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14953A -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14953A
CN104114953A CN201380008794.XA CN201380008794A CN104114953A CN 104114953 A CN104114953 A CN 104114953A CN 201380008794 A CN201380008794 A CN 201380008794A CN 104114953 A CN104114953 A CN 1041149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ot part
heat exchanger
draining
outer slot
indoor s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0879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14953B (zh
Inventor
道辻善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1149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149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149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149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2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 F24F13/222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f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4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in the ceiling or at the ceil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the heat 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7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with means for purifying supplied air
    • F24F1/007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with means for purifying supplied air characterised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fil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Abstract

一种空调装置(1)的室内机(2),具有以下特征,即排水盘(50)包括:排水接收部(52),沿热交换器(10)延伸且在该热交换器(10)的下侧接收在热交换器(10)的表面产生的水;以及分隔壁(54),以从下侧抵接于热交换器(10)的方式竖立设置并将排水接收部(52)分隔为一次侧和二次侧,从而形成在一次侧接收所述水的内槽部(56)以及在二次侧接收所述水的外槽部(58),其中,外槽部(58)的底部及内槽部(56)的底部分别具有构成向下斜坡的倾斜,以便使所述水朝向排水泵(60)流动,外槽部(58)的底部的平均倾斜角大于内槽部(56)的底部的倾斜角。

Description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制冷剂的循环来进行蒸气压缩式的制冷循环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如图10及图11所示,该室内机具备送风机102;对来自送风机102的空气进行冷却或加热的热交换器104;配置于热交换器104的下侧的排水盘106;以及将积存于排水盘106的水(排水)向室内机100的外部排出的排水泵108。
排水盘106具有排水接收部107,该排水接收部107在该热交换器104的下侧接收因空气中的水分冷凝而在热交换器104的表面产生的水。该排水接收部107在热交换器104的下侧跨利用送风机102的空气的流动方向w上的热交换器104的上游侧(一次侧)和所述空气的流动方向w的下游侧(二次侧)而形成。并且,排水接收部107的底面107A朝排水泵108而向下倾斜(参照图11)。据此,排水接收部107接收的水(在热交换器104的表面产生的水)聚集于排水泵108。并且,由排水泵108排出该聚集的水(排水),由此,排水高效率地从排水盘106排出。
在上述的室内机100中,由于运转时的送风机102的送风w,在室内机100的内部,一次侧的压力高于二次侧的压力。因此,就排水接收部107内的排水的水位(水面)而言,二次侧高于一次侧(参照图10)。
