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39869B - 电梯的绳索制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梯的绳索制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39869B
CN101039869B CN2005800345720A CN200580034572A CN101039869B CN 101039869 B CN101039869 B CN 101039869B CN 2005800345720 A CN2005800345720 A CN 2005800345720A CN 200580034572 A CN200580034572 A CN 200580034572A CN 101039869 B CN101039869 B CN 10103986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rope
roller
brake
cramping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58003457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039869A (zh
Inventor
本田武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0398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398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0398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3986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02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responsive to ab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 B66B5/16Braking or catch devices operating between cars, cages, or skips and fixed guide elements or surfaces in hoistway or well
    • B66B5/18Braking or catch devices operating between cars, cages, or skips and fixed guide elements or surfaces in hoistway or well and applying frictional retarding forces
    • B66B5/185Braking or catch devices operating between cars, cages, or skips and fixed guide elements or surfaces in hoistway or well and applying frictional retarding forces by acting on main ropes or main cab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intenance And Inspection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梯的绳索制动装置。悬吊轿厢的主绳索夹在包括第一辊子的第一绳索夹持体和包括第二辊子的第二绳索夹持体之间。第一辊子和第二辊子分别随着主绳索的移动而旋转。另外,第一辊子和第二辊子中的至少一方为制动辊子。制动装置具有:与制动辊子一体地旋转的旋转体;能够在与旋转体接触的接触位置和离开旋转体的离开位置之间移位的制动体;以及使制动体移位的制动体移位装置。制动装置通过使制动体与旋转体接触来对旋转体和制动辊子的旋转进行制动。通过对制动辊子的旋转进行制动,主绳索的移动被制动。

Description

电梯的绳索制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对悬吊轿厢的主绳索的移动进行制动的电梯的绳索制动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有在两块制动靴之间把持主绳索以对主绳索的移动进行制动的电梯的绳索制动装置。在各制动靴上粘贴有衬垫,该衬垫在把持主绳索时与主绳索接触。借助于衬垫与主绳索之间的摩擦力,主绳索的移动被制动(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平7-509212号公报
在这样在现有技术中,在对主绳索的移动进行制动时,主绳索在衬垫上滑动,因此主绳索和衬垫的磨损很剧烈。由此,提供给主绳索的制动力的大小容易变动。另外,主绳索和制动靴等部件的更换作业变得频繁,因而运行成本升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的绳索制动装置,该电梯的绳索制动装置能够使提供给主绳索的制动力的大小稳定,并且能够降低运行成本。
本发明的电梯的绳索制动装置包括:
绳索夹持装置,其具有包括第一辊子的第一绳索夹持体、和包括第二辊子的第二绳索夹持体,悬吊轿厢的主绳索夹在第一绳索夹持体和第二绳索夹持体之间,第一辊子和第二辊子分别随着主绳索的移动而旋转,并且第一辊子和第二辊子中的至少一方为制动辊子;
以及制动装置,其具有:与制动辊子一体地旋转的旋转体;能够在与旋转体接触的接触位置和离开旋转体的离开位置之间移位的制动体;和使制动体在接触位置和离开位置之间移位的制动体移位装置,该制动装置通过使制动体与旋转体接触,来对旋转体和制动辊子的旋转进行制动,上述电梯的绳索制动装置通过对制动辊子的旋转进行制动,来对主绳索的移动进行制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结构图。
图2是表示图1中的绳索制动装置的纵剖面图。
