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93378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93378A
CN101093378A CNA2007100937989A CN200710093798A CN101093378A CN 101093378 A CN101093378 A CN 101093378A CN A2007100937989 A CNA2007100937989 A CN A2007100937989A CN 200710093798 A CN200710093798 A CN 200710093798A CN 101093378 A CN101093378 A CN 1010933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intermediate transfer
transfer belt
carrier
processing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09379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20631C (zh
Inventor
吉冈智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0933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933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2063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20631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05Details of unit
    • G03G15/0131Details of unit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9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multicolou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G03G2215/019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multicolou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ransfer member separable from recording memb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16Transferring device, details
    • G03G2215/1604Main transfer electrode
    • G03G2215/1614Transfer roll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Fax Reproducing Arrangement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多个图像载体,其沿直线间隔设置,并且在承载图像的同时受到驱动而旋转;中间转印带,其具有环形形状,并且设置为张紧在多个辊上,从而可以接触所述图像载体;多个转印辊,其分别在第一位置中通过所述中间转印带与所述图像载体接触,同时进行旋转,从而将所述图像载体上的图像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带上;以及移动机构,其将所述多个转印辊的一部分移动到第二位置,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一部分转印辊与所述多个图像载体保持离开状态,同时所述一部分转印辊保持与所述中间转印带接触。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中间转印系统的打印机、复印机和其它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举例来说,使用中间转印系统的如下装置已经为人公知,例如使用电子照相系统或静电记录系统的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
也就是说,在这种图像形成装置中,作为示例,如图1 3所示,串联地设置四个图像形成单元100Y、100M、100C和100K,这些图像形成单元专用于在例如感光鼓等图像载体101上形成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青色)(C)和黑色(K)四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由各图像形成单元100(Y、M、C、K)所形成的黄色、品红色、蓝绿色和黑色的调色剂图像临时(一次)转印到旋转的环形中间转印带201上。中间转印带201设置为能够接触各图像形成单元的图像载体101。随着中间转印带201的旋转,调色剂图像被传送到与记录纸张汇合到一起的二次转印位置。然后,调色剂图像一次全部地(二次)转印到记录纸张上,并且定影在记录纸张上。图13中的参考标记150表示一次转印辊,其用于旋转中间转印带201从而将中间转印带201压在各图像载体101上,并且将各图像载体101上的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01上。参考标记202至204表示多个支撑辊,其用于张紧中间转印带201以便旋转并驱动中间转印带。
根据该图像形成装置,形成全色(多色)图像或单色图像例如黑白图像等,在全色图像中,图像具有其中上述四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组合在一起的构成,在单色图像中,图像由上述四种颜色中的一种或两种颜色构成。
在这种图像形成装置中,举例来说,存在这样一种装置,其设计为操作多个图像载体101(Y、M、C、K)中的至少一部分图像载体(例如,101Y、101M和101C),使其旋转速度改变为与其它图像载体(例如,101K)的旋转速度以及中间转印带201的旋转速度不同的速度。于是,可以获得满足适当图像形成条件的图像形成操作,该图像形成条件与待形成的图像的类型差异(例如,彩色图像与单色图像之间的差异)、记录纸张的类型差异等相对应。
在图像形成装置的具体实例中,准备有彩色图像形成模式和黑白图像形成模式。当选择黑白图像形成模式时,将参与黑白图像形成操作的图像形成单元100K的图像载体101K的旋转速度设定为等于中间转印带201的旋转速度。另一方面,将没有参与黑白图像形成操作的其它图像形成单元100Y、100M和100C中的图像载体101Y、101M和101C的旋转速度设定为小于图像载体101K的旋转速度或中间转印带201的旋转速度。可以通过以这种变化的条件操作(启动)图像形成装置来形成黑白图像。当以这种条件形成黑白图像时,可以避免没有参与黑白图像形成操作的图像形成单元中的图像载体101Y、101M和101C受到驱动而不必要地旋转。因此,可以避免图像载体101Y、101M和101C的寿命缩短。