若如上所述那样二次侧的水位变高,则因所述被吹出的空气w,所述二次侧的排水会起浪,其一部分可能会从室内机100的吹出口109飞散到室内机100的外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7-255739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难以因被吹出的空气而从排水盘向外部飞散水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包括:热交换器;排水盘,配置在所述热交换器的下侧;以及排水泵,将积存在所述排水盘的水向外部排出。所述排水盘包括:排水接收部,沿所述热交换器延伸,且在该热交换器的下侧接收在该热交换器的表面产生的所述水;以及分隔壁,通过以从下侧抵接于所述热交换器的方式竖立设置并将排水接收部内分隔为空气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区域和下游侧的区域,从而形成在所述空气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区域接收所述水的内槽部及在所述空气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区域接收所述水的外槽部。所述外槽部的底部及所述内槽部的底部分别具有构成向下斜坡的倾斜,以便使所述水朝向所述排水泵流动。所述外槽部的底部的倾斜角大于所述内槽部的底部的倾斜角。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所述空调装置中的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3是所述室内机的纵剖视图。
图4是表示所述室内机中的热交换器与排水盘的配置状态的俯视图。
图5是所述排水盘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所述排水盘的内槽部、外槽部和连通部的范围的图。
图7是图5的VII-VII位置的剖视图。
图8是图5的VIII-VIII位置的放大端面图。
图9是热交换器配置在排水盘上的状态下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10是以往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的宽度方向的纵剖视图。
图11是以往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的长边方向(与所述宽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室内机(以下,简称为“室内机”)通过配管4、4与室外机3连接,由此构成空调装置1。该空调装置1具有制冷剂回路。该制冷剂回路具有室内侧热交换器10、压缩机12、室外侧热交换器13、膨胀阀14、四通换向阀15来作为其主要的构成要素。在该空调装置1中,通过切换四通换向阀15来切换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的循环方向。据此,在空调装置1中进行制冷运转和制暖运转之间的切换。
室内机2是天花板吊顶型(所谓的吊顶型)。如图2及图3所示,室内机2具备:使用从天花板延伸的悬吊螺栓等的悬吊部件悬吊于天花板的外壳21;以及安装于外壳21的下部的镶板22。外壳21具有大致正方形的顶板23和从该顶板23的周缘向大致下方延伸的侧壁24。在与顶板23的各边对应的侧壁24的部位,在水平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别设置有吹出口25。风向板25A设置于该吹出口25。风向板25A变更从吹出口25吹出的温度调整后的风的吹出方向。该风向板25A是水平方向上长的矩形形状的板状部件。图略的摆动马达连接于风向板25A的水平方向的两端部。风向板25A利用该摆动马达的驱动摆动或转动。此外,镶板22在其中央部具有矩形形状的吸入格栅26。
室内机2在外壳21内具有送风机27、钟型口28、空气过滤器29、室内侧热交换器10、排水盘50以及排水泵60(参照图4)等。
送风机27是具有叶轮31和风扇马达32的离心送风机(涡轮风扇)。送风机27被配置在送风机27的吸入口33面向镶板22的吸入格栅26的位置。该送风机27将从下侧的吸入口33吸入的空气(室内空气等)向侧方(向室内侧热交换器10)吹出。钟型口28被配置在送风机27的吸入口33与吸入格栅26之间。
空气过滤器29具有覆盖钟型口28的入口的大小。空气过滤器29在钟型口28与吸入格栅26之间以沿吸入格栅26的方式被配置。
室内侧热交换器10具有薄板状的多个翅片34、34、……和插通于形成在各翅片34的贯穿孔的多个传热管35、35、……。室内侧热交换器10是所谓的交叉翅片型热交换器。该室内侧热交换器10以从水平方向包围送风机27(叶轮31)的周围的方式被配置。该室内侧热交换器10通过传热管35的管壁及翅片34进行在各传热管35内流动的制冷剂与从送风机27送出的室内空气(外部空气)之间的热交换。
排水盘50接收在室内侧热交换器10中产生的水滴,防止该水滴落到室内。排水盘50在室内侧热交换器10的下侧以沿该室内侧热交换器10的方式被配置(参照图4)。
具体而言,如图5至图9所示,排水盘50是俯视时中央部开口(即,在与送风机27的吸入口33对应的位置具有开口51)的大致四边形形状。排水盘50具有排水接收部52和分隔壁54。
排水接收部52由沿室内侧热交换器10延伸的槽(凹部)形成。排水接收部52在室内侧热交换器10的下侧接收因空气中的水分冷凝而在室内侧热交换器10的表面产生的水。在该排水接收部52的下游侧的端部(末端:图5及图6中的左侧的边的上端附近)配置有排水泵60。
