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57106A - 空调机的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机的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57106A
CN101057106A CNA2005800383281A CN200580038328A CN101057106A CN 101057106 A CN101057106 A CN 101057106A CN A2005800383281 A CNA2005800383281 A CN A2005800383281A CN 200580038328 A CN200580038328 A CN 200580038328A CN 101057106 A CN101057106 A CN 1010571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indoor
exchange layers
indoor set
r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8003832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04194C (zh
Inventor
高田洋平
川岛均
伊东干夫
北泽昌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0571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571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0419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04194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5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in or on a wal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the heat 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shape of the heat exchangers or of parts thereof, e.g. of their fi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8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with dehumidification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机的室内机,该室内机具有重叠了面积不同的热交换层的热交换器,在该室内机中,可抑制在送风风扇中产生结露。空调机的室内机具有横流风扇和室内热交换器(10)。横流风扇产生空气流。室内热交换器(10)具有2列部(83)和1列部(84)。1列部(84)具有比2列部(83)小的面积,在空气的通过方向上重叠配置在2列部(83)的一部分上。进而,在制冷运转时,与1列部(84)相比,制冷剂先流到2列部(83)。

Description

空调机的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机的室内机。
背景技术
在空调机的室内机中存在这样的室内机,即,其具有产生空气流的送风风扇以及与通过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并通过将热交换后的空气吹出到室内来进行制冷和制热等空气调节,但在这样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有时重叠设置面积不同的热交换层。例如,在以下所示的专利文献1中,具有比热交换器的宽度尺寸小的尺寸的辅助热交换器被重叠设置在热交换器的一部分上。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205877号公报
在如上所述的热交换器中,由于重叠有面积不同的热交换层,因此产生空气流方向的厚度不同的部分。若以上述专利文献1来说明,在热交换器中没有与辅助热交换器重叠的部分比起与辅助热交换器重叠的部分在空气通过方向上的厚度薄,从而与通过的空气接触的部分少。因此,通过没有与辅助热交换器重叠的部分的空气有可能不能充分进行热交换。特别是在制冷运转时,已经进行过某种程度的热交换的制冷剂成为气相比例高的状态,当这样的制冷剂流到没有与辅助热交换器重叠的部分时,热交换不充分的空气流过的可能性高。其结果是,充分进行了热交换后的空气与热交换不充分的空气混合,有时在送风风扇中会产生结露。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具有面积不同的热交换层重叠起来的热交换器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可抑制在送风风扇中产生结露。
本发明第一方面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具有送风风扇和热交换器。送风风扇产生空气流。热交换器具有第1热交换层和第2热交换层。第2热交换层具有比第1热交换层小的面积,并且在空气的通过方向上重叠配置在第1热交换层的一部分上。进而,在制冷运转时,与第2热交换层相比,制冷剂先流到第1热交换层。
在该空调机的室内机中,在制冷运转时,与第2热交换层相比,制冷剂先流到第1热交换层,从而在第1热交换层中可以流过液相比例较高的制冷剂。因此,即使在第2热交换层中没有与第1热交换层重叠的部分也可以充分地进行热交换。由此,在该空调机的室内机中,可以抑制在送风风扇中产生结露。