图3是表示图2中的绳索制动装置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图3中的绳索制动装置的主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电梯的绳索制动装置的主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电梯的绳索制动装置的主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电梯的绳索制动装置的俯视剖面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5的电梯的绳索制动装置的俯视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结构图。在图中,在井道1的上部设有机房2。在机房2内设有作为驱动装置的曳引机3,和与曳引机3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偏导轮4。曳引机3具有包括电动机的曳引机主体5和通过曳引机主体5旋转的驱动绳轮6。
在机房2的底板部7设有连通机房2内和井道1内的贯通孔8。在驱动绳轮6和偏导轮4上卷绕有穿过了贯通孔8的多根主绳索9。在井道1内分别可升降地设有与各主绳索9的一端部连接的轿厢10、和与各主绳索9的另一端部连接的对重11。轿厢10和对重11通过各主绳索9悬吊在井道1内。轿厢10和对重11借助于驱动绳轮6的旋转而在井道1内升降。
另外,在机房2内设有用于对各主绳索9的移动进行制动的电梯的绳索制动装置(以下简称为“绳索制动装置”)12。绳索制动装置12由固定在底板部7上的支承体13支承。
在曳引机3和绳索制动装置12上电连接有控制电梯的运转的控制装置14。根据来自控制装置14的指令(信息)来分别控制曳引机3和绳索制动装置12的动作。另外,控制装置14设在机房2内。
图2是表示图1中的绳索制动装置12的纵剖面图。另外,图3是表示图2中的绳索制动装置12的俯视图。此外,图4是表示图3中的绳索制动装置12的主视图。在图中,支承体13具有:固定在底板部7上的固定部15(图3);和一对对置部16、17,它们设在固定部15上,并且在绳索制动装置12的进深方向(厚度方向)上相互对置。
在对置部16、17之间设有沿绳索制动装置12的宽度方向彼此并列配置的第一绳索夹持体18和第二绳索夹持体19。各主绳索9在第一绳索夹持体18和第二绳索夹持体19之间穿过。各主绳索9沿绳索制动装置12的进深方向彼此隔开间隔地排成一列。
第一绳索夹持体18具有:沿绳索制动装置12的进深方向延伸的第一旋转轴21;和固定于第一旋转轴21的第一辊子22。第一旋转轴21通过轴承25可自由旋转地设在对置部16、17上。第一旋转轴21和第一辊子22以第一旋转轴21的轴线为中心一体地旋转。
第二绳索夹持体19具有:沿绳索制动装置12的进深方向延伸的第二旋转轴23;和固定于第二旋转轴23的第二辊子24。第二旋转轴23通过轴承25可自由旋转地设在对置部16、17上。第二旋转轴23和第二辊子24以第二旋转轴23的轴线为中心一体地旋转。
第一辊子22和第二辊子24配置在一个对置部16和另一个对置部17之间。第一辊子22的外径大于第二辊子24的外径。
在第一辊子22的外周部设有沿第一辊子22的旋转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一绳索槽26。另外,在第二辊子24的外周部设有沿第二辊子24的旋转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二绳索槽27。
各主绳索9以分别插入在第一绳索槽26和第二绳索槽27中的状态夹在第一辊子22和第二辊子24之间。第一辊子22和第二辊子24被向彼此接近的方向按压。由此,分别在第一辊子22和第二辊子24与各主绳索9之间产生摩擦力。第一辊子22和第二辊子24随着各主绳索9的移动,与各主绳索9接触地进行旋转。另外,第一辊子22和第二辊子24的外周部的材料分别为用于防止各主绳索9的损伤的摩擦材料。作为摩擦材料使用例如ナイロン(注册商标)或聚氨酯树脂等。
第二旋转轴23和第二辊子24的旋转由支承在支承体13上的制动装置28制动。即,第二辊子24为其旋转被制动装置28制动的制动辊子。
制动装置28包括:与第二旋转轴23一体地旋转的圆板状的盘(旋转体)29;能够在与盘29接触的接触位置和离开盘29的离开位置之间移位的制动体30;以及使制动体30在接触位置和离开位置之间移位的制动体移位装置31。另外,在图2和图3中表示制动体30位于接触位置时的绳索制动装置12。
第二旋转轴23的一部分作为突出轴部23a从一个对置部16向支承体13的外侧突出(图2)。盘29通过链轮32设于突出轴部23a。
在突出轴部23a上设有沿第二旋转轴23的轴线方向延伸的配合槽33。链轮32可滑动地配合在各配合槽33中。盘29可滑动地与设于链轮32外周部的齿部配合。由此,相对于第二旋转轴23,链轮32和盘29在第二旋转轴23的旋转方向上固定,但在第二旋转轴23的轴线方向上可以移位。
在一个对置部16的盘29侧的面上固定有圆板状的安装板34。在安装板34的与盘29对置的面上粘贴有衬垫35。在安装板34的外周部旋合有配置在盘29的径向外侧的多个支承螺栓36。各支承螺栓36沿第二旋转轴23的轴线方向延伸。制动体30和制动体移位装置31设在各支承螺栓36上。即,制动体30和制动体移位装置31通过各支承螺栓36支承在安装板34上。
制动体移位装置31在第二旋转轴23的轴线方向上配置在比盘29更加远离安装板34的一侧。制动体30配置在制动体移位装置31和盘29之间。盘29配置在安装板34和制动体30之间。另外,制动体30、制动体移位装置31和安装板34中分别贯穿有突出轴部23a。
制动体30的离开位置在第二旋转轴23的轴线方向上位于比接触位置更加远离安装板34的一侧。即,制动体30的离开位置为比接触位置更加接近制动体移位装置31的位置。制动体30在从离开位置至到达接触位置之前的期间内,与盘29碰撞,并与盘29一起向接近安装板34的方向移位。当制动体30到达接触位置时,盘29在与制动体30接触的状态下被按压在安装板34上(制动动作)。另外,通过制动体30从接触位置向离开位置的移位,盘29分别离开制动体30和安装板34(释放动作)。
制动体30包括:在第二旋转轴23的轴线方向上被沿着各支承螺栓36引导的电枢37;和粘贴在电枢37的与盘29对置的面上的衬垫38。
当制动体30位于接触位置时,衬垫35、38与盘29接触。此时,在衬垫35、38与盘29之间产生摩擦力。由此,盘29被施加了对第二旋转轴23和第二辊子24的旋转进行制动的制动力。施加在盘29上的制动力的大小设定成小于在第二辊子24和各绳索9之间产生的摩擦力的大小。
