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90799A - 用于形成连接件的方法以及连接件 - Google Patents

用于形成连接件的方法以及连接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90799A
CN101090799A CNA2005800307358A CN200580030735A CN101090799A CN 101090799 A CN101090799 A CN 101090799A CN A2005800307358 A CNA2005800307358 A CN A2005800307358A CN 200580030735 A CN200580030735 A CN 200580030735A CN 101090799 A CN101090799 A CN 1010907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making surface
relative
groove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8003073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090799B (zh
Inventor
卡尔·迈尔霍费尔
鲁多夫·格鲁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rimetals Technologies Austria GmbH
Original Assignee
Siemens VAI Metals Technologies GmbH Austri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emens VAI Metals Technologies GmbH Austria filed Critical Siemens VAI Metals Technologies GmbH Austria
Publication of CN1010907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907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0907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9079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P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MBINED OPERATIONS; UNIVERSAL MACHINE TOOLS
    • B23P11/00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metal parts or objects by metal-working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P11/02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metal parts or objects by metal-working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by first expanding and then shrinking or vice versa, e.g. by using pressure fluids; by making force f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P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MBINED OPERATIONS; UNIVERSAL MACHINE TOOLS
    • B23P11/00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metal parts or objects by metal-working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00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 F16D1/06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for attachment of a member on a shaft or on a shaft-end
    • F16D1/064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for attachment of a member on a shaft or on a shaft-end non-disconnectable
    • F16D1/072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for attachment of a member on a shaft or on a shaft-end non-disconnectable involving plastic deform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00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 F16D1/06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for attachment of a member on a shaft or on a shaft-end
    • F16D1/08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for attachment of a member on a shaft or on a shaft-end with clamping hub; with hub and longitudinal key
    • F16D1/0852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for attachment of a member on a shaft or on a shaft-end with clamping hub; with hub and longitudinal key with radial clamping between the mating surfaces of the hub and shaft
    • F16D1/0858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for attachment of a member on a shaft or on a shaft-end with clamping hub; with hub and longitudinal key with radial clamping between the mating surfaces of the hub and shaft due to the elasticity of the hub (including shrink f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BROLLING OF METAL
    • B21B27/00Rolls, roll alloys or roll fabrication; Lubricating, cooling or heating rolls while in use
    • B21B27/02Shape or construction of rolls
    • B21B27/03Sleeved rol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BROLLING OF METAL
    • B21B31/00Rolling stand structures; Mounting, adjusting, or interchanging rolls, roll mountings, or stand frames
    • B21B31/16Adjusting or positioning rolls
    • B21B31/20Adjusting or positioning rolls by moving rolls perpendicularly to roll axi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BROLLING OF METAL
    • B21B35/00Drives for metal-rolling mills, e.g. hydraulic drives
    • B21B35/14Couplings, driving spindles, or spindle c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specially arranged in, metal-rolling mills
    • B21B35/141Rigid spindle couplings, e.g. coupling boxes placed on roll neck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形成连接件的接触面(6、6a、6b)和相对接触面(7、7a、7b)的方法,其中所述连接件由至少两个构件组成,用于将压力负载从第一构件(1)传递向至少一个第二构件(2、2a、2b)。为了降低在压力负载发生的局部应力峰值,建议将第一构件(1)的几何支撑面(3)和第二构件(2、2a、2b)的几何支撑面(4)的重叠区域(5)在其几何层面上设定为第一构件的接触面(6、6a、6b)和第二构件的相对接触面(7、7a、7b),接触面和相对接触面完全互相重叠,并且从所设定的接触面和相对接触面的边缘开始,形成凹槽,第一和第二构件的支撑面上的那些接触面和相对接触面以外的区域与接触面和相对接触面在空间上偏离。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根据本方法生产的连接件。