本发明第二方面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形成为,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第2热交换层具有在第1热交换层的长度方向上比第1热交换层短的形状。
在该空调机的室内机中,在第1热交换层的长度方向的一部分上产生没有与第2热交换层重叠的部分。但是,在制冷运转时,由于与第2热交换层相比,制冷剂先流到第1热交换层,所以即使在该部分也可以流过液相比例较高的制冷剂,从而可以充分地进行热交换。
本发明第三方面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形成为,在本发明第一或第二方面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第1热交换层位于比第2热交换层靠近送风风扇侧的位置。
以往,在面积大的热交换层位于比面积小的热交换层更靠近送风风扇的位置的情况下,在制冷运转时,制冷剂大多从位于离送风风扇远的位置的小的热交换层流过。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上所述,热交换不充分的空气流过,在送风风扇上结露的可能性高。但是,在该空调机的室内机中,与现有的相反,制冷剂从位于送风风扇附近的第1热交换层流过。由此,在该空调机的室内机中,可以抑制在送风风扇中产生结露。
本发明第四方面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形成为,在本发明第一到第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第2热交换层构成热交换器的最外层。
在该空调机的室内机中,由于具有比第1热交换层小的面积的第2热交换层构成热交换器的最外层,因此,热交换器就成为最外层的一部分缺少的形状。因此,可以将最外层的缺少一部分的部分用作其它构成部件的配置空间。
本发明第五方面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形成为,在本发明第四方面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第1热交换层构成热交换器的最内层。
在该空调机的室内机中,由于第1热交换层构成热交换器的最内层,因此,通过第1热交换层的空气不再进一步进行热交换而直接到达送风风扇的附近的可能性高。从而,通过使制冷剂与第2热交换层相比先流到第1热交换层,可以抑制热交换不充分的空气流过,本发明对此特别有效。
本发明第六方面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形成为,在本发明第一到第五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还具有预定的构成部件。该构成部件面对第1热交换层的没有与第2热交换层重叠的一部分,并且配置在位于第2热交换层的侧方的空间中。
在该空调机的室内机中,在面对第1热交换层的没有与第2热交换层重叠的一部分并且位于第2热交换层的侧方的空间中,配置预定的构成部件。即,在由于不存在第1热交换层而形成的空间中配置构成物。由此,在该空调机的室内机中,可以使外形小型化。
在本发明第一方面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在制冷运转时,可以使液相比例较高的制冷剂流到第1热交换层中,因此,可以抑制在送风风扇中产生结露。
在本发明第二方面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在第1热交换层的长度方向的一部分上产生没有与第2热交换层重叠的部分,但是即使在该部分上也可以流过液相比例较高的制冷剂,从而可以充分地进行热交换。
在本发明第三方面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与现有的相反,制冷剂从位于送风风扇附近的第1热交换层流过,从而可以抑制在送风风扇中产生结露。
在本发明第四方面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可以将热交换器的最外层的缺少一部分的部分用作其它构成部件的配置空间。
在本发明第五方面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通过使制冷剂与第2热交换层相比先流到第1热交换层,可以抑制热交换不充分的空气流过,本发明对此特别有效。
在本方面第六发明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通过在由于不存在第1热交换层而形成的空间中配置构成物,可以使外形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空调机的外观图。
图2是制冷剂回路的结构图。
图3是室内机的侧剖面图。
图4是表示室内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的流动的通路的图。
图5是室内热交换器单元的外观立体图。
图6是控制方框图。
图7是室内热交换器单元的侧面图。
符号说明
1----空调机
2----室内机
10----室内热交换器(热交换器)
21----横流风扇(送风风扇)
83----2列部(第1热交换层)
84----1列部(第2热交换层)
94----控制基板(构成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空调机的结构>
关于具有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室内机2的空调机1,若用图1~图6进行说明,则如下所述。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是用于将调节后的空气供给到室内的装置,其具有安装在室内墙面等上的室内机2以及设置在室外的室外机3。