第二旋转轴23和第二辊子24的旋转通过制动装置28的制动动作而被制动。由于第二辊子24的旋转被制动,各主绳索9的移动被制动。另外,施加于第二旋转轴23、第二辊子24和各主绳索9的制动力通过制动装置28的释放动作而解除。
制动体移位装置31包括:对制动体30向使制动体30移位到接触位置的方向施力的多个弹簧(施力部件)39;用于克服各弹簧39的作用力使制动体30移位到离开位置的电磁铁40。电磁铁40具有电磁线圈41。另外,通过对电磁线圈41通电,电磁铁40产生使制动体30向离开位置移位的电磁吸引力。
在停止对电磁线圈41通电时,制动体30由于各弹簧39的作用力而向接触位置移位。另外,在对电磁线圈41进行通电时,制动体30借助于电磁铁40所产生的电磁吸引力来克服各弹簧39的作用力而向离开位置移位。
另外,夹持各主绳索9的绳索夹持装置42具有第一绳索夹持体18和第二绳索夹持体19。并且绳索制动装置12具有绳索夹持装置42和制动装置28。
下面,对动作进行说明。当轿厢10停止时,通过控制装置14的控制,停止对电磁线圈41通电。此时的制动体30移位到接触位置。由此,对盘29和第二辊子24施加了制动力。
在轿厢10开始移动时,通过控制装置14的控制,对电磁线圈41进行通电。由此,制动体30从接触位置向离开位置移位。由此,施加在盘29和第二辊子24上的制动力解除。
当轿厢10在井道1内移动时,第一辊子22和第二辊子24随着轿厢10的移动,与各主绳索9接触地进行旋转。另外,盘29与第二辊子24一体地旋转。
之后,当轿厢10到达目的地层时,通过控制装置41的控制,停止对电磁线圈41通电。由此,制动体30从离开位置移动到接触位置。由此,对盘29和第二辊子24施加了制动力,从而对各主绳索9的移动进行制动。
在这样的电梯的绳索制动装置12中,第一辊子22和第二辊子24随着各主绳索9的移动而旋转,盘29与第二辊子24一体地旋转,盘29的旋转通过制动体30与盘29的接触而被制动,因此,能够在使第一辊子22和第二辊子24旋转的同时对各主绳索9施加制动力,从而能够防止各主绳索9相对于第一辊子22和第二辊子24滑动。由此,能够抑制各主绳索9、第一辊子22和第二辊子24各自的磨损量,能够使绳索制动装置12施加在各主绳索9上的制动力的大小稳定。另外,由于还能够减小进行主绳索9、第一辊子22和第二辊子24的部件更换的作业的频率,因此能够降低运行成本。另外,由于使制动体30与加工精度高的盘29接触来对盘29的旋转进行制动,因此能够对第二辊子24施加更加稳定的制动力,能够进一步稳定地对各主绳索9的移动进行制动。
另外,制动体移位装置31根据来自控制装置14的信息,使制动体30在接触位置和离开位置之间移位,因此能够配合电梯的运转对绳索制动装置12的动作进行控制。由此,能够例如防止由于绳索制动装置12的制动动作而对曳引机3施加负荷。
另外,第二辊子24和各主绳索9之间的摩擦力的大小设定成大于制动装置28对第二辊子24的制动力的大小,因此在通过制动装置28对第二辊子24的旋转进行制动时,能够防止第二辊子24相对于各主绳索9产生打滑。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各主绳索9和第二辊子24各自的磨损量。
另外,在上述示例中,仅对第二辊子24施加制动力,即,仅有第二辊子24为制动辊子,但是也可以仅使第一辊子22作为制动辊子,也可以使第一辊子22和第二辊子24分别作为制动辊子。
另外,在上述示例中,与制动体30接触和分离的旋转体为圆板状的盘29,但是也可以使旋转体为环状的轮。在该情况下,与轮接触和分离的制动体以及使制动体移位的制动体移位装置配置在轮的内侧。
另外,在上述示例中,在一个第一辊子22和一个第二辊子24之间夹有各主绳索9,但是也可以沿各主绳索9的长度方向使多个第一辊子22和多个第二辊子24并列,在各第一辊子22和各第二辊子24之间夹持各主绳索9。在该情况下,第一辊子22和第二辊子24中的至少一方为由制动装置28进行制动的制动辊子。这样,能够增大各第一辊子22和第二辊子24相对于各主绳索9的接触面积,从而能够减小各主绳索9的损伤。
实施方式2
在上述示例中,第一辊子22和第二辊子24与各主绳索9接触,但是也可以在各第一辊子22上以将多个第一辊子22集体包围起来的方式卷绕第一环状带,在各第二辊子24上以将多个第二辊子24集体包围起来的方式卷绕第二环状带,并使第一环状带和第二环状带与各主绳索9接触。
即,图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电梯的绳索制动装置的主视图。在图中,在支承体13上设有第一绳索夹持体51和第二绳索夹持体52。各主绳索9在第一绳索夹持体51和第二绳索夹持体52之间通过。
第一绳索夹持体51包括:沿各主绳索9的长度方向彼此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在本示例中为两个)第一旋转轴53、54;固定在各第一旋转轴53、54上的多个(在本示例中为两个)第一辊子55、56;以及以将各第一辊子55、56集体包围起来的方式卷绕在各第一辊子55、56上的第一环状带57。通过各第一辊子55、56对第一环状带57施加张力。
第二绳索夹持体52包括:沿各主绳索9的长度方向彼此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在本示例中为两个)第二旋转轴58、59;固定在各第二旋转轴58、59上的多个(在本示例中为两个)第二辊子60、61;以及以将各第二辊子60、61集体包围起来的方式卷绕在各第二辊子60、61上的第二环状带62。通过各第二辊子60、61对第二环状带62施加张力。
第一环状带57和第二环状带62随着各主绳索9的移动,在与各主绳索9接触的同时分别进行循环移动。在第一环状带57的外周部设有沿第一环状带57的循环移动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一带槽63。在第二环状带62的外周部设有沿第二环状带62的循环移动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二带槽64。各主绳索9以分别插入在各第一带槽63和各第二带槽64中的状态,夹在第一环状带57和第二环状带62之间。
在第一旋转轴53、54上设有连接板65,该连接板65用于将各第一辊子55、56之间的间隔维持为预定间隔。在连接板65上设有可自由旋转的第一中间辊子66,该第一中间辊子66配置在第一辊子55和第一辊子56之间。第一中间辊子66与第一环状带57的内周面接触。第一中间辊子66随着第一环状带57的循环移动,与第一环状带57的内周面接触地进行旋转。