然而,在该构造中,以这种变化的条件操作图像形成装置来形成图像,在使用这种构造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每个图像载体(上述具体实例中的图像载体101Y、101M和101C)受到驱动,从而相对于中间转印带201以不同的速度旋转。由转印辊150压在每个图像载体上的中间转印带201经过具有不同速度的图像载体。于是,在图像载体的与中间转印带接触的部分中产生刮痕。结果,在后面获得的图像中会产生刮痕引起的图像缺陷(例如,条纹状图像)。
为了解决出现这种缺陷等问题,本发明人已经提出一种具有如下构造的图像形成装置。
也就是说,图像形成装置包括缩回机构,其中当设置为经由转印器(例如中间转印带)面向多个图像载体(例如感光鼓)的多个转印部件(例如转印辊)的一部分的处理速度变化时,缩回机构将速度变化的转印部件背离转印器移动(JP-A-2004-78128(这里使用的术语“JP-A”是指“未经审查而出版的日本专利申请”))。
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举例来说,当选择黑白图像形成模式时,作为示例,如图14所示,使没有参与形成黑白图像的转印部件(转印辊150Y、150M和150C)的处理速度变化。处理速度一变化,缩回机构就将这些转印部件背离转印器(中间转印带201)移动(在图示实例中向上)。
然而,即使在作为背景技术的这种图像形成装置中也存在如下问题。
也就是说,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首先,缩回机构将一部分转印部件(转印辊150Y、150M和150C)背离转印器(中间转印带201)移动。结果,在每个保持离开转印器的转印部件与转印器之间存在间隙α(参见图14)。在保持离开转印器的转印部件(转印辊150Y、150M和150C)和与转印部件相对的对应图像载体(感光鼓101Y、101M和101C)之间的区域(基本上对应于一次转印部分)中也存在与间隙α基本对应的空间。因此,经过与一次转印部分对应的该区域的转印器(中间转印带201)在与间隙α基本对应的空间中竖直振动地前进和移动。在该情况下,特别是当振动着的转印器在经过与一次转印部分对应的区域的时刻振幅最大的那部分接触图像载体时,转印器以最高的压力接触图像载体。
另一方面,侵入图像形成装置的相对较硬的颗粒(例如微细灰尘或粉尘)等会附着于转印器(中间转印带201)上。转印器中附着有颗粒等的部分会接触图像载体。
特别是当振动着的转印器在经过与一次转印部分对应的区域的时刻振幅最大并且存在颗粒等的那部分接触图像载体时,图像载体的表面容易被颗粒刮擦。另外,由于图像载体上的这种刮擦,会出现图像缺陷(例如,条纹状图像)。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问题而提出本发明。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即使当采用相对于旋转的中间转印带以不同的速度操作受驱动而旋转的各图像载体例如感光鼓等时,与中间转印带接触的图像载体的表面也不会因为存在颗粒等而容易受到刮擦,并且不会产生由于这种刮擦而出现的图像缺陷。
(1)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多个图像载体,其沿直线间隔设置,并且在承载图像的同时受到驱动而旋转;中间转印带,其具有环形形状,并且设置为张紧在多个辊上,从而可以接触所述图像载体;多个转印辊,其分别在第一位置中通过所述中间转印带与所述图像载体接触,同时进行旋转,从而将所述图像载体上的图像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带上;以及移动机构,其将所述多个转印辊的一部分移动到第二位置,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一部分转印辊与所述多个图像载体保持离开状态,同时所述一部分转印辊保持与所述中间转印带接触。
(2)根据第(1)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第二位置在所述中间转印带的旋转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下游侧。
(3)根据第(1)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第二位置在所述中间转印带的旋转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下游侧,并且在与所述中间转印带的表面垂直的方向上比所述第一位置更接近各个图像载体的中心。
(4)根据第(3)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移动机构将所述一部分转印辊从所述第一位置线性地移动到所述中间转印带的旋转方向上的下游侧,然后将所述一部分转印辊线性地移动到在与所述中间转印带的表面垂直的方向上更靠近各图像载体的中心侧,从而将所述一部分转印辊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
(5)根据第(3)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移动机构将所述一部分转印辊沿着弧线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
(6)根据第(1)至(5)项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多个图像载体中的每一个保持黑色和不同彩色中之一的图像,并且所述一部分转印辊与除保持黑色调色剂图像的图像载体之外的其它图像载体对应。
(7)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能够在彩色图像形成模式与黑白图像形成模式之间切换,包括:1)中间转印部分,包括:多个图像载体,其沿直线间隔设置,并且在承载图像的同时受到驱动而旋转;中间转印带,其具有环形形状,并且设置为张紧在多个辊上,从而可以接触所述图像载体;多个转印辊,其分别在第一位置中通过所述中间转印带与所述图像载体接触,同时进行旋转,从而将所述图像载体上的图像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带上;以及移动机构,其将所述多个转印辊的一部分移动到第二位置,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一部分转印辊与所述多个图像载体保持离开状态,同时所述一部分转印辊保持与所述中间转印带接触;以及2)控制部分,其控制所述移动机构,从而改变所述多个图像载体的一部分的旋转速度,并且将与旋转速度变化的所述一部分图像载体对应的所述多个转印辊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