在室内机2内收纳有后述的室内热交换器10,在室外机3内收纳有后述的室外热交换器13。并且,室内机2内的室内热交换器10与室外机3内的室外热交换器13通过制冷剂配管4连接起来,由此构成制冷剂回路。
如图2所示,空调机1所具有的制冷剂回路包括:压缩机11;四通切换阀12;室外热交换器13;电动膨胀阀14;第1室内热交换部15;第1电磁阀16a和第2电磁阀16b;第2室内热交换部17;以及蓄能器(accumulator)18。并且,第1室内热交换部15和第2室内热交换部17一起构成图3、图4和图5中所示的室内热交换器10。
压缩机11使流入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的压力上升后送出制冷剂。
四通切换阀12与压缩机11的排出侧连接,在制冷、再加热除湿运转时以及制热运转时改变制冷剂的流路。并且,图2所示的四通切换阀12表示在制冷运转时和再加热除湿运转时的状态。
室外热交换器13与四通切换阀12连接,在制热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在制冷、再加热除湿运转时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此外,室外热交换器13与通过邻接配置的螺旋桨式风扇38被吸入到室外机3内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
电动膨胀阀14与室外热交换器13连接,作为使制冷剂的压力变化的膨胀机构发挥功能。例如,在制冷运转时,为了使后述的第1室内热交换部15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使该电动膨胀阀14成为关闭状态,使制冷剂膨胀。另一方面,在再加热除湿运转时,为了使第1室内热交换部15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使该电动膨胀阀14成为全开状态,使制冷剂的压力不会变化。
第1室内热交换部15与电动膨胀阀14连接,在制冷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在制热、再加热除湿运转时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
如图2所示,第1电磁阀16a和第2电磁阀16b在制冷剂回路上,相互并联地配置在第1室内热交换部15与第2室内热交换部17之间,可以控制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的流动。具体地讲,第1电磁阀16a和第2电磁阀16b是使通过的制冷剂膨胀的膨胀阀,在再加热除湿运转时,可以使流向第2室内热交换部17的制冷剂的压力降低。
第2室内热交换部17与并联配置的第1电磁阀16a和第2电磁阀16b连接,在再加热除湿运转时和制冷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在制热运转时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
蓄能器18与压缩机11的抽吸侧连接,防止液状的制冷剂混入压缩机11中。
如上所述,室内机2具有第1室内热交换部15和第2室内热交换部17,这些室内热交换部15、17与所接触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并且,室内机2具有横流风扇21(参照图2、图3),该横流风扇21产生这样的气流:该气流用于吸入室内空气并将经由第1室内热交换部15和第2室内热交换部17进行空气调节后的空气排出到室内。横流风扇21由设置在室内机2内的室内风扇电动机22以中心轴为中心旋转驱动。
室外机3具有:压缩机11;四通切换阀12;蓄能器18;室外热交换器13;以及电动膨胀阀14。电动膨胀阀14通过过滤器35和液体断流阀36而与配管41连接,并通过该配管41与室内机2的室内热交换部15、17的一端连接。此外,四通切换阀12通过气体断流阀37与配管42连接,并通过该配管42与室内机2的室内热交换部15、17的另一端连接。并且,该配管41、42相当于图1中的制冷剂配管4。此外,在室外机3中设置有螺旋桨式风扇38,该螺旋桨式风扇38用于将空气吸入室外机3内并将在室外热交换器13中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排出到外部。该螺旋桨式风扇38被室外风扇电动机39旋转驱动。
<室内机的结构>
室内机2具有在水平方向上且沿正面看时的横向较长的形状(参照图1)。以下,将在水平方向中沿室内机2的正面看时的横向简称为“横向”。如图3所示,室内机2主要具有:容纳在室内机2的内部的送风机构7;室内热交换器单元5;第1电磁阀16a和第2电磁阀16b;以及室内机外壳8和控制部90(参照图6)。
[送风机构]
送风机构7是产生空气流的机构,该空气流从室内进入室内机2的内部,通过室内热交换器10再次被吹出到室内,并且送风机构7具有横流风扇21、室内风扇电动机22(参照图2)等。横流风扇21构成为横向较长的圆筒形状,并配置为其中心轴与横向平行。室内风扇电动机22配置在横流风扇21的侧方,旋转驱动横流风扇21。送风机构7由后述的底架62支承。
[室内热交换器单元]
如图3所示,室内热交换器单元5具有室内热交换器10和辅助配管50(参照图5)等。室内热交换器10具有上述的第1室内热交换部15和第2室内热交换部17。并且,包含在图2的制冷剂回路中的第1室内热交换部15和第2室内热交换部17成为分别独立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个热交换器中,其一部分及除此以外的部分相当于第1室内热交换部15和第2室内热交换部17。
如图5所示,室内热交换器10具有在横向较长的形状,并配置为与室内机外壳8(参照图1)的长度方向平行。如图3所示,室内热交换器10由后部51、第1前部52以及第2前部53组合构成。