Description

用于形成连接件的方法以及连接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形成连接件的接触面和相对接触面的方法,该连接件由至少两个构件组成,用于将压力负载从第一构件传递向至少一个第二构件。本发明还涉及一种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形成的连接件,该连接件由两个构件组成,用于将压力负载从第一构件传递向第二构件,其中第一构件的接触面与第二构件的相对接触面邻接。
背景技术
本发明这种类型的连接件特别适用于将力(例如支撑力)或者力矩特别是扭矩从第一构件传递向第二构件。一个可行的实施例是轴-轮毂连接,轮毂以压座或收缩座固定在轴上。根据另一实施例,其中一个构件是施压构件,例如压力塞、旋压螺母或者中压缸的活塞杆,另一个构件是支撑元件,例如是框或者类似构件,与所施加的压力反作用。在轧机架中,第一构件例如可以形成为轧机架支柱,第二构件例如可以形成为被支撑在轧机架支柱上的具有丝杠的螺母。
特别在轴-轮毂连接的情况中,从实际损害状况和实验测试结果可知,压力连接上的张力和压力分布具有很高的应力峰值且特别是压力连接的端面附近的压力远远高于分离面的中间区域。这些压力会导致构件在边缘区出现损坏,从而导致塑性变形和出现裂缝,在严重情况下会出现永久性损坏。这些破坏性应力峰值是由于较小的制造上的失误和工作负载下的弹性变形造成的。在Franz G.Kollmann的手册“Welle-Nabe-Verbindung Gestaltung Auslegung Auswahl”(轴-轮毂连接、结构、设计和选择,Springer Verlag 1984,p.50-59和72-80)中谈到这些接合压力中的局部的有限偏差和边缘上的额外应力峰值,并用多个轴-轮毂连接的实施例说明形成方法对接合压力的影响。这本手册的对形成方法的指南非常多。除了建议注意根据DIN标准的峰-谷高度和形状和位置容限外,还有一个建议涉及设计具有预设渐变半径的轴肩。但是,这个对形成方法的建议也不是很有效。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避免现有连接件的上述缺点和提供一种用于形成连接件的接触面和相对接触面的方法,其中,压力负载能够保持基本不变,特别是能够很大程度上避免接触面的边缘区域上的应力峰值。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大幅提高连接件的疲劳强度和有效避免永久性损坏。
根据开始提到的那种类型的方法,该目的通过如下方式实现:第一构件的几何支撑面和第二构件的几何支撑面的重叠区域在几何层面上设定为第一构件的接触面和第二构件的相对接触面,接触面和相对接触面完全互相重叠,并且从所设定的接触面和相对接触面的边缘开始,形成凹槽,第一和第二构件的支撑面上的那些接触面和相对接触面以外的区域与接触面和相对接触面具有空间上的偏离。
第一和第二构件的支撑面理解为表示将被互相挤压的两个构件的无边缘连续的平面或空间曲面,所述的面包含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形成或限定之前的第一构件的接触面和第二构件的相对接触面。每个支撑面的部分区域的几何形状可以对应于接触面,其中两个支撑面之一也可以完全对应于所限定的接触面。相对的支撑面的重叠区域内的两个平坦或曲状接触面的界定决定了那些在后来必须确保力或转矩的传递的面。通过以优选方式形成的凹槽,每个接触面被相对于支撑面的延伸出部分而界定。在接触面和相对接触面的所有边界(边缘)制作凹槽,即形成凹槽面,从而确保应力峰值大幅降低或甚至避免。
与接触面和相对接触面连接的凹槽形成为凹槽面,其在接触面和相对接触面的切线上分别与接触面和相对接触面近似正交并且以及对于其他支撑面形成为切口。在此的切口理解为是倒圆。凹槽面完全界定了相对于两个构件的其他表面的接触面和相对接触面,并且围绕接触面或相对接触面形成封闭的环形区。由于凹槽面的切线与相关接触面基本正交,所以连接接触面和相对接触面的两个凹槽面形成一个空间弯曲的凹槽面。由于存在与接触面正交的起始于接触边缘的凹槽面,在接触边缘上一直存在的高应力集中问题得到解决,并减轻为凹槽面的切口应力问题,这能够通过一般计算软件得到优化。