(8)根据第(7)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当从彩色图像形成模式切换到黑白图像形成模式时,所述控制部分改变所述一部分图像载体的旋转速度,并且移动与旋转速度变化的图像载体对应的转印辊。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
图1是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部分(一次转印部分、移动机构等)的示意图;
图3是示出控制单元的主要部分(主要是与驱动系统连接的控制部分)的框图;
图4示出每种模式中的处理速度的设定条件的图表;
图5是示出用于在黑白模式中移动每个期望的一次转印辊的移动机构及其移动状态的示意图;
图6是示出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操作(打印)中的主要控制操作的流程图;
图7是示出黑白模式中期望的一次转印辊的移动状态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
图8是示出关于如下情况的测试结果的图,即在实例和比较例中出现在感光鼓表面中的刮痕深度;
图9是示出关于如下关系的测试结果的图,即当出现图像缺陷时连续打印的纸张数量与感光鼓表面中的刮痕深度之间的关系;
图10是示出移动机构的构造(如何移动以及移动状态)的另一个实例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
图11是示出移动机构的构造(如何移动以及移动状态)的另一个实例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
图12是示出在使用图11所示移动机构时在黑白模式中待移动的一次转印辊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
图13是示出使用中间转印系统的背景技术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以及
图14是示出背景技术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的一次转印辊的移动状态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和图2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
图1示出该装置的整体概况,图2示出该装置的主要部分。
举例来说,该图像形成装置设计为彩色打印机。成像器1形成于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本体2内部,该成像器1用于根据图像信息形成调色剂图像,然后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上。成像器1由四个图像形成单元10Y、10M、10C和10K以及中间转印单元20构成。图像形成单元10Y、10M、10C和10K专用于形成四种颜色(即,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和黑色(K))的调色剂图像。中间转印单元20将各图像形成单元10(Y、M、C、K)形成的各色调色剂图像临时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1上,并且将调色剂图像传送到二次转印位置,在这里调色剂图像将转印到例如预定纸等记录纸张9上。另外,送纸单元3、定影单元4、系统控制单元5等设置在装置本体2内部。送纸单元3将记录纸张9传输到成像器1的中间转印单元20中的二次转印位置。定影单元4将在二次转印位置中转印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纸张9上。系统控制单元5整体控制包括这些单元或其它单元的打印机中所涉及的各项操作。
各图像形成单元10(Y、M、C、K)具有圆柱形感光鼓11,感光鼓受到驱动而沿着如图1或图2所示的箭头A的方向旋转。充电辊系统的充电单元12、曝光单元13、显影单元14、转印辊系统的一次转印单元16、感光鼓清洁单元17等主要围绕感光鼓11设置。充电单元12将感光鼓11的表面均匀充电。曝光单元13由激光扫描器等构成,用于采用根据图像信息(信号)的图像光(虚线所示)照射感光鼓11的已充电表面,从而形成具有电势差并且对应于各颜色组分的静电潜像。显影单元14转移并吸附与静电潜像对应的一种上述颜色的显影剂(调色剂组分),从而以上述四种颜色中的对应一种形成单色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单元16将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1上。感光鼓清洁单元17在一次转印之后清洁感光鼓11的表面。
在这些部件中,用作充电单元12的充电器为接触充电系统,通过该系统使施加了充电偏压的充电辊与感光鼓11接触,从而进行充电。在从未示出的外部连接装置例如图像读取器或个人计算机传输图像信息之后,安装在装置本体2中的未示出的图像处理单元执行预定的图像处理(为各颜色组分)。如此获得的图形信号被提供给曝光单元13。从调色剂盒19(Y、M、C、K)将预定颜色的调色剂供给各显影单元14(Y、M、C、K)。将如下辊系统转印器用作一次转印单元16,其中将施加了一次转印偏压的一次转印辊从中间转印带21的内周表面侧朝向感光鼓11压在中间转印带21上,从而执行转印。
中间转印单元20在将中间转印带21经过多个辊22至24进行张紧的同时使中间转印带21沿着箭头B的方向旋转,从而经过感光鼓11与各图像形成单元10(Y、M、C、K)的一次转印单元16之间的一次转印位置。中间转印带21由树脂膜构成的环形带制成,制备为因为其中含有导电剂而具有预定的体积电阻率。辊22是驱动辊。辊23是用于使中间转印带21具有恒定张力的张紧辊。辊24是二次转印支撑辊。另外,二次转印辊26设置在二次转印支撑辊24所支撑的中间转印带21上。图1中的参考标记27表示在二次转印之后清洁中间转印带21的转印带清洁单元。
送纸单元3具有送纸盒31、送纸器32和送纸路径35。送纸盒31容纳记录纸张9。送纸器32将记录纸张9从送纸盒31逐一输送出来。送纸路径3 5由多个传送辊33、引导部件等构成。传送辊33传送从送纸器32输送出来的记录纸张9。另外,手动送纸托盘38设置在装置本体2中。其上将要形成图像的记录纸张9也可以从手动送纸托盘38供给。
定影单元4主要由受驱动而旋转的加热辊41和加压辊42构成。加热辊41具有加热源。加压辊42在以预定压力与加热辊41压力接触的同时旋转。要实施定影的记录纸张9被引入加热辊41与加压辊42之间的压力接触部分,并且经过该压力接触部分。于是,在记录纸张9上执行定影。另外,设置排出辊36作为记录纸张的传送路径,使得排出辊36将已经实施定影并且经过定影单元4的记录纸张9排出到形成于装置本体2外部的排出接收部分37。
控制单元5具有如图3所示与驱动系统相连的控制部分。控制单元5具有由中央处理单元、存储器、存储装置等构成的控制电路50。控制电路50根据存储在存储装置中的控制程序控制驱动系统的构成部分的操作。