后部51构成室内热交换器10的后侧上部,具有长方形板状的形状。后部51以上端比下端更位于前方的方式倾斜配置。此外,后部51成为沿空气的通过方向配置有2列传热管的2列热交换器。
第1前部52构成室内热交换器10的前侧上部,具有与后部51同样的长方形的形状。第1前部52以上端比下端更位于后侧的方式倾斜配置,第1前部52的上端和后部51的上端接近或接合。即,第1前部52和后部51组合成在侧视时成为倒V字形的形状。此外,如图4所示,第1前部52具有2列部81和1列部82。2列部81是多根传热管分为2列进行配置的部分,所述传热管垂直地贯通相互平行配置的多个翅片。1列部82是多根传热管配置为1列的部分,所述传热管垂直地贯通相互平行配置的多个翅片。并且,各列的多根传热管沿后述的后倾斜面54排列。2列部81位于室内热交换器10的最内侧,即位于接近横流风扇21(参照图3)的一侧,构成室内热交换器10的最内层的一部分。1列部82位于室内热交换器10的最外侧,即位于离横流风扇21远的一侧,构成室内热交换器10的最外层的一部分。1列部82在空气的通过方向上重叠设置在2列部81上,在2列部81的外侧与2列部81邻接。此外,1列部82和2列部81在横向具有相同的长度,1列部82的两侧端部和2列部81的两侧端部对齐配置。此外,1列部82和2列部81在上下方向上也具有基本相同的尺寸,上端部和下端部也对齐配置。这样,第1前部52就成为多根传热管在空气的通过方向上,即在与横向垂直的方向上分为3列排列的3列热交换器。
第2前部53构成室内热交换器10的前侧下部,并与其它部分同样地具有长方形的板状形状。第2前部53配置在第1前部52的下方,第1前部52的下端和第2前部53的上端接近或接合。此外,第2前部53与第1前部52同样,具有2列部83和1列部84。2列部83是多根传热管分为2列进行配置的部分,所述传热管垂直地贯通相互平行配置的多个翅片。1列部84是多根传热管配置为1列的部分,所述传热管垂直地贯通相互平行配置的多个翅片。并且,各列的多根传热管沿后述的前倾斜面55排列。2列部83位于室内热交换器10的最内侧,即位于接近横流风扇21的一侧,构成室内热交换器10的最内层的一部分。1列部84位于室内热交换器10的最外侧,即位于离横流风扇21远的一侧,构成室内热交换器10的最外层的一部分。1列部84在空气的通过方向上重叠设置在2列部83的一部分上,在2列部83的外侧与2列部83邻接。此外,第1列部84和第2列部83在上下方向上具有基本相同的尺寸,但相对于横向,1列部84具有比2列部83小的尺寸。如图5所示,1列部84的横向的一侧端与2列部83的横向的一侧端对齐配置,但1列部84的横向的另一侧端并不与2列部83横向的另一侧端对齐配置,1列部84成为在横向比2列部83短的形状。具体地讲,1列部84的从正面看时的右端侧与2列部83的横向的右侧端对齐配置,但1列部84的左端侧没有与2列部83的左侧端对齐。从而,第2前部53被划分为:3列热交换部,其是多根传热管在空气的通过方向上分为3列排列的部分;以及2列热交换部,其比3列热交换部少1列,是传热管分为2列排列的部分,2列热交换部位于第2前部53的左端附近。从而,1列部84具有比2列部83小的面积,1列部84的大致所有的部分重叠在2列部83上,但2列部83的一部分没有重叠在1列部84上。
如上所述,由于室内热交换器10由后部51、第1前部52以及第2前部53组合构成,因此,在侧视时具有向上方突出地弯曲的形状。室内热交换器10的比弯曲的顶点T1更靠后侧的部分成为倾斜面(以下称为“后倾斜面54”),该倾斜面以上端位于前方、下端位于后方的方式倾斜。后倾斜面54是后部51的一部分。室内热交换器10的比弯曲的顶点T1更靠前侧的部分成为倾斜面(以下称为“前倾斜面55”),该倾斜面以上端位于后方、下端位于前方的方式倾斜。前倾斜面55是第1前部52的一部分。该前倾斜面55与后倾斜面54的接合部分成为上述的弯曲顶点T1。室内热交换器10具有横向较长的形状,前倾斜面55与后倾斜面54也分别成为具有在横向较长的长方形形状的倾斜的平面。
室内热交换器10与横流风扇21的圆周面面对配置,并被安装成包围横流风扇21的前方和上方。第1室内热交换部15和第2室内热交换部17使利用横流风扇21的旋转所产生的气流而被吸入的空气,与通过第1室内热交换部15和第2室内热交换部17中的传热管内部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并且,室内机2一边通过水平挡板70调节吹出方向,一边从吹出口71吹出经空气调节后的空气。
辅助配管50是这样的配管:或者将从室内热交换器10的侧面突出的多根传热管相互连接起来,或者将第1室内热交换部15和第2室内热交换部17与制冷剂配管4连接起来。大部分的辅助配管50在室内热交换器10的侧方的空间中复杂地弯曲配设,但一部分辅助配管(以下,称为“后部辅助配管56”)如图5所示,从室内热交换器10的侧方通过室内热交换器10的后方的空间连接到第1电磁阀16a和第2电磁阀16b。室内热交换器10的侧方的辅助配管50具有复杂地弯曲的形状,与此相对,后部辅助配管56具有较直的形状。后部辅助配管56在室内热交换器10的后方沿横向延伸设置,比室内热交换器10的侧方的配设辅助配管50的空间的横向长度长。以下对通过这些辅助配管50流到室内热交换器10中的制冷剂的通路进行说明。
