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53118A - 线圈天线结构和便携式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线圈天线结构和便携式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053118A CN101053118A CNA2006800001690A CN200680000169A CN101053118A CN 101053118 A CN101053118 A CN 101053118A CN A2006800001690 A CNA2006800001690 A CN A2006800001690A CN 200680000169 A CN200680000169 A CN 200680000169A CN 101053118 A CN101053118 A CN 10105311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gnetic part
- magnetic
- coil antenna
- antenna structure
- hous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 G06K7/1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 G06K7/10009—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sensing by radiation using wavelengths larger than 0.1 mm, e.g. radio-waves or microwaves
- G06K7/10316—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sensing by radiation using wavelengths larger than 0.1 mm, e.g. radio-waves or microwaves using at least one antenna particularly designed for interrogating the wireless record carrier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9/00—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 G06K19/06—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the digital marking, e.g. shape, nature, code
- G06K19/06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 G06K19/0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 G06K19/0723—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the record carrier comprising an arrangement for non-contact communication, e.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ircuits on transponder cards, non-contact smart cards or RFID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 G06K7/0008—General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reading of electronic memory record carriers, independent of its reading method, e.g. power transfer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 G06K7/1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 G06K7/10009—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sensing by radiation using wavelengths larger than 0.1 mm, e.g. radio-waves or microwaves
- G06K7/10316—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sensing by radiation using wavelengths larger than 0.1 mm, e.g. radio-waves or microwaves using at least one antenna particularly designed for interrogating the wireless record carriers
- G06K7/10326—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sensing by radiation using wavelengths larger than 0.1 mm, e.g. radio-waves or microwaves using at least one antenna particularly designed for interrogating the wireless record carriers the antenna being of the very-near field type, e.g. capacitiv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4—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 H01Q1/241—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 H01Q1/24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held use
- H01Q1/243—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held use with built-in antenna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7/00—Loop antennas with a substantially uniform current distribution around the loop and having a directional radiation pattern in a plane perpendicular to the plane of the loop
- H01Q7/06—Loop antennas with a substantially uniform current distribution around the loop and having a directional radiation pattern in a plane perpendicular to the plane of the loop with core of ferromagnetic material
- H01Q7/08—Ferrite rod or like elongated co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upport Of Aerial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Details Of Aerials (AREA)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设置在扁平主壳体(17)的厚度方向上延伸的第一磁性部件(1)。磁连接于第一磁性部件(1)的第二磁性部件(2)和第三磁性部件(3)分别被设置在第一主表面一侧和第二主表面一侧。第一磁性部件(1)设有围绕它的线圈部件(11)。以此方式,在主壳体(17)的端部构造U形磁路以绕过起到内部导体作用的基板(15)。类似地,由第四至第六磁性部件(4-6)组成的U形磁路被构建于次壳体(18)中,该次壳体(18)与主壳体(17)一起构成蛤壳型壳体以绕过起到内部导体作用的基板(16)。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含在便携式电子设备中的线圈天线结构以及设有这种结构的便携式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变得普及的非接触式IC卡被配置成当来自读取器/写入器的磁通穿过设置在卡中的平面线圈时与读取器/写入器通信。
在包含这类非接触式IC卡的芯片的蜂窝电话等设备中,上述平面线圈被设置在蜂窝电话的壳体的任何一个表面中(在表面附近)。由于设有包含接地电极、金属电池盒等的电路基板,因此磁通难以穿过蜂窝电话的内部。因此产生通信距离减小的问题。此外还存在灵敏度随着方向变化的问题。例如,当将蜂窝电话在被颠倒的情况下执于读取器/写入器上时,通信可能完全无法进行。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配置,其中将高磁导率材料片设置在线圈天线和一物体之间。
专利文献1:日本未审专利申请第2000-113142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信息存储装置具有这样一种结构,其中一薄片被固定于该物体的固定表面上。因此,当该装置被应用于例如蜂窝电话时,可通过被固定于例如蜂窝电话的电池组的方式将其包含入蜂窝电话。
上述结构对于从壳体一个方向一侧到来的磁通来说是有效的。然而,它对从与之相反的另一方向一侧到来的磁通是无效的。结果,问题仍未解决,由此当将蜂窝电话在颠倒的情况下执于读取器/写入器上时仍然无法进行通信。
因此,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线圈天线装置,即使当包含非接触式IC卡芯片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在颠倒的情况下被执于读取器/写入器上时,该线圈天线装置也能通信,并且能够确保所要求的通信距离量;以及提供设有该装置的便携式电子设备。