该实例中的控制电路50分别控制:主电动机51,其用于驱动定影单元4、包括送纸单元3和送纸路径35的送纸系统、黑色显影单元14K等;中间转印器驱动用电动机52,其用于驱动中间转印单元20的中间转印带21等;感光体驱动用电动机53,其用于驱动除黑色图像形成单元10K之外其它颜色的图像形成单元10Y、10M和10C中的感光鼓11Y、11M和11C;黑色感光体驱动用电动机54,其用于驱动黑色图像形成单元10K中的感光鼓11K;显影单元驱动用电动机55,其用于驱动其它颜色的显影单元14Y、14M和14C等。控制电路50还控制:与主电动机51连接的离合器56,其用于改变送纸系统的驱动;以及与主电动机51连接的离合器57,其用于改变黑色显影单元14K的驱动。此外,控制电路50控制用于驱动一次转印辊移动单元6(后面将描述)的一次转印辊移动用电动机58。也就是说,控制电路50控制上述各类电动机和离合器的操作,以调节打印机各部分的操作定时。于是,实施图像形成操作。
在该打印机中,可以选择形成由上述四种颜色(Y、M、C、K)的调色剂图像构成的全色图像的模式(全色模式)以及形成仅由黑色(K)调色剂图像构成的黑白图像的模式(黑白模式)。可以根据所选择的一种模式执行图像形成(打印)操作。
这种模式选择通过如下方式进行,即,将选择信息输入从与打印机连接的例如个人计算机等外部设备输入或传输的打印机指令信息或图像信息中,或者在设置于打印机的装置本体2中的操作面板上执行选择操作。如图3所示,该模式选择信息通过图像处理单元等中的模式判断部分59提供给控制单元5的控制电路50。
当选择全色模式或黑白模式时,进行设定,使得根据选择的模式分别以如图4所示的旋转速度(处理速度)驱动中间转印带21和四个感光鼓11(Y、M、C、K)。也就是说,在全色模式中,进行设置,使得驱动中间转印带21和四个感光鼓11以彼此相同的速度(例如104mm/sec)旋转。在黑白模式中,进行设定,使得驱动中间转印带21和黑色感光鼓11K以彼此相同的高速度(例如194mm/sec)旋转,同时驱动其它颜色的感光鼓11(Y、M、C)以低速度(例如52mm/sec)旋转。
在该打印机中,当选择黑白模式时,如上所述设定中间转印带21和四个感光鼓11的旋转速度。除此之外,还设置有移动机构6。移动机构6将与没有参与形成黑色调色剂图像的其它颜色的图像形成单元10(Y、M、C)中的感光鼓11(Y、M、C)相对的一次转印辊16(Y、M、C)移动到预定位置。
如图5所示,移动机构6将一次转印辊16(Y、M、C)从转印位置(P0)移动到第一位置(P1)。在转印位置(P0),一次转印辊16(Y、M、C)通过中间转印带21与感光鼓11(Y、M、C)接触。在第一位置(P1),一次转印辊16(Y、M、C)保持离开感光鼓11(Y、M、C),同时中间转印带21保持与离开感光鼓11(Y、M、C)的一次转印辊16(Y、M、C)以及感光鼓11(Y、M、C)接触,并且朝向中间转印带的外周表面鼓起,从而产生迂回部。图5中由双点线表示的直线表示当一次转印辊16(Y、M、C)处于转印位置(P0)时中间转印带21的(虚拟)状态。该直线基本上对应于一次转印辊16(Y、M、C)上感光鼓11的转印位置(P0)中的切线。
在该情况下,移动机构6安装为这样,使得一次转印辊16(Y、M、C)的旋转轴16a或其支撑架可以在用于引导旋转轴16a或其支撑架的引导部件(导轨等)上从转印位置P0滑动到第一位置P1。将一次转印辊移动用电动机58的旋转动力或螺线管的直线动力直接或者通过适当的转变(包括使用凸轮的动力转变)用作驱动力,该驱动力用于移动旋转轴16a或其支撑架,从而将旋转轴16a或其支撑架移动到两个位置(P0和P1)。
该实例使用如下构造,其中移动机构6通过图5中虚线状双向箭头所示的两个移动步骤(第一移动步骤E1和第二移动步骤E2)在转印位置(P0)与第一位置(P1)之间移动。第一移动步骤E1对应于沿着处理方向(例如中间转印带移动的方向B)移动的步骤。第二移动步骤E2对应于沿着与第一移动步骤的方向基本上垂直的向下方向移动的步骤。第一位置P1可以位于相对于转印位置P0与处理方向相反一侧的位置中。然而,在第一位置P1位于这种位置的情况下,存在如下担心:当一次转印辊16移动到与处理方向相反的一侧时,中间转印带21可能起皱,或者因为沿着与处理方向交叉的方向不均匀地产生褶皱而在中间转印带21中出现挠曲(非常微小的变形)。因此,优选的是,第一位置P1位于与处理方向相同的一侧。
接下来将使用如此构成的打印机描述基本的图像形成(打印)操作。
如图6所示,当控制单元5接收到从未示出的操作面板或与打印机连接的例如个人计算机等外部设备输入或传输的打印指令时,控制单元5首先判断打印指令是表示全色模式还是表示黑白模式(步骤S10和S11)。这里,首先描述假定接收到的打印指令表示全色模式。
在该情况下,在步骤S11中判定没有选择黑白模式(步骤S11)。然后,操作打印机,驱动中间转印带2 1和四个感光鼓11(Y、M、C、K)在全色模式的速度条件下(图4)旋转(步骤S20)。在该实例中,驱动中间转印带21和四个感光鼓11(Y、M、C、K)在旋转速度“104mm/sec”下旋转。
在全色模式中,首先,上述四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分别形成于成像器1的图像形成单元10(Y、M、C、K)中,然后转印到中间转印单元20上。
也就是说,在各图像形成单元10中,充电单元12将开始旋转的感光鼓11充电为预定电势。曝光单元13扫描已充电的感光鼓11并采用根据图形信号的光进行曝光。于是,形成与各颜色组分对应的静电潜像。然后,在显影单元14中采用对应颜色的调色剂显影静电潜像。于是,形成各种颜色(Y、M、C、K)的调色剂图像。在感光鼓11与一次转印单元16相对的一次转印位置中,将各图像形成单元10中形成的调色剂图像静电转印到成像器1的中间转印单元20中的中间转印带21上。于是,调色剂图像顺序转印,从而彼此重叠。之后,将中间转印带21传送到中间转印带21与二次转印辊26相对的二次转印位置。由极性与调色剂电荷极性相反并且施加于一次转印单元16的一次转印辊上的转印偏压在中间转印带21与感光鼓11之间形成转印电场,通过该电场执行一次转印。
另一方面,送纸器32将前述打印指令需要的记录纸张9从送纸单元3的容纳纸张的送纸盒31逐一输送出来。每张送出的记录纸张9由多个传送辊33等沿着送纸路径35传送。然后定位辊34将记录纸张9在预定定时传送并供给到二次转印位置。在二次转印位置,将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1上的调色剂图像一次全部地静电转印到所提供的记录纸张9上。例如,极性与调色剂电荷极性相同并且施加于二次转印支撑辊24上的转印偏压通过中间转印带21在记录纸张9与二次转印辊26之间形成转印电场,在该转印电场中执行二次转印。
将其上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纸张9连续地朝向定影单元4传送,并且将该记录纸张引入加热辊41与加压辊42之间的压力接触部分中。由于热量和压力施加于经过压力接触部分的记录纸张9,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纸张9上。在完成定影之后,排出辊36将记录纸张9排出到排出接收部分37。通过上述过程,在记录纸张9上形成由上述四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构成的全色图像。
一直执行如上所述全色模式中的打印,直到全部打印指令(作业:打印张数)结束(步骤S21)。当继续打印时,确认模式是否变化(步骤S22)。在该情况下,当模式没有变化时,在全色模式中执行接下来的打印。当模式变化时,处理程序进入判断模式的步骤(步骤S10)。