在制冷运转时和再加热除湿运转时,在图2中,流出室外热交换器13的制冷剂通过电动膨胀阀14,从室外机3通过配管41流向室内机2。被输送到室内机2的制冷剂借助于辅助配管50(参照图5),首先流向第1室内热交换部15。此时,制冷剂被辅助配管50分为2条路线(route),流向后部5 1和第1前部52的一部分(参照图3)。从第1室内热交换部15流出的制冷剂分别通过第1电磁阀16a和第2电磁阀16b,分别被分为2条路线并流向第2室内热交换部17。此时,通过第1电磁阀16a和第2电磁阀16b的制冷剂被辅助配管50如图4中的箭头所示那样分为4条路线R1-R4,流向第1前部52的一部分和第2前部53。此时,被分为4个的辅助配管50分别连接到配置在第1前部52和第2前部53的最内侧的列的多根传热管的一部分,流过各路线R1-R4的制冷剂在第1前部52和第2前部53中的最内侧的列的传热管中,即在2列部81、83的内侧的列的传热管中流动。接着,制冷剂流过2列部81、83中的外侧的列的传热管,最后流过1列部82、84的传热管。制冷剂这样分为4条路线R1-R4从内侧向外侧流过第1前部52的一部分和第2前部53,然后从室内热交换器10排出。例如,在第3路线R3中,与第2前部53的1列部84相比,制冷剂先从2列部83流过。通过第3路线R3的制冷剂首先通过包含在2列部83中的内侧的列的两个传热管,接着通过包含在2列部83中的外侧的列的两个传热管,最后,在通过包含在1列部84中的两个传热管后,从第2前部53排出。被分为4条路线R1-R4后从室内热交换器10排出的制冷剂通过辅助配管50汇集为一条路线,通过配管42被输送到室外机3中。
在制热运转时,通过四通切换阀12切换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制冷剂向与上述相反的方向流动。
[室内机外壳]
如上所述,室内机外壳8容纳室内热交换器单元5和送风机构7,如图1所示,其具有横向较长的箱形形状。室内机外壳8在侧视时具有大致D字形的形状,并成为进深方向的尺寸即厚度比上下方向的尺寸即高度小的薄形的形状。如图3所示,该室内机外壳8具有前面格栅61和底架62。
前面格栅61构成为覆盖室内热交换器单元5的前方和上方,形成室内机2的上面侧和前面侧的外部轮廓。前面格栅61的上面设置有格子状的多个开口。这些开口成为供从室内吸入到室内机外壳8的内部的空气通过的吸入口60。此外,前面格栅61的上面与上述室内热交换器10的顶点T1接近。
底架62构成为覆盖室内热交换器单元5的后方和下方,构成室内机2的底面侧和背面侧的外部轮廓。底架62具有:底架下部63,其构成室内机2的底面;以及底架背面部64,其构成室内机2的背面。在底架下部63中,设置有容纳送风机构7的横流风扇21的空间,该空间与设置在底架62的前面下部的吹出口71连通。底架背面部64覆盖室内热交换器10的后方,并沿上下方向延伸。底架背面部64的上端T2与前面格栅61的上面的后端接近或接触。此外,底架背面部64与室内热交换器10的后部51的下端接近。
[第1电磁阀和第2电磁阀]
如图3和图5所示,第1电磁阀16a和第2电磁阀16b在底架背面部64和室内热交换器10的后部51之间,在后部51的后方沿室内热交换器10的长度方向即横向隔开距离配置。更详细地讲,第1电磁阀16a和第2电磁阀16b与室内热交换器10的后倾斜面54的上部附近面对配置。即,第1电磁阀16a和第2电磁阀16b配置在室内热交换器10的后部51与底架背面部64之间的楔形的空间中。此外,第1电磁阀16a和第2电磁阀16b配置成,距室内热交换器10的后部51的距离基本相同,并与横向平行地排列配置在一条直线上。从而,第1电磁阀16a和第2电磁阀16b在相同的高度沿室内热交换器10的长度方向排列配置在一条直线上。此外,如图3所示,第1电磁阀16a和第2电磁阀16b在侧视时重叠配置。进而,第1电磁阀16a和第2电磁阀16b配置成,在上方不会超过底架背面部64的上端T2,而位于与底架背面部64的上端T2基本相同的高度。
[控制部]
图6所示的控制部90分开设置在室内机2和室外机3中,根据来自遥控器93的指令,进行被指示的空调运转。此外,如图7所示,包含该控制部90的一部分的控制基板94设置在设于第2前部53的左端附近的前方的空间中。即,控制基板94与2列部83的没有与第2前部53的1列部84重叠的一部分面对,并且配置在位于1列部84的左侧方的空间中。
以下对控制部90的具体的控制内容进行说明。
<再加热除湿运转时的动作>
在再加热除湿运转时,在室内机2中,使第1室内热交换部15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使第2室内热交换部17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因此,使电动膨胀阀14成为打开状态,另一方面,使第1电磁阀16a和第2电磁阀16b中的一方或两方成为关闭状态。由此,使第1室内热交换部15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同时,由于流到第2室内热交换部17中的制冷剂膨胀而成为低温低压的液态制冷剂,因此,能够使第2室内热交换部17的整体或一部分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
并且,对于第1电磁阀16a和第2电磁阀16b,是否使其一方或双方成为关闭状态是根据室内的显热负荷和潜热负荷的大小来决定的。即,例如在室内的湿度高(潜热负荷大)的情况下,必须大量地进行潜热处理。因此,为了使第2室内热交换部17的所有部分都可以作为蒸发器使用,使第1电磁阀16a和第2电磁阀16b双方成为关闭状态,以使第2室内热交换部17的整体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另一方面,在室内的湿度不那么高(潜热负荷小)的情况下,只要将第2室内热交换部17的一部分作为蒸发器使用即可。因此,只使一方的第1电磁阀16a成为关闭状态。
这样,或者使第1、第2电磁阀16a、16b双方成为关闭状态,或者只使一方成为关闭状态,来分开使用第1状态和第2状态,由此可以根据室内负荷的大小伴随季节或时间变动的变化,来改变进行显热处理和潜热处理的室内热交换器10的面积,可以进行比现有的再加热除湿运转更加灵活的控制。
并且,该第1状态和第2状态的切换既可以根据由安装在室内机2中的温度传感器91和湿度传感器92(参照图6)检测的室内显热负荷、潜热负荷的大小自动地进行控制,也可以由用户手动进行。
<制冷运转时的动作>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2中,在制冷运转时,为了将第1室内热交换部15和第2室内热交换部17双方作为蒸发器使用,而使电动膨胀阀14成为关闭状态。由此,通过电动膨胀阀14的制冷剂膨胀而成为低温低压的液态制冷剂,因此,可以使第1室内热交换部15和第2室内热交换部17双方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并且,此时的第1电磁阀16a和第2电磁阀16b都成为打开状态。