分隔壁54以从下侧抵接于室内侧热交换器10的方式竖立设置在排水接收部52的两侧壁(图7中的左右的侧壁)之间。分隔壁54将排水接收部(槽)52内的空间分隔为一次侧的区域和二次侧的区域,由此形成内槽部56和外槽部58。即,分隔壁54是由内槽部56中的外槽部58侧的壁面和外槽部58中的内槽部56侧的壁面规定的壁。在此,一次侧的区域是从送风机27吹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W(参照图3)上的室内侧热交换器10的上游侧的区域。此外,二次侧的区域是所述空气的流动方向W上的室内侧热交换器10的下游侧的区域。
内槽部56沿室内侧热交换器10延伸且在一次侧的区域接收在所述室内侧热交换器10的表面产生的水。具体而言,俯视时,内槽部56沿着大致四边形的排水盘50的各边并以包围开口51的方式延伸。在图5及图6的例中,内槽部56以排水盘50中的上侧的边的左端附近为始点,按顺时针方向沿排水盘50的各边延伸。内槽部56在其终点(左侧的边的上端附近)与外槽部58连通,由此,与排水泵60连通。该内槽部56的底部56a以如下方式倾斜,即从所述始点朝向排水泵60形成一定的向下斜坡。即,在内槽部56的长边方向的各位置,从室内侧热交换器10滴下来的水(排水)朝向排水泵60而在内槽部56内流动。
外槽部58沿室内侧热交换器10延伸且在二次侧的区域接收在所述室内侧热交换器10的表面产生的水。该外槽部58的底部与内槽部56的底部一样倾斜,即以使排水朝向排水泵60流动的方式构成向下斜坡。并且,外槽部58的底部的倾斜角大于内槽部56的底部56a的倾斜角。
具体而言,外槽部58在内槽部56的外侧(排水盘50的开口51的相反侧)沿该内槽部56延伸。即,外槽部58在内槽部56的外侧沿着俯视时大致四边形的排水盘50的各边并以包围开口51的方式延伸。
该外槽部58在其长边方向(内槽部56的水的流动方向)上被分隔为多个区间。本实施方式的外槽部58被分隔为第一区间581、第二区间582、第三区间583以及第四区间584这四个区间。具体而言,外槽部58在排水盘50的角部被分隔。在本实施方式的外槽部58中,设图5及图6所示的沿排水盘50的上侧的边的区间为第一区间581、沿右侧的边的区间为第二区间582、沿下侧的边的区间为第三区间583、沿左侧的边的区间为第四区间584。
各区间581至584的底部沿内槽部56的排水流动方向构成向下斜坡。即,第一区间581的底部以图6的左端(始端)581A最高且右端(末端)581B最低的方式倾斜。第二区间582的底部以图6的上端(始端)582A最高且下端(末端)582B最低的方式倾斜。第三区间583的底部以图6的右端(始端)583A最高且左端(末端)583B最低的方式倾斜。第四区间584的底部以图6的下端(始端)584A最高且上端(末端)584B(详细而言,是配置有排水泵60的位置)最低的方式倾斜。这些各区间581至584的始端581A至584A的底部的高度位置分别相同,各区间581至584的末端581B至584B的底部的高度位置分别相同。即,在邻接的区间(例如第二区间582与第三区间583),上游侧的区间的末端(例如第二区间582的末端582B)的底部的高度位置与下游侧的区间的始端(例如第三区间583的始端583A)的底部的高度位置之间设定有高低差。
在本实施方式的排水盘50中,在邻接的区间之间设置有定位部59,该定位部59通过使室内侧热交换器10的侧部抵接,由此对排水盘50进行在该室内侧热交换器10的水平方向的定位。定位部59在邻接的区间(例如第二区间582与第三区间583)之间从上游侧的区间的末端(例如第二区间582的末端582B)的底部位置向上方突出,据此,将外槽部58分割为各区间581至584。利用该定位部59形成上游侧的区间的末端(例如第二区间582的末端582B)和与其邻接的下游侧的区间的始端(例如第三区间583的始端583A)的底部的高低差。此外,第一至第三区间581至583的始端581A至583A的高度位置被设定为使第一至第三区间581至583的末端581B至583B的底部的高度位置等于或高于内槽部56的与各末端581B至583B对应的部位(后述的通过连通部540连通的部位)的底部的高度位置。
此外,各区间581至584的底部的倾斜角在长边方向的中间部发生变化。即,各区间581至584的底部的倾斜角在始端581A至584A侧的部位和末端581B至584B侧的部位不同。详细而言,各区间581至584的底部的倾斜角在从长边方向中央至末端581B至584B为止与内槽部56的底部56a的倾斜角相同,从始端581A至584A至长边方向中央为止大于内槽部56的底部56a的倾斜角。因此,各区间581至584的底部的平均倾斜角大于内槽部56的底部56a的倾斜角。由此,通过使始端581A至584A侧部位的底部的倾斜角大于长边方向中央,从而能够使在所述始端581A至584A侧的部位接收的排水有气势地朝向末端581B至584B流动。利用该流动,使比长边方向中央位于末端581B至584B侧的部位的排水流到末端581B至584B为止。
在本实施方式的外槽部58中,底部的倾斜角是指外槽部58整体的始端581A与末端584B之间的平均倾斜角。该平均倾斜角大于内槽部56的底部56a的倾斜角。此外,内槽部56的底部56a的倾斜角也可以为内槽部56的始端56A与末端56B之间的平均倾斜角。
如上所述,将外槽部58在长边方向(内槽部56的水的流动方向)上隔开,且设置成邻接的区间中的上游侧的区间的末端(例如第二区间582的末端582B)与下游侧的区间的始端(例如第三区间583的始端583A)的之间设定有高低差的锯齿状配置,据此,能够使外槽部58(各区间581至584)的底部倾斜更大,并且抑制排水盘50的厚度。