在第二旋转轴58、59上设有连接板67,该连接板67用于将各第二辊子60、61之间的间隔维持为预定间隔。在连接板67上设有可自由旋转的第二中间辊子68,该第二中间辊子68配置在第二辊子60和第二辊子61之间。第二中间辊子68与第二环状带62的内周面接触。第二中间辊子68随着第二环状带62的循环移动,与第二环状带62的内周面接触地进行旋转。
在各主绳索9的长度方向上,第一辊子55、第一辊子56以及第一中间辊子66分别配置在与第二辊子60、第二辊子61以及第二中间辊子68相同的位置上。第一辊子55、第一辊子56和第一中间辊子66,与第二辊子60、第二辊子61和第二中间辊子68分别被向相互靠近的方向按压。由此,在第一环状带57和第二环状带62与各主绳索9之间产生了摩擦力。
另外,第一辊子55、56以及第二辊子60、61中的至少一个为由制动装置28制动的制动辊子。在本示例中,在各主绳索9的长度方向上配置在互不相同的位置的第一辊子56和第二辊子60为制动辊子。在支承体13上支承有两个制动装置28,该两个制动装置28对第一辊子56和第二辊子60各自的旋转个别地进行制动。各制动装置28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第一辊子56与第一环状带57之间的摩擦力、以及各主绳索9与第一环状带57之间的摩擦力,设定成大于制动装置28施加在第一旋转轴54和第一辊子56上的制动力。另外,第二辊子60与第二环状带62之间的摩擦力、以及各主绳索9与第二环状带62之间的摩擦力,设定成大于制动装置28施加在第二旋转轴58和第二辊子60上的制动力。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在这样的电梯的绳索制动装置中,在卷绕于第一辊子55、56的第一环状带57、与卷绕于第二辊子60、61的第二环状带62之间,夹持有各主绳索9,因此与使第一辊子55、56和第二辊子60、61与各主绳索9直接接触相比,能够增大第一绳索夹持体51和第二绳索夹持体52相对于各主绳索9的接触面积,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小各主绳索9的损伤。
另外,第一环状带57和第二环状带62与各主绳索9之间的摩擦力,设定成大于制动装置28对第一辊子56和第二辊子60的制动力,因此,当通过制动装置28对第一辊子56和第二辊子60的旋转进行制动时,能够防止第一环状带57和第二环状带62相对于各主绳索9产生打滑。
另外,在上述示例中,第一辊子56和第二辊子60为制动辊子,但是只要使第一辊子55、56和第二辊子60、61中的至少任一个为制动辊子即可。
实施方式3
图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电梯的绳索制动装置的主视图。在图中,在支承体13上设有用于夹持各主绳索9的绳索夹持装置71。绳索夹持装置71具有:第一绳索夹持体72;第二绳索夹持体73,其能够在与各主绳索9接触并将各主绳索9按压在第一绳索夹持体72上的工作位置和离开各主绳索9的释放位置之间移位;以及绳索夹持体移位装置74,其使第二绳索夹持体73在工作位置与释放位置之间移位。另外,图6表示第二绳索夹持体73位于工作位置时的绳索制动装置。
绳索夹持体移位装置74具有:能够相对于支承体13转动的臂部75;和支承于支承体13、使臂部75转动的臂部转动装置76。在固定部15上设有沿绳索制动装置的进深方向延伸的安装销77。在安装销77上安装有臂部75的基端部。臂部75能够以安装销77的轴线为中心转动。在臂部转动装置76上连接有臂部75的前端部。绳索夹持体移位装置74根据来自控制装置14的指令(信息)进行动作。
第一绳索夹持体72具有:沿各主绳索9的长度方向彼此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在本示例中为两个)第一旋转轴21;以及固定在各第一旋转轴21上的多个(在本示例中为两个)第一辊子22。各第一旋转轴21通过轴承可自由旋转地设于支承体13。第一旋转轴21和第一辊子22以第一旋转轴21的轴线为中心一体地旋转。
第二绳索夹持体73设于臂部75。另外,第二绳索夹持体73通过臂部75的转动而在工作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移位。另外,第二绳索夹持体73具有:沿臂部75的长度方向彼此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在本示例中为两个)第二旋转轴23;以及固定在各第二旋转轴23上的多个(在本示例中为两个)第二辊子24。各第二旋转轴23通过轴承可自由旋转地设于臂部75。第二旋转轴23和第二辊子24以第二旋转轴23的轴线为中心一体地旋转。另外,第二旋转轴23的一部分为从对置部16向支承体13的外侧突出的突出轴部。
在各第二旋转轴23的突出轴部上分别设有制动装置28。各制动装置28支承在第二旋转轴23上。各制动装置28随着各臂部75的转动而与各第二旋转轴23一起移位。各制动装置28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各制动装置28通过控制装置14被控制成:在第二绳索夹持体73移位到工作位置时,使制动体(参照图2)移位至接触位置,在第二绳索夹持体73移位至释放位置时,使制动体移位至离开位置。通过制动体向接触位置的移位,各第二辊子24的旋转被制动。即,各第二辊子24为由制动装置28制动的制动辊子。
在第一辊子22的外周部设有沿第一辊子22的旋转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一绳索槽26。另外,在第二辊子24的外周部设有沿第二辊子24的旋转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二绳索槽27。
在第二绳索夹持体73位于工作位置时,各主绳索9以分别插入在第一绳索槽26和第二绳索槽27中的状态,夹在第一辊子22和第二辊子24之间。当第二绳索夹持体73位于工作位置时,在第一辊子22和第二辊子24与各主绳索9之间产生摩擦力。另外,当第二绳索夹持体73位于工作位置时,第一辊子22和第二辊子24随着各主绳索9的移动,与各主绳索9接触地进行旋转。另外,第一辊子22和第二辊子24各自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在第二绳索夹持体73向释放位置移位时,各主绳索9不仅离开各第二辊子24,还离开第一辊子22。由此,当第二绳索夹持体73位于释放位置时,即使各主绳索9移动,第一辊子22和第二辊子24各自的旋转仍保持为停止状态。即,在第二绳索夹持体73位于释放位置时,从各主绳索9向第一辊子22和第二辊子24的力的传递被切断。另外,各主绳索9也可以始终与第一辊子22接触,而与各第二绳索夹持体73的位置无关。