在这里,在具有本实施方式这种再加热除湿方式的制冷剂回路的室内机2中,在进行制冷运转时,设置在第1室内热交换部15和第2室内热交换部17之间的电磁阀中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成为问题。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2中,通过将2个第1电磁阀16a和第2电磁阀16b并联配置在第1室内热交换部15与第2室内热交换部17之间,可减小制冷剂的压力损失,从而可以避免制冷能力的降低。
<制热运转时的动作>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2中,在制热运转时,制冷剂向与制冷运转时相反的方向流动。电动膨胀阀14成为关闭状态,第1电磁阀16a和第2电磁阀16b都成为打开状态。通过电动膨胀阀14的制冷剂膨胀而成为低温低压的液态制冷剂,因此,室外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此外,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通过第1室内热交换部15和第2室内热交换部17,第1室内热交换部15和第2室内热交换部17双方都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
<本空调室内机的特征>
(1)
在该空调机1的室内机2中,在制冷运转时流过第2室内热交换部17的制冷剂从第2前部53的内侧流向外侧,因此,与尺寸短的第2前部53的1列部84相比,制冷剂先流到第2前部53的2列部83。因此,在第2前部53的2列部83中,在没有与1列部84重叠的部分(以下,称为“缺口部分86”)也有液相比例较高的制冷剂流过。由此,通过缺口部分86的空气也可以充分地进行热交换,可以防止在横流风扇21中产生结露。
特别是在制冷运转时,由于与第1室内热交换部15相比,第2室内热交换部17位于制冷剂流的下游,因此,流过第2室内热交换部17内的下游部分的制冷剂的气相的比例容易变高。由于1列部84没有重叠在缺口部分86上,因此,缺口部分86与其它部分相比,进行热交换的部分少。从而,当这样的气相比例高的制冷剂流过缺口部分86时,热交换不充分的空气流过的可能性高。但是,在该空调机1的室内机2中,如上所述,与尺寸短的第2前部53的1列部84相比,制冷剂先流到第2前部53的2列部83。因此,可以防止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10中最后流过缺口部分86,可以防止热交换不充分的空气流过。
(2)
在该空调机1的室内机2中,在由于将尺寸短的1列部84重叠配置到2列部83上而产生的空间中,配置控制基板94等构成物。因此,可以紧凑地配置室内热交换器10和构成物,可以使室内机2的外形小型化。
<其它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横向尺寸短的1列部84重叠在2列部83上,但并不仅限于横向,也可以设置其它方向尺寸短的热交换部。例如,也可以设置沿上下方向或室内热交换器10的倾斜面的倾斜方向尺寸短的热交换部。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尺寸短的热交换部被设置在第2前部53上,但也可以设置在室内热交换器10的其它部分。例如,也可以设置在第1前部52或后部51上。
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有可能有热交换不充分的空气流过,但通过应用本发明,可以防止在横流风扇21中产生结露。
本发明具有可抑制在送风风扇中产生结露的效果,作为空调机的室内机非常有用。

Claims (6)

1.一种空调机(1)的室内机(2),其特征在于,
该室内机(2)具备:
送风风扇(21),其产生空气流;以及
热交换器(10),其具有:第1热交换层(83);以及第2热交换层(84),其具有比所述第1热交换层(83)小的面积,并且在所述空气的通过方向上重叠配置在所述第1热交换层(83)的一部分上,
在制冷运转时,与所述第2热交换层(84)相比,制冷剂先流到所述第1热交换层(8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1)的室内机(2),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热交换层(84)具有在所述第1热交换层(83)的长度方向上比所述第1热交换层(83)短的形状。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机(1)的室内机(2),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热交换层(83)位于比所述第2热交换层(84)靠近所述送风风扇(21)侧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1)的室内机(2),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热交换层(84)构成所述热交换器(10)的最外层。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机(1)的室内机(2),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热交换层(83)构成所述热交换器(10)的最内层。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1)的室内机(2),其特征在于,