凹槽或凹槽面可以设计为其轮廓的剖面近似为椭圆或椭圆拱的一部分。与基于固定倒圆半径的凹槽面相比,我们建议凹槽面的剖面曲线的半径逐步减小然后再增大,从而同样实现使构件的应力峰值达到最小。
考虑到制造时的经济问题,凹槽面的一般切口形状可以采用最新优化软件通过一系列弧线和直线近似形成。
在由三个构件组成的连接件中,其中力或力矩传递发生在第一构件与另两个构件之间且三个构件被组装成沿直的或弯曲的接触线互相接触,这样在构件中特别是在这个接触线的外围区域会出现高压力和抗压力峰值。在这些状况下,如果沿共同的接触线形成凹槽面,则能够大幅平衡应力性能,其中如果接触线是曲线时则形成封闭的环状空间,如果是直线则形成凹槽通道,其剖面是封闭的且在纵向上围绕接触线。
另一个在接触面和相对接触面上平衡相接合构件上的负载的方法是在接触面或相对接触面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弧面。根据负载情况和需要,弧面延伸至整个接触面或相对接触面或者延伸至这两个接触面之一的部分区域。
如果接触面或相对接触面的弧面的轮廓形成为其至少一个剖面至少具有部分凸起和渐变曲线,则在接触面或相对接触面上的弧面可以采用其他有利于应力平衡的设计。
用于有效改善应力分布的另一可行设计是使接触面或相对接触面的弧面的轮廓的至少一个剖面由至少两个渐变曲线段形成,其中至少一个曲线段设为凸起曲线外形,渐变性设置在与过渡点相邻的曲线段上。在本实施例的开发中,接触面或相对接触面的弧面的轮廓由三个曲线段形成,中间曲线段由直线形成以及相邻曲线段由凸起曲线形成。
同样,为了达到均匀应力分布,可以将接触面或相对接触面的弧面的轮廓的至少一个剖面形成为具有双凸起且优选为对称外形的曲线。
为了传递转矩,具有接触面的第一构件和具有相对接触面的第二构件形成收缩接合。这优选应用于轴-轮毂连接,其中第一构件为可驱动轴,第二构件为转矩传递元件,例如齿轮、摩擦轮、驱动轮等。
在滚轧技术的特殊应用上,第一构件为具有设置在其十字头中间的盲孔的轧机架支柱,第二构件为被轴向地支撑在盲孔上的具有丝杠的旋压螺母。
采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本发明包括由至少两个构件组成的连接件,用于将压力负载从第一构件传递向至少第二构件,第一构件设有与第二构件的相对接触面相邻接的接触面。这种连接件的特征在于接触面和相对接触面完全互相重叠并且从接触面和相对接触面的所有边缘开始设有凹槽或凹槽面。优选地,接触面或相对接触面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弧面,其延伸至接触面之一的整个区域或者延伸至接触面的至少一部分区域。两个构件的接触表面上的弧面与在工作状态下被互相挤压处于相对位置上的所述接触面是同样可行的。
接触面和相对接触面上的凹槽形成为凹槽面,其在接触面和相对接触面上的切线分别与接触面和相对接触面近似正交以及在空间弯曲的凹槽面的情况下形成为切口。这些切口设有特殊的轮廓,以确保使应力峰值达到最小。因此,凹槽或凹槽面的轮廓的一个剖面由椭圆或椭圆拱的一部分近似组成。
在由三个构件组成的连接件中,其中构件沿共同的接触线互相接触,设有凹槽面或凹槽通道,凹槽面形成封闭的环状空间,凹槽通道的剖面是封闭的且在其纵向上围绕接触线。环状空间的剖面轮廓或者具有封闭剖面的凹槽通道的剖面轮廓由曲线形成。
接触面或相对接触面的弧面的轮廓形成为其至少一个剖面至少具有部分凸起和渐变曲线。或者接触面或相对接触面的弧面的轮廓的至少一个剖面可以由至少两个渐变曲线段形成,其中至少一个曲线段设为凸起曲线外形,渐变性设置在与过渡点相邻的曲线段上。此外,接触面或相对接触面的弧面的轮廓还可以由三个曲线段形成,中间曲线段由直线形成以及相邻曲线段由凸起曲线形成。另一可行实施例是将接触面或相对接触面的弧面的轮廓的至少一个剖面形成为具有双凸起且优选为对称外形的曲线。
所建议的连接件可以被用在各种技术领域。