解决这些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诸方面的线圈天线和便携式电子设备具有如下的配置:
(1)一线圈天线被配置成包括具有第一主表面和与之相对的第二主表面的扁平壳体,并且在该壳体中包括磁性部件和围绕该磁性部件的线圈部件,该磁性部件至少在壳体的厚度方向上延伸并起到从第一主表面一侧到第二主表面一侧的磁路的作用。
(2)该线圈天线被配置成使上述磁性部件起到第一磁性部件的作用,并且与第一磁性部件磁连接的第二磁性部件被设置在上述壳体的第一主表面一侧。
(3)该线圈天线被配置成使磁连接于第一磁性部件的第三磁性部件被设置在上述壳体的第二主表面一侧。
(4)该线圈天线被配置成使第一、第二和第三磁性部件由一体的磁性部件构成。
(5)上述一体的磁性部件是在上述壳体的第一主表面和第二主表面上弯曲的薄片形磁性部件。
(6)该线圈天线被配置成设有分别都是由上述第一、第二和第三磁性部件组成的多个组。
(7)该线圈天线被配置成使第二磁性部件和第三磁性部件中的至少一个与第一磁性部件分离地形成。
(8)该线圈天线被配置成使一间隙被插在第一磁性部件和与第一磁性部件分离地形成的第二或第三磁性部件之间。
(9)该线圈天线被配置成在上述壳体的表面方向上,规定第二和第三磁性部件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一磁性部件的横截面积。
(10)该线圈天线结构被配置成使第二和第三磁性部件具有接近薄片或薄膜的形状。
(11)该磁性天线被配置成使第一磁性部件具有接近薄片或薄膜的形状。
(12)该线圈天线被配置成使第一磁性部件被设置在上述壳体的端部附近。
(13)一电路基板被设置在上述壳体中,第一磁性部件被设置成穿透该电路基板,并且朝远离第一磁性部件的方向延伸的切口部分至少被设置在电路基板的围绕第一磁性部件的部分的导体中。
(14)上述壳体设有液晶显示面板所用的导电框架,并且前述第一磁性部件被设置在由该导电框架形成的环路的外侧。
(15)在上述导电框架的外侧形成一收缩部分,并且上述第一磁性部件被设置在该收缩部分中。
(16)用于限制磁通经由不同于包括上述第一磁性部件的上述磁路的路线通过的一磁垒部件被设置在上述第一磁性部件附近。
(17)用于限制磁通经由不同于包括上述第一磁性部件的上述磁路的路线通过的一磁垒部件被设置在第二和第三磁性部件的相对表面中的至少一个上或设置在相对表面内。
(18)该线圈天线被配置成使上述壳体作为主壳体,设置与主壳体一起构成蛤壳(clamshell)结构的次壳体,并且将第一磁性部件设置在主壳体的用于连接次壳体的连接枢轴部分。
(19)该线圈天线被配置成使上述壳体作为主壳体,设置能相对于主壳体自由打开或合拢的次壳体,并在次壳体中设置第四磁性部件,该第四磁性部件至少在次壳体的厚度方向上延伸,并起到从次壳体的第一主表面至第二主表面的磁路的作用,并在次壳体相对于主壳体被合拢时,被磁连接于第一磁性部件。
(20)该线圈天线被配置成使磁连接于第四磁性部件的第五磁性部件被设置在次壳体的第一主表面一侧,而磁连接于第四磁性部件的第六磁性部件被设置在次壳体的第二主表面一侧。
(21)该线圈天线被配置成使第五和第六磁性部件与第四磁性部件一起被一体地形成。
(22)上述一体的磁性部件是在上述次壳体的第一主表面和第二主表面上弯曲的薄片形磁性部件。
(23)该线圈天线被配置成设有分别都是由上述第四、第五和第六磁性部件组成的多个组。
(24)该线圈天线被配置成使第五磁性部件和第六磁性部件中的至少一个与第四磁性部件分离地形成。
(25)该线圈天线被配置成使一间隙被插在第四磁性部件和与第四磁性部件分离地形成的第五或第六磁性部件之间。
(26)该线圈天线被配置成在次壳体的表面方向上,规定第五和第六磁性部件的横截面积大于第四磁性部件的横截面积。
(27)该线圈天线被配置成使第五和第六磁性部件具有接近薄片或薄膜的形状。
(28)该线圈天线被配置成使第四磁性部件具有接近薄片或薄膜的形状。
(29)该线圈天线被配置成使第四磁性部件被设置在次壳体的一个端部的附近。
(30)一电路基板被设置在前述次壳体内,第四磁性部件被设置成穿透该电路基板,并且朝远离第四磁性部件的方向延伸的切口部分至少被设置在电路基板的围绕第四磁性部件的部分的导体中。
(31)上述次壳体设有液晶显示面板所用的导电框架,并且前述第四磁性部件被设置在由该导电框架形成的环路的外侧。
(32)在前述导电框架的外侧形成一收缩部分,并且前述第四磁性部件被设置在该收缩部分中。
(33)用于限制磁通经由不同于包括上述第四磁性部件的上述磁路的路线通过的一磁垒部件被设置在上述第四磁性部件附近。
(34)用于限制磁通经由不同于包括上述第四磁性部件的上述磁路的路线通过的一磁垒部件被设置在前述第五和第六磁性部件的相对表面中的至少一个上,或设置在由相对表面所包夹的空间中。
(35)前述壳体设有液晶显示面板所用的导电框架,该框架围绕前述磁路,并且设有非导电部分作为该导电框架的一部分。
(36)一线圈天线被配置成包括:磁性部件,该磁性部件被设置成使磁通穿过以绕过或穿透具有相对较低磁导率的区域;以及围绕该磁性部件的线圈部件。
(37)该线圈天线被配置成使前述磁性部件作为第一磁性部件,磁连接于第一磁性部件的第二磁性部件被设置在第一磁性部件的至少一端一侧上,并且在与第一磁性部件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规定第二磁性部件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一磁性部件的横截面积。
(38)根据本发明一个方面的便携式电子设备被配置成包括诸前述线圈天线结构中的任何一种。
优点
(1)一线圈天线被配置成在扁平壳体内包括磁性部件和围绕该磁性部件的线圈部件,该磁性部件在壳体的厚度方向上延伸,并起到从第一主表面至第二主表面的磁路的作用。从而,该磁性部件起到磁通从第一主表面到第二主表面一侧行或与之相反的方向行进的磁路的作用,并且该线圈部件被设置在该磁路中,由此当例如非接触式IC卡与该线圈天线连接时,可通过将壳体执于读取器/写入器之上来进行通信,而不管是第一主表面一侧或第二主表面一侧的哪个表面对着读取器/写入器。
(2)磁连接于在壳体厚度方向上延伸的第一磁性部件的第二磁性部件被设置在壳体的第一主表面一侧。由此,磁路的磁垒降低,磁通汇聚的效果得以提高,并且穿过线圈部件的磁通密度增大,由此距离读取器/写入器的通信距离得以增加。
(3)第三磁性部件被磁连接于第一磁性部件。由此,使磁通在第一磁性部件上会聚的效果进一步提高。
(4)第二和第三磁性部件与例如第一磁性部件一起形成一体。由此可防止磁通泄漏,并且能提高磁通在第一磁性部件上的汇聚效果。
(5)该一体的磁性部件由在壳体的第一主表面和第二主表面上弯曲的薄片形磁性部件组成。由此可在有限的空间内构造磁路,并且可不增大壳体尺寸地构造便携式电子设备。
(6)设置分别都包括第一、第二和第三磁性部件的多个组。由此可提高其通信灵敏性和稳定性。
(7)第二磁性部件和第三磁性部件中的至少一个与第一磁性部件分离地形成。由此,可方便地将其包含于壳体内。
(8)可通过在第一磁性部件以及与第一磁性部件分离地形成的第二或第三磁性部件之间插入间隙来起到相似效果。
(9)在壳体表面方向上,规定第二和第三磁性部件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磁性部件的横截面积。由此,能有效地提高磁通在第一磁性部件上会聚的效果,同时壳体中由线圈部件围绕的第一磁性部件的体积被保持为很小。
(10)第二和第三磁性部件被规定为接近薄片或薄膜的形状。由此,可减少壳体中第二和第三磁性部件所占的体积,并可使整个设备小型化。
(11)可通过规定第一磁性部件为接近薄片或薄膜的形状来进一步增进小型化的效果。
(12)第一磁性部件被设置在壳体的端部附近。由此,可防止壳体中的基板布置的冲突,并且能有效地利用空间。
(13)第一磁性部件被设置成穿透壳体中的电路基板,并且一切口部分被设置在电路基板的围绕第一磁性部件的部分中。由此,当磁通通过第一磁性部件时在电路基板中产生的涡电流造成的反电动势被抑制,并且第一磁性部件的有效磁导率的降低可被抑制。
(14)上述第一磁性部件被设置在由包含在上述壳体内的、液晶显示面板所用导电框架形成的环路的外侧。由此,当磁通通过第一磁性部件时,没有涡电流流过该导电框架,因此不产生涡电流引起的反电动势,并且能避免第一磁性部件的有效磁导率的降低。
(15)收缩部分被形成在液晶显示面板所用的导电框架外侧上,并且第一磁性部件被设置在该收缩部分中。由此,可将第一磁性部件设置在由该导电框架形成的环路的外侧而不减小该导电框架的尺寸。
(16)用于限制磁通经由不同于包含第一磁性部件的磁路的路线通过的磁垒部件被设置在第一磁性部件附近。由此能进一步汇聚与线圈部件相互链接的磁通。
(17)用于限制磁通经由不同于包含第一磁性部件的磁路的路线通过的磁垒部件被设置在第二和第三磁性部件的相对表面中的至少一个上,或设置在由相对表面包夹的空间中。由此,可使与线圈部件相互链接的磁通进一步汇聚。
(18)第一磁性部件被设置在用于将次壳体连接于设有磁性部件和线圈部件的主壳体的连接枢轴部分。结果,可防止由次壳体引起的干扰。
(19)在包含主壳体和能够相对主壳体自由打开或合拢的次壳体的结构中,设置起到从次壳体的第一主表面至第二主表面的磁路的作用第四磁性部件,并且该第四磁性部件被磁连接于主壳体一侧的第一磁性部件。由此可构建穿透主壳体和次壳体的磁路,并且即使当次壳体相对主壳体被合拢时,仍能执行作为线圈天线的功能。
(20)磁连接于第四磁性部件的第五和第六磁性部件被设置在上述次壳体的第一和第二主表面上。结果可减少次壳体中的磁路的磁阻,并提高磁通汇聚的效果。
(21)当第五和第六磁性部件与第四磁性部件一起被一体地形成时,部件数得以减少并且能进一步减少磁通泄漏。
(22)一体的磁性部件由在次壳体的第一主表面和第二主表面上弯曲的薄片形磁性部件组成。由此,可在有限空间内构建磁路,并且可构造便携式电子设备而不使其壳体尺寸增加。
(23)设置分别都是由第四、第五和第六磁性部件组成的多个组。由此,可提高其通信灵敏性和稳定性。
(24)第五磁性部件和第六磁性部件中的至少一个与第四磁性部件分离地形成。由此,可容易地增加次壳体中这些磁性部件的布置的灵活性。
(25)可通过在第四磁性部件以及与第四磁性部件分离地形成的第五或第六磁性部件之间插入一间隙来实现相似的效果。
(26)在壳体表面方向上,规定第五和第六磁性部件的横截面积大于第四磁性部件的横截面积。由此,可减少包含在次壳体内的第四磁性部件的体积,并使整个设备小型化。
(27)第五和第六磁性部件被规定为接近薄片或薄膜的形状。由此,壳体中由第五和第六磁性部件占据的体积得以减少,并且能使整个设备小型化。
(28)通过规定第四磁性部件具有接近薄片或薄膜的形状而进一步提高小型化效果。
(29)第四磁性部件被设置在壳体的端部附近。由此可防止壳体中基板布置的冲突,并且能有效地利用空间。
(30)第四磁性部件被设置成穿透次壳体中的电路基板,并且切口部分被设置在电路基板的围绕第四磁性部件的部分中。由此可抑制由涡电流产生的反电动势,并且可抑制有效磁导率的降低。