臂部转动装置76由支承体13支承。在臂部转动装置76上通过连接螺栓(连接部件)78连接有臂部75的前端部。臂部转动装置76使臂部75转动,以使第二绳索夹持体73在工作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移位。
臂部转动装置76具有:与臂部75一起移位的可动体79;支承于支承体13、用于限制可动体79的移位量的框体80;对臂部75和可动体79向使第二绳索夹持体73移动到工作位置的方向施力的多个弹簧(施力体)81;以及克服各弹簧81的作用力使臂部75和可动体79向使第二绳索夹持体73移动到释放位置的方向移位的电磁铁82。
可动体79具有:通过连接螺栓78安装在臂部75的前端部的可动体主体83;以及固定于可动体主体83、并且可移位地设在框体80内的板状的电枢84。
框体80具有第一限制部85和第二限制部86,该第一限制部85和第二限制部86在可动体79的移位方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配置。第一限制部85相对于第二限制部86配置在臂部75侧。在第二限制部86上固定有配置于框体80内的电磁铁82。电枢84配置在第一限制部85和电磁铁82之间的间隙内。在电枢84与第一限制部85抵接时,第二绳索夹持体73移位至工作位置,在电枢84与电磁铁82抵接时,第二绳索夹持体73移位至释放位置。
各弹簧81以压缩状态设在第一限制部85和臂部75之间。即,臂部75被各弹簧81向离开第一限制部85的方向施力。另外,电磁铁82具有电磁线圈87。通过对电磁线圈87通电,电磁铁82产生吸引电枢84的电磁吸引力。
在停止对电磁线圈87通电时,第二绳索夹持体73由于各弹簧81的施力而移位至工作位置。当对电磁线圈87进行通电时,电枢84克服各弹簧81的作用力,被电磁铁82吸引,从而,第二绳索夹持体73从工作位置向释放位置移位。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下面,对动作进行说明。当轿厢10停止时,通过控制装置14的控制,使对各制动装置28的电磁线圈的通电、以及对臂部转动装置76的电磁线圈87的通电分别停止。此时,各制动装置28的制动体移位至接触位置,第二绳索夹持体73移位至工作位置。即,在各第一辊子22和第二辊子24与各主绳索9接触的状态下,第二辊子24的旋转被各制动装置28制动。
当轿厢10开始移动时,通过控制装置14的控制,分别对各制动装置28的电磁线圈、以及臂部转动装置76的电磁线圈87进行通电。由此,各制动装置28的制动体移位至离开位置,第二绳索夹持体73移位至释放位置。由此,施加在各主绳索9上的制动力解除。
之后,轿厢10在井道1内移动。当轿厢10移动时,第一辊子22和第二辊子24离开各主绳索9,因此第一辊子22和第二辊子24不会随着各主绳索9的移动而旋转。
然后,当轿厢10到达目的地层时,通过控制装置14的控制,使对各制动装置28的电磁线圈的通电、以及对臂部转动装置76的电磁线圈87的通电分别停止。由此,各制动装置28的制动体从离开位置向接触位置移位,第二绳索接触体73从释放位置移位向工作位置。由此,来对各主绳索9施加制动力。
在这样的电梯的绳索制动装置中,第二绳索夹持体73在与各主绳索9接触并将各主绳索9按压在第一绳索夹持体72上的工作位置和离开各主绳索9的释放位置之间移位,在第二绳索夹持体73位于工作位置时,通过对各第二辊子24的旋转进行制动,来对各主绳索9的移动进行制动,因此,能够在使第一辊子22和第二辊子24旋转的同时对各主绳索9的移动进行制动,能够防止各主绳索9相对于第一辊子22和第二辊子24滑动。由此,能够使绳索制动装置12施加在各主绳索9上的制动力的大小稳定,能够降低运行成本。另外,能够防止第二绳索夹持体73持续将各主绳索9按压在第一绳索夹持体72上,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各主绳索9、第一绳索夹持体72和第二绳索夹持体73各自的损坏(损伤)。
另外,绳索夹持体移位装置74根据来自控制装置14的指令,来使第二绳索夹持体73在工作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移位,因此,能够配合电梯的运转来控制绳索制动装置的动作。这样,能够例如防止由于绳索制动装置的制动动作而对曳引机3施加负荷。
实施方式4
图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电梯的绳索制动装置俯视剖面图。在图中,在支承体13上设有用于夹持各主绳索9的绳索夹持装置91。绳索夹持装置91具有:第一绳索夹持体92;第二绳索夹持体93,其能够在与各主绳索9接触并将各主绳索9按压在第一绳索夹持体92上的工作位置与离开各主绳索9的释放位置之间移位;以及使第二绳索夹持体93在工作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移位的绳索夹持体移位装置94。另外,图7表示第二绳索夹持体93位于工作位置时的绳索制动装置。
绳索夹持体移位装置94配置在一个对置部16与另一个对置部17之间。另外,绳索夹持体移位装置94具有:与第二绳索夹持体93一起移位的可动体95;和使可动体95移位的电磁开闭装置96。
可动体95具有:与电磁开闭装置96对置的电枢97;和固定在电枢97上并且在第一绳索夹持体92侧设有凹部98的安装部99。电磁开闭装置96具有:对可动体95向使第二绳索夹持体93向工作位置移位的方向施力的多个弹簧(施力体)100;以及抵抗各弹簧100使可动体95向使第二绳索夹持体93向释放位置移位的方向移位的电磁铁101。
电磁铁101具有电磁线圈102。通过对电磁线圈102通电,电磁铁101产生吸引电枢97的电磁吸引力。对电磁线圈102的通电以及通电的停止由控制装置14控制。另外,通过对电磁线圈102通电,第二绳索夹持体93向释放位置移位,通过停止对电磁线圈102通电,第二绳索夹持体93向工作位置移位。
第一绳索夹持体92具有:可自由旋转地设在支承体13上的第一旋转轴21;以及固定在第一旋转轴21上的第一辊子22。第一旋转轴21和第一辊子22以第一旋转轴21的轴线为中心一体地旋转。
第二绳索夹持体93以一部分配置在凹部98内的状态设于可动体95。另外,第二绳索夹持体93具有:可自由旋转地设在可动体95上的第二旋转轴23;以及固定在第二旋转轴23上的第二辊子24。第二旋转轴23和第二辊子24以第二旋转轴23的轴线为中心一体地旋转。