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11中判断打印指令表示黑白模式,操作移动机构6将除黑色图像形成单元10K之外其它颜色的图像形成单元10(Y、M、C)的一次转印辊16(Y、M、C)分别从转印位置P0移动到第一位置P1(步骤S12)。结果,如图7(图5)所示,各一次转印辊16(Y、M、C)相对于感光鼓11(Y、M、C)运动到第一位置P1。图7(图5)中的双点线表示当一次转印辊16(Y、M、C)位于转印位置P0时中间转印带21的状态。
在一次转印辊16(Y、M、C)的该运动之后,驱动中间转印带21和四个感光鼓11(Y、M、C、K),从而在黑白模式的速度条件下(图4)旋转中间转印带21和四个感光鼓11(Y、M、C、K),从而操作打印机(步骤S13)。在该实例中,如前所述,驱动中间转印带21和黑色感光鼓11K在相同的高旋转速度“194mm/sec”下旋转。另一方面,驱动其它颜色的感光鼓11(Y、M、C)在低旋转速度“52mm/sec”下旋转。
在黑白模式中,首先,黑色调色剂图像由成像器1的图像形成单元10K形成,然后转印到中间转印单元20上。也就是说,黑色调色剂图像如前所述形成于黑色图像形成单元10K的感光鼓11K上。一次转印辊16K将黑色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1上。
在该情况下,在其它颜色的图像形成单元10(Y、M、C)中没有执行对应颜色(Y、M、C)的调色剂图像形成操作,而是驱动对应的感光鼓11(Y、M、C)以使它们相对于中间转印带21以不同的速度(较低的速度)旋转。这是为了避免感光鼓11(Y、M、C)的寿命降低。
此时,在其它颜色的图像形成单元10(Y、M、C)中,各一次转印辊16(Y、M、C)运动到第一位置P1(图5和图7),从而离开感光鼓11(Y、M、C)。另外,中间转印带21保持与离开感光鼓11(Y、M、C)的一次转印辊16(Y、M、C)以及感光鼓11(Y、M、C)接触,并且朝向中间转印带的外周表面一侧鼓起,从而弯曲。
于是,避免中间转印带21振动地移动和前进(即,在振动状态下移动前进)。结果,可以避免中间转印带21中附着有颗粒等的那部分振动和以较高的压力接触感光鼓11(Y、M、C)。另外,由于一次转印辊16(Y、M、C)的移动,中间转印带21的张力因为中间转印带的外周表面一侧的鼓起迂回部而增大,同时中间转印带21接触与对应转印辊相对的感光鼓11(Y、M、C),就好像中间转印带围绕感光鼓11(Y、M、C)的表面缠绕(缠绕的中间转印带部分由图5中参考标记W表示的区域示出)。于是,更可靠地避免中间转印带21振动地移动和前进。结果,即使在中间转印带21的外周表面中存在附着有相对较硬颗粒等的部分,也可以避免因为振动状态的前进方式而增大的压力导致该部分接触感光鼓11(Y、M、C)。于是,更不容易刮擦感光鼓表面。
按照与全色模式中的打印相同的方式,在二次转印位置将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1上的黑色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所需的记录纸张9上。将承载有黑色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纸张9引入定影单元4中,从而将黑色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纸张9上。最后,将定影之后的记录纸张9排出到排出接收部分37。通过上述过程,在记录纸张9上形成黑色调色剂图像构成的黑白图像。
一直执行如上所述黑白模式中的打印,直到全部打印指令(作业:打印张数)结束(步骤S14)。当继续打印时,确认模式是否变化(步骤S15)。在该情况下,当模式没有变化时,在黑白模式中执行接下来的打印。当模式变化时,处理程序进入判断模式的步骤(步骤S10)。
(评价测试)
下面将描述利用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打印机进行的评价测试。
使颗粒(七类Kanto Plain的粘土层:JIS Z8901)附着于旋转刷辊。通过打印机的中间转印带21的旋转保持旋转刷辊受到驱动,并且使刷辊与中间转印带21的外周表面接触。在黑白模式中连续地在400张纸张上打印测试图像(半色调图像)。
在该测试的黑白模式中,驱动中间转印带21和黑色感光鼓11K在相同的高旋转速度“208mm/sec”下旋转。驱动其它颜色的感光鼓11(Y、M、C)在低旋转速度“52mm/sec”下旋转。在中间转印带21围绕感光鼓11的外周表面缠绕部分的长度(长度W:见图5)为1.2mm的情况下,将各其它颜色(彩色用)的一次转印辊16(Y、M、C)移动到第一位置P1(实例)。在该情况下,使用外径为30mm的辊作为各感光鼓11。为了进行比较,使用比较例1和比较例2。在比较例1中,将各其它颜色的一次转印辊16(Y、M、C)置于转印位置P0中(接触状态),此时其它颜色的一次转印辊16(Y、M、C)通过中间转印带21压在对应感光鼓11上。在比较例2中,将各其它颜色的一次转印辊16(Y、M、C)置于其它颜色的一次转印辊16(Y、M、C)与中间转印带21间隔(大约5mm)的位置(缩回状态)处。按照与实例中相同的方式在比较例1和2中执行打印。
在连续的400张纸张上执行黑白打印之后,使用激光显微镜分别测量和分析实例与各比较例中其它颜色的感光鼓11(Y、M、C)的表面中的刮痕深度。图8中示出该结果(三个感光鼓的表面中的最大刮痕深度的平均值)。
从图8所示结果可以看出,当如该实例中那样其它颜色的一次转印辊16(Y、M、C)运动到其第一位置P1时,形成于其它颜色感光鼓11(Y、M、C)的表面中的刮痕深度不仅与其中一次转印辊16(Y、M、C)处于接触状态的比较例1相比非常浅,而且与其中一次转印辊16(Y、M、C)处于缩回状态的比较例2相比也非常浅。假定如比较例1那样,一次转印辊16(Y、M、C)处于接触状态。在该情况下,当附着于中间转印带21的颗粒经过第一转印部分时,由于各一次转印辊16(Y、M、C)分别挤压在该中间转印带21上面而使其它颜色感光鼓11(Y、M、C)的表面受到较高的压力。于是,可以想到,表面容易受到刮擦,刮痕的深度变大。现在假定如比较例2那样,一次转印辊16(Y、M、C)处于缩回状态。在该情况下,当附着于中间转印带21的颗粒经过第一转印部分时,避免其它颜色感光鼓11(Y、M、C)的表面由于各一次转印辊16(Y、M、C)挤压在上面而受到较高的压力。然而,其它颜色感光鼓11(Y、M、C)的表面由于与振动着前进的中间转印带21接触而受到压力。于是,可以想到,会出现深度与受到的压力对应成长的刮痕。
接下来,当已经在上述条件(实例和比较例1和2)中在连续的1000张纸张上打印黑白半色调图像时,逐一打印其它各颜色(Y、M、C)的单色半色调图像。检查每种打印情况,看图像中的缺陷(沿各感光鼓11的称为处理方向的旋转方向A形成的条纹状图像)是否足以导致在各种颜色的图像中出现实际使用问题。当确认图像中出现缺陷时,对获得打印的累积张数进行计数,测量图像出现缺陷的各其它颜色感光鼓11中存在的前述颗粒导致的刮痕深度。图9中示出结果。