(31)第四磁性部件被设置成:穿透次壳体的电路基板,并且将切口部分设置在电路基板的围绕第四磁性部件的部分中。由此当磁通通过第四磁性部件时由电路基板中产生的涡电流造成的反电动势被抑制,并且可抑制第四磁性部件中的有效磁导率的降低。
(32)收缩部分被形成在液晶显示面板所用的导电框架的外侧,并且第四磁性部件被设置在该收缩部分中。由此,可将第四磁性部件设置在由该导电框架形成的环路的外侧而不会减小该导电框架的尺寸。
(33)用于限制磁通经由不同于包含第四磁性部件的磁路的路线通过的磁垒部件被设置在第四磁性部件的附近。由此,可使与线圈部件相互链接的磁通进一步汇聚。
(34)用于限制磁通经由不同于包含第四磁性部件的磁路的路线通过的磁垒部件被设置在第五和第六磁性部件的相对表面中的至少一个上,或设置在由相对表面包夹的空间中。由此可使与线圈部件相互链接的磁通进一步汇聚。
(35)设置不导电部分作为液晶显示面板所用的导电框架的一部分,该框架围绕磁路。由此,可防止涡电流通过该导电框架,因此不产生由涡电流引起的反电动势,并且能够避免第一和/或第四磁性部件的有效磁导率的降低。
(36)磁性部件和围绕该磁性部件的线圈部件被设置成使磁通通过以绕过或穿透具有相对较低的磁导率的区域。由此,可通过将设有此线圈天线的便携式电子设备执于读取器/写入器上以与设有线圈天线的非接触式IC芯片通信,而不管是正面还是背面的表面对着读取器/写入器。
(37)磁连接于第一磁性部件的第二磁性部件被设置在第一磁性部件的至少一端一侧上,并且在与第一磁性部件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规定第二磁性部件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一磁性部件的横截面积。由此能有效地提高磁通在第一磁性部件上的汇聚效果,同时壳体中由线圈部件围绕的第一磁性部件的体积可被小型化。
(38)根据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可通过在扁平壳体的任何一个表面对着读取器/写入器的情况下将其执于读取器/写入器上来进行与读取器/写入器的通信。
附图说明
[图1]图1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线圈天线结构的图。
[图2]图2是示出设有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线圈天线结构的蜂窝电话的配置的图。
[图3]图3是示出设有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线圈天线结构的蜂窝电话的配置的图。
[图4]图4是示出设有根据第四实施例的线圈天线结构的蜂窝电话的配置的图。
[图5]图5是示出将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蜂窝电话执于读取器/写入器上的一些状态的图。
[图6]图6是示出设有根据第五实施例的线圈天线结构的蜂窝电话的配置的图。
[图7]图7是示出设有根据第六实施例的线圈天线结构的蜂窝电话的配置的图。
[图8]图8是示出根据第六实施例的蜂窝电话的配置的截面图。
[图9]图9是示出根据第六实施例的蜂窝电话内的基板配置的部分平面图。
[图10]图10是示出根据第六实施例的蜂窝电话内的配置的部分立体图。
[图11]图11是示出根据第七实施例的蜂窝电话的配置的图。
[图12]图12是示出根据第八实施例的蜂窝电话的配置的图。
[图13]图13是示出根据第九实施例的蜂窝电话的配置的截面图。
[图14]图14是示出根据第十实施例的蜂窝电话的配置的图。
[图15]图15是示出根据第十实施例的蜂窝电话的磁性部件的配置的立体图。
[图16]图16是示出根据第十一实施例的蜂窝电话的配置的截面图。
[图17]图17是示出根据第十一实施例的蜂窝电话的配置的图。
[图18]图18是示出根据第十二实施例的线圈天线的配置的图。
[图19]图19是示出根据第十三实施例的线圈天线的配置的图。
[图20]图20是示出设有根据第十四实施例的线圈天线结构的蜂窝电话的配置的图。
[图21]图21是设置在根据第十五实施例的线圈天线中的磁垒部件37的平面图。
参考标号
1 第一磁性部件(磁性部件)
2 第二磁性部件
3 第三磁性部件
4 第四磁性部件
5 第五磁性部件
6 第六磁性部件
10 导体
11 线圈部件
12 天线
13 基板
14 壳体
15、16 基板
17 主壳体
18 次壳体
19 连接枢轴
20 接头
21 非接触式IC芯片
22 复合磁性材料天线
31 电池组
32、33 液晶面板
34 导电框架
35 非导电部分
36 磁垒部件
37 磁垒部件(铜带)
38 磁垒部件(镀铜膜)
41 读取器/写入器天线
50 蜂窝电话
100 读取器/写入器
123、456 磁性材料薄片
S 切口部分
C 收缩部分
H 开口部分
N 凹口部分
Av 有效区域
Ai 无效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图1对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线圈天线进行说明。
图1是示出两种类型线圈天线的截面图。在(A)所示的例子中,设置了具有预定厚度和在表面方向上延展并表现出相对很低的磁导率的导体10,并且在导体10的端部处设置了在导体10的厚度方向上延伸的第一磁性部件1。在导体10的第一主表面(图中的上表面)一侧,第二磁性部件2被磁连接于第一磁性部件1。此外,磁连接于第一磁性部件1的第三磁性部件3被设置在导体10的第二主表面(图中的下表面)一侧。
以此方式,将第一磁性部件1沿导体10的端部设置,并且将第二磁性部件2和第三磁性部件3分别沿导体10的第一主表面和第二主表面的表面方向设置。由此,允许第二磁性部件2和第三磁性部件的横截面积在导体10的第一和第二主表面的表面方向上变得大于第一磁性部件的横截面积。
相对磁导率大约为15的铁氧体为第一磁性部件1、第二磁性部件2和第三磁性部件3每一个所用。相对磁导率越高越好,并且在10或以上尤佳。将相对磁导率规定为30或以上是理想的。在磁性部件被设置在蜂窝电话的插座附近的情形下,充电时由电流引起的涡电流可能会通过该磁性部件并产生损耗。因此,材料具有1010[Ω·cm]或以上(如果可能,在1011[Ω·cm]以上)的电阻率是理想的。
第一磁性部件1设有线圈部件11(拾取线圈),其中导体导体被缠绕以围绕第一磁性部件1。当从图中的底部向上施加磁场时,磁通φ向上经过第三磁性部件3→第一磁性部件1→第二磁性部件2的路线。此时,由于第二磁性部件2和第三磁性部件3沿导体10的第一和第二主表面的表面方向延展,所以磁通汇聚效果很高。由此,通过第一磁性部件1的磁通密度增加。
由于磁通φ如上所述地以绕过导体10的方式通过设有线圈部件11的第一磁性部件,所以当所施加的磁场是已调制的时候,可将它作为信号或电功率从线圈部件11中取出。
上述结构起到线圈天线的作用,当简单地将第二磁性部件2一侧或第三磁性部件3一侧上的表面执于或置于适合将磁场定向到导体10厚度方向上的区域上时,所述线圈天线建立磁场连接。当发射器信号通过连接于线圈部件11的电路作用而通过线圈部件11时,与外部读取器/写入器等的电路的通信就变得可行。
例如,当设置了连接于线圈部件11的非接触式IC芯片时,通过简单地将导体10的第一主表面或第二主表面中的任何一个执于读取器/写入器上,就能使非接触式IC芯片实现与读取器/写入器的通信。
在图1(B)所示的例子中,具有预定厚度和在表面方向延展并表现出相对较低的磁导率的导体(导体10)被设置,并且第一磁性部件1被设置成穿透导体10的内部。相对于第一磁性部件1,第二磁性部件2被设置在导体10的第一主表面(图中的上表面)一侧,而第三磁性部件3被设置在导体10的第二主表面(图中的下表面)一侧,并且第二和第三磁性部件2和3磁连接于第一磁性部件1。
在导体10的第一和第二主表面的表面方向上,规定第二磁性部件2和第三磁性部件3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一磁性部件1的横截面积。即将第一磁性部件1设置成穿透导体10的一部分,并且将第二磁性部件2和第三磁性部件3设置成分别在导体10的第一主表面和第二主表面的表面方向上延展。
第一磁性部件1设有线圈部件11(拾取线圈),其中导体以围绕第一磁性部件1的方式被缠绕。当从图中的底部向上施加磁场时,磁通φ向上经过第三磁性部件3→第一磁性部件1→第二磁性部件2的路线。此时,由于第二磁性部件2和第三磁场部件3沿导体10的第一和第二主表面的表面方向延展,因此磁通汇聚的效果高。由此,通过第一磁性部件1的磁通密度增大,并且另外还能确保进入被连接于上述读取器/写入器的天线部分的状态的更宽的位置关系。
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第二磁性部件2和第三磁性部件3每一个都磁连接于第一磁性部件1。然而在它们中间,可简单地将第二和第三磁性部件中的任何一个磁连接于第一磁性部件1。可单独设置在导体10厚度方向上延伸的第一磁性部件1。在每种情形下,汇聚磁通的效果都会降低。然而,由于简化了构成要素,将有利于小型化和成本削减。
下面将结合图2对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蜂窝电话进行说明。
图2(A)是蜂窝电话的关键部分的截面图。蜂窝电话50的壳体14整体而言是扁平形状。构成电路的电路基板13(此后被简称为“基板”)被设置在壳体14内。第一磁性部件1被设置在壳体14的端部。该第一磁性部件1设有线圈部件11,其中导体线圈以围绕通过第一磁性部件的磁通的方式被缠绕。磁连接于第一磁性部件1的第二磁性部件2被设置在壳体14的第一主表面(图中的上表面)S1一侧。此外,磁连接于第一磁性部件1的第三磁性部件3被设置在壳体14的第二主表面(图中的下表面)S2一侧。在壳体14表面方向(基板13的第一和第二主表面的表面方向)上,规定第二磁性部件2和第三磁性部件3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一磁性部件1的横截面积。
在壳体14内的上述基板13延伸至其端部附近。因此,包含第一磁性部件1、第二磁性部件2和第三磁性部件3的磁路被设置成绕过基板13。
当从图中的底部向上施加磁场时,磁通φ向上经过第三磁性部件3→第一磁场部件1→第二磁场部件2的路线。此时,由于第二磁性部件2和第三磁性部件3沿壳体14的第一和第二主表面的表面方向(即垂直于磁场方向的方向)延展,因此磁场汇聚效果高。由此通过第一磁性部件1的磁通密度增大。
此外,蜂窝电话所用的天线12被设置在与设置壳体14的第一磁性部件1的端部相对的端部处。
非接触式IC芯片被连接于上述线圈部件11。非接触式IC芯片、线圈部件11以及第一至第三磁性部件1-3构成用于RFID(射频识别(非接触式数据识别技术))的数据载体。
图2(B)和图2(C)示出将蜂窝电话执于在RFID的读取器/写入器上的状态。在图(B)所示的状态中,蜂窝电话的表面(键控制部分表面)向上,而后表面对着读取器/写入器100。相反,在图(C)示出的状态中,蜂窝电话的表面对着读取器/写入器100。