连通外槽部58与内槽部56的连通部540分别设置在分隔壁54中与各区间581至584的末端581B至584B相对应的位置。该连通部540是排水从外槽部58向内槽部56或从内槽部56向外槽部58流动的部位。连通部540是以横切分隔壁54的方式设置的槽(参照图8)。此外,连通部540并不限定于槽,也可以为连通外槽部58与内槽部56的贯穿孔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至第三区间581至583的末端581B至583B形成在排水盘50的角部(即,室内机2的外壳21的角部、亦即从吹出口25的正面位置偏离的位置)。因此,设置于与这些末端581B至583B相对应的位置的连通部540也分别设置在排水盘50的角部。此外,排水盘50的周缘部中的各直线部53是规定室内机2的各吹出口25的下端的部位(参照图3)。
在第一至第三区间581至583的末端581B至583B中,外槽部58的底部和连通部540的底部成为一体而构成朝内槽部56的向下斜坡的倾斜面。据此,在第一至第三区间581至583,从始端581A至583A侧流过来的排水不会长时间滞留在末端581B至583B而更可靠地流入内槽部56。
排水泵60配置在第四区间584的末端584B。并且,流入内槽部56的排水(包含流过第一至第三区间581至583而流入内槽部56的排水)通过将内槽部56的末端56B和第四区间584的末端584B连通的连通部540(参照图9)而流入第四区间584的末端584B。
排水泵60具有泵主体61和水位传感器62。在该排水泵60中,当水位传感器62检测出积存于第四区间584的末端584B(外槽部58的末端)的排水达到指定的水位时,泵主体61进行驱动将该排水排出到室内机2的外部。
在以上的室内机2中,通过在排水盘50中设置分隔壁54来阻止因一次侧的区域与二次侧的区域之间的压力差而排水接收部52的排水向一次侧的区域移动(即,从内槽部56向外槽部58移动)。据此,在排水接收部52能够可靠地防止二次侧的区域(外槽部58)的水位上升。此外,通过将外槽部58的底部设为比内槽部56的底部更倾斜,能够使外槽部58接收的排水迅速地向排水泵60侧流动。据此,缩短排水停留在二次侧的区域(外槽部58)的时间,能够有效地防止该排水飞散到室内机2的外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2中,流过外槽部58的排水流向排水泵60的途中能够通过连通部540而流入内槽部56。因此,排水停留在外槽部58的时间更短,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外槽部58的排水飞散到室内机2的外部。具体而言,在设置有连通部540的位置,外槽部58的底部的高度位置等于或高于内槽部56的底部的高度位置。因此,流过外槽部58的排水流到连通部540的位置时,从该外槽部58通过连通部540而流入内槽部56。据此,排水在外槽部58流动的距离缩短,该排水停留在外槽部58的时间更缩短。
而且,连通部540设置在从室内机2的吹出口25的正面位置偏离的位置,从而与设置在所述正面位置的情况相比,通过连通部540的空气不易从吹出口25吹出。因此,通过连通部540而从一次侧的区域向二次侧的区域吹出的空气的流动得到抑制。其结果,因该空气的流动而外槽部58及连通部540的排水向室内机2的外部飞散的情况得到抑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2中,通过将外槽部58分隔为多个区间581至584,缩短了排水能够在外槽部58流动的距离。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2中,通过将外槽部58分隔为多个区间581至584,更缩短了排水停留在外槽部58的时间。据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排水从外槽部58飞散到室内机2的外部的情况。
而且,通过将外槽部58分隔为多个区间581至584,可设置成邻接的区间中的上游侧的区间的末端(例如第二区间582的末端582B)与下游侧的区间的始端(例如第三区间583的始端583A)之间设定有高低差的锯齿状配置。据此,能够使外槽部58(各区间581至582)的底部的倾斜更大,并且抑制排水盘50的厚度。
此外,连通部540分别设置在第一至第三区间581至583的下端位置(末端581B至583B),由此,流过各区间581至583的排水通过连通部540而全部流入内槽部56。因此,能够防止排水长时间滞留于外槽部58的情况。
另外,本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室外机2中,连通部540配置在从水平方向的开口25的正面位置偏离的位置(室内机2的角部)。但是,连通部540的配置位置并不限定于该位置。例如,连通部540也可以设置在水平方向的开口25的正面位置。此时,连通部540设置在开口25的下方位置。据此,抑制通过连通部540而从一次侧的区域流向二次侧的区域的空气的流量,能够抑制因该空气的流动而排水飞散到外部的情况。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室外机2中,连通部540仅设置在外槽部58(各区间581至584)的底部最低的位置581B至584B,但并不限定于该构成。