根据可以用于基本元件轴-轮毂连接一组可行应用,第一构件为可驱动轴,其例如与马达连接,第二构件为传递转矩的元件,例如齿轮、摩擦轮、驱动轮等。在这种情况中,具有接触面的第一构件和具有相对接触面的第二构件形成收缩接合。
另外一组优选应用涉及压力塞的接触面和支撑元件的反作用支撑面的设计。一个优选的具体实施例涉及轧机架的基本结构。具体地说,第一构件为具有设置在其十字头中间的盲孔的轧机架支柱,第二构件为被轴向地支撑在盲孔中的具有丝杠的旋压螺母。
附图说明
其他优点和特征在下面对非限制性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说明中给出,附图中给出参考。在附图中:
图1a是具有设定的接触面和相对接触面的连接件的一般示图。
图1b是根据本发明形成图1a的接触面和相对接触面的形成方法的示图。
图1c是根据本发明形成图1a的接触面和相对接触面的又一形成方法的示图。
图2a是轴-轮毂连接的基本设计的第一实施例的示图。
图2b是图2a中的轴-轮毂连接的第一实施例的示图,其采用根据本发明形成接触面和相对接触面的形成方法。
图3a是轴-轮毂连接的基本设计的第二实施例的示图。
图3b是图3a中的轴-轮毂连接的第二实施例的示图,其采用根据本发明形成接触面和相对接触面的形成方法。
图4a是轴-轮毂连接的基本设计的第三实施例的示图。
图4b是图4a中的轴-轮毂连接的第三实施例的示图,其采用根据本发明形成接触面和相对接触面的形成方法。
图5a是在盲孔中设置旋压螺母的基本设计的第四实施例的示图。
图5b是图5a中的在盲孔中设置旋压螺母的基本设计的第四实施例的示图,其采用根据本发明形成接触面和相对接触面的形成方法。
图5c是根据本发明形成接触面和相对接触面的边缘的放大图。
图6a是具有两个螺旋啮合齿轮的轴-轮毂连接的基本设计的第五实施例的示图,其中两个齿轮设置在轴上,端侧接触。
图6b是具有两个螺旋啮合齿轮的轴-轮毂连接的第五实施例的示图,其采用根据本发明形成接触面和相对接触面的形成方法,其中两个齿轮设置在轴上,端侧接触。
图7a是具有三个互相接触的力传递构件的第六实施例的示图。
图7b是沿图7a中的线A-A的构件的第六实施例的剖面图,其采用根据本发明的形成方法。
图7c是沿图7a中的线B-B的构件的第六实施例的剖面图,其采用根据本发明的形成方法。
图8a是滚轧驱动器的可轴向拆卸的连接的第七实施例的示图。
图8b是在滚轧驱动器中带有可拆卸连接的第七实施例的部分示图,其采用根据本发明的形成方法。
图8c是在改变负载方向的情况下根据第七实施例的内板的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a中,未详细绘出的连接件的第一构件1和第二构件2显示为抽象的平行六面体,两个构件之间有垂直距离。第一构件1的支撑面3和第二构件2的支撑面4互相相对,从垂直方向看这两个支撑面在重叠区域5互相重叠。这个重叠区域定义为第一构件1上的接触面6和第二构件2上的相对应的相对接触面7,如粗线所示,其中这个接触面和相对接触面在后来的工作状态中在垂直力F的作用下被互相挤压,被应当使得接触面上以及这个接触面的外围区域上的应力分布尽可能均匀地分布在这两个共同作用的构件上,特别是避免了接触面边缘区域出现应力峰值,当如图1a所示,构件被互相挤压时,如果没有额外的构造措施,则在操作中一定会出现这种应力峰值。
如图1b所示,通过形成凹槽或凹槽面8,在第一步骤实现了在构件1上的接触面6和在构件2上的相对接触面7的应力优化的构造,通过这种方式,在支撑面3和支撑面4的接合区限定了接触面6和相对接触面7。凹槽面8起始于接触面6和7且与它们近似正交,并且以槽的形式延伸至支撑面3和4。如果接触面3和4终止于构件之一的侧壁9,则无需形成特定的凹槽面。但是,如图1c所示,接触面6和相对接触面7可能尺寸较小,在接触面和相对接触面上各自形成外围凹槽面8。
对互相重叠的接合接触面和相对接触面的综合考虑是设置一条共同边缘接触线以及从这条共同边缘接触线开始在每个面上设置凹槽面,当沿边缘接触线有一条轴和接触面中有一条轴时,凹槽面可以用直线示出且由笛卡尔坐标系统上的垂直线表示。
接合构件的凹槽面通过最新的优化软件确定且在制造时通过一系列椭圆拱和直线近似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凹槽面的设计与每个构件分开且考虑局部的应力状况。