从图9中的结果看出,当如比较例1那样一次转印辊设置在接触状态时,图像缺陷出现在开始打印的时间与打印达到大约5000张纸张的时间之间的过程中,此时感光鼓11中的刮痕深度达到相对较深的水平。还可以确认,当如比较例2那样一次转印辊设置在缩回状态时,在大约连续打印15000张纸张之前,可以避免出现图像缺陷,此时感光鼓11中的刮痕深度比比较例1中的浅。可以理解,当一次转印辊如本发明的实例中那样运动时,图像缺陷几乎不出现的状态可以从开始打印的时间保持到打印46000张纸张的时间。还可以确认,此时感光鼓11中的刮痕深度非常浅(如果存在的话)。在该测试中,可以确认,当在感光鼓中存在较深的刮痕时,由调色剂等引起的损坏最终达到充电单元12的充电辊表面,结果是容易出现图像缺陷。
(其它实施例)
在作为示例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移动机构6具有如下构造:将期望的一次转印辊16(Y、M、C)经过两个移动步骤(第一移动步骤E1和第二移动步骤E2,参见图5)从转印位置P0移动到第一位置P1。如图10中虚线状双向箭头M所示,可以将一次转印辊16(Y、M、C)经过一个移动步骤移动到第一位置P1。在该情况下,例如,参照直径大于各感光鼓11直径的同心圆,可以将移动步骤的轨迹(M)设定为由如下曲线构成的轨迹,该曲线朝向同心圆的外部逐渐鼓起并且在更接近第一位置P1时超出同心圆。
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在黑白模式中,移动机构6可以将各一次转印辊16(Y、M、C)移动到一次转印辊16(Y、M、C)保持离开感光鼓11(Y、M、C)的第二位置(P2),同时中间转印带21保持与离开感光鼓11(Y、M、C)的一次转印辊16(Y、M、C)以及感光鼓11(Y、M、C)接触。在示出的该实例中,如虚线状双向箭头所示,移动机构6设计为将期望的一次转印辊16沿着处理方向(中间转印带的移动方向B)移动预定距离。图11中双点线表示的直线表示当一次转印辊16(Y、M、C)处于转印位置P0时中间转印带21的(虚拟)状态。
在该情况下,在黑白模式中,操作移动机构6,以将除黑色一次转印辊16K之外其它颜色的一次转印辊16(Y、M、C)从转印位置P0移动到第二位置P2。结果,如图11或图12所示,一次转印辊16(Y、M、C)离开感光鼓11(Y、M、C),中间转印带21保持与离开感光鼓11(Y、M、C)的一次转印辊16(Y、M、C)以及感光鼓11(Y、M、C)接触。
当以这种方式将各其它颜色的一次转印辊16(Y、M、C)移动到第二位置P2时,具体地说,中间转印带21保持与被移动的一次转印辊16(Y、M、C)以及感光鼓11(Y、M、C)接触。于是,避免中间转印带21振动地移动和前进。因此,在该情况下,即使在中间转印带21的外周表面中存在附着有相对较硬颗粒等的部分,也可以避免通过振动的前进方式而增大的压力导致该部分接触感光鼓11(Y、M、C)。于是,更不容易刮擦感光鼓表面。
在该情况下,被移动的一次转印辊16(Y、M、C)没有像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那样将中间转印带21保持在中间转印带21的外周表面上鼓起的迂回部中。因此,中间转印带21没有由于增大的张力而接触与转印辊相对的感光鼓11(Y、M、C),并且,没有处于中间转印带21围绕感光鼓11的表面缠绕的状态(缠绕状态)中(不存在如图5中参考标记W表示的中间转印带部分或缠绕部分)。因此,避免中间转印带21有力地接触感光鼓11(Y、M、C)的表面。
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如下构造:当形成黑白调色剂图像时(在黑白模式中),将其它颜色的一次转印辊16(Y、M、C)从转印位置P0移动到第一位置P1(或第二位置P2)。在形成另外一种颜色(Y、M、C)构成的单色调色剂图像的单色打印模式或形成另外两种颜色(Y、M、C中两种)构成的单色调色剂图像的单色打印模式中,移动机构6可以将除要用于单色模式的一次转印辊16之外的其它一次转印辊移动到第一位置P1(或第二位置P2)。当然,在该情况下,除要用于单色模式的图像形成单元10之外其它图像形成单元10的感光鼓11设计为其旋转速度可以改变为与中间转印带21不同的速度。
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作为示例示出这样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图像形成单元10设置在中间转印带21的下侧运转部分中。然而,本发明可以应用于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即,图像形成单元10设置在中间转印带21的上侧运转部分中。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作为示例示出这样一种构造:其中中间转印单元20的中间转印带21设置为沿水平方向张紧。然而,本发明可以应用于其中中间转印带21设置为沿竖直方向张紧或沿倾斜方向张紧的构造。此外,图像形成单元10的数量不限于四个。本发明可以应用于这样的构造,即,其中设置有两个或三个图像形成单元10,或者通过增加除黑色之外不同颜色的图像形成单元的数量而设置五个或更多个图像形成单元10。

Claims (8)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多个图像载体,其沿直线间隔设置,并且在承载图像的同时受到驱动而旋转;
中间转印带,其具有环形形状,并且设置为张紧在多个辊上,从而可以接触所述图像载体;
多个转印辊,其分别在第一位置中通过所述中间转印带与所述图像载体接触,同时进行旋转,从而将所述图像载体上的图像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带上;以及
移动机构,其将所述多个转印辊的一部分移动到第二位置,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一部分转印辊与所述多个图像载体保持离开状态,同时所述一部分转印辊保持与所述中间转印带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位置在所述中间转印带的旋转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下游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位置在所述中间转印带的旋转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下游侧,并且在与所述中间转印带的表面垂直的方向上比所述第一位置更接近各个图像载体的中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移动机构将所述一部分转印辊从所述第一位置线性地移动到所述中间转印带的旋转方向上的下游侧,然后将所述一部分转印辊线性地移动到在与所述中间转印带的表面垂直的方向上更靠近各图像载体的中心侧,从而将所述一部分转印辊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移动机构将所述一部分转印辊沿着弧线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图像载体中的每一个保持黑色和不同彩色中之一的图像,并且所述一部分转印辊与除保持黑色调色剂图像的图像载体之外的其它图像载体对应。
7.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能够在彩色图像形成模式与黑白图像形成模式之间切换,包括:
(1)中间转印部分,包括:
多个图像载体,其沿直线间隔设置,并且在承载图像的同时受到驱动而旋转;
中间转印带,其具有环形形状,并且设置为张紧在多个辊上,从而可以接触所述图像载体;
多个转印辊,其分别在第一位置中通过所述中间转印带与所述图像载体接触,同时进行旋转,从而将所述图像载体上的图像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带上;以及
移动机构,其将所述多个转印辊的一部分移动到第二位置,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一部分转印辊与所述多个图像载体保持离开状态,同时所述一部分转印辊保持与所述中间转印带接触;以及
(2)控制部分,其控制所述移动机构,从而改变所述多个图像载体的一部分的旋转速度,并且将与旋转速度变化的所述一部分图像载体对应的所述多个转印辊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当从彩色图像形成模式切换到黑白图像形成模式时,所述控制部分改变所述一部分图像载体的旋转速度,并且移动与旋转速度变化的图像载体对应的转印辊。
CNB2007100937989A 2006-06-19 2007-04-18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0520631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169202A JP4752637B2 (ja) 2006-06-19 2006-06-19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69202 2006-06-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93378A true CN101093378A (zh) 2007-12-26
CN100520631C CN100520631C (zh) 2009-07-29

Family

ID=388616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7100937989A Active CN100520631C (zh) 2006-06-19 2007-04-18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715767B2 (zh)
JP (1) JP4752637B2 (zh)
KR (1) KR100887223B1 (zh)
CN (1) CN100520631C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38904B (zh) * 2008-11-25 2012-09-19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5607446A (zh) * 2014-11-19 2016-05-25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10501888A (zh) * 2018-05-17 2019-11-26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记录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053237A (ja) * 2007-08-23 2009-03-12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5241305B2 (ja) * 2008-04-24 2013-07-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251740B2 (ja) * 2008-06-23 2013-07-3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感光体の駆動制御方法、及び駆動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011064931A (ja) * 2009-09-17 2011-03-31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5017380B2 (ja) * 2010-01-07 2012-09-0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転写装置
JP5002689B2 (ja) * 2010-07-20 2012-08-1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494372B2 (ja) * 2015-03-31 2019-04-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10101697B2 (en) * 2016-05-31 2018-10-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54475A (ja) 1983-02-23 1984-09-03 Konishiroku Photo Ind Co Ltd 記録装置
JPH1173035A (ja) 1997-08-27 1999-03-16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181184A (ja) * 1998-12-15 2000-06-30 Toshib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242680A (ja) * 1999-06-14 2001-09-07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該装置に用いるユニット装置、並びにベルト装置
JP4345195B2 (ja) * 2000-05-11 2009-10-1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091128A (ja) * 2000-09-18 2002-03-27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189330A (ja) * 2000-12-22 2002-07-05 Minolta Co Ltd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149901A (ja) * 2001-11-16 2003-05-21 Sharp Corp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03337454A (ja) * 2002-05-21 2003-11-28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02123A (ja) * 2002-09-12 2004-04-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78128A (ja) 2002-08-22 2004-03-11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280079B2 (ja) 2003-01-28 2009-06-1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28180A (ja) * 2003-10-22 2005-05-19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4095038B2 (ja) * 2004-01-16 2008-06-0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3848330B2 (ja) * 2004-02-20 2006-11-2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転写装置