除所述最低的位置以外,连通部540还可以设置在高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即使设置在此位置,在外槽部58流动的排水也能通过连通部540流入内槽部56,能够缩短排水在外槽部58流动的距离。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室外机2中,各区间581至584的底部的倾斜角在长边方向的中途变化,但并不限定于该构成。在各区间581至584,从始端581A至584A至末端581B至584B的底部的倾斜角也可以不变。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室外机2中,连通部540设置有四个(多个),但并不限定于该构成。也可以为外槽部58未被分隔(划分),连通部540也可以在内槽部56或外槽部58的最下游端(末端)设置一个。即,内槽部56和外槽部58也可以仅在排水泵60的配置位置附近连通。
此外,也可以不设置连通部540。此时,排水泵60分别设置在内槽部56的末端和外槽部58的末端。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的室内机2是天花板吊顶型,但也可以为天花板埋入型(所谓的嵌入式)的室内机。即,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室内机2中,吹出口25设置在侧面,但吹出口也可以设置在底面。
在天花板埋入型的室内机中,在排水接收部52设置分隔壁54而形成内槽部56和外槽部58,且外槽部58的底部的倾斜角大于内槽部56的底部的倾斜角。据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在排水接收部52中二次侧的区域(外槽部58)的水位上升的情况。此外,使外槽部58接收的排水迅速向排水泵60侧流动,缩短排水停留在二次侧的区域(外槽部58)的时间,由此能够防止该排水向室内机的外部飞散。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的室内机2向四个方向吹出风,但并不限定于该构成。室内机也可以向两个方向吹出风,还可以向一个方向吹出风。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的室内机2使用于进行制冷运转和制暖运转两个运转的空调装置1中,但并不限定于该构成。室内机也可以使用于专门制冷的空调装置,还可以使用于专门制暖的空调装置中。
[实施方式的概要]
概括以上的实施方式则如下所述。
即,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包括:热交换器;排水盘,配置在所述热交换器的下侧;以及排水泵,将积存在所述排水盘的水向外部排出。并且,所述排水盘包括:排水接收部,沿所述热交换器延伸,且在该热交换器的下侧接收在该热交换器的表面产生的所述水;以及分隔壁,通过以从下侧抵接于所述热交换器的方式竖立设置并将排水接收部内分隔为空气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区域和下游侧的区域,从而形成在所述空气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区域接收所述水的内槽部及在所述空气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区域接收所述水的外槽部。所述外槽部的底部及所述内槽部的底部分别具有构成向下斜坡的倾斜,以便使所述水朝向所述排水泵流动。所述外槽部的底部的倾斜角大于所述内槽部的底部的倾斜角。
根据此种构成,通过设置分隔壁,能够防止因热交换器的一次侧的区域(从室内机吹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区域)与二次侧的区域(所述空气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区域)之间的压力差而排水接收部的排水(来自热交换器的水)向二次侧的区域移动的情况(即,从内槽部向外槽部移动)。据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在排水接收部中二次侧的区域(外槽部)的水位上升。而且,通过设置分隔壁,能够使外槽部的底部比内槽部的底部更倾斜,据此,使外槽部接收的水(排水)迅速流向排水泵侧,能够缩短排水停留在二次侧的区域(外槽部)的时间。其结果,能够有效地防止该排水向室内机的外部飞散的情况。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中,所述分隔壁也可以具有将所述外槽部和所述内槽部连通的一个或多个连通部。所述外槽部在所述连通部的位置的底部的高度位置也可以等于或高于所述内槽部在该连通部的位置的底部的高度位置。所述连通部也可以被配置在偏离于该室内机的所述空气的吹出口的正面位置的位置。
根据此种构成,在外槽部流动的排水在朝向排水泵的中途能够通过连通部而流入内槽部。因此,排水停留在外槽部的时间更短,其结果,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外槽部的排水飞散到室内机的外部的情况。具体而言,在设置有连通部的位置,外槽部的底部的高度位置等于或高于内槽部的底部的高度位置。因此,当在外槽部流动的排水流到连通部的位置时通过连通部从而外槽部流入内槽部。据此,排水在外槽部流动的距离缩短,排水停留在外槽部的时间更缩短。