如图1b所示的相对接触面7设计成在X方向和Y方向上具有弧面24,弧面中间为平坦区,在相对接触面的边缘下斜,如图中细线所示。这种措施大幅降低了周边区域的应力峰值。
图2a-4b和6a及6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形成轴-轮毂连接的形成方法的优选实施例。轴相当于连接件的第一构件1且轮毂相当于第二构件2。轴和轮毂通过收缩接合连接且特别适用于传递转矩。图中详细示出了本发明的接触面和相对接触面的构成,但决不是对可行的连接的限制性选择。
根据图2a所示的设计,由轮毂形成的构件2嵌在由轴形成的构件1上,在纵向上轮毂的部分长度与轴连接。轮毂的圆形内壁形成构件2的支撑面3且轴的圆形表面形成构件1的支撑面4。在两个支撑面3和4的重叠区域,设定了构件1的接合接触面6和构件2的相对接触面7,且这些设定的面必须完全互相重叠。
图2b示出了起始于接触面6和相对接触面7的边缘的凹槽面的形成方法。根据本发明,起始于这两个接触面的边缘的凹槽面设定成与这些面正交且以拱形形状回缩至各自的支撑面2和3。因此,起始于边缘10的凹槽面8a形成为凹入轴(构件1)的凹槽且起始于边缘11的凹槽面8b形成为凹入轮毂(构件2)的凹槽。与第一和第二构件的接触面和相对接触面接合的垂直端面无需要求在接触面和相对接触面上形成特定的凹槽。
图3a所示的设计示出了轴-轮毂连接,其中,圆柱构件2(轮毂)被嵌在圆柱构件1(轴)上,且构件2被固定在轴肩上,与具有较大直径的部分上的末端壁对准。在此,必须在构件1所设定的接触面6的相邻处设置凹槽面8a,以凹槽的形式伸入构件1。端侧12和13与接触面6和相对接触面7正交,与这些接触面的相应边缘邻接,因此在此不需要特定的凹槽。但是,在轴肩上提供倒圆,对应于传统的设计方案。
图4a所示的设计也示出了轴-轮毂连接,其中分级轴作为构件1,轮毂作为构件2,轮毂嵌在具有较小直径的轴颈上且与轴的端面14邻接。本实施例要求轴肩区域上的接触面和相对接触面有特殊的固定,因此,由于轮毂与轴的端面14邻接,该区域的应力特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在图4b中示出。为了在轴肩区域提供设置凹槽面的空间,接触面6和相对接触面7首先与端面14距离一定的距离。从轴的接触面6的边缘开始,环形凹槽面8a和8b形成为伸入轴的翻转槽或凹槽,凹槽面8a弯曲至端面14。起始于相对接触面7的凹槽面8c为弧形且终止于轮毂的端面15。总之,在关键边缘区形成环形自由空间。
图5a所示的设计示出了滚轧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其关于轧机架,特别是关于轧机架支柱16的十字头与旋压螺母17的接触区,旋压螺母17被支撑在轧机架支柱的盲孔18内。在盲孔和旋压螺母的接触区中,滚轧力通过丝杠和旋压螺母传递入滚轧架支柱。在负载传递过程中,一般会局部产生高压和抗压区。由于接触区的形成方法得到改善,两个区域都能够在低水平实现较大程度均匀的相匹配应力,从而达到最高程度对抗永久性破坏的能力。在传统的结构中,如图5a所示,在边缘19和20的外围区域以及在旋压螺母17和轧机架支柱16的十字头中会产生大的相匹配应力峰值(在盲孔的底部),导致负载永久性损坏。
在图5b和5c中放大示出,在相对的支撑面3和4上,在旋压螺母17和轧机架支柱16的十字头上限定接触面6和相对接触面7,它们提供了足够的空间用于形成凹槽面8a、8b和8c。基本旋转对称的旋压螺母17设置在盲孔的接触区中,外围环形凹槽面8a起始于端侧相对接触面7、与其正交并且向侧壁21弯曲。凹槽面8a的轮廓对应于倒圆半径r。在轧机架支柱的通孔区域中的旋压螺母上同样地形成凹槽面8c。
由于接触面6和相对接触面7完全互相重叠,十字头中的凹槽面8b起始于接触面6,从而与凹槽面8a(边缘22)直接相连。凹槽面8b至少沿着边缘弧形地延伸至边缘23,再次与凹槽面8a相连,并且接触面6与边缘正交。凹槽面8b通过椭圆拱的一部分形成,其中第一区域的曲率半径为r1,第二区域的曲率半径为r2。通过这种特殊的形成方式,相匹配应力的峰值特别是抗应力峰值得到大幅降低且与根据图5a的例子相比得到最佳的平衡。