该室内机(2)还具备预定的构成部件(94),所述构成部件(94)面对所述第1热交换层(83)的没有与所述第2热交换层(84)重叠的一部分,并且配置在位于所述第2热交换层(84)的侧方的空间中。
CNB2005800383281A 2004-11-12 2005-10-19 空调机的室内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0419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28890/2004 2004-11-12
JP2004328890A JP4036860B2 (ja) 2004-11-12 2004-11-12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57106A true CN101057106A (zh) 2007-10-17
CN100504194C CN100504194C (zh) 2009-06-24

Family

ID=363363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80038328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04194C (zh) 2004-11-12 2005-10-19 空调机的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7849709B2 (zh)
EP (1) EP1821041A4 (zh)
JP (1) JP4036860B2 (zh)
KR (1) KR20070058694A (zh)
CN (1) CN100504194C (zh)
AU (1) AU2005303286B2 (zh)
WO (1) WO200605167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275218A (ja) * 2007-04-26 2008-11-13 Daikin Ind Ltd 熱交換器
US9459029B2 (en) * 2009-01-19 2016-10-04 Fujikoki Corporation Valve controller, valve controlling method, refrigeration and cold storage system,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ystem
US10473355B2 (en) * 2011-05-18 2019-11-12 Therma-Stor LLC Split system dehumidifier
JP5803898B2 (ja) * 2012-12-27 2015-11-0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5731581B2 (ja) * 2013-06-25 2015-06-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6734624B2 (ja) * 2014-09-30 2020-08-0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JP2017026230A (ja) * 2015-07-23 2017-02-0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空調制御装置、空調装置、空調制御方法、空調制御システム、空調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CN105371336B (zh) * 2015-12-08 2017-08-0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烟机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制冷油烟机
JP6659853B2 (ja) * 2016-08-25 2020-03-0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空気調和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6678971B (zh) * 2017-01-03 2022-08-05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柜机和空调柜机的出风控制方法
KR102296771B1 (ko) * 2017-03-31 2021-09-0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기의 실내기
CN208170542U (zh) * 2017-12-25 2018-11-30 广东志高暖通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窗机及其风门组件
CN112204208B (zh) * 2018-06-01 2022-05-03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送风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13787A (en) * 1990-10-01 1994-05-24 General Cryogenics Incorporated Refrigeration trailer
JP3121505B2 (ja) 1994-11-02 2001-01-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3540530B2 (ja) 1996-12-13 2004-07-07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H10196984A (ja) 1997-01-13 1998-07-31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機