而且,连通部设置在从室内机的吹出口的正面位置偏离的位置,因此,与设置在所述正面位置的情况相比,通过连通部的空气从吹出口吹出为止压力损耗提高。据此,通过连通部从一次侧的区域吹向二次侧的区域的空气的流量得到抑制。因此,因空气的流动而外槽部及连通部的排水飞散到室内机外部的情况得到抑制。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中,所述外槽部也可以在其长边方向上被分隔为多个区间。所述连通部也可以被设置在所述外槽部的各区间的所述底部最低的下端位置。
如上所述,通过缩短排水能在外槽部流动的距离,使排水停留在外槽部的时间更短,由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排水从外槽部向室内机的外部飞散的情况。
而且,通过将外槽部分隔为多个区间,能够采用在邻接的区间中上游侧的区间的末端与下游侧的区间的始端之间设定高低差的锯齿状的配置。据此,能够使外槽部(各区间)的底部的倾斜更大,并且能够抑制排水盘的厚度。
此外,通过在各区间的下端位置分别设置连通部,流过各区间的排水通过该连通部而全部流入内槽部。因此,能够防止排水长时间滞留于外槽部。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中,所述分隔壁也可以具有将所述外槽部和所述内槽部连通的一个或多个连通部。所述外槽部也可以在其长边方向上被分隔为多个区间。所述外槽部在所述连通部的位置的底部的高度位置也可以等于或高于所述内槽部在该连通部的位置的底部的高度位置。所述连通部也可以被设置在所述外槽部的各区间的所述底部最低的下端位置。
根据此种构成,通过缩短排水能在外槽部流动的距离,使排水停留在外槽部的时间更短,由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排水从外槽部向室内机的外部飞散的情况。
而且,通过将外槽部分隔为多个区间,能够采用在邻接的区间中上游侧的区间的末端与下游侧的区间的始端之间设定高低差的锯齿状的配置。据此,能够使外槽部(各区间)的底部的倾斜更大,并且还能够抑制排水盘的厚度。
此外,通过在各区间的下端位置分别设置连通部,流过各区间的排水通过该连通部而全部流入内槽部。因此,能够防止排水长时间滞留于外槽部的情况。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中,在分隔壁设置有连通部的情况下,所述外槽部的所述底部也可以在所述连通部的位置具有从所述外槽部朝向所述内槽部构成向下斜坡的倾斜。
根据此种构成,流过外槽部(各区间)的排水通过连通部而更可靠地流入内槽部。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中,也可以包括:送风机,将从下侧吸入的空气向侧方吹出;以及一个或多个吹出口,将所述空气向外部吹出。所述热交换器也可以以从水平方向包围所述送风机的方式被配置,在俯视时呈大致四边形。所述吹出口也可以在隔着所述热交换器而位于所述送风机的相反侧,被设置在与所述大致四边形的各边相对应的位置。所述连通部也可以被配置在与所述大致四边形的角部相对应的位置。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可作为空调装置的室内机而利用。
符号说明
1    空调装置
2    室内机
10   室内侧热交换器(热交换器)
25   吹出口
27   送风机
33   吸入口
50   排水盘
52   排水接收部
54   分隔壁
540  连通部
56   内槽部
56a  内槽部的底部
58   外槽部
581  第一区间
582  第二区间
583  第三区间
584  第四区间
60   排水泵

Claims (6)

1.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热交换器;
排水盘,配置在所述热交换器的下侧;以及
排水泵,将积存在所述排水盘的水向外部排出,其中,
所述排水盘包括:
排水接收部,沿所述热交换器延伸,且在该热交换器的下侧接收在该热交换器的表面产生的所述水;以及
分隔壁,通过以从下侧抵接于所述热交换器的方式竖立设置并将所述排水接收部内分隔为空气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区域和下游侧的区域,从而形成在所述空气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区域接收所述水的内槽部及在所述空气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区域接收所述水的外槽部,其中,
所述外槽部的底部及所述内槽部的底部分别具有构成向下斜坡的倾斜,以便使所述水朝向所述排水泵流动,
所述外槽部的底部的倾斜角大于所述内槽部的底部的倾斜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隔壁具有将所述外槽部和所述内槽部连通的一个或多个连通部,
所述外槽部在所述连通部的位置的底部的高度位置等于或高于所述内槽部在该连通部的位置的底部的高度位置,
所述连通部被配置在偏离于该室内机的所述空气的吹出口的正面位置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槽部在其长边方向上被分隔为多个区间,
所述连通部被设置在所述外槽部的各区间的所述底部最低的下端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隔壁具有将所述外槽部和所述内槽部连通的一个或多个连通部,
所述外槽部在其长边方向上被分隔为多个区间,