图6a所示的设计示出了作为构件1而构成的具有支撑面3的轴以及具有支撑面4a和4b的两个径向收缩在其上的齿轮作为构件2a和2b,两个齿轮设置成在端侧互相紧靠。在该例子中存在3体接触,其中三个构件1、2a和2b以其支撑面3、4a和4b沿着接触线L接合,由于各构件的互相支撑,在该区域的应力特性特别受影响。在接合面的轮毂边缘上出现了异常大的应力集中。因此,从形成奇点的接触线L开始,特别需要在构件1上设置接触面6a和6b和在构件2a和2b上设置相对接触面7a和7b以及在三个构件上设置必需的凹槽面。这些凹槽在图6b中详细示出。从成对地互相重叠的接触面6a和7a以及6b和7b的边缘10和11开始,形成凹槽面8a、8b、8c和8d,这些凹槽面在边缘10和11与接触面正交并形成封闭的环形空间16且包含奇点L。与根据图2b、3b或4b的示例性实施例类似,在由齿轮形成的构件2a和2b的两个外末端面与轴的接触线上形成凹槽8e和8f。
如图7a所示的设计示出了采用第六实施例的三个构件1、2a、2b的组合,两个构件2a和2b以其支撑面4a和4b被支撑在构件1的支撑面3上。构件2a和2b以各自的另一侧面互相接触。作用力F与构件的支撑面正交。在该例子中同样有3体接触,其中三个构件以其支撑面沿着接触线L接合,由于各构件的互相支撑,在该区域的应力特性特别受影响。因此,从形成奇点的接触线L开始,特别需要固定设置在构件1上的接触面6a和6b和在构件2a和2b上的相对接触面7a和7b以及在三个构件上必需的凹槽面。这些凹槽在图7b和7c中部分详细示出。图7b是沿图7a中的剖面线A-A的剖面图和图7c是沿图7a中的剖面线B-B的剖面图。从成对地互相重叠的接触面6a和7a以及6b和7b的边缘10和11(图7b)开始,形成凹槽面8a、8b、8c和8d,这些凹槽面在边缘10和11与接触面正交、形成剖面闭合的凹槽通道31并包围奇点L。此外,从边缘25、26、27、28、29和30开始,设置凹槽面,其在构件1中形成封闭的槽形凹槽,图中示出凹槽面8e、8f、8g和8h。所有未示出的凹槽面的设计相同。
如图8a所示的设计以剖面图的方式示出了用于滚轧工作的滚轧驱动器,驱动轴具有扁转动轴41,其伸入端侧设有两个内板43和44的圆柱匹配器42的中心槽中。扁转动轴41的内壁45及46与内板的支撑面47及48之间设置了细缝s,用于使驱动系统的构件轻松地轴向组装和拆卸。当施加驱动力矩和在负载下时,内板之间的扁转动轴发生倾斜,在内板的支撑面47和48上的扁转动轴的纵向边缘50和51出现线接触或点接触,从而在构件的这个接触区出现高的表面压力和应力峰值。细缝s避免了扁转动轴的内壁45和46平面地邻接两个内板的支撑面47和48。
为了优化应力特性,平衡连接件的表面压力,如图8b所示,必须使圆柱匹配器42上的接触面52与内板43上的对应相对接触面53互相协调,从而使这些面互相重叠,还必须固定设置具有优化轮廓的起始于边缘10的凹槽面8a和8b。这些面的设置已在前面的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过。内板43的支撑面47设置成从垂直方向倾斜角度∈,这补偿了连接件在未加负载情况下在内板43与内壁45之间预设的细缝s,并确保内壁平面地邻接内板的支撑面。此外,如前面的示例性实施例,内板43的支撑面47与内壁45的表面互相协调,以互相重叠,并且具有优化轮廓的起始于边缘11的相应的凹槽面8c。
在改变旋转方向进而改变负载方向的情况下,设置如图8c所示的内板。
在根据本发明的构件的连接的结构中,对于两个构件或三个构件的接合,接触面和相对接触面是否形成为平面或空间曲面(优选圆柱面)或者几何形状(矩形、正方形、圆形、环形等),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面完全重叠以及凹槽面的结构起始于接触面和相对接触面的边缘。
在以例子方式描述的所有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将接触面或相对接触面中的至少一个设计为弧形来进一步平衡表面压力和相匹配应力状况。