JP4789534B2 (ja) * 2005-07-29 2011-10-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38904B (zh) * 2008-11-25 2012-09-19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5607446A (zh) * 2014-11-19 2016-05-25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5607446B (zh) * 2014-11-19 2019-11-26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10501888A (zh) * 2018-05-17 2019-11-26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记录介质
CN110501888B (zh) * 2018-05-17 2022-04-08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记录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70120420A (ko) 2007-12-24
JP4752637B2 (ja) 2011-08-17
KR100887223B1 (ko) 2009-03-06
US20070292170A1 (en) 2007-12-20
JP2007334255A (ja) 2007-12-27
US7715767B2 (en) 2010-05-11
CN100520631C (zh) 2009-07-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20631C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693449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belt, plural sensitized bodies, and belt positioning mechanism
US645313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4801966A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movable developing device
US20160349664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00272478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5386286A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KR101704715B1 (ko) 화상형성장치 및 그 인쇄방법
US6889022B2 (en) Rotationally phase-matched driv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US6324358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multi-speed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JP201408563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KR20060082612A (ko) 현상기 구동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화상형성장치
US20030007808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tus having supporting member for supporting photosensitive belt
US6081683A (en) Color electrophotographic apparatus with obliquely arranged photosensitive belt
US6763214B2 (en) Develop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performing effective charging and mixing of develop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developing device
JP445475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51018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1064935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5195648A (ja) 転写装置
CN101359201B (zh) 带式传送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带部件传送方法
JP200114757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9405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0626620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04073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3520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