所述外槽部在所述连通部的位置的底部的高度位置等于或高于所述内槽部在该连通部的位置的底部的高度位置,
所述连通部被设置在所述外槽部的各区间的所述底部最低的下端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槽部的所述底部在所述连通部的位置具有从所述外槽部朝向所述内槽部构成向下斜坡的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送风机,将从下侧吸入的空气向侧方吹出;以及
一个或多个吹出口,将所述空气向外部吹出,其中,
所述热交换器以从水平方向包围所述送风机的方式被配置,在俯视时呈大致四边形,
所述吹出口在隔着所述热交换器而位于所述送风机的相反侧,被设置在与所述大致四边形的各边相对应的位置,
所述连通部被配置在与所述大致四边形的角部相对应的位置。
CN201380008794.XA 2012-02-10 2013-01-30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 Active CN1041149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26824A JP5382153B2 (ja) 2012-02-10 2012-02-10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JP2012-026824 2012-02-10
PCT/JP2013/000496 WO2013118464A1 (ja) 2012-02-10 2013-01-30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14953A true CN104114953A (zh) 2014-10-22
CN104114953B CN104114953B (zh) 2015-08-05

Family

ID=489472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08794.XA Active CN104114953B (zh) 2012-02-10 2013-01-30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2829816B1 (zh)
JP (1) JP5382153B2 (zh)
CN (1) CN104114953B (zh)
WO (1) WO201311846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52528B (zh) * 2016-10-08 2021-11-0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接水盘组件和空调
JP7066422B2 (ja) * 2018-01-30 2022-05-13 三菱重工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天井埋込み型空気調和機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5861Y2 (ja) * 1978-12-25 1983-02-0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S6054024A (ja) * 1983-09-02 1985-03-28 Ebara Densan:Kk 液面検出用リレ−回路
JPS62122227A (ja) * 1985-11-22 1987-06-03 Hitachi Ltd 不純物ド−プ層の評価方法
JPS62122224A (ja) * 1985-11-22 1987-06-0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フレ−ムフイ−ダ−
JPS62176612A (ja) * 1986-01-29 1987-08-03 Toyo Radiator Kk 熱交換器用伝熱管の製造方法
JPH11118179A (ja) * 1997-10-15 1999-04-30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1235174A (ja) * 2000-02-21 2001-08-31 Sanyo Electric Co Ltd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装置
JP2008128488A (ja) * 2006-11-16 2008-06-05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
CN201628354U (zh) * 2010-04-14 2010-11-1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导水装置及具有该导水装置的空调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54024U (ja) * 1983-09-19 1985-04-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S62122224U (zh) * 1986-01-24 1987-08-03
JPS62122227U (zh) * 1986-01-28 1987-08-03