读取器/写入器100以使磁场被定向于垂直于其表面(蜂窝电话执于其上的表面)的方向的方式辐射磁通。由于包含第一至第三磁性部件1-3的磁路被设置在蜂窝电话50的壳体14内部,因此磁通φ从读取器/写入器100辐射出、通过该磁路并从壳体14的上表面出来。在图(B)所示的例子中,磁通φ通过第三磁性部件3→第一磁性部件1→第二磁性部件2的路线,而在图(C)所示的例子中,磁通φ通过第二磁性部件2→第一磁性部件1→第三磁性部件3的路线。
自然,由于磁力线形成封闭的环路,因此向上出来的磁通通过周围环境返回到读取器/写入器100的天线部分。
以此方式,包含缠绕有线圈部件11的第一磁性部件1的整个磁路被配置成呈U形。由此,可通过利用由第二磁性部件2和第三磁性部件3汇聚的磁通所产生的电磁感应来向IC芯片提供电功率并与其进行通信。因此,不管是蜂窝电话50的正面还是背面,均能实现与读取器/写入器100的双向通信。
一电容器被连接于上述线圈部件11以构成谐振电路。其谐振频率被允许与从读取器/写入器100发射的电磁波的谐振频率一致,并被设置为例如13.56MHz。非接触式IC芯片的谐振电路通过上述谐振电路的谐振作用从读取器/写入器100接收电磁场,将接收到的电磁场转换成电信号,并将该电信号提供给IC芯片。IC芯片执行对内存的写入或读出,并随后通过IC芯片中的FET(场效应晶体管)的切换操作在外部设备的读取器/写入器一侧感生电压变化,由此实现非接触式通信。
上述第一至第三磁性部件1-3通过模压由铁氧体粉末和树脂的混合材料而形成。或者,通过将铁氧体树脂浆涂覆于蜂窝电话内壁部分而形成第一至第三磁性部件1-3。当第一至第三磁性部件1-3由如上所述的包含铁氧体粉末的混合材料构成时,能使第一至第三磁性部件实现耐冲击性和重量减小,并且可使天线变得能够抵抗由于蜂窝电话掉落而导致的断裂。由于设有使磁通在其上汇聚的线圈部件11的第一磁性部件1具有小的横截面积,所以通过使用高磁导率铁氧体粉末、增加铁氧体粉末的混合体积比、或是增大铁氧体粉末的粒径来使其磁导率相比第二和第三磁性部件而言增大是理想的。因此第一磁性部件可简单地由烧结的磁性材料构成。
下面将结合图3对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蜂窝电话进行说明。
在本例中,构建所谓的蛤壳结构,其中次壳体18用连接枢轴19连接于主壳体17以便于能够自由打开或合拢。在该例中,在主壳体17的厚度方向上延伸的第一磁性部件1被设置在连接于次壳体18的主壳体17的连接枢轴19部分中,并且第一磁性部件1设有线圈部件11。磁连接于第一磁性部件1的第二磁性部件2被设置在主壳体17的第一主表面(图3(A)中的上表面)一侧。此外,磁连接于第一磁性部件1的第三磁性部件3被设置在主壳体17的第二主表面(图中的下表面)一侧。
图3(A)示出这样一种状态,其中上表面是次壳体18一侧而下表面是主壳体17一侧。相反,(B)示出这样一种状态,其中下表面是次壳体18一侧而上表面是主壳体17一侧。
读取器/写入器100以使磁场被定向在垂直于其表面(将蜂窝电话执于其上的表面)的方向的方式来辐射磁通。该磁通通过包含蜂窝电话的第一至第三磁性部件1-3的磁路并从上面出来。在图(A)所示的例子中,磁通φ通过第三磁性部件3→第一磁性部件1→第二磁性部件2的路线,而在图(B)所示例子中,磁通φ通过第二磁性部件2→第一磁性部件1→第三磁性部件3的路线。
以此方式,包含缠绕有线圈部件11的第一磁性部件1的整个磁路被配置成呈U形。由此,可通过利用由第二磁性部件2和第三磁性部件3汇聚的磁通所产生的电磁感应来向IC芯片提供电功率并与其进行通信。因此,不管是蜂窝电话50的正面还是背面,均能与读取器/写入器100双向通信。
下面将结合图4对根据第四实施例的蜂窝电话进行说明。
蜂窝电话50也具有所谓的蛤壳结构,其中次壳体18被连接于主壳体17的连接枢轴19以便于自由打开或合拢。在第三实施例中,包含第一至第三磁性部件的U形磁路被构建在其连接枢轴部分中。然而,在本第四实施例中,将磁路构建在当此壳体18相对于主壳体17被合拢时彼此交叠的端部。
在主壳体17的端部,第二磁性部件2被设置在主壳体17的第一主表面(图中的上表面)中,而第三磁性部件3被设置在主壳体17的第二主表面(图中的下表面)中。在次壳体18的端部设有第四磁性部件4,它在此壳体18相对于主壳体17被合拢时被磁连接于上述第一磁性部件1,磁连接于第四磁性部件4的第五磁性部件5被设置在次壳体18的第一主表面(图中的上表面)一侧上,并且磁连接于第四磁性部件4的第六磁性部件6被设置在次壳体18的第二主表面(图中的下表面)一侧。
在主壳体17的第一和第二主表面的表面方向上,规定第二磁性部件2和第三磁性部件3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一磁性部件1的横截面积。类似地,在次壳体18的第一和第二主表面的表面方向上,规定第五磁性部件5和第六磁性部件6的横截面积大于第四磁性部件4的横截面积。
包含主壳体17一侧上的第一至第三磁性部件1-3的磁路被配置成呈U形,并绕过主壳体17内部的基板15的端部。类似地,包含次壳体18一侧的第四至第六磁性部件4-6的磁路被配置成呈U形,并绕过次壳体18一侧上的基板16的端部。
如图4所示,当次壳体18相对于主壳体17合拢时,主壳体17一侧上的上述磁路磁连接于次壳体18上的上述磁路。由此,如磁通φ指示的那样,磁通在壳体(17和18)的厚度方向上通过这些磁路,并且可确保有所需量的磁通密度通过线圈部件11部分。
图5示出将蜂窝电话执于RFID读取器/写入器上的一些状态。在图(A)所示的状态下,在次壳体18相对于主壳体17合拢的情况下主壳体17一侧对着读取器/写入器100。相反,在图(B)所示状态下,在次壳体18相对于主壳体17合拢的情况下次壳体18一侧对着读取器/写入器100。在图(C)所示状态下,在次壳体18相对于主壳体17半打开的情况下键控制表面和液晶面板表面被执于读取器/写入器100上方。在(D)所示的状态下,在次壳体18相对于主壳体17半打开的情况下液晶面板的后表面一侧被执于读取器/写入器100上方,。
在图5(A)所示的例子中,磁通φ通过第三磁性部件3→第一磁性部件1→第二磁性部件2→第六磁性部件6→第四磁性部件4→第五磁性部件5的路线,而在图(B)所示的例子中,磁通φ沿与之相反的方向通过。在每种情形下,磁通φ都通过设置在第一磁性部件1上的线圈部件。
在图5(C)所示的例子中,磁通φ通过第二磁性部件2→第一磁性部件1→第三磁性部件3的路线,而在图(D)所示的例子中,磁通φ沿与之相反的方向通过。在每种情形下,磁通φ都通过设置在第一磁性部件1上的线圈部件。
以此方式,即使是在各种形式的蜂窝电话被执于读取器/写入器100上方时,也能与读取器/写入器100进行通信。
下面将结合图6对根据第五实施例的蜂窝电话的配置进行说明。
图6是其键部分的截面图。在第四实施例中,主壳体17和次壳体18每一个都设有与壳体被合拢时相同的方向来定向的U形磁路。然而,在本第五实施例中,主壳体17和次壳体18的U形磁路的方向彼此相反。一复合介电材料天线22被设置在包含主壳体17的第一至第三磁性部件1-3的U形磁路之间。在主壳体17和次壳体18被合拢的情况下,由读取器/写入器产生的磁通φ通过第五磁性部件5→第四磁性部件4→第六磁性部件6→第二磁性部件2→第一磁性部件1→第三磁性部件3的路线。设置在第一磁性部件1上的线圈部件11的两端均连接于非接触式IC芯片21。
通常,RFID和蜂窝电话使用彼此完全不同的频率,并且因此它们对另一方的信号几乎不具灵敏性,然而当在读取器/写入器近程范围处进行通信时,蜂窝电话的通信可能受到读取器/写入器的不利影响。然而,在频率很高,并且很难用由包含磁性部件1-3的U形磁路围绕的方式来使用天线的磁性材料和设置的蜂窝电话中,可通过将由例如介电材料粉末和树脂构成的复合介电材料天线作为这一蜂窝电话所用的主天线来防止蜂窝电话的通信受到读取器/写入器的不利影响。即,在RFID通信期间,读取器/写入器的强电磁场被施加于蜂窝电话。然而,前述U形磁路使蜂窝电话的主天线被被从读取器/写入器的强电磁场屏蔽,并因此可防止该电磁场进入蜂窝电话所用的主天线。为了得到这种效果,用在在RFID使用的频率附近具有大磁导率、而在蜂窝电话的通信频带中具有小磁导率(相对磁导率大约为1)的材料来形成磁性部件1-3尤佳。
下面将结合图7-图10对根据第六实施例的蜂窝电话进行说明。
这种蜂窝电话具有所谓的蛤壳结构,其中次壳体18被连接于主壳体17的连接枢轴以便于自由地打开和合拢。图7是次壳体相对于主壳体打开的状态下的蜂窝电话的外部视图。图8是次壳体18相对于主壳体17合拢的状态下的截面图。图8中未示出连接枢轴。
在第一至第五实施例中所示的例子中,线圈部件11被缠绕在紧邻第一磁性部件1的附近,在此第六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构成在主壳体17的主表面方向上延展的环形表面的线圈部件11被设置。在本例中,主壳体17内的电池组31被包括在由前述线圈部件11形成的环形表面内。次壳体18设有液晶显示面板32。对于线圈部件11,例如有大约3匝的线圈图案被形成在聚酰亚胺薄膜上。
在第一至第五实施例中所示的例子中,由烧结的铁氧体形成的第一磁性部件被设置在由壳体中的基板所占据的部分外。在此第六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允许第一磁性部件1在预定位置穿透基板15。第二和第三磁性部件2和3由在主壳体17的主表面方向上延展的磁性薄片构成,并且以包夹住第一磁性部件1的方式分别设置在主壳体17的下表面附近和上表面附近。在次壳体18中设有基板16、液晶显示面板32和33并另行将由铁氧体复合材料形成的第四磁性部件4设置在基板16的端部附近的位置处,由此避免要穿透基板16。
此外,由磁性薄片构成的磁性部件5和6被设置成包夹住该第四磁性部件4。
上述铁氧体复合材料的相对磁导率大约为10,而上述烧结的铁氧体在由13.56MHz的RFID所使用的频率下的相对磁导率大约为70。
如上所述,主壳体17一侧的基板15往往比次壳体18一侧的基板16要大。第一磁性部件1可能被以不得不穿透基板15的方式设置。这种结构会产生下列问题。
由于电极图案(尤其是接地电极)被设置在基板15上,所以如果磁通穿透电极图案地通过,则在电极图案中产生感生电流(涡电流)。图9(A)示出其状态。当将接地图案设置在基板15上时,如果交变的磁通φ通过第一磁性部件1,则电磁感应引起涡电流Is流动。涡电流产生的反电动势使得由铁氧体形成的第一磁性部件1的有效磁导率减小。
由此,如图9(B)所示,朝远离第一磁性部件1的方向延伸的切口部分S被设置在基板15的围绕第一磁性部件1的部分的电极图案(接地电极)中。
图10是设有切口部分S的基板15的部分平面图。由通过第一磁性部件1的磁通产生的涡电流Is往往以绕第一磁性部件1的方式流动。然而,由于如上所述地设置切口部分S,所以在第一磁性部件附近的涡电流Is的流动路线被切断。结果,由涡电流Is导致的反电动势的产生受到抑制,并且抑制了第一磁性部件1的有效磁导率的降低。
关键只是在于将上述切口部分S设置在电极图案中。然而,可将切口部分设置在整个基板15中。
上述第一磁性部件1是通过绕圆柱形烧结的铁氧体(侧部)一体地设置铁氧体粉末和树脂的复合材料(铁氧体复合材料)而形成的。由于该复合材料被如上所述地绕烧结体而设置,所以可减少磁路的磁阻,并还能获得高度耐冲击性。因此,即使当由于掉落等而使蜂窝电话遭到强力冲击时,也可防止第一磁性部件断裂。对第四磁性部件同样成立。
在图8和图9所示的例子中,第一磁性部件1穿透主壳体17一侧的基板15。然而,这同样也适用于第四磁性部件4穿透次壳体18一侧的基板16的情形。在那种情形下,建议在基板16上设置切口部分以抑制涡电流。
下面将结合图11对根据第七实施例的蜂窝电话进行说明。
在图11中,主壳体17和次壳体18内部的配置几乎与图8所示的第六实施例中的相同。在图11中,主壳体17设有与第六实施例中所示的蜂窝电话中相似的线圈部件11。次壳体18设有液晶显示面板32。为了抑制在大型和高分辨率液晶显示面板的动态驱动过程中产生的谐波噪声的不必要的发射,在要设置液晶显示面板32的次壳体18中,将由铝合金、镁汞合金等形成的导电框架34设置在该液晶显示面板32周围。
这种导电框架构成由导电部件形成的环路。因此,在次壳体相对于主壳体17合拢的情况下,穿透线圈部件11的磁通也通过上述导电框架34的环路,并且由于磁通而在导电框架34中产生感生电流,从而产生反电动势。结果,包含设置在主壳体17一侧的磁性部件1、2、3以及设置在次壳体18一侧的磁性部件4、5、6的磁路的有效磁导率降低。
由此,为使导电框架34不构成环路,如图11所示,可将非导电部分35设置在其某些中点处。以此方式,前述感生电流将不流过导电框架34,并且能防止上述磁路的有效磁导率的降低。
下面结合图12对根据第八实施例的蜂窝电话进行说明。
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当第四磁性部件被设置在次壳体18中时,若干非导电部分35被设置在导电框架34中,随后将第四磁性部件设置在它们的内侧。在本第八实施例中所示的例子中,第四磁性部件4被设置在由导电框架34形成的环路的外侧。
在图12A所示的例子中,磁性部件4被设置在次壳体18的端部附近。在图12(B)所示例子中,磁性部件4被设置在导电框架34附近。另外,为使设置在次壳体18内的导电框架34变得尽可能的宽,可在导电框架34的一部分中设置收缩部分C,由此防止与第四磁性部件4的结构冲突。
在前述结构中,导电框架34保持电环路,并因此也能保持在动态驱动液晶显示面板过程中产生的谐波噪声的不必要的发射的效果。
下面将结合图13对根据第九实施例的蜂窝电话进行说明。
图13是包括主壳体17和次壳体8的部分的截面图,其中次壳体18相对于主壳体17处于合拢的状态。基板15、电池组31和线圈部件11被设置在主壳体17内,另外,磁性材料薄片123被设置在由线圈部件11形成的环路内。该磁性材料薄片123由从主壳体17的底表面、通过电池组31和基板15的端表面连续地延伸到基板15的上表面的一体的磁性材料片构成。
液晶显示面板32和导电框架34被设置在次壳体18内,另外,磁性材料薄片456以在导电框架34外形成磁路的方式被从液晶显示面板32的一个表面通过端表面至其它表面地连续设置。该磁性材料薄片456由从次壳体18的一个表面通过导电框架34和液晶显示面板32的端表面连续延伸到次壳体18的另一表面的一体的磁性材料构成。
通过前述结构,具有使磁通通过由线圈部件11形成的环路而不通过由导电框架34形成的环路的路线的磁路由次壳体18相对于主壳体17处于合拢状态下的两个磁性材料薄片123和456构成。
当以折弯方式来使用上述磁性材料薄片123和456时,就可在壳体内的有限空间中形成磁路,并且能确保有所需量的磁通密度通过线圈部件11而不用增大设备的尺寸。
下面结合图14和图15对根据第十实施例的蜂窝电话进行说明。
图14(A)和14(B)示出由第一至第三磁性部件1-3构成的磁路和读取器/写入器天线41之间的关系。在由圆柱形铁氧体形成的第一磁性部件1的磁导率不够高的情形下,如图14(A)所示,就会形成使从读取器/写入器41引入至第一磁性部件1的磁通φ在通过线圈部件11前就被返回到读取器/写入器天线41的磁路。即使是在第一磁性部件1的磁导率足够高的情形下,根据通过第一磁性部件1的磁通通过空气并返回到读取器/写入器天线41的路线的磁阻,相同的现象也可能会发生。
由此,如图14(B)所示,在磁通不通过线圈部件11而返回读取器/写入器天线41的路线中设置一用于抑制磁通通过的磁垒部件36。建议使用导体作为该磁垒部件36。例如可使用如铜箔带等金属箔、如铜片等金属薄板以及如铜网等金属网等。
图14(C)是示出第一磁性部件1和磁垒部件36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平面图。以此方式,磁垒部件36被设置在与第二和第三磁性部件从第一磁性部件延展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距离第一磁性部件1预定距离的位置处(壳体的内表面)。使用这种结构,不通过线圈部件11而倾向于走捷径的磁通的路线被阻断,并能防止磁通泄漏。可将前述磁垒部件36固定于第一磁性部件1。
图15是示出磁垒的另一配置的例子的图。在该例中,由铁氧体粉末和树脂构成的复合材料1b被绕烧结的铁氧体1a设置,并且通过无电镀铜用镀覆薄膜形成的磁垒部件36’被设置在该复合材料1b的侧表面上。如上所述,形成在第一磁性部件1的侧表面上的镀铜薄膜起到磁垒部件的作用。如果磁垒部件36’被形成在圆柱形第一磁性部件1的侧表面周围,则将会产生上述的感生电流问题。因此,磁垒部件36’被形成在除隙线SL指示的部分外的位置处,以使磁垒部件36’不形成环路。
在该例中,设置了复合材料1b。然而,可通过将铜直接镀覆在圆柱形烧结铁氧体的侧表面上,或通过焙烧将铜粉散布在载剂中的铜浆料来形成。
起到磁垒作用的镀铜膜或铜浆料焙烧膜不一定总是要形成为遍及整个表面的连续薄膜,而是可以形成为预定图案,例如网状图案。
下面可结合图16和图17对根据第十一实施例的蜂窝电话进行说明。
图16(A)和16(B)示出包含第一至第三磁性部件1-3的磁路径和读取器/写入器天线41之间的关系。
为了通过聚集读取器/写入器天线41的磁通φ来提高灵敏性并允许相对蜂窝电话壳体的各种姿态和位置能实现通信,需要使用具有一定的面积的第二和第三磁性部件2、3。然而,如果如图16(A)所示,由磁性薄片等形成的第二和第三磁性部件2和3的面积太大,则会形成使被第三磁性部件3成功捕获的磁通不通过线圈部件11而直接返回到读取器/写入器天线41的磁路径。类似地,在第二磁性部件2对着读取器/写入器天线41的情形下,被第二磁性部件2捕获的磁通也不通过线圈部件11而直接返回到读取器/写入器天线41。
相反,如果第二和第三磁性部件2、3的面积太小,则磁通汇聚效果差,并且会因通过线圈部件11的磁通量变小,或是灵敏性随着读取器/写入器41和壳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剧烈地变化而产生问题。
如图16(B)所示,当第二和第三磁性部件2和3的尺寸适宜时,磁通通过线圈部件11并由此确保足够的通信灵敏性。
如上所述,在第二和第三磁性部件2和3的面积和通信灵敏性及其稳定性之间存在折衷关系。
因此,在此第十一实施例中,将磁性部件分开以确保通信灵敏性并减少由于读取器/写入器天线41和壳体之间位置关系引起的通信灵敏性的变化。
图17示出其一个特定例子,如图(A)所示,在线圈部件11的环路中构建四条磁路。每条磁路包含由圆柱形烧结铁氧体形成的第一磁性部件以及由磁性材料薄片形成的第二和第三磁性部件。在图17(A)中出现由矩形磁性材料薄片123a、123b、123c和123d组成的第二磁性部件。第三磁性部件也由与第二磁性部件相同形状的磁性材料薄片组成。在图17(A)中,由圆柱形烧结铁氧体形成的第一磁性部件以由虚线指示的圆的形式出现。
起到第二或第三磁性部件作用的每个磁性材料薄片的面积(从平面图确定的面积)被规定为允许来自读取器/写入器天线41的磁通有效地通过线圈部件的尺寸,并且设置具有上述尺寸的多个磁性部件同时其数目足以填入由线圈部件11形成的环路。通过这种结构,可确保通信灵敏性,并且还能够将由于蜂窝电话相对于读取器/写入器天线41的位置改变引起的灵敏性变化控制以很低的程度。
在图17所示的例子中,将第一磁性部件与第二和第三磁性部件分离地构造。然而,第一至第三磁性部件可由一体的磁性材料薄片构成。在此情形中,在基板15的端部处将每个磁性材料薄片弯折成U形。
下面将结合图18-图21对根据第十二实施例的线圈天线进行说明。
图18是示出第一至第三磁性部件和磁垒部件的配置的图。
图18(A)是示出第一至第三磁性部件的配置的立体图,而(B)是其主视图。在该例中,第一磁性部件1由相对磁导率为70的U形铁氧体磁心构成。第二和第三磁性部件2、3是铁氧体粉末和树脂材料的复合材料,并且由尺寸为36×36mm、厚度为0.6mm并且相对磁导率为20-50的铁氧体薄片构成。第一磁性部件1用线圈11缠绕。
图18(C)是相对于包含(A)和(B)中所示的第一至第三磁性部件1-3的磁路设置磁垒部件37的状态的主视图。图18(D)是设有磁垒部件37的第三磁性部件的平面图。这些磁垒部件37由铜(Cu)带形成,并固定于第二和第三磁性部件2和3上。该磁垒部件37在其一边的中央部分设有开口部分H,并被设置成避开第一磁性部件1与第二和第三磁性部件2和3接触的位置,并且被设置成不围绕第一磁性部件的周缘。
类似地,还相对于第二磁性部件2设置磁垒部件37。
在未设置上述磁垒部件37的情况下,如图18(B)所示,除了通过第三磁性部件3→第一磁性部件1→第二磁性部件2返回读取器/写入器天线41的磁通φ外,还产生通过第三磁性部件3→第二磁性部件2返回到读取器/写入器天线41(即不通过第一磁性部件1)的磁通φv。
另一方面,如图18(C)所示,当在第二和第三磁性部件2和3的相对表面上相对于第二和第三磁性部件2和3设置磁垒部件37时,倾向于从第三磁性部件3通过第二磁性部件2返回读取器/写入器天线41的磁通φv的路线几乎被消除,而通过第三磁性部件3→第一磁性部件1→第二磁性部件2返回到读取器/写入器天线41的基础路径的磁通密度增大。
对于图18(B)中所示的配置和(C)中所示的配置,以使天线谐振频率变为所要使用的频率13.56MHz的方式来调节电感值,并测量距离读取器/写入器天线的通信距离。结果,对于图18(B)所示的其中未设置磁垒部件的配置,通信距离为131mm,而对于(C)所示的其中设置磁垒部件37的配置,通信距离为149mm。以此方式,通过将磁垒部件37固定于第二和第三磁性部件2和3,可增加通信距离。
下面将结合图19对根据第十三实施例的线圈天线进行说明。
图19(A)是线圈天线的主视图,而图(B)是与该线圈天线一起设置在蜂窝电话中的基板的平面图。该线圈天线设有第一至第三磁性部件1-3以及固定于第二和第三磁性部件的内表面的磁垒部件37,这与图18所示的第十二实施例相同。此外,将基板15插入到被包夹在第二与第三磁性部件2、3加之磁垒部件37之间的位置处。
如图19(B)所示,在基板15一边的中央部分形成凹口部分N,并且第一磁性部件1嵌入该凹口部分N。由镀铜(Cu)膜形成的磁垒部件38被设置在该基板15的两个表面上。然而,磁垒部件38仅仅被形成在使第一磁性部件1的周缘不被磁垒部件38围绕的范围内。这里,基板15具有50×80mm的尺寸和1.6mm的厚度。
通过插入如上所述的设有磁垒部件38的基板15可使通信距离进一步从上述149mm增加至161mm。此外,该值是在由于基板15的插入引起谐振频率偏移状态下的值。因此,通过调节电感以使谐振频率接近所要使用的频率13.56MHz,可望进一步增加大信距离。
如上所述,磁垒部件即使被设置在与作为磁通汇聚表面的磁性部件分离的位置处,它也能发挥作用。因此在图19中可采用不设磁垒部件37的配置。
除镀覆外,可通过固定金属带或金属箔、印刷和涂覆导电浆料等方式来形成设置在基板15两个表面上的磁垒部件38。
下面将结合图20对包括根据第十四实施例的线圈天线的蜂窝电话进行说明。
图20是蜂窝电话的截面图。在该例中,第一磁性部件1和第三磁性部件3被设置在主壳体17内(在本例中没有第二磁性部件)。与图18所示相似的磁垒部件37被设置在第三磁性部件3的内表面上(次壳体18一侧)。
第四至第六磁性部件4-6被设置在次壳体18内。磁垒部件37被设置在第五和第六磁性部件5和6相对的内表面上。第四磁性部件4缠绕有线圈部件11。
设置在磁性部件3、5和6上的每个磁垒部件37由铜(Cu)带形成。
当具有如上所述的蛤壳结构的蜂窝电话在主壳体17和次壳体18合拢的情况下被靠近于读取器/写入器天线时,第三磁性部件3就起到主壳体17一侧的磁通汇聚表面的作用。通过将磁垒部件37设置在第三磁性部件3上,不通过设有线圈部件11的第四磁性部件而返回读取器/写入器天线41的磁通的路线被阻断。由此,通过线圈部件11的磁通密度相应地增大。
下面将结合图21对根据第十五实施例的线圈天线结构进行说明。
图21是磁垒部件的平面图。该磁垒部件37为例如图18(C)、图19(A)或图20所示的磁垒部件37。在图18(D)等所示的例子中,磁垒部件37被设置为基本遍布磁性部件2、3的整个表面。然而,出现在读取器/写入器天线的磁通通过的区域(例如,第一磁性部件1)附近的磁垒部件具有磁垒的作用,并且磁垒作用随着与之接近程度的减小而减小。因此,在图21所示的例子中,可取以第一磁性部件1为中心的具有预定半径的接近半圆部分为有效区域Av,而取其外侧的部分(由剖面线指示的那一部分)作为无效区域Ai。因此,可不在几乎被包含在无效区域Ai里的区域W1、W2中设置磁垒部件37,并且可将这些区域用于其它目的。
Claims (38)
1.一种线圈天线结构,包括具有第一主表面和与其相对的第二主表面的扁平壳体,并且在所述壳体中包括一磁性部件和围绕所述磁性部件的线圈部件,所述磁性部件至少在所述壳体的厚度方向上延伸,并起到从所述第一主表面一侧到所述第二主表面一侧的磁路的作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天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部件作为第一磁性部件,而与所述第一磁性部件磁连接的第二磁性部件被设置在所述壳体的第一主表面一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天线结构,其特征在于,磁连接于所述第一磁性部件的第三磁性部件被设置在所述壳体的第二主表面一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圈天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和第三磁性部件包括一体的磁性部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圈天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体的磁性部件是在所述壳体的第一主表面和第二主表面上弯折的薄片形磁性部件。
6.如权利要求3、4、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线圈天线结构,其特征在于,设有分别都包含所述第一、第二和第三磁性部件的多个组。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圈天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磁性部件和所述第三磁性部件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一磁性部件分离地形成。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圈天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磁性部件和与所述第一磁性部件分离地形成的所述第二或第三磁性部件之间插有一间隙。
9.如权利要求3到8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线圈天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的主表面方向上,所述第二和第三磁性部件的横截面积被规定为大于所述第一磁性部件的横截面积。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圈天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和第三磁性部件接近具有薄片或薄膜的形状。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线圈天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性部件接近具有薄片或薄膜的形状。
12.如权利要求1到11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线圈天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性部件被设置在所述壳体的端部附近。
13.如权利要求1到11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线圈天线结构,其特征在于,一电路基板被设置在所述壳体中,所述第一磁性部件被设置成穿透所述电路基板,并且朝远离所述第一磁性部件的方向延伸的切口部分至少被设置在所述电路基板的围绕所述第一磁性部件的部分的导体中。
14.如权利要求1到1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线圈天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液晶显示面板所用的导电框架,并且所述第一磁性部件被设置在由所述导电框架形成的环路的外侧。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线圈天线结构,其特征在于,一收缩部分被形成在所述导电框架的外侧上,并且所述第一磁性部件被设置在所述收缩部分内。
16.如权利要求1到1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线圈天线结构,其特征在于,用于限制磁通经由不同于包括所述第一磁性部件的磁路的路线通过的一个磁垒部件被设置在所述第一磁性部件附近。
17.如权利要求1到16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线圈天线结构,其特征在于,用于抑制磁通经由不同于包括所述第一磁性部件的磁路的路线通过的一个磁垒部件被设置在所述第二和第三磁性部件的相对表面中的至少一个上或设置在所述相对表面所包夹的空间中。
18.如权利要求1到17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线圈天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作为主壳体,设置有与所述主壳体一起构成蛤壳结构的次壳体,并且所述第一磁性部件被设置在所述主壳体的用于连接所述次壳体的连接枢轴部分处。
19.如权利要求1到17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线圈天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作为主壳体,设置有能相对于所述主壳体自由打开或合拢的次壳体,并且所述第四磁性部件被设置在所述次壳体中,所述第四磁性部件至少在所述次壳体的厚度方向上延伸,并起到从所述次壳体的第一主表面至第二主表面的磁路的作用,并且在所述次壳体相对于所述主壳体合拢的时候被磁连接于所述第一磁性部件。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线圈天线结构,其特征在于,磁连接于所述第四磁性部件的一第五磁性部件被设置在所述次壳体的第一主表面一侧,并且磁连接于所述第四磁性部件的一第六磁性部件被设置在所述次壳体的第二主表面一侧。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线圈天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第五和第六磁性部件包括一体的磁性部件。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线圈天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体的磁性部件是在所述次壳体的第一主表面和第二主表面上弯折的薄片形磁性部件。
23.如权利要求20、21和22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线圈天线结构,其特征在于,设有分别都包含上述第四、第五和第六磁性部件的多个组。
24.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线圈天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磁性部件和所述第六磁性部件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第四磁性部件分离地形成。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线圈天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四磁性部件和与所述第四磁性部件分离地形成的所述第五或第六磁性部件之间插有一间隙。
26.如权利要求20到2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线圈天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次壳体的主表面方向上,所述第五和第六磁性部件的横截面积被规定为大于所述第四磁性部件的横截面积。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线圈天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和第六磁性部件接近具有薄片或薄膜的形状。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线圈天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磁性部件接近具有薄片或薄膜的形状。
29.如权利要求19到28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线圈天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磁性部件被设置在所述次壳体的一个端部的附近。
30.如权利要求19到28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线圈天线结构,其特征在于,一电路基板被设置在所述次壳体中,所述第四磁性部件被设置成穿透所述电路基板,并且朝远离所述第四磁性部件的方向延伸的一个切口部分被至少设置在所述电路基板的围绕所述第四磁性部件的部分的导体中。
31.如权利要求19到30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线圈天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次壳体包括液晶显示面板所用的导电框架,并且所述第四磁性部件被设置在由所述导电框架形成的环路的外侧。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线圈天线结构,其特征在于,一收缩部分被形成在所述导电框架的外侧,并且所述第四磁性部件被设置在所述收缩部分中。
33.如权利要求19到32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线圈天线结构,其特征在于,用于抑制磁通经由不同于包括所述第四磁性部件的磁路的路线通过的一个磁垒部件被设置在所述第四磁性部件附近。
34.如权利要求19到3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线圈天线结构,其特征在于,用于抑制磁通经由不同于包括所述第四磁性部件的磁路的路线通过的一个磁垒部件被设置在所述第五和第六磁性部件的相对表面中的至少一个上或设置在由所述相对表面所包夹的空间中。
35.如权利要求1到3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线圈天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液晶显示面板所用的导电框架,所述框架围绕所述磁路,并且非导电部分被设置为所述导电框架的一部分。
36.一种线圈天线结构,包括:磁性部件,所述磁性部件被设置成使磁通通过以绕过或穿透具有相对低磁导率的区域;以及围绕所述磁性部件的线圈部件。
37.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线圈天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部件作为第一磁性部件,磁连接于所述第一磁性部件的第二磁性部件被设置在所述第一磁性部件的至少一端一侧上,并且在与所述第一磁性部件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所述第二磁性部件的横截面积被规定为大于所述第一磁性部件的横截面积。
38.一种包括如权利要求1到37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线圈天线结构的便携式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5174099 | 2005-06-14 | ||
JP174099/2005 | 2005-06-14 | ||
JP2005245541 | 2005-08-26 | ||
JP245541/2005 | 2005-08-26 | ||
JP2005297223 | 2005-10-12 | ||
JP297223/2005 | 2005-10-12 | ||
PCT/JP2006/311831 WO2006134913A1 (ja) | 2005-06-14 | 2006-06-13 | コイルアンテナ構造および携帯電子機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053118A true CN101053118A (zh) | 2007-10-10 |
CN101053118B CN101053118B (zh) | 2013-09-04 |
Family
ID=375322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680000169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53118B (zh) | 2005-06-14 | 2006-06-13 | 线圈天线和便携式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466283B2 (zh) |
EP (1) | EP1892794A4 (zh) |
JP (1) | JP4297165B2 (zh) |
CN (1) | CN101053118B (zh) |
WO (1) | WO200613491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573426B2 (en) * | 2006-11-30 | 2009-08-11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Antenna and radio terminal having antenna thereof |
JP4762125B2 (ja) * | 2006-12-15 | 2011-08-31 | 株式会社東芝 | アンテナ装置および無線装置 |
JP2008166991A (ja) * | 2006-12-27 | 2008-07-17 | Toshiba Corp | 無線装置 |
EP2028872A1 (en) * | 2007-08-24 | 2009-02-25 | Nederlandse Organisatie voor toegepast- natuurwetenschappelijk onderzoek TNO | Method for remote measuring of a physical variable |
JP4877157B2 (ja) * | 2007-08-28 | 2012-02-15 | Tdk株式会社 | 薄膜コイルを備えたアンテナ、アンテナシステム及びアンテナの製造方法 |
JP2009135838A (ja) * | 2007-11-30 | 2009-06-18 | Mitsubishi Cable Ind Ltd | アンテナ装置 |
ITBO20090575A1 (it) * | 2009-09-09 | 2011-03-10 | I Car S R L | Lettore portatile a radiofrequenza perfezionato per la lettura e la scrittura di dati in un microchip applicato ad un veicolo |
JP5650720B2 (ja) * | 2010-03-19 | 2015-01-07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携帯電話機 |
JP5472153B2 (ja) * | 2010-12-24 | 2014-04-16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アンテナ装置、アンテナ付きバッテリーパックおよび通信端末装置 |
US9673507B2 (en) * | 2011-02-11 | 2017-06-06 | Pulse Finland Oy | Chassis-excited antenna apparatus and methods |
US8648752B2 (en) | 2011-02-11 | 2014-02-11 | Pulse Finland Oy | Chassis-excited antenna apparatus and methods |
CN103797642B (zh) | 2011-10-07 | 2016-10-19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天线装置及电子设备 |
US9281118B2 (en) | 2012-12-10 | 2016-03-08 | Intel Corporation | Cascaded coils for multi-surface coverage in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
US20140195180A1 (en) | 2013-01-04 | 2014-07-10 | 1 Oak Technologies, LLC | Electronic device power management |
US8910863B2 (en) | 2013-01-05 | 2014-12-16 | Otter Products, Llc | Electronic device case for mobile point of sale |
JP2014207737A (ja) * | 2013-04-11 | 2014-10-30 |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電力変換装置 |
US9306283B2 (en) * | 2014-01-24 | 2016-04-05 | Sony Corporation | Antenna device and method for increasing loop antenna communication range |
US10008870B2 (en) | 2014-03-20 | 2018-06-26 | Otter Products, Llc | Powered case for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
US9698632B2 (en) | 2014-05-09 | 2017-07-04 | Otter Products, Llc | Wireless battery charger and charge-receiving device |
US10326488B2 (en) * | 2015-04-01 | 2019-06-18 | Otter Products, Llc | Electronic device case with inductive coupling features |
US10164468B2 (en) * | 2015-06-16 | 2018-12-25 | Otter Products, Llc | Protective cover with wireless charging feature |
JP6684579B2 (ja) * | 2015-12-07 | 2020-04-22 | 国立大学法人広島大学 | 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
US9729187B1 (en) | 2016-02-01 | 2017-08-08 | Otter Products, Llc | Case with electrical multiplexing |
US10958103B2 (en) | 2018-08-14 | 2021-03-23 | Otter Products, Llc | Stackable battery pack system with wireless charging |
USD906958S1 (en) | 2019-05-13 | 2021-01-05 | Otter Products, Llc | Battery charger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8807283U1 (de) * | 1988-06-03 | 1989-10-05 | Veit Transpo GmbH, 8910 Landsberg | Transportmittel |
JPH08124749A (ja) | 1994-10-28 | 1996-05-17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チップインダク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4340929B2 (ja) | 1998-10-02 | 2009-10-07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メモリicタグ装置 |
JP2000259785A (ja) * | 1999-03-05 | 2000-09-22 | Tamura Electric Works Ltd | 非接触型icカードリーダ装置 |
CH693394A5 (fr) * | 1999-05-07 | 2003-07-15 | Njc Innovations | Carte à puce comportant une antenne. |
JP2001016702A (ja) | 1999-06-29 | 2001-01-19 | Tsubakimoto Chain Co | 非接触給電装置及びこれに用いるピックアップ部 |
JP2002298095A (ja) * | 2001-04-02 | 2002-10-11 | Nec Tokin Corp | 非接触型icカードリーダ/ライタ及び非接触型icカードリーダ |
JP2002341059A (ja) | 2001-05-15 | 2002-11-27 |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 タグ内蔵腕時計 |
JP3896965B2 (ja) | 2002-01-17 | 2007-03-22 |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 リーダ/ライタ用アンテナ及び該アンテナを備えたリーダ/ライタ |
JP4367013B2 (ja) | 2002-10-28 | 2009-11-18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非接触通信媒体 |
JP2004227046A (ja) * | 2003-01-20 | 2004-08-12 | Hitachi Ltd | 携帯情報機器 |
JP2004274609A (ja) | 2003-03-11 | 2004-09-30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アンテナ装置、電波時計、電波時計収容体、信号受信装置および受信装置収容体 |
WO2004095636A1 (ja) * | 2003-04-22 | 2004-11-04 |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 静電容量型センサ付アンテナ装置 |
US7023395B2 (en) * | 2003-08-05 | 2006-04-04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Antenna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the same |
JP2005122595A (ja) * | 2003-10-20 | 2005-05-12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近接非接触通信機器 |
AU2003304672A1 (en) | 2003-11-28 | 2005-06-17 | Fujitsu Limited |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having non-contact reader and/or writer and coil antenna for magnetic connection |
JP4191669B2 (ja) * | 2004-11-26 | 2008-12-03 |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 アンテナ、腕時計およびアンテナの製造方法 |
JP2007013862A (ja) * | 2005-07-04 | 2007-01-18 | Hitachi Metals Ltd | アンテナ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電波時計、キーレスエントリーシステム、rfidシステム |
JP2007041666A (ja) * | 2005-08-01 | 2007-02-15 | Ricoh Co Ltd | Rfidタグ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2006
- 2006-06-13 EP EP06766642A patent/EP1892794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6-06-13 WO PCT/JP2006/311831 patent/WO2006134913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6-06-13 CN CN2006800001690A patent/CN101053118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06-13 JP JP2006529346A patent/JP4297165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10-26 US US11/553,029 patent/US7466283B2/en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053118B (zh) | 2013-09-04 |
JPWO2006134913A1 (ja) | 2009-01-08 |
EP1892794A4 (en) | 2010-07-14 |
WO2006134913A1 (ja) | 2006-12-21 |
US20070052600A1 (en) | 2007-03-08 |
US7466283B2 (en) | 2008-12-16 |
JP4297165B2 (ja) | 2009-07-15 |
EP1892794A1 (en) | 2008-02-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053118A (zh) | 线圈天线结构和便携式电子设备 | |
CN1271746C (zh) | 通信适配器和便携式电子设备 | |
CN1538558A (zh) | 无线电用天线装置及使用其的无线电通信设备 | |
CN1047028C (zh) | 天线装置和携带式无线电收发机 | |
CN1244180C (zh) | 天线 | |
CN1073295C (zh) | 天线装置 | |
CN1278448C (zh) | 便携式无线电终端 | |
CN1286057C (zh) | 非接触通信介质 | |
CN1162984C (zh) | 非接触信号传送装置 | |
CN1697962A (zh) | 三次元磁性方位传感器以及磁铁·阻抗·传感器元件 | |
CN1523622A (zh) | 固体电解电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 |
CN1407653A (zh) | 显示器-天线一体化结构与通信设备 | |
CN1918744A (zh) | 折叠式移动无线装置 | |
CN1993783A (zh) | 多层电容器及其安装结构 | |
CN1230800A (zh) | 无线电通信终端的机内天线 | |
CN1610923A (zh) | 天线装置以及使用天线装置的通信装置 | |
CN1770551A (zh) | 具有电视功能的便携终端装置和用作输入笔的电视天线 | |
CN1508982A (zh) | 无线通信设备、无线通信方法、天线设备以及第一双工器 | |
CN1530977A (zh) | 叠层电容器 | |
CN1221060C (zh) | 一种天线装置 | |
CN1520131A (zh) | 携带无线通信装置 | |
CN1624610A (zh) | 电子设备及天线装置 | |
CN1969465A (zh) | 通信装置、安装通信装置的非接触式集成电路卡、和信息装置 | |
CN1693900A (zh) | 加速度传感器 | |
CN1925210A (zh) | 电子元件和电子电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904 Termination date: 202106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