JPH10205877A (ja) 1997-01-20 1998-08-04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JPH11248290A (ja) * 1998-03-04 1999-09-14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0018699A (ja) 1998-06-26 2000-01-1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
JP4316742B2 (ja) 1999-09-09 2009-08-19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CN1144981C (zh) * 2000-01-28 2004-04-07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用于装在天花板上的盒式空调机
JP2001082759A (ja) * 2000-08-30 2001-03-30 Toshiba Kyaria Kk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JP3731113B2 (ja) 2001-10-26 2006-01-0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4110863B2 (ja) * 2002-07-12 2008-07-02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
KR100504478B1 (ko) * 2002-11-09 2005-08-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용 실내열교환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6138550A (ja) 2006-06-01
WO2006051673A1 (ja) 2006-05-18
US20080028784A1 (en) 2008-02-07
AU2005303286B2 (en) 2009-05-14
EP1821041A1 (en) 2007-08-22
CN100504194C (zh) 2009-06-24
KR20070058694A (ko) 2007-06-08
EP1821041A4 (en) 2010-04-21
JP4036860B2 (ja) 2008-01-23
AU2005303286A1 (en) 2006-05-18
US7849709B2 (en) 2010-1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57106A (zh) 空调机的室内机
CN1771415A (zh) 空调装置
CN1993587A (zh) 一拖多型空调装置
EP2062762A1 (en) Drainage structure for vehicle air conditioner
CN104246377A (zh) 空调装置的热交换器及空调装置
JP2008145093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CN107076526A (zh) 热交换器
CN1880872A (zh) 空气调节装置
JP2006336909A (ja) 凝縮器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用室内ユニット
JP2009236436A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5024223A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及び室内熱交換器のシール板
JP2006153332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CN102147132A (zh) 窗式空调器
CN102455023A (zh) 一体型窗式空调器
CN1270133C (zh) 空调机
CN1664453A (zh) 空调机
JP5305781B2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排気装置
EP2096365B1 (en) Heat source unit installed inside building
KR100784841B1 (ko) 투인원 초슬림 공기조화기 및 이의 제어방법
JP2006275376A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WO2022269750A1 (ja) 空気調和機
CN116490736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装置
CN104114953A (zh)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
CN102147133A (zh) 一体型空调器
CN101270943B (zh) 换热器和具有换热器的空调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624

Termination date: 2012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