Claims (26)

1.一种用于形成连接件的接触面(6、6a、6b)和相对接触面(7、7a、7b)的方法,所述连接件由至少两个构件组成,用于将压力负载从第一构件(1)传递向至少一个第二构件(2、2a、2b),其特征在于,第一构件(1)的几何支撑面(3)和第二构件(2)的几何支撑面(4、4a、4b)的重叠区域(5)在其几何层面上限定为第一构件的接触面(6、6a、6b)和第二构件的相对接触面(7、7a、7b),其中接触面和相对接触面完全互相重叠,并且从所限定的接触面和相对接触面的边缘开始,形成凹槽,其中第一和第二构件的支撑面上的那些接触面和相对接触面以外的区域与接触面和相对接触面在空间上偏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接触面和相对接触面上的凹槽由凹槽面(8、8a、8b、8c、8d、8e、8f、8g、8h)形成,该凹槽面在与接触面和相对接触面的切线上分别近似与其正交并且对于其他支撑面形成切口。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凹槽的轮廓的剖面近似形成为椭圆的一部分。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凹槽的轮廓的剖面近似形成为椭圆拱。
5.如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在连接件由三个构件(1、2a、2b)组成的情况中,沿共同接触线(L)形成凹槽面(8a、8b、8c、8d),其形成封闭的环状空间(16)或者剖面封闭且在纵向上围绕接触线(L)的凹槽通道(31)。
6.如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接触面或相对接触面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弧面(24)。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接触面或相对接触面的弧面(24)的轮廓形成为在至少一个剖面具有至少部分凸起且可渐变的曲线。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方法,其中,接触面或相对接触面的弧面(24)的轮廓在至少一个剖面由至少两个可渐变的曲线段形成,其中至少一个曲线段具有凸起的曲线外形,并且在与过渡点相邻的曲线段提供可渐变性。
9.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方法,其中,接触面或相对接触面的弧面(24)的轮廓由三个曲线段形成,其中中间曲线段由直线形成以及相邻曲线段由凸起曲线形成。
10.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方法,其中,接触面或相对接触面的弧面(24)的轮廓在至少一个剖面中形成有具有双凸起且优选为对称的曲线。
11.如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具有接触面的第一构件和具有相对接触面的第二构件形成收缩接合。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第一构件由可驱动的轴形成,第二构件由转矩传递元件,例如轮毂、齿轮、摩擦轮或驱动轮形成。
13.如权利要求1-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第一构件由具有在十字头中间设置的盲孔的轧机架支柱(16)形成,第二构件由轴向支撑在盲孔中且具有丝杠的旋压螺母(17)。
14.一种由至少两个构件组成的连接件,用于将压力负载从第一构件(1)传递向至少一个第二构件(2),其中第一构件具有与第二构件的相对接触面(7、7a、7b)邻接的接触面(6、6a、6b),这种连接件通过权利要求1-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制造,其特征在于,接触面和相对接触面完全互相重叠,并且从接触面和相对接触面的所有边缘开始设有凹槽(8、8a、8b、8c、8d、8e、8f、8g、8h)。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连接件,其中,接触面和相对接触面上的凹槽由凹槽面(8、8a、8b、8c、8d、8e、8f)形成,这些凹槽面在与接触面和相对接触面的切线上分别与接触面和相对接触面近似正交并且在空间弯曲的凹槽面的情况下形成切口。
16.如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连接件,其中,所述凹槽面的轮廓的一个剖面近似由椭圆的一部分形成。
17.如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连接件,其中,所述凹槽面的轮廓的一个剖面近似由椭圆拱形成。
18.如权利要求14-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件,其中,在连接件由三个构件(1、2a、2b)组成的情况中,沿共同接触线(L)设置凹槽面(8a、8b、8c、8d),其形成封闭的环状空间(16)或者剖面封闭且在纵向上围绕接触线(L)的凹槽通道(31)。
19.如权利要求14-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件,其中,接触面或相对接触面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弧面(24)。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连接件,其中,接触面或相对接触面的弧面的轮廓在至少一个剖面由至少部分凸起且可渐变的曲线形成。
21.如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连接件,其中,接触面或相对接触面的弧面的轮廓在至少一个剖面由至少两个可渐变的曲线段形成,其中至少一个曲线段具有凸起曲线外形,并且可渐变性设置在与过渡点相邻的曲线段。
22.如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连接件,其中,接触面或相对接触面的弧面的轮廓由三个曲线段形成,其中中间曲线段由直线形成以及相邻曲线段由凸起曲线形成。
23.如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连接件,其中,接触面或相对接触面的弧面的轮廓在至少一个剖面中由具有双凸起且优选对称的曲线形成。
24.如权利要求14-2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件,其中,具有接触面的第一构件和具有相对接触面的第二构件形成收缩接合。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连接件,其中,第一构件由可驱动的轴形成,第二构件由转矩传递元件,例如轮毂、齿轮、摩擦轮或驱动轮等形成。
26.如权利要求14-2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件,其中,第一构件由具有在十字头中间设置的盲孔(18)的轧机架支柱(16)形成,第二构件由轴向支撑在盲孔中且具有丝杠的旋压螺母(17)形成。
CN2005800307358A 2004-09-13 2005-08-23 用于形成连接件的方法以及连接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907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AT15342004A AT500716B8 (de) 2004-09-13 2004-09-13 Verfahren zur ausgestaltung eines verbindungselementes und verbindungselement
ATA1534/2004 2004-09-13
PCT/EP2005/009081 WO2006029691A1 (de) 2004-09-13 2005-08-23 Verfahren zur ausgestaltung eines verbindungselementes und verbindungselement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90799A true CN101090799A (zh) 2007-12-19
CN101090799B CN101090799B (zh) 2010-12-22