在第一辊子22的外周部设有沿第一辊子22的旋转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一绳索槽26。并且,在第二辊子24的外周部设有沿第二辊子24的旋转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二绳索槽27。
在第二绳索夹持体93位于工作位置时,各主绳索9以分别插入在第一绳索槽26和第二绳索槽27中的状态,夹在第一辊子22和第二辊子24之间。在第二绳索夹持体93位于工作位置时,在第一辊子22和第二辊子24与各主绳索9之间产生摩擦力。另外,当第二绳索夹持体93位于工作位置时,第一辊子22和第二辊子24随着各主绳索9的移动,与各绳索9接触地进行旋转。
当第二绳索夹持体93向释放位置移位时,各主绳索9不仅离开各第二辊子24,还离开第一辊子22。即,当第二绳索夹持体93位于释放位置时,从各主绳索9向第一辊子22和第二辊子24的力的传递被切断。另外,各主绳索9也可以始终与第一辊子22接触,而与第二绳索夹持体93的位置无关。
在一个对置部16和第一辊子22之间,设有对第一旋转轴21和第一辊子22的旋转进行制动的制动装置103。即,第一辊子22为由制动装置103制动的制动辊子。制动装置103具有:固定在第一辊子22上的滑动板(旋转体)104;与滑动板104接触的制动体105;以及用于将制动体105按压在滑动板104上的按压装置106。
按压装置106具有:产生将制动体105按压在滑动板104上的按压力的多个按压弹簧(施力体)107;和设在一个对置部16上、用于调整各按压弹簧107的按压力的大小的多个调整螺栓108。通过调整各调整螺栓108相对于一个对置部16的旋合量,来调整各按压弹簧107的按压力的大小。
制动体105具有:设有容纳各按压弹簧107的弹簧容纳槽109的制动体主体110;以及设置于制动体主体110、并与滑动板104接触的摩擦部件111。制动体105在与滑动板104接触的同时始终被按压装置106按压。由此,在滑动板104与摩擦部件111之间始终产生摩擦力。借助于在滑动板104与摩擦部件111之间产生的摩擦力,第一旋转轴21和第一辊子22的旋转被制动。另外,通过调整各调整螺栓108的旋合量,来使在滑动板104与摩擦部件111之间产生的摩擦力的大小比在第一辊子22和第二辊子24与各主绳索9之间产生的摩擦力的大小要小。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下面对动作进行说明。在固定于第一辊子22的滑动板104上通过按压装置106始终按压有制动体105。由此,始终对第一旋转轴21和第一辊子22施加制动力。
当轿厢10停止时,通过控制装置14的控制,停止对电磁线圈102通电。此时的第二绳索夹持体93移位到工作位置。由此,对各主绳索9施加制动力。
在轿厢10开始移动时,通过控制装置14的控制,对电磁线圈102进行通电。由此,第二绳索夹持体93克服各弹簧100的作用力从工作位置向释放位置移位。由此,第一绳索夹持体92和第二绳索夹持体93离开各主绳索9,使得施加在各主绳索9上的制动力解除。然后,在第一辊子22和第二辊子24离开各主绳索9的状态下,轿厢10在井道1内升降。
然后,当轿厢10到达目的地层时,通过控制装置14的控制,停止对电磁线圈102的通电。由此,第二绳索夹持体93从释放位置向工作位置移位。由此,各主绳索9被压靠在第一辊子22上,从而对各主绳索9施加了制动力。
这样,由于通过使制动体105始终与滑动板104接触,来对第一辊子22的旋转一直进行制动,因此,能够去掉用于使制动体105动作的机构,从而能够简化制动装置103的结构。另外,也能够使制动装置103的维修检查作业变得容易。
另外,由于使第一辊子22和滑动板104形成为一体,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部件数量,能够进一步简化第一绳索夹持体92和制动装置103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示例中,仅使第一辊子22为制动辊子,但是也可以仅使第二制动辊子24为制动辊子。
另外,在上述示例中,制动体105所接触的旋转体为滑动板104,但是也可以使旋转体为环状的轮。在该情况下,与轮接触的制动体、以及将制动体按压在轮上的按压装置配置在轮的内侧。
实施方式5
图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5的电梯的绳索制动装置的俯视剖面图。另外,在图8中表示第二绳索夹持体93位于工作位置时的绳索制动装置。在图中,第二旋转轴23的一部分作为突出轴部23a从一个对置部16向支承体13的外侧突出。在突出轴部23a上设有用于对第二旋转轴23的旋转进行制动的制动装置121。即,第二辊子24为由制动装置121制动的制动辊子。在制动装置121与一个对置部16之间,配置了穿过有突出轴部23a的安装部件122。安装部件122固定在一个对置部16上。
制动装置121具有:与突出轴部23a一体地旋转的旋转体123;配置在旋转体123与安装部件122之间、并与旋转体123接触的滑动板(制动体)124;以及将旋转体123按压在滑动板124上的按压装置125。制动装置121相对于支承体13和安装部件122,与第二绳索夹持体93一起移位。
在旋转体123与突出轴部23a之间配置有沿第二旋转轴23的轴线方向延伸的键126。由此,旋转体123相对于突出轴部23a能够在第二旋转轴23的轴线方向上移位,但其在旋转体123的旋转方向上被固定。
滑动板124是在中央部穿过有突出轴部23a的圆板。在滑动板124的外周部设有沿第二绳索夹持体93的移位方向延伸的多个螺栓贯穿长孔127。在各螺栓贯穿长孔127中配合有安装于安装部件122的多个止挡螺栓128。由此,滑动板124相对于安装部件122能够在螺栓贯穿长孔127的长度方向上移位,但其在滑动板124的周向上被固定。
按压装置125与突出轴部23a一体地旋转。另外,按压装置125具有:对旋转体123向使旋转体123按压在滑动板124上的方向施力的盘形弹簧(施力体)129;以及用于防止盘形弹簧129从突出轴部23a脱落的防脱板130。盘形弹簧129在防脱板130与旋转体123之间被压缩。
旋转体123具有:旋转体主体131;以及设在旋转体主体131上并与滑动板124接触的摩擦部件132。旋转体123在与滑动板124接触的同时,始终被按压装置125按压在滑动板124上。由此,在滑动板124与摩擦部件132之间一直产生摩擦力。借助于在滑动板124和摩擦部件132之间产生的摩擦力,第二旋转轴23和第二辊子24的旋转被制动。另外,使在滑动板124和摩擦部件132之间所产生的摩擦力的大小,小于在第一辊子22和第二辊子24与各主绳索9之间产生的摩擦力的大小。其他结构和动作与实施方式4相同。
