 通过脉冲电流烧结生产单片电池的方法
TWI460911B (zh) * 2012-02-01 2014-11-11 Nissan Motor Solid metal oxide containing solid solution lithium, nonaqueous electrolyte battery cathode an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battery
CN108574107A (zh) * 2018-03-16 2018-09-25 上海交通大学 改善燃料电池双极板碳化物涂层导电及耐蚀性的方法
CN108695558A (zh) * 2018-05-22 2018-10-23 浙江锋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全固态电池芯及包含该电池芯的高性能固态电池
CN109449371A (zh) * 2018-09-26 2019-03-08 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 热电池用复合负极及其制备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9004848B3 (de) * 2009-01-16 2010-04-15 Sartorius Stedim Biotech Gmbh Elektronenstrahlinduzierte Modifizierung von Membranen durch Polymere
US10283774B2 (en) * 2010-07-28 2019-05-07 Nissan Motor Co., Ltd. Bipolar electrode, bipolar secondary battery using the sam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bipolar electrode
US8722274B2 (en) * 2010-08-19 2014-05-13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Datum insert for shorting protection on a fuel cell plate
US9287533B2 (en) * 2011-05-11 2016-03-15 Nec Corporation Non-aqueous secondary battery, mounted uni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non-aqueous secondary battery
JPWO2012153866A1 (ja) * 2011-05-11 2014-07-31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非水系二次電池の積層構造、および非水系二次電池の積層方法
WO2012162893A1 (zh) * 2011-06-02 2012-12-06 Zhang Panyi 一种含金属类导电物质高容量锂离子电池
JP6083609B2 (ja) 2012-01-31 2017-02-22 国立研究開発法人産業技術総合研究所 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正極用樹脂組成物
JP6156713B2 (ja) 2012-03-07 2017-07-05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正極活物質、電気デバイス用正極及び電気デバイス
JP6112380B2 (ja) 2012-03-07 2017-04-12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正極活物質、電気デバイス用正極及び電気デバイス
JP5626273B2 (ja) * 2012-06-28 2014-11-1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及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US9583279B2 (en) 2013-07-01 2017-02-28 Samsung Sdi Co., Ltd. Secondary battery
USD772885S1 (en) 2015-07-22 2016-11-29 Apple Inc. Electronic device
US20180366772A1 (en) * 2017-06-15 2018-12-20 Cabot Corporation Electrodes and batteries containing different carbon black particles
USD976906S1 (en) 2020-10-29 2023-01-31 Apple Inc. Keyboard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827223B1 (en) * 1996-08-29 1999-11-03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JP3624088B2 (ja) * 1998-01-30 2005-02-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粉末材料、電極構造体、それらの製造方法、及び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3526223B2 (ja) * 1998-09-17 2004-05-10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US6808849B2 (en) * 1999-07-15 2004-10-26 Yardney Technical Products, Inc.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 for nonaqueous electrochemical cells
US6699618B2 (en) * 2000-04-26 2004-03-02 Showa Denko K.K. Cathode electroactive material, production method therefor and secondary cell
JP4348854B2 (ja) * 2000-11-09 2009-10-21 ソニー株式会社 正極材料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二次電池
WO2005031899A1 (ja) * 2003-09-26 2005-04-07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oration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正極材用リチウム複合酸化物粒子、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正極及び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59759A (zh) * 2010-02-18 2013-01-02 国立科学研究中心 通过脉冲电流烧结生产单片电池的方法
CN102859759B (zh) * 2010-02-18 2016-08-31 国立科学研究中心 通过脉冲电流烧结生产单片电池的方法
TWI460911B (zh) * 2012-02-01 2014-11-11 Nissan Motor Solid metal oxide containing solid solution lithium, nonaqueous electrolyte battery cathode an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battery
CN108574107A (zh) * 2018-03-16 2018-09-25 上海交通大学 改善燃料电池双极板碳化物涂层导电及耐蚀性的方法
CN108695558A (zh) * 2018-05-22 2018-10-23 浙江锋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全固态电池芯及包含该电池芯的高性能固态电池
CN108695558B (zh) * 2018-05-22 2021-05-07 浙江锋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全固态电池芯及包含该电池芯的高性能固态电池
CN109449371A (zh) * 2018-09-26 2019-03-08 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 热电池用复合负极及其制备方法
CN109449371B (zh) * 2018-09-26 2021-06-04 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 热电池用复合负极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80007143A (ko) 2008-01-17
JP2008021614A (ja) 2008-01-31
EP1879244A2 (en) 2008-01-16
US20080014498A1 (en) 2008-01-17
EP1879244A3 (en) 2009-03-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06187A (zh) 电池电极
CN101330138B (zh) 电池电极
CN101320823B (zh) 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JP4407211B2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5315595B2 (ja) 電池用電極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9412995B2 (en) Electrode and electrochemical device
JP5195341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セパレータ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2007109636A (ja) 電池用電極
CN101388448A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正极及采用它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JP5098180B2 (ja) 2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JP2004362859A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4815845B2 (ja) ポリマー電池
JP2007087758A (ja) 電池用電極
JP2002151156A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JP2006294272A (ja) 二次電池および組電池、並びにこれらを搭載する車両
CN101499542B (zh) 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电解液以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JP2005174844A (ja) バイポーラ電池
JP5359131B2 (ja) 二次電池用正極
WO2015046394A1 (ja) 負極活物質、それを用いた負極、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2011049079A (ja) 二次電池
JP2006024392A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の充電方法
JP4433783B2 (ja) バイポーラ電池
JP2007026724A (ja) 二次電池および組電池、並びにこれらを搭載する車両
JP5228273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US20220384794A1 (en)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8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