Family

ID=352620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580030735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90799B (zh) 2004-09-13 2005-08-23 用于形成连接件的方法以及连接件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EP (1) EP1789228B1 (zh)
CN (1) CN101090799B (zh)
AT (1) AT500716B8 (zh)
CA (1) CA2579942C (zh)
RU (1) RU2419528C2 (zh)
UA (1) UA84496C2 (zh)
WO (1) WO2006029691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41895A (zh) * 2014-04-12 2015-11-11 博格华纳公司 包覆模制的通量环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6061698A1 (de) * 2006-12-28 2008-07-03 Robert Bosch Gmbh Wellen-Bauteil-Fixierung, sowie Verfahren zum Fixieren eines Bauteils auf einer Welle
DE102012023062B4 (de) * 2012-11-24 2019-02-21 Deutz Aktiengesellschaft Massenausgleichsgetriebe
DE102015109101A1 (de) * 2015-06-09 2016-12-15 Ebm-Papst St. Georgen Gmbh & Co. Kg Antriebs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Montage einer Antriebsvorrichtu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08582C (de) * 1935-01-29 Aeg Welle
US2840399A (en) * 1952-07-26 1958-06-24 Hoe & Co R Attachment of gears to tapered shaft ends
US3273920A (en) * 1963-04-08 1966-09-20 Borg Warner Combination shaft and hub assembly for centrifugal compressor
DE2333040A1 (de) * 1973-06-29 1975-01-23 Lemfoerder Metallwaren Ag Feste verbindung eines wellenzapfens mit der nabe eines anschlussorgans, beispielsweise der gabel eines drehgelenks
DE2710006A1 (de) * 1977-03-08 1978-09-14 Demag Ag Stuetz- und transportrolle fuer metall-, insbesondere stahlstranggiessanlagen
JPS5874811A (ja) * 1982-10-13 1983-05-06 Toshiba Corp 内燃機関のカム
JPS6046832A (ja) * 1983-08-24 1985-03-13 協和精工株式会社 ビデオテ−プレコ−ダ等に用いるロ−タリシヤフトの製造方法
JPS62191478A (ja) * 1986-02-19 1987-08-21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セラミツクス・金属結合体
JP2531708Y2 (ja) * 1988-10-18 1997-04-09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セラミックス・金属結合体
FR2645051A1 (fr) * 1989-03-28 1990-10-05 Clecim Sa Dispositif de reperage de la position des cylindres d'un laminoir
DE4018542A1 (de) * 1990-06-09 1991-12-12 Stihl Andreas Zusammengesetzte kurbelwelle fuer einen zweitaktmotor in handgefuehrten, tragbaren arbeitsgeraeten wie motorkettensaegen, trennschleifern o. dgl.
JPH05322674A (ja) * 1992-05-21 1993-12-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トルク検出装置
JPH0942303A (ja) * 1995-08-01 1997-02-10 Ntn Corp 等速自在継手
DE19718307A1 (de) * 1997-04-30 1998-11-05 Herbert Dr Ing Gropp Preßverbindung mit erhöhter Übertragungsfähigkeit durch zusätzlichen Stoffschluß
US6708809B2 (en) * 2000-06-12 2004-03-23 Mcclay Scott Clutch shaft stress relief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41895A (zh) * 2014-04-12 2015-11-11 博格华纳公司 包覆模制的通量环
CN105041895B (zh) * 2014-04-12 2019-07-16 博格华纳公司 包覆模制的通量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RU2419528C2 (ru) 2011-05-27
RU2007113817A (ru) 2008-10-20
CN101090799B (zh) 2010-12-22
WO2006029691A1 (de) 2006-03-23
CA2579942C (en) 2013-08-06
AT500716B8 (de) 2007-02-15
EP1789228B1 (de) 2013-04-17
AT500716B1 (de) 2006-07-15
AT500716A1 (de) 2006-03-15
EP1789228A1 (de) 2007-05-30
UA84496C2 (ru) 2008-10-27
CA2579942A1 (en) 2006-03-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90799B (zh) 用于形成连接件的方法以及连接件
CN203272786U (zh) 一种环形密封件及密封系统
CN105358854B (zh) 具有锁定特征的公差环
KR20200008158A (ko) 무단 변속기용 구동 벨트를 위한 횡방향 세그먼트 및 이와 제공되는 구동 벨트 및 무단 변속기
CN103201530B (zh) 滑动轴承
CN100564928C (zh) 用于减振器的弹簧座
CN100513821C (zh) 具有横向元件的传动带和生产该横向元件的冲压装置
CN101297102B (zh) 具有闭塞装置的凸轮轴调整器
CN101468435A (zh) 凸轮轴成形方法
WO2021002425A1 (ja) 構造部材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US3758123A (en) Omega seal
CN101235892B (zh) 具有同步装置的变速器以及用于这种变速器的锁止件
JP2866356B2 (ja) 板材と筒状体の一体構造物の製造方法
CN103398105A (zh) 用于滚动轴承的保持架
CN1063519C (zh) 多组凸轮
JP2001050356A (ja) ローラチェーン用ブッシュ
CN104089120A (zh) 一种法兰
CN101558253A (zh) 隔离环及具有隔离环的组件
CN201190747Y (zh) 超越离合器套筒
WO2006104916A2 (en) Snap ring retainer slot for a splined member
KR101936245B1 (ko) 차량용 시트프레임의 링크 어셈블리 조립 성형장치
CN101970891A (zh) 滚动轴承保持架
US5878494A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machine bearing
CN104565290A (zh) 一种输出齿轮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该输出齿轮的输出齿装置分总成
CN2313682Y (zh) 一组轧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1018

Address after: Linz, Austria

Patentee after: PRIMETALS TECHNOLOGIES AUSTRIA GmbH

Address before: Linz, Austria

Patentee before: SIEMENS VAI METALS TECHNOLOGIES GmbH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1018

Address after: Linz, Austria

Patentee after: SIEMENS VAI METALS TECHNOLOGIES GmbH

Address before: Linz, Austria

Patentee before: SIEMENS VAI METALS TECHNOLOGIES GmbH & Co.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222

Termination date: 2016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