这样,通过制动装置1 03对第一辊子22的旋转一直进行制动,并且通过制动装置121对第二辊子24的旋转一直进行制动,因此,能够通过制动装置103和制动装置125来分担施加在各绳索9上的制动力的大小,从而能够分别缩小制动装置103和制动装置121。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14对绳索制动装置所进行的控制,仅在轿厢10的正常停止时对各主绳索9的移动进行制动,但是例如也可以在用于阻止轿厢10下落的紧急停止装置动作时等紧急时刻,来对各主绳索9的移动进行制动。

Claims (9)

1.一种电梯的绳索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梯的绳索制动装置包括:
绳索夹持装置,其具有包括第一辊子的第一绳索夹持体、和包括第二辊子的第二绳索夹持体,悬吊轿厢的主绳索夹在上述第一绳索夹持体和上述第二绳索夹持体之间,上述第一辊子和上述第二辊子分别随着上述主绳索的移动而旋转,并且上述第一辊子和上述第二辊子中的至少一方为制动辊子;以及
制动装置,其具有:与上述制动辊子一体地旋转的旋转体;能够在与上述旋转体接触的接触位置和离开上述旋转体的离开位置之间移位的制动体;和使上述制动体在上述接触位置和上述离开位置之间移位的制动体移位装置,该制动装置通过使上述制动体与上述旋转体接触,来对上述旋转体和上述制动辊子的旋转进行制动,
上述电梯的绳索制动装置通过对上述制动辊子的旋转进行制动,来对上述主绳索的移动进行制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绳索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制动体移位装置根据来自控制电梯的运转的控制装置的信息,来使上述制动体在上述接触位置和上述离开位置之间移位。
3.一种电梯的绳索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梯的绳索制动装置包括:
绳索夹持装置,其具有:包括第一辊子的第一绳索夹持体;第二绳索夹持体,其包括第二辊子,而且能够在与悬吊轿厢的主绳索接触并将上述主绳索按压在上述第一绳索夹持体上的工作位置和离开上述主绳索的释放位置之间移位;和使上述第二绳索夹持体在上述工作位置和上述释放位置之间移位的绳索夹持体移位装置,当上述第二绳索夹持体位于上述工作位置时,上述第一辊子和上述第二辊子分别随着上述主绳索的移动而旋转,并且上述第一辊子和上述第二辊子中的至少一方为制动辊子;以及
制动装置,其具有:与上述制动辊子一体地旋转的旋转体;和与上述旋转体接触的制动体,该制动装置通过上述制动体与上述旋转体的接触来对上述制动辊子的旋转进行制动,
上述电梯的绳索制动装置通过对上述制动辊子的旋转进行制动、而且使上述第二绳索夹持体向上述工作位置移位,来对上述主绳索的移动进行制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的绳索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绳索夹持体移位装置根据来自控制电梯的运转的控制装置的信息,来使上述第二绳索夹持体在上述工作位置和上述释放位置之间移位。
5.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电梯的绳索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辊子和上述第二辊子与上述主绳索接触地进行旋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梯的绳索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制动辊子和上述主绳索之间的摩擦力大于由上述制动装置施加在上述旋转体上的制动力。
7.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电梯的绳索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绳索夹持体具有多个上述第一辊子,上述第二绳索夹持体具有多个上述第二辊子。
8.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电梯的绳索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绳索夹持体具有:多个上述第一辊子;和第一环状带,其以将各上述第一辊子集体包围起来的方式卷绕在各上述第一辊子上,
上述第二绳索夹持体具有:多个上述第二辊子;和第二环状带,其以将各上述第二辊子集体包围起来的方式卷绕在各上述第二辊子上,
上述主绳索夹在上述第一环状带和上述第二环状带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梯的绳索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卷绕于上述制动辊子的环状带与上述主绳索之间的摩擦力大于由上述制动装置施加在上述旋转体上的制动力。
CN2005800345720A 2005-06-17 2005-06-17 电梯的绳索制动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3986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05/011133 WO2006134661A1 (ja) 2005-06-17 2005-06-17 エレベータのロープブレーキ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39869A CN101039869A (zh) 2007-09-19
CN101039869B true CN101039869B (zh) 2010-11-24

Family

ID=375320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580034572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39869B (zh) 2005-06-17 2005-06-17 电梯的绳索制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1892212A4 (zh)
JP (1) JPWO2006134661A1 (zh)
CN (1) CN101039869B (zh)