JPS62176612U (zh) * 1986-04-30 1987-11-10
JP3998030B2 (ja) 2006-03-20 2007-10-2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天井設置型空気調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5861Y2 (ja) * 1978-12-25 1983-02-0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S6054024A (ja) * 1983-09-02 1985-03-28 Ebara Densan:Kk 液面検出用リレ−回路
JPS62122227A (ja) * 1985-11-22 1987-06-03 Hitachi Ltd 不純物ド−プ層の評価方法
JPS62122224A (ja) * 1985-11-22 1987-06-0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フレ−ムフイ−ダ−
JPS62176612A (ja) * 1986-01-29 1987-08-03 Toyo Radiator Kk 熱交換器用伝熱管の製造方法
JPH11118179A (ja) * 1997-10-15 1999-04-30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1235174A (ja) * 2000-02-21 2001-08-31 Sanyo Electric Co Ltd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装置
JP2008128488A (ja) * 2006-11-16 2008-06-05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
CN201628354U (zh) * 2010-04-14 2010-11-1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导水装置及具有该导水装置的空调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14953B (zh) 2015-08-05
JP5382153B2 (ja) 2014-01-08
JP2013164185A (ja) 2013-08-22
EP2829816A4 (en) 2016-01-06
EP2829816B1 (en) 2020-05-06
WO2013118464A1 (ja) 2013-08-15
EP2829816A1 (en) 2015-01-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88176B2 (en) Air-conditioning device
KR101213655B1 (ko) 스탠드형 공기 조화기
CN100472145C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5190187A (zh) 空调机的室内机和空调机
CN203907778U (zh) 空调风管机的室内机
CN203869173U (zh) 空调机
CN104114953B (zh)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
CN104964341A (zh) 空调器的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JP2019027614A (ja) 熱交換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CN104697074A (zh) 空调室外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JP6614876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100504223C (zh) 空调器的室内机
JP6877535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KR101862556B1 (ko) 냉각탑 및 그 제어 방법
CN205481611U (zh) 冷却装置及具该冷却装置的空调
JP2010196945A (ja) 室外ユニット
JP2003287239A (ja) 天井埋込形空気調和機
CN204717875U (zh) 空调器的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KR102336692B1 (ko) 수적분리가 가능한 공기순환식 냉방장치
CN217685411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US20070251255A1 (en) Window Type Air Conditioner
CN111207532B (zh) 热交换器及空调装置
KR100397017B1 (ko) 천장형 공기조화기
KR100565834B1 (ko) 환기장치용 열교환기
CN100434826C (zh) 窗式空调器的冷凝水引导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