WO (1) WO200613466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T505917B1 (de) 2008-01-25 2009-05-15 Kofler Caroline Wickel- und pflegeeinrichtung
JP5088214B2 (ja) * 2008-04-10 2012-12-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用ロープブレーキユニット
CN111332896B (zh) * 2020-03-08 2021-09-24 惠增亮 垂直升降电梯刹车盘式紧急制动系统
CN111891873B (zh) * 2020-08-05 2022-01-25 鹤山扬阳智能机械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制动组件
CN112340565B (zh) * 2020-11-25 2022-04-26 南京博寰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电梯维保传动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74461Y (zh) * 1993-07-17 1994-08-17 梁林生 竖井吊罐限速器
CN1491181A (zh) * 2001-02-16 2004-04-21 ��ʿͨ��ʽ���� 往复移动体驱动机构及使用该驱动机构的升降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541948C (de) * 1932-01-16 Siemens Schuckertwerke Akt Ges Seilbremse, insbesondere zum Unschaedlichmachen von Seilrutsch bei Foerderanlagen
JPS59212371A (ja) * 1983-05-19 1984-12-01 株式会社東芝 エレベ−タ
DE3322239A1 (de) * 1983-06-21 1985-01-10 Fa. Alfred Herbert Ziller, 4230 Wesel Seilbremse
JPH0791012B2 (ja) * 1988-09-01 1995-10-04 株式会社日立ビルシステムサービス エレベータの主ロープの駆動方法
JPH04361966A (ja) * 1991-06-11 1992-12-1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US5228540A (en) 1992-07-24 1993-07-20 Hollister-Whitney Elevator Corp. Elevator car brake with shoes actuated by springs
JP4092930B2 (ja) * 2002-03-07 2008-05-28 フジテック株式会社 駆動装置のブレーキ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74461Y (zh) * 1993-07-17 1994-08-17 梁林生 竖井吊罐限速器
CN1491181A (zh) * 2001-02-16 2004-04-21 ��ʿͨ��ʽ���� 往复移动体驱动机构及使用该驱动机构的升降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39869A (zh) 2007-09-19
WO2006134661A1 (ja) 2006-12-21
EP1892212A1 (en) 2008-02-27
EP1892212A4 (en) 2013-02-20
JPWO2006134661A1 (ja) 2009-0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128638B1 (ko) 엘리베이터 시스템의 운행 보디의 잠금 디바이스
CN101039869B (zh) 电梯的绳索制动装置
CN101395081B (zh) 电磁驱动式导轨制动器
EP2763927B1 (en) Elevator braking system
CN110817644B (zh) 电梯安全装置的促动装置
CN101663223B (zh) 电梯用曳引机的制动装置
CN110790109B (zh) 用于电梯系统的电子安全致动器组件
US9868613B2 (en) Braking apparatus, elevator hoisting machine that uses same, and buffering reaction force adjusting method for a braking apparatus
WO2014174602A1 (ja) ブレーキ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エレベータ用巻上機
CN109963805A (zh) 线缆制动器、电梯轿厢和电梯系统
CN110506022B (zh) 电梯的曳引机制动器以及电梯曳引机
CN1902122B (zh) 电梯的制动装置
CN110407056A (zh) 电梯安全钳致动装置
CN108285083B (zh) 卷扬机以及电梯
KR102022235B1 (ko) 엘리베이터 제동 장치
CN100537392C (zh) 电梯用曳引机
CN102756989A (zh) 制动释放装置以及电梯
CN110546100B (zh) 电梯装置
CN102753469A (zh) 电梯用曳引机的制动装置
CN100526191C (zh) 电梯的曳引机
CN101160256B (zh) 电梯用卷扬机的制动器装置
CN100526192C (zh) 电梯的曳引机
CN102616635B (zh) 电梯用卷扬机以及电梯设备
KR100889129B1 (ko) 엘리베이터의 로프 브레이크 장치
JP7374364B1 (ja) 電磁ブレーキ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巻上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124

Termination